資源簡介 第4講 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 1.通過了解漢朝削藩、開疆拓土、尊崇儒術等舉措,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2.通過了解漢朝時期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兩漢衰亡的原因。知識點一 西漢的建立與“文景之治”1.建立: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__________,史稱西漢。2.統治制度建設 “漢承秦制”,但地方采取郡縣與分封并行制“文景之治” 尊奉黃老無為思想,“__________”,使經濟恢復、社會穩定王國問題 分封諸侯王,對中央集權造成嚴重威脅知識點二 西漢的強盛1.政治: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中央 加強皇權,削弱丞相權力,設立__________地方 地方行政 頒布“__________”,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選官制度 以__________為代表監察制度 設立__________,對轄區進行巡視監察社會治理 任用酷吏,打擊豪強、游俠等社會勢力的不法行為2.經濟措施 改革幣制,將__________收歸中央;實行__________;推行__________;抑制__________,向他們征收財產稅影響 增加了財政收入,加強了經濟實力3.思想上:尊崇儒術。4.開拓疆域措施 (1)北擊匈奴:任用__________、__________為將,控制了陰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區域。西漢在河西走廊設__________管轄。 (2)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進了__________與中原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形成了著名的“__________”。 (3)設置西域都護府:公元前__________年,西漢設置西域都護府,作為管理西域的__________機構。 (4)少數民族治理:加強對東南沿海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治理影響 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得到鞏固加強知識點三 東漢的興衰1.王莽奪權:公元9年,外戚王莽奪取皇位,改國號為新,西漢滅亡。23年被綠林軍推翻。2.東漢的興衰(1)前期的“光武中興”背景 25年,__________建立東漢,平定割據政權,實現全國統一措施 政治 加強皇權,增強__________的作用;嚴格控制__________;裁并郡縣,裁減官吏,節省開支;整頓吏治,懲處貪污腐敗經濟 清查全國墾田、戶口數量;釋放__________思想 重視__________結果 政局穩定,社會經濟發展(2)中后期的統治內容 ①__________交替專權,政治腐朽黑暗。 ②發生“黨錮之禍”。 ③豪強地主勢力發展迅速,土地兼并嚴重,階級矛盾日益尖銳。 ④184年,張角領導“__________”起義,動搖了東漢王朝的統治基礎。 ⑤出現__________局面影響 削弱了東漢的實力,東漢政權名存實亡知識點四 兩漢的文化領域 時期 代表性成就 特點或歷史地位(意義)史學 西漢 司馬遷 《__________》 首創__________,是一部兼具史學和文學特色的不朽名著東漢 班固 《__________》 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文學 漢代 漢賦 講究鋪陳排比,辭藻華麗樂府詩 樂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多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真實情況五言詩 東漢民間流行,語言樸實、生動,傳播廣泛科技 戰國至西漢 《__________ __________》 奠定了中醫理論的基礎東漢 《神農本 草經》 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藥物學專著漢代 《__________ __________》 在中國數學史乃至世界數學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東漢 改進造 紙術 105年,__________改進造紙術。后來,紙成為主要書寫材料,大大促進了中國和世界文化的傳播和發展黃老之學戰國時期興起的哲學政治思想流派,強調“無為而無不為”,它既尊重自然規律,反對盲目行動,又主張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倡導“適時而動”“因時制宜”,是一種“積極無為”的哲學觀。1.閱讀教材P21“史料閱讀”,材料中的“孝文”“孝景”分別指誰?這體現了漢初的什么統治政策? 推恩令公元前127年,武帝采納主父偃的建議,頒行“推恩令”。規定:諸侯王死后,除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分割王國的一部分土地成為列侯,由郡守統轄。諸侯國越分越小,中央集權加強。察舉制是中國古代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確立于漢武帝時期。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并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均輸平準均輸法是指在漢武帝時期推行的由國家在各地統一征購和運輸貨物的經濟政策。平準法是國家平衡物價的政策,有利于平抑物價,增加中央收入。2.閱讀教材P22“史料閱讀”,思考:史料中董仲舒提出了什么政策?結果如何? 中外朝制度豪強地主盛于東漢,豪強地主多聚族而居,自給自足的莊園經濟是其基礎,政治上把持著中央和地方政權,軍事上掌握著私人武裝。東漢劉秀本為南陽大地主,追隨劉秀一統天下的大將,成為新貴,權傾朝野,累世公卿,從而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豪強地主把持大權的特點,最終導致東漢后期皇權削弱,外戚專權。3.閱讀教材P24“東漢畫像磚中描繪的集市”,指出圖中反映的歷史現象,并分析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 4.閱讀教材P25插圖“《九章算術》書影”,思考:這本書在歷史上有什么地位? 5.閱讀教材P25“歷史縱橫”,思考:根據材料指出兩漢科技的特點,并分析其成因。 古代中國書寫材料的演進西漢建立之初,經濟凋敝,社會殘破,統治者除秦苛政,與民休養生息,使社會經濟逐漸恢復。漢武帝在位時,西漢王朝的統治政策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初期的無為轉向有為,在政治、經濟等諸多方面都建立了顯赫的功業。漢初的國家治理與“文景之治”材料一 劉邦將百越、嶺南之地分為諸侯王之地,一方面可以籠絡諸侯之心,另一方面可以節省中原之物力人力,為中原之地百姓休養生息贏取精力。……匈奴成為一大邊患,韓王信所封之地盡有今山西中北部……主要原因即為需要防備匈奴。——摘編自費雙應《簡析漢初分封原因》材料二 (漢文帝)曰:“農,天下之本,其開籍田,朕親率耕……”——司馬遷《史記·孝文本紀》(漢景帝)曰:“農,天下之本也。黃金、珠玉,饑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國務勸農桑,益種樹,可得衣食物。”——班固《漢書·景帝紀》遷移知識 漢初統治集團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訓,尊奉黃老無為思想,采取“與民休息”政策,減輕賦稅,提倡節儉,減少財政支出。[思考] (1)根據材料一,分析漢初實行分封制的原因。(2)根據材料二,指出漢初統治者實行“與民休息”政策的思想依據。辯證地看待“文景之治”(1)漢初統治者吸取秦朝滅亡的歷史教訓,勵精圖治,文帝、景帝在位期間,經濟明顯恢復發展,社會穩定,史稱“文景之治”,這是中國封建社會第一個“盛世”局面。(2)“文景之治”時期,漢王朝的物質基礎大大增強,穩定了封建統治秩序,為后來漢武帝徹底解決王國問題、征伐匈奴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3)但封建盛世是相對而言的,當時王國威脅中央集權、少數民族邊境威脅及地主剝削農民等問題依然存在。西漢鞏固大一統的舉措及意義材料一 漢武帝時,令各地諸侯王在封地之內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給予名號。劃分全國為十三州,每州設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監察十三州的高官乃至諸侯王。采用逐步將外廷權力轉移至內廷的方法,文書、奏章、政令一概由內廷官吏執掌。在全國各地設鹽官38處,鐵官48處,均統歸大司農管轄,直屬中央政府。——摘編自林永光《試論漢武帝的治國為政之道》材料二 漢通西域,貫通“絲綢之路”使西北邊陲回到了中國的懷抱;匈奴大部分的內徙和封建化,少部分羌人的歸服和內徙,對形成多民族的國家有著重要的作用;促進了羌族荒遠地區經濟的發展,尤其是護羌校尉的設置,加強了漢朝與羌族的聯系。——摘編自楊東晨《論秦漢王朝向西方開拓政策的成敗與得失——兼論人才在封建王朝向西方拓土中的重要作用》遷移知識 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在政治、經濟、思想上采取一系列措施,在穩固邊疆的基礎上積極開拓疆域,漢武帝時期是西漢強盛時期。[思考] (1)根據材料一,歸納漢武帝治理國家采取的主要措施及意義。(2)根據材料二及所學知識,概括漢朝在西北地區開疆拓土的措施及意義。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措施及影響(1)政治方面①改革官制,加強皇權。任用低級的官吏和侍從人員為尚書令、侍中等職,共議軍國大事,形成中朝決策機構,以丞相為首的官僚機構,演化為一般的執行機構,稱為“外朝”。②實行察舉制,大量選拔人才,重視官吏的任用和考核,加強皇帝對地方官吏的控制;實行刺史制度,分全國為13州部,每州設刺史一名代表中央監察。③逐步削弱王國權力,漢武帝時推行“推恩令”,使王國問題得以解決。(2)經濟方面:繼續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實行均輸平準、鹽鐵專賣、算緡、告緡等經濟政策,打擊私營工商業者;同時加強對土地制度的管理,從經濟上鞏固了政治統治。(3)思想方面:尊崇儒術,提倡“大一統”思想,逐步確立了儒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適應了漢武帝時期的政治統治需要。(4)民族和對外交往方面:北擊匈奴;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貫通溝通中西方的絲綢之路,加強了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管轄,大一統國家得以鞏固和加強。漢代社會的生活狀況材料題材一中的“投壺”是中國古代士大夫宴飲時做的一種投擲游戲,也是一種禮儀;題材四中的“二桃殺三士”指將兩個桃子賜給三個壯士,三個壯士因相爭而死。比喻借刀殺人。題材一中的“投壺”是中國古代士大夫宴飲時做的一種投擲游戲,也是一種禮儀,題材二是牛耕和東漢畫像磚描繪的集市。題材三講經反映尊崇儒術,儒學成為社會主流思想。題材四中的“二桃殺三士”指將兩個桃子賜給三個壯士,三個壯士因相爭而死,比喻借刀殺人。遷移知識 漢初統治集團采取“與民休息”政策,減輕賦稅、徭役和刑罰,社會穩定,出現了“文景之治”,漢武帝尊崇儒術,東漢出現了“光武中興”,兩漢經濟發展,社會生活多樣。[思考] 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分別指出四個題材反映的漢代社會生活狀況。兩漢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對中國歷史發展的意義(1)鞏固統一:鞏固了邊疆,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2)制度創設:完善中央集權體制,完善官僚選拔、管理和監察體制,為后世政治體制的進一步創新和發展奠定了基礎。(3)經濟發展: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控制和管理,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促進了封建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絲綢之路的形成和發展為中外經濟的交流和發展提供了基礎。(4)價值觀念:推廣儒學的價值觀念及大一統的政治理論,沖破學派、地域、民族的藩籬,增強了國家統一意識與凝聚力。(5)民族交融:境內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不斷深入,出現相互交融、共同創造新文化的局面。(6)統一心理:秦漢之后,統一多民族國家成為歷史發展的主導模式,也成為一種人心所向的必然歸宿。即使是在分裂狀態下,“華夏必將走向統一”也是占據主導地位的政治意識。公元25年,劉秀建立東漢政權。劉秀在位期間實行了一系列改革,對東漢初期國力的恢復產生了積極影響,史稱“光武中興”。但是東漢中期以后,基本上都是年幼皇帝即位,外戚和宦官交替把持朝政,這兩股勢力斗爭不斷,使得漢王朝走上衰退之路。“光武中興”材料 他(劉秀)提倡“柔道”治國。經濟上再次恢復三十而稅一的舊制,下詔進行度田,清查天下田畝、人口。政治上“雖置三公,事歸臺閣”。此外他推行“退功臣而進文吏”的政策……剝奪了部分軍功人員的官職,但均給予優待……選拔任用了大量儒法兼通的文吏……劉秀大興儒學……發展教育,以培養后備文官。劉秀勵精圖治開創了“光武中興”的輝煌時代。——摘編自趙瑞軍《劉秀“退功臣而進文吏”研究》遷移知識 光武帝劉秀吸取西漢后期的教訓,采取加強集權、發展生產等措施,東漢前期社會出現繁榮景象。[思考]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光武帝劉秀治國之道的主要特征。據此歸納盛世局面出現的啟示。“光武中興”與“文景之治”的相同點(1)從背景上看,都是在農民起義推翻前朝統治,統治階級吸取前朝滅亡教訓的背景下出現的。(2)從內容上看,統治階級都注意調整統治政策,如輕徭薄賦,減輕農民負擔;減輕或廢除刑罰;提倡節儉;等等。(3)從結果上看,都呈現出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國力強盛的局面。氣勢恢宏的秦漢文化材料 秦皇漢武統一中國,建立南北統一的文化,以《詩經》為代表的黃河文化和以楚辭為代表的長江文化互相融合為一,構成我們中華民族古代文化的主體,漢武帝時“尊崇儒術”,儒家文化進一步系統化,成為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并經過長期的積累、疊加、發展而成為漢民族的文化傳統,決定著我們民族精神狀況的內容和活動方向。到了西漢末年,佛教傳入,與中原文化和長江文化的交融是依賴于政治的統一不同,佛學的傳入則是純粹的文化運動。它與漢文化區別如此之大,以致從佛教與儒家的沖突直到合一,其間經歷了近千年。——摘編自張士楚《在歷史的地平線上》遷移知識 秦漢時期優秀的傳統文化氣勢恢宏、博大精深。中華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多彩的內容,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思考] 根據材料,分別概括中國古代歷史上兩次文化融合的不同原因和結果。秦漢時期文化發展的基本特點(1)統一性。秦朝“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漢武帝尊崇儒術,進一步統一思想文化。(2)多樣性。在中原地區文化發展的同時,邊疆民族文化也蓬勃發展,形成了多樣化的風格。(3)先進性。秦漢時期有許多創造發明居于世界領先地位,例如太陽黑子的最早記錄、造紙術的改進等。(4)開放性。秦漢時期,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頻繁,例如佛教傳入中國;中國的造紙術傳到朝鮮、越南和日本,鐵器、絲綢和養蠶繅絲技術西傳;等等。(5)氣勢恢宏。秦漢時期涌現出了如萬里長城、秦始皇陵兵馬俑等世界矚目的文化成就。漢代豪強地主勢力材料 “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榮樂過于封君,勢力侔于守令。”東漢末年,張角、張梁、張寶兄弟三人創太平道教,發動起義,天下響應,京師震動。地方勢力乘機擁兵自重,群雄互相攻擊,逐鹿中原,東漢皇帝在軍閥手中如同無物,三國序幕拉開。——摘編自崔向東《漢代豪族地域性研究》遷移知識 黃巾起義動搖了東漢王朝的統治,豪強地主勢力和地方長官趁機擁兵自重,軍閥割據局面出現,東漢政權名存實亡。[思考] 根據材料,分析東漢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與東漢政權衰亡的關系。漢朝政治的突出特色布衣將相格局 西漢開國諸臣中授官將相的人絕大多數“起自布衣”,這些人大都沒有貴族頭銜,稱之為“布衣將相”。這既是對秦末農民起義結果的承認,也是削弱貴族勢力的必然產物重視母族關系 漢代皇室的母族勢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視,西漢出現了呂后亂政和竇太后專權,東漢出現了外戚干政的局面,這些都是母族勢力強大的表現儒士受到重用 漢初重視“黃老之學”,但并不排斥儒學。漢武帝尊崇儒術,儒士受到了重用,幾乎壟斷了漢代官僚體系地方勢力強大 漢初王國是中央集權的主要威脅。王國問題解決后,豪強地主逐漸成為威脅中央集權的主要力量,最終導致了東漢的滅亡考情微觀 漢代的政治制度 2024·湖南卷·T2 2024·貴州卷·T2漢代的經濟發展 2024·湖北卷·T16 2024·山東卷·T16漢代的選官及監察制度 2024·河北卷·T2 2024·廣西卷·T32024·江西卷·T2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2024·福建卷·17[示例] (2024·江西卷·T2)賈誼曾說“俗吏之所務,在于刀筆筐篋”。在出土漢簡中,也有記錄吏員考核的文書,上面記載有“能書、會計、治官民,頗知律令”的文字。這可以看出西漢吏員任用注重( )A.倫理道德 B.文字技巧C.法律知識 D.專業技能價值引領:本題以賈誼的評價為載體,考查西漢任用吏員的基本標準及解讀信息的能力,意在使學生能夠領略到古代統治者的用人智慧。邏輯思維:[嘗試解答] __________1.命題點:西漢的時期的選官制度(2024·河北卷·T2)西漢時,“刺史舉民有茂材,移名丞相,丞相考召”。其中,選博士等,取明經;選廷尉正等,取明律令;選三輔令等,取治劇(劇:繁重)。據此可知,這一選官途徑旨在( )A.依據政績實效 B.參考資品等次C.關注家世道德 D.考察為官能力2.命題點:漢代刺史的演變(2024·廣西卷·T3)漢成帝時,薛宜上疏指出當時國家治理不善,“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條職,舉錯各以其意,多與郡縣事。”漢桓帝時,“夷寇鈔百姓,益州刺史山昱擊破之。”“荊州刺史度尚擊零陵、桂陽盜賊及蠻夷,大破平之。”由此可見,漢代刺史( )A.職權范圍日漸縮小 B.職權重心發生轉變C.監察權力不斷分化 D.監察范圍逐步擴大一、依據教材主干知識創設情境教材情境1 教材P21:“不久,漢高祖將異姓諸侯王逐漸剪除……陸續分封了一批同姓諸侯王。這些諸侯王大者‘夸州兼郡,連城數十,宮室百官同制京師’,而漢朝中央直接管轄的只有15個郡,這給漢王朝的統治和穩定埋下了隱患。”1.漢高祖陸續分封了一批同姓諸侯王,這些諸侯王大者“夸州兼郡,連城數十,宮室百官同制京師”,而漢朝中央直接管轄的只有15個郡,這給漢王朝的統治和穩定埋下了隱患。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和發展大一統國家,漢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開通大運河 B.中央派文臣任知州C.頒布“推恩令” D.支持商鞅進行變法教材情境2 教材P22“抑制工商業者,向他們征收財產稅”。2.據統計,在抑商政策實行之前,漢武帝只在建元初期實行過一次有條件的復除(免除百姓租稅),即免除八十歲以上老人之家二人的人頭稅,九十歲以上老人之家的軍賦。抑商政策實行后,漢武帝先后實行過七次復除,其中六次復除的實行均無關災情。據此判斷抑商政策( )A.導致國民生活普遍貧困B.改善了政府的財政狀況C.滲透了黃老之學的理念D.得到了民眾的廣泛支持二、運用教材邊角知識創設情境教材情境 教材P22“歷史縱橫”:漢武帝時,在反擊匈奴襲擾的戰爭中,出現了兩位杰出將領衛青和霍去病。3.公元前123年,尚不滿十八歲的霍去病,被漢武帝任命為驃姚校尉,跟隨大將軍衛青出擊匈奴。《漢書》記載其“斬首捕虜二千二十八級,得相國、當戶,斬單于大父行籍若侯產,捕季父羅姑比”。霍去病沒有任何經驗也不受以往漢軍戰法的束縛,一戰成名,漢武帝賜封“冠軍侯”。這一時期的漢朝( )A.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社會穩定B.軍事實力大增急于開疆拓土C.展現出豪邁勇進的大國氣象D.史學開始服務西漢王朝政治三、依托教材重要概念創設情境教材情境 教材P22“將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分設刺史,負責對轄區內郡級官員及子弟和豪強勢力進行巡視監察”。4.漢武帝對刺史的監察區域和督察范圍作了嚴格的規定,把全國劃分為十三個州部,每州為一個監察區,還規定刺史“以六條問事”。“六條”第一條即“強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強凌弱,以眾暴寡”。其目的是( )A.鞏固郡國并行制 B.加強中央集權C.削弱節度使職權 D.維持兵農合一【學什么】 自主診斷知識點一 1.長安 2.與民休息知識點二 1.中朝 推恩令 察舉制 刺史 2.鑄幣權 鹽鐵官營 均輸平準 工商業者 4.衛青 霍去病 郡 西域 絲綢之路 60 軍政知識點三 2.(1)劉秀 尚書臺 外戚干政 奴婢 儒學 (2)外戚宦官 黃巾軍 軍閥割據知識點四 史記 紀傳體通史體裁 漢書 黃帝內經 九章算術 東漢蔡倫第4講 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學什么深挖教材1.提示:指漢文帝和漢景帝。政策:與民休息的政策。2.提示:政策:尊崇儒術的政策。結果:儒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3.提示:歷史現象:商業繁榮。原因:東漢建立后,統治者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調整統治政策,加強集權,發展生產,保護商業活動。4.提示:《九章算術》在中國數學史乃至世界數學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5.提示:特點:成就眾多;實用性強,服務于日常生產生活;注重繼承和總結。成因:王朝統一,氣勢恢宏,提供了穩定的社會環境;封建經濟繁榮提供了物質基礎;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不斷創新。研什么共研主題1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導讀:材料一從籠絡諸侯之心和對付匈奴的威脅兩個層次進行分析,材料二反映漢文帝和漢景帝認識到“農,天下之本”。遷移知識 漢初統治集團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訓,尊奉黃老無為思想,采取“與民休息”政策,減輕賦稅,提倡節儉,減少財政支出。(1)提示:籠絡諸侯王;推動中原地區休養生息;鞏固國防,防備匈奴;吸取秦亡的歷史教訓,郡縣制不成熟。(2)提示:戰國以來商鞅變法的重農政策;運用黃老之學,無為而治,與民休息。分析歷史問題導讀:材料一指出了漢武帝治理國家的政治、經濟方面的舉措,材料二反映漢通西域加強了同西北地區各民族的聯系。遷移知識 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在政治、經濟、思想上采取一系列措施,在穩固邊疆的基礎上積極開拓疆域,漢武帝時期是西漢強盛時期。(1)提示:措施:政治上實行“推恩令”,并設刺史監察地方,在中央設立中朝;經濟上實行鹽鐵官營。意義:增加政府財政收入,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與發展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2)提示:措施:對匈奴發動戰爭;貫通絲綢之路;設置機構管理。意義:促進了民族交融;加強了邊疆與內地的聯系;促進了邊疆地區開發;維護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歷史探究導讀:材料從禮儀、經濟、思想、社會治理等視角反映了漢代的社會生活。題材一中的“投壺”是中國古代士大夫宴飲時做的一種投擲游戲,也是一種禮儀,題材二是牛耕和東漢畫像磚描繪的集市。題材三講經反映尊崇儒術,儒學成為社會主流思想。題材四中的“二桃殺三士”指將兩個桃子賜給三個壯士,三個壯士因相爭而死,比喻借刀殺人。遷移知識 漢初統治集團采取“與民休息”政策,減輕賦稅、徭役和刑罰,社會穩定,出現了“文景之治”,漢武帝尊崇儒術,東漢出現了“光武中興”,兩漢經濟發展,社會生活多樣。提示:狀況:題材一:表現了貴族的奢侈享樂生活與尚武之風,反映了人們對富足生活的熱愛和向往。題材二:描繪的是二牛一人犁耕法和商業的繁榮,反映了生產力進步和商品經濟的發展。題材三:反映了尚學重教的風氣以及儒學的傳播和儒家思想受到尊崇的狀況。題材四:宣揚尊崇正統、忠君、守禮、盡責的思想,國家強化對地方的社會治理。共研主題2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導讀:材料主要說明“光武中興”出現的原因及表現。遷移知識 光武帝劉秀吸取西漢后期的教訓,采取加強集權、發展生產等措施,東漢前期社會出現繁榮景象。提示:主要特征:以“柔道”治天下;休養生息,減輕農民負擔,保護小農經濟;削弱相權,加強皇權;重用文吏,削弱武官、功臣權力;發展儒學教育,培養后備官員。啟示:政府要重視民生,以民為本,重視農業生產,注意減輕農民的負擔,統治才能長久。分析歷史問題導讀:材料分兩個層次闡述了儒家文化的系統化,佛教與儒家的沖突直到合一,反映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遷移知識 秦漢時期優秀的傳統文化氣勢恢宏、博大精深。中華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多彩的內容,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提示:原因:中原文化和長江文化的交融是依賴于政治的統一;佛教與儒家融合是純粹的民間文化運動。結果:中原文化和長江文化的交融,最終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佛教與儒家的融合形成了理學。歷史探究導讀:材料反映了東漢豪強地主勢力的膨脹及危害。遷移知識 黃巾起義動搖了東漢王朝的統治,豪強地主勢力和地方長官趁機擁兵自重,軍閥割據局面出現,東漢政權名存實亡。提示:東漢豪強地主兼并土地現象嚴重,生活奢華,加劇了階級矛盾;豪強地主勢力強大,嚴重削弱了中央集權。在鎮壓起義軍的過程中,豪強地主形成割據勢力,東漢陷入軍閥混戰局面。練什么深研高考 D真題體驗1.D 2.B再研教材1.C 2.B 3.C 4.B1/16(共165張PPT)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一單元 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第4講 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1.通過了解漢朝削藩、開疆拓土、尊崇儒術等舉措,認識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在中國歷史上的意義。2.通過了解漢朝時期的社會矛盾和農民起義,認識兩漢衰亡的原因。學什么 必備知識 教材融會 落實基礎性知識點一 西漢的建立與“文景之治”1.建立: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____,史稱西漢。2.統治制度建設 “漢承秦制”,但地方采取郡縣與分封并行制“文景之治” 尊奉黃老無為思想,“________”,使經濟恢復、社會穩定王國問題 分封諸侯王,對中央集權造成嚴重威脅長安與民休息知識點二 西漢的強盛1.政治: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中央 加強皇權,削弱丞相權力,設立____地方 地方行政 頒布“______”,削弱了諸侯王的勢力選官制度 以______為代表監察制度 設立____,對轄區進行巡視監察社會治理 任用酷吏,打擊豪強、游俠等社會勢力的不法行為中朝推恩令察舉制刺史2.經濟措施 改革幣制,將______收歸中央;實行________;推行________;抑制________,向他們征收財產稅影響 增加了財政收入,加強了經濟實力3.思想上:尊崇儒術。鑄幣權鹽鐵官營均輸平準工商業者4.開拓疆域措施 (1)北擊匈奴:任用____、______為將,控制了陰山以南和河西走廊的大片區域。西漢在河西走廊設__管轄。(2)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中西交通道路,大大促進了____與中原的政治、經濟、文化聯系,形成了著名的“________”。(3)設置西域都護府:公元前___年,西漢設置西域都護府,作為管理西域的____機構。(4)少數民族治理:加強對東南沿海和西南少數民族地區的治理影響 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得到鞏固加強衛青霍去病郡西域絲綢之路60軍政知識點三 東漢的興衰1.王莽奪權:公元9年,外戚王莽奪取皇位,改國號為新,西漢滅亡。23年被綠林軍推翻。2.東漢的興衰(1)前期的“光武中興”背景 25年,____建立東漢,平定割據政權,實現全國統一措施 政治 加強皇權,增強______的作用;嚴格控制________;裁并郡縣,裁減官吏,節省開支;整頓吏治,懲處貪污腐敗經濟 清查全國墾田、戶口數量;釋放____思想 重視____結果 政局穩定,社會經濟發展劉秀尚書臺外戚干政奴婢儒學(2)中后期的統治內容 ①________交替專權,政治腐朽黑暗。②發生“黨錮之禍”。③豪強地主勢力發展迅速,土地兼并嚴重,階級矛盾日益尖銳。④184年,張角領導“______”起義,動搖了東漢王朝的統治基礎。⑤出現________局面影響 削弱了東漢的實力,東漢政權名存實亡外戚宦官黃巾軍軍閥割據知識點四 兩漢的文化領域 時期 代表性成就 特點或歷史地位(意義)史學 西漢 司馬遷《____》 首創______________,是一部兼具史學和文學特色的不朽名著東漢 班固《____》 我國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文學 漢代 漢賦 講究鋪陳排比,辭藻華麗樂府詩 樂府采集民歌修改而成,多反映了當時社會的真實情況五言詩 東漢民間流行,語言樸實、生動,傳播廣泛史記紀傳體通史體裁漢書領域 時期 代表性成就 特點或歷史地位(意義)科技 戰國至西漢 《__________》 奠定了中醫理論的基礎東漢 《神農本草經》 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藥物學專著漢代 《__________》 在中國數學史乃至世界數學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東漢 改進造紙術 105年,_________改進造紙術。后來,紙成為主要書寫材料,大大促進了中國和世界文化的傳播和發展黃帝內經九章算術東漢蔡倫黃老之學戰國時期興起的哲學政治思想流派,強調“無為而無不為”,它既尊重自然規律,反對盲目行動,又主張發揮人的主觀能動作用,倡導“適時而動”“因時制宜”,是一種“積極無為”的哲學觀。1.閱讀教材P21“史料閱讀”,材料中的“孝文”“孝景”分別指誰?這體現了漢初的什么統治政策?提示:指漢文帝和漢景帝。政策:與民休息的政策。推恩令公元前127年,武帝采納主父偃的建議,頒行“推恩令”。規定:諸侯王死后,除嫡長子繼承王位外,其他子弟也可分割王國的一部分土地成為列侯,由郡守統轄。諸侯國越分越小,中央集權加強。察舉制是中國古代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確立于漢武帝時期。它的主要特征是由地方長官在轄區內隨時考察、選取人才并推薦給上級或中央,經過試用考核再任命官職。均輸平準均輸法是指在漢武帝時期推行的由國家在各地統一征購和運輸貨物的經濟政策。平準法是國家平衡物價的政策,有利于平抑物價,增加中央收入。2.閱讀教材P22“史料閱讀”,思考:史料中董仲舒提出了什么政策?結果如何?提示:政策:尊崇儒術的政策。結果:儒學成為我國封建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中外朝制度豪強地主盛于東漢,豪強地主多聚族而居,自給自足的莊園經濟是其基礎,政治上把持著中央和地方政權,軍事上掌握著私人武裝。東漢劉秀本為南陽大地主,追隨劉秀一統天下的大將,成為新貴,權傾朝野,累世公卿,從而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豪強地主把持大權的特點,最終導致東漢后期皇權削弱,外戚專權。3.閱讀教材P24“東漢畫像磚中描繪的集市”,指出圖中反映的歷史現象,并分析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提示:歷史現象:商業繁榮。原因:東漢建立后,統治者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調整統治政策,加強集權,發展生產,保護商業活動。4.閱讀教材P25插圖“《九章算術》書影”,思考:這本書在歷史上有什么地位?提示:《九章算術》在中國數學史乃至世界數學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5.閱讀教材P25“歷史縱橫”,思考:根據材料指出兩漢科技的特點,并分析其成因。提示:特點:成就眾多;實用性強,服務于日常生產生活;注重繼承和總結。成因:王朝統一,氣勢恢宏,提供了穩定的社會環境;封建經濟繁榮提供了物質基礎;在繼承前代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古代中國書寫材料的演進西漢建立之初,經濟凋敝,社會殘破,統治者除秦苛政,與民休養生息,使社會經濟逐漸恢復。漢武帝在位時,西漢王朝的統治政策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初期的無為轉向有為,在政治、經濟等諸多方面都建立了顯赫的功業。研什么 關鍵能力 教考探究 提升綜合性漢初的國家治理與“文景之治”材料一 劉邦將百越、嶺南之地分為諸侯王之地,一方面可以籠絡諸侯之心,另一方面可以節省中原之物力人力,為中原之地百姓休養生息贏取精力。……匈奴成為一大邊患,韓王信所封之地盡有今山西中北部……主要原因即為需要防備匈奴。——摘編自費雙應《簡析漢初分封原因》材料二 (漢文帝)曰:“農,天下之本,其開籍田,朕親率耕……”——司馬遷《史記·孝文本紀》(漢景帝)曰:“農,天下之本也。黃金、珠玉,饑不可食,寒不可衣……其令郡國務勸農桑,益種樹,可得衣食物。”——班固《漢書·景帝紀》遷移知識 漢初統治集團吸取秦朝速亡的教訓,尊奉黃老無為思想,采取“與民休息”政策,減輕賦稅,提倡節儉,減少財政支出。[思考] (1)根據材料一,分析漢初實行分封制的原因。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導讀:材料一從籠絡諸侯之心和對付匈奴的威脅兩個層次進行分析,材料二反映漢文帝和漢景帝認識到“農,天下之本”。提示:籠絡諸侯王;推動中原地區休養生息;鞏固國防,防備匈奴;吸取秦亡的歷史教訓,郡縣制不成熟。(2)根據材料二,指出漢初統治者實行“與民休息”政策的思想依據。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戰國以來商鞅變法的重農政策;運用黃老之學,無為而治,與民休息。史論形成 辯證地看待“文景之治”(1)漢初統治者吸取秦朝滅亡的歷史教訓,勵精圖治,文帝、景帝在位期間,經濟明顯恢復發展,社會穩定,史稱“文景之治”,這是中國封建社會第一個“盛世”局面。(2)“文景之治”時期,漢王朝的物質基礎大大增強,穩定了封建統治秩序,為后來漢武帝徹底解決王國問題、征伐匈奴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3)但封建盛世是相對而言的,當時王國威脅中央集權、少數民族邊境威脅及地主剝削農民等問題依然存在。西漢鞏固大一統的舉措及意義材料一 漢武帝時,令各地諸侯王在封地之內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給予名號。劃分全國為十三州,每州設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監察十三州的高官乃至諸侯王。采用逐步將外廷權力轉移至內廷的方法,文書、奏章、政令一概由內廷官吏執掌。在全國各地設鹽官38處,鐵官48處,均統歸大司農管轄,直屬中央政府。——摘編自林永光《試論漢武帝的治國為政之道》材料二 漢通西域,貫通“絲綢之路”使西北邊陲回到了中國的懷抱;匈奴大部分的內徙和封建化,少部分羌人的歸服和內徙,對形成多民族的國家有著重要的作用;促進了羌族荒遠地區經濟的發展,尤其是護羌校尉的設置,加強了漢朝與羌族的聯系。——摘編自楊東晨《論秦漢王朝向西方開拓政策的成敗與得失——兼論人才在封建王朝向西方拓土中的重要作用》遷移知識 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在政治、經濟、思想上采取一系列措施,在穩固邊疆的基礎上積極開拓疆域,漢武帝時期是西漢強盛時期。[思考] (1)根據材料一,歸納漢武帝治理國家采取的主要措施及意義。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導讀:材料一指出了漢武帝治理國家的政治、經濟方面的舉措,材料二反映漢通西域加強了同西北地區各民族的聯系。提示:措施:政治上實行“推恩令”,并設刺史監察地方,在中央設立中朝;經濟上實行鹽鐵官營。意義:增加政府財政收入,加強了中央集權,鞏固與發展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2)根據材料二及所學知識,概括漢朝在西北地區開疆拓土的措施及意義。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措施:對匈奴發動戰爭;貫通絲綢之路;設置機構管理。意義:促進了民族交融;加強了邊疆與內地的聯系;促進了邊疆地區開發;維護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史論拓展 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措施及影響(1)政治方面①改革官制,加強皇權。任用低級的官吏和侍從人員為尚書令、侍中等職,共議軍國大事,形成中朝決策機構,以丞相為首的官僚機構,演化為一般的執行機構,稱為“外朝”。②實行察舉制,大量選拔人才,重視官吏的任用和考核,加強皇帝對地方官吏的控制;實行刺史制度,分全國為13州部,每州設刺史一名代表中央監察。③逐步削弱王國權力,漢武帝時推行“推恩令”,使王國問題得以解決。(2)經濟方面:繼續推行重農抑商政策,實行均輸平準、鹽鐵專賣、算緡、告緡等經濟政策,打擊私營工商業者;同時加強對土地制度的管理,從經濟上鞏固了政治統治。(3)思想方面:尊崇儒術,提倡“大一統”思想,逐步確立了儒學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主流地位,適應了漢武帝時期的政治統治需要。(4)民族和對外交往方面:北擊匈奴;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貫通溝通中西方的絲綢之路,加強了對少數民族地區的管轄,大一統國家得以鞏固和加強。漢代社會的生活狀況材料題材一中的“投壺”是中國古代士大夫宴飲時做的一種投擲游戲,也是一種禮儀;題材四中的“二桃殺三士”指將兩個桃子賜給三個壯士,三個壯士因相爭而死。比喻借刀殺人。導讀:材料從禮儀、經濟、思想、社會治理等視角反映了漢代的社會生活。題材一中的“投壺”是中國古代士大夫宴飲時做的一種投擲游戲,也是一種禮儀,題材二是牛耕和東漢畫像磚描繪的集市。題材三講經反映尊崇儒術,儒學成為社會主流思想。題材四中的“二桃殺三士”指將兩個桃子賜給三個壯士,三個壯士因相爭而死,比喻借刀殺人。遷移知識 漢初統治集團采取“與民休息”政策,減輕賦稅、徭役和刑罰,社會穩定,出現了“文景之治”,漢武帝尊崇儒術,東漢出現了“光武中興”,兩漢經濟發展,社會生活多樣。[思考] 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分別指出四個題材反映的漢代社會生活狀況。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狀況:題材一:表現了貴族的奢侈享樂生活與尚武之風,反映了人們對富足生活的熱愛和向往。題材二:描繪的是二牛一人犁耕法和商業的繁榮,反映了生產力進步和商品經濟的發展。題材三:反映了尚學重教的風氣以及儒學的傳播和儒家思想受到尊崇的狀況。題材四:宣揚尊崇正統、忠君、守禮、盡責的思想,國家強化對地方的社會治理。拓展深化 兩漢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對中國歷史發展的意義(1)鞏固統一:鞏固了邊疆,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2)制度創設:完善中央集權體制,完善官僚選拔、管理和監察體制,為后世政治體制的進一步創新和發展奠定了基礎。(3)經濟發展:加強了國家對經濟的控制和管理,增加了政府財政收入,促進了封建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絲綢之路的形成和發展為中外經濟的交流和發展提供了基礎。(4)價值觀念:推廣儒學的價值觀念及大一統的政治理論,沖破學派、地域、民族的藩籬,增強了國家統一意識與凝聚力。(5)民族交融:境內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不斷深入,出現相互交融、共同創造新文化的局面。(6)統一心理:秦漢之后,統一多民族國家成為歷史發展的主導模式,也成為一種人心所向的必然歸宿。即使是在分裂狀態下,“華夏必將走向統一”也是占據主導地位的政治意識。公元25年,劉秀建立東漢政權。劉秀在位期間實行了一系列改革,對東漢初期國力的恢復產生了積極影響,史稱“光武中興”。但是東漢中期以后,基本上都是年幼皇帝即位,外戚和宦官交替把持朝政,這兩股勢力斗爭不斷,使得漢王朝走上衰退之路。“光武中興”材料 他(劉秀)提倡“柔道”治國。經濟上再次恢復三十而稅一的舊制,下詔進行度田,清查天下田畝、人口。政治上“雖置三公,事歸臺閣”。此外他推行“退功臣而進文吏”的政策……剝奪了部分軍功人員的官職,但均給予優待……選拔任用了大量儒法兼通的文吏……劉秀大興儒學……發展教育,以培養后備文官。劉秀勵精圖治開創了“光武中興”的輝煌時代。——摘編自趙瑞軍《劉秀“退功臣而進文吏”研究》遷移知識 光武帝劉秀吸取西漢后期的教訓,采取加強集權、發展生產等措施,東漢前期社會出現繁榮景象。[思考]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光武帝劉秀治國之道的主要特征。據此歸納盛世局面出現的啟示。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導讀:材料主要說明“光武中興”出現的原因及表現。提示:主要特征:以“柔道”治天下;休養生息,減輕農民負擔,保護小農經濟;削弱相權,加強皇權;重用文吏,削弱武官、功臣權力;發展儒學教育,培養后備官員。啟示:政府要重視民生,以民為本,重視農業生產,注意減輕農民的負擔,統治才能長久。史論形成 “光武中興”與“文景之治”的相同點(1)從背景上看,都是在農民起義推翻前朝統治,統治階級吸取前朝滅亡教訓的背景下出現的。(2)從內容上看,統治階級都注意調整統治政策,如輕徭薄賦,減輕農民負擔;減輕或廢除刑罰;提倡節儉;等等。(3)從結果上看,都呈現出政治清明、社會安定、經濟發展、國力強盛的局面。氣勢恢宏的秦漢文化材料 秦皇漢武統一中國,建立南北統一的文化,以《詩經》為代表的黃河文化和以楚辭為代表的長江文化互相融合為一,構成我們中華民族古代文化的主體,漢武帝時“尊崇儒術”,儒家文化進一步系統化,成為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并經過長期的積累、疊加、發展而成為漢民族的文化傳統,決定著我們民族精神狀況的內容和活動方向。到了西漢末年,佛教傳入,與中原文化和長江文化的交融是依賴于政治的統一不同,佛學的傳入則是純粹的文化運動。它與漢文化區別如此之大,以致從佛教與儒家的沖突直到合一,其間經歷了近千年。——摘編自張士楚《在歷史的地平線上》導讀:材料分兩個層次闡述了儒家文化的系統化,佛教與儒家的沖突直到合一,反映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遷移知識 秦漢時期優秀的傳統文化氣勢恢宏、博大精深。中華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多彩的內容,承載著中華民族的精神追求。[思考] 根據材料,分別概括中國古代歷史上兩次文化融合的不同原因和結果。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原因:中原文化和長江文化的交融是依賴于政治的統一;佛教與儒家融合是純粹的民間文化運動。結果:中原文化和長江文化的交融,最終形成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儒家文化;佛教與儒家的融合形成了理學。史論形成 秦漢時期文化發展的基本特點(1)統一性。秦朝“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漢武帝尊崇儒術,進一步統一思想文化。(2)多樣性。在中原地區文化發展的同時,邊疆民族文化也蓬勃發展,形成了多樣化的風格。(3)先進性。秦漢時期有許多創造發明居于世界領先地位,例如太陽黑子的最早記錄、造紙術的改進等。(4)開放性。秦漢時期,中外文化交流空前頻繁,例如佛教傳入中國;中國的造紙術傳到朝鮮、越南和日本,鐵器、絲綢和養蠶繅絲技術西傳;等等。(5)氣勢恢宏。秦漢時期涌現出了如萬里長城、秦始皇陵兵馬俑等世界矚目的文化成就。漢代豪強地主勢力材料 “豪人之室,連棟數百,膏田滿野,奴婢千群,徒附萬計。……榮樂過于封君,勢力侔于守令。”東漢末年,張角、張梁、張寶兄弟三人創太平道教,發動起義,天下響應,京師震動。地方勢力乘機擁兵自重,群雄互相攻擊,逐鹿中原,東漢皇帝在軍閥手中如同無物,三國序幕拉開。——摘編自崔向東《漢代豪族地域性研究》導讀:材料反映了東漢豪強地主勢力的膨脹及危害遷移知識 黃巾起義動搖了東漢王朝的統治,豪強地主勢力和地方長官趁機擁兵自重,軍閥割據局面出現,東漢政權名存實亡。[思考] 根據材料,分析東漢豪強地主勢力的發展與東漢政權衰亡的關系。解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東漢豪強地主兼并土地現象嚴重,生活奢華,加劇了階級矛盾;豪強地主勢力強大,嚴重削弱了中央集權。在鎮壓起義軍的過程中,豪強地主形成割據勢力,東漢陷入軍閥混戰局面。拓展深化 漢朝政治的突出特色布衣將相格局 西漢開國諸臣中授官將相的人絕大多數“起自布衣”,這些人大都沒有貴族頭銜,稱之為“布衣將相”。這既是對秦末農民起義結果的承認,也是削弱貴族勢力的必然產物重視母族關系 漢代皇室的母族勢力受到了充分的重視,西漢出現了呂后亂政和竇太后專權,東漢出現了外戚干政的局面,這些都是母族勢力強大的表現儒士受到重用 漢初重視“黃老之學”,但并不排斥儒學。漢武帝尊崇儒術,儒士受到了重用,幾乎壟斷了漢代官僚體系地方勢力強大 漢初王國是中央集權的主要威脅。王國問題解決后,豪強地主逐漸成為威脅中央集權的主要力量,最終導致了東漢的滅亡練什么 真題研析 教考互映 強化應用性考情微觀 漢代的政治制度2024·湖南卷·T2 2024·貴州卷·T2漢代的經濟發展2024·湖北卷·T16 2024·山東卷·T16漢代的選官及監察制度2024·河北卷·T2 2024·廣西卷·T32024·江西卷·T2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2024·福建卷·17[示例] (2024·江西卷·T2)賈誼曾說“俗吏之所務,在于刀筆筐篋”。在出土漢簡中,也有記錄吏員考核的文書,上面記載有“能書、會計、治官民,頗知律令”的文字。這可以看出西漢吏員任用注重( )A.倫理道德 B.文字技巧C.法律知識 D.專業技能√價值引領:本題以賈誼的評價為載體,考查西漢任用吏員的基本標準及解讀信息的能力,意在使學生能夠領略到古代統治者的用人智慧。邏輯思維:1.命題點:西漢的時期的選官制度(2024·河北卷·T2)西漢時,“刺史舉民有茂材,移名丞相,丞相考召”。其中,選博士等,取明經;選廷尉正等,取明律令;選三輔令等,取治劇(劇:繁重)。據此可知,這一選官途徑旨在( )A.依據政績實效 B.參考資品等次C.關注家世道德 D.考察為官能力√D [題目材料中“取明經”“取明律令”“取治劇”等描述,明顯表明在選拔官員時,會根據其所學專業知識和應對繁重事務的能力進行考察,這符合“考察為官能力”的表述,故選D項;依據政績實效是屬于官員的考核,題干的信息屬于官員的選拔,排除A項;“資品等次”在古代指的是官員的資歷、品級或地位等,題目中的選拔標準更側重于候選人的專業知識和實際能力,而非其資品等次,排除B項;根據“取明經”“取明律令”“取治劇”等描述可知,更側重于對專業知識和實際能力的考察,而非家世道德,排除C項。]2.命題點:漢代刺史的演變(2024·廣西卷·T3)漢成帝時,薛宜上疏指出當時國家治理不善,“大率咎在部刺史,或不循守條職,舉錯各以其意,多與郡縣事。”漢桓帝時,“夷寇鈔百姓,益州刺史山昱擊破之。”“荊州刺史度尚擊零陵、桂陽盜賊及蠻夷,大破平之。”由此可見,漢代刺史( )A.職權范圍日漸縮小 B.職權重心發生轉變C.監察權力不斷分化 D.監察范圍逐步擴大√B [漢成帝時薛宜指出部刺史不循守條職,多與郡縣事,說明此時刺史職權有超出監察之外干預郡縣事務的情況;漢桓帝時益州刺史、荊州刺史主要是進行軍事打擊盜賊及蠻夷,這體現了漢代刺史的職權重心從監察為主向軍事等其他職能轉變,故選B項;材料中刺史職權范圍在擴大,排除A項;材料強調刺史職權的轉變,而不是刺史的監察權力被其他機構或官員分化的情況,排除C項;材料強調刺史干涉非監察的事務,這不是監察范圍擴大的表現,排除D項。]一、依據教材主干知識創設情境教材情境1 教材P21:“不久,漢高祖將異姓諸侯王逐漸剪除……陸續分封了一批同姓諸侯王。這些諸侯王大者‘夸州兼郡,連城數十,宮室百官同制京師’,而漢朝中央直接管轄的只有15個郡,這給漢王朝的統治和穩定埋下了隱患。”1.漢高祖陸續分封了一批同姓諸侯王,這些諸侯王大者“夸州兼郡,連城數十,宮室百官同制京師”,而漢朝中央直接管轄的只有15個郡,這給漢王朝的統治和穩定埋下了隱患。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和發展大一統國家,漢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A.開通大運河 B.中央派文臣任知州C.頒布“推恩令” D.支持商鞅進行變法√C [漢初實行郡國并行制,導致王國問題,威脅中央集權,漢武帝繼位后,接受主父偃的建議,頒布“推恩令”,削弱王國勢力,使諸侯國再也無力與中央對抗,C項正確;隋煬帝時期開鑿大運河,排除A項;在地方,宋太祖為加強控制,派文臣擔任各地州縣的長官,排除B項;戰國時期,秦孝公支持商鞅進行變法,富國強兵,排除D項。]2.據統計,在抑商政策實行之前,漢武帝只在建元初期實行過一次有條件的復除(免除百姓租稅),即免除八十歲以上老人之家二人的人頭稅,九十歲以上老人之家的軍賦。抑商政策實行后,漢武帝先后實行過七次復除,其中六次復除的實行均無關災情。據此判斷抑商政策( )A.導致國民生活普遍貧困 B.改善了政府的財政狀況C.滲透了黃老之學的理念 D.得到了民眾的廣泛支持√教材情境2 教材P22“抑制工商業者,向他們征收財產稅”。B [由分析可知,在漢武帝實行了抑商政策以后,國家減稅的行為就增多了,這說明鹽鐵官營等政策客觀上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使政府有能力實行復除,B項正確;由材料無法得知民眾生活狀況的變化,排除A項;漢武帝尊崇儒術,并未堅持黃老之學,排除C項;由材料無法得知民眾對該政策的態度,排除D項。]二、運用教材邊角知識創設情境教材情境 教材P22“歷史縱橫”:漢武帝時,在反擊匈奴襲擾的戰爭中,出現了兩位杰出將領衛青和霍去病。3.公元前123年,尚不滿十八歲的霍去病,被漢武帝任命為驃姚校尉,跟隨大將軍衛青出擊匈奴。《漢書》記載其“斬首捕虜二千二十八級,得相國、當戶,斬單于大父行籍若侯產,捕季父羅姑比”。霍去病沒有任何經驗也不受以往漢軍戰法的束縛,一戰成名,漢武帝賜封“冠軍侯”。這一時期的漢朝( )A.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社會穩定 B.軍事實力大增急于開疆拓土C.展現出豪邁勇進的大國氣象 D.史學開始服務西漢王朝政治√C [漢武帝派遣沒有作戰經驗的霍去病出擊匈奴,霍去病不受以往漢軍戰法的束縛,取得重大勝利,漢武帝這樣的選將用兵策略和霍去病的英勇善戰反映了漢朝時期豪邁勇進的氣象,C項正確;西漢初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漢武帝時期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大一統,排除A項;僅憑任用霍去病北擊匈奴,不能斷定漢朝軍事實力大增,排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史學服務于政治,排除D項。]三、依托教材重要概念創設情境教材情境 教材P22“將全國劃分為13個州部,分設刺史,負責對轄區內郡級官員及子弟和豪強勢力進行巡視監察”。4.漢武帝對刺史的監察區域和督察范圍作了嚴格的規定,把全國劃分為十三個州部,每州為一個監察區,還規定刺史“以六條問事”。“六條”第一條即“強宗豪右田宅逾制,以強凌弱,以眾暴寡”。其目的是( )A.鞏固郡國并行制 B.加強中央集權C.削弱節度使職權 D.維持兵農合一√B [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漢代設立刺史,“以六條問事”,目的是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從而加強中央集權,B項正確;實行刺史制度是為了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不是鞏固郡國并行制,排除A項;節度使是唐朝時期藩鎮的首領,排除C項;刺史的職能是監察,并不是維持兵農合一,且漢代并沒有推行兵農合一的制度,排除D項。]題號13524687910111213課時數智作業(四) 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1516171814(建議用時:40分鐘,總分:74分)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2024·廣東深圳一模)相傳劉邦在用劍斬殺了白帝之子化身的白蛇后,得知了自己赤帝之子的身份。西漢建立后,此劍成為國之重器。到了東漢,皇帝出行時有專人背負此劍隨行。兩漢統治者將斬蛇劍視為國之重器的動機是( )A.借助歷史規范儀衛制度 B.弘揚尚武勇毅政治傳統C.將漢代天命思想符號化 D.強化儒家思想統治地位√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C [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斬蛇劍作為一個象征,更多的是代表漢代天命思想的符號化,以論證漢朝統治的合法性,故選C項;規范儀衛制度與斬蛇劍的象征內涵無直接聯系,排除A項;盡管斬蛇劍也象征著尚武勇毅,但更深層次的是表現天命思想——彰顯權力的合法性,排除B項;斬蛇劍雖然是由劉邦所持,但其背后意味著對天命的承認,而與儒家學說無關,且儒家思想統治地位是在漢武帝時期才確立的,排除D項。]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2.鄧通受漢文帝寵信,獲得蜀郡嚴道縣的銅山,遂鑄銅錢(見圖)。其錢光澤亮,分量足,厚薄勻,質地純,因而流布天下。鄧通錢的流行( )A.改變了漢初經濟思想B.沖擊了國家金融秩序C.體現了鹽鐵官營政策D.中興了秦朝貨幣制度√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B [鄧通鑄錢屬于私鑄貨幣,并且流通廣泛,削弱了國家對貨幣的控制,沖擊了當時的貨幣體系和金融秩序,故選B項;鄧通錢流行沒有改變漢初實行的輕徭薄賦、勸課農桑的經濟思想,排除A項;鹽鐵官營政策是西漢武帝時期開始實施的政策,與鄧通鑄錢沒有直接關系,排除C項;秦朝貨幣制度在秦朝滅亡后已經瓦解,鄧通鑄錢的行為并非對秦朝貨幣制度的中興,而是漢代的貨幣實踐,排除D項。]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3.(2024·北京西城區一模)下表展示了西漢初期一系列致富職業和活動,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A.休養生息政策促進經濟發展B.長途大額貿易發展迅速C.此時政府放棄重農抑商政策D.“鹽鐵官營”效果明顯√姓名 職業和活動曹邴氏 冶鐵、經商、放貸刁閑 販賣魚、鹽任氏 儲存、交易糧食、力田、畜田橋姚 牧養馬、牛、羊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A [根據表格信息可知,西漢初期不同人致富所從事的職業涉及面較廣,反映了漢初經濟獲得一定發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時期統治者實行休養生息政策,體現了休養生息政策促進經濟發展,故選A項;明清時期長途大額貿易發展迅速,且表格信息不涉及貨物販運地點,看不出“長途大額貿易發展迅速”,排除B項;重農抑商在戰國時期商鞅變法后為歷代政府所倡導,漢初也實行這一政策,且材料體現了商業發展,并未反映政府放棄“重農”,排除C項;漢武帝時期實行鹽鐵官營,漢初并未實行這一政策,排除D項。]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4.(2024·廣東茂名二模)《漢書》載:高帝始置諸侯王,“掌治其國,有太傅輔王……丞相統眾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漢朝”。景帝時,“令諸侯王不得復治國,天子為置吏,改丞相曰相”。這一變化( )A.異化了中樞權力機構 B.削弱了諸侯國的權力C.形成了內輕外重局面 D.加劇了郡國間的矛盾√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B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漢朝建立之初,地方諸侯自主性較強,可以自主任命一套官僚系統,漢景帝時期,天子任命王國的相,這有利于加強中央對王國的控制,削弱了諸侯國的權力,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諸侯國官吏的變化,并非中樞權力機構的變化,排除A項;漢景帝的措施與漢初相比,有利于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加強中央集權,排除C項;漢景帝削弱王國勢力,加劇了中央與王國的矛盾,而非郡國間的矛盾,排除D項。]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5.(2024·安徽蕪湖二模)漢初部分侯國人口增長統計表右表可以用來說明漢初( )A.人口流動性增強B.土地兼并現象嚴重C.經濟恢復與發展D.“推恩令”效果顯著√年代 (公元前) 侯國 始封時戶數 國除時 戶數 年增長率(%)201—154 魏其 1 000 3 000 2.4201—153 絳陽 740 1 500 1.5201—152 酂 8 000 26 000 2.4201—151 成 2 500 5 600 1.6201—151 東武 2 000 10 100 3.3201—148 曲周 4 000 18 000 2.8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C [從表格數字看,漢初部分諸侯國戶數呈現出明顯的增長趨勢,反映了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促進了人口的增長,說明漢初經濟得到恢復與發展,C項正確;材料只提到部分地區戶數的增長,也并未體現不同地區之間的人口流動,無法得出相關結論,排除A項;漢初土地兼并現象并不嚴重,排除B項;“推恩令”是西漢武帝時期的政策,而材料屬于西漢初期,排除D項。]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6.(2024·廣東廣州一模)據載,鄭弘少為鄉嗇夫,被太守第五倫舉為孝廉。元和元年(84年)鄭弘為太尉,第五倫為司空,班次在鄭弘之下。“每正朔朝見,鄭弘曲躬而自卑。帝問其故,遂聽置云母屏風,分隔其間。由此成為故事(定例)。”這反映了( )A.豪強勢力的膨脹 B.君主專制日益加強C.察舉制存在隱憂 D.官僚體制逐步健全√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C [太守第五倫將比自己級別低的鄉嗇夫鄭弘舉為孝廉,后來鄭弘擔任了太尉,第五倫為司空,班次在鄭弘之下,每當上朝時鄭弘曲躬而自卑。皇帝問其故后為之置屏風相隔,這說明由于某些人際關系的緣故,漢代察舉制存在隱憂,故選C項;題干中的鄭弘和第五倫都屬于朝廷命官,不是豪強勢力,所以不能據此得出豪強勢力膨脹的結論,排除A項;題干所述主要是講察舉制下察舉官員與被察舉者之間的關系問題,也就是察舉制本身存在的問題,與君主專制并無直接關聯,排除B項;題目主旨是講察舉制存在的弊端,與官僚體制的逐步健全不屬于同一范疇,排除D項。]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7.(原創題)建武十三年,漢光武帝下詔曰:“長沙王興、真定王得、河間王邵、中山王茂……不應經義,其以興為臨湘侯、得為真定侯、邵為樂成侯、茂為單父侯。其宗室及絕國封侯者凡一百三十七人。”詔書中措施( )A.使西漢分封得到恢復 B.有利于穩定統治秩序C.削弱了中央集權力度 D.加劇了郡國間的矛盾√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B [由材料“其以興為臨湘侯、得為真定侯、邵為樂成侯、茂為單父侯。其宗室及絕國封侯者凡一百三十七人”可知,漢光武帝下詔將原來的封王降為侯爵,且數量較多,這大大削弱了諸侯王的權力,有利于穩定統治秩序,故選B項。]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8.(原創題)下表是東漢陂池(有灌溉作用的池沼)的有關記載。其可用于研究當時( )A.農業生產技術的發展B.政府的重農抑商政策C.地方豪族的獨立傾向D.地理水文的脈絡特征√《后漢書·和帝紀》永元五年(公元93年)壬午詔 令郡縣勸民蓄蔬食以助五谷。其官有陂池,令得采取,勿收假稅二歲《水經注》卷三一 朝水又東南分為二水。一水枝分東北,為樊氏陂。陂東西十里,南北五里,俗謂之凡亭陂。陂東有樊氏故宅,樊氏既滅,庾氏取其陂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C [由“其官有陂池,令得采取”可知,既然有官方陂池,就有私人陂池;由“為樊氏陂。陂東西十里,南北五里,俗謂之凡亭陂。陂東有樊氏故宅,樊氏既滅,庾氏取其陂”可知,有灌溉作用的陂池很多被地方豪族私人控制;綜上可見,陂池被地方豪族私人控制迫使種地的農民對豪族的依附性增強,地方豪族的獨立傾向將更嚴重,故選C項;材料僅涉及陂池,沒有農業生產技術發展的信息,排除A項;表格中沒有涉及商業的內容,不能用于研究重農抑商政策,排除B項;材料并未涉及地理水文的具體脈絡,排除D項。]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9.(2024·山東青島一模)董仲舒認為,人性分三品,大多數人持“中民之性”,“中民之性如繭如卵,卵待孵二十日而后能為雛,繭待繰以涫湯而后能為絲,性待漸于教訓而后能為善”。其主張( )A.宣揚了孟子人性善學說B.強調了社會教化的重要性C.確立了儒學的獨尊地位D.論證了封建統治的合理性√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B [根據材料“中民之性如繭如卵……性待漸于教訓而后能為善”可知,董仲舒認為人性需要通過教育和培養才能變好,就像繭需要經過熱水煮后才能變成絲一樣,這表明他主張通過社會教化來引導和塑造人的品性,故選B項;孟子主張人性本善,而董仲舒認為人性有三品,且需要通過教化才能為善,與孟子的觀點不同,排除A項;漢武帝尊崇儒術的舉措確立了儒學的獨尊地位,排除C項;董仲舒的觀點主要是關于人性和教化的,沒有直接論證封建統治的合理性,排除D項。]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10.(2024·黑龍江哈爾濱一模)下表為秦漢時期糧食價格統計表(單位:錢/石),據表可知,西漢( )A.江南地區經濟得到開發B.人地矛盾問題得到解決C.農耕經濟取得一定發展D.土地兼并現象日益嚴重√ 秦始皇 漢高祖 漢文帝 漢武帝最低價 30 5 000 十余 至數十 30—80最高價 1 600 10 000 500 —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C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與秦和漢初相比,漢文帝和漢武帝時期的糧食價格相對較低,這與實行休養生息政策,促進農業恢復,糧食產量有所提高有關,即農耕經濟取得一定發展,故選C項;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經濟得到開發,排除A項;“解決”一詞過于絕對,排除B項;材料反映漢文帝與漢武帝時期,糧食價格下降,說明農業有所恢復,并不能得出“土地兼并現象日益嚴重”的結論,排除D項。]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11.(2024·山東日照一模)漢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朝廷召集賢良文學共60多人討論國家財政政策取向,賢良文學全面否定專賣制度,指責鹽鐵官營、均輸、酒榷“與民爭利”,主張自由放任,藏富于民。最終,朝廷取消酒類專賣和部分地區的鐵器專賣。這表明( )A.國家經濟決策吸納民眾意愿B.工商業者的政治影響力提高C.儒家治國理念影響財政運作D.政府干預政策阻滯工商發展√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C [根據材料“賢良文學全面否定專賣制度”“朝廷取消酒類專賣和部分地區的鐵器專賣”可知,在賢良文學的反對下,朝廷最終取消了酒類專賣和部分地區的鐵器專賣,這表明儒家治國理念影響財政運作,故選C項;材料表明朝廷采納了賢良文學的意見,但不代表“吸納民眾意愿”,排除A項;賢良文學不是工商業者,且漢代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工商業者的政治影響力并未提高,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在賢良文學影響下漢代專賣制度的變化,“政府干預政策阻滯工商發展”與材料主旨不符,且“阻滯”表述過于絕對,排除D項。]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12.(2024·江西宜春二模)漢武帝時期,將鑄幣、煮鹽、冶鐵的權力收歸朝廷;把原來因路遠而運價高、損耗大的貢品,設官經理,運到缺貨地高價出售,得錢歸官;在京師設官,對一些貨物實行賤買貴賣。此外,漢武帝還下令對商人和高利貸者加重征收財產稅,責令商人自報財產,自報財產不實者,罰戍邊兩年,財物沒收。漢武帝的這些措施( )A.增強了危機化解能力 B.推動了商品經濟發展C.解決了政府財政危機 D.扭轉了經濟凋敝困境√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A [漢武帝時期,將鑄幣權收歸中央,實行鹽鐵官營,由政府壟斷鹽、鐵的生產和銷售,推行均輸平準,對商人和高利貸者征收財產稅且自報,否則“罰戍邊兩年”,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些措施在經濟上加強了中央集權,當時,私人鑄幣、地方豪強掌握鹽鐵經營權,因此社會上出現許多富商大賈,控制國家經濟命脈,唯利是圖,這些措施增強了對這些危機的化解能力,A項正確;材料“對商人和高利貸者加重征收財產稅”不利于商品經濟發展,排除B項;漢武帝的這些措施,對于財政狀況有了極大改善,為許多政策的推行奠定基礎,但“解決”一詞過于絕對,排除C項;經濟凋敝應該是西漢初年,排除D項。]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13.(2024·湖南永州三模)根據《廣東通志》卷三十八《名宦志》所載,兩漢時任職嶺南的地方官員中有傳記的約有40人,而有儒言儒行的有30人。其中明確記載為博士弟子、學于太學和“通經”的有6人,舉茂才和辟召2人,舉孝廉13人。這( )A.表明儒學正統地位逐步確立B.說明朝廷推行因俗而治政策C.反映了嶺南本土士大夫崛起D.體現了地方治理儒家化趨勢√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D [根據材料“儒言儒行……博士弟子……‘通經’”可知,廣東嶺南地區載入史冊的有影響力的地方官員中,以儒家思想作為自己行為規范和精通儒學的太學生、博士弟子占了絕對多數,這體現了地方治理儒家化的趨勢,故選D項;根據材料“《名宦志》……有儒言儒行的有30人”可知,體現了儒學在國家治理的作用,“儒學正統地位逐步確立”的說法是強調儒學本身的地位,這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因俗而治是中央王朝按照邊疆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對其進行治理的方式,材料中未明確提出是對少數民族的治理,朝廷推行因俗而治政策的說法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項;封建王朝為了加強對地方的管理,對官員的任命采取籍貫回避制度,因此,“反映了嶺南本土士大夫崛起”的說法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14.(2024·江蘇南通二模)據《漢書》記載:漢武帝重創匈奴后,在河西走廊設立了四郡,“自敦煌西至鹽澤,往往起亭,而輪臺、渠犁皆有田卒數百人,置使者校尉領護,以給使外國者”。由此可知,河西四郡的設置( )A.促進了西域與中原的聯系B.促使匈奴人大量內遷中原C.實現了對西域的行政管理D.開通了中國與歐亞的商路√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A [根據材料“在河西走廊設立了四郡”“自敦煌西至鹽澤,往往起亭,而輪臺、渠犁皆有田卒數百人,置使者校尉領護,以給使外國者”及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在河西走廊設置管理機構,并且派人屯田、設置校尉領護,這些都有利于加強西域與中原的聯系,A項正確;漢武帝時期并沒有匈奴人大量內遷,排除B項;西漢實現對西域的行政管理,體現在西漢政府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作為管理西域的最高長官,排除C項;張騫通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排除D項。]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15.(2024·江西紅色十校聯考)《九章算術》收錄了246個數學問題的運算程序,主要反映的是中國先民在生產勞動、丈量土地和測量容積等實踐活動中所創造的數學知識。這說明《九章算術》( )A.體現了數學成就的實用性特點B.限制了人思維的拓展C.注重解決農業生產的技術問題D.系統總結了數學成果√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A [根據材料“主要反映……數學知識”可知,《九章算術》中收錄的運算程序與我國先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這體現了《九章算術》作為數學專著的實用性特點,故選A項;“中國先民……數學知識”說明有利于人思維的拓展,而非限制,排除B項;《九章算術》并不僅僅關注農業生產,還包括其他各種生活和生產中的數學問題,排除C項;“創造的數學知識”說明是創造,而非系統總結,排除D項。]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16.(2024·江西南昌三模)據下表可知,兩漢時期( )兩漢時期史學領域代表性成就著作 作者 中國史學地位 史學家對其評價《史記》 西漢· 司馬遷 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班固:“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漢書》 東漢·班固 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 鄭樵:“斷漢為書,是致周秦不相因”《漢紀》 東漢·荀悅 開創編年斷代史體例 顧炎武:“以前人之書改竄而為自作”《東觀 漢記》 東漢官修 第一部官修史書 范曄:“當世甚重其書,學者莫不諷誦”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A.重視歷史文化傳承B.官修史書居于主導C.文化氛圍自由寬松D.史書價值總體不高√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A [根據材料“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是致周秦不相因”“當世甚重其書”可知,兩漢時期官修和私修史書眾多,各種體例均有,但是總體上對通史評價頗高,對斷代史飽含批評的言論,認為斷代史不利于前后歷史發展的傳承,體現了當時史學研究重視歷史文化傳承的立場,故選A項;表格中官修史書只有一部,其他三部均為私修史書,排除B項;漢武帝以后尊崇儒術,使儒學確立了官方正統地位,不利于學術文化的自由發展,排除C項;表格中的四部史書在中國的史學地位都比較高,體例上來說都具有開創性的地位,尤其是后世對《史記》的評價頗高,排除D項。]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二、非選擇題:本題共2小題,第17題14分,第18題12分,共26分。17.(2024·山東濰坊檢測)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 董仲舒說:“今漢繼秦之后,如朽木糞墻矣,雖欲善治之,亡可奈何……為政而不行,甚者必變而更化之,乃可理也……當更化而不更化,雖有大賢不能善治也。故漢得天下以來,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當更化而不更化也。”“《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漢書》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材料二 漢武帝強化中央集權,至東漢末,全國百余郡,實施統一制度、法令。通過察舉制度的實施,構建起研習儒經、崇尚教化、執行統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隊伍。漢朝盛時“編戶齊民”有5 900多萬人,儒家倡導的忠義孝悌等倫理,成為民眾日常行為的規范。漢朝境內的百姓,不復以“燕人”“齊人”“秦人”相區別,而是“某郡某縣”人,他們雖方言有異,卻使用著統一的不因語言差異而改變的文字。經歷兩漢四個多世紀的統治,統一的觀念深入人心,“書同文、車同軌、人同倫”,在先秦以來華夏融合的基礎上,漢朝境內的人們逐漸被稱為“漢人”。——據《漢書》《后漢書》等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董仲舒認識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論有據,論述充分,邏輯清晰)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解析] 首先,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時代背景,從應對時代變化需要適時進行政策調整和“大一統”觀念利于維護國家統一、社會穩定,從而推動歷史發展的角度論述,如漢初統治者遵奉黃老無為思想,采取休養生息政策,經濟得到明顯恢復,出現“文景之治”,國力強盛;漢初實行郡國并行制,導致王國問題出現,威脅中央集權。面對上述狀況,董仲舒提出調整統治政策,加強中央集權,順應了時代潮流。其次,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漢武帝應對現實需要,調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整統治政策、強化中央集權的舉措及其對推動社會進步的意義進行論述,如漢武帝通過削弱諸侯國勢力,確立儒學的正統地位等一系列措施,強化中央集權,維護了社會穩定,促進民族交融,鞏固了統一多民族國家,推動了社會發展。最后,結合所學知識,從制度調整,維護國家統一與社會穩定,推動社會發展重大意義的認識等角度總結歸納,如面對社會發展,國家適時進行政策調整,維護國家統一與社會穩定,對于推動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歷史意義。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答案] 示例漢初統治者遵奉黃老無為思想,采取休養生息政策,經濟得到明顯恢復,出現“文景之治”,國力強盛。漢初實行郡國并行制,導致王國問題出現,威脅中央集權。面對上述狀況,董仲舒提出調整統治政策,加強中央集權,順應了時代潮流。(6分)漢武帝通過削弱諸侯國勢力,確立儒學的正統地位等一系列措施,強化中央集權,維護了社會穩定,促進民族交融,鞏固了統一多民族國家,推動了社會發展。(6分)總之,面對社會發展,國家適時進行政策調整,維護國家統一與社會穩定,對于推動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歷史意義。(2分)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18.(2024·江蘇南京調研)閱讀材料,完成下列任務。(12分)材料 漢武帝時,在地方設置鹽官、鐵官。公元前87年,漢昭帝(漢武帝之子)即位,國勢衰弱,民生困苦,霍光、桑弘羊受武帝遺詔輔政。公元前81年,漢朝的高級官員和政治家們在一起討論當時的政治問題,進行了一場關于鹽鐵政策的辯論。辯論的結果,一方面肯定了武帝時期所進行的財政改革的成績,一方面又為昭帝時期調整某些經濟政策做了輿論準備。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鹽鐵政策辯論雙方主張(節選)御史大夫桑弘羊 賢良、文學之士先帝哀邊人之久患……故興鹽、鐵,設酒榷,置均輸,蕃貨長財,以佐助邊費……今大夫君修太公、桓、管之術,總一鹽、鐵,通山川之利而萬物殖。是以縣官用饒足,民不困乏,本末并利,上下俱足。此籌計之所致,非獨耕桑農業也 今廢道德而任兵革……立鹽、鐵,始張利官以給之,非長策也。今郡國有鹽、鐵、酒榷、均輸,與民爭利……國有沃野之饒而民不足于食者,工商盛而本業荒也……愿罷鹽、鐵、酒榷、均輸——摘編自[西漢]桓寬《鹽鐵論》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1)據材料,概括西漢鹽鐵政策辯論雙方的核心主張及其理由。(6分)(2)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治國理政的角度,談談對這場辯論的認識。(6分)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解析] 第(1)問第一小問,根據材料“桑弘羊”“總一鹽、鐵,通山川之利而萬物殖”可知,桑弘羊主張實行鹽鐵官營政策;根據“賢良、文學之士”“愿罷鹽、鐵、酒榷、均輸”可知,賢良、文學之士主張廢除鹽鐵官營。第二小問,根據材料“興鹽、鐵,設酒榷,置均輸,蕃貨長財,以佐助邊費”可知,桑弘羊認為鹽鐵官營能籌措軍費;材料“總一鹽、鐵……是以縣官用饒足,民不困乏……上下俱足”表明可以增加政府收入,人民生活不會缺乏,滿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足政府和人民的需要;材料“本末并利”表明桑弘羊認為還能促進農業和商業的流通發展;材料“今廢道德而任兵革”表明賢良、文學之士主張以德治國;材料“立鹽、鐵,始張利官以給之,非長策也”表明賢良、文學之士認為鹽鐵政策不能長久;“與民爭利……國有沃野之饒而民不足于食者,工商盛而本業荒也”表明賢良、文學之士認為鹽鐵政策會與民爭利,不利于商業發展,還會導致農業荒廢,不利于農業發展。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第(2)問,可以從辯論的起因目的、辯論者身份、論爭雙方主張的影響等角度進行回答。根據材料“國勢衰弱,民生困苦……漢朝的高級官員和政治家們在一起討論當時的政治問題”可知,辯論雙方為統治階層,其討論的背景是為解決當時的統治困境,目的是為維護漢朝統治的長治久安;經濟政策的不同是國家治理道路的不同;漢武帝時期經濟繁榮、對外戰爭頻繁,鹽鐵官營政策有其實施的條件,而當前民生困苦,所以出現反對鹽鐵官營的人,說明國家政策的制定要順應時勢的變化而變化,不斷與時俱進,但又不能引起社會動蕩。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答案] (1)桑弘羊:主張鹽鐵官營;(1分)理由:認為該政策能籌措軍費;滿足民眾的生產生活需要;增加政府財政收入;促進物資的流通。(任答1點給2分,共2分)賢良、文學之士;反對鹽鐵官營;(1分)理由:以德治國,鹽鐵政策不是長久之策;鹽鐵官營政策與民爭利;抑制農業發展。(任答1點給2分,共2分)(2)認識:這場爭論雙方本質上都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追求長治久安;經濟政策的爭論是不同治國道路之爭;國家政策既要維護穩定又要適時調整。(每點2分,共6分)題號13524687910111213單元綜合檢測(一) 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1516171814(建議用時:40分鐘,總分:76分)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2024·河北張家口一模)在考古發現的北方很多原始社會文化區域,包括陜北、晉北、內蒙古中南部等地區,其遺址大多有石砌城墻保護,且分布在河谷斷崖上,形成時間正好與黃河流域氣候溫暖時期(距今約8 000—3 000年)相吻合。據此推知,這一時期該區域( )A.生活呈現居無定所特征 B.華夏認同觀念已然形成C.早期農耕文明得到發展 D.區域之間文化交流有限√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C [根據材料“北方很多原始社會文化區域”“形成時間正好與黃河流域氣候溫暖時期(距今約8 000—3 000年)相吻合”及所學知識可知,距今約1萬年前,中國進入新石器時代,開始從事原始農業,氣候溫暖時期有利于農業發展,農業的發展為文明的產生和發展奠定經濟基礎,推動了北方原始社會區域文明的發展,故選C項;根據材料“距今約8 000—3 000年”可知,此時期處于新石器時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時期,伴隨著原始農業的發展,人類進入定居時期,排除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華夏作為文化、政治實體,在春秋戰國時期為周邊民族所認同,逐漸形成華夏認同觀念,排除B項;根據材料“陜北、晉北、內蒙古中南部等地區,其遺址大多有石砌城墻保護”可知,北方地區的原始社會文化具有相似性,體現了區域之間的文明交流,排除D項。]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2.(2024·山東聊城三模)堯舜活動的晉南地區,出土了面積約300萬平方米的陶寺都邑遺址,并在其中發現了已知最早的測日影、確定節氣的天文觀測設施和著意展示來自不同地區儀式用品的大型“王墓”。《尚書·堯典》對其亦有“協和萬邦”“光被四表”等記載。這體現了,當時( )A.部落戰爭的頻現 B.早期國家的萌芽C.官僚體制的確立 D.多元格局的出現√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B [由材料“最早的測日影、確定節氣的天文觀測設施”“大型‘王墓’”可知,天文觀測設施體現出當時生產力的發展,大型王墓體現出階級差別,說明當時出現了早期國家的萌芽,故選B項;材料沒有關于戰爭的信息,無法得出戰爭頻現的結論,排除A項;秦統一六國后建立了官僚政治,與材料時間信息不符,排除C項;材料中只有一個遺址,不能體現出多元格局,排除D項。]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3.(原創題)據《左傳》等史籍記載,商之祖源自少昊部落之玄鳥氏,其因少昊賜“玄鳥”官名而為氏族之名。而隨著時間推移,商之族源漸被忽視,商人轉而附會“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商人遂成神鳥之后。這反映出( )A.商人輕視歷史文化傳承B.商朝統治體現神權色彩C.玄鳥生商純屬神話傳說D.祖先崇拜深植商族社會√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D [據史籍記載,商人之祖源自上古部落的氏族名,而在歷史的演進過程中,商人將自己的祖先與神秘的動物“玄鳥”附會在一起,用以體現祖先的偉大和不凡,這是祖先崇拜的表現,故選D項;“商人輕視歷史文化傳承”材料不能體現,排除A項;材料敘述的是商族的來源,而不是商朝的統治特色,排除B項;由材料可知,商人附會的“玄鳥”之名是有真實來源的,只是后來其原本之意被改變了,所以玄鳥生商并非純屬神話傳說,排除C項。]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4.(2024·江蘇南通一模)在西周文獻中,周公這樣的朝廷大臣被說成“勤勞于王家”,而作為王室家族總管的宰卻被要求主管“王家內外”。百官的任命都要在王室宗廟前進行,他們往往由宰引導至周王處接受任職。這反映出當時( )A.原始民主傳統仍有影響B.尚未實現權力高度集中C.政權呈現家國同構特點D.傳統統治秩序走向瓦解√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C [根據材料“‘勤勞于王家’……任命都要在王室宗廟”可知,西周官員任命需要在代表宗族的宗廟前進行,而且儀式由王室家族總管引領主持,這體現了家國同構的特征,故選C項;原始民主傳統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君主的權力受到制約,材料只提到官員任命的程序,無法說明原始民主傳統的影響,排除A項;“尚未實現權力高度集中”強調的是周王的權力并不是至高無上的,這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傳統統治秩序走向瓦解”不符合西周的時代特征,排除D項。]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5.(2024·山東濟寧三模)下表為商代甲骨文中的部分文字及其釋義。它反映出商代( )A.貴族壟斷司法權力B.國家機器臻于完備C.文明程度顯著提升D.社會矛盾漸趨激化√甲骨文 現代文字 釋義幸 手銬之類的刑具刖 鋸斷人一只腳的刑罰圉 拘留犯人的監獄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C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舊的氏族體制的生產關系已經不能應對,對此,奴隸制文明的生產關系加以調整,建立在這一生產關系(經濟基礎)上的上層建筑,包括法律、監獄等國家統治工具出現,故選C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夏、商、西周的法律不成熟,沒有成文法,刑罰與刑法相混淆,治理國家主要依靠禮而不是法,根據材料并不能得出貴族壟斷司法權力這一結論,排除A項;夏、商、西周都處于早期國家,早期國家的國家機器不可能一蹴而就,政府組織應該是根據需要逐步形成的,商和西周的中央都沒有明確的政府機構,B項史實錯誤,排除;社會矛盾是指社會各階級或階層基于不同的利益關系或財產分配關系所產生的種種沖突和不和諧現象,單憑甲骨文的部分文字,不能得出“激化”的結論,排除D項。]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6.(2024·河北邯鄲三模)西周盟誓的種類,包括建周過程中的戰爭動員盟誓、西周早期的分封冊命盟誓和西周中晚期的訴訟判決盟誓等。此外,西周盟誓還形成了一套嚴格而復雜的程序,逐漸系統化、制度化。由此可見,西周的盟誓( )A.促進了宗法分封的形成B.利于鞏固和擴大周王朝的統治基礎C.確保了政治秩序的穩定D.一定程度推動了中央集權制的完善√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B [根據題干“建周過程中的戰爭動員盟誓”“西周早期的分封冊命盟誓”“西周中晚期的訴訟判決盟誓”“還形成了一套嚴格而復雜的程序,逐漸系統化、制度化”可知,西周的盟誓加強了周王室與各地諸侯之間的聯系,有利于鞏固和擴大周王朝的統治基礎,故選B項;據題干所述及的諸多盟誓內容(“戰爭動員”“分封冊命”“訴訟判決”等)可知,其所述內容與“分封制”“宗法制”的“形成”沒有關系,排除A項;根據題干內容及所學知識可知,諸多盟誓有利于西周統治秩序的穩定,但是并不能擴大為“確保”,排除C項;在西周時期尚未形成“中央集權制”,排除D項。]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7.(2024·江蘇南通檢測)春秋時期齊國的青銅器皿,在山東出土不少,大致可見的趨勢,齊器中的禮器越到晚期越少,日用品相對地日益增多;青銅器的器形與紋飾,也越來越多姿多彩。這一趨勢反映( )A.青銅鑄造技術逐漸成熟B.儒家思想遭到了挑戰C.貴族等級秩序遭受沖擊D.文化的地方色彩增強√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C [根據材料“禮器……多姿多彩”可知,山東出土的春秋青銅器,禮器減少,日用品增多,器形與紋飾越來越多姿多彩,反映出禮樂制度走向瓦解,貴族等級秩序遭受沖擊,故選C項;“青銅器的器形……多彩”強調社會發展的世俗化傾向,與青銅鑄造技術逐漸成熟無關,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與儒家思想對立的觀點和主張,得不出“遭到了挑戰”的結論,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禮樂淡化,并非山東地區文化色彩增強,排除D項。]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8.(2024·山東聊城三模)西周時,統治者提倡“敬天”“敬事上帝”,強調“四時致祭以常保天命”。但到春秋戰國時期,孔子提出“敬鬼神而遠之”,法家強調“敬上奉法”而不言“敬天”,莊子主張“時祀盡敬而不祈喜”。這一變化反映出,先秦諸子( )A.注重關注人世現實 B.沿襲西周天命思想C.提倡融合百家精華 D.著意迎合諸侯需求√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A [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周時期統治者強調敬天,但是春秋戰國時期淡化敬天,反映了在大動蕩時期諸子主張回歸現實,淡化神秘色彩,故選A項;先秦諸子淡化天命思想,而不是沿襲,排除B項;材料反映了儒家、法家、道家的不同主張,未涉及思想的融合,排除C項;材料中只反映了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的主張,沒有諸侯需求的信息,排除D項。]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9.(2024·江西南昌模擬)春秋戰國時期,管仲推行“官(管)山海”之策;李悝實施“平糴法”;商鞅主張“農戰”,獎勵農業生產,抑制工商業發展等。這反映了當時( )A.重農抑商已成為各國的共識B.國家重視對經濟的干預和控制C.變法推動了封建經濟的發展D.社會轉型推動了工商業的發展√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B [管仲“官(管)山海”之策,主張由國家壟斷自然資源開采;李悝的“平糴法”,實行政府收售糧食以調節糧價;商鞅的“農戰”,主張獎勵農業生產,抑制工商業發展等,這些均反映了國家對經濟的干預與控制,故選B項;“官(管)山海”“平糴法”未涉及重農抑商,故排除A項;材料并未體現經濟發展的情況,且管仲所在的春秋時期尚未建立封建經濟模式,故排除C項;商鞅實行抑制工商業發展的政策,故排除D項。]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10.(2024·遼寧沈陽三模)如圖是商代繩紋灰陶甗(yǎn)。甗是古代蒸煮用的炊具,內分上下兩層,中間有箅(bì)子,用以控制火候。《周禮》中記載箅孔之數常設為七,稱為“七穿”。陰陽五行觀念中火為陽,七為奇數與之相合,亦為正,故取“用火極限”之意。這體現了( )A.商代禮器象征著統治者的權威B.先秦禮制滲透到社會生活各方面C.古器物承載著一定的文化意義D.生產力水平決定了食物烹飪方式√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C [題干“箅孔之數常設為七……故取‘用火極限’之意”,表明古器物承載著一定的文化意義,故選C項;根據題干“甗是古代蒸煮用的炊具”可知,甗是生活用具而非禮器,排除A項;材料主旨是作為生活使用的器物蘊含著文化意義,未涉及禮制的相關內容,排除B項;“生產力水平決定了食物烹飪方式”表述過于絕對化,排除D項。]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11.(2023·重慶二模)《史記·本紀》共十二篇,迄至秦朝分設了五帝、夏、殷、周、秦本紀以及秦始皇本紀共六篇。對于《秦本紀》和《秦始皇本紀》之置,后世有學者批評司馬遷“自亂其例”,更多的則認為它體現了史家的“卓越見識”。司馬遷的這一歷史書寫,重在( )A.理清王朝更替的世系B.凸顯秦朝統一的歷史意義C.闡述成王敗寇的道理D.探尋秦亡漢興的歷史緣由√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B [本紀是中國古代紀傳體史書中的帝王傳記。司馬遷在《秦本紀》之外又撰寫《秦始皇本紀》,以《秦本紀》詳載秦由僻居西方的小國,由于歷代有作為君主的苦心經營,奠定了建立帝業的基礎,又以《秦始皇本紀》記載中國統一局面的出現,深刻地總結秦朝結束分立局面的巨大功績,B項正確;材料論述的是對于《秦本紀》和《秦始皇本紀》之置,重點不是理清王朝更替的世系,排除A項;司馬遷的《史記》改變了“成王敗寇”的思維定式,不以成敗論英雄,敢于為失敗者樹碑立傳(如《項羽本紀》),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漢興緣由,排除D項。]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12.(2024·河北唐山模擬)秦朝修建了連通全國的道路網,其中有一條“直道”從咸陽出發,縱深960千米,直抵內蒙古腹地;棧道長達800千米,這條路的很多地方需要架設石橋,或者采用加固措施,用以越過或穿過高山,還有用木柱支撐于危巖深壑之上的木構道路。這( )A.體現出秦朝高超的國家治理能力B.有利于加強各地的政治經濟聯系C.穩固了以咸陽為中心的統治格局D.為在全國推行郡縣制奠定了基礎√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B [秦朝這些道路的修建極大地便利了全國各地的交通,無論是政治信息的傳遞,還是商業貿易的往來,都得到了極大的便利,有利于加強各地的政治經濟聯系,B項正確;交通網的形成體現了秦朝雄厚的物質實力和修筑道路的能力,而國家治理更側重的是政治方面,排除A項;秦朝二世而亡,并未因為交通網的形成而鞏固統治,排除C項;這些道路是在設立郡、縣之前還是之后修筑的,材料沒有說明,排除D項。]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13.(2024·福建龍巖一模)西漢初年,游俠勢力滲透到各個領域,一些游俠世家,勾結地方官,橫行鄉里,“人皆避之”。而漢武帝時期,游俠溫恭謹信,大有君子退讓之風。導致游俠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社會經濟的恢復發展 B.政府加強對經濟統治C.國家治國理念的改變 D.君主專制統治的加強√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C [根據材料“游俠……勾結地方官,橫行鄉里”“游俠溫恭謹信,大有君子退讓之風”可知,西漢初年,游俠橫行鄉里,強勢霸道,漢武帝時期的游俠溫恭謹信,大有君子之風。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與漢武帝時期由“無為”到“有為”,打擊游俠勢力,加強中央集權和確立儒家思想的正統地位有關,是國家治國理念改變的結果,故選C項;西漢初年,社會經濟逐漸得到恢復和發展,與漢武帝時期游俠的變化無關,排除A項;漢武帝時期政府加強對經濟統治主要表現為鹽鐵官營、均輸平準等,與材料中游俠的變化不符,排除B項;漢武帝時期設立中朝加強君主專制統治,材料中游俠變化涉及的是地方治理,排除D項。]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14.(2024·山東煙臺一模)西漢前期,士農工商大都以追求財富和權欲作為動機;西漢后期,彌漫整個社會的功利思想逐漸淡化。這一變化緣于( )A.社會經濟得到恢復發展B.政府推行重農抑商政策C.對外經濟文化聯系加強D.社會主流思想發生改變√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D [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漢前期,由于經濟恢復發展的需要,政府采取與民休息的政策,士農工商大都追求財富和權力。但是西漢后期,儒學逐漸成為正統思想,道德倫理觀念影響增多,社會的功利思想逐漸淡化,故選D項;社會經濟得到恢復發展符合西漢前期的狀況,但不符合后期的狀況,排除A項;政府推行重農抑商政策是基本國策,對功利思想的變化影響不大,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引起功利思想變化的因素,與對外交往不相關,排除C項。]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15.(原創題)漢宣帝時期大力推廣官員“長任”制度,即官員(主要是郡國官員)有功抑或優異應升遷者,不輕易提調,而改予物質、精神之褒獎。如膠東相王成,“治有異等”,宣帝明詔褒獎,并增其俸祿為“中二千石”,賜爵關內侯;潁川太守黃霸,任八年,郡中大治,宣帝下詔稱揚,“賜爵關內侯,黃金百斤,秩中二千石”。“長任”制度的推廣( )A.提高了基層社會的治理能力 B.導致了政治運行成本的激增C.促進了地方政局的持續穩定 D.助力了豪強勢力的不斷坐大√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C [由材料信息“官員(主要是郡國官員)有功抑或優異應升遷者,不輕易提調,而改予物質、精神之褒獎”可知,漢宣帝時期,對于治理成績比較好的地方官員,并不輕易的提調,只是給予經濟和精神方面的獎勵,這有利于這些優秀官員在當地持續地實施良政,從而維護地方政局的穩定,C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地方官員的治理,與基層社會的治理能力無關,排除A項;優秀官員畢竟是少數,給予其經濟獎勵并不會導致政治運行成本激增,排除B項;地方官員并不是豪強勢力,排除D項。]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16.(2024·河北張家口一模)東漢初年,儒生們普遍認為“漢無圣帝”,自劉邦以后的皇帝沒有一個是圣人。于是他們一面鼓吹皇帝應該尊孔以行王道,一面“以天下名教是非為己任”,自己充當現實中“王者”的替身。這反映出當時( )A.社會主流觀念發生變化B.儒學思想地位的衰微C.儒家社會責任意識增強D.皇權崇拜思想的加深√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C [根據材料“‘以天下名教是非為己任’……充當現實中‘王者’的替身”可知,漢代儒生積極追求政治理想,體現出強烈的擔當精神,說明當時儒家的社會意識增強,故選C項;漢武帝時期,尊崇儒術,儒學成為正統思想,社會主流觀念就已經發生變化,與材料時間東漢初年不符,排除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兩漢時期,儒家思想的地位有所強化,到魏晉南北朝時期,儒家思想受到佛教、道教的沖擊,東漢初年儒家思想地位并沒有衰微,排除B項;根據材料“儒生們普遍認為‘漢無圣帝’,自劉邦以后的皇帝沒有一個是圣人”可知,儒生們并不崇拜皇權,強調自身是“現實中‘王者’的替身”,排除D項。]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二、非選擇題:本題共2小題,第17題16分,第18題12分,共28分。17.(2024·江西九江二模)周公形象的變遷(16分)材料周朝 禽簋(現存的青銅器)銘文載:(成)王伐蓋(奄)侯(意指東征),周公謀(出謀劃策)戰國 《孟子》:“禹惡旨酒而好善言。湯執中,立賢無方。文王視民如傷,望道而未之見。武王不泄邇,不忘遠。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任意兩則史料的史料價值。(8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從西周到西漢不同時期周公形象發生的變化,并分析西漢時期周公地位變化的影響。(8分)漢朝 賈誼在《新書·禮容語下》:“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黃帝之后,于中國有大關系者,周公一人而已。”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解析] 第(1)問,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從時代、史料類型和史料內容等角度去分析其價值。青銅器上的銘文:從時代上看,是周朝的史料;從史料類型上看,它是一手史料;從內容上看,記載了周公在成王東征時的出謀劃策;綜上,它為我們了解周公在西周初期的政治和軍事活動提供了直接證據。《孟子》:從時代上看,是戰國時期的史料;從史料類型上看,它是文獻史料;從內容上看,它從儒家思想的角度對周公進行了評價;綜上,這則史料對于我們理解周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公在后世儒家文化中的影響和地位具有重要意義。《新書·禮容語下》:從時代上看,是漢朝的史料;從史料類型上看,它是文獻史料;從內容上看,賈誼作為漢代的儒家學者,認為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綜上,這則史料可以為我們研究周公、賈誼以及漢代社會思想提供重要的參考。(任答其中兩個即可)第(2)問,第一小問,由材料中的“(成)王伐蓋(奄)侯(意指東征),周公謀(出謀劃策)”可知,在西周時期,周公主要以攝政輔佐成王、平定及經營東方的政治家、軍事家形象出現;由材料中的“禹惡旨酒而好善言。湯執中,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立賢無方。文王視民如傷,望道而未之見。武王不泄邇,不忘遠。周公思兼三王,以施四事”可知,戰國時期,儒家學者開始將周公視為儒家思想的典范,強調他的道德品質和政治智慧;由材料中的“文王有大德而功未就,武王有大功而治未成,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孔子之前,黃帝之后,于中國有大關系者,周公一人而已”可知,漢朝時期,周公的形象進一步被神化,被視為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的圣人。第二小問,根據三則材料可知,周公的地位不斷提高,西漢時期周公的地位變化有利于使他成為后世儒家學者推崇的典范;還可以結合所學知識從傳統文化發展的角度分析,如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德觀念、政治哲學等產生影響。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答案] (1)青銅器上的銘文提供了關于周公實際活動的第一手資料,記載了周公在成王東征時的出謀劃策,這為我們了解周公在西周初期的政治和軍事活動提供了直接證據。《孟子》作為文獻史料成書于戰國時期,與周公的時代相隔較遠,它從儒家思想的角度對周公進行了評價,這則史料對于我們理解周公在后世儒家文化中的影響和地位具有重要意義。《新書·禮容語下》作為文獻史料產生于漢朝,與周公的時代相隔較遠,賈誼作為漢代的儒家學者,認為周公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這則史料可以為我們研究周公、賈誼以及漢代社會思想提供重要的參考。(任答其中兩個即可)(8分)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2)變化:從西周到西漢不同時期,周公形象發生了顯著變化。在西周時期,周公主要以攝政輔佐成王、平定及經營東方的政治家、軍事家形象出現。到了戰國時期,儒家學者開始將周公視為儒家思想的典范,強調他的道德品質和政治智慧。到了漢朝,周公的形象進一步被神化,被視為集大德大功大治于一身的圣人。影響:提高了周公在歷史上的地位,使他成為后世儒家學者推崇的典范;周公地位的提升也對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道德觀念、政治哲學等方面產生了重要影響。(8分)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18.(2024·北京順義模擬)阿房宮(12分)阿房宮在今陜西省西安市西郊15公里處,咸陽市東南15公里處,始建于秦始皇三十五年(前212年),被譽為“天下第一宮”。材料一 《史記》記載,秦始皇末年,“以為咸陽人多,先王之宮廷小……乃營作朝宮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東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萬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馳為閣道,自殿下直抵南山……阿房宮未成;成,欲更擇令名名之。作宮阿房,故天下謂之阿房宮”。項羽進入咸陽后,“燒秦宮室,火三月不滅”。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材料二 中晚唐詩人杜牧撰《阿房宮賦》中說:“蜀山兀,阿房出。覆壓三百余里,隔離天日……一日之內,一宮之間,而氣候不齊……戍卒叫,函谷舉,楚人一炬,可憐焦土!”因此賦流傳,秦修建阿房宮而速亡成為人們關于秦朝的一種歷史記憶。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材料三 當代考古學者試圖尋找阿房宮建筑群的遺跡,只在相當于《史記》所記阿房宮前殿的位置,發現了夯筑過的地基和東西北三側的圍墻,專家就此大膽地推測,阿房宮的所有工程只有前殿建成了臺基,其他工程尚未動工,阿房宮沒有建成。并且通過“地毯式”的全面勘探后,卻根本找不到紅燒土、木炭等表明此處曾被大火焚燒的痕跡。辨析和考證上述材料,并以秦朝暴政而亡為視角描述阿房宮的興廢過程。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解析] 第一小問,史料的辨析要從史料的價值、可信度、時代背景、作者立場等角度進行分析,思考要全面,如:《史記》是二手史料,但因其所處年代與秦朝相近,且司馬遷著書過程較為嚴謹,可信度較高,其認為阿房宮沒有建成;杜牧的《阿房宮賦》是文學作品,且唐距秦時間久遠,其作品能側面反映出秦朝滅亡的原因,但不能完全證明阿房宮的存在與否;考古發現一般價值較高,但時間久遠加上技術原因也會影響判斷,一般需要與文字史料相互印證,當代考古學者依據《史記》記載進行勘探,得出結論,可信度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較高。第二小問,阿房宮的興廢是秦朝沉重徭役的表現之一,其興建與否,和秦朝的興亡密切相關,在論述的過程中要注意其統治引發階級矛盾從而走向滅亡的過程,如: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國,刑法嚴酷,徭役沉重,人民生活困苦,秦始皇時期由于其威勢影響,興建大規模工程,民眾負擔沉重,階級矛盾尖銳,秦始皇去世之后,秦朝依然奉行嚴酷的治國理念,進行大規模的工程建設,導致階級矛盾激化,引發農民起義,最終滅亡,阿房宮也未建成。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答案] 史料考證:《史記》是二手史料,但因其所處年代與秦朝相近,且司馬遷著書過程較為嚴謹,可信度較高,其認為阿房宮沒有建成;杜牧的《阿房宮賦》是文學作品,且唐距秦時間久遠,其作品能側面反映出秦朝滅亡的原因,但不能完全證明阿房宮的存在與否;考古發現一般價值較高,但時間久遠加上技術原因也會影響判斷,一般需要與文字史料相互印證,當代考古學者依據《史記》記載進行勘探,得出結論,可信度較高。(6分)題號135246879101112131516171814秦朝暴政而亡: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國,刑法嚴酷,徭役沉重,人民生活困苦,秦始皇時期由于其威勢影響,興建大規模工程,民眾負擔沉重,階級矛盾尖銳,秦始皇去世之后,秦朝依然奉行嚴酷的治國理念,進行大規模的工程建設,導致階級矛盾激化,引發農民起義,最終滅亡,阿房宮也未建成。(6分)謝 謝 !課時數智作業(四) 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建議用時:40分鐘,總分:74分)一、選擇題:本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2024·廣東深圳一模)相傳劉邦在用劍斬殺了白帝之子化身的白蛇后,得知了自己赤帝之子的身份。西漢建立后,此劍成為國之重器。到了東漢,皇帝出行時有專人背負此劍隨行。兩漢統治者將斬蛇劍視為國之重器的動機是( )A.借助歷史規范儀衛制度B.弘揚尚武勇毅政治傳統C.將漢代天命思想符號化D.強化儒家思想統治地位2.鄧通受漢文帝寵信,獲得蜀郡嚴道縣的銅山,遂鑄銅錢(見圖)。其錢光澤亮,分量足,厚薄勻,質地純,因而流布天下。鄧通錢的流行( )A.改變了漢初經濟思想B.沖擊了國家金融秩序C.體現了鹽鐵官營政策D.中興了秦朝貨幣制度3.(2024·北京西城區一模)下表展示了西漢初期一系列致富職業和活動,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姓名 職業和活動曹邴氏 冶鐵、經商、放貸刁閑 販賣魚、鹽任氏 儲存、交易糧食、力田、畜田橋姚 牧養馬、牛、羊A.休養生息政策促進經濟發展B.長途大額貿易發展迅速C.此時政府放棄重農抑商政策D.“鹽鐵官營”效果明顯4.(2024·廣東茂名二模)《漢書》載:高帝始置諸侯王,“掌治其國,有太傅輔王……丞相統眾官,群卿大夫都官如漢朝”。景帝時,“令諸侯王不得復治國,天子為置吏,改丞相曰相”。這一變化( )A.異化了中樞權力機構 B.削弱了諸侯國的權力C.形成了內輕外重局面 D.加劇了郡國間的矛盾5.(2024·安徽蕪湖二模)漢初部分侯國人口增長統計表年代(公元前) 侯國 始封時戶數 國除時戶數 年增長率(%)201—154 魏其 1 000 3 000 2.4201—153 絳陽 740 1 500 1.5201—152 酂 8 000 26 000 2.4201—151 成 2 500 5 600 1.6201—151 東武 2 000 10 100 3.3201—148 曲周 4 000 18 000 2.8上表可以用來說明漢初( )A.人口流動性增強 B.土地兼并現象嚴重C.經濟恢復與發展 D.“推恩令”效果顯著6.(2024·廣東廣州一模)據載,鄭弘少為鄉嗇夫,被太守第五倫舉為孝廉。元和元年(84年)鄭弘為太尉,第五倫為司空,班次在鄭弘之下。“每正朔朝見,鄭弘曲躬而自卑。帝問其故,遂聽置云母屏風,分隔其間。由此成為故事(定例)。”這反映了( )A.豪強勢力的膨脹 B.君主專制日益加強C.察舉制存在隱憂 D.官僚體制逐步健全7.(原創題)建武十三年,漢光武帝下詔曰:“長沙王興、真定王得、河間王邵、中山王茂……不應經義,其以興為臨湘侯、得為真定侯、邵為樂成侯、茂為單父侯。其宗室及絕國封侯者凡一百三十七人。”詔書中措施( )A.使西漢分封得到恢復 B.有利于穩定統治秩序C.削弱了中央集權力度 D.加劇了郡國間的矛盾8.(原創題)下表是東漢陂池(有灌溉作用的池沼)的有關記載。其可用于研究當時( )《后漢書·和帝紀》永元五年(公元93年)壬午詔 令郡縣勸民蓄蔬食以助五谷。其官有陂池,令得采取,勿收假稅二歲《水經注》卷三一 朝水又東南分為二水。一水枝分東北,為樊氏陂。陂東西十里,南北五里,俗謂之凡亭陂。陂東有樊氏故宅,樊氏既滅,庾氏取其陂A.農業生產技術的發展 B.政府的重農抑商政策C.地方豪族的獨立傾向 D.地理水文的脈絡特征9.(2024·山東青島一模)董仲舒認為,人性分三品,大多數人持“中民之性”,“中民之性如繭如卵,卵待孵二十日而后能為雛,繭待繰以涫湯而后能為絲,性待漸于教訓而后能為善”。其主張( )A.宣揚了孟子人性善學說B.強調了社會教化的重要性C.確立了儒學的獨尊地位D.論證了封建統治的合理性10.(2024·黑龍江哈爾濱一模)下表為秦漢時期糧食價格統計表(單位:錢/石),據表可知,西漢( )秦始皇 漢高祖 漢文帝 漢武帝最低價 30 5 000 十余至數十 30—80最高價 1 600 10 000 500 —A.江南地區經濟得到開發B.人地矛盾問題得到解決C.農耕經濟取得一定發展D.土地兼并現象日益嚴重11.(2024·山東日照一模)漢昭帝始元六年(前81年),朝廷召集賢良文學共60多人討論國家財政政策取向,賢良文學全面否定專賣制度,指責鹽鐵官營、均輸、酒榷“與民爭利”,主張自由放任,藏富于民。最終,朝廷取消酒類專賣和部分地區的鐵器專賣。這表明( )A.國家經濟決策吸納民眾意愿B.工商業者的政治影響力提高C.儒家治國理念影響財政運作D.政府干預政策阻滯工商發展12.(2024·江西宜春二模)漢武帝時期,將鑄幣、煮鹽、冶鐵的權力收歸朝廷;把原來因路遠而運價高、損耗大的貢品,設官經理,運到缺貨地高價出售,得錢歸官;在京師設官,對一些貨物實行賤買貴賣。此外,漢武帝還下令對商人和高利貸者加重征收財產稅,責令商人自報財產,自報財產不實者,罰戍邊兩年,財物沒收。漢武帝的這些措施( )A.增強了危機化解能力 B.推動了商品經濟發展C.解決了政府財政危機 D.扭轉了經濟凋敝困境13.(2024·湖南永州三模)根據《廣東通志》卷三十八《名宦志》所載,兩漢時任職嶺南的地方官員中有傳記的約有40人,而有儒言儒行的有30人。其中明確記載為博士弟子、學于太學和“通經”的有6人,舉茂才和辟召2人,舉孝廉13人。這( )A.表明儒學正統地位逐步確立B.說明朝廷推行因俗而治政策C.反映了嶺南本土士大夫崛起D.體現了地方治理儒家化趨勢14.(2024·江蘇南通二模)據《漢書》記載:漢武帝重創匈奴后,在河西走廊設立了四郡,“自敦煌西至鹽澤,往往起亭,而輪臺、渠犁皆有田卒數百人,置使者校尉領護,以給使外國者”。由此可知,河西四郡的設置( )A.促進了西域與中原的聯系B.促使匈奴人大量內遷中原C.實現了對西域的行政管理D.開通了中國與歐亞的商路15.(2024·江西紅色十校聯考)《九章算術》收錄了246個數學問題的運算程序,主要反映的是中國先民在生產勞動、丈量土地和測量容積等實踐活動中所創造的數學知識。這說明《九章算術》( )A.體現了數學成就的實用性特點B.限制了人思維的拓展C.注重解決農業生產的技術問題D.系統總結了數學成果16.(2024·江西南昌三模)據下表可知,兩漢時期( )兩漢時期史學領域代表性成就著作 作者 中國史學地位 史學家對其評價《史記》 西漢·司馬遷 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班固:“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故謂之實錄”《漢書》 東漢·班固 第一部紀傳體斷代史 鄭樵:“斷漢為書,是致周秦不相因”《漢紀》 東漢·荀悅 開創編年斷代史體例 顧炎武:“以前人之書改竄而為自作”《東觀 漢記》 東漢官修 第一部官修史書 范曄:“當世甚重其書,學者莫不諷誦”A.重視歷史文化傳承 B.官修史書居于主導C.文化氛圍自由寬松 D.史書價值總體不高二、非選擇題:本題共2小題,第17題14分,第18題12分,共26分。17.(2024·山東濰坊檢測)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 董仲舒說:“今漢繼秦之后,如朽木糞墻矣,雖欲善治之,亡可奈何……為政而不行,甚者必變而更化之,乃可理也……當更化而不更化,雖有大賢不能善治也。故漢得天下以來,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當更化而不更化也。”“《春秋》大一統者,天地之常經,古今之通誼也。”——《漢書》材料二 漢武帝強化中央集權,至東漢末,全國百余郡,實施統一制度、法令。通過察舉制度的實施,構建起研習儒經、崇尚教化、執行統一政策的士大夫官僚隊伍。漢朝盛時“編戶齊民”有5 900多萬人,儒家倡導的忠義孝悌等倫理,成為民眾日常行為的規范。漢朝境內的百姓,不復以“燕人”“齊人”“秦人”相區別,而是“某郡某縣”人,他們雖方言有異,卻使用著統一的不因語言差異而改變的文字。經歷兩漢四個多世紀的統治,統一的觀念深入人心,“書同文、車同軌、人同倫”,在先秦以來華夏融合的基礎上,漢朝境內的人們逐漸被稱為“漢人”。——據《漢書》《后漢書》等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董仲舒認識的理解。(要求:表述成文,持論有據,論述充分,邏輯清晰)18.(2024·江蘇南京調研)閱讀材料,完成下列任務。(12分)材料 漢武帝時,在地方設置鹽官、鐵官。公元前87年,漢昭帝(漢武帝之子)即位,國勢衰弱,民生困苦,霍光、桑弘羊受武帝遺詔輔政。公元前81年,漢朝的高級官員和政治家們在一起討論當時的政治問題,進行了一場關于鹽鐵政策的辯論。辯論的結果,一方面肯定了武帝時期所進行的財政改革的成績,一方面又為昭帝時期調整某些經濟政策做了輿論準備。鹽鐵政策辯論雙方主張(節選)御史大夫桑弘羊 賢良、文學之士先帝哀邊人之久患……故興鹽、鐵,設酒榷,置均輸,蕃貨長財,以佐助邊費……今大夫君修太公、桓、管之術,總一鹽、鐵,通山川之利而萬物殖。是以縣官用饒足,民不困乏,本末并利,上下俱足。此籌計之所致,非獨耕桑農業也 今廢道德而任兵革……立鹽、鐵,始張利官以給之,非長策也。今郡國有鹽、鐵、酒榷、均輸,與民爭利……國有沃野之饒而民不足于食者,工商盛而本業荒也……愿罷鹽、鐵、酒榷、均輸——摘編自[西漢]桓寬《鹽鐵論》(1)據材料,概括西漢鹽鐵政策辯論雙方的核心主張及其理由。(6分)(2)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治國理政的角度,談談對這場辯論的認識。(6分)課時數智作業(四)1.C [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斬蛇劍作為一個象征,更多的是代表漢代天命思想的符號化,以論證漢朝統治的合法性,故選C項;規范儀衛制度與斬蛇劍的象征內涵無直接聯系,排除A項;盡管斬蛇劍也象征著尚武勇毅,但更深層次的是表現天命思想——彰顯權力的合法性,排除B項;斬蛇劍雖然是由劉邦所持,但其背后意味著對天命的承認,而與儒家學說無關,且儒家思想統治地位是在漢武帝時期才確立的,排除D項。]2.B [鄧通鑄錢屬于私鑄貨幣,并且流通廣泛,削弱了國家對貨幣的控制,沖擊了當時的貨幣體系和金融秩序,故選B項;鄧通錢流行沒有改變漢初實行的輕徭薄賦、勸課農桑的經濟思想,排除A項;鹽鐵官營政策是西漢武帝時期開始實施的政策,與鄧通鑄錢沒有直接關系,排除C項;秦朝貨幣制度在秦朝滅亡后已經瓦解,鄧通鑄錢的行為并非對秦朝貨幣制度的中興,而是漢代的貨幣實踐,排除D項。]3.A [根據表格信息可知,西漢初期不同人致富所從事的職業涉及面較廣,反映了漢初經濟獲得一定發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時期統治者實行休養生息政策,體現了休養生息政策促進經濟發展,故選A項;明清時期長途大額貿易發展迅速,且表格信息不涉及貨物販運地點,看不出“長途大額貿易發展迅速”,排除B項;重農抑商在戰國時期商鞅變法后為歷代政府所倡導,漢初也實行這一政策,且材料體現了商業發展,并未反映政府放棄“重農”,排除C項;漢武帝時期實行鹽鐵官營,漢初并未實行這一政策,排除D項。]4.B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漢朝建立之初,地方諸侯自主性較強,可以自主任命一套官僚系統,漢景帝時期,天子任命王國的相,這有利于加強中央對王國的控制,削弱了諸侯國的權力,B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諸侯國官吏的變化,并非中樞權力機構的變化,排除A項;漢景帝的措施與漢初相比,有利于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加強中央集權,排除C項;漢景帝削弱王國勢力,加劇了中央與王國的矛盾,而非郡國間的矛盾,排除D項。]5.C [從表格數字看,漢初部分諸侯國戶數呈現出明顯的增長趨勢,反映了當時社會經濟的發展促進了人口的增長,說明漢初經濟得到恢復與發展,C項正確;材料只提到部分地區戶數的增長,也并未體現不同地區之間的人口流動,無法得出相關結論,排除A項;漢初土地兼并現象并不嚴重,排除B項;“推恩令”是西漢武帝時期的政策,而材料屬于西漢初期,排除D項。]6.C [太守第五倫將比自己級別低的鄉嗇夫鄭弘舉為孝廉,后來鄭弘擔任了太尉,第五倫為司空,班次在鄭弘之下,每當上朝時鄭弘曲躬而自卑。皇帝問其故后為之置屏風相隔,這說明由于某些人際關系的緣故,漢代察舉制存在隱憂,故選C項;題干中的鄭弘和第五倫都屬于朝廷命官,不是豪強勢力,所以不能據此得出豪強勢力膨脹的結論,排除A項;題干所述主要是講察舉制下察舉官員與被察舉者之間的關系問題,也就是察舉制本身存在的問題,與君主專制并無直接關聯,排除B項;題目主旨是講察舉制存在的弊端,與官僚體制的逐步健全不屬于同一范疇,排除D項。]7.B [由材料“其以興為臨湘侯、得為真定侯、邵為樂成侯、茂為單父侯。其宗室及絕國封侯者凡一百三十七人”可知,漢光武帝下詔將原來的封王降為侯爵,且數量較多,這大大削弱了諸侯王的權力,有利于穩定統治秩序,故選B項。]8.C [由“其官有陂池,令得采取”可知,既然有官方陂池,就有私人陂池;由“為樊氏陂。陂東西十里,南北五里,俗謂之凡亭陂。陂東有樊氏故宅,樊氏既滅,庾氏取其陂”可知,有灌溉作用的陂池很多被地方豪族私人控制;綜上可見,陂池被地方豪族私人控制迫使種地的農民對豪族的依附性增強,地方豪族的獨立傾向將更嚴重,故選C項;材料僅涉及陂池,沒有農業生產技術發展的信息,排除A項;表格中沒有涉及商業的內容,不能用于研究重農抑商政策,排除B項;材料并未涉及地理水文的具體脈絡,排除D項。]9.B [根據材料“中民之性如繭如卵……性待漸于教訓而后能為善”可知,董仲舒認為人性需要通過教育和培養才能變好,就像繭需要經過熱水煮后才能變成絲一樣,這表明他主張通過社會教化來引導和塑造人的品性,故選B項;孟子主張人性本善,而董仲舒認為人性有三品,且需要通過教化才能為善,與孟子的觀點不同,排除A項;漢武帝尊崇儒術的舉措確立了儒學的獨尊地位,排除C項;董仲舒的觀點主要是關于人性和教化的,沒有直接論證封建統治的合理性,排除D項。]10.C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與秦和漢初相比,漢文帝和漢武帝時期的糧食價格相對較低,這與實行休養生息政策,促進農業恢復,糧食產量有所提高有關,即農耕經濟取得一定發展,故選C項;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經濟得到開發,排除A項;“解決”一詞過于絕對,排除B項;材料反映漢文帝與漢武帝時期,糧食價格下降,說明農業有所恢復,并不能得出“土地兼并現象日益嚴重”的結論,排除D項。]11.C [根據材料“賢良文學全面否定專賣制度”“朝廷取消酒類專賣和部分地區的鐵器專賣”可知,在賢良文學的反對下,朝廷最終取消了酒類專賣和部分地區的鐵器專賣,這表明儒家治國理念影響財政運作,故選C項;材料表明朝廷采納了賢良文學的意見,但不代表“吸納民眾意愿”,排除A項;賢良文學不是工商業者,且漢代實行重農抑商政策,工商業者的政治影響力并未提高,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在賢良文學影響下漢代專賣制度的變化,“政府干預政策阻滯工商發展”與材料主旨不符,且“阻滯”表述過于絕對,排除D項。]12.A [漢武帝時期,將鑄幣權收歸中央,實行鹽鐵官營,由政府壟斷鹽、鐵的生產和銷售,推行均輸平準,對商人和高利貸者征收財產稅且自報,否則“罰戍邊兩年”,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些措施在經濟上加強了中央集權,當時,私人鑄幣、地方豪強掌握鹽鐵經營權,因此社會上出現許多富商大賈,控制國家經濟命脈,唯利是圖,這些措施增強了對這些危機的化解能力,A項正確;材料“對商人和高利貸者加重征收財產稅”不利于商品經濟發展,排除B項;漢武帝的這些措施,對于財政狀況有了極大改善,為許多政策的推行奠定基礎,但“解決”一詞過于絕對,排除C項;經濟凋敝應該是西漢初年,排除D項。]13.D [根據材料“儒言儒行……博士弟子……‘通經’”可知,廣東嶺南地區載入史冊的有影響力的地方官員中,以儒家思想作為自己行為規范和精通儒學的太學生、博士弟子占了絕對多數,這體現了地方治理儒家化的趨勢,故選D項;根據材料“《名宦志》……有儒言儒行的有30人”可知,體現了儒學在國家治理的作用,“儒學正統地位逐步確立”的說法是強調儒學本身的地位,這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因俗而治是中央王朝按照邊疆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對其進行治理的方式,材料中未明確提出是對少數民族的治理,朝廷推行因俗而治政策的說法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項;封建王朝為了加強對地方的管理,對官員的任命采取籍貫回避制度,因此,“反映了嶺南本土士大夫崛起”的說法與史實不符,排除C項。]14.A [根據材料“在河西走廊設立了四郡”“自敦煌西至鹽澤,往往起亭,而輪臺、渠犁皆有田卒數百人,置使者校尉領護,以給使外國者”及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在河西走廊設置管理機構,并且派人屯田、設置校尉領護,這些都有利于加強西域與中原的聯系,A項正確;漢武帝時期并沒有匈奴人大量內遷,排除B項;西漢實現對西域的行政管理,體現在西漢政府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作為管理西域的最高長官,排除C項;張騫通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排除D項。]15.A [根據材料“主要反映……數學知識”可知,《九章算術》中收錄的運算程序與我國先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這體現了《九章算術》作為數學專著的實用性特點,故選A項;“中國先民……數學知識”說明有利于人思維的拓展,而非限制,排除B項;《九章算術》并不僅僅關注農業生產,還包括其他各種生活和生產中的數學問題,排除C項;“創造的數學知識”說明是創造,而非系統總結,排除D項。]16.A [根據材料“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是致周秦不相因”“當世甚重其書”可知,兩漢時期官修和私修史書眾多,各種體例均有,但是總體上對通史評價頗高,對斷代史飽含批評的言論,認為斷代史不利于前后歷史發展的傳承,體現了當時史學研究重視歷史文化傳承的立場,故選A項;表格中官修史書只有一部,其他三部均為私修史書,排除B項;漢武帝以后尊崇儒術,使儒學確立了官方正統地位,不利于學術文化的自由發展,排除C項;表格中的四部史書在中國的史學地位都比較高,體例上來說都具有開創性的地位,尤其是后世對《史記》的評價頗高,排除D項。]17.示例漢初統治者遵奉黃老無為思想,采取休養生息政策,經濟得到明顯恢復,出現“文景之治”,國力強盛。漢初實行郡國并行制,導致王國問題出現,威脅中央集權。面對上述狀況,董仲舒提出調整統治政策,加強中央集權,順應了時代潮流。(6分)漢武帝通過削弱諸侯國勢力,確立儒學的正統地位等一系列措施,強化中央集權,維護了社會穩定,促進民族交融,鞏固了統一多民族國家,推動了社會發展。(6分)總之,面對社會發展,國家適時進行政策調整,維護國家統一與社會穩定,對于推動社會發展具有重要歷史意義。(2分)18.(1)桑弘羊:主張鹽鐵官營;(1分)理由:認為該政策能籌措軍費;滿足民眾的生產生活需要;增加政府財政收入;促進物資的流通。(任答1點給2分,共2分)賢良、文學之士;反對鹽鐵官營;(1分)理由:以德治國,鹽鐵政策不是長久之策;鹽鐵官營政策與民爭利;抑制農業發展。(任答1點給2分,共2分)(2)認識:這場爭論雙方本質上都是為了維護封建統治,追求長治久安;經濟政策的爭論是不同治國道路之爭;國家政策既要維護穩定又要適時調整。(每點2分,共6分)7/7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中外歷史綱要(上) 第一單元 第4講 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docx 中外歷史綱要(上) 第一單元 第4講 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pptx 課時數智作業4 西漢與東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