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蘇州市2024—2025學年度第二學期第三次質量監測七 年 級 歷 史一、單項選擇題 (每小題1分,共24分。每小題只有一個最佳答案。)1.如表內容是歷史學習小組關于中國古代文化的整理結果,其中搭配正確的一項是選項 人物 朝代 作品 地位或影響A 賈思勰 南朝 《齊民要術》 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農書B 司馬光 北宋 《資治通鑒》 是一部紀傳體通史巨著C 關漢卿 元代 《竇娥冤》 是元朝最優秀的雜劇作家D 宋應星 明朝 《農政全書》 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A.A B.B C.C2.據圖可知,北宋統治者A.勵精圖治 B.重文輕武 C.任人唯賢 D.虛心納諫3.如圖反映清朝邊疆治理的特點是A.方式單一 B.多元一體 C.民族自治 D.因地制宜4.《東京夢華錄》中記述:“金銀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壯,望之森然,每一交易,動輒千萬,駭人聞見。”上述內容反映了北宋A.人身控制逐漸松弛 B.坊市界限分明C.商業的繁榮與發展 D.資本主義萌芽5.清朝前期,一位軍機處官員用“依葫蘆畫瓢”來形容軍機大臣和皇帝之間的關系:軍機大臣們只需揣摩皇帝的意圖,按皇帝的旨意辦事即可。這本質上反映出A.皇權高度集中 B.中央集權的加強C.丞相權力受限 D.政治制度的缺陷6.歸納主題是學習歷史的一種重要方法。請為下表中的史料歸納一個主題,恰當的是相關史料 出處“楚越之地,地廣人希(稀)” 《史記》“(南方)百姓樂業,谷帛殷阜,幾乎家給人足矣” 《晉書》“國家根本,仰給東南” 《宋史》A.經濟重心南移 B.城市商業繁榮 C.農業生產發展 D.對外交流頻繁7.某同學在進行探究性學習過程中,查找到如下內容:絲綢之路、玄奘西行、鄭和下西洋。該同學探究的主題可能是A.中央集權加強 B.經濟重心南移 C.中外文化交流 D.民族關系發展8.明成祖當政22年,外國來使約318次,平均每年約15次;鄭和第6次遠洋返途路,竟出現了西洋、古里等十六國“遣使千二百人貢方物至京”的空前盛況。明政府對這些使團總是款待,厚加賞賜。這表明,鄭和下西洋A.擴大了明朝的國際影響力 B.加強了對海外的直接統治C.促進了歐洲航海技術發展 D.導致了明朝財政負擔沉重9.王安石變法扭轉了國家財政的困難局面,不僅消除了財政赤字,而且積聚起大量錢幣谷帛,充實了國庫。這反映了北宋A.商品經濟高度繁榮發達 B.財政體制逐漸完善C.王安石變法取得一定成效 D.已實現了富國強兵10.“宋朝富有者可以投資城市土地,也可以經營珠寶店鋪、茶樓酒肆、塌坊邸店,成為‘上等有店業’者;‘中等得過之家并公人等’,或經營百貨,或以力謀生;‘買賣不多’的貧窮者也可以經營‘些小店業’,成為‘下等貧乏小經紀人’。”由此可見A.經濟重心實現了南移 B.宋朝市民生活多樣化C.宋朝商品經濟較繁榮 D.宋朝的農業生活豐富11.下圖是某班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時畫的時間軸,它反映的事件是A.明朝統一全國 B.倭寇燒殺搶掠 C.明清兩朝易代 D.清朝鞏固統一12.據《元史》記載,“終元之世,海運不廢”。這一記載表明當時A.海外貿易規模超過前代 B.運河的作用顯著C.海運是重要的交通方式 D.行省制度的實施13.某一書籍記載“用膠泥刻字,薄如錢唇,每字為一印,火燒令堅。先設一鐵板,其上以松脂、臘和紙灰之類冒之。欲印,則以一鐵范置鐵板上,乃密布字印。”該書記載的是A.活字印刷術 B.火藥 C.指南針 D.耒耜14.明朝中后期,有很多的商人、小販、作坊主、工匠等成為小說的重要角色,如商人頻繁以正面主人公的身份出現在小說中。這反映出當時A.經濟重心的南移 B.工商業的發展C.中央集權的加強 D.八股文的盛行15.在學校舉行的歷史知識競賽“主題猜猜猜”環節,主持人出示了“玄奘西行天竺”“鑒真六次東渡”“鄭和七下西洋”等信息,請你揭曉正確答案——A.中外交流 B.政權更迭 C.軍事征服 D.邊疆管理16.下列三幅圖片共同反映了中國古代A.對外交往的發展 B.經濟重心的南移C.思想文化的繁榮 D.民族交融的加深17.有學者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的一個重要轉折時期,傳統的科學技術呈現出前所未有的巔峰狀態。其中為人類文明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的是A.蔡倫改進造紙術 B.活字印刷術的發明C.指南針應用于航海 D.火藥廣泛用于軍事18.在宋代榷場貿易中,茶葉常常出現供不應求的現象;在金國,茶葉已經成為百姓待客的必備物品,百姓婚嫁也以茶葉為聘禮,表示對婚姻的堅貞不渝。對此解讀合理的是A.互市貿易促進文化交融 B.生產發展推動習俗變更C.政權并立帶動文化傳播 D.民族交融成為當時主流19.明朝時期,中國的航海活動達到了極盛,以15世紀初太平洋和印度洋上顯著但卻短暫的海上優勢為頂峰。例如,1405—1433年……這七次遠洋航行規模盛大,功績卓著,是史無前例的。這“七次遠洋航行”A.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 B.增進了中外友好往來C.促進了明朝經濟發展 D.解除了東南沿海倭患20.北宋初年,為滿足戰時物資供應臨時設置轉運使;到宋太宗時,為避免藩鎮威脅統治,將轉運使的職權不斷擴大,如平反冤獄、管理運輸等。轉運使職能的變化反映出A.中央對地方管控增強 B.國家行政效率提高C.官吏行政職權規范化 D.地方喪失割據基礎21.《元史·地理志》記載:“元有天下,薄海內外,人跡所及,皆置驛傳,使驛往來,如行國中。”上述材料反映了元朝A.農業經濟發展 B.文明輻射四方 C.絲綢之路受阻 D.陸路交通發達22.某班舉辦反抗外來侵略專題展,其中有倭寇圖卷、林則徐虎門銷煙池遺址、北洋水師致遠艦等圖片。以下圖片可以入選這一專題的是23.根據下表所示內容可知,宋代宋代經濟發展成就表(部分)紡織業 南方的絲織業勝過北方;棉紡織業發展到東南沿海地區制瓷業 江南地區成為我國制瓷業中心;浙江哥窯燒制冰裂紋瓷;景德鎮發展成為著名的瓷都造船業 廣州、泉州、明州的造船業發達,在當時世界上居于領先地位A.政府推動制瓷業的發展 B.南方的手工業尤為興盛C.城市商業突破時空限制 D.對外貿易航線遍布世界24.通過建立歷史現象和結論之間的邏輯關系能夠促進歷史學科素養的提升。下列邏輯關系正確的是A.秦暴政速亡——漢初“休養生息”——出現“光武中興”B.漢初采取郡國并行——頒布“推恩令”——削弱相權C.北宋重文輕武——王安石變法——實現了富國強兵D.清朝平定回部叛亂——設伊犁將軍——加強對新疆的管轄二、材料解析及探究題 (共26分)2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自漢代以來,新疆地區(古稱西域)與中原政權的關系經歷了多次變遷。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開辟了著名的“絲綢之路”,加強了中原與西域的經濟、文化交流。此后,漢朝設立西域都護府,標志著新疆地區正式納入中原政權的管轄范圍。材料二唐朝時期,中央政府進一步加強了對西域的控制,設立了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管理西域事務。唐朝與西域各國保持了密切的往來,絲綢之路的繁榮達到了頂峰。材料三元朝政府設立了行省制度,直接管理新疆地區。明朝時期,由于國力衰退,中央政府對新疆的控制有所減弱,但依然保持了與西域的聯系。材料四清朝乾隆年間,清軍平定準噶爾叛亂,設立了伊犁將軍府,全面管理新疆事務。清朝還通過屯田、移民等措施,加強了新疆與內地的聯系。(1) 根據材料一,答出漢代加強了中原與新疆地區聯系的重要歷史事件。(2) 根據材料三,歸納元朝和明朝時期中央政府對新疆地區管轄特點的不同之處。(3) 綜合上述材料,概括影響新疆地區與中央政權關系密切與否的主要因素。26.民族關系在中國歷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魏初風俗至陋。遷都之后于革易舊俗,亦可謂雷厲風行。民族根底,莫如語言,語言消滅,未有不同化于他族者,孝文以仰慕中原文化之故。至欲自舉其語言而消滅之,其改革之心,可謂勇矣。——摘編自呂思勉《兩晉南北朝史》材料二唐太宗處理民族關系方面有一套比較成熟的辦法。……與他們建立了深厚感情。贏得了他們的愛戴。他與少數民族上層人物建立了亦君亦友的關系,既是國君,又是朋友。由此保證了民族關系良性運行。——摘編自崔明德《中國民族關系十講》材料三從整體來考察中國古代民族關系的發展規律,不難看出,既有階段性的和好,也有階段性的戰爭。在和好階段內,雙方都非常珍惜來之不易的和好局面,盡量采取一些措施以求維持較長時間的和好;在戰爭階段內,也有一些謀求和好的活動。——崔明德《中國民族關系十講》材料四五世達賴金印 1690年,在沙俄的支持下,噶爾丹尋找借口進攻內蒙古,并揚言要聯合沙俄攻打北京。為了維護國家統一,康熙皇帝御駕親征,雙方在烏蘭布通展開激戰,清軍擊潰噶爾丹的“駝城”,大敗叛軍。(1)材料一體現了孝文帝改革中的哪些措施?(不得照抄原文)(2)閱讀材料二,據所學知識指出唐太宗處理民族關系的“成熟辦法”。舉出唐太宗“贏得了他們的愛戴”的史實。(3)分析材料三,舉出北宋時期“階段性的和好”、“階段性的戰爭”的事例。(4)據材料四概括指出清朝處理民族關系的兩種方式。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中國古代民族關系的認識。27.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圖1:胡豆,今名蠶豆 圖2:胡麻,今名芝麻 圖3:胡桃,今名核桃中國和阿拉伯國家的交往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從那時起,陸上絲綢之路商旅絡繹,海上香料之路云帆高張,中阿文明在亞洲大陸兩端相映生輝。中國的瓷器、造紙術、印刷術一路西行,阿拉伯的天文、歷法、醫藥萬里東來。我們互通有無,啟迪創新,碰撞思想,把文明交流的成果傳播四海,書寫了東西交融、互學互鑒的歷史佳話。——摘自國家主席習近平《傳承千年友好,共創美好未來》材料二較長時期的品種演進使得占城稻的品種特征已和引進時的品種有了不少變化……成為長江流域的水稻主導品種……這些變化促進了我國水稻品種布局的合理性,對我國稻作農業的增產產生了有益的影響。占城稻是一種早稻,生長周期短,一年兩熟,到明清時期,為我國稻田耕作制的發展和土地利用率的提高作出了重要貢獻,對我國糧食供應的緊張局面起了緩解作用。——摘編自谷躍東《試論宋代占城稻在我國的推廣與影響》材料三鄭和下西洋與國外海運溝通,進入了海道引種時期。從南洋群島引進南瓜、番石榴。此外,從美洲傳入的番茄、辣椒、西葫蘆、馬鈴薯等。……明清時期,中國的蔬菜種類構成已基本成型。這個時期,中國的蔬菜種類及品種豐富,產量也相應提高。如在清代,大白菜、蘿卜等蔬菜種類大面積播種,成為北方冬、春季最主要的蔬菜。——摘編自張雪松等《中國古代蔬菜品種及其現代的開發利用》(1)根據材料一并仿照示例,補填橫線上的內容并說明理由。絲綢之路是一條____________之路。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示例:絲綢之路是一條商業貿易之路。理由: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國和阿拉伯國家的商業貿易往來。(不可照抄示例)(2)材料二中的“占城稻”是在何時傳入中國的?概括占城稻的傳入對我國農業生產的影響。(3)根據材料三,概括明清時期蔬菜種類增加的原因。(4)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以上物種交流見證了怎樣的歷史發展趨勢?28.中央集權制度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漢代宰相一人掌握全國行政大權,而唐代則把相權分別操掌于幾個部門,由許多人來共同負責,凡事經各部門之會議而決定。——錢穆《中國歷代政治得失》材料二宋代統治者十分重視唐代藩鎮割據的歷史經驗,厲行中央集權,走向剝奪地方、強干弱枝的極端,限制和破壞地方的經濟文化建設。——摘編自林英男《唐宋時代地方行政體制和強干弱枝傳統的形成》材料三明朝、清朝中央機構示意圖。圖1 明朝中央主要機構示意圖 圖2 清朝中央主要機構示意圖(1)根據材料,寫出唐代在中央實行的政治制度名稱。(2)請概括宋太祖為吸取唐末藩鎮割據的教訓在軍事、行政、財政方面所采取的主要舉措。圖1表明了明朝統治者在中央實行了哪一舉措?寫出圖2中“▲ ”處機構名稱并簡述設立該機構的影響。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