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上期期中質量監測試卷九年級歷史(試題卷)⊙慰溫馨提示:1.本試卷包括試題卷和答題卡。考生作答時,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均須作答在答題卡上,⊙o在本試題卷上作答無效。考生在答題卡上按答題卡中注意事頃的要求答題。烘2.考試結束后,將本試題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3.本試卷滿分100分,考試時間60分鐘。本試卷共2道大題,20小題。如有缺頁,時考生須聲明。⊙抑一、選擇題(每小題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最符合題意,請將各題正確答案選出來并在答題投卡上按題號用2B鉛筆填涂方框。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1,在原始農牧業發展的基礎上,私有制和奴隸制出現,人類逐步由原始社會進入階級社會。⊙靴在其中起到根本作用的是的A.生產力的發展B.文明的出現C.農作物的種植D.氏族的衰落2黨的二十大報告再一次強調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為民造福是立黨為公、執陽政為民的本質要求。“與這一思想相近的學派是數A,墨家B.道家C.儒家D.法家3.漢武帝即位后,隨著社會經濟實力的增強,國策由“無為”轉為“有為”。下列能體現其經濟“有為”的是長A創立了中央集權制度B.實施推恩令”女C罷黜百家,尊崇儒術D.鹽鐵官營專賣鄭4.和合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核心理念之一,其根本在于和諧、和平、合一、大同,彰顯的是中國人與中國文化的智慧和精神價值,以下是“和合”文化在唐朝“對外交往”中的體現是擲①日本派遣唐使到中國學習先進文化②鑒真東渡③玄奘西行④文成公主入吐蕃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如5.“這種文體,跟代數學上的方程式一樣,用不著獨立思考一一事實上是嚴厲地禁止獨立思考,只要能把圣人系統的言語恰當地帶入這種格式中,便是一篇最好的文章。”明朝實行長這種文體的根本目的是區A.發展文化教育B,實現思想專制C,鞏固明朝統治D.選拔優秀人才舒6洋務運動求自強,戊戌變法圖立憲,辛亥革命建共和在系列救亡圖存的運動中,中國逐盡漿漸匯入工業文明大潮。這些運動A.完善了近中國的民主制度B取得了反抗外國侵略的勝利C,完成了民族振興的歷史使命D,反映了近代化道路的艱辛探索7.文天祥在《過零丁洋》中寫道:“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光緒帝給鄧世昌的挽聯“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都體現了A殘酷的戰爭場面B強烈的入仕意愿C.深厚的家國情懷D對勞動者的同情2025年上期期中質量監測·九年級歷史(試題卷),第1頁,共6頁Q夸克掃描王極速掃描,就是高效2025 年上期期中質量監測試卷歷史參考答案一、選擇題。(每小題 3 分,共計 48 分)題號 1 2 3 4 5 6 7 8答案 A C D B C D C C題號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B A D B A B B A二、非選擇題(共計 52 分)17.(12 分)(1)①商鞅變法;(2 分)②促進了北魏的實力,促進了民族的交融。(2 分)(2)科舉制前期,通過考試選拔人才,提高官員素質,促進了文化繁榮;可是后期實行八股取士,禁錮思想,成為統治者維護統治的工具,阻礙了社會的進步。(任意一點 2 分)(3)佐證:通過明治維新,日本迅速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實現了“富國強兵”,開始躋身資本主義強國之列。(言之有理即可,2 分)但是,明治維新保留的大量舊制度的殘余,軍國主義色彩濃厚。日本強大起來后,很快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 (言之有理即可,2 分)(4)因素:資產階級革命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進行工業革命。(任意一點即可 2 分)18.(12 分)(1)A。(2 分)(2)歷史信息:中國在漢代與古羅馬已有交往;絲綢之路的起點是長安,終點是歐洲;絲綢之路是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言之有理即可,每點 2 分,共 4 分)(3)內涵: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2 分)(4)表現:湘企“走出去”;貨物貿易進出口額大幅增長;湖南構建五大物流通道和貨運集結中心,構建起互聯互通新通道。(任意一點即可 2 分)宣傳標語:跨越山海,湖南與您同行。(言之有理即可,2 分)19(18 分)(1)萌芽階段 15 世紀末 16 世紀初 新航路開辟和殖民擴張;發展階段 18 世紀 60 年代 第一次工業革命;確立階段 19 世紀晚期 20 世紀初 第二次工業革命;(意思相近即可,每點 2 分,共計 6 分)(2)新航路的開辟(2 分);以經濟為核心的綜合國力。(2 分)(3)實質:維護美國領導地位(2 分); 合作共贏(2 分)。(4)解讀:1945 年,為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成立了聯合國;1995 年,為了推動經濟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促進世界各國經濟的貿易交流,成立了世界貿易組織。兩大組織的成立,成為支撐和協調世界政治和經濟的主要支柱,促進世界的和平與發展。(意思相近即可,每點2 分,共計 4 分)20.(10 分)【示例一]觀點:中國共產黨繼承和發展了中華優秀傳統觀點:文化中“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論述:面對近代以來國家蒙辱、人民蒙難、文明蒙塵的局面,1921 年,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大會通過黨的第一個綱領,明確黨的奮斗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這一開天辟地的大事變,深刻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和命運,充分展現了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20 世紀 30 年代,面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中國共產黨以民族大義為重,提出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政治主張,促成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推動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實現國共兩黨合作下的全民族抗戰,最終取得抗日戰爭的勝利。結論:由此可見,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實踐中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推動中國革命事業不斷取得勝利。示例二:觀點: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論述:1950-1952 年,中國共產黨領導進行了土地改革,全國三億多無地或少地的農民分得了土地,土地改革廢除了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使農民真正獲得了解放。1954 年,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召開,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我國有史以來第一部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這部憲法以國家根本法的形式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綜上所述,中國共產黨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示例三:觀點:中國共產黨愿意同各個國家和平共處,友好往來。論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實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毛澤東向全世界宣布,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新中國都愿意與它們建立外交關系。1953 年底,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處理兩國關系的原則。1954 年,中印緬三國總理一致同意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指導中印、中緬兩國關系的基本原則。在三國總理的積極倡導下,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國際上產生深遠影響,被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接受,成為處理國與國之間關系的基本準則,體現了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1955 年,亞洲和非洲國家政府首腦在印度尼西亞的萬隆舉行會議,由于帝國主義的破壞和與會各國間矛盾錯綜復雜,會議出現尖銳分歧,周恩來及時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改變了會議的航向,推動會議取得圓滿成功,會后中國同很多亞非國家建立外交關系。改革開放后,中國開展全方位多邊外交,進一步打開外交新局面。進入新時代,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全面推進,形成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截至 2019 年 9 月,中國已與世界上 180 個國家建交,參加了 100 多個政府間國際組織的工作。綜上所述,中國共產黨倡導包容尊重,和而不同,合作共贏等理念,推動中外關系的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九史 九史參考答案.docx 九史 掃描件_九年級歷史(試題卷)(1).pdf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