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度連云港市贛榆第一中學第二學期質檢高一歷史試題注意事項1.本試卷共6頁,滿分為100分,考試時間為75分鐘。考試結束后,請將答題卡交回。2.作答選擇題,必須用2B鉛筆將答題卡上對應選項的方框涂滿、涂黑;如需改動,請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作答非選擇題,必須用0.5毫米黑色墨水的簽字筆在答題卡上的指定位置作答,在其他位置作答一律無效。一、單選題(共15小題滿分45分)1.在人類文明的發展進程中,早期農業隨全球氣候暖化而蔓延開來,人類歷時數千年,將野生動植物馴化、培植。此階段后,在西亞兩河流域新月地區、北非尼羅河流域、東亞黃河長江流域、印度河恒河平原、巴爾干南部愛琴海沿岸等少數分散地區出現了城市、國家、文字等文明標志。對此解讀正確的是()A.地理環境對大河流域文明產生決定性影響B.農業畜牧業的發展是文明出現的前提C.古代早期人類的文明呈現出單一性的特點D.早期各地區的古代文明都是農耕文明2.古代世界某一帝國的主要特征如下,根據以上特征,可以判斷這一帝國是()特征1 創立于公元前4世紀末特征2 是一個地跨歐亞非的帝國特征3 統治上基本沿襲了波斯帝國的舊規特征4 統治者死后,陷入四分五裂的境地,很快走向瓦解A.阿拉伯帝國B.西羅馬帝國C.亞歷山大帝國D.拜占庭帝國3.在中世紀西歐,封臣對封君的義務主要有:每年自備鞍馬,為封君服40天的騎兵役;封君被俘,封臣要提供贖金;對封君的政事和家事,封臣有提出建議的義務。封君則負有保護封臣本人及其家人生命安全、維持其生活衣食無憂的責任和義務。上述材料說明,封君與封臣是()A.以土地為紐帶的單向依附關系B.基于宗教誓約的絕對效忠關系C.地位完全平等的經濟利益同盟D.權利義務明確的雙向契約關系4.在《阿拉伯通史》中提到:巴格達城市的碼頭有好幾英里長,那里停泊著幾百艘各式各樣的船只......市場上有從中國運來的瓷器、絲綢和麝香;從印度和馬來群島運來的香料、礦物和染料......從斯堪的納維亞和俄羅斯運來的蜂蜜、毛皮等;從非洲東部運來的象牙、金粉和黑奴。這表明()A.奧斯曼帝國溝通世界貿易B.阿拉伯帝國的商業貿易繁榮C.美洲農作物開始傳入亞洲D.巴格達成為世界最大的城市5.如表所示呈現了8-15世紀不同時段內,西非部分國家在貿易、政治等方面發展的相關情況。這一情況變化表明該時期()時段 主要西非國家情況8-9世紀 加納王國控制著跨撒哈拉貿易,主要出口黃金、象牙等,國內政治相對穩定,城市逐漸興起10-11世紀 加納王國貿易規模擴大,與北非、中東等地貿易往來頻繁,建立起較為完善的稅收制度,勢力有所擴張12-13世紀 加納王國逐漸衰落,馬里帝國崛起,控制了重要的貿易線路,農業和手工業得到發展,城市繁榮,政治影響力增強14-15世紀 馬里帝國依然強大,在延巴克圍等城市建立了許多學校和清真寺,文化教育發達,同時桑海帝國開始興起,積極參與區域貿易和政治活動A.西非國家貿易中心不斷南移B.西非地區統一國家逐漸形成C.區域貿易推動西非社會發展D.西非各國文化交流日益頻繁6.16世紀,一位威尼斯商人抱怨:“葡萄牙人在印度購買香料的價格低得離譜,他們以如此低廉的成本,將香料大量運抵歐洲,導致我們在東方貿易中的利潤大幅縮水。”這一現象表明()A.商業革命沖擊傳統貿易格局B.貿易發展推動商品世界性流動C.價格革命引發經濟秩序混亂D.葡萄牙成為世界貿易體系中心7.達·芬奇的繪畫極力追求人體比例和自然背景的真實,他主張人類“必須從實驗開始,以實驗探究其原因”;馬丁·路德認為人可以通過閱讀圣經和觀察自然認識上帝;伏爾泰相信人類社會也受自然法則的支配。這主要說明()A.人文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的產物B.思想解放是科學發展的根源C.科學理性是人文主義的重要內涵D.科學理性必將取代宗教信仰8.杰斐遜指出《獨立宣言》的目的:不去找此前從未慮及的新原則或新論據,既不說從未思考過的,甚至也不說從未說過的,而是向人類展示人類主體的常識。因此,無論是通過談話、書信或印刷品表達的情感,還是其他關于公共權利的基礎作品(如亞里士多德等)所表達的情感,它們的思想協調正是《獨立宣言》的所有權威所在。這反映出《獨立宣言》()A.以自然權利為精神內核B.缺乏創新的理論基礎C.摒棄了前人的思想成果D.與傳統觀念毫無關聯9.據學者研究,1347~1348年,英國一年出口呢絨4442匹,出口羊毛30000多袋。到1392~1395年間,英國年均出口呢絨達43000匹,羊毛出口則降至每年19000袋。到15世紀中葉,英國已成為一個呢絨出口國,毛紡織業已成為英國炙手可熱的行業。這一時期英國毛紡織業的迅速發展()A.推動英國成為世界殖民霸主B.促使英國加緊對美洲的掠奪C.為資產階級革命創造了條件D.成為圈地運動興起的催化劑10.“自地球上有資本家和工人以來,沒有一本書像我們面前這本書那樣,對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資本和勞動的關系,是我們現代全部社會體系所賴以旋轉的軸心,這種關系在這里第一次做了科學的說明,而這種說明之透徹和精辟,只有一個德國人才能做得到。”該書()A.推動了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B.標志著剩余價值學說的創立C.首次揭露了資本主義的罪惡D.旨在探索資本增殖的新途徑11.下圖是1899年美國雜志上刊登的一幅漫畫《這應該是一個快樂的新年》。這一作品()A.激發了拉丁美洲人民的民族獨立意識B.折射出殖民體系終將崩潰的命運C.揭示了美國欲與英國平分世界的野心D.反映了世界各國的依賴程度加強12.有學者指出:歷史的分期存在于歷史的延續之中,近代社會的變遷只有同古代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結構以及與此聯系的生活風俗相對比,才能得到認識和說明。依照這一觀點,最能反映該文明近代社會變遷的事件是()A.日本大化改新運動B.墨西哥頒布資產階級憲法C.埃及華夫脫黨運動D.印度國大黨成為了執政黨13.1945年《聯合國憲章》對國際法的基本原則作出了系統的概括。聯合國成立的國際法委員會,產生了500多項為眾多國家所尊重和信守的公約、條約,遍及當今世界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科技各個領域。192個聯合國會員,都是享有國際法權利和承擔國際法義務的國際法主體。國際法的發展()A.保護了聯合國成員國的安全B.有效遏制了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C.有利于推動國際關系法制化D.縮小了發達與發展中國家的差距14.1956年蘇伊士運河危機爆發后,美國大量拋售英鎊,導致英國外匯儲備驟減。英國抱怨美國的行為是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宗旨和精神“不可饒恕的背叛”。最終,英國停止了對埃及的軍事干涉行動。這反映出()A.美元占據國際貨幣體系主導地位B.埃及民族解放運動獲得廣泛支持C.布雷頓森林體系走向瓦解D.西方大國間盟友關系破裂15.一些發達國家認為,發展中國家爆炸式的人口增長、對自然資源的盲目開采和短視的經濟政策是造成當今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提出環境問題“共同責任論”,要求發展中國家承擔與發達國家相同的環境責任。該主張意在()A.公平公正地解決全球的環境問題B.合理利用資源和建立世界新秩序C.推卸發達國家應承擔的歷史責任D.承認發展中國家的重要國際地位二、材料分析題(共4大題滿分55分)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7世紀,隨著阿拉伯帝國的興起,印度洋貿易從地中海貿易的一翼躍為連接亞歐非三洲的中心。印度洋有規律的季風、洋流以及沿岸豐富的物產,利于印度洋貿易區的形成。阿拉伯人學會了使用指南針,也方便了印度洋上的航海和貿易。印度洋貿易的產品十分豐富,主要有香料、瓷器、絲綢、黃金、象牙、寶石、玳瑁等。由于生產力的限制,印度洋貿易通常由阿拉伯中介人的多次傳遞而間接完成,直接貿易的成分相對較少。阿拉伯、印度和中國等地的商人在印度洋地區建立了較成熟的貿易規則,貿易的參與者通過和平的商業競爭控制貿易。-摘編自潘樹林《試論中世紀印度洋國際貿易區的形成、特點和歷史地位》材料二開辟好望角航線后,不具備商品優勢的葡萄牙帝國,通過武力征服取得對阿拉伯人的優勢,從而卷入到印度洋貿易體系中;通過散布在印度洋沿岸的要塞和貿易據點,以及通行證制度壟斷印度洋貿易。葡萄牙通過引入武裝貿易和壟斷貿易模式,壟斷了東方航線,稱霸印度洋,獲得了豐厚的商業利益。葡萄牙人在印度洋地區的貿易活動,豐富了從亞洲運往歐洲的商品,溝通了古老的印度洋貿易體系和新興的大西洋貿易體系,為荷蘭、英國等在印度洋的擴張奠定了基礎。-摘編自趙婧《葡萄牙帝國對印度洋貿易體系的影響》(1)據材料一,概括中世紀印度洋貿易的基本情況,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其形成的背景。(2)比較材料一、二,指出近代早期印度洋貿易的變化之處。(3)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印度洋貿易的影響。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專制君主制是一種新型國家體制,它是統一民族和主權國家的象征,以“主權在王”代替了“主權在神”的信條。商人和地主階級構成了專制君主制和民族國家的階級基礎,1485年都鐸王朝建立后,重商主義被定為英國的基本國策。隨著市民階級力量的增長,加之人文主義新學的傳播,反教皇情緒在英國不斷積聚,16世紀30年代《至尊法案》頒布后,建立了英國國教,脫離了羅馬教皇的控制,從而有力地提升了民族意識和國家觀念。-摘編自姜守明《中世紀西歐君主制的階段特征》材料二古代中國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與近代早期英國等西歐國家的君主專制制度與其說是異曲同工,毋寧說是貌合神離。15-16世紀西歐普遍進入封建主義解體、資本主義產生時期,在復雜的社會矛盾中,以分裂割據為特征的中世紀等級君主制開始為近代早期以民族國家形式為基礎的君主專制所代替。它已經發展成為一種代表著秩序和統一的新的進步因素,這種歷史進步性就在于它促使了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和資本主義的發展。-摘編自姜守明《中英封建君主專制制度比較》(1)據材料一,概括英國專制君主制的特征,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其形成的背景。(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15至16世紀中英君主專制對社會發展的不同影響。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啟蒙運動表達了資產階級的政治和經濟訴求。該運動17世紀從英國出現,18世紀法國成為運動的中心,尤其以“法國三杰”(伏爾泰、孟德斯鳩、盧梭)最為著名。下表內容是三人的一些言論。人物 言論伏爾泰 “君主使人感到枷鎖的分量”,“英國是世界上抵抗君主而達到節制君主權力的唯一國家。”孟德斯鳩 “如果同一個人......行使這三種權力,即制定法律權、執行公共決議權和裁判私人犯罪或爭訴權,則一切都完了。”盧梭 “人生來是自由的,但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國家權力來源于人民,人民才應該是國家的主體”。材料二啟蒙哲人立足于理性主義,對于他們所棲身的世界展開了廣泛深入批判。這股強烈批判精神,驅散了人們思想中的宗教狂熱與迷信蒙昧的迷霧,塑造了追求自由的公共輿論。啟蒙哲人在批判傳統的同時以科學研究人類社會,解決實際問題,這直接導致了政治學、經濟學、社會學、歷史學、心理學、人類學等各門學科的興起。啟蒙運動不僅打擊了歐洲的君主專制制度,還改變了美洲的政治面貌。-以上材料摘編自武寅《簡明世界歷史讀本》(1)據材料一,分別概括“法國三杰”的主張。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法國在18世紀成為啟蒙運動中心的原因。(2)據材料二,指出啟蒙運動在思想文化上的貢獻。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對啟蒙運動“改變了美洲的政治面貌”的理解。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酒的發展史15世紀之前 中國的黃酒以黍類或稻米為原料僅傳至同是稻作區的朝鮮、日本等地。印加帝國是以玉米為原料的吉查酒,僅限于美洲地區。16至18世紀中期 由于來自美洲大陸的廉價馬鈴薯之普及,曾是滋補酒的北歐阿夸維特酒才得以成為大眾化的酒。西方殖民者把甘蔗移植到美洲,大種植園廣泛建立,蘭姆酒是利用甘蔗精制砂糖后剩余的糖漿制成,價格低廉,易于保存。奴隸船往返于三角貿易間,運載著由種植園奴隸生產的蘭姆酒到非洲換取更多的奴隸。18世紀中后期至20世紀 工業革命時英國開發出連續式蒸餾器,酒開始進入大規模化生產的階段。新社會體制的建立與城市化的發展,促使人們對酒的需求量激增,鐵路讓酒得以大量運輸,酒進入了商品化和跨越國界大量傾銷的時代。19世紀40年代 苦艾酒(酒精度數在65°至79°的烈酒)成了法國陸軍的退燒劑和消毒劑,是非洲殖民地法國人的必備品,因為可以緩解水土不服造成的高燒,也可用于消毒不干凈的水。-據宮崎正勝《酒杯里的世界史》編制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近代以來酒的發展這一主題寫一篇歷史短文。(要求:主題明確,史論結合,邏輯嚴謹,表述成文)歷史參考答案(5.13)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B C D B C A C A D B題號 11 12 13 14 15答案 C B C A C16.(1)基本情況:成為亞歐非三洲的中心;印度洋貿易區逐滋形成;貿易產品豐富;以阿拉伯人主導的中介貿易為主;直接貿易較少;建立了較成熟的貿易規則;參與國較多。背景。阿拉伯帝國興起;有利的地理和自然條件:商品種類眾多;先進的造船和航海技術。(2)變化之處:武裝貿易取代自由貿易;葡萄牙取代阿拉伯壟斷印度洋貿易。(3)影響:促進沿海地區經濟發展;促進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為西方國家積累了原始資本;密切了全球聯系。17.(1)特征:王權成為國家的象征;商人和地主階級是其階級基礎;推行重商主義。背景:中央集權加強;商品經濟發展,市民階層興起;自治城市出現;文藝復興運動的影響;宗教改革的推動。(2)英國:促進了近代民族國家的形成;推動了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新興資產階級力量的成長;進一步解放了思想,傳播和發展了人文主義。中國:強化了封建統治;阻礙了商品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的滋長;抑制了思想文化的發展。18.(1)主張:伏爾泰:反對君主專制。孟德斯鳩:主張三權分立。盧梭:天賦人權、人民主權。原因:法國封建君主專制統治和教會特權制度,社會矛盾和階級矛盾尖銳;資本主義階級的發展,新興資產階級力量增強;近代科學的興起和發展;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成功的影響。(2)貢獻:猛烈地批判了宗教狂熱和迷信愚昧;營造了自由平等的思想氛圍;推動了對人類社會的學術研究的發展和各學科的興起。理解:啟蒙思想傳播到北美殖民地和拉丁美洲殖民地,沖擊殖民地的封建專制思想,為這些地區的資產階級革命和民族獨立運動提供了思想武器;為殖民地未來政治制度的建設提供了理論基礎。19. 酒的發展史反映商品世界性流動的趨勢新航路開辟前,商品的流動呈現出明顯的區域性特征。15世紀之前,受自然地理環境、交通條件、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限制,中國的黃酒主要在亞洲流動,印加的吉查酒主要在美洲流動。新航路開辟后,商品的世界性流動趨勢開始出現。16至18世紀,由于歐洲殖民擴張,三角貿易,使廉價的釀酒原料更易獲得,酒的產量增加,歐洲及美洲出現了價格低廉的大眾化的酒,酒的流動范圍擴大。這一時期世界市場逐漸形成,酒的交流突破區域限制,在世界范圍廣泛傳播,促進了世界各地經濟和文化交流,加強了世界的聯系。工業革命后,商品的世界性流動加強。近代交通運輸業的發展,生產技術的提高,自由貿易的實行、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推動了商品的全球性流動。18世紀中后期至19世紀,歐洲的葡萄酒流動到世界各地,這反映了世界市場形成、世界聯系為一體。總之,酒的發展史是世界聯系不斷加強,世界市場不斷發展的縮影,反映了區域世界走向整體世界的歷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