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二〇二五年初中學業水平考試(中考)歷史模擬試題(二)參考答案一、選擇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計20分。1-5 CBCAD 6-10 DAABC 11-15 CBDBC 16-20 ABADD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其中21題9分,22題12分,23題9分,共30分。21.(9分)(1)(2分)特點:對以往思想的繼承和發展。(言之有理即可1分)地位:奠定了傳統民本思想的基礎,成為民本思想的典范。(1分)(2)(3分)相同做法:發動大規模戰爭;大興土木(或大肆興辦工程);征收賦稅;刑法嚴酷等。(任2點即可)(2分)原因:都是因為暴政而亡。(1分)(3)(2分)原因:提倡節儉;減輕民眾負擔;關心民眾福利。(兩點即可)(1點1分)(4)(2分)原因:統治者殘暴統治;社會矛盾尖銳;統治集團的腐化;民生日趨艱難等。(任意2點言之有理即可給分)22.(12分)(1)(3分)理由:中共一大會議最終是在浙江嘉興南湖紅船上完成的,中國共產黨在這里誕生,這里是中國共產黨夢想起航的地方,在這里孕育了紅船精神等。(任意一點言之有理即可)(1分)D處相關事件: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或井岡山會師、打土豪分田地)、南昌起義(2分)(順序可以顛倒)(2)(4分)情景:首聯寫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和被迫放棄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戰略轉移。(或寫出了紅軍長征的原因、紅軍開始長征等,意思相近即可給分。)(1分)頷聯寫了紅軍在長征初期的失利和憂慮。(或紅軍在湘江戰役中的重大犧牲和紅軍指戰員當時的彷徨憂郁心情。意思相近即可。)(1分)理解:遵義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1分)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成為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或扭轉了革命局面,此后,中國革命不斷贏得勝利。)(1分)(3)(4分)解說:此殘歷碑是為了紀念“九一八事變”而雕塑的。(1分)1931年9月18日,(1分)日軍炮轟沈陽城,占領沈陽,(1分)九一八事變爆發。九一八事變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1點即可)(1分)(4)(1分)傳承方式:利用校園廣播、主題班會等平臺,講述革命先輩的事跡(如董存瑞、黃繼光),讓英雄形象鮮活起來;參與“重走長征路”等研學活動,體驗艱苦環境,感悟革命樂觀主義;走訪老兵,聆聽口述史,增強代入感。(要寫出具體行動,任1點言之有理即可1分,“好好學習、天天向上”不給分)23.(9分)(1)(2分)運動:文藝復興運動。(1分)作用:為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和發展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礎。(1分)(2)(3分)①:《權利法案》。(錯別字不給分)(1分)②:《人權宣言》。(錯別字不給分)(1分)作用:推動或促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1分)(3)變化:由傳統能源木材到新能源水力和煤炭。(全部答出給1分,要寫出前后的不同)動力機器:蒸汽機或蒸汽機車(或火車、汽船)(一點即可)。(1分)(4)因素1:資產階級革命。(1分)事件: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等。(任1點即可)(1分)因素2:制度創新。(1分)事件:1689年,英國確立君主立憲制(或1787年美國頒布了憲法,依據分權制衡原則設計了一個聯邦制共和國)(1分)因素3:順應時代潮流的改革(或資產階級改革)。事件:俄國1861年進行了農奴制改革(或日本在19世紀60年代進行明治維新)。因素4:國家之間的合作。事件:1942年1月,《聯合國家宣言》的簽署。因素5:國際組織的建立。事件:1945年10月,聯合國正式成立(或1995年1月,世界貿易組織建立)。(以上因素任意一個即可,有其他合理答案也可給分)■ ■二〇二五年初中學業水平考試(中考)歷史模擬試題(二)答題卡姓名 考號考場 座號填涂 正確填涂 錯誤填涂缺考 (考生禁填)二、非選擇題(須用0.5毫米的黑色墨水簽字筆書寫,請在各題目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邊框的答案無效)貼條形碼區注意事項1.答題前先將姓名、考號、考場、座號填寫清楚。2.選擇題用2B鉛筆將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3.非選擇題使用黑色簽字筆書寫,筆跡清楚。4.保持卡面清潔,嚴禁折疊,嚴禁做標記。一、選擇題 (每小題1分,共20分)(須用2B鉛筆填涂)1 [ A ] [ B ] [ C ] [ D ] 6 [ A ] [ B ] [ C ] [ D ] 11 [ A ] [ B ] [ C ] [ D ] 16 [ A ] [ B ] [ C ] [ D ]2 [ A ] [ B ] [ C ] [ D ] 7 [ A ] [ B ] [ C ] [ D ] 12 [ A ] [ B ] [ C ] [ D ] 17 [ A ] [ B ] [ C ] [ D ]3 [ A ] [ B ] [ C ] [ D ] 8 [ A ] [ B ] [ C ] [ D ] 13 [ A ] [ B ] [ C ] [ D ] 18 [ A ] [ B ] [ C ] [ D ]4 [ A ] [ B ] [ C ] [ D ] 9 [ A ] [ B ] [ C ] [ D ] 14 [ A ] [ B ] [ C ] [ D ] 19 [ A ] [ B ] [ C ] [ D ]5 [ A ] [ B ] [ C ] [ D ] 10 [ A ] [ B ] [ C ] [ D ] 15 [ A ] [ B ] [ C ] [ D ] 20 [ A ] [ B ] [ C ] [ D ]21.(共9分)21(1)(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2)(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3)(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4)(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共12分)22(1)(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2)(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3)(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2(4)(1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共9分)23(1)(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2)(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3)(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4)(2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歷史模擬試題(二)答題卡 第2 頁 共2頁二〇二五年初中學業水平考試(中考)歷史模擬試題(二)注意事項:1.本試卷分為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共50分,考試時間為60分鐘。2.選擇題答案用2B鉛筆填涂在答題卡上,非選擇題答案用 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書寫在答題卡指定區域內。選擇題部分(共20分)一、選擇題:共20小題,每小題1分,共計20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選出最符合題目要求的一項,用2B鉛筆填涂在答題卡上。1.下圖為出土于各地的新石器時期文物,這些文物可用來佐證玉豬龍(遼寧牛河梁遺址) 彩繪龍紋陶盤(山西陶寺古城遺址) 玉龍(安徽凌家灘遺址) 凸堆龍紋紅陶罐(甘肅齊家坪遺址)A.玉器制作方法成熟 B.中原地區文明程度高C.中華文明多元一體 D.青銅制造業領先世界2.據《漢書》記載,有人獻千里馬給漢文帝,文帝卻以“我自己乘上千里馬,獨自能跑到哪里去呢”為由,推辭不受,并下詔禁止各地進獻奇珍異物。這體現了漢文帝A.重視農業,勸課農桑 B.克己節用,不事奢華C.虛心納諫,廣開言路 D.輕徭薄賦,與民休息3.南齊王肅初入北魏,“不食羊肉及酪漿等物,常飯鯽魚羹”。經數年后,王肅與孝文帝殿會,食羊肉酪粥甚多。這反映了A.北魏飲食豐富 B.北方人口南遷C.民族交融發展 D.經濟重心南移4.日本平城京仿照唐朝的長安城,呈棋盤狀布局,宮殿、官署、市場等功能分區明確。新羅引入唐朝的茶種,并學習唐朝的制茶工藝和茶文化,在國內大力推廣飲茶之風。這說明A.中國文化影響廣泛 B.唐文化在亞洲的傳播范圍有限C.唐朝建筑技術先進 D.日本和新羅缺乏文化創新能力5.北宋詞人柳永在《望海潮》中寫道:“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該詞再現了宋朝A.軍事實力的強大 B.文教昌盛的景象C.中外交通的發達 D.都市經濟的繁華6.中國古代某朝代出現了如下經濟現象。據此可以推斷該朝代是◆鼓勵百姓墾荒 ◆出現具有雇傭關系的手工工場◆晉商開設票號 ◆只開放廣州一處對外通商口岸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7.“它使中國社會的發展脫離開原有的軌道,開始喪失一個獨立國家擁有的完整主權和尊嚴,走上聽憑洋人欺凌和擺布的半殖民地道路。”材料表述的是A.鴉片戰爭的影響 B.甲午中日戰爭的背景C.洋務運動的開展 D.八國聯軍侵華的結果8.有學者認為:“甲午戰爭的失敗,讓當時中國的政治精英同時意識到了建設現代民族國家的重要性。”由此引發的運動A.在思想上產生廣泛而持久的影響 B.維護和鞏固了清政府的封建統治C.使人們受到了民主與科學的洗禮 D.標志著無產階級登上了歷史舞臺9.五四運動使“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從斗爭實踐中懂得了中國社會的發展,中華民族的振興,中國人民的幸福,必須依靠自己的英勇奮斗來實現,沒有人會恩賜給我們一個光明的中國。”這說明五四運動A.形成反侵略的統一戰線 B.啟迪了民眾的思想覺悟C.促使黨的工作重心轉移 D.成為了民主革命的開端10.1940年,某報社論稱:“正太路自八月二十日被截斷后,迄在游擊軍控制下,交通未能恢復,自然饒有價值,亦是最足令人興奮的事態……日人倘使還想‘征服’中國,推行‘新秩序’,真是做夢了。”這篇社論反映出A.淞滬會戰打破了日軍滅亡中國的迷夢 B.臺兒莊戰役取得了抗戰以來最大勝利C.百團大戰振奮了國人抗戰勝利的信心 D.第三次長沙會戰在國內外的積極影響11.歷史敘述有史實陳述、歷史評價等方式。歷史評價是對歷史現象或歷史事件進行態度與價值的評判表達。下列選項中屬于歷史評價的是A.1945年10月10日,國共雙方簽署了“雙十協定”B.1947年,中國共產黨頒布了《中國土地法大綱》C.三大戰役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D.1949年4月,人民解放軍橫渡長江,占領了南京12.1954年毛澤東指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這次會議是標志著我國人民從1949年以來的新勝利和新發展的里程碑”。這次會議的最大成果是A.確定了民主革命綱領 B.制定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C.提出“一國兩制”構想 D.分析了當時國內主要矛盾13.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有序推進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擴大整省試點范圍”。我國最早把農村集體土地承包給農民開始于A.土地革命時期 B.抗日戰爭時期C.三大改造時期 D.改革開放時期14.截至2024年1月25日,我國已與183個國家建立外交關系(見下圖)。這表明我國A.積極參與多邊經濟合作 B.致力于與世界各國發展友好關系C.積極加入國際政治組織 D.注重加強與周邊各國的合作交流15.這個帝國的重要性絕非僅體現在它的“武功”,更體現在“文治”成就,如深刻影響了后來歐洲各國法律發展的《查士丁尼法典》。材料中的“帝國”指A.波斯帝國 B.亞歷山大帝國 C.拜占庭帝國 D.阿拉伯帝國16.哥倫布在航海日記中記錄道:“二位陛下,臣繪制一冊新航海圖,標清沿途大洋里各大海和陸地之方位。除此以外,臣還擬制彩圖一冊,以赤道緯線和西經線為準,標出海陸位置。”由此可知,哥倫布的航海活動A.推動了地理學的發展 B.促進了全球性的物種交流C.使地圓學說得到證實 D.使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17.列寧曾說,在摧毀舊的國家機器的道路上,巴黎公社“走了具有全世界歷史意義的第一步”。這里的“第一步”是指巴黎公社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A.無產階級政黨 B.無產階級政權C.國際工人協會 D.社會主義國家18.下圖展現了一戰后某次國際會議中,英、法、美三國雖在處置德國問題上激烈爭執,卻對某一問題立場高度一致——共同敵視新生的社會主義政權并策劃聯合干涉。這次會議是A.巴黎和會 B.華盛頓會議 C.開羅會議 D.雅爾塔會議19.1943-1944年,美國發行了幾部電影,贊揚蘇聯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態度與行動。到40年代末,這些電影又成為批判對象,劇本撰寫人及主演被納入黑名單或遭遇審查。這折射出A.兩極格局已經形成 B.文化成為冷戰的焦點C.雅爾塔體系的崩潰 D.美蘇兩國關系的變化20. 2025年開年,人工智能Deepseek橫空出世,憑借其低成本、高性能的優勢一夜之間在各行各業掀起AI巨浪,谷歌、微軟、OpenAI等科技巨頭紛紛加快了技術創新的步伐,各國開啟了全球“AI大模型競賽”。這反映出當代世界A.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加強 B.多極化趨勢沖擊兩極格局C.文化多樣性特征日益明顯 D.社會信息化水平飛速發展非選擇題部分(共30分)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個小題,其中21題9分,22題12分,23題9分,共30分。請用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把答案書寫在答題卡指定區域內。21.(9分)自古以來,得民心者得天下,關注民生才能獲得政權的長治久安。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中國傳統民本思想是一種以民眾作為國家生存決定性條件的理論。《左傳》記載了“愛民”的思想,孔子提出了“仁”“惠民”的思想。在此基礎上,孟子將民本思想濃縮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苦勸統治者要實行仁政,能“制民之產”,就是希望統治者提供給農民一定的土地以保障農民生活,孟子的思想奠定了傳統民本思想的基礎,成為民本思想的典范。 ——摘編自周克潔《馬克思“以人為本”與孟子民本思想之異同》(1)據材料一,概括孟子的民本思想形成特點,并指出其歷史地位。(2分)材料二 秦始皇發動了若干次大規模戰爭,進行了巨大的國防建設和土木建筑工程。為動員人力、籌集費用,秦朝統治者大大加強了對人民的征斂,賦役非常繁重,刑法非常嚴酷。隋煬帝時期賦役過重、刑法嚴苛,其本人驕奢淫逸,不恤民力,修東都、修馳道、開運河、建行宮……對高麗發動戰爭。 ——摘編自張帆《中國古代簡史》(2)據材料二,歸納兩位帝王的相同做法。(兩點即可)秦、隋兩朝都是二世而亡,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兩個朝代速亡的共同原因。(3分)材料三 太宗即位初年所自覺尊奉的另一個儒家美德就是節儉。他嚴格地削減了大型公共工程,以減輕民眾的勞役負擔和賦稅。他在即位后幾個月內對群臣說:“君依于國,國依于民。刻民以奉君,猶割肉以充腹,腹飽而身斃,君富而國亡。”這樣地宣揚節儉和關心民眾福利,自然使朝廷的儒臣們高興,也使他大得民心。——摘編自崔瑞德《劍橋中國隋唐史》(3)根據材料三,歸納“使他大得民心”的原因。(2分)材料四 從封建社會的歷史整體來看,治世少而亂世多。每個盛世的后期,都會積聚起日益嚴重的社會矛盾,統治集團日益腐化,民生日趨艱難,從而引起新一輪的亂世。而且越到封建社會的后期,這種由治到亂的轉化速度越快。——摘編自張豈之《中國歷史十五講》(4)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封建“盛世”不能長期保持的原因。(至少寫出兩點)(2分)22.(12分)為探究中國共產黨的百年風雨歷程,九年級(1)班同學進行了一次“參觀革命遺址,傳承紅色基因”的研學活動,請你一起參與。【活動一】(1)在老師的幫助下,同學們策劃了五個研學地點。研學第一站大家選擇了C地,請你幫他們說明選擇C地為第一站的理由。研學第二站同學們去了D省,參觀了“中國革命的搖籃”和“軍旗升起的地方”兩處革命遺址,請你說出和這兩處革命遺址相關的歷史事件。(3分)【活動二】《七律·歷史轉折》(伍修權1935年)鐵壁合圍難突破,暮色蒼茫別紅都。強渡湘江血如注,三軍今日奔何處。婁山關前鏖戰急,遵義城頭赤幟豎。舵手一易齊槳櫓,革命從此上新途。 1935年1月,伍修權作為李德的翻譯,列席了在E地召開的政治局擴大會議,會議撤銷了博古、李德的軍事指揮權,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得到了廣大干部和紅軍指戰員的熱烈擁護。為此,伍修權在會議期間特作這首詩,表達他興奮激動的心情。(2)在E地紀念館,同學們朗誦了一首歷史詩詞。結合所學知識,請你幫他們解讀一下該詩的首聯和頷聯分別描寫了當時怎樣的情景,并談談你對“舵手一易齊槳櫓,革命從此上新途”的理解。(4分)【活動三】(3)在B地,同學們屹立在一座殘歷碑前,回望歲月。請你對殘歷碑進行解說。(要求:說出紀念的歷史事件,事件時間、地點及影響,字數限制在100字以內。)(4分)【活動四】(4)在研學終點站A地人民英雄紀念碑前,同學們發表研學感言。請你談一談作為新時代的中學生,應如何“傳承紅色基因”。(1分)23.(9分)人類社會的進步和發展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人文主義思想對西歐人向海外發展,也起了積極促進作用。……人文主義思潮實質上反映了資產階級的個人進取精神,是海外冒險事業的一種思想動力。——摘編自劉祚昌、王覺非《世界史·近代史編)(上卷)1992年版(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海外冒險事業”的思想動力源于什么運動,并概括該運動對歐洲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生和發展所起到的作用。(2分)材料二(2)請將材料二圖中的①②處內容補充完整, 并分析圖中各國頒布的法律文獻對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起到的共同作用。(3分)材料三 英國傳統的能源是木材,但是由于人口增加,大片森林慢慢消失,為此改用水力和煤炭作為新能源,人口增加也需要更多的衣裳,于是英國人發明了各種新紡織機器。在工業革命中,英國的一個革新接著一個革新,一個發明接著一個發明。——摘編自李世安等《世界文明史》(3)據材料三,指出英國主要能源發生的變化。請舉出一例英國能源變化帶來的新的動力機器發明。(2分)材料四(4)請你根據材料四圖示,在“?”處再寫出一種能夠推動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的因素,并舉出一例與其相關的典型事件。(2分)歷史模擬試題(二) 第6 頁(共6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025二模歷史參考答案.doc 2025二模歷史答題卡.doc 2025二模歷史試題.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