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明朝的對外關系 同步練習 2024-2025學年下期初中歷史統編版七年級下冊(新教材)一、選擇題1.“明初以如此巨大規模的船隊,歷時近30年,遍訪‘西洋’30余國…船隊規模之大,航程之遠,在當時世界航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辈牧显u價的是( )A.玄奘西行 B.鑒真東渡 C.鄭和下西洋 D.戚繼光抗倭2.明成祖銳意開拓,不斷遣使外出、招徠“四夷”,打開了對外交往的新局面、以下史實能夠印證上述觀點的是( )A.鑒真東渡日本 B.設立市舶司 C.鄭和下西洋 D.戚繼光抗倭3.明成祖永樂年間,榜葛剌(今孟加拉國一帶)的使臣帶著一只“麒麟”(長頸鹿)來到北京,擇期向皇帝進獻,在北京引發轟動。促成此次進獻的最有可能是( )A.葡萄牙人來華 B.倭寇侵擾東南 C.明成祖北伐 D.鄭和出使西洋4.明朝中期,倭寇與中國海盜、奸商等相互勾結,殺居民,劫財貨,無惡不作,使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壞,戚繼光受命南下抗倭。這說明( )A.戚繼光有卓越的軍事才能 B.戚家軍的軍紀嚴明C.抗倭戰爭是反侵略的戰爭 D.明朝中期社會穩定5.“戰后,朝鮮稱明朝為‘再造之恩’,立‘大報壇’祭祀萬歷皇帝。”這體現了中朝關系的何種性質( )A.平等軍事同盟 B.宗藩倫理紐帶C.經濟依附關系 D.宗教文化同源6.“豐臣秀吉病逝后,日軍倉促撤退,明朝聯軍在露梁海域截擊,殲滅其主力。”戰爭結束的根本原因是( )A.明朝外交談判成功 B.日本內部政權更迭C.朝鮮軍民獨自抗敵 D.歐洲列強介入調停7.某歷史學習小組在學習過程中收集了以下三幅圖片,據此判斷,他們的學習主題是中國古代的( )A.民族關系 B.文化發展 C.對外交往 D.社會變革8.鄭和7次遠航,船隊最多時有船200多艘,最少的一次也有60余艘,船隊有嚴整的編隊,還有戰艦護航,首次下西洋時,就有27000多人,其中有使臣、官兵、翻譯、醫生、航海技術人員、財務人員、宗教人士、廚師、工匠等。這反映出鄭和下西洋( )A.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B.對中印兩國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貢獻C.準備充分、規模大D.采用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遠洋航海技術9.中國航海博物館舉辦《大海就在那》專題展覽,分“聯通大洋”“異域奇珍”“海史掠影”“海貿物語”“信俗之舟”“東西互鑒”六個部分,以下史事能入選“聯通大洋”的是( )A.李冰修建都江堰 B.文成公主入藏C.玄奘西行 D.鄭和下西洋10.史書記載其“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與該記載相關的是( )A.鑒真東渡 B.鄭和下西洋C.文天祥抗元 D.土爾扈特部回歸11.歷史解釋是對史實的分析和評判。下面屬于歷史解釋的是( )A.明朝改革科舉制度,實行八股取士B.鄭和七次下西洋,增進了與亞非各國的了解和友好往來C.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D.1684年,清朝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12.小明所在的班級一起編演了“中華英雄譜”歷史劇,小明為自己扮演的歷史人物制作了如下知識卡片。據此推斷,小明扮演的歷史人物是( )以詩明志: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嚴格訓練:招募礦工、農民,操練新陣法 平定浙東倭患:1561年,臺州九戰九捷A.鄭和 B.鄭成功 C.李自成 D.戚繼光13.戚繼光曾賦詩明志:“遙知百國微茫外,未敢忘危負歲華?!痹娭械摹拔!笔侵福? )A.沙俄入侵黑龍江 B.荷蘭占臺灣C.澳門被殖民者占領 D.東南沿海倭患嚴重14.明朝時,記述鄭和下西洋的《瀛涯勝覽》《星槎勝覽》《西洋番國志》等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出現,這些書籍記錄了大量的水文、氣象、島嶼位置等信息。據此可知,鄭和下西洋( )A.引領了中國對外探索 B.為人類航海事業作出貢獻C.宣揚了明朝政府的國威 D.促進了明朝海外貿易的發展15.中國現代愛國主義作家郁達夫曾在《游于山戚公祠》中寫道:“于山嶺上戚公祠,浩氣仍然溢兩儀。但使南疆猛將在,不教倭寇渡江涯!”郁達夫主要歌頌該歷史人物( )A.抗擊外來侵略 B.爭取民族獨立 C.收回寶島臺灣 D.抗擊沙俄侵略二、綜合題16.海陸交通,互通往來材料一 20世紀末,在印尼蘇門答臘附近發現的唐代沉船“黑石號”,船內有大量的碗、盞、壺等瓷器。因為揚州是商業中心,且交通便利,學者推測,這艘船可能從揚州出發,經明州、廣州等地,繼而踏上南海航線,最后在印尼蘇門答臘附近遇難沉沒。材料二 蒙古帝國統治地域廣大,史無前例。那么,怎樣保證統治的有效性呢?首先是設立驛站,僅元朝控制的區域就有一千五百多處驛站,按照交通工具的不同,分為馬站、牛站、驢站、船站、狗站等。其次是設置“急遞鋪”,專門用來傳遞緊急文書。在歐亞大陸,蒙古帝國建立發達的驛站系統,將歐亞大陸空前地貫通起來。——以上材料摘編自葛兆光主編《從中國出發的全球史》材料三 鄭和下西洋前后共七次,歷次航行都由龐大的隊伍構成,其中人員超過27000人的有四次,船舶數目雖因路程遠近等情況有所增減,最少的一次也有四十八艘。鄭和下西洋,帶動了華人出洋,海外僑居的華人越來越多,在東南亞各國華人寄居的地方建立了許多三寶廟,并且把廟里的“三寶公”當做保護神來對待。——摘編自李士厚著《鄭和新傳》(1)據材料一、概括“黑石號”所載貨物反映了當時中國哪一經濟領域的成就。并指出學者為什么認為“黑石號”是從揚州出發的。(2)據材料二、指出元朝為實現有效統治采取的措施。(3)據材料三、概括鄭和下西洋的特點及影響。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朝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時期。一方面,唐朝政府實行比較開放的對外政策,促成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空前頻繁;另一方面,外國使節、留學生把中華文明傳播到世界各地,擴大了中華文化圈的影響,對古代世界經濟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教師教學用書》材料二: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鹚幇羊T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材料三:鄭和下西洋開創了最早亞非自由貿易圈,不僅拓寬了貿易往來,還符合各國人民尋求發展的意愿,在整個時代的經濟發展中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瓕γ耖g海上貿易的發展有著很強的引導作用,并在客觀上助推了早期南洋移民活動。——鄭鶴聲、鄭一鈞《鄭和下西洋資料匯編》材料四:童謠天皇皇,地皇皇,莫驚我家小兒郎,倭倭來,不要慌,我有戚爺會抵擋。(1)根據材料一,概括唐朝成為中外文化交流重要時期的原因。結合所學知識舉一個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2)請你選擇材料二中任意一項發明,說說該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3)根據材料三,指出鄭和下西洋的影響。(4)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四描述的是我國古代哪件史事?對比材料三,明朝對外關系有何變化?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C D C B B C C D B題號 11 12 13 14 15答案 B D D B A1.C【詳解】根據材料中“明初以如此巨大規模的船隊,歷時近30年,遍訪‘西洋’30余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405-1433年,在明成祖的支持下,鄭和率船隊7次下西洋,規模之浩大,在世界歷史上前所未有,鄭和的船隊先后到達亞洲和非洲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可以得出,材料評價的是明代的鄭和下西洋,C項正確;玄奘西行發生在唐朝,排除A項;鑒真東渡也發生在唐朝,排除B項;戚繼光抗倭是反抗日本倭寇的侵略,與“西洋”無關,排除D項。 故選C項。2.C【詳解】根據材料“明成祖銳意開拓,不斷遣使外出”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成祖時期,派鄭和率領船隊出使西洋,主要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國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國富強”,同時也用中國的貨物去換取海外的奇珍。鄭和的船隊先后到達亞洲和非洲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船隊回國時,一些國家還派出使者隨行,如第6次遠航返回時,就有16個國家和地區的使團共1 200余人隨船隊來到中國,C項正確;鑒真東渡是唐朝的歷史事件,題干描述的是明朝時期,排除A項;市舶司是管理海外貿易的機構,而材料所述為明朝的對外交往方面,不是貿易,排除B項;戚繼光抗倭是在明朝中期,明成祖是在明前期,排除D項。故選C項。3.D【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明成祖永樂年間,朱棣派鄭和七下西洋宣傳明朝國威,促進明朝與各國之間的友好往來,D項正確;葡萄牙人來華是在明朝末年,排除A項;倭寇侵擾東南是在明中后期,排除B項;明成祖北伐是北伐蒙古,與孟加拉國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4.C【詳解】根據材料“倭寇與中國海盜、奸商等相互勾結,殺居民,劫財貨,無惡不作,使沿海各地遭到重大破壞,戚繼光受命南下抗倭?!辈⒔Y合所學可知,倭寇對中國百姓進行燒殺掠奪,戚繼光抗倭是反倭寇侵略的戰爭,C項正確;材料中沒有體現戚繼光有卓越的軍事才能,而是戚繼光抗倭的背景,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體現戚家軍的軍紀嚴明,體現的是戚繼光抗倭的背景,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體現明朝中期社會穩定,而是倭患嚴重,排除D項。故選C項。5.B【詳解】根據題干材料“戰后,朝鮮稱明朝為‘再造之恩’,立‘大報壇’祭祀萬歷皇帝?!笨芍r稱明朝有“再造之恩”并設立“大報壇”祭祀萬歷皇帝,反映了朝鮮對明朝的感激與尊崇。這一行為源于萬歷朝鮮戰爭(1592-1598年)中明朝出兵援助朝鮮抗擊日本侵略的歷史背景。朝鮮作為明朝的藩屬國,通過朝貢體系與明朝建立聯系,接受明朝的冊封并奉其為宗主國。戰后朝鮮的舉動體現了宗藩關系中基于儒家倫理的等級義務,即藩屬國對宗主國的忠誠與道德回報,而非單純的軍事同盟或經濟依附,B項正確;平等軍事同盟不符合宗藩等級特征,排除A項;經濟依附、宗教文化同源與題干中“再造之恩”“祭祀”等政治倫理內容無關,排除CD項。故選B項。6.B【詳解】根據題干“豐臣秀吉病逝后,日軍倉促撤退,明朝聯軍在露梁海域截擊,殲滅其主力”結合所學可知,豐臣秀吉是日本侵略朝鮮和明朝的核心推動者,其病逝后,日本內部因權力更迭陷入混亂,無法繼續維持戰爭,導致日軍倉促撤退,明鮮聯軍雖在露梁海戰取得勝利,但戰爭結束的根本原因是日本統治集團內部因豐臣秀吉去世引發的政權動蕩,A項正確;明朝外交談判未真正成功,排除A項;朝鮮并非獨自抗敵,排除C項;歐洲列強也未曾介入調停,排除D項。故選B項。7.C【詳解】據題干信息“絲綢之路”“日本奈良唐招提寺的鑒真像”“印度尼西亞爪哇島三寶廟”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陸上絲綢之路是在漢代開辟,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唐代鑒真六次東渡日本,傳播佛學文化;印度尼西亞爪哇島三寶廟是為了紀念明代鄭和下西洋的壯舉,這些史實契合主題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C項正確;民族關系、文化發展和社會變革這些主題不符合題意,排除ABD項。故選C項。8.C【詳解】根據題干“有船200多艘,最少的一次也有60余艘”“有27000多人”“有使臣、官兵、翻譯、醫生、航海技術人員、財務人員、宗教人士、廚師、工匠等”可知,鄭和下西洋的船隊規模大,隨行人員多,配備了充足的人員以應對各種情況,可見鄭和下西洋準備充分、規模大,C項正確;題目反映了鄭和下西洋的準備情況,未提及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對中印兩國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貢獻等重大影響,排除AB項;鄭和下西洋采用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遠洋航海技術,但題目未涉及鄭和船隊的航海技術水平與世界其他國家之間的比較,排除D項。故選C項。9.D【詳解】根據材料“聯通大洋”“異域奇珍”“海史掠影”“海貿物語”“信俗之舟”“東西互鑒”六個部分,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朝時期鄭和下西洋促進了亞洲與非洲之間的交流,能入選“聯通大洋”專題,D項正確;李冰修建都江堰屬于水利工程領域的內容,或者屬于科技板塊,排除A項;文成公主入藏促進了民族交融,應該納入到民族交往交融專題,排除B項;玄奘西行促進了中外交流,屬于東西互鑒專題,排除C項。故選D項。10.B【詳解】根據題干材料“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與此相關的歷史事件是鄭和下西洋。明朝前期,國力強盛,為了宣揚明朝的國威和加強與海外各國的聯系,1405—1433年,明成祖派鄭和七次下西洋,經歷亞非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鄭和下西洋不僅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而且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B項正確;鑒真東渡日本傳播佛法,促進了中日文化交流,與“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不符,排除A項;南宋末年,文天祥抗元,與“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不符,排除C項;土爾扈特部回歸屬于加強民族團結,國家統一,與“耀兵異域,示中國富強”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11.B【詳解】根據題干可知,歷史解釋是對史實的分析和評判。“鄭和七次下西洋,增進了與亞非各國的了解和友好往來”反映的是對鄭和下西洋的分析和評價,屬于歷史解釋,B項正確;“明朝改革科舉制度,實行八股取士”,是對客觀歷史的陳述,屬于歷史史實,排除A項;“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描述了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客觀事實,屬于歷史史實,排除C項;“1684年,清朝設置臺灣府,隸屬福建省”是對清朝設置臺灣府這一客觀歷史的陳述,屬于歷史史實,排除D項。故選B項。12.D【詳解】據題干“以詩明志: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嚴格訓練:招募礦工、農民,操練新陣法”“平定浙東倭患:1561年,臺州九戰九捷”和所學知識可知,明朝中后期,戚繼光在浙江一帶招募礦工訓練成軍隊,打擊進犯的倭寇。1561年,倭寇大舉侵犯浙江。戚繼光率軍英勇作戰,在臺州九戰九捷,先后殲滅倭寇10000多人,燒毀倭船無數,平定了浙東地區的倭患。此后,戚繼光又率軍進入福建、廣東地區,與其他抗倭將領一起帶領廣大車民與倭寇激戰,先后消滅了兩地的倭寇,使東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D項正確;鄭和在明朝前期七下西洋,排除A項;鄭成功是明末清初時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回臺灣,排除B項;李自成是明朝末年農民起義軍領袖,排除C項。故選D項。13.D【詳解】根據題干“戚繼光”“未敢忘?!焙退鶎W知識可知,明朝中期,東南沿海形成了倭患,戚繼光奉命到東南沿??官?,D項正確;17世紀中期,沙皇俄國的勢力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康熙帝命令清軍兩次進攻盤踞在雅克薩的俄軍,排除A項;明朝末期,荷蘭殖民者出兵侵占了我國寶島臺灣,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排除B項;1553年,葡萄牙攫取澳門居住權,與戚繼光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14.B【詳解】據題干“明朝時,記述鄭和下西洋的《瀛涯勝覽》《星槎勝覽》《西洋番國志》等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出現,這些書籍記錄了大量的水文、氣象、島嶼位置等信息。”可知,鄭和下西洋成就了大量的航海著作,這些著作為航海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B項正確;引領了中國對外探索題干未涉及,排除A項;宣揚了明朝政府的國威是鄭和下西洋的目的,與題干內容無關,排除C項;題干未涉及明朝的海外貿易,排除D項。故選B項。15.A【詳解】依據材料“南疆”可知該英雄人物與新疆有關,結合所學可知左宗棠收復新疆,A項正確;左宗棠收復新疆,不是爭取民族獨立,排除B項;收回寶島的是鄭成功,排除C項;抗擊沙俄的是康熙帝,排除D項。故選A項。16.(1)領域:制瓷業。原因:揚州是商業中心,交通較為便利,利于貨品往來。(2)措施:設立驛站,加強控制區域的管轄、設置“急傳鋪”,傳遞緊急文書。(3)特點:次數多、規模大。影響:推動了華人對外交往的開展,促進了思想文化的發展。【詳解】(1)領域:根據材料“船內有大量的碗、盞、壺等瓷器”體現出唐朝制瓷業繁榮。原因:根據材料“這艘船可能從揚州出發,經明州、廣州等地,繼而踏上南海航線,最后在印尼蘇門答臘附近遇難沉沒”并結合所學知識,揚州是商業中心,交通較為便利,利于貨品往來。(2)措施:根據材料“首先是設立驛站,僅元朝控制的區域就有一千五百多處驛站,按照交通工具的不同,分為馬站、牛站、驢站、船站、狗站等”可以得出措施是設立驛站,加強控制區域的管轄;根據材料“其次是設置‘急遞鋪’,專門用來傳遞緊急文書”可以得出設置“急傳鋪”,傳遞緊急文書。(3)特點:根據材料“鄭和下西洋前后共七次”可以得出特點是次數多;根據材料“其中人員超過27000人的有四次,船舶數目雖因路程遠近等情況有所增減,最少的一次也有四十八艘”可以得出特點是規模大;影響:根據材料“鄭和下西洋,帶動了華人出洋,海外僑居的華人越來越多”可以得出推動了華人對外交往的開展;根據材料“在東南亞各國華人寄居的地方建立了許多三寶廟”可以得出促進了思想文化的發展。17.(1)唐朝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唐朝時期中外交往的史實有鑒真東渡、玄奘西行、遣唐使來華等。(任答一點)(2)印刷術:降低制書成本,加快了圖書普及和文化傳播。指南針:大大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火藥:對歐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戰方式產生了巨大影響,推動了歐洲社會的變革。(任答一點)(3)影響:開創了亞非自由貿易圈;拓展了貿易往來;引導民間貿易的發展;客觀上推動早期南洋移民。( 任答1點)(4)事件:戚繼光抗倭;變化:從和平交往到戰爭沖突。【詳解】(1)原因:根據材料一“一方面,唐朝政府實行比較開放的對外政策,促成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空前頻繁;另一方面,外國使節、留學生把中華文明傳播到世界各地,擴大了中華文化圈的影響,對古代世界經濟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可得出原因:唐朝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外國使節、留學生傳播中華文明。事例:依據所學知識,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有:鑒真東渡日本弘揚中華文化;玄奘西行天竺推動中印文化交流;遣唐使來華推動中日文化交流等。(2)選擇并說明:依據材料二“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并結合所學知識,如選擇印刷書,可指出印刷術降低了制書的成本,加快了圖書普及和文化傳播,傳到歐洲后推動了宗教改革等運動;如選擇指南針,可指出指南針是航海技術的一大進步,傳到歐洲后促進了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為歐洲航海家開辟新航路提供技術條件;如選擇火藥,可指出火藥推動了人類軍事重大變革,傳到歐洲后對歐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戰方式產生了巨大影響,有利于歐洲資產階級革命戰勝封建貴族,推動了歐洲社會的改革。(3)影響:根據材料三“鄭和下西洋開創了最早亞非自由貿易圈”“不僅拓寬了貿易往來,還符合各國人民尋求發展的意愿”“……對民間海上貿易的發展有著很強的引導作用”“并在客觀上助推了早期南洋移民活動”,可知鄭和下西洋的影響:開創了亞非自由貿易圈;拓展了貿易往來;引導民間貿易的發展;客觀上推動早期南洋移民。(4)史事:依據材料四“倭倭來,不要慌,我有戚爺會抵擋?!笨芍枋龅氖瞧堇^光抗倭,明朝時期,來自日本的倭寇侵擾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威脅明朝的統治和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明朝將領戚繼光組織了“戚家軍”,基本平定了東南沿海的倭患,是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變化:對比材料三鄭和下西洋這一中外和平交往的事件,材料四反映的是明朝時期反抗外來侵略的戚繼光抗倭,由此得出明朝對外關系從和平交往到戰爭沖突。【點睛】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