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5年中考歷史5月模擬押題卷(廣西卷)03(原卷版+解答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5年中考歷史5月模擬押題卷(廣西卷)03(原卷版+解答版)

資源簡介

/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歷史學科
2025年中考歷史5月模擬押題卷(廣西卷)03
(時間:75分鐘 滿分:75分)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B C A A C C C D D C A B A C C B D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7小題,每小題2分,共34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錯選、多選或未選均不得分。)
1.考古發掘的歷史文物是我們了解歷史并對其形成合理解釋的重要證據。下列出土文物有助于我們了解(B)
A.早期人類生產工具的進步 B.遠古先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C.農耕居民居住條件的改善 D.遠古傳說的豐富歷史信息
2.漢以前的中國人,把自己的國家稱為天下;自張騫通西域后,大量“殊方異物”和異國風土人情的記錄傳到中國,改變了中國古代“天下”的觀念。這可以用來說明,張騫通西域(C)
A.豐富民眾生活 B.推動中外交流
C.拓寬國人視野 D.擴大中國影響
3.北宋初年,為滿足戰時物資供應臨時設置轉運使;到宋太宗時,為避免地方勢力威脅統治,將轉運使的職權不斷擴大,如平反冤獄、管理運輸等。轉運使職能的變化反映出(A)
A.中央對地方管控增強 B.國家行政效率提高
C.官吏行政職權規范化 D.地方喪失割據基礎
4.有觀點認為元朝對邊疆的管理呈現出與內地一體化的趨向,較之漢唐的冊封、朝貢和和親的方式更有效。元朝這種管理方式指的是(A)
A.推行行省制度 B.設置宣政院 C.實現區域自治 D.設立都護府
5.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關于曼陀羅花的記載:“相傳此花笑采釀酒飲,令人笑;舞采釀酒飲,令人舞。予嘗試之,飲須半酣,更令一人或笑或舞引之,乃驗也。”這體現李時珍(C)
A.善于總結歷史經驗 B.選材著眼現實生活
C.重視實踐求證精神 D.大膽探索改革創新
6.中國近代史既是一部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史,又是一部中國人民的抗爭史和探索史。其中,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認中國“尚含有無限蓬勃生氣”的歷史事件是(C)
A.林則徐虎門銷煙 B.太平天國運動 C.義和團運動 D.黃花崗起義
7.1919年李大釗將《新青年》第六卷第五號編為“馬克思主義研究”專號,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并幫助北京《晨報》副刊開辟了“馬克思研究”專欄。據此可知(C)
李大釗最早吹響新文化運動號角
B.《新青年》主要宣傳馬克思主義
C.李大釗積極推動馬克思主義傳播
D.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已廣泛建立
8.歷史紀錄片承擔著探究歷史,傳承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的作用。如果要拍攝與中國近代社會相關的紀錄片,下面素材可用于拍攝(D)
革除“大人”“老爺”等稱呼;剪除男子發辮;勸禁女子纏足;廢止跪拜;嚴禁鴉片、禁止賭博
A.群眾性反帝愛國運動 B.推翻清王朝的斗爭
C.民族工業短暫的春天 D.社會生活習俗變遷
9.對同類歷史事件進行對比是學習歷史的基本素養。洋務運動與彼得一世改革對本國歷史進程起到的共同作用是(D)
A.都瓦解了封建制度 B.都改變了社會性質
C.都實現了富國強兵 D.都開啟了近代化進程
10.“當新中國第一輛汽車試車成功,當新中國第一架噴氣式戰斗機飛過天安門廣場上空……當新中國工業無數個‘第一’層出不窮的時候,中國人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這主要得益于(C)
A.土地改革運動的開展 B.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
C.第一個五年計劃實施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11.如圖是1978年和1987年的國有企業留利(政府留給國有企業的利潤)占比變化示意圖。這一變化有利于(A)
A.增強國有企業的活力
B.完善平均分配方式
C.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
D.建立計劃經濟體制
12.有學者認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農業大體經歷了四次革命:第一次是土地改革;第二次是合作化;第三次是聯產承包責任制;第四次是以“土地流轉”為發端的現代化農業。對新中國土地制度改革理解正確的是(B)
A.改革一定要以經濟效益為中心 B.改革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C.城鄉土地政策必須完全相同 D.集體土地的使用權不可以轉讓
13.當今世界并不太平,巴以沖突加劇了中東局勢的緊張,引起了全球的關注。中共十八大以來,為促進世界和平,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我國提供的方案是(A)
A.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B.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C.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 D.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4.隨著亞歷山大帝國建立,之前各國間的貿易壁壘破除了,大量希臘手工匠師、商人、冒險家涌入東方,他們在亞非的許多城市從事商業經營,一個由印度至尼羅河的廣大貿易區就此建立。這反映了亞歷山大帝國的建立(C)
A.強化了亞非地區的統治 B.促進了希臘文化的傳播
C.加強了東西方經濟聯系 D.推動了手工工藝的發展
15.古代日本的中央官制、地方制度、法律制度、土地制度等都深受唐代的影響。能說明以上觀點的史實是(C)
A.玄奘西行 B.鑒真東渡 C.日本大化改新 D.遣唐使來華
16.1940年,斯大林迫切地敦促人民縮小與西方在生產力方面的差距,“放慢速度意味著落后,落后意味著挨打!”斯大林如此迫切是為了(B)
A.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應對法西斯的擴張
C.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 D.推動東歐各國改革
17.1995年3月,歐盟委員會公布的《綠皮書》指出:“當成員國之間的貿易額占其貿易總額的60%時,使用統一貨幣就十分必要。”據此推斷,歐元的產生(D)
A.取代了美元的國際地位 B.象征著歐洲聯合成一個國家
C.標志著歐洲聯盟的誕生 D.適應了歐盟經濟發展的需要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41分。)
18.(13分)居安思危,大國長安。同學們圍繞“國家安全”開展探究性學習。請你參與完成以下探究。
【探究一 應對國土危機】 明朝中葉以來,外國侵略者對中國的國土安全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和巨大的沖擊。
圖一 明代侵犯中國 東南沿海的倭寇 圖二 17世紀初侵占 臺灣的荷蘭殖民者 圖三 1894年進犯中國黃 海海域的日艦“吉野號” 圖四 1931年9月占領中 國東北沈陽的日本關東軍
(1)任選兩幅圖片,簡述中國軍民在沖擊下的反應。(4分)
反應:圖一:戚繼光抗倭;圖二:鄭成功收復臺灣;圖三:鄧世昌黃海大戰;圖四: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任答兩點即可,4分)
【探究二 捍衛國家主權】 挽救民族危機、維護國家主權安全是正義之舉。
材料一 這場運動旗幟鮮明地提出了“外爭主權,內除國賊”“誓死力爭,還我青島”“取消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寧為玉碎,勿為瓦全”等口號。“中國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斷送!中國的人民可以殺戮而不可以低頭!國亡了!同胞起來呀!” 材料二 右圖是雕像《祖國母親在召喚》。年輕的母親手持利劍,振臂高呼,指引英勇的紅軍戰士奮勇抗敵,雕像表現出蘇聯人民在1942—1943年衛國戰爭期間聽從祖國母親的召喚,勇敢戰斗打敗法西斯的一往無前的精神和信念。
(2)聯系所學,指出材料一描述的歷史事件。(1分)推斷材料二的雕像最有可能是為了紀念哪一場戰役而設立?(1分)從上面信息中,談談你感受到的共同的精神內涵。(2分)
事件:五四運動。(1分)戰役:斯大林格勒戰役。(1分)精神內涵:團結一致、抵御外侮的偉大愛國主義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擔當和獻身精神。(任答一點即可,2分)
【探究三 修補網絡漏洞】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絡安全問題日益凸顯。
社會信息化帶給人們便利的生活,也帶來種種弊端。它使保護個人隱私變得越來越困難,甚至影響著個人生命財產安全;它讓網絡成為良莠不齊的各種意見的匯集地,甚至成為個別別有用心的國家、集團或個人利用的工具。
——摘編自普通高中教科書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
(3)根據探究三,概括社會信息化給個人和國家帶來的問題。(3分)
問題:泄露個人隱私;影響個人生命財產安全;網絡信息被惡意利用;威脅國家信息安全。(任答三點即可,3分)
(4)綜合上述探究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國家安全重要性的認識。(2分)
認識:國家安全是我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加強國防建設,鞏固國土安全;重視愛國主義教育,保障國家安全;加強網絡監管,保證信息安全;要牢固樹立“國家安全人人有責”的意識,不斷強化維護國家安全的責任等。(任答一點,言之有理即可,2分)
19.(13分)糖是一種特殊產品,有很強的社會、政治、地緣和情感屬性。人類學家馬歇爾·薩林斯就曾說過,在所有味覺中,人類對甜味最敏感最喜歡,需求量大,其對歷史的影響也就格外微妙。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直至15世紀前,歐洲糖的產量偏低,另一方面,食糖代表著‘享樂’‘糜爛’,在歐洲仍牽起不少道德爭議……”。
——摘編自李軍、王秀清主編《歷史視角中的“三農”》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分析15世紀前的歐洲“食糖代表著‘享樂’‘糜爛’”的原因。(4分)
原因:當時歐洲食糖產量偏低,比較珍貴(物質生產的匱乏);(2分)人們處在基督教神學統治之下,禁欲主義盛行(基督教禁錮了人們的思想)。(2分)
材料二 當英國工人喝了第一杯加糖的紅茶,其歷史意義甚至足以和發明蒸汽機相提并論,因為喝茶不但改變了飲食的習慣、消費模式、工作的意義,更改變了生產、貿易和消費的關系,更改變了整個社會和經濟的基礎。
——摘編自李軍、王秀清主編《歷史視角中的“三農”》
(2)從“食糖代表著‘享樂’‘糜爛’”到英國工人“紅茶加糖”習俗的轉變過程折射出歐洲社會的進步,請你列舉此過程中歐洲在政治、經濟、思想方面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各一例。(3分)
舉例:政治上: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或英國確立君主立憲制)、法國大革命;(任答一點,1分)經濟上:新航路開辟、工業革命;(任答一點,1分)思想上:文藝復興、啟蒙運動。(任答一點,1分)
(3)材料二中作者認為英國工人喝加糖紅茶的習俗“其歷史意義甚至足以和發明蒸汽機相提并論”。你同意作者的觀點嗎?請簡要說明理由。(3分)
【示例一】觀點:同意這一觀點。(1分)理由:習俗對社會發展影響巨大。它改變了人的飲食習慣;推動了糖業和茶葉的需求;促進了生產相關商品的工業化的發展;促進世界市場緊密相連;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促進平等觀念的發展。(2分)
【示例二】觀點:不同意這一觀點。(1分)理由:生產力發展改變習俗。蒸汽機的發明大大提高人類社會的生產力;改變了生產關系;使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習俗的改變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只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生產力發展,不起決定性作用。(2分)
材料三 隨著糖在各種食品中的應用和人們對糖的過量食用……肥胖癥、高血壓、糖尿病等越來越威脅到人們的健康和正常生活……人們迫切需要一種既能滿足自己對甜味的愛好,又不會危害健康的新型甜味劑。在這種情況下,功能糖應運而生。
(4)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功能糖應運而生”的社會原因有哪些?(3分)
原因:食糖過量會產生多種疾病,威脅到人們的健康;人們健康意識的增強;社會的需要;當代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國的重視與政策的支持。(任答三點即可,3分)
20.(15分)一部中國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在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歷史上,整個的統一運動非常像滾雪球,這種雪球好多個,東南西北中都有……其中以商周之際、春秋戰國之際、魏晉南北朝、宋元之際和清朝前期為最甚,至少有過五次高潮。作為這種歷史運動的總結,統一的民族稱謂看起來還是應該稱“中華民族”。
——摘編自王家范《中國歷史通論》
(1)根據材料一,指出“中華民族”的稱謂與哪一歷史趨勢有關?(2分)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高潮有關的歷史事件。(1分)
歷史趨勢: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鞏固和發展;中國古代的統一過程。(任答一點即可,2分)歷史事件:北魏孝文帝改革。(1分)
材料二
時期 民族關系史實 夷夏觀念
秦朝 北擊匈奴,修筑抵御匈奴的長城 由華夷差別逐漸 趨于一體化
三國兩晉南北朝 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亂,各族之間頻繁接觸,差異慢慢縮小,但民族隔閡仍然廣泛存在
唐朝 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為“天可汗”
明清 統治者冊封少數民族首領并設專門機構管理邊疆民族事務;清朝尤其尊重各民族的社會習俗和宗教信仰由華夷差別逐漸
——汪清《國家認同視閾下歷史教科書中民族關系史的建構研究》
(2)根據材料二,指出中國古代處理民族關系的方式。(1分)從秦朝到明清時期的夷夏觀念變化給中國歷史發展帶來了怎樣的影響?(2分)
方式:戰爭;修筑長城;人口遷徙(民族遷徙);冊封;設置行政機構。(任答一點即可,1分)影響:促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增強民族凝聚力;促進民族交融等。(言之有理即可,2分)
材料三 中國近代民族意識的覺醒歷程
——整理自俞祖華《中華民族“全面覺醒”的開啟》
(3)根據材料三,選擇一個角度(深度或者廣度),概括中國近代民族意識的覺醒歷程。(1分)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推動中國近代民族意識覺醒的原因。(2分)
歷程:深度:近代中華民族覺醒經歷了從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遞進歷程;廣度:近代中華民族覺醒經歷了從“少數先驅者的覺醒”到“具有群體意義的覺醒”再發展到“全面覺醒”。(任答一點即可,1分)原因:民族危機不斷加深;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西方資產階級政治理念的傳入;無產階級隊伍壯大;新文化運動;馬克思主義傳播;先進中國人的引領等。(任答兩點即可,每點1分,共2分)
材料四
筆記1   我國是世界上歷史悠久的國家之一,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共同締造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筆記2   愛國主義精神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心中,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國家發展繁榮而自強不息、不懈奮斗
——李海林《深刻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愛國主義的三重邏輯》
(4)請從材料四中選擇一則筆記,圍繞“中華民族”提煉觀點,并綜合上述材料加以論證。(要求:觀點正確,至少列舉兩個史實,史論結合,邏輯清晰,有總結提升。6分)
【示例一】觀點:中華民族共同締造了統一多民族的國家。(1分)
論述一: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分裂混亂的局面,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多民族的封建國家。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疆域空前遼闊,各民族間的交融得到進一步發展,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產生深遠影響。(4分)
結論:綜上所述,經過各個民族、各個朝代的共同努力,共同締造了統一多民族的國家,譜寫了中華民族的發展史。(1分)
論述二: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經過北方少數民族內遷、北魏孝文帝改革等事件,出現了民族大交融的高潮,為隋唐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清朝通過冊封達賴喇嘛、設置駐藏大臣等措施,對邊疆地區實行有效管理,民族交融進一步加強,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4分)
結論:綜上所述,古代中國不同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進程。(1分)
【示例二】見《參考答案詳解》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讓教學更有效 精品試卷 | 歷史學科
2025年中考歷史5月模擬押題卷(廣西卷)03
(時間:75分鐘 滿分:75分)
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答案 B C A A C C C D D C A B A C C B D
一、單項選擇題(本大題共17小題,每小題2分,共34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備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要求,錯選、多選或未選均不得分。)
1.考古發掘的歷史文物是我們了解歷史并對其形成合理解釋的重要證據。下列出土文物有助于我們了解(B)
A.早期人類生產工具的進步 B.遠古先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C.農耕居民居住條件的改善 D.遠古傳說的豐富歷史信息
2.漢以前的中國人,把自己的國家稱為天下;自張騫通西域后,大量“殊方異物”和異國風土人情的記錄傳到中國,改變了中國古代“天下”的觀念。這可以用來說明,張騫通西域(C)
A.豐富民眾生活 B.推動中外交流
C.拓寬國人視野 D.擴大中國影響
3.北宋初年,為滿足戰時物資供應臨時設置轉運使;到宋太宗時,為避免地方勢力威脅統治,將轉運使的職權不斷擴大,如平反冤獄、管理運輸等。轉運使職能的變化反映出(A)
A.中央對地方管控增強 B.國家行政效率提高
C.官吏行政職權規范化 D.地方喪失割據基礎
4.有觀點認為元朝對邊疆的管理呈現出與內地一體化的趨向,較之漢唐的冊封、朝貢和和親的方式更有效。元朝這種管理方式指的是(A)
A.推行行省制度 B.設置宣政院 C.實現區域自治 D.設立都護府
5.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關于曼陀羅花的記載:“相傳此花笑采釀酒飲,令人笑;舞采釀酒飲,令人舞。予嘗試之,飲須半酣,更令一人或笑或舞引之,乃驗也。”這體現李時珍(C)
A.善于總結歷史經驗 B.選材著眼現實生活
C.重視實踐求證精神 D.大膽探索改革創新
6.中國近代史既是一部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史,又是一部中國人民的抗爭史和探索史。其中,使侵略者不得不承認中國“尚含有無限蓬勃生氣”的歷史事件是(C)
A.林則徐虎門銷煙 B.太平天國運動 C.義和團運動 D.黃花崗起義
7.1919年李大釗將《新青年》第六卷第五號編為“馬克思主義研究”專號,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并幫助北京《晨報》副刊開辟了“馬克思研究”專欄。據此可知(C)
李大釗最早吹響新文化運動號角
B.《新青年》主要宣傳馬克思主義
C.李大釗積極推動馬克思主義傳播
D.中國共產黨早期組織已廣泛建立
8.歷史紀錄片承擔著探究歷史,傳承文化,弘揚民族精神的作用。如果要拍攝與中國近代社會相關的紀錄片,下面素材可用于拍攝(D)
革除“大人”“老爺”等稱呼;剪除男子發辮;勸禁女子纏足;廢止跪拜;嚴禁鴉片、禁止賭博
A.群眾性反帝愛國運動 B.推翻清王朝的斗爭
C.民族工業短暫的春天 D.社會生活習俗變遷
9.對同類歷史事件進行對比是學習歷史的基本素養。洋務運動與彼得一世改革對本國歷史進程起到的共同作用是(D)
A.都瓦解了封建制度 B.都改變了社會性質
C.都實現了富國強兵 D.都開啟了近代化進程
10.“當新中國第一輛汽車試車成功,當新中國第一架噴氣式戰斗機飛過天安門廣場上空……當新中國工業無數個‘第一’層出不窮的時候,中國人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這主要得益于(C)
A.土地改革運動的開展 B.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
C.第一個五年計劃實施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11.如圖是1978年和1987年的國有企業留利(政府留給國有企業的利潤)占比變化示意圖。這一變化有利于(A)
A.增強國有企業的活力
B.完善平均分配方式
C.確立社會主義公有制
D.建立計劃經濟體制
12.有學者認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農業大體經歷了四次革命:第一次是土地改革;第二次是合作化;第三次是聯產承包責任制;第四次是以“土地流轉”為發端的現代化農業。對新中國土地制度改革理解正確的是(B)
A.改革一定要以經濟效益為中心 B.改革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
C.城鄉土地政策必須完全相同 D.集體土地的使用權不可以轉讓
13.當今世界并不太平,巴以沖突加劇了中東局勢的緊張,引起了全球的關注。中共十八大以來,為促進世界和平,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我國提供的方案是(A)
A.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B.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C.提出了“求同存異”的方針 D.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4.隨著亞歷山大帝國建立,之前各國間的貿易壁壘破除了,大量希臘手工匠師、商人、冒險家涌入東方,他們在亞非的許多城市從事商業經營,一個由印度至尼羅河的廣大貿易區就此建立。這反映了亞歷山大帝國的建立(C)
A.強化了亞非地區的統治 B.促進了希臘文化的傳播
C.加強了東西方經濟聯系 D.推動了手工工藝的發展
15.古代日本的中央官制、地方制度、法律制度、土地制度等都深受唐代的影響。能說明以上觀點的史實是(C)
A.玄奘西行 B.鑒真東渡 C.日本大化改新 D.遣唐使來華
16.1940年,斯大林迫切地敦促人民縮小與西方在生產力方面的差距,“放慢速度意味著落后,落后意味著挨打!”斯大林如此迫切是為了(B)
A.實行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B.應對法西斯的擴張
C.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 D.推動東歐各國改革
17.1995年3月,歐盟委員會公布的《綠皮書》指出:“當成員國之間的貿易額占其貿易總額的60%時,使用統一貨幣就十分必要。”據此推斷,歐元的產生(D)
A.取代了美元的國際地位 B.象征著歐洲聯合成一個國家
C.標志著歐洲聯盟的誕生 D.適應了歐盟經濟發展的需要
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3小題,共41分。)
18.(13分)居安思危,大國長安。同學們圍繞“國家安全”開展探究性學習。請你參與完成以下探究。
【探究一 應對國土危機】 明朝中葉以來,外國侵略者對中國的國土安全構成了嚴重的威脅和巨大的沖擊。
圖一 明代侵犯中國 東南沿海的倭寇 圖二 17世紀初侵占 臺灣的荷蘭殖民者 圖三 1894年進犯中國黃 海海域的日艦“吉野號” 圖四 1931年9月占領中 國東北沈陽的日本關東軍
(1)任選兩幅圖片,簡述中國軍民在沖擊下的反應。(4分)
反應:圖一:戚繼光抗倭;圖二:鄭成功收復臺灣;圖三:鄧世昌黃海大戰;圖四: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任答兩點即可,4分)
【探究二 捍衛國家主權】 挽救民族危機、維護國家主權安全是正義之舉。
材料一 這場運動旗幟鮮明地提出了“外爭主權,內除國賊”“誓死力爭,還我青島”“取消二十一條”“拒絕在和約上簽字”“寧為玉碎,勿為瓦全”等口號。“中國的土地可以征服而不可以斷送!中國的人民可以殺戮而不可以低頭!國亡了!同胞起來呀!” 材料二 右圖是雕像《祖國母親在召喚》。年輕的母親手持利劍,振臂高呼,指引英勇的紅軍戰士奮勇抗敵,雕像表現出蘇聯人民在1942—1943年衛國戰爭期間聽從祖國母親的召喚,勇敢戰斗打敗法西斯的一往無前的精神和信念。
(2)聯系所學,指出材料一描述的歷史事件。(1分)推斷材料二的雕像最有可能是為了紀念哪一場戰役而設立?(1分)從上面信息中,談談你感受到的共同的精神內涵。(2分)
事件:五四運動。(1分)戰役:斯大林格勒戰役。(1分)精神內涵:團結一致、抵御外侮的偉大愛國主義精神;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責任擔當和獻身精神。(任答一點即可,2分)
【探究三 修補網絡漏洞】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網絡安全問題日益凸顯。
社會信息化帶給人們便利的生活,也帶來種種弊端。它使保護個人隱私變得越來越困難,甚至影響著個人生命財產安全;它讓網絡成為良莠不齊的各種意見的匯集地,甚至成為個別別有用心的國家、集團或個人利用的工具。
——摘編自普通高中教科書歷史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下)》
(3)根據探究三,概括社會信息化給個人和國家帶來的問題。(3分)
問題:泄露個人隱私;影響個人生命財產安全;網絡信息被惡意利用;威脅國家信息安全。(任答三點即可,3分)
(4)綜合上述探究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國家安全重要性的認識。(2分)
認識:國家安全是我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加強國防建設,鞏固國土安全;重視愛國主義教育,保障國家安全;加強網絡監管,保證信息安全;要牢固樹立“國家安全人人有責”的意識,不斷強化維護國家安全的責任等。(任答一點,言之有理即可,2分)
19.(13分)糖是一種特殊產品,有很強的社會、政治、地緣和情感屬性。人類學家馬歇爾·薩林斯就曾說過,在所有味覺中,人類對甜味最敏感最喜歡,需求量大,其對歷史的影響也就格外微妙。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直至15世紀前,歐洲糖的產量偏低,另一方面,食糖代表著‘享樂’‘糜爛’,在歐洲仍牽起不少道德爭議……”。
——摘編自李軍、王秀清主編《歷史視角中的“三農”》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分析15世紀前的歐洲“食糖代表著‘享樂’‘糜爛’”的原因。(4分)
原因:當時歐洲食糖產量偏低,比較珍貴(物質生產的匱乏);(2分)人們處在基督教神學統治之下,禁欲主義盛行(基督教禁錮了人們的思想)。(2分)
材料二 當英國工人喝了第一杯加糖的紅茶,其歷史意義甚至足以和發明蒸汽機相提并論,因為喝茶不但改變了飲食的習慣、消費模式、工作的意義,更改變了生產、貿易和消費的關系,更改變了整個社會和經濟的基礎。
——摘編自李軍、王秀清主編《歷史視角中的“三農”》
(2)從“食糖代表著‘享樂’‘糜爛’”到英國工人“紅茶加糖”習俗的轉變過程折射出歐洲社會的進步,請你列舉此過程中歐洲在政治、經濟、思想方面發生的重大歷史事件各一例。(3分)
舉例:政治上: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或英國確立君主立憲制)、法國大革命;(任答一點,1分)經濟上:新航路開辟、工業革命;(任答一點,1分)思想上:文藝復興、啟蒙運動。(任答一點,1分)
(3)材料二中作者認為英國工人喝加糖紅茶的習俗“其歷史意義甚至足以和發明蒸汽機相提并論”。你同意作者的觀點嗎?請簡要說明理由。(3分)
【示例一】觀點:同意這一觀點。(1分)理由:習俗對社會發展影響巨大。它改變了人的飲食習慣;推動了糖業和茶葉的需求;促進了生產相關商品的工業化的發展;促進世界市場緊密相連;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促進平等觀念的發展。(2分)
【示例二】觀點:不同意這一觀點。(1分)理由:生產力發展改變習俗。蒸汽機的發明大大提高人類社會的生產力;改變了生產關系;使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習俗的改變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只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生產力發展,不起決定性作用。(2分)
材料三 隨著糖在各種食品中的應用和人們對糖的過量食用……肥胖癥、高血壓、糖尿病等越來越威脅到人們的健康和正常生活……人們迫切需要一種既能滿足自己對甜味的愛好,又不會危害健康的新型甜味劑。在這種情況下,功能糖應運而生。
(4)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功能糖應運而生”的社會原因有哪些?(3分)
原因:食糖過量會產生多種疾病,威脅到人們的健康;人們健康意識的增強;社會的需要;當代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國的重視與政策的支持。(任答三點即可,3分)
20.(15分)一部中國史,就是各民族共同締造、發展、鞏固統一的偉大祖國的歷史。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在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歷史上,整個的統一運動非常像滾雪球,這種雪球好多個,東南西北中都有……其中以商周之際、春秋戰國之際、魏晉南北朝、宋元之際和清朝前期為最甚,至少有過五次高潮。作為這種歷史運動的總結,統一的民族稱謂看起來還是應該稱“中華民族”。
——摘編自王家范《中國歷史通論》
(1)根據材料一,指出“中華民族”的稱謂與哪一歷史趨勢有關?(2分)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高潮有關的歷史事件。(1分)
歷史趨勢: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鞏固和發展;中國古代的統一過程。(任答一點即可,2分)歷史事件:北魏孝文帝改革。(1分)
材料二
時期 民族關系史實 夷夏觀念
秦朝 北擊匈奴,修筑抵御匈奴的長城 由華夷差別逐漸 趨于一體化
三國兩晉南北朝 原有民族布局被打亂,各族之間頻繁接觸,差異慢慢縮小,但民族隔閡仍然廣泛存在
唐朝 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為“天可汗”
明清 統治者冊封少數民族首領并設專門機構管理邊疆民族事務;清朝尤其尊重各民族的社會習俗和宗教信仰由華夷差別逐漸
——汪清《國家認同視閾下歷史教科書中民族關系史的建構研究》
(2)根據材料二,指出中國古代處理民族關系的方式。(1分)從秦朝到明清時期的夷夏觀念變化給中國歷史發展帶來了怎樣的影響?(2分)
方式:戰爭;修筑長城;人口遷徙(民族遷徙);冊封;設置行政機構。(任答一點即可,1分)影響:促進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增強民族凝聚力;促進民族交融等。(言之有理即可,2分)
材料三 中國近代民族意識的覺醒歷程
——整理自俞祖華《中華民族“全面覺醒”的開啟》
(3)根據材料三,選擇一個角度(深度或者廣度),概括中國近代民族意識的覺醒歷程。(1分)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推動中國近代民族意識覺醒的原因。(2分)
歷程:深度:近代中華民族覺醒經歷了從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的遞進歷程;廣度:近代中華民族覺醒經歷了從“少數先驅者的覺醒”到“具有群體意義的覺醒”再發展到“全面覺醒”。(任答一點即可,1分)原因:民族危機不斷加深;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西方資產階級政治理念的傳入;無產階級隊伍壯大;新文化運動;馬克思主義傳播;先進中國人的引領等。(任答兩點即可,每點1分,共2分)
材料四
筆記1   我國是世界上歷史悠久的國家之一,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共同締造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
筆記2   愛國主義精神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心中,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兒女為國家發展繁榮而自強不息、不懈奮斗
——李海林《深刻把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和愛國主義的三重邏輯》
(4)請從材料四中選擇一則筆記,圍繞“中華民族”提煉觀點,并綜合上述材料加以論證。(要求:觀點正確,至少列舉兩個史實,史論結合,邏輯清晰,有總結提升。6分)
【示例一】觀點:中華民族共同締造了統一多民族的國家。(1分)
論述一:秦的統一,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分裂混亂的局面,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多民族的封建國家。蒙古族建立的元朝,疆域空前遼闊,各民族間的交融得到進一步發展,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產生深遠影響。(4分)
結論:綜上所述,經過各個民族、各個朝代的共同努力,共同締造了統一多民族的國家,譜寫了中華民族的發展史。(1分)
論述二: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經過北方少數民族內遷、北魏孝文帝改革等事件,出現了民族大交融的高潮,為隋唐時期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奠定了基礎。清朝通過冊封達賴喇嘛、設置駐藏大臣等措施,對邊疆地區實行有效管理,民族交融進一步加強,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鞏固。(4分)
結論:綜上所述,古代中國不同民族間的交往交流交融推動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進程。(1分)
【示例二】見《參考答案詳解》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原平市| 许昌县| 榆社县| 常宁市| 武宁县| 体育| 化州市| 萨迦县| 图片| 正镶白旗| 金堂县| 淮南市| 扬中市| 隆林| 固原市| 南澳县| 固原市| 清徐县| 井陉县| 上杭县| 五华县| 石屏县| 黄大仙区| 自治县| 留坝县| 融水| 苍溪县| 东安县| 江山市| 东乌珠穆沁旗| 施秉县| 镇沅| 剑川县| 惠安县| 紫阳县| 蓬莱市| 高雄市| 乐清市| 郴州市| 武冈市| 武冈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