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5年初中學業水平模擬考試歷史試題(開卷)注意事項:本試卷共四大題,滿分70分。歷史、道德與法治的考試時間共120分鐘。答題過程中可以參考教科書和其他資料。請獨立思考,誠信答題。一、單項選擇(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1.《史記》記載“幽王為烽燧大鼓,有寇至則舉烽火。諸侯悉至……”這一材料可用于探究A.夏朝的建立 B.武王伐紂 C.分封制 D.東周滅亡2.魏晉南北朝時期,絲綢之路東端形成多元并存的局面,武威、平城、洛陽、長安都曾擔負起絲路起點的重任。這表明當時A.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空前 B.北方經濟得以恢復發展C.絲路沿線大量城市興起 D.政治格局變動較為頻繁3.某條約的第十款規定:各省官員必須保證外國人的安全,否則立予革職,永不錄用。凡發生反帝斗爭的地方,停止文武各等考試5年。這規定給中國帶來的危害是A.增加了中國勞動人民沉重的負擔 B.嚴重破壞了中國領土主權的完整C.使使館界成為列強侵華的大本營 D.清政府淪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4.“幾乎這個社會的各個階層都參與到這場為國家命運尋求答案的運動中。從公共知識界到學界,到工商界,再到工人。運動中的每一個人都能真切地感受到自己是這個國家中的一員,個體的命運與國家的命運息息相關。”材料說明五四運動A.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質 B.標志著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C.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D.是舊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5.下表為《人民日報》社論高頻詞的統計分析。這反映出中國共產黨始終時間段 1949—1956年 1957—1965年 1977—1992年 1993—2012年高頻詞 人民、工作、和平 人民、生產、社會主義 人民、發展、改革 人民、發展、市場經濟A.在建設中遵循客觀經濟規律 B.將人民利益放在首位C.把計劃和市場作為經濟手段 D.堅持改革開放的方針6.1979年10月,《人民日報》的子報——《市場報》正式創刊;1980年,《人民日報》改版,開辟了《經濟簡訊》等新欄目。出現這種現象式因為A.黨和國家工作重心轉移 B.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C.國企改革取得顯著成效 D.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成立7.讀下列兩張圖片,兩部法律的共同之處是《漢謨拉比法典》石柱局部圖 頒布《十二銅表法》想象圖A.都是成文法典 B.均產生于歐洲的中世紀C.都維護地主階級利益 D.刻在完全相同的材質上8.“他們證實了美洲和亞洲之間存在著一片遼闊的水域,這個水域要比大西洋寬闊的多……他們在天氣晴和、一路順風的情況下,橫渡太平洋卻用了百多天。”材料中“他們”的活動A.打通了歐洲和美洲之間的商路 B.首次發現了非洲的好望角C.找到了到達印度的航路 D.證明了地圓學說的正確性9.“1800年,大約五分之一的英國人居住在城鎮,城鎮規模大約1萬多人。而接下來的一個世紀中,龐大的鄉村社會被城市化了,全國有三分之一的人口在城里工作和生活。”這則材料用來說明工業革命的A.背景 B.影響 C.經過 D.特征10.明治時代,奈良帝室博物館的設計飽受批評,理由是純洋風建筑和奈良根本不搭調。大正時代建立的庭園,其紅磚墻的西洋風建筑風格和東洋式的石燈籠等傳統風格相搭配,“和洋折中”的思想溢于景中。這一變化說明當時日本A.日本明治時代缺乏設計創新 B.文明開化政策遭遇民眾抵觸C.民眾觀念落后制約建筑創新 D.外來文化與本土風格逐漸融合11.某歷史小組搜集了以下資料。據此判斷,他們研究的主題是地圖:《非洲獨立進程圖》 視頻:《巴拿馬運河主權交接儀式》 文章:《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的發言》A.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亞非拉民族運動高漲B.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資本主義的再次擴張C.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亞非拉國家的新發展D.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12.1930年美國政府通過法案,對890種進口商品提高關稅,平均稅率提升約40%,其他國家也紛紛提高關稅。這導致了A.新政實施受挫 B.經濟危機開始C.世界局勢緩和 D.經濟危機加劇13.下圖是20世紀30年代蘇美兩國政府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它們的共同作用是A.都挽救了經濟危機 B.都有助于促進經濟的發展C.都緩解了就業壓力 D.都屬于計劃經濟體制范疇14.1946年,國際學生聯盟成立,號召全世界學生維護戰后和平。1948年,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學生組織,以該聯盟受蘇聯控制為由紛紛退出,轉而成立國際學生大會。此后,兩大國際學生組織相互指責與控訴。這反映了A.軍事沖突出現于學生運動 B.冷戰影響國際教育交流C.朝鮮戰爭加劇了兩極對抗 D.歐洲一體化影響世界格局15.在發展中國家的長期努力下,1982年,聯合國頒布了《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之后美英等國拒絕簽署,為公約的實施設置障礙;但在1994年,該公約正式生效。材料反映了A.世界多極化趨勢加強 B.美國國際地位的下降C.冷戰之后的世界格局 D.聯合國職能不斷擴大二、辨析改錯(8分)16.辨析下列事實的正誤,在( )內正確的打“√”,錯誤的打“×”,并加以改正。(1)( )孝文帝改革增強了北魏的實力,促進了匈奴人對漢族文化的認同和民族交融。改正:(2)( )東羅馬帝國查士丁尼一世將自己執政時期的法令編成《新法典》。改正:(3)( )新航路開辟后,歐洲地中海沿岸工商業經濟繁榮起來。改正:(4)( )文藝復興是一場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為法國大革命作了重要的理論準備。改正:三、材料解析(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九年級(2)班以“近代報刊與歷史演進”為主題開展活動,現邀你一起參與。材料一 近代中國的報紙,大多創辦于國家風雨飄搖之際。先進的知識分子痛于外患之憑陵,清廷之腐敗,國亡之無日,認識到非革新不足以圖存,然手無權柄可探。遂致力于辦報,籍報紙傳播其主張,以言論覺天下。——摘編自卞冬磊《“可見的”共同體:報紙與民族國家的另一種敘述》等材料二1896年 1905年 1915年 1920年《時務報》是維新運動時期影響最大的報紙 《民報》是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報 《青年雜志》吹響了新文化運動的號角 《勞動界》是共產黨早期組織創辦的工人刊物——據戈公振《中國報學史》等整(1)根據材料一,概括近代有識之士倡導辦報刊的原因和主要目的。(4分)(2)根據材料二,簡述《青年雜志》創辦的意義,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中國近代報刊對推動社會進步的共同作用。(4分)(3)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的知識,概述閱讀報刊的重要性。(2分)18.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凡爾賽體系是戰勝的協約國大國根據一戰后的實力對比和各自的利益相互討價還價的結果。它建立在戰勝國相互妥協、對戰敗國掠奪、對弱小民族和國家奴役、對社會主義和無產階級運動敵視的基礎上的,存在著無法克服的矛盾。——摘編自陳世陽、夏歡《凡爾賽體系解體的原因分析》材料二 在兩極格局下,兩極之外的任何其他大國更換門庭均不影響格局的正常運轉;在多極格局下,任何兩極的結盟勢必打破原有力量均勢;而在單極格局下,任何可能的國家聯盟都無法同唯一的一極相匹敵,各大國往往既無實力也無意愿同唯一的一極進行對抗。無論在哪種格局下,只要世界能夠維持大體的和平與穩定(不包括小規模沖突或局部戰爭),那么,該格局就是一個正在有效運轉的格局。——摘編自周紹雪《美國的實力與單極世界》材料三 關于國際秩序演變的原因,當前國際政治研究領域存在幾種較為普遍的觀點。首先是兩次工業革命的進行,導致新老強國之間的矛盾激化,最終使國際秩序發生轉型……其次是兩次世界大戰。有學者指出,大規模戰爭是推動國際體系變遷的重要因素,兩次世界大戰從根本上改變了傳統的國際力量對比,新的國際制度也伴隨著戰爭的結束而出現。除此之外,新興大國的崛起與傳統大國之間的關系,對國際秩序的重新構建往往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摘編自武岑《近代以來國際秩序演變綜述》(1)根據材料一,歸納凡爾賽體系的特點。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其“無法克服的矛盾”的具體表現。(4分)(2)根據材料二,指出作者的核心觀點。(2分)(3)根據材料三,分析影響國際秩序變化的因素。綜合上述材料,概括兩次世界大戰后形成的國際格局所產生的共同影響。(4分)四、活動與探究(12分)19.以“大變局下的風險和挑戰考驗國家智慧”為主題進行活動與探究:(就一國范圍來說,“大變革(局)”是社會的方方面面出現突破性進展,同時產生深刻影響的大發展。變局和危機共同生存,如何應對“大變局”下的風險和挑戰考驗國家智慧。這一智慧可以作用于制度、經濟、外交、科技等各領域,無論是17世紀英國人的“妥協智慧”、19世紀日本人的“拿來智慧”,還是20世紀下半葉(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人的建設智慧都為國家應對變局提供了戰略謀劃,實現了改天換地的變化。摘編自路一齊《大變革及其啟示》)(1)材料中“英國人的‘妥協智慧’”和“日本人的‘拿來智慧’”分別指的是什么?(4分)(2)美國是如何在20世紀30年代應對“大變局”下的風險和挑戰考驗國家智慧的?(2分)(3)根據材料,并結合中國現代史上不同方面或領域的史實,談談對“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人的建設智慧,實現了改天換地的變化”的理解。(要求:根據材料任選三個領域或方面,結合所學的相關史實加以說明,史論結合,表述清楚,符合邏輯)(6分)2025年初中學業水平模擬考試歷史參考答案一、單項選擇(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1-5: CDDCB 6-10: AADBD 11-15:CDBBA二、辨析改錯(8分)16.(1)× 把 “匈奴”改為“鮮卑” (2)√(3)× 把“地中海”改為“大西洋” (4)× 把“文藝復興”改為“啟蒙運動”三、材料解析(本大題共2小題,每小題10分,共20分)17.(1)原因:列強入侵,民族危亡;清廷腐敗,政治黑暗(或內憂外患,危機加重)。(2分)主要目的:輿論宣傳,喚醒民眾,革新圖存。(2分)(2)意義:吹響了新文化運動的號角(標志著新文化運動的開始)。(2分)共同作用:從《時務報》到《勞動界》的創辦與宣傳,傳播了新思想,促進了救國理念的不斷創新,推動了中國社會的不斷演進。近代報刊在推動社會進步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意思相近即可,2分)(3)重要性:及時了解要聞(緊跟時代步伐);開闊人們眼界;豐富人們生活。(2分,答出2點即可)18.(1)特點:妥協性、掠奪性、分贓性、不穩定性。(2分,答出2點即可)表現:戰勝國與戰敗國之間的矛盾;戰勝國與戰勝國之間的矛盾;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與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2分,答出2點即可)(2)觀點:任何格局只要能夠大體維持世界和平與穩定,就是一個有效運轉的格局。(2分)(3)因素:兩次工業革命;兩次世界大戰;新興大國的崛起與傳統大國之間的關系。(2分,答出2點即可)共同影響:都暫時維護了和平,促進了經濟的發展。(2分)四、活動與探究(12分)19.(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進行光榮革命,建立君主立憲制。(2分)日本學習西方進行明治維新,走上資本主義道路。(2分)(2)美國通過羅斯福新政,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和指導,擺脫了經濟大危機。(2分)(3)經濟領域: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對農村生產關系進行變革,激發了農民的勞動熱情,帶來了農村生產力的大解放,促進了農村經濟的發展。(或者設立深圳、珠海、汕頭等經濟特區,引進外資和先進的技術、經驗,擴大對外經濟交流,推動了特區經濟的發展和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的發展。)制度領域:確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多黨合作的政協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保障了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推動了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建設。外交領域: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成為處理國際關系的基本準則,開拓了中國外交新局面。(或者:萬隆會議上提出“求同存異”的外交方針,促進了會議的圓滿成功,加強了同亞非各國的團結與合作。)(選擇科技領域也可以,答出其中3個領域。言之有理,酌情給分)(6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