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第三次月考歷史卷(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第三次月考歷史卷(含答案)

資源簡介

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第三次月考
歷史卷
(滿分50分,時間50分鐘)
一、選擇題(共24題,每題1分,共24分。每題只有一個選項最符合題意)
1.“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江都之轉輸,其為利也博哉!”這是古人對哪項工程的贊頌?(  )
A.長城 B.都江堰 C.大運河 D.唐都長安
2.錢穆在《國史新論》中寫道“自經此項制度推行日久,平民社會,窮苦子弟,棲身僧寺,十年寒窗,也可躍登上第。”材料中所說的這項制度指的是(  )
A.世官制 B.察舉制
C.科舉制 D.九品中正制
3.古代《謚法》:“好內遠禮曰煬,去禮遠眾曰煬,逆天虐民曰煬,好大殆政曰煬,薄情寡義曰煬,離德荒國曰煬。”“煬”是古代中國最差的謚號了。隋煬帝得到這個謚號主要是由于(  )
①廢除前朝的選官制度
②縱情享樂,奢侈無度
③營造東都洛陽,耗費人力
④三征遼東,使徭役繁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4.唐高宗時,對進士科進行改革,加試雜文;武則天統治時期,舉行殿試,并首創武舉,以選拔軍事人才。自此,科舉之制日隆,寒門子弟得以晉升。根據材料可知(  )
A.唐朝進士科成為選拔官員的唯一途徑
B.科舉制以記憶背誦為主忽視實際才能
C.唐代科舉制不斷完善并推動社會公平
D.唐代科舉制主要選拔對象是軍事人才
5.唐太宗曾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有唐一代“雖云異域,何殊一家”已逐漸成為獲得廣泛認同的天下觀。據此可知,唐代推行(  )
A.開放的對外政策 B.郡國并行的制度
C.開明的民族政策 D.軍政合一的制度
6.“萬國盡撫戍,烽火被岡巒,積尸草水腥,流血川原丹。”杜甫這首《垂老別》描繪了這場動亂造成的慘狀,唐朝也由盛世從此走向衰落。這場動亂是(  )
A.七國之亂 B.八王之亂 C.安史之亂 D.黃巢起義
7.如圖是敦煌發現的唐代藝術品《金剛經》,請你根據所學,判斷《金剛經》的文字采用了當時何種印刷技術(  )
A.活字印刷 B.雕版印刷 C.套版印刷 D.激光印刷
8.在我國古代,德才兼備的人通常被成為“圣人”。“詩圣”指的是 (  )
A.李白 B.白居易 C.杜牧 D.杜甫
9.《資治通鑒》中記載唐太宗曾有感而發:“吾為官擇人,惟才是與。茍或不才,雖親不用,如其有才,雖仇不棄。”這說明唐太宗(  )
A.以人為本,仁政愛民 B.勤于政事,虛心納諫
C.用人唯賢,知人善任 D.制定法律,減少刑法
10.《新五代史 職方考》載:“五代十國之際,天下裂為十一,節度使擅地自守,天子力不能制。”當代史學家黃仁宇指出:“五代紛爭本質是唐末藩鎮離心力的總爆發。”這反映五代十國局面的實質是(  )
A.游牧民族與漢族政權的長期對峙
B.唐末藩鎮割據勢力的延續與擴散
C.南北地域文化沖突的政治表現
D.農民戰爭摧毀中央集權的必然結果
11.有關隋朝大運河的開鑿,杜佑說“自是天下利于傳輸”“運漕商旅,往來不絕”;中唐后,韓愈說“今賦出天下,江南居十九”。由此可知,隋朝大運河的開辟(  )
A.滿足了隋煬帝游江都的愿望
B.是經濟重心南移的客觀要求
C.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
D.是隋朝完成統一的政治需要
12.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二〇二五年新年賀詞中最提氣的一句話就是“夢雖遙,追則能達;愿雖艱,持則可圓。”它所賦予的勵志和追夢的人文精神給人啟發和力量。下列事件(或典例)最能體現這一人文精神內涵的是(  )
A.甘英出使大秦 B.鑒真六次東渡
C.司馬光修通鑒 D.沈括創制歷法
13.下面是張曉同學做的課堂學習筆記。依據筆記判斷,他正在學習的內容是(  )
目的:防止武將專橫跋扈措施:①重用文臣掌握軍政大權②武將要按照朝廷預授的“陣圖”行軍布陣影響:①扭轉了尚武輕文的風氣②杜絕了兵變政移的情況③有利于政權的穩固
A.諸侯爭霸 B.尊崇儒術 C.藩鎮割據 D.重文輕武
14.元朝時期,為了推動邊疆地區的發展,采取了一系列因地制宜的管理舉措。以下屬于這一范疇的是(  )
A.推行行省制度,加強對地方管理
B.征調大量民夫,開鑿通惠河
C.編纂《農桑輯要》頒發全國
D.設立宣慰司,管理少數民族聚居地
15.話說“天下之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是《三國演義》中的一句話。我國歷史上曾多次出現由分裂走向統一的局面。其中,攻滅南宋殘部,實現大一統的皇帝是(  )
A.隋文帝 B.唐太宗 C.忽必烈 D.成吉思汗
16.“紹興11年,宋金達成和議,宋向金稱臣,并每年向金納貢銀25萬兩、絹25萬匹。”“《建炎以來系年要錄》提到,宋高宗‘屈己就和’,以保偏安之局。”據此信息,對南宋偏安局面理解準確的是(  )
A.南宋主動出擊借和議實現邊境和平
B.和議推動南宋經濟發展實現南北統一
C.宋金和議后南宋成為金管轄的郡縣
D.南宋以屈辱條件換和平偏安江南一隅
17.行省制使中央權力下移了一個層次,同時又使地方機構上升了一級,大大靠近中央,也妥善解決了2000多年來未能解決的中央與一級政區銜接不良的空檔問題,徹底消除了地方割據。這表明行省制(  )
A.擴展了元朝的疆域范圍
B.加強了中央對地方的管轄
C.改善了國家的財政狀況
D.有利于各民族的交往交融
18.北宋統一后,宋太祖為了集中財權,曾下令“諸州自今每歲受民租及筦榷(政府對鹽鐵等的專賣)之課,除支度給用外,凡緡帛之類,悉輦送京師”。直接負責在地方實施該政令的是(  )
A.市舶司 B.轉運使 C.宰相 D.通判
19.如表是宋代不同時期南北方賦稅與人口數據統計情況。表中數據的變化反映了(  )
項目 年代 北方 南方
賦稅(貫) 北宋(1045年) 45095000 35811000
南宋(1196年) 14319000 60000000
人數(人) 北宋(1078年) 33984000 56888000
南宋(1200年) 43800000 80600000
A.經濟重心的南移 B.中外交通的發達
C.中央集權的加強 D.民族政權的并立
20.某同學制作有關遼和西夏知識點的表格,其中①②③依次填寫的內容應是(  )
政權 建立民族 建立者 都城 建立時間
遼 ① ③ 上京 10世紀初
西夏 ② 元昊 興慶 11世紀前期
A.黨項、契丹、鐵木真
B.契丹、黨項、耶律阿保機
C.蒙古、契丹、阿保機
D.契丹、黨項、鐵木真
21.北宋時,南方的絲織業超過北方;江西的景德鎮到南宋時已成為我國的制瓷業中心;宋朝時水稻產量躍居糧食作物的首位,長江下游成為豐饒的糧倉。這些史實共同反映的現象是(  )
A.商業空前繁榮 B.農業技術發達
C.經濟重心南移 D.貿易繁榮
22.“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世界文明發展產生巨大的影響力。首先是在學術上,其次在戰爭中,最后是在航行方面……”。在“戰爭中”和“航行方面”產生巨大影響的發明分別是(  )
A.火藥指南針 B.火藥活字印刷術
C.造紙術指南針 D.活字印刷術指南針
23.北宋沈括創制的“十二氣歷”以立春為元旦,按節氣來定月份;元朝郭守敬編訂的《授時歷》的取名源自“敬授民時”,指歷法付與百姓,使之知時令變化,這表明中國古代歷法的制定目的在于(  )
A.理論創新 B.服務生產 C.鞏固統治 D.方便祭祀
24.宋元時期,我國科技領先世界。下列科技成就發明于宋元時期的是(  )
A.司南 B.造紙術
C.火藥 D.活字印刷術
二、非選擇題(共4題,共26分)
25.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5分)
材料一 根據儒家“征召有才能的人才能更好地解決國家種種問題”的基本信條,隋唐時期把平等競爭機制引入選官制度,向社會各階層人才打開了入仕的大門。
——摘編自張國安《中國古代文官選拔制度及其現代借鑒》
材料二 唐太宗繼位后,已完成統一,然民間殘破已極……唐太宗命房玄齡省并冗員,中央政府文武官員的名額,僅留六百四十三員;命五品以上的京官,輪流值宿于中書省,以便隨時延見,垂詢民間疾苦和政事得失……到貞觀四年時,米價每斗不過三四錢,社會秩序安定。
——摘編自傅樂成著《中國通史》
材料三 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故其種落皆依朕如父母。
——《資治通鑒》卷一九八
(1)材料一中的“選官制度”是什么?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分析該制度的建立的意義?(2分)
(2)根據材料二,分析唐太宗繼位后“民間”發生變化的原因。(2分)
(3)根據材料三,指出唐太宗采取了什么樣的民族政策。(1分)
26.墨墨同學進行了隋朝的專題學習,請你參與其中,探究歷史。(8分)
【千秋偉業】
材料一
【偉大創舉】
材料二 這種制度提供了布衣(平民)可以做宰相,可以為公卿,可以有參政的機會……我國的這一制度對西方近代文官考試制度的形成產生了較大影響,有人稱它為中國古代的“第五大發明”。
——摘編自徐中約《中國近代史》
【勃興速亡】
材料三 隋煬帝死后,被葬在揚州西北的雷塘。唐朝詩人羅隱在一詩中寫道:“君王忍把平陳業,只換雷塘數畝田。”
——選自《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
(1)圖中A、B、C分別是哪幾個城市?大運河的開通起了什么作用?(4分)
(2)這種制度是什么制度?它的確立對當時的社會產生了什么影響?(2分)
(3)隋朝速亡的原因是什么?給我們當代執政者哪些啟示?(2分)
27.請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完成如下問題。(6分)
材料一:女真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居住在黑龍江流域和長白山一帶,過著游牧、漁獵的生活。女真人勇敢勤勞,擅長騎射……11世紀末,完顏部的首領阿骨打進一步完成了女真各部的統一,進行改革,女真勢力迅速壯大。
——摘編自朱紹侯《中國古代史》
材料二:怒發沖冠,憑闌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岳飛《滿江紅》
材料三:岳飛在抗金戰場上,英勇戰斗了一生。他自奉節儉,軍紀嚴明,軍隊戰斗力極強,使金人有“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感嘆。岳飛領導的抗金斗爭,沉重打擊了南侵的金軍,保衛了南方人民的和平生活,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
——摘編自朱紹侯《中國古代史》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女真族迅速崛起的原因。(2分)
(2)依據所學知識,指出為了抵抗金的大舉進攻,“岳家軍”取得了哪一場大戰的勝利?這首詞體現了岳飛怎樣的人生抱負?(2分)
(3)根據材料三,分析岳飛數百年來被人民歌頌的原因。(1分)
(4)如何看待南宋與金的“戰”與“和”?(1分)
28.對宋朝和約的認識,仁者見仁,智者見智。請結合材料,探究問題。(7分)
材料一:上(宋太祖)因謂近臣曰:國家若無外憂,必有內患。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防,惟奸邪無狀,若為內患,深可懼也。帝王用心,常須謹此。
——《續資治通鑒長編 卷三二》
材料二:大宋皇帝謹致善書于大契丹皇帝閱下,共遵誠信,虔奉歡盟,以風土之宜,助軍旅之費,第歲以絹二十匹,銀一十萬兩,更不差使專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搬送至雄州交割。
——李春《續資治通鑒長編》
材料三:西夏向宋稱臣,宋每歲賜西夏絹13萬匹、銀5萬兩、茶2萬斤,節日再另行賞賜。
(1)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材料一中宋朝面臨的“外患”及其解決“外患”的辦法。(2分)
(2)材料二中的大宋皇帝指誰?這一規定始于哪一盟約?(2分)
(3)結合所學知識,說說北宋與遼、西夏訂立和約,對社會經濟和民眾生活有什么影響?(2分)
(4)綜合上述材料,你認為古代的民族關系對我們當今處理民族關系有何啟示?(1分)
參考答案
1-10 CCBCC CBDCB
11-20 CBDDC DBBAB
21-24 CABD
25.(1)制度:科舉制。意義:科舉制度是我國古代選官制度的重大變革。它的延續和完善,加強了朝廷在選官上的權力,使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的用人制度逐漸確立。它不僅擴大了統治基礎,對社會階層流動也起到積極作用,還顯著提高了整個官僚隊伍的文化素養。
(2)原因:裁剪冗官;關心民間疾苦,以民為本。
(3)政策:開明的民族政策。
26.(1)城市:A:余杭;B:大興;C:涿郡。作用:大運河的開通,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
(2)制度:科舉制度;影響: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員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同時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
(3)原因:隋煬帝的暴政;啟示:推行仁政,得民心者得天下。
27.(1)原因:女真人勇敢勤勞,擅長騎射,阿骨打統一女真各部,進行改革。
(2)大戰:郾城大戰。抱負:收復失地、精忠報國。
(3)原因:治軍嚴明,驍勇善戰;精忠報國的愛國精神;清正廉潔;為南方地區創造了相對安寧的生產生活環境,保護了人民生命財產,維護了南宋人民的利益。
(4)南宋、金之間的戰爭給人民帶來災加,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人民負擔。“和”則有利于雙方人民生活環境相對寶定。加強了各民陳間的友好關系。促進了民族交融和雙方社會經所的發展:“和”是歷史的主機,各民陳共同創造了中華文化。
28.(1)外憂:遼、夏、金等少數民族政權對中原的侵擾;方法:和議。
(2)宋真宗;澶淵之盟。
(3)經濟:避免了戰爭給社會生產力帶來的破壞,促進了我國偏遠地區的貿易與開發,有利于經濟的交流和發展;生活: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民眾的賦稅負擔,另一方面,邊境民眾生活環境相對安定,促進了民族交融。
(4)民族交融推動統一國家的形成和鞏固;各民族共同締造了中華統一多民族國家;實行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共同繁榮民族政策。(意思相近、任答一方面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汇区| 普宁市| 大埔县| 开江县| 巢湖市| 盐池县| 肇庆市| 金溪县| 阳城县| 建瓯市| 嵊泗县| 繁昌县| 东乡族自治县| 甘德县| 元阳县| 望江县| 台东市| 永新县| 宣威市| 绥化市| 资阳市| 柞水县| 唐山市| 海兴县| 兴化市| 寿光市| 潍坊市| 温州市| 龙井市| 嘉祥县| 钟山县| 英山县| 宁安市| 广汉市| 淳安县| 蓬安县| 工布江达县| 淳化县| 玉屏| 蚌埠市| 克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