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 年高三五月壯行考試高三歷史試卷答案解析一、選擇題1 2 3 4 5 6 7 8C B A C A A C B9 10 11 12 13 14 15D A D D B C A1. 【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玉豬用料精貴且重量大并伴隨著大量隨葬品出品,可以判斷該墓葬主人財富情況或玉豬的隨葬功能,故選 C;材料并不是強調玉器的加工水平和畜牧業的發展水平,而是聚焦玉豬的價值象征,排除 A、D;材料只涉及安徽凌家灘遺址,未提及區域之間的交流,排除 B。2. 【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西漢時期皇帝命名都城、宮城、陵墓均帶有“長 ”“安”等字樣,表明了其長治久安的治國理念,故選 B;A選項與材料無關,排除 A;材料未涉及鄉土觀念,排除 C;國家意識無法體現,排除 D。3. 【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邸店地位經歷了從朝宿之舍到一般商鋪的變化,使用者利用官方渠道與機構免費運送貨物謀求利益,這是商品經濟發展的表現, 故選 A;郡縣官員不等同于士族,排除 B;材料不涉及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排除 C;D選項不符合史實,排除 D。4. 【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歐陽修將政治道德和國家統一的歷史業績作為正統的評價標準,這是由于“大一統”的文化傳統,故選 C;北宋未完成統一,不符合史實,排除 A;程朱理學在南宋后期開始為統治階級所接受和推崇,時間不符,排除 B;材料與華夷同風無關,排除 D。5. 【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明朝在閘壩用于執行公務的管理上非常嚴格,這是為了盡量避免政治公務影響漕運這一重大的經濟運輸,表明水利與經濟關系密切,故選 A;B選項不是材料主旨,排除 B;材料不涉及水利開發,排除 C;經濟中心南移在南宋時期已經完成,時間不符,排除 D。6. 【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晚清時期閱報參與群體多元且發展較快,可以用來說明中華民族意識的覺醒,故選 A;B選項不是材料表達的重點。排除 B;C選項與民主革命時間不符,排除 C;材料無法體現士紳階層的政治立場,排除 D。7. 【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晚清時期,內河航運依然以傳統的烏篷船為主,并未發生實質性變化,故選 C;材料無法反映思想的啟蒙,排除 A;烏篷船并非新式交通,排除 B;材料未反映區域經濟聯系的增強,排除 D。8. 【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抗日戰爭期間,中共中央成立晉冀魯豫邊區政府,加強對下轄行政區的管理,是為了統一根據地的黨政領導,故選 B;材料提及的是中共中央的行政措施調整,與統一戰線和基層動員無關,排除 A、C;D 選項不是材料主旨,排除 D。第 1 頁 共 3 頁{#{QQABDYKt4gAYgBSACL4rQQWoCEkQkJOgLWoEwUAQqAQCQZFABAA=}#}9. 【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一化三改期間,政府將國營企業的原料和生產任務撥給私營企業,實行公私合營,是為了加快對私營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故選 D;1952 年底實現了國民經濟的恢復,時間不符,排除 A;多種所有制經濟是在改革開放之后,時間不符,排除 B;C選項是影響不是目的,排除 C。10. 【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陳景潤引起了社會層面廣泛關注,年輕人對科學充滿熱情和崇敬,這體現了時代楷模引領價值重塑,故選 A;B選項與材料無關,排除 B;材料談及科技成果未涉及科技競爭,排除 C;《哥德巴赫猜想》發表于 1978 年 1 月,時間不符,排除 D。11. 【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古代埃及《金字塔銘文》從國王專用到擴散到貴族階層,神廟墓室雕像擺放人群從王室到地方顯貴,這體現了中央與地方關系逐漸密切,故選 D;材料不涉及文明交流和經濟發展,排除 A、C;B 選項不是材料主旨,排除 B。12. 【答案】D【解析】本題考查文藝復興運動。根據材料可知,達·芬奇對近代金屬和機械的探索,反映了對近代科學的有益嘗試,故選B;文藝復興時期的核心是人文主義,并非理性主義,排除 A;牛頓的學說奠定了近代物理學體系的基礎,排除 B;材料無法體現人文學者的觀念局限。13. 【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科技與生產相結合推動了生產力發展,使得美國“西進運動”進程加快,故選 B;南北矛盾在 1861 年—1865 年的南北戰爭中解決,排除 A;材料與女權思想無關,排除 C;材料無法體現經濟結構的變化,排除 D。14. 【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俾斯麥的“五球雜耍”體系,體現了俾斯麥聯合俄奧,拉攏英國,遏制法國,構建歐洲均勢格局的戰略意圖;柏林會議中德國以非洲殖民妥協轉移矛盾,鞏固在歐洲的主導權,沒有激化列強之間的矛盾。A、D不符合史實,19 世紀末歐洲形成兩大對立軍事集團,誘發一戰,柏林會議后列強加快侵略非洲的步伐。15. 【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南非黑人瑪卡芭借用歌曲對種族隔離發出抗議而被譽為“非洲媽媽”,體現了非洲人對于種族歧視政策的不滿,促進非洲民權意識覺醒,故選 A;B、C選項與材料無關,排除 B、C;D選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D。二、非選擇題16. 【答案】(1)宋代商品經濟繁榮;邊境貿易與海外貿易繁榮;民族政權和周邊國家貨幣體系不完善,具有強烈的貨幣需求;北宋政府實行“銅禁”政策,但效果有限。(8 分,任答 4 點即可)(2)影響:積極:促進國際貿易,推動區域經濟交流。(宋的銅錢和元朝紙幣被周邊國家廣泛接受);貨幣國際化提升宋元王朝國際影響力;推動金融創新(發行紙幣);消極:加劇國內貨幣短缺;加大外部市場風險(紙幣貶值波及海外)(積極兩點,消極 1點,每點 2分,共 6分)【解析】第(1)問,根據材料“兩蕃南海貿易,有去無還”“北界別無錢幣,公私交易并使本朝銅錢等” “宋初即嚴令禁止,而設立了所謂的銅禁”,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政治、經濟、外部環境、民族關系等角度答題。第(2)問,抓住材料“它的流通領域并不僅限于國內,當時的印度、朝鮮、日本、安南等鄰近國家”“甚至直到明代,中統鈔還在東南亞許多地方流通”等詞句作答,言之有理即可。17. (1)時代變遷:傳統儒家的思想觀念受到沖擊;近代西學的廣泛傳播;傳統重農抑商觀念的淡化;知識分子反思科舉制度的弊端;新舊思想觀念的碰撞和并存;社會轉型中舊知識分子面對困境。(8 分,任答 4 點即可)(2)評述:晚清時期,隨著民族危機的加深,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和清末新政的推行,舊知識分子劉大鵬的思想受到極大的沖擊。他從科舉前的胸懷“萬里封侯之志”,到科舉登第后的無奈(仍無機遇),從對時代變革的抵觸(批評重商輕儒、西第 2 頁 共 3 頁{#{QQABDYKt4gAYgBSACL4rQQWoCEkQkJOgLWoEwUAQqAQCQZFABAA=}#}學盛行)到無奈接受現實,反映了社會轉型中傳統知識分子的困境。辛亥革命后,他陷入生計困境,思想保守使其無法融入新時代,成為舊制度消亡的典型犧牲者。劉大鵬的思想變遷是晚清社會轉型的縮影,其個人經歷反映了傳統士人在近代化浪潮中的掙扎與無奈。(6分)【解析】第(1)問,結合山西太原舉人劉大鵬所處時代,根據材料“甚且有既游庠序,竟棄儒而就商者”得出傳統儒家的思想觀念受到沖擊以及傳統重農抑商觀念的淡化;“中國之人竟以洋務為先,士子學西學以求勝人”得出近代西學的廣泛傳播;“國家取士以通洋務、西學者為超特之科,而孔孟之學不聞鄭重焉”得出知識分子普遍反思科舉制度的弊端; “近年來為學之人竟分兩途,一曰守舊,一曰維新”得出新舊思想觀念的碰撞和并存。第(2)問,根據材料可知,對廢科舉前后劉大鵬的思想發生潛移默化的變化,從堅持傳統的儒家理想到逐漸接受西方文化。結合廢科舉的背景 2分,對思想變化過程 2分,對其思想變化的評價兩分。18. 【答案】(1)把融入歐洲作為國家外交政策的基礎;受到美蘇兩極格局的影響和制約;在冷戰中謀求實現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以維護國家利益為出發點;經濟復興與政治安全緊密結合;主權讓渡與多邊合作相結合。(8 分)(2)不變:始終追求歐洲一體化;堅持和平發展;維護國家利益;堅持多邊合作傳統。(3分)變:戰后初期,德國對歐政策的核心目標是恢復國家主權,實現國家統一;統一后,德國政策重心轉向鞏固經濟優勢,提升國際地位。統一前的德國注重發揮歐洲共同體的作用;統一后的德國強調要在歐共體和歐盟中發揮核心和領導作用。(4 分)【解析】第(1)問,根據材料“對歐洲一體化的追求就成為其國家利益的根本因素之一” “在于二戰后聯邦德國面臨的特殊形勢和在兩極分化的國際格局下特殊的國家利益”“鑒于德國被分區占領,魯爾區的經濟狀況以及馬歇爾計劃等等,德國比任何時候都與其他國家緊密相連”并結合所學知識,從歷史傳統、國際背景、外交政策、國家利益等角度答題。第(2)問,抓住材料“德國政治家紛紛強調德國的外交安全政策將保持連續性”得出德國對歐洲外交政策始終追求歐洲一體化和堅持和平發展;“德國都應在歐盟建設中發揮特殊作用,德國要成為歐洲的大腦和心臟”等詞句得出統一后的德國強調要在歐共體和歐盟中發揮核心和領導作用。19. 【示例】工業革命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現代化進程。兩次工業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人類社會政治民主化,經濟工業化、思想理性化、社會生活城市化的過程。工業革命經歷了長時期的積累,在政治、經濟、文化、科學等多種因素的合力推動下首先在英國發生,之后輻射到歐美主要資本主義國家。19 世紀初,工業革命如火如荼地進行。1825 年,蒸汽機車試行成功,標志著鐵路時代的到來,為社會提供了更為便捷、廉價、便利的交通,使生產和市場之間的聯系更加密切。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電力成為新能源進入生產生活領域,世界進入“電氣時代”。經過階段式的持續發展,由技術變革、生產組織形式變革帶來生產力的巨大增長,并引發社會經濟結構、經濟運行方式、階級結構、政治局勢、國家治理方式、社會生活等多個方面廣泛而深刻的變化:同時西方工業國把資本主義生產方式通過殖民擴張擴展到世界,推動人類文明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過渡,影響和改變了世界的面貌。總之,兩次工業革命下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使得人類社會從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變,影響了人類歷史發展的進程。【解析】根據材料“從農業時代向工業時代、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農業社會向工業社會、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的轉變過程”“從工業時代向知識時代、工業經濟向知識經濟、工業社會向知識社會、工業文明向知識文明的轉變過程”可知,人類社會經歷的兩次現代化:農業文明向工業文明轉變和工業文明向知識文明轉變。學生答題過程中可任選某次現代化擬定論題。論題 2分。論題闡釋 2分,應為論述做鋪墊。論述 6分。結論 2分,應有升華論點或論題的色彩。10~12 分 觀點明確,史論結合緊密,材料充分,論證嚴謹,表述準確7~9分 觀點比較明確,史論結合比較緊密,材料比較充分,論證比較嚴謹,表述比較準確4~6分 觀點不夠明確,史論結合不夠緊密,材料不夠充分,論證不夠嚴謹,表述不夠準確0~3分 觀點不明確,史論結合不緊密,材料不充分,論證不嚴謹,表述不準確第 3 頁 共 3 頁{#{QQABDYKt4gAYgBSACL4rQQWoCEkQkJOgLWoEwUAQqAQCQZFABAA=}#}2025年高三5月壯行考試歷史太試器共6頁,19題。全卷滿分100分。考試用時75分鐘。★??荚囶嵗?br/>注意車項1答題藏,先溶自己的姓名、準考證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并將準考正號條系西老貼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之茶要號順序在答題卡上各題目的答題區域內作答,寫在試卷、草稿紙和答題卡上的非答題驅城均無效3志釋題至B鋁筆在各題卡上把對應題目所選答案的標號涂黑;非選擇題用黑色簽字筆直裝答在答題卡上對拉的答題區域內。4考盆家后,清洛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上交。一、遠譯題:本意關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答合題要求的1重凌家遠進出士一件大型玉豬(如下圖),是在玉料的自然形態基礎上雕刻而成的野豬。玉套身下是一戀大型墓葬,隨葬玉、石器300余件。據此推之,凌家灘玉豬A表理其三器加工處子領先水平B.云了區線文明間的交流互動C可能具有貼宮象征或祭祀功能D.震示了安前音教面的發展水平1致高惡郭烤都城命名為“長安”,城內宮城名為“長樂宮”“未央宮”,其陵墓名為“長廢:國家建氛上他顏頻出現“千秋萬歲”“長樂未央”等吉語。這體現出西漢時期A基委是求成為普著價恒取向B.長治久安是重要治國理念C.鄉士觀念還民眾中表現強烈D.國家意識鞏固大一統局面1雙代的慧在京師的辦事處稱為邸,那縣官員進京入住郡邸。南朝時期,部分官員利用即運輸家能東貨塑以:公濟形年利,導致南北政府競相向即店課稅。唐代以后,店徹底失去特權地位,逐漸論為一毅商鋪,配店地位變化的主要原因是點商是經濟的發展B,士族特權的失去C.中央集權的景落D.等級制度的瓦解歷史試卷(共6頁》第】頁4.北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歐陽修創作《正統論》。他在文中完全否定天命正閏、五德終始之說,以崇高仁義的政治道德水平和統一天下的實際歷史功業作為正統標準,即“居天下之正,合天下于一,斯正統矣”。歐陽修的論述A.反映了北宋統一的政治現實B,標志著理學正統地位的確立C.植根于“大一統”文化傳統D,體現了“華夷同風”的觀念5.明朝設閘壩宮管理運河及江南地區的航運閘壩。明朝法律規定:緊急公務和達官權貴的船只路過閘壩有優先權:如果水深不足兩米,閘壩官可以依律拒絕其通行,公務人員改走陸路:如果船只超載,違規夾帶私貨,違規闖閘壩,閘壩官有稽查的權力。這折射出,明朝時期A.水利與經濟關系很緊密B,南北貿易聯系加強C.政府高度重視水利開發D.經濟重心逐漸南移6.晚清以來,部分有強烈憂患意識的知識分子認識到報刊傳媒是“開民智”的重要工具。1898年后各地閱報社如雨后春筍般不斷涌現,報所數量占全國63.8%。下表是清末閱報所參與者身份統計表(單位百分比),該表可以用來說明官吏政府機構士紳民間社團市民18.9316.5738.4618.937.10A.中華民族意識的覺醒B,政府倡導輿論宣傳C.民主革命的時代要求D.士紳階層傾向立憲7.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某近代學者走水路從紹興經上海去南京,對沿途航船有生動記載:“普通船只,通稱為“鳥蓬船”…航船中乘客眾多,三教九流無所不有,而且夜長岑寂,大家便以談天消遣,就是自己不曾插嘴,單是聽聽也是很有興趣的?!边@則材料從側面反映了A,晚清民眾的思想啟蒙B.近代新式交通的發展C.傳統中國的社會風貌D,區域經濟聯系的增強38.1940年4月,中共中央北方局在黎城召開高級干部會議,明確提出“建軍、建黨、建政”。1940年8月,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聯合辦事處(簡稱冀太聯辦)在涉縣正式成立,三個行政區下轄115個縣。在此基礎上,成立了晉冀魯豫邊區政府。據此可知,這一調整A.鞏固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B,旨在統一根據地的黨政領導C.增強了對基層的動員能力D,適應了西北抗戰形勢的發展歷史試卷(共6頁)第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五月壯行考歷史答案解析.pdf 歷史三模.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