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期末試卷一、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2024七下·順德期末)有學者指出,581年隋朝戶數約為650萬,589年滅陳后得50萬戶,約為710萬戶。該學者認為,隋朝戶數增加直接得益于( )A.南北統一 B.北人南遷 C.社會穩定 D.政治清明2.(2024七下·順德期末)開皇元年,隋文帝“以官牛五千頭,分賜貧人”;此后關中連年大旱,百姓饑饉,隋文帝命令分道開倉賑給,對遭水旱之州,皆免其年租賦。這表明隋文帝( )A.重視水利建設 B.強化中央集權C.關注百姓生活 D.提倡勤儉節約3.(2024七下·順德期末)據圖可知,大運河的開通( )A.使長安成為了國際文化中心 B.擴展了海上絲綢之路的范圍C.削弱絲綢之路貿易功能 D.促進國內、外經濟交流4.(2024七下·順德期末)這是武則天創立的、由皇帝親自主持的考試,主要考查士子對政策和策略性問題的見解,士子只有經過這一考試,才算真正登科。“這一考試”是( )A.縣試 B.府試 C.會試 D.殿試5.(2024七下·順德期末)由表可見,唐朝走向興盛最主要緣于( )唐太宗 勤于政事,虛心納諫,薄賦尚儉武則天 破格用人,廣開入仕之舉,重視發展生產唐玄宗 整頓吏治,改革稅制,注重文教A.知識分子重視教育 B.統治者勵精圖治C.人民群眾獻言獻策 D.唐王朝革新制度6.(2024七下·順德期末)如圖,犁的變化最能反映出( )直轅犁 曲轅犁A.古代人民的勞動智慧 B.唐朝灌溉工具的改進C.政府重視農業的發展 D.唐朝手工業十分發達7.(2024七下·順德期末)開元時,“太常樂尚胡曲,貴人御饌盡供胡食,士女皆竟衣胡服”;唐朝的繪畫中出現了較多的外國人物和異域風情,也吸收了許多外來技巧。這反映出( )A.唐朝與南詔交流頻繁 B.少數民族學習漢文化C.唐朝開放的社會風氣 D.外來繪畫作品受歡迎8.(2024七下·順德期末)開元時,長安常出現“萬國朝未央”的場面;安史之亂期間,對外交往基本中斷;唐后期,與唐朝交往的國家與地區減少了近2/3。據此可知( )A.安史之亂削弱中央權力 B.唐末調整對外政策C.藩鎮割據阻礙邊境貿易 D.國力強弱影響外交9.(2024七下·順德期末)下面是小歷同學的學習筆記。可見,他學習的主題是,宋代( )財政:唐代由宰相兼領司職,宋代設置三司,獨立掌握全國的財政 監察:諫官不準由宰相任用 用人:本該隸屬宰相職權之下,宋代另設“審官院”A.增加財政收入 B.提高諫官的地位C.削弱宰相權力 D.重文輕武的國策10.(2024七下·順德期末)隨著疆域不斷擴展,契丹人不僅慶祝本民族傳統節日,契丹皇帝還在立春時節學習漢人在土牛前焚香,“撒谷豆,擊土牛”。這一行為( )A.推動契丹人放棄游牧生活 B.有利于民族交融C.促進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 D.增強了遼朝國力11.(2024七下·順德期末)清代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提到,宋金交兵,史籍所載,“大抵各夸勝而諱敗”,并且認為后世“若徒據一史,必不能得其真也。”材料說明( )A.史書缺少細節的記載 B.研究應借助考古成果C.史書不具備歷史價值 D.研究應注重多方求證12.(2024七下·順德期末)宋代,工匠通過高溫燒造,生產出更為堅硬、細膩的瓷器;還通過精確控制高溫下的銅離子,在釉色探索上取得突破(如圖)。這反映了宋代( )汝窯天青釉 鈞窯玫瑰紫釉A.瓷器的種類繁多 B.制瓷技藝高超C.景德鎮成為瓷都 D.瓷器市場廣闊13.(2024七下·順德期末)下圖是宋代荷葉龜紋銀杯,外壁上刻有“張家十分”的字樣。“張家”是商家身份的標志,“十分”是用于宣傳所打制的銀器分量足、成色好的廣告語。材料體現了宋代( )A.城市生活精彩紛呈 B.商品經濟繁榮C.書法藝術獨具特色 D.海外市場廣闊14.(2024七下·順德期末)北宋時期,四川人口達114萬戶,經濟作物茶葉等廣泛種植,蜀錦生產、造紙、鹽業開采等居全國前列,但鐵錢鑄造量少且重,川蜀路途多山,攜帶不便。材料最適合用于研究,北宋( )A.四川地區戶籍的管理 B.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C.交子產生的社會背景 D.鐵器鑄造行業的衰落15.(2024七下·順德期末)有學者指出:鐵木真帶領的部隊能在馬背上假眠,必要時晝夜行軍;《元史》中也有“士兵中道糧絕,捋羊乳為飲,刺囊駝血為食”的記載。這說明了蒙古( )A.武器裝備不足 B.士兵刻苦耐勞C.作戰體系完備 D.食物品種豐富16.(2024七下·順德期末)忽必烈禁止軍隊濫殺戮,廢止遼金以來的酷刑,革除了宋朝黥面(在臉上刺字)的粗蠻辦法;還下令禁止商家操縱價格,也曾將賦稅降低。材料反映了忽必烈( )A.行仁政 B.行漢法 C.廣開言路 D.整頓吏治17.(2024七下·順德期末)元朝行省長官經由朝廷頒發牌符后,對轄區內所統帥的軍隊有提調權,還可介入所屬下級軍官的遷調事宜,可對所屬軍隊將領治罪。這說明元朝行省長官( )A.是朝廷臨時派出官員 B.職權范圍不斷擴大C.擁有一定程度自主權 D.有權統領各地財賦18.(2024七下·順德期末)他的作品“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等,沖破了專寫男女戀情和離愁別緒的狹窄題材,具有報國壯志、貶居生涯等廣闊的社會內容,擴大了詞的境界,提高了詞的格調。“他”指的是( )A.柳永 B.晏殊 C.蘇軾 D.李清照19.(2024七下·順德期末)8世紀,造紙術隨著唐朝與大食的軍事沖突而傳入中亞、西亞及歐洲,對文化教育發展起到重要作用;15世紀,歐洲人借鑒中國的印刷術造出了活字印刷機,大大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材料反映了( )A.歐洲出版業發展迅速 B.宋元科技成就突出C.文化多樣性受到尊重 D.科技推動社會進步20.(2024七下·順德期末)據表可知,玉米( )記載 出處番麥,一曰西天麥,苗葉如蜀秫而肥短,花垂紅絨在塔末,長五六寸,三月種,八月收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平涼府志》西天麥,肅州昔無,近年西夷帶種方數之,亦不多,形大而圓,白色而黃,穗異于他麥 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肅鎮華夷志》A.明朝時已傳入中國 B.從東南沿海傳到內地C.原產地在西北地區 D.已成為明朝主要糧食21.(2024七下·順德期末)明朝弘治時,徽州人多努力讀書和耕田,不愿離開故土;萬歷時,“今邑之人眾幾于漢一大郡,所產谷粟不能供百分之一,安得不出而糊其口于四方也”。可見,發生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地矛盾加劇 B.徽州的經濟蕭條C.晉商迅速崛起 D.農作物畝產降低22.(2024七下·順德期末)《瀛涯勝覽》記載:寶船到祖法兒(今阿拉伯半島東北部)開讀賞賜畢,其王差頭目遍諭國人,皆將乳香、安息香之類,來換易纻絲、瓷器等物。與這一情形直接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A.利瑪竇經海路來華 B.設置市舶司C.馬嘎爾尼使團訪華 D.鄭和下西洋23.(2024七下·順德期末)下表為某一著作的目錄。這一著作是( )第1章 前言第4章 百病主治第5章 草部第6章 谷部第10章 鱗部、介部第11章 禽部、獸部A.《齊民要術》 B.《本草綱目》C.《天工開物》 D.《農政全書》24.(2024七下·順德期末)紫禁城中的重要宮殿均坐北朝南,且在南面開設大量門窗;并采用向心的建筑風格,以四合院形式為主,提高紫禁城內交通的便利性。這樣的設計反映了( )A.古人重視建筑的實用功能 B.建筑受異域風格影響C.宮殿建筑理念的不斷創新 D.古人開拓進取的精神25.(2024七下·順德期末)順治帝苦讀漢族典籍,明確宣布“興文教、崇經術,以開太平”;康熙帝進一步將“崇儒重道”國策具體化,提出了化民成俗,文教為先的十六條《圣諭》。這說明清朝統治者( )A.積極提倡學術自由 B.繼承歷代文化傳統C.借鑒中原政治制度 D.只許傳播儒家思想26.(2024七下·順德期末)清政府平定準噶爾部叛亂后,在施行《大清律例》的同時,允許當地各民族沿用原有的法律,同時注重保護各民族的風俗習慣。材料說明,清政府( )A.對新疆采取因俗而治政策 B.注重發展民族地區經濟C.設伊犁將軍管理新疆事務 D.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27.(2024七下·順德期末)下圖為中國歷代糧食總產量情況。引發明清時期糧食總產量變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人口素質的提高 B.經濟作物的種植C.水利工程的興修 D.高產作物的推廣28.(2024七下·順德期末)雍正帝大大放寬了使用密折的范圍,不僅政治、軍事,甚至大臣的一些私事也可用密折上達;臣下不得有所欺瞞,從而成為了皇帝的耳目。這反映了( )A.君主專制強化 B.行政效率大大提高C.社會矛盾加劇 D.思想領域控制嚴密29.(2024七下·順德期末)乾隆二十二年后,歐美商船主要到粵海關貿易,其關稅和貿易總值如題29表。這反映了這一時期清朝( )年代 關稅(單位:萬兩) 貿易總值(單位:億兩)乾隆二十三年至三十二年 456.09 2.880乾隆四十三年至五十二年 711.80 3.559乾隆五十三年至嘉慶二年 1025.80 5.129A.摒棄了閉關鎖國的政策 B.引領世界發展潮流C.海外貿易獲得長足發展 D.有效抵抗西方侵略30.(2024七下·順德期末)《紅樓夢》中多次提及舟船,如林黛玉乘船從揚州林府來到金陵賈府,其悲劇命運也由此開始;探春乘船遠嫁,從此故鄉是遠方。可見,《紅樓夢》( )A.批評地主階級的奢侈 B.善借意象表明深刻意蘊C.受到人民群眾的喜愛 D.描寫了作者真實的人生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小題12分,第32小題14分,第33小題14分,共40分。31.(2024七下·順德期末)人類社會在文明交往中發展。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公元7世紀初至9世紀末,日本派遣多批使團赴唐學習,每次入唐的成員最少有120人,最多時可達650人。他們汲取唐代先進文化,并將中華文明帶回日本,不僅使日本社會的政治經濟、思想教育、文學藝術、天文歷算以至衣食住行、風俗娛樂等發生了諸多變化,而且促進了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丁雨琪《論日本遣唐使團在唐代文明傳播中的作用》(1)根據材料一,概括日本遣唐使團的特點。材料二 貞觀初年,玄奘為了探研佛學,長途跋涉抵達印度。游學十多年后,返回長安,他遵照太宗意旨,口述旅途所經過各地情況,由辯機筆錄。貞觀二十年,一部十萬多字的著作完成。——摘編自《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著作”的名稱,并分析其歷史文化價值。材料三 戚繼光抗倭歷程嘉靖三十八年 到義烏招募礦夫和農民,組建“戚家軍”嘉靖四十年 打擊進犯臺州的倭寇,九戰九捷嘉靖四十三年 肅清福建倭寇——根據司馬袁茵主編《明朝歷史這樣說》整理(3)綜合以上材料,指出文明交往的兩種主要方式,并闡述你對它們的認識。32.(2024七下·順德期末)某校七年級學生開展“探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端硯制作技藝”項目式學習。你是其中一員,請按要求完成任務。【任務一 探尋古物】史料一 唐代端石箕形硯 (1965年在廣州動物園工地的唐墓中發現)史料二 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 ——【唐】李肇《唐國史補》(1)分別指出史料一、二的類型,并提取其中可以相互印證的歷史信息。【任務二 鑒賞珍品】 宋、明、清時期硯臺發展情況及部分端硯精品簡介 藏品宋代,端硯被推舉到了眾硯之冠的地位,其外形輪廓古雅端方,構圖簡練、實用、雅觀。文人墨客熱衷于鑒賞、收藏和研究端硯,并出現了專門研究硯臺的著述。抄手硯(底部鏤空,手可以伸入底部)則是主要樣式。 宋端石抄手硯明代,端硯從取材、硯形、雕刻等方面進一步突破、創新,古雅大方,渾厚而又富于變化,整體感強,集雕刻、繪畫、詩詞、書法、篆刻于一體。文人間銘硯(在硯臺背面或兩側鐫刻文字等)之風日漸盛行,并撰文對硯臺進行研究。 明端石刻靈芝池抄手硯清代,特別是康雍乾時期,端硯制作手法精湛、精細繁縟,“因石施藝”、“隨形紋飾”的雕刻方法在此時發展到巔峰。還出現了廣作、蘇作、海派、徽作等諸多流派,文人對于硯學的研究達到高峰,硯著頗豐。 清端石螺絲硯(2)根據表,指出宋、明、清時期端硯制作技藝的異同點。【任務三 傳承技藝】硯臺名稱 制作創意水之韻 (由肇慶市端硯制作技藝傳承人程振良以2008年奧運為主題創作的硯臺) “水之韻”硯臺采用了奧運會標志性建筑——水立方為題材,其外方內圓,符合中國人天圓地方的哲學思想,還加入了篆刻、詩句、名言和寓意五環的五朵浪花圖案等文化元素。該硯取材于端硯中的名石——綠端,翠綠的色澤呼應了綠色奧運的主題。(3)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任選其中一個傳統節日作為創作主題,自擬硯臺名稱,并簡述它的制作創意。(要求:創意中要包括這一傳統節日的兩個文化元素,并說明其寓意)33.(2024七下·順德期末)在具體的時空條件下考察歷史,是歷史學習的基本素養;了解國家對邊疆地區的治理是厚植家國情懷的重要途徑。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反擊沙俄,鎮守東北】材料一 清初,俄東部有羅剎(清朝對沙俄的稱呼)者,由東洋海岸收毳(獸毛皮)礦之貢,抵黑龍江北岸,據雅克薩、尼布楚二地,樹木城居之,侵擾諸部,“剿劫人口,搶擄村莊,鑲奪貂皮,肆惡多端”。——摘編自韓哲虎、郝文軍《歷史視域下的盛世危機》(1)根據材料一,指出清初東北邊境出現的問題,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清政府解決問題的做法。【統一臺灣,安定東南】材料二1622年 荷蘭人占領臺灣南部1642年 荷蘭人全部占領臺灣1662年 荷蘭殖民者被迫投降1683年 康熙帝派兵進駐臺灣1875年 清政府將臺灣同胞為紀念他所稱的“開臺圣王廟”,大規模擴建為“延平郡王祠”,列入國家祭奠——根據白至德編著《最后的輝煌:中古時代:明》、《帝國余暉:中古時代:清》整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他”的姓名,并分析臺灣同胞紀念他、清政府將他的祠堂列入國家祭奠的主要原因。【治理西藏,鞏固西南】材料三文成公主入藏 立“唐蕃會盟碑” 設立宣政院 冊封藏傳佛教首領 設置駐藏大臣 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 實行“金瓶掣簽”制度(3)有學者指出:西藏地方自唐以來就與中央政權發生聯系,并在歷史進程中不斷演進,發展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請任意選擇材料三中的兩個歷史事件,對該學者的觀點進行闡釋。(要求:史論結合,條理清晰)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識點】隋朝的建立與統一【解析】【分析】根據“581年隋朝戶數約為650萬,589年滅陳后得50萬戶,約為710萬戶。”和所學知識可知,589年,隋朝滅掉南朝的最后一個政權——陳朝,重新統一全國,隋的統一,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實現了社會安定,符合人民愿望,陳朝的人口并入到隋朝,促進了人口數量的增長,D項正確;隋朝建立之處并沒有出現北人南遷,排除B項;社會穩定不是材料中強調的出現人口增長的直接原因,排除C項;隋文帝時,政治清明,但在材料中沒有涉及到,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隋朝統治,試題難度不大,解題必須熟練記憶相關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做到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即可得出答案。2.【答案】C【知識點】隋朝的建立與統一【解析】【分析】據題干“開皇元年,隋文帝‘以官牛五千頭,分賜貧人’;此后關中連年大旱,百姓饑饉,隋文帝命令分道開倉賑給,對遭水旱之州,皆免其年租賦”可知,這說明隋文帝關注百姓生活,以民為本,注重民生。C項正確;題干材料與水利建設無關,排除A項;題干材料不能說明隋文帝強化中央集權,排除B項;題干材料不能反映隋文帝提倡勤儉節約,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隋文帝開皇之治,試題難度不大,解題必須熟練記憶相關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做到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即可得出答案。3.【答案】D【知識點】大運河的開通【解析】【分析】根據圖示“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大運河”等信息可知,大運河的修建,使海上絲綢之路和陸上絲綢之路連接在一起,促進了國內、外經濟交流,D項正確;大運河沒有修建時,長安也是國際文化中心,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A項;大運河的修建使海上絲綢之路和陸上絲綢之路連接在一起,并沒有因此擴展了海上絲綢之路的范圍,排除B項;大運河的修建,增強了絲綢之路貿易功能,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隋朝大運河。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地圖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隋朝大運河的相關史實。4.【答案】D【知識點】科舉制的創立與完善;女皇武則天【解析】【分析】據所學可知,武則天大力發展科舉制,創立殿試制度,親自面試考生,不拘一格選拔人才, 擴大了統治基礎,D項正確;縣試是明清科舉考試的程序,都與材料“由皇帝親自主持的考試”不符,排除A項。府試是明清科舉考試的程序,都與材料“由皇帝親自主持的考試”不符,排除B項。會試是明清科舉考試的程序,都與材料“由皇帝親自主持的考試”不符,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科舉考試,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科舉考試的相關史實。5.【答案】B【知識點】“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女皇武則天【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內容可知,唐太宗、武則天和唐玄宗等唐朝統治者都采用各種措施發展社會經濟文化等事業,最終促成了唐朝前期的繁盛景象,所以材料共同說明的是唐朝興盛的原因是統治者勵精圖治,B項正確;唐太宗、武則天和唐玄宗都屬于統治者,與知識分子和人民群眾無關,排除AC項;材料涉及政治經濟和文化,唐王朝革新制度沒有體現,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唐朝盛世繁榮,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6.【答案】A【知識點】盛唐經濟的繁榮【解析】【分析】據圖片“直轅犁”“曲轅犁”和所學知識可知,直轅犁,回轉困難,耕地費力,唐朝時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創造出了曲轅犁,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質量,所以工具的變化體現了古代人民的勞動智慧,A項正確;唐朝的農業灌溉工具是筒車,排除B項;材料涉及生產工具的變化,無法體現政府的重視,排除C項;曲轅犁屬于勞動人民的智慧,屬于農業領域,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古代農業發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古代農業發展的相關史實。7.【答案】C【知識點】盛唐開放的社會風氣【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太常樂尚胡曲,貴人御饌盡供胡食士女皆竟衣胡服”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唐朝時期的社會風氣,唐朝時期的社會風氣比較開放,社會充滿活力,人們多顯示出一種昂揚進取、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當時的一些婦女受過文學、音樂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騎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動。當時的生活風氣兼容并蓄,人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數民族習俗的影響,剛健豪邁的尚武風氣盛行一時,C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唐朝與南詔交流頻繁,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外來文化對中原的影響,排除B項;材料體現了外來服飾和繪畫的影響,外來繪畫作品片面,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唐朝開放的社會風氣。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相關史實。8.【答案】D【知識點】安史之亂【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可知,開元時期、安史之亂和唐末時期的對外交往的情況不同,開元時期,唐朝的國力強大,所以長安出現了萬國來朝的景象,而安史之亂時期,由于戰亂,所以對外交往基本中斷,而唐朝后期,國力衰弱,所以與唐朝交往的國家大大減少,所以可以得出國力強弱影響外交的結論,D項正確;安史之亂確實削弱了中央權力,但是這和對外交往無關,排除A項;材料中并沒有提到唐末調整對外政策,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史對外交往,并沒有提到邊境貿易,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點是唐朝對外交往,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史料實證的素養。9.【答案】C【知識點】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制【解析】【分析】據材料“唐代由宰相兼領司職,宋代設置三司,獨立掌握全國的財政”可知,唐代宰相為了對財政問題方便處理,自兼司職,到了宋朝增設參知政事、樞密使和三司使(管財政,也叫計相)分割行政、軍事和財政權;據材料“諫官不準由宰相任用”可知,宋代諫官由皇帝親擢,不準由宰相任用,且多兼行御史職權;據材料“宋代另設“審官院”可知,唐代尚書省下屬的吏部負責官員的考核和選用,而宋代則另設審官院專門負責官吏的考核和選用,綜上所述可知,宋朝的相權被一步步削弱,C項正確;財政只涉及三司,概括不全,排除A項;材料表述諫官不準由宰相任用,提高諫官的地位沒有體現,排除B項;宋初以“重文輕武”為基本國策,材料中并沒有提及重文輕武,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宋朝專制制度的加強,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10.【答案】B【知識點】契丹族與黨項族;遼與北宋的和戰;西夏與北宋的關系;女真族的崛起【解析】【分析】據材料“契丹皇帝還在立春時節學習漢人在土牛前焚香,“撒谷豆,擊土牛””體現的是契丹皇帝對農耕文明的重視,遼王朝建立后,統治者大量主動吸納中原農耕文明的先進制度和文化,同時也重視保持契丹游牧文化主體性,推動農耕、游牧文明的融合發展,有利于民族交融,B項正確;契丹人放棄游牧生活說法錯誤,排除A項;材料只是表明契丹皇帝對農耕文明的重視,沒有涉及促進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排除C項;推動農耕、游牧文明的融合發展增強了遼朝國力,夸大了農耕的作用,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宋遼關系,試題難度不大,解題必須熟練記憶相關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做到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即可得出答案。11.【答案】D【知識點】女真族的崛起;金滅遼及北宋;南宋的偏安【解析】【分析】據材料“大抵各夸勝而諱敗”“若徒據一史,必不能得其真也”和所學知識可知,趙翼在他的《二十二史扎記》中有一節《宋金用兵需參觀二史》,說明宋金“兩國交兵,國史所載,大抵各夸勝而諱敗”,有些戰役,如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發生的李顯忠宿州之戰,雙方都說自己勝了。要了解戰事,必須參照二史分析考辨才可。他舉了許多例子說明此點,認為“若徒據一史,必不能得其真也。”故任意肯定一個,否定一個,是極不公正的,說明研究歷史不能只依據一部史書,研究應注重多方求證,D項正確;材料“大抵各夸勝而諱敗”說明史書在記載歷史事件時,往往帶有主觀色彩,并非史書缺少細節的記載,排除A項;材料“若徒據一史,必不能得其真也”說明研究歷史不能只依據一部史書,沒有涉及考古成果,排除B項;史書是研究歷史的重要資料,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點是史料互證,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史料實證的素養。12.【答案】B【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可知,宋代的工匠在瓷器的之地、釉色的色彩方面取得了突破,出現了天青釉和玫瑰紫釉的新品,這體現出了宋代制瓷業技術水平的高超,B項正確;是因為技術的發展而出現的品種種類的繁多,關鍵是技術的進步,排除A項;材料中并沒有提到景德鎮,排除C項;材料中并沒有提到瓷器之間的買賣,無法看出市場廣闊,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宋代制瓷業。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宋代手工業發展的相關史實。13.【答案】B【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解析】【分析】題干中“宋代荷葉龜紋銀杯”屬于手工業產品,“張家十分”是商家身份的標志,“十分”是用于宣傳所打制的銀器分量足、成色好的廣告語,”這體現了宋代商品經濟繁榮,宋朝的經濟繁榮程度可謂前所未有,農業、印刷業、造紙業、絲織業、制瓷業均有重大發展。航海業、造船業成績突出,海外貿易發達,和南太平洋、中東、非洲、歐洲等地區50多個國家通商。南宋時期對南方的開發,促成江南地區成為經濟文化中心,B項正確;商家、廣告體現的是商品經濟,與城市生活無關,排除A項;銀杯上的字屬于雕刻藝術,不是書法藝術,排除C項;海外市場廣闊涉及與外交流,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是材料型選擇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宋朝商業繁榮,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14.【答案】C【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解析】【分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反映北宋時期,四川地區人口眾多,商業貿易繁榮,但鐵錢數量不足并且笨重不便攜帶,在這種情況下,北宋前期在四川地區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交子的出現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同時紙幣的出現也進一步促進了商業的發展。因此材料最適合研究北宋交子產生的社會背景,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戶籍管理,排除A項;經濟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南宋,排除B項;材料強調鐵錢使用不便,并未體現鐵器鑄造業的衰落,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以宋朝商業發展為切入點,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5.【答案】B【知識點】元朝的建立與統一【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可知,鐵木真的部隊可以在馬背上假眠,也可以晝夜行軍,如果遇到沒有糧食可以喝血飲羊乳為食,這體現了士兵們的刻苦耐勞,B項正確;材料介紹的重點是士兵的素質,并沒有體現出武器裝備和作戰體系,排除AC項;材料中的羊乳等體現的是緊急情況下的食物來源,并不能體現出食物品種豐富,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點是蒙古崛起,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史料實證的素養。16.【答案】A【知識點】元朝的疆域及對邊疆地區的管轄;蒙古族的興起與蒙古滅夏金;元朝的建立與統一【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忽必烈禁止軍隊濫殺戮,廢止遼金以來的酷刑,革除了宋朝黥面(在臉上刺字)的粗蠻辦法;還下令禁止商家操縱價格,也曾將賦稅降低”可知,材料反映了忽必烈禁止軍隊濫殺戮,廢止酷刑,革除宋朝黥面,禁止商家操縱價格,降低賦稅,這些措施都表明忽必烈大施仁政,A項正確;行漢法指的是學習漢族的政治制度,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B項;廣開言路指的是鼓勵人們發表意見,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C項;整頓吏治指的是整頓官吏的作風和治績,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元朝統治,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元朝統治的相關史實。17.【答案】C【知識點】行省制度及其影響【解析】【分析】據材料“對轄區內所統帥的軍隊有提調權,還可介入所屬下級軍官的遷調事宜,可對所屬軍隊將領治罪。”可知,行省長官對轄區內所統帥的軍隊有提調權,可介入所屬下級軍官的遷調事宜,可對所屬軍隊將領治罪體現的是元朝行省長官擁有一定的自主權,C項正確;行省是固定的地方行政機構,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行省的職權范圍,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行省對軍隊的管理,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元朝行省制度,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元朝行省制度的相關史實。18.【答案】C【知識點】宋元時期的文化——宋詞、元曲、資治通鑒【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北宋文學家蘇軾,對詞的發展有突出貢獻。他改進了詞的創作,擴大了詞的境界,提高了詞的格調。他的詞風豪邁而飄逸,把寫景、抒情和議論結合在一起,收到引人入勝、激發情感 的藝術效果,C項正確;柳永屬于婉約派詞人,排除A項;晏殊的詞擅長小令,多表現詩酒生活和悠閑情致,語言婉麗,雍容典雅,珠圓玉潤,排除B項;李清照也屬于婉約派詞人,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以宋詞繁榮為切入點,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9.【答案】D【知識點】造紙術的發明及影響;宋元時期的科技——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解析】【分析】根據材料“8世紀,造紙術隨著唐朝與大食的軍事沖突而傳入中亞、西亞及歐洲,對文化教育發展起到重要作用;15世紀,歐洲人借鑒中國的印刷術造出了活字印刷機,大大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可知,造紙術和印刷術的傳入推動了歐洲文化教育的發展,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這說明科技推動社會進步,D項正確;材料主要強調的是造紙術和印刷術對歐洲文化教育發展的作用,并未體現歐洲出版業發展迅速,排除A項;材料主要強調的是造紙術和印刷術對歐洲文化教育發展的作用,與宋元科技成就突出無關,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涉及文化多樣性受到尊重,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文藝復興運動。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文藝復興運動的相關史實。20.【答案】A【知識點】明朝的經濟發展【解析】【分析】據材料“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和所學知識可知,玉米是美洲作物,于明朝傳入中國。據各省通志和府縣志的記載,玉米最早傳到我國的是西,時間是1531年,距離哥倫布發現美洲不到四十年。到明代末年(1643年為止),它已經傳播到河北、山東、河南、陜西、甘肅、江蘇、安徽、廣東、廣西、云南等十省,A項正確;從東南沿海傳到內地屬于玉米的傳播路徑,在材料中并沒有涉及傳播范圍,排除B項;玉米的原產地是美洲,排除C項;明朝的主要糧食是小麥、稻米,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是材料型選擇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明朝經濟發展,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21.【答案】A【知識點】明朝的經濟發展【解析】【分析】根據材料“今邑之人眾幾于漢一大郡,所產谷粟不能供百分之一,安得不出而糊其口于四方也”可知,徽州人地矛盾加劇,導致徽州人不得不外出謀生,A項正確;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徽州人多地少,沒有體現徽州的經濟蕭條,排除B項;晉商完全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今邑之人眾幾于漢一大郡指的是地少人多,與農作物畝產降低無關,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是材料型選擇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明朝經濟發展,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22.【答案】D【知識點】鄭和下西洋【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寶船到祖法兒(今阿拉伯半島東北部)開讀賞賜畢,其王差頭目遍諭國人,皆將乳香、安息香之類,來換易纻絲、瓷器等物”,可知與鄭和下西洋相關,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5世紀初,明朝經濟逐步繁榮,國力雄厚,成為當時世界上的強國。明成祖稱帝后,派鄭和率領船隊出使西洋,主要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國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國富強”,同時也用中國的貨物去換取海外的奇珍。1405~1433年,鄭和的船隊七次下西洋,到達亞非三十多個國家,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一帶,D項正確;利瑪竇經海路來華是傳播天主教,與題干信息“寶船到祖法兒(今阿拉伯半島東北部)”沒有聯系,排除A項;設置市舶司是中國在宋、元、及明初在各海港設立的管理海上對外貿易的官府,相當于海關,是中國古代管理對外貿易的機關,與題干信息“寶船到祖法兒(今阿拉伯半島東北部)”沒有聯系,排除B項;馬戛爾尼使團是到達中國的第一個英國外交使團,是中英之間最重要的一次早期交往,是中英關系史上的重大事件,與題干信息沒有聯系,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以鄭和下西洋為切入點,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3.【答案】B【知識點】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綱目》、《天工開物》、《農政全書》【解析】【分析】據題干的“明代某著作,記載藥物1892種,分為水、火、土、金石、草、谷、果、木、服器、蟲、鱗、介、禽、獸、人16部62類,附方11096則,附圖1160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李時珍是明代杰出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他在總結前人經驗,歷時27年編成的一部具有總結性的藥物學巨著《本草綱目》,全書共收1892種藥物,插圖1160幅,對每一種藥物的名稱、性能、用途、制作都作了說明,并且改正了前人關于藥物的許多錯誤和含混的記錄,被譽為“東方醫學巨典”,B項正確;故選B項。《齊民要術》和《農政全書》是關于農業方面的,排除AD項;《天工開物》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排除C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本草綱目》,試題難度不大,解題必須熟練記憶相關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做到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即可得出答案。24.【答案】A【知識點】明朝的建筑與文學——明長城和北京城、小說和戲劇【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紫禁城中的重要宮殿均坐北朝南,且在南面開設大量門窗;并采用向心的建筑風格,以四合院形式為主,提高紫禁城內交通的便利性”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紫禁城中的重要宮殿在設計時考慮到交通的因素,可見古人在建筑設計時已經考慮其實用功能,A項正確;建筑受異域風格影響,是指受國外建筑風格影響,與紫禁城中的重要宮殿建筑風格的史實不符,排除B項;材料描述的都是紫禁城相關,既沒有紫禁城本身宮殿建筑的變化,也沒有中國古代宮殿建筑的變化,創新無從得知,排除C項;古人開拓進取的精神,題干內容無法體現,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明朝紫禁城,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明朝北京城建筑的相關史實。25.【答案】B【知識點】文字獄與文化專制政策【解析】【分析】根據材料“興文教、崇經術”“將‘崇儒重道’國策具體化,提出了化民成俗,文教為先的十六條《圣諭》。”可知,清朝統治者在思想文化方面推崇儒家學說,繼承歷代文化傳統,B項正確;清朝加強思想文化專制,并不提倡學術自由,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清朝統治者在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并未體現對中原政治制度的借鑒,排除C項;“只許傳播儒家思想”說法絕對化,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清朝統治。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相關史實。26.【答案】A【知識點】清政府對西藏地區的管轄【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允許當地各民族沿用原有的法律,同時注重保護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可知,清政府對新疆的治理具有因俗而治的特點。“因俗而治”是一種治理策略,指的是根據不同地區和民族的風俗習慣及社會發展狀況來實施統治或管理,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注重發展民族地區的經濟,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伊犁將軍,排除C項;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是清朝法治原則,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清朝邊疆治理,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清朝邊疆治理的相關史實。27.【答案】D【知識點】明朝的經濟發展;清朝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解析】【分析】據所學知識可知,明清時期,隨著新航路的開辟,美洲高產作物玉米和甘薯傳到中國,提高了糧食畝產量,D項正確;人口素質的提高與糧食產量增加無關,排除A項;題干信息描述的是糧食作物,不是經濟作物,排除B項;明清時期沒有涉及重大水利工程的興修,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明清農業發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明清農業發展的相關史實。28.【答案】A【知識點】軍機處的設立【解析】【分析】據材料“不僅政治、軍事,甚至大臣的一些私事也可用密折上達;臣下不得有所欺瞞,從而成為了皇帝的耳目”可知,雍正時期的奏折制度,涉及上奏的范圍越來越廣泛,據此可判斷,密折制度有利于加強皇帝對官僚機構的控制,君主專制不斷強化,A項正確;雍正時期密折制度,有利于提高決策效率,而非行政效率,排除B項;密折制度是皇帝控制官僚機構的手段,社會矛盾加劇無關,排除C項;密折制度屬于政治領域,不屬于思想領域,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清朝君主專制強化的相關史實。29.【答案】C【知識點】清朝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閉關鎖國政策【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可知,乾隆二十二年后,歐美商船主要到粵海關貿易,其關稅和貿易總值不斷增加,說明海外貿易獲得長足發展,C項正確;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排除A項;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阻礙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使中國逐漸落伍于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排除B項;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曾起到過一定的自衛作用,題干信息沒有涉及有效抵抗西方侵略,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以清朝海外貿易為切入點,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30.【答案】B【知識點】清朝的文學藝術——紅樓夢、昆曲、京劇【解析】【分析】材料“林黛玉乘船從揚州林府來到金陵賈府,其悲劇命運也由此開始;探春乘船遠嫁,從此故鄉是遠方”可知,題干信息體現的是曹雪芹的作品《紅樓夢》善借意象表明深刻意蘊,揭示了封建社會這條船逐漸走向衰亡的歷史命運,B項正確;批評地主階級的奢侈在題干信息未體現,排除A項;受到人民群眾的喜愛是小說興盛的主要原因,排除C項;《紅樓夢》是小說,帶有一定的虛構色彩,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是歷史基礎知識的運用,主要知識考點是《紅樓夢》,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的相關歷史知識。31.【答案】(1) 特點:時間長、次數多、人數多、學習的方面廣。(2) 名稱:《大唐西域記》價值:記載了他游歷過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山川風物及社會習俗,是研究中外交充史的珍貴文獻。(3) 方式:和平交流與暴力沖突認識:和平交往更有利于人類社會的發展,能夠加深世界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聯系和友誼,能夠促進經濟文化的交流,暴力沖突給人類帶來了災難和痛苦。【知識點】遣唐使;鑒真與玄奘;戚繼光抗倭【解析】【分析】(1)特點:根據材料一“公元7世紀初至9世紀末,日本派遣多批使團赴唐學習,每次入唐的成員最少有120人,最多時可達650人。他們汲取唐代先進文化,并將中華文明帶回日本,不僅使日本社會的政治經濟、思想教育、文學藝術、天文歷算以至衣食住行、風俗娛樂等發生了諸多變化,而且促進了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可概括出日本遣唐使團的特點有:時間長、次數多、人數多、學習的方面廣。(2)名稱:根據材料二“貞觀初年,玄奘為了探研佛學,長途跋涉抵達印度。游學十多年后,返回長安,他遵照太宗意旨,口述旅途所經過各地情況,由辯機筆錄。貞觀二十年,一部十萬多字的著作完成。”結合所學可知,貞觀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經,10多年后,玄奘攜帶大量佛經回到長安,此后主持譯經工作,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根據他的口述,由弟子記錄成書的《大唐西域記》因此,“著作”的名稱是:《大唐西域記》價值:根據所學可知,《大唐西域記》記載了他游歷過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山川風物及社會習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因此,其歷史文化價值是:是研究中外交充史的珍貴文獻。(3)方式:綜合上述材料,遣唐使來華,玄奘西行是和平交流方式,戚繼光抗倭是暴力沖突,因此,文明交往的兩種主要方式:和平交流與暴力沖突認識:綜合上述材料結合遣唐使來華,玄奘西行、戚繼光抗倭的史實和影響,認識是:和平交往更有利于人類社會的發展,能夠加深世界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聯系和友誼,能夠促進經濟文化的交流,暴力沖突給人類帶來了災難和痛苦。故答案為:(1) 特點:時間長、次數多、人數多、學習的方面廣。(2) 名稱:《大唐西域記》價值:記載了他游歷過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山川風物及社會習俗,是研究中外交充史的珍貴文獻。(3) 方式:和平交流與暴力沖突。認識:和平交往更有利于人類社會的發展,能夠加深世界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聯系和友誼,能夠促進經濟文化的交流,暴力沖突給人類帶來了災難和痛苦。【點評】(1)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日本遣唐使。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中日交往的相關歷史知識。(2)本題主要考查《大唐西域記》。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玄奘西行的相關史實。(3)本題以戚繼光抗倭為切入點,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32.【答案】(1) 史料類型:史料一屬實物史料;史料二屬文獻史料。歷史信息:唐代已使用端硯。(2) 不同點:樣式從簡單到繁縟;制作手法逐漸精湛;紋式逐漸復雜(或多樣)。(任意答對一點即可) 相同點:都重視端硯的實用和觀賞價值;都對端硯工藝進行研究;文人在端硯制作技藝的革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或端硯制作工藝的革新離不開文人的推動)。(任意答對一點即可)(3) 選擇:春節。名稱:年年有余。 制作創意:“年年有余”硯臺采用了“魚”為題材,設計為魚的形狀,“魚”與“余”諧音,寓意每年豐收、富裕、有盈余,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加入了年桔等文化元素,寓意大吉大利、好運連連、吉祥如意。【知識點】盛唐開放的社會風氣【解析】【分析】(1)類型:結合所學可知,按照資料的表現形式,將歷史史料分為文獻史料、實物史料、圖像史料和口述史料。文獻史料是記載、描寫、評論歷史的文字、書籍、卷宗;實物史料指各類遺物、遺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繪畫等;圖像史料主要包括繪畫、雕刻、照片、古地圖;口述史料是人們對往事的口頭回憶而寫成或整理成文字的資料。根據材料“唐代端石箕形硯(1965年在廣州動物園工地的唐墓中發現)”可知,史料一屬實物史料;根據材料“李肇《唐國史補》”可知,史料二屬文獻史料。歷史信息:根據材料內容分析可知,唐代已使用端硯。(2)不同點:根據材料“明代,端硯從取材、硯形、雕刻等方面進一步突破、創新,古雅大方,渾厚而又富于變化,整體感強,集雕刻、繪畫、詩詞、書法、篆刻于一體。”“清代,特別是康雍乾時期,端硯制作手法精湛、精細繁縟,‘因石施藝’、‘隨形紋飾’的雕刻方法在此時發展到巔峰”分析可知,樣式從簡單到繁縟;制作手法逐漸精湛;紋式逐漸復雜(或多樣)。相同點:根據材料“(宋代)文人墨客熱衷于鑒賞、收藏和研究端硯,并出現了專門研究硯臺的著述”“明代,端硯從取材、硯形、雕刻等方面進一步突破、創新”分析得出,都重視端硯的實用和觀賞價值;都對端硯工藝進行研究;根據“(宋代)文人墨客熱衷于鑒賞、收藏和研究端硯,并出現了專門研究硯臺的著述”“(清代)文人對于硯學的研究達到高峰,硯著頗豐”可歸納出文人在端硯制作技藝的革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或端硯制作工藝的革新離不開文人的推動)。(3)選擇節日:如選擇:春節。名稱:春節是過年,由此可擬定名稱為年年有余。制作創意:“年年有余”硯臺采用了“魚”為題材,設計為魚的形狀,“魚”與“余”諧音,寓意每年豐收、富裕、有盈余,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加入了年桔等文化元素,寓意大吉大利、好運連連、吉祥如意。故答案為:(1) 史料類型:史料一屬實物史料;史料二屬文獻史料。歷史信息:唐代已使用端硯。(2) 不同點:樣式從簡單到繁縟;制作手法逐漸精湛;紋式逐漸復雜(或多樣)。(任意答對一點即可) 相同點:都重視端硯的實用和觀賞價值;都對端硯工藝進行研究;文人在端硯制作技藝的革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或端硯制作工藝的革新離不開文人的推動)。(任意答對一點即可)(3) 選擇:春節。名稱:年年有余。 制作創意:“年年有余”硯臺采用了“魚”為題材,設計為魚的形狀,“魚”與“余”諧音,寓意每年豐收、富裕、有盈余,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加入了年桔等文化元素,寓意大吉大利、好運連連、吉祥如意。【點評】(1)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史料運用,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2)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3)本題主要考查中國傳統節日。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相關史實。33.【答案】(1) 沙俄侵略我國;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軍兩次進攻盤踞在雅克薩的俄軍。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過談判解決中俄兩國東段邊界問題。1689年,中俄雙方代表在尼布楚進行談判,經過平等協商,簽訂了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這個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2) 鄭成功;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維護了國家統一。(3) 觀點:西藏地方自唐以來就與中央政權發生聯系,并在歷史進程中不斷演進,發展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論述:元朝建立后,對西藏地區行使行政管理權,在這一地區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朝廷還在當地設置地方機構,任命官員征收賦稅,屯駐軍隊,實行充分和有效的管理。從此,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康熙時,清軍入藏平定擾亂地方的準噶爾蒙古勢力。穩定了西藏的局勢。1727年,清朝在西藏設置駐藏大臣,監督西藏地方政務。清朝的這些措施,有效地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因而說西藏地方自唐以來就與中央政權發生聯系,并在歷史進程中不斷演進,發展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知識點】清政府對西藏地區的管轄【解析】【分析】(1)問題:根據材料一“清初,俄東部有羅剎(清朝對沙俄的稱呼)者,由東洋海岸收乙(獸毛皮)礦之貢,抵黑龍江北岸,據雅克薩、尼布楚二地,樹木城居之,侵擾諸部,‘剿劫人口,搶擄村莊,攘奪貂皮,肆惡多端’”可知,清初東北邊境出現的問題是沙俄侵略我國。做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政府解決問題的做法是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軍兩次進攻盤踞在雅克薩的俄軍。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過談判解決中俄兩國東段邊界問題。1689年,中俄雙方代表在尼布楚進行談判,經過平等協商,簽訂了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這個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2)姓名:根據材料二“荷蘭殖民者被迫投降”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662年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故“他”的姓名是鄭成功。原因:根據材料二“荷蘭殖民者被迫投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臺灣同胞紀念他、清政府將他的祠堂列入國家祭奠的主要原因是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維護了國家統一。(3)觀點:根據“文成公主入藏”“設立宣政院”“設置駐藏大臣”可知,西藏地方自唐以來就與中央政權發生聯系,并在歷史進程中不斷演進,發展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論述:從宣政院、駐藏大臣設立的內容以及影響方面進行論述,符合史實,言之有理即可,如:元朝建立后,對西藏地區行使行政管理權,在這一地區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朝廷還在當地設置地方機構,任命官員征收賦稅,屯駐軍隊,實行充分和有效的管理。從此,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康熙時,清軍入藏平定擾亂地方的準噶爾蒙古勢力。穩定了西藏的局勢。1727年,清朝在西藏設置駐藏大臣,監督西藏地方政務。清朝的這些措施,有效地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因而說西藏地方自唐以來就與中央政權發生聯系,并在歷史進程中不斷演進,發展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故答案為:(1) 沙俄侵略我國;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軍兩次進攻盤踞在雅克薩的俄軍。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過談判解決中俄兩國東段邊界問題。1689年,中俄雙方代表在尼布楚進行談判,經過平等協商,簽訂了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這個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2) 鄭成功;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維護了國家統一。(3) 觀點:西藏地方自唐以來就與中央政權發生聯系,并在歷史進程中不斷演進,發展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論述:元朝建立后,對西藏地區行使行政管理權,在這一地區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朝廷還在當地設置地方機構,任命官員征收賦稅,屯駐軍隊,實行充分和有效的管理。從此,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康熙時,清軍入藏平定擾亂地方的準噶爾蒙古勢力。穩定了西藏的局勢。1727年,清朝在西藏設置駐藏大臣,監督西藏地方政務。清朝的這些措施,有效地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因而說西藏地方自唐以來就與中央政權發生聯系,并在歷史進程中不斷演進,發展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點評】(1)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雅克薩之戰。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清朝反擊沙俄侵略的相關歷史知識。(2)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鄭成功收復臺灣,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3)本題為觀點論述試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 / 1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期末試卷一、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2024七下·順德期末)有學者指出,581年隋朝戶數約為650萬,589年滅陳后得50萬戶,約為710萬戶。該學者認為,隋朝戶數增加直接得益于( )A.南北統一 B.北人南遷 C.社會穩定 D.政治清明【答案】A【知識點】隋朝的建立與統一【解析】【分析】根據“581年隋朝戶數約為650萬,589年滅陳后得50萬戶,約為710萬戶。”和所學知識可知,589年,隋朝滅掉南朝的最后一個政權——陳朝,重新統一全國,隋的統一,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實現了社會安定,符合人民愿望,陳朝的人口并入到隋朝,促進了人口數量的增長,D項正確;隋朝建立之處并沒有出現北人南遷,排除B項;社會穩定不是材料中強調的出現人口增長的直接原因,排除C項;隋文帝時,政治清明,但在材料中沒有涉及到,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隋朝統治,試題難度不大,解題必須熟練記憶相關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做到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即可得出答案。2.(2024七下·順德期末)開皇元年,隋文帝“以官牛五千頭,分賜貧人”;此后關中連年大旱,百姓饑饉,隋文帝命令分道開倉賑給,對遭水旱之州,皆免其年租賦。這表明隋文帝( )A.重視水利建設 B.強化中央集權C.關注百姓生活 D.提倡勤儉節約【答案】C【知識點】隋朝的建立與統一【解析】【分析】據題干“開皇元年,隋文帝‘以官牛五千頭,分賜貧人’;此后關中連年大旱,百姓饑饉,隋文帝命令分道開倉賑給,對遭水旱之州,皆免其年租賦”可知,這說明隋文帝關注百姓生活,以民為本,注重民生。C項正確;題干材料與水利建設無關,排除A項;題干材料不能說明隋文帝強化中央集權,排除B項;題干材料不能反映隋文帝提倡勤儉節約,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隋文帝開皇之治,試題難度不大,解題必須熟練記憶相關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做到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即可得出答案。3.(2024七下·順德期末)據圖可知,大運河的開通( )A.使長安成為了國際文化中心 B.擴展了海上絲綢之路的范圍C.削弱絲綢之路貿易功能 D.促進國內、外經濟交流【答案】D【知識點】大運河的開通【解析】【分析】根據圖示“陸上絲綢之路、海上絲綢之路、大運河”等信息可知,大運河的修建,使海上絲綢之路和陸上絲綢之路連接在一起,促進了國內、外經濟交流,D項正確;大運河沒有修建時,長安也是國際文化中心,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A項;大運河的修建使海上絲綢之路和陸上絲綢之路連接在一起,并沒有因此擴展了海上絲綢之路的范圍,排除B項;大運河的修建,增強了絲綢之路貿易功能,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隋朝大運河。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地圖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隋朝大運河的相關史實。4.(2024七下·順德期末)這是武則天創立的、由皇帝親自主持的考試,主要考查士子對政策和策略性問題的見解,士子只有經過這一考試,才算真正登科。“這一考試”是( )A.縣試 B.府試 C.會試 D.殿試【答案】D【知識點】科舉制的創立與完善;女皇武則天【解析】【分析】據所學可知,武則天大力發展科舉制,創立殿試制度,親自面試考生,不拘一格選拔人才, 擴大了統治基礎,D項正確;縣試是明清科舉考試的程序,都與材料“由皇帝親自主持的考試”不符,排除A項。府試是明清科舉考試的程序,都與材料“由皇帝親自主持的考試”不符,排除B項。會試是明清科舉考試的程序,都與材料“由皇帝親自主持的考試”不符,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科舉考試,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科舉考試的相關史實。5.(2024七下·順德期末)由表可見,唐朝走向興盛最主要緣于( )唐太宗 勤于政事,虛心納諫,薄賦尚儉武則天 破格用人,廣開入仕之舉,重視發展生產唐玄宗 整頓吏治,改革稅制,注重文教A.知識分子重視教育 B.統治者勵精圖治C.人民群眾獻言獻策 D.唐王朝革新制度【答案】B【知識點】“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女皇武則天【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內容可知,唐太宗、武則天和唐玄宗等唐朝統治者都采用各種措施發展社會經濟文化等事業,最終促成了唐朝前期的繁盛景象,所以材料共同說明的是唐朝興盛的原因是統治者勵精圖治,B項正確;唐太宗、武則天和唐玄宗都屬于統治者,與知識分子和人民群眾無關,排除AC項;材料涉及政治經濟和文化,唐王朝革新制度沒有體現,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唐朝盛世繁榮,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6.(2024七下·順德期末)如圖,犁的變化最能反映出( )直轅犁 曲轅犁A.古代人民的勞動智慧 B.唐朝灌溉工具的改進C.政府重視農業的發展 D.唐朝手工業十分發達【答案】A【知識點】盛唐經濟的繁榮【解析】【分析】據圖片“直轅犁”“曲轅犁”和所學知識可知,直轅犁,回轉困難,耕地費力,唐朝時勞動人民在生產實踐中創造出了曲轅犁,提高了耕作的效率和質量,所以工具的變化體現了古代人民的勞動智慧,A項正確;唐朝的農業灌溉工具是筒車,排除B項;材料涉及生產工具的變化,無法體現政府的重視,排除C項;曲轅犁屬于勞動人民的智慧,屬于農業領域,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古代農業發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古代農業發展的相關史實。7.(2024七下·順德期末)開元時,“太常樂尚胡曲,貴人御饌盡供胡食,士女皆竟衣胡服”;唐朝的繪畫中出現了較多的外國人物和異域風情,也吸收了許多外來技巧。這反映出( )A.唐朝與南詔交流頻繁 B.少數民族學習漢文化C.唐朝開放的社會風氣 D.外來繪畫作品受歡迎【答案】C【知識點】盛唐開放的社會風氣【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太常樂尚胡曲,貴人御饌盡供胡食士女皆竟衣胡服”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唐朝時期的社會風氣,唐朝時期的社會風氣比較開放,社會充滿活力,人們多顯示出一種昂揚進取、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當時的一些婦女受過文學、音樂等方面的教育,喜好騎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動。當時的生活風氣兼容并蓄,人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多受西北少數民族習俗的影響,剛健豪邁的尚武風氣盛行一時,C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唐朝與南詔交流頻繁,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外來文化對中原的影響,排除B項;材料體現了外來服飾和繪畫的影響,外來繪畫作品片面,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唐朝開放的社會風氣。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相關史實。8.(2024七下·順德期末)開元時,長安常出現“萬國朝未央”的場面;安史之亂期間,對外交往基本中斷;唐后期,與唐朝交往的國家與地區減少了近2/3。據此可知( )A.安史之亂削弱中央權力 B.唐末調整對外政策C.藩鎮割據阻礙邊境貿易 D.國力強弱影響外交【答案】D【知識點】安史之亂【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可知,開元時期、安史之亂和唐末時期的對外交往的情況不同,開元時期,唐朝的國力強大,所以長安出現了萬國來朝的景象,而安史之亂時期,由于戰亂,所以對外交往基本中斷,而唐朝后期,國力衰弱,所以與唐朝交往的國家大大減少,所以可以得出國力強弱影響外交的結論,D項正確;安史之亂確實削弱了中央權力,但是這和對外交往無關,排除A項;材料中并沒有提到唐末調整對外政策,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史對外交往,并沒有提到邊境貿易,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點是唐朝對外交往,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史料實證的素養。9.(2024七下·順德期末)下面是小歷同學的學習筆記。可見,他學習的主題是,宋代( )財政:唐代由宰相兼領司職,宋代設置三司,獨立掌握全國的財政 監察:諫官不準由宰相任用 用人:本該隸屬宰相職權之下,宋代另設“審官院”A.增加財政收入 B.提高諫官的地位C.削弱宰相權力 D.重文輕武的國策【答案】C【知識點】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制【解析】【分析】據材料“唐代由宰相兼領司職,宋代設置三司,獨立掌握全國的財政”可知,唐代宰相為了對財政問題方便處理,自兼司職,到了宋朝增設參知政事、樞密使和三司使(管財政,也叫計相)分割行政、軍事和財政權;據材料“諫官不準由宰相任用”可知,宋代諫官由皇帝親擢,不準由宰相任用,且多兼行御史職權;據材料“宋代另設“審官院”可知,唐代尚書省下屬的吏部負責官員的考核和選用,而宋代則另設審官院專門負責官吏的考核和選用,綜上所述可知,宋朝的相權被一步步削弱,C項正確;財政只涉及三司,概括不全,排除A項;材料表述諫官不準由宰相任用,提高諫官的地位沒有體現,排除B項;宋初以“重文輕武”為基本國策,材料中并沒有提及重文輕武,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宋朝專制制度的加強,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10.(2024七下·順德期末)隨著疆域不斷擴展,契丹人不僅慶祝本民族傳統節日,契丹皇帝還在立春時節學習漢人在土牛前焚香,“撒谷豆,擊土牛”。這一行為( )A.推動契丹人放棄游牧生活 B.有利于民族交融C.促進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 D.增強了遼朝國力【答案】B【知識點】契丹族與黨項族;遼與北宋的和戰;西夏與北宋的關系;女真族的崛起【解析】【分析】據材料“契丹皇帝還在立春時節學習漢人在土牛前焚香,“撒谷豆,擊土牛””體現的是契丹皇帝對農耕文明的重視,遼王朝建立后,統治者大量主動吸納中原農耕文明的先進制度和文化,同時也重視保持契丹游牧文化主體性,推動農耕、游牧文明的融合發展,有利于民族交融,B項正確;契丹人放棄游牧生活說法錯誤,排除A項;材料只是表明契丹皇帝對農耕文明的重視,沒有涉及促進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排除C項;推動農耕、游牧文明的融合發展增強了遼朝國力,夸大了農耕的作用,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宋遼關系,試題難度不大,解題必須熟練記憶相關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做到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即可得出答案。11.(2024七下·順德期末)清代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提到,宋金交兵,史籍所載,“大抵各夸勝而諱敗”,并且認為后世“若徒據一史,必不能得其真也。”材料說明( )A.史書缺少細節的記載 B.研究應借助考古成果C.史書不具備歷史價值 D.研究應注重多方求證【答案】D【知識點】女真族的崛起;金滅遼及北宋;南宋的偏安【解析】【分析】據材料“大抵各夸勝而諱敗”“若徒據一史,必不能得其真也”和所學知識可知,趙翼在他的《二十二史扎記》中有一節《宋金用兵需參觀二史》,說明宋金“兩國交兵,國史所載,大抵各夸勝而諱敗”,有些戰役,如宋孝宗隆興元年(1163)發生的李顯忠宿州之戰,雙方都說自己勝了。要了解戰事,必須參照二史分析考辨才可。他舉了許多例子說明此點,認為“若徒據一史,必不能得其真也。”故任意肯定一個,否定一個,是極不公正的,說明研究歷史不能只依據一部史書,研究應注重多方求證,D項正確;材料“大抵各夸勝而諱敗”說明史書在記載歷史事件時,往往帶有主觀色彩,并非史書缺少細節的記載,排除A項;材料“若徒據一史,必不能得其真也”說明研究歷史不能只依據一部史書,沒有涉及考古成果,排除B項;史書是研究歷史的重要資料,具有重要的歷史價值,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點是史料互證,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史料實證的素養。12.(2024七下·順德期末)宋代,工匠通過高溫燒造,生產出更為堅硬、細膩的瓷器;還通過精確控制高溫下的銅離子,在釉色探索上取得突破(如圖)。這反映了宋代( )汝窯天青釉 鈞窯玫瑰紫釉A.瓷器的種類繁多 B.制瓷技藝高超C.景德鎮成為瓷都 D.瓷器市場廣闊【答案】B【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可知,宋代的工匠在瓷器的之地、釉色的色彩方面取得了突破,出現了天青釉和玫瑰紫釉的新品,這體現出了宋代制瓷業技術水平的高超,B項正確;是因為技術的發展而出現的品種種類的繁多,關鍵是技術的進步,排除A項;材料中并沒有提到景德鎮,排除C項;材料中并沒有提到瓷器之間的買賣,無法看出市場廣闊,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宋代制瓷業。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宋代手工業發展的相關史實。13.(2024七下·順德期末)下圖是宋代荷葉龜紋銀杯,外壁上刻有“張家十分”的字樣。“張家”是商家身份的標志,“十分”是用于宣傳所打制的銀器分量足、成色好的廣告語。材料體現了宋代( )A.城市生活精彩紛呈 B.商品經濟繁榮C.書法藝術獨具特色 D.海外市場廣闊【答案】B【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解析】【分析】題干中“宋代荷葉龜紋銀杯”屬于手工業產品,“張家十分”是商家身份的標志,“十分”是用于宣傳所打制的銀器分量足、成色好的廣告語,”這體現了宋代商品經濟繁榮,宋朝的經濟繁榮程度可謂前所未有,農業、印刷業、造紙業、絲織業、制瓷業均有重大發展。航海業、造船業成績突出,海外貿易發達,和南太平洋、中東、非洲、歐洲等地區50多個國家通商。南宋時期對南方的開發,促成江南地區成為經濟文化中心,B項正確;商家、廣告體現的是商品經濟,與城市生活無關,排除A項;銀杯上的字屬于雕刻藝術,不是書法藝術,排除C項;海外市場廣闊涉及與外交流,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是材料型選擇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宋朝商業繁榮,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14.(2024七下·順德期末)北宋時期,四川人口達114萬戶,經濟作物茶葉等廣泛種植,蜀錦生產、造紙、鹽業開采等居全國前列,但鐵錢鑄造量少且重,川蜀路途多山,攜帶不便。材料最適合用于研究,北宋( )A.四川地區戶籍的管理 B.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C.交子產生的社會背景 D.鐵器鑄造行業的衰落【答案】C【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解析】【分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材料反映北宋時期,四川地區人口眾多,商業貿易繁榮,但鐵錢數量不足并且笨重不便攜帶,在這種情況下,北宋前期在四川地區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交子的出現是商品經濟發展的產物,同時紙幣的出現也進一步促進了商業的發展。因此材料最適合研究北宋交子產生的社會背景,C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戶籍管理,排除A項;經濟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南宋,排除B項;材料強調鐵錢使用不便,并未體現鐵器鑄造業的衰落,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以宋朝商業發展為切入點,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5.(2024七下·順德期末)有學者指出:鐵木真帶領的部隊能在馬背上假眠,必要時晝夜行軍;《元史》中也有“士兵中道糧絕,捋羊乳為飲,刺囊駝血為食”的記載。這說明了蒙古( )A.武器裝備不足 B.士兵刻苦耐勞C.作戰體系完備 D.食物品種豐富【答案】B【知識點】元朝的建立與統一【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可知,鐵木真的部隊可以在馬背上假眠,也可以晝夜行軍,如果遇到沒有糧食可以喝血飲羊乳為食,這體現了士兵們的刻苦耐勞,B項正確;材料介紹的重點是士兵的素質,并沒有體現出武器裝備和作戰體系,排除AC項;材料中的羊乳等體現的是緊急情況下的食物來源,并不能體現出食物品種豐富,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點是蒙古崛起,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史料實證的素養。16.(2024七下·順德期末)忽必烈禁止軍隊濫殺戮,廢止遼金以來的酷刑,革除了宋朝黥面(在臉上刺字)的粗蠻辦法;還下令禁止商家操縱價格,也曾將賦稅降低。材料反映了忽必烈( )A.行仁政 B.行漢法 C.廣開言路 D.整頓吏治【答案】A【知識點】元朝的疆域及對邊疆地區的管轄;蒙古族的興起與蒙古滅夏金;元朝的建立與統一【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忽必烈禁止軍隊濫殺戮,廢止遼金以來的酷刑,革除了宋朝黥面(在臉上刺字)的粗蠻辦法;還下令禁止商家操縱價格,也曾將賦稅降低”可知,材料反映了忽必烈禁止軍隊濫殺戮,廢止酷刑,革除宋朝黥面,禁止商家操縱價格,降低賦稅,這些措施都表明忽必烈大施仁政,A項正確;行漢法指的是學習漢族的政治制度,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B項;廣開言路指的是鼓勵人們發表意見,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C項;整頓吏治指的是整頓官吏的作風和治績,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元朝統治,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元朝統治的相關史實。17.(2024七下·順德期末)元朝行省長官經由朝廷頒發牌符后,對轄區內所統帥的軍隊有提調權,還可介入所屬下級軍官的遷調事宜,可對所屬軍隊將領治罪。這說明元朝行省長官( )A.是朝廷臨時派出官員 B.職權范圍不斷擴大C.擁有一定程度自主權 D.有權統領各地財賦【答案】C【知識點】行省制度及其影響【解析】【分析】據材料“對轄區內所統帥的軍隊有提調權,還可介入所屬下級軍官的遷調事宜,可對所屬軍隊將領治罪。”可知,行省長官對轄區內所統帥的軍隊有提調權,可介入所屬下級軍官的遷調事宜,可對所屬軍隊將領治罪體現的是元朝行省長官擁有一定的自主權,C項正確;行省是固定的地方行政機構,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行省的職權范圍,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行省對軍隊的管理,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元朝行省制度,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元朝行省制度的相關史實。18.(2024七下·順德期末)他的作品“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等,沖破了專寫男女戀情和離愁別緒的狹窄題材,具有報國壯志、貶居生涯等廣闊的社會內容,擴大了詞的境界,提高了詞的格調。“他”指的是( )A.柳永 B.晏殊 C.蘇軾 D.李清照【答案】C【知識點】宋元時期的文化——宋詞、元曲、資治通鑒【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北宋文學家蘇軾,對詞的發展有突出貢獻。他改進了詞的創作,擴大了詞的境界,提高了詞的格調。他的詞風豪邁而飄逸,把寫景、抒情和議論結合在一起,收到引人入勝、激發情感 的藝術效果,C項正確;柳永屬于婉約派詞人,排除A項;晏殊的詞擅長小令,多表現詩酒生活和悠閑情致,語言婉麗,雍容典雅,珠圓玉潤,排除B項;李清照也屬于婉約派詞人,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以宋詞繁榮為切入點,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9.(2024七下·順德期末)8世紀,造紙術隨著唐朝與大食的軍事沖突而傳入中亞、西亞及歐洲,對文化教育發展起到重要作用;15世紀,歐洲人借鑒中國的印刷術造出了活字印刷機,大大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材料反映了( )A.歐洲出版業發展迅速 B.宋元科技成就突出C.文化多樣性受到尊重 D.科技推動社會進步【答案】D【知識點】造紙術的發明及影響;宋元時期的科技——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解析】【分析】根據材料“8世紀,造紙術隨著唐朝與大食的軍事沖突而傳入中亞、西亞及歐洲,對文化教育發展起到重要作用;15世紀,歐洲人借鑒中國的印刷術造出了活字印刷機,大大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可知,造紙術和印刷術的傳入推動了歐洲文化教育的發展,推動了文藝復興運動和宗教改革,這說明科技推動社會進步,D項正確;材料主要強調的是造紙術和印刷術對歐洲文化教育發展的作用,并未體現歐洲出版業發展迅速,排除A項;材料主要強調的是造紙術和印刷術對歐洲文化教育發展的作用,與宋元科技成就突出無關,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涉及文化多樣性受到尊重,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文藝復興運動。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文藝復興運動的相關史實。20.(2024七下·順德期末)據表可知,玉米( )記載 出處番麥,一曰西天麥,苗葉如蜀秫而肥短,花垂紅絨在塔末,長五六寸,三月種,八月收 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平涼府志》西天麥,肅州昔無,近年西夷帶種方數之,亦不多,形大而圓,白色而黃,穗異于他麥 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肅鎮華夷志》A.明朝時已傳入中國 B.從東南沿海傳到內地C.原產地在西北地區 D.已成為明朝主要糧食【答案】A【知識點】明朝的經濟發展【解析】【分析】據材料“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萬歷三十三年(1605年)”和所學知識可知,玉米是美洲作物,于明朝傳入中國。據各省通志和府縣志的記載,玉米最早傳到我國的是西,時間是1531年,距離哥倫布發現美洲不到四十年。到明代末年(1643年為止),它已經傳播到河北、山東、河南、陜西、甘肅、江蘇、安徽、廣東、廣西、云南等十省,A項正確;從東南沿海傳到內地屬于玉米的傳播路徑,在材料中并沒有涉及傳播范圍,排除B項;玉米的原產地是美洲,排除C項;明朝的主要糧食是小麥、稻米,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是材料型選擇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明朝經濟發展,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21.(2024七下·順德期末)明朝弘治時,徽州人多努力讀書和耕田,不愿離開故土;萬歷時,“今邑之人眾幾于漢一大郡,所產谷粟不能供百分之一,安得不出而糊其口于四方也”。可見,發生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A.人地矛盾加劇 B.徽州的經濟蕭條C.晉商迅速崛起 D.農作物畝產降低【答案】A【知識點】明朝的經濟發展【解析】【分析】根據材料“今邑之人眾幾于漢一大郡,所產谷粟不能供百分之一,安得不出而糊其口于四方也”可知,徽州人地矛盾加劇,導致徽州人不得不外出謀生,A項正確;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徽州人多地少,沒有體現徽州的經濟蕭條,排除B項;晉商完全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今邑之人眾幾于漢一大郡指的是地少人多,與農作物畝產降低無關,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是材料型選擇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明朝經濟發展,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22.(2024七下·順德期末)《瀛涯勝覽》記載:寶船到祖法兒(今阿拉伯半島東北部)開讀賞賜畢,其王差頭目遍諭國人,皆將乳香、安息香之類,來換易纻絲、瓷器等物。與這一情形直接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A.利瑪竇經海路來華 B.設置市舶司C.馬嘎爾尼使團訪華 D.鄭和下西洋【答案】D【知識點】鄭和下西洋【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寶船到祖法兒(今阿拉伯半島東北部)開讀賞賜畢,其王差頭目遍諭國人,皆將乳香、安息香之類,來換易纻絲、瓷器等物”,可知與鄭和下西洋相關,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5世紀初,明朝經濟逐步繁榮,國力雄厚,成為當時世界上的強國。明成祖稱帝后,派鄭和率領船隊出使西洋,主要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國外的地位和威望,“示中國富強”,同時也用中國的貨物去換取海外的奇珍。1405~1433年,鄭和的船隊七次下西洋,到達亞非三十多個國家,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一帶,D項正確;利瑪竇經海路來華是傳播天主教,與題干信息“寶船到祖法兒(今阿拉伯半島東北部)”沒有聯系,排除A項;設置市舶司是中國在宋、元、及明初在各海港設立的管理海上對外貿易的官府,相當于海關,是中國古代管理對外貿易的機關,與題干信息“寶船到祖法兒(今阿拉伯半島東北部)”沒有聯系,排除B項;馬戛爾尼使團是到達中國的第一個英國外交使團,是中英之間最重要的一次早期交往,是中英關系史上的重大事件,與題干信息沒有聯系,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以鄭和下西洋為切入點,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3.(2024七下·順德期末)下表為某一著作的目錄。這一著作是( )第1章 前言第4章 百病主治第5章 草部第6章 谷部第10章 鱗部、介部第11章 禽部、獸部A.《齊民要術》 B.《本草綱目》C.《天工開物》 D.《農政全書》【答案】B【知識點】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綱目》、《天工開物》、《農政全書》【解析】【分析】據題干的“明代某著作,記載藥物1892種,分為水、火、土、金石、草、谷、果、木、服器、蟲、鱗、介、禽、獸、人16部62類,附方11096則,附圖1160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李時珍是明代杰出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他在總結前人經驗,歷時27年編成的一部具有總結性的藥物學巨著《本草綱目》,全書共收1892種藥物,插圖1160幅,對每一種藥物的名稱、性能、用途、制作都作了說明,并且改正了前人關于藥物的許多錯誤和含混的記錄,被譽為“東方醫學巨典”,B項正確;故選B項。《齊民要術》和《農政全書》是關于農業方面的,排除AD項;《天工開物》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排除C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本草綱目》,試題難度不大,解題必須熟練記憶相關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做到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即可得出答案。24.(2024七下·順德期末)紫禁城中的重要宮殿均坐北朝南,且在南面開設大量門窗;并采用向心的建筑風格,以四合院形式為主,提高紫禁城內交通的便利性。這樣的設計反映了( )A.古人重視建筑的實用功能 B.建筑受異域風格影響C.宮殿建筑理念的不斷創新 D.古人開拓進取的精神【答案】A【知識點】明朝的建筑與文學——明長城和北京城、小說和戲劇【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紫禁城中的重要宮殿均坐北朝南,且在南面開設大量門窗;并采用向心的建筑風格,以四合院形式為主,提高紫禁城內交通的便利性”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紫禁城中的重要宮殿在設計時考慮到交通的因素,可見古人在建筑設計時已經考慮其實用功能,A項正確;建筑受異域風格影響,是指受國外建筑風格影響,與紫禁城中的重要宮殿建筑風格的史實不符,排除B項;材料描述的都是紫禁城相關,既沒有紫禁城本身宮殿建筑的變化,也沒有中國古代宮殿建筑的變化,創新無從得知,排除C項;古人開拓進取的精神,題干內容無法體現,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明朝紫禁城,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明朝北京城建筑的相關史實。25.(2024七下·順德期末)順治帝苦讀漢族典籍,明確宣布“興文教、崇經術,以開太平”;康熙帝進一步將“崇儒重道”國策具體化,提出了化民成俗,文教為先的十六條《圣諭》。這說明清朝統治者( )A.積極提倡學術自由 B.繼承歷代文化傳統C.借鑒中原政治制度 D.只許傳播儒家思想【答案】B【知識點】文字獄與文化專制政策【解析】【分析】根據材料“興文教、崇經術”“將‘崇儒重道’國策具體化,提出了化民成俗,文教為先的十六條《圣諭》。”可知,清朝統治者在思想文化方面推崇儒家學說,繼承歷代文化傳統,B項正確;清朝加強思想文化專制,并不提倡學術自由,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清朝統治者在思想文化方面的措施,并未體現對中原政治制度的借鑒,排除C項;“只許傳播儒家思想”說法絕對化,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清朝統治。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相關史實。26.(2024七下·順德期末)清政府平定準噶爾部叛亂后,在施行《大清律例》的同時,允許當地各民族沿用原有的法律,同時注重保護各民族的風俗習慣。材料說明,清政府( )A.對新疆采取因俗而治政策 B.注重發展民族地區經濟C.設伊犁將軍管理新疆事務 D.提倡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答案】A【知識點】清政府對西藏地區的管轄【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允許當地各民族沿用原有的法律,同時注重保護各民族的風俗習慣”可知,清政府對新疆的治理具有因俗而治的特點。“因俗而治”是一種治理策略,指的是根據不同地區和民族的風俗習慣及社會發展狀況來實施統治或管理,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注重發展民族地區的經濟,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伊犁將軍,排除C項;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是清朝法治原則,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清朝邊疆治理,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清朝邊疆治理的相關史實。27.(2024七下·順德期末)下圖為中國歷代糧食總產量情況。引發明清時期糧食總產量變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人口素質的提高 B.經濟作物的種植C.水利工程的興修 D.高產作物的推廣【答案】D【知識點】明朝的經濟發展;清朝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解析】【分析】據所學知識可知,明清時期,隨著新航路的開辟,美洲高產作物玉米和甘薯傳到中國,提高了糧食畝產量,D項正確;人口素質的提高與糧食產量增加無關,排除A項;題干信息描述的是糧食作物,不是經濟作物,排除B項;明清時期沒有涉及重大水利工程的興修,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明清農業發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明清農業發展的相關史實。28.(2024七下·順德期末)雍正帝大大放寬了使用密折的范圍,不僅政治、軍事,甚至大臣的一些私事也可用密折上達;臣下不得有所欺瞞,從而成為了皇帝的耳目。這反映了( )A.君主專制強化 B.行政效率大大提高C.社會矛盾加劇 D.思想領域控制嚴密【答案】A【知識點】軍機處的設立【解析】【分析】據材料“不僅政治、軍事,甚至大臣的一些私事也可用密折上達;臣下不得有所欺瞞,從而成為了皇帝的耳目”可知,雍正時期的奏折制度,涉及上奏的范圍越來越廣泛,據此可判斷,密折制度有利于加強皇帝對官僚機構的控制,君主專制不斷強化,A項正確;雍正時期密折制度,有利于提高決策效率,而非行政效率,排除B項;密折制度是皇帝控制官僚機構的手段,社會矛盾加劇無關,排除C項;密折制度屬于政治領域,不屬于思想領域,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清朝君主專制強化的相關史實。29.(2024七下·順德期末)乾隆二十二年后,歐美商船主要到粵海關貿易,其關稅和貿易總值如題29表。這反映了這一時期清朝( )年代 關稅(單位:萬兩) 貿易總值(單位:億兩)乾隆二十三年至三十二年 456.09 2.880乾隆四十三年至五十二年 711.80 3.559乾隆五十三年至嘉慶二年 1025.80 5.129A.摒棄了閉關鎖國的政策 B.引領世界發展潮流C.海外貿易獲得長足發展 D.有效抵抗西方侵略【答案】C【知識點】清朝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閉關鎖國政策【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可知,乾隆二十二年后,歐美商船主要到粵海關貿易,其關稅和貿易總值不斷增加,說明海外貿易獲得長足發展,C項正確;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排除A項;清朝實行閉關鎖國政策,阻礙了中外經濟文化交流,使中國逐漸落伍于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排除B項;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曾起到過一定的自衛作用,題干信息沒有涉及有效抵抗西方侵略,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以清朝海外貿易為切入點,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30.(2024七下·順德期末)《紅樓夢》中多次提及舟船,如林黛玉乘船從揚州林府來到金陵賈府,其悲劇命運也由此開始;探春乘船遠嫁,從此故鄉是遠方。可見,《紅樓夢》( )A.批評地主階級的奢侈 B.善借意象表明深刻意蘊C.受到人民群眾的喜愛 D.描寫了作者真實的人生【答案】B【知識點】清朝的文學藝術——紅樓夢、昆曲、京劇【解析】【分析】材料“林黛玉乘船從揚州林府來到金陵賈府,其悲劇命運也由此開始;探春乘船遠嫁,從此故鄉是遠方”可知,題干信息體現的是曹雪芹的作品《紅樓夢》善借意象表明深刻意蘊,揭示了封建社會這條船逐漸走向衰亡的歷史命運,B項正確;批評地主階級的奢侈在題干信息未體現,排除A項;受到人民群眾的喜愛是小說興盛的主要原因,排除C項;《紅樓夢》是小說,帶有一定的虛構色彩,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是歷史基礎知識的運用,主要知識考點是《紅樓夢》,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的相關歷史知識。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第31小題12分,第32小題14分,第33小題14分,共40分。31.(2024七下·順德期末)人類社會在文明交往中發展。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公元7世紀初至9世紀末,日本派遣多批使團赴唐學習,每次入唐的成員最少有120人,最多時可達650人。他們汲取唐代先進文化,并將中華文明帶回日本,不僅使日本社會的政治經濟、思想教育、文學藝術、天文歷算以至衣食住行、風俗娛樂等發生了諸多變化,而且促進了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丁雨琪《論日本遣唐使團在唐代文明傳播中的作用》(1)根據材料一,概括日本遣唐使團的特點。材料二 貞觀初年,玄奘為了探研佛學,長途跋涉抵達印度。游學十多年后,返回長安,他遵照太宗意旨,口述旅途所經過各地情況,由辯機筆錄。貞觀二十年,一部十萬多字的著作完成。——摘編自《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著作”的名稱,并分析其歷史文化價值。材料三 戚繼光抗倭歷程嘉靖三十八年 到義烏招募礦夫和農民,組建“戚家軍”嘉靖四十年 打擊進犯臺州的倭寇,九戰九捷嘉靖四十三年 肅清福建倭寇——根據司馬袁茵主編《明朝歷史這樣說》整理(3)綜合以上材料,指出文明交往的兩種主要方式,并闡述你對它們的認識。【答案】(1) 特點:時間長、次數多、人數多、學習的方面廣。(2) 名稱:《大唐西域記》價值:記載了他游歷過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山川風物及社會習俗,是研究中外交充史的珍貴文獻。(3) 方式:和平交流與暴力沖突認識:和平交往更有利于人類社會的發展,能夠加深世界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聯系和友誼,能夠促進經濟文化的交流,暴力沖突給人類帶來了災難和痛苦。【知識點】遣唐使;鑒真與玄奘;戚繼光抗倭【解析】【分析】(1)特點:根據材料一“公元7世紀初至9世紀末,日本派遣多批使團赴唐學習,每次入唐的成員最少有120人,最多時可達650人。他們汲取唐代先進文化,并將中華文明帶回日本,不僅使日本社會的政治經濟、思想教育、文學藝術、天文歷算以至衣食住行、風俗娛樂等發生了諸多變化,而且促進了中華文化的對外傳播。”可概括出日本遣唐使團的特點有:時間長、次數多、人數多、學習的方面廣。(2)名稱:根據材料二“貞觀初年,玄奘為了探研佛學,長途跋涉抵達印度。游學十多年后,返回長安,他遵照太宗意旨,口述旅途所經過各地情況,由辯機筆錄。貞觀二十年,一部十萬多字的著作完成。”結合所學可知,貞觀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經,10多年后,玄奘攜帶大量佛經回到長安,此后主持譯經工作,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根據他的口述,由弟子記錄成書的《大唐西域記》因此,“著作”的名稱是:《大唐西域記》價值:根據所學可知,《大唐西域記》記載了他游歷過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山川風物及社會習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因此,其歷史文化價值是:是研究中外交充史的珍貴文獻。(3)方式:綜合上述材料,遣唐使來華,玄奘西行是和平交流方式,戚繼光抗倭是暴力沖突,因此,文明交往的兩種主要方式:和平交流與暴力沖突認識:綜合上述材料結合遣唐使來華,玄奘西行、戚繼光抗倭的史實和影響,認識是:和平交往更有利于人類社會的發展,能夠加深世界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聯系和友誼,能夠促進經濟文化的交流,暴力沖突給人類帶來了災難和痛苦。故答案為:(1) 特點:時間長、次數多、人數多、學習的方面廣。(2) 名稱:《大唐西域記》價值:記載了他游歷過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山川風物及社會習俗,是研究中外交充史的珍貴文獻。(3) 方式:和平交流與暴力沖突。認識:和平交往更有利于人類社會的發展,能夠加深世界各地區各民族之間的聯系和友誼,能夠促進經濟文化的交流,暴力沖突給人類帶來了災難和痛苦。【點評】(1)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日本遣唐使。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中日交往的相關歷史知識。(2)本題主要考查《大唐西域記》。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玄奘西行的相關史實。(3)本題以戚繼光抗倭為切入點,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32.(2024七下·順德期末)某校七年級學生開展“探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端硯制作技藝”項目式學習。你是其中一員,請按要求完成任務。【任務一 探尋古物】史料一 唐代端石箕形硯 (1965年在廣州動物園工地的唐墓中發現)史料二 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 ——【唐】李肇《唐國史補》(1)分別指出史料一、二的類型,并提取其中可以相互印證的歷史信息。【任務二 鑒賞珍品】 宋、明、清時期硯臺發展情況及部分端硯精品簡介 藏品宋代,端硯被推舉到了眾硯之冠的地位,其外形輪廓古雅端方,構圖簡練、實用、雅觀。文人墨客熱衷于鑒賞、收藏和研究端硯,并出現了專門研究硯臺的著述。抄手硯(底部鏤空,手可以伸入底部)則是主要樣式。 宋端石抄手硯明代,端硯從取材、硯形、雕刻等方面進一步突破、創新,古雅大方,渾厚而又富于變化,整體感強,集雕刻、繪畫、詩詞、書法、篆刻于一體。文人間銘硯(在硯臺背面或兩側鐫刻文字等)之風日漸盛行,并撰文對硯臺進行研究。 明端石刻靈芝池抄手硯清代,特別是康雍乾時期,端硯制作手法精湛、精細繁縟,“因石施藝”、“隨形紋飾”的雕刻方法在此時發展到巔峰。還出現了廣作、蘇作、海派、徽作等諸多流派,文人對于硯學的研究達到高峰,硯著頗豐。 清端石螺絲硯(2)根據表,指出宋、明、清時期端硯制作技藝的異同點。【任務三 傳承技藝】硯臺名稱 制作創意水之韻 (由肇慶市端硯制作技藝傳承人程振良以2008年奧運為主題創作的硯臺) “水之韻”硯臺采用了奧運會標志性建筑——水立方為題材,其外方內圓,符合中國人天圓地方的哲學思想,還加入了篆刻、詩句、名言和寓意五環的五朵浪花圖案等文化元素。該硯取材于端硯中的名石——綠端,翠綠的色澤呼應了綠色奧運的主題。(3)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是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任選其中一個傳統節日作為創作主題,自擬硯臺名稱,并簡述它的制作創意。(要求:創意中要包括這一傳統節日的兩個文化元素,并說明其寓意)【答案】(1) 史料類型:史料一屬實物史料;史料二屬文獻史料。歷史信息:唐代已使用端硯。(2) 不同點:樣式從簡單到繁縟;制作手法逐漸精湛;紋式逐漸復雜(或多樣)。(任意答對一點即可) 相同點:都重視端硯的實用和觀賞價值;都對端硯工藝進行研究;文人在端硯制作技藝的革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或端硯制作工藝的革新離不開文人的推動)。(任意答對一點即可)(3) 選擇:春節。名稱:年年有余。 制作創意:“年年有余”硯臺采用了“魚”為題材,設計為魚的形狀,“魚”與“余”諧音,寓意每年豐收、富裕、有盈余,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加入了年桔等文化元素,寓意大吉大利、好運連連、吉祥如意。【知識點】盛唐開放的社會風氣【解析】【分析】(1)類型:結合所學可知,按照資料的表現形式,將歷史史料分為文獻史料、實物史料、圖像史料和口述史料。文獻史料是記載、描寫、評論歷史的文字、書籍、卷宗;實物史料指各類遺物、遺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繪畫等;圖像史料主要包括繪畫、雕刻、照片、古地圖;口述史料是人們對往事的口頭回憶而寫成或整理成文字的資料。根據材料“唐代端石箕形硯(1965年在廣州動物園工地的唐墓中發現)”可知,史料一屬實物史料;根據材料“李肇《唐國史補》”可知,史料二屬文獻史料。歷史信息:根據材料內容分析可知,唐代已使用端硯。(2)不同點:根據材料“明代,端硯從取材、硯形、雕刻等方面進一步突破、創新,古雅大方,渾厚而又富于變化,整體感強,集雕刻、繪畫、詩詞、書法、篆刻于一體。”“清代,特別是康雍乾時期,端硯制作手法精湛、精細繁縟,‘因石施藝’、‘隨形紋飾’的雕刻方法在此時發展到巔峰”分析可知,樣式從簡單到繁縟;制作手法逐漸精湛;紋式逐漸復雜(或多樣)。相同點:根據材料“(宋代)文人墨客熱衷于鑒賞、收藏和研究端硯,并出現了專門研究硯臺的著述”“明代,端硯從取材、硯形、雕刻等方面進一步突破、創新”分析得出,都重視端硯的實用和觀賞價值;都對端硯工藝進行研究;根據“(宋代)文人墨客熱衷于鑒賞、收藏和研究端硯,并出現了專門研究硯臺的著述”“(清代)文人對于硯學的研究達到高峰,硯著頗豐”可歸納出文人在端硯制作技藝的革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或端硯制作工藝的革新離不開文人的推動)。(3)選擇節日:如選擇:春節。名稱:春節是過年,由此可擬定名稱為年年有余。制作創意:“年年有余”硯臺采用了“魚”為題材,設計為魚的形狀,“魚”與“余”諧音,寓意每年豐收、富裕、有盈余,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加入了年桔等文化元素,寓意大吉大利、好運連連、吉祥如意。故答案為:(1) 史料類型:史料一屬實物史料;史料二屬文獻史料。歷史信息:唐代已使用端硯。(2) 不同點:樣式從簡單到繁縟;制作手法逐漸精湛;紋式逐漸復雜(或多樣)。(任意答對一點即可) 相同點:都重視端硯的實用和觀賞價值;都對端硯工藝進行研究;文人在端硯制作技藝的革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或端硯制作工藝的革新離不開文人的推動)。(任意答對一點即可)(3) 選擇:春節。名稱:年年有余。 制作創意:“年年有余”硯臺采用了“魚”為題材,設計為魚的形狀,“魚”與“余”諧音,寓意每年豐收、富裕、有盈余,反映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加入了年桔等文化元素,寓意大吉大利、好運連連、吉祥如意。【點評】(1)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史料運用,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2)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3)本題主要考查中國傳統節日。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相關史實。33.(2024七下·順德期末)在具體的時空條件下考察歷史,是歷史學習的基本素養;了解國家對邊疆地區的治理是厚植家國情懷的重要途徑。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反擊沙俄,鎮守東北】材料一 清初,俄東部有羅剎(清朝對沙俄的稱呼)者,由東洋海岸收毳(獸毛皮)礦之貢,抵黑龍江北岸,據雅克薩、尼布楚二地,樹木城居之,侵擾諸部,“剿劫人口,搶擄村莊,鑲奪貂皮,肆惡多端”。——摘編自韓哲虎、郝文軍《歷史視域下的盛世危機》(1)根據材料一,指出清初東北邊境出現的問題,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清政府解決問題的做法。【統一臺灣,安定東南】材料二1622年 荷蘭人占領臺灣南部1642年 荷蘭人全部占領臺灣1662年 荷蘭殖民者被迫投降1683年 康熙帝派兵進駐臺灣1875年 清政府將臺灣同胞為紀念他所稱的“開臺圣王廟”,大規模擴建為“延平郡王祠”,列入國家祭奠——根據白至德編著《最后的輝煌:中古時代:明》、《帝國余暉:中古時代:清》整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他”的姓名,并分析臺灣同胞紀念他、清政府將他的祠堂列入國家祭奠的主要原因。【治理西藏,鞏固西南】材料三文成公主入藏 立“唐蕃會盟碑” 設立宣政院 冊封藏傳佛教首領 設置駐藏大臣 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 實行“金瓶掣簽”制度(3)有學者指出:西藏地方自唐以來就與中央政權發生聯系,并在歷史進程中不斷演進,發展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請任意選擇材料三中的兩個歷史事件,對該學者的觀點進行闡釋。(要求:史論結合,條理清晰)【答案】(1) 沙俄侵略我國;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軍兩次進攻盤踞在雅克薩的俄軍。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過談判解決中俄兩國東段邊界問題。1689年,中俄雙方代表在尼布楚進行談判,經過平等協商,簽訂了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這個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2) 鄭成功;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維護了國家統一。(3) 觀點:西藏地方自唐以來就與中央政權發生聯系,并在歷史進程中不斷演進,發展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論述:元朝建立后,對西藏地區行使行政管理權,在這一地區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朝廷還在當地設置地方機構,任命官員征收賦稅,屯駐軍隊,實行充分和有效的管理。從此,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康熙時,清軍入藏平定擾亂地方的準噶爾蒙古勢力。穩定了西藏的局勢。1727年,清朝在西藏設置駐藏大臣,監督西藏地方政務。清朝的這些措施,有效地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因而說西藏地方自唐以來就與中央政權發生聯系,并在歷史進程中不斷演進,發展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知識點】清政府對西藏地區的管轄【解析】【分析】(1)問題:根據材料一“清初,俄東部有羅剎(清朝對沙俄的稱呼)者,由東洋海岸收乙(獸毛皮)礦之貢,抵黑龍江北岸,據雅克薩、尼布楚二地,樹木城居之,侵擾諸部,‘剿劫人口,搶擄村莊,攘奪貂皮,肆惡多端’”可知,清初東北邊境出現的問題是沙俄侵略我國。做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政府解決問題的做法是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軍兩次進攻盤踞在雅克薩的俄軍。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過談判解決中俄兩國東段邊界問題。1689年,中俄雙方代表在尼布楚進行談判,經過平等協商,簽訂了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這個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2)姓名:根據材料二“荷蘭殖民者被迫投降”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662年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故“他”的姓名是鄭成功。原因:根據材料二“荷蘭殖民者被迫投降”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臺灣同胞紀念他、清政府將他的祠堂列入國家祭奠的主要原因是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維護了國家統一。(3)觀點:根據“文成公主入藏”“設立宣政院”“設置駐藏大臣”可知,西藏地方自唐以來就與中央政權發生聯系,并在歷史進程中不斷演進,發展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論述:從宣政院、駐藏大臣設立的內容以及影響方面進行論述,符合史實,言之有理即可,如:元朝建立后,對西藏地區行使行政管理權,在這一地區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朝廷還在當地設置地方機構,任命官員征收賦稅,屯駐軍隊,實行充分和有效的管理。從此,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康熙時,清軍入藏平定擾亂地方的準噶爾蒙古勢力。穩定了西藏的局勢。1727年,清朝在西藏設置駐藏大臣,監督西藏地方政務。清朝的這些措施,有效地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因而說西藏地方自唐以來就與中央政權發生聯系,并在歷史進程中不斷演進,發展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故答案為:(1) 沙俄侵略我國;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命令清軍兩次進攻盤踞在雅克薩的俄軍。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過談判解決中俄兩國東段邊界問題。1689年,中俄雙方代表在尼布楚進行談判,經過平等協商,簽訂了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這個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2) 鄭成功;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收復臺灣,維護了國家統一。(3) 觀點:西藏地方自唐以來就與中央政權發生聯系,并在歷史進程中不斷演進,發展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論述:元朝建立后,對西藏地區行使行政管理權,在這一地區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朝廷還在當地設置地方機構,任命官員征收賦稅,屯駐軍隊,實行充分和有效的管理。從此,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康熙時,清軍入藏平定擾亂地方的準噶爾蒙古勢力。穩定了西藏的局勢。1727年,清朝在西藏設置駐藏大臣,監督西藏地方政務。清朝的這些措施,有效地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因而說西藏地方自唐以來就與中央政權發生聯系,并在歷史進程中不斷演進,發展成為中華民族大家庭的一員。【點評】(1)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雅克薩之戰。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清朝反擊沙俄侵略的相關歷史知識。(2)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鄭成功收復臺灣,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3)本題為觀點論述試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期末試卷(學生版).docx 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期末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