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歷史下冊新部編版第三單元第17課《明朝的滅亡和清朝的建立》課時練習學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級:___________考號:___________一、選擇題1.1644年,清朝攝政王多爾袞逼退李自成的起義軍進入北京,大張旗鼓地為明朝皇帝和皇后發喪,并極力稱贊那些在動亂中喪生的明朝官員。多爾襲此舉的主要意圖在于( )A.尊崇明朝皇室和官僚 B.緩和尖銳的階級矛盾C.樹立清朝的正統地位 D.瓦解農民軍抵抗意志2.宋代程頤《代呂晦叔應詔疏》載:“為政之道,以順民心為本,以厚民生為本,以安而不擾為本。”這也是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多次引用的名言。李自成起義中符合這一精神的措施是( )A.均田免賦 B.八股取士 C.推行墾荒政策 D.井田制3.下圖所示的建筑群始建于1625年。1955年,正式改稱“沈陽故宮博物館”,1961年3月4日,確認為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該建筑群( )A.是當時世界上最宏大的皇家建筑群 B.短暫作為清王朝的政治和軍事中心C.在元大都基礎上改造擴建發展起來 D.迫使大量農民營造加速了清朝覆滅4.雍正時期,清廷在蒙古地區推行盟旗制度,規定各旗不得越界游牧,違者治罪,并定期會盟稽查。這一措施旨在( )A.促進蒙古經濟發展 B.抵御沙俄的領土擴張C.傳播中原農耕技術 D.強化中央對蒙古控制5.某班開展歷史研究性學習,探尋“古代盛世”,有同學按任務搜集整理了以下表格,對下表中歷史信息解讀正確的是( )盛世\治世 文景之治 貞觀之治 開元盛世 康乾盛世治國理政 政治 勤儉治國,反對奢侈浮華 選用良吏,提高行政效能;簡法輕刑,修訂法律 任用賢能;廢除酷刑苛法 反抗外來侵略,維護國家統一經濟 鼓勵生產,輕徭薄賦,關心農桑 輕徭薄賦,減輕農民負擔 發展生產;整理財政,清理土地和戶口;倡導節儉 重視農業生產A.盛世局面都離不開開明的民族政策B.唐朝對漢朝的治國理政有繼承無創新C.制度革新和民生發展是治國理政的關鍵D.“康乾盛世”創造了我國人口增長的新高峰6.下表是我國古代部分朝代采取的政治舉措。這些措施( )朝 代 秦朝 西漢 宋朝 明朝 清朝政治措施 建立郡縣制 頒行推恩令 設置通判 設三司 恢復設置行省A.完善了監察制度 B.強化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C.促進了經濟發展 D.鞏固了對邊疆地區的統治7.有學者認為,清朝皇帝是擁有四個面孔的多面體。首先他是滿族的首領,其次他又是漢族儒教意義上的皇帝,因聲稱手中握有元朝玉璽而成為蒙古帝國創始人成吉思汗的繼承人,后來又成為藏傳佛教的大施主。這一描述體現了清朝( )A.官僚機構控制的強化 B.中國現代疆域版圖的奠定C.文化政策的開放多元 D.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穩固8.清朝一入北京就表明要沿襲明朝的政策、制度,稱為“法明”。當時明朝政治上常用的制度法令匯編為《大明會典》,成為清廷設置一切制度措施的指南。這種做法說明( )A.明清兩朝建立初期的情形類似 B.明朝制度措施適應清朝實際C.清廷為緩和民族矛盾鞏固統治 D.清朝照搬明朝文化進行統治9.清順治帝親政后,曾公開表達對孔孟之道的崇奉,并明確提出“今天下漸定,朕將興文教、崇經術、以開太平”,為此還多次諭令停止圈地等行為。該做法( )A.化解了各民族之間的矛盾 B.旨在弘揚儒家倫理道德C.推動了對清朝的政治認同 D.出于強化邊疆管理需要10.“明穆宗隆慶元年(1567年),開放福建月港允許民間出海貿易,但稅收管理混亂。”這反映了改革前經濟領域的何種矛盾( )A.傳統朝貢貿易與民間商業發展的沖突 B.重農抑商政策被徹底打破C.白銀貨幣化已完成 D.手工業壟斷加劇二、填空題11.思維導圖題。12.清朝逐步建立起對全國的統治: 年,清朝統治者進入北京,以 為都城。清軍隨后南下,消滅了明朝政權的殘余勢力和各地反清的力量,逐步建立起對全國的統治。13.清軍入關:明朝滅亡以后,正當李自成力圖推進全國統一的時候,駐守山海關的明軍將領 降清,引清軍入關,并與清軍聯合打敗李自成的軍隊。李自成在 交戰失利,退回北京,隨即離京西行,轉戰各地,最后失敗。14.明末農民起義原因:明朝末年, 越發嚴重,國家財政危機深重,朝廷不斷加派賦稅,民眾不堪重負,怨聲載道, 異常尖銳。陜西北部一帶連年大旱,莊稼顆粒無收,饑民遍野,官府不顧民眾死活,催征如故。災難深重的廣大農民紛紛起義,反抗朝廷的統治。15.10世紀初,契丹族首領 (人物)統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權,都城在上京臨潢府;1616年, (人物)基本統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權,國號大金,史稱后金。三、綜合題16.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夏桀搜刮民財,統治殘暴,用武力傷害百姓……商王紂整日聚眾作樂,“以酒為池,懸肉為林”,他的殘暴統治激起人民的反抗。經過公元前1046年的一場決定性戰役,商朝滅亡,西周建立……材料二:秦的暴政使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公元前209年,900多個農民在大澤鄉舉行起義。漢高祖鼓勵人民致力農業生產,相應減免徭役和兵役,繼任的統治者繼續實行這種政策,出現了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盛世局面……材料三:唐朝前期,社會安定。唐太宗采取措施使社會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開創了唐朝的盛世局面。唐朝末期,統治腐朽,人民賦役繁重,生活困苦,只有紛紛起來反抗。農民起義軍在一位領袖的率領下攻入長安,建立政權。材料四:明朝末年,政治腐敗,土地兼并嚴重,民眾怨聲載道……起義過程中,他提出“均田免賦”,這是歷史上第一次把對土地的要求作為一個口號明確提出。舉著這面大旗,起義軍所到之處,受到百姓的歡迎,起義隊伍迅速壯大。起義軍于1644年攻占北京城,明朝滅亡。(1)依據材料一指出夏、商末代君主的統治有什么共同之處?材料一中的“一場決定性戰役”指的是什么?(2)材料二中涉及的起義有什么歷史地位?材料涉及的是西漢初年實行的什么政策?(3)材料三中唐朝皇帝在位時期的統治局面歷史上稱為什么?請寫出東漢時期出現的類似的統治局面。材料中涉及的農民起義有什么影響?(4)材料四涉及的是哪次起義?依據材料四指出“均田免賦”口號起到的作用。(寫出一點)(5)以上古代王朝的興衰給你帶來了什么啟示?17.統一是國家發展的前提和基石,維護國家統一始終是歷史發展的主題。同學們圍繞“國家統一”開展探究性學習。請你參與完成以下兩項任務。【任務一知識梳理】材料一:中國古代鞏固統一的措施(部分)朝代 措施秦朝 創立中央集權制度;郡縣制;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等;統一車輛和道路的寬窄;修筑長城;派蒙恬北擊匈奴。漢朝 建立刺史制度;統一鑄造五銖錢;鹽鐵官營、專賣;罷黜百家,尊崇儒術: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設立西域都護。唐朝 以民為本、以農為本、設立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封回紇首領為懷仁可汗、文成公主入藏、立“唐蕃會盟碑”元朝 實行行省制度、回族的形成、因地制宜,設置澎湖巡檢司、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北庭都元帥府。——整理自部編版歷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1)根據材料一,概括出中國古代鞏固統一的主要方式。【任務二觀點論證】同學們分享了關于“國家統一”的閱讀筆記。材料二:筆記一 筆記二 筆記三中國作為一個多民族的統一的大國,……中國幾千年來的政治制度,也是這個多民族的千年古國得以始終維持統一的重要原因。——張豈之《中國歷史十五講》 在長期邊疆治理實踐的基礎上、中國逐漸形成了富有智慧的邊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種因勢而定的邊疆治理方式……——周平、李大龍《中國的邊疆治理:挑戰與創新》 中國歷史是一個連綿不斷的演進過程、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內聚力下斷增強、自春秋戰國至清前期,雖曾經歷了三次社會大分裂,但最終還是走向了秦漢、隋唐和元明清三次大統一。——趙毅《統一與分裂:中國歷史的啟示》(2)請從材料二中選擇一則筆記,圍繞“國家統一”提煉觀點,并綜合上述材料及所學知識加以論證。(要求:觀點正確,至少列舉兩個史實,史論結合,邏輯清晰,有總結提升。)18.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舊唐書·李密傳》中寫隋末的社會狀況是:“父母不保其赤子,夫妻相棄于匡床,萬戶則城郭空虛,千里則煙火斷滅。”材料二 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明末歌謠(1)材料一中描述的隋末民不聊生的社會狀況,是哪位皇帝的殘暴統治造成的?他做了哪些事,使社會矛盾激化?(寫出一條即可)(2)材料二中的“闖王”指的是誰?他領導的起義推翻了哪個王朝的統治?(3)(新風向開放性問題)從上述相關歷史的學習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四、材料題19.閱讀下列表格和清朝1820年疆域地圖(局部),完成要求。中國主要封建王朝都城變遷表封建王朝 都城秦朝 咸陽(今陜西咸陽)西漢 長安(今陜西西安)東漢 洛陽(今河南洛陽)隋唐 長安(今陜西西安)北宋 東京(今河南開封)南宋 臨安(今浙江杭州)元朝 大都(今北京)明朝 南京—北京(今江蘇南京—今北京)清朝 北京(今北京)(1)請根據上述表格及地圖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我國古代封建王朝都城變遷呈現的趨勢并舉例說明。(2)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我國封建王朝都城變遷呈現上述趨勢的原因。2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唐太宗曾對大臣說:“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他還常引用古人的話:“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統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材料二:當時流行這樣的歌謠:“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朝求升,暮求合,近來貧漢難存活。早早開門拜闖王,管叫大小都歡悅。”——統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請回答:(1)為什么唐太宗把君主和百姓的關系比喻成舟和水的關系?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當時廣大民眾為什么歡迎和擁護李自成的起義軍?(2)有人認為,國以民為本。對這一觀點,你有何看法?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自擬主題并展開論述。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結論正確。試卷第1頁,共3頁試卷第1頁,共3頁《七年級歷史下冊新部編版第三單元第17課《明朝的滅亡和清朝的建立》課時練習》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A B D C B D C C A1.C2.A3.B4.D5.C6.B7.D8.C9.C10.A11.12. 1644 北京13. 吳三桂 山海關14. 政治腐敗 階級矛盾15. 耶律阿保機 努爾哈赤16.(1)統治殘暴。牧野之戰。(2)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休養生息政策。(3)貞觀之治。光武中興。給唐朝統治以致命的打擊。(4)李自成。起義軍受到百姓的歡迎,起義隊伍迅速壯大。(一點即可)(5)民心向背是決定一個政權興衰的重要因素;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統治者要施行仁政,以民為本,重視民生,發展生產等。(符合題意即可)17.(1)改革制度;加強民族交融;加強對邊疆的管理。(2)觀點:國家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論證: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征戰混亂的局面,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隋朝建立后,統一南北,結束了長期政權分立的局面,順應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大趨勢。(或選擇漢、唐、元、明、清等朝代論述其統一史實及影響也可)所以,國家統一始終是我國歷史發展的主流,我們要維護國家統一,反對分裂國家的行為。18.(1)皇帝:隋煬帝。事情:營建東都洛陽(開鑿大運河、多次巡游、征遼東等)。(2)人物:李自成。王朝:明朝。(3)道理:統治者要愛護百姓;以民為本;要發展生產等。19.(1)特點和舉例:一是北宋以前是由西向東遷移的趨勢,如秦朝咸陽和西漢的長安到東漢的洛陽及北宋的開封等;二是北宋以后至明朝,由北方向南方(沿海)遷移的趨勢,如隋唐長安、北宋開封到南宋的臨安、明朝的南京等;三是南宋到元明清,由南方最終向北遷移到北京,如南宋杭州、明朝南京最終轉移到北京等。(每一點,趨勢,舉一例正確。趨勢只要答出由西向東、由北向南、由南向北即可。答出任意兩點即可。)(2)原因:自然環境的變化、經濟重心的東移或南移、政局的平穩與動蕩、民族之間戰爭的影響、鞏固統治的需要等。(答出任意一點即可)20.(1)①唐太宗經歷過隋末農民戰爭,認識到農民反抗是由賦稅繁重、官吏貪求、饑寒切身引起的,只有輕徭薄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才能鞏固統治。因此,他明確了以民為本的治國思想,把君主和百姓的關系比喻成舟與水的關系。②因為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提出了“均田免賦”的口號,得到廣大農民的熱烈擁護。李自成還規定了嚴明的軍紀,所到之處秋毫無犯,還向貧苦民眾發放錢糧(2)觀點是正確的。主題:以民為本,國家才能繁榮昌盛。論述:唐太宗采取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造就了貞觀之治的盛世局面出現。李自成的農民起義軍提出了“均田免賦”的口號,得到廣大農民的熱烈擁護。李自成還規定了嚴明的軍紀,所到之處秋毫無犯,還向貧苦民眾發放錢糧。故得民心者,才會得到人民的擁護,國家才有可能繁榮昌盛。答案第1頁,共2頁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