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5年中考歷史5月模擬押題卷(廣西卷)01(原卷版+解答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5年中考歷史5月模擬押題卷(廣西卷)01(原卷版+解答版)

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歷史學科
2025年中考歷史5月模擬押題卷(廣西卷)01
(時間:75分鐘 滿分:75分)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A D C A C C A C B C D B C B A B D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7小題,每小題2分,共34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錯選、多選或未選均不得分。)
1.廣西甑皮巖遺址發掘清理出石器加工點、用火遺跡、墓葬等遺跡,以及大量石器、骨器、陶器和水陸生動植物遺骸。這些發現可用于研究(A)
A.中華文明的起源 B.早期國家的形成
C.階級分化的產生 D.禪讓制的形成
2.據南北朝時期的《洛陽伽藍記》記載:“自晉宋以來,號洛陽為荒土,此中謂長江以北盡是夷狄。昨至洛陽,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禮儀富盛,人物殷阜。”這反映了當時洛陽(D)
A.戰亂嚴重經濟蕭條 B.吸引南方士族北遷
C.商業貿易空前繁盛 D.民族交融社會繁榮
3.“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杜甫《憶昔》中描繪的情景出現的主要原因是(C)
A.漢文帝、漢景帝繼續實行休養生息政策
B.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
C.唐玄宗實行一系列改革
D.宋朝政府鼓勵海外貿易
4.宋元時期,文學藝術發展出現了多元化的繁榮景象,如宋詞、話本、元雜劇、散曲等眾多的文學表現形式。宋元文學藝術的繁榮(A)
A.得益于商品經濟的發展 B.傳承了“尊崇儒術”的精神
C.提升了文人的政治地位 D.反映了“大一統”時代風貌
5.“明初以如此巨大規模的船隊,歷時近30年,遍訪‘西洋’30余國……船隊規模之大,航程之遠,在當時世界航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材料評價的是(C)
A.張騫通西域 B.鑒真東渡 C.鄭和下西洋 D.玄奘西行
6.習近平主席在某歷史事件的紀念大會上說:“面對國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一批愛國青年挺身而出,全國民眾奮起抗爭,誓言‘國土不可斷送、人民不可低頭’,奏響了浩氣長存的愛國主義壯歌。”對這一歷史事件理解正確的是(C)
A.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 B.使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
C.開啟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 D.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
7.據1927年1月出版的《中國農民問題》記載:“我軍入湘而后,平江、瀏陽諸役,皆得農民為向導與協助,使我軍不至于陷于逆敵伏軍及地雷之險。”由此可知,廣大民眾支援推動(A)
A.北伐勝利進軍 B.革命根據地建立
C.長征勝利完成 D.抗日戰爭的勝利
8.淞滬會戰之后,日本侵略軍長驅直入,在上海、南京一帶步步逼近,國內“亡國論”一度甚囂塵上。但是臺兒莊戰役,李宗仁率部擊斃敵人一萬多人。捷報傳來,以蔣介石為代表的一些人被勝利沖昏了頭腦,一反過去的悲觀情緒,唱起“速勝論”的高調來。為此毛澤東(C)
A.提出“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
B.創作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發表了《論持久戰》
D.提出“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
9.1945年8月29日,重慶《大公報》向世人報道:“昨日下午三點多鐘,毛澤東先生到了重慶。毛澤東先生來了!這是中國的一件大喜事。”“毛澤東先生來了”(B)
A.開啟了第三次國共合作征程 B.體現了中共胸懷天下的情懷
C.加速了美國侵略中國的步伐 D.避免了國共劃江而治的局面
10.某日記記載:“午后至懷仁堂開會,通過人民共和國第一個憲法……投票分為八組,票上有漢、藏、蒙、畏吾兒四種文字……主席團開會,說明廿二號的政治報告因翻譯蒙、藏文需時,延期到廿三日。”該日記表明我國(C)
A.落實民族共同富裕 B.實現民族區域自治
C.十分重視民族平等 D.法律體系得到完善
11.1969年2月,尼克松在檢討對華政策時說:“(美國)無視中國這個亞洲的主要國家,是一個錯誤的政策。”尼克松的言行(D)
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B.標志中美關系得到改善
C.表明美國放棄反華政策
D.旨在謀求改善中美關系
12.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發起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新型多邊金融機構;積極參與制定核安全、氣候變化等新興領域治理規則;成功舉辦了G20領導人杭州峰會等。這說明當今中國(B)
A.是推動聯合國發展的重要力量 B.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的建設
C.已然是亞太諸國最大貿易伙伴 D.主宰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13.古埃及的法老自稱是“太陽神的兒子”;古巴比倫的漢謨拉比自稱“月神的后裔”;古代印度最高統治者稱“Raja”,即“王”,也就是“佛經里的天王”。這反映出古代亞非文明的共同點是(C)
A.發源于大河流域 B.建立嚴格等級制度
C.利用神權強化王權 D.受希臘哲學影響
14.法蘭克國王查理實行鼓勵基督教發展的政策,征收“什一稅”,教會因此變得富有起來,勢力越來越大;教皇為查理舉行了加冕禮,稱查理為“羅馬人的皇帝”。對以上材料認識最準確的是(B)
A.基督教會在歐洲的權力至高無上 B.教權和王權是相互利用的關系
C.法蘭克王國依靠教會力量而崛起 D.教皇和查理是封君封臣的關系
15.用示意圖來勾畫歷史是學習歷史的常用方法之一。下圖史實反映了(A)
A.自由民主思想的傳播
B.資本主義制度擴張
C.法國大革命的影響
D.新航路開辟的作用
16.1880—1900年,日本人口從3 500萬增長到4 500萬,傳統的農業社會人群發生變化,農村人口快速下降,而工商業人口迅速上升。據此可知,日本明治維新(B)
A.使日本走上侵略擴張 B.推動了日本社會轉型
C.促使了人口結構優化 D.導致了社會矛盾加劇
17.美國史學家薩姆爾·紐蘭德認為,從日軍偷襲珍珠港到巴黎陷落,從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到攻克柏林,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沒有任何一次戰斗的意義能夠同諾曼底登陸相媲美。無法與其媲美在于它(D)
A.標志著二戰全面爆發 B.標志著二戰達到最大規模
C.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 D.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41分。)
18.(12分)中國歷代王朝都注重對地方和邊疆地區的治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秦滅六國之后,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實現了“諸夏”的統一,又取閩越地,置閩中郡。秦始皇三十三年,略取嶺南越地,置桂林、南海、象郡;西北斥逐匈奴,……又渡河取高闕、陽山北假中(今黃河以北內蒙古地區)。這樣,秦始皇便在我國相當大的地區實現了政治統一。……秦的統一是我們這個多民族國家形成的重要標志。
——摘編自翁獨健《中國民族關系史綱要》
(1)根據材料一,概括秦朝加強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具體措施。(4分)
具體措施:實行郡縣制,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擊退北方匈奴進攻、征服南方越族等地區,將少數民族地區納入到疆域范圍內。(每點2分,共4分)
材料二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
(2)根據材料二的地圖信息,指出元朝和清朝前期的疆域范圍有何共同點。(1分)舉例說明元朝和清朝前期邊疆治理的特點。(3分)
共同點:疆域范圍廣大。(1分)特點:因地制宜。(或因俗而治)(1分)舉例:元朝在西藏地區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從此,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1分)清朝時,在西藏地區建立冊封制度并設置駐藏大臣,有效地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1分)(舉例答新疆、臺灣等亦可)
材料三 清朝前期,統治者經略邊疆,完成統一大業,奠定了作為近代領土國家的版圖,以漢族為主體的各民族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聯系愈益緊密。清朝皇帝曾得意地宣稱:“中國之一統始于秦氏,塞外之一統始于元氏,而極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員極廣,未有如我朝者也。”
——摘編自袁行霈、嚴文明主編《中華文明史》
(3)根據材料三,簡述清朝前期經略邊疆對國家版圖的意義。(2分)
意義:使版圖得到進一步開拓和鞏固;奠定了近代中國的版圖。(2分)
(4)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認識。(2分)
認識: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各民族在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制度的創新與完善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有利于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任答一點即可,2分)
19.(13分)人類不斷向未知世界探索,世界大了,世界也小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529年,里貝羅繪制的《世界地圖》,囊括迄今所知一切地方,翔實繪制了歐洲、非洲、中南美洲的海岸線和島嶼,首次展現了太平洋的真實跨度和連續的北美洲海岸線。
——摘編自席會東《皇家秘圖的帝國掠影》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地圖繪制范圍的擴大源于哪一歷史事件。(1分)請從世界聯系的角度評價這一事件。(4分)
事件:新航路開辟。(1分)評價:加強了世界的直接商業聯系;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世界的觀念逐步確立起來。(任答一點2分,共4分)
材料二 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駕駛員邁克爾·柯林斯說道:“我在1969年飛向月球,當我看到眼前小到可以用大拇指蓋住的地球,不禁笑了起來。”
——摘編自齊世榮《世界史叢書》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969年美國飛船飛向月球的背景。(4分)
背景:第三次科技革命;美蘇冷戰對峙局面;二戰后美國經濟的繁榮。(任答一點2分,共4分)
材料三 21世紀初,電子通信等技術極大消除了時空隔閡,資本、技術、信息、勞動力等跨國流動成為常態,各國成為全球共同利益鏈條上的一環,世界變成一個小小的“地球村”。
——摘編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寫出“地球村”所呈現的世界經濟發展趨勢。(2分)
趨勢:經濟全球化。(2分)
(4)綜合上述材料,歸納人們對地球認知發生變化的主要因素。(2分)
主要因素:生產力的發展(或科技的進步)。(2分)
20.(16分)在中國近現代史上,中國人民經過不斷抗爭、探索和努力奮斗,走向復興富強之路。某學習小組進行了“中華民族復興之路”的研究性學習,請你參與。
材料一 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和仁人志士進行了一系列挽救國家危亡的斗爭……19世紀末20世紀初,改良派和革命派發起的政治運動都歸于失敗,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沒有改變,救國的任務歷史性地落到了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中國工人階級的身上。
——曲青山《中國共產黨百年輝煌》
(1)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一中“歸于失敗”的政治運動有哪些?(2分)根據材料一,指出作者認為它們“歸于失敗”的理由。(1分)
政治運動:戊戌變法(百日維新);辛亥革命。(每點1分,共2分)理由: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1分)
材料二 近代以來,中國的仁人志士為挽救民族危機經過了走西方的路、走俄國的路,到走自己的路的探索。由于沒有認識到國情上的差異,中國革命遭受一系列挫折與失敗。后來,毛澤東號召要立足中國國情,探索“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中國共產黨終于找到了一條使中國走上獨立的正確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在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中,同樣也經過艱難探索和失誤,最終才找到了正確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摘編任保秋《近代中國社會發展道路選擇的歷史考察及啟示》
(2)根據材料二,指出導致“中國革命遭受一系列挫折與失敗”的原因。(1分)結合所學知識,寫出“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與“正確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分別是什么道路?(2分)
原因:沒有認識到國情上的差異。(1分)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井岡山道路。(1分)正確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1分)
材料三 以1949年為節點,……中國實現了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人民當家作主新社會的歷史性轉變;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的歷史性轉變;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歷史性轉變;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歷史性轉變;從封閉半封閉到邁出對外開放步伐的歷史性轉變。中國,在“北京時間”跳躍的數字中邁開奮進的腳步。
——摘編自《人民日報:世界通過“北京時間”感受“中國奇跡”》
(3)結合所學知識,從材料三中任選兩個“歷史性轉變”,寫出“轉變”的標志性事件。(4分)
標志性事件(依次為):新中國成立(開國大典);三大改造完成;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共十四大;設立經濟特區。(任答兩例即可,4分)
材料四 
時間 中華民族復興之路(部分事件)
1921年 中共一大召開
1927年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
1945年 抗戰勝利
1949年 新中國成立
1957年 一五計劃完成
1978年 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2010年 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2021年 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
——摘編自《中國共產黨一百年大事記》
(4)根據材料三、四,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主題提煉一個觀點,并選取材料四中至少2個史實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邏輯清晰,史論結合。6分)
觀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1分)
論述: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開,宣告中國共產黨成立,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1949年新中國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4分)
結論: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國共產黨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強領導核心。(1分)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歷史學科
2025年中考歷史5月模擬押題卷(廣西卷)01
(時間:75分鐘 滿分:75分)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A D C A C C A C B C D B C B A B D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7小題,每小題2分,共34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錯選、多選或未選均不得分。)
1.廣西甑皮巖遺址發掘清理出石器加工點、用火遺跡、墓葬等遺跡,以及大量石器、骨器、陶器和水陸生動植物遺骸。這些發現可用于研究(A)
A.中華文明的起源 B.早期國家的形成
C.階級分化的產生 D.禪讓制的形成
2.據南北朝時期的《洛陽伽藍記》記載:“自晉宋以來,號洛陽為荒土,此中謂長江以北盡是夷狄。昨至洛陽,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禮儀富盛,人物殷阜。”這反映了當時洛陽(D)
A.戰亂嚴重經濟蕭條 B.吸引南方士族北遷
C.商業貿易空前繁盛 D.民族交融社會繁榮
3.“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杜甫《憶昔》中描繪的情景出現的主要原因是(C)
A.漢文帝、漢景帝繼續實行休養生息政策
B.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
C.唐玄宗實行一系列改革
D.宋朝政府鼓勵海外貿易
4.宋元時期,文學藝術發展出現了多元化的繁榮景象,如宋詞、話本、元雜劇、散曲等眾多的文學表現形式。宋元文學藝術的繁榮(A)
A.得益于商品經濟的發展 B.傳承了“尊崇儒術”的精神
C.提升了文人的政治地位 D.反映了“大一統”時代風貌
5.“明初以如此巨大規模的船隊,歷時近30年,遍訪‘西洋’30余國……船隊規模之大,航程之遠,在當時世界航海史上是絕無僅有的。”材料評價的是(C)
A.張騫通西域 B.鑒真東渡 C.鄭和下西洋 D.玄奘西行
6.習近平主席在某歷史事件的紀念大會上說:“面對國家和民族生死存亡,一批愛國青年挺身而出,全國民眾奮起抗爭,誓言‘國土不可斷送、人民不可低頭’,奏響了浩氣長存的愛國主義壯歌。”對這一歷史事件理解正確的是(C)
A.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 B.使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
C.開啟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 D.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
7.據1927年1月出版的《中國農民問題》記載:“我軍入湘而后,平江、瀏陽諸役,皆得農民為向導與協助,使我軍不至于陷于逆敵伏軍及地雷之險。”由此可知,廣大民眾支援推動(A)
A.北伐勝利進軍 B.革命根據地建立
C.長征勝利完成 D.抗日戰爭的勝利
8.淞滬會戰之后,日本侵略軍長驅直入,在上海、南京一帶步步逼近,國內“亡國論”一度甚囂塵上。但是臺兒莊戰役,李宗仁率部擊斃敵人一萬多人。捷報傳來,以蔣介石為代表的一些人被勝利沖昏了頭腦,一反過去的悲觀情緒,唱起“速勝論”的高調來。為此毛澤東(C)
A.提出“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
B.創作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C.發表了《論持久戰》
D.提出“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
9.1945年8月29日,重慶《大公報》向世人報道:“昨日下午三點多鐘,毛澤東先生到了重慶。毛澤東先生來了!這是中國的一件大喜事。”“毛澤東先生來了”(B)
A.開啟了第三次國共合作征程 B.體現了中共胸懷天下的情懷
C.加速了美國侵略中國的步伐 D.避免了國共劃江而治的局面
10.某日記記載:“午后至懷仁堂開會,通過人民共和國第一個憲法……投票分為八組,票上有漢、藏、蒙、畏吾兒四種文字……主席團開會,說明廿二號的政治報告因翻譯蒙、藏文需時,延期到廿三日。”該日記表明我國(C)
A.落實民族共同富裕 B.實現民族區域自治
C.十分重視民族平等 D.法律體系得到完善
11.1969年2月,尼克松在檢討對華政策時說:“(美國)無視中國這個亞洲的主要國家,是一個錯誤的政策。”尼克松的言行(D)
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
B.標志中美關系得到改善
C.表明美國放棄反華政策
D.旨在謀求改善中美關系
12.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提出“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發起成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等新型多邊金融機構;積極參與制定核安全、氣候變化等新興領域治理規則;成功舉辦了G20領導人杭州峰會等。這說明當今中國(B)
A.是推動聯合國發展的重要力量 B.積極參與全球治理體系的建設
C.已然是亞太諸國最大貿易伙伴 D.主宰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13.古埃及的法老自稱是“太陽神的兒子”;古巴比倫的漢謨拉比自稱“月神的后裔”;古代印度最高統治者稱“Raja”,即“王”,也就是“佛經里的天王”。這反映出古代亞非文明的共同點是(C)
A.發源于大河流域 B.建立嚴格等級制度
C.利用神權強化王權 D.受希臘哲學影響
14.法蘭克國王查理實行鼓勵基督教發展的政策,征收“什一稅”,教會因此變得富有起來,勢力越來越大;教皇為查理舉行了加冕禮,稱查理為“羅馬人的皇帝”。對以上材料認識最準確的是(B)
A.基督教會在歐洲的權力至高無上 B.教權和王權是相互利用的關系
C.法蘭克王國依靠教會力量而崛起 D.教皇和查理是封君封臣的關系
15.用示意圖來勾畫歷史是學習歷史的常用方法之一。下圖史實反映了(A)
A.自由民主思想的傳播
B.資本主義制度擴張
C.法國大革命的影響
D.新航路開辟的作用
16.1880—1900年,日本人口從3 500萬增長到4 500萬,傳統的農業社會人群發生變化,農村人口快速下降,而工商業人口迅速上升。據此可知,日本明治維新(B)
A.使日本走上侵略擴張 B.推動了日本社會轉型
C.促使了人口結構優化 D.導致了社會矛盾加劇
17.美國史學家薩姆爾·紐蘭德認為,從日軍偷襲珍珠港到巴黎陷落,從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到攻克柏林,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沒有任何一次戰斗的意義能夠同諾曼底登陸相媲美。無法與其媲美在于它(D)
A.標志著二戰全面爆發 B.標志著二戰達到最大規模
C.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 D.開辟了歐洲第二戰場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41分。)
18.(12分)中國歷代王朝都注重對地方和邊疆地區的治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秦滅六國之后,分“天下以為三十六郡”,實現了“諸夏”的統一,又取閩越地,置閩中郡。秦始皇三十三年,略取嶺南越地,置桂林、南海、象郡;西北斥逐匈奴,……又渡河取高闕、陽山北假中(今黃河以北內蒙古地區)。這樣,秦始皇便在我國相當大的地區實現了政治統一。……秦的統一是我們這個多民族國家形成的重要標志。
——摘編自翁獨健《中國民族關系史綱要》
(1)根據材料一,概括秦朝加強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具體措施。(4分)
具體措施:實行郡縣制,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擊退北方匈奴進攻、征服南方越族等地區,將少數民族地區納入到疆域范圍內。(每點2分,共4分)
材料二 
——摘自人民教育出版社《義務教育教科書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
(2)根據材料二的地圖信息,指出元朝和清朝前期的疆域范圍有何共同點。(1分)舉例說明元朝和清朝前期邊疆治理的特點。(3分)
共同點:疆域范圍廣大。(1分)特點:因地制宜。(或因俗而治)(1分)舉例:元朝在西藏地區設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掌管西藏的軍民各項事務。從此,中央政府對西藏正式行使行政管轄;(1分)清朝時,在西藏地區建立冊封制度并設置駐藏大臣,有效地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1分)(舉例答新疆、臺灣等亦可)
材料三 清朝前期,統治者經略邊疆,完成統一大業,奠定了作為近代領土國家的版圖,以漢族為主體的各民族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聯系愈益緊密。清朝皇帝曾得意地宣稱:“中國之一統始于秦氏,塞外之一統始于元氏,而極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員極廣,未有如我朝者也。”
——摘編自袁行霈、嚴文明主編《中華文明史》
(3)根據材料三,簡述清朝前期經略邊疆對國家版圖的意義。(2分)
意義:使版圖得到進一步開拓和鞏固;奠定了近代中國的版圖。(2分)
(4)綜合上述材料,談談你對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認識。(2分)
認識: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各民族在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制度的創新與完善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有利于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任答一點即可,2分)
19.(13分)人類不斷向未知世界探索,世界大了,世界也小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529年,里貝羅繪制的《世界地圖》,囊括迄今所知一切地方,翔實繪制了歐洲、非洲、中南美洲的海岸線和島嶼,首次展現了太平洋的真實跨度和連續的北美洲海岸線。
——摘編自席會東《皇家秘圖的帝國掠影》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地圖繪制范圍的擴大源于哪一歷史事件。(1分)請從世界聯系的角度評價這一事件。(4分)
事件:新航路開辟。(1分)評價:加強了世界的直接商業聯系;世界開始連為一個整體;世界的觀念逐步確立起來。(任答一點2分,共4分)
材料二 美國“阿波羅11號”飛船駕駛員邁克爾·柯林斯說道:“我在1969年飛向月球,當我看到眼前小到可以用大拇指蓋住的地球,不禁笑了起來。”
——摘編自齊世榮《世界史叢書》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969年美國飛船飛向月球的背景。(4分)
背景:第三次科技革命;美蘇冷戰對峙局面;二戰后美國經濟的繁榮。(任答一點2分,共4分)
材料三 21世紀初,電子通信等技術極大消除了時空隔閡,資本、技術、信息、勞動力等跨國流動成為常態,各國成為全球共同利益鏈條上的一環,世界變成一個小小的“地球村”。
——摘編自杰里·本特利《新全球史》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寫出“地球村”所呈現的世界經濟發展趨勢。(2分)
趨勢:經濟全球化。(2分)
(4)綜合上述材料,歸納人們對地球認知發生變化的主要因素。(2分)
主要因素:生產力的發展(或科技的進步)。(2分)
20.(16分)在中國近現代史上,中國人民經過不斷抗爭、探索和努力奮斗,走向復興富強之路。某學習小組進行了“中華民族復興之路”的研究性學習,請你參與。
材料一 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和仁人志士進行了一系列挽救國家危亡的斗爭……19世紀末20世紀初,改良派和革命派發起的政治運動都歸于失敗,中國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沒有改變,救國的任務歷史性地落到了先進生產力的代表中國工人階級的身上。
——曲青山《中國共產黨百年輝煌》
(1)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材料一中“歸于失敗”的政治運動有哪些?(2分)根據材料一,指出作者認為它們“歸于失敗”的理由。(1分)
政治運動:戊戌變法(百日維新);辛亥革命。(每點1分,共2分)理由: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1分)
材料二 近代以來,中國的仁人志士為挽救民族危機經過了走西方的路、走俄國的路,到走自己的路的探索。由于沒有認識到國情上的差異,中國革命遭受一系列挫折與失敗。后來,毛澤東號召要立足中國國情,探索“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中國共產黨終于找到了一條使中國走上獨立的正確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在新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中,同樣也經過艱難探索和失誤,最終才找到了正確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
——摘編任保秋《近代中國社會發展道路選擇的歷史考察及啟示》
(2)根據材料二,指出導致“中國革命遭受一系列挫折與失敗”的原因。(1分)結合所學知識,寫出“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與“正確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分別是什么道路?(2分)
原因:沒有認識到國情上的差異。(1分)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井岡山道路。(1分)正確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1分)
材料三 以1949年為節點,……中國實現了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人民當家作主新社會的歷史性轉變;從新民主主義社會到社會主義社會的歷史性轉變;從“以階級斗爭為綱”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歷史性轉變;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明確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歷史性轉變;從封閉半封閉到邁出對外開放步伐的歷史性轉變。中國,在“北京時間”跳躍的數字中邁開奮進的腳步。
——摘編自《人民日報:世界通過“北京時間”感受“中國奇跡”》
(3)結合所學知識,從材料三中任選兩個“歷史性轉變”,寫出“轉變”的標志性事件。(4分)
標志性事件(依次為):新中國成立(開國大典);三大改造完成;十一屆三中全會;中共十四大;設立經濟特區。(任答兩例即可,4分)
材料四 
時間 中華民族復興之路(部分事件)
1921年 中共一大召開
1927年 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
1945年 抗戰勝利
1949年 新中國成立
1957年 一五計劃完成
1978年 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
2010年 中國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2021年 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
——摘編自《中國共產黨一百年大事記》
(4)根據材料三、四,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主題提煉一個觀點,并選取材料四中至少2個史實結合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邏輯清晰,史論結合。6分)
觀點: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1分)
論述: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開,宣告中國共產黨成立,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1949年新中國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中國結束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4分)
結論: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國共產黨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堅強領導核心。(1分)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延庆县| 泸州市| 临海市| 东海县| 廊坊市| 玛纳斯县| 吉水县| 奉节县| 浠水县| 佛山市| 沭阳县| 额尔古纳市| 瑞金市| 时尚| 罗江县| 嵊州市| 栖霞市| 福建省| 东辽县| 蓬溪县| 嵊州市| 武汉市| 基隆市| 太湖县| 紫金县| 常熟市| 抚州市| 山东省| 孟州市| 开平市| 若尔盖县| 丽江市| 镇远县| 松潘县| 安化县| 军事| 铜陵市| 巴东县| 迁西县| 大城县| 沈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