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試卷類型:C2025年陜西省延安市洛川縣中考一模歷史試卷注意事項:1.本試卷分為第一部分(選擇題)和第二部分(非選擇題)。全卷共4頁,總分60分,考試時間60分鐘;2.領到試卷和答題卡后,請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筆簽字筆,分別在試卷和答題卡上填寫姓名和準考證號,同時用2B鉛筆在答題卡上填涂對應的試卷類型信息點。3.請在答題卡上各題的指定區域作答,否則作答無效。4.考試結束,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收回。第一部分 (選擇題 共24分)一、選擇題(本題共12道選擇題,每題2分,計24分)1.“分封制在封土授民的同時,也把周王朝自己及其從商王朝接受過來的先進的器物,官僚體制,典章制度、意識形態和文化結構,帶到了分封制度所及之地。”這反映出了分封制 ( )A.穩定了政局,保證了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B.擴大了周的統治范圍,推動了中原文明的擴展C.促成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建立,擴大了西周疆域D.確立了周王朝的社會等級秩序,鞏固了統治2.下列兩則材料反映了江南地區發生的變化,其原因是( )楚越之地,地廣人希(稀),飯稻羹魚,或火耕而水耨……無積聚而多貧。 ——《史記·貨殖列傳》江南之為國盛矣……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魚鹽杞梓之利,充仞八方;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 ——《宋書》A.東晉時期江南地區得到開發B.南宋時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C.秦朝修筑了貫通全國的道路D.元朝建立了四通八達的驛站3.某同學進行單元復習時整理了部分典型圖片資料。由此判斷,他復習的單元主題是( )契丹貨幣 北宋紙幣銅版拓片 忽必烈像 元朝交通路線圖A.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B.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C.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D.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4.有學者利用19世紀40年代的中文資料描寫了中國人試圖奪回寧波城的方法和結果:一是向英國船只發射火攻木筏,結果在它們達到前就已經被英國大船上派出的小船擊成兩半;二是計劃將背上栓著鞭炮的猴子扔到英國船只上,引起爆炸,將船化為粉末,結果猴子是買回來了,但是沒有人能靠近船將猴子扔到甲板上。這個材料可以用來證明 ( )A.鴉片戰爭中中國官兵作戰勇敢 B.英國的軍事武器裝備領先中國C.當時的中國人盲目排外的思想 D.鴉片戰爭中國戰敗的根本原因5.毛澤東是中國革命的偉大領袖,他多次在危急關頭為革命指明正確的方向。當攻打長沙的計劃失敗,效仿俄國的做法行不通時,毛澤東提出 ( )A.從城市轉入農村,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 B.實行人民戰爭的路線,進行抗日持久戰C.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進行和平談判 D.主動撤出延安,轉戰陜北,粉碎重點進攻6.在工業建設方面,1957年全國工業總產值達783.9億元,工業總產值超過了原定計劃21%,比1952年增長了141%,平均每年增長19.2%,超過原定計劃14.7%的增長速度。上述現象的出現得益于( )A.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B.抗美援朝的勝利C.“一五”計劃的實施 D.三大改造的推行7.在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歷程中,發生了許多值得我們銘記的重大事件。與下列時間軸中①②③④對應完全正確的是( )A.《中國土地法大綱》頒布、土地改革開始、中共八大召開、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B.中共七大召開、西藏和平解放、三大改造完成、武漢長江大橋建成C.“雙十協定”、遼沈戰役勝利、七屆二中全會召開、《共同綱領》頒布D.《中國土地法大綱頒布》、土地改革開始、三大改造完成、“一五”計劃超額完成8.“一九九二年,又是一個春天”,中華民族在社會主義建設的大道上闊步前進。就在這一年,中國人書寫下一個又一個時代符號。下列哪些事件是一九九二年的時代符號? ( )①中共十二大明確提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②鄧小平南方視察發表講話,進一步解放了人們的思想③對外開放向縱深推進,開放重慶、武漢等沿江城市④兩岸兩會達成推進祖國統一大業的“九二共識”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9.某校九年級歷史興趣小組進行探究性學習,在他們的學習報告中出現了“西方文明的源頭”、“雅典奴隸制城邦”、“《荷馬史詩》”等關鍵信息,據此可推斷出他們研究的對象是 ( )A.古埃及 B.古巴比倫 C.古希臘 D.古羅馬10.某同學在學習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以1942年1月為界把戰爭進程劃分為前后兩個歷史階段:各國孤立反抗法西斯侵略、全世界反法西斯國家聯合反抗侵略。該同學劃分這兩個階段的標志性事件是 ( )A.德國閃電戰突襲波蘭 B.《聯合國家宣言》發表C.斯大林格勒戰役勝利 D.盟軍開辟歐洲第二戰場11.下面是1820—1913年美國與拉美國家的人均GDP的比較表,與拉美國家相比,美國在1820—1913年人均GDP實現快速增長,這一現象出現的原因有( )年份1820年1870年1913年拉美(合計)6656981511美國125724455301①兩次工業革命的推動 ②新航路開辟建立起商業聯系③南北戰爭廢除了奴隸制 ④文藝復興促進了思想解放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12.下圖為某同學在歷史復習時整理的單元知識框架,其主題擬定最恰當的是( )A.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建立 B.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B.冷戰與兩極格局的形成 D.走向和平發展的世界第二部分 (非選擇題 共36分)二.非選擇題(本題共3小題,計36分)13.(10分)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圖A 江南地區的開發 圖B 《盛世滋生圖》(局部)(1)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相對安定,圖A中①處的 ,人口眾多,是當時商業最為活躍的大都市;(1分)清朝前期商業發達,形成了由 、城鎮市場、區域性市場和全國性市場組成的商業網,(1分)圖B便描繪了 (年號)時期蘇州繁華的市井風情;(1分)西歐中世紀的莊園在領主統治下是一個獨立的 的經濟和政治單位。(1分)材料二 隋唐時期,南北經濟并駕齊驅,長江流域趕上了黃河流域的水平,經濟重心漸趨南移之勢。唐朝中晚期開始,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到南宋,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北宋滅亡,南宋建立,是中國經濟重心南移在時間上的分野。此后,經濟重心不可逆轉地遠離了北方,南盛北衰的局面完全確立。——摘編自陳霜霜《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分析》(2)依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繪制中國古代經濟“南盛北衰”局面的確立過程示意圖。 (2分)并分析導致這一局面確立的原因。(2分)(3)綜合上述材料,結合所學知識,你認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必須具備哪些基本條件?(2分)14.(11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圖A 新航路的開辟示意圖 19世紀歐洲對世界的支配不僅僅建立在歐洲工業革命和科學革命的基礎上,也建立在歐洲政治革命的基礎上……歐洲的霸權不僅僅在政治領域—以大殖民帝國的形式—表現的很明顯,而且在經濟和文化領域也表現的很明顯……隨著權力史無前例的集中,歐亞大陸的一個半島(西歐)已成為世界的中心。 ——摘編自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1)說出圖A中④航線的航海家。(1分)并辯證分析新航路開辟的影響。(2分)(2)概括材料一文字所表達的觀點。(1分)并依據材料和所學史實(兩例)說明這一觀點。(2分)(3)選做題:以下兩個小題,請任選一個作答。(如果兩個都答,按第①小題計分)材料二19世紀70年代,英國的技術裝備都已陳舊落后,因此生產的增長速度相當緩慢。而19世紀末,越來越多的美國大學實現了轉型,轉型產生的一大成效是:以大學為基地的研究所與工業發展的聯系日益密切。與科學技術相聯系的工業生產力,成為國家力量中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重要的組成部分,更迅速地改變著全球的經濟力量對比。——摘編自保羅·肯尼迪《大國的興衰》①依據材料二,指出“全球的經濟力量對比”發生改變的原因。(1分)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一改變對國際關系的影響。(1分)材料三 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一些獨立的民族國家為了維護國家獨立,擺脫美國和蘇聯的控制,實行和平、不結盟的對外政策,發起了不結盟運動。到1962年,不結盟運動正式成員已由25個發展到105個,成為僅次于聯合國的最大的政治性國際組織。在初期,其斗爭的矛頭集中指向老殖民主義,以后逐漸轉向新殖民主義。進入70年代后,不結盟運動又發展為反對兩個超級大國的霸權主義。另外,從1970年起,每次不結盟首腦會議都專門發表“經濟宣言”,反映出不結盟國家發展民族經濟、爭取經濟獨立、鞏固政治獨立的愿望。——摘編自王助民《近現代西方殖民主義史》②依據材料三,概括不結盟運動的特點。(1分)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不結盟運動產生的影響。(1分)材料四 當前,世界之變、時代之變、歷史之變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開。一方面,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歷史潮流不可阻擋,人心所向、大勢所趨決定了人類前途終歸光明。另一方面,恃強凌弱、巧取豪奪、零和博弈等霸權霸道霸凌行徑危害深重,和平赤字、發展赤字、安全赤字、治理赤字加重,人類社會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世界又一次站在歷史的十字路口,何去何從取決于各國人民的抉擇。——摘自習近平總書記《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4)結合所學知識,指出當今協調世界政治、維護世界和平最重要的國際組織。(1分)假如該組織將召開以應對當今挑戰為主題的會議,請你圍繞“十字路口的抉擇”為該會議擬一條標語,并對標語作簡要闡釋。(2分)15.(15分)某校九年級(1)班同學開展了一場相關歷史主題探究活動,請你參與。【求變圖存 崇文興教】材料一 近代新式學堂(部分)課程開設情況表 時間學堂開設課程19世紀60年代京師同文館開始只設英語館,后來逐漸增加俄、日、法、德等語言,后辦科學館,學習科目增加了算學、天文等福州船政學堂主科有練習、造船、駕駛之術19世紀80年代天津電報學堂電磁學、電測試、材料學、電報地理學、電報實習等圖A 北京大學第一,北大是常為新的,改進的運動的先鋒,要使中國向著好的,往上的道路走……第二,北大是常與黑暗勢力抗戰的,即使只有自己。 ——摘編自魯迅《我觀北大》(1925年)(1)依據材料一,概括表格中新式學堂的特點。(2分)指出與圖A大學前身有關的近代化運動。(1分)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北大成為“改進的運動的先鋒”的原因。(2分)【救國扶危 教育先行】材料二 圖B 黃埔軍校舊址大門 《滿江紅》 作詞:羅庸 作曲:張清常 萬里長征,辭卻了五朝宮闕,暫駐足衡山湘水,又成離別。絕徼移栽楨干質,九州遍灑黎元血。盡笳吹弦誦在山城,情彌切。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須人杰。便“一成三戶”,壯懷難折。多難殷憂新國運,動心忍性希前哲。待驅除仇寇復神京,還燕碣。圖C 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校歌(創作于1938年)(2)指出圖B軍校成立前夕的國共關系。(1分)簡述該軍校對國民大革命的貢獻。(1分)依據圖C歌詞,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國立西南聯合大學面臨的困境。(1分)【人才培養 建設家國】材料三 鄧小平同志在1977年8月8日關于科學與教育工作的幾點意見中,提出了恢復高考制度的問題……通過恢復高考制度這一舉措,使得整個社會形成了重視知識、重視人才的良好風氣,對國家30年來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和今后的改革發展,起到了關鍵的作用。因此,從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才的培養來說,沒有當年恢復高考,也就沒有國家今天的發展成就,因為任何時候國家的發展和進步,人才培養是最關鍵的因素。 ——摘自戴家干《歷史的抉擇與時代的任務》 圖D(3)依據材料三,概括恢復高考制度的歷史意義。(2分)依據圖D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1978年之后我國教育入學率提高的原因。(2分)【科教興國 時不我待】材料四 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4)依據材料四,指出促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教育事業進一步發展的舉措。(2分)請用一句話為本次探究活動擬定一個主題名稱。(1分)2025年陜西省延安市洛川縣中考一模歷史試卷參考答案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答案 B A B B A C D D C B B D13.(1)建康,農村集市;乾隆;自給自足。(4分)(2)過程:原因:魏晉以來,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為經濟重心南移奠定基礎;北方長期戰亂,社會經濟嚴重破壞,南方相對安定;北民南遷,帶來豐富的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水利工程的興修,大運河的開通;南方自然地理環境優越,物產豐富。(答出任意兩點即可得2分)(3)條件:穩定的社會環境;政府的政策支持;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科技水平;發達的交通;充足的勞動力等。(答出任意兩點得2分。觀點正確,言之有理即可得分)14.(1)航海家:麥哲倫。(1分)影響:新航路的開辟使世界開始走向整體,促進全世界物種的交流與傳播,加強了各大陸之間的聯系;促進資本的原始積累;同時殖民國家在亞非拉地區掠奪資源、屠殺與奴役當地居民、販賣奴隸等暴行造成了如今亞非拉地區總體落后的局面。(2分)(2)觀點:19世紀歐洲對世界的支配不僅建立在歐洲工業革命和科學革命的基礎上,也建立在歐洲政治革命的基礎上。(1分)說明:新航路開辟后,西班牙、葡萄牙、英、法、荷等西歐國家走上了殖民擴張道路。一方面使財富源源不斷輸往歐洲,另一方面給落后地區帶來深重災難,19世紀末20世紀初確立了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廣大亞非拉地區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使得東方從屬于西方(西歐)。17—19世紀,英法相繼發生了資產階級革命,并先后確立了君主立憲制和民主共和制的資本主義制度,促進了本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開辟了世界資產階級革命的時代。18世紀中期,英國率先開始工業革命,19世紀英法等西歐國家陸續完成工業革命,大機器生產成為生產的主要方式,創造了巨大生產力,使得西歐國家成為工業強國,也加劇了東西方的差距。19世紀歐洲自然科學也取得了重大成果,牛頓提出了萬有引力定律和運動三大定律,達爾文提出生物進化論等,科技成果運用于生產生活領域,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綜上所述,19世紀歐洲在工業革命和科學革命以及政治革命的基礎上建立了對世界的支配權。(2分)(3)① 原因:美國在第二次工業革命領先于英國等老牌資本主義國家;美國大學實現了轉型,以大學為基地的研究所與工業發展的聯系日益密切。(1分)影響:美國國際地位提升;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加劇;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壟斷資本主義即帝國主義階段,對外擴張增強。(任意一點1分)②特點:其隊伍和影響迅速擴大;矛頭由初期指向新老殖民主義轉向集中反對霸權主義;斗爭從政治領域逐漸擴大到經濟領域。(任意一點1分)影響:沖擊了美蘇兩極格局;推動了民族解放運動深入發展,加速了帝國主義殖民體系的崩潰;推動了第三世界崛起,壯大了世界和平力量;有利于推動世界多極化趨勢;有利于建立公平、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1分)(4)國際組織:聯合國;(1分)標語: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闡釋:在經濟全球化和世界多極化的背景下,沒有一個國家能夠脫離世界,和平、發展、合作、共贏,這個歷史潮流不可阻擋,人心所向、大勢所趨決定了人類前途終歸光明。我們要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加強國際交流合作,努力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積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堅持改革開放,不斷提高綜合國力,為世界和平和人類發展作出應有的貢獻。(2分)15.(1)特點:為洋務運動服務;開設地點集中于政治中心、沿海地區;開設科目受局勢影響;課程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課程內容側重于西方技術與語言。(任意兩點2分)近代化運動:戊戌變法(百日維新)。(1分)原因:北大作為新文化運動的重要陣地,在沖破封建道德禮教束縛、傳播民主科學思想、發起文學革命中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北大的學生面對日益嚴重的民族危機,掀起了徹底反帝反封建的五四運動,開啟了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北大教授李大釗,率先在國內宣傳馬克思主義,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奠定了重要的基礎。(任意兩點2分)(2)關系:國共第一次合作形成。(1分)貢獻:培養了大量軍事、政治人才,為國民革命軍的建立和隨后的北伐戰爭作了準備。(1分)困境:遭受戰爭影響,辦學場所難以固定;學校遷移途中條件艱苦;日本全面侵華,民族危機加劇。(任意一點1分)(3)歷史意義:有利于社會形成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良好社會風氣;為國家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持。(2分)原因:國家政策的支持;教育體系的不斷完善;義務教育的逐漸普及;我國經濟實力的不斷提升;社會力量的廣泛參與等。(2分)(4)舉措: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深入實施人才強國戰略(重視人才的培養);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2分)主題名稱:教育興國家興;教育強國家強;百年大計教育為本。(圍繞主題探究,觀點正確,語言凝練,言之有理即可得1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