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5屆北京市海淀區高三下學期補充性練習練習(查缺補漏)歷史試題(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5屆北京市海淀區高三下學期補充性練習練習(查缺補漏)歷史試題(含答案)

資源簡介

高三歷史補充性練習
中國古代史部分
1.下列考古成就可以實證當時的中國
良渚古城(上限公元前2600 年,下限是公元前2300年) 陶寺遺址(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900年之間)
古城分為手工業區和宮殿區等,城市普通居民住在城外圍,貴族住在城中央,出土發現有大批的玉器等禮器 小城(建造年代約為公元前2300 年),面積約56萬平方米,為“宮殿區”和貴族居住區;大城(建造年代約為公元前2100 年),分為倉儲區、墓地、大型建筑基址等區域。
A.已開始進入新石器時代 B.母系氏族社會生產力低下
C.處于父系氏族社會早期 D.已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
2. 漢代財政支出中有撫養孤兒、幫助鰥寡、賑災救濟、喪葬撫恤等項目。唐代政府曾設立“六疾館”、“孤獨園”等機構救濟孤困,宋代政府也曾設立“福田院”、“嬰兒局”、“慈幼局”等機構,贍養和救濟鰥寡老人、殘疾人士、孤幼兒童。以上措施的實行旨在
A.穩定地方秩序,加強中央集權 B.關注社會保障,化解社會矛盾
C.調整社會結構,促進經濟發展 D.保證社會公平,弘揚傳統文化
3. 從以下三則史料可以推斷的正確結論有
史料內容及出處
史料一 元暉,字叔平……子肅……肅弟仁器,性明敏,官至日南郡城。——點校本《隋書·卷四十六》中華書局1973年8月第一版
史料二 元暉,字叔平……子肅……肅弟仁,器性明敏,官至日南郡城。——點校本《隋書·卷四十六》修訂本,中華書局2019年1月第一版
史料三 九真郡故地(毗鄰日南郡,在今越南境內)發現的《大隋九真郡寶安道場碑》碑文部分內容:檢校交趾郡贊治、日南郡丞、前兼內史舍人,河南元仁器撰。
①學術著作出版時間越晚越能保證真實性
②隋朝地方行政管轄范圍已到今越南境內
③《隋書》與《大隋九真郡寶安道場碑》分屬不同史料類型,可互證
④中華書局2019年1月第1版點校本《隋書·卷四十六》修訂本有誤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4.(豐臺二模) 北宋王巖叟,狀元及第,歷任欒城縣主薄、監察御史、中書舍人等職,踐行儒家“仕以行道”的理念,關心民生,訂立鄉約,推行禮治。后人為他和寇準、蘇軾等建“十賢祠”。這反映北宋
A.提倡文治,抬高文官和士人地位 B.注重教化,使鄉約逐漸帶有強制力
C.完善制度,提高了行政工作效率 D.發展儒學,程朱理學受到官方尊崇
5.(昌平二模)下表為清朝獲鹿縣攤丁入畝后平均每丁負擔丁銀變化表(單位:兩)。對此理解正確的是
100畝以上 60-100畝 30-60畝 10-30畝 10畝以下
攤丁前 0.2244 0.3100 0.2163 0.1337 0.1014
攤丁后 1.8574 0.4123 0.2242 0.1008 0.0280
①本地區廢除了人頭稅 ②土地數量與負擔變化密切相關
③國家的財政收入減少 ④白銀開始成為納稅的支付手段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
非選擇題
1.羌煮貊炙
羌、貊乃胡人(注:西北少數民族)的代稱,胡人最引以為傲的美味莫過于“羌煮貊炙”。.《搜神記》卷7載:“羌煮、貊炙,翟(少數民族)之食也。自泰始(晉武帝年號)以來,中國尚之。貴人富室,必畜其器,吉享嘉會,皆以為先。”
少數民族在遷入中原以前,狩獵在其經濟生活中占有重要位置。內遷中原以后,政府和私人設置大量苑囿,養獐、鹿、錐兔、虎等動物。他們對狩獵物有著獨特的烹飪方法—羌煮。魏晉南北朝時期在中原地區還經常見到野鹿,這為“羌煮”的流行提供了物質基礎;炙為置于火上烤,《后漢書·竇固傳》載:“羌胡見客,炙肉未熟,人人長跪前割之,血流指間,進之于(竇)固,固輒啖之,不穢賤之,是以愛之如父母也”。從“血流指間”可知“貊炙”只將肉烤六七分熟,這種烹飪動物的方法漢族并非沒有,但這種各自以刀分割,以手抓食,血流指間的進食方式因不合禮儀遭到漢人輕賤。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漢族對“貊炙”方法已習以為常,開始大量使用這種方法。在食用方法上更多體現漢族文化色彩,變得溫文爾雅。
——摘編自王玲:《齊民要術》與北朝胡漢飲食文化的融合
依據材料和所學分析魏晉南北朝時期“羌煮貊炙”的變化及其影響。
2.(朝陽二模)治理智慧
材料一 自雍正年間起,清廷陸續在苗疆設立府、廳、州、縣,派遣軍隊駐防,興辦義
學,推廣農耕技術。 乾隆時期,《 皇清職貢圖》 繪制了各地民族的服飾風俗,并注明:
“ 雖言語嗜好不同,皆我朝赤子,教以禮儀,導以生業,俾各安其俗” 。
材料二 查士丁尼統治時期對羅馬法進行全面的整理和編纂,《 法學總論》 是這一宏
大工程的一部分。 在對法律的基本概念闡釋中提出:“ 每個民族為了自身治理制定的
法律,是該國特有的,稱為市民法。 而基于自然理性為全人類制定的法律,則被所有
民族共同遵守,稱為萬民法,因為它適用于所有民族。” 這體現了“醫生根據體質調整
藥方” 的靈活原則。
(1) 根據材料一、二,分別概括清朝與羅馬統治者應對多元文化的治理策略,并結合
所學知識分析其成因。
(2) 二者的治理策略對現代社會治理有何啟示
中國近現代史部分
1. (昌平二模)下列史料涉及的歷史事件或現象,按時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自光緒十四年,康有為以布衣伏闕上書,極陳外國相逼,中國危險之狀”
②“夷之長技三:一、戰艦,二、火器,三、養兵、練兵之法”
③“及到庚子年鬧出了彌天的大禍,才曉得一味守舊萬萬不可,稍稍行了些皮毛新政”
④“自俄國革命以來,馬克思主義幾有風靡世界的勢子”
A. ②①③④ B. ③①④② C. ①②④③ D. ②③①④
2.20世紀初,中國民族主義情緒高漲。下面史實最能體現民族主義的是
A.《新青年》雜志從上海遷往北京
B.孫中山與他人談話中多次提及民族主義
C.軍閥攻擊對方時常稱對方“出賣國家利益”
D.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紡織面粉等輕工業迅速發展
3.在“七一”到來之際,1939年6月30日《新中華報》刊登了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18周年的紀念漫畫,從圖中可以看到中國共產黨黨旗的鐮刀錘頭的顯著標志,上面清晰地寫著“18”,漫畫題目為《英勇奮斗的十八年》。英勇奮斗十八年所取得的輝煌成就有
①創建了人民軍隊,開展武裝斗爭 ②召開遵義會議,紅軍完成戰略轉移
③建立抗日根據地,抗擊日本侵略 ④粉碎全面進攻,逐步實施戰略決戰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①③④ D. ②③④
4.對下列歷史材料解釋正確的是
1951年,在黨的培養下,我們西溝村開辦了初級社。初級社需要一名男社長和一名女社長,合作社就選我當了女社長。我提出,婦女和男人要干一樣的活,掙一樣的工分,才合理。1954年,我做夢都沒想到自己被選上了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聽說我選上了,全村人都很激動。有些男同志還來問我:“女同志也能參加人民代表大會 ”我說:“女同志咋就不能當人大代表了 ”——申紀蘭口述 1953年,我有幸參與了鞍鋼建設的三大工程。我在關鍵的時候破解了技術難題。(我們)僅用了一年時間鞍鋼三大工程提前投產,按照蘇聯的設計則需要3-5年才能完成。我被選為鞍山市特等勞動模范和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代表,也是唯一的技術員代表。 ——胡兆森口述
①體現出口述者當家作主的自豪感 ②有助于理解人大代表的人民性
③材料生動形象可與其他材料互證 ④口述史料立場主觀難以實證歷史
A.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5. 1987年同1978年相比,在工業總產值中全民所有制企業的比重由77.6%下降到59.7%,集體經濟的比重由22.4%上升到34.6%,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和“三資”企業等非公有制成分則由幾乎為零上升到5.7%。列入指令性計劃的工業產品從120種減少到60種,統一調配物資由259種減少到26種。以上變化
A.引發了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開展
B.表明城市經濟體制改革走向深入
C.標志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形成
D.為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準備條件
6.材料一 晚清時期畫報創辦情況(部分)一覽表
年份 畫報 創辦地點 創辦者身份 備注
1875年 《小孩月報》 上海 美國傳教士 近代畫報的萌芽
1877年 《瀛寰畫報》 上海 英國傳教士 中國最早以畫報命名的刊物
1890年 《畫圖新報》 上海 美國傳教士 宗教刊物
1884年 《點石齋畫報》 上海 英國商人 借鑒外國石印技術,新聞畫報
1890年 《飛影閣畫報》 上海 中國人 創辦者為點石齋畫報原主畫師。
1902年 《啟蒙畫報》 北京 畫報服務對象為婦孺
1905年 《時事畫報》 廣州 編繪者為同盟會員
1906年 《星期畫報》、《開通畫報》、《北京畫報》 北京 畫報多以啟迪國民,開拓新知、喚醒國民、糾正陋習為宗旨、其中部分畫報因經營不善或具有反清政治思想而倒閉或被封殺。
《賞奇畫報》 廣州
1907年 《醒俗畫報》、《人鏡畫報》 天津
《日新畫報》 北京
1909年 《正俗畫報》《醒世畫報》 北京
《民呼畫報》 上海
材料二 畫報盛行泰西,蓋取各館新聞事跡之穎異者,或新出一器,乍見一物,皆為繪圖綴說,以征閱者之信。——尊聞閣主人:點石齋畫報緣起。
閱讀材料,結合所學,圍繞“晚清畫報與近代中國”這一主題,提煉一個觀點并加以說明。
觀點一:晚清畫報類型多樣。說明略。
觀點二:晚清畫報發展迅速。說明略。
觀點三:晚清畫報創辦集中在大城市。說明略。
觀點四:晚清畫報創辦開拓了人們的視野。說明略。
或從上述材料確定一個研究主題,并對你將開展的研究寫一個研究提綱。
7.黨的決議
黨的會議 主要決議
中共一大 我們黨的綱領如下:   1.革命軍隊必須與無產階級一起推翻資本家階級的政權,必須援助工人階級,直到社會階級區分消除的時候;   2.直至階級斗爭結束為止,即直到社會的階級區分消滅為止,承認無產階級專政;   3.消滅資本家私有制,沒收機器、土地、廠房和半成品等生產資料;   4.聯合第三國際。
中共二大 中國共產黨為工人和貧農的目前利益計,引導工人們幫助民主主義的革命運動,使工人和貧農與小資產階級建立民主主義的聯合戰線。中國共產黨為工人和貧農的利益在這個聯合戰線里奮斗的目標是: (一)消除內亂,打倒軍閥,建設國內和平; (二)推翻國際帝國主義的壓迫,達到中華民族完全獨立; (三)統一中國本部(東三省在內)為真正民主共和國; (四)蒙古、西藏、回疆三部實行自治,成為民主自治邦; (五)用自由聯邦制,統一中國本部、蒙古、西藏、回疆,建立中華聯邦共和國; (六)工人和農民,無論男女,在各級議會市議會有無限制的選舉權,言論、出版、集會、結社、罷工絕對自由; (七)制定關于工人和農人以及婦女的法律。
中共三大 通過了《關于國民運動及國民黨問題的議決案》《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中國共產黨黨綱草案》《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修正章程》等文件,未明確提出新的黨綱,但強調了黨在現階段 “應該以國民革命運動為中心工作”,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采取黨內合作的形式,同國民黨建立聯合戰線,以完成反帝反封建的國民革命的重要任務
中共六大 大會指出:“現在,第一個革命浪潮已經因為歷次失敗而過去了,而新的浪潮還沒有來到,反革命的勢力還超過工農,黨的總路線是爭取群眾。”目前“最主要的危險傾向就是盲動主義和命令主義,他們都是使黨脫離群眾的”。
中共七大 在抗日戰爭即將勝利的形勢下,黨的任務是: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領導人民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富強的新中國。新中國不可能、也不應該是舊式的資產階級專政的國家,但也不可能直接成為社會主義國家。新中國應該是一個在工人階級領導下、以全國絕大多數人民為基礎的統一戰線的各革命階級民主聯盟的國家,即新民主主義的國家制度。
(1)根據材料,任選兩次會議,結合時代背景,比較和闡釋中共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目標和任務是如何與時俱進的?
(2)在上述會議之外補充新中國歷史上的一次重大會議,并說明理由。
世界史
1.右圖是意大利古城龐貝出土的創作于公元前1世紀早期的馬賽克鑲嵌畫,描繪了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與學生討論哲學問題的情景。這可以說明
古典時代希臘哲學成就突出
古希臘文化在古羅馬的傳承
亞歷山大東征造就了希臘化時代的到來
④ 古希臘羅馬文化為文藝復興奠定了基礎
A.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③④
2. 1787年《美利堅合眾國憲法》規定,眾議員名額和直接稅稅額,在本聯邦可包括的各州中,按照各自人口比例進行分配。各州人口數,按自由人總數加上所有其他人口的五分之三予以確定。自由人總數包括必須服一定年限勞役的人,但不包括未被征稅的印第安人。以上規定
A.全面落實《獨立宣言》的人權主張 B.奠定了資產階級民主政治的基礎
C.普通民眾的政治權力得到法律保障 D.消除了各州權力分配存在的矛盾
3.“愚見認為,與邪惡不合作正如與善良合作一樣,都是一種責任……我盡力向我的同胞表明:暴力不合作只能增加邪惡,既然邪惡只能靠暴力來維持,那么對邪惡不予支持,就需要完全戒除暴力。”以上觀點表明了
A.甘地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斗爭策略 B.扎格魯爾爭取民族獨立的綱領
C.桑迪諾武裝抗美斗爭的堅強意志 D.卡德納斯推行民主改革的決心
4.1928年8月,美、法等國簽訂了《非戰公約》,宣布締約各國在他們的相互關系中廢棄以戰爭作為實行國家政策的工具,和平解決國際爭端。以上規定
A.開創了用國際會議方式解決國際爭端的先例
B.確認了締約國對違約國進行集體制裁的原則
C.有效阻止了德意日法西斯勢力的侵略與擴張
D.表達了反對戰爭與渴望世界和平的良好愿望
5.不同的國際組織在協調國際關系方面發揮著不同作用。下列為某國際組織的首要宗旨,依據其內容推斷,該國際組織應是
A.聯合國
B.世界貿易組織
C.華沙條約組織
D.北大西洋公約組織
6.人類的歷史是遷移的歷史,不同歷史階段人類社會遷徙特點不同。下列階段與證據相符的是
觀點 證據
① 公元前500-公元1500年:定居世界的遷移 赫梯帝國的建立
② 1400-1600年:不同文化間的交流與貿易路線 鄭和下西洋
③ 1600-1800年:殖民者與殖民社會 美利堅民族的形成
④ 1800-1914年:全球網絡 華工參與開發美洲與大洋洲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非選擇題
7.繼承與發展
材料一 1648年參與歐洲三十年戰爭的雙方在威斯特伐利亞簽訂了和約。和約認為每一個神圣羅馬帝國的邦國都享有主權,可以獨立地從事對外交往,包括宣戰和媾和。這條規定后來逐漸演變成了國家主權原則。和約簽訂后,歐洲世俗的權力加強,歐洲各國的邊界相對固定。這個體系的核心原則,即國家主權原則,的確越來越被人們所接受,成為現代國際關系的基石。如果發生一國侵犯別國領土之類的涉及主權的事情,就是違反了“國際法”。當今世界,盡管各種國際組織、跨國集團在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但是離開了國家這個主體,一切都無從談起。當然威斯特伐利亞準則確立后,在起初的100多年里,這個原則僅存于歐洲部分國家之間,歐洲之外的殖民地國家根本沒有被納入這個體系。
——摘編自鄭廣永:論從威斯特伐利亞體系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必然性
材料二 1955年萬隆會議的目標是破除殖民時代結束后仍然存在的國際等級制度。威斯特伐利亞體系默許殖民主義,萬隆會議則公開譴責它,提出國家主權與種族平等和自決權不可分割。萬隆會議既繼承了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下以國家為中心的國際交往范式,又拓展了“主權國家”的內涵。對“全球南方”國家來說,主權不僅僅是領土問題,它本質上還與不受經濟剝削的發展權利聯系在一起,這是當年的威斯特伐利亞體系所不涉及的一個方面。
——摘編自李形、彭瑞年《萬隆精神的歷史回響:超越威斯特伐利亞的主權敘事》
從“繼承與發展”的角度,評析萬隆會議對威斯特伐利亞體系超越。
8.武器與軍工
1883年馬克沁在吸收當時先進武器基礎上發明一種新式快速發射的自動武器——馬克沁重機槍。該機槍由333發6.4米長的帆布彈帶供彈,彈帶可以接續,理論射速最高達600發/分。因其射速快、射程遠,甫一問世即引起西方列強重視。英、俄、徳等國政府迅速訂購并裝備軍隊。
1891年,一支50人的英軍小分隊在羅得西亞(即津巴布韋)用4挺馬克沁機槍擊退5000名非洲土著祖魯人進攻,并使3000名祖魯人喪命。1898年, 2萬名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蘇丹起義者中的3/4死在英國人的馬克沁機槍陣地前。1916年7月索姆河戰役中,當英法聯軍憑借強大的炮火準備從40公里寬的正面發動對德軍的進攻時,遭到了德軍240挺馬克沁重機槍的瘋狂掃射,英法聯軍一天之內就死傷5.7萬人。馬克沁重機槍獲得了 “死神收割機”等渾名,成為聞名的殺人利器。
——摘編自章慕榮《馬克沁機槍史話》
材料二
① 1937年7月國共合作后,國民黨按照“次于國民黨的標準”給改編后的共產黨軍隊供給薪晌和武器裝備。原侵華日軍士兵澤昌利在回憶文章中說他見到的八路軍武器主要為鋤頭、棍棒、土槍、紅纓槍、長矛、老套筒、青龍刀之類。
② 1937年10月,毛澤東致電八路軍抗戰前線,談及增設兵工廠問題,強調用一切辦法在山西弄到一部造槍機器及造槍工人,在陜北延長縣設立兵工廠造槍。1938年9月,毛澤東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指出,要在根據地設法建立小兵工廠,達到自制彈藥、步槍、手榴彈的水平。八路軍遂將各地的修械所擴建為兵工廠,以解決游擊戰爭的軍火供應問題。
③ 1938年8月,中央軍委決策由八路軍總部軍實科副科長徐長勛整合各部隊修械所,在山西榆社縣韓莊村建立八路軍總部修械所。
④ 1939年3月,八路軍總部在山西長治潞城北村成立軍事工業科,管理晉太行山等地八路軍及地方政府的修械所和炸彈廠。同年組建軍工部,直屬總后勤部領導。1939年6月至1940年年底.八路軍在收編整頓各修械所基礎上,興辦了4個步槍修造所。八路軍總部廣泛征集與收購軍火生產原料,增加機器設備,還從延安中央軍委軍事工業局、總部機關等部門陸續抽調了近千名優秀干部和技術工人支援兵工廠建設。至1941年年底,八路軍在太行山陸續建立14個兵工廠,職工人數達3000多人,主要生產地雷、手榴彈、步槍、炮彈、五O小炮、復裝槍彈等武器。
⑤ 1939年7月,軍工部將韓莊修械所遷至黎城縣水窯山,擴建為軍工部一所,主要修理和生產步槍,保證游擊戰爭彈藥供給,對外稱“八路軍總部流動工作團”。韓莊村距水窯山約50公里,搬遷時適逢雨季,設備器材主要靠人抬肩扛搬運進山。黎城縣民眾自覺地協同工人修路架橋,搬運機器。中央軍委對水窯兵工廠的人員調配、物資供給和經費撥付予以大力支持。1939年7月至1940年7月,水窯山兵工廠共生產步槍1000多支;1940年8月至1941年11月根據山地游擊戰的特點研制新的步槍,共生產“八一式”馬步槍3000多支,配備給華北抗日根據地及華東抗日根據地部隊,實戰效果優良,在百團大戰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⑥ 1942年春,日軍調集精銳部隊不斷“掃蕩”,對太行根據地發動圍殲性“總進攻”。根據總部指示,兵工廠采取“化大為小,分散生產,化整為零,聚零為整”措施,分散到各根據地繼續堅持生產。1942年4月至1944年3月共生產五O炮彈7.6萬多發、八二迫擊炮彈地月5800余發,炮彈類產量占太行軍事工業同類產品 的90%以上
——依據王亞莉《抗戰時期八路軍水窯兵工廠考析》改編
(1)指出馬克沁重機槍發明的時代背景。依據材料評價馬克沁重機槍的應用。
(2)依據材料結合所學分析抗戰時期敵后抗日根據地軍事工業的特點及作用。
9.霍利-斯穆特關稅法案的“幽靈”
材料一 1928 年共和黨為在大選中贏得農民選票,意圖通過提高農產品進口關稅來拉攏農民。經濟危機爆發后,共和黨議員霍利和斯穆特提出法案,普遍提高商品關稅。1930 年 6 月胡佛總統簽署命令通過霍利-斯穆特關稅法案后,美國進口額急劇下降,而其他國家也紛紛采取報復措施,提高了對美國商品的關稅,導致美國的出口額也大幅萎縮,美國與世界經濟危機持續惡化。該法案通過后,對該法案長期批評爭議不斷。
1930 年11月,有議員指出:提高關稅稅率無疑在國外引發了一定的恐慌和不滿,并招致了一些報復性關稅。它們很可能也對國內貿易和我們的國際商務造成了損害,因為它們帶來了不確定性和混亂。1932年哈佛大學經濟學家薩姆納·斯利克特發文稱斯姆特-霍利關稅法是“一項幾乎令人難以置信的經濟蠢行”,該法案“是讓世界更容易陷入蕭條,并在蕭條來臨時加劇其嚴重程度的主要影響因素”。“美國人民普遍認為,由于 1930年關稅法案的高昂稅率,我們招致了世界上許多國家的敵意。”斯姆特則辯稱如果沒有提高關稅,大蕭條會嚴重得多。他堅稱,“在這個國家危難的時刻,保護是必不可少的”,沒有 1930 年的關稅提高,“美國就會成為全世界所有過剩產品的傾銷地。”“斯姆特-霍利關稅法已被證明是抵御全球傾銷的減震器……現在,工作崗位遠比廉價商品更重要。”
材料二 1932 年的總統大選。民主黨競選政綱指出:“我們譴責《霍利-斯姆特關稅法》,其禁止性的稅率已經導致了四十多個國家的報復行動,制造了國際經濟敵意,摧毀了國際貿易,把我們的工廠趕到了國外,剝奪了美國農民的國外市場,并增加了生產成本”。 在競選期間,民主黨人羅斯福曾尖銳批評《斯姆特-霍利關稅法》,結果民主黨以壓倒性優勢上臺。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和民主黨控制的國會決定著手與其他國家談判,以降低國內外的關稅。1934 年,美國通過《互惠貿易協定法》,20 世紀 30 年代,美國開始逐步降低美國的關稅,與十多個國家達成了貿易協定。到 1947 年國際性的多邊《關稅與貿易總協定》談判機制形成。
——摘編自道格拉斯·歐文《兜售貿易保護主義》
閱讀材料一,結合所學,評析霍利-斯穆特法案。
10.(東城二模)現代化
材料一 19世紀末20世紀初,拉丁美洲進入以出口帶動經濟的現代化起步階段,各國出口產品為其主要生產商品。
1913年前后拉丁美洲主要國家出口情況
國家 第一產品及份額 第二產品及份額 第一大市場及份額 第二大市場及份額
巴西 咖啡 62.3% 橡膠 15.9% 美國 32.2% 德國 14.0%
智利 硝酸鹽(化工原料) 71.3% 銅 7.0% 英國 38.9% 美國 21.3%
古巴 蔗糖 72.0% 煙草 19.5% 美國 79.7% 英國 11.2%
19世紀晚期到20世紀初拉丁美洲大事表
年份 事件 概況
1877 尼加拉瓜《流浪者法案》出臺 允許大莊園主以低廉價格購買原住民土地,并征用無地者進行勞作
1879—1883 南美太平洋戰爭 玻利維亞、秘魯、智利三國因領土糾紛爆發戰爭
1896 卡努杜斯農民戰爭 巴西卡努杜斯地區的農民為反抗大莊園主掠奪土地和奴役性勞動,開展武裝斗爭
1902 委內瑞拉債務危機 委內瑞拉與英、德、意三國發生債務糾紛,三國出兵迫使委內瑞拉每年將30%的關稅收入用于償還債務
1903 《美巴條約》簽訂 美國煽動巴拿馬從哥倫比亞分離,并趁機獲得“永久使用、占領和控制”巴拿馬運河的權利
——據林被甸、董經勝《拉丁美洲史》等整理
材料二
在逐步地……實現對于手工業、對于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同時,逐步地實現對于整個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即實行合作化,在農村中消滅富農經濟制度和個體經濟制度,使全體農村人民共同富裕起來。 ——1955年毛澤東《關于農業合作化問題》
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 ——1992年鄧小平南方談話
共同富裕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也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我們堅持把實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現代化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著力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著力促進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堅決防止兩極分化。 …… 我們經過接續奮斗,實現了小康這個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我國發展站在了更高歷史起點上。我們堅持精準扶貧、盡銳出戰,打贏了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脫貧攻堅戰。 ——2022年中共二十大報告
(1)閱讀材料一,從現代化的角度,評述拉丁美洲發展中出現的問題。
(2)中國共產黨自新中國成立后堅持不懈地探索實現共同富裕之路。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談談你對這一探索的理解。
參考答案:
中國古代史部分
D
B
B
A
A
變化:羌煮貊炙原為西北游牧民族的飲食方式,魏晉以后隨著少數民族內遷,這種飲食方式為漢民族所接受,經改進成為上層貴族的一種十分流行的文雅的飲食方式。影響:羌煮貊炙的變化促進了北方各族人民的交融,豐富了中華民族的飲食文化。
7、(1) 清朝:( 策略) 強化中央集權,尊重民族習俗,通過教化和經濟開發促進邊疆與內地的“ 一體化” ; ( 成因) 歷代大一統國家治理模式與“ 因俗而治” 的成功經驗;清代疆域遼闊,需妥善處理中央集權與地方差異性的平衡關系。
羅馬:( 策略) :羅馬法是羅馬統治的重要工具;市民法和萬民法體現了法律的適應性和靈活性原則; ( 成因) 羅馬共和國到羅馬帝國以來,法律制度日益完善;地跨歐亞非三大洲,民族構成多元,商品交流頻繁,要根據不同的社會環境和治理需求進行調整和優化。
(2)強化國家認同與秉持“ 求同存異” 的理念;統籌協調統一性與多樣性;融合本土傳
統與發展需求;實現繼承與發展、穩定與變革的和諧統一等。
中國近現代史部分
A
C
A
A
B
答題實例:
研究主題:晚清畫報創辦者身份研究
研究提綱:
一、依據材料梳理創辦者的身份及畫報特點,如外國傳教士創辦哪些雜志,外國商人創辦的畫報,中國人創辦的畫報的創辦者身份
二、結合創辦者身份分析畫報所宣傳的內容和及產生的影響,如啟蒙雜志和宗教刊物與傳教士的關系等。
三、依據材料分析畫報創辦者身份的變化與畫報內容的關系,分析畫報與近代中國歷史演變的聯系。
結論:依據上述研究提煉與創辦者身份相關的要素,闡釋身份研究的意義。

世界史
A
B
A
D
A
D
繼承:萬隆會議是發展中國家排除西方大國阻力召開的第一次發展中國家的一次國際會議。它堅持了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中的尊重國家主權、以國家為中心的國際交往方式和遵循國際法等原則。這是對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的繼承。它批判和反對威斯特伐利亞體系中的殖民主義和歐洲中心主義,拓展了主權國家的內涵,維護了發展中國家的權益,推動國際秩序向公正合理的方向發展,這是對威斯特伐利亞體系的超越。
8、(1) 時代背景:工業革命后帝國主義爭奪殖民地和世界霸權的矛盾日漸激化,各帝國主義國家為維護自身利益不斷擴軍備戰;殖民擴張和爭霸戰爭的需求與工業革命機器制造業的發展為武器發明與生產提供了條件。
馬克沁重機槍發明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迅速裝備軍隊并應用于殖民擴張和爭奪世界霸權的戰爭之中,改變了以往部隊作戰方式,有利于西方殖民者征服世界,給殖民地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體現了現代戰爭的殘酷性。
(2) 特點及作用:敵后抗日根據地軍事工業興辦的地點多在山區鄉村;兵工廠在艱苦的條件下采用多種方式堅持生產;軍事工業的產品裝備在一定程度改變了根據地武器落后的狀況,為八路軍和根據地的抗日斗爭提供了必要的武器支持。
9、略
10(1)拉美國家經濟結構單一,出口商品主要為農產品和工業原料,且出口市場主要為歐美國家,使得拉美國家經濟高度依附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無法建立獨立的、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
歐美列強的政治干涉和經濟侵略,破壞了拉美國家的主權,使其不能獨立開展現代化建設。
土地集中和對底層民眾的盤剝,激化了社會矛盾,加上拉美各國的領土爭端與戰爭,使其現代化建設缺乏內部消費市場和穩定環境。
總體上看,歐美列強的侵略,拉丁美洲內部的紛爭與壓迫,嚴重阻礙了其現代化的步伐。
(2)示例:
過渡時期,中國共產黨開展社會主義改造,提出建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來實現共同富裕,為實現共同富裕構建了制度保障。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改革開放不斷深入,鄧小平闡明了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是實現共同富裕的必要前提,為實現共同富裕做出了重要的理論創新。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確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社會主要矛盾已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完成了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任務,為實現共同富裕奠定了扎實基礎。
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上述探索歷程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社會主義本質認識的不斷深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山东省| 佛坪县| 德清县| 恩施市| 广河县| 临猗县| 阳高县| 龙口市| 丽水市| 博湖县| 岐山县| 涡阳县| 雅安市| 临夏市| 五原县| 莆田市| 莱州市| 繁昌县| 兴义市| 丹巴县| 电白县| 定兴县| 同江市| 瑞昌市| 五莲县| 大庆市| 建始县| 嫩江县| 若羌县| 开远市| 中山市| 抚远县| 当雄县| 延寿县| 织金县| 大荔县| 安多县| 太白县| 东乡| 三门县| 十堰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