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7課 明朝的滅亡和清朝的建立 鞏固練習 2024-2025學年下期初中歷史統編版七年級下冊(新教材 )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7課 明朝的滅亡和清朝的建立 鞏固練習 2024-2025學年下期初中歷史統編版七年級下冊(新教材 )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明朝的滅亡和清朝的建立 鞏固練習
2024-2025學年下期初中歷史統編版七年級下冊(新教材 )
一、選擇題
1.明武宗將政事交給宦官劉瑾處理,自己在宮中縱情享樂,還到處游玩。這主要反映了明朝中后期( )
A.宦官掌權 B.土地兼并嚴重 C.大臣爭權奪利 D.皇帝疏于朝政
2.“在清丈田畝的基礎上,將田賦、徭役及其他雜稅合并,計入田畝,按銀兩收稅”。以上內容出自誰的改革( )
A.商鞅變法 B.王安石變法 C.張居正改革 D.范仲淹改革
3.明朝中期景泰至成化這幾十年,王府莊田比明初增加了7.5倍,勛威貴族莊田比明初增加4.7倍。可見明朝中后期( )
A.自然災害頻繁 B.土地兼并嚴重 C.皇室爭權奪利 D.大臣結黨營私
4.中國歷史上的農民起義從大澤鄉起義到太平天國運動,很多農民起義的領袖都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其中,屬于李自成建立的是( )
A.張楚政權 B.大順政權 C.太平天國 D.東漢政權
5.整個明末時期始終伴隨著旱災、寒流、蝗災、水災、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氣溫持續下降,天下大亂,狼煙四起。據此可知,明末農民起義爆發的原因之一是
A.天災不斷 B.政治腐敗 C.土地兼并 D.法紀松弛
6.據記載,明朝后期的賦稅,主要是由地方官員征收,而地方官員往往會為了自己的私利,加重百姓的負擔,或者為了躲避朝廷的責罰,虛報賦稅的數額,導致了賦稅的不公平和不準確,土地兼并惡性發展,大量農民破產逃亡,階級矛盾異常尖銳。這里論述的是( )
A.明末農民起義的原因 B.張居正改革的背景
C.明朝滅亡的直接結果 D.清朝建立的原因
7.下列屬于清朝統治者在政治上鞏固自身統治的措施是( )
A.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 B.設立錦衣衛
C.實行八股取士 D.建立八旗制度
8.清朝在此后的統治中沿襲中原歷代王朝的做法,繼承歷代文化傳統,在思想文化方面推崇( )學說。
A.道家 B.儒家 C.法家 D.墨家
9.崇禎帝在臨終前寫下遺詔:“朕自登基十七年,雖朕薄德匪躬,上干天怒,然皆諸臣誤朕,致逆賊直逼京師。朕死,無面目見祖宗于地下,自去冠冕,以發覆面。任賊分裂朕尸,勿傷百姓一 人。”材料中的“逆賊”指的是
A.安祿山 B.皇太極 C.李自成 D.吳三桂
10.皇室成員、各級官吏及地主豪紳瘋狂地兼并土地和加重賦役,當時僅江南蘇淞地區,十分之九的農民都是沒有土地的佃農,租賦之重使佃農“至有今日完租,而明日乞貸者”。這說明明朝滅亡的原因是( )
A.階級矛盾尖銳 B.君主統治暴虐 C.刑罰異常嚴苛 D.自然災害嚴重
11.宋代程頤《代呂晦叔應詔疏》載:“為政之道,以順民心為本,以厚民生為本,以安而不擾為本。”這也是習近平總書記曾經多次引用的名言。李自成起義中符合這一精神的措施是( )
A.均田免賦 B.八股取士 C.推行墾荒政策 D.井田制
12.他是清王朝的奠基者,通滿語和漢語,喜讀《三國演義》。他二十五歲時起兵,橫掃白山黑水,統一女真各部;他戎馬倥傯數十載,多次大敗明軍,嚴重威脅明朝北部,成為威震北中國的一代鐵血汗王。他是( )
A皇太極 B順治 C努爾哈赤 D康熙
13.某小說寫道:李自成騎馬行至紫禁城第一重門承天門(今天安門)時,望著寫有“承天之門”的匾額,對丞相牛金星、軍師宋獻策等部下道:“我若射中‘天’字,當一統天下。”話畢盤馬彎弓,一箭飛出,未能正中,射在“天”字之下。牛金星忙打圓場說:“中其下,當中分天下。”該故事情節發生的歷史背景是
A.遼與北宋的和戰 B.元朝的建立與統一
C.明朝的滅亡 D.清朝在臺灣的建制
14.某歷史興趣小組在探究性學習過程中收集了如下學習資源包。據此判斷他們學習的主題是( )
資源 名稱
圖片 《明憲宗元宵行樂圖》
文獻 《大明王朝的最后十七年》
遺跡 李自成行宮遺址
A.明朝的滅亡 B.君主專制強化
C.女真族的發展 D.明宦官專權
15.“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朝求升,暮求合,近來貧漢難存活。早早開門拜闖王,管叫大小都歡悅。”由此可見,廣大民眾歡迎和擁護李自成起義軍的主要原因是( )
A.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賦”口號
B.明末政治越發腐敗,人民不堪忍受沉重賦稅,階級矛盾異常尖銳
C.陜北連年大旱,官府不顧人民死活
D.李自成軍紀嚴明,不占民房,嚴禁劫掠,作戰英勇
二、綜合題
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武宗將政事交給宦官劉瑾處理,自己在宮中縱情享樂,還四處游玩……明熹宗愛好木工,成年累月像木匠一樣制作木器,朝政全都交給宦官魏忠賢。于是,魏忠賢權傾朝野,人稱“九千歲”。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現象?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該現象造成的后果。
材料二:(明朝末年)舊征未完,新餉已催,額內難緩,額外復急。村無吠犬,尚敲催追之門;樹有啼鵲,盡灑鞭撲之血。黃埃赤地,鄉鄉幾斷人煙;白骨青磷,夜夜常聞鬼哭。
——《豫變紀略》
(2)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歸納明朝末年出現“黃埃赤地,鄉鄉幾斷人煙”這一現象的原因。
材料三:李自成起義軍屢遭挫折,幾起幾落,后來他提出“均田免賦”,這是歷史上第一次把對土地的要求作為一個口號明確提出。舉著“均田免賦”的大旗,起義軍所到之處,受到百姓的熱烈歡迎,隊伍迅速壯大,次年正月,攻克中原重鎮洛陽,部隊人數也達百萬之眾,并在很短的時間里橫掃中原和西北的廣大地區,于崇禎十六年(1643年)占領西安。
(3)據材料三,概括“均田免賦”口號的作用。
(4)據上述材料和問題,請概括一個主題。
17.明朝初期經濟繁榮,文化昌盛。明代中后期,政治腐敗,矛盾尖銳,在農民起義的洪流中走向滅亡。讓我們徜徉歷史長河,探尋明朝興亡的原因。
【強化君權】
材料一:朱元璋認為:“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來不及轉腳跟,意為很快)而亡,漢、唐、宋雖有賢相,然其中多小人專權亂政。”為了解決君相之爭,朱元璋對中央的政治制度進行了重大變革。
材料二:張傳璽在《中國古代國家的歷史特征》中說:“明朝時,考試的內容是‘四書‘五經’考試范圍必須從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出題,發揮題意也以《集注》為依據。”錢穆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則寫道:“這是明代考試制度里最壞的一件事。”
【和平交往】
材料三:明初,由于明成祖朱棣實行對外開放政策,海上絲綢之路得以空前繁榮,其中最為壯觀的,要數15世紀初的鄭和下西洋。…從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間,鄭和連續7次統率百艘巨艦,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過印度洋,達紅海,航程總計16萬海里,歷經東南亞(又稱南洋)、南亞、西亞和東非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
【走向衰亡】
材料四:朝求升,幕求合,近來貧漢難求活,早早開門拜闖王,管叫大小都歡悅。
請回答: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朱元璋“為了解決君相之爭”,對中央的政治制度進行了怎樣的“重大變革”。
(2)材料二中兩人所論述的是明朝的什么制度?為什么說它“是明代考試制度里最壞的一件事”?
(3)材料三反映出鄭和下西洋具有哪些特點?
(4)材料四中“闖王”指的是誰?他進入中原后,提出什么口號得到廣大農民的熱烈擁護?
(5)通過明朝歷史的探究,你都有哪些收獲?
參考答案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C B B A A A B C A
題號 11 12 13 14 15
答案 A C C A A
1.D
【詳解】根據題干信息“明武宗將政事交給宦官劉瑾處理,自己在宮中縱情享樂,還到處游玩”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代中后期,社會經濟雖有明顯的發展,但政治日腐敗,皇帝多是沉迷享樂,疏于朝政,B項正確;題干主旨是強調皇帝疏于朝政,與宦官掌權不符,排除A項;土地兼并嚴重和大臣爭奪權利均屬于明朝中后期的現象,但與題干反映的皇帝疏于朝政不符,排除BC項。故選D項。
2.C
【詳解】由題干“在清丈田畝的基礎上,將田賦、徭役及其他雜稅合并,計入田畝,按銀兩收稅”并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萬歷初年,內閣首輔張居正在清丈田畝的基礎上,將田賦、徭役及其他雜稅合并,計入田畝,按銀兩收稅,稱為“一條鞭法”。一條鞭法簡化了稅收手續,減少了地方官吏漁利百姓的行為,政府稅收增加,取得了積極成效。張居正還整頓吏治、鞏固邊防,政治局面為之一新。張居正去世后,明朝的改革氣象隨之消失,C項正確;商鞅變法“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排除A項;王安石變法核實土地,按土地的多少、好壞平均征稅,排除B項;范仲淹改革主張均賦稅、寬徭役,減輕人民負擔,排隊D項。故選C項。
3.B
【詳解】根據題干“王府莊田比明初增加了7.5倍,勛威貴族莊田比明初增加4.7倍”和所學知識可知,明朝中期以后,王府、勛戚貴族的莊田大大增加,說明土地兼并嚴重,B項正確;自然災害頻繁通常會導致農作物歉收、饑荒等問題,但材料并未提及與自然災害相關的內容,排除A項;材料主要說的是土地被王府和勛戚貴族占有,而非皇室內部的爭權奪利,排除C項;“大臣結黨營私” 指的是朝廷中的一些大臣為了個人或小團體的私利,相互勾結,形成派系和朋黨,共同謀取政治權力、經濟利益等,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B項。
4.B
【詳解】1643年,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李自成占領西安,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正式建立了大順政權,故選B;秦末,大澤鄉起義后,在攻占陳縣后,陳勝稱王,建立張楚政權,排除A;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發動武裝起義,建號太平天國,起義軍稱為太平軍,排除C;西漢宗室劉秀,在公元二五年稱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排除D。
5.A
【詳解】據材料“整個明末時期始終伴隨著旱災、寒流、蝗災、水災、鼠疫、瘟疫等,此后中原氣溫持續下降,天下大亂,狼煙起”可知,整個明末災害不斷,且氣溫下降,導致明末農民起義爆發,A正確;材料未涉及政治腐敗,B排除;材料未涉及土地兼并的內容,C排除;材料只是強調明末天災不斷,未涉及法紀松弛,D排除。
6.A
【詳解】根據題干“而地方官員往往會為了自己的私利,加重百姓的負擔,或者為了躲避朝廷的責罰,虛報賦稅的數額,導致了賦稅的不公平和不準確,土地兼并惡性發展,大量農民破產逃亡,階級矛盾異常尖銳”可知,明朝后期地方官員在賦稅征收方面的不良行為,使得土地兼并惡性發展,大量農民破產逃亡,階級矛盾異常尖銳,這正是明末農民起義的重要原因之一,A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農民起義的原因,張居正改革背景主要是土地兼并現象嚴重,稅制出現問題,財政危機,排除B項;材料展示的是明朝滅亡的原因,并非結果,邏輯關系不符,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明末農民起義的原因,而清朝的建立主要在于努爾哈赤、皇太極等人的貢獻,排除D項。故選A項。
7.A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朝統治者在此后的統治中沿襲中原歷代王朝的做法,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維護政治上的大一統,A項正確;明朝時期設立錦衣衛,排除B項;實行八股取士屬于文化上的措施,而非政治上,排除C項;后金建立八旗制度,排除D項。故選A項。
8.B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朝統治者進入北京后,沿襲中原歷代王朝的做法,在思想文化方面推崇儒家學說,繼承歷代文化傳統,B項正確;道家、法家、墨家雖然都對中國歷代王朝產生一定影響,但與題干強調的封建社會正統思想儒家思想不符,排除ACD項。故選B項。
9.C
【詳解】本題考查明朝滅亡的相關知識。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644年4月,李自成指揮大軍對北京城發動猛烈進攻,明朝末帝崇禎在絕望中自縊,統治長達276年的明王朝最終被農民起義推翻了,C項符合題意;安祿山是唐朝時期的人物,排除A項;皇太極改族名建立大清,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李自成降清,在山海關大戰中大敗李自成,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C項。
10.A
【詳解】根據材料“皇室成員、各級官吏及地主豪紳瘋狂地兼并土地和加重賦役……”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代中葉以后,皇室成員、各級官吏及地主豪紳們奢侈成風,瘋狂地兼并土地和加重賦役,絕大部分農民都是沒有土地的佃農,而且租賦之重使農民幾乎無法生活下去,造成大量流民的出現,明朝的階級矛盾異常尖銳,最終導致明末農民起義,明朝農民起義而滅亡,A項正確;題干材料反映的是明朝的土地兼并和賦役沉重導致階級矛盾尖銳,沒有體現君主統治暴虐、也沒有涉及刑罰嚴苛和自然災害,排除BCD項。故選A項。
11.A
【詳解】根據材料“為政之道,以順民心為本,以厚民生為本,以安而不擾為本。”可知,材料的意思是治國理政應以順應人民愿望為本,以豐厚人民生活為本,以安定而不擾民為本。均田免賦順應民心,受到人民的支持。A項正確;八股取士是明太祖在位時采取的措施,排除B項;清朝前期統治者大力推行墾荒政策,排除C項;井田制是商朝時期實行的,排除D項。故選A項。
12.C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明朝后期,我國東北地區的女真人不斷發展壯大。1616年,努爾哈赤基本統一了女真各部,建立政權,國號大金,史稱后金。努爾哈赤率軍與明朝交戰,接連取勝,嚴重威脅明朝東北,因此他是努爾哈赤,C項正確;努爾哈赤死后,皇太極繼位,繼續進攻明朝。1635年,皇太極定族稱為滿洲,次年改國號為大清,排除A項;順治皇帝是清朝第二位皇帝,也是清朝入主中原后的第一位皇帝,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康熙是清朝時期的第三位皇帝,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
13.C
【詳解】據材料“小說中的人物李自成、牛金星”等信息可知,這是明朝末年的農民起義的領袖人物,故C符合題意;材料未體現交戰雙方的“和、戰”,只是強調李自成射箭的“寓意”,故A錯誤:元朝在明朝之前,而李自成是明末農民軍的領袖,B錯誤;材料未涉及“臺灣”,而是強調“紫禁城”,這是明朝的都城(今北京),D錯誤。
14.A
【詳解】根據題干信息“《明憲宗元宵行樂圖》”可知,描述的統治者沉迷享樂。“《大明王朝的最后十七年》”可知,記載的是明朝的覆滅。“李自成行宮遺址”可知,反映的李自成起義,推翻了明朝統治,因此他學習的主題是明朝的滅亡,A項正確;明朝君主專制強化的主要表現是廢除丞相、設立廠衛特務機構等,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B項;題干反映的是明朝后期的統治和農民起義,并未提及女真族,排除C項;明朝時期出現了宦官專權局面,例如魏忠賢等,但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
15.A
【詳解】據題干的“殺牛羊,備酒漿,開了城門迎闖王,闖王來時不納糧。”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民謠中的“闖王”指的是李自成。他率領的農民起義軍進入中原后,提出了“均田免賦”的口號,得到了廣大農民的熱烈擁護,A項正確;題干信息無關直接得出明末政治越發腐敗,人民不堪忍受沉重賦稅,階級矛盾異常尖銳,排除B項;陜北連年大旱,官府不顧人民死活是明末農民起義的原因之一,排除C項;李自成軍紀嚴明,不占民房,嚴禁劫掠,作戰英勇并不能直接從題干中得出,排除D項。故選A項。
16.(1)現象:皇帝沉迷享樂,疏于朝政。
后果:皇室內部鉤心斗角,紛爭不已,大臣們更是結黨營私,爭權奪利。
(2)明末土地兼并嚴重,大量農民流離失所;自然災害嚴重;朝廷不斷加派賦稅,民眾不堪重負。
(3)激發百姓熱情,擴大起義隊伍。
(4)明朝滅亡的原因。
【詳解】(1)現象:據材料“明武宗將政事交給宦官劉瑾處理,自己在宮中縱情享樂,還四處游玩……明熹宗愛好木工,成年累月像木匠一樣制作木器,朝政全都交給宦官魏忠賢”并結合所學可知,皇帝沉迷享樂,疏于朝政。
后果:據所學可從皇室內部鉤心斗角,紛爭不已;大臣們更是結黨營私,爭權奪利等角度回答。
(2)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從明末土地兼并嚴重,大量農民流離失所;自然災害嚴重;朝廷不斷加派賦稅,民眾不堪重負等角度回答。
(3)據材料“舉著‘均田免賦’的大旗,起義軍所到之處,受到百姓的熱烈歡迎,隊伍迅速壯大”可知,“均田免賦”口號激發百姓熱情,擴大起義隊伍。
(4)據材料一可知,皇帝沉迷享樂,疏于朝政;從皇室內部鉤心斗角,紛爭不已;大臣們更是結黨營私,爭權奪利等。而材料二反映的是明末土地兼并嚴重,激化了階級矛盾;材料三反映的明末農民起義。三則材料的共同主題是:明朝滅亡的原因。
17.(1)朱元璋廢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提升六部職權,并使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
(2)制度:八股取士。原因:因為該制度下,應試文體必須分為八個部分,內容空疏,形式呆板,脫離實際,禁錮思想;應試者只有死讀四書五經,成為皇帝旨意的順從者。
(3)時間長、次數多、規模大、航程遠、到達國家和地區多(范圍廣)。
(4)李自成。提出“均田免賦”口號。
(5)要解放思想,大膽創新;要堅持對外開放;要以人民為中心。
【詳解】(1)根據材料一“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來不及轉腳跟,意為很快)而亡,漢、唐、宋雖有賢相,然其中多小人專權亂政”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朱元璋“為了解決君相之爭”,對中央的政治制度進行的“重大變革”是朱元璋廢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提升六部職權,并使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
(2)根據材料二“明朝時,考試的內容是‘四書‘五經’考試范圍必須從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出題,發揮題意也以《集注》為依據。”錢穆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則寫道:“這是明代考試制度里最壞的一件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兩人所論述的是明朝的八股取士制度。因為該制度下,應試文體必須分為八個部分,內容空疏,形式呆板,脫離實際,禁錮思想;應試者只有死讀四書五經,成為皇帝旨意的順從者。
(3)根據材料三中的“從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間,鄭和連續7次統率百艘巨艦,27000多名官兵,渡南洋,過印度洋,達紅海,航程總計16萬海里,歷經東南亞(又稱南洋)、南亞、西亞和東非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可知,鄭和下西洋時間長、次數多、規模大、航程遠、到達國家和地區多。
(4)根據所學知識,明朝末年,政治腐敗,階級矛盾尖銳,自然災害頻發,廣大農民再也無法忍受下去,紛紛發動起義,反抗朝廷的統治。在各支農民起義軍中,李自成的隊伍發展迅速,成為起義的主力軍。李自成出身窮苦,陜西爆發農民起義后,他投奔起義軍。由于他英勇善戰,被稱為“闖將”。后來他成為起義隊伍的領袖,人稱“李闖王”。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進入中原以后,提出“均田免賦”的口號,得到廣大農民的熱烈擁護。
(5)本題屬于開放性問題,言之有理即可。如:要解放思想,大膽創新;要堅持對外開放;要以人民為中心。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额济纳旗| 临湘市| 青川县| 蒙阴县| 安泽县| 承德市| 碌曲县| 桃江县| 瑞金市| 饶河县| 太和县| 奈曼旗| 泰和县| 石泉县| 收藏| 淮阳县| 陕西省| 江达县| 侯马市| 怀宁县| 建昌县| 漯河市| 呼玛县| 桂东县| 临安市| 临湘市| 大石桥市| 丹凤县| 淮滨县| 京山县| 凌源市| 临沭县| 肥乡县| 兴城市| 宣恩县| 井陉县| 滦平县| 多伦县| 房山区| 昭平县| 阜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