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16課 明朝的對外關系同步達標核心知識點——鄭和下西洋1.鄭和率船隊最遠到達( )A.印度洋沿岸和紅海沿岸 B.印度洋沿岸和非洲東海岸C.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 D.印度洋沿岸和非洲西海岸2.朱元璋認為:“西洋諸國,素稱遠蕃,涉海而來,難計歲月。其朝貢無論疏數,厚往薄來可也。”受此觀點的影響,鄭和下西洋( )A.開展貿易賺取大額的利潤 B.積極開拓發展新海上航線C.用中國貨物換取海外奇珍 D.慷慨送禮以展現大國風度核心知識點——戚繼光抗倭3.明朝著名將領戚繼光賦詩明志:“遙知百國微茫外,未敢忘危負歲華。”詩句中的“危”指的是( )A.東南沿海倭患嚴重 B.臺灣被殖民者強占C.西北地區遭受侵略 D.東北地區遭到入侵4.1558年,倭寇攻掠福建長樂城,城崩二十余丈,居民數千“少壯守陣,老稚婦女運磚石”,終于擊退倭寇。這一史實說明( )A.抗倭是人民的一致要求 B.戚繼光發動人民抗倭C.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D.人民起義,抗倭反明核心知識點——援朝戰爭5.“這場戰爭沉重打擊了日本的政治軍事勢力,明朝的國力因此也受到了削弱。”材料強調的是援朝戰爭的( )A.背景 B.過程 C.結果 D.影響6.有人指出,這場戰爭是由日本統治者豐臣秀吉發動,始于萬歷二十年(1592),終于萬歷二十六年(1598)。這場戰爭( )A.密切了中國與越南的關系 B.使日本統治朝鮮目的實現C.以中朝取得最終勝利結束 D.加劇了日本與越南的緊張核心知識點——葡萄牙人攫取在澳門的租住權7.1553年,有一伙殖民者謊稱遇到風浪,請求暫時借地晾曬貨物。他們買通廣東地方官員,得到允許,在澳門上岸,擅自搭篷建屋,進行貿易。這一伙殖民者攫取澳門租住權的手段是( )A.政府批準 B.武力奪取 C.欺詐賄賂 D.協議轉讓能力提優建議用時:20分鐘 總分:30分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5小題,每小題2分,共10分)1.鄭和船隊到達各國,先會見當地國王,表達明朝與他們通好的意愿,然后與當地居民和平貿易。鄭和航海期間,許多國家的首腦和使臣,搭乘中國寶船來華訪問。材料表明鄭和遠航( )A.規模浩大 B.發展了與各國之間的友好關系C.時間跨度長 D.使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2.鄭和下西洋時所攜帶的物品中深受所到之處居民歡迎的是( )①珠寶 ②瓷器 ③香料 ④絲綢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3.隨鄭和出行的馬歡、費信等人著有《瀛涯勝覽《星槎勝覽》等書,記載了沿途各國的自然和人文狀況。這說明鄭和下西洋( )A.豐富了國人的海外知識 B.次數多且船隊規模浩大C.提高了明朝的地位和威望 D.促進了商業貿易的繁榮4.嘉靖三十六年,葡萄牙人借口需要停泊、晾曬貨物等,并許諾繳納租金,“求于近處泊船”,經澳門守澳官王綽代為申請,海道副使汪柏同意,葡萄牙正式入居澳門。此后,葡萄牙人修造炮臺,設官置署,筑室建房,進行移民。這反映出( )A.明朝政府主權觀念淡薄 B.天朝上國思想根深蒂固C.閉關鎖國政策有所松弛 D.中國逐漸融入世界市場5.“萬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與義兮氣沖斗牛。……上報天子兮下救黔首,殺盡倭奴兮覓個封侯。”這位平定倭患的民族英雄是( )A.岳飛 B.戚繼光 C.鑒真 D.鄭成功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2題,共20分)6.(2024·河北石家莊期末改編)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0分)材料一“自永樂(明成祖年號)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歷……三十余國……余里,觀夫海洋洪濤接天……”材料二 鄭和遠航,船隊最多時有船200多艘,最少的一次也有60余艘。其中最大的海船可乘千人,是當時世界上最大最先進的海船……鄭和的船隊已經熟練掌握潮汛、季風、洋流等自然規律,以航海天文學與指南針定位技術相結合,保證了較高的航行精確度,開辟了多條新的航海路線。材料三 鄭和所率的船隊,滿載著中國的優質絲綢、精美瓷器、上等茶葉和漆器等各類物品,以及大量的金銀貨幣。這些物品有的是用于慷慨送禮,展現大國風度,發展相互之間的友好關系;有的是用于貿易,互通有無,互補互利。(1)上述材料反映的是哪一歷史事件?說出其起止時間及最遠到達的地方。(3分)(2)結合材料二,說一說為什么這一事件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2分)(3)結合材料三,說明這一事件的意義。(2分)(4)結合材料和事件的歷史背景,說一說為什么這一事件能取得成功。(3分)7.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0分)材料一 成祖……欲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永樂三年(1405)六月命和及其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幣。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蘇州劉家河泛海至福建,復自福建五虎門揚帆,首達占城,以次遍歷諸番國。——[清]張廷玉等《明史·鄭和傳》材料二 明朝中期,隨著日本國內社會動蕩加劇,特別是由于明朝政治腐敗,海防松懈,倭寇與我國海盜、奸商等相互勾結,對我國沿海的武裝搶劫日益猖獗。所到之處,他們殺居民,劫財貨,無惡不作,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壞,造成嚴重的倭患。部編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4分)(2)根據材料二,指出明朝中期海防出現的問題。舉出在解決這一問題中作出偉大貢獻的人物。(2分)(3)綜上所述,明朝的對外關系發生了什么變化?(4分)參考答案同步達標1. C 2. D 3. A 4. A 5. D 6. C 7. C能力提優1.B 2. C 3. A 4. A 5. B6.(1)鄭和下西洋。(1分)1405年至1433年,(1分)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1分)(2)規模大:鄭和船隊的規模在當時舉世無雙;(1分)設備先進:鄭和船隊具有當時最先進的航海設備,如指南針。(1分)(3)鄭和的遠航,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1分)增進了我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了解和友好往來。(1分)(4)明朝國力強盛;宋元以來,我國造船業發達,航海技術先進;鄭和具有吃苦耐勞的精神和英勇無畏的氣概。(每點1分)7.(1)提高明朝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威望;(2分)用中國的貨物換取海外的奇珍。(2分)(2)問題:東南沿海遭遇倭寇侵犯。(1分) 人物:戚繼光。(1分)(3)示例一:明朝初期主動對外和平交往、交流,(2分)中期開始遭遇倭寇侵犯。(2分)示例二:從主動對外交流到遭受外族侵犯。(4分)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