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北辰區2025年高考模擬考試試卷歷史本試卷分為第】卷(選擇題)和第Ⅱ卷(非選擇題)兩部分,共100分,考試用時60分鐘。第I卷1至5頁,第Ⅱ卷6至8頁。第1卷單項選擇1:1一13小題,每小題3分,共39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西周時期,統治者為了祈求五谷半登、國泰民安,每年到郊外祭祀上地神和谷物神,即祭祀社稷。社是土地神,稷是谷物神。后來,社稷逐漸成為國家的代稱。據《周禮》記載,社稷壇設于王宮右側,王宮左側是宗廟。這體現了中華文化的特點是A.以農為本B.源遠流長C.天下為公D.順應自然2.下圖為東漢的畫像磚,圖1名為“蹴鞠”,畫面展示多人進行蹴鞠:圖2名為“習射”,兩個人正準備練習射箭。同時期還有刻畫角抵、騎馬等情景的畫像磚。這反映了當時圖1圖2A.貴族階層生活奢靡B.封建秩序等級森嚴C.市民娛樂活動豐富D.體育競技內容多元北辰區高三歷史第1頁(共8頁)川3.宋景德四年(公元1007年),頒布《親試進士條制》:凡策士,標注姓名,試卷去其卷首鄉貫狀別,以字號代替,交封彌官,眷寫校勘,用御書院封印,交考官再定等級。據此可知,科舉A.競爭手段更加激烈B,取士被權貴階層所壟斷C.考試程序相對公平D.提升封彌官的政治地位4.《南贛鄉約》是明代王陽明在治理南贛地區時推行的地方鄉約制度。鄉約要求鄉民患難相恤,并對本地大戶與異境客商的放債收利等行為進行了規定;《泰泉鄉禮》設立社倉積谷備荒扶危濟困。由此可見,明代鄉規民約A.保障了社會秩序穩定B.有利于提升社會治理效果C.強調法律與教化并舉D.旨在弘揚儒家的道德規范5.《南京條約》簽訂后,負責談判的軟差大臣繼續與英方交涉,以對條約進行補救。其中一條是:“英國除廣州外,多得四處…系大皇帝天恩。今后若他國要求去四處口岸通商,應由英國與之講解,使仍在粵通商,無致生事。”這說明清政府A,在傳統思維下應對變局B.利用英國維護國家主權C.承認英國世界霸主地位D.被動融入國際外交體系6.1920年5月1日,羅家倫在《新潮》雜志刊文指出:“五四以前的中國是氣息奄奄的、靜的中國;五四以后的中國是天機活潑的、動的中國。‘五四運動’的功勞就在使中國‘動'。”其意在強調五四運動A.挽救了民族危亡B.促進了制度變革C.捍衛了民族尊嚴D.推動了社會進步北辰區高三歷史第2頁(共8,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