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三水區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7月期末試卷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1.(2024七下·三水期末)這一工程始建于605年,征用了360萬民工挖掘連接黃河、淮河的通濟渠,10萬民工疏通連接淮河、長江的古邗溝。“這一工程”指的是( )A.都江堰 B.大運河 C.趙州橋 D.明長城【答案】B【知識點】大運河的開通【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這一工程始建于605年,征用了360萬民工挖掘連接黃河、淮河的通濟渠,10萬民工疏通連接淮河、長江的古邗溝”可知,題干反映的是興建于605--610年的大運河,其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四段,B項符合題意;A:都江堰是戰國時期李冰父子修建于成都平原上的水利工程,A項不符合題意;C:趙州橋是隋朝李春設計的石拱橋,C項不符合題意;D: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到嘉峪關,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隋朝大運河,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2024七下·三水期末)我國古代某位皇帝“首開殿試策舉人,開武選,置試官、員外官,廣攬人才”。上述材料描述的是( )A.隋煬帝 B.唐太宗 C.武則天 D.唐玄宗【答案】C【知識點】女皇武則天【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首開殿試策舉人,開武選”和結合所學可知,唐朝時,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都是完善科舉制的關鍵人物,武則天大力發展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科舉制度,創立殿試制度,開武舉,親自面試學生,所以題干描述的是武則天,C項符合題意;A:隋煬帝設立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度正式形成,A項不符合題意;B:唐太宗時期,大大擴充了國學的規模,B項不符合題意;D:唐玄宗時期,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殿試,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3.(2024七下·三水期末)唐太宗特意修了一條“參天可汗道”,以便利西域各族往來,增強中原地區與西域的聯系。這表明,唐太宗注重( )A.擴大民族交往 B.考核地方官吏C.發展文教事業 D.完善政治制度【答案】A【知識點】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唐太宗特意修了一條‘參天可汗道’”和結合所學可知,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邊各族的擁戴,當時北方和西北地區的各族首領尊奉唐太宗為各族的“天可汗”,意即各族共同的君主,唐太宗特意修建“參天可汗道”,其主要目的是為了便利西域各族與中原地區的往來,這體現了唐太宗在民族政策上的開放和包容,注重擴大民族間的交往與聯系,A項符合題意;B:題干未提及與考核地方官吏相關的內容,且“參天可汗道”的修建與考核地方官吏無直接關聯,B項不符合題意;C:題干“參天可汗道”的修建與文化教育沒有直接聯系,而是與民族交往相關,C項不符合題意;D:題干未提及完善政治制度,且“參天可汗道”的修建與政治制度的完善無直接因果關系,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唐朝民族關系,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4.(2024七下·三水期末)如圖是出土于甘肅省的唐三彩,其造型吸收了波斯薩珊和粟特金銀器的特色。這反映了唐朝( )A.瓷器色彩亮麗 B.文學藝術多彩C.尚武精神盛行 D.社會風氣開放【答案】D【知識點】盛唐開放的社會風氣【解析】【分析】D:根據題干“出土于甘肅省的唐三彩,其造型吸收了波斯薩珊和粟特金銀器的特色”可知,這件唐三彩是一件被“胡化”的日用器具,體現了中原文化同少數民族文化的交融,反映了唐朝社會風氣開放,D項符合題意;A:瓷器色彩亮麗與題干無關,A項不符合題意;B:題干的唐三彩是陶器,不是文學作品,未體現文學藝術多彩,B項不符合題意;C:題干未體現尚武精神盛行,C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唐三彩,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5.(2024七下·三水期末)有學者認為,“這套制度在唐朝的政治運作中,追求體制內最大限度的民主,讓決策、審議和行政權各自獨立,使得權力分配均衡合理且切實可行”。他評價的是( )A.三公九卿制 B.內閣制 C.三省六部制 D.南書房【答案】C【知識點】“貞觀之治”【解析】【分析】C:根據所學可知,隋朝時確立了三省六部制,唐朝時三省六部制度進一步完善和發展,做到了將“決策、審議和行政”獨立,“政令與施政”分離,使“權力分配均衡合理且切實可行”,C項符合題意;A:三公九卿制屬于秦朝中央官制,A項不符合題意;B:內閣制度屬于明朝設立的制度,B項不符合題意;D:清朝康熙時,為加強君主專制,設立了南書房,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三省六部制,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6.(2024七下·三水期末)該著作成書于唐太宗時期,科學地概括了印度次大陸的地理概況,特別是對各地宗教寺院的狀況和佛教的故事傳說都作了詳細的記載。該著作是( )A.《水經注》 B.《大唐西域記》C.《千金方》 D.《徐霞客游記》【答案】B【知識點】鑒真與玄奘【解析】【分析】B:根據所學可知,貞觀初年,著名僧人玄奘不畏艱險,西游天竺取經,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由他口述弟子記錄成書的《大唐西域記》成為研究古代印度和中亞地區歷史、佛教的典籍,B項符合題意;A:《水經注》是北魏的酈道元撰寫的地理學著作所,A項不符合題意;C:《千金方》是唐人孫思邈所著的醫學著作,不可能用來研究古代印度和中亞地區的歷史和佛教,C項不符合題意;D:《徐霞客游記》為明末人徐霞客所著,但徐霞客從未到過印度,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大唐西域記》,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7.(2024七下·三水期末)為加強邊防,唐玄宗在沿邊重鎮設立十個節度使。節度使最初只掌兵權,后來總攬軍、政、財、監之權,權重勢雄,獨霸一方。這導致了,唐朝中后期( )A.地方勢力過大 B.中外交流受阻C.政權更迭頻繁 D.南方經濟蕭條【答案】A【知識點】黃巢起義與唐朝滅亡【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為加強邊防,唐玄宗在沿邊重鎮設立十個節度使。節度使最初只掌兵權,后來總攬軍、政、財、監之權,權重勢雄,獨霸一方”和結合所學可知,為加強邊防,唐在沿邊重鎮設立節度使。節度使最初只掌兵權,后來總攬軍、政、財、監之權,權重勢雄,獨霸一方。這導致了唐朝的中央權力衰微,地方勢力過大,逐漸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A項符合題意;B:安史之亂后,中外交流受阻,B項不符合題意;C:唐朝滅亡后,政權更迭頻繁,C項不符合題意;D:安史之亂后經濟重心開始南移,“南方經濟蕭條”表述錯誤,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藩鎮割據,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8.(2024七下·三水期末)北宋時期,通判在與知州爭吵時常說“我監州也,朝廷使我來監汝”。據此可知,宋代地方官員( )A.沒有實權 B.通力合作 C.定期調動 D.相互牽制【答案】D【知識點】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解析】【分析】D:根據題干“我監州也,朝廷使我來監汝”和結合所學可知,北宋在地方設知州,同時設通判負責監督知州,地方公文必須通判和知州共同署名才能生效,D項符合題意;A:題干“我監州也,朝廷使我來監汝”,說明通判負責監督知州,不能說地方官員沒有實權,A項不符合題意;B:根據題干“通判在與知州爭吵時常說‘我監州也,朝廷使我來監汝’”可知,通判對知州有監督權,未體現“通力合作”,B項不符合題意;C:題干強調的是通判和知州間的關系,未涉及定期調動,C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宋朝 強化中央集權,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9.(2024七下·三水期末)宋代規定:在宋遼或宋夏戰爭中曾經英勇抗敵者、上書言邊事或邊事有功者,其應舉人可免除解試而直接參加省試。該規定旨在( )A.發展邊境貿易 B.實現科舉公平C.增強邊防力量 D.加強中央集權【答案】C【知識點】遼與北宋的和戰【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在宋遼或宋夏戰爭中曾經英勇抗敵者、上書言邊事或邊事有功者,其應舉人可免除解試而直接參加省試”可知,該規定旨在獎勵在邊防戰爭中有軍功的人,目的是增強邊防力量,鼓勵士兵英勇抗敵,C項符合題意;A:題干未涉及發展邊境貿易,A項不符合題意;B:題干未涉及科舉制的公平性問題,B項不符合題意;D:宋朝加強中央集權有削弱相權,分化事權,設置通判、轉運使等,題干未涉及加強中央集權,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宋朝強化邊防力量,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0.(2024七下·三水期末)歐陽修在《邊戶》一詩中講述了宋遼邊境上民戶生活狀況的變化:邂逅輒相射,殺傷兩常俱……自從澶州盟,南北結歡娛。這表明,澶淵之盟( )A.利于和平發展 B.遭到群臣反對C.消除宋遼差異 D.加重人民負擔【答案】A【知識點】遼與北宋的和戰【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自從澶州盟,南北結歡娛”和結合所學可知,澶淵之盟簽訂結束了宋遼二十多年的敵對狀態,使得兩國之間再未發生大規模的軍事沖突,為隨后的一百多年創造了持久的和平局面,A項符合題意;B:題干未涉及到群臣對澶淵之盟的態度,B項不符合題意;C:消除宋遼差異的說法過于絕對,C項不符合題意;D:澶淵之盟客觀上加重了人民負擔,但是相對和平的環境更有利于經濟的發展,且題干未涉及人民負擔加重,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澶淵之盟,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1.(2024七下·三水期末)1137年,金熙宗“興制度禮樂,立孔子廟于上京”,又于1141年親自赴孔子廟祭祀,并對臣下說“孔子雖無位,其道可遵,使萬世景仰”。這反映了,金熙宗( )A.重視法制 B.加強皇權 C.推崇儒學 D.重用漢人【答案】C【知識點】女真族的崛起【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興制度禮樂,立孔子廟于上京”“親自赴孔子廟祭祀”可知,金熙宗大力推崇儒學,C項符合題意;A:“興制度禮樂”“赴孔子廟祭祀”與重視法制無關,A項不符合題意;B:題干反映的是金熙宗推崇儒學,根本目的是鞏固金朝的統治,B項不符合題意;D:題干并沒有反映金熙宗重用漢人,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金建立,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2.(2024七下·三水期末)宋代江南人好吃河鮮,臨安賣魚飯(菜肴)者便“多育鰍鱔甕器中,旋殺旋烹”;百姓喜食獐肉,平江屠夫便“飼養數十頭獐子,買賣獐肉”。這反映了,當時江南地區( )A.農業水平超越北方 B.娛樂生活豐富多彩C.商業經營方式多元 D.商業迎合市民需求【答案】D【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解析】【分析】D:根據題干“江南人好吃河鮮,臨安賣魚飯(菜肴)者便‘多育鰍鱔甕器中,旋殺旋烹’;百姓喜食獐肉,平江屠夫便‘飼養數十頭獐子,買賣獐肉’”可知,商業活動迎合了市民的喜好需求,D項符合題意;A:題干未涉及南北方農業水平的對比,無法得出農業水平超越北方的結論,A項不符合題意;B:題干反映了宋代江南地區的飲食喜好和商業活動,未涉及江南地區的娛樂生活,B項不符合題意;C:題干反映的是江南地區商販根據市民的飲食喜好進行商業活動,未體現商業經營方式的多元化,C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宋朝經濟發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3.(2024七下·三水期末)題13表為《諸蕃志》記載宋代福建瓷器外銷情況。據此可知,宋代福建瓷器( )瓷器 輸往地區青釉劃花篦紋碗 東亞日本白瓷盒 東南亞印尼青瓷 西亞土耳其瓷瓶 北非肯尼亞A.制作工藝高超 B.銷售范圍廣C.設計樣式先進 D.生產規模小【答案】B【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表格可知,宋代福建瓷器種類豐富,銷往東亞、東南亞,甚至遠銷西亞、北非,體現出宋代福建瓷器銷售范圍廣,B項符合題意;A:題干未體現制作工藝高超,A項不符合題意;C:表格未涉及北宋福建瓷器設計樣式的表述,C項不符合題意;D:題干未體現生產規模小,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宋朝經濟發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4.(2024七下·三水期末)南宋詩人楊萬里曾路過安徽銅陵的江心島,發現島“闊三百里,只種蘿卜,賣至金陵”,于是寫下“島居莫笑三百里,菜把活他千萬人”。這反映了該島( )A.面臨糧食短缺問題 B.存在農業商品化現象C.出現早期雇傭關系 D.成為全國性貿易中心【答案】B【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闊三百里,只種蘿卜,賣至金陵”可知江心島的農業種植主要是為了出售,體現出該島存在農業商品化現象,B項符合題意;A:題干體現江心島種植蘿卜,不能說明該島面臨糧食短缺問題,A項不符合題意;C:題干沒有說明這個島的農業生產是雇人進行的,所以不能說出現早期雇傭關系,C項不符合題意;D:題干僅僅體現江心島出現了農業商品化現象,并沒有成為全國性貿易中心,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宋朝經濟發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5.(2024七下·三水期末)在臨安等城市中,南宋政府針對不同對象設立了不同的養恤機構,如有賑濟流落街頭的老弱病殘或乞丐的福田院,有收養社會棄子棄嬰的慈幼局等。這一舉措( )A.確保了長治久安 B.完善了中央機構C.緩和了社會矛盾 D.消除了貧富差距【答案】C【知識點】南宋的偏安【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在臨安等城市中,南宋政府針對不同對象設立了不同的養恤機構,如有賑濟流落街頭的老弱病殘或乞丐的福田院,有收養社會棄子棄嬰的慈幼局等”可知,在臨安等城市中,南宋政府針對不同對象設立了不同的養恤機構,如有賑濟流落街頭的老弱病殘或乞丐的福田院,有收養社會棄子棄嬰的慈幼局等。這一舉措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C項符合題意;A:確保了長治久安說法太絕對,夸大了該措施的作用,A項不符合題意;B:題干強調的是“針對不同對象設立了不同的養恤機構”,與中央機構無關,B項不符合題意;D:題干強調的是“針對不同對象設立了不同的養恤機構”,并不能消除貧富差距,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南宋養恤機構,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6.(2024七下·三水期末)中國古代某一地方行政機構既是朝廷的派出機構,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機構,有利于加強中央與地方的聯系。這一機構是( )A.郡縣 B.郡國 C.行省 D.三司【答案】C【知識點】行省制度及其影響【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中國古代某一地方行政機構既是朝廷的派出機構,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機構,有利于加強中央與地方的聯系”和結合所學可知,中書省是中央的中樞機構,地方上遇有重大事務,就派高級官員到地方處理,這些官員帶有“行中書省事”頭銜,簡稱“行省”,到忽必烈在位的后期,這些行省不再帶有中書省的官銜,行省逐漸由臨時性的中央派出機構轉變為常設的地方最高行政機構,行省制度在元朝以后的明清時期繼續沿用,C項符合題意;A:郡縣制是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郡縣本身并不是朝廷的派出機構,而是直接由中央或上級行政機構管轄的地方行政區劃,A項不符合題意;B:郡國并行制是漢初的地方行政制度,其中郡與諸侯國并存,諸侯國并非朝廷的派出機構,而是擁有相對獨立權力的封國,B項不符合題意;D:三司在明朝是指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指揮使司,它們分別負責行政、司法和軍事事務,這三者并非朝廷的派出機構,而是直接由中央設立并管理的地方行政機構,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行省制度,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7.(2024七下·三水期末)元朝參照南宋舊制,先后設立泉州、上海、溫州等市舶司,招集舶商赴海外交易珠寶、香料等物;制定“市舶則法二十三條”。這表明元朝( )A.重視海外貿易 B.驛站制度發達C.廢除重農抑商 D.發展朝貢貿易【答案】A【知識點】宋元時期發達的中外交通【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元朝參照南宋舊制,先后設立泉州、上海、溫州等市舶司,招集舶商赴海外交易珠寶、香料等物;制定‘市舶則法二十三條’”可知,元朝重視海外貿易,A項符合題意;B:“驛站制度發達”表明陸路交通便利,與設市舶司、海外交易等不符,B項不符合題意;C:題干主旨是強調元朝重視海外貿易,未體現廢除重農抑商,C項不符合題意;D:朝貢貿易是通過兩國官方使節的往返,以禮物贈答進行交換的貿易方式,而題干體現的是舶商自由貿易,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元朝重視海外貿易,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8.(2024七下·三水期末)《馬可·波羅游紀》記載:“凡世界上最為稀奇珍貴的東西,都能在這座城市找到……契丹各行省和帝國其它各行省,凡有貴重值錢的東西都運到這里,供應大批群眾的需要”。“這座城市”是( )A.唐朝長安 B.北宋汴京 C.南宋臨安 D.元朝大都【答案】D【知識點】元朝的建立與統一【解析】【分析】D:根據題干“馬可·波羅游紀》記載:凡世界上最為稀奇珍貴的東西,都能在這座城市找到……契丹各行省和帝國其它各行省,凡有貴重值錢的東西都運到這里,供應大批群眾的需要”和結合所學可知,馬可·波羅在元朝時期來到中國,在元朝政府任職,D項符合題意;A:馬可·波羅是在元朝時期來到中國,而不是唐朝時期,A項不符合題意;B:馬可·波羅是在元朝時期來到中國,而不是北宋,B項不符合題意;C:馬可·波羅是在元朝時期來到中國,而不是南宋,C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元朝大都,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9.(2024七下·三水期末)“六兒”為女真語,多在元雜劇中出現,是角色“童仆”通名。這一稱謂在當時北方日常口語交際中廣泛使用,后來在南戲中也發現了該詞。這表明,當時( )A.南北交流加強 B.市民階層興起C.地域差異消除 D.雜劇遍及城鄉【答案】A【知識點】宋元時期的文化——宋詞、元曲、資治通鑒【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這一稱謂在當時北方日常口語交際中廣泛使用,后來在南戲中也發現了該詞”和結合所學可知,元朝時期,邊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遷入中原和江南,同漢族等雜居相處。元朝境內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促進了各族經濟、文化的發展與交融。由此可知,題干表明,當時南北交流加強,A項符合題意;B:隨著城市的繁榮,宋代時市民階層不斷壯大,不是元代時市民階層才興起,B項不符合題意;C:宋元時期地域差異消除與史實不符,C項不符合題意;D:題干表述的是“童仆”這一稱謂在南北方通用,而不是說雜劇遍及城鄉,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元雜劇,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0.(2024七下·三水期末)題20如圖文物共同反映了宋元時期( )A.海上交通發達 B.科技成就突出C.印刷技術成熟 D.軍事裝備先進【答案】B【知識點】宋元時期的科技——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北宋水浮法指南針、宋朝火蒺藜、元朝轉輪排字技術”可知,題干文物中指南針的發明、火藥武器的應用以及印刷術的改進,說明當時科學技術成就突出,B項符合題意;A:題干未體現海上交通發達,A項不符合題意;C:印刷技術成熟只反映了部分信息,C項不符合題意;D:“宋朝火蒺藜”屬于火藥武器,與軍事裝備先進不符,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宋元時期的科技,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1.(2024七下·三水期末)顧炎武抨擊“八股之害,等于焚書”;顏元也持類似的觀點,抨擊“八股行而天下無學術”。他們的依據是,八股取士( )A.否定儒學 B.強化皇權 C.形式呆板 D.禁錮思想【答案】D【知識點】科舉考試的變化【解析】【分析】D:根據題干“顧炎武抨擊‘八股之害,等于焚書’;顏元也持類似的觀點,抨擊‘八股行而天下無學術’”和結合所學可知,明朝科舉對考試答卷的文體格式、段落劃分,都有嚴格的規定,要求答卷由八個部分組成,其中后四個部分為主體,每部分要有兩股對仗的文字,因此稱為“八股文”。八股文內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脫離實際,禁錮思想。應試的人為了能夠被錄取,只有死讀“四書”“五經”,成為皇帝旨意的順從者。因此,他們的根據是,八股取士禁錮思想,D項符合題意;A:否定儒學說法錯誤,八股取士嚴格按照四書五經規定考試科目,A項不符合題意;B:強化皇權是八股取士的目的,但是題干反映的是八股取士對思想的禁錮,B項不符合題意;C:題干反映的是八股取士禁錮了思想,未體現形式呆板,C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八股取士,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2.(2024七下·三水期末)如圖是《明朝史話》的目錄節選,橫線處最恰當的標題是( )二、革舊鼎新,大權獨攬 (一)三司分治,權歸中央 (二)____ (三)“將不專軍,軍不私將”——明朝的衛所制度A.制錢谷,收精兵 B.建驛站,設行省C.廢中書,罷丞相 D.設軍機,封達賴【答案】C【知識點】朱元璋強化皇權【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三司分治,權歸中央”“明朝的衛所制度”可知,反映的是明朝時期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在地方,朱元璋取消行中書省,設立“三司”,將原來行中書省的權力一分為三,互不統屬,從而使行省的權力分散。朱元璋還先后分封諸子為王,駐守各地,監控地方,鞏固皇室。同時在地方上設立衛所制度。在中央,朱元璋為進一步集中權力,廢除了以往長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提升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的職權,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C項符合題意;A:制錢谷,收精兵是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A項不符合題意;B:建驛站,設行省是元朝時期的統治措施,B項不符合題意;D:設軍機,封達賴是清朝時期的統治措施,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明朝強化中央集權,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3.(2024七下·三水期末)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結合東南沿海的地形、我情與倭情,論述了練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練兵理論和計劃。這表明,戚繼光( )A.臨危受命抗擊倭寇 B.注意招募農民子弟C.注重總結作戰經驗 D.基本解除沿海倭患【答案】C【知識點】戚繼光抗倭【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結合東南沿海的地形、我情與倭情,論述了練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練兵理論和計劃”可知,戚繼光在抗倭斗爭中注重總結作戰經驗,從而提出較為完整的練兵理論和計劃,C項符合題意;A:題干描述的是戚繼光總結作戰經驗,提出較為完整的練兵理論和計劃,未涉及戚繼光臨危受命抗擊倭寇,A項不符合題意;B:題干未涉及戚繼光招募士兵的情況,強調的是注重總結作戰經驗,B項不符合題意;D:戚繼光率領戚家軍在臺州九戰九捷,后又轉戰福建、廣東等地,基本解除了東南沿海的倭患,不是沿海倭患,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戚繼光抗倭,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4.(2024七下·三水期末)1656年,《本草綱目》被波蘭人卜彌格譯成拉丁文,在維也納出版。1735以后,該書又陸續被翻譯成法、德、英、俄等多種文字。這表明《本草綱目》( )A.在世界范圍廣泛傳播 B.總結了以往的先進經驗C.豐富了中國醫學寶庫 D.進行了醫學技術的革新【答案】A【知識點】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綱目》、《天工開物》、《農政全書》【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1656年,《本草綱目》被波蘭人卜彌格譯成拉丁文,在維也納出版。1735以后,該書又陸續被翻譯成法、德、英、俄等多種文字”可知,這表明《本草綱目》在世界范圍廣泛傳播,A項符合題意;B:題干未反映出《本草綱目》總結了以往的先進經驗,體現的是在世界范圍的影響,B項不符合題意;C:豐富了中國醫學寶庫與題干無關,題干未出現相關信息,反映的是對世界的影響,C項不符合題意;D:進行了醫學技術的革新說法不準確,《本草綱目》主要是搜集和整理800多中醫學書籍并實地考察總結而成,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本草綱目》,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5.(2024七下·三水期末)朱元璋下令山東、河南農民,自1394年以后新墾田地,“不論多寡,永不征收賦稅”;還規定地方官員任滿赴京考課的,“必書農桑學校之績”。由此可見,朱元璋( )A.主張改革官制 B.注重監察百官C.強化君主專制 D.重視農業發展【答案】D【知識點】朱元璋強化皇權【解析】【分析】D:根據題干“朱元璋下令山東、河南農民,自1394年以后新墾田地,‘不論多寡,永不征收賦稅’;還規定地方官員任滿赴京考課的,‘必書農桑學校之績’”可知,朱元璋重視農業發展,D項符合題意;A:題干未涉及官制改革,A項不符合題意;B:題干未涉及注重監察百官,B項不符合題意;C:朱元璋強化君主專制的重要表現是廢除丞相,權歸六部,六部的長官對皇帝負責,與題干不符,C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朱元璋強化君主專制,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6.(2024七下·三水期末)1662年,荷蘭投降條款記載:“荷方將熱蘭遮城堡和外堡、大炮、軍用物資、現金以及其他屬于東印度公司的財產全部移交鄭方”。與此條款直接相關的是( )A.臺灣回到祖國懷抱 B.冊封五世達賴喇嘛C.平定大小和卓叛亂 D.清政府設立臺灣府【答案】A【知識點】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朝在臺灣建制【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1662年”“荷方將熱蘭遮城堡和外堡、大炮、軍用物資、現金以及其他屬于東印度公司的財產全部移交鄭方”和結合所學可知,1662年2月,經過8個月的圍攻,鄭成功發動總攻,荷蘭殖民長官被迫投降。至此,被荷蘭侵略者占據了38年的臺灣,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A項符合題意;B:1653年清朝順治皇帝冊封五世達賴喇嘛,B項不符合題意;C:1759年清朝乾隆皇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亂,C項不符合題意;D:1684年清政府設立臺灣府,隸屬福建省,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鄭成功收復臺灣,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7.(2024七下·三水期末)如圖是土爾扈特部回歸后,乾隆帝頒發給其首領渥巴錫的官印,印面鐫刻滿蒙兩種文字,意為“忠誠的舊土爾扈特部英勇之王”。此官印可印證清朝( )A.君主專制的強化 B.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C.東南邊疆的穩定 D.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答案】B【知識點】清朝對西北疆域的管轄【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如圖是土爾扈特部回歸后,乾隆帝頒發給其首領渥巴錫的官印,印面鐫刻滿蒙兩種文字,意為:‘忠誠的舊土爾扈特部英勇之王’”和結合所學可知,1771年,西遷的蒙古族土爾扈特部,因不堪忍受沙皇俄國的控制與壓迫,在其杰出首領渥巴錫的領導下,回歸祖國,為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譜寫了光輝的篇章,B項符合題意;A: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體現在軍機處的設置等,與題干中土爾扈特部回歸不符,題干反映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A項不符合題意;C:東南邊疆的穩定與題干不符,土爾扈特部是北方蒙古族部落之一,東南邊疆地理位置錯誤,C項不符合題意;D: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與題干不符,題干未涉及社會經濟問題,題干反映的是多民族國家的鞏固,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8.(2024七下·三水期末)《河南省志》記載:“清乾隆、嘉慶后,凡河南都會及滿洲、蘭州、西安、內蒙古等處,皆有本縣之商業”。這反映了當時( )A.嚴格限制商品交易 B.商業活動范圍得到擴大C.全國市場完全形成 D.河南成為全國商業中心【答案】B【知識點】清朝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清乾隆、嘉慶后,凡河南都會及滿洲、蘭州、西安、內蒙古等處,皆有本縣之商業”和結合所學可知,清朝前期的商業很發達,陸路和水路的商旅往來頻繁,各地的商品貿易十分興盛,形成了由農村集市、城鎮市場、區域性市場和全國性市場組成的商業網,題干明確提到河南的商業活動不僅限于本地,還擴展到了滿洲、蘭州、西安、內蒙古等遠處地區,這表明當時的商業活動范圍已經得到了顯著的擴大,B項符合題意;A:題干“清乾隆、嘉慶后,凡河南都會及滿洲、蘭州、西安、內蒙古等處,皆有本縣之商業”描述了商業活動的廣泛分布,而非限制商品交易,A項不符合題意;C:題干雖提到了多個地區的商業活動,但未提及這些地區之間是否形成了緊密的市場聯系,更未說明全國市場已經“完全”形成,“全國市場完全形成”過于絕對,C項不符合題意;D:題干雖提到了河南的商業活動,但未將河南與全國其他地區的商業活動進行比較,無法得出“河南成為全國商業中心”的結論,且從常識和歷史背景來看,河南在清代雖然商業繁榮,但未成為全國商業中心,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清朝經濟發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9.(2024七下·三水期末)1678年,康熙在科舉基礎上開創了博學鴻詞科,由大臣推薦人才,只要品德高尚、確有真才實學的人,不論貧富貴賤都可以推舉,并由皇帝親自考試錄用。這( )A.造成了冗官現象 B.阻礙了學術發展C.削弱了丞相權力 D.擴大了選官范圍【答案】D【知識點】文字獄與文化專制政策【解析】【分析】D:根據題干“1678年,康熙在科舉基礎上開創了博學鴻詞科,由大臣推薦人才,只要品德高尚、確有真才實學的人,不論貧富貴賤都可以推舉,并由皇帝親自考試錄用”可知,擴大了選官范圍,D項符合題意;A:宋朝的重文輕武政策造成了冗官現象,A項不符合題意;B:題干未涉及學術發展問題,B項不符合題意;C:朱元璋時已經廢除丞相制,C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清朝科舉制發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30.(2024七下·三水期末)康熙年間,清政府要求出海商船必須呈明地方官,登記姓名,給發執照,對船只的規制、水手人數、出口商品以及目的地等均有一定的限制。這表明,清政府( )A.放棄閉關鎖國政策 B.鼓勵民間對外交往C.重視民眾戶籍管理 D.嚴格限制對外貿易【答案】D【知識點】閉關鎖國政策【解析】【分析】D:根據題干“康熙年間,清政府要求出海商船必須呈明地方官,登記姓名,給發執照,對船只的規制、水手人數、出口商品以及目的地等均有一定的限制”和結合所學可知,清朝統治者認為天朝物產豐富,無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國進行經濟交流。當時西方的殖民者正向東方擴展勢力,清朝統治者擔心國家領土主權受到侵犯,又懼怕沿海人民同外國人交往,會危及自己的統治,于是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D項符合題意;A:清朝時期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A項不符合題意;B:清朝時期嚴格限制民間對外交往,B項不符合題意;C:題干反映的是限制對外貿易,與戶籍管理制度無關,C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閉關鎖國,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31題14分,32題12分,33題14分,共40分)31.(2024七下·三水期末)隋唐以來,中國傳統農業不斷發展。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初田地荒蕪的很多,后來逐漸墾辟。至天寶(唐玄宗后期年號)年間,許多高山深谷地帶也開墾出來,墾田面積達850萬頃。糧食畝產量也有增加,天寶八年,官倉存糧達9600萬石。唐前期重要的水利工程多達160多處,江南水田地區還出現了一些新的灌溉工具,其中主要有水車和筒車。——張傳璽《簡明中國古代史》材料二 宋代主要農書的出版地域分布情況地區(北方) 數量 地區(南方) 數量開封府 1 兩浙路 23京西路 9 福建路 19河東路 2 江南東路 1陜西路 1 江南西路 3——整理自邱志誠《宋代農書的時空分布及其傳播方式》材料三 在明清時代的糧食生產中,從美洲引進的高產農作物適應了當時人口激增的形勢,為中國人民征服貧瘠山區和高寒地區,緩解民食問題,作出了巨大貢獻。沒有它們的推廣,明清時代耕地的擴大和單產的提高都會受到限制。——李根蟠《中國古代農業》(1)根據材料一、概括唐朝農業的發展狀況。(2)根據材料二、歸納宋代農書的分布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呈現這一特點的原因。(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舉兩例從美洲引進的高產農作物并簡析它對當時中國的影響。【答案】(1)狀況:耕地面積增加;糧食畝產量提高;水利工程數量多;出現了一些新的灌溉工具,主要有水車和筒車。(2)特點:農書的出版地域分布主要集中在南方;原因:宋代經濟重心的南移。(3)農作物:玉米和甘薯。影響:適應了當時人口激增的形勢;緩解了民食問題;促進了明清時代耕地的擴大和單產的提高。【知識點】盛唐經濟的繁榮;宋代的經濟發展;明朝的經濟發展【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至天寶(唐玄宗后期年號)年間,許多高山深谷地帶也開墾出來,墾田面積達850萬頃”可知,耕地面積增加;根據材料一“糧食畝產量也有增加,天寶八年,官倉存糧達9600萬石”可知,糧食畝產量提高;根據材料一“唐前期重要的水利工程多達160多處”可知,水利工程數量多;根據材料一“江南水田地區還出現了一些新的灌溉工具,其中主要有水車和筒車”可知,出現了一些新的灌溉工具,主要有水車和筒車。(2)根據材料二“宋代主要農書的出版地域分布情況”可知,宋代農書的分布特點是農書的出版地域分布主要集中在南方。結合所學可知,宋代經濟重心的南移使農書的出版地域分布主要集中在南方。(3)根據所學可知,從美洲引進的高產農作物主要有玉米和甘薯。根據材料三“在明清時代的糧食生產中,從美洲引進的高產農作物適應了當時人口激增的形勢”可知,適應了當時人口激增的形勢;根據材料三“為中國人民征服貧瘠山區和高寒地區,緩解民食問題,作出了巨大貢獻”可知,緩解了民食問題;根據材料三“沒有它們的推廣,明清時代耕地的擴大和單產的提高都會受到限制”可知,促進了明清時代耕地的擴大和單產的提高。故答案為:(1)狀況:耕地面積增加;糧食畝產量提高;水利工程數量多;出現了一些新的灌溉工具,主要有水車和筒車。(2)特點:農書的出版地域分布主要集中在南方;原因:宋代經濟重心的南移。(3)農作物:玉米和甘薯。影響:適應了當時人口激增的形勢;緩解了民食問題;促進了明清時代耕地的擴大和單產的提高。【點評】本題以三則材料為依托,考查唐朝農業的發展狀況、宋代農書的分布特點和原因、從美洲引進的高產農作物,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與解讀、調動與運用知識等能力,解題時要注意材料關鍵信息,從材料找出關鍵句子,對這些語句進行分析,把它和課本所學結合回答。(1)狀況:根據材料一“至天寶(唐玄宗后期年號)年間,許多高山深谷地帶也開墾出來,墾田面積達850萬頃。”得出:耕地面積增加;根據材料一“糧食畝產量也有增加,天寶八年,官倉存糧達9600萬石。”得出:糧食畝產量提高;根據材料一“唐前期重要的水利工程多達160多處”得出:水利工程數量多;根據材料一“江南水田地區還出現了一些新的灌溉工具,其中主要有水車和筒車。”得出:出現了一些新的灌溉工具,主要有水車和筒車。(2)特點:根據材料二“宋代主要農書的出版地域分布情況”可知,宋代農書的分布特點是農書的出版地域分布主要集中在南方;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經濟重心的南移使農書的出版地域分布主要集中在南方。(3)農作物:結合所學可知,從美洲引進的高產農作物主要有玉米和甘薯。影響:根據材料三“在明清時代的糧食生產中,從美洲引進的高產農作物適應了當時人口激增的形勢”得出:適應了當時人口激增的形勢;根據材料三“為中國人民征服貧瘠山區和高寒地區,緩解民食問題,作出了巨大貢獻。”得出:緩解了民食問題;根據材料三“沒有它們的推廣,明清時代耕地的擴大和單產的提高都會受到限制。”得出:促進了明清時代耕地的擴大和單產的提高。32.(2024七下·三水期末)藝術是時代的產物。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李世民及之后的君主對書法的喜愛和提倡,不僅讓全民對書法有著尊重和踐行,更從科舉制上讓書法成為選拔人才的標準之一。士階層熱衷于鉆研書法,模仿書法大家,繼而創造新的書法技巧,追求新的書法成果。——喬麗麗《唐朝書法與唐朝社會的關系研究》材料二 清代,揚州成為徽商經營鹽業的重鎮,資本雄厚的徽商紛紛蓄養自己的戲班,以備皇帝南巡之際迎接圣駕。他們特別注意了兩點:一是打破昆山腔一腔獨霸的局面,吸收其他地方戲作為演出的組成部分;二是從四方招攬高水平的演員和其他方面的戲曲人才。——朱萬曙《徽商的文化貢獻》(1)根據材料一、歸納推動唐朝書法發展的主要因素。(2)根據材料二、指出徽商推動戲曲發展的舉措,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影響。(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藝術與政治、經濟的內在關系。【答案】(1)主要因素:統治者的重視,科舉制規定書法成為選拔人才的標準之一,士階層對書法的鉆研(2)舉措:一是打破昆山腔一腔獨霸的局面,吸收其他地方戲作為演出的組成部分;二是從四方招攬高水平的演員和其他方面的戲曲人才。影響:徽調不斷吸收昆曲、秦腔、京調、漢調等地方戲的優點,加以創造和改進,在道光年間逐漸形成為一個新的劇種“皮黃戲”。皮黃戲博采其他劇種的優點,又帶有北京的地方特色,以后就被稱為“京戲”或“京劇”。(3)內在關系:藝術與政治經濟是互相關聯的。藝術不僅是政治經濟的反映和批判,同時也受到政治經濟因素的制約與塑造。【知識點】唐朝的文學藝術——唐詩、書法、繪畫;清朝的文學藝術——紅樓夢、昆曲、京劇【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李世民及之后的君主對書法的喜愛和提倡,不僅讓全民對書法有著尊重和踐行,更從科舉制上讓書法成為選拔人才的標準之一。士階層熱衷于鉆研書法,模仿書法大家,繼而創造新的書法技巧,追求新的書法成果。”可知,推動唐朝書法發展的主要因素是統治者的重視,科舉制規定書法成為選拔人才的標準之一,士階層對書法的鉆研。(2)根據材料二“清代,揚州成為徽商經營鹽業的重鎮,資本雄厚的徽商紛紛蓄養自己的戲班,以備皇帝南巡之際迎接圣駕。他們特別注意了兩點:一是打破昆山腔一腔獨霸的局面,吸收其他地方戲作為演出的組成部分;二是從四方招攬高水平的演員和其他方面的戲曲人才”可知,徽商推動戲曲發展的舉措一是打破昆山腔一腔獨霸的局面,吸收其他地方戲作為演出的組成部分;二是從四方招攬高水平的演員和其他方面的戲曲人才。結合所學可知,徽調不斷吸收昆曲、秦腔、京調、漢調等地方戲的優點,加以創造和改進,在道光年間逐漸形成為一個新的劇種“皮黃戲”。后來,皮黃戲被稱為“京戲”或“京劇”。(3)綜合上述材料可知,唐朝書法發展,徽商推動戲曲發展的舉措可總結出藝術與政治、經濟的內在關系是:藝術與政治經濟是互相關聯的。藝術不僅是政治經濟的反映和批判,同時也受到政治經濟因素的制約與塑造。故答案為:(1)主要因素:統治者的重視,科舉制規定書法成為選拔人才的標準之一,士階層對書法的鉆研。(2)舉措:一是打破昆山腔一腔獨霸的局面,吸收其他地方戲作為演出的組成部分;二是從四方招攬高水平的演員和其他方面的戲曲人才。影響:徽調不斷吸收昆曲、秦腔、京調、漢調等地方戲的優點,加以創造和改進,在道光年間逐漸形成為一個新的劇種“皮黃戲”。皮黃戲博采其他劇種的優點,又帶有北京的地方特色,以后就被稱為“京戲”或“京劇”。(3)內在關系:藝術與政治經濟是互相關聯的。藝術不僅是政治經濟的反映和批判,同時也受到政治經濟因素的制約與塑造。【點評】本題以二則材料為依托,考查推動唐朝書法發展的主要因素、徽商推動戲曲發展的舉措及影響、藝術與政治、經濟的內在關系,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與解讀、調動與運用知識等能力,解題時要注意材料關鍵信息,從材料找出關鍵句子,對這些語句進行分析,把它和課本所學結合回答。(1)主要因素:根據材料一“李世民及之后的君主對書法的喜愛和提倡,不僅讓全民對書法有著尊重和踐行,更從科舉制上讓書法成為選拔人才的標準之一。士階層熱衷于鉆研書法,模仿書法大家,繼而創造新的書法技巧,追求新的書法成果。”可歸納出推動唐朝書法發展的主要因素是:統治者的重視,科舉制規定書法成為選拔人才的標準之一,士階層對書法的鉆研(2)舉措:根據材料二“清代,揚州成為徽商經營鹽業的重鎮,資本雄厚的徽商紛紛蓄養自己的戲班,以備皇帝南巡之際迎接圣駕。他們特別注意了兩點:一是打破昆山腔一腔獨霸的局面,吸收其他地方戲作為演出的組成部分;二是從四方招攬高水平的演員和其他方面的戲曲人才。”可知,徽商推動戲曲發展的舉措是:一是打破昆山腔一腔獨霸的局面,吸收其他地方戲作為演出的組成部分;二是從四方招攬高水平的演員和其他方面的戲曲人才。影響:結合所學可知,徽商推動戲曲發展的舉措帶來的影響是:徽調不斷吸收昆曲、秦腔、京調、漢調等地方戲的優點,加以創造和改進,在道光年間逐漸形成為一個新的劇種“皮黃戲”。后來,皮黃戲被稱為“京戲”或“京劇”。(3)內在關系:綜合上述材料,唐朝書法發展,徽商推動戲曲發展的舉措。可以總結出藝術與政治、經濟的內在關系是:藝術與政治經濟是互相關聯的。藝術不僅是政治經濟的反映和批判,同時也受到政治經濟因素的制約與塑造。33.(2024七下·三水期末)歷代王朝通過不斷完善邊疆治理,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朝設安西與北庭都護府,代表朝廷在西域行使職權。在西域廣置屯田,鼓勵從內地移民,興修水渠與坎兒井;內地先進的技術傳到了西域,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杜文玉《唐朝如何經略西域》材料二 大元帝師統領諸國僧尼中興釋教之印此玉印是元成宗賜給西藏第五任帝師(宣政院首長)扎巴俄色的印信,現藏于西藏博物館。材料三 施瑯平定臺灣后,向康熙呈遞奏疏《恭陳臺灣棄留疏》力主固守臺灣。他指出“臺灣土地千里,戶口數十萬”,是東南數省的屏障;西方殖民勢力已觸及到東南沿海,臺灣一旦放棄,必為侵略者所占,后患無窮。最后,康熙帝采納了施瑯的建議,將臺灣重新置于中央政府的管理之下。——據安然《施瑯大將軍》等(1)根據材料一,概括唐朝治理西域的措施。(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該玉印反映的歷史信息。(3)根據材料三,指出施瑯在臺灣問題上的主張,并分析他持此主張的理由。【答案】(1)措施:設置機構管轄,移民屯田,開發西域,引進先進技術,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發展。(2)歷史信息:元朝設置宣政院掌管全國佛教事務并統轄吐蕃地區軍政事務,西藏地區正式成為我國中央政府統轄的行政區域。(3)主張:固守臺灣,設置機構管轄。理由:臺灣可以作為東南數省的屏障,在國防上具有重要戰略意義,被西方殖民侵略勢力覬覦。【知識點】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元朝的疆域及對邊疆地區的管轄;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朝在臺灣建制【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唐朝設安西與北庭都護府,代表朝廷在西域行使職權”可知,唐朝設置專門機構管轄西域;根據材料一“在西域廣置屯田,鼓勵從內地移民,興修水渠與坎兒井”可知,唐朝鼓勵移民屯田,開發西域地區;根據材料一“內地先進的技術傳到了西域,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可知,唐朝引進內地先進技術,促進西域的社會經濟發展。(2)根據材料二“此玉印是元成宗賜給西藏第五任帝師(宣政院首長)扎巴俄色的印信”和結合所學可知,元朝建立后,設置宣政院設置宣政院掌管全國佛教事務并統轄吐蕃地區軍政事務,也標志著西藏地區正式成為我國中央政府統轄的行政區域。(3)根據材料三“施瑯平定臺灣后,向康熙呈遞奏疏《恭陳臺灣棄留疏》力主固守臺灣”可知,施瑯主張固守臺灣,設置機構管轄。根據材料三“他指出‘臺灣土地千里,戶口數十萬’,是東南數省的屏障;西方殖民勢力已觸及到東南沿海,臺灣一旦放棄,必為侵略者所占,后患無窮”可知,臺灣是東南數省的屏障,在國防上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臺灣也一直被西方殖民侵略勢力覬覦。故答案為:(1)措施:設置機構管轄,移民屯田,開發西域,引進先進技術,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發展。(2)歷史信息:元朝設置宣政院掌管全國佛教事務并統轄吐蕃地區軍政事務,西藏地區正式成為我國中央政府統轄的行政區域。(3)主張:固守臺灣,設置機構管轄。理由:臺灣可以作為東南數省的屏障,在國防上具有重要戰略意義,被西方殖民侵略勢力覬覦。【點評】本題以三則材料為依托,考查唐朝治理西域的措施、宣政院、施瑯在臺灣問題上的主張,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與解讀、調動與運用知識等能力,解題時要注意材料關鍵信息,從材料找出關鍵句子,對這些語句進行分析,把它和課本所學結合回答。(1)據材料“唐朝設安西與北庭都護府,代表朝廷在西域行使職權”可知,唐朝設置專門機構管轄西域,據材料“在西域廣置屯田,鼓勵從內地移民,興修水渠與坎兒井”可知,唐朝鼓勵移民屯田,開發西域地區,據材料“內地先進的技術傳到了西域,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可知,唐朝引進內地先進技術,促進西域的社會經濟發展。(2)據材料“此玉印是元成宗賜給西藏第五任帝師(宣政院首長)扎巴俄色的印信”并結合所學可知,元朝建立后,設置宣政院設置宣政院掌管全國佛教事務并統轄吐蕃地區軍政事務,也標志著西藏地區正式成為我國中央政府統轄的行政區域。(3)主張:據材料“施瑯平定臺灣后……力主固守臺灣……將臺灣重新置于中央政府的管理之下”可知,施瑯主張固守臺灣,設置機構管轄。理由:據材料“他指出……是東南數省的屏障……臺灣一旦放棄,必為侵略者所占,后患無窮”可知,臺灣是東南數省的屏障,在國防上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臺灣也一直被西方殖民侵略勢力覬覦。1 / 1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三水區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7月期末試卷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1.(2024七下·三水期末)這一工程始建于605年,征用了360萬民工挖掘連接黃河、淮河的通濟渠,10萬民工疏通連接淮河、長江的古邗溝。“這一工程”指的是( )A.都江堰 B.大運河 C.趙州橋 D.明長城2.(2024七下·三水期末)我國古代某位皇帝“首開殿試策舉人,開武選,置試官、員外官,廣攬人才”。上述材料描述的是( )A.隋煬帝 B.唐太宗 C.武則天 D.唐玄宗3.(2024七下·三水期末)唐太宗特意修了一條“參天可汗道”,以便利西域各族往來,增強中原地區與西域的聯系。這表明,唐太宗注重( )A.擴大民族交往 B.考核地方官吏C.發展文教事業 D.完善政治制度4.(2024七下·三水期末)如圖是出土于甘肅省的唐三彩,其造型吸收了波斯薩珊和粟特金銀器的特色。這反映了唐朝( )A.瓷器色彩亮麗 B.文學藝術多彩C.尚武精神盛行 D.社會風氣開放5.(2024七下·三水期末)有學者認為,“這套制度在唐朝的政治運作中,追求體制內最大限度的民主,讓決策、審議和行政權各自獨立,使得權力分配均衡合理且切實可行”。他評價的是( )A.三公九卿制 B.內閣制 C.三省六部制 D.南書房6.(2024七下·三水期末)該著作成書于唐太宗時期,科學地概括了印度次大陸的地理概況,特別是對各地宗教寺院的狀況和佛教的故事傳說都作了詳細的記載。該著作是( )A.《水經注》 B.《大唐西域記》C.《千金方》 D.《徐霞客游記》7.(2024七下·三水期末)為加強邊防,唐玄宗在沿邊重鎮設立十個節度使。節度使最初只掌兵權,后來總攬軍、政、財、監之權,權重勢雄,獨霸一方。這導致了,唐朝中后期( )A.地方勢力過大 B.中外交流受阻C.政權更迭頻繁 D.南方經濟蕭條8.(2024七下·三水期末)北宋時期,通判在與知州爭吵時常說“我監州也,朝廷使我來監汝”。據此可知,宋代地方官員( )A.沒有實權 B.通力合作 C.定期調動 D.相互牽制9.(2024七下·三水期末)宋代規定:在宋遼或宋夏戰爭中曾經英勇抗敵者、上書言邊事或邊事有功者,其應舉人可免除解試而直接參加省試。該規定旨在( )A.發展邊境貿易 B.實現科舉公平C.增強邊防力量 D.加強中央集權10.(2024七下·三水期末)歐陽修在《邊戶》一詩中講述了宋遼邊境上民戶生活狀況的變化:邂逅輒相射,殺傷兩常俱……自從澶州盟,南北結歡娛。這表明,澶淵之盟( )A.利于和平發展 B.遭到群臣反對C.消除宋遼差異 D.加重人民負擔11.(2024七下·三水期末)1137年,金熙宗“興制度禮樂,立孔子廟于上京”,又于1141年親自赴孔子廟祭祀,并對臣下說“孔子雖無位,其道可遵,使萬世景仰”。這反映了,金熙宗( )A.重視法制 B.加強皇權 C.推崇儒學 D.重用漢人12.(2024七下·三水期末)宋代江南人好吃河鮮,臨安賣魚飯(菜肴)者便“多育鰍鱔甕器中,旋殺旋烹”;百姓喜食獐肉,平江屠夫便“飼養數十頭獐子,買賣獐肉”。這反映了,當時江南地區( )A.農業水平超越北方 B.娛樂生活豐富多彩C.商業經營方式多元 D.商業迎合市民需求13.(2024七下·三水期末)題13表為《諸蕃志》記載宋代福建瓷器外銷情況。據此可知,宋代福建瓷器( )瓷器 輸往地區青釉劃花篦紋碗 東亞日本白瓷盒 東南亞印尼青瓷 西亞土耳其瓷瓶 北非肯尼亞A.制作工藝高超 B.銷售范圍廣C.設計樣式先進 D.生產規模小14.(2024七下·三水期末)南宋詩人楊萬里曾路過安徽銅陵的江心島,發現島“闊三百里,只種蘿卜,賣至金陵”,于是寫下“島居莫笑三百里,菜把活他千萬人”。這反映了該島( )A.面臨糧食短缺問題 B.存在農業商品化現象C.出現早期雇傭關系 D.成為全國性貿易中心15.(2024七下·三水期末)在臨安等城市中,南宋政府針對不同對象設立了不同的養恤機構,如有賑濟流落街頭的老弱病殘或乞丐的福田院,有收養社會棄子棄嬰的慈幼局等。這一舉措( )A.確保了長治久安 B.完善了中央機構C.緩和了社會矛盾 D.消除了貧富差距16.(2024七下·三水期末)中國古代某一地方行政機構既是朝廷的派出機構,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機構,有利于加強中央與地方的聯系。這一機構是( )A.郡縣 B.郡國 C.行省 D.三司17.(2024七下·三水期末)元朝參照南宋舊制,先后設立泉州、上海、溫州等市舶司,招集舶商赴海外交易珠寶、香料等物;制定“市舶則法二十三條”。這表明元朝( )A.重視海外貿易 B.驛站制度發達C.廢除重農抑商 D.發展朝貢貿易18.(2024七下·三水期末)《馬可·波羅游紀》記載:“凡世界上最為稀奇珍貴的東西,都能在這座城市找到……契丹各行省和帝國其它各行省,凡有貴重值錢的東西都運到這里,供應大批群眾的需要”。“這座城市”是( )A.唐朝長安 B.北宋汴京 C.南宋臨安 D.元朝大都19.(2024七下·三水期末)“六兒”為女真語,多在元雜劇中出現,是角色“童仆”通名。這一稱謂在當時北方日常口語交際中廣泛使用,后來在南戲中也發現了該詞。這表明,當時( )A.南北交流加強 B.市民階層興起C.地域差異消除 D.雜劇遍及城鄉20.(2024七下·三水期末)題20如圖文物共同反映了宋元時期( )A.海上交通發達 B.科技成就突出C.印刷技術成熟 D.軍事裝備先進21.(2024七下·三水期末)顧炎武抨擊“八股之害,等于焚書”;顏元也持類似的觀點,抨擊“八股行而天下無學術”。他們的依據是,八股取士( )A.否定儒學 B.強化皇權 C.形式呆板 D.禁錮思想22.(2024七下·三水期末)如圖是《明朝史話》的目錄節選,橫線處最恰當的標題是( )二、革舊鼎新,大權獨攬 (一)三司分治,權歸中央 (二)____ (三)“將不專軍,軍不私將”——明朝的衛所制度A.制錢谷,收精兵 B.建驛站,設行省C.廢中書,罷丞相 D.設軍機,封達賴23.(2024七下·三水期末)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結合東南沿海的地形、我情與倭情,論述了練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練兵理論和計劃。這表明,戚繼光( )A.臨危受命抗擊倭寇 B.注意招募農民子弟C.注重總結作戰經驗 D.基本解除沿海倭患24.(2024七下·三水期末)1656年,《本草綱目》被波蘭人卜彌格譯成拉丁文,在維也納出版。1735以后,該書又陸續被翻譯成法、德、英、俄等多種文字。這表明《本草綱目》( )A.在世界范圍廣泛傳播 B.總結了以往的先進經驗C.豐富了中國醫學寶庫 D.進行了醫學技術的革新25.(2024七下·三水期末)朱元璋下令山東、河南農民,自1394年以后新墾田地,“不論多寡,永不征收賦稅”;還規定地方官員任滿赴京考課的,“必書農桑學校之績”。由此可見,朱元璋( )A.主張改革官制 B.注重監察百官C.強化君主專制 D.重視農業發展26.(2024七下·三水期末)1662年,荷蘭投降條款記載:“荷方將熱蘭遮城堡和外堡、大炮、軍用物資、現金以及其他屬于東印度公司的財產全部移交鄭方”。與此條款直接相關的是( )A.臺灣回到祖國懷抱 B.冊封五世達賴喇嘛C.平定大小和卓叛亂 D.清政府設立臺灣府27.(2024七下·三水期末)如圖是土爾扈特部回歸后,乾隆帝頒發給其首領渥巴錫的官印,印面鐫刻滿蒙兩種文字,意為“忠誠的舊土爾扈特部英勇之王”。此官印可印證清朝( )A.君主專制的強化 B.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C.東南邊疆的穩定 D.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28.(2024七下·三水期末)《河南省志》記載:“清乾隆、嘉慶后,凡河南都會及滿洲、蘭州、西安、內蒙古等處,皆有本縣之商業”。這反映了當時( )A.嚴格限制商品交易 B.商業活動范圍得到擴大C.全國市場完全形成 D.河南成為全國商業中心29.(2024七下·三水期末)1678年,康熙在科舉基礎上開創了博學鴻詞科,由大臣推薦人才,只要品德高尚、確有真才實學的人,不論貧富貴賤都可以推舉,并由皇帝親自考試錄用。這( )A.造成了冗官現象 B.阻礙了學術發展C.削弱了丞相權力 D.擴大了選官范圍30.(2024七下·三水期末)康熙年間,清政府要求出海商船必須呈明地方官,登記姓名,給發執照,對船只的規制、水手人數、出口商品以及目的地等均有一定的限制。這表明,清政府( )A.放棄閉關鎖國政策 B.鼓勵民間對外交往C.重視民眾戶籍管理 D.嚴格限制對外貿易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31題14分,32題12分,33題14分,共40分)31.(2024七下·三水期末)隋唐以來,中國傳統農業不斷發展。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初田地荒蕪的很多,后來逐漸墾辟。至天寶(唐玄宗后期年號)年間,許多高山深谷地帶也開墾出來,墾田面積達850萬頃。糧食畝產量也有增加,天寶八年,官倉存糧達9600萬石。唐前期重要的水利工程多達160多處,江南水田地區還出現了一些新的灌溉工具,其中主要有水車和筒車。——張傳璽《簡明中國古代史》材料二 宋代主要農書的出版地域分布情況地區(北方) 數量 地區(南方) 數量開封府 1 兩浙路 23京西路 9 福建路 19河東路 2 江南東路 1陜西路 1 江南西路 3——整理自邱志誠《宋代農書的時空分布及其傳播方式》材料三 在明清時代的糧食生產中,從美洲引進的高產農作物適應了當時人口激增的形勢,為中國人民征服貧瘠山區和高寒地區,緩解民食問題,作出了巨大貢獻。沒有它們的推廣,明清時代耕地的擴大和單產的提高都會受到限制。——李根蟠《中國古代農業》(1)根據材料一、概括唐朝農業的發展狀況。(2)根據材料二、歸納宋代農書的分布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呈現這一特點的原因。(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舉兩例從美洲引進的高產農作物并簡析它對當時中國的影響。32.(2024七下·三水期末)藝術是時代的產物。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李世民及之后的君主對書法的喜愛和提倡,不僅讓全民對書法有著尊重和踐行,更從科舉制上讓書法成為選拔人才的標準之一。士階層熱衷于鉆研書法,模仿書法大家,繼而創造新的書法技巧,追求新的書法成果。——喬麗麗《唐朝書法與唐朝社會的關系研究》材料二 清代,揚州成為徽商經營鹽業的重鎮,資本雄厚的徽商紛紛蓄養自己的戲班,以備皇帝南巡之際迎接圣駕。他們特別注意了兩點:一是打破昆山腔一腔獨霸的局面,吸收其他地方戲作為演出的組成部分;二是從四方招攬高水平的演員和其他方面的戲曲人才。——朱萬曙《徽商的文化貢獻》(1)根據材料一、歸納推動唐朝書法發展的主要因素。(2)根據材料二、指出徽商推動戲曲發展的舉措,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影響。(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藝術與政治、經濟的內在關系。33.(2024七下·三水期末)歷代王朝通過不斷完善邊疆治理,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唐朝設安西與北庭都護府,代表朝廷在西域行使職權。在西域廣置屯田,鼓勵從內地移民,興修水渠與坎兒井;內地先進的技術傳到了西域,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杜文玉《唐朝如何經略西域》材料二 大元帝師統領諸國僧尼中興釋教之印此玉印是元成宗賜給西藏第五任帝師(宣政院首長)扎巴俄色的印信,現藏于西藏博物館。材料三 施瑯平定臺灣后,向康熙呈遞奏疏《恭陳臺灣棄留疏》力主固守臺灣。他指出“臺灣土地千里,戶口數十萬”,是東南數省的屏障;西方殖民勢力已觸及到東南沿海,臺灣一旦放棄,必為侵略者所占,后患無窮。最后,康熙帝采納了施瑯的建議,將臺灣重新置于中央政府的管理之下。——據安然《施瑯大將軍》等(1)根據材料一,概括唐朝治理西域的措施。(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該玉印反映的歷史信息。(3)根據材料三,指出施瑯在臺灣問題上的主張,并分析他持此主張的理由。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知識點】大運河的開通【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這一工程始建于605年,征用了360萬民工挖掘連接黃河、淮河的通濟渠,10萬民工疏通連接淮河、長江的古邗溝”可知,題干反映的是興建于605--610年的大運河,其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四段,B項符合題意;A:都江堰是戰國時期李冰父子修建于成都平原上的水利工程,A項不符合題意;C:趙州橋是隋朝李春設計的石拱橋,C項不符合題意;D: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到嘉峪關,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隋朝大運河,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答案】C【知識點】女皇武則天【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首開殿試策舉人,開武選”和結合所學可知,唐朝時,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都是完善科舉制的關鍵人物,武則天大力發展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科舉制度,創立殿試制度,開武舉,親自面試學生,所以題干描述的是武則天,C項符合題意;A:隋煬帝設立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度正式形成,A項不符合題意;B:唐太宗時期,大大擴充了國學的規模,B項不符合題意;D:唐玄宗時期,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殿試,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3.【答案】A【知識點】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唐太宗特意修了一條‘參天可汗道’”和結合所學可知,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得到周邊各族的擁戴,當時北方和西北地區的各族首領尊奉唐太宗為各族的“天可汗”,意即各族共同的君主,唐太宗特意修建“參天可汗道”,其主要目的是為了便利西域各族與中原地區的往來,這體現了唐太宗在民族政策上的開放和包容,注重擴大民族間的交往與聯系,A項符合題意;B:題干未提及與考核地方官吏相關的內容,且“參天可汗道”的修建與考核地方官吏無直接關聯,B項不符合題意;C:題干“參天可汗道”的修建與文化教育沒有直接聯系,而是與民族交往相關,C項不符合題意;D:題干未提及完善政治制度,且“參天可汗道”的修建與政治制度的完善無直接因果關系,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唐朝民族關系,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4.【答案】D【知識點】盛唐開放的社會風氣【解析】【分析】D:根據題干“出土于甘肅省的唐三彩,其造型吸收了波斯薩珊和粟特金銀器的特色”可知,這件唐三彩是一件被“胡化”的日用器具,體現了中原文化同少數民族文化的交融,反映了唐朝社會風氣開放,D項符合題意;A:瓷器色彩亮麗與題干無關,A項不符合題意;B:題干的唐三彩是陶器,不是文學作品,未體現文學藝術多彩,B項不符合題意;C:題干未體現尚武精神盛行,C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唐三彩,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5.【答案】C【知識點】“貞觀之治”【解析】【分析】C:根據所學可知,隋朝時確立了三省六部制,唐朝時三省六部制度進一步完善和發展,做到了將“決策、審議和行政”獨立,“政令與施政”分離,使“權力分配均衡合理且切實可行”,C項符合題意;A:三公九卿制屬于秦朝中央官制,A項不符合題意;B:內閣制度屬于明朝設立的制度,B項不符合題意;D:清朝康熙時,為加強君主專制,設立了南書房,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三省六部制,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6.【答案】B【知識點】鑒真與玄奘【解析】【分析】B:根據所學可知,貞觀初年,著名僧人玄奘不畏艱險,西游天竺取經,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由他口述弟子記錄成書的《大唐西域記》成為研究古代印度和中亞地區歷史、佛教的典籍,B項符合題意;A:《水經注》是北魏的酈道元撰寫的地理學著作所,A項不符合題意;C:《千金方》是唐人孫思邈所著的醫學著作,不可能用來研究古代印度和中亞地區的歷史和佛教,C項不符合題意;D:《徐霞客游記》為明末人徐霞客所著,但徐霞客從未到過印度,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大唐西域記》,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7.【答案】A【知識點】黃巢起義與唐朝滅亡【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為加強邊防,唐玄宗在沿邊重鎮設立十個節度使。節度使最初只掌兵權,后來總攬軍、政、財、監之權,權重勢雄,獨霸一方”和結合所學可知,為加強邊防,唐在沿邊重鎮設立節度使。節度使最初只掌兵權,后來總攬軍、政、財、監之權,權重勢雄,獨霸一方。這導致了唐朝的中央權力衰微,地方勢力過大,逐漸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A項符合題意;B:安史之亂后,中外交流受阻,B項不符合題意;C:唐朝滅亡后,政權更迭頻繁,C項不符合題意;D:安史之亂后經濟重心開始南移,“南方經濟蕭條”表述錯誤,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藩鎮割據,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8.【答案】D【知識點】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解析】【分析】D:根據題干“我監州也,朝廷使我來監汝”和結合所學可知,北宋在地方設知州,同時設通判負責監督知州,地方公文必須通判和知州共同署名才能生效,D項符合題意;A:題干“我監州也,朝廷使我來監汝”,說明通判負責監督知州,不能說地方官員沒有實權,A項不符合題意;B:根據題干“通判在與知州爭吵時常說‘我監州也,朝廷使我來監汝’”可知,通判對知州有監督權,未體現“通力合作”,B項不符合題意;C:題干強調的是通判和知州間的關系,未涉及定期調動,C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宋朝 強化中央集權,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9.【答案】C【知識點】遼與北宋的和戰【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在宋遼或宋夏戰爭中曾經英勇抗敵者、上書言邊事或邊事有功者,其應舉人可免除解試而直接參加省試”可知,該規定旨在獎勵在邊防戰爭中有軍功的人,目的是增強邊防力量,鼓勵士兵英勇抗敵,C項符合題意;A:題干未涉及發展邊境貿易,A項不符合題意;B:題干未涉及科舉制的公平性問題,B項不符合題意;D:宋朝加強中央集權有削弱相權,分化事權,設置通判、轉運使等,題干未涉及加強中央集權,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宋朝強化邊防力量,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0.【答案】A【知識點】遼與北宋的和戰【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自從澶州盟,南北結歡娛”和結合所學可知,澶淵之盟簽訂結束了宋遼二十多年的敵對狀態,使得兩國之間再未發生大規模的軍事沖突,為隨后的一百多年創造了持久的和平局面,A項符合題意;B:題干未涉及到群臣對澶淵之盟的態度,B項不符合題意;C:消除宋遼差異的說法過于絕對,C項不符合題意;D:澶淵之盟客觀上加重了人民負擔,但是相對和平的環境更有利于經濟的發展,且題干未涉及人民負擔加重,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澶淵之盟,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1.【答案】C【知識點】女真族的崛起【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興制度禮樂,立孔子廟于上京”“親自赴孔子廟祭祀”可知,金熙宗大力推崇儒學,C項符合題意;A:“興制度禮樂”“赴孔子廟祭祀”與重視法制無關,A項不符合題意;B:題干反映的是金熙宗推崇儒學,根本目的是鞏固金朝的統治,B項不符合題意;D:題干并沒有反映金熙宗重用漢人,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金建立,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2.【答案】D【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解析】【分析】D:根據題干“江南人好吃河鮮,臨安賣魚飯(菜肴)者便‘多育鰍鱔甕器中,旋殺旋烹’;百姓喜食獐肉,平江屠夫便‘飼養數十頭獐子,買賣獐肉’”可知,商業活動迎合了市民的喜好需求,D項符合題意;A:題干未涉及南北方農業水平的對比,無法得出農業水平超越北方的結論,A項不符合題意;B:題干反映了宋代江南地區的飲食喜好和商業活動,未涉及江南地區的娛樂生活,B項不符合題意;C:題干反映的是江南地區商販根據市民的飲食喜好進行商業活動,未體現商業經營方式的多元化,C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宋朝經濟發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3.【答案】B【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表格可知,宋代福建瓷器種類豐富,銷往東亞、東南亞,甚至遠銷西亞、北非,體現出宋代福建瓷器銷售范圍廣,B項符合題意;A:題干未體現制作工藝高超,A項不符合題意;C:表格未涉及北宋福建瓷器設計樣式的表述,C項不符合題意;D:題干未體現生產規模小,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宋朝經濟發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4.【答案】B【知識點】宋代的經濟發展【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闊三百里,只種蘿卜,賣至金陵”可知江心島的農業種植主要是為了出售,體現出該島存在農業商品化現象,B項符合題意;A:題干體現江心島種植蘿卜,不能說明該島面臨糧食短缺問題,A項不符合題意;C:題干沒有說明這個島的農業生產是雇人進行的,所以不能說出現早期雇傭關系,C項不符合題意;D:題干僅僅體現江心島出現了農業商品化現象,并沒有成為全國性貿易中心,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宋朝經濟發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5.【答案】C【知識點】南宋的偏安【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在臨安等城市中,南宋政府針對不同對象設立了不同的養恤機構,如有賑濟流落街頭的老弱病殘或乞丐的福田院,有收養社會棄子棄嬰的慈幼局等”可知,在臨安等城市中,南宋政府針對不同對象設立了不同的養恤機構,如有賑濟流落街頭的老弱病殘或乞丐的福田院,有收養社會棄子棄嬰的慈幼局等。這一舉措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C項符合題意;A:確保了長治久安說法太絕對,夸大了該措施的作用,A項不符合題意;B:題干強調的是“針對不同對象設立了不同的養恤機構”,與中央機構無關,B項不符合題意;D:題干強調的是“針對不同對象設立了不同的養恤機構”,并不能消除貧富差距,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南宋養恤機構,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6.【答案】C【知識點】行省制度及其影響【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中國古代某一地方行政機構既是朝廷的派出機構,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機構,有利于加強中央與地方的聯系”和結合所學可知,中書省是中央的中樞機構,地方上遇有重大事務,就派高級官員到地方處理,這些官員帶有“行中書省事”頭銜,簡稱“行省”,到忽必烈在位的后期,這些行省不再帶有中書省的官銜,行省逐漸由臨時性的中央派出機構轉變為常設的地方最高行政機構,行省制度在元朝以后的明清時期繼續沿用,C項符合題意;A:郡縣制是古代的地方行政制度,郡縣本身并不是朝廷的派出機構,而是直接由中央或上級行政機構管轄的地方行政區劃,A項不符合題意;B:郡國并行制是漢初的地方行政制度,其中郡與諸侯國并存,諸侯國并非朝廷的派出機構,而是擁有相對獨立權力的封國,B項不符合題意;D:三司在明朝是指布政使司、按察使司和都指揮使司,它們分別負責行政、司法和軍事事務,這三者并非朝廷的派出機構,而是直接由中央設立并管理的地方行政機構,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行省制度,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7.【答案】A【知識點】宋元時期發達的中外交通【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元朝參照南宋舊制,先后設立泉州、上海、溫州等市舶司,招集舶商赴海外交易珠寶、香料等物;制定‘市舶則法二十三條’”可知,元朝重視海外貿易,A項符合題意;B:“驛站制度發達”表明陸路交通便利,與設市舶司、海外交易等不符,B項不符合題意;C:題干主旨是強調元朝重視海外貿易,未體現廢除重農抑商,C項不符合題意;D:朝貢貿易是通過兩國官方使節的往返,以禮物贈答進行交換的貿易方式,而題干體現的是舶商自由貿易,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元朝重視海外貿易,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8.【答案】D【知識點】元朝的建立與統一【解析】【分析】D:根據題干“馬可·波羅游紀》記載:凡世界上最為稀奇珍貴的東西,都能在這座城市找到……契丹各行省和帝國其它各行省,凡有貴重值錢的東西都運到這里,供應大批群眾的需要”和結合所學可知,馬可·波羅在元朝時期來到中國,在元朝政府任職,D項符合題意;A:馬可·波羅是在元朝時期來到中國,而不是唐朝時期,A項不符合題意;B:馬可·波羅是在元朝時期來到中國,而不是北宋,B項不符合題意;C:馬可·波羅是在元朝時期來到中國,而不是南宋,C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元朝大都,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9.【答案】A【知識點】宋元時期的文化——宋詞、元曲、資治通鑒【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這一稱謂在當時北方日常口語交際中廣泛使用,后來在南戲中也發現了該詞”和結合所學可知,元朝時期,邊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遷入中原和江南,同漢族等雜居相處。元朝境內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促進了各族經濟、文化的發展與交融。由此可知,題干表明,當時南北交流加強,A項符合題意;B:隨著城市的繁榮,宋代時市民階層不斷壯大,不是元代時市民階層才興起,B項不符合題意;C:宋元時期地域差異消除與史實不符,C項不符合題意;D:題干表述的是“童仆”這一稱謂在南北方通用,而不是說雜劇遍及城鄉,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元雜劇,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0.【答案】B【知識點】宋元時期的科技——活字印刷術、指南針、火藥【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北宋水浮法指南針、宋朝火蒺藜、元朝轉輪排字技術”可知,題干文物中指南針的發明、火藥武器的應用以及印刷術的改進,說明當時科學技術成就突出,B項符合題意;A:題干未體現海上交通發達,A項不符合題意;C:印刷技術成熟只反映了部分信息,C項不符合題意;D:“宋朝火蒺藜”屬于火藥武器,與軍事裝備先進不符,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宋元時期的科技,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1.【答案】D【知識點】科舉考試的變化【解析】【分析】D:根據題干“顧炎武抨擊‘八股之害,等于焚書’;顏元也持類似的觀點,抨擊‘八股行而天下無學術’”和結合所學可知,明朝科舉對考試答卷的文體格式、段落劃分,都有嚴格的規定,要求答卷由八個部分組成,其中后四個部分為主體,每部分要有兩股對仗的文字,因此稱為“八股文”。八股文內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脫離實際,禁錮思想。應試的人為了能夠被錄取,只有死讀“四書”“五經”,成為皇帝旨意的順從者。因此,他們的根據是,八股取士禁錮思想,D項符合題意;A:否定儒學說法錯誤,八股取士嚴格按照四書五經規定考試科目,A項不符合題意;B:強化皇權是八股取士的目的,但是題干反映的是八股取士對思想的禁錮,B項不符合題意;C:題干反映的是八股取士禁錮了思想,未體現形式呆板,C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八股取士,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2.【答案】C【知識點】朱元璋強化皇權【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三司分治,權歸中央”“明朝的衛所制度”可知,反映的是明朝時期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在地方,朱元璋取消行中書省,設立“三司”,將原來行中書省的權力一分為三,互不統屬,從而使行省的權力分散。朱元璋還先后分封諸子為王,駐守各地,監控地方,鞏固皇室。同時在地方上設立衛所制度。在中央,朱元璋為進一步集中權力,廢除了以往長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提升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的職權,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C項符合題意;A:制錢谷,收精兵是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A項不符合題意;B:建驛站,設行省是元朝時期的統治措施,B項不符合題意;D:設軍機,封達賴是清朝時期的統治措施,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明朝強化中央集權,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3.【答案】C【知識點】戚繼光抗倭【解析】【分析】C:根據題干“戚繼光在《紀效新書》中結合東南沿海的地形、我情與倭情,論述了練兵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提出了一套較為完整的練兵理論和計劃”可知,戚繼光在抗倭斗爭中注重總結作戰經驗,從而提出較為完整的練兵理論和計劃,C項符合題意;A:題干描述的是戚繼光總結作戰經驗,提出較為完整的練兵理論和計劃,未涉及戚繼光臨危受命抗擊倭寇,A項不符合題意;B:題干未涉及戚繼光招募士兵的情況,強調的是注重總結作戰經驗,B項不符合題意;D:戚繼光率領戚家軍在臺州九戰九捷,后又轉戰福建、廣東等地,基本解除了東南沿海的倭患,不是沿海倭患,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戚繼光抗倭,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4.【答案】A【知識點】明朝的科技名著——《本朝綱目》、《天工開物》、《農政全書》【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1656年,《本草綱目》被波蘭人卜彌格譯成拉丁文,在維也納出版。1735以后,該書又陸續被翻譯成法、德、英、俄等多種文字”可知,這表明《本草綱目》在世界范圍廣泛傳播,A項符合題意;B:題干未反映出《本草綱目》總結了以往的先進經驗,體現的是在世界范圍的影響,B項不符合題意;C:豐富了中國醫學寶庫與題干無關,題干未出現相關信息,反映的是對世界的影響,C項不符合題意;D:進行了醫學技術的革新說法不準確,《本草綱目》主要是搜集和整理800多中醫學書籍并實地考察總結而成,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本草綱目》,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5.【答案】D【知識點】朱元璋強化皇權【解析】【分析】D:根據題干“朱元璋下令山東、河南農民,自1394年以后新墾田地,‘不論多寡,永不征收賦稅’;還規定地方官員任滿赴京考課的,‘必書農桑學校之績’”可知,朱元璋重視農業發展,D項符合題意;A:題干未涉及官制改革,A項不符合題意;B:題干未涉及注重監察百官,B項不符合題意;C:朱元璋強化君主專制的重要表現是廢除丞相,權歸六部,六部的長官對皇帝負責,與題干不符,C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朱元璋強化君主專制,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6.【答案】A【知識點】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朝在臺灣建制【解析】【分析】A:根據題干“1662年”“荷方將熱蘭遮城堡和外堡、大炮、軍用物資、現金以及其他屬于東印度公司的財產全部移交鄭方”和結合所學可知,1662年2月,經過8個月的圍攻,鄭成功發動總攻,荷蘭殖民長官被迫投降。至此,被荷蘭侵略者占據了38年的臺灣,重新回到祖國的懷抱,A項符合題意;B:1653年清朝順治皇帝冊封五世達賴喇嘛,B項不符合題意;C:1759年清朝乾隆皇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亂,C項不符合題意;D:1684年清政府設立臺灣府,隸屬福建省,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鄭成功收復臺灣,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7.【答案】B【知識點】清朝對西北疆域的管轄【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如圖是土爾扈特部回歸后,乾隆帝頒發給其首領渥巴錫的官印,印面鐫刻滿蒙兩種文字,意為:‘忠誠的舊土爾扈特部英勇之王’”和結合所學可知,1771年,西遷的蒙古族土爾扈特部,因不堪忍受沙皇俄國的控制與壓迫,在其杰出首領渥巴錫的領導下,回歸祖國,為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譜寫了光輝的篇章,B項符合題意;A: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體現在軍機處的設置等,與題干中土爾扈特部回歸不符,題干反映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A項不符合題意;C:東南邊疆的穩定與題干不符,土爾扈特部是北方蒙古族部落之一,東南邊疆地理位置錯誤,C項不符合題意;D: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與題干不符,題干未涉及社會經濟問題,題干反映的是多民族國家的鞏固,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8.【答案】B【知識點】清朝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解析】【分析】B:根據題干“清乾隆、嘉慶后,凡河南都會及滿洲、蘭州、西安、內蒙古等處,皆有本縣之商業”和結合所學可知,清朝前期的商業很發達,陸路和水路的商旅往來頻繁,各地的商品貿易十分興盛,形成了由農村集市、城鎮市場、區域性市場和全國性市場組成的商業網,題干明確提到河南的商業活動不僅限于本地,還擴展到了滿洲、蘭州、西安、內蒙古等遠處地區,這表明當時的商業活動范圍已經得到了顯著的擴大,B項符合題意;A:題干“清乾隆、嘉慶后,凡河南都會及滿洲、蘭州、西安、內蒙古等處,皆有本縣之商業”描述了商業活動的廣泛分布,而非限制商品交易,A項不符合題意;C:題干雖提到了多個地區的商業活動,但未提及這些地區之間是否形成了緊密的市場聯系,更未說明全國市場已經“完全”形成,“全國市場完全形成”過于絕對,C項不符合題意;D:題干雖提到了河南的商業活動,但未將河南與全國其他地區的商業活動進行比較,無法得出“河南成為全國商業中心”的結論,且從常識和歷史背景來看,河南在清代雖然商業繁榮,但未成為全國商業中心,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清朝經濟發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29.【答案】D【知識點】文字獄與文化專制政策【解析】【分析】D:根據題干“1678年,康熙在科舉基礎上開創了博學鴻詞科,由大臣推薦人才,只要品德高尚、確有真才實學的人,不論貧富貴賤都可以推舉,并由皇帝親自考試錄用”可知,擴大了選官范圍,D項符合題意;A:宋朝的重文輕武政策造成了冗官現象,A項不符合題意;B:題干未涉及學術發展問題,B項不符合題意;C:朱元璋時已經廢除丞相制,C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清朝科舉制發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30.【答案】D【知識點】閉關鎖國政策【解析】【分析】D:根據題干“康熙年間,清政府要求出海商船必須呈明地方官,登記姓名,給發執照,對船只的規制、水手人數、出口商品以及目的地等均有一定的限制”和結合所學可知,清朝統治者認為天朝物產豐富,無所不有,不需要同外國進行經濟交流。當時西方的殖民者正向東方擴展勢力,清朝統治者擔心國家領土主權受到侵犯,又懼怕沿海人民同外國人交往,會危及自己的統治,于是實行“閉關鎖國”政策,嚴格限制對外貿易,D項符合題意;A:清朝時期實行閉關鎖國的政策,A項不符合題意;B:清朝時期嚴格限制民間對外交往,B項不符合題意;C:題干反映的是限制對外貿易,與戶籍管理制度無關,C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閉關鎖國,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31.【答案】(1)狀況:耕地面積增加;糧食畝產量提高;水利工程數量多;出現了一些新的灌溉工具,主要有水車和筒車。(2)特點:農書的出版地域分布主要集中在南方;原因:宋代經濟重心的南移。(3)農作物:玉米和甘薯。影響:適應了當時人口激增的形勢;緩解了民食問題;促進了明清時代耕地的擴大和單產的提高。【知識點】盛唐經濟的繁榮;宋代的經濟發展;明朝的經濟發展【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至天寶(唐玄宗后期年號)年間,許多高山深谷地帶也開墾出來,墾田面積達850萬頃”可知,耕地面積增加;根據材料一“糧食畝產量也有增加,天寶八年,官倉存糧達9600萬石”可知,糧食畝產量提高;根據材料一“唐前期重要的水利工程多達160多處”可知,水利工程數量多;根據材料一“江南水田地區還出現了一些新的灌溉工具,其中主要有水車和筒車”可知,出現了一些新的灌溉工具,主要有水車和筒車。(2)根據材料二“宋代主要農書的出版地域分布情況”可知,宋代農書的分布特點是農書的出版地域分布主要集中在南方。結合所學可知,宋代經濟重心的南移使農書的出版地域分布主要集中在南方。(3)根據所學可知,從美洲引進的高產農作物主要有玉米和甘薯。根據材料三“在明清時代的糧食生產中,從美洲引進的高產農作物適應了當時人口激增的形勢”可知,適應了當時人口激增的形勢;根據材料三“為中國人民征服貧瘠山區和高寒地區,緩解民食問題,作出了巨大貢獻”可知,緩解了民食問題;根據材料三“沒有它們的推廣,明清時代耕地的擴大和單產的提高都會受到限制”可知,促進了明清時代耕地的擴大和單產的提高。故答案為:(1)狀況:耕地面積增加;糧食畝產量提高;水利工程數量多;出現了一些新的灌溉工具,主要有水車和筒車。(2)特點:農書的出版地域分布主要集中在南方;原因:宋代經濟重心的南移。(3)農作物:玉米和甘薯。影響:適應了當時人口激增的形勢;緩解了民食問題;促進了明清時代耕地的擴大和單產的提高。【點評】本題以三則材料為依托,考查唐朝農業的發展狀況、宋代農書的分布特點和原因、從美洲引進的高產農作物,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與解讀、調動與運用知識等能力,解題時要注意材料關鍵信息,從材料找出關鍵句子,對這些語句進行分析,把它和課本所學結合回答。(1)狀況:根據材料一“至天寶(唐玄宗后期年號)年間,許多高山深谷地帶也開墾出來,墾田面積達850萬頃。”得出:耕地面積增加;根據材料一“糧食畝產量也有增加,天寶八年,官倉存糧達9600萬石。”得出:糧食畝產量提高;根據材料一“唐前期重要的水利工程多達160多處”得出:水利工程數量多;根據材料一“江南水田地區還出現了一些新的灌溉工具,其中主要有水車和筒車。”得出:出現了一些新的灌溉工具,主要有水車和筒車。(2)特點:根據材料二“宋代主要農書的出版地域分布情況”可知,宋代農書的分布特點是農書的出版地域分布主要集中在南方;原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經濟重心的南移使農書的出版地域分布主要集中在南方。(3)農作物:結合所學可知,從美洲引進的高產農作物主要有玉米和甘薯。影響:根據材料三“在明清時代的糧食生產中,從美洲引進的高產農作物適應了當時人口激增的形勢”得出:適應了當時人口激增的形勢;根據材料三“為中國人民征服貧瘠山區和高寒地區,緩解民食問題,作出了巨大貢獻。”得出:緩解了民食問題;根據材料三“沒有它們的推廣,明清時代耕地的擴大和單產的提高都會受到限制。”得出:促進了明清時代耕地的擴大和單產的提高。32.【答案】(1)主要因素:統治者的重視,科舉制規定書法成為選拔人才的標準之一,士階層對書法的鉆研(2)舉措:一是打破昆山腔一腔獨霸的局面,吸收其他地方戲作為演出的組成部分;二是從四方招攬高水平的演員和其他方面的戲曲人才。影響:徽調不斷吸收昆曲、秦腔、京調、漢調等地方戲的優點,加以創造和改進,在道光年間逐漸形成為一個新的劇種“皮黃戲”。皮黃戲博采其他劇種的優點,又帶有北京的地方特色,以后就被稱為“京戲”或“京劇”。(3)內在關系:藝術與政治經濟是互相關聯的。藝術不僅是政治經濟的反映和批判,同時也受到政治經濟因素的制約與塑造。【知識點】唐朝的文學藝術——唐詩、書法、繪畫;清朝的文學藝術——紅樓夢、昆曲、京劇【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李世民及之后的君主對書法的喜愛和提倡,不僅讓全民對書法有著尊重和踐行,更從科舉制上讓書法成為選拔人才的標準之一。士階層熱衷于鉆研書法,模仿書法大家,繼而創造新的書法技巧,追求新的書法成果。”可知,推動唐朝書法發展的主要因素是統治者的重視,科舉制規定書法成為選拔人才的標準之一,士階層對書法的鉆研。(2)根據材料二“清代,揚州成為徽商經營鹽業的重鎮,資本雄厚的徽商紛紛蓄養自己的戲班,以備皇帝南巡之際迎接圣駕。他們特別注意了兩點:一是打破昆山腔一腔獨霸的局面,吸收其他地方戲作為演出的組成部分;二是從四方招攬高水平的演員和其他方面的戲曲人才”可知,徽商推動戲曲發展的舉措一是打破昆山腔一腔獨霸的局面,吸收其他地方戲作為演出的組成部分;二是從四方招攬高水平的演員和其他方面的戲曲人才。結合所學可知,徽調不斷吸收昆曲、秦腔、京調、漢調等地方戲的優點,加以創造和改進,在道光年間逐漸形成為一個新的劇種“皮黃戲”。后來,皮黃戲被稱為“京戲”或“京劇”。(3)綜合上述材料可知,唐朝書法發展,徽商推動戲曲發展的舉措可總結出藝術與政治、經濟的內在關系是:藝術與政治經濟是互相關聯的。藝術不僅是政治經濟的反映和批判,同時也受到政治經濟因素的制約與塑造。故答案為:(1)主要因素:統治者的重視,科舉制規定書法成為選拔人才的標準之一,士階層對書法的鉆研。(2)舉措:一是打破昆山腔一腔獨霸的局面,吸收其他地方戲作為演出的組成部分;二是從四方招攬高水平的演員和其他方面的戲曲人才。影響:徽調不斷吸收昆曲、秦腔、京調、漢調等地方戲的優點,加以創造和改進,在道光年間逐漸形成為一個新的劇種“皮黃戲”。皮黃戲博采其他劇種的優點,又帶有北京的地方特色,以后就被稱為“京戲”或“京劇”。(3)內在關系:藝術與政治經濟是互相關聯的。藝術不僅是政治經濟的反映和批判,同時也受到政治經濟因素的制約與塑造。【點評】本題以二則材料為依托,考查推動唐朝書法發展的主要因素、徽商推動戲曲發展的舉措及影響、藝術與政治、經濟的內在關系,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與解讀、調動與運用知識等能力,解題時要注意材料關鍵信息,從材料找出關鍵句子,對這些語句進行分析,把它和課本所學結合回答。(1)主要因素:根據材料一“李世民及之后的君主對書法的喜愛和提倡,不僅讓全民對書法有著尊重和踐行,更從科舉制上讓書法成為選拔人才的標準之一。士階層熱衷于鉆研書法,模仿書法大家,繼而創造新的書法技巧,追求新的書法成果。”可歸納出推動唐朝書法發展的主要因素是:統治者的重視,科舉制規定書法成為選拔人才的標準之一,士階層對書法的鉆研(2)舉措:根據材料二“清代,揚州成為徽商經營鹽業的重鎮,資本雄厚的徽商紛紛蓄養自己的戲班,以備皇帝南巡之際迎接圣駕。他們特別注意了兩點:一是打破昆山腔一腔獨霸的局面,吸收其他地方戲作為演出的組成部分;二是從四方招攬高水平的演員和其他方面的戲曲人才。”可知,徽商推動戲曲發展的舉措是:一是打破昆山腔一腔獨霸的局面,吸收其他地方戲作為演出的組成部分;二是從四方招攬高水平的演員和其他方面的戲曲人才。影響:結合所學可知,徽商推動戲曲發展的舉措帶來的影響是:徽調不斷吸收昆曲、秦腔、京調、漢調等地方戲的優點,加以創造和改進,在道光年間逐漸形成為一個新的劇種“皮黃戲”。后來,皮黃戲被稱為“京戲”或“京劇”。(3)內在關系:綜合上述材料,唐朝書法發展,徽商推動戲曲發展的舉措。可以總結出藝術與政治、經濟的內在關系是:藝術與政治經濟是互相關聯的。藝術不僅是政治經濟的反映和批判,同時也受到政治經濟因素的制約與塑造。33.【答案】(1)措施:設置機構管轄,移民屯田,開發西域,引進先進技術,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發展。(2)歷史信息:元朝設置宣政院掌管全國佛教事務并統轄吐蕃地區軍政事務,西藏地區正式成為我國中央政府統轄的行政區域。(3)主張:固守臺灣,設置機構管轄。理由:臺灣可以作為東南數省的屏障,在國防上具有重要戰略意義,被西方殖民侵略勢力覬覦。【知識點】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元朝的疆域及對邊疆地區的管轄;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朝在臺灣建制【解析】【分析】(1)根據材料一“唐朝設安西與北庭都護府,代表朝廷在西域行使職權”可知,唐朝設置專門機構管轄西域;根據材料一“在西域廣置屯田,鼓勵從內地移民,興修水渠與坎兒井”可知,唐朝鼓勵移民屯田,開發西域地區;根據材料一“內地先進的技術傳到了西域,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可知,唐朝引進內地先進技術,促進西域的社會經濟發展。(2)根據材料二“此玉印是元成宗賜給西藏第五任帝師(宣政院首長)扎巴俄色的印信”和結合所學可知,元朝建立后,設置宣政院設置宣政院掌管全國佛教事務并統轄吐蕃地區軍政事務,也標志著西藏地區正式成為我國中央政府統轄的行政區域。(3)根據材料三“施瑯平定臺灣后,向康熙呈遞奏疏《恭陳臺灣棄留疏》力主固守臺灣”可知,施瑯主張固守臺灣,設置機構管轄。根據材料三“他指出‘臺灣土地千里,戶口數十萬’,是東南數省的屏障;西方殖民勢力已觸及到東南沿海,臺灣一旦放棄,必為侵略者所占,后患無窮”可知,臺灣是東南數省的屏障,在國防上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臺灣也一直被西方殖民侵略勢力覬覦。故答案為:(1)措施:設置機構管轄,移民屯田,開發西域,引進先進技術,促進當地社會經濟發展。(2)歷史信息:元朝設置宣政院掌管全國佛教事務并統轄吐蕃地區軍政事務,西藏地區正式成為我國中央政府統轄的行政區域。(3)主張:固守臺灣,設置機構管轄。理由:臺灣可以作為東南數省的屏障,在國防上具有重要戰略意義,被西方殖民侵略勢力覬覦。【點評】本題以三則材料為依托,考查唐朝治理西域的措施、宣政院、施瑯在臺灣問題上的主張,考查學生閱讀史料、獲取與解讀、調動與運用知識等能力,解題時要注意材料關鍵信息,從材料找出關鍵句子,對這些語句進行分析,把它和課本所學結合回答。(1)據材料“唐朝設安西與北庭都護府,代表朝廷在西域行使職權”可知,唐朝設置專門機構管轄西域,據材料“在西域廣置屯田,鼓勵從內地移民,興修水渠與坎兒井”可知,唐朝鼓勵移民屯田,開發西域地區,據材料“內地先進的技術傳到了西域,極大地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可知,唐朝引進內地先進技術,促進西域的社會經濟發展。(2)據材料“此玉印是元成宗賜給西藏第五任帝師(宣政院首長)扎巴俄色的印信”并結合所學可知,元朝建立后,設置宣政院設置宣政院掌管全國佛教事務并統轄吐蕃地區軍政事務,也標志著西藏地區正式成為我國中央政府統轄的行政區域。(3)主張:據材料“施瑯平定臺灣后……力主固守臺灣……將臺灣重新置于中央政府的管理之下”可知,施瑯主張固守臺灣,設置機構管轄。理由:據材料“他指出……是東南數省的屏障……臺灣一旦放棄,必為侵略者所占,后患無窮”可知,臺灣是東南數省的屏障,在國防上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臺灣也一直被西方殖民侵略勢力覬覦。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三水區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7月期末試卷(學生版).docx 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三水區2023-2024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歷史7月期末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