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廣東省茂名市高州市2025年中考歷史一模試卷一、選擇題 (每小題只有一個答案是正確的,請將正確答案涂在答題卡上。每小題2分,共60分)1.(2025·高州模擬)下圖為距今約8000年的河南裴李崗文化遺址出土的部分遺物,其中5為石鏟、6為鐮、7和8為石磨盤。據此可知該地區( )A.勞動生產工具已成熟 B.農業生產進一步發展C.采集漁獵占主導地位 D.出現明顯的階級分化【答案】B【知識點】原始的農耕生活【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分析可知,材料出土的工具都與農業生產相關,反映了農業生產的進一步發展,B符合題意;材料只能看出農業生產工具產生,并不能看出其已經成熟,排除A;材料涉及農耕,不涉及采集和漁獵,采集經濟是指人類以采摘自然界現存植物為生的經濟形式,而漁獵經濟則是以漁獵為生的生產方式,排除C; 階級分化 是指在社會中,由于經濟地位、政治權力、社會地位等方面的差異而形成的不同社會階層或群體,可通過陪葬品多少差異體現,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原始農耕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原始農耕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2025·高州模擬)“夫嚴家無悍虜,而慈母有敗子。吾以此知威勢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亂也。”這一主張最有可能出自( )A.老子 B.韓非 C.墨子 D.孟子【答案】B【知識點】百家思想與“百家爭鳴”【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吾以此知威勢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亂也”大意是,我因此知道威嚴的氣勢可以防范暴虐的產生,而寬厚仁德卻不可以制止動亂。這思想主張威嚴、法治,屬于法家思想,韓非是法家代表人物,B符合題意;道家主張無為而治,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A;墨子是墨家代表,主張兼愛、非攻、尚賢,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C;孟子是儒家代表,主張仁德,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百家爭鳴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百家爭鳴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3.(2025·高州模擬)王夫之說:“郡縣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勢之所趨,豈非理而能然哉 ”他意在說明郡縣制( )A.消除了地方割據勢力 B.加強了君主專制C.適應了歷史的發展潮流 D.能夠消除內亂【答案】C【知識點】秦確立中央集權制【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垂二千年,而弗能改。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勢之所趨”和所學知識可知,這是指郡縣制延續了兩千年,使古今上下都能安定,這是形勢發展的必然,說明郡縣制適應了歷史發展潮流,C符合題意;郡縣制下地方官員由中央直接任免,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但并不能 “消除” 地方割據勢力,排除A;君主專制強調的是皇權對相權等中央權力的掌控,與郡縣制對地方的管理不是同一范疇,排除B;內亂的產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腐敗、階級矛盾激化、權力斗爭等,郡縣制無法 “消除” 內亂,排除D。故故答案:C。【點評】本題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4.(2025·高州模擬)在邊境貿易中,漢政權嚴禁鐵器、銅出境,甚至銅錢也在禁止之列,并把母畜列為違禁物品。上述規定折射出漢代( )A.民族交融步伐放緩 B.生產資料比較匱乏C.面臨較大邊防壓力 D.實行重農抑商政策【答案】C【知識點】漢武帝的大一統【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漢政權嚴禁鐵、銅及母畜等物品出口,是因為漢政權面臨匈奴的威脅,邊防壓力較大,禁止這些物品出口防止增強匈奴的軍事實力,C符合題意;材料只涉及部分商品禁止出口,并不阻礙民族交融,排除A;漢政權禁止出口材料物品是出于國家安全的考慮,與物資匱乏無關,排除B;重農抑商政策強調的是重視農業,限制手工業和商業發展,與材料現象無關,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5.(2025·高州模擬)東晉南朝時,除以水稻為主外,北方的麥、菽、粟等糧食作物也開始在南方種植,農業生產普遍出現了稻麥輪作制,麥類成為南朝重要的糧源。對此現象解釋合理的是( )A.南方地區耕作技術領先 B.南方經濟已經超越北方C.北人南遷影響農耕發展 D.新物種傳入改變經濟格局【答案】C【知識點】江南地區的開發【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東晉南朝時,除以水稻為主外,北方的麥、菽、粟等糧食作物也開始在南方種植,農業生產普遍出現了稻麥輪作制,麥類成為南朝重要的糧源”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晉末年以來,大批北方人民為躲避戰禍南下,給江南地區帶來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產工具和農業生產技術,也帶來大量北方農作物品種。因此麥類成為南朝重要的糧源是北人南遷影響農耕發展,C符合題意;題干并未提及南方耕作技術領先于北方,稻麥輪作制的出現更多是由于北方作物引入南方,而非技術本身的領先,排除A;題干僅說明南方農業有所發展,并未提供經濟整體超越北方的證據,且東晉南朝時期北方經濟仍占重要地位,排除B;麥、菽、粟并非新傳入的物種,而是北方傳統作物,題干也未提及其對整體經濟格局的改變,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江南地區開發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江南地區開放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6.(2025·高州模擬)嶺南地區的百姓尊奉冼夫人為“圣母”,以保境安民。隋文帝楊堅派官員安撫嶺南向她出示陳后主的信,在確認陳亡隋興后,冼夫人立刻率眾歸附。這一舉動( )A.首次將嶺南地區納入中國疆域 B.順應國家統一的歷史趨勢C.實現了邊疆與內地一體化管理 D.保證了隋王朝的長治久安【答案】B【知識點】隋朝的建立與統一【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分析可知,隋文帝安撫嶺南,促使冼夫人歸附,推動了隋朝的統一,順應了統一的歷史趨勢,B符合題意;秦始皇統治時期派兵統一了東南、嶺南等地區,第一次納入中央集權制國家的版圖,排除A;材料只涉及嶺南地區歸附隋朝,不涉及其管理措施,不能看出邊疆與內地一體化管理,排除C;D項說法過于絕對化,隋朝速亡,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隋朝建立與統一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隋朝建立與統一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7.(2025·高州模擬)元雜劇用語多為市井語言,所寫之事也多為市井瑣事。元雜劇的這一特點源于( )A.科舉制度的完善 B.商品經濟的發展C.主流思想的影響 D.民眾素質的提高【答案】B【知識點】宋元時期的文化——宋詞、元曲、資治通鑒【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元代商品經濟活躍,城市如大都、杭州等商業興盛,市民階層壯大。雜劇作為娛樂形式,主要面向市民觀眾,內容自然貼近市井生活,語言也通俗化。因此商品經濟發展推動市民文化需求,促使元雜劇形成市井化特征,B符合題意;元代科舉長期停滯,與雜劇的市井化無直接關聯,排除A;元代主流思想如理學更傾向雅正文學,與雜劇的通俗性相悖,排除C;元代教育普及有限,市民文化需求增長是因經濟環境變化,而非素質提升的直接結果,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元雜劇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元雜劇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8.(2025·高州模擬)下圖所示是為紀念鄭和下西洋580周年發行的郵票。由郵票中的信息,可以推斷出( )仿印票·僅用于文化宣傳A.鄭和下西洋旨在傳播中華文化 B.明朝時期開辟了亞歐的新航線C.鄭和下西洋促進中外文化交流 D.明朝的對外交往以經濟為核心【答案】C【知識點】鄭和下西洋【解析】【分析】根據題干郵票是為紀念鄭和下西洋580周年發行的。郵票圖案中能看出中國與海外地區人員的交往與互動,說明鄭和下西洋在宣揚國威與維護朝貢體系的同時,客觀上也促進了與海外的文化交流,C符合題意;鄭和下西洋是明朝時期的一次重要航海活動,其主要目的是展示明朝的國威,排除A;鄭和下西洋的航線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南亞和東非地區,并沒有開辟亞歐之間的新航線,排除B;鄭和下西洋有一定的經濟目的,但其核心并非經濟,而是政治和外交,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鄭和下西洋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鄭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9.(2025·高州模擬)據記載,清代蘇州東城“比戶習織,專其業者不啻萬家”,杭州東城也是“機杼之聲,比戶相聞”,江寧織緞之機有百余種名目。這體現了,清代( )A.機器生產取代手工勞動 B.江南地區小農經濟瓦解C.資本主義工廠制度出現 D.手工業生產進一步發展【答案】D【知識點】清朝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題干中描述蘇州東城 “比戶習織,專其業者不啻萬家”,杭州東城 “機杼之聲,比戶相聞”,江寧織緞之機有百余種名目,這些都表明清代江南地區的紡織業非常發達,從事紡織業的家庭眾多,而且生產技術有了很大進步,織緞機的名目繁多,體現了手工業生產進一步發展,D符合題意;中國近代工業的興起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后,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展,逐漸出現了機器生產的工廠,排除A;小農經濟在中國古代社會長期占據主導地位,具有很強的穩定性,排除B;資本主義工廠制度需要有大規模的機器生產、雇傭勞動制度以及嚴格的工廠管理等要素,而清代的手工業生產不具備這些條件,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清朝農業發展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清朝農業發展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0.(2025·高州模擬)1842年,魏源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務派在推行洋務新政的過程中提出了“師夷長技以自強”“師夷長技以求富”的目標。這一轉變可以說明( )A.救亡自強的初步提出 B.民族富強的目標逐漸實現C.國家出路探索的深入 D.學習西方由技術轉向制度【答案】C【知識點】洋務運動【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魏源 “師夷長技以制夷” 的思想主要是強調學習西方的技術來抵御西方列強的侵略,而洋務派 “師夷長技以自強”“師夷長技以求富” 不僅繼承了學習西方技術的思想,還進一步付諸實踐,通過創辦軍事工業、民用工業等方式,試圖實現國家的自強和富強。這體現了從單純的思想主張到具體實踐的轉變,是對國家出路探索的深入,C符合題意;“救亡自強” 的思想并非在洋務派時期才初步提出,早在鴉片戰爭時期,一些有識之士就已經開始意識到中國面臨的危機,魏源提出 “師夷長技以制夷” 就蘊含著救亡的思想,排除A;洋務運動最終以失敗告終,并沒有使中國實現民族富強的目標,排除B;洋務派的主張仍然局限于學習西方的技術層面,并沒有轉向學習西方的制度,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洋務運動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洋務運動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1.(2025·高州模擬)《天朝田畝制度》規定,婦女和男子同樣分配土地和生活資料;婦女可參與軍政事務;設置女官,開科取士。這些規定( )A.在全國范圍得到推廣 B.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C.動搖了儒學正統地位 D.體現反封建壓迫色彩【答案】D【知識點】太平天國運動【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婦女和男子同樣分配土地和生活資料;婦女可參與軍政事務;設置女官,開科取士。”可知,《天朝田畝制度》規定中婦女享有平等權利、設立女官等舉措,直接挑戰封建綱常倫理,具有鮮明的反封建壓迫色彩,D符合題意;《天朝田畝制度》由于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并未在全國范圍推廣實施,排除A;傳統文化對太平天國有一定影響,但題干中婦女平等分配土地、參與軍政等規定恰恰是對傳統封建等級制度的突破,排除B;動搖儒學正統地位的是新文化運動等后期思潮,太平天國雖沖擊儒學但未動搖其根本,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太平天國運動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太平天國運動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2.(2025·高州模擬)1901年,清政府被迫簽訂《辛丑條約》。條約中直接加劇了中國貧困和經濟衰敗的內容是( )A.賠款本息共計白銀約9.82億兩 B.外國軍隊駐扎于中國戰略要地C.在北京設立“使館界” D.禁止華北等地科舉考試5年【答案】A【知識點】《辛丑條約》及其危害【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辛丑條約》規定清政府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9.8億兩,以海關稅、鹽稅等稅收作擔保,這是對中國空前規模的勒索,加劇了中國的貧窮和落后,A符合題意;外國軍隊駐扎于中國戰略要地,將清政府置于列強的武裝控制之下,嚴重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排除B;在北京設立“使館界”,實際成為“國中之國”,成為列強策劃侵略中國的大本營,排除C;禁止科舉考試反映了列強對中國舊式精英的心理征服,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辛丑條約》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辛丑條約》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3.(2025·高州模擬)20世紀20年代初,中國流傳這樣的民謠:“年年官兵戰,到處土匪亂。戰的中國真難看,亂的人民不安然。”“田產又有兵匪憂,做個農民不如牛。”這可用于說明( )A.北洋軍閥統治的黑暗 B.日本全面侵華的破壞C.國民黨政府的反動性 D.推翻君主專制緊迫性【答案】A【知識點】北洋政府【解析】【分析】根據材料“20世紀20年代初,中國流傳這樣的民謠:‘年年官兵戰,到處土匪亂。戰的中國真難看,亂的人民不安然。’‘田產又有兵匪憂,做個農民不如牛’”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16年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分裂,馮國璋、段祺瑞、張作霖等軍閥各自占領地盤,并為了爭奪地盤和鞏固政權,不惜出賣國家利益,依附帝國主義,中國陷入了軍閥割據紛爭的動亂之中,因此材料民謠反映的現象是北洋軍閥統治的黑暗,A符合題意;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B;國民黨政府即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排除C;清朝已經在1912年滅亡,此時君主專制已不存在,與題目中的時間不符,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北洋政府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北洋政府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4.(2025·高州模擬)以下所列為《新青年》刊登的部分內容。據此可知《新青年》( )改造青年之思想,輔導青年之修養,為本志之天職。(1915年) 有關國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 (1917年) 軍國主義(即帝國主義)和金力主義(即資本主義),已經造成了無窮罪惡,現在是應該拋棄的了。(1919年)A.背棄了救亡圖存的目標 B.始終堅持無產階級立場C.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D.密切把握時代發展脈搏【答案】D【知識點】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改造青年之思想,輔導青年之修養,為本志之天職。(1915年)”可知,1915年提出“改造青年思想”,對應新文化運動初期的思想啟蒙,倡導民主與科學。根據題干“有關國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 (1917年)”可知,1917年關注“國命存亡之大政”,表明從思想領域轉向對現實政治問題的關切,呼應救亡圖存的時代需求。根據題干“軍國主義(即帝國主義)和金力主義(即資本主義),已經造成了無窮罪惡,現在是應該拋棄的了。(1919年)”可知,1919年批判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體現五四運動后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傾向,符合社會思潮的轉變。因此《新青年》始終緊跟社會變革,從思想啟蒙到救亡圖存再到批判舊制度,展現了把握時代脈搏的特點,D符合題意;1917年新文化運動提及國家存亡,通過批判封建思想、提倡民主科學、宣傳馬克思主義等方式,試圖喚醒民眾,推動社會變革,以實現國家的獨立和復興,排除A;新文化運動初期屬于資產階級民主立場,排除B;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與題干信息時間不符,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新文化運動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5.(2025·高州模擬)這次會議集中全力解決軍事和組織問題,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該會議是( )A.中共一大 B.八七會議 C.遵義會議 D.瓦窯堡會議【答案】C【知識點】遵義會議【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35年1月,遵義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在極其危急的時刻,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成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C符合題意;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排除A;八七會議是大革命失敗以后中共中央于1927年8月7日在湖北漢口召開的緊急會議,提出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排除B;1935年底瓦窯堡會議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側重政治路線而非軍事危機,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遵義會議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遵義會議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6.(2025·高州模擬)下圖是廖冰兄繪制的一幅漫畫,漫畫中的配文是“第一期抗戰,民眾多半走后方!第二期抗戰,軍民一齊干,大家再努力,鬼子必命亡!”該漫畫的標題最合理的是( )A.正面戰場 B.游擊戰術 C.全民抗戰 D.國際支援【答案】C【知識點】抗日戰爭的勝利【解析】【分析】根據漫畫“第一期抗戰,民眾多半走后方!第二期抗戰,軍民一齊干,大家再努力,鬼子必命亡!”可知,漫畫體現的是民眾從逃避戰爭到主動投入抗戰,表明民眾民族意識覺醒,全民抗戰,C符合題意;抗日戰爭期間,正面戰場是國民黨官兵抗日,與題干漫畫民眾不符,排除A;游擊戰術是中國共產黨在敵后戰場抗日的戰術,排除B;題干漫畫揭示的是民眾抗戰態度的變化,沒涉及其他國家對中國抗日戰爭的支援情況,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抗日戰爭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抗日戰爭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7.(2025·高州模擬)中共中央于1947年10月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廢除封建性質及半封建性質剝削的土地制度。此后,各解放區掀起了土地改革的群眾運動。此次土地改革( )A.調動農民革命積極性 B.適應抗日戰爭的需要C.實現農村土地公有化 D.推動黨工作重心轉移【答案】A【知識點】解放區的土地改革【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土地法大綱》規定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這使廣大貧雇農政治上翻了身,經濟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證,極大地調動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為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A符合題意;1947 年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時,抗日戰爭已經于1945年取得勝利,此時的土地改革是為了滿足解放戰爭時期農民對土地的要求,排除B;1947 年的土地改革是把地主土地分給農民,實現的是農民土地所有制,而不是農村土地公有化,排除C;1947 年的土地改革主要是為了解放農村生產力,調動農民支持革命的積極性,并沒有直接推動黨的工作重心轉移,1949年七屆二中全會提出工作重心向城市轉移,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解放區土地改革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解放區土地改革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8.(2025·高州模擬)下表為民國初年近代工業企業數量、資本總額和工人總數。據此推知,當時( )時間 近代工業企業數量 資本總額 工人總數1913年 698家 33082萬元 27萬1920年 1759家 50062萬元 56萬A.中國開始現代化的嘗試 B.民族工業結構日趨合理C.近代民族工業進一步發展 D.民族企業占據主導地位【答案】C【知識點】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解析】【分析】根據材料中“1913-1920年我國民族資本企業數量、資本總額和工人總數”的數據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12-1920年,近代民族工業企業數量增多,工人總數增加,說明近代民族工業進一步發展,C符合題意;19世紀60年代洋務運動開始現代化嘗試,排除A;材料中只涉及民族工業的發展,沒有涉及國內產業結構,排除B;題干未提供外資企業對比數據,無法證明民族企業是否"主導",當時外資在重工業、金融等領域仍占優勢,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民族資本發展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9.(2025·高州模擬)周恩來在某次會議的補充發言中說:中國代表團參加會議的目的“是來求團結而不是來吵架的”,“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我們的會議應該同而存異”。該會議是( )A.日內瓦會議 B.萬隆會議C.聯合國第二十六屆大會 D.尼克松訪華【答案】B【知識點】萬隆會議及“求同存異”外交方針【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由“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而不是來吵架的”,“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可知,1955年,亞洲和非洲國家政府首腦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舉行會議,會上帝國主義國家挑撥一些國家的代表當著中國代表的面攻擊共產主義,甚至懷疑中國對鄰國搞“顛覆”活動,針對帝國主義的破壞會議的陰謀和各國間的矛盾、分歧,中國代表團團長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B符合題意;日內瓦會議是1954年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的討論和平解決朝鮮問題和恢復印度支那和平問題的國際會議,排除A;二十六屆聯合國大會是1971年召開的,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排除C;尼克松訪華的一周被稱為“改變世界的一周”,中美兩艘大船在當時的世界格局中,各自轉個180度大彎來之不易,此后中美逐漸打破堅冰,建立彼此尊重的關系,啟發了國際政治中意識形態體系的更新,推動了世界和平與經濟流通,堪稱20世紀政治史上的里程碑,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萬隆會議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萬隆會議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0.(2025·高州模擬)貴陽工具廠從過去缺乏資金,經營舉步維艱,到1985年實現了扭虧為盈,獲得貴州省機械行業先進企業的稱號,躋身于全國工具行業前十。該廠的發展主要得益于( )A.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 B.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C.上海浦東開發區建立 D.企業經營自主權的擴大【答案】D【知識點】國有企業改革【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1984年,改革的重點從農村轉移到城市,以國企改革為重點,主要措施就是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增強企業活力,材料工廠的發展與上述措施相關,D符合題意;人工智能技術在21世紀初才迎來快速發展的階段,與材料時間不相符,排除A;21世紀初市場經濟體制初步確立,排除B;上海浦東開發區建立是在1990年,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國有企業改革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1.(2025·高州模擬)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陽歷,將一年分為泛濫季、播種季和收獲季的是( )A.古埃及人 B.古印度人 C.蘇美爾人 D.古希臘人【答案】A【知識點】古埃及文明【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古埃及人制定了太陽歷,將一年分為三季,分別是泛濫季、播種季和收獲季,A符合題意;古印度人制定的歷法是一年分為12個月,每月30天,每隔5年加一個閏月,排除B;蘇美爾人制定的歷法是太陰歷,排除C;在公元前6世紀之前,古希臘主要使用陰歷,這種歷法基于月亮的圓缺變化,一年分為12個月,單月30天,雙月29天,全年共計354天 ,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古埃及文明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古埃及文明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2.(2025·高州模擬)中世紀西歐城市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收入來源,這使得莊園中的農民逐漸失去了土地和農業生產的積極性。農民(奴)繳納遷徙稅和購買勞役豁免權后,可以自由選擇職業。這些狀況( )A.致使商品經濟取代自然經濟 B.減弱了王權對社會的控制C.推動了西歐莊園制度的解體 D.使得城市社會結構單一化【答案】C【知識點】西歐莊園的概況及性質【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分析可知,中世紀晚期,城市發展,吸引農民務工,從而使農民喪失了土地和農業生產的積極性,進而農民獲得了自由遷徙和擇業的自由,加速了莊園制的瓦解,C符合題意;材料現象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但是并未取代自然經濟,排除A;材料不涉及王權問題,且中世紀晚期王權加強,排除B;材料現象有利于城市社會結構多元化,不是單一化,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西歐莊園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西歐莊園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3.(2025·高州模擬)新航路開辟后,美洲外傳的主要作物是( )A.茶葉 B.小麥 C.玉米 D.西瓜【答案】C【知識點】新航路的開辟【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玉米、甘薯、馬鈴薯等原產于美洲,新航路開辟后傳入歐洲及世界其他地區,C符合題意;茶葉原產于中國,排除A;小麥是古代西亞地區培植的,排除B;西瓜原產于非洲,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新航路開辟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新航路開辟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4.(2025·高州模擬)《獨立宣言》指責英王喬治三世在殖民地實施“長期虐政”,并詳細描述了《印花法》等稅收法案如何剝奪殖民地的財產和自主權。這反映出英屬北美殖民地( )A.主權受到侵犯 B.經濟受到嚴重剝削C.民眾生活貧困 D.人民完全沒有自由【答案】A【知識點】《獨立宣言》【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英屬北美殖民地在英國統治體系下,本應擁有一定的自主管理權利。然而,英王喬治三世通過《印花法》等稅收法案,強行對殖民地經濟事務進行干涉和控制,這種未經殖民地同意就擅自立法征稅的行為,侵犯了殖民地在經濟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權利,而自主權是主權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殖民地主權受到了侵犯,A符合題意;題干重點強調的是這些法案對殖民地財產和自主權的剝奪,并非單純突出經濟剝削,排除B;題干中《獨立宣言》主要圍繞英王的 “長期虐政” 以及稅收法案對殖民地財產和自主權的影響展開,沒有任何信息指向民眾生活貧困,排除C;《獨立宣言》主要針對的是英王侵犯殖民地權益的行為,而非強調人民毫無自由,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獨立戰爭》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獨立戰爭》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5.(2025·高州模擬)1800年,英國只有一個大城市倫敦,其人口達到100萬。50年后,倫敦人口達236萬,另有9個城市的人口超過了10萬,18個城市的人口介于5萬—10萬之間,全國超過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這一變化主要得益于( )A.貿易中心的轉移 B.宗教改革的影響C.工業革命的進行 D.光榮革命的勝利【答案】C【知識點】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及影響【解析】【分析】根據材料時間及信息分析可知,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工業化進程加快,促使大量人口移居城市,城市化進程加快,C符合題意;新航路的開辟促使貿易中心轉移,排除A;宗教改革主要涉及宗教領域和政治領域,與人口的遷徙無關,且宗教改革開始于1517年,排除B;光榮革命發生在1688年,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工業革命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工業革命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6.(2025·高州模擬)1889年2月日本明治天皇頒布的《明治憲法》中規定:議會分為貴族院和眾議院,其所制定之法律必須經天皇批準;內閣由天皇任命的總理大臣和國務大臣組成,輔佐天皇行使權力,只對天皇負責。這表明,此時日本的憲政( )A.社會基礎廣泛 B.專制色彩濃厚C.走向軍國主義 D.照搬西方制度【答案】B【知識點】日本明治維新【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分析可知,此時的天皇掌握立法權、行政權,大權在握,說明此時的憲政保留了濃厚的專制色彩,B符合題意;社會基礎廣泛指的是容納不同階層和群體,與材料無關,排除A;走向軍國主義強調的是對外侵略擴張,材料無從體現,排除C;材料中的制度一定程度上受到德國影響,但是“照搬”說法不符合史實,過于絕對化,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日本明治維新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明治維新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7.(2025·高州模擬)斯大林一再強調,蘇聯不能走“通常的”工業化道路,他依靠農民“貢稅”來積累資金。因此蘇聯實行( )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新經濟政策C.優先發展重工業 D.農業集體化【答案】C【知識點】斯大林模式的影響及弊端【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蘇聯在斯大林領導下確定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道路,斯大林采取了依靠農民 “貢稅” 的方式,通過農業集體化等手段,將農業生產的一部分剩余產品轉化為工業發展的資金。這一政策符合當時蘇聯的國情和發展需求,是蘇聯實現工業化的重要舉措,C符合題意;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在蘇俄國內戰爭時期實行的特殊政策,實施于斯大林執政之前,排除A;新經濟政策是列寧在 1921 年實施的政策,排除B;題干強調的是蘇聯不走 “通常的” 工業化道路,依靠農民 “貢稅” 積累資金來發展工業,重點在于工業化道路的選擇,而不是具體的農業政策,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斯大林模式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斯大林模式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8.(2025·高州模擬)《新政日記摘抄》中記載:“(1932年)這個冬天,在紐約生活和工作的人沒有不深感不安的……從來還沒有過這樣的普遍失業現象和令人傷感的真正饑寒交迫的苦難。”此歷史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災害嚴重 B.一戰的爆發C.二戰的破壞 D.經濟大危機【答案】D【知識點】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大危機【解析】【分析】根據題干“(1932年)這個冬天,在紐約生活和工作的人沒有不深感不安的……從來還沒有過這樣的普遍失業現象和令人傷感的真正饑寒交迫的苦難”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該日記反映的歷史事件是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1929年,一次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首先在美國爆發,然后迅速席卷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這次經濟危機的特點是涉及范圍特別廣、持續時間比較長,破壞性特別大。經濟危機給資本主義世界以沉重打擊,引起了資本主義各國政局的動蕩,D符合題意;1932年美國無全國性自然災害記錄,排除A;1914年一戰爆發,到1918年一戰已經結束了,排除B;二戰1939年才爆發,1932年尚未開始,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經濟大危機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經濟大危機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9.(2025·高州模擬)1955年5月,北約接納聯邦德國為成員。蘇聯感受到威脅,隨即成立華沙條約組織。據此可知( )A.兩極對峙加劇 B.戰爭風險緩解C.美蘇合作加強 D.殖民體系瓦解【答案】A【知識點】德國的分裂與歐洲冷戰格局的形成【解析】【分析】據所學知識可知,1949年4月,美國和英法等國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并于1955年5月接納聯邦德國為成員,蘇聯為應對威脅,成立華沙條約組織。華約的成立標志著北約與華約兩大軍事集團直接對立,美蘇冷戰格局下的兩極對峙進一步升級,A符合題意;戰爭風險緩解和美蘇合作加強不符合冷戰對抗的史實,排除BC;世界殖民體系瓦解的標志是1990年納米比亞的獨立,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美蘇冷戰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美蘇冷戰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30.(2025·高州模擬)下圖中數據變化反映了( )A.“第三世界”的興起 B.“福利國家”的出現C.世界殖民體系形成 D.經濟全球化的發展【答案】D【知識點】經濟全球化與世界貿易組織【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從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世界局勢趨于緩和,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各國把發展經濟作為首要任務,生產力和科技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國家之間的經濟聯系日益緊密,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加強。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下,國際貿易往來更加頻繁,促進了世界貿易額的不斷增長,與圖中1970-2010年世界貿易額持續上升的趨勢相符合,D符合題意;“第三世界” 興起于20世紀50-60年代,與圖中世界貿易額在1970-2010年的變化無關,排除A;“福利國家” 主要涉及國內社會保障、社會福利方面的政策和制度,與世界貿易額的變化并無關,排除B;圖中時間是 1970-2010年,此時世界殖民體系已經瓦解,而且世界殖民體系形成主要涉及殖民統治和掠奪,與圖中世界貿易額的持續增長無關,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經濟全球化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經濟全球化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二、非選擇題 (本大題共3小題, 31題14分, 32題14分, 33提12分, 共40分)31.(2025·高州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漢景帝)詔曰:“農,天下之本也,黃金珠玉,饑不可食,寒不可衣,以為幣用,不識其終始……其令郡國務勸農桑,益種樹,可得衣食物。”——《史記·景帝本紀》材料二 漢唐時期都將糧食視為國家管控的戰略物資,以國有官營的方式統一管理糧食調運、中轉、分配。漢唐用以儲備糧谷的官方和民間倉廩種類繁多,形成了倉、廩、庾、困、窖等十余種倉儲類型,形成了以常平倉、正倉、太倉、軍倉為代表的官方“集中存貯”和以義倉、社倉為代表的民間“分散存放”現象。——摘編自韓國河、王祖遠《漢唐時期儲糧制度和方式之變遷》材料三 從傳入中國到明末約一百年時間里,玉米已經傳播到河北、山東、河南、陜西、安徽、廣東、云南、浙江等十多個省份。到18世紀初,玉米已傳播到全國大多數省份。17世紀之前,玉米種植在中國主要限于西南地區,進入18世紀之后,玉米在中國的推廣速度加快,不僅成為西南地區的主要糧食作物,而且在長江中游以及漢水流域也已開始大量種植。據估計,在清代中葉,玉米的種植面積至少已占耕地總面積的6%左右。——摘編自袁行霈《中華文明史》(1)根據材料一,說明漢代“以農為本”的合理性。(2)根據材料二,概括漢唐時期政府管控糧食的措施。(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6世紀以來玉米在中國傳播的特點,并分析推廣的原因。【答案】(1)農業是國家的經濟基礎,提供衣食等基本生活資料。(2)建立多種類型的倉儲系統;實行官營和民間儲備相結合的方式。(3)特點:傳播速度快,范圍廣,從西南地區擴展到全國;18世紀后推廣速度加快,成為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原因:新航路開辟后,玉米作為高產作物被引入中國;適應性強,適合多種環境種植;明清時期人口增長,對糧食需求增加;政府推廣農業技術。【知識點】“貞觀之治”;西漢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明朝的經濟發展【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文景之治。根據材料一“農,天下之本也,黃金珠玉,饑不可食,寒不可衣”可知,農業是國家的經濟基礎;根據材料一“其令郡國務勸農桑,益種樹,可得衣食物”可知 ,農業發展為人們提供衣食等基本生活資料。(2)本題考查漢唐時期政府管控糧食的措施。根據材料二“漢唐用以儲備糧谷的官方和民間倉廩種類繁多,形成了倉、廩、庾、困、窖等十余種倉儲類型”可知,漢唐時期政府管控糧食的措施是建立多種類型的倉儲系統;根據材料二“形成了以常平倉、正倉、太倉、軍倉為代表的官方‘集中存貯’和以義倉、社倉為代表的民間‘分散存放’現象”可知,漢唐時期政府管控糧食的措施是實行官營和民間儲備相結合的方式。(3)本題考查明朝引進作物的知識。根據材料三“從傳入中國到明末約一百年時間里,玉米已經傳播到河北、山東、河南、陜西、安徽、廣東、云南、浙江等十多個省份”可知,玉米傳播速度快,范圍廣,從西南地區擴展到全國;根據材料三“17世紀之前,玉米種植在中國主要限于西南地區,進入18世紀之后,玉米在中國的推廣速度加快,不僅成為西南地區的主要糧食作物,而且在長江中游以及漢水流域也已開始大量種植”可知,玉米18世紀后推廣速度加快,成為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原因: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玉米耐旱、耐瘠薄,適應性強,適合多種環境種植,緩解了傳統作物對耕地的依賴。明清人口激增,需高產作物補充糧食供給。政府鼓勵墾荒,玉米作為新作物被廣泛引入。新航路開辟后,玉米作為高產作物被引入中國。故答案為:(1)農業是國家的經濟基礎,提供衣食等基本生活資料。(2)建立多種類型的倉儲系統;實行官營和民間儲備相結合的方式。(3)特點:傳播速度快,范圍廣,從西南地區擴展到全國;18世紀后推廣速度加快,成為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原因:新航路開辟后,玉米作為高產作物被引入中國;適應性強,適合多種環境種植;明清時期人口增長,對糧食需求增加;政府推廣農業技術。【點評】本題考查文景之治、漢唐管控糧食的措施、明朝引進作物的相關知識。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分析、歸納材料信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1)合理性:根據材料一“農,天下之本也,黃金珠玉,饑不可食,寒不可衣”可知,農業是國家的經濟基礎;根據材料一“其令郡國務勸農桑,益種樹,可得衣食物”可知 ,農業發展為人們提供衣食等基本生活資料。(2)措施:根據材料二“漢唐用以儲備糧谷的官方和民間倉廩種類繁多,形成了倉、廩、庾、困、窖等十余種倉儲類型”可知,漢唐時期政府管控糧食的措施是建立多種類型的倉儲系統;根據材料二“形成了以常平倉、正倉、太倉、軍倉為代表的官方‘集中存貯’和以義倉、社倉為代表的民間‘分散存放’現象”可知,漢唐時期政府管控糧食的措施是實行官營和民間儲備相結合的方式。(3)特點:根據材料三“從傳入中國到明末約一百年時間里,玉米已經傳播到河北、山東、河南、陜西、安徽、廣東、云南、浙江等十多個省份”可知,玉米傳播速度快,范圍廣,從西南地區擴展到全國;根據材料三“17世紀之前,玉米種植在中國主要限于西南地區,進入18世紀之后,玉米在中國的推廣速度加快,不僅成為西南地區的主要糧食作物,而且在長江中游以及漢水流域也已開始大量種植”可知,玉米18世紀后推廣速度加快,成為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原因: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玉米耐旱、耐瘠薄,適應性強,適合多種環境種植,緩解了傳統作物對耕地的依賴。明清人口激增,需高產作物補充糧食供給。政府鼓勵墾荒,玉米作為新作物被廣泛引入。新航路開辟后,玉米作為高產作物被引入中國。32.(2025·高州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清中葉以前,中國交通依靠人力、畜力、水運等自然力,同時出行方式還具有明顯的等級制色彩。19世紀中葉開口通商以后,半機械化的西式馬車、人力車、自行車,以及機械化的輪船、火車、汽車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繼傳入并逐步發展,新式交通工具逐漸成為全國城市及長途交通的主導。此后,人們的出行更加快捷、舒適、方便。出行方式商業化程度大增,因而也更趨于平等化、大眾化。——摘編自李長莉《近代交通進步的社會文化效應對國人生活的影響》材料二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城市交通以居民步行為主,自行車穩步進入城市家庭。1985年起,各大城市逐步新建、擴寬城市道路網絡,公共汽車、出租車數量逐步增長。2001年后,針對城市私人汽車數量急劇攀升所帶來的交通擁堵問題,國務院要求各城市繼續推進公共汽車的發展,同時有序進行地鐵、輕軌等城市軌道交通的建設,并完善路況信息監控的交通廣播發布系統。2008年起,軌道交通成為各城市交通建設的重點工程。(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中國交通工具進步的表現,并指出其歷史背景。(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交通的發展趨勢,并簡析我國城市交通發展的重要意義。【答案】(1)表現:交通工具種類增多,從半機械化到機械化;出行方式更加快捷、舒適和方便;商業化程度增加,趨于平等化、大眾化。歷史背景: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入侵,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交通工具;近代化進程的推動;城市化進程加快。(2)趨勢:交通工具多樣化;道路網絡不斷完善;重視公共交通的發展;軌道交通成為重點工程;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統逐步建立。意義:改善城市交通狀況,緩解交通擁堵;提高居民出行效率,改善生活質量;推動城市化進程,促進經濟發展;智能化管理,提高交通安全性。【知識點】衣食住行的變遷【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近代交通的變化。根據材料一“19世紀中葉開口通商以后,半機械化的西式馬車、人力車、自行車,以及機械化的輪船、火車、汽車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繼傳入并逐步發展”可知,近代中國交通工具進步的表現為交通工具種類增多,從半機械化到機械化;根據材料一“人們的出行更加快捷、舒適、方便。出行方式商業化程度大增,因而也更趨于平等化、大眾化”可知,近代中國交通工具進步的表現為出行方式更加快捷、舒適和方便;商業化程度增加,趨于平等化、大眾化。歷史背景: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近代史上,列強侵略中國同時,也傳播先進文明,給中國帶來先進技術和交通工具;面對列強侵略,中國人民進行不同探索,主動向西方學習,推動近代化發展。中國近代化進程、城市化進程加快推動近代中國交通工具進步變化。近代中國交通工具進步的歷史背景是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入侵,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交通工具;近代化進程的推動;城市化進程加快。(2)本題考查改革開放后交通的發展。根據材料二“各大城市逐步新建、擴寬城市道路網絡,公共汽車、出租車數量逐步增長”可知,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交通發展的趨勢有交通工具多樣化;根據材料二“國務院要求各城市繼續推進公共汽車的發展,同時有序進行地鐵、輕軌等城市軌道交通的建設,并完善路況信息監控的交通廣播發布系統”可知,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交通的發展趨勢是道路網絡不斷完善;重視公共交通的發展;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統逐步建立;根據材料二“2008年起,軌道交通成為各城市交通建設的重點工程”可知,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交通的發展趨勢是軌道交通成為重點工程。意義:根據材料二“國務院要求各城市繼續推進公共汽車的發展,同時有序進行地鐵、輕軌等城市軌道交通的建設”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城市交通發展有利于改善城市交通狀況,緩解交通擁堵;提高居民出行效率,改善生活質量;推動城市化進程,促進經濟發展;根據材料二“完善路況信息監控的交通廣播發布系統”可知,智能化管理,提高交通安全性。故答案為:(1)表現:交通工具種類增多,從半機械化到機械化;出行方式更加快捷、舒適和方便;商業化程度增加,趨于平等化、大眾化。歷史背景: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入侵,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交通工具;近代化進程的推動;城市化進程加快。(2)趨勢:交通工具多樣化;道路網絡不斷完善;重視公共交通的發展;軌道交通成為重點工程;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統逐步建立。意義:改善城市交通狀況,緩解交通擁堵;提高居民出行效率,改善生活質量;推動城市化進程,促進經濟發展;智能化管理,提高交通安全性。【點評】本題考查近代交通的變化、改革開放后交通的發展的相關知識。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分析、歸納材料信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1)表現:根據材料一“19世紀中葉開口通商以后,半機械化的西式馬車、人力車、自行車,以及機械化的輪船、火車、汽車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繼傳入并逐步發展”可知,近代中國交通工具進步的表現為交通工具種類增多,從半機械化到機械化;根據材料一“人們的出行更加快捷、舒適、方便。出行方式商業化程度大增,因而也更趨于平等化、大眾化”可知,近代中國交通工具進步的表現為出行方式更加快捷、舒適和方便;商業化程度增加,趨于平等化、大眾化。歷史背景: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近代史上,列強侵略中國同時,也傳播先進文明,給中國帶來先進技術和交通工具;面對列強侵略,中國人民進行不同探索,主動向西方學習,推動近代化發展。中國近代化進程、城市化進程加快推動近代中國交通工具進步變化。近代中國交通工具進步的歷史背景是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入侵,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交通工具;近代化進程的推動;城市化進程加快。(2)趨勢:根據材料二“各大城市逐步新建、擴寬城市道路網絡,公共汽車、出租車數量逐步增長”可知,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交通發展的趨勢有交通工具多樣化;根據材料二“國務院要求各城市繼續推進公共汽車的發展,同時有序進行地鐵、輕軌等城市軌道交通的建設,并完善路況信息監控的交通廣播發布系統”可知,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交通的發展趨勢是道路網絡不斷完善;重視公共交通的發展;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統逐步建立;根據材料二“2008年起,軌道交通成為各城市交通建設的重點工程”可知,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交通的發展趨勢是軌道交通成為重點工程。意義:根據材料二“國務院要求各城市繼續推進公共汽車的發展,同時有序進行地鐵、輕軌等城市軌道交通的建設”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城市交通發展有利于改善城市交通狀況,緩解交通擁堵;提高居民出行效率,改善生活質量;推動城市化進程,促進經濟發展;根據材料二“完善路況信息監控的交通廣播發布系統”可知,智能化管理,提高交通安全性。33.(2025·高州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按照在地球上大體上所處的地理位置,一些國家分別被稱為東方國家或西方國家、南方國家或北方國家。冷戰時期,蘇美兩大陣營主要分處東半球和西半球,因而東方和西方國家這一地理屬性的劃分被引申為意識形態意義。——摘編自徐秀軍《“全球南方”的概念內涵與理論價值》材料二(1)根據材料一,概括冷戰時期國家分類的主要依據。(2)根據材料二,綜合圖1、圖2提取一個主題,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釋。(要求:主題明確,闡釋充分,史實準確,邏輯清晰)【答案】(1)主要依據:地理位置和意識形態。(2)主題:全球化推動了“全球南方”國家的聯合。闡釋:20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不結盟運動的興起、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第三世界的崛起,廣大發展中國家開始走向聯合。它們以聯合國為主要平臺,開展積極有效的國際合作,成立七十七國集團,推動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同時,廣大發展中國家積極推動南北對話和南南合作,提高了自身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促進了世界格局的多極化趨勢。綜上所述,全球化推動了“全球南方”國家的聯合。【知識點】美國的冷戰政策;經濟全球化與世界貿易組織;國際新秩序【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冷戰的知識。根據材料“按照在地球上大體上所處的地理位置,一些國家分別被稱為東方國家或西方國家、南方國家或北方國家”和所學知識可知,這說明從地理方位上對國家進行了初步劃分,這是分類的基礎依據之一。根據材料“冷戰時期,蘇美兩大陣營主要分處東半球和西半球,因而東方和西方國家這一地理屬性的劃分被引申為意識形態意義”和所學知識可知,冷戰時美蘇兩大陣營對峙,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和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多方面對抗,這種對抗使得原本基于地理的東西方國家劃分,被賦予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不同意識形態的內涵 。(2)本題為開放性試題,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仔細觀察圖 1、圖 2,從圖片所反映的不同時期國際狀況出發,考慮國際格局、國際關系等方面的變化等,可以提煉主題為全球化推動了“全球南方”國家的聯合。圍繞主題,選取能夠支撐觀點的歷史事件和史實展開論述,比如選取 20 世紀六七十年代不結盟運動興起、世界殖民體系瓦解、第三世界崛起還有發展中國家成立七十七國集團等。具體論述如下:20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不結盟運動的興起、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第三世界的崛起,廣大發展中國家開始走向聯合。它們以聯合國為主要平臺,開展積極有效的國際合作,成立七十七國集團,推動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同時,廣大發展中國家積極推動南北對話和南南合作,提高了自身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促進了世界格局的多極化趨勢。最后進行總結,綜上所述,全球化推動了“全球南方”國家的聯合。若其他角度也言之有理也可。故答案為:(1)主要依據:地理位置和意識形態。(2)主題:全球化推動了“全球南方”國家的聯合。闡釋:20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不結盟運動的興起、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第三世界的崛起,廣大發展中國家開始走向聯合。它們以聯合國為主要平臺,開展積極有效的國際合作,成立七十七國集團,推動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同時,廣大發展中國家積極推動南北對話和南南合作,提高了自身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促進了世界格局的多極化趨勢。綜上所述,全球化推動了“全球南方”國家的聯合。【點評】本題考查冷戰的相關知識。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分析、歸納材料信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1)主要依據:根據材料“按照在地球上大體上所處的地理位置,一些國家分別被稱為東方國家或西方國家、南方國家或北方國家”和所學知識可知,這說明從地理方位上對國家進行了初步劃分,這是分類的基礎依據之一。根據材料“冷戰時期,蘇美兩大陣營主要分處東半球和西半球,因而東方和西方國家這一地理屬性的劃分被引申為意識形態意義”和所學知識可知,冷戰時美蘇兩大陣營對峙,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和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多方面對抗,這種對抗使得原本基于地理的東西方國家劃分,被賦予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不同意識形態的內涵 。(2)本題為開放性試題,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仔細觀察圖 1、圖 2,從圖片所反映的不同時期國際狀況出發,考慮國際格局、國際關系等方面的變化等,可以提煉主題為全球化推動了“全球南方”國家的聯合。圍繞主題,選取能夠支撐觀點的歷史事件和史實展開論述,比如選取 20 世紀六七十年代不結盟運動興起、世界殖民體系瓦解、第三世界崛起還有發展中國家成立七十七國集團等。具體論述如下:20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不結盟運動的興起、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第三世界的崛起,廣大發展中國家開始走向聯合。它們以聯合國為主要平臺,開展積極有效的國際合作,成立七十七國集團,推動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同時,廣大發展中國家積極推動南北對話和南南合作,提高了自身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促進了世界格局的多極化趨勢。最后進行總結,綜上所述,全球化推動了“全球南方”國家的聯合。若其他角度也言之有理也可。1 / 1廣東省茂名市高州市2025年中考歷史一模試卷一、選擇題 (每小題只有一個答案是正確的,請將正確答案涂在答題卡上。每小題2分,共60分)1.(2025·高州模擬)下圖為距今約8000年的河南裴李崗文化遺址出土的部分遺物,其中5為石鏟、6為鐮、7和8為石磨盤。據此可知該地區( )A.勞動生產工具已成熟 B.農業生產進一步發展C.采集漁獵占主導地位 D.出現明顯的階級分化2.(2025·高州模擬)“夫嚴家無悍虜,而慈母有敗子。吾以此知威勢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亂也。”這一主張最有可能出自( )A.老子 B.韓非 C.墨子 D.孟子3.(2025·高州模擬)王夫之說:“郡縣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勢之所趨,豈非理而能然哉 ”他意在說明郡縣制( )A.消除了地方割據勢力 B.加強了君主專制C.適應了歷史的發展潮流 D.能夠消除內亂4.(2025·高州模擬)在邊境貿易中,漢政權嚴禁鐵器、銅出境,甚至銅錢也在禁止之列,并把母畜列為違禁物品。上述規定折射出漢代( )A.民族交融步伐放緩 B.生產資料比較匱乏C.面臨較大邊防壓力 D.實行重農抑商政策5.(2025·高州模擬)東晉南朝時,除以水稻為主外,北方的麥、菽、粟等糧食作物也開始在南方種植,農業生產普遍出現了稻麥輪作制,麥類成為南朝重要的糧源。對此現象解釋合理的是( )A.南方地區耕作技術領先 B.南方經濟已經超越北方C.北人南遷影響農耕發展 D.新物種傳入改變經濟格局6.(2025·高州模擬)嶺南地區的百姓尊奉冼夫人為“圣母”,以保境安民。隋文帝楊堅派官員安撫嶺南向她出示陳后主的信,在確認陳亡隋興后,冼夫人立刻率眾歸附。這一舉動( )A.首次將嶺南地區納入中國疆域 B.順應國家統一的歷史趨勢C.實現了邊疆與內地一體化管理 D.保證了隋王朝的長治久安7.(2025·高州模擬)元雜劇用語多為市井語言,所寫之事也多為市井瑣事。元雜劇的這一特點源于( )A.科舉制度的完善 B.商品經濟的發展C.主流思想的影響 D.民眾素質的提高8.(2025·高州模擬)下圖所示是為紀念鄭和下西洋580周年發行的郵票。由郵票中的信息,可以推斷出( )仿印票·僅用于文化宣傳A.鄭和下西洋旨在傳播中華文化 B.明朝時期開辟了亞歐的新航線C.鄭和下西洋促進中外文化交流 D.明朝的對外交往以經濟為核心9.(2025·高州模擬)據記載,清代蘇州東城“比戶習織,專其業者不啻萬家”,杭州東城也是“機杼之聲,比戶相聞”,江寧織緞之機有百余種名目。這體現了,清代( )A.機器生產取代手工勞動 B.江南地區小農經濟瓦解C.資本主義工廠制度出現 D.手工業生產進一步發展10.(2025·高州模擬)1842年,魏源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洋務派在推行洋務新政的過程中提出了“師夷長技以自強”“師夷長技以求富”的目標。這一轉變可以說明( )A.救亡自強的初步提出 B.民族富強的目標逐漸實現C.國家出路探索的深入 D.學習西方由技術轉向制度11.(2025·高州模擬)《天朝田畝制度》規定,婦女和男子同樣分配土地和生活資料;婦女可參與軍政事務;設置女官,開科取士。這些規定( )A.在全國范圍得到推廣 B.深受傳統文化的影響C.動搖了儒學正統地位 D.體現反封建壓迫色彩12.(2025·高州模擬)1901年,清政府被迫簽訂《辛丑條約》。條約中直接加劇了中國貧困和經濟衰敗的內容是( )A.賠款本息共計白銀約9.82億兩 B.外國軍隊駐扎于中國戰略要地C.在北京設立“使館界” D.禁止華北等地科舉考試5年13.(2025·高州模擬)20世紀20年代初,中國流傳這樣的民謠:“年年官兵戰,到處土匪亂。戰的中國真難看,亂的人民不安然。”“田產又有兵匪憂,做個農民不如牛。”這可用于說明( )A.北洋軍閥統治的黑暗 B.日本全面侵華的破壞C.國民黨政府的反動性 D.推翻君主專制緊迫性14.(2025·高州模擬)以下所列為《新青年》刊登的部分內容。據此可知《新青年》( )改造青年之思想,輔導青年之修養,為本志之天職。(1915年) 有關國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 (1917年) 軍國主義(即帝國主義)和金力主義(即資本主義),已經造成了無窮罪惡,現在是應該拋棄的了。(1919年)A.背棄了救亡圖存的目標 B.始終堅持無產階級立場C.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D.密切把握時代發展脈搏15.(2025·高州模擬)這次會議集中全力解決軍事和組織問題,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該會議是( )A.中共一大 B.八七會議 C.遵義會議 D.瓦窯堡會議16.(2025·高州模擬)下圖是廖冰兄繪制的一幅漫畫,漫畫中的配文是“第一期抗戰,民眾多半走后方!第二期抗戰,軍民一齊干,大家再努力,鬼子必命亡!”該漫畫的標題最合理的是( )A.正面戰場 B.游擊戰術 C.全民抗戰 D.國際支援17.(2025·高州模擬)中共中央于1947年10月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廢除封建性質及半封建性質剝削的土地制度。此后,各解放區掀起了土地改革的群眾運動。此次土地改革( )A.調動農民革命積極性 B.適應抗日戰爭的需要C.實現農村土地公有化 D.推動黨工作重心轉移18.(2025·高州模擬)下表為民國初年近代工業企業數量、資本總額和工人總數。據此推知,當時( )時間 近代工業企業數量 資本總額 工人總數1913年 698家 33082萬元 27萬1920年 1759家 50062萬元 56萬A.中國開始現代化的嘗試 B.民族工業結構日趨合理C.近代民族工業進一步發展 D.民族企業占據主導地位19.(2025·高州模擬)周恩來在某次會議的補充發言中說:中國代表團參加會議的目的“是來求團結而不是來吵架的”,“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我們的會議應該同而存異”。該會議是( )A.日內瓦會議 B.萬隆會議C.聯合國第二十六屆大會 D.尼克松訪華20.(2025·高州模擬)貴陽工具廠從過去缺乏資金,經營舉步維艱,到1985年實現了扭虧為盈,獲得貴州省機械行業先進企業的稱號,躋身于全國工具行業前十。該廠的發展主要得益于( )A.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 B.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C.上海浦東開發區建立 D.企業經營自主權的擴大21.(2025·高州模擬)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陽歷,將一年分為泛濫季、播種季和收獲季的是( )A.古埃及人 B.古印度人 C.蘇美爾人 D.古希臘人22.(2025·高州模擬)中世紀西歐城市的發展提供了更多的就業機會和收入來源,這使得莊園中的農民逐漸失去了土地和農業生產的積極性。農民(奴)繳納遷徙稅和購買勞役豁免權后,可以自由選擇職業。這些狀況( )A.致使商品經濟取代自然經濟 B.減弱了王權對社會的控制C.推動了西歐莊園制度的解體 D.使得城市社會結構單一化23.(2025·高州模擬)新航路開辟后,美洲外傳的主要作物是( )A.茶葉 B.小麥 C.玉米 D.西瓜24.(2025·高州模擬)《獨立宣言》指責英王喬治三世在殖民地實施“長期虐政”,并詳細描述了《印花法》等稅收法案如何剝奪殖民地的財產和自主權。這反映出英屬北美殖民地( )A.主權受到侵犯 B.經濟受到嚴重剝削C.民眾生活貧困 D.人民完全沒有自由25.(2025·高州模擬)1800年,英國只有一個大城市倫敦,其人口達到100萬。50年后,倫敦人口達236萬,另有9個城市的人口超過了10萬,18個城市的人口介于5萬—10萬之間,全國超過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這一變化主要得益于( )A.貿易中心的轉移 B.宗教改革的影響C.工業革命的進行 D.光榮革命的勝利26.(2025·高州模擬)1889年2月日本明治天皇頒布的《明治憲法》中規定:議會分為貴族院和眾議院,其所制定之法律必須經天皇批準;內閣由天皇任命的總理大臣和國務大臣組成,輔佐天皇行使權力,只對天皇負責。這表明,此時日本的憲政( )A.社會基礎廣泛 B.專制色彩濃厚C.走向軍國主義 D.照搬西方制度27.(2025·高州模擬)斯大林一再強調,蘇聯不能走“通常的”工業化道路,他依靠農民“貢稅”來積累資金。因此蘇聯實行( )A.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新經濟政策C.優先發展重工業 D.農業集體化28.(2025·高州模擬)《新政日記摘抄》中記載:“(1932年)這個冬天,在紐約生活和工作的人沒有不深感不安的……從來還沒有過這樣的普遍失業現象和令人傷感的真正饑寒交迫的苦難。”此歷史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A.自然災害嚴重 B.一戰的爆發C.二戰的破壞 D.經濟大危機29.(2025·高州模擬)1955年5月,北約接納聯邦德國為成員。蘇聯感受到威脅,隨即成立華沙條約組織。據此可知( )A.兩極對峙加劇 B.戰爭風險緩解C.美蘇合作加強 D.殖民體系瓦解30.(2025·高州模擬)下圖中數據變化反映了( )A.“第三世界”的興起 B.“福利國家”的出現C.世界殖民體系形成 D.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二、非選擇題 (本大題共3小題, 31題14分, 32題14分, 33提12分, 共40分)31.(2025·高州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漢景帝)詔曰:“農,天下之本也,黃金珠玉,饑不可食,寒不可衣,以為幣用,不識其終始……其令郡國務勸農桑,益種樹,可得衣食物。”——《史記·景帝本紀》材料二 漢唐時期都將糧食視為國家管控的戰略物資,以國有官營的方式統一管理糧食調運、中轉、分配。漢唐用以儲備糧谷的官方和民間倉廩種類繁多,形成了倉、廩、庾、困、窖等十余種倉儲類型,形成了以常平倉、正倉、太倉、軍倉為代表的官方“集中存貯”和以義倉、社倉為代表的民間“分散存放”現象。——摘編自韓國河、王祖遠《漢唐時期儲糧制度和方式之變遷》材料三 從傳入中國到明末約一百年時間里,玉米已經傳播到河北、山東、河南、陜西、安徽、廣東、云南、浙江等十多個省份。到18世紀初,玉米已傳播到全國大多數省份。17世紀之前,玉米種植在中國主要限于西南地區,進入18世紀之后,玉米在中國的推廣速度加快,不僅成為西南地區的主要糧食作物,而且在長江中游以及漢水流域也已開始大量種植。據估計,在清代中葉,玉米的種植面積至少已占耕地總面積的6%左右。——摘編自袁行霈《中華文明史》(1)根據材料一,說明漢代“以農為本”的合理性。(2)根據材料二,概括漢唐時期政府管控糧食的措施。(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6世紀以來玉米在中國傳播的特點,并分析推廣的原因。32.(2025·高州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清中葉以前,中國交通依靠人力、畜力、水運等自然力,同時出行方式還具有明顯的等級制色彩。19世紀中葉開口通商以后,半機械化的西式馬車、人力車、自行車,以及機械化的輪船、火車、汽車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繼傳入并逐步發展,新式交通工具逐漸成為全國城市及長途交通的主導。此后,人們的出行更加快捷、舒適、方便。出行方式商業化程度大增,因而也更趨于平等化、大眾化。——摘編自李長莉《近代交通進步的社會文化效應對國人生活的影響》材料二 改革開放初期,我國城市交通以居民步行為主,自行車穩步進入城市家庭。1985年起,各大城市逐步新建、擴寬城市道路網絡,公共汽車、出租車數量逐步增長。2001年后,針對城市私人汽車數量急劇攀升所帶來的交通擁堵問題,國務院要求各城市繼續推進公共汽車的發展,同時有序進行地鐵、輕軌等城市軌道交通的建設,并完善路況信息監控的交通廣播發布系統。2008年起,軌道交通成為各城市交通建設的重點工程。(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中國交通工具進步的表現,并指出其歷史背景。(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交通的發展趨勢,并簡析我國城市交通發展的重要意義。33.(2025·高州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按照在地球上大體上所處的地理位置,一些國家分別被稱為東方國家或西方國家、南方國家或北方國家。冷戰時期,蘇美兩大陣營主要分處東半球和西半球,因而東方和西方國家這一地理屬性的劃分被引申為意識形態意義。——摘編自徐秀軍《“全球南方”的概念內涵與理論價值》材料二(1)根據材料一,概括冷戰時期國家分類的主要依據。(2)根據材料二,綜合圖1、圖2提取一個主題,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釋。(要求:主題明確,闡釋充分,史實準確,邏輯清晰)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識點】原始的農耕生活【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分析可知,材料出土的工具都與農業生產相關,反映了農業生產的進一步發展,B符合題意;材料只能看出農業生產工具產生,并不能看出其已經成熟,排除A;材料涉及農耕,不涉及采集和漁獵,采集經濟是指人類以采摘自然界現存植物為生的經濟形式,而漁獵經濟則是以漁獵為生的生產方式,排除C; 階級分化 是指在社會中,由于經濟地位、政治權力、社會地位等方面的差異而形成的不同社會階層或群體,可通過陪葬品多少差異體現,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原始農耕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原始農耕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答案】B【知識點】百家思想與“百家爭鳴”【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吾以此知威勢之可以禁暴,而德厚之不足以止亂也”大意是,我因此知道威嚴的氣勢可以防范暴虐的產生,而寬厚仁德卻不可以制止動亂。這思想主張威嚴、法治,屬于法家思想,韓非是法家代表人物,B符合題意;道家主張無為而治,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A;墨子是墨家代表,主張兼愛、非攻、尚賢,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C;孟子是儒家代表,主張仁德,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百家爭鳴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百家爭鳴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3.【答案】C【知識點】秦確立中央集權制【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垂二千年,而弗能改。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勢之所趨”和所學知識可知,這是指郡縣制延續了兩千年,使古今上下都能安定,這是形勢發展的必然,說明郡縣制適應了歷史發展潮流,C符合題意;郡縣制下地方官員由中央直接任免,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但并不能 “消除” 地方割據勢力,排除A;君主專制強調的是皇權對相權等中央權力的掌控,與郡縣制對地方的管理不是同一范疇,排除B;內亂的產生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政治腐敗、階級矛盾激化、權力斗爭等,郡縣制無法 “消除” 內亂,排除D。故故答案:C。【點評】本題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權制度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4.【答案】C【知識點】漢武帝的大一統【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漢政權嚴禁鐵、銅及母畜等物品出口,是因為漢政權面臨匈奴的威脅,邊防壓力較大,禁止這些物品出口防止增強匈奴的軍事實力,C符合題意;材料只涉及部分商品禁止出口,并不阻礙民族交融,排除A;漢政權禁止出口材料物品是出于國家安全的考慮,與物資匱乏無關,排除B;重農抑商政策強調的是重視農業,限制手工業和商業發展,與材料現象無關,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5.【答案】C【知識點】江南地區的開發【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東晉南朝時,除以水稻為主外,北方的麥、菽、粟等糧食作物也開始在南方種植,農業生產普遍出現了稻麥輪作制,麥類成為南朝重要的糧源”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晉末年以來,大批北方人民為躲避戰禍南下,給江南地區帶來中原地區先進的生產工具和農業生產技術,也帶來大量北方農作物品種。因此麥類成為南朝重要的糧源是北人南遷影響農耕發展,C符合題意;題干并未提及南方耕作技術領先于北方,稻麥輪作制的出現更多是由于北方作物引入南方,而非技術本身的領先,排除A;題干僅說明南方農業有所發展,并未提供經濟整體超越北方的證據,且東晉南朝時期北方經濟仍占重要地位,排除B;麥、菽、粟并非新傳入的物種,而是北方傳統作物,題干也未提及其對整體經濟格局的改變,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江南地區開發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江南地區開放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6.【答案】B【知識點】隋朝的建立與統一【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分析可知,隋文帝安撫嶺南,促使冼夫人歸附,推動了隋朝的統一,順應了統一的歷史趨勢,B符合題意;秦始皇統治時期派兵統一了東南、嶺南等地區,第一次納入中央集權制國家的版圖,排除A;材料只涉及嶺南地區歸附隋朝,不涉及其管理措施,不能看出邊疆與內地一體化管理,排除C;D項說法過于絕對化,隋朝速亡,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隋朝建立與統一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隋朝建立與統一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7.【答案】B【知識點】宋元時期的文化——宋詞、元曲、資治通鑒【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元代商品經濟活躍,城市如大都、杭州等商業興盛,市民階層壯大。雜劇作為娛樂形式,主要面向市民觀眾,內容自然貼近市井生活,語言也通俗化。因此商品經濟發展推動市民文化需求,促使元雜劇形成市井化特征,B符合題意;元代科舉長期停滯,與雜劇的市井化無直接關聯,排除A;元代主流思想如理學更傾向雅正文學,與雜劇的通俗性相悖,排除C;元代教育普及有限,市民文化需求增長是因經濟環境變化,而非素質提升的直接結果,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元雜劇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元雜劇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8.【答案】C【知識點】鄭和下西洋【解析】【分析】根據題干郵票是為紀念鄭和下西洋580周年發行的。郵票圖案中能看出中國與海外地區人員的交往與互動,說明鄭和下西洋在宣揚國威與維護朝貢體系的同時,客觀上也促進了與海外的文化交流,C符合題意;鄭和下西洋是明朝時期的一次重要航海活動,其主要目的是展示明朝的國威,排除A;鄭和下西洋的航線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南亞和東非地區,并沒有開辟亞歐之間的新航線,排除B;鄭和下西洋有一定的經濟目的,但其核心并非經濟,而是政治和外交,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鄭和下西洋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鄭和下西洋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9.【答案】D【知識點】清朝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題干中描述蘇州東城 “比戶習織,專其業者不啻萬家”,杭州東城 “機杼之聲,比戶相聞”,江寧織緞之機有百余種名目,這些都表明清代江南地區的紡織業非常發達,從事紡織業的家庭眾多,而且生產技術有了很大進步,織緞機的名目繁多,體現了手工業生產進一步發展,D符合題意;中國近代工業的興起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后,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展,逐漸出現了機器生產的工廠,排除A;小農經濟在中國古代社會長期占據主導地位,具有很強的穩定性,排除B;資本主義工廠制度需要有大規模的機器生產、雇傭勞動制度以及嚴格的工廠管理等要素,而清代的手工業生產不具備這些條件,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清朝農業發展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清朝農業發展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0.【答案】C【知識點】洋務運動【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魏源 “師夷長技以制夷” 的思想主要是強調學習西方的技術來抵御西方列強的侵略,而洋務派 “師夷長技以自強”“師夷長技以求富” 不僅繼承了學習西方技術的思想,還進一步付諸實踐,通過創辦軍事工業、民用工業等方式,試圖實現國家的自強和富強。這體現了從單純的思想主張到具體實踐的轉變,是對國家出路探索的深入,C符合題意;“救亡自強” 的思想并非在洋務派時期才初步提出,早在鴉片戰爭時期,一些有識之士就已經開始意識到中國面臨的危機,魏源提出 “師夷長技以制夷” 就蘊含著救亡的思想,排除A;洋務運動最終以失敗告終,并沒有使中國實現民族富強的目標,排除B;洋務派的主張仍然局限于學習西方的技術層面,并沒有轉向學習西方的制度,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洋務運動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洋務運動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1.【答案】D【知識點】太平天國運動【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婦女和男子同樣分配土地和生活資料;婦女可參與軍政事務;設置女官,開科取士。”可知,《天朝田畝制度》規定中婦女享有平等權利、設立女官等舉措,直接挑戰封建綱常倫理,具有鮮明的反封建壓迫色彩,D符合題意;《天朝田畝制度》由于太平天國運動的失敗,并未在全國范圍推廣實施,排除A;傳統文化對太平天國有一定影響,但題干中婦女平等分配土地、參與軍政等規定恰恰是對傳統封建等級制度的突破,排除B;動搖儒學正統地位的是新文化運動等后期思潮,太平天國雖沖擊儒學但未動搖其根本,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太平天國運動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太平天國運動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2.【答案】A【知識點】《辛丑條約》及其危害【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辛丑條約》規定清政府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9.8億兩,以海關稅、鹽稅等稅收作擔保,這是對中國空前規模的勒索,加劇了中國的貧窮和落后,A符合題意;外國軍隊駐扎于中國戰略要地,將清政府置于列強的武裝控制之下,嚴重破壞了中國的主權完整,排除B;在北京設立“使館界”,實際成為“國中之國”,成為列強策劃侵略中國的大本營,排除C;禁止科舉考試反映了列強對中國舊式精英的心理征服,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辛丑條約》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辛丑條約》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3.【答案】A【知識點】北洋政府【解析】【分析】根據材料“20世紀20年代初,中國流傳這樣的民謠:‘年年官兵戰,到處土匪亂。戰的中國真難看,亂的人民不安然。’‘田產又有兵匪憂,做個農民不如牛’”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16年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分裂,馮國璋、段祺瑞、張作霖等軍閥各自占領地盤,并為了爭奪地盤和鞏固政權,不惜出賣國家利益,依附帝國主義,中國陷入了軍閥割據紛爭的動亂之中,因此材料民謠反映的現象是北洋軍閥統治的黑暗,A符合題意;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B;國民黨政府即南京國民政府成立于1927年,排除C;清朝已經在1912年滅亡,此時君主專制已不存在,與題目中的時間不符,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北洋政府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北洋政府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4.【答案】D【知識點】新文化運動【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改造青年之思想,輔導青年之修養,為本志之天職。(1915年)”可知,1915年提出“改造青年思想”,對應新文化運動初期的思想啟蒙,倡導民主與科學。根據題干“有關國命存亡之大政,安忍默不一言 (1917年)”可知,1917年關注“國命存亡之大政”,表明從思想領域轉向對現實政治問題的關切,呼應救亡圖存的時代需求。根據題干“軍國主義(即帝國主義)和金力主義(即資本主義),已經造成了無窮罪惡,現在是應該拋棄的了。(1919年)”可知,1919年批判帝國主義和資本主義,體現五四運動后接受馬克思主義的傾向,符合社會思潮的轉變。因此《新青年》始終緊跟社會變革,從思想啟蒙到救亡圖存再到批判舊制度,展現了把握時代脈搏的特點,D符合題意;1917年新文化運動提及國家存亡,通過批判封建思想、提倡民主科學、宣傳馬克思主義等方式,試圖喚醒民眾,推動社會變革,以實現國家的獨立和復興,排除A;新文化運動初期屬于資產階級民主立場,排除B;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與題干信息時間不符,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新文化運動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5.【答案】C【知識點】遵義會議【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35年1月,遵義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在極其危急的時刻,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成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C符合題意;1921年中共一大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排除A;八七會議是大革命失敗以后中共中央于1927年8月7日在湖北漢口召開的緊急會議,提出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排除B;1935年底瓦窯堡會議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側重政治路線而非軍事危機,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遵義會議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遵義會議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6.【答案】C【知識點】抗日戰爭的勝利【解析】【分析】根據漫畫“第一期抗戰,民眾多半走后方!第二期抗戰,軍民一齊干,大家再努力,鬼子必命亡!”可知,漫畫體現的是民眾從逃避戰爭到主動投入抗戰,表明民眾民族意識覺醒,全民抗戰,C符合題意;抗日戰爭期間,正面戰場是國民黨官兵抗日,與題干漫畫民眾不符,排除A;游擊戰術是中國共產黨在敵后戰場抗日的戰術,排除B;題干漫畫揭示的是民眾抗戰態度的變化,沒涉及其他國家對中國抗日戰爭的支援情況,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抗日戰爭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抗日戰爭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7.【答案】A【知識點】解放區的土地改革【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土地法大綱》規定廢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這使廣大貧雇農政治上翻了身,經濟上分到土地,生活上得到保證,極大地調動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為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A符合題意;1947 年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時,抗日戰爭已經于1945年取得勝利,此時的土地改革是為了滿足解放戰爭時期農民對土地的要求,排除B;1947 年的土地改革是把地主土地分給農民,實現的是農民土地所有制,而不是農村土地公有化,排除C;1947 年的土地改革主要是為了解放農村生產力,調動農民支持革命的積極性,并沒有直接推動黨的工作重心轉移,1949年七屆二中全會提出工作重心向城市轉移,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解放區土地改革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解放區土地改革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8.【答案】C【知識點】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解析】【分析】根據材料中“1913-1920年我國民族資本企業數量、資本總額和工人總數”的數據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12-1920年,近代民族工業企業數量增多,工人總數增加,說明近代民族工業進一步發展,C符合題意;19世紀60年代洋務運動開始現代化嘗試,排除A;材料中只涉及民族工業的發展,沒有涉及國內產業結構,排除B;題干未提供外資企業對比數據,無法證明民族企業是否"主導",當時外資在重工業、金融等領域仍占優勢,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民族資本發展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9.【答案】B【知識點】萬隆會議及“求同存異”外交方針【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由“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團結而不是來吵架的”,“中國代表團是來求同而不是來立異的”可知,1955年,亞洲和非洲國家政府首腦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舉行會議,會上帝國主義國家挑撥一些國家的代表當著中國代表的面攻擊共產主義,甚至懷疑中國對鄰國搞“顛覆”活動,針對帝國主義的破壞會議的陰謀和各國間的矛盾、分歧,中國代表團團長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B符合題意;日內瓦會議是1954年在瑞士日內瓦舉行的討論和平解決朝鮮問題和恢復印度支那和平問題的國際會議,排除A;二十六屆聯合國大會是1971年召開的,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排除C;尼克松訪華的一周被稱為“改變世界的一周”,中美兩艘大船在當時的世界格局中,各自轉個180度大彎來之不易,此后中美逐漸打破堅冰,建立彼此尊重的關系,啟發了國際政治中意識形態體系的更新,推動了世界和平與經濟流通,堪稱20世紀政治史上的里程碑,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萬隆會議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萬隆會議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0.【答案】D【知識點】國有企業改革【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1984年,改革的重點從農村轉移到城市,以國企改革為重點,主要措施就是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增強企業活力,材料工廠的發展與上述措施相關,D符合題意;人工智能技術在21世紀初才迎來快速發展的階段,與材料時間不相符,排除A;21世紀初市場經濟體制初步確立,排除B;上海浦東開發區建立是在1990年,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國有企業改革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國有企業改革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1.【答案】A【知識點】古埃及文明【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古埃及人制定了太陽歷,將一年分為三季,分別是泛濫季、播種季和收獲季,A符合題意;古印度人制定的歷法是一年分為12個月,每月30天,每隔5年加一個閏月,排除B;蘇美爾人制定的歷法是太陰歷,排除C;在公元前6世紀之前,古希臘主要使用陰歷,這種歷法基于月亮的圓缺變化,一年分為12個月,單月30天,雙月29天,全年共計354天 ,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古埃及文明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古埃及文明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2.【答案】C【知識點】西歐莊園的概況及性質【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分析可知,中世紀晚期,城市發展,吸引農民務工,從而使農民喪失了土地和農業生產的積極性,進而農民獲得了自由遷徙和擇業的自由,加速了莊園制的瓦解,C符合題意;材料現象有利于商品經濟的發展,但是并未取代自然經濟,排除A;材料不涉及王權問題,且中世紀晚期王權加強,排除B;材料現象有利于城市社會結構多元化,不是單一化,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西歐莊園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西歐莊園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3.【答案】C【知識點】新航路的開辟【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玉米、甘薯、馬鈴薯等原產于美洲,新航路開辟后傳入歐洲及世界其他地區,C符合題意;茶葉原產于中國,排除A;小麥是古代西亞地區培植的,排除B;西瓜原產于非洲,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新航路開辟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新航路開辟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4.【答案】A【知識點】《獨立宣言》【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英屬北美殖民地在英國統治體系下,本應擁有一定的自主管理權利。然而,英王喬治三世通過《印花法》等稅收法案,強行對殖民地經濟事務進行干涉和控制,這種未經殖民地同意就擅自立法征稅的行為,侵犯了殖民地在經濟管理等方面的自主權利,而自主權是主權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從這個角度而言,殖民地主權受到了侵犯,A符合題意;題干重點強調的是這些法案對殖民地財產和自主權的剝奪,并非單純突出經濟剝削,排除B;題干中《獨立宣言》主要圍繞英王的 “長期虐政” 以及稅收法案對殖民地財產和自主權的影響展開,沒有任何信息指向民眾生活貧困,排除C;《獨立宣言》主要針對的是英王侵犯殖民地權益的行為,而非強調人民毫無自由,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獨立戰爭》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獨立戰爭》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5.【答案】C【知識點】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及影響【解析】【分析】根據材料時間及信息分析可知,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工業化進程加快,促使大量人口移居城市,城市化進程加快,C符合題意;新航路的開辟促使貿易中心轉移,排除A;宗教改革主要涉及宗教領域和政治領域,與人口的遷徙無關,且宗教改革開始于1517年,排除B;光榮革命發生在1688年,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工業革命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工業革命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6.【答案】B【知識點】日本明治維新【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分析可知,此時的天皇掌握立法權、行政權,大權在握,說明此時的憲政保留了濃厚的專制色彩,B符合題意;社會基礎廣泛指的是容納不同階層和群體,與材料無關,排除A;走向軍國主義強調的是對外侵略擴張,材料無從體現,排除C;材料中的制度一定程度上受到德國影響,但是“照搬”說法不符合史實,過于絕對化,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日本明治維新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明治維新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7.【答案】C【知識點】斯大林模式的影響及弊端【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蘇聯在斯大林領導下確定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道路,斯大林采取了依靠農民 “貢稅” 的方式,通過農業集體化等手段,將農業生產的一部分剩余產品轉化為工業發展的資金。這一政策符合當時蘇聯的國情和發展需求,是蘇聯實現工業化的重要舉措,C符合題意;戰時共產主義政策是在蘇俄國內戰爭時期實行的特殊政策,實施于斯大林執政之前,排除A;新經濟政策是列寧在 1921 年實施的政策,排除B;題干強調的是蘇聯不走 “通常的” 工業化道路,依靠農民 “貢稅” 積累資金來發展工業,重點在于工業化道路的選擇,而不是具體的農業政策,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斯大林模式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斯大林模式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8.【答案】D【知識點】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大危機【解析】【分析】根據題干“(1932年)這個冬天,在紐約生活和工作的人沒有不深感不安的……從來還沒有過這樣的普遍失業現象和令人傷感的真正饑寒交迫的苦難”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該日記反映的歷史事件是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1929年,一次空前嚴重的經濟危機首先在美國爆發,然后迅速席卷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這次經濟危機的特點是涉及范圍特別廣、持續時間比較長,破壞性特別大。經濟危機給資本主義世界以沉重打擊,引起了資本主義各國政局的動蕩,D符合題意;1932年美國無全國性自然災害記錄,排除A;1914年一戰爆發,到1918年一戰已經結束了,排除B;二戰1939年才爆發,1932年尚未開始,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經濟大危機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經濟大危機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9.【答案】A【知識點】德國的分裂與歐洲冷戰格局的形成【解析】【分析】據所學知識可知,1949年4月,美國和英法等國成立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并于1955年5月接納聯邦德國為成員,蘇聯為應對威脅,成立華沙條約組織。華約的成立標志著北約與華約兩大軍事集團直接對立,美蘇冷戰格局下的兩極對峙進一步升級,A符合題意;戰爭風險緩解和美蘇合作加強不符合冷戰對抗的史實,排除BC;世界殖民體系瓦解的標志是1990年納米比亞的獨立,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美蘇冷戰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美蘇冷戰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30.【答案】D【知識點】經濟全球化與世界貿易組織【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從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來,世界局勢趨于緩和,和平與發展成為時代主題。各國把發展經濟作為首要任務,生產力和科技水平有了新的提高。國家之間的經濟聯系日益緊密,世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加強。在經濟全球化趨勢下,國際貿易往來更加頻繁,促進了世界貿易額的不斷增長,與圖中1970-2010年世界貿易額持續上升的趨勢相符合,D符合題意;“第三世界” 興起于20世紀50-60年代,與圖中世界貿易額在1970-2010年的變化無關,排除A;“福利國家” 主要涉及國內社會保障、社會福利方面的政策和制度,與世界貿易額的變化并無關,排除B;圖中時間是 1970-2010年,此時世界殖民體系已經瓦解,而且世界殖民體系形成主要涉及殖民統治和掠奪,與圖中世界貿易額的持續增長無關,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經濟全球化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經濟全球化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31.【答案】(1)農業是國家的經濟基礎,提供衣食等基本生活資料。(2)建立多種類型的倉儲系統;實行官營和民間儲備相結合的方式。(3)特點:傳播速度快,范圍廣,從西南地區擴展到全國;18世紀后推廣速度加快,成為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原因:新航路開辟后,玉米作為高產作物被引入中國;適應性強,適合多種環境種植;明清時期人口增長,對糧食需求增加;政府推廣農業技術。【知識點】“貞觀之治”;西漢的建立和“文景之治”;明朝的經濟發展【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文景之治。根據材料一“農,天下之本也,黃金珠玉,饑不可食,寒不可衣”可知,農業是國家的經濟基礎;根據材料一“其令郡國務勸農桑,益種樹,可得衣食物”可知 ,農業發展為人們提供衣食等基本生活資料。(2)本題考查漢唐時期政府管控糧食的措施。根據材料二“漢唐用以儲備糧谷的官方和民間倉廩種類繁多,形成了倉、廩、庾、困、窖等十余種倉儲類型”可知,漢唐時期政府管控糧食的措施是建立多種類型的倉儲系統;根據材料二“形成了以常平倉、正倉、太倉、軍倉為代表的官方‘集中存貯’和以義倉、社倉為代表的民間‘分散存放’現象”可知,漢唐時期政府管控糧食的措施是實行官營和民間儲備相結合的方式。(3)本題考查明朝引進作物的知識。根據材料三“從傳入中國到明末約一百年時間里,玉米已經傳播到河北、山東、河南、陜西、安徽、廣東、云南、浙江等十多個省份”可知,玉米傳播速度快,范圍廣,從西南地區擴展到全國;根據材料三“17世紀之前,玉米種植在中國主要限于西南地區,進入18世紀之后,玉米在中國的推廣速度加快,不僅成為西南地區的主要糧食作物,而且在長江中游以及漢水流域也已開始大量種植”可知,玉米18世紀后推廣速度加快,成為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原因: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玉米耐旱、耐瘠薄,適應性強,適合多種環境種植,緩解了傳統作物對耕地的依賴。明清人口激增,需高產作物補充糧食供給。政府鼓勵墾荒,玉米作為新作物被廣泛引入。新航路開辟后,玉米作為高產作物被引入中國。故答案為:(1)農業是國家的經濟基礎,提供衣食等基本生活資料。(2)建立多種類型的倉儲系統;實行官營和民間儲備相結合的方式。(3)特點:傳播速度快,范圍廣,從西南地區擴展到全國;18世紀后推廣速度加快,成為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原因:新航路開辟后,玉米作為高產作物被引入中國;適應性強,適合多種環境種植;明清時期人口增長,對糧食需求增加;政府推廣農業技術。【點評】本題考查文景之治、漢唐管控糧食的措施、明朝引進作物的相關知識。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分析、歸納材料信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1)合理性:根據材料一“農,天下之本也,黃金珠玉,饑不可食,寒不可衣”可知,農業是國家的經濟基礎;根據材料一“其令郡國務勸農桑,益種樹,可得衣食物”可知 ,農業發展為人們提供衣食等基本生活資料。(2)措施:根據材料二“漢唐用以儲備糧谷的官方和民間倉廩種類繁多,形成了倉、廩、庾、困、窖等十余種倉儲類型”可知,漢唐時期政府管控糧食的措施是建立多種類型的倉儲系統;根據材料二“形成了以常平倉、正倉、太倉、軍倉為代表的官方‘集中存貯’和以義倉、社倉為代表的民間‘分散存放’現象”可知,漢唐時期政府管控糧食的措施是實行官營和民間儲備相結合的方式。(3)特點:根據材料三“從傳入中國到明末約一百年時間里,玉米已經傳播到河北、山東、河南、陜西、安徽、廣東、云南、浙江等十多個省份”可知,玉米傳播速度快,范圍廣,從西南地區擴展到全國;根據材料三“17世紀之前,玉米種植在中國主要限于西南地區,進入18世紀之后,玉米在中國的推廣速度加快,不僅成為西南地區的主要糧食作物,而且在長江中游以及漢水流域也已開始大量種植”可知,玉米18世紀后推廣速度加快,成為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原因: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玉米耐旱、耐瘠薄,適應性強,適合多種環境種植,緩解了傳統作物對耕地的依賴。明清人口激增,需高產作物補充糧食供給。政府鼓勵墾荒,玉米作為新作物被廣泛引入。新航路開辟后,玉米作為高產作物被引入中國。32.【答案】(1)表現:交通工具種類增多,從半機械化到機械化;出行方式更加快捷、舒適和方便;商業化程度增加,趨于平等化、大眾化。歷史背景: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入侵,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交通工具;近代化進程的推動;城市化進程加快。(2)趨勢:交通工具多樣化;道路網絡不斷完善;重視公共交通的發展;軌道交通成為重點工程;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統逐步建立。意義:改善城市交通狀況,緩解交通擁堵;提高居民出行效率,改善生活質量;推動城市化進程,促進經濟發展;智能化管理,提高交通安全性。【知識點】衣食住行的變遷【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近代交通的變化。根據材料一“19世紀中葉開口通商以后,半機械化的西式馬車、人力車、自行車,以及機械化的輪船、火車、汽車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繼傳入并逐步發展”可知,近代中國交通工具進步的表現為交通工具種類增多,從半機械化到機械化;根據材料一“人們的出行更加快捷、舒適、方便。出行方式商業化程度大增,因而也更趨于平等化、大眾化”可知,近代中國交通工具進步的表現為出行方式更加快捷、舒適和方便;商業化程度增加,趨于平等化、大眾化。歷史背景: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近代史上,列強侵略中國同時,也傳播先進文明,給中國帶來先進技術和交通工具;面對列強侵略,中國人民進行不同探索,主動向西方學習,推動近代化發展。中國近代化進程、城市化進程加快推動近代中國交通工具進步變化。近代中國交通工具進步的歷史背景是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入侵,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交通工具;近代化進程的推動;城市化進程加快。(2)本題考查改革開放后交通的發展。根據材料二“各大城市逐步新建、擴寬城市道路網絡,公共汽車、出租車數量逐步增長”可知,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交通發展的趨勢有交通工具多樣化;根據材料二“國務院要求各城市繼續推進公共汽車的發展,同時有序進行地鐵、輕軌等城市軌道交通的建設,并完善路況信息監控的交通廣播發布系統”可知,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交通的發展趨勢是道路網絡不斷完善;重視公共交通的發展;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統逐步建立;根據材料二“2008年起,軌道交通成為各城市交通建設的重點工程”可知,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交通的發展趨勢是軌道交通成為重點工程。意義:根據材料二“國務院要求各城市繼續推進公共汽車的發展,同時有序進行地鐵、輕軌等城市軌道交通的建設”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城市交通發展有利于改善城市交通狀況,緩解交通擁堵;提高居民出行效率,改善生活質量;推動城市化進程,促進經濟發展;根據材料二“完善路況信息監控的交通廣播發布系統”可知,智能化管理,提高交通安全性。故答案為:(1)表現:交通工具種類增多,從半機械化到機械化;出行方式更加快捷、舒適和方便;商業化程度增加,趨于平等化、大眾化。歷史背景: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入侵,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交通工具;近代化進程的推動;城市化進程加快。(2)趨勢:交通工具多樣化;道路網絡不斷完善;重視公共交通的發展;軌道交通成為重點工程;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統逐步建立。意義:改善城市交通狀況,緩解交通擁堵;提高居民出行效率,改善生活質量;推動城市化進程,促進經濟發展;智能化管理,提高交通安全性。【點評】本題考查近代交通的變化、改革開放后交通的發展的相關知識。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分析、歸納材料信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1)表現:根據材料一“19世紀中葉開口通商以后,半機械化的西式馬車、人力車、自行車,以及機械化的輪船、火車、汽車等新式交通工具相繼傳入并逐步發展”可知,近代中國交通工具進步的表現為交通工具種類增多,從半機械化到機械化;根據材料一“人們的出行更加快捷、舒適、方便。出行方式商業化程度大增,因而也更趨于平等化、大眾化”可知,近代中國交通工具進步的表現為出行方式更加快捷、舒適和方便;商業化程度增加,趨于平等化、大眾化。歷史背景: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國近代史上,列強侵略中國同時,也傳播先進文明,給中國帶來先進技術和交通工具;面對列強侵略,中國人民進行不同探索,主動向西方學習,推動近代化發展。中國近代化進程、城市化進程加快推動近代中國交通工具進步變化。近代中國交通工具進步的歷史背景是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入侵,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交通工具;近代化進程的推動;城市化進程加快。(2)趨勢:根據材料二“各大城市逐步新建、擴寬城市道路網絡,公共汽車、出租車數量逐步增長”可知,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交通發展的趨勢有交通工具多樣化;根據材料二“國務院要求各城市繼續推進公共汽車的發展,同時有序進行地鐵、輕軌等城市軌道交通的建設,并完善路況信息監控的交通廣播發布系統”可知,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交通的發展趨勢是道路網絡不斷完善;重視公共交通的發展;智能化交通管理系統逐步建立;根據材料二“2008年起,軌道交通成為各城市交通建設的重點工程”可知,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城市交通的發展趨勢是軌道交通成為重點工程。意義:根據材料二“國務院要求各城市繼續推進公共汽車的發展,同時有序進行地鐵、輕軌等城市軌道交通的建設”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城市交通發展有利于改善城市交通狀況,緩解交通擁堵;提高居民出行效率,改善生活質量;推動城市化進程,促進經濟發展;根據材料二“完善路況信息監控的交通廣播發布系統”可知,智能化管理,提高交通安全性。33.【答案】(1)主要依據:地理位置和意識形態。(2)主題:全球化推動了“全球南方”國家的聯合。闡釋:20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不結盟運動的興起、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第三世界的崛起,廣大發展中國家開始走向聯合。它們以聯合國為主要平臺,開展積極有效的國際合作,成立七十七國集團,推動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同時,廣大發展中國家積極推動南北對話和南南合作,提高了自身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促進了世界格局的多極化趨勢。綜上所述,全球化推動了“全球南方”國家的聯合。【知識點】美國的冷戰政策;經濟全球化與世界貿易組織;國際新秩序【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冷戰的知識。根據材料“按照在地球上大體上所處的地理位置,一些國家分別被稱為東方國家或西方國家、南方國家或北方國家”和所學知識可知,這說明從地理方位上對國家進行了初步劃分,這是分類的基礎依據之一。根據材料“冷戰時期,蘇美兩大陣營主要分處東半球和西半球,因而東方和西方國家這一地理屬性的劃分被引申為意識形態意義”和所學知識可知,冷戰時美蘇兩大陣營對峙,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和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多方面對抗,這種對抗使得原本基于地理的東西方國家劃分,被賦予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不同意識形態的內涵 。(2)本題為開放性試題,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仔細觀察圖 1、圖 2,從圖片所反映的不同時期國際狀況出發,考慮國際格局、國際關系等方面的變化等,可以提煉主題為全球化推動了“全球南方”國家的聯合。圍繞主題,選取能夠支撐觀點的歷史事件和史實展開論述,比如選取 20 世紀六七十年代不結盟運動興起、世界殖民體系瓦解、第三世界崛起還有發展中國家成立七十七國集團等。具體論述如下:20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不結盟運動的興起、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第三世界的崛起,廣大發展中國家開始走向聯合。它們以聯合國為主要平臺,開展積極有效的國際合作,成立七十七國集團,推動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同時,廣大發展中國家積極推動南北對話和南南合作,提高了自身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促進了世界格局的多極化趨勢。最后進行總結,綜上所述,全球化推動了“全球南方”國家的聯合。若其他角度也言之有理也可。故答案為:(1)主要依據:地理位置和意識形態。(2)主題:全球化推動了“全球南方”國家的聯合。闡釋:20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不結盟運動的興起、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第三世界的崛起,廣大發展中國家開始走向聯合。它們以聯合國為主要平臺,開展積極有效的國際合作,成立七十七國集團,推動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同時,廣大發展中國家積極推動南北對話和南南合作,提高了自身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促進了世界格局的多極化趨勢。綜上所述,全球化推動了“全球南方”國家的聯合。【點評】本題考查冷戰的相關知識。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分析、歸納材料信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1)主要依據:根據材料“按照在地球上大體上所處的地理位置,一些國家分別被稱為東方國家或西方國家、南方國家或北方國家”和所學知識可知,這說明從地理方位上對國家進行了初步劃分,這是分類的基礎依據之一。根據材料“冷戰時期,蘇美兩大陣營主要分處東半球和西半球,因而東方和西方國家這一地理屬性的劃分被引申為意識形態意義”和所學知識可知,冷戰時美蘇兩大陣營對峙,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和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在政治、經濟、軍事等多方面對抗,這種對抗使得原本基于地理的東西方國家劃分,被賦予了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不同意識形態的內涵 。(2)本題為開放性試題,答案言之成理即可。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仔細觀察圖 1、圖 2,從圖片所反映的不同時期國際狀況出發,考慮國際格局、國際關系等方面的變化等,可以提煉主題為全球化推動了“全球南方”國家的聯合。圍繞主題,選取能夠支撐觀點的歷史事件和史實展開論述,比如選取 20 世紀六七十年代不結盟運動興起、世界殖民體系瓦解、第三世界崛起還有發展中國家成立七十七國集團等。具體論述如下:20世紀六七十年代,隨著不結盟運動的興起、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第三世界的崛起,廣大發展中國家開始走向聯合。它們以聯合國為主要平臺,開展積極有效的國際合作,成立七十七國集團,推動建立國際經濟新秩序。同時,廣大發展中國家積極推動南北對話和南南合作,提高了自身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促進了世界格局的多極化趨勢。最后進行總結,綜上所述,全球化推動了“全球南方”國家的聯合。若其他角度也言之有理也可。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廣東省茂名市高州市2025年中考歷史一模試卷(學生版).docx 廣東省茂名市高州市2025年中考歷史一模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