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01013)杭中初一科學期末復習專題卷(一)第1章 探索自然的科學——例題變式班級:________ 姓名:_________學號:_______【例1】 下列估算最接近實際的是( )A.一個人的體積約為350米3 B.科學課本的長度為256毫米C.課桌距地面高度為75毫米 D.洗澡水的溫度大約是90℃【跟蹤練習1-1】 下列單位換算過程正確的是( )A.180立方米=180立方米×1/1000=0.18立方分米B.1.8米=1.8×1000=1800毫米C.0.5千米=0.5千米×1000米=500米D.1.05升=1.05×1000毫升=1050毫升【跟蹤練習1-2】小余在建立健康檔案時用到以下幾個數據,其中換算正確的是( )A.身高:1.79米=1.79×1000=1790毫米B.肺活量:3800毫升=3800毫升÷1000升=3.8升C.體重:56千克=56千克×1000=56000克D.平均每日睡眠時間:7.8小時=7.8×3600秒=28080秒【例2】 小敏同學測得他自己的身高為167.6厘米,則他此次測量所用的刻度尺的最小刻度為( )A、1cm B、1mm C、1dm D、1m【跟蹤練習2-1】 如圖所示,下列測量方法正確的是( )A. B.測正方體的棱長 測圓錐的高C. D.測圓的直徑 測量鉛筆的長度【例3】 下列圖中,關于刻度尺使用方法正確的是 ( )A、 B、 C、 D、【跟蹤練習3-1】 科學家門捷列夫說“科學是從測量開始的”。請結合所學的科學測量知識,完成問題。下列測量鐵釘長度的四種方法中正確的是( )A、 B、C、 D、【例4】 某同學用一把卷尺三次測得教室門的寬度為80、19厘米、80、20厘米、80、20厘米,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求平均值后,結果應記錄為80、2厘米 B、測量數據80、19厘米是錯誤的C、此卷尺的最小刻度是1厘米 D、80、20厘米中最后一個“0”是有意義的【跟蹤練習4-1】2023年杭州亞運會已經落下帷幕。觀看亞運會精彩賽事的同時,也可以體會到許多科學知識。根據信息回答下面小題。小實測量亞運會吉祥物“蓮蓮”的長度時,4次測量結果分別是18.12cm、18.14cm、18.62cm、18.13cm,則吉祥物的長度應記作( )A、18.13cm B、18.14cm C、18.17cm D、18.25cm【跟蹤練習4-2】 在某次測量活動中,老師要求同學們用一把刻度尺和一把三角尺測出一個圓柱體的直徑和高度。請分析回答:(1)四位同學采用如圖四種方式對圓柱體的直徑進行了測量,其中正確的是 。(填字母編號)A、 B、 C、 D、(2)小明同學對圓柱體的高進行了測量,并將五次測量的數據記錄如下:實驗次數 1 2 3 4 5測量值(cm) 17.72 17.69 17.7 17.18 17.71上表記錄的數據中存在錯誤的是第 (填序號)次;這次測量的最終結果為 。(3)李紅同學在測量圓柱體的直徑時,想采用累積法取平均值的方法來減小測量誤差。于是她想出了下面的辦法:用一條很長的薄紙條,緊密地疊繞在圓柱體上20圈,在重疊處用針扎個孔,然后將紙條展開,用刻度尺測得兩端孔之間的長度,然后除以20,就得到圓柱體的周長,再除以π就得到此圓柱體的直徑。你認為她的方法合理嗎 請說明理由。 【例5】 下圖所示的實驗中,若要測量金屬環的體積,需要進行的操作是 ( )① ② ③ ④A、①③ B、①② C、②④ D、③④【跟蹤練習5-1】 量杯是實驗室測量體積的一種工具,其結構如圖。下圖能正確表示量杯中液體的體積V與液體高度H的關系的是 ( ) B、 C、 D、【跟蹤練習5-2】 用量筒量取15毫升水時,若仰視讀數,則實際量取的水的體積 ( )A、小于15毫升 B、等于15毫升 C、大于15毫升 D、無法確定【跟蹤練習5-3】某學生用量筒量取液體,視線與液體凹液面的最低處保持相平,讀數為30mL,將液體倒出一部分后俯視讀數為20mL,則該同學實際倒出的液體體積為( )A.大于10mL B.小于10mL C.等于10mL D.無法確定【跟蹤練習5-4】 甲、乙兩同學分別用量筒測量一個小石塊的體積。甲同學的做法是在量筒里注入適量的水,記下水的體積V1,然后輕輕放入石塊,使量筒里的水完全浸沒石塊,記下此時水及石塊的總體積V2,則石塊的體積為乙同學是先將石塊置于量筒中,同時往量筒中注入水,使水全部浸沒石塊,記下總的體積V1,然后取出石塊,記下取出石塊后水的體積V2,計算石塊的體積為比較這兩種方法,回答下列問題:(1)哪位同學的實驗方法更好 (填“甲”或“乙”)。(2)如果兩同學讀數都是正確的,兩同學計算出石塊體積可能不相等,比較大的是 (填“甲”或“乙”)。(3)如果甲同學實驗讀數如圖所示,則這塊石塊的體積是 厘米3。(4)若一只量筒裝有50毫升水,當里面放入一木塊,木塊恰好一半浸入水中,此時量筒的讀數為58毫升,則這塊木塊的體積是 厘米3。【例6】 用溫度計測量液體溫度的步驟如下:A、選取合適的溫度計;B、估計待測液體溫度;C、在溫度計的液面穩定時讀數;D、讓溫度計與被測物體充分接觸幾分鐘。(1)合理順序應該是 。(2)測燒杯中的水溫時,圖中溫度計讀數為 ℃。【跟蹤練習6】 如圖所示,下列用溫度計測液體的溫度,正確的是 ( )A 、 B 、 C 、 D、【例7】小毛用體溫計測量一位生病同學的體溫為38.1℃,在未甩的情況下,又用該體溫計先后給甲、乙、丙三位同學量體溫,測得甲為38.1℃、乙為38.4℃、丙為38.7℃,則 ( )A、只有甲的正確 B、甲可能正確 C、只有丙的正確 D、僅有乙、丙的正【跟蹤練習7-1】 體溫計的玻璃泡與毛細管連接處有一段管徑極細的彎管,可以讓體溫計離開人體讀數,但每次使用前必須將毛細管中的水銀甩回到玻璃泡中。一位年輕的護士在忙碌中用已甩過的同一支體溫計連續測了甲、乙、丙三人的體溫,中途沒有將水銀甩回玻璃泡內,結果三人的體溫都是38.2℃,有關三人的真實體溫,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三個人體溫一定都是38.2℃B.甲的體溫一定是38.2℃,但乙和丙的體溫可能高于38.2℃C.乙、丙兩人體溫一定都低于38.2℃D.甲的體溫一定是38.2℃,但乙和丙的體溫可能等于38.2℃【跟蹤練習7-2】小俊在使用水銀體溫計給同學測量體溫,在給甲同學測量前他看了讀數為37℃,直接給甲同學測量結束后是37℃,甩了之后給乙同學測量溫度為37℃,然后直接給丙同學測量的溫度為37.5℃,測量的體溫一定準確的是( )A.甲乙丙 B.甲丙 C.甲乙 D.乙丙【例8】 在實驗室遇到下列情況時,處理方法正確的是( )A.圖甲:被腐蝕性試劑灼傷時,馬上用紗布包扎灼傷處B.圖乙:試劑濺入眼睛時,立即用手揉搓眼睛C.圖丙:實驗中不慎被燒傷或燙傷時,用大量熱水沖洗受傷處D.圖丁:燃著的酒精燈被打翻在桌上導致著火時,用濕抹布覆蓋滅火【跟蹤練習8-1】正確規范操作是實驗成功的關鍵。下列實驗操作中,正確的是( )A、 B、 C、 D、【跟蹤練習8-2】 科學實驗過程中要規范操作,注意實驗安全,如果發生意外也要冷靜處理。下列意外事故的處理方法中不正確的是( )選項 意外事故 處理方法A 實驗器材不慎打碎 繼續實驗,下課后由老師清理B 被化學試劑灼傷 用緩緩流水沖洗以上C 酒精灑在桌面上燃燒起來 立即用濕抹布撲滅D 被熱的試管燙傷 用大量冷水沖洗【例9】 第19屆亞運會于2023年10月8日在杭州收官,中國代表團共獲得201金111銀71銅的好成績,刷新了紀錄。為了維護公平公正的比賽規則,檢測人員會對運動員進行尿檢、血檢等方式來判斷運動員是否服用“興奮劑”。檢測人員采取這些行動的直接目的是( )A.提出問題 B.合作與交流 C.建立假設 D.獲取事實與證據【跟蹤練習9-1】 小科在研究燕麥生長是否具有向光性現象時,列出了如表所示甲、乙、丙、丁四個敘述。以下說法正確的是( )敘述甲 窗臺上的盆栽燕麥幼苗為何向窗外彎曲乙 或許是單向光刺激引起燕麥幼苗彎曲生長丙 改變燕麥幼苗的光照環境,進行有無單向光刺激的對照,觀察燕麥幼苗的生長和彎曲情況丁 燕麥幼苗的生長具有向光彎曲的特性A.甲為提出問題,丙為做出假設 B.甲為做出假設,丁為記錄實驗結果C.乙為提出問題,丙為設計并實施實驗 D.乙為做出假設,丁為得出結論【跟蹤練習9-2】 夏天,有些人容易被蚊子叮咬。某研究團隊對此現象進行了研究:①招募血型為A、B、AB、О型的志愿者各30人。②取150個培養皿,各加入2mL抗凝劑(防止血液凝固)③從每個志愿者體內采10mL血液,分別加入培養皿中并搖勻,按血型分為甲、乙、丙、丁四組;向剩下的培養皿中各加入10mL生理鹽水并搖勻,記為戊組。④把五組培養皿都擺放在蚊子較多的同一環境中,統計相同時間內各培養皿中吸引蚊子的數量。⑤先統計各組吸引蚊子數,再算出各組吸引蚊子數占五組總數的百分比。繪制成圖像如圖所示。(1)該團隊開展以上實驗想研究的問題是:有些人容易被蚊子叮咬是否與 有關?(2)實驗中戊組起 作用。(3)各組采用志愿者30人,而不是一人,理由是 。【跟蹤練習9-3】 小虞的手電筒不亮了,他感覺很奇怪,昨天還好好的,為什么現在就不亮了?根據自己的常識和經驗,他認為:可能是燈泡壞了,可能是某些地方接觸不良,或許是電池沒電了………為了搞清楚到底是哪種原因,他開始收集證據。他把手電筒打開,仔細檢查,發現線路等均正常;又買來一個新燈泡換上還是不亮;最后他換上新電池,手電筒正常發光。原來是電池沒電了,小虞很高興,他終于找到了答案。根據以上材料,分析回答下列問題:(1)小虞探究的問題是什么? 。(2)他提出的假設有哪些? 。(3)什么現象證明了不是因為小燈泡壞了? 。(4)小虞最后得出的結論是什么?2 / 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