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下17《壺口瀑布》教學設計教學目標語言建構與運用:賞析文中精妙的動詞、修辭,學習寫景散文的語言技巧。 思維發展與提升:通過對比分析,理解壺口瀑布不同形態的象征意義。 審美鑒賞與創造:感受壺口瀑布的壯美意境,體會作者對黃河精神的贊頌。 文化傳承與理解:感悟黃河文化中蘊含的民族精神,增強文化自信。教學重點1.通過朗讀,品味關鍵語句,理解作者定點換景、視角轉換的角度表現游蹤的特點。2.通過抓關鍵詞、句,點及面等方式,把握壺口瀑布的特點及梁衡獨具特色的散文語言,感受壺口瀑布的美。教學難點通過體悟情思,領會黃河的性格,體會作者對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勇往直前偉大精神的贊美。教學過程一、導入1.齊讀課題。有一首著名的詩《望廬山瀑布》: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李白用他浪漫的想象力寫出了廬山瀑布從高處落下的形態。我們今天上的這篇文章的題目叫《壺口瀑布》,我們可不可以也加一個望字,重新擬名為《望壺口瀑布》?預設:望是仰視、遠距離觀看,不符合這篇文章的觀景角度。2.文章中直接介紹壺口瀑布與一般瀑布不同的句子,請你們用筆劃出來。壺口瀑布不是從高處落下,讓人們仰觀垂空的水幕,而是由平地向更低的溝里跌去,人們只能俯視被急急吸去的水流。二、助讀材料:壺口瀑布是中國乃至世界上最大的黃色瀑布,與其他瀑布不同的是,大部分瀑布都是從山上傾瀉到山下,而壺口瀑布是從山下傾注到地下。瀑布上游的黃河水面寬300米,在不到500米長距離內,被壓縮到20—30米的寬度,并以1000立方米/秒的水量匯聚在壺口瀑布,似巨壺傾水,形成了“千里黃河一壺收”的壯觀場面。三、課文賞析1.這一獨特的地理特征造就了壺口瀑布獨特的風景,文中哪些句子具體地描述了這一獨特的風景?請你找出來。(1)河水從五百米寬的河道上排排涌來,其勢如千軍萬馬,互相擠著,撞著,推推搡搡,前呼后擁,撞向石壁,排排黃浪霎時碎成堆堆白雪。(2)當河水正這般暢暢快快地馳騁著時,突然腳下出現一條四十多米寬的深溝,它們還來不及想一下,便一齊跌了進去,更涌、更擠、更急。(3)黃河在這里由寬而窄,由高到低,只見那平坦如席的大水像是被一個無形的大洞吸著,頓然攏成一束,向龍槽里隆隆沖去,先跌在石上,翻個身再跌下去,三跌、四跌,一川大水硬是這樣被跌得粉碎,碎成點,碎成霧。(4)當然這么窄的壺口一時容不下這么多的水,于是洪流便向兩邊涌去,沿著龍槽的邊沿轟然而下,平平的,大大的,渾厚莊重如一卷飛毯從空抖落。不,簡直如一卷鋼板出軋,的確有那種凝重,那種猛烈。(5)盡管這樣,壺口還是不能盡收這一川黃浪,于是又有一些各自奪路而走的,乘隙而進的,折返迂回的,它們在龍槽兩邊的灘壁上散開來,或鉆石覓縫,汩汩如泉;或淌過石板,潺潺成溪;或被夾在石間,哀哀打漩。還有那順壁掛下的,亮晶晶的如絲如縷……2.我們如何讀出這些句子所體現出的壺口瀑布的特點,請用下列的句式說一說,并讀出來。我想讀第 句,我會通過(重讀、停頓、語速、語調) 來體現壺口瀑布 的特點,下面我將開始我的朗讀。預設:分析學生重讀的字、詞,賞析梁衡先生遣詞造句的特點,如用句式上四字詞語、疊詞,修辭上用排比擬人等。3.作者是在哪里觀察到這洶涌奔騰,氣勢磅礴的景象的?預設:河心一塊石頭上。雨季是觀察不到這樣的景象的,文中提到雨季“什么也看不見(浪太大)”、“什么也聽不見(聲音太大)”。4.由眼前景,梁衡先生想到了什么?從文中找一找相關的句子。(1)至柔至和的水一旦被壓迫竟會這樣怒不可遏。原來這柔和之中只有寬厚絕無軟弱,當她忍耐到一定程度時就會以力相較,奮力抗爭。(2)黃河博大寬厚,柔中有剛;挾而不服,壓而不彎;不平則呼,遇強則抗,死地必生,勇往直前。正像一個人,經了許多磨難便有了自己的個性;黃河被兩岸的山、地下的石逼得忽上忽下、忽左忽右時,也就鑄成了自己偉大的性格。助讀資料1:在抗日戰爭時期,無數仁人志士不畏強敵,頑強抵抗,像黃河水一樣堅韌地捍衛國家主權和民族尊嚴。助讀資料2:在1998年抗洪救災、2008年汶川抗震救災等事件中,各地力量紛紛匯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用這樣的句子進行總結:梁衡先生不僅僅寫 ,還寫 四、課堂總結這是一篇游記,請結合文章內容,總結游記的基本要素:所至、所見、所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