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春期九年級模擬考試試卷歷史注煮事項:1、木試春具6頁、分為選非題和非進擇題.滿分50分,考試時間60分鐘2升春考試,可壹閱象考貴科、但應五答題:禁止交流資補,3,米試春上不要答塘,請接答題卡上注意事項的要求直接把答策填寫在答題卡上。答在試春上的答蒙無故、一、選擇題(每小題1分,20小題,20分)下列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正確選項的字母代號涂寫在答題卡相應位置上1,文物是歷史的活化石,是傳承文化的物質載體,下圖出土的文物可共同印證(夏綠松石龍形器玉豬龍彩繪龍紋陶盤(河南洛陽二里頭遺址)(遼寧牛河梁遺址)(山西陶寺古城道址)】:A,中原地區文明領先B.中華龍文化己定型C.玉器制作方法成熟D.中華文化多元一體2.學者們成功釋讀了二里頭陶文中的刻畫符號,其中絕大部分與其后的甲骨文相對應。觀察分析下表,可以得出的結論是(二里頭胸文甲骨文井岸其省釋文井并圖A,二里頭陶文是中國文字的源頭B.二里頭陶文是一種成熟的文字.C.甲骨文是文字衍化發展的結果D.甲骨文記載的內容非常的豐富3.老子認為,統治者應“少干涉民眾生活,順其自然,使百姓“自化“自正“自富”,主張通過無為達到“無不為“的治理效果。下面與老子的治國思想最符合的是()A,秦國任用商鞅進行變法B.西漢“休養生息”政策:C.秦朝建立中央集權制度D.漢武帝時頒布“推恩令”4.“嚴格來說,張塞開通絲綢之路屬無心之舉,因為他最初的目的僅是為了聯合盟友共同抗擊匈奴”,這段對張騫通西域的歷史解釋采用的分析方法是(A,背景與條件B.原因與手段C.目的與結果D.聯系與區別第1頁(共6頁)5.“可汗“是北方游牧民族對其首領的尊稱,“天子”指代中原漢人的最高統治者。《木蘭辭》中的花木蘭對北魏統治者從軍前的“可汗大點兵”到“歸來見天子…的稱謂變化,主要反映出這一時期()A.北方地區戰亂頻繁B.北魏完成北方統一C.民族交融趨勢加深D.北魏政權已被取代6.兩宋時期市舶司的收入情況如下:977年一1076年為50萬緡,1140年約為120萬緡,1159年為200萬緡,這些數據說明兩宋時期()A.海外貿易的發展B.手工業推動了經濟發展C.造船技術的改進D.海上絲綢之路達到鼎盛城合壇7.觀察明朝北京稱平面圖(右圖),下面描述與明朝北京城吻合的塊青是()n素文A,驛站四通八達B.堅固的軍事防御工程天地民C.市坊分區而建D.以中軸線呈對稱分布8.甲午戰爭期間,日本發起輿論戰,將侵略戰爭包裝為“文明與進步”的代表,并用靈活的外交手段爭取到西方大國的支持。但清政府對此卻無所作為,任由自己在國際社會陷入孤立。這反映出()A.外交手段決定雙方勝負結果B.封建制度阻礙軍事體系革新C.清政府對國際形勢缺乏認識D.日本與西方的利益完全一致9.著名歷史學家范文瀾認為:“知識分子從此在封建思想里添加一些資本主義思想,比起完全封建思想來,應該說,前進了一步。”材料強調了戊戌變法()A.是一場思想啟蒙運動B.是一場資產階級革命C.發展了民族資本主義D.推翻了清朝封建統治10.1919年的五四運動,標志著中國新一代知識分子的出現,他們在感情和文化上拋棄了對西方的依賴,重新喚醒了中國人民決定自己未來的能力。這表明五四運動(A.學習西方思想B.促進民族覺醒C.結束封建制度D,推動中共成立11.紅軍指戰員肖鋒回憶道:“精神傳達到連隊后,無論走到哪里,都聽到指戰員們高興地議論:‘這回毛主席重新回來指揮部隊,勝利有希望了,革命前途有盼頭了!”該情景的出現得益于()A.八七會議的召開B.古田會議的召開C.遵義會議的召開D.中共七大的召開12.1915年,中國食品開始大量輸出,其中面粉出超57000余擔,到1920年猛增至3447000余擔,我國民族工業的生產能力極大提高。這一現象的出現主要得益于(A.歐洲列強放松侵略B.清政府的政策扶持C.實業救國思潮興起D,近代中國政局穩定第2頁(共6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