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湖南省湘潭市2025年中考歷史一模試卷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2025·湘潭模擬)考古學者已發掘出云南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的兩顆門齒化石、陜西藍田人(距今約160萬年)的完整頭骨化石、湖北鄖縣人(距今約100萬年)的3個頭骨化石,同時發現他們都已經能制作和使用工具。這說明( )A.中國古人類化石的數量最豐富B.中國發現了世界最早的人類頭骨化石C.當時原始農業的發展水平較高D.中華大地百萬年的人類史找到了實證2.(2025·湘潭模擬)公元前356年,秦國政府頒布了某項法令,百姓丁一改以往消極狀態,開始努力開墾荒地,致力于提高糧食產量。據此推斷,令他改變的法令很可能出自( )A.李悝變法 B.商鞅變法 C.光武中興 D.王安石變法3.(2025·湘潭模擬)右圖為佛經殘頁,發現于浙江溫州白象塔。經專家鑒定,它大約為1100年左右的活字印刷品,也是目前我國現存最早的泥活字印刷品。此殘頁的出現( )活字印刷佛經的殘頁A.證明佛經的印刷者是畢昇B.說明北宋已發明活字印刷術C.標志活字印刷術使用非常普遍D.實證了溫州是最早使用活字印刷術的地方4.(2025·湘潭模擬)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設立了“錦衣衛”,最初負責皇帝的安全和偵查工作,但后來職能逐漸轉向收集情報、監視官員等。由此可見,此機構設立的目的是( )A.解決倭患 B.強化皇權 C.增強國力 D.發展科舉5.(2025·湘潭模擬)以下歷史陳述與歷史結論對應正確的是( )序號 歷史陳述 歷史結論① 孫中山提出了“民族”“民權”“民生”的革命綱領 這是一個徹底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能徹底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② 武昌起義之后,各省紛紛脫離清政府宣告獨立 這說明資產階級革命黨人做了充分的革命準備③ 民國初期中國民眾的服飾出現了“西裝、東裝、漢裝、滿裝,應有盡有”的狀況 這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呈現新舊并呈、中西合璧的多元交融的特征④ 新文化運動提出了“民主”“科學”為口號,《新青年》和北京大學成為重要陣地 這說明新文化運動廣泛發動了群眾A.① B.② C.③ D.④6.(2025·湘潭模擬)據統計,紅軍長征時翻越了73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3次穿越被稱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這體現了紅軍( )A.憂國憂民、民主進步的精神 B.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精神C.不怕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 D.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精神7.(2025·湘潭模擬)1945年10月25日,中國政府舉行“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典禮”,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及澎湖列島正式重回祖國版圖。這也是“臺灣光復節”的由來。此次臺灣光復歸功于( )A.鄭成功收復臺灣 B.左宗棠收復臺灣C.臺灣人民反割臺斗爭 D.抗日戰爭的勝利8.(2025·湘潭模擬)20世紀50年代初,農民們歡天喜地地說:“分了地,出了氣,翻了身,見了天。”與之直接相關的事件是( )A.新中國的成立 B.土地改革C.抗美援朝 D.大躍進運動9.(2025·湘潭模擬)“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饑餓。”這段頒獎詞最適合的人物是( )A.焦裕祿 B.錢學森 C.袁隆平 D.屠呦呦10.(2025·湘潭模擬)以下年代尺整理的是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但不小心被小涵同學抄錯了位置。其中序號和內容匹配不需修改的是( )A.毛澤東思想B.鄧小平理論C.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D.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11.(2025·湘潭模擬)2024年尾,上海博物館員工和游客一起扮演了法老的造型,戴上了靈蛇頭飾,共同歡度了“眾神的派對——××文明大展迎新奇妙夜”活動。其中××文明應該指的是( )A.古埃及 B.古巴比倫 C.古印度 D.古希臘12.(2025·湘潭模擬)許多古代希臘的經典著作是通過阿拉伯人的翻譯介紹,才又重新回到歐洲。中國和印度的許多發明和知識,也是通過阿拉伯人傳到歐洲各國。這反映了阿拉伯人( )A.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 B.形成獨具特色的文明C.壟斷了世界文化交流 D.創造了歐洲近代文明13.(2025·湘潭模擬)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內容多樣,主題涵蓋了愛情、時間、死亡、自然等人類都關心的話題,表現了人類的喜怒哀樂。他的詩歌體現了( )A.人文主義精神 B.革命主義情懷C.神權至上崇拜 D.社會主義思潮14.(2025·湘潭模擬)“《民法典》確認了契約自由原則,破除了封建立法原則,是法國大革命的重要成果,成為歐美各國資產階級的立法規范,推動了資本主義發展。”材料中的“《民法典》”指的是( )A.《漢謨拉比法典》 B.《十二銅表法》C.《查士丁尼法典》 D.《拿破侖法典》15.(2025·湘潭模擬)李老師在歷史課上,出示了如下兩幅圖片。由此推斷,她將要講授的內容可能是( )A.光榮革命 B.二月革命 C.十月革命 D.凱末爾革命16.(2025·湘潭模擬)1933年至1934年,聯邦政府提供了價值2億美元資金,用于興建公路和其他交通基礎設施。1935年,羅斯福推出國家公路法案,提供了價值4億美元的資金,進一步推動了公路建設。這些措施( )A.提供了就業機會 B.保護了自然環境C.根除了社會矛盾 D.穩定了產品價格二、非選擇題(第17題14分,第18題14分,第19題12分,第20題12分,共52分)17.(2025·湘潭模擬)中華文明不斷發展,成為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材料二 我們可以對中國古代史上的所謂“分裂”期有以下的認識。一是所謂“分裂”只是就政權和形式上而言,華夏認同從未瓦解,而且仍然主導著中國沿著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方向繼續前進。二是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和遼宋夏金時期,在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歷史發展脈絡中都發揮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高福順《遼宋夏金時期內聚性不斷增強》(1)材料一選取的是中國古代三個不同時期的疆域圖(形勢圖)。根據所學知識,請按歷史發展的進程,對三幅圖重新排序,并指出其反映了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哪一總體趨勢?(2)提取材料二中一個關于中國古代“分裂”時期認識的觀點,并結合中國古代史的史實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表達清晰)18.(2025·湘潭模擬)某校九年級同學正在開展項目化學習,請你參與完成。【項目名稱】“湖南見證”策展活動【項目目標】通過舉辦策展活動,走近湖南歷史,感受湖南人民敢為人先不斷進取的精神,增進民族自豪感。【項目任務】任務一 第一組同學以“古代湖南名片”為主題,整理了部分具有湖南特色的文物信息,準備布展。文物信息 ①永州道縣玉蟾巖遺址出土的炭化稻谷,為世界上已發現時代最早的人工栽培稻的實物標本 ②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吳氏長沙國丞相轪侯印 ③在印度尼西亞打撈的一艘唐代商船中,發現的帶阿拉伯人像的長沙窯瓷器文物價值 實證了玉蟾巖存在原始稻作農業的事實,是了解我國農業起源時間、地點及水稻演化歷史難得的實物資料。任務二 第二組同學以“近代湖南名人”為主題,收集到了學者關于湖南近代名人的論述。在一個半世紀中,長沙曾涌現了對全國歷史進程產生重大影響的五大人才群體,即以陶澍、魏源為代表的清中期經世致用學派和改革派,以曾國藩、左宗棠為代表的湘軍集團,以譚嗣同、唐才常為代表的維新派,以黃興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和以毛澤東、劉少奇為代表的無產階級革命家。 ——梁小進《試論長沙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地位和基本構成因素》任務三 第三組同學以“現代湖南風采”為主題,收集到了一組對比資料。晚清時期 1876年湖南機器局建成,被稱為湖南近代工業之開端,比中國最早的近代工業遲了15年,因經費短缺,一年后告夭折。1895年陳寶箴創辦湖南礦務總局,湖南現代工業起步。但直到清政府滅亡,湖南工業發展仍緩慢。民國時期 1927—1936年,湖南工業獲得較快發展,奠定了湖南現代工業的微薄基礎。新中國成立后 1949年,原國民黨政府在湘工礦企業和省屬工礦企業僅47家,均已殘破不堪。解放后三年恢復期,湖南加大機械、冶金、電力等工業建設,全省國營工業企業迅速增加到734個。 “一五”計劃時期,國家156項重點工程有6項落子湖南,全國694個限額以上大中型工業建設項目,湖南有38項。 20世紀60年代,伴隨著國家三線建設戰略調整,除湘中株洲、湘潭、衡陽等地之外,湘西、湘中新型工業城市崛起,湖南工業整體實力增強。 到1978年,已擁有工業大門類15個,共完成工業總產值142.7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約是1952年的20倍。1993年,湖南上市股票實現“零”的突破。到2011年底,湖南工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1.2%,涌現出8個千億產業、2個千億集群、3個千億園區、1家千億企業。湖南實現從農業大省向工業大省的巨大跨越。(1)請你根據上表中的相關信息,完成②、③文物價值部分的說明。(②、③任選一例作答)(2)請你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在展板上為這段材料補充近代湖南不同人才群體的歷史貢獻(任選取其中一個人才群體),并概括近代湖南人才迭出的歷史背景。(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舊中國湖南近代工業發展的特點,并分析新中國成立后湖南最終實現向工業大省跨越的原因。19.(2025·湘潭模擬)20世紀國際格局幾經變化,中國國運也隨之幾度沉浮。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 對于20世紀40年代后期至70年代的世界格局狀態,當時的絕大多數政治家和學者都認為是一種凝固的“兩極格局”,以意識形態為標志的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力量是其基本構成元素。但在毛澤東的視域下,這一時期的世界格局基本由四類國家決定,即美帝國主義國家,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英、法、日、德等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廣大亞、非、拉等經濟落后國家。這四類國家在不同時期分化組合成不同的力量集團,從而構成了世界格局變動的圖景。——李敏倫《毛澤東視域下的二戰后世界格局轉換及其外交應對》(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圖1與圖2反映的歷史事件有何關聯?對當時中國產生了怎樣的直接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圖3中美國宣傳“幫助中國”的背景。圖4能證明圖3中哪一觀點?(3)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材料三中毛澤東觀點的正確性。20.(2025·湘潭模擬)近代以來,世界的經濟中心在不斷發生著變化。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僅僅數年前,(葡萄牙)里斯本還是一個地處世界邊緣的城市。現在它變成了能與東方最富有的貿易中心相媲美的商業樞紐。來自三大洲的艦船云集在它的海港……歐洲的人都趕來觀看,購買和品嘗這些刺激的新鮮事物。——奈杰爾·克利夫《最后的十字軍東征》材料二 1876年英國殖民地面積相當于全世界領土的15.1%,殖民地人口相當于當時世界總人口的18%。1870年,英國煤產量為美、法、德3國之和的1.34倍;棉花消費量為3國之和的1.9倍;對外貿易額為3國之和的71%,占世界對外貿易總額中的比重為22%。當時英國是全世界所需工業產品的主要供應基地,不僅供應工業消費品(紡織品及其它),而且供應工業生產資料(機器設備及煤鐵)和運輸工具。——摘編自郭吳新《19世紀的世界經濟格局》材料三 太平洋經濟和戰略圖景已發生了劇烈變化。中國已超越日本成為西太平洋的主要強權。日本和澳大利亞仍在,韓國已成為全球主要的貿易國家之一,東盟國家繼續其成長和發展,拉美國家開始活躍在太平洋的舞臺上。跨太平洋貿易早在1995年便已超過跨大西洋貿易,如今世界正密切注視著中國和美國兩個經濟體,它們(經濟)的活躍或疲乏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全球經濟健康與否。太平洋時代以其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被想象的形式已經在此實現。——摘編自【芬蘭】貝卡·科爾霍寧《世界史上的太平洋時代》2015年補記(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里斯本貿易地位發生的變化并概括其背景。(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9世紀后期英國的世界經濟地位及對世界的影響。(3)概括材料三的觀點,并分析推動這些經濟體發展的共同因素。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識點】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解析】【分析】根據題干“距今約170萬年、距今約160萬年、距今約100萬年”等信息可知,材料列舉的我國境內的古人類都距今約100萬年(及以上),說明中華大地百萬年的人類史找到了實證,D符合題意;題干僅涉及中國一個國家古人類化石的數量情況,并不能說明中國古人類化石的數量最豐富,排除A;題干材料沒有與其他國家的對比,無法得出中國發現了世界最早的人類頭骨化石,排除B;題干信息中沒有涉及原始農業的相關情況,且當時原始農業還沒有產生,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中國境內早期人類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中國境內早期人類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答案】B【知識點】商鞅變法【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公元前356年,秦國政府頒布了某項法令”和所學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故公元前356年,秦國政府頒布了某項法令很可能出自商鞅變法,B符合題意;李悝變法是在戰國時期魏國的魏文侯當政時,排除A;光武中興出現在東漢光武帝時,排除C;王安石變法發生在北宋宋神宗時,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商鞅變法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商鞅變法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3.【答案】B【知識點】宋元時期的科技——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解析】【分析】根據材料“經專家鑒定,它大約為1100年左右的活字印刷品,也是目前我國現存最早的泥活字印刷品”和所學可知,公元1100年為北宋時期,故該殘頁可證明北宋時期北宋已發明活字印刷術,B符合題意;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但題干中“目前我國現存最早的泥活字印刷品”等并不能證明佛經的印刷者是畢昇,排除A;題干僅反映了一種泥活字印刷品,不足以證明活字印刷術使用非常普遍,排除C;雖然該佛經殘頁發現于浙江溫州白象塔,并不能充分實證溫州是最早使用活字印刷術的地方,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宋元科技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宋元科技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4.【答案】B【知識點】朱元璋強化皇權【解析】【分析】根據材料“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設立了‘錦衣衛’,最初負責皇帝的安全和偵查工作,但后來職能逐漸轉向收集情報、監視官員等”和所學知識可知,朱元璋設立錦衣衛是為了強化皇權,加強君主專制,B符合題意;朱元璋是明朝開國皇帝,倭患形成于明朝中期,排除A;朱元璋設立錦衣衛是為了強化皇權,增強國力不是其目的,排除C;設立錦衣衛是為了強化皇權,發展科舉與設立錦衣衛無關,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朱元璋強化皇權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朱元璋強化皇權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5.【答案】C【知識點】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根據題干表格“民國初期中國民眾的服飾出現了‘西裝、東裝、漢裝、滿裝,應有盡有’的狀況”可知,民國初期中國民眾的服飾受到了東西方以及民族服飾的影響,樣式種類多,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呈現新舊并呈、中西合璧的多元交融的特征,歷史陳述與歷史結論對應正確,C符合題意;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并不能徹底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排除A;武昌起義之后,各省紛紛脫離清政府宣告獨立,但各省獨立多由立憲派和舊官僚主導,革命黨準備并不充分,排除B;新文化運動主要影響知識分子階層,并未廣泛發動群眾,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中國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中國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6.【答案】C【知識點】紅軍長征【解析】【分析】根據材料“紅軍長征時翻越了73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3次穿越被稱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由于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從瑞金出發,被迫進行長征。1936年,三大主力紅軍在甘肅會寧會師,標志著長征的勝利結束,材料體現出紅軍在面對艱難險阻時,不怕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C符合題意;材料體現了紅軍不怕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并沒有體現憂國憂民、民主進步的精神,排除A;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大事件,體現了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精神,排除B;抗戰精神內涵包括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精神,不符合題意,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紅軍長征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紅軍長征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7.【答案】D【知識點】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和意義【解析】【分析】根據材料“1945年10月25日,中國政府舉行‘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典禮’”和所學可知,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簽署投降書,1945年10月25日,中國政府舉行“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典禮”,標志著被日本殖民統治五十年的臺灣全島及其附屬島嶼及澎湖列島正式重回祖國版圖,所以此次臺灣光復歸功于抗日戰爭的勝利,D符合題意;鄭成功收復臺灣是在1662年,與材料“1945年10月25日”不符,排除A;左宗棠收復的是新疆,不是臺灣,排除B;臺灣人民反割臺斗爭發生在1895年,與材料“1945年10月25日”不符,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抗日戰爭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抗日戰爭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8.【答案】B【知識點】土地改革【解析】【分析】根據材料“20世紀50年代初,農民們歡天喜地地說:‘分了地,出了氣,翻了身,見了天。’”和所學可知,1950年我國進行了土地改革,廢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使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受到農民的歡迎,B符合題意;1949年新中國成立,排除A;1950—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與“分了地,出了氣”無關,排除C;大躍進運動是1958年至1960年間在中國開展的一場以加速社會主義建設為目標的群眾性運動,與“分了地,出了氣”不符,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土地改革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土地改革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9.【答案】C【知識點】袁隆平及雜交水稻【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饑餓”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一位在農業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科學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袁隆平是農業科學家,他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秈型雜交水稻,提高了水稻產量,讓所有人遠離饑餓,C符合題意;焦裕祿是黨的好干部,不符合題干表述,排除A;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與題意無關,排除B;屠呦呦是中國首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在青蒿素發明中做出了關鍵性貢獻,不符合題干表述,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袁隆平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袁隆平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0.【答案】D【知識點】中共十九大【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年代尺“中共十九大”等信息和所學可知,2017年召開的中共十九大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被確立為中國共產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序號和內容匹配不需修改,D符合題意;毛澤東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是在中共七大,序號和內容匹配需修改,排除A;中共十五大確立鄧小平理論為黨的指導思想,序號和內容匹配需修改, 排除B;中共十四大提出必須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序號和內容匹配需修改,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中共十九大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中共十九大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1.【答案】A【知識點】古埃及文明【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由材料“法老”、“靈蛇頭飾”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古埃及文明,A符合題意;古巴比倫文明與“法老”、“靈蛇頭飾”不符,排除B;古印度文明與“法老”、“靈蛇頭飾”不符,排除C;古希臘文明與“法老”、“靈蛇頭飾”不符,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古代埃及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古代埃及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2.【答案】A【知識點】阿拉伯帝國【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阿拉伯人將古代希臘的經典著作翻譯保存并傳播到歐洲,還把中國和印度的發明與知識傳到歐洲。同時,也把阿拉伯的天文學、醫學知識和伊斯蘭教傳播到中國等東方國家。他們往來于亞、歐、非三大洲之間,在不同文明之間搭起了文化交流的橋梁,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A符合題意;題干中主要強調的是阿拉伯人在傳播其他地區文化方面的作用,而不是其自身文明的獨特性,排除B;阿拉伯人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橋梁作用,但并沒有壟斷世界文化交流,排除C;阿拉伯人對歐洲文化的發展有重要影響,為歐洲文藝復興提供了條件,但不能說創造了歐洲近代文明,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阿拉伯帝國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阿拉伯帝國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3.【答案】A【知識點】文藝復興【解析】【分析】據材料“主題涵蓋了愛情、時間、死亡、自然等人類都關心的話題,表現了人類的喜怒哀樂”和所學知識可知,人文主義是文藝復興運動的核心思想,強調人的價值和尊嚴,關注人的情感、生活和命運等。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圍繞愛情、人類情感等人類自身相關話題展開,突出了人的主體地位,體現了人文主義精神,A符合題意;革命主義情懷側重于對社會變革、革命斗爭等方面的宣揚和追求,在莎士比亞的詩歌中未體現這種為革命而奮斗等相關內容,排除B;神權至上崇拜強調神的權威至高無上,而莎士比亞的作品更關注人本身,與神權至上觀念相悖,排除C;社會主義思潮產生于 19 世紀,強調社會公平、集體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等,與莎士比亞所處時代及作品主題不相關,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文藝復興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文藝復興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4.【答案】D【知識點】法國大革命與《人權宣言》【解析】【分析】根據材料“《民法典》確認了契約自由原則,破除了封建立法原則,是法國大革命的重要成果,成為歐美各國資產階級的立法規范,推動了資本主義發展”并結合所學可知,拿破侖在位期間,對內為了鞏固資產階級統治,頒布了《拿破侖法典》,第一次確認了民事權利平等、廢除貴族特權、財產所有權無限制和契約自由等資產階級民法的基本原則,是資產階級國家的第一部民法典,它的立法精神和原則為后來很多歐洲國家借鑒和效仿,D符合題意;《漢謨拉比法典》 是兩河流域巴比倫王國的法典,不符合題意,排除A;《十二銅表法》是古代羅馬的第一部成文法,排除B;《查士丁尼法典》是拜占庭帝國的法典,與法國大革命無關,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法國大革命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法國大革命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5.【答案】C【知識點】列寧與俄國的十月革命【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圖片“彼得格勒武裝起義示意圖”及圖片“‘阿芙樂爾’號巡洋艦”信息和所學可知,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列寧領導布爾什維克黨在彼得格勒發動的武裝起義,“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的炮聲標志著十月革命的勝利,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C符合題意;光榮革命發生在英國,排除A;1917年3月,俄國發生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與圖片“彼得格勒武裝起義示意圖”等信息無關,排除B;凱末爾革命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土耳其資產階級領導的以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瓜分、捍衛著民族獨立主權和建立民族國家為目的的資產階級革命運動,與與圖片“彼得格勒武裝起義示意圖”等信息無關,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十月革命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十月革命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6.【答案】A【知識點】羅斯福新政【解析】【分析】據材料“1933年至1934年……用于興建公路和其他交通基礎設施……羅斯福推出國家公路法案”和所學知識可知,在1933-1934年以及1935年,美國聯邦政府大力投入資金進行公路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當時美國處于經濟大危機之后,大量工人失業。通過這些工程的開展,眾多失業人員得以重新獲得工作崗位,有了收入來源,所以說這些措施提供了就業機會,這是羅斯福新政 “以工代賑”政策的典型實踐,既改善了基礎設施,又緩解了就業壓力,A符合題意;題干中主要強調的是公路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及資金投入,未提及與保護自然環境相關內容,排除B;羅斯福新政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矛盾,無法根除社會矛盾,因為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依然存在,排除C;穩定產品價格主要是通過調整農業和工業生產等措施實現的,如農業減耕減產、工業制定公平競爭法規等,與公路建設沒有直接關系,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羅斯福新政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羅斯福新政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7.【答案】(1)排序:②①③。趨勢:大一統格局的鞏固與拓展。(2)示例:題目:分裂孕育統一。闡述: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紛爭,各民族進一步交融,華夏認同觀念發展;各國為了富國強兵開展變法,秦國商鞅變法效果顯著,為秦統一奠定基礎。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各政權的制度建設、民族交融、經濟發展和思想文化成就,均為隋唐時期大一統的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礎。遼宋夏金時期,政權并立,但是與這一時期的戰爭相比,各民族之間經濟和文化聯系更加持久和穩定,呈現互相交融趨勢,為元朝的統一創造了條件。總之,這些分裂時期,雖然社會動蕩不安,但也往往伴隨著民族的交融和文化的碰撞,為后世的統一奠定了基礎。【知識點】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隋朝的滅亡;清朝對全國的統治及清朝的疆域【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秦朝、唐朝、清朝的疆域。根據材料一圖片①“長安”“安西都護府”等信息和所學可知,唐朝的都城是長安,設有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等,可知圖片①是唐朝的疆域圖(形勢圖),根據材料一圖片②“咸陽”“象郡”等信息和所學可知,秦朝的都城是咸陽,設有象郡、南海郡等,所以圖片②是秦朝的疆域圖(形勢圖),根據材料一圖片③“京師”“蔥嶺”等信息和所學可知,清朝的都城是京師,西到蔥嶺,所以圖片③是清朝的疆域圖(形勢圖),故三幅圖重新排序為:②①③。趨勢:根據所學可知,從秦朝創立大一統,唐朝時鞏固和擴大疆域,清朝時大一統格局得到了的進一步的鞏固與拓展,可概括出其反映了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大一統格局的鞏固與拓展”總體趨勢。(2)本題考查對中國古代“分裂”的認識。材料二體現了對中國古代史上的所謂“分裂”期的認識,從中可提取出一種認識的觀點,如選取“二是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和遼宋夏金時期,在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歷史發展脈絡中都發揮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可提煉出題目為“分裂孕育統一”,再從春秋戰國時期的華夏認同觀念發展和商鞅變法推動秦國統一;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經濟、思想和民族關系的發展為隋唐大一統奠定基礎;遼宋夏金時期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聯系為元朝大一統創造條件等角度進行分析,突出分裂中孕育統一這一主題,最后進行歸納總結,如:示例:題目:分裂孕育統一。闡述: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紛爭,各民族進一步交融,華夏認同觀念發展;各國為了富國強兵開展變法,秦國商鞅變法效果顯著,為秦統一奠定基礎。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各政權的制度建設、民族交融、經濟發展和思想文化成就,均為隋唐時期大一統的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礎。遼宋夏金時期,政權并立,但是與這一時期的戰爭相比,各民族之間經濟和文化聯系更加持久和穩定,呈現互相交融趨勢,為元朝的統一創造了條件。總之,這些分裂時期,雖然社會動蕩不安,但也往往伴隨著民族的交融和文化的碰撞,為后世的統一奠定了基礎。故答案為:(1)排序:②①③。趨勢:大一統格局的鞏固與拓展。(2)示例:題目:分裂孕育統一。闡述: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紛爭,各民族進一步交融,華夏認同觀念發展;各國為了富國強兵開展變法,秦國商鞅變法效果顯著,為秦統一奠定基礎。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各政權的制度建設、民族交融、經濟發展和思想文化成就,均為隋唐時期大一統的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礎。遼宋夏金時期,政權并立,但是與這一時期的戰爭相比,各民族之間經濟和文化聯系更加持久和穩定,呈現互相交融趨勢,為元朝的統一創造了條件。總之,這些分裂時期,雖然社會動蕩不安,但也往往伴隨著民族的交融和文化的碰撞,為后世的統一奠定了基礎。【點評】本題考查秦朝、唐朝、清朝的疆域和對中國古代“分裂”的認識。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分析、歸納材料信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1)排序:根據材料一圖片①“長安”“安西都護府”等信息和所學可知,唐朝的都城是長安,設有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等,可知圖片①是唐朝的疆域圖(形勢圖),根據材料一圖片②“咸陽”“象郡”等信息和所學可知,秦朝的都城是咸陽,設有象郡、南海郡等,所以圖片②是秦朝的疆域圖(形勢圖),根據材料一圖片③“京師”“蔥嶺”等信息和所學可知,清朝的都城是京師,西到蔥嶺,所以圖片③是清朝的疆域圖(形勢圖),故三幅圖重新排序為:②①③。趨勢:根據所學可知,從秦朝創立大一統,唐朝時鞏固和擴大疆域,清朝時大一統格局得到了的進一步的鞏固與拓展,可概括出其反映了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大一統格局的鞏固與拓展”總體趨勢。(2)闡述:材料二體現了對中國古代史上的所謂“分裂”期的認識,從中可提取出一種認識的觀點,如選取“二是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和遼宋夏金時期,在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歷史發展脈絡中都發揮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可提煉出題目為“分裂孕育統一”,再從春秋戰國時期的華夏認同觀念發展和商鞅變法推動秦國統一;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經濟、思想和民族關系的發展為隋唐大一統奠定基礎;遼宋夏金時期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聯系為元朝大一統創造條件等角度進行分析,突出分裂中孕育統一這一主題,最后進行歸納總結,如:示例:題目:分裂孕育統一。闡述: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紛爭,各民族進一步交融,華夏認同觀念發展;各國為了富國強兵開展變法,秦國商鞅變法效果顯著,為秦統一奠定基礎。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各政權的制度建設、民族交融、經濟發展和思想文化成就,均為隋唐時期大一統的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礎。遼宋夏金時期,政權并立,但是與這一時期的戰爭相比,各民族之間經濟和文化聯系更加持久和穩定,呈現互相交融趨勢,為元朝的統一創造了條件。總之,這些分裂時期,雖然社會動蕩不安,但也往往伴隨著民族的交融和文化的碰撞,為后世的統一奠定了基礎。18.【答案】(1)文物價值:②:為研究西漢時期的政治制度、官僚體系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印文整齊、外形精美,反映了漢朝手工業的高度發達和印章制作的規范化。③:見證了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和海上絲綢之路貿易,是長沙窯瓷器的代表,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2)歷史貢獻:示例:湘軍集團:曾國藩、左宗棠是晚清時期的重要軍事家和政治家,領導湘軍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也是洋務派在地方上的代表,開啟湖南近代工業,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左宗棠還收復新疆全境(除伊犁外) ,鞏固了中國的邊疆安全,為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做出了重要貢獻。背景:經世致用思想的影響;洋務運動的推動;維新變法運動的影響;資產階級革命活動影響;馬克思主義在湖南的傳播等。(3)特點:起步較晚,發展緩慢,后雖有發展但整體基礎仍然薄弱,工業門類較少,規模較小。原因:國家政策的支持;改革開放的推動等。【知識點】洋務運動;經濟特區;西漢的建立和“文景之治”【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文物價值。②:根據任務一表格中“②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吳氏長沙國丞相轪侯印”等信息和所學長沙馬王堆漢墓相關知識,從政治、經濟、文化等角度,分析概括出文物價值即可,如:為研究西漢時期的政治制度、官僚體系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印文整齊、外形精美,反映了漢朝手工業的高度發達和印章制作的規范化。③:根據任務一表格中“③在印度尼西亞打撈的一艘唐代商船中,發現的帶阿拉伯人像的長沙窯瓷器”信息和所學長沙窯瓷器相關知識,從經濟、外交、文化等角度,分析概括出文物價值即可,如:見證了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和海上絲綢之路貿易,是長沙窯瓷器的代表,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2)本題考查近代湖南的相關知識。根據任務二“即以陶澍、魏源為代表的清中期經世致用學派和改革派,以曾國藩、左宗棠為代表的湘軍集團,以譚嗣同、唐才常為代表的維新派,以黃興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和以毛澤東、劉少奇為代表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信息和所學知識,從提到的人才群體中選取其中一個,在展板上為這段材料補充歷史貢獻,如:示例:湘軍集團:曾國藩、左宗棠是晚清時期的重要軍事家和政治家,領導湘軍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也是洋務派在地方上的代表,開啟湖南近代工業,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左宗棠還收復新疆全境(除伊犁外) ,鞏固了中國的邊疆安全,為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做出了重要貢獻。背景:根據任務二材料“即以陶澍、魏源為代表的清中期經世致用學派和改革派”可得出背景是經世致用思想的影響;根據任務二材料“以曾國藩、左宗棠為代表的湘軍集團”可得出背景是洋務運動的推動;根據任務二材料“以譚嗣同、唐才常為代表的維新派”可得出背景是維新變法運動的影響;根據任務二材料“以黃興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和以毛澤東、劉少奇為代表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可得出背景是資產階級革命活動影響,馬克思主義在湖南的傳播等。(3)本題考查近代以來民族工業的發展。根據任務三材料“1876年湖南機器局建成,被稱為湖南近代工業之開端,比中國最早的近代工業遲了15年”“但直到清政府滅亡,湖南工業發展仍緩慢。”可得出特點是起步較晚,發展緩慢,根據任務三材料“1927—1936年,湖南工業獲得較快發展,奠定了湖南現代工業的微薄基礎”“1949年,原國民黨政府在湘工礦企業和省屬工礦企業僅47家,均已殘破不堪。”和所學知識可得出特點是后雖有發展但整體基礎仍然薄弱,工業門類較少,規模較小。原因:根據任務三材料“‘一五’計劃時期,國家156項重點工程有6項落子湖南,全國694個限額以上大中型工業建設項目,湖南有38項”“20世紀60年代,伴隨著國家三線建設戰略調整”可得出原因是國家政策的支持;根據任務三材料“1993年,湖南上市股票實現‘零’的突破”和所學知識可得出原因是改革開放的推動等。故答案為:(1)文物價值:②:為研究西漢時期的政治制度、官僚體系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印文整齊、外形精美,反映了漢朝手工業的高度發達和印章制作的規范化。③:見證了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和海上絲綢之路貿易,是長沙窯瓷器的代表,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2)歷史貢獻:示例:湘軍集團:曾國藩、左宗棠是晚清時期的重要軍事家和政治家,領導湘軍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也是洋務派在地方上的代表,開啟湖南近代工業,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左宗棠還收復新疆全境(除伊犁外) ,鞏固了中國的邊疆安全,為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做出了重要貢獻。背景:經世致用思想的影響;洋務運動的推動;維新變法運動的影響;資產階級革命活動影響;馬克思主義在湖南的傳播等。(3)特點:起步較晚,發展緩慢,后雖有發展但整體基礎仍然薄弱,工業門類較少,規模較小。原因:國家政策的支持;改革開放的推動等。【點評】本題考查文物的價值、近代湖南、近代以來民族工業發展的相關知識。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分析、歸納材料信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1)文物價值:②:根據任務一表格中“②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吳氏長沙國丞相轪侯印”等信息和所學長沙馬王堆漢墓相關知識,從政治、經濟、文化等角度,分析概括出文物價值即可,如:為研究西漢時期的政治制度、官僚體系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印文整齊、外形精美,反映了漢朝手工業的高度發達和印章制作的規范化。③:根據任務一表格中“③在印度尼西亞打撈的一艘唐代商船中,發現的帶阿拉伯人像的長沙窯瓷器”信息和所學長沙窯瓷器相關知識,從經濟、外交、文化等角度,分析概括出文物價值即可,如:見證了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和海上絲綢之路貿易,是長沙窯瓷器的代表,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2)歷史貢獻:根據任務二“即以陶澍、魏源為代表的清中期經世致用學派和改革派,以曾國藩、左宗棠為代表的湘軍集團,以譚嗣同、唐才常為代表的維新派,以黃興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和以毛澤東、劉少奇為代表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信息和所學知識,從提到的人才群體中選取其中一個,在展板上為這段材料補充歷史貢獻,如:示例:湘軍集團:曾國藩、左宗棠是晚清時期的重要軍事家和政治家,領導湘軍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也是洋務派在地方上的代表,開啟湖南近代工業,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左宗棠還收復新疆全境(除伊犁外) ,鞏固了中國的邊疆安全,為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做出了重要貢獻。背景:根據任務二材料“即以陶澍、魏源為代表的清中期經世致用學派和改革派”可得出背景是經世致用思想的影響;根據任務二材料“以曾國藩、左宗棠為代表的湘軍集團”可得出背景是洋務運動的推動;根據任務二材料“以譚嗣同、唐才常為代表的維新派”可得出背景是維新變法運動的影響;根據任務二材料“以黃興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和以毛澤東、劉少奇為代表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可得出背景是資產階級革命活動影響,馬克思主義在湖南的傳播等。(3)特點:根據任務三材料“1876年湖南機器局建成,被稱為湖南近代工業之開端,比中國最早的近代工業遲了15年”“但直到清政府滅亡,湖南工業發展仍緩慢。”可得出特點是起步較晚,發展緩慢,根據任務三材料“1927—1936年,湖南工業獲得較快發展,奠定了湖南現代工業的微薄基礎”“1949年,原國民黨政府在湘工礦企業和省屬工礦企業僅47家,均已殘破不堪。”和所學知識可得出特點是后雖有發展但整體基礎仍然薄弱,工業門類較少,規模較小。原因:根據任務三材料“‘一五’計劃時期,國家156項重點工程有6項落子湖南,全國694個限額以上大中型工業建設項目,湖南有38項”“20世紀60年代,伴隨著國家三線建設戰略調整”可得出原因是國家政策的支持;根據任務三材料“1993年,湖南上市股票實現‘零’的突破”和所學知識可得出原因是改革開放的推動等。19.【答案】(1)關聯:都與巴黎和會有關,簽訂《凡爾賽和約》制裁德國,并將德國在山東的特權全部轉讓給日本。影響:導致五四運動爆發。(2)背景:二戰時中美兩國結為盟國,相互合作,共同反抗法西斯侵略。觀點:“中國正在幫助我們”。(3)說明:美蘇兩極主導了冷戰時期的國際關系,但英、法、日、德等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在經濟和政治利益上并不總是與美國完全一致,有時會采取獨立的外交政策,不結盟運動的興起,廣大亞、非、拉等經濟落后國家使得這些國家在國際事務中逐漸發揮重要作用,打破了美蘇兩極的壟斷。【知識點】巴黎和會與《凡爾賽條約》;二戰的爆發與主要戰場;國際新秩序【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五四運動。根據材料一圖1“和約”等信息、圖2“山東”“1919”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1漫畫反映了巴黎和會上簽訂《凡爾賽和約》,圖2反映了山東被日本控制,中國外交失敗,所以圖1與圖2反映的歷史事件的關聯是:都與巴黎和會有關,簽訂《凡爾賽和約》制裁德國,并將德國在山東的特權全部轉讓給日本。影響:根據所學可知,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導致五四運動爆發。(2)本題考查二戰的知識。根據材料二圖3“20世紀40年代美國的宣傳海報”“幫助中國”等信息并結合所學二戰相關知識可得出背景是二戰時中美兩國結為盟國,相互合作,共同反抗法西斯侵略。觀點:根據材料二圖4“在緬甸中國遠征軍與被解救的英軍士兵合影”等信息并結合所學二戰相關知識可知,中國遠征軍赴緬作戰,有力地支援了盟軍在緬甸作戰,所以圖4能證明圖3中“中國正在幫助我們”這一觀點。(3)本題考查美蘇冷戰。根據材料三“但在毛澤東的視域下,這一時期的世界格局基本由四類國家決定,即美帝國主義國家,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英、法、日、德等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廣大亞、非、拉等經濟落后國家。這四類國家在不同時期分化組合成不同的力量集團,從而構成了世界格局變動的圖景”可知,毛澤東的觀點認為當時世界格局基本由四類國家決定,結合所學知識,從兩極對抗、西歐國家、不結盟運動等方面,分析概括說明材料三中毛澤東觀點的正確性即可,如:美蘇兩極主導了冷戰時期的國際關系,但英、法、日、德等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在經濟和政治利益上并不總是與美國完全一致,有時會采取獨立的外交政策,不結盟運動的興起,廣大亞、非、拉等經濟落后國家使得這些國家在國際事務中逐漸發揮重要作用,打破了美蘇兩極的壟斷。故答案為:(1)關聯:都與巴黎和會有關,簽訂《凡爾賽和約》制裁德國,并將德國在山東的特權全部轉讓給日本。影響:導致五四運動爆發。(2)背景:二戰時中美兩國結為盟國,相互合作,共同反抗法西斯侵略。觀點:“中國正在幫助我們”。(3)說明:美蘇兩極主導了冷戰時期的國際關系,但英、法、日、德等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在經濟和政治利益上并不總是與美國完全一致,有時會采取獨立的外交政策,不結盟運動的興起,廣大亞、非、拉等經濟落后國家使得這些國家在國際事務中逐漸發揮重要作用,打破了美蘇兩極的壟斷。【點評】本題考查五四運動、二戰、美蘇冷戰的相關知識。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分析、歸納材料信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1)關聯:根據材料一圖1“和約”等信息、圖2“山東”“1919”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1漫畫反映了巴黎和會上簽訂《凡爾賽和約》,圖2反映了山東被日本控制,中國外交失敗,所以圖1與圖2反映的歷史事件的關聯是:都與巴黎和會有關,簽訂《凡爾賽和約》制裁德國,并將德國在山東的特權全部轉讓給日本。影響:根據所學可知,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導致五四運動爆發。(2)背景:根據材料二圖3“20世紀40年代美國的宣傳海報”“幫助中國”等信息并結合所學二戰相關知識可得出背景是二戰時中美兩國結為盟國,相互合作,共同反抗法西斯侵略。觀點:根據材料二圖4“在緬甸中國遠征軍與被解救的英軍士兵合影”等信息并結合所學二戰相關知識可知,中國遠征軍赴緬作戰,有力地支援了盟軍在緬甸作戰,所以圖4能證明圖3中“中國正在幫助我們”這一觀點。(3)說明:根據材料三“但在毛澤東的視域下,這一時期的世界格局基本由四類國家決定,即美帝國主義國家,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英、法、日、德等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廣大亞、非、拉等經濟落后國家。這四類國家在不同時期分化組合成不同的力量集團,從而構成了世界格局變動的圖景”可知,毛澤東的觀點認為當時世界格局基本由四類國家決定,結合所學知識,從兩極對抗、西歐國家、不結盟運動等方面,分析概括說明材料三中毛澤東觀點的正確性即可,如:美蘇兩極主導了冷戰時期的國際關系,但英、法、日、德等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在經濟和政治利益上并不總是與美國完全一致,有時會采取獨立的外交政策,不結盟運動的興起,廣大亞、非、拉等經濟落后國家使得這些國家在國際事務中逐漸發揮重要作用,打破了美蘇兩極的壟斷。20.【答案】(1)變化: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區域成為歐洲商路和貿易的樞紐;背景:新航路的開辟。(2)地位:世界工廠和世界貿易中心,世界經濟霸主。影響:成為全世界所需工業產品的主要供應基地,促進世界市場流通與形成。(3)觀點:世界史上的太平洋時代的形成。共同因素:政府的政策;先進技術;對外貿易往來等。【知識點】新航路的開辟;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及影響;經濟全球化與世界貿易組織【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新航路開辟。根據材料一“僅僅數年前,(葡萄牙)里斯本還是一個地處世界邊緣的城市。現在它變成了能與東方最富有的貿易中心相媲美的商業樞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當時歐洲商路和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這種變化主要是由新航路的開辟引起的。因此變化是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區域成為歐洲商路和貿易的樞紐;背景是新航路的開辟。(2)本題考查工業革命的影響。根據材料二“876年英國殖民地面積相當于全世界領土的15.1%,殖民地人口相當于當時世界總人口的18%。1870年,英國煤產量為美、法、德3國之和的1.34倍;棉花消費量為3國之和的1.9倍;對外貿易額為3國之和的71%,占世界對外貿易總額中的比重為22%。”,可知英國到19世紀中后期的地位是世界工廠和世界貿易中心,世界經濟霸主。由“英國是全世界所需工業產品的主要供應基地,不僅供應工業消費品(紡織品及其它),而且供應工業生產資料(機器設備及煤鐵)和運輸工具”,可知對世界的影響是英國成為全世界所需工業產品的主要供應基地,促進世界市場流通與形成。(3)本題考查經濟全球化的相關知識。根據材料三“太平洋經濟和戰略圖景已發生了劇烈變化。中國已超越日本成為西太平洋的主要強權。日本和澳大利亞仍在,韓國已成為全球主要的貿易國家之一,東盟國家繼續其成長和發展,拉美國家開始活躍在太平洋的舞臺上。跨太平洋貿易早在1995年便已超過跨大西洋貿易,如今世界正密切注視著中國和美國兩個經濟體,它們(經濟)的活躍或疲乏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全球經濟健康與否。太平洋時代以其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被想象的形式已經在此實現”,可知材料三的觀點是世界史上的太平洋時代的形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政府的政策;先進技術;對外貿易往來等推動這些經濟體發展的共同因素。故答案為:(1)變化: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區域成為歐洲商路和貿易的樞紐;背景:新航路的開辟。(2)地位:世界工廠和世界貿易中心,世界經濟霸主。影響:成為全世界所需工業產品的主要供應基地,促進世界市場流通與形成。(3)觀點:世界史上的太平洋時代的形成。共同因素:政府的政策;先進技術;對外貿易往來等。【點評】本題考查新航路開辟、工業革命、經濟全球化的相關知識。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分析、歸納材料信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1)變化、背景:根據材料一“僅僅數年前,(葡萄牙)里斯本還是一個地處世界邊緣的城市。現在它變成了能與東方最富有的貿易中心相媲美的商業樞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當時歐洲商路和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這種變化主要是由新航路的開辟引起的。因此變化是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區域成為歐洲商路和貿易的樞紐;背景是新航路的開辟。(2)地位、影響:根據材料二“876年英國殖民地面積相當于全世界領土的15.1%,殖民地人口相當于當時世界總人口的18%。1870年,英國煤產量為美、法、德3國之和的1.34倍;棉花消費量為3國之和的1.9倍;對外貿易額為3國之和的71%,占世界對外貿易總額中的比重為22%。”,可知英國到19世紀中后期的地位是世界工廠和世界貿易中心,世界經濟霸主。由“英國是全世界所需工業產品的主要供應基地,不僅供應工業消費品(紡織品及其它),而且供應工業生產資料(機器設備及煤鐵)和運輸工具”,可知對世界的影響是英國成為全世界所需工業產品的主要供應基地,促進世界市場流通與形成。(3)觀點、共同因素:根據材料三“太平洋經濟和戰略圖景已發生了劇烈變化。中國已超越日本成為西太平洋的主要強權。日本和澳大利亞仍在,韓國已成為全球主要的貿易國家之一,東盟國家繼續其成長和發展,拉美國家開始活躍在太平洋的舞臺上。跨太平洋貿易早在1995年便已超過跨大西洋貿易,如今世界正密切注視著中國和美國兩個經濟體,它們(經濟)的活躍或疲乏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全球經濟健康與否。太平洋時代以其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被想象的形式已經在此實現”,可知材料三的觀點是世界史上的太平洋時代的形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政府的政策;先進技術;對外貿易往來等推動這些經濟體發展的共同因素。1 / 1湖南省湘潭市2025年中考歷史一模試卷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2025·湘潭模擬)考古學者已發掘出云南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的兩顆門齒化石、陜西藍田人(距今約160萬年)的完整頭骨化石、湖北鄖縣人(距今約100萬年)的3個頭骨化石,同時發現他們都已經能制作和使用工具。這說明( )A.中國古人類化石的數量最豐富B.中國發現了世界最早的人類頭骨化石C.當時原始農業的發展水平較高D.中華大地百萬年的人類史找到了實證【答案】D【知識點】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解析】【分析】根據題干“距今約170萬年、距今約160萬年、距今約100萬年”等信息可知,材料列舉的我國境內的古人類都距今約100萬年(及以上),說明中華大地百萬年的人類史找到了實證,D符合題意;題干僅涉及中國一個國家古人類化石的數量情況,并不能說明中國古人類化石的數量最豐富,排除A;題干材料沒有與其他國家的對比,無法得出中國發現了世界最早的人類頭骨化石,排除B;題干信息中沒有涉及原始農業的相關情況,且當時原始農業還沒有產生,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中國境內早期人類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中國境內早期人類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2.(2025·湘潭模擬)公元前356年,秦國政府頒布了某項法令,百姓丁一改以往消極狀態,開始努力開墾荒地,致力于提高糧食產量。據此推斷,令他改變的法令很可能出自( )A.李悝變法 B.商鞅變法 C.光武中興 D.王安石變法【答案】B【知識點】商鞅變法【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公元前356年,秦國政府頒布了某項法令”和所學可知,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故公元前356年,秦國政府頒布了某項法令很可能出自商鞅變法,B符合題意;李悝變法是在戰國時期魏國的魏文侯當政時,排除A;光武中興出現在東漢光武帝時,排除C;王安石變法發生在北宋宋神宗時,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商鞅變法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商鞅變法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3.(2025·湘潭模擬)右圖為佛經殘頁,發現于浙江溫州白象塔。經專家鑒定,它大約為1100年左右的活字印刷品,也是目前我國現存最早的泥活字印刷品。此殘頁的出現( )活字印刷佛經的殘頁A.證明佛經的印刷者是畢昇B.說明北宋已發明活字印刷術C.標志活字印刷術使用非常普遍D.實證了溫州是最早使用活字印刷術的地方【答案】B【知識點】宋元時期的科技——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解析】【分析】根據材料“經專家鑒定,它大約為1100年左右的活字印刷品,也是目前我國現存最早的泥活字印刷品”和所學可知,公元1100年為北宋時期,故該殘頁可證明北宋時期北宋已發明活字印刷術,B符合題意;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但題干中“目前我國現存最早的泥活字印刷品”等并不能證明佛經的印刷者是畢昇,排除A;題干僅反映了一種泥活字印刷品,不足以證明活字印刷術使用非常普遍,排除C;雖然該佛經殘頁發現于浙江溫州白象塔,并不能充分實證溫州是最早使用活字印刷術的地方,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宋元科技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宋元科技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4.(2025·湘潭模擬)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設立了“錦衣衛”,最初負責皇帝的安全和偵查工作,但后來職能逐漸轉向收集情報、監視官員等。由此可見,此機構設立的目的是( )A.解決倭患 B.強化皇權 C.增強國力 D.發展科舉【答案】B【知識點】朱元璋強化皇權【解析】【分析】根據材料“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設立了‘錦衣衛’,最初負責皇帝的安全和偵查工作,但后來職能逐漸轉向收集情報、監視官員等”和所學知識可知,朱元璋設立錦衣衛是為了強化皇權,加強君主專制,B符合題意;朱元璋是明朝開國皇帝,倭患形成于明朝中期,排除A;朱元璋設立錦衣衛是為了強化皇權,增強國力不是其目的,排除C;設立錦衣衛是為了強化皇權,發展科舉與設立錦衣衛無關,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朱元璋強化皇權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朱元璋強化皇權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5.(2025·湘潭模擬)以下歷史陳述與歷史結論對應正確的是( )序號 歷史陳述 歷史結論① 孫中山提出了“民族”“民權”“民生”的革命綱領 這是一個徹底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能徹底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② 武昌起義之后,各省紛紛脫離清政府宣告獨立 這說明資產階級革命黨人做了充分的革命準備③ 民國初期中國民眾的服飾出現了“西裝、東裝、漢裝、滿裝,應有盡有”的狀況 這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呈現新舊并呈、中西合璧的多元交融的特征④ 新文化運動提出了“民主”“科學”為口號,《新青年》和北京大學成為重要陣地 這說明新文化運動廣泛發動了群眾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C【知識點】中國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解析】【分析】根據題干表格“民國初期中國民眾的服飾出現了‘西裝、東裝、漢裝、滿裝,應有盡有’的狀況”可知,民國初期中國民眾的服飾受到了東西方以及民族服飾的影響,樣式種類多,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呈現新舊并呈、中西合璧的多元交融的特征,歷史陳述與歷史結論對應正確,C符合題意;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并不能徹底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排除A;武昌起義之后,各省紛紛脫離清政府宣告獨立,但各省獨立多由立憲派和舊官僚主導,革命黨準備并不充分,排除B;新文化運動主要影響知識分子階層,并未廣泛發動群眾,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中國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中國近代社會生活變化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6.(2025·湘潭模擬)據統計,紅軍長征時翻越了73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3次穿越被稱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這體現了紅軍( )A.憂國憂民、民主進步的精神 B.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精神C.不怕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 D.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精神【答案】C【知識點】紅軍長征【解析】【分析】根據材料“紅軍長征時翻越了73座海拔4000米以上的雪山,3次穿越被稱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由于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1934年10月,中國工農紅軍從瑞金出發,被迫進行長征。1936年,三大主力紅軍在甘肅會寧會師,標志著長征的勝利結束,材料體現出紅軍在面對艱難險阻時,不怕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C符合題意;材料體現了紅軍不怕艱險、勇往直前的精神,并沒有體現憂國憂民、民主進步的精神,排除A;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大事件,體現了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精神,排除B;抗戰精神內涵包括不畏強暴、血戰到底的精神,不符合題意,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紅軍長征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紅軍長征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7.(2025·湘潭模擬)1945年10月25日,中國政府舉行“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典禮”,臺灣及其附屬島嶼及澎湖列島正式重回祖國版圖。這也是“臺灣光復節”的由來。此次臺灣光復歸功于( )A.鄭成功收復臺灣 B.左宗棠收復臺灣C.臺灣人民反割臺斗爭 D.抗日戰爭的勝利【答案】D【知識點】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和意義【解析】【分析】根據材料“1945年10月25日,中國政府舉行‘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典禮’”和所學可知,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正式簽署投降書,1945年10月25日,中國政府舉行“中國戰區臺灣省受降典禮”,標志著被日本殖民統治五十年的臺灣全島及其附屬島嶼及澎湖列島正式重回祖國版圖,所以此次臺灣光復歸功于抗日戰爭的勝利,D符合題意;鄭成功收復臺灣是在1662年,與材料“1945年10月25日”不符,排除A;左宗棠收復的是新疆,不是臺灣,排除B;臺灣人民反割臺斗爭發生在1895年,與材料“1945年10月25日”不符,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抗日戰爭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抗日戰爭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8.(2025·湘潭模擬)20世紀50年代初,農民們歡天喜地地說:“分了地,出了氣,翻了身,見了天。”與之直接相關的事件是( )A.新中國的成立 B.土地改革C.抗美援朝 D.大躍進運動【答案】B【知識點】土地改革【解析】【分析】根據材料“20世紀50年代初,農民們歡天喜地地說:‘分了地,出了氣,翻了身,見了天。’”和所學可知,1950年我國進行了土地改革,廢除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使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受到農民的歡迎,B符合題意;1949年新中國成立,排除A;1950—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與“分了地,出了氣”無關,排除C;大躍進運動是1958年至1960年間在中國開展的一場以加速社會主義建設為目標的群眾性運動,與“分了地,出了氣”不符,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土地改革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土地改革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9.(2025·湘潭模擬)“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饑餓。”這段頒獎詞最適合的人物是( )A.焦裕祿 B.錢學森 C.袁隆平 D.屠呦呦【答案】C【知識點】袁隆平及雜交水稻【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他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人遠離饑餓”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一位在農業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科學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袁隆平是農業科學家,他于1973年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秈型雜交水稻,提高了水稻產量,讓所有人遠離饑餓,C符合題意;焦裕祿是黨的好干部,不符合題干表述,排除A;中國導彈之父錢學森,與題意無關,排除B;屠呦呦是中國首位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獲得者,在青蒿素發明中做出了關鍵性貢獻,不符合題干表述,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袁隆平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袁隆平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0.(2025·湘潭模擬)以下年代尺整理的是關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但不小心被小涵同學抄錯了位置。其中序號和內容匹配不需修改的是( )A.毛澤東思想B.鄧小平理論C.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D.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答案】D【知識點】中共十九大【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年代尺“中共十九大”等信息和所學可知,2017年召開的中共十九大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被確立為中國共產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序號和內容匹配不需修改,D符合題意;毛澤東思想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是在中共七大,序號和內容匹配需修改,排除A;中共十五大確立鄧小平理論為黨的指導思想,序號和內容匹配需修改, 排除B;中共十四大提出必須用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武裝全黨,序號和內容匹配需修改,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中共十九大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中共十九大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1.(2025·湘潭模擬)2024年尾,上海博物館員工和游客一起扮演了法老的造型,戴上了靈蛇頭飾,共同歡度了“眾神的派對——××文明大展迎新奇妙夜”活動。其中××文明應該指的是( )A.古埃及 B.古巴比倫 C.古印度 D.古希臘【答案】A【知識點】古埃及文明【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由材料“法老”、“靈蛇頭飾”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古埃及文明,A符合題意;古巴比倫文明與“法老”、“靈蛇頭飾”不符,排除B;古印度文明與“法老”、“靈蛇頭飾”不符,排除C;古希臘文明與“法老”、“靈蛇頭飾”不符,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古代埃及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古代埃及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2.(2025·湘潭模擬)許多古代希臘的經典著作是通過阿拉伯人的翻譯介紹,才又重新回到歐洲。中國和印度的許多發明和知識,也是通過阿拉伯人傳到歐洲各國。這反映了阿拉伯人( )A.促進東西方文化交流 B.形成獨具特色的文明C.壟斷了世界文化交流 D.創造了歐洲近代文明【答案】A【知識點】阿拉伯帝國【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阿拉伯人將古代希臘的經典著作翻譯保存并傳播到歐洲,還把中國和印度的發明與知識傳到歐洲。同時,也把阿拉伯的天文學、醫學知識和伊斯蘭教傳播到中國等東方國家。他們往來于亞、歐、非三大洲之間,在不同文明之間搭起了文化交流的橋梁,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A符合題意;題干中主要強調的是阿拉伯人在傳播其他地區文化方面的作用,而不是其自身文明的獨特性,排除B;阿拉伯人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中起到了重要的橋梁作用,但并沒有壟斷世界文化交流,排除C;阿拉伯人對歐洲文化的發展有重要影響,為歐洲文藝復興提供了條件,但不能說創造了歐洲近代文明,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阿拉伯帝國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阿拉伯帝國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3.(2025·湘潭模擬)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內容多樣,主題涵蓋了愛情、時間、死亡、自然等人類都關心的話題,表現了人類的喜怒哀樂。他的詩歌體現了( )A.人文主義精神 B.革命主義情懷C.神權至上崇拜 D.社會主義思潮【答案】A【知識點】文藝復興【解析】【分析】據材料“主題涵蓋了愛情、時間、死亡、自然等人類都關心的話題,表現了人類的喜怒哀樂”和所學知識可知,人文主義是文藝復興運動的核心思想,強調人的價值和尊嚴,關注人的情感、生活和命運等。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圍繞愛情、人類情感等人類自身相關話題展開,突出了人的主體地位,體現了人文主義精神,A符合題意;革命主義情懷側重于對社會變革、革命斗爭等方面的宣揚和追求,在莎士比亞的詩歌中未體現這種為革命而奮斗等相關內容,排除B;神權至上崇拜強調神的權威至高無上,而莎士比亞的作品更關注人本身,與神權至上觀念相悖,排除C;社會主義思潮產生于 19 世紀,強調社會公平、集體主義、生產資料公有制等,與莎士比亞所處時代及作品主題不相關,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文藝復興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文藝復興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4.(2025·湘潭模擬)“《民法典》確認了契約自由原則,破除了封建立法原則,是法國大革命的重要成果,成為歐美各國資產階級的立法規范,推動了資本主義發展。”材料中的“《民法典》”指的是( )A.《漢謨拉比法典》 B.《十二銅表法》C.《查士丁尼法典》 D.《拿破侖法典》【答案】D【知識點】法國大革命與《人權宣言》【解析】【分析】根據材料“《民法典》確認了契約自由原則,破除了封建立法原則,是法國大革命的重要成果,成為歐美各國資產階級的立法規范,推動了資本主義發展”并結合所學可知,拿破侖在位期間,對內為了鞏固資產階級統治,頒布了《拿破侖法典》,第一次確認了民事權利平等、廢除貴族特權、財產所有權無限制和契約自由等資產階級民法的基本原則,是資產階級國家的第一部民法典,它的立法精神和原則為后來很多歐洲國家借鑒和效仿,D符合題意;《漢謨拉比法典》 是兩河流域巴比倫王國的法典,不符合題意,排除A;《十二銅表法》是古代羅馬的第一部成文法,排除B;《查士丁尼法典》是拜占庭帝國的法典,與法國大革命無關,排除C。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法國大革命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法國大革命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5.(2025·湘潭模擬)李老師在歷史課上,出示了如下兩幅圖片。由此推斷,她將要講授的內容可能是( )A.光榮革命 B.二月革命 C.十月革命 D.凱末爾革命【答案】C【知識點】列寧與俄國的十月革命【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圖片“彼得格勒武裝起義示意圖”及圖片“‘阿芙樂爾’號巡洋艦”信息和所學可知,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列寧領導布爾什維克黨在彼得格勒發動的武裝起義,“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的炮聲標志著十月革命的勝利,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C符合題意;光榮革命發生在英國,排除A;1917年3月,俄國發生了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建立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與圖片“彼得格勒武裝起義示意圖”等信息無關,排除B;凱末爾革命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土耳其資產階級領導的以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瓜分、捍衛著民族獨立主權和建立民族國家為目的的資產階級革命運動,與與圖片“彼得格勒武裝起義示意圖”等信息無關,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十月革命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十月革命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6.(2025·湘潭模擬)1933年至1934年,聯邦政府提供了價值2億美元資金,用于興建公路和其他交通基礎設施。1935年,羅斯福推出國家公路法案,提供了價值4億美元的資金,進一步推動了公路建設。這些措施( )A.提供了就業機會 B.保護了自然環境C.根除了社會矛盾 D.穩定了產品價格【答案】A【知識點】羅斯福新政【解析】【分析】據材料“1933年至1934年……用于興建公路和其他交通基礎設施……羅斯福推出國家公路法案”和所學知識可知,在1933-1934年以及1935年,美國聯邦政府大力投入資金進行公路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當時美國處于經濟大危機之后,大量工人失業。通過這些工程的開展,眾多失業人員得以重新獲得工作崗位,有了收入來源,所以說這些措施提供了就業機會,這是羅斯福新政 “以工代賑”政策的典型實踐,既改善了基礎設施,又緩解了就業壓力,A符合題意;題干中主要強調的是公路等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及資金投入,未提及與保護自然環境相關內容,排除B;羅斯福新政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社會矛盾,無法根除社會矛盾,因為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依然存在,排除C;穩定產品價格主要是通過調整農業和工業生產等措施實現的,如農業減耕減產、工業制定公平競爭法規等,與公路建設沒有直接關系,排除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羅斯福新政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掌握羅斯福新政的基本史實,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二、非選擇題(第17題14分,第18題14分,第19題12分,第20題12分,共52分)17.(2025·湘潭模擬)中華文明不斷發展,成為世界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材料二 我們可以對中國古代史上的所謂“分裂”期有以下的認識。一是所謂“分裂”只是就政權和形式上而言,華夏認同從未瓦解,而且仍然主導著中國沿著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方向繼續前進。二是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和遼宋夏金時期,在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歷史發展脈絡中都發揮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高福順《遼宋夏金時期內聚性不斷增強》(1)材料一選取的是中國古代三個不同時期的疆域圖(形勢圖)。根據所學知識,請按歷史發展的進程,對三幅圖重新排序,并指出其反映了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哪一總體趨勢?(2)提取材料二中一個關于中國古代“分裂”時期認識的觀點,并結合中國古代史的史實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表達清晰)【答案】(1)排序:②①③。趨勢:大一統格局的鞏固與拓展。(2)示例:題目:分裂孕育統一。闡述: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紛爭,各民族進一步交融,華夏認同觀念發展;各國為了富國強兵開展變法,秦國商鞅變法效果顯著,為秦統一奠定基礎。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各政權的制度建設、民族交融、經濟發展和思想文化成就,均為隋唐時期大一統的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礎。遼宋夏金時期,政權并立,但是與這一時期的戰爭相比,各民族之間經濟和文化聯系更加持久和穩定,呈現互相交融趨勢,為元朝的統一創造了條件。總之,這些分裂時期,雖然社會動蕩不安,但也往往伴隨著民族的交融和文化的碰撞,為后世的統一奠定了基礎。【知識點】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隋朝的滅亡;清朝對全國的統治及清朝的疆域【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秦朝、唐朝、清朝的疆域。根據材料一圖片①“長安”“安西都護府”等信息和所學可知,唐朝的都城是長安,設有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等,可知圖片①是唐朝的疆域圖(形勢圖),根據材料一圖片②“咸陽”“象郡”等信息和所學可知,秦朝的都城是咸陽,設有象郡、南海郡等,所以圖片②是秦朝的疆域圖(形勢圖),根據材料一圖片③“京師”“蔥嶺”等信息和所學可知,清朝的都城是京師,西到蔥嶺,所以圖片③是清朝的疆域圖(形勢圖),故三幅圖重新排序為:②①③。趨勢:根據所學可知,從秦朝創立大一統,唐朝時鞏固和擴大疆域,清朝時大一統格局得到了的進一步的鞏固與拓展,可概括出其反映了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大一統格局的鞏固與拓展”總體趨勢。(2)本題考查對中國古代“分裂”的認識。材料二體現了對中國古代史上的所謂“分裂”期的認識,從中可提取出一種認識的觀點,如選取“二是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和遼宋夏金時期,在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歷史發展脈絡中都發揮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可提煉出題目為“分裂孕育統一”,再從春秋戰國時期的華夏認同觀念發展和商鞅變法推動秦國統一;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經濟、思想和民族關系的發展為隋唐大一統奠定基礎;遼宋夏金時期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聯系為元朝大一統創造條件等角度進行分析,突出分裂中孕育統一這一主題,最后進行歸納總結,如:示例:題目:分裂孕育統一。闡述: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紛爭,各民族進一步交融,華夏認同觀念發展;各國為了富國強兵開展變法,秦國商鞅變法效果顯著,為秦統一奠定基礎。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各政權的制度建設、民族交融、經濟發展和思想文化成就,均為隋唐時期大一統的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礎。遼宋夏金時期,政權并立,但是與這一時期的戰爭相比,各民族之間經濟和文化聯系更加持久和穩定,呈現互相交融趨勢,為元朝的統一創造了條件。總之,這些分裂時期,雖然社會動蕩不安,但也往往伴隨著民族的交融和文化的碰撞,為后世的統一奠定了基礎。故答案為:(1)排序:②①③。趨勢:大一統格局的鞏固與拓展。(2)示例:題目:分裂孕育統一。闡述: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紛爭,各民族進一步交融,華夏認同觀念發展;各國為了富國強兵開展變法,秦國商鞅變法效果顯著,為秦統一奠定基礎。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各政權的制度建設、民族交融、經濟發展和思想文化成就,均為隋唐時期大一統的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礎。遼宋夏金時期,政權并立,但是與這一時期的戰爭相比,各民族之間經濟和文化聯系更加持久和穩定,呈現互相交融趨勢,為元朝的統一創造了條件。總之,這些分裂時期,雖然社會動蕩不安,但也往往伴隨著民族的交融和文化的碰撞,為后世的統一奠定了基礎。【點評】本題考查秦朝、唐朝、清朝的疆域和對中國古代“分裂”的認識。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分析、歸納材料信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1)排序:根據材料一圖片①“長安”“安西都護府”等信息和所學可知,唐朝的都城是長安,設有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等,可知圖片①是唐朝的疆域圖(形勢圖),根據材料一圖片②“咸陽”“象郡”等信息和所學可知,秦朝的都城是咸陽,設有象郡、南海郡等,所以圖片②是秦朝的疆域圖(形勢圖),根據材料一圖片③“京師”“蔥嶺”等信息和所學可知,清朝的都城是京師,西到蔥嶺,所以圖片③是清朝的疆域圖(形勢圖),故三幅圖重新排序為:②①③。趨勢:根據所學可知,從秦朝創立大一統,唐朝時鞏固和擴大疆域,清朝時大一統格局得到了的進一步的鞏固與拓展,可概括出其反映了中國古代歷史發展的“大一統格局的鞏固與拓展”總體趨勢。(2)闡述:材料二體現了對中國古代史上的所謂“分裂”期的認識,從中可提取出一種認識的觀點,如選取“二是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和遼宋夏金時期,在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歷史發展脈絡中都發揮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可提煉出題目為“分裂孕育統一”,再從春秋戰國時期的華夏認同觀念發展和商鞅變法推動秦國統一;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政治、經濟、思想和民族關系的發展為隋唐大一統奠定基礎;遼宋夏金時期各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聯系為元朝大一統創造條件等角度進行分析,突出分裂中孕育統一這一主題,最后進行歸納總結,如:示例:題目:分裂孕育統一。闡述: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紛爭,各民族進一步交融,華夏認同觀念發展;各國為了富國強兵開展變法,秦國商鞅變法效果顯著,為秦統一奠定基礎。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各政權的制度建設、民族交融、經濟發展和思想文化成就,均為隋唐時期大一統的盛世局面奠定了基礎。遼宋夏金時期,政權并立,但是與這一時期的戰爭相比,各民族之間經濟和文化聯系更加持久和穩定,呈現互相交融趨勢,為元朝的統一創造了條件。總之,這些分裂時期,雖然社會動蕩不安,但也往往伴隨著民族的交融和文化的碰撞,為后世的統一奠定了基礎。18.(2025·湘潭模擬)某校九年級同學正在開展項目化學習,請你參與完成。【項目名稱】“湖南見證”策展活動【項目目標】通過舉辦策展活動,走近湖南歷史,感受湖南人民敢為人先不斷進取的精神,增進民族自豪感。【項目任務】任務一 第一組同學以“古代湖南名片”為主題,整理了部分具有湖南特色的文物信息,準備布展。文物信息 ①永州道縣玉蟾巖遺址出土的炭化稻谷,為世界上已發現時代最早的人工栽培稻的實物標本 ②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吳氏長沙國丞相轪侯印 ③在印度尼西亞打撈的一艘唐代商船中,發現的帶阿拉伯人像的長沙窯瓷器文物價值 實證了玉蟾巖存在原始稻作農業的事實,是了解我國農業起源時間、地點及水稻演化歷史難得的實物資料。任務二 第二組同學以“近代湖南名人”為主題,收集到了學者關于湖南近代名人的論述。在一個半世紀中,長沙曾涌現了對全國歷史進程產生重大影響的五大人才群體,即以陶澍、魏源為代表的清中期經世致用學派和改革派,以曾國藩、左宗棠為代表的湘軍集團,以譚嗣同、唐才常為代表的維新派,以黃興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和以毛澤東、劉少奇為代表的無產階級革命家。 ——梁小進《試論長沙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地位和基本構成因素》任務三 第三組同學以“現代湖南風采”為主題,收集到了一組對比資料。晚清時期 1876年湖南機器局建成,被稱為湖南近代工業之開端,比中國最早的近代工業遲了15年,因經費短缺,一年后告夭折。1895年陳寶箴創辦湖南礦務總局,湖南現代工業起步。但直到清政府滅亡,湖南工業發展仍緩慢。民國時期 1927—1936年,湖南工業獲得較快發展,奠定了湖南現代工業的微薄基礎。新中國成立后 1949年,原國民黨政府在湘工礦企業和省屬工礦企業僅47家,均已殘破不堪。解放后三年恢復期,湖南加大機械、冶金、電力等工業建設,全省國營工業企業迅速增加到734個。 “一五”計劃時期,國家156項重點工程有6項落子湖南,全國694個限額以上大中型工業建設項目,湖南有38項。 20世紀60年代,伴隨著國家三線建設戰略調整,除湘中株洲、湘潭、衡陽等地之外,湘西、湘中新型工業城市崛起,湖南工業整體實力增強。 到1978年,已擁有工業大門類15個,共完成工業總產值142.78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約是1952年的20倍。1993年,湖南上市股票實現“零”的突破。到2011年底,湖南工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達到41.2%,涌現出8個千億產業、2個千億集群、3個千億園區、1家千億企業。湖南實現從農業大省向工業大省的巨大跨越。(1)請你根據上表中的相關信息,完成②、③文物價值部分的說明。(②、③任選一例作答)(2)請你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在展板上為這段材料補充近代湖南不同人才群體的歷史貢獻(任選取其中一個人才群體),并概括近代湖南人才迭出的歷史背景。(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舊中國湖南近代工業發展的特點,并分析新中國成立后湖南最終實現向工業大省跨越的原因。【答案】(1)文物價值:②:為研究西漢時期的政治制度、官僚體系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印文整齊、外形精美,反映了漢朝手工業的高度發達和印章制作的規范化。③:見證了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和海上絲綢之路貿易,是長沙窯瓷器的代表,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2)歷史貢獻:示例:湘軍集團:曾國藩、左宗棠是晚清時期的重要軍事家和政治家,領導湘軍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也是洋務派在地方上的代表,開啟湖南近代工業,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左宗棠還收復新疆全境(除伊犁外) ,鞏固了中國的邊疆安全,為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做出了重要貢獻。背景:經世致用思想的影響;洋務運動的推動;維新變法運動的影響;資產階級革命活動影響;馬克思主義在湖南的傳播等。(3)特點:起步較晚,發展緩慢,后雖有發展但整體基礎仍然薄弱,工業門類較少,規模較小。原因:國家政策的支持;改革開放的推動等。【知識點】洋務運動;經濟特區;西漢的建立和“文景之治”【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文物價值。②:根據任務一表格中“②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吳氏長沙國丞相轪侯印”等信息和所學長沙馬王堆漢墓相關知識,從政治、經濟、文化等角度,分析概括出文物價值即可,如:為研究西漢時期的政治制度、官僚體系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印文整齊、外形精美,反映了漢朝手工業的高度發達和印章制作的規范化。③:根據任務一表格中“③在印度尼西亞打撈的一艘唐代商船中,發現的帶阿拉伯人像的長沙窯瓷器”信息和所學長沙窯瓷器相關知識,從經濟、外交、文化等角度,分析概括出文物價值即可,如:見證了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和海上絲綢之路貿易,是長沙窯瓷器的代表,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2)本題考查近代湖南的相關知識。根據任務二“即以陶澍、魏源為代表的清中期經世致用學派和改革派,以曾國藩、左宗棠為代表的湘軍集團,以譚嗣同、唐才常為代表的維新派,以黃興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和以毛澤東、劉少奇為代表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信息和所學知識,從提到的人才群體中選取其中一個,在展板上為這段材料補充歷史貢獻,如:示例:湘軍集團:曾國藩、左宗棠是晚清時期的重要軍事家和政治家,領導湘軍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也是洋務派在地方上的代表,開啟湖南近代工業,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左宗棠還收復新疆全境(除伊犁外) ,鞏固了中國的邊疆安全,為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做出了重要貢獻。背景:根據任務二材料“即以陶澍、魏源為代表的清中期經世致用學派和改革派”可得出背景是經世致用思想的影響;根據任務二材料“以曾國藩、左宗棠為代表的湘軍集團”可得出背景是洋務運動的推動;根據任務二材料“以譚嗣同、唐才常為代表的維新派”可得出背景是維新變法運動的影響;根據任務二材料“以黃興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和以毛澤東、劉少奇為代表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可得出背景是資產階級革命活動影響,馬克思主義在湖南的傳播等。(3)本題考查近代以來民族工業的發展。根據任務三材料“1876年湖南機器局建成,被稱為湖南近代工業之開端,比中國最早的近代工業遲了15年”“但直到清政府滅亡,湖南工業發展仍緩慢。”可得出特點是起步較晚,發展緩慢,根據任務三材料“1927—1936年,湖南工業獲得較快發展,奠定了湖南現代工業的微薄基礎”“1949年,原國民黨政府在湘工礦企業和省屬工礦企業僅47家,均已殘破不堪。”和所學知識可得出特點是后雖有發展但整體基礎仍然薄弱,工業門類較少,規模較小。原因:根據任務三材料“‘一五’計劃時期,國家156項重點工程有6項落子湖南,全國694個限額以上大中型工業建設項目,湖南有38項”“20世紀60年代,伴隨著國家三線建設戰略調整”可得出原因是國家政策的支持;根據任務三材料“1993年,湖南上市股票實現‘零’的突破”和所學知識可得出原因是改革開放的推動等。故答案為:(1)文物價值:②:為研究西漢時期的政治制度、官僚體系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印文整齊、外形精美,反映了漢朝手工業的高度發達和印章制作的規范化。③:見證了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和海上絲綢之路貿易,是長沙窯瓷器的代表,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2)歷史貢獻:示例:湘軍集團:曾國藩、左宗棠是晚清時期的重要軍事家和政治家,領導湘軍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也是洋務派在地方上的代表,開啟湖南近代工業,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左宗棠還收復新疆全境(除伊犁外) ,鞏固了中國的邊疆安全,為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做出了重要貢獻。背景:經世致用思想的影響;洋務運動的推動;維新變法運動的影響;資產階級革命活動影響;馬克思主義在湖南的傳播等。(3)特點:起步較晚,發展緩慢,后雖有發展但整體基礎仍然薄弱,工業門類較少,規模較小。原因:國家政策的支持;改革開放的推動等。【點評】本題考查文物的價值、近代湖南、近代以來民族工業發展的相關知識。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分析、歸納材料信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1)文物價值:②:根據任務一表格中“②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吳氏長沙國丞相轪侯印”等信息和所學長沙馬王堆漢墓相關知識,從政治、經濟、文化等角度,分析概括出文物價值即可,如:為研究西漢時期的政治制度、官僚體系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印文整齊、外形精美,反映了漢朝手工業的高度發達和印章制作的規范化。③:根據任務一表格中“③在印度尼西亞打撈的一艘唐代商船中,發現的帶阿拉伯人像的長沙窯瓷器”信息和所學長沙窯瓷器相關知識,從經濟、外交、文化等角度,分析概括出文物價值即可,如:見證了唐代中外文化交流和海上絲綢之路貿易,是長沙窯瓷器的代表,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價值。(2)歷史貢獻:根據任務二“即以陶澍、魏源為代表的清中期經世致用學派和改革派,以曾國藩、左宗棠為代表的湘軍集團,以譚嗣同、唐才常為代表的維新派,以黃興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和以毛澤東、劉少奇為代表的無產階級革命家”信息和所學知識,從提到的人才群體中選取其中一個,在展板上為這段材料補充歷史貢獻,如:示例:湘軍集團:曾國藩、左宗棠是晚清時期的重要軍事家和政治家,領導湘軍鎮壓太平天國運動,也是洋務派在地方上的代表,開啟湖南近代工業,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左宗棠還收復新疆全境(除伊犁外) ,鞏固了中國的邊疆安全,為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做出了重要貢獻。背景:根據任務二材料“即以陶澍、魏源為代表的清中期經世致用學派和改革派”可得出背景是經世致用思想的影響;根據任務二材料“以曾國藩、左宗棠為代表的湘軍集團”可得出背景是洋務運動的推動;根據任務二材料“以譚嗣同、唐才常為代表的維新派”可得出背景是維新變法運動的影響;根據任務二材料“以黃興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和以毛澤東、劉少奇為代表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可得出背景是資產階級革命活動影響,馬克思主義在湖南的傳播等。(3)特點:根據任務三材料“1876年湖南機器局建成,被稱為湖南近代工業之開端,比中國最早的近代工業遲了15年”“但直到清政府滅亡,湖南工業發展仍緩慢。”可得出特點是起步較晚,發展緩慢,根據任務三材料“1927—1936年,湖南工業獲得較快發展,奠定了湖南現代工業的微薄基礎”“1949年,原國民黨政府在湘工礦企業和省屬工礦企業僅47家,均已殘破不堪。”和所學知識可得出特點是后雖有發展但整體基礎仍然薄弱,工業門類較少,規模較小。原因:根據任務三材料“‘一五’計劃時期,國家156項重點工程有6項落子湖南,全國694個限額以上大中型工業建設項目,湖南有38項”“20世紀60年代,伴隨著國家三線建設戰略調整”可得出原因是國家政策的支持;根據任務三材料“1993年,湖南上市股票實現‘零’的突破”和所學知識可得出原因是改革開放的推動等。19.(2025·湘潭模擬)20世紀國際格局幾經變化,中國國運也隨之幾度沉浮。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 對于20世紀40年代后期至70年代的世界格局狀態,當時的絕大多數政治家和學者都認為是一種凝固的“兩極格局”,以意識形態為標志的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種力量是其基本構成元素。但在毛澤東的視域下,這一時期的世界格局基本由四類國家決定,即美帝國主義國家,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英、法、日、德等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廣大亞、非、拉等經濟落后國家。這四類國家在不同時期分化組合成不同的力量集團,從而構成了世界格局變動的圖景。——李敏倫《毛澤東視域下的二戰后世界格局轉換及其外交應對》(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圖1與圖2反映的歷史事件有何關聯?對當時中國產生了怎樣的直接影響?(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圖3中美國宣傳“幫助中國”的背景。圖4能證明圖3中哪一觀點?(3)結合所學知識,說明材料三中毛澤東觀點的正確性。【答案】(1)關聯:都與巴黎和會有關,簽訂《凡爾賽和約》制裁德國,并將德國在山東的特權全部轉讓給日本。影響:導致五四運動爆發。(2)背景:二戰時中美兩國結為盟國,相互合作,共同反抗法西斯侵略。觀點:“中國正在幫助我們”。(3)說明:美蘇兩極主導了冷戰時期的國際關系,但英、法、日、德等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在經濟和政治利益上并不總是與美國完全一致,有時會采取獨立的外交政策,不結盟運動的興起,廣大亞、非、拉等經濟落后國家使得這些國家在國際事務中逐漸發揮重要作用,打破了美蘇兩極的壟斷。【知識點】巴黎和會與《凡爾賽條約》;二戰的爆發與主要戰場;國際新秩序【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五四運動。根據材料一圖1“和約”等信息、圖2“山東”“1919”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1漫畫反映了巴黎和會上簽訂《凡爾賽和約》,圖2反映了山東被日本控制,中國外交失敗,所以圖1與圖2反映的歷史事件的關聯是:都與巴黎和會有關,簽訂《凡爾賽和約》制裁德國,并將德國在山東的特權全部轉讓給日本。影響:根據所學可知,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導致五四運動爆發。(2)本題考查二戰的知識。根據材料二圖3“20世紀40年代美國的宣傳海報”“幫助中國”等信息并結合所學二戰相關知識可得出背景是二戰時中美兩國結為盟國,相互合作,共同反抗法西斯侵略。觀點:根據材料二圖4“在緬甸中國遠征軍與被解救的英軍士兵合影”等信息并結合所學二戰相關知識可知,中國遠征軍赴緬作戰,有力地支援了盟軍在緬甸作戰,所以圖4能證明圖3中“中國正在幫助我們”這一觀點。(3)本題考查美蘇冷戰。根據材料三“但在毛澤東的視域下,這一時期的世界格局基本由四類國家決定,即美帝國主義國家,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英、法、日、德等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廣大亞、非、拉等經濟落后國家。這四類國家在不同時期分化組合成不同的力量集團,從而構成了世界格局變動的圖景”可知,毛澤東的觀點認為當時世界格局基本由四類國家決定,結合所學知識,從兩極對抗、西歐國家、不結盟運動等方面,分析概括說明材料三中毛澤東觀點的正確性即可,如:美蘇兩極主導了冷戰時期的國際關系,但英、法、日、德等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在經濟和政治利益上并不總是與美國完全一致,有時會采取獨立的外交政策,不結盟運動的興起,廣大亞、非、拉等經濟落后國家使得這些國家在國際事務中逐漸發揮重要作用,打破了美蘇兩極的壟斷。故答案為:(1)關聯:都與巴黎和會有關,簽訂《凡爾賽和約》制裁德國,并將德國在山東的特權全部轉讓給日本。影響:導致五四運動爆發。(2)背景:二戰時中美兩國結為盟國,相互合作,共同反抗法西斯侵略。觀點:“中國正在幫助我們”。(3)說明:美蘇兩極主導了冷戰時期的國際關系,但英、法、日、德等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在經濟和政治利益上并不總是與美國完全一致,有時會采取獨立的外交政策,不結盟運動的興起,廣大亞、非、拉等經濟落后國家使得這些國家在國際事務中逐漸發揮重要作用,打破了美蘇兩極的壟斷。【點評】本題考查五四運動、二戰、美蘇冷戰的相關知識。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分析、歸納材料信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1)關聯:根據材料一圖1“和約”等信息、圖2“山東”“1919”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1漫畫反映了巴黎和會上簽訂《凡爾賽和約》,圖2反映了山東被日本控制,中國外交失敗,所以圖1與圖2反映的歷史事件的關聯是:都與巴黎和會有關,簽訂《凡爾賽和約》制裁德國,并將德國在山東的特權全部轉讓給日本。影響:根據所學可知,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導致五四運動爆發。(2)背景:根據材料二圖3“20世紀40年代美國的宣傳海報”“幫助中國”等信息并結合所學二戰相關知識可得出背景是二戰時中美兩國結為盟國,相互合作,共同反抗法西斯侵略。觀點:根據材料二圖4“在緬甸中國遠征軍與被解救的英軍士兵合影”等信息并結合所學二戰相關知識可知,中國遠征軍赴緬作戰,有力地支援了盟軍在緬甸作戰,所以圖4能證明圖3中“中國正在幫助我們”這一觀點。(3)說明:根據材料三“但在毛澤東的視域下,這一時期的世界格局基本由四類國家決定,即美帝國主義國家,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英、法、日、德等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廣大亞、非、拉等經濟落后國家。這四類國家在不同時期分化組合成不同的力量集團,從而構成了世界格局變動的圖景”可知,毛澤東的觀點認為當時世界格局基本由四類國家決定,結合所學知識,從兩極對抗、西歐國家、不結盟運動等方面,分析概括說明材料三中毛澤東觀點的正確性即可,如:美蘇兩極主導了冷戰時期的國際關系,但英、法、日、德等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在經濟和政治利益上并不總是與美國完全一致,有時會采取獨立的外交政策,不結盟運動的興起,廣大亞、非、拉等經濟落后國家使得這些國家在國際事務中逐漸發揮重要作用,打破了美蘇兩極的壟斷。20.(2025·湘潭模擬)近代以來,世界的經濟中心在不斷發生著變化。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僅僅數年前,(葡萄牙)里斯本還是一個地處世界邊緣的城市。現在它變成了能與東方最富有的貿易中心相媲美的商業樞紐。來自三大洲的艦船云集在它的海港……歐洲的人都趕來觀看,購買和品嘗這些刺激的新鮮事物。——奈杰爾·克利夫《最后的十字軍東征》材料二 1876年英國殖民地面積相當于全世界領土的15.1%,殖民地人口相當于當時世界總人口的18%。1870年,英國煤產量為美、法、德3國之和的1.34倍;棉花消費量為3國之和的1.9倍;對外貿易額為3國之和的71%,占世界對外貿易總額中的比重為22%。當時英國是全世界所需工業產品的主要供應基地,不僅供應工業消費品(紡織品及其它),而且供應工業生產資料(機器設備及煤鐵)和運輸工具。——摘編自郭吳新《19世紀的世界經濟格局》材料三 太平洋經濟和戰略圖景已發生了劇烈變化。中國已超越日本成為西太平洋的主要強權。日本和澳大利亞仍在,韓國已成為全球主要的貿易國家之一,東盟國家繼續其成長和發展,拉美國家開始活躍在太平洋的舞臺上。跨太平洋貿易早在1995年便已超過跨大西洋貿易,如今世界正密切注視著中國和美國兩個經濟體,它們(經濟)的活躍或疲乏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全球經濟健康與否。太平洋時代以其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被想象的形式已經在此實現。——摘編自【芬蘭】貝卡·科爾霍寧《世界史上的太平洋時代》2015年補記(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里斯本貿易地位發生的變化并概括其背景。(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19世紀后期英國的世界經濟地位及對世界的影響。(3)概括材料三的觀點,并分析推動這些經濟體發展的共同因素。【答案】(1)變化: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區域成為歐洲商路和貿易的樞紐;背景:新航路的開辟。(2)地位:世界工廠和世界貿易中心,世界經濟霸主。影響:成為全世界所需工業產品的主要供應基地,促進世界市場流通與形成。(3)觀點:世界史上的太平洋時代的形成。共同因素:政府的政策;先進技術;對外貿易往來等。【知識點】新航路的開辟;第一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及影響;經濟全球化與世界貿易組織【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新航路開辟。根據材料一“僅僅數年前,(葡萄牙)里斯本還是一個地處世界邊緣的城市。現在它變成了能與東方最富有的貿易中心相媲美的商業樞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當時歐洲商路和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這種變化主要是由新航路的開辟引起的。因此變化是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區域成為歐洲商路和貿易的樞紐;背景是新航路的開辟。(2)本題考查工業革命的影響。根據材料二“876年英國殖民地面積相當于全世界領土的15.1%,殖民地人口相當于當時世界總人口的18%。1870年,英國煤產量為美、法、德3國之和的1.34倍;棉花消費量為3國之和的1.9倍;對外貿易額為3國之和的71%,占世界對外貿易總額中的比重為22%。”,可知英國到19世紀中后期的地位是世界工廠和世界貿易中心,世界經濟霸主。由“英國是全世界所需工業產品的主要供應基地,不僅供應工業消費品(紡織品及其它),而且供應工業生產資料(機器設備及煤鐵)和運輸工具”,可知對世界的影響是英國成為全世界所需工業產品的主要供應基地,促進世界市場流通與形成。(3)本題考查經濟全球化的相關知識。根據材料三“太平洋經濟和戰略圖景已發生了劇烈變化。中國已超越日本成為西太平洋的主要強權。日本和澳大利亞仍在,韓國已成為全球主要的貿易國家之一,東盟國家繼續其成長和發展,拉美國家開始活躍在太平洋的舞臺上。跨太平洋貿易早在1995年便已超過跨大西洋貿易,如今世界正密切注視著中國和美國兩個經濟體,它們(經濟)的活躍或疲乏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全球經濟健康與否。太平洋時代以其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被想象的形式已經在此實現”,可知材料三的觀點是世界史上的太平洋時代的形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政府的政策;先進技術;對外貿易往來等推動這些經濟體發展的共同因素。故答案為:(1)變化: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區域成為歐洲商路和貿易的樞紐;背景:新航路的開辟。(2)地位:世界工廠和世界貿易中心,世界經濟霸主。影響:成為全世界所需工業產品的主要供應基地,促進世界市場流通與形成。(3)觀點:世界史上的太平洋時代的形成。共同因素:政府的政策;先進技術;對外貿易往來等。【點評】本題考查新航路開辟、工業革命、經濟全球化的相關知識。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分析、歸納材料信息,靈活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1)變化、背景:根據材料一“僅僅數年前,(葡萄牙)里斯本還是一個地處世界邊緣的城市。現在它變成了能與東方最富有的貿易中心相媲美的商業樞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當時歐洲商路和貿易中心由地中海沿岸轉移到大西洋沿岸;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這種變化主要是由新航路的開辟引起的。因此變化是大西洋沿岸取代地中海區域成為歐洲商路和貿易的樞紐;背景是新航路的開辟。(2)地位、影響:根據材料二“876年英國殖民地面積相當于全世界領土的15.1%,殖民地人口相當于當時世界總人口的18%。1870年,英國煤產量為美、法、德3國之和的1.34倍;棉花消費量為3國之和的1.9倍;對外貿易額為3國之和的71%,占世界對外貿易總額中的比重為22%。”,可知英國到19世紀中后期的地位是世界工廠和世界貿易中心,世界經濟霸主。由“英國是全世界所需工業產品的主要供應基地,不僅供應工業消費品(紡織品及其它),而且供應工業生產資料(機器設備及煤鐵)和運輸工具”,可知對世界的影響是英國成為全世界所需工業產品的主要供應基地,促進世界市場流通與形成。(3)觀點、共同因素:根據材料三“太平洋經濟和戰略圖景已發生了劇烈變化。中國已超越日本成為西太平洋的主要強權。日本和澳大利亞仍在,韓國已成為全球主要的貿易國家之一,東盟國家繼續其成長和發展,拉美國家開始活躍在太平洋的舞臺上。跨太平洋貿易早在1995年便已超過跨大西洋貿易,如今世界正密切注視著中國和美國兩個經濟體,它們(經濟)的活躍或疲乏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全球經濟健康與否。太平洋時代以其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被想象的形式已經在此實現”,可知材料三的觀點是世界史上的太平洋時代的形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政府的政策;先進技術;對外貿易往來等推動這些經濟體發展的共同因素。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湖南省湘潭市2025年中考歷史一模試卷(學生版).docx 湖南省湘潭市2025年中考歷史一模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