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單元 18 井岡翠竹 教案【教學目標】1.積累文中的重點字詞,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2.品析描寫翠竹的語句,學習作者寓情于物的寫法,體會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3.結合時代背景感受井岡翠竹的精神,理解井岡翠竹的象征意義。【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品析描寫翠竹的語句,學習作者寓情于物的寫法,體會寄寓其中的思想感情。教學難點:結合時代背景感受井岡翠竹的精神,理解井岡翠竹的象征意義。【新課導入】古往今來,“歲寒三友”之一的竹,以其堅韌的生命和昂揚的節操,歷來為文人墨客所稱頌。竹石 鄭燮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巖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作家袁鷹同樣對竹子情有獨鐘,那么井岡山的翠竹又有什么獨特的魅力呢?【作者介紹】袁鷹( 1924—2023 ),原名田鍾zhōng洛,江蘇淮安人,作家。他的作品《寄到湯姆斯河去的詩》在第一次全國少年兒童文藝創作評獎中獲二等獎,《劉文學》一詩在第二次全國少年兒童文藝創作評獎中獲一等獎。 在藝術方面,他善于以抒情、議論的手法和疊句的形式渲染氣氛,突出主題,使得作品詩意盎然。他的散文語言平淡老辣,題材廣泛,寓意較深,且有歷史縱深感。主要作品有《風帆》《第一個火花》《紅河南北》《第十個春天》等。【寫作背景】《井岡翠竹》寫于1960年。那一年,作者袁鷹在《人民日報》文藝部工作,他和同事從茨cí坪出發,穿過密密層層的毛竹林,重走紅軍路,試圖探尋歷史的足跡。回來后,他寫了一組抒情散文,合并為《井岡山記》,發表于《人民文學》1961年第1、2期合刊上,后于1963年收錄進袁鷹散文集《風帆》中。《井岡山記》寫了四樣富有典型象征意義的東西:“茨cí坪燈火”“紅軍路”“青山翠竹”“風雨獅子巖”。全文采用了類似組詩的結構——四個組成部分分別從斗爭歷史、革命文物、建設成果和人民風貌等不同角度,描繪了舊貌換新顏的井岡山。《井岡翠竹》是其中的第三部分,原題作《青山翠竹》。【知識鏈接】井岡山,隸屬于江西省,位于江西省西南部,地處贛湘兩省交界的羅霄山脈中段。井岡山是革命圣地和5A級旅游景區。上世紀二十年代末,毛澤東、朱德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率領中國工農紅軍來到這里開展了艱苦卓絕的井岡山斗爭,創建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點燃了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主要景點有井岡山風景名勝區、茅坪景區等。【層次劃分】第一部分:(1-2)毛竹的神采。從遠到近寫井岡山的毛竹蒼翠茂盛、氣勢磅礴、形態各異。這是說井岡翠竹的“神采”令人“難忘”。第二部分:(3-9)革命的竹子。寫井岡山的毛竹在中國革命斗爭時期所發揮的巨大作用。這是說井岡翠竹的“神勇”令人“難忘”。第三部分:(10-12)奉獻的竹子。寫社會主義建設時期井岡山人開發井岡山毛竹的情景,這是說井岡翠竹的“新功”令人“難忘”。第四部分:(13)照應開頭,總結全文,深化主題,贊美井岡翠竹,贊美中國人民。【全文分析】1.默讀文章5—2自然段,勾畫出竹子用途的句子或者詞語,分類概括井岡山竹子的革命功績。明確:生活上:搭過帳篷、盛過水、蒸過飯、做過扁擔挑糧食、做過吹火筒、被當成容器送飯、修竹橋和竹滑道、被砍伐運輸做建筑材料。戰場上:做過梭鏢、擺過三十里竹釘陣。2.第二部分描寫了哪些與井岡翠竹相關的人物和事件?這些內容有何作用?明確:①當年用自己的血汗保衛過第一個紅色政權的戰士們用竹子作為生活器皿、戰場武器的原材料。②兩個“老表”用竹筒給山頭的紅軍送飯。③當年毛主席和朱軍長帶領隊伍用竹子做的扁擔挑糧食。④被黨派來的開發井岡山的中華兒女,用毛竹蓋房,竹筒盛水做飯,用竹橋、竹滑道運下竹子為建設祖國做材料。作用:體現了井岡山翠竹在中華民族的革命期和新中國建設期都發揮了重要作用!3.第8段層層推進,渲染出毛竹旺盛的生命力。想一想,作者借此表達了什么?明確:表面寫毛竹生命力之旺盛,實際上在寫井岡山人民在紅軍下山后所進行的可歌可泣的英勇斗爭,表達了對他們堅貞不屈的高尚情操和氣節的贊頌之情。4.描寫井岡翠竹時,運用了什么寫作手法?明確:借物喻人在本文中,作者通過描寫井岡翠竹的堅韌、用途廣泛等特點,來比喻井岡山人民在革命時期的英勇無畏和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無私奉獻的精神。5.文章以竹喻人,以竹頌人,借助翠竹贊頌了偉大的井岡山精神。結合課文內容,說說作者是怎樣把看似普通的竹子和井岡山的人、歷史、現實巧妙地聯系起來的,進一步理解“井岡舉竹”的象征意義。明確:作者由眼前的井岡山毛竹實景聯想到井岡山人民,從毛竹實際的貢獻聯想到毛竹精神,內部既包含了時間順序,即從井岡翠竹當年的業績寫到今日所建立的功勛;又包含了空間順序,從摹寫井岡山的毛竹到展望下山后走向全國的毛竹,象征著不畏艱難的革命精神必將代代相傳,傳遍全國。在每一處描寫的內部,都先從竹寫起,進而以竹喻人,以豐富的聯想、誠摯的感情,賦予毛竹深邃的象征意義,最終達到竹就是人、人就是竹的渾然一體的獨特藝術風格。6.賞析文中第5段在文中有何作用?明確:這部分通過反問句強調戰士們不會忘記井岡翠竹 接著詳細列舉了井岡翠竹在革命時期的多種用途,如搭帳篷、作梭鏢、當容器、作扁擔、作吹火筒以及擺竹釘陣等,這些用途體現了井岡山的翠竹在當時的重要性,它是革命戰士生活和戰斗的重要工具,在保衛紅色政權的過程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即使現在不再用竹釘做武器了,但它的貢獻是不可磨滅的。7.賞析“這些青翠的竹子,沿著細長的滑道,穿云鉆霧,呼嘯而來。它們滑下溪水,轉入大河,流進贛江,擠上火車,走上迢迢的征途”。明確:這句話中使用了許多表示動作的詞語。“穿云鉆霧,呼嘯而來”,這里的動詞有形有聲,既描繪了滑道高聳入云的畫面,又表現了毛竹下滑速度之快、聲勢之大。后面“滑”“轉”“流”“擠”“走”五個動詞,準確、形象、生動,并用擬人手法把竹子和人融為一體,使句子帶有強烈的感彩,把井岡山人急于為社會主義建設貢獻力量的革命熱情表現得酣暢淋漓。大量四字詞語的使用,也使語言鏗鏘有力,富于動感和節奏感。8.毛委員和朱軍長下山去了,紅軍下山去了,井岡山的毛竹,同井岡山人民一樣,堅貞不屈。血雨腥風里,毛行青了又黃,黃了又青,不向殘暴低頭,不向敵人彎腰。明確:紅軍離開井岡山北上抗日之后,“毛竹青了又黃,黃了又青”,表現了毛竹不斷生長的頑強生命力;敵人殺人放火,也燒了毛竹,但是毛竹在血雨腥風里不向敵人低頭彎腰,突出了毛竹的堅貞不屈。【寫作特色】1.寓情于景,托物言志。本文以“井岡山的竹子,是革命的竹子”為線索,貫通全文,敘事,抒情,狀物,議論。作者抓住毛竹的本質特征,對毛竹展開具體描繪,又通過豐富的聯想,將井岡翠竹與井岡山人聯系起來,將二者的過去與現在聯系起來,筆筆寫竹,又筆筆見人,展示出更廣闊的意境和深遠的思想,恰到好處地表現了井岡山人民的可貴精神。2.語言生動,感情真摯。本文語言準確凝練。如寫井岡毛竹在革命斗爭中“搭過帳篷”“做過梭鏢”“盛過水”“蒸過飯”等,用富于變化的動詞,準確地將毛竹的作用體現得十分詳盡。本文語言詩化,富有感染力和表現力。運用比喻、擬人、排比、反復等多種修辭手法,運用感嘆句、疑問句、祈使句等不同句式,運用第二人稱,字里行間浸透了對井岡山毛竹和井岡山人民的深厚感情。【中心思想】《井岡翠竹》這篇散文生動地描寫了井岡翠竹的秀美外形和剛強氣節,記述了井岡翠竹在革命戰爭年代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所作出的貢獻,謳歌了井岡山人民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表達了作者對井岡山人民的崇敬之情。【當堂檢測】1.字音字形基礎讀寫字音字形 深坳____ 砍伐____ 殷切____ 功勛____ 搖hàn____ yù yù____ 蒼蒼 jiǎo____盡腦汁 懸崖絕bì____ 幽谷荒tān____楊楊制作了一份有關竹子的資料卡。同學們就資料卡的內容展開討論,請你參與。資料一:竹,為禾本科、竹屬的多年生草本植物,莖多為木質,也有草質,中間稍空,有節且多而密,正常高在5-10米,有的甚至可達40米;竹葉呈狹披針形,葉面深綠色( )竹子花像稻穗,主要顏色以黃色為主。竹纖維具有良好的透氣性、吸水性、耐磨性等特性,可以制作成各種家具或工藝品;竹筍、竹米、竹鞭均可食用或入藥,有較高的經濟價值。竹枝桿挺拔,四季青翠,傲雪凌霜,古代多用來形容正直不屈的人物。竹在生長期間不畏嚴寒酷暑,得到了人們的廣泛喜愛。資料二:井岡山的毛竹,同井岡山的人民一樣,堅貞不屈。血雨腥風里,毛竹青了又黃,黃了又青,不向殘暴低頭,不向敵人彎腰……井岡山的翠竹啊,你是革命的竹子!……你永遠那么青翠,永遠那么挺拔,風吹雨打,從不改色;刀砍火燒,永不低頭——這正是英雄的井岡山人,也是億萬中國人民的革命氣節和革命精神!2.下列關于資料一的發言,正確的一項是( )A.“多年”“木質”“良好”“正直”的詞性相同。B.“多而密”“傲雪凌霜”“嚴寒酷暑”的短語結構均不相同。C.“主要顏色以黃色為主”存在語病,應刪去“主要”。D.“竹在生長期間不畏嚴寒酷暑,得到了人們的廣泛喜愛”一句的主干是“竹不畏”。3.語段括號中漏了標點符號,請你補上最恰當的標點符號。4.請簡要分析資料二中“血雨腥風里,毛竹青了又黃,黃了又青,不向殘暴低頭,不向敵人彎腰”的含義。5.資料二中為什么說井岡山的翠竹“是革命的竹子”?請結合《井岡翠竹》一文簡要說說你的理解。6.袁鷹在《井岡翠竹》中善于運用象征手法,通過井岡翠竹這一具體形象來象征革命精神和民族精神,使得文章的主題更加鮮明、突出。我們的生活中也有許多值得贊頌的事物,例如小草、松柏、梅花等。請你展開聯想,運用象征和對比的手法寫一段話,贊頌生活中你喜歡的一種事物,120字左右。(不得抄襲)在藝術作品展中,筱熙看到其中一篇名為《竹鄉竹韻》的文章,非常喜歡,展覽后邀請大家品讀賞析,請你參與。閱讀下面文章,回答問題。竹鄉竹韻①華鎣山、銅鑼山、明月山,三座山自東而西站成三排,形成一個大大的“川”字。倘若從天空俯瞰,這三座山躺在川東大竹縣境內的部分,仿若系上了一件“竹”的披風。②在大竹縣境內的丘丘嶺嶺、溝溝壑壑、壩壩角角,到處生發著茂密的竹林。至于形成的時間已不可考,但因邑內“竹多竹大”,這方土地在唐朝時被賜名“大竹”。③在大竹這片土地上,鄉村叫竹鄉,縣城叫竹城。這里,家家戶戶房前屋后全被竹林環繞,山野溝谷、河邊路坎,到處是白夾竹、楠竹、斑竹、水竹、慈竹、羅漢竹隨風搖曳的身影。一腳踏進這里,就會與氣象萬千的竹子撞個滿懷;而此時此刻,竹也一定會熱情地歡迎你、接納你,把它們的清香和甘露獻給你……④種竹、吃竹、用竹、賞竹、玩竹……貫串大竹人的一生。⑤20世紀60年代,我出生于大竹一個偏遠的村子。打從記事起,每年開春后,父親就會帶著我們一家大大小小種竹。坡坡坎坎、田邊地角,但凡不宜種莊稼的地方,父親都會要求植上一株竹。“一年栽竹,兩年出筍,三年成林,四年成蔭,五年靠竹度光陰。”父親的話,我一直記著。⑥那時,家鄉有很多山野竹林,鄉親們沒有一個隨意去砍伐的,但挖竹筍、采竹菌卻是一撥一撥的。每次走進竹林,就像到了寶山一般,望著那些鮮嫩的竹筍、竹菌,我就情不自禁地蹦蹦跳跳。母親不停地刨啊采啊,我則追著那些飛舞的筍子蟲在竹林中竄來竄去……⑦有了源源不斷的竹筍、竹菌,母親每天都能變著花樣擺弄出美味來。什么竹筍燉竹菌、竹筍煮野菜、竹筍熬玉米粉糊……再普通的食材,有了鮮嫩的竹筍、竹菌相伴,進到嘴里,就多了一種清香。⑧如果說吃竹得受時令所限的話,那么用竹于大竹人而言,一年四季一天也離不了。播種、侍弄、收割莊稼要用竹籃子、竹背簍、竹籮筐、竹簸箕;日常起居要用竹筷、竹椅、竹席、竹床;一日三餐倒騰食物要用竹筲箕、竹蒸籠、竹甑子、竹鍋蓋。如今,這些竹家什實現審美升級,工藝愈加精巧。⑨竹,還帶給大竹人藝術的靈感。大竹人早就將竹搬上了藝術舞臺,最負盛名的就是大竹竹嗩吶。⑩大竹竹嗩吶,粗略一瞥,外形與傳統的銅制或木制嗩吶沒什么不同。但細看就會發現,全身除哨是燕麥稈外,其他部分均由竹鄉土生土長的羅漢竹制成。大竹人的生活,離不開竹嗩吶。大竹人把自己的脾氣秉性,灌進了那節節竹管里。近些年,竹嗩吶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吹嗩吶的隊伍不斷壯大。他們不僅吹遍了大竹的溝溝坎坎,還吹遍了巴山蜀水,吹到了大江南北。 早在21世紀初,大竹人便開始做起了“竹”的大文章。不僅將原五峰竹海公園升級打造成4A級景區,還在山野鄉村新添了各種各樣的竹,每條公路沿線也都成了竹的景觀帶。在竹城新建了竹主題公園、竹博物館、竹景觀大道等;但凡有名的大街也都帶“竹”字,大小廣場無處不“竹”。 從升級竹家什,到開發竹文旅,竹,讓大竹人富了起來;竹,也吸引來各地的客人。 大竹,正一天天變得更加蔥蘢和富饒!(作者:彭明凱。選自《人民日報》2024年6月10日,有刪改)7.文章的題目為“竹鄉竹韻”,請梳理全文內容,說說“韻”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完成填空。內容 體現之“韻”大竹縣境內竹林茂密,鄉村、縣城都與竹相關 ①② 體現出生活方式之韻竹筍、竹菌給人們帶來美味,各種竹制品在生活中廣泛應用 ③④ 富有藝術之韻大竹人做“竹”文章,發展竹文旅,讓大竹縣變得蔥蘢富饒 呈現出發展之韻8.本文筆觸細膩,描繪生動,請按要求賞析下面句子。(1)倘若從天空俯瞰,這三座山躺在川東大竹縣境內的部分,仿若系上了一件“竹”的披風。(分析“躺”的表達效果)(2)一腳踏進這里,就會與氣象萬千的竹子撞個滿懷;而此時此刻,竹也一定會熱情地歡迎你、接納你,把它們的清香和甘露獻給你……(從修辭角度賞析句子)9.文章說“大竹人把自己的脾氣秉性,灌進了那節節竹管里”,其實,大竹的竹,不僅被大竹人灌進了“脾氣秉性”,也有自己的“脾氣秉性”。請聯系文意說說竹有哪些“脾氣秉性”。10.筱熙想用一副對聯來贊頌竹鄉竹韻的蓬勃發展,他擬出了上聯,請你根據文意擬出下聯。上聯:竹家什升級展新貌下聯:_________________11.大竹縣擬舉辦一場竹文化節,要在文化節上展示竹與大竹人生活的緊密聯系。請結合文章內容,從不同方面舉例說明竹在大竹人生活中的重要地位。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ào;fá;yīn;xūn;撼;郁郁;絞;壁;灘解析:深坳:shēn ào,很深的山坳。砍伐:kǎn fá,用鋸、斧等把樹木的枝干鋸下來或砍倒。殷切:yīn qiè,深厚而急切,常用來形容期望、關懷等情感深厚且迫切。功勛:gōng xūn,指對國家、人民做出的重大貢獻,立下的特殊功勞。搖撼:yáo hàn,搖動,震撼,使勁地搖動某物,也可用于比喻對某種事物或局面造成強烈的沖擊和影響。郁郁蒼蒼:yù yù cāng cāng,形容草木蒼翠茂盛的樣子,也可形容氣勢美好蓬勃,生機勃勃的景象。絞盡腦汁:jiǎo jìn nǎo zhī,形容苦思積慮,費盡腦筋,想盡辦法。懸崖絕壁:xuán yá jué bì,形容山勢險峻,陡峭的山崖,幾乎垂直的石壁,難以攀登。幽谷荒灘:yōu gǔ huāng tān,幽深的山谷和荒蕪的河灘,常用來形容偏僻、荒涼、人跡罕至的地方。2.答案:C解析:A.“多年”為數量詞,“木質”為名詞,“良好”為形容詞,“正直”是形容詞,因此這四個詞的詞性并不完全相同,選項表述有誤;B.“多而密”是由形容詞“多”和“密”通過連詞“而”連接構成的并列短語;“傲雪凌霜”是由兩個動詞性詞語構成的并列短語,描述了一種堅韌不拔的精神狀態;“嚴寒酷暑”則是由兩個名詞性詞語通過連詞構成的并列短語,故三個詞語都是并列短語,短語結構相同;D.這句話的主干提取應為“竹不畏嚴寒酷暑,得到喜愛”,“在生長期間”作為狀語修飾“竹”,“人們的”和“廣泛”修飾“喜愛”;故選C。3.答案:;解析:根據資料一第一段“竹葉呈狹披針形,葉面深綠色”“竹子花像稻穗,主要顏色以黃色為主”可知,兩個句子分別從竹葉和竹子花兩個方面介紹了竹子,是兩個并列的分句,中間應使用分號“;”隔開。4.答案:一是指毛竹在血雨腥風的惡劣環境下,具有頑強不屈的斗爭精神;二是象征井岡山的人民如同毛竹一樣,具有不畏殘暴的錚錚鐵骨。解析:句中“血雨腥風”用來形容環境或時代的動蕩與殘酷,暗示著毛竹生長的背景充滿了挑戰與困難。“毛竹青了又黃,黃了又青”這句話形象地描繪了毛竹在惡劣環境下的生長狀態。毛竹的顏色變化,象征著它在逆境中的頑強生存與反復抗爭。無論環境如何惡劣,毛竹都能堅持生長,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不向殘暴低頭,不向敵人彎腰”這兩句話直接表達了毛竹的斗爭精神。它不會屈服于殘暴的勢力,也不會在敵人面前低頭。這種精神與毛竹的堅韌不拔、頑強抗爭的形象緊密相連。據此可知這句話一方面指毛竹在血雨腥風的惡劣環境下,具有頑強不屈的斗爭精神;根據資料二“井岡山的翠竹啊,你是革命的竹子!……你永遠那么青翠,永遠那么挺拔,風吹雨打,從不改色;刀砍火燒,永不低頭——這正是英雄的井岡山人,也是億萬中國人民的革命氣節和革命精神!”可知,這句話不僅描述了毛竹,更象征著井岡山的人民。毛竹的斗爭精神被賦予了井岡山人民的精神,他們同樣具有不畏殘暴、堅韌不拔的品質。在艱難困苦的環境中,他們依然能夠保持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斗志,為革命事業奮斗不息。通過毛竹的形象,作者表達了對井岡山人民的贊美與敬仰。故這句話的深層含義是象征井岡山的人民如同毛竹一樣,具有不畏殘暴的錚錚鐵骨。據此作答即可。5.答案:示例:井岡山的毛竹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及第一個紅色政權做過奉獻,且貢獻巨大;它生命力極其頑強,象征著堅貞不屈的井岡山軍民。解析:結合課文內容可知,井岡山的毛竹在歷史上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及第一個紅色政權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在革命戰爭年代,井岡山地區的人民利用毛竹制作了各種軍事和生活用品,如竹杠、竹梯、竹筏等,為紅軍提供了重要的物資支持。同時,毛竹還作為建筑材料,幫助紅軍在井岡山建立了堅固的根據地。因此,從歷史貢獻的角度來看,井岡山的毛竹確實可以被視為“革命的竹子”。再結合資料二“這正是英雄的井岡山人,也是億萬中國人民的革命氣節和革命精神!”可知,除了歷史貢獻外,井岡山的翠竹還具有深刻的象征意義——象征著堅貞不屈的井岡山軍民。它生命力極其頑強,不畏嚴寒酷暑,不懼風吹雨打,刀砍火燒也永不低頭。這種堅韌不拔、頑強抗爭的精神品質,正是井岡山軍民在革命斗爭中所展現出來的。他們面對敵人的殘酷鎮壓和惡劣的自然環境,依然保持著堅定的信念和頑強的斗志,為革命事業奮斗不息。因此,井岡山的翠竹成為了這種革命精神的象征,被稱為“革命的竹子”。6.答案:示例:喧囂的城市中,我愿將目光投向那默默無聞卻堅韌不拔的小草。它不像玫瑰那樣艷麗奪目,也不似牡丹般富貴雍容,但它有著比任何花朵都要頑強的生命力。在堅硬的水泥縫隙里,它倔強地探出頭來,綠意盎然,仿佛是在告訴我們:即使環境再惡劣,也要勇敢地追求生長的權利。解析:(1)審題立意。題目要求運用象征和對比手法,贊頌生活中喜歡的一種事物,字數120字左右。象征手法能讓事物蘊含深層意義,對比則可突出事物特點。立意方向:從給定的小草、松柏、梅花等事物中選擇,挖掘其代表的精神品質,如小草的頑強生命力、松柏的堅韌不屈、梅花的傲雪凌霜等,通過對比突出該事物獨特之處,表達對這種精神的贊美。(2)思路點撥。若以梅花為例,它在寒冬綻放,與其他在溫暖季節盛開的花朵形成鮮明對比。先描述春天百花盛開時的熱鬧與嬌艷,“春天,百花爭艷,桃花粉嫩嬌俏,牡丹雍容華貴,在暖陽下盡顯嫵媚。”展現它們的美麗與活力。再描寫梅花所處的惡劣環境,“而寒冬,萬物凋零,一片肅殺。” 形成強烈反差。著重描寫梅花在冰天雪地中獨自綻放的姿態,“唯有梅花,傲立枝頭,那點點紅梅,如燃燒的火焰,在皚皚白雪中格外奪目。” 然后點明象征意義,“它象征著不懼艱難、堅韌不拔的精神,在困境中堅守,散發屬于自己的芬芳。” 回扣主題,完成對梅花的贊頌。示例:春天,花園里的名花爭奇斗艷,玫瑰嬌艷欲滴,郁金香絢麗奪目,引得眾人紛紛駐足欣賞。可墻角那片小草,總是被人忽視。它沒有嬌艷的花朵,沒有撲鼻的香氣。但無論是貧瘠的土地,還是狹窄的石縫,都有它頑強生長的身影。它象征著平凡而堅韌的力量,即便渺小,也努力綻放屬于自己的生機。7.答案:示例:①展現出獨特的地域風貌之韻;②大竹人一生與竹緊密相連,種竹、吃竹、用竹、賞竹、玩竹等;③彰顯出實用之韻;④竹帶給大竹人藝術靈感,如竹嗩吶搬上藝術舞臺且不斷發展解析:根據第②段中“在大竹縣境內的丘丘嶺嶺、溝溝壑壑、壩壩角角,到處生發著茂密的竹林”“但因邑內‘竹多竹大’,這方土地在唐朝時被賜名‘大竹’”,第③段中“在大竹這片土地上,鄉村叫竹鄉,縣城叫竹城。這里,家家戶戶房前屋后全被竹林環繞,山野溝谷、河邊路坎,到處是白夾竹、楠竹、斑竹、水竹、慈竹、羅漢竹隨風搖曳的身影”可知,大竹不僅竹子多、竹子的種類多,而且地名也與“竹”有關,體現了“獨特的地域風貌之韻”;根據第④段中“種竹、吃竹、用竹、賞竹、玩竹……貫串大竹人的一生”可以概括出“大竹人一生與竹緊密相連,種竹、吃竹、用竹、賞竹、玩竹等”;根據第⑥段中“但挖竹筍、采竹菌卻是一撥一撥的。每次走進竹林,就像到了寶山一般,望著那些鮮嫩的竹筍、竹菌,我就情不自禁地蹦蹦跳跳”,第⑦段中“有了源源不斷的竹筍、竹菌,母親每天都能變著花樣擺弄出美味來。什么竹筍燉竹菌、竹筍煮野菜、竹筍熬玉米粉糊……再普通的食材,有了鮮嫩的竹筍、竹菌相伴,進到嘴里,就多了一種清香”,第⑧段中“如果說吃竹得受時令所限的話,那么用竹于大竹人而言,一年四季一天也離不了。播種、侍弄、收割莊稼要用竹籃子、竹背簍、竹籮筐、竹簸箕;日常起居要用竹筷、竹椅、竹席、竹床;一日三餐倒騰食物要用竹筲箕、竹蒸籠、竹甑子、竹鍋蓋”可知,竹子的實用性非常強,可以概括為“彰顯出實用之韻”;根據第⑨段中“竹,還帶給大竹人藝術的靈感。大竹人早就將竹搬上了藝術舞臺,最負盛名的就是大竹竹嗩吶”,第⑩段中“近些年,竹嗩吶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吹嗩吶的隊伍不斷壯大。他們不僅吹遍了大竹的溝溝坎坎,還吹遍了巴山蜀水,吹到了大江南北”可以概括出“竹帶給大竹人藝術靈感,如竹嗩吶搬上藝術舞臺且不斷發展”。8.答案:(1)示例:“躺”字在這里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三座山在大竹縣境內部分閑適的姿態,賦予了山以人的動作和形態,增強了語言的表現力和感染力。(2)這句話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將竹子人格化,生動形象地描繪出竹子的熱情好客和慷慨大方的特點,突出了竹子給人帶來的美好感受,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對竹子的喜愛之情。解析:(1)“躺”字賦予了山以生命和動態,這是運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三座山在大竹縣境內的部分非常平緩,展現了它們慵懶、寧靜、閑適的狀態,使整個場景更加富有詩意和畫面感,增強了感染力。(2)“撞個滿懷”“熱情地歡迎你、接納你”等語句將竹子賦予了人的情感和動作,屬于擬人的修辭手法。“撞個滿懷”生動地描繪了作者踏入竹林時,茂密而充滿生機的竹子與作者親密接觸的情景,突出家鄉的竹子到處都是的特點;“熱情地歡迎你、接納你”則賦予了它們友好和熱情的性格特點;“把它們的清香和甘露獻給你”則形象地表現了竹子給予作者的美好感受和滋養,表達了作者對家鄉竹子的喜愛和贊美之情。9.答案:示例:①堅韌頑強,它在大竹縣的各種環境中都能生長;②熱情好客、樂于分享,它用自己的方式歡迎每一位到訪者;③無私奉獻,它為人們提供美食、生活用品和藝術靈感;④富有藝術氣質,它成就了大竹竹嗩吶等藝術形式;⑤富有創新精神,能與時俱進,隨著時代發展不斷探索竹的多元用途,讓生活更加豐富多彩。解析:根據第②段中“在大竹縣境內的丘丘嶺嶺、溝溝壑壑、壩壩角角,到處生發著茂密的竹林”,第③段中“這里,家家戶戶房前屋后全被竹林環繞,山野溝谷、河邊路坎,到處是白夾竹、楠竹、斑竹、水竹、慈竹、羅漢竹隨風搖曳的身影”可知,竹子的生命力很強,能夠適應不同的生存環境,可見其“堅韌頑強”;根據第③段中“一腳踏進這里,就會與氣象萬千的竹子撞個滿懷;而此時此刻,竹也一定會熱情地歡迎你、接納你,把它們的清香和甘露獻給你”可知,竹子十分真誠,熱情好客;根據第④段中“種竹、吃竹、用竹、賞竹、玩竹……貫串大竹人的一生”,第⑦段中“有了源源不斷的竹筍、竹菌,母親每天都能變著花樣擺弄出美味來”,第⑧段中“如果說吃竹得受時令所限的話,那么用竹于大竹人而言,一年四季一天也離不了。播種、侍弄、收割莊稼要用竹籃子、竹背簍、竹籮筐、竹簸箕;日常起居要用竹筷、竹椅、竹席、竹床;一日三餐倒騰食物要用竹筲箕、竹蒸籠、竹甑子、竹鍋蓋”,第⑨段中“竹,還帶給大竹人藝術的靈感。大竹人早就將竹搬上了藝術舞臺,最負盛名的就是大竹竹嗩吶”可知,竹子對人們傾其所有,具有無私奉獻的品質;根據第⑩段中“近些年,竹嗩吶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吹嗩吶的隊伍不斷壯大。他們不僅吹歡了大竹的溝溝坎坎,還吹遍了巴山蜀水,吹到了大江南北”可知,竹子具有藝術氣質;根據第 段中“早在21世紀初,大竹人便開始做起了‘竹’的大文章。不僅將原五峰竹海公園升級打造成4A級景區,還在山野鄉村新添了各種各樣的竹,每條公路沿線也都成了竹的景觀帶。在竹城新建了竹主題公園、竹博物館、竹景觀大道等;但凡有名的大街也都帶‘竹’字,大小廣場無處不‘竹’”,第 段中“從升級竹家什,到開發竹文旅,竹,讓大竹人富了起來;竹,也吸引來各地的客人”可知,竹子具有創新精神,能夠多角度發揮作用,提高人們的生活水平。10.答案:示例:竹文旅開發聚客潮解析:對聯要求:上下句字數相等;詞性一致;結構相同;平仄相對。這副對聯用于贊頌竹鄉竹韻的蓬勃發展,“竹家什升級展新貌”是對“播種、侍弄、收割莊稼要用竹籃子、竹背簍、竹籮筐、竹簸箕;日常起居要用竹筷、竹椅、竹席、竹床;一日三餐倒騰食物要用竹筲箕、竹蒸籠、竹甑子、竹鍋蓋。如今,這些竹家什實現審美升級,工藝愈加精巧”的概括,是從竹子實用性角度出發的,整體屬于“主謂結構”;作答時可以從根據第 段中“早在21世紀初,大竹人便開始做起了‘竹’的大文章。不僅將原五峰竹海公園升級打造成4A級景區,還在山野鄉村新添了各種各樣的竹,每條公路沿線也都成了竹的景觀帶。在竹城新建了竹主題公園、竹博物館、竹景觀大道等;但凡有名的大街也都帶‘竹’字,大小廣場無處不‘竹’”,第 段中“從升級竹家什,到開發竹文旅,竹,讓大竹人富了起來;竹,也吸引來各地的客人”提煉出“竹文旅”,從竹子的文旅價值這一角度出發補寫下聯,“竹文旅”的開發吸引了各地的客人,據此可以補寫為:竹文旅開發聚客潮。下聯的末字“潮”是平聲,符合對聯的要求。11.答案:示例:①在飲食方面,竹筍、竹菌是大竹人餐桌上的美味食材,吃竹貫串大竹人的一生;②在生產生活工具方面,無論是播種、侍弄莊稼的竹籃子、竹背簍等,還是日常起居的竹筷、竹席,以及倒騰食物的竹筲箕等竹家什,一年四季都離不開竹,并且如今工藝愈加精巧;③在藝術文化方面,大竹竹嗩吶是大竹人竹藝術的代表,除了哨子,其他均由羅漢竹制成,融入了大竹人的脾氣秉性,還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并被廣泛傳播。解析:根據第⑥段中“但挖竹筍、采竹菌卻是一撥一撥的。每次走進竹林,就像到了寶山一般,望著那些鮮嫩的竹筍、竹菌,我就情不自禁地蹦蹦跳跳”,第⑦段中“有了源源不斷的竹筍、竹菌,母親每天都能變著花樣擺弄出美味來。什么竹筍燉竹菌、竹筍煮野菜、竹筍熬玉米粉糊……再普通的食材,有了鮮嫩的竹筍、竹菌相伴,進到嘴里,就多了一種清香”可知,竹子使人們的飲食更加豐富,他們一生都在享用竹子這一美味;根據第⑧段中“播種、侍弄、收割莊稼要用竹籃子、竹背簍、竹籮筐、竹簸箕;日常起居要用竹筷、竹椅、竹席、竹床;一日三餐倒騰食物要用竹筲箕、竹蒸籠、竹甑子、竹鍋蓋。如今,這些竹家什實現審美升級,工藝愈加精巧”可知,竹子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并且這些竹制品越來越精美;根據第⑨段中“竹,還帶給大竹人藝術的靈感。大竹人早就將竹搬上了藝術舞臺,最負盛名的就是大竹竹嗩吶”,第⑩段中“全身除哨是燕麥稈外,其他部分均由竹鄉土生土長的羅漢竹制成。大竹人的生活,離不開竹嗩吶。大竹人把自己的脾氣秉性,灌進了那節節竹管里。近些年,竹嗩吶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吹嗩吶的隊伍不斷壯大。他們不僅吹歡了大竹的溝溝坎坎,還吹遍了巴山蜀水,吹到了大江南北”可知,竹子與大竹人的脾氣秉性非常相似,竹嗩吶不僅豐富了人們的文化生活,還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