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甘肅省蘭州十九中教育集團中考歷史二診試卷一、單選題:本大題共24小題,共24分。1.如圖為我國不同地區出土的新石器時代的文物,可用于佐證( )A. 地理環境復雜多樣 B. 青銅文明輝煌燦爛 C. 手工技藝高超精湛 D. 中華文明多元一體2.西周毛公鼎腹內鑄有497字銘文,記載了周王對毛公的冊命和賞賜,涉及西周中晚期政治制度、經濟狀況等重要信息。這主要體現了青銅器的( )A. 制造工藝精美 B. 等級象征意義 C. 獨特藝術風格 D. 重要史料價值3.《秦律 田律》規定,地方官員應及時上報農田開墾面積、農作物生長、干旱、水澇、蝗災等情況。這反映了秦朝( )A. 推行輕徭薄賦政策 B. 重視農業生產 C. 實施休養生息政策 D. 注重興修水利4.西漢建立之初,社會殘破不堪,人民流離失所,人口銳減。到了文景時期,“吏安其官,民樂其業,畜積歲增,戶口寢息(人口逐漸增加)”。這一變化主要得益于( )A. 休養生息 B. 尊崇儒術 C. 鹽鐵專賣 D. 版圖拓展5.“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江都之轉輸,其為利也博哉!”這是古人對哪項工程的贊頌?( )A. 長城 B. 都江堰 C. 大運河 D. 唐都長安6.中國的傳統節日,不僅清晰地記錄著中華民族人民豐富而多彩的社會生活,也積淀著博大精深的歷史文化內涵。下列詩歌屬于描寫宋代百姓歡度元旦(今春節)場景的是( )A. 粽包分兩髻,艾束著危冠 B.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C. 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D. 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7.自元代始,行省區劃打破自然地理界限,造成犬牙交錯的局面,使行省失去扼險割據的地理條件,方便朝廷控制。這說明元朝的行省制度( )A. 解決了地方割據問題 B. 提高了行政辦事效率C. 收回了地方財政權 D. 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8.英國學者李約瑟評價說:“東方的航海家中國人從容溫順……慷慨大方,從不威脅他人的生存……他們全副武裝,卻從不征服異族,也不建立要塞。”下列能證明這一觀點的史實是( )A. 張騫通西域 B. 戚繼光抗倭 C. 鄭和下西洋 D. 鄭成功收復臺灣9.在古典科技方面,明代出現的一部科學技術巨著,在藥物學、植物和礦物學分類方面達到了當時世界的先進水平。該巨著是指( )A. 《傷寒雜病論》 B. 《本草綱目》 C. 《天工開物》 D. 《農政全書》10.列強通過這個條約對中國進行軍事監督、政治壓迫和經濟掠奪,這是清政府的賣身契,清政府從此與反侵略戰爭絕緣,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材料評價的條約是( )A. 《南京條約》 B. 《北京條約》 C. 《馬關條約》 D. 《辛丑條約》11.明末清初,受古代“格物致知”的影響,時人將“science”譯為“格致”。19世紀末,梁啟超等效仿日本的做法,將“science”譯為“從事科學,講求政藝。”這體現出詞語翻譯( )A. 因地域差異而不同 B. 翻譯者隨意性很強 C. 遵循詞語不同含義 D. 受時代背景的影響12.今年是孫中山先生逝世一百周年。他在彌留之際立下《國事遺囑》,遺囑簽署于( )A. 民國12年 B. 民國13年 C. 民國14年 D. 民國15年13.“這個消息傳到中國以后,使當時愛國的知識分子燃起了仇日的怒火,北京專科以上學校學生三千余人舉行大示威游行,……六月三日,上海各校學生遂宣告罷課,各地學生先后響應。”材料反映的歷史事件( )A. 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B. 使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C. 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 D. 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14.這面旗幟召喚著全中國的各黨各派各界各軍,召喚著全中國的工農兵學商,召喚著海內外的華夏兒女,眾志成城,同仇敵愾,筑起了中華民族抗擊日本侵略者的鋼鐵長城。“這面旗幟”是( )A. 民主與科學 B. 國民黨正面戰場的抗戰C.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D. 共產黨敵后戰場的抗戰15.萬隆會議后,一位美國記者評論道:“他(周恩來)確確實實以他的才干和通情達理的態度給哪怕是反共國家的領導人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是因為他提出了( )A.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B. “求同存異”的外交方針C. 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16.如圖年代尺梳理的是某文明古國的發展歷程。其代表性文明成果是( )A. 司母戊鼎 B. 金字塔 C. 楔形文字 D. 種姓制度17.某考古隊在奈良發現一塊8世紀的木簡,其上記載:“廢除世襲氏姓,仿唐制設國、郡、里,田土歸于公家。”該木簡記錄的改革措施最可能出自( )A. 大化改新 B. 文藝復興 C. 明治維新 D. 戊戌變法18.在16世紀的意大利,以第一人稱書寫的日記或日志逐漸增多。這些日記或日志主要記載家庭和個人情況,喚醒了民眾的自我意識。這種現象的出現( )A. 推動了啟蒙運動高漲 B. 受到了文藝復興影響C. 瓦解了封君封臣制度 D. 保障了平民政治地位19.如果說17世紀的牛頓把“造物主”從無生命現象的研究領域驅逐了出去,那么19世紀的□□□則又把“造物主”從有生命現象的研究領域驅逐了出去。“□□□”應填的是( )A. 達爾文 B. 巴爾扎克 C. 法拉第 D. 愛因斯坦20.林肯在一次講演中說:“我不期望聯邦解散,我不期望房子崩塌,但我的確希望它停止分裂。”由此判斷,林肯作為總統在內戰中的首要目標是( )A. 建立君主立憲制 B. 維護國家統一 C. 廢除黑人奴隸制 D. 推翻幕府統治21.1903年,萊特兄弟發明了飛機,給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極大的便利;一戰期間,投入作戰的飛機約10萬架,大大加重了人員的傷亡。這說明( )A. 飛機在戰場上普及迅速 B. 科技是一把雙刃劍C. 科技進步引起社會變化 D. 科技使人變得野蠻22.列寧說:“如果原先的道路在當前這個時期證明不合適,走不通,就選擇另一條道路來達到我們的目的。”1921年春,列寧選擇的“另一條道路”是( )A.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 實施新經濟政策 C. 開展了農業集體化 D. 頒布蘇聯新憲法23.有學者指出,世界正迎來非西方大國和非西方世界的“群體性崛起”和美國主導的世界秩序“失序”這樣一個歷史轉折的重要時刻。此觀點認為( )A. 美國的綜合國力迅速衰落 B. 西方國家已無法影響世界C. 世界多極化趨勢的發展 D. 非西方國家主導世界秩序24.建設美麗家園是人類的共同夢想。面對生態環境挑戰,人類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沒有哪個國家能獨善其身。為此,世界各國應該( )A. 推進貿易自由 B. 追求攜手合作應對 C. 增強軍事實力 D. 提高婦女社會地位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2小題,共26分。25.道路問題關乎黨的命脈,關乎國家前途、民族命運、人民幸福。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中國道路的探索源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崇高事業。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開辟了中國革命的道路。沿著這條正確道路,我們黨團結帶領人民經過28年浴血奮戰,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黨建:中國共產黨與中國道路》(1) 結合所學,闡明“中國革命的道路”的內涵。根據材料一,概述這一道路的影響。材料二:在“左”的錯誤領導下,第五次反“圍剿”失敗,紅軍被迫開始長征。紅軍在長征初期突圍過程中損失慘重。在這種形勢下,黨召開一次政治局擴大會議。從此,中國革命就在正確路線指引下走上勝利發展的道路。——摘編自洪向華《偉大的歷史轉折》(2) 結合所學,指出材料二中“會議”的名稱,并說明該會議的歷史地位。材料三:1978年,中國道路迎來了一個新的起點,這一年,全黨全國工作的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中國道路從此有了一個自信而響亮的名字——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摘編自人民日報理論部《本質》(3) 材料三中1978年中國道路迎來“新的起點”的標志是什么?列舉該時期中國道路的實踐成就。(4) 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中國共產黨探索“中國道路”的認識。26.世界局勢,跌宕起伏。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這場斗爭使各參加國死亡人數超過3000多萬,戰爭費用高達2700億美元。西方文明受到懷疑,一度興起西方沒落論。奧匈帝國消失,俄國發生革命,德國戰敗,獲勝的英國、法國、意大利損失慘重。美國試圖掀翻英國的海上霸主寶座,日本在太平洋的地位增強。——摘編自 [英]赫伯特 喬治 威爾士《大國的崛起》(1) 材料一中“這場斗爭”爆發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右圖所示戰役發生在中國近代哪一重大歷史事件期間?結合所學,指出該事件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有何貢獻。材料二:圖 A 漫畫《泰晤士河老爹帶著他的孩子來美麗的倫敦城》(1858年創作),描繪的是“泰晤士河老爹”正在把他的孩子“白喉”“淋巴結核”和“霍亂”介紹給“倫敦”這位美麗的女士。圖B漫畫《羅斯福給山姆大叔看病》(1934年刊登發表),描繪的是試圖拯救生病的“山姆大叔”的羅斯福“醫生”對變成一名聽從“醫生”吩咐的國會“護士”說:“如果我們得不到預期的結果,就不得不改變救濟方案。” 圖 C 漫畫描繪的是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某種制度,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曾對此說:“社會有一個梯子和一張安全網,梯子用來供人們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網則用來防止人們跌入深淵。”(2) 選取材料二中的任意一幅漫畫,結合所學,寫出其所反映的重大歷史事件及其影響。材料三:美國為了謀求世界霸主地位,于1947年召集包括中國在內的22個國家在瑞士日內瓦創立關稅及貿易總協定組織,企圖重建世界貿易秩序,消除各國關稅壁壘。隨著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的發展, ______ 于1995年1月1日正式成立,并發展成為協調世界經濟的一大支柱。進入21世紀以后,經濟全球化高歌猛進,自由貿易大步流星,帶來全球經濟繁榮。然而,當前美國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抬頭,挑起了與中國等多國的貿易摩擦,且來勢洶洶。——據人民日報刊文《駁斥“美國單邊主義”》等整理(3) 請補全材料三A處空格。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你認為面對當前復雜多變的世界形勢,世界各國應如何應對?(4) 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你認為美國的做法是否符合當今經濟發展趨勢?請結合史實論述:經濟全球化是時代發展的潮流(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1.【答案】D2.【答案】D3.【答案】B4.【答案】A5.【答案】C6.【答案】D7.【答案】D8.【答案】C9.【答案】B10.【答案】D11.【答案】D12.【答案】C13.【答案】A14.【答案】C15.【答案】B16.【答案】B17.【答案】A18.【答案】B19.【答案】A20.【答案】B21.【答案】B22.【答案】B23.【答案】C24.【答案】B25.【答案】【小題1】中國革命的道路:“工農武裝割據”(或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影響:指導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新中國【小題2】實踐基礎:提出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進行社會主義三大改造;召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等。貢獻:為當代中國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開啟了在社會主義道路上進行現代化建設的歷史征程【小題3】標志: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實踐探索:實行改革開放;對內改革:在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城市進行國有企業改革;對外開放:建立經濟特區,引進西方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嘗試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小題4】中國道路是中國人民在長期實踐中探索出來的;中國道路的核心在于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中國道路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具體體現;中國道路是通過不斷的實踐和創新逐步發展起來的等26.【答案】【小題1】根本原因: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歷史事件:抗日戰爭。貢獻:第三次長沙會戰殲滅大批日軍,有力地支援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其他戰場,振奮了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的信心,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小題2】圖A:歷史事件:工業革命。影響: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社會生產力,使人類進入“蒸汽時代”;但同時也帶來了環境污染等社會問題。圖B:歷史事件:羅斯福新政。影響:羅斯福新政增強了美國政府的宏觀調控能力,恢復了美國人民的信心,對資本主義世界產生了深遠影響,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的新模式。圖C:歷史事件:福利國家制度的建立。影響:福利國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緩和了階級矛盾,有利于社會穩定;但也增加了國家財政負擔,降低了人們的工作積極性等【小題3】A處:世界貿易組織(WTO)。應對措施:各國應加強合作,共同應對全球性問題;堅持多邊主義,反對單邊主義和貿易保護主義;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順應經濟全球化趨勢,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等【小題4】觀點:美國的做法不符合當今經濟發展趨勢。論述: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趨勢不斷加強,各國經濟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程度日益加深。例如,跨國公司在全球范圍內進行資源配置和生產經營,世界貿易組織促進了國際貿易的自由化和規范化。經濟全球化有利于商品和資本的流動、科技的創新與推廣,促進了全球經濟的發展。而美國推行貿易保護主義、單邊主義,挑起與多國的貿易摩擦,違背了經濟全球化的潮流。這種做法不僅損害了其他國家的利益,也會對美國自身的經濟發展造成負面影響,如增加美國企業和消費者的成本,影響美國的出口等。所以美國應順應經濟全球化趨勢,與各國合作共贏,而不是逆潮流而動第1頁,共1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