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6課 明朝的對外關系 鞏固練習 2024-2025學年下期初中歷史統編版七年級下冊(新教材 )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6課 明朝的對外關系 鞏固練習 2024-2025學年下期初中歷史統編版七年級下冊(新教材 )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明朝的對外關系 鞏固練習 2024-2025學年下期
初中歷史統編版七年級下冊(新教材 )
一、選擇題
1.明成祖派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 )
A.進行侵略活動 B.提高明朝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威望
C.尋找寶藏 D.稱霸亞洲
2.在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的地方,出土了很多十四、十五世紀的中國古瓷。這個地方是( )
A.蘇門答臘島 B.印度洋上的波斯灣
C.印度半島 D.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
3.《明史紀事》中記載:“永樂三年……海軍三萬七千余人,由蘇州劉家港……達占城,以次遍歷西洋諸國……而諸番利中國貨物,經營互市,往來不絕。”材料中所提及的歷史事件( )
A.使中國在外貿中處于劣勢 B.給政府帶來巨大經濟效益
C.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 D.推動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
4.鄭和的船隊中,各類船只分別承擔載人、載貨、運糧、裝淡水等任務,還有戰船護航。可見,鄭和的船隊
A.遠達紅海 B.紀律嚴明 C.分工明確 D.滿載珍寶
情境新課堂 抗倭名將戚繼光 戚繼光是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他率領戚家軍在抗倭戰爭中取得了重大勝利。他的軍事才能和戰術創新在抗倭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他靈活運用地形,善于利用水戰和陸戰的結合,成功擊敗了倭寇的多次進攻。據此,請你完成小題。
5.明朝嘉靖年間,倭寇為患現象愈演愈烈,當時受到倭寇侵擾的地區主要包括( )
A.遼東地區 B.京津地區 C.湖南、湖北地區 D.福建、浙江地區
6.1558年,倭寇攻掠福建長樂城。城崩二十余丈,居民數千“少壯守陣,老稚婦女運磚石”,終于擊退倭寇。這一史實說明( )
A.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B.戚繼光發動人民抗倭
C.抗倭得到了人民的支持 D.人民起義抗倭反明
7.戚繼光領導的抗倭戰爭,是一場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英勇戰爭。這一戰爭( )
A.實現了國家統一 B.結束了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
C.擴大了疆域范圍 D.基本解除了東南沿海的倭患
8.明朝萬歷年間,一位日本權臣發動侵略朝鮮的戰爭。明朝應朝鮮請求,兩次出兵援助,都取得了勝利。這位發動侵略朝鮮的戰爭的日本權臣是( )
A.源賴朝 B.大久保利通 C.織田信長 D.豐臣秀吉
9.明朝繼承了我國歷代王朝處理周邊關系的方式。朝鮮、琉球、越南、緬甸等周邊國家仰慕中國文化和經濟發展,向中國納貢稱臣,并和中國進行貿易,中國對這些周邊國家的國王進行( )
A.冊封 B.授予珍寶 C.管理 D.戰爭
10.《廣東通志》中記載了一個故事:1553年,有一伙殖民者謊稱遇到風浪,請求暫時借地晾曬貨物。他們買通了當地官員,許諾每年繳納白銀500兩,得到允許后就此上岸。這伙殖民者上岸的結果是( )
A.寇準力主抗敵,說服皇帝親征遼軍 B.在郾城大敗敵軍主力
C.葡萄牙殖民者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 D.鄭成功擊敗荷蘭殖民者,收復了臺灣
11.從1405年至1433年,鄭和七下西洋,訪問30多個國家和地區,代表皇帝接受當地君王朝貢,并把大量禮品回贈當地的君王。這一系列活動( )
A.彰顯了明帝國大國風度 B.強化了明朝君主專制制度
C.改變了明初的海禁政策 D.推動了明朝經濟走向繁榮
12.生產方面,明朝工匠們使用由鄭和下西洋進口的蘇麻離青(又稱“蘇勃泥青”)為呈色劑,形成了永宣青花顏色濃重、暈散的風格;又吸收波斯等文化的因素,產生了新器型(如扁壺、花澆)和新紋樣。這說明鄭和下西洋( )
A.推動了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 B.傳播了中國先進文化
C.促進了陶瓷生產水平的提高 D.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
13.戚繼光曾賦詩明志:“遙知百國微茫外,未敢忘危負歲華。”詩中的“危”是指( )
A.沙俄入侵黑龍江 B.荷蘭占臺灣
C.澳門被殖民者占領 D.東南沿海倭患嚴重
14.明朝時,記述鄭和下西洋的《瀛涯勝覽》《星槎勝覽》《西洋番國志》等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出現,這些書籍記錄了大量的水文、氣象、島嶼位置等信息。據此可知,鄭和下西洋( )
A.引領了中國對外探索 B.為人類航海事業作出貢獻
C.宣揚了明朝政府的國威 D.促進了明朝海外貿易的發展
15.中國現代愛國主義作家郁達夫曾在《游于山戚公祠》中寫道:“于山嶺上戚公祠,浩氣仍然溢兩儀。但使南疆猛將在,不教倭寇渡江涯!”郁達夫主要歌頌該歷史人物( )
A.抗擊外來侵略 B.爭取民族獨立 C.收回寶島臺灣 D.抗擊沙俄侵略
16.鄭和7次遠航,船隊最多時有船200多艘,最少的一次也有60余艘。僅首次下西洋時,就有27000多人,船隊采用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遠洋航海技術。據此可知( )
A.遠航主要目的是尋找建文帝 B.海外貿易是財政的重要來源
C.明朝政府重視開發海洋資源 D.明朝前期國家綜合國力強大
17.歷史興趣小組圍繞“詩中史”開展跨學科主題學習,搜集了以下詩句。這些詩句能夠佐證民族英雄鄭成功的英勇事跡的是( )
A.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競紛泊 B.舍己為人傳道藝,唐風洋溢奈良城
C.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 D.上報天子救黔首,殺盡倭奴覓封
二、綜合題
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唐朝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時期。一方面,唐朝政府實行比較開放的對外政策,促成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空前頻繁;另一方面,外國使節、留學生把中華文明傳播到世界各地,擴大了中華文化圈的影響,對古代世界經濟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教師教學用書》
材料二: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總的來說變成科學復興的手段,變成對精神發展創造必要前提的最強大的杠桿。
——摘自《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材料三:鄭和下西洋開創了最早亞非自由貿易圈,不僅拓寬了貿易往來,還符合各國人民尋求發展的意愿,在整個時代的經濟發展中都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對民間海上貿易的發展有著很強的引導作用,并在客觀上助推了早期南洋移民活動。
——鄭鶴聲、鄭一鈞《鄭和下西洋資料匯編》
材料四:
童謠
天皇皇,地皇皇,
莫驚我家小兒郎,
倭倭來,不要慌,
我有戚爺會抵擋。
(1)根據材料一,概括唐朝成為中外文化交流重要時期的原因。結合所學知識舉一個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
(2)請你選擇材料二中任意一項發明,說說該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的貢獻。
(3)根據材料三,指出鄭和下西洋的影響。
(4)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材料四描述的是我國古代哪件史事?對比材料三,明朝對外關系有何變化?
三、材料題
19.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據《嶺外代答》《諸蕃志》的記載,當時來南宋通商的國家有五十多個。這些國家的商人每年夏至以后乘海船前來,抵達南宋各貿易港口,十月以后陸續起航回國。南宋商人去海外貿易的國家達二十多個。
材料二 明永樂三年(1405年)六月十五日第一次下西洋,27800多人,分乘208艘船,由太倉劉家港出發……由于操勞過度,從東非返航到印度古里時,與世長辭,終年六十二歲。
(1)材料一反映了宋朝對外貿易有何特點
(2)材料二所描述的事件是什么 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參考答案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B D C C D C D D A C
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A C D B A D C
1.B
【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明朝初年,社會安定,國力雄厚,是世界上強盛的國家。明成祖繼位后,為提高明朝的地位和威望,派鄭和下西洋,因此明成祖派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威望,B項正確;中國是沒有對外進行侵略活動,排除A項;明成祖派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國際上的地位和威望,而不是為尋找寶藏,排除C項;日本曾企圖稱霸亞洲,排除D項。故選B項。
2.D
【詳解】根據題干“在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的地方,出土了很多十四、十五世紀的中國古瓷。”結合所學可知,1405年一1433年,鄭和率船隊七次下西洋。鄭和的船隊先后到達亞洲和非洲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D項正確;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蘇門答臘島、印度洋上的波斯灣、印度半島與題干“最遠”不相符,排除ABC項。故選D項。
3.C
【詳解】據材料“由蘇州劉家港……達占城,以次遍歷西洋諸國……而諸番利中國貨物,經營互市,往來不絕”可知,這是鄭和下西洋,結合所學可知,鄭和的遠航發展了海上絲綢之路,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了解和友好往來,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C項正確;使中國在外貿中處于劣勢說法錯誤,是處于優勢地位,排除A項;給政府帶來巨大經濟效益說法有爭議,前期遠航投入成本很大,排除B項;海上絲綢之路的開辟是在漢代,與明朝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
4.C
【詳解】據材料可知,鄭和的船隊中,各類船只分別承擔載人、載貨、運糧、裝淡水等任務,還有戰船護航,這說明其分工明確,組織有序,C正確;材料未涉及其到達的海域,A錯誤;材料未涉及其規章制度的獎懲方法,故B與題意無關;材料只是強調各類船只的分工,未涉及其所載貨物,D錯誤。
5.D 6.C 7.D
【詳解】(1)元末明初,倭寇到我國東南沿海地區進行走私貿易和搶劫;1561年,倭寇大舉侵犯浙江。所以當時受到倭寇侵擾的地區主要包括浙江和東南沿海地區的福建,D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福建、浙江地區,與遼東、京津、湖南湖北地區無關,排除ABC項。故選D項。
(2)根據材料“少壯守陣,老稚婦女運磚石”可以看出,為了擊退倭寇,婦女老幼齊上陣,這一史實說明抗倭是人民的一致要求,贏得了人民的支持,C項正確;材料體現了福建人民抗倭,但不能因此說明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排除A項;材料說明抗倭得到了人民的支持,沒有體現戚繼光的發動和號召人民,排除B項;材料體現了人民抗倭,并沒體現反明,排除D項。故選C項。
(3)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朝政府派戚繼光抗擊倭寇,他率領戚家軍,在臺州九戰九捷,取得了抗倭的重大勝利,后來他又率軍開赴福建、廣州抗倭,到1565年,東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肅清,D項正確;戚繼光抗倭基本肅清東南沿海倭患,僅涉及東南沿海,不能說明實現國家統一,排除A項;當時日本依然是封建國家,因此結束了外國資本主義入侵說法錯誤,排除B項;戚繼光抗倭基本肅清東南沿海倭患,對東南沿海疆域的奠定做了重要貢獻,“擴大了”說法過于夸大,排除C項。故選D項。
8.D
【詳解】根據所學援朝戰爭的知識可知,明朝萬歷年間,日本權臣豐臣秀吉發動侵略朝鮮的戰爭。明朝應朝鮮請求,兩次出兵援助,都取得了勝利,D項正確;12世紀時期,日本天皇大權旁落,幕府代替其統治地位,歷史上第一代幕府的開創者是源賴朝,排除A項;大久保利通是日本明治維新時期的資產階級革命家和政治家,排除B項;織田信長是日本戰國時代的重要歷史人物,他不僅是一個優秀的軍事家,還是一位有遠見的政治家和改革家,其一生征戰為后來的豐臣秀吉、德川家康政權統一日本打下牢固的基礎,和他們一同被并稱為“戰國三英杰”,排除C項。故選D項。
9.A
【詳解】據題干“朝鮮、琉球、越南、緬甸等周邊國家仰慕中國文化和經濟發展,向中國納貢稱臣,并和中國進行貿易,中國對這些周邊國家的國王進行”和所學知識可知,題干描述了明朝繼承前朝處理周邊關系的方式,周邊國家仰慕中國文化和經濟向中國納貢稱臣并進行貿易,冊封是中國古代王朝對周邊國家國王常見的一種認可和確立其地位的方式,在這種朝貢體系下較為常見,A項正確;授予珍寶只是一種賞賜行為,并非對周邊國家國王的主要處理方式,相比冊封,其重要性和代表性不足,排除B項;這些周邊國家有自己的政權體系,明朝并非直接對其進行管理,排除C項;明朝與這些國家保持著相對和平的宗藩往來關系,只有在一些特殊情況下可能會發生沖突,但并非主要行為,排除D項。故選A項。
10.C
【詳解】據題干“《廣東通志》中記載了一個故事:1553年,有一伙殖民者謊稱遇到風浪,請求暫時借地晾曬貨物。他們買通了當地官員,許諾每年繳納白銀500兩,得到允許后就此上岸。”和所學知識可知,明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葡萄牙人取得澳門居住權,開始的時候借口舟觸風濤,請求借澳門曝曬水漬貨物,強行上岸租占,C項正確;寇準力主抗敵,說服皇帝親征遼軍與題意不符,這段歷史發生在宋遼澶洲之戰,排除A項;在郾城大敗敵軍主力是南宋時期岳飛率領的岳家軍,與題意中明朝的歷史不符,排除B項;鄭成功擊敗荷蘭殖民者,收復了臺灣與題意不符,題干反映的是攫取澳門居住權的史實,排除D項。故選C項。
11.A
【詳解】根據材料“代表皇帝接受當地君王朝貢,并把大量禮品回贈當地的君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鄭和下西洋時間之長、規模之大、范圍之廣都是空前的,它不僅在航海活動上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而且對發展中國與亞洲各國家政治、經濟和文化上友好關系,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其目的是宣揚國威,彰顯了明帝國的國際影響力,A項正確;鄭和七下西洋是明朝的對外交往,體現不出強化明朝君主專制制度,排除B項;海禁政策主要是禁止民間海外貿易活動,而鄭和下西洋是官方行為,不屬于改變了海禁政策,排除C項;鄭和下西洋不是為了追求經濟利益,更多的是政治行為,難以推動明朝經濟走向繁榮,排除D項。故選A項。
12.C
【詳解】根據材料可知,明朝工匠使用進口的呈色劑,形成了永宣青花顏色濃重、暈散的風格,又吸收波斯等文化的因素,產生了新器型(如扁壺、花澆)和新紋樣,說明鄭和下西洋促進了明朝陶瓷生產水平的提高,C項正確;海上絲綢之路是在西漢時期開辟,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鄭和下西洋吸收了外國文化,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制瓷方面的信息,不能說明改善了人民生活水平,排除D項。故選C項。
13.D
【詳解】根據題干“戚繼光”“未敢忘危”和所學知識可知,明朝中期,東南沿海形成了倭患,戚繼光奉命到東南沿海抗倭,D項正確;17世紀中期,沙皇俄國的勢力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康熙帝命令清軍兩次進攻盤踞在雅克薩的俄軍,排除A項;明朝末期,荷蘭殖民者出兵侵占了我國寶島臺灣,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排除B項;1553年,葡萄牙攫取澳門居住權,與戚繼光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
14.B
【詳解】據題干“明朝時,記述鄭和下西洋的《瀛涯勝覽》《星槎勝覽》《西洋番國志》等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出現,這些書籍記錄了大量的水文、氣象、島嶼位置等信息。”可知,鄭和下西洋成就了大量的航海著作,這些著作為航海事業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B項正確;引領了中國對外探索題干未涉及,排除A項;宣揚了明朝政府的國威是鄭和下西洋的目的,與題干內容無關,排除C項;題干未涉及明朝的海外貿易,排除D項。故選B項。
15.A
【詳解】依據材料“南疆”可知該英雄人物與新疆有關,結合所學可知左宗棠收復新疆,A項正確;左宗棠收復新疆,不是爭取民族獨立,排除B項;收回寶島的是鄭成功,排除C項;抗擊沙俄的是康熙帝,排除D項。故選A項。
16.D
【詳解】根據題干信息“僅首次下西洋時,就有27000多人,船隊采用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遠洋航海技術”可知,這些信息表明明朝前期綜合國力強大,具備強大的組織能力和技術實力,能夠支持如此大規模的航海活動,D項正確;鄭和遠航的主要目的是宣揚國威,滿足統治者對異域珍寶的需求,排除A項;鄭和下西洋屬于朝貢貿易,并不是為了追求經濟利益,因此海外貿易是財政的重要來源說法錯誤,排除B項;題干主旨是強調明朝綜合國力強大,而不是要說明明朝政府重視開發海洋資源,排除C項。故選D項。
17.C
【詳解】據材料“民族英雄鄭成功”并結合所學可知,鄭成功在1661年率軍橫渡臺灣海峽,擊敗荷蘭殖民者,1662年收復臺灣。“逐荷夷”:驅逐荷蘭人(“荷夷”是對荷蘭殖民者的蔑稱)。“復先基”:恢復祖先基業(臺灣自古是中國領土)。“開辟荊榛”:開荒拓土(臺灣當時未充分開發)。直接對應鄭成功收復臺灣的事跡,C項正確;“胡音胡騎與胡妝”指北方少數民族(如匈奴、鮮卑等)的文化影響;“五十年來競紛泊”指長期的文化交融。這是北方少數民族文化對中原的影響與鄭成功無關,排除A項;“傳道藝”“唐風洋溢奈良城”指向唐朝文化傳播到日本(奈良是日本古都)。這是鑒真東渡日本傳播唐文化的史實,與鄭成功無關,排除B項;“殺盡倭奴”:倭奴指日本人,指向抗倭。“救黔首”:拯救百姓。描述的是明代抗倭(如戚繼光)的事跡,與鄭成功無關(鄭成功對抗的是荷蘭人,非倭寇),排除D項。故選C項。
18.(1)唐朝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唐朝時期中外交往的史實有鑒真東渡、玄奘西行、遣唐使來華等。(任答一點)
(2)印刷術:降低制書成本,加快了圖書普及和文化傳播。
指南針:大大促進了世界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
火藥:對歐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戰方式產生了巨大影響,推動了歐洲社會的變革。(任答一點)
(3)影響:開創了亞非自由貿易圈;拓展了貿易往來;引導民間貿易的發展;客觀上推動早期南洋移民。( 任答1點)
(4)事件:戚繼光抗倭;變化:從和平交往到戰爭沖突。
【詳解】(1)原因:根據材料一“一方面,唐朝政府實行比較開放的對外政策,促成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空前頻繁;另一方面,外國使節、留學生把中華文明傳播到世界各地,擴大了中華文化圈的影響,對古代世界經濟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可得出原因:唐朝實行開放的對外政策;外國使節、留學生傳播中華文明。
事例:依據所學知識,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典型事例有:鑒真東渡日本弘揚中華文化;玄奘西行天竺推動中印文化交流;遣唐使來華推動中日文化交流等。
(2)選擇并說明:依據材料二“火藥、指南針、印刷術——這是預告資產階級社會到來的三大發明。火藥把騎士階層炸得粉碎,指南針打開了世界市場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術則變成新教的工具”并結合所學知識,如選擇印刷書,可指出印刷術降低了制書的成本,加快了圖書普及和文化傳播,傳到歐洲后推動了宗教改革等運動;如選擇指南針,可指出指南針是航海技術的一大進步,傳到歐洲后促進了遠洋航海技術的發展,為歐洲航海家開辟新航路提供技術條件;如選擇火藥,可指出火藥推動了人類軍事重大變革,傳到歐洲后對歐洲的火器制造和作戰方式產生了巨大影響,有利于歐洲資產階級革命戰勝封建貴族,推動了歐洲社會的改革。
(3)影響:根據材料三“鄭和下西洋開創了最早亞非自由貿易圈”“不僅拓寬了貿易往來,還符合各國人民尋求發展的意愿”“……對民間海上貿易的發展有著很強的引導作用”“并在客觀上助推了早期南洋移民活動”,可知鄭和下西洋的影響:開創了亞非自由貿易圈;拓展了貿易往來;引導民間貿易的發展;客觀上推動早期南洋移民。
(4)史事:依據材料四“倭倭來,不要慌,我有戚爺會抵擋。”可知描述的是戚繼光抗倭,明朝時期,來自日本的倭寇侵擾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威脅明朝的統治和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明朝將領戚繼光組織了“戚家軍”,基本平定了東南沿海的倭患,是中華民族的民族英雄。
變化:對比材料三鄭和下西洋這一中外和平交往的事件,材料四反映的是明朝時期反抗外來侵略的戚繼光抗倭,由此得出明朝對外關系從和平交往到戰爭沖突。
【點睛】
19.(1)特點:貿易國家數量多;貿易時間有規律。
(2)事件:鄭和下西洋。
影響: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
【詳解】(1)特點:根據“當時來南宋通商的國家有五十多個”“南宋商人去海外貿易的國家達二十多個”材料可知,宋朝無論是與前來通商的國家,還是自身商人前往貿易的國家數量都比較多,這反映出宋朝對外貿易范圍廣泛,與眾多國家有著貿易往來。根據材料“這些國家的商人每年夏至以后乘海船前來,抵達南宋各貿易港口,十月以后陸續起航回國”可知,外國商人來南宋進行貿易的時間有明顯的季節性規律,每年夏至后前來,十月后回國,這反映出宋朝對外貿易在時間上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規律性。宋朝對外貿易的特點是貿易國家數量多;貿易時間有規律。
(2)事件:根據材料“明永樂三年(1405 年)六月十五日第一次下西洋”“27800 多人,分乘 208 艘船,由太倉劉家港出發”和所學知識可知,1405-1433年,明政府先后七次派鄭和下西洋,材料二描述的正是鄭和下西洋這一歷史事件。
影響: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鄭和的遠航,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加強了我國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他的船隊規模巨大,航行范圍廣,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如到達了東非等地,讓更多的國家了解到中國,也使中國對外部世界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增進了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在世界航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余江县| 顺平县| 乌鲁木齐市| 大冶市| 河南省| 图片| 吴川市| 个旧市| 邢台县| 黄骅市| 托克逊县| 临安市| 郴州市| 大兴区| 资兴市| 小金县| 文安县| 武陟县| 青河县| 如皋市| 惠水县| 大化| 繁峙县| 蛟河市| 潮安县| 和顺县| 辽中县| 涟源市| 镇安县| 江津市| 南城县| 涟水县| 陕西省| 肇庆市| 阜宁县| 阿图什市| 灯塔市| 云和县| 枣阳市| 临湘市| 涞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