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5年中考歷史5月模擬押題卷(廣西卷)04(原卷版+解答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5年中考歷史5月模擬押題卷(廣西卷)04(原卷版+解答版)

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歷史學科
2025年中考歷史5月模擬押題卷(廣西卷)04
(時間:75分鐘 滿分:75分)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D B D B A A C A C D B D B D B C A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7小題,每小題2分,共34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錯選、多選或未選均不得分。)
1.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的西周青銅器士山盤,銘文記載了貴族士山被周王封在漢水中游一帶,負責管理當地的貢賦繳納等事務。士山盤可以用來研究(D)
A.早期國家產生 B.青銅器的誕生
C.井田制的產生 D.西周的分封制
2.商周青銅器紋飾與王權、神權的結合尤為突出,其神秘、獨特的藝術特征延續了十多個世紀,是時代精神的表象,可以從中看到社會觀念等變化的軌跡。材料旨在說明(B)
A.青銅器高超的鑄造技術 B.青銅器重要的文化內涵
C.青銅器是重要書寫載體 D.青銅器功能以祭祀為主
3.小錢幣記錄大歷史。根據下列兩枚錢幣,可以獲取的歷史信息是(D)
A.銅錢是秦漢時唯一貨幣
B.青銅業發展到鼎盛時期
C.秦漢時期商業快速發展
D.統治者加強對經濟控制
4.宋朝時,長江中下游地區廣泛使用了新的拔秧工具——秧馬。復種技術也得到推廣,江南種稻普遍分“早禾”和“晚禾”兩種。南宋時冬麥和晚稻兩熟制也得到大面積推廣。這段話描述了(B)
A.經濟重心南移已完成 B.南方農業生產技術提高
C.外來作物品種的引進 D.江南地區獲得初步開發
5.清乾隆皇帝致英國國王喬治三世的信函中說:“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貨物以通有無。”這種盲目自大的觀念導致(A)
A.中國逐漸落伍于世界潮流 B.西方殖民勢力被迫撤退
C.自然經濟得以發展 D.中外文化交流被阻斷
6.某同學在探究活動中搜集到油畫《圓明園劫難》、圖片《輪船招商局》、電影《甲午風云》和史學論著《戊戌思潮縱橫論》。由此推測,他探究的主題應是(A)
A.民族危機與救亡圖存 B.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C.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D.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7.“中國共產黨以卓越的政治領導力和正確的戰略策略,指引了中國抗戰的前進方向……成為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中國共產黨指引抗戰方向體現在(C)
A.發動南昌起義,建立武裝力量
B.淞滬會戰中粉碎敵人迷夢
C.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D.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農民
8.毛澤東說:“我軍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我們要以一個延安換取全中國。”下列軍事行動最能體現這一作戰指導思想的是(A)
A.轉戰陜北 B.躍進大別山 C.三大戰役 D.渡江戰役
9.1954年3—6月,憲法起草委員會在北京等大城市組織8 000多名代表提出了5 900多條修改意見;憲法草案通過后,全國近1.5億人提出了118萬條意見。由此可知,這部憲法的制定(C)
A.符合當時中國國情 B.反映了多黨合作的特點
C.體現人民民主原則 D.充分吸收近代立法經驗
10.在社會主義建設探索時期,大慶精神、焦裕祿精神、雷鋒精神和“兩彈一星”精神等時代精神共同反映出的特定內涵是(D)
A.愛國進步、民主科學 B.救亡圖存、民族解放
C.科技創新、勇攀高峰 D.艱苦奮斗、奮發圖強
11.1984年11月,德國工程師格里希受聘為武漢柴油機廠廠長,成為中國國企第一位“洋廠長”。他走馬上任后,狠抓質量、從嚴治廠,打破了“大鍋飯”,推行結構工資制,根據職工的技術水平和工作情況進行工資浮動。這些現象的出現(B)
A.縮小了城鄉差距 B.增強了企業的活力
C.發展了鄉鎮企業 D.豐富了所有制結構
12.羅馬大競技場外部的拱門(如圖)為兩邊用古典柱子夾插并立所形成的柱式—拱門聯合結構,它把作為希臘古代建筑精華的柱式和羅馬人深為自豪的拱門合二為一。據此可知,羅馬建筑(D)
A.恪守民族文化 B.追求外形精美
C.專注學習和照搬 D.善于傳承和創造
13.中世紀西歐大學生的生活既艱苦又愉快。學生在學習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之余,還有唱歌、跳舞、擊劍和打球等活動。據此可知,中世紀西歐大學(B)
A.推動城市興起 B.關注人的發展
C.擺脫教會控制 D.強化國王權力
14.物理學科中的“鐘擺理論”是指鐘擺總是圍繞著一個中心值在一定范圍內做有規律的擺動。某同學在復習英國歷史時,借用該理論繪制了右邊示意圖。鐘擺在17世紀末期時向右擺動的原因是(D)
A.議會重新召開 B.查理一世被送上斷頭臺
C.1688年光榮革命 D.議會通過了《權利法案》
15.1917年后,在美國的芬蘭礦工移民中“一提到列寧的名字心就顫動不已”,在幾乎無人知道俄國在哪里的古巴,煙草工人組成了“蘇維埃”。這表明十月革命(B)
A.建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的政權 B.推動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開展
C.促成社會主義陣營的初步形成 D.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16.下面這組圖片可以用于研究(C)
A.發展中國家力量的增強 B.生態環境的日益改善
C.人類社會生活的變遷 D.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爭
17.2023年12月13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正式閉幕。最終,各國代表就制定“轉型脫離化石燃料”的路線圖達成一致,這表明(A)
國際合作推動全球治理體系完善
B.經濟全球化助推世界經濟發展
C.冷戰結束后多極化格局已形成
D.聯合國未充分發揮全球治理能力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41分。)
18.(13分)鹽是人類生活的必需品,也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戰略物資。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文景之治后,中央與地方的矛盾不斷加劇。漢武帝時,北擊匈奴的戰爭,耗費甚巨,財政危機嚴重,號召全國有錢人捐款,然而響應者寥寥。因此,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正式下令采用募民煮鹽而官府專賣的做法,鹽業由政府經營。鹽業官營等舉措解決了上述問題,共同推動了社會發展。
——摘編自陳心怡《淺析漢朝的鹽鐵官營爭論》
(1)根據材料一,指出漢武帝時期實行鹽業官營的背景。(2分)概括這一舉措的影響。(2分)
背景:適應軍事戰爭的需要;為了增加財政收入;有些富豪唯利是圖,不關心國事。(每點1分,共2分)影響: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推動了社會發展。(2分)
材料二 英國的制鹽因用燃煤取代了爐灶中的木柴或泥炭而發生了巨變,此前沒有能力產鹽的某些地區因對豐富的煤炭儲量充滿信心也開始直接用海水制鹽,如蘇格蘭。古老的鹽場也進行現代化改造并建了大工廠,而且鐵路還使內陸鹽場不再與外界隔離,從而不斷擴大了鹽場的銷售市場。1870年后,英國每年穩定出口100萬噸鹽,鹽成為英國第三大出口產品。
——摘編自[法]讓·克洛德·奧凱《鹽的世界史》
(2)簡述材料二中工業革命是如何推動英國鹽業發展的。(2分)
提高了制鹽的生產力;現代化制鹽工廠出現;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現,擴大了內陸鹽場的銷售市場。(答出任意兩點即可,2分)
材料三 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成立,使國民黨統治集團感到極大震驚。他們在實施軍事封鎖的同時,對蘇區采取食鹽管制。為此,蘇區各地從老屋、舊灶中取硝土、鹵水做原料,熬制提煉食用硝鹽。然而,長期食用硝鹽對身體有害,因此還是要想方設法“進口”食鹽,為此,設立了大量對外貿易處,同白區(國民黨統治區)貿易,互通有無,解決了食鹽奇缺的問題。
——摘編自陳安《蘇區的“奪鹽戰爭”》
(3)根據材料三,指出蘇區出現食鹽困難的原因。(2分)概括蘇區解決食鹽困難的方法。(2分)
原因:國民黨統治集團在實施軍事封鎖的同時,對蘇區采取食鹽管制。(2分)方法:熬制提煉食用硝鹽;設立了大量對外貿易處,同白區貿易。(每點1分,共2分)
材料四 歐盟的鹽業發展基本由市場調控,發展較穩定。19世紀中葉,歐洲各國都通過食品法來規范鹽市場。在英國,鹽的生產、流通、消費、貿易活動完全在市場機制下運行,國家制定法規保證鹽質、規范行業開采。美國的鹽業發展歷史特點為:鹽業流通完全市場化運行,形成了產銷合一、寡頭壟斷的格局。20世紀90年代以后,跨國并購與國際合作逐漸廣泛并成為潮流。在此期間,美國的鹽企業曾席卷了歐洲市場。
——摘編自唐娜《歐美鹽業市場發展歷史及現狀》
(4)根據材料四歸納歐盟、英國鹽業發展的共同特點。(2分)結合所學知識,說說20世紀90年代美國鹽業發展情況反映的時代發展趨勢。(1分)
共同特點:市場調控;法律規范。(每點1分,共2分)趨勢:經濟全球化趨勢。(1分)
19.(13分)嚴格意義上的留學運動,是伴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而出現的歷史現象。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872年8月11日,包括詹天佑在內的中國政府派出的第一批官費留美學生從上海啟程出洋。在1872—1875年間,清政府先后遣送120名幼童赴美留學。近代官派留學由此開端。
——摘編自《中國留學生的歷史軌跡:1872—1949》
(1)根據材料一,指出這批幼童留學與近代哪一歷史事件有關?(1分)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這一時期留學活動的影響。(2分)
事件:洋務運動。(1分)影響:培養了一大批人才,為中國近代化發展作出了貢獻;揭開了中國留學教育第一頁,推動了近代教育的發展;促進了西學的傳播等。(答出任意兩點即可,2分)
材料二 19世紀末至20世紀20年代中國留學生主要情況統計表。
高潮時期 主要方向 規模及代表人物
清末光緒年間 留日   甲午戰爭后形成高潮。1896年至1912年期間近3萬人赴日留學。杰出代表有黃興、宋教仁、秋瑾、魯迅、陳獨秀等
民國初至 五四前后 留美   1909年至1937年,由清華選派了留美學生總計1 971人(“庚款留學”),并帶動了大量“自助學者”赴美。杰出代表有竺可楨、侯德榜、錢學森等
留法   1915年至1920年赴法求學人數已達1 600人。杰出代表有周恩來、鄧小平、陳毅、聶榮臻等
留蘇   20世紀20年代,留學蘇俄潮興起,成為一種與大眾留學不同的革命留學。杰出代表有劉少奇、劉伯承、蔣經國等
——摘編自李喜所《中國留學生的發展歷程及其與現代化進程的關系》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甲午戰爭后赴日留學高潮形成的背景。(2分)請從19世紀末至20世紀20年代中國留學生杰出代表中任選一位,概括其對近現代歷史作出的貢獻。(2分)
背景: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民族危機加劇,戊戌變法運動開始。(2分)
示例:清末光緒年間的陳獨秀,發起新文化運動,抨擊舊道德和舊文化,提倡民主與科學,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治地位,使民主和科學思想得到傳播,為五四運動爆發作了準備。(2分)
材料三 新中國成立后,50年代產生了“留蘇熱”,從1950年開始到1966年,中國先后向蘇聯和東歐公費派遣了萬余名留學生,產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學家、藝術家和政治領導人。……1978年以來,伴隨改革開放的推進,我國的留學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潮。到2012年年底,短短34年,中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達264.47萬人,涉及歐美等103個國家和地區,其中超過90%是自費留學生,成為世界第一留學大國。
——摘編自郭霞《留學的世紀回眸》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50年代產生“留蘇熱”的原因,(2分)概括改革開放以來留學的特點。(2分)
原因:中蘇同為社會主義國家;中蘇建交,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蘇聯援助中國實行“一五”計劃。(任答兩點即可,2分)
特點:留學人數多;留學范圍廣,涉及多個國家和地區;自費留學生所占比例高。(任答兩點即可,2分)
(4)綜合以上材料,歸納推動留學教育發展的因素。(2分)
因素:國家政策的支持;國際形勢的變化;經濟的發展等。(任答兩點、言之有理即可,2分)
20.(15分)古今中外,各國采取各種辦法增強國力。九(1)班圍繞“增強國力”進行探究,請你一同參與。
材料一 春秋時期,秦雖稱霸西戎,但其政治、經濟、文化都遠遠落后于中原地區。直到公元前362年,秦孝公立,決心徹底改革,下令招賢。商鞅就于此時進入秦國,并在公元前356年開始進行變法。……變法的主要內容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全面而深刻,使秦國政權更加穩固、日益強大,并最終統一全國。
——張傳璽《春秋戰國史話》
(1)根據材料一,指出商鞅變法的背景以及成效。(4分)
背景:春秋時期秦國落后于中原地區;秦孝公決心改革。(每點1分,共2分)成效:鞏固了秦國政權;使秦國日益強大;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每點1分,共2分)
材料二 兩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建成6 000多個大企業,建立了拖拉機、汽車、飛機制造以及化工、電力等部門,修建了幾千公里鐵路,興建了鋼鐵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兩個五年計劃完成后,據蘇聯統計,蘇聯的工業總產值已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摘自統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世界歷史》九年級下冊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兩個五年計劃完成后蘇聯的變化。(2分)
變化:蘇聯建立起完整的工業部門;蘇聯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蘇聯由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強大的工業國。(任答兩點即可,2分)
材料三 世界近現代的重大改革(部分)
彼得一世 改革 彼得一世命令所有的俄國人剪掉長長的胡子……他強制推行歐洲的禮儀服飾……他不僅向歐洲派出了數以千計的留學生,而且先后在俄國設立了數學與海洋學校、炮兵學院、工程學院。 ——《大國崛起》
明治維新 明治天皇一改過去天皇涂脂抹粉之形象,以斷發蓄須、軍裝戎馬之形象做出表率,皇室開啟西方近代飲食習慣,這種先導性示范效應很快影響到普通日本國民。 ——《明治維新如何讓日本移風易俗》
改革開放 我國改革從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率先突破……堅決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同時進行政治、文化、社會等各領域體制改革。……把對外開放確立為基本國策,不斷形成和發展符合當代中國國情、充滿生機活力的體制機制。 ——《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與深刻啟示》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表中三場改革的相同點。(3分)
相同點:政府高度重視;改革涉及內容廣泛;都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改革都推動了國家和社會的進步。(任答三點即可,3分)
(4)綜合上述材料,圍繞“增強國力”提煉觀點,從材料中提取史實,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證。(要求:觀點正確,至少列舉兩個史實,史論結合,邏輯清晰,有總結提升。6分)
觀點:改革是國家強大的重要動力。(1分)
論述:古今中外無不把改革作為推進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發動機。在沙皇專制統治下的俄國是一個封閉落后的國家。彼得一世決心改變落后的面貌,改革以強兵和學習西方科學技術為目標,還涉及社會生活習俗的西化改革,開啟了俄國近代化的歷程。幕府統治下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嚴重,倒幕運動推翻了幕府的統治,1868年,日本明治政府開始實行一系列改革,以西方為榜樣,全面改造日本,通過明治維新使日本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實現了富國強兵,開始躋身資本主義強國之列。(4分)
結論:總之,順應時代潮流的改革,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1分)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歷史學科
2025年中考歷史5月模擬押題卷(廣西卷)04
(時間:75分鐘 滿分:75分)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D B D B A A C A C D B D B D B C A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7小題,每小題2分,共34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錯選、多選或未選均不得分。)
1.現藏于中國國家博物館的西周青銅器士山盤,銘文記載了貴族士山被周王封在漢水中游一帶,負責管理當地的貢賦繳納等事務。士山盤可以用來研究(D)
A.早期國家產生 B.青銅器的誕生
C.井田制的產生 D.西周的分封制
2.商周青銅器紋飾與王權、神權的結合尤為突出,其神秘、獨特的藝術特征延續了十多個世紀,是時代精神的表象,可以從中看到社會觀念等變化的軌跡。材料旨在說明(B)
A.青銅器高超的鑄造技術 B.青銅器重要的文化內涵
C.青銅器是重要書寫載體 D.青銅器功能以祭祀為主
3.小錢幣記錄大歷史。根據下列兩枚錢幣,可以獲取的歷史信息是(D)
A.銅錢是秦漢時唯一貨幣
B.青銅業發展到鼎盛時期
C.秦漢時期商業快速發展
D.統治者加強對經濟控制
4.宋朝時,長江中下游地區廣泛使用了新的拔秧工具——秧馬。復種技術也得到推廣,江南種稻普遍分“早禾”和“晚禾”兩種。南宋時冬麥和晚稻兩熟制也得到大面積推廣。這段話描述了(B)
A.經濟重心南移已完成 B.南方農業生產技術提高
C.外來作物品種的引進 D.江南地區獲得初步開發
5.清乾隆皇帝致英國國王喬治三世的信函中說:“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籍外夷貨物以通有無。”這種盲目自大的觀念導致(A)
A.中國逐漸落伍于世界潮流 B.西方殖民勢力被迫撤退
C.自然經濟得以發展 D.中外文化交流被阻斷
6.某同學在探究活動中搜集到油畫《圓明園劫難》、圖片《輪船招商局》、電影《甲午風云》和史學論著《戊戌思潮縱橫論》。由此推測,他探究的主題應是(A)
A.民族危機與救亡圖存 B.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C.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 D.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7.“中國共產黨以卓越的政治領導力和正確的戰略策略,指引了中國抗戰的前進方向……成為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中國共產黨指引抗戰方向體現在(C)
A.發動南昌起義,建立武裝力量
B.淞滬會戰中粉碎敵人迷夢
C.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D.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農民
8.毛澤東說:“我軍打仗,不在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在于消滅敵人的有生力量。存人失地,人地皆存;存地失人,人地皆失。”“我們要以一個延安換取全中國。”下列軍事行動最能體現這一作戰指導思想的是(A)
A.轉戰陜北 B.躍進大別山 C.三大戰役 D.渡江戰役
9.1954年3—6月,憲法起草委員會在北京等大城市組織8 000多名代表提出了5 900多條修改意見;憲法草案通過后,全國近1.5億人提出了118萬條意見。由此可知,這部憲法的制定(C)
A.符合當時中國國情 B.反映了多黨合作的特點
C.體現人民民主原則 D.充分吸收近代立法經驗
10.在社會主義建設探索時期,大慶精神、焦裕祿精神、雷鋒精神和“兩彈一星”精神等時代精神共同反映出的特定內涵是(D)
A.愛國進步、民主科學 B.救亡圖存、民族解放
C.科技創新、勇攀高峰 D.艱苦奮斗、奮發圖強
11.1984年11月,德國工程師格里希受聘為武漢柴油機廠廠長,成為中國國企第一位“洋廠長”。他走馬上任后,狠抓質量、從嚴治廠,打破了“大鍋飯”,推行結構工資制,根據職工的技術水平和工作情況進行工資浮動。這些現象的出現(B)
A.縮小了城鄉差距 B.增強了企業的活力
C.發展了鄉鎮企業 D.豐富了所有制結構
12.羅馬大競技場外部的拱門(如圖)為兩邊用古典柱子夾插并立所形成的柱式—拱門聯合結構,它把作為希臘古代建筑精華的柱式和羅馬人深為自豪的拱門合二為一。據此可知,羅馬建筑(D)
A.恪守民族文化 B.追求外形精美
C.專注學習和照搬 D.善于傳承和創造
13.中世紀西歐大學生的生活既艱苦又愉快。學生在學習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之余,還有唱歌、跳舞、擊劍和打球等活動。據此可知,中世紀西歐大學(B)
A.推動城市興起 B.關注人的發展
C.擺脫教會控制 D.強化國王權力
14.物理學科中的“鐘擺理論”是指鐘擺總是圍繞著一個中心值在一定范圍內做有規律的擺動。某同學在復習英國歷史時,借用該理論繪制了右邊示意圖。鐘擺在17世紀末期時向右擺動的原因是(D)
A.議會重新召開 B.查理一世被送上斷頭臺
C.1688年光榮革命 D.議會通過了《權利法案》
15.1917年后,在美國的芬蘭礦工移民中“一提到列寧的名字心就顫動不已”,在幾乎無人知道俄國在哪里的古巴,煙草工人組成了“蘇維埃”。這表明十月革命(B)
A.建立了第一個無產階級的政權 B.推動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開展
C.促成社會主義陣營的初步形成 D.顯示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16.下面這組圖片可以用于研究(C)
A.發展中國家力量的增強 B.生態環境的日益改善
C.人類社會生活的變遷 D.殖民地人民的反抗斗爭
17.2023年12月13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二十八次締約方大會正式閉幕。最終,各國代表就制定“轉型脫離化石燃料”的路線圖達成一致,這表明(A)
國際合作推動全球治理體系完善
B.經濟全球化助推世界經濟發展
C.冷戰結束后多極化格局已形成
D.聯合國未充分發揮全球治理能力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41分。)
18.(13分)鹽是人類生活的必需品,也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戰略物資。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文景之治后,中央與地方的矛盾不斷加劇。漢武帝時,北擊匈奴的戰爭,耗費甚巨,財政危機嚴重,號召全國有錢人捐款,然而響應者寥寥。因此,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正式下令采用募民煮鹽而官府專賣的做法,鹽業由政府經營。鹽業官營等舉措解決了上述問題,共同推動了社會發展。
——摘編自陳心怡《淺析漢朝的鹽鐵官營爭論》
(1)根據材料一,指出漢武帝時期實行鹽業官營的背景。(2分)概括這一舉措的影響。(2分)
背景:適應軍事戰爭的需要;為了增加財政收入;有些富豪唯利是圖,不關心國事。(每點1分,共2分)影響:增加了政府的財政收入,推動了社會發展。(2分)
材料二 英國的制鹽因用燃煤取代了爐灶中的木柴或泥炭而發生了巨變,此前沒有能力產鹽的某些地區因對豐富的煤炭儲量充滿信心也開始直接用海水制鹽,如蘇格蘭。古老的鹽場也進行現代化改造并建了大工廠,而且鐵路還使內陸鹽場不再與外界隔離,從而不斷擴大了鹽場的銷售市場。1870年后,英國每年穩定出口100萬噸鹽,鹽成為英國第三大出口產品。
——摘編自[法]讓·克洛德·奧凱《鹽的世界史》
(2)簡述材料二中工業革命是如何推動英國鹽業發展的。(2分)
提高了制鹽的生產力;現代化制鹽工廠出現;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現,擴大了內陸鹽場的銷售市場。(答出任意兩點即可,2分)
材料三 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成立,使國民黨統治集團感到極大震驚。他們在實施軍事封鎖的同時,對蘇區采取食鹽管制。為此,蘇區各地從老屋、舊灶中取硝土、鹵水做原料,熬制提煉食用硝鹽。然而,長期食用硝鹽對身體有害,因此還是要想方設法“進口”食鹽,為此,設立了大量對外貿易處,同白區(國民黨統治區)貿易,互通有無,解決了食鹽奇缺的問題。
——摘編自陳安《蘇區的“奪鹽戰爭”》
(3)根據材料三,指出蘇區出現食鹽困難的原因。(2分)概括蘇區解決食鹽困難的方法。(2分)
原因:國民黨統治集團在實施軍事封鎖的同時,對蘇區采取食鹽管制。(2分)方法:熬制提煉食用硝鹽;設立了大量對外貿易處,同白區貿易。(每點1分,共2分)
材料四 歐盟的鹽業發展基本由市場調控,發展較穩定。19世紀中葉,歐洲各國都通過食品法來規范鹽市場。在英國,鹽的生產、流通、消費、貿易活動完全在市場機制下運行,國家制定法規保證鹽質、規范行業開采。美國的鹽業發展歷史特點為:鹽業流通完全市場化運行,形成了產銷合一、寡頭壟斷的格局。20世紀90年代以后,跨國并購與國際合作逐漸廣泛并成為潮流。在此期間,美國的鹽企業曾席卷了歐洲市場。
——摘編自唐娜《歐美鹽業市場發展歷史及現狀》
(4)根據材料四歸納歐盟、英國鹽業發展的共同特點。(2分)結合所學知識,說說20世紀90年代美國鹽業發展情況反映的時代發展趨勢。(1分)
共同特點:市場調控;法律規范。(每點1分,共2分)趨勢:經濟全球化趨勢。(1分)
19.(13分)嚴格意義上的留學運動,是伴隨著我國現代化進程而出現的歷史現象。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872年8月11日,包括詹天佑在內的中國政府派出的第一批官費留美學生從上海啟程出洋。在1872—1875年間,清政府先后遣送120名幼童赴美留學。近代官派留學由此開端。
——摘編自《中國留學生的歷史軌跡:1872—1949》
(1)根據材料一,指出這批幼童留學與近代哪一歷史事件有關?(1分)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這一時期留學活動的影響。(2分)
事件:洋務運動。(1分)影響:培養了一大批人才,為中國近代化發展作出了貢獻;揭開了中國留學教育第一頁,推動了近代教育的發展;促進了西學的傳播等。(答出任意兩點即可,2分)
材料二 19世紀末至20世紀20年代中國留學生主要情況統計表。
高潮時期 主要方向 規模及代表人物
清末光緒年間 留日   甲午戰爭后形成高潮。1896年至1912年期間近3萬人赴日留學。杰出代表有黃興、宋教仁、秋瑾、魯迅、陳獨秀等
民國初至 五四前后 留美   1909年至1937年,由清華選派了留美學生總計1 971人(“庚款留學”),并帶動了大量“自助學者”赴美。杰出代表有竺可楨、侯德榜、錢學森等
留法   1915年至1920年赴法求學人數已達1 600人。杰出代表有周恩來、鄧小平、陳毅、聶榮臻等
留蘇   20世紀20年代,留學蘇俄潮興起,成為一種與大眾留學不同的革命留學。杰出代表有劉少奇、劉伯承、蔣經國等
——摘編自李喜所《中國留學生的發展歷程及其與現代化進程的關系》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甲午戰爭后赴日留學高潮形成的背景。(2分)請從19世紀末至20世紀20年代中國留學生杰出代表中任選一位,概括其對近現代歷史作出的貢獻。(2分)
背景: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民族危機加劇,戊戌變法運動開始。(2分)
示例:清末光緒年間的陳獨秀,發起新文化運動,抨擊舊道德和舊文化,提倡民主與科學,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治地位,使民主和科學思想得到傳播,為五四運動爆發作了準備。(2分)
材料三 新中國成立后,50年代產生了“留蘇熱”,從1950年開始到1966年,中國先后向蘇聯和東歐公費派遣了萬余名留學生,產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科學家、藝術家和政治領導人。……1978年以來,伴隨改革開放的推進,我國的留學達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潮。到2012年年底,短短34年,中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達264.47萬人,涉及歐美等103個國家和地區,其中超過90%是自費留學生,成為世界第一留學大國。
——摘編自郭霞《留學的世紀回眸》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50年代產生“留蘇熱”的原因,(2分)概括改革開放以來留學的特點。(2分)
原因:中蘇同為社會主義國家;中蘇建交,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蘇聯援助中國實行“一五”計劃。(任答兩點即可,2分)
特點:留學人數多;留學范圍廣,涉及多個國家和地區;自費留學生所占比例高。(任答兩點即可,2分)
(4)綜合以上材料,歸納推動留學教育發展的因素。(2分)
因素:國家政策的支持;國際形勢的變化;經濟的發展等。(任答兩點、言之有理即可,2分)
20.(15分)古今中外,各國采取各種辦法增強國力。九(1)班圍繞“增強國力”進行探究,請你一同參與。
材料一 春秋時期,秦雖稱霸西戎,但其政治、經濟、文化都遠遠落后于中原地區。直到公元前362年,秦孝公立,決心徹底改革,下令招賢。商鞅就于此時進入秦國,并在公元前356年開始進行變法。……變法的主要內容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全面而深刻,使秦國政權更加穩固、日益強大,并最終統一全國。
——張傳璽《春秋戰國史話》
(1)根據材料一,指出商鞅變法的背景以及成效。(4分)
背景:春秋時期秦國落后于中原地區;秦孝公決心改革。(每點1分,共2分)成效:鞏固了秦國政權;使秦國日益強大;為統一全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每點1分,共2分)
材料二 兩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建成6 000多個大企業,建立了拖拉機、汽車、飛機制造以及化工、電力等部門,修建了幾千公里鐵路,興建了鋼鐵煤炭基地和石油基地。兩個五年計劃完成后,據蘇聯統計,蘇聯的工業總產值已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摘自統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世界歷史》九年級下冊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兩個五年計劃完成后蘇聯的變化。(2分)
變化:蘇聯建立起完整的工業部門;蘇聯工業總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蘇聯由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強大的工業國。(任答兩點即可,2分)
材料三 世界近現代的重大改革(部分)
彼得一世 改革 彼得一世命令所有的俄國人剪掉長長的胡子……他強制推行歐洲的禮儀服飾……他不僅向歐洲派出了數以千計的留學生,而且先后在俄國設立了數學與海洋學校、炮兵學院、工程學院。 ——《大國崛起》
明治維新 明治天皇一改過去天皇涂脂抹粉之形象,以斷發蓄須、軍裝戎馬之形象做出表率,皇室開啟西方近代飲食習慣,這種先導性示范效應很快影響到普通日本國民。 ——《明治維新如何讓日本移風易俗》
改革開放 我國改革從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率先突破……堅決推進經濟體制改革,同時進行政治、文化、社會等各領域體制改革。……把對外開放確立為基本國策,不斷形成和發展符合當代中國國情、充滿生機活力的體制機制。 ——《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與深刻啟示》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表中三場改革的相同點。(3分)
相同點:政府高度重視;改革涉及內容廣泛;都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改革都推動了國家和社會的進步。(任答三點即可,3分)
(4)綜合上述材料,圍繞“增強國力”提煉觀點,從材料中提取史實,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證。(要求:觀點正確,至少列舉兩個史實,史論結合,邏輯清晰,有總結提升。6分)
觀點:改革是國家強大的重要動力。(1分)
論述:古今中外無不把改革作為推進國家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發動機。在沙皇專制統治下的俄國是一個封閉落后的國家。彼得一世決心改變落后的面貌,改革以強兵和學習西方科學技術為目標,還涉及社會生活習俗的西化改革,開啟了俄國近代化的歷程。幕府統治下民族危機和社會危機嚴重,倒幕運動推翻了幕府的統治,1868年,日本明治政府開始實行一系列改革,以西方為榜樣,全面改造日本,通過明治維新使日本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實現了富國強兵,開始躋身資本主義強國之列。(4分)
結論:總之,順應時代潮流的改革,推動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1分)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和县| 宽城| 义乌市| 江达县| 宿州市| 广宁县| 丹棱县| 商丘市| 永川市| 平阴县| 铅山县| 深泽县| 本溪| 靖西县| 文水县| 鄢陵县| 洛扎县| 游戏| 温州市| 凌海市| 田林县| 神木县| 买车| 健康| 台南市| 阜平县| 台南县| 凯里市| 灯塔市| 英吉沙县| 海口市| 方山县| 泸溪县| 孟州市| 宜君县| 家居| 维西| 库尔勒市| 罗平县| 万盛区| 甘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