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貴州省貴陽市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歷史7月期末試卷一、單項選擇題:1~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最佳選項符合題意,請將答題卡上每一小題正確選項的英文字母符號涂黑。1.(2024八下·貴陽期末)1949年9月30日,周恩來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典禮上致詞:“……會議為號召人民紀念死者,鼓舞生者,特決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建立一個為國犧牲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材料中的“會議”是指( )A.瓦窯堡會議B.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C.重慶談判D.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答案】D【知識點】人民政協【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隆重召開。會議選舉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毛澤東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為副主席。會議決定改北平為北京,作為新中國的首都;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以五星紅旗為國旗;采用公元紀年。會議還決定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以表示對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緬懷。因此,該會議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D項正確;1935年12月17日,黨中央在陜北瓦窯堡舉行政治局會議,提出“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的抗日主張,排除A項;1945年,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召開,排除B項;重慶談判發生的1945年,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試題難度不大,解題必須熟練記憶相關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做到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即可得出答案。2.(2024八下·貴陽期末)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到:“70年前的今天,毛澤東同志莊嚴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下列圖片中宣告“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的是( )A.圖① B.圖② C.圖③ D.圖④【答案】B【知識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意義【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1949年10月1日下午3點,毛澤東等國家領導人登上天安門城樓,首都 30 萬軍民齊集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開國典禮,毛澤東宣讀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布本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這標志著新中國的成立,圖②是開國大典,B項正確;圖①是三大改造,其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確立,但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A項;圖③是1962年,毛澤東、周恩來、陳云在“七千人大會”上,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舉行的規模最大的一次工作會議,但其在新中國成立后,排除C項;圖④體現的是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其處于新中國成立后,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相關史實。3.(2024八下·貴陽期末)“據統計,1951年全國糧食產量比1949年增加28%;1952年比1949年增加40%左右,超過抗戰前最高年產量9%。1951年棉花等工業原料作物的產量已超過歷史最高年產量”。這段材料旨在說明土地改革( )A.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B.使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C.使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D.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答案】C【知識點】土地改革【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據統計,1951年全國糧食產量比1949年增加28%;1952年比1949年增加40%左右,超過抗戰前最高年產量9%。1951年棉花等工業原料作物的產量已超過歷史最高年產量”可知,土地改革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農業的恢復和發展,C項正確;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屬于土地改革的影響,但與題干強調的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不符,排除A項。使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屬于土地改革的影響,但與題干強調的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不符,排除B項。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都屬于土地改革的影響,但與題干強調的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不符,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以土地改革為切入點,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4.(2024八下·貴陽期末)“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的召開,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這段文字講述了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 )A.召開的背景 B.召開的內容 C.召開的意義 D.召開的過程【答案】C【知識點】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的召開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C項正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的背景是,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也加緊進行,排除A項;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的內容是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并根據憲法選舉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組織國務院,選舉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和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排除B項;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的過程是在全國人民普選的基礎上,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試題難度不大,解題必須熟練記憶相關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做到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即可得出答案。5.(2024八下·貴陽期末)社會主義改造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下列選項中屬于研究社會主義改造的第一手史料的是( )A.歷慎思同學編寫的社會主義改造對聯B.知乎論壇上關于社會主義改造的評說C.人民網刊登的文章《為何說社會主義改造完成是偉大勝利》D.天津盛錫福帽廠掛上公私合營新廠牌的照片【答案】D【知識點】三大改造【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一手史料即原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歷史發生當時所產生,能反映歷史真實的材料;二手史料是指經過后人運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詮釋,一般帶有作者的主觀意見,不能客觀完整的反映歷史真實。根據題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天津盛錫福帽廠掛上公私合營新廠牌的照片”是1954-1956年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時直接產生的史料,屬于第一手史料,D項正確;“歷慎思同學編寫的社會主義改造對聯”是后人對三大改造研究的結果或評論,屬于第二首史料,排除A項。“知乎論壇上關于社會主義改造的評說”是后人對三大改造研究的結果或評論,屬于第二首史料,排除B項。“人民網刊登的文章《為何說社會主義改造完成是偉大勝利》”是后人對三大改造研究的結果或評論,屬于第二首史料,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社會主義改造。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社會主義改造的相關史實。6.(2024八下·貴陽期末)下面所示是史明辨同學在閱讀教材時做的筆記,據此判斷他閱讀的內容是( )1.《論十大關系》 2.中共八大 3.社會主義總路線 4.“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5.八字方針A.中國國際地位提高 B.在探索中曲折前進C.人民生活方式變化 D.社會主義建設成就【答案】B【知識點】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前進【解析】【分析】1956年,中共八大召開,毛澤東提出《論十大關系》,以《論十大關系》和中共八大為標志,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有了良好開端;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接著,全國掀起了“大躍進”的高潮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出現挫折;為克服經濟困難,中共中央開始調整國民經濟,提出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于1961年初開始實施,到1965年,國民經濟調整的任務基本完成,工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呈現出物價穩定、市場繁榮的新面貌。綜上可以看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有曲折也有成就,這體現了我國在探索中曲折前進,B項正確;中國國際地位提高與國內建設關系不大,材料信息并未體現國際地位提高,排除A項;材料多涉及國家政策,人民生活方式變化無從體現,排除C項;材料除了涉及社會主義建設成就,還涉及建設失誤,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社會主義建設探索的相關史實。7.(2024八下·貴陽期末)下圖是1978年12月《人民日報》刊登的一次會議公報。這次會議后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是( )A.經濟建設 B.階級斗爭 C.文化建設 D.制度建設【答案】A【知識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全會以鄧小平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重要講話為指導,決定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口號,作出把全黨工作著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因此這次會議后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是經濟建設,A項正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以階級斗爭為綱”被停止,排除B項;文化建設并非工作重心,排除C項;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加強了制度建設,但并非工作重心,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相關史實。8.(2024八下·貴陽期末)下列事件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實施 ②加入世界貿易組織③興辦深圳等四個經濟特區 ④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開始A.①③④② B.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 D.②①③④【答案】A【知識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國有企業改革;經濟特區;世界貿易組織【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①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②2001年11月10日,世界貿易組織第四屆部長級會議作出決定,接納中國加入WTO,中國并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 ③1980年,我國在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建立四個經濟特區;④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要求加快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因此,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為①③④②,A項正確;BC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BC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改革開放的相關史實。9.(2024八下·貴陽期末)《人民日報》社論高頻詞匯反映當年中國社會發展的主題。2022年的高頻詞匯應該是( )A.中國夢 B.“四個全面”戰略布局C.新發展理念 D.中共二十大【答案】D【知識點】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的時代主題;五大發展理念【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2022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大會提出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D項正確;2013年3月,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召開,習近平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等重要場合闡明中國夢的本質,因此中國夢早在2013年便提出,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2020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對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作出戰略決策,“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內涵演化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時間上與材料不符,排除B項;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重要部署,提出要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中共二十大。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中共二十大的相關史實。10.(2024八下·貴陽期末)歷史譜寫著歌曲,歌曲凝聚著歷史。下列歌詞中最能反映中華民族大團結的是( )A.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無論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贊歌B.五十六個兄弟姐妹彼此牽掛,風里雨里在一起,我們是一家,中華民族一家親C.河山只在我夢縈,祖國已多年未親近,可是不管怎樣也改變不了,我的中國心D.讓我們蕩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海面倒映著美麗的白塔,四周環繞著綠樹紅墻【答案】B【知識點】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解析】【分析】據題干“反映中華民族大團結”和所學知識可知,我國是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是多元一體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因此,歌詞“五十六個兄弟姐妹彼此牽掛,風里雨里在一起,我們是一家,中華民族一家親”能夠體現民族團結,B項正確;A項表達的是個人與祖國的關系,不是中華民族大團結,排除A項;C項體現的是愛國情感,不是民族團結,排除C項;D項體現的是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不是民族團結,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中華民族大團結。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相關史實。11.(2024八下·貴陽期末)2024年4月10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北京會見訪問大陸的馬英九一行時表示:“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漫長歷史,記載著歷代先民遷居臺灣、繁衍生息,記載著兩岸同胞共御外侮、光復臺灣。中華民族一路走來,書寫了海峽兩岸不可分割的歷史,鐫刻著兩岸同胞血脈相連的史實”。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關鍵是( )A.堅持一個中國原則 B.實現直接“三通”C.加強經濟合作 D.密切文化交流【答案】A【知識點】海峽兩岸交往【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實現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基礎是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目的是為兩岸同胞謀福祉,途徑是深化互利雙贏的交流合作,A項正確;實現直接“三通”屬于兩岸交流的方式,排除B項;加強經濟合作、密切文化交流都屬于兩岸關系發展的形式,并非關鍵,排除C項、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海峽兩岸關系,試題難度不大,解題必須熟練記憶相關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做到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即可得出答案。12.(2024八下·貴陽期末)歷史史實是指對歷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觀敘述,歷史觀點是對歷史史事的認識。下列選項中屬于歷史觀點的是( )A.中國人民解放軍調整組建五大軍種,即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B.國防和軍隊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筑起了保衛祖國的鋼鐵長城C.2012年9月,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交接入列D.2015年,第二炮兵部隊更名為火箭軍【答案】B【知識點】新時代強軍之路【解析】【分析】根據材料“歷史史實是指對歷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觀敘述,歷史觀點是對歷史史事的認識”和所學可知,國防和軍隊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筑起了保衛祖國的鋼鐵長城,屬于歷史觀點,B項正確;中國人民解放軍調整組建五大軍種,即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屬于歷史史實,排除A項;2012年9月,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交接入列,屬于歷史史實,排除C項;2015年,第二煙兵部隊更名為火箭軍,屬于歷史史實,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史學理論,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13.(2024八下·貴陽期末)中國舉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亞信峰會等重要國際會議,加強國際合作。以上史事最能反映出中國( )A.出現了和各國建交的熱潮B.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與穩定C.要建立睦鄰友好外交關系D.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答案】D【知識點】全方位外交【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中國舉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亞信峰會等重要國際會議,加強國際合作”可知,中國積極參加國際事務,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D項正確;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建國后出現三次建交高潮:第一次是新成立初期與社會主義陣營國家,第二次是1956—1965年與亞非民族獨立國家,第三次是20世紀70年代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題干反映的事件都發生在21世紀,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A項;中國的外交活動致力于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與穩定,但與題干強調的在國際事務中發揮的作用日益明顯不符,排除B項;題干中事件不僅體現在建立睦鄰友好外交關系,也體現在建立全球伙伴關系,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全方位外交。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全方位外交的相關史實。14.(2024八下·貴陽期末)2024年4月24日是第九個中國航天日。某班準備以“走向太空”為主題辦一期展報,應該放入展報的資料是( )A.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B.我國自行研制成功導彈驅逐艦C.我國神舟一號開啟飛天之旅 D.我國自行研制成功殲-20戰機【答案】C【知識點】航天事業的發展【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1999年11月,神舟一號無人飛船成功完成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飛行試驗,開啟了我國的飛天之旅,C項正確;氫彈爆炸成功屬于國防成就,并非航天成就,排除A項。導彈驅逐艦研制成功屬于國防成就,并非航天成就,排除B項。自行研制成功殲-20戰機都屬于國防成就,并非航天成就,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載人航天工程,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載人航天工程的相關史實。15.(2024八下·貴陽期末)進入新時代,我國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024年春晚西安分會場,在時長約8分鐘的《山河詩長安》節目中,通過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視角,將傳統歷史文化與輝煌時代風采虛實結合,詩樂相和,令人震撼。這種形式的節目體現了( )A.“百花齊放”般繁榮的藝術B.創新性發展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C.越來越國際化的中國文化D.形式多樣的文學作品【答案】B【知識點】唐朝的文學藝術——唐詩、書法、繪畫【解析】【分析】據材料“通過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視角,將傳統歷史文化與輝煌時代風采虛實結合,詩樂相和,令人震撼”可知,唐詩屬于中國傳統文化,以新形式進行演繹,且融合了輝煌時代風采,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B項正確;僅憑一個表演節目不能體現百花齊放,排除A項;國際化與材料信息無關,材料并未強調春晚的國際化,排除C項;形式多樣與材料信息無關,材料僅涉及唐詩,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相關史實。16.(2024八下·貴陽期末)歷慎思同學在歷史活動課中以“紅色精神”為主題繪制了一份表格。表格中劃線處應是( )時期 精神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紅色精神 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等 紅旗渠精神、北大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 改革開放精神、抗洪精神、女排精神等精神核心 民族獨立、人民解放 ______、人民幸福A.實業救國 B.依法治國 C.國家富強 D.綠水青山【答案】C【知識點】“中國夢”【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可知,是從1949年到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始于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到至今,因此這一時期的核心精神是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C項正確;實業救國是近代以張謇為首的民族資產階級提出的主張,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A項;依法治國提出時間是1997年,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B項;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于2005年8月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時提出的科學論斷,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是材料型選擇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紅色精神”,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二、填空題:17~21小題,每空2分,共20分。17.(2024八下·貴陽期末)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火熱年代,全國各條戰線上涌現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大慶石油工人“鐵人” 、黨的好干部 、解放軍好戰士 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答案】王進喜;焦裕祿;雷鋒【知識點】社會主義建設成就【解析】【分析】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涌現出了一批模范人物,如大慶石油工人“鐵人”王進喜,黨的好干部焦裕祿,解放軍好戰士雷鋒等。他們身上呈現出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奮發圖強、忘我勞動、奉獻為民、勇于創新的精神。故答案為:王進喜、焦裕祿、雷鋒。【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英雄模范人物,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18.(2024八下·貴陽期末)【中國道路】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和接力探索中,中國共產黨領導開辟了 ,逐漸形成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答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知識點】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和接力探索中,中國共產黨領導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逐漸形成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故答案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19.(2024八下·貴陽期末)【穩定發展】進入新時代,中央政府全面準確推進“ ”實踐,依照憲法和基本法有效實施對特別行政區的全面管治權,落實“ ”“愛國者治澳”原則,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答案】一國兩制;愛國者治港【知識點】澳門回歸【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進入新時代,中央政府全面準確推進“①一國兩制”實踐,依照憲法和基本法有效實施對特別行政區的全面管治權,落實“②愛國者治港”“愛國者治澳”原則,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故答案為:一國兩制、愛國者治港。【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一國兩制,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20.(2024八下·貴陽期末)【外交成就】1953年底, 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了 ,作為處理兩國關系的原則。1955年,中國代表團參加萬隆會議時,他提出“ ”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答案】周恩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求同存異【知識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萬隆會議及“求同存異”外交方針【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3年12月,中國和印度就兩國在中國西藏地方的關系問題在北京舉行會談。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處理中印關系的基礎應該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主張。1954年6月,周恩來訪問印度和緬甸期間,同印、緬兩國總理共同倡導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國際關系的準則。1955年,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舉行了亞非會議,這是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周恩來在會上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會議圓滿成功,也促進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故答案為:周恩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求同存異。【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21.(2024八下·貴陽期末)【科技創新】20世紀70年代,農業科學家袁隆平經過多年反復實驗,成功培育出 。【答案】秈型雜交水稻【知識點】袁隆平及雜交水稻【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20世紀70年代,農業科學家袁隆平經過多年反復試驗,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這種雜交水稻能比常規稻增產20% 左右,袁隆平不僅是成功培育雜交水稻的第一人,而且始終走在雜交水稻技術的發展前沿。故答案為:秈型雜交水稻。【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雜交水稻,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三、綜合問答題:22小題,共16分。22.(2024八下·貴陽期末)建國以來黨和政府始終高度重視發展交通運輸事業,注重發揮交通運輸在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現代化建設中的先行引領作用。八年級某班同學以“交通建設看國家現代化發展”為主題進行了調查。資料一:交通成就圖一2017年C919大型客機首飛 圖二1956年寶成鐵路建成通車 圖三2011年京滬高鐵開通運營圖四2018年港珠澳大橋開通 圖五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通車 圖六2006年青藏鐵路全線通車資料二:交通精神建國之初,為實現祖國統一大業,增進民族團結,建設西南邊疆,中央授命解放西藏,修筑川藏、青藏公路。……兩路全長四千三百六十余公里,一九五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同時通車拉薩。世界屋脊,地域遼闊,高寒缺氧,雪山阻隔。川藏、青藏兩路,跨怒江攀橫斷,渡通天越昆侖,江河湍急,峰岳險峻。十一萬藏漢軍民筑路員工,含辛茹苦,餐風臥雪,齊心協力征服重重天險。挖填土石三千多萬立方,造橋四百余座。五易寒暑,艱苦卓絕。三千志士英勇捐軀,一代業績永垂青史。……巍巍高原,兩路貫通。北京拉薩,緊密相連。兄弟情誼,親密無間。全藏公路四通八達,經濟文化繁盛,城鄉面貌改觀。藏漢同胞,歌舞翩躚,頌之為“彩虹”,譽之為“金橋”。新西藏前程似錦,各族人民攜手向前。——川藏、青藏公路紀念碑碑文,1984年西藏人民政府立資料三 交通展望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務人民,是中國交通發展的初心和使命。新時代的中國交通,秉持人民至上、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堅持人民共建共治共享,建設人民滿意交通。經濟要發展,國家要強大,交通要先強起來。把交通運輸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先行官”,堅持先行引導、適度超前原則,保持一定發展速度,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實基礎和有力保障。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中國交通將更好履行經濟社會發展“先行官”使命,踐行新發展理念,服務新發展格局,讓交通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為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堅實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交通的可持續發展》白皮書,2020年12月(1)結合所學知識,把資料一中的交通建設成就填入正確的發展階段(填序號)。①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②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2)根據資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川藏、青藏公路名片。(3)根據資料三,指出新時代我國交通發展體現的原則。(4)綜上所述,請你寫一段調查小結。【答案】(1)圖二和圖五。;圖三和圖六。;圖一和圖四。(2)名片:青藏、川藏公路是在“一五”計劃期間通車的,它們的修建與西藏和平解放密切相關。在公路修建過程艱難,筑路軍民發揚了艱苦奮斗、團結奮戰的精神,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和代價才建成的。它們的建成通車,密切了漢藏兩族的聯系,促進了民族團結,推動了西藏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3)原則:堅持先行引導、適度超前原則。(4)小結:交通建設的發展服務于國家的經濟建設,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為國民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是有的時候交通建設服務于國家的政治目的,并不能單純的看其潛在的經濟效益,例如川藏和青藏公路。【知識點】衣食住行的變遷;第一個五年計劃【解析】【分析】(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是指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間,因此應入選圖二和圖五;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是從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到2012年中共十八大之間,因此入選圖三和圖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是指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后的歷史,因此應入選圖一和圖四。(2)名片:根據資料二“建國之初,為實現祖國統一大業,增進民族團結,......新西藏前程似錦,各族人民攜手向前”并結合所學一五計劃的成就可知,青藏、川藏公路是在“一五”計劃期間通車的,它們的修建與西藏和平解放密切相關。在公路修建過程艱難,筑路軍民發揚了艱苦奮斗、團結奮戰的精神,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和代價才建成的。它們的建成通車,密切了漢藏兩族的聯系,促進了民族團結,推動了西藏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3)原則:根據資料三“堅持先行引導、適度超前原則”可知,新時代中國交通發展的原則是堅持先行引導、適度超前原則,保持一定發展速度,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實基礎和有力保障。(4)小結:根據資料一反映的新中國交通建設成就、資料二反映的在民族地區修建的交通、資料三體現的交通發展原則可知,交通建設的發展服務于國家的經濟建設,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為國民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是有的時候交通建設服務于國家的政治目的,并不能單純的看其潛在的經濟效益,例如川藏和青藏公路。故答案為:(1)圖二和圖五。圖三和圖六。圖一和圖四。(2)名片:青藏、川藏公路是在“一五”計劃期間通車的,它們的修建與西藏和平解放密切相關。在公路修建過程艱難,筑路軍民發揚了艱苦奮斗、團結奮戰的精神,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和代價才建成的。它們的建成通車,密切了漢藏兩族的聯系,促進了民族團結,推動了西藏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3)原則:堅持先行引導、適度超前原則。(4)小結:交通建設的發展服務于國家的經濟建設,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為國民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是有的時候交通建設服務于國家的政治目的,并不能單純的看其潛在的經濟效益,例如川藏和青藏公路。【點評】本題以新中國交通運輸建設為切入點,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是指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間,因此應入選圖二和圖五;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是從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到2012年中共十八大之間,因此入選圖三和圖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是指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后的歷史,因此應入選圖一和圖四。(2)名片:根據資料二“建國之初,為實現祖國統一大業,增進民族團結,......新西藏前程似錦,各族人民攜手向前”并結合所學一五計劃的成就可知,青藏、川藏公路是在“一五”計劃期間通車的,它們的修建與西藏和平解放密切相關。在公路修建過程艱難,筑路軍民發揚了艱苦奮斗、團結奮戰的精神,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和代價才建成的。它們的建成通車,密切了漢藏兩族的聯系,促進了民族團結,推動了西藏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3)原則:根據資料三“堅持先行引導、適度超前原則”可知,新時代中國交通發展的原則是堅持先行引導、適度超前原則,保持一定發展速度,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實基礎和有力保障。(4)小結:根據資料一反映的新中國交通建設成就、資料二反映的在民族地區修建的交通、資料三體現的交通發展原則可知,交通建設的發展服務于國家的經濟建設,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為國民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是有的時候交通建設服務于國家的政治目的,并不能單純的看其潛在的經濟效益,例如川藏和青藏公路。四、材料解析題:23小題,共10分。23.(2024八下·貴陽期末)文學是活著的歷史,優秀歷史題材的文學作品能讓讀者產生思想上的共鳴,并對歷史現象、問題、規律等有深刻思考,以下材料選自軍旅作家王樹增的某部紀實性文學作品。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目錄摘編(節選)第一章 打敗美帝野心狼 …… 臺灣: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 仁川登陸 艱難的抉擇 …… 第二章 云山:中美士兵的首次肉搏 第三章 三十八軍萬歲 第四章 “圣誕快樂” 第五章 李奇微:向中國軍隊總司令官致意 第六章 血灑漢江 第七章 誰能在戰爭中取勝?材料二1950年10月初,美軍悍然越過三八線,把戰火燒到中朝邊境。1950年10月25日—1951年6月10日,中國人民志愿軍同朝鮮軍民并肩作戰,連續發動五次大規模戰役。志愿軍于1950年11月25日—12月24日發動第二次戰役,迫使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由進攻轉入防御,從根本上扭轉了戰局。在這場戰役中,第38軍第112師第335團3連,14小時的山路急行軍近72.5公里迂回穿插至松骨峰打了一場慘烈的阻擊戰,以百人之力阻敵數個師,斃傷美軍500余名,血戰8小時僅剩7人,為我軍主力部隊聚殲敵人贏得寶貴時間。——摘編自第一章、第三章材料三:后記中國人民志愿軍司令員彭德懷說:“在經過三年的激戰之后,資本主義世界最大工業強國的第一流軍隊被限制在他們原來發動侵略的地方,不僅沒有越雷池一步,而且陷入日益不利的困境。這是一個具有重大國際意義的教訓。它雄辯地證明: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個國家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此部文學作品與哪一場戰爭有關,并說出這場戰爭發生的歷史背景。(2)根據材料二,說出中國人民志愿軍發動第二次戰役的戰略意圖,并簡要說明志愿軍戰士在松骨峰戰斗中面臨的處境。結合所學知識,談一談中國人民志愿軍為什么被稱為“最可愛的人”。(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說這場戰爭勝利的偉大意義。【答案】(1)戰爭:抗美援朝。背景:美蘇冷戰;朝鮮內戰爆發,美國政府武裝干涉朝鮮內戰,應朝鮮黨和政府請求,中國黨和政府決定入朝作戰;美國的侵略活動威脅我國安全。(2)意圖:迫使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由進攻轉入防御,從根本上扭轉戰局。處境:處境艱難,敵強我弱,傷亡慘重。原因: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發揚高度的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 革命樂觀主義、革命忠誠及國際主義精神,鍛造了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因此,他們被譽為“最可愛的人”。(3)意義: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抵御了帝國主義侵略擴張,捍衛了新中國安全,保衛了中國人民和平生活;穩定了朝鮮半島局勢,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后屹立于世界東方的宣言書,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里程碑。【知識點】抗美援朝【解析】【分析】(1)戰爭:據材料一“打敗美帝野心狼”、“仁川登陸”、“中美士兵的首次肉搏”和所學知識可知,這場戰役發生在中美韓之間,因此是抗美援朝戰爭。歷史背景:根據所學可知,國際背景是美蘇冷戰;朝鮮內戰爆發,美國政府武裝干涉朝鮮內戰,應朝鮮黨和政府請求,中國黨和政府決定入朝作戰;國內背景是美國的侵略活動威脅我國安全,我國需要保家衛國,為經濟建設創造良好外部環境。(2)意圖:據材料二“志愿軍于1950年11月25日—12月24日發動第二次戰役,迫使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由進攻轉入防御,從根本上扭轉了戰局。”可知,意圖是迫使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由進攻轉入防御,從根本上扭轉戰局。處境:據材料二“以百人之力阻敵數個師,斃傷美軍500余名,血戰8小時僅剩7人”可知,處境艱難,敵強我弱,傷亡慘重。原因:根據所學可知,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發揚高度的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 革命樂觀主義、革命忠誠及國際主義精神,鍛造了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因此被譽為“最可愛的人”。(3)意義:據材料三“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個國家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并結合所學可知,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抵御了帝國主義侵略擴張,捍衛了新中國安全,保衛了中國人民和平生活;穩定了朝鮮半島局勢,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后屹立于世界東方的宣言書,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里程碑。故答案為:(1)戰爭:抗美援朝。背景:美蘇冷戰;朝鮮內戰爆發,美國政府武裝干涉朝鮮內戰,應朝鮮黨和政府請求,中國黨和政府決定入朝作戰;美國的侵略活動威脅我國安全。(2)意圖:迫使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由進攻轉入防御,從根本上扭轉戰局。處境:處境艱難,敵強我弱,傷亡慘重。原因: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發揚高度的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 革命樂觀主義、革命忠誠及國際主義精神,鍛造了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因此,他們被譽為“最可愛的人”。(3)意義: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抵御了帝國主義侵略擴張,捍衛了新中國安全,保衛了中國人民和平生活;穩定了朝鮮半島局勢,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后屹立于世界東方的宣言書,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里程碑。【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抗美援朝戰爭。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熟練記憶相關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做到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即可得出答案。(1)戰爭:據材料一“打敗美帝野心狼”、“仁川登陸”、“中美士兵的首次肉搏”和所學知識可知,這場戰役發生在中美韓之間,因此是抗美援朝戰爭。歷史背景:根據所學可知,國際背景是美蘇冷戰;朝鮮內戰爆發,美國政府武裝干涉朝鮮內戰,應朝鮮黨和政府請求,中國黨和政府決定入朝作戰;國內背景是美國的侵略活動威脅我國安全,我國需要保家衛國,為經濟建設創造良好外部環境。(2)意圖:據材料二“志愿軍于1950年11月25日—12月24日發動第二次戰役,迫使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由進攻轉入防御,從根本上扭轉了戰局。”可知,意圖是迫使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由進攻轉入防御,從根本上扭轉戰局。處境:據材料二“以百人之力阻敵數個師,斃傷美軍500余名,血戰8小時僅剩7人”可知,處境艱難,敵強我弱,傷亡慘重。原因:根據所學可知,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發揚高度的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 革命樂觀主義、革命忠誠及國際主義精神,鍛造了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因此被譽為“最可愛的人”。(3)意義:據材料三“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個國家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并結合所學可知,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抵御了帝國主義侵略擴張,捍衛了新中國安全,保衛了中國人民和平生活;穩定了朝鮮半島局勢,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后屹立于世界東方的宣言書,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里程碑。1 / 1貴州省貴陽市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歷史7月期末試卷一、單項選擇題:1~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最佳選項符合題意,請將答題卡上每一小題正確選項的英文字母符號涂黑。1.(2024八下·貴陽期末)1949年9月30日,周恩來在人民英雄紀念碑奠基典禮上致詞:“……會議為號召人民紀念死者,鼓舞生者,特決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建立一個為國犧牲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材料中的“會議”是指( )A.瓦窯堡會議B.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C.重慶談判D.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2.(2024八下·貴陽期末)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到:“70年前的今天,毛澤東同志莊嚴宣告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下列圖片中宣告“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的是( )A.圖① B.圖② C.圖③ D.圖④3.(2024八下·貴陽期末)“據統計,1951年全國糧食產量比1949年增加28%;1952年比1949年增加40%左右,超過抗戰前最高年產量9%。1951年棉花等工業原料作物的產量已超過歷史最高年產量”。這段材料旨在說明土地改革( )A.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B.使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C.使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D.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4.(2024八下·貴陽期末)“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的召開,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這段文字講述了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 )A.召開的背景 B.召開的內容 C.召開的意義 D.召開的過程5.(2024八下·貴陽期末)社會主義改造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下列選項中屬于研究社會主義改造的第一手史料的是( )A.歷慎思同學編寫的社會主義改造對聯B.知乎論壇上關于社會主義改造的評說C.人民網刊登的文章《為何說社會主義改造完成是偉大勝利》D.天津盛錫福帽廠掛上公私合營新廠牌的照片6.(2024八下·貴陽期末)下面所示是史明辨同學在閱讀教材時做的筆記,據此判斷他閱讀的內容是( )1.《論十大關系》 2.中共八大 3.社會主義總路線 4.“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5.八字方針A.中國國際地位提高 B.在探索中曲折前進C.人民生活方式變化 D.社會主義建設成就7.(2024八下·貴陽期末)下圖是1978年12月《人民日報》刊登的一次會議公報。這次會議后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是( )A.經濟建設 B.階級斗爭 C.文化建設 D.制度建設8.(2024八下·貴陽期末)下列事件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實施 ②加入世界貿易組織③興辦深圳等四個經濟特區 ④城市經濟體制改革開始A.①③④② B.①③②④ C.③①②④ D.②①③④9.(2024八下·貴陽期末)《人民日報》社論高頻詞匯反映當年中國社會發展的主題。2022年的高頻詞匯應該是( )A.中國夢 B.“四個全面”戰略布局C.新發展理念 D.中共二十大10.(2024八下·貴陽期末)歷史譜寫著歌曲,歌曲凝聚著歷史。下列歌詞中最能反映中華民族大團結的是( )A.我和我的祖國,一刻也不能分割,無論我走到哪里,都流出一首贊歌B.五十六個兄弟姐妹彼此牽掛,風里雨里在一起,我們是一家,中華民族一家親C.河山只在我夢縈,祖國已多年未親近,可是不管怎樣也改變不了,我的中國心D.讓我們蕩起雙槳,小船兒推開波浪,海面倒映著美麗的白塔,四周環繞著綠樹紅墻11.(2024八下·貴陽期末)2024年4月10日下午,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北京會見訪問大陸的馬英九一行時表示:“兩岸同胞同屬中華民族。中華民族5000多年的漫長歷史,記載著歷代先民遷居臺灣、繁衍生息,記載著兩岸同胞共御外侮、光復臺灣。中華民族一路走來,書寫了海峽兩岸不可分割的歷史,鐫刻著兩岸同胞血脈相連的史實”。兩岸關系和平發展的關鍵是( )A.堅持一個中國原則 B.實現直接“三通”C.加強經濟合作 D.密切文化交流12.(2024八下·貴陽期末)歷史史實是指對歷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觀敘述,歷史觀點是對歷史史事的認識。下列選項中屬于歷史觀點的是( )A.中國人民解放軍調整組建五大軍種,即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B.國防和軍隊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筑起了保衛祖國的鋼鐵長城C.2012年9月,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交接入列D.2015年,第二炮兵部隊更名為火箭軍13.(2024八下·貴陽期末)中國舉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亞信峰會等重要國際會議,加強國際合作。以上史事最能反映出中國( )A.出現了和各國建交的熱潮B.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與穩定C.要建立睦鄰友好外交關系D.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14.(2024八下·貴陽期末)2024年4月24日是第九個中國航天日。某班準備以“走向太空”為主題辦一期展報,應該放入展報的資料是( )A.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B.我國自行研制成功導彈驅逐艦C.我國神舟一號開啟飛天之旅 D.我國自行研制成功殲-20戰機15.(2024八下·貴陽期末)進入新時代,我國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024年春晚西安分會場,在時長約8分鐘的《山河詩長安》節目中,通過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視角,將傳統歷史文化與輝煌時代風采虛實結合,詩樂相和,令人震撼。這種形式的節目體現了( )A.“百花齊放”般繁榮的藝術B.創新性發展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C.越來越國際化的中國文化D.形式多樣的文學作品16.(2024八下·貴陽期末)歷慎思同學在歷史活動課中以“紅色精神”為主題繪制了一份表格。表格中劃線處應是( )時期 精神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紅色精神 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等 紅旗渠精神、北大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等 改革開放精神、抗洪精神、女排精神等精神核心 民族獨立、人民解放 ______、人民幸福A.實業救國 B.依法治國 C.國家富強 D.綠水青山二、填空題:17~21小題,每空2分,共20分。17.(2024八下·貴陽期末)在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火熱年代,全國各條戰線上涌現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大慶石油工人“鐵人” 、黨的好干部 、解放軍好戰士 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18.(2024八下·貴陽期末)【中國道路】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和接力探索中,中國共產黨領導開辟了 ,逐漸形成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19.(2024八下·貴陽期末)【穩定發展】進入新時代,中央政府全面準確推進“ ”實踐,依照憲法和基本法有效實施對特別行政區的全面管治權,落實“ ”“愛國者治澳”原則,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20.(2024八下·貴陽期末)【外交成就】1953年底, 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了 ,作為處理兩國關系的原則。1955年,中國代表團參加萬隆會議時,他提出“ ”的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21.(2024八下·貴陽期末)【科技創新】20世紀70年代,農業科學家袁隆平經過多年反復實驗,成功培育出 。三、綜合問答題:22小題,共16分。22.(2024八下·貴陽期末)建國以來黨和政府始終高度重視發展交通運輸事業,注重發揮交通運輸在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現代化建設中的先行引領作用。八年級某班同學以“交通建設看國家現代化發展”為主題進行了調查。資料一:交通成就圖一2017年C919大型客機首飛 圖二1956年寶成鐵路建成通車 圖三2011年京滬高鐵開通運營圖四2018年港珠澳大橋開通 圖五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通車 圖六2006年青藏鐵路全線通車資料二:交通精神建國之初,為實現祖國統一大業,增進民族團結,建設西南邊疆,中央授命解放西藏,修筑川藏、青藏公路。……兩路全長四千三百六十余公里,一九五四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同時通車拉薩。世界屋脊,地域遼闊,高寒缺氧,雪山阻隔。川藏、青藏兩路,跨怒江攀橫斷,渡通天越昆侖,江河湍急,峰岳險峻。十一萬藏漢軍民筑路員工,含辛茹苦,餐風臥雪,齊心協力征服重重天險。挖填土石三千多萬立方,造橋四百余座。五易寒暑,艱苦卓絕。三千志士英勇捐軀,一代業績永垂青史。……巍巍高原,兩路貫通。北京拉薩,緊密相連。兄弟情誼,親密無間。全藏公路四通八達,經濟文化繁盛,城鄉面貌改觀。藏漢同胞,歌舞翩躚,頌之為“彩虹”,譽之為“金橋”。新西藏前程似錦,各族人民攜手向前。——川藏、青藏公路紀念碑碑文,1984年西藏人民政府立資料三 交通展望為了人民、依靠人民、服務人民,是中國交通發展的初心和使命。新時代的中國交通,秉持人民至上、以人為本的發展理念,堅持人民共建共治共享,建設人民滿意交通。經濟要發展,國家要強大,交通要先強起來。把交通運輸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先行官”,堅持先行引導、適度超前原則,保持一定發展速度,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實基礎和有力保障。進入新的發展階段,中國交通將更好履行經濟社會發展“先行官”使命,踐行新發展理念,服務新發展格局,讓交通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綠色、經濟,為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本世紀中葉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提供堅實基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中國交通的可持續發展》白皮書,2020年12月(1)結合所學知識,把資料一中的交通建設成就填入正確的發展階段(填序號)。①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 ②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 (2)根據資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川藏、青藏公路名片。(3)根據資料三,指出新時代我國交通發展體現的原則。(4)綜上所述,請你寫一段調查小結。四、材料解析題:23小題,共10分。23.(2024八下·貴陽期末)文學是活著的歷史,優秀歷史題材的文學作品能讓讀者產生思想上的共鳴,并對歷史現象、問題、規律等有深刻思考,以下材料選自軍旅作家王樹增的某部紀實性文學作品。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目錄摘編(節選)第一章 打敗美帝野心狼 …… 臺灣:永不沉沒的航空母艦 仁川登陸 艱難的抉擇 …… 第二章 云山:中美士兵的首次肉搏 第三章 三十八軍萬歲 第四章 “圣誕快樂” 第五章 李奇微:向中國軍隊總司令官致意 第六章 血灑漢江 第七章 誰能在戰爭中取勝?材料二1950年10月初,美軍悍然越過三八線,把戰火燒到中朝邊境。1950年10月25日—1951年6月10日,中國人民志愿軍同朝鮮軍民并肩作戰,連續發動五次大規模戰役。志愿軍于1950年11月25日—12月24日發動第二次戰役,迫使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由進攻轉入防御,從根本上扭轉了戰局。在這場戰役中,第38軍第112師第335團3連,14小時的山路急行軍近72.5公里迂回穿插至松骨峰打了一場慘烈的阻擊戰,以百人之力阻敵數個師,斃傷美軍500余名,血戰8小時僅剩7人,為我軍主力部隊聚殲敵人贏得寶貴時間。——摘編自第一章、第三章材料三:后記中國人民志愿軍司令員彭德懷說:“在經過三年的激戰之后,資本主義世界最大工業強國的第一流軍隊被限制在他們原來發動侵略的地方,不僅沒有越雷池一步,而且陷入日益不利的困境。這是一個具有重大國際意義的教訓。它雄辯地證明: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個國家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此部文學作品與哪一場戰爭有關,并說出這場戰爭發生的歷史背景。(2)根據材料二,說出中國人民志愿軍發動第二次戰役的戰略意圖,并簡要說明志愿軍戰士在松骨峰戰斗中面臨的處境。結合所學知識,談一談中國人民志愿軍為什么被稱為“最可愛的人”。(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說這場戰爭勝利的偉大意義。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D【知識點】人民政協【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隆重召開。會議選舉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毛澤東當選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為副主席。會議決定改北平為北京,作為新中國的首都;以《義勇軍進行曲》為代國歌;以五星紅旗為國旗;采用公元紀年。會議還決定在北京天安門廣場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以表示對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緬懷。因此,該會議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D項正確;1935年12月17日,黨中央在陜北瓦窯堡舉行政治局會議,提出“停止內戰,一致對外”的抗日主張,排除A項;1945年,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召開,排除B項;重慶談判發生的1945年,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試題難度不大,解題必須熟練記憶相關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做到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即可得出答案。2.【答案】B【知識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歷史意義【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1949年10月1日下午3點,毛澤東等國家領導人登上天安門城樓,首都 30 萬軍民齊集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開國典禮,毛澤東宣讀了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宣布本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這標志著新中國的成立,圖②是開國大典,B項正確;圖①是三大改造,其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確立,但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A項;圖③是1962年,毛澤東、周恩來、陳云在“七千人大會”上,是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舉行的規模最大的一次工作會議,但其在新中國成立后,排除C項;圖④體現的是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其處于新中國成立后,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相關史實。3.【答案】C【知識點】土地改革【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據統計,1951年全國糧食產量比1949年增加28%;1952年比1949年增加40%左右,超過抗戰前最高年產量9%。1951年棉花等工業原料作物的產量已超過歷史最高年產量”可知,土地改革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了農業的恢復和發展,C項正確;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屬于土地改革的影響,但與題干強調的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不符,排除A項。使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屬于土地改革的影響,但與題干強調的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不符,排除B項。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都屬于土地改革的影響,但與題干強調的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不符,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以土地改革為切入點,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4.【答案】C【知識點】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的召開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C項正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的背景是,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也加緊進行,排除A項;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的內容是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并根據憲法選舉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組織國務院,選舉最高人民法院院長和最高人民檢察院檢察長,排除B項;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的過程是在全國人民普選的基礎上,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在北京召開,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試題難度不大,解題必須熟練記憶相關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做到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即可得出答案。5.【答案】D【知識點】三大改造【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一手史料即原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歷史發生當時所產生,能反映歷史真實的材料;二手史料是指經過后人運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詮釋,一般帶有作者的主觀意見,不能客觀完整的反映歷史真實。根據題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天津盛錫福帽廠掛上公私合營新廠牌的照片”是1954-1956年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時直接產生的史料,屬于第一手史料,D項正確;“歷慎思同學編寫的社會主義改造對聯”是后人對三大改造研究的結果或評論,屬于第二首史料,排除A項。“知乎論壇上關于社會主義改造的評說”是后人對三大改造研究的結果或評論,屬于第二首史料,排除B項。“人民網刊登的文章《為何說社會主義改造完成是偉大勝利》”是后人對三大改造研究的結果或評論,屬于第二首史料,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社會主義改造。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社會主義改造的相關史實。6.【答案】B【知識點】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前進【解析】【分析】1956年,中共八大召開,毛澤東提出《論十大關系》,以《論十大關系》和中共八大為標志,中國共產黨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有了良好開端;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接著,全國掀起了“大躍進”的高潮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出現挫折;為克服經濟困難,中共中央開始調整國民經濟,提出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于1961年初開始實施,到1965年,國民經濟調整的任務基本完成,工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呈現出物價穩定、市場繁榮的新面貌。綜上可以看出,我國社會主義建設有曲折也有成就,這體現了我國在探索中曲折前進,B項正確;中國國際地位提高與國內建設關系不大,材料信息并未體現國際地位提高,排除A項;材料多涉及國家政策,人民生活方式變化無從體現,排除C項;材料除了涉及社會主義建設成就,還涉及建設失誤,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社會主義建設探索的相關史實。7.【答案】A【知識點】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全會以鄧小平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重要講話為指導,決定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口號,作出把全黨工作著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因此這次會議后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是經濟建設,A項正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上,“以階級斗爭為綱”被停止,排除B項;文化建設并非工作重心,排除C項;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我國加強了制度建設,但并非工作重心,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相關史實。8.【答案】A【知識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國有企業改革;經濟特區;世界貿易組織【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①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②2001年11月10日,世界貿易組織第四屆部長級會議作出決定,接納中國加入WTO,中國并于2001年12月11日正式成為世界貿易組織的成員; ③1980年,我國在廣東的深圳、珠海、汕頭和福建的廈門建立四個經濟特區;④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要求加快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的步伐。因此,按時間先后順序排列為①③④②,A項正確;BC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BC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改革開放的相關史實。9.【答案】D【知識點】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的時代主題;五大發展理念【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2022年10月,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大會提出新時代新征程中國共產黨的中心任務就是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D項正確;2013年3月,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召開,習近平在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等重要場合闡明中國夢的本質,因此中國夢早在2013年便提出,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2020年10月召開的中共十九屆五中全會,對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作出戰略決策,“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內涵演化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時間上與材料不符,排除B項;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屆五中全會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作出重要部署,提出要牢固樹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中共二十大。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中共二十大的相關史實。10.【答案】B【知識點】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解析】【分析】據題干“反映中華民族大團結”和所學知識可知,我國是五十六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是多元一體的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因此,歌詞“五十六個兄弟姐妹彼此牽掛,風里雨里在一起,我們是一家,中華民族一家親”能夠體現民族團結,B項正確;A項表達的是個人與祖國的關系,不是中華民族大團結,排除A項;C項體現的是愛國情感,不是民族團結,排除C項;D項體現的是熱愛祖國大好河山的情感,不是民族團結,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中華民族大團結。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相關史實。11.【答案】A【知識點】海峽兩岸交往【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實現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基礎是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目的是為兩岸同胞謀福祉,途徑是深化互利雙贏的交流合作,A項正確;實現直接“三通”屬于兩岸交流的方式,排除B項;加強經濟合作、密切文化交流都屬于兩岸關系發展的形式,并非關鍵,排除C項、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海峽兩岸關系,試題難度不大,解題必須熟練記憶相關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做到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即可得出答案。12.【答案】B【知識點】新時代強軍之路【解析】【分析】根據材料“歷史史實是指對歷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觀敘述,歷史觀點是對歷史史事的認識”和所學可知,國防和軍隊建設取得的巨大成就,筑起了保衛祖國的鋼鐵長城,屬于歷史觀點,B項正確;中國人民解放軍調整組建五大軍種,即陸軍、海軍、空軍、火箭軍、戰略支援部隊,屬于歷史史實,排除A項;2012年9月,我國第一艘航空母艦“遼寧艦”交接入列,屬于歷史史實,排除C項;2015年,第二煙兵部隊更名為火箭軍,屬于歷史史實,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史學理論,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13.【答案】D【知識點】全方位外交【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中國舉辦‘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亞信峰會等重要國際會議,加強國際合作”可知,中國積極參加國際事務,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D項正確;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建國后出現三次建交高潮:第一次是新成立初期與社會主義陣營國家,第二次是1956—1965年與亞非民族獨立國家,第三次是20世紀70年代與西方資本主義國家,題干反映的事件都發生在21世紀,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A項;中國的外交活動致力于維護和促進世界和平與穩定,但與題干強調的在國際事務中發揮的作用日益明顯不符,排除B項;題干中事件不僅體現在建立睦鄰友好外交關系,也體現在建立全球伙伴關系,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全方位外交。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并熟練掌握全方位外交的相關史實。14.【答案】C【知識點】航天事業的發展【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1999年11月,神舟一號無人飛船成功完成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飛行試驗,開啟了我國的飛天之旅,C項正確;氫彈爆炸成功屬于國防成就,并非航天成就,排除A項。導彈驅逐艦研制成功屬于國防成就,并非航天成就,排除B項。自行研制成功殲-20戰機都屬于國防成就,并非航天成就,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載人航天工程,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載人航天工程的相關史實。15.【答案】B【知識點】唐朝的文學藝術——唐詩、書法、繪畫【解析】【分析】據材料“通過唐代大詩人李白的視角,將傳統歷史文化與輝煌時代風采虛實結合,詩樂相和,令人震撼”可知,唐詩屬于中國傳統文化,以新形式進行演繹,且融合了輝煌時代風采,體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B項正確;僅憑一個表演節目不能體現百花齊放,排除A項;國際化與材料信息無關,材料并未強調春晚的國際化,排除C項;形式多樣與材料信息無關,材料僅涉及唐詩,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相關史實。16.【答案】C【知識點】“中國夢”【解析】【分析】根據題干信息“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可知,是從1949年到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前;“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始于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到至今,因此這一時期的核心精神是國家富強和人民幸福,C項正確;實業救國是近代以張謇為首的民族資產階級提出的主張,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A項;依法治國提出時間是1997年,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B項;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是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于2005年8月在浙江湖州安吉考察時提出的科學論斷,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是材料型選擇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紅色精神”,主要考查學生的材料解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題應仔細閱讀材料,運用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關基礎史實。17.【答案】王進喜;焦裕祿;雷鋒【知識點】社會主義建設成就【解析】【分析】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涌現出了一批模范人物,如大慶石油工人“鐵人”王進喜,黨的好干部焦裕祿,解放軍好戰士雷鋒等。他們身上呈現出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奮發圖強、忘我勞動、奉獻為民、勇于創新的精神。故答案為:王進喜、焦裕祿、雷鋒。【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英雄模范人物,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18.【答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知識點】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在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和接力探索中,中國共產黨領導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逐漸形成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故答案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19.【答案】一國兩制;愛國者治港【知識點】澳門回歸【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進入新時代,中央政府全面準確推進“①一國兩制”實踐,依照憲法和基本法有效實施對特別行政區的全面管治權,落實“②愛國者治港”“愛國者治澳”原則,維護國家主權、安全和發展利益。故答案為:一國兩制、愛國者治港。【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一國兩制,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20.【答案】周恩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求同存異【知識點】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萬隆會議及“求同存異”外交方針【解析】【分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3年12月,中國和印度就兩國在中國西藏地方的關系問題在北京舉行會談。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處理中印關系的基礎應該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主張。1954年6月,周恩來訪問印度和緬甸期間,同印、緬兩國總理共同倡導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國際關系的準則。1955年,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舉行了亞非會議,這是一次沒有殖民主義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周恩來在會上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促進會議圓滿成功,也促進中國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故答案為:周恩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求同存異。【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21.【答案】秈型雜交水稻【知識點】袁隆平及雜交水稻【解析】【分析】結合所學可知,20世紀70年代,農業科學家袁隆平經過多年反復試驗,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這種雜交水稻能比常規稻增產20% 左右,袁隆平不僅是成功培育雜交水稻的第一人,而且始終走在雜交水稻技術的發展前沿。故答案為:秈型雜交水稻。【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雜交水稻,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要求學生熟練掌相關基礎知識。22.【答案】(1)圖二和圖五。;圖三和圖六。;圖一和圖四。(2)名片:青藏、川藏公路是在“一五”計劃期間通車的,它們的修建與西藏和平解放密切相關。在公路修建過程艱難,筑路軍民發揚了艱苦奮斗、團結奮戰的精神,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和代價才建成的。它們的建成通車,密切了漢藏兩族的聯系,促進了民族團結,推動了西藏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3)原則:堅持先行引導、適度超前原則。(4)小結:交通建設的發展服務于國家的經濟建設,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為國民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是有的時候交通建設服務于國家的政治目的,并不能單純的看其潛在的經濟效益,例如川藏和青藏公路。【知識點】衣食住行的變遷;第一個五年計劃【解析】【分析】(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是指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間,因此應入選圖二和圖五;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是從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到2012年中共十八大之間,因此入選圖三和圖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是指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后的歷史,因此應入選圖一和圖四。(2)名片:根據資料二“建國之初,為實現祖國統一大業,增進民族團結,......新西藏前程似錦,各族人民攜手向前”并結合所學一五計劃的成就可知,青藏、川藏公路是在“一五”計劃期間通車的,它們的修建與西藏和平解放密切相關。在公路修建過程艱難,筑路軍民發揚了艱苦奮斗、團結奮戰的精神,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和代價才建成的。它們的建成通車,密切了漢藏兩族的聯系,促進了民族團結,推動了西藏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3)原則:根據資料三“堅持先行引導、適度超前原則”可知,新時代中國交通發展的原則是堅持先行引導、適度超前原則,保持一定發展速度,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實基礎和有力保障。(4)小結:根據資料一反映的新中國交通建設成就、資料二反映的在民族地區修建的交通、資料三體現的交通發展原則可知,交通建設的發展服務于國家的經濟建設,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為國民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是有的時候交通建設服務于國家的政治目的,并不能單純的看其潛在的經濟效益,例如川藏和青藏公路。故答案為:(1)圖二和圖五。圖三和圖六。圖一和圖四。(2)名片:青藏、川藏公路是在“一五”計劃期間通車的,它們的修建與西藏和平解放密切相關。在公路修建過程艱難,筑路軍民發揚了艱苦奮斗、團結奮戰的精神,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和代價才建成的。它們的建成通車,密切了漢藏兩族的聯系,促進了民族團結,推動了西藏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3)原則:堅持先行引導、適度超前原則。(4)小結:交通建設的發展服務于國家的經濟建設,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為國民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是有的時候交通建設服務于國家的政治目的,并不能單純的看其潛在的經濟效益,例如川藏和青藏公路。【點評】本題以新中國交通運輸建設為切入點,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是指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間,因此應入選圖二和圖五;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是從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到2012年中共十八大之間,因此入選圖三和圖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是指2012年中共十八大以后的歷史,因此應入選圖一和圖四。(2)名片:根據資料二“建國之初,為實現祖國統一大業,增進民族團結,......新西藏前程似錦,各族人民攜手向前”并結合所學一五計劃的成就可知,青藏、川藏公路是在“一五”計劃期間通車的,它們的修建與西藏和平解放密切相關。在公路修建過程艱難,筑路軍民發揚了艱苦奮斗、團結奮戰的精神,付出了巨大的犧牲和代價才建成的。它們的建成通車,密切了漢藏兩族的聯系,促進了民族團結,推動了西藏地區經濟文化的發展。(3)原則:根據資料三“堅持先行引導、適度超前原則”可知,新時代中國交通發展的原則是堅持先行引導、適度超前原則,保持一定發展速度,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堅實基礎和有力保障。(4)小結:根據資料一反映的新中國交通建設成就、資料二反映的在民族地區修建的交通、資料三體現的交通發展原則可知,交通建設的發展服務于國家的經濟建設,取得了一系列成就,為國民經濟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是有的時候交通建設服務于國家的政治目的,并不能單純的看其潛在的經濟效益,例如川藏和青藏公路。23.【答案】(1)戰爭:抗美援朝。背景:美蘇冷戰;朝鮮內戰爆發,美國政府武裝干涉朝鮮內戰,應朝鮮黨和政府請求,中國黨和政府決定入朝作戰;美國的侵略活動威脅我國安全。(2)意圖:迫使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由進攻轉入防御,從根本上扭轉戰局。處境:處境艱難,敵強我弱,傷亡慘重。原因: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發揚高度的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 革命樂觀主義、革命忠誠及國際主義精神,鍛造了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因此,他們被譽為“最可愛的人”。(3)意義: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抵御了帝國主義侵略擴張,捍衛了新中國安全,保衛了中國人民和平生活;穩定了朝鮮半島局勢,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后屹立于世界東方的宣言書,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里程碑。【知識點】抗美援朝【解析】【分析】(1)戰爭:據材料一“打敗美帝野心狼”、“仁川登陸”、“中美士兵的首次肉搏”和所學知識可知,這場戰役發生在中美韓之間,因此是抗美援朝戰爭。歷史背景:根據所學可知,國際背景是美蘇冷戰;朝鮮內戰爆發,美國政府武裝干涉朝鮮內戰,應朝鮮黨和政府請求,中國黨和政府決定入朝作戰;國內背景是美國的侵略活動威脅我國安全,我國需要保家衛國,為經濟建設創造良好外部環境。(2)意圖:據材料二“志愿軍于1950年11月25日—12月24日發動第二次戰役,迫使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由進攻轉入防御,從根本上扭轉了戰局。”可知,意圖是迫使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由進攻轉入防御,從根本上扭轉戰局。處境:據材料二“以百人之力阻敵數個師,斃傷美軍500余名,血戰8小時僅剩7人”可知,處境艱難,敵強我弱,傷亡慘重。原因:根據所學可知,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發揚高度的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 革命樂觀主義、革命忠誠及國際主義精神,鍛造了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因此被譽為“最可愛的人”。(3)意義:據材料三“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個國家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并結合所學可知,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抵御了帝國主義侵略擴張,捍衛了新中國安全,保衛了中國人民和平生活;穩定了朝鮮半島局勢,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后屹立于世界東方的宣言書,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里程碑。故答案為:(1)戰爭:抗美援朝。背景:美蘇冷戰;朝鮮內戰爆發,美國政府武裝干涉朝鮮內戰,應朝鮮黨和政府請求,中國黨和政府決定入朝作戰;美國的侵略活動威脅我國安全。(2)意圖:迫使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由進攻轉入防御,從根本上扭轉戰局。處境:處境艱難,敵強我弱,傷亡慘重。原因: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發揚高度的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 革命樂觀主義、革命忠誠及國際主義精神,鍛造了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因此,他們被譽為“最可愛的人”。(3)意義: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抵御了帝國主義侵略擴張,捍衛了新中國安全,保衛了中國人民和平生活;穩定了朝鮮半島局勢,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后屹立于世界東方的宣言書,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里程碑。【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抗美援朝戰爭。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的關鍵在于準確把握材料主旨,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考生作答時應緊扣材料,抓住材料關鍵詞,熟練記憶相關基礎知識并準確解讀材料信息,做到融會貫通、靈活運用,即可得出答案。(1)戰爭:據材料一“打敗美帝野心狼”、“仁川登陸”、“中美士兵的首次肉搏”和所學知識可知,這場戰役發生在中美韓之間,因此是抗美援朝戰爭。歷史背景:根據所學可知,國際背景是美蘇冷戰;朝鮮內戰爆發,美國政府武裝干涉朝鮮內戰,應朝鮮黨和政府請求,中國黨和政府決定入朝作戰;國內背景是美國的侵略活動威脅我國安全,我國需要保家衛國,為經濟建設創造良好外部環境。(2)意圖:據材料二“志愿軍于1950年11月25日—12月24日發動第二次戰役,迫使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由進攻轉入防御,從根本上扭轉了戰局。”可知,意圖是迫使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由進攻轉入防御,從根本上扭轉戰局。處境:據材料二“以百人之力阻敵數個師,斃傷美軍500余名,血戰8小時僅剩7人”可知,處境艱難,敵強我弱,傷亡慘重。原因:根據所學可知,中國人民志愿軍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發揚高度的愛國主義、革命英雄主義、 革命樂觀主義、革命忠誠及國際主義精神,鍛造了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因此被譽為“最可愛的人”。(3)意義:據材料三“西方侵略者幾百年來只要在東方一個海岸上架起幾尊大炮就可以霸占一個國家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并結合所學可知,偉大的抗美援朝戰爭,抵御了帝國主義侵略擴張,捍衛了新中國安全,保衛了中國人民和平生活;穩定了朝鮮半島局勢,維護了亞洲和世界和平,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抗美援朝戰爭偉大勝利,是中國人民站起來后屹立于世界東方的宣言書,是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重要里程碑。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貴州省貴陽市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歷史7月期末試卷(學生版).docx 貴州省貴陽市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歷史7月期末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