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歷史期末考核評價試卷一、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2024八下·新會期末)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通過的決議指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宣告:‘自1950年起,即以每年的10月1日,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的偉大日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边@是“國慶日”的來歷。從1950年起,每年的10月1日成為了中國各族人民隆重歡慶的節日。這種紀念方式( ?。?br/>A.使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B.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C.為人民民主提供制度保障 D.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政權認同感【答案】D【知識點】開國大典【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中國慶日的來歷和紀念,目的是為了強化民眾對新中國、新政權的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D項正確;新中國的成立,使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與題干主旨無關,排除A項;開國大典,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與題干內容沒有聯系,排除B項;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人民民主提供制度保障,與題干內容沒有聯系,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2.(2024八下·新會期末)劉少奇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指出,它是如此的堅定明確,清楚地指出了哪些事是應該做而且必須做的。哪些事是不應該做而且不允許做的……這是目前時期全國人民的大憲章。該“大憲章”( ?。?br/>A.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B.具有臨時憲法的性質C.徹底摧毀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D.使祖國大陸獲得統一【答案】B【知識點】人民政協【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劉少奇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指出”可知,“大憲章”是在第一屆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制定的,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大憲章”指的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由于當時還未來得及制定新憲法,所以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代行憲法職能,B項正確;1954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憲法,排除A項;《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徹底摧毀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排除C項;《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區政府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決議》,西藏和平解放,祖國大陸獲得統一,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相關史實。3.(2024八下·新會期末)下圖為志愿軍運輸員冒著敵人的炮火向上甘嶺前線運送糧食、彈藥。與該圖相關的史實是( ?。?br/>A.甲午戰敗,危機加劇 B.百團大戰,戰果輝煌C.渡江戰役,解放南京 D.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答案】D【知識點】抗美援朝【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志愿軍”“上甘嶺”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干反映的是抗美援朝的史實,D項正確;甲午戰敗,危機加劇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戰爭,排除A項;百團大戰,戰果輝煌發生在抗日戰爭期間,排除B項;渡江戰役,解放南京發生在解放戰爭時期,排除C項。故答案哦:D。【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抗美援朝,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4.(2024八下·新會期末)閱讀歷史書籍時需要關注章節標題,從而把握中心主旨。根據以下圖表提示的內容,你認為最恰當的標題是( )第一節鋼鐵長城 第二節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第三節外交事業的發展A.新中國的成立和鞏固 B.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C.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D.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答案】B【知識點】導彈部隊的組建與發展;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解析】【分析】根據題意“閱讀歷史書籍時需要關注章節標題,從而把握中心主旨。根據以下圖表提示的內容,你認為最恰當的標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一節鋼鐵長城、 第二節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 第三節外交事業的發展,鞏固的國防和強大的軍隊,筑起了包圍祖國的鋼鐵長城;第二節和第三節的關鍵詞都是“外交”;這些內容體現的是國防建設和外交成就,B項正確;新中國的成立和鞏固,材料沒有提及,排除A項;中共十二大,鄧小平明確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國防建設,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5.(2024八下·新會期末)通過該事件,農村的土地所有權性質發生了根本變革。占農村人口92.1%的貧農、中農,占有全部耕地的91.4%:而原來占農村人口7.9%的地主、富農.則占有全部耕地的8.6%。材料中的事件指的是( ?。?br/>A.土地改革 B.抗美援朝C.“一五”計劃 D.三大改造【答案】A【知識點】土地改革【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土地改革消滅了地主土地所有制,與題目相符,A項正確;抗美援朝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排除B項;1953年到1957年,我國進行了一五計劃,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建立了工業基礎,形成了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這有利于推進我國的工業化,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三大改造是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經過三大改造,我國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土地改革,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相關史實。6.(2024八下·新會期末)以下表格為新中國成立初期和印度獨立初期經濟生產對比情況國別(年份) 資源配置方式 工業生產年平均增長率 農業生產年平均增長率中國(1953-1979) 計劃配置 11.1% 3.4%印度(1949-1978) 市場配置 6% 2.5%上述圖表反映的實質是( )A.計劃經濟體制具有優越性 B.計劃經濟比市場經濟更高級C.“一五”計劃任務超額完成 D.政府調控經濟資源更具活力【答案】A【知識點】第一個五年計劃【解析】【分析】根據材料表格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成立初期與印度獨立初期相比,工業和農業生產年平均增長率都要更高,這主要得益于計劃經濟的實行,A項正確;計劃或者市場都是發展經濟的手段,沒有優劣、高低之分,排除B項;1953—1957年,“一五”計劃超額完成了規定的任務,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C項;在市場經濟中,生產者根據市場需求和價格信號自主決定生產什么、生產多少,通過競爭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而在計劃經濟中,政府通過計劃和行政命令來安排生產和分配,資源流動受到一定限制,因此不能說更具活力,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一 五計劃建設,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相關史實。7.(2024八下·新會期末)1956年 在新中國工業中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諸多工業產品被制造出來:7月載重量為4噸的解放牌卡車試制成功,標志著我國開始獨立掌握汽車生產技術;9月,國產B2-34中型克發動機問世,結束了中國不能制造坦克發動機的歷中。由此推斷“一五”計劃( ?。?br/>A.形成了合理的工業布局 B.建立了獨立的工業體系C.注重優先發展重工業 D.經濟建設全部自主創新【答案】C【知識點】第一個五年計劃【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可知,“一五”計劃期間,我國重工業發展迅速。結合所學可知,我國“一五”計劃的主要任務就是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這與材料主旨相吻合,C項正確;“一五”計劃的主要任務是優先發展重工業,輕工業比例較低,由材料推斷當時我國的工業布局還不夠合理,排除A項;初步建立了獨立的工業體系是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排除B項;“全部”一詞過于絕對化,不符合一五計劃期間的情況,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一五計劃,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8.(2024八下·新會期末)下邊照片所示為1953年,北京女三中(現北京市第一五九中學)的學生領到選民證的情景。這張照片直接見證了( )A.生產關系發生深刻的變革 B.人民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力C.婦女成為民主建設的主力 D.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答案】B【知識點】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可知,該照片發生的時間是1953年,見證了新中國成立后,人民行使當家做主的權力,B項正確;1956年,三大改造后,生產關系發生了深刻的變革,排除A項;照片僅僅體現出女學生領到選民證后開心自豪的情景,無法說明婦女成為民主建設的主力,排除C項;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排除D項。故選B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圖片與文字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并掌握相關基礎史實。9.(2024八下·新會期末)下圖為20世紀50年代的一個制帽廣告,對該廣告內容解讀最準確的是( ?。?br/>A.生產資料所有制發生變化B.是“一五計劃”取得的重要成就C.是全行業公私合營的典范D.體現鄉鎮企業的蓬勃發展【答案】A【知識點】三大改造【解析】【分析】據材料“20世紀50年代的一個制帽廣告‘滄州市制帽第三生產合作社’”并結合所學可知,生產合作社是國家1953年對農業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后的一種組織形式,是變生產資料私有制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具體表現,體現出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變化,A項正確;據所學可知,“一五”計劃的主要特點是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而制帽屬于輕工業,排除B項;公私合營是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最高形式,改造后的資本主義工商業是國營經濟,而材料“生產合作社”是對手工業改造后的具體表現,排除C項;鄉鎮企業出現于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點是社會主義改造,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史料實證的素養。10.(2024八下·新會期末)下圖是小明同學整理學習筆記時描繪的示意圖.根據提示,圖中“?”地方所缺的內容是( ?。?br/>A.三大改造 B.中共八大C.“大躍進” D.人民公社化運動【答案】A【知識點】三大改造【解析】【分析】根據圖示和所學知識可知,1953-1956年的三大改造是變革生產關系,重點是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目的是為了解決工業化過程中的原料、勞動力、資金等問題,即滿足工業化正常進行的需要,為“一五”計劃的工業化建設服務,A項正確;中共八大召開于1956年,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都是開始于1958年,且都是因急于求成,忽視客觀的經濟規律,導致我國經濟出現嚴重困難,不符合題意,排除C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社會主義改造,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11.(2024八下·新會期末)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之一,以下時間軸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后的一段歷史。開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是線軸中的( ?。?br/>A.① B.② C.③ D.④【答案】B【知識點】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前進【解析】【分析】據所學可知,②對應的時間段是1956--1966年,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標志著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故該階段的時代特征是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前進時期,B項正確;①對應的時間段是1949--1956年,該階段的時代特征是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時期,排除A項;③對應的時間段是1953--1957年,這是我國進行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排除C項;④對應的時間段是“1966--1976年”,該階段是文化大革命時期,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新中國成立后最嚴重的挫折,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曲折探索,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12.(2024八下·新會期末)2021年,黨中央批準了中央宣傳部梳理的第一批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其中包括焦裕祿精神,以下能突出概括其精神內涵的是( ?。?br/>A.無私奉獻、血戰到底的精神 B.親民愛民,科學求實的精神C.敢為人先,自主創新的精神 D.平等百利合作共贏的精神【答案】B【知識點】社會主義建設成就【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親民愛民、科學求實的精神是黨的好干部體現的焦裕祿精神,B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無私奉獻、血戰到底的精神主要是抗戰時期的英雄人物的時代精神,排除A項;敢為人先、自主創新的精神重點體現科學家精神,排除C項;平等互利、合作共贏的精神主要體現改革開放的精神,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英雄勞模,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13.(2024八下·新會期末)以下是某同學撰寫小論文時引用的部分史實:1967年,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1970年,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成功發射 1973年,我國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強優勢的秈型雜交水稻據此判斷,該小論文的觀點是( ?。?br/>A.艱難中的建設成就 B.航天事業的進步C.農業技術迅猛發展 D.社會生活的變遷【答案】A【知識點】“兩彈一星”;袁隆平及雜交水稻【解析】【分析】分析小論文的史實可知,該史實共同反映出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我國經濟出現較大起伏,在黨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科技、農業等方面在艱難中仍然取得重要進展。因此,該論文的論點應是:艱難中的建設成就,A項正確;“航天事業的進步”“農業技術迅猛發展”只是提到史實中的一部分,排除BC項;社會生活的變遷主要反映的是人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變化,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是歷史基礎知識的運用,主要知識考點是現代中國科技建設成就,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現代中國科技建設的相關歷史知識。14.(2024八下·新會期末)如表反映的是我國工農收入差距狀況,與表中差距變化趨勢緊密相關的是( ?。?br/>年份 工人人均工資收入(元) 農民人均農業生產性收入(元) 工農收入比1978 631 113 5.561979 678 133 5.091980 729 141 5.161981 770 166 4.621982 786 199 3.931983 803 218 3.68A.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 B.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形成C.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 D.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推動【答案】C【知識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析】【分析】根據表格內容反映農民收入增長快于工人收入的增長,說明農業發展速度快,出現這種情況的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農民有了生產自主權,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了;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農村經濟迅速發展,C項正確;20世紀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建立,時間不符,排除A項;這是國內工農業收入的變化,主要受到國內改革的影響,且時間也不符合,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形成時間是1992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是2001年,排除B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相關史實。15.(2024八下·新會期末)這是雙匯集團的一段發展史:1984年7月萬隆當選為漯河肉聯廠的廠長,他率先打破“鐵飯碗”和“鐵工資”,實行多勞多得的浮動工資制度。經過一系列的措施,企業當年實現盈利,結束了26年的虧損歷史。這體現了( ?。?br/>A.農民生產積極性的提高 B.撥亂反正的勝利完成C.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成果 D.全面對外開放的影響【答案】C【知識點】國有企業改革【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1984年以及“多勞多得”可知這是1984年開始的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中心環節是增強企業活力,C項正確;題干材料主要強調企業的變化,未涉及農民生產積極性的提高,排除A項;1981年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標志著中共在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勝利完成,且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題干材料主要強調對內改革的影響,未提及對外開放的情況,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16.(2024八下·新會期末)陸家嘴曾是上海出名的危棚簡屋區,如今陸家嘴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金融中心之一。陸家嘴的興起始于( ?。?br/>A.1984年 B.1985年 C.1988年 D.1990年【答案】D【知識點】對外開放【解析】【分析】據材料和所學可知,陸家嘴處于上海浦東開發區,建立時間應在1990年,D項正確;1984年開放14個沿海城市,排除A項;1985年開放沿海經濟開放區,排除B項;1988年,海南島經濟特區建立,C項排除。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上海浦東開發區,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17.(2024八下·新會期末)根據《南方日報》報道,1978年,新會縣(曾撤縣設市,后撤市設區)GDP僅3.2億元;1986年首次超過10億元;2001年達到100億元,新會把握了堅持高質量發展這個新時代的硬道理、新會經濟總量不斷發展是由于(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人民公社化運動C.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D.改革開放的進行【答案】D【知識點】對外開放;國有企業改革【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題干中新會區經濟生產總值不斷增加,反映了改革開放的成果,D項正確;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了土地的主人,時間不符合,排除A項;1958年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我國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中的一次嚴重失誤,它忽視了客觀的經濟發展規律,過分夸大了主觀意志和主觀努力的作用,使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共產”風等錯誤大肆泛濫,工農業生產遭到極大破壞,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排除B項;1984年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開始,沒有全面反映材料出現變化的情況,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改革開放的成果,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18.(2024八下·新會期末)當前,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需要中國智慧、中國理念、中國方案,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孕育產生、豐富發展起來的理論是( ?。?br/>A.馬克思主義B.毛澤東思想C.鄧小平理論D.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答案】D【知識點】中共十九大【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系統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實際問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在世界需要中國智慧、中國理念、中國方案,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孕育產生、豐富發展起來的理論,它的內容十分豐富,涵蓋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領域、各個方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活的靈魂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故答案為:D。【點評】解答此題要熟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內容,排除干擾項。19.(2024八下·新會期末)學習歷史,需要理清哪些是史實,哪些是觀點。下列表述屬于觀點的是( ?。?br/>A.1949年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確定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B.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頒布實施C.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維護民族團結D.2006年,青藏鐵路全線通車【答案】C【知識點】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和所學知識可知,史實就是不加任何解釋、定義的闡述一個歷史事件,觀點是作者對于某個歷史事件闡述自己的觀點。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維護民族團結,屬于對事件的意義描述,屬于觀點,C項正確;1949年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確定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屬于客觀事實的陳述,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頒布實施,屬于史實而非觀點,排除B項;2006年,青藏鐵路全線通車,屬于史實而非觀點,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20.(2024八下·新會期末)《七子之歌一澳門》中有如下歌詞“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逼渲小癕ACAU”回歸祖國母親懷抱主要得益于( )A.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B.“一國兩制”構想C.經濟體制改革 D.民族關系發展【答案】B【知識點】澳門回歸【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MACAU”指的是澳門,“一國兩制”構想的提出為港澳回歸祖國開辟了途徑,B項正確;題干主要強調澳門回歸,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澳門回歸后提出來的,排除A項;題干主要強調澳門回歸,未體現經濟體制改革、未闡釋民族關系發展,排除C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澳門回歸,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21.(2024八下·新會期末)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海軍武器裝備不斷更新變化,國防和軍隊建設不斷推進,現代化水平逐步提高。以下事件出現在改革開放以后的是( ?。?br/>A.華東軍區海軍建立 B.“遼寧艦”交接入列C.仿制成功殲-5型殲擊機 D.組建第二炮兵部隊【答案】B【知識點】海、陸、空軍的建設【解析】【分析】據所學可知,我國改革開放開始于1978年。2012年,“遼寧艦”交接入列,符合題意,B項正確;華東軍區海軍建立在1949年4月,排除A項。仿制成功殲-5型殲擊機是在1956年,排除C項。組建第二炮兵部隊在1966年,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科技強軍,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22.(2024八下·新會期末)1955年,亞非會議召開,會上周恩來作了著名的發言,其中說道:“亞非絕大多數國家和人民都曾經受到、并且現在仍在受著殖民主義所造成的災難和痛苦……我們還應該在共同的基礎上來互相了解和重視彼此的不同見解……”。該講話秉承的精神方針是( ?。?br/>A.求同存異 B.“一邊倒”C.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D.獨立自主【答案】A【知識點】萬隆會議及“求同存異”外交方針【解析】【分析】根據材料“我們還應該在共同的基礎上來互相了解和重視彼此的不同見解”并所學可知,萬隆亞非會議是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會議,會議上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方針,該精神方針得到與會者的普遍認同,并被譽為“萬隆精神”,A項正確;“一邊倒”是建國初提出的外交政策,強調堅定不移地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本次會議的基礎,但是與材料的主旨不吻合,排除C項;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貫穿建國后至今,也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萬隆會議,試題難度不大,解題必須熟練記憶相關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做到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即可得出答案。23.(2024八下·新會期末)下圖為當時的中國代表團團長喬冠華在26屆聯合國大會上仰天大笑的情景,他大笑的原因是( )A.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B.中日建交C.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D.中美建交【答案】A【知識點】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圖示信息”中國代表團團長喬冠華在26屆聯合國大會上仰天大笑”結合所學可知,1971年,26屆聯合國代表大會上通過23國提案,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恢復了中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這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A項正確;中日建交時間是1972年,排除B項。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窃?972年,排除C項。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試題難度不大,解題必須熟練記憶相關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做到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即可得出答案。24.(2024八下·新會期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根據國際形勢的變化,我國外交戰略的發展演變經歷了四個階段。下列屬于21世紀所取得的外交重要成就的是( ?。?br/>A.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B.促成印度支那問題得以解決C.尼克松訪華 D.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答案】D【知識點】外交事業的發展【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成立于2015年,符合題意,D項正確;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時間是1953年,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項;促成印度支那問題得以解決是在1954年的日內瓦會議上,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B項;1972年,尼克松訪華,均與“21世紀”時間不符,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成立,試題難度不大,解題必須熟練記憶相關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做到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即可得出答案。25.(2024八下·新會期末)進入新時代,中國積極勸和促談烏克蘭問題:積極推動伊核全面協議恢復履約談判,維護國際核不擴散體系:2023年推動沙(特)伊(朗)恢復外交關系。這些活動反映了中國( )A.堅決維護全球一體化 B.積極推動經濟全球化C.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 D.捍衛戰后雅爾塔體系【答案】C【知識點】全方位外交【解析】【分析】根據材料“中國積極勸和促談烏克蘭問題;積極推動伊核全面協議恢復履約談判,維護國際核不擴散體系;2023年推動沙(特)伊(朗)恢復外交關系”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全方位參與全球治理,在有關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各個領域,積極采取行動。面對各種區域性和全球性的危機與難題,中國積極主動地承擔起相應的責任,成為世界和平的維護者,C項正確;材料旨在強調中國積極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沒有涉及經濟全球化或全球一體化的內容,排除AB項;1989年的東歐劇變和1991年的蘇聯解體,標志著兩極格局瓦解,也象征著雅爾塔體系最終瓦解,與題干“進入新時代、2023年”不符,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現代中國全方位外交,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26.(2024八下·新會期末)黨的二十大確立了科教強國戰略,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統籌安排、一體部署。面對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的大好形勢和有利機遇,2023年10月28日,新會區少年科學院正式揭牌成立。該科學院的成立體現出新會區( ?。?br/>A.科技合作日益凸顯 B.注重培養科學探究能力C.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D.創新科技成就碩果累累【答案】B【知識點】科教興國戰略【解析】【分析】據題干材料信息“把教育、科技、人才統籌安排”,“新會區少年科學院”體現了是為科技培養未來的人才,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B項正確;科學院的成立是科技合作的一環,但是材料沒有過程性,體現不了日益的變化,排除A項;材料的主旨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符,排除C項;材料沒有提及成果如何,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科教強國戰略,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相關史實。27.(2024八下·新會期末)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宣布,中國科學家和一名日本科學家及一名愛爾蘭科學家分享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獎和醫學獎,以表彰他們在瘧疾治療研究中取得的成就。這位中國科學家是( ?。?br/>A.錢學森 B.鄧稼先 C.袁隆平 D.屠呦呦【答案】D【知識點】屠呦呦及青蒿素【解析】【分析】由題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獎和醫學獎”“在瘧疾治療研究中取得的成就?!辈⒔Y合所學可知,她是屠呦呦,發現了能有效抵抗瘧疾的青蒿素,D項正確;錢學森是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制之父”和“火箭之王”,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A項;鄧稼先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制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B項;袁隆平是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屠呦呦,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28.(2024八下·新會期末)據國家統計局發布,2023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33278億元,比上年增長8.1%,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2.64%。這表明我國( ?。?br/>A.建成獨立自主工業體系 B.脫貧攻堅戰略取得突破C.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創新 D.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答案】C【知識點】“863計劃”【解析】【分析】根據材料主旨信息“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的比例增長以及在國內生產總值占比情況”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國家在科技創新方面加大投入,C項正確;材料主旨反映我國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創新,與建成獨立自主工業體系無關,排除A項;材料主旨反映我國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創新,材料沒有體現脫貧攻堅戰略取得突破,排除B項;材料主旨反映我國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創新,“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與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科技創新與科技發展,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29.(2024八下·新會期末)下圖分別為20世紀50、60年代拍攝的動畫片的劇照,兩部影片融入了中國傳統的繪畫、音樂和表演等藝術特點,在世界影壇上獨樹一幟。這體現出新中國藝術創作( ?。?br/>《驕傲的將軍》劇照 《大鬧天宮》劇照A.擺脫外來藝術形式影響 B.以進入世界市場為主要目標C.探索民族化道路的取向 D.服務于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答案】C【知識點】中國近代文學藝術成就【解析】【分析】根據材料下圖分別為20世紀50、60年代拍攝的動畫片的劇照,兩部影片融入了中國傳統的繪畫、音樂和表演等藝術特點,在世界影壇上獨樹一幟”可知,新中國初期的動畫片融入傳統的戲曲、詩畫等元素,這是樹立文化自信的表現,體現了探索民族化道路的價值取向,C項正確;動畫本來就是一種外來藝術形式,“擺脫”用詞不當,排除A項;以進入世界市場為主要目標的事件是建立市場經濟體制,而材料強調的是民族特征,并非強調世界市場,排除B項;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選項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新中國藝術創作,試題難度不大,解題必須熟練記憶相關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做到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即可得出答案。30.(2024八下·新會期末)某位教師在上課時給學生列舉了以下提綱,該提綱反映的主題是( )提綱一:從住房擁擠到人均住房面積擴大 提綱二:從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到強調既要“吃飽”,也要“吃好” 提綱三:從交通落后到我國成為民航大國 提綱四:全國電信網絡逐漸形成并發展迅速A.溫飽問題的解決 B.社會生活的變遷C.交通工具的變化 D.通信技術的發展【答案】B【知識點】衣食住行的變遷【解析】【分析】根據材料信息反映的是衣食住行的變化,所以共同主題是社會生活的變遷,B項正確;溫飽問題的基本解決只符合提綱2,排除A項;交通通信方面的變化只符合提綱三和四,不夠全面,排除C、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社會生活的變遷,試題難度不大,解題必須熟練記憶相關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做到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即可得出答案。二、非選擇題 (本大題共3小題,31題14分,32題12分,33題14分,共40分)31.(2024八下·新會期末)郵票既可以用于郵寄信件,也是一種承載歷史、文化和藝術的載體。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郵票樣式 內容圖一:圖為1950年7月1日發行的志號為紀4《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紀念》郵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為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和中國共產黨誕生而發行的紀念郵票。圖二:圖為紀念19《中國人民志愿軍出國作戰二周年紀念》郵票(4-3)志愿軍出國作戰。圖三:1952年1月1日,為了宣傳農村土地改革的勝利成果,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發行一套《土地改革》特種郵票,全套4枚,圖為其中一枚。(1)根據圖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其紀念郵票發行的歷史背景,且談談如何正確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讓“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2)史料按照表現形式可以分為實物史料、文獻史料和口述史料,指出上圖史料的所屬類型。并結合所學知識,提煉圖二反映的歷史事件所體現出的時代精神。(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簡析圖二和圖三反映的歷史事件之間的關系。【答案】(1)歷史背景:開國大典的舉行或新中國的成立。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占人類總數的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2)史料類型:實物史料; 精神:愛國精神,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集體主義精神。(3)關系:土地改革提高了農民生產積極性,為抗美援朝提供了經濟和物質支持,增強了國家的實力;抗美援朝的勝利為國內的建設和發展創造了相對穩定的環境,進一步推動了土地改革的深入實施。【知識點】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開國大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意義【解析】【分析】(1)背景:根據材料中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為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和中國共產黨誕生而發行的紀念郵票”可得出歷史背景:開國大典的舉行或新中國的成立。理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問題實際上問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國內影響。所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占人類總數的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2)史料類型:文獻史料是以文字形式記錄的資料;實物史料是實際存在的有關歷史的、真實存在的東西作為資料;口述史料是口頭講述并被記錄下的歷史事件。據此推斷,史料的所屬類型為實物史料。精神: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為我國的經濟建設贏得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由此可以概括得出它體現了愛國精神,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以及集體主義精神。(3)關系:綜合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的歷史事件之間的關系是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都是中國在特定歷史時期實施的重要政策和行動,它們相互關聯,相互支持。土地改革為抗美援朝提供了經濟和物資支持,增強了國家的實力;抗美援朝的勝利為國內的建設和發展創造了相對穩定的環境,進一步推動了土地改革的深入實施。這兩個事件共同反映了中國在20世紀50年代的社會變革和國家發展的重要歷程。故答案為:(1)歷史背景:開國大典的舉行或新中國的成立。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占人類總數的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2)史料類型:實物史料; 精神:愛國精神,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集體主義精神。(3)關系:土地改革提高了農民生產積極性,為抗美援朝提供了經濟和物質支持,增強了國家的實力;抗美援朝的勝利為國內的建設和發展創造了相對穩定的環境,進一步推動了土地改革的深入實施。【點評】(1)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相關史實。(2)本題主要考查史料類型與史料價值,試題難度不大,解題必須熟練記憶相關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做到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即可得出答案。(3)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土地改革與抗美援朝,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1)背景:根據材料中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為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和中國共產黨誕生而發行的紀念郵票”可得出歷史背景:開國大典的舉行或新中國的成立。理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問題實際上問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國內影響。所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占人類總數的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2)史料類型:文獻史料是以文字形式記錄的資料;實物史料是實際存在的有關歷史的、真實存在的東西作為資料;口述史料是口頭講述并被記錄下的歷史事件。據此推斷,史料的所屬類型為實物史料。精神: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為我國的經濟建設贏得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由此可以概括得出它體現了愛國精神,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以及集體主義精神。(3)關系:綜合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的歷史事件之間的關系是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都是中國在特定歷史時期實施的重要政策和行動,它們相互關聯,相互支持。土地改革為抗美援朝提供了經濟和物資支持,增強了國家的實力;抗美援朝的勝利為國內的建設和發展創造了相對穩定的環境,進一步推動了土地改革的深入實施。這兩個事件共同反映了中國在20世紀50年代的社會變革和國家發展的重要歷程。32.(2024八下·新會期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20世紀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東方,中國進行了一場卓有成效的社會變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國人煥發出蓬勃的創造力,書寫了一個時代最為傳奇的一頁?!?br/>——引自《復興之路》解說詞材料二:我們對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作出科學完整的戰略部署,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明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確定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統籌發展和安全,明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并緊緊圍繞這個社會主要矛盾推進各項工作,不斷豐富和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摘自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書寫一個時代最為傳奇的一頁”的總設計師是誰?確立其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重要領導集體的會議是?(2)根據材料二,圍繞如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這一主題,從以下三個角度中任選一個角度或自選角度,自擬觀點,結合中國現代史所學知識進行闡釋。(要求:史實準確,闡述充分,邏輯清晰)角度:(I)指導思想(Ⅱ)領導力量(Ⅲ)根本動力【答案】(1)總設計師:鄧小平;會議:十一屆三中全會。(2)【示例1】選取角度(Ⅰ)指導思想觀點: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成果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指導思想闡釋:中國式現代化始終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通過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重大理論創新成果的凝練,相繼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系列重大理論成果,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指明了方向。結論: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科學理論指導,正確指引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前進方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示例2】選取角度(Ⅱ)領導力量觀點: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領導力量闡釋: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為中國式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共產黨領導改革開放,推行經濟體制改革,經濟發展取得巨大進步,加快開創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國共產黨守正創新,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為開創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奠定堅實的思想理論基礎。結論: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在黨的領導下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發展便有了核心力量。【示例3】選取角度(Ⅲ)根本動力觀點:堅持以民為本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闡釋: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奮斗歷程中,中國共產黨要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實現人民美好生活不懈奮斗。同時,中國共產黨把人民需要作為判斷社會主要矛盾及其轉化的重要依據,把人民利益作為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立足點。1956年中共八大分析國內主要矛盾,并指出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黨的十九大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結論:中國式現代化始終以人民需求為導向,致力于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建設者。【知識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解析】【分析】(1)總設計師: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鄧小平提出了改革開放,提出了什么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鄧小平是黨的“一個時代最為傳奇的一頁”的設計師。會議: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2)本題為論述題,史實準確、邏輯清晰、價值觀正確、符合題意即可。例如:選定角度一指導思想,中國堅持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又根據中國的實際跟馬克思主義相結合,所以得出觀點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成果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指導思想。中國形成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重大理論創新成果有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系列重大理論成果,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指明了方向。所以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科學理論指導,正確指引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前進方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選定角度二領導力量,中國一直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所以得出觀點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領導力量。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為中國式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共產黨領導改革開放,推行經濟體制改革,經濟發展取得巨大進步,加快開創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國共產黨守正創新,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為開創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奠定堅實的思想理論基礎。所以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在黨的領導下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發展便有了核心力量。選定角度三根本動力,中國前進的根本動力是始終堅持群眾路線,堅持以民為本,所以得出觀點堅持以民為本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奮斗歷程中,中國共產黨要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實現人民美好生活不懈奮斗。同時,中國共產黨把人民需要作為判斷社會主要矛盾及其轉化的重要依據,把人民利益作為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立足點。1956年中共八大分析國內主要矛盾,并指出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黨的十九大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所以中國式現代化始終以人民需求為導向,致力于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建設者。若選擇自選角度如堅持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堅持文明協調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導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需要付出艱巨的努力;堅持改革開放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等亦可。因題目要求圍繞如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這一主題,所以觀點和論述中必須包含“中國式現代化”一詞,圍繞的主題必須是“中國式現代化”。故答案為:(1)總設計師:鄧小平;會議:十一屆三中全會。(2)【示例1】選取角度(Ⅰ)指導思想觀點: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成果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指導思想。闡釋:中國式現代化始終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通過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重大理論創新成果的凝練,相繼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系列重大理論成果,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指明了方向。結論: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科學理論指導,正確指引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前進方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臼纠?】選取角度(Ⅱ)領導力量。觀點: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領導力量。闡釋: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為中國式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共產黨領導改革開放,推行經濟體制改革,經濟發展取得巨大進步,加快開創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國共產黨守正創新,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為開創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奠定堅實的思想理論基礎。結論: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在黨的領導下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發展便有了核心力量。【示例3】選取角度(Ⅲ)根本動力觀點:堅持以民為本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闡釋: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奮斗歷程中,中國共產黨要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實現人民美好生活不懈奮斗。同時,中國共產黨把人民需要作為判斷社會主要矛盾及其轉化的重要依據,把人民利益作為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立足點。1956年中共八大分析國內主要矛盾,并指出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黨的十九大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結論:中國式現代化始終以人民需求為導向,致力于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建設者。【點評】(1)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2)本題為開放性試題。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1)總設計師: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鄧小平提出了改革開放,提出了什么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鄧小平是黨的“一個時代最為傳奇的一頁”的設計師。會議: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2)本題為論述題,史實準確、邏輯清晰、價值觀正確、符合題意即可。例如:選定角度一指導思想,中國堅持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又根據中國的實際跟馬克思主義相結合,所以得出觀點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成果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指導思想。中國形成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重大理論創新成果有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系列重大理論成果,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指明了方向。所以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科學理論指導,正確指引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前進方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選定角度二領導力量,中國一直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所以得出觀點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領導力量。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為中國式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共產黨領導改革開放,推行經濟體制改革,經濟發展取得巨大進步,加快開創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國共產黨守正創新,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為開創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奠定堅實的思想理論基礎。所以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在黨的領導下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發展便有了核心力量。選定角度三根本動力,中國前進的根本動力是始終堅持群眾路線,堅持以民為本,所以得出觀點堅持以民為本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奮斗歷程中,中國共產黨要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實現人民美好生活不懈奮斗。同時,中國共產黨把人民需要作為判斷社會主要矛盾及其轉化的重要依據,把人民利益作為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立足點。1956年中共八大分析國內主要矛盾,并指出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黨的十九大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所以中國式現代化始終以人民需求為導向,致力于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建設者。若選擇自選角度如堅持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堅持文明協調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導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需要付出艱巨的努力;堅持改革開放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等亦可。因題目要求圍繞如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這一主題,所以觀點和論述中必須包含“中國式現代化”一詞,圍繞的主題必須是“中國式現代化”。33.(2024八下·新會期末)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質量發展“必須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遍喿x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根據《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體育大事記》等整理并繪制的示意圖(1)根據示意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判斷以下表述的正誤。如認為正確,請在答題卡對應題號后的括號內填上“正確”一詞;如認為不正確,請在答題卡對應題號后的括號內填上“錯誤”一詞。A新中國成立后,在北京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通過《共同綱領》,規定“提倡國民體育”。( )B全民健身運動不斷發展,有助于增強國家軟實力。( )C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全民健身運動不斷發展,健身已成為人們的休閑生活方式之一。( ?。?br/>(2)根據示意圖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體育工作的原因。(3)根據示意圖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黨和國家提倡體育運動的特點。【答案】(1)A.(錯誤)B.(正確)C.(正確)(2)原因:為發展體育事業,增強人民體質;提高精神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和幸福感;有助于推廣體育文化,增強群眾對體育活動的參與度;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3)特點:注重高質量發展;關注人民身體健康;通過憲法性文件來進行保障(不能說是法律文件);與國家現代化發展掛鉤;逐步形成體系。【知識點】人民政協【解析】【分析】(1)根據所學可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是在1949年9月2日到30日召開的,是為籌備新中國做的準備會議,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召開的,故A錯誤。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全民健身運動不斷發展,提高了人民的身體素質,有助于增強國家的軟實力和增強國際影響力。故B正確。根據材料聯系所學可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全民健身運動不斷發展,健身已成為人們的休閑生活方式之一是正確的。故C正確。(2)原因:根據材料圖片信息并聯系所學可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體育工作的原因是為發展體育事業,增強人民體質;提高精神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和幸福感;有助于推廣體育文化,增強群眾對體育活動的參與度;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3)特點:根據體育運動發展從“提倡”到“普及全民健身”可得出其注重高質量發展;從《共同綱領》中規定得出通過憲法性文件來進行保障;通過示意圖中的“國家培養青年、少年、兒童在品德、治理、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得出關注人民身體健康;從“要努力構建……教育體系……培養體系”得出逐步形成體系;從“一個國家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得出與國家現代化發展掛鉤。故答案為:(1)A.(錯誤)。B.(正確)。C.(正確)。(2)原因:為發展體育事業,增強人民體質;提高精神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和幸福感;有助于推廣體育文化,增強群眾對體育活動的參與度;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4)特點:注重高質量發展;關注人民身體健康;通過憲法性文件來進行保障(不能說是法律文件);與國家現代化發展掛鉤;逐步形成體系。【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新中國體育事業發展,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相關史實。(1)根據所學可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是在1949年9月2日到30日召開的,是為籌備新中國做的準備會議,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召開的,故A錯誤。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全民健身運動不斷發展,提高了人民的身體素質,有助于增強國家的軟實力和增強國際影響力。故B正確。根據材料聯系所學可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全民健身運動不斷發展,健身已成為人們的休閑生活方式之一是正確的。故C正確。(2)原因:根據材料圖片信息并聯系所學可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體育工作的原因是為發展體育事業,增強人民體質;提高精神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和幸福感;有助于推廣體育文化,增強群眾對體育活動的參與度;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3)特點:根據體育運動發展從“提倡”到“普及全民健身”可得出其注重高質量發展;從《共同綱領》中規定得出通過憲法性文件來進行保障;通過示意圖中的“國家培養青年、少年、兒童在品德、治理、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得出關注人民身體健康;從“要努力構建……教育體系……培養體系”得出逐步形成體系;從“一個國家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得出與國家現代化發展掛鉤。1 / 1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歷史期末考核評價試卷一、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2024八下·新會期末)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通過的決議指出:“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宣告:‘自1950年起,即以每年的10月1日,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的偉大日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边@是“國慶日”的來歷。從1950年起,每年的10月1日成為了中國各族人民隆重歡慶的節日。這種紀念方式( ?。?br/>A.使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 B.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C.為人民民主提供制度保障 D.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政權認同感2.(2024八下·新會期末)劉少奇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指出,它是如此的堅定明確,清楚地指出了哪些事是應該做而且必須做的。哪些事是不應該做而且不允許做的……這是目前時期全國人民的大憲章。該“大憲章”( ?。?br/>A.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B.具有臨時憲法的性質C.徹底摧毀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D.使祖國大陸獲得統一3.(2024八下·新會期末)下圖為志愿軍運輸員冒著敵人的炮火向上甘嶺前線運送糧食、彈藥。與該圖相關的史實是( )A.甲午戰敗,危機加劇 B.百團大戰,戰果輝煌C.渡江戰役,解放南京 D.抗美援朝,保家衛國4.(2024八下·新會期末)閱讀歷史書籍時需要關注章節標題,從而把握中心主旨。根據以下圖表提示的內容,你認為最恰當的標題是( ?。?br/>第一節鋼鐵長城 第二節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第三節外交事業的發展A.新中國的成立和鞏固 B.國防建設與外交成就C.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D.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5.(2024八下·新會期末)通過該事件,農村的土地所有權性質發生了根本變革。占農村人口92.1%的貧農、中農,占有全部耕地的91.4%:而原來占農村人口7.9%的地主、富農.則占有全部耕地的8.6%。材料中的事件指的是( ?。?br/>A.土地改革 B.抗美援朝C.“一五”計劃 D.三大改造6.(2024八下·新會期末)以下表格為新中國成立初期和印度獨立初期經濟生產對比情況國別(年份) 資源配置方式 工業生產年平均增長率 農業生產年平均增長率中國(1953-1979) 計劃配置 11.1% 3.4%印度(1949-1978) 市場配置 6% 2.5%上述圖表反映的實質是( ?。?br/>A.計劃經濟體制具有優越性 B.計劃經濟比市場經濟更高級C.“一五”計劃任務超額完成 D.政府調控經濟資源更具活力7.(2024八下·新會期末)1956年 在新中國工業中上占有重要地位的諸多工業產品被制造出來:7月載重量為4噸的解放牌卡車試制成功,標志著我國開始獨立掌握汽車生產技術;9月,國產B2-34中型克發動機問世,結束了中國不能制造坦克發動機的歷中。由此推斷“一五”計劃( )A.形成了合理的工業布局 B.建立了獨立的工業體系C.注重優先發展重工業 D.經濟建設全部自主創新8.(2024八下·新會期末)下邊照片所示為1953年,北京女三中(現北京市第一五九中學)的學生領到選民證的情景。這張照片直接見證了( ?。?br/>A.生產關系發生深刻的變革 B.人民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力C.婦女成為民主建設的主力 D.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9.(2024八下·新會期末)下圖為20世紀50年代的一個制帽廣告,對該廣告內容解讀最準確的是( )A.生產資料所有制發生變化B.是“一五計劃”取得的重要成就C.是全行業公私合營的典范D.體現鄉鎮企業的蓬勃發展10.(2024八下·新會期末)下圖是小明同學整理學習筆記時描繪的示意圖.根據提示,圖中“?”地方所缺的內容是( ?。?br/>A.三大改造 B.中共八大C.“大躍進” D.人民公社化運動11.(2024八下·新會期末)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之一,以下時間軸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后的一段歷史。開始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即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是線軸中的( )A.① B.② C.③ D.④12.(2024八下·新會期末)2021年,黨中央批準了中央宣傳部梳理的第一批納入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偉大精神,其中包括焦裕祿精神,以下能突出概括其精神內涵的是( ?。?br/>A.無私奉獻、血戰到底的精神 B.親民愛民,科學求實的精神C.敢為人先,自主創新的精神 D.平等百利合作共贏的精神13.(2024八下·新會期末)以下是某同學撰寫小論文時引用的部分史實:1967年,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1970年,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成功發射 1973年,我國在世界上首次培育成功強優勢的秈型雜交水稻據此判斷,該小論文的觀點是( ?。?br/>A.艱難中的建設成就 B.航天事業的進步C.農業技術迅猛發展 D.社會生活的變遷14.(2024八下·新會期末)如表反映的是我國工農收入差距狀況,與表中差距變化趨勢緊密相關的是( ?。?br/>年份 工人人均工資收入(元) 農民人均農業生產性收入(元) 工農收入比1978 631 113 5.561979 678 133 5.091980 729 141 5.161981 770 166 4.621982 786 199 3.931983 803 218 3.68A.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 B.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形成C.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推行 D.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推動15.(2024八下·新會期末)這是雙匯集團的一段發展史:1984年7月萬隆當選為漯河肉聯廠的廠長,他率先打破“鐵飯碗”和“鐵工資”,實行多勞多得的浮動工資制度。經過一系列的措施,企業當年實現盈利,結束了26年的虧損歷史。這體現了( ?。?br/>A.農民生產積極性的提高 B.撥亂反正的勝利完成C.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成果 D.全面對外開放的影響16.(2024八下·新會期末)陸家嘴曾是上海出名的危棚簡屋區,如今陸家嘴成為中國最具影響力的金融中心之一。陸家嘴的興起始于( ?。?br/>A.1984年 B.1985年 C.1988年 D.1990年17.(2024八下·新會期末)根據《南方日報》報道,1978年,新會縣(曾撤縣設市,后撤市設區)GDP僅3.2億元;1986年首次超過10億元;2001年達到100億元,新會把握了堅持高質量發展這個新時代的硬道理、新會經濟總量不斷發展是由于( ?。?br/>A.土地改革的完成 B.人民公社化運動C.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D.改革開放的進行18.(2024八下·新會期末)當前,世界正處于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世界需要中國智慧、中國理念、中國方案,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孕育產生、豐富發展起來的理論是( )A.馬克思主義B.毛澤東思想C.鄧小平理論D.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19.(2024八下·新會期末)學習歷史,需要理清哪些是史實,哪些是觀點。下列表述屬于觀點的是( )A.1949年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確定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B.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頒布實施C.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維護民族團結D.2006年,青藏鐵路全線通車20.(2024八下·新會期末)《七子之歌一澳門》中有如下歌詞“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其中“MACAU”回歸祖國母親懷抱主要得益于( )A.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B.“一國兩制”構想C.經濟體制改革 D.民族關系發展21.(2024八下·新會期末)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海軍武器裝備不斷更新變化,國防和軍隊建設不斷推進,現代化水平逐步提高。以下事件出現在改革開放以后的是( ?。?br/>A.華東軍區海軍建立 B.“遼寧艦”交接入列C.仿制成功殲-5型殲擊機 D.組建第二炮兵部隊22.(2024八下·新會期末)1955年,亞非會議召開,會上周恩來作了著名的發言,其中說道:“亞非絕大多數國家和人民都曾經受到、并且現在仍在受著殖民主義所造成的災難和痛苦……我們還應該在共同的基礎上來互相了解和重視彼此的不同見解……”。該講話秉承的精神方針是( )A.求同存異 B.“一邊倒”C.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D.獨立自主23.(2024八下·新會期末)下圖為當時的中國代表團團長喬冠華在26屆聯合國大會上仰天大笑的情景,他大笑的原因是( ?。?br/>A.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B.中日建交C.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 D.中美建交24.(2024八下·新會期末)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根據國際形勢的變化,我國外交戰略的發展演變經歷了四個階段。下列屬于21世紀所取得的外交重要成就的是( )A.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B.促成印度支那問題得以解決C.尼克松訪華 D.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25.(2024八下·新會期末)進入新時代,中國積極勸和促談烏克蘭問題:積極推動伊核全面協議恢復履約談判,維護國際核不擴散體系:2023年推動沙(特)伊(朗)恢復外交關系。這些活動反映了中國( )A.堅決維護全球一體化 B.積極推動經濟全球化C.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 D.捍衛戰后雅爾塔體系26.(2024八下·新會期末)黨的二十大確立了科教強國戰略,首次把教育、科技、人才統籌安排、一體部署。面對新一輪的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的大好形勢和有利機遇,2023年10月28日,新會區少年科學院正式揭牌成立。該科學院的成立體現出新會區( )A.科技合作日益凸顯 B.注重培養科學探究能力C.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D.創新科技成就碩果累累27.(2024八下·新會期末)2015年10月5日,瑞典卡羅琳醫學院宣布,中國科學家和一名日本科學家及一名愛爾蘭科學家分享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獎和醫學獎,以表彰他們在瘧疾治療研究中取得的成就。這位中國科學家是( ?。?br/>A.錢學森 B.鄧稼先 C.袁隆平 D.屠呦呦28.(2024八下·新會期末)據國家統計局發布,2023年,我國研究與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33278億元,比上年增長8.1%,與國內生產總值之比為2.64%。這表明我國( ?。?br/>A.建成獨立自主工業體系 B.脫貧攻堅戰略取得突破C.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創新 D.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29.(2024八下·新會期末)下圖分別為20世紀50、60年代拍攝的動畫片的劇照,兩部影片融入了中國傳統的繪畫、音樂和表演等藝術特點,在世界影壇上獨樹一幟。這體現出新中國藝術創作( ?。?br/>《驕傲的將軍》劇照 《大鬧天宮》劇照A.擺脫外來藝術形式影響 B.以進入世界市場為主要目標C.探索民族化道路的取向 D.服務于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30.(2024八下·新會期末)某位教師在上課時給學生列舉了以下提綱,該提綱反映的主題是( )提綱一:從住房擁擠到人均住房面積擴大 提綱二:從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到強調既要“吃飽”,也要“吃好” 提綱三:從交通落后到我國成為民航大國 提綱四:全國電信網絡逐漸形成并發展迅速A.溫飽問題的解決 B.社會生活的變遷C.交通工具的變化 D.通信技術的發展二、非選擇題 (本大題共3小題,31題14分,32題12分,33題14分,共40分)31.(2024八下·新會期末)郵票既可以用于郵寄信件,也是一種承載歷史、文化和藝術的載體。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郵票樣式 內容圖一:圖為1950年7月1日發行的志號為紀4《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紀念》郵票,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為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和中國共產黨誕生而發行的紀念郵票。圖二:圖為紀念19《中國人民志愿軍出國作戰二周年紀念》郵票(4-3)志愿軍出國作戰。圖三:1952年1月1日,為了宣傳農村土地改革的勝利成果,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發行一套《土地改革》特種郵票,全套4枚,圖為其中一枚。(1)根據圖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其紀念郵票發行的歷史背景,且談談如何正確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讓“中國人從此站立起來了”。(2)史料按照表現形式可以分為實物史料、文獻史料和口述史料,指出上圖史料的所屬類型。并結合所學知識,提煉圖二反映的歷史事件所體現出的時代精神。(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簡析圖二和圖三反映的歷史事件之間的關系。32.(2024八下·新會期末)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20世紀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東方,中國進行了一場卓有成效的社會變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國人煥發出蓬勃的創造力,書寫了一個時代最為傳奇的一頁?!?br/>——引自《復興之路》解說詞材料二:我們對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作出科學完整的戰略部署,提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以中國式現代化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統攬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偉大夢想,明確“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確定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統籌發展和安全,明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并緊緊圍繞這個社會主要矛盾推進各項工作,不斷豐富和發展人類文明新形態。——摘自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書寫一個時代最為傳奇的一頁”的總設計師是誰?確立其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重要領導集體的會議是?(2)根據材料二,圍繞如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這一主題,從以下三個角度中任選一個角度或自選角度,自擬觀點,結合中國現代史所學知識進行闡釋。(要求:史實準確,闡述充分,邏輯清晰)角度:(I)指導思想(Ⅱ)領導力量(Ⅲ)根本動力33.(2024八下·新會期末)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高質量發展“必須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出發點和落腳點。”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根據《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體育大事記》等整理并繪制的示意圖(1)根據示意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判斷以下表述的正誤。如認為正確,請在答題卡對應題號后的括號內填上“正確”一詞;如認為不正確,請在答題卡對應題號后的括號內填上“錯誤”一詞。A新中國成立后,在北京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通過《共同綱領》,規定“提倡國民體育”。( ?。?br/>B全民健身運動不斷發展,有助于增強國家軟實力。( ?。?br/>C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全民健身運動不斷發展,健身已成為人們的休閑生活方式之一。( ?。?br/>(2)根據示意圖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體育工作的原因。(3)根據示意圖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黨和國家提倡體育運動的特點。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識點】開國大典【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中國慶日的來歷和紀念,目的是為了強化民眾對新中國、新政權的認同感,增強民族凝聚力,D項正確;新中國的成立,使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與題干主旨無關,排除A項;開國大典,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與題干內容沒有聯系,排除B項;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人民民主提供制度保障,與題干內容沒有聯系,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2.【答案】B【知識點】人民政協【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劉少奇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指出”可知,“大憲章”是在第一屆全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制定的,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大憲章”指的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由于當時還未來得及制定新憲法,所以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代行憲法職能,B項正確;1954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憲法,排除A項;《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徹底摧毀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排除C項;《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區政府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決議》,西藏和平解放,祖國大陸獲得統一,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相關史實。3.【答案】D【知識點】抗美援朝【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志愿軍”“上甘嶺”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干反映的是抗美援朝的史實,D項正確;甲午戰敗,危機加劇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戰爭,排除A項;百團大戰,戰果輝煌發生在抗日戰爭期間,排除B項;渡江戰役,解放南京發生在解放戰爭時期,排除C項。故答案哦:D。【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抗美援朝,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4.【答案】B【知識點】導彈部隊的組建與發展;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解析】【分析】根據題意“閱讀歷史書籍時需要關注章節標題,從而把握中心主旨。根據以下圖表提示的內容,你認為最恰當的標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第一節鋼鐵長城、 第二節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 第三節外交事業的發展,鞏固的國防和強大的軍隊,筑起了包圍祖國的鋼鐵長城;第二節和第三節的關鍵詞都是“外交”;這些內容體現的是國防建設和外交成就,B項正確;新中國的成立和鞏固,材料沒有提及,排除A項;中共十二大,鄧小平明確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民族團結與祖國統一,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國防建設,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5.【答案】A【知識點】土地改革【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土地改革消滅了地主土地所有制,與題目相符,A項正確;抗美援朝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排除B項;1953年到1957年,我國進行了一五計劃,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建立了工業基礎,形成了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這有利于推進我國的工業化,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三大改造是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經過三大改造,我國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土地改革,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相關史實。6.【答案】A【知識點】第一個五年計劃【解析】【分析】根據材料表格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成立初期與印度獨立初期相比,工業和農業生產年平均增長率都要更高,這主要得益于計劃經濟的實行,A項正確;計劃或者市場都是發展經濟的手段,沒有優劣、高低之分,排除B項;1953—1957年,“一五”計劃超額完成了規定的任務,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C項;在市場經濟中,生產者根據市場需求和價格信號自主決定生產什么、生產多少,通過競爭實現資源的最優配置,而在計劃經濟中,政府通過計劃和行政命令來安排生產和分配,資源流動受到一定限制,因此不能說更具活力,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一 五計劃建設,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相關史實。7.【答案】C【知識點】第一個五年計劃【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可知,“一五”計劃期間,我國重工業發展迅速。結合所學可知,我國“一五”計劃的主要任務就是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這與材料主旨相吻合,C項正確;“一五”計劃的主要任務是優先發展重工業,輕工業比例較低,由材料推斷當時我國的工業布局還不夠合理,排除A項;初步建立了獨立的工業體系是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排除B項;“全部”一詞過于絕對化,不符合一五計劃期間的情況,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一五計劃,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8.【答案】B【知識點】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解析】【分析】根據材料可知,該照片發生的時間是1953年,見證了新中國成立后,人民行使當家做主的權力,B項正確;1956年,三大改造后,生產關系發生了深刻的變革,排除A項;照片僅僅體現出女學生領到選民證后開心自豪的情景,無法說明婦女成為民主建設的主力,排除C項;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排除D項。故選B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圖片與文字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并掌握相關基礎史實。9.【答案】A【知識點】三大改造【解析】【分析】據材料“20世紀50年代的一個制帽廣告‘滄州市制帽第三生產合作社’”并結合所學可知,生產合作社是國家1953年對農業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后的一種組織形式,是變生產資料私有制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具體表現,體現出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變化,A項正確;據所學可知,“一五”計劃的主要特點是集中力量發展重工業,而制帽屬于輕工業,排除B項;公私合營是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最高形式,改造后的資本主義工商業是國營經濟,而材料“生產合作社”是對手工業改造后的具體表現,排除C項;鄉鎮企業出現于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點是社會主義改造,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歷史信息、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史料實證的素養。10.【答案】A【知識點】三大改造【解析】【分析】根據圖示和所學知識可知,1953-1956年的三大改造是變革生產關系,重點是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目的是為了解決工業化過程中的原料、勞動力、資金等問題,即滿足工業化正常進行的需要,為“一五”計劃的工業化建設服務,A項正確;中共八大召開于1956年,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都是開始于1958年,且都是因急于求成,忽視客觀的經濟規律,導致我國經濟出現嚴重困難,不符合題意,排除C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社會主義改造,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11.【答案】B【知識點】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前進【解析】【分析】據所學可知,②對應的時間段是1956--1966年,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標志著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故該階段的時代特征是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前進時期,B項正確;①對應的時間段是1949--1956年,該階段的時代特征是新民主主義社會向社會主義社會過渡時期,排除A項;③對應的時間段是1953--1957年,這是我國進行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排除C項;④對應的時間段是“1966--1976年”,該階段是文化大革命時期,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新中國成立后最嚴重的挫折,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曲折探索,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12.【答案】B【知識點】社會主義建設成就【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親民愛民、科學求實的精神是黨的好干部體現的焦裕祿精神,B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無私奉獻、血戰到底的精神主要是抗戰時期的英雄人物的時代精神,排除A項;敢為人先、自主創新的精神重點體現科學家精神,排除C項;平等互利、合作共贏的精神主要體現改革開放的精神,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英雄勞模,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13.【答案】A【知識點】“兩彈一星”;袁隆平及雜交水稻【解析】【分析】分析小論文的史實可知,該史實共同反映出在“文化大革命”期間我國經濟出現較大起伏,在黨和人民的共同努力下,科技、農業等方面在艱難中仍然取得重要進展。因此,該論文的論點應是:艱難中的建設成就,A項正確;“航天事業的進步”“農業技術迅猛發展”只是提到史實中的一部分,排除BC項;社會生活的變遷主要反映的是人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變化,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是歷史基礎知識的運用,主要知識考點是現代中國科技建設成就,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現代中國科技建設的相關歷史知識。14.【答案】C【知識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析】【分析】根據表格內容反映農民收入增長快于工人收入的增長,說明農業發展速度快,出現這種情況的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使農民有了生產自主權,生產積極性大大提高了;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農村經濟迅速發展,C項正確;20世紀初,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建立,時間不符,排除A項;這是國內工農業收入的變化,主要受到國內改革的影響,且時間也不符合,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形成時間是1992年,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是2001年,排除B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相關史實。15.【答案】C【知識點】國有企業改革【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1984年以及“多勞多得”可知這是1984年開始的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中心環節是增強企業活力,C項正確;題干材料主要強調企業的變化,未涉及農民生產積極性的提高,排除A項;1981年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標志著中共在指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勝利完成,且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題干材料主要強調對內改革的影響,未提及對外開放的情況,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16.【答案】D【知識點】對外開放【解析】【分析】據材料和所學可知,陸家嘴處于上海浦東開發區,建立時間應在1990年,D項正確;1984年開放14個沿海城市,排除A項;1985年開放沿海經濟開放區,排除B項;1988年,海南島經濟特區建立,C項排除。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上海浦東開發區,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17.【答案】D【知識點】對外開放;國有企業改革【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題干中新會區經濟生產總值不斷增加,反映了改革開放的成果,D項正確;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了土地的主人,時間不符合,排除A項;1958年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我國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中的一次嚴重失誤,它忽視了客觀的經濟發展規律,過分夸大了主觀意志和主觀努力的作用,使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共產”風等錯誤大肆泛濫,工農業生產遭到極大破壞,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排除B項;1984年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開始,沒有全面反映材料出現變化的情況,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改革開放的成果,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18.【答案】D【知識點】中共十九大【解析】【分析】本題考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系統回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理論實際問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在世界需要中國智慧、中國理念、中國方案,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孕育產生、豐富發展起來的理論,它的內容十分豐富,涵蓋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領域、各個方面。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活的靈魂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與時俱進。故答案為:D。【點評】解答此題要熟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內容,排除干擾項。19.【答案】C【知識點】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和所學知識可知,史實就是不加任何解釋、定義的闡述一個歷史事件,觀點是作者對于某個歷史事件闡述自己的觀點。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有利于維護民族團結,屬于對事件的意義描述,屬于觀點,C項正確;1949年通過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確定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屬于客觀事實的陳述,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198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頒布實施,屬于史實而非觀點,排除B項;2006年,青藏鐵路全線通車,屬于史實而非觀點,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20.【答案】B【知識點】澳門回歸【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MACAU”指的是澳門,“一國兩制”構想的提出為港澳回歸祖國開辟了途徑,B項正確;題干主要強調澳門回歸,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是澳門回歸后提出來的,排除A項;題干主要強調澳門回歸,未體現經濟體制改革、未闡釋民族關系發展,排除C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澳門回歸,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21.【答案】B【知識點】海、陸、空軍的建設【解析】【分析】據所學可知,我國改革開放開始于1978年。2012年,“遼寧艦”交接入列,符合題意,B項正確;華東軍區海軍建立在1949年4月,排除A項。仿制成功殲-5型殲擊機是在1956年,排除C項。組建第二炮兵部隊在1966年,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科技強軍,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22.【答案】A【知識點】萬隆會議及“求同存異”外交方針【解析】【分析】根據材料“我們還應該在共同的基礎上來互相了解和重視彼此的不同見解”并所學可知,萬隆亞非會議是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主義國家參加的亞非會議,會議上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方針,該精神方針得到與會者的普遍認同,并被譽為“萬隆精神”,A項正確;“一邊倒”是建國初提出的外交政策,強調堅定不移地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是本次會議的基礎,但是與材料的主旨不吻合,排除C項;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貫穿建國后至今,也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萬隆會議,試題難度不大,解題必須熟練記憶相關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做到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即可得出答案。23.【答案】A【知識點】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解析】【分析】根據題干圖示信息”中國代表團團長喬冠華在26屆聯合國大會上仰天大笑”結合所學可知,1971年,26屆聯合國代表大會上通過23國提案,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恢復了中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的席位,這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A項正確;中日建交時間是1972年,排除B項。中美關系開始走向正?;窃?972年,排除C項。中美建交是在1979年,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試題難度不大,解題必須熟練記憶相關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做到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即可得出答案。24.【答案】D【知識點】外交事業的發展【解析】【分析】根據所學可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成立于2015年,符合題意,D項正確;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時間是1953年,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A項;促成印度支那問題得以解決是在1954年的日內瓦會議上,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B項;1972年,尼克松訪華,均與“21世紀”時間不符,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成立,試題難度不大,解題必須熟練記憶相關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做到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即可得出答案。25.【答案】C【知識點】全方位外交【解析】【分析】根據材料“中國積極勸和促談烏克蘭問題;積極推動伊核全面協議恢復履約談判,維護國際核不擴散體系;2023年推動沙(特)伊(朗)恢復外交關系”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全方位參與全球治理,在有關世界和平與發展的各個領域,積極采取行動。面對各種區域性和全球性的危機與難題,中國積極主動地承擔起相應的責任,成為世界和平的維護者,C項正確;材料旨在強調中國積極維護世界和平與穩定,沒有涉及經濟全球化或全球一體化的內容,排除AB項;1989年的東歐劇變和1991年的蘇聯解體,標志著兩極格局瓦解,也象征著雅爾塔體系最終瓦解,與題干“進入新時代、2023年”不符,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現代中國全方位外交,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26.【答案】B【知識點】科教興國戰略【解析】【分析】據題干材料信息“把教育、科技、人才統籌安排”,“新會區少年科學院”體現了是為科技培養未來的人才,注重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創新能力,B項正確;科學院的成立是科技合作的一環,但是材料沒有過程性,體現不了日益的變化,排除A項;材料的主旨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符,排除C項;材料沒有提及成果如何,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科教強國戰略,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相關史實。27.【答案】D【知識點】屠呦呦及青蒿素【解析】【分析】由題干“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獎和醫學獎”“在瘧疾治療研究中取得的成就?!辈⒔Y合所學可知,她是屠呦呦,發現了能有效抵抗瘧疾的青蒿素,D項正確;錢學森是世界著名科學家,空氣動力學家,中國載人航天奠基人,“中國科制之父”和“火箭之王”,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A項;鄧稼先是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核物理學家,中國核武器研制工作的開拓者和奠基者,為中國核武器、原子武器的研發做出了重要貢獻,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B項;袁隆平是中國雜交水稻育種專家,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被譽為“世界雜交水稻之父”,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屠呦呦,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28.【答案】C【知識點】“863計劃”【解析】【分析】根據材料主旨信息“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支出的比例增長以及在國內生產總值占比情況”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國家在科技創新方面加大投入,C項正確;材料主旨反映我國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創新,與建成獨立自主工業體系無關,排除A項;材料主旨反映我國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創新,材料沒有體現脫貧攻堅戰略取得突破,排除B項;材料主旨反映我國加大力度支持科技創新,“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與材料主旨不符合,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科技創新與科技發展,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29.【答案】C【知識點】中國近代文學藝術成就【解析】【分析】根據材料下圖分別為20世紀50、60年代拍攝的動畫片的劇照,兩部影片融入了中國傳統的繪畫、音樂和表演等藝術特點,在世界影壇上獨樹一幟”可知,新中國初期的動畫片融入傳統的戲曲、詩畫等元素,這是樹立文化自信的表現,體現了探索民族化道路的價值取向,C項正確;動畫本來就是一種外來藝術形式,“擺脫”用詞不當,排除A項;以進入世界市場為主要目標的事件是建立市場經濟體制,而材料強調的是民族特征,并非強調世界市場,排除B項;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作出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選項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新中國藝術創作,試題難度不大,解題必須熟練記憶相關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做到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即可得出答案。30.【答案】B【知識點】衣食住行的變遷【解析】【分析】根據材料信息反映的是衣食住行的變化,所以共同主題是社會生活的變遷,B項正確;溫飽問題的基本解決只符合提綱2,排除A項;交通通信方面的變化只符合提綱三和四,不夠全面,排除C、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社會生活的變遷,試題難度不大,解題必須熟練記憶相關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做到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即可得出答案。31.【答案】(1)歷史背景:開國大典的舉行或新中國的成立。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占人類總數的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2)史料類型:實物史料; 精神:愛國精神,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集體主義精神。(3)關系:土地改革提高了農民生產積極性,為抗美援朝提供了經濟和物質支持,增強了國家的實力;抗美援朝的勝利為國內的建設和發展創造了相對穩定的環境,進一步推動了土地改革的深入實施。【知識點】抗美援朝;土地改革;開國大典;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意義【解析】【分析】(1)背景:根據材料中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為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和中國共產黨誕生而發行的紀念郵票”可得出歷史背景:開國大典的舉行或新中國的成立。理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問題實際上問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國內影響。所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占人類總數的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2)史料類型:文獻史料是以文字形式記錄的資料;實物史料是實際存在的有關歷史的、真實存在的東西作為資料;口述史料是口頭講述并被記錄下的歷史事件。據此推斷,史料的所屬類型為實物史料。精神: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為我國的經濟建設贏得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由此可以概括得出它體現了愛國精神,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以及集體主義精神。(3)關系:綜合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的歷史事件之間的關系是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都是中國在特定歷史時期實施的重要政策和行動,它們相互關聯,相互支持。土地改革為抗美援朝提供了經濟和物資支持,增強了國家的實力;抗美援朝的勝利為國內的建設和發展創造了相對穩定的環境,進一步推動了土地改革的深入實施。這兩個事件共同反映了中國在20世紀50年代的社會變革和國家發展的重要歷程。故答案為:(1)歷史背景:開國大典的舉行或新中國的成立。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占人類總數的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2)史料類型:實物史料; 精神:愛國精神,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集體主義精神。(3)關系:土地改革提高了農民生產積極性,為抗美援朝提供了經濟和物質支持,增強了國家的實力;抗美援朝的勝利為國內的建設和發展創造了相對穩定的環境,進一步推動了土地改革的深入實施。【點評】(1)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相關史實。(2)本題主要考查史料類型與史料價值,試題難度不大,解題必須熟練記憶相關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做到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即可得出答案。(3)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土地改革與抗美援朝,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1)背景:根據材料中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郵電部為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和中國共產黨誕生而發行的紀念郵票”可得出歷史背景:開國大典的舉行或新中國的成立。理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問題實際上問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國內影響。所以,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人民經過一百多年的英勇斗爭,終于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中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占人類總數的四分之一的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2)史料類型:文獻史料是以文字形式記錄的資料;實物史料是實際存在的有關歷史的、真實存在的東西作為資料;口述史料是口頭講述并被記錄下的歷史事件。據此推斷,史料的所屬類型為實物史料。精神: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為我國的經濟建設贏得一個相對穩定的和平環境,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由此可以概括得出它體現了愛國精神,以國家、民族利益為重以及集體主義精神。(3)關系:綜合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的歷史事件之間的關系是抗美援朝和土地改革都是中國在特定歷史時期實施的重要政策和行動,它們相互關聯,相互支持。土地改革為抗美援朝提供了經濟和物資支持,增強了國家的實力;抗美援朝的勝利為國內的建設和發展創造了相對穩定的環境,進一步推動了土地改革的深入實施。這兩個事件共同反映了中國在20世紀50年代的社會變革和國家發展的重要歷程。32.【答案】(1)總設計師:鄧小平;會議:十一屆三中全會。(2)【示例1】選取角度(Ⅰ)指導思想觀點: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成果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指導思想闡釋:中國式現代化始終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通過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重大理論創新成果的凝練,相繼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系列重大理論成果,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指明了方向。結論: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科學理論指導,正確指引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前進方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示例2】選取角度(Ⅱ)領導力量觀點: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領導力量闡釋: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為中國式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共產黨領導改革開放,推行經濟體制改革,經濟發展取得巨大進步,加快開創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國共產黨守正創新,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為開創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奠定堅實的思想理論基礎。結論: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在黨的領導下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發展便有了核心力量。【示例3】選取角度(Ⅲ)根本動力觀點:堅持以民為本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闡釋: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奮斗歷程中,中國共產黨要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實現人民美好生活不懈奮斗。同時,中國共產黨把人民需要作為判斷社會主要矛盾及其轉化的重要依據,把人民利益作為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立足點。1956年中共八大分析國內主要矛盾,并指出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黨的十九大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結論:中國式現代化始終以人民需求為導向,致力于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建設者。【知識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解析】【分析】(1)總設計師: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鄧小平提出了改革開放,提出了什么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鄧小平是黨的“一個時代最為傳奇的一頁”的設計師。會議: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2)本題為論述題,史實準確、邏輯清晰、價值觀正確、符合題意即可。例如:選定角度一指導思想,中國堅持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又根據中國的實際跟馬克思主義相結合,所以得出觀點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成果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指導思想。中國形成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重大理論創新成果有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系列重大理論成果,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指明了方向。所以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科學理論指導,正確指引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前進方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選定角度二領導力量,中國一直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所以得出觀點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領導力量。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為中國式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共產黨領導改革開放,推行經濟體制改革,經濟發展取得巨大進步,加快開創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國共產黨守正創新,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為開創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奠定堅實的思想理論基礎。所以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在黨的領導下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發展便有了核心力量。選定角度三根本動力,中國前進的根本動力是始終堅持群眾路線,堅持以民為本,所以得出觀點堅持以民為本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奮斗歷程中,中國共產黨要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實現人民美好生活不懈奮斗。同時,中國共產黨把人民需要作為判斷社會主要矛盾及其轉化的重要依據,把人民利益作為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立足點。1956年中共八大分析國內主要矛盾,并指出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黨的十九大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所以中國式現代化始終以人民需求為導向,致力于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建設者。若選擇自選角度如堅持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堅持文明協調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導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需要付出艱巨的努力;堅持改革開放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等亦可。因題目要求圍繞如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這一主題,所以觀點和論述中必須包含“中國式現代化”一詞,圍繞的主題必須是“中國式現代化”。故答案為:(1)總設計師:鄧小平;會議:十一屆三中全會。(2)【示例1】選取角度(Ⅰ)指導思想觀點: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成果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指導思想。闡釋:中國式現代化始終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通過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重大理論創新成果的凝練,相繼形成了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系列重大理論成果,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指明了方向。結論: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科學理論指導,正確指引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前進方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臼纠?】選取角度(Ⅱ)領導力量。觀點: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領導力量。闡釋: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為中國式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共產黨領導改革開放,推行經濟體制改革,經濟發展取得巨大進步,加快開創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國共產黨守正創新,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為開創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奠定堅實的思想理論基礎。結論: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在黨的領導下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發展便有了核心力量。【示例3】選取角度(Ⅲ)根本動力觀點:堅持以民為本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闡釋:現代化的本質是人的現代化。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奮斗歷程中,中國共產黨要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實現人民美好生活不懈奮斗。同時,中國共產黨把人民需要作為判斷社會主要矛盾及其轉化的重要依據,把人民利益作為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立足點。1956年中共八大分析國內主要矛盾,并指出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黨的十九大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結論:中國式現代化始終以人民需求為導向,致力于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建設者。【點評】(1)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2)本題為開放性試題。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1)總設計師: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鄧小平提出了改革開放,提出了什么是社會主義和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鄧小平是黨的“一個時代最為傳奇的一頁”的設計師。會議: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十一屆三中全會提出建立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2)本題為論述題,史實準確、邏輯清晰、價值觀正確、符合題意即可。例如:選定角度一指導思想,中國堅持的指導思想是馬克思主義,又根據中國的實際跟馬克思主義相結合,所以得出觀點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理論成果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指導思想。中國形成的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重大理論創新成果有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系列重大理論成果,為中國式現代化道路指明了方向。所以堅持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科學理論指導,正確指引了中國式現代化的前進方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選定角度二領導力量,中國一直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所以得出觀點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領導力量。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社會主義國家政權,為中國式現代化奠定了堅實的政治基礎;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共產黨領導改革開放,推行經濟體制改革,經濟發展取得巨大進步,加快開創中國式現代化的進程;中國共產黨守正創新,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為開創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奠定堅實的思想理論基礎。所以堅持和加強黨的領導,在黨的領導下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國式現代化發展便有了核心力量。選定角度三根本動力,中國前進的根本動力是始終堅持群眾路線,堅持以民為本,所以得出觀點堅持以民為本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動力。在中國式現代化的奮斗歷程中,中國共產黨要求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實現人民美好生活不懈奮斗。同時,中國共產黨把人民需要作為判斷社會主要矛盾及其轉化的重要依據,把人民利益作為制定路線方針政策的立足點。1956年中共八大分析國內主要矛盾,并指出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黨的十九大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所以中國式現代化始終以人民需求為導向,致力于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建設者。若選擇自選角度如堅持高質量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堅持文明協調論是中國式現代化的價值導向(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需要付出艱巨的努力;堅持改革開放是實現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等亦可。因題目要求圍繞如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這一主題,所以觀點和論述中必須包含“中國式現代化”一詞,圍繞的主題必須是“中國式現代化”。33.【答案】(1)A.(錯誤)B.(正確)C.(正確)(2)原因:為發展體育事業,增強人民體質;提高精神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和幸福感;有助于推廣體育文化,增強群眾對體育活動的參與度;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3)特點:注重高質量發展;關注人民身體健康;通過憲法性文件來進行保障(不能說是法律文件);與國家現代化發展掛鉤;逐步形成體系。【知識點】人民政協【解析】【分析】(1)根據所學可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是在1949年9月2日到30日召開的,是為籌備新中國做的準備會議,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召開的,故A錯誤。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全民健身運動不斷發展,提高了人民的身體素質,有助于增強國家的軟實力和增強國際影響力。故B正確。根據材料聯系所學可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全民健身運動不斷發展,健身已成為人們的休閑生活方式之一是正確的。故C正確。(2)原因:根據材料圖片信息并聯系所學可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體育工作的原因是為發展體育事業,增強人民體質;提高精神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和幸福感;有助于推廣體育文化,增強群眾對體育活動的參與度;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3)特點:根據體育運動發展從“提倡”到“普及全民健身”可得出其注重高質量發展;從《共同綱領》中規定得出通過憲法性文件來進行保障;通過示意圖中的“國家培養青年、少年、兒童在品德、治理、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得出關注人民身體健康;從“要努力構建……教育體系……培養體系”得出逐步形成體系;從“一個國家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得出與國家現代化發展掛鉤。故答案為:(1)A.(錯誤)。B.(正確)。C.(正確)。(2)原因:為發展體育事業,增強人民體質;提高精神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和幸福感;有助于推廣體育文化,增強群眾對體育活動的參與度;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4)特點:注重高質量發展;關注人民身體健康;通過憲法性文件來進行保障(不能說是法律文件);與國家現代化發展掛鉤;逐步形成體系。【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新中國體育事業發展,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相關史實。(1)根據所學可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是在1949年9月2日到30日召開的,是為籌備新中國做的準備會議,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召開的,故A錯誤。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全民健身運動不斷發展,提高了人民的身體素質,有助于增強國家的軟實力和增強國際影響力。故B正確。根據材料聯系所學可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全民健身運動不斷發展,健身已成為人們的休閑生活方式之一是正確的。故C正確。(2)原因:根據材料圖片信息并聯系所學可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高度重視體育工作的原因是為發展體育事業,增強人民體質;提高精神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和幸福感;有助于推廣體育文化,增強群眾對體育活動的參與度;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3)特點:根據體育運動發展從“提倡”到“普及全民健身”可得出其注重高質量發展;從《共同綱領》中規定得出通過憲法性文件來進行保障;通過示意圖中的“國家培養青年、少年、兒童在品德、治理、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得出關注人民身體健康;從“要努力構建……教育體系……培養體系”得出逐步形成體系;從“一個國家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志”得出與國家現代化發展掛鉤。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歷史期末考核評價試卷(學生版).docx 廣東省江門市新會區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歷史期末考核評價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