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浙江省中考歷史模擬試卷一、單選題:本大題共11小題,共22分。1.原始農業的出現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下面文物能反映我國原始農業發展狀況的是( )A. 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B.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谷C. 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銅鼎 D. 商鞅銅方量2.2021年河南春晚舞蹈節目《唐宮夜宴》的創作靈感來源于洛陽博物館的唐三彩“七樂舞姬”。造型不同的“七樂舞姬”用婀娜多姿的舞姿將大唐盛世的傳統文化形象完美地呈現出來。由此可見,“唐三彩”( )A. 有助于我們了解唐朝的社會生活 B. 是研究唐朝歷史的唯一途徑C. 反映了唐朝中外交流的頻繁 D. 在唐朝具有較高的實用價值3.深圳本來只是一個貧窮落后的邊陲小鎮。1984年,鄧小平視察深圳時說:“這次我到深圳一看,給我的印象是一片興旺發達。”短短幾年內,建設成為一座繁華的現代化城市。深圳的發展說明( )A. 對外開放是國家的一項基本國策 B. 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C. 城市改革的重心是增強企業活力 D.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必要性4.一首紅歌講述一段歷史,一首紅歌見證一段傳奇。《國民革命歌》曾響徹中國大江南北,激發了民眾革命的熱情。歌詞中的“工農學兵,大聯合”指的是( )A. 建立革命統一戰線B.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C. 國共雙方簽署“雙十協定”D. 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正式確立5.繪制歷史示意圖有助于整體理解歷史。如圖的示意圖可以幫助我們學習( )A. 日本中央集權制的建立 B. 古代亞非文明的多樣性C. 封君封臣制的確立過程 D. 多元文明的發展與交流6.“從18世紀中葉開始,消費需求刺激了英國棉紡織工業的變革 生產者求助于新發明,很快,棉紡織工業機械化了。”材料旨在說明( )A. 科學理論指導了工業革命 B. 市場需求刺激了技術革新C. 工業革命創造巨大生產力 D. 工業革命帶動城市化進程7.制作思維導圖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之一。如圖是某同學在學習完八年級上冊第六單元“資本主義制度的初步確立”后制作的思維導圖。下列對其相關表述正確的是( )A. ①處成該填寫“確立民主共和制” B. ②處應該填寫“1787年美國憲法”C. ③處應該填寫“美國內戰” D. ④處應該填寫“《共產黨宣言》”8.所示表格為1942年26國代表簽署的《聯合國家宣言》部分內容,據此判斷,該宣言的影響有( )◆保護運用軍事和經濟的全部資源同與之處于戰爭狀態的軸心國及其仆從國家作戰◆相互合作,不與敵國單獨締結停戰協定和和約①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②加速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進程③標志著二戰發展成為真正的世界大戰④對戰后成立聯合國產生了深遠影響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9.1978年5月,《光明日報》發表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引起廣泛的關注,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在全國范圍內展開。這場討論最深遠的意義在于( )A. 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 B. 解放了人民的思想C. 使得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深入人心 D. 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10.在希臘語中,政治、政府、憲法、政治家這些概念都是從城邦這個觀念中衍生出來的,例如政治這個詞,就是指處理城邦事務的技能。城邦制度和直接民主兩者是相互依存、互為條件的。那么,雅典城邦為直接民主提供的條件是( )A. 城邦公民不從事勞動,閑暇時間多 B. 城邦人口相對集中,互相比較熟悉C. 城邦政務簡單,人人都有能力管理 D. 城邦人口較少,而且公民數量更少11.十月革命后的蘇俄(聯)成為了國際社會不可忽視的一股力量,如圖記載了部分國人觀察蘇聯后留下的回憶,反映了蘇聯的一系列變化。觀察下述內容,這一轉變得益于( )李彥士和沈嗣芳于1930年在莫斯科觀察到,市民“無不鳩形鶴面、形同乞丐”。 1931年春,蕭淑宇前往德國的途中,從火車車窗看到蘇聯的農村和城市建設“很有一種新的精神”。 1934年蔣廷黻考察蘇聯后說“從建設及生財方面看,也沒有問題,是在普通國家水平線之上”。A. 二五計劃的完成 B. 新經濟體制的推動 C. 蘇聯模式的影響 D. 新經濟政策的調整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2小題,共28分。12.創新是人類文明進步的源泉。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政治制度話創新】材料一【科學技術話創新】材料二每當人們在中國的文獻中查找一種具體的科技史料時,往往會發現它的焦點在宋代,不管在應用科學方面還是在純粹科學方面都是如此。……中國科技發展到宋朝,已呈巔峰狀態。——(英)李約瑟《中國科學技術史》【經濟發展話創新】材料三(宋代中國)現代化的程度令人吃驚,貨幣經濟、紙鈔、流通票據、高度發展的茶鹽企業非常獨特……在人民日常生活各方面,中國是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國家。——(法)謝和耐《南宋社會生活史》(1) 元朝在地方行政制度上有何創新?材料一所示文物,可以用來證明什么歷史事實?(2) 圖為莫高窟壁畫的線描圖,結合所學知識回答,這一時期農業生產有何工具創新?(3) 請用2個史實證明材料二中“中國科技發展到宋代,已呈巔峰狀態”的觀點。(4) 從材料三中可以得出怎樣的歷史信息?試舉一例宋代在貨幣流通領域的創新舉措。(5) 綜合上述材料,請你談談創新在人類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13.一定時期的思想理論是一定時期社會政治和經濟的反映,能推動社會的進步和歷史的發展。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9世紀后半葉由李鴻章、曾國藩等倡導的學習西方的改革,打破了儒學在知識和精神領域一統的局面。而20世紀初清政府興新學、廢科舉,逼使孔子和儒學在知識領域退居次要地位。而辛亥革命皇權政治的瓦解,使孔子儒學失去政治上強有力的保護。這以后,即使沒有新文化運動,孔子和儒學在精神領域的淪落也只是時間問題了。而其基本原因,就是儒學中沒有產生抵御列強侵略和強國的有效辦法。——摘編自遲云飛《無奈的沉淪——近代中國孔子和儒學地位衰落的進程及其必然性》(1) 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孔子的政治主張,并說明漢武帝時期儒學是如何在精神領域占據“一統的局面”的。根據材料一,概括近代中國孔子和儒學地位衰落的原因。材料二大革命失敗后形勢嚴峻,針對革命隊伍中產生的一些悲觀情緒和錯誤思想,毛澤東于 1928年在《井岡山的斗爭》和1930年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中指出,將黨的工作重點從城市轉入農村,在農村開展游擊戰爭,深入進行土地革命,堆翻當地的白色政權,建立紅色政權,把落后的農村變為先進的革命根據地,無疑是正確的。依托農村革命根據地去反對兇惡的敵人,在長期戰斗中積蓄和發展革命力量,逐步削弱敵人的力量。——摘編自《光明日報》(2) 根據材料二概括毛澤東認為有效的革命辦法,由此中國開辟了怎樣的革命道路?材料三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深刻總結新中國成立以來正反兩方面經驗,圍繞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這一根本問題,借鑒世界社會主義歷史經驗,創立了鄧小平理論,……科學回答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制定了到二十一世紀中葉分三步走、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發展戰略,成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3) 根據材料三指出鄧小平理論的主要貢獻是什么。根據材料二、三并結合所學,簡要分析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共同點。1.【答案】B2.【答案】A3.【答案】B4.【答案】A5.【答案】D6.【答案】B7.【答案】B8.【答案】A9.【答案】B10.【答案】D11.【答案】C12.【答案】【小題1】元朝設立置政院管理西藏事務(元朝時,西藏地這正式納入中央政府的直接管轄之下)【小題2】曲轅犁【小題3】北宋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北宋末年中國的海船上開始使用指南針【小題4】信息:宋朝商業繁榮(或海外貿易)超過了前代;政府鼓勵海外貿易,設立市舶司管理對外貿易;出現早市、夜市;沿街設立店鋪;旅店業興旺;使用紙幣;出現娛樂場所瓦子;有春節(或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傳統節日等。舉措:出現交子【小題5】創新推動人類歷史的進步和發展13.【答案】【小題1】主張:為政以德,實行德政。說明:罷黜百家、尊崇儒術(漢武帝接納董仲舒的建議,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禮的思想成為大一統政權的精神支柱,還在長安興辦太學,以儒家經典作為教材,儒士也進入各級政權機構)。原因:洋務運動的沖擊;清政府興辦新式學校;廢除科舉制;辛亥革命推翻君主專制制度的沖擊;新文化運動宣傳的民主、科學等思想的沖擊;儒學中沒有強國御敵的有效辦法;儒學在發展過程中沒有適應社會變革【小題2】建立紅色(革命)政權、進行土地革命、開展游擊戰爭(或進行武裝斗爭);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小題3】成功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都堅持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都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都是全黨基于實踐的智慧結晶;都指明了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道路和方向第1頁,共1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