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統編版八年級上冊期末綜合素質評價歷史試題(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統編版八年級上冊期末綜合素質評價歷史試題(含答案)

資源簡介

期末綜合素質評價
選擇題(共15小題,45分)
下列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請將正確選項的字母代號寫在后面括號里。
1.鴉片戰爭爆發后,道光皇帝以“辦理不善”為名,將林則徐革職查辦,改派琦善為欽差大臣,前往廣州和英軍談判。琦善為表和談誠意,裁撤水軍,撤除海防。這(  )
A.使中國淪為英國的殖民地 B.反映了清政府的腐敗無能
C.避免了戰爭的擴大和繼續 D.體現了清政府武器的落后
2.1842年,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條約,其內容涉及開放五處通商口岸、割香港島給英國等。該條約的影響是(  )
A.中國的領土主權完全喪失
B.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C.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D.清政府成為西方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
3.歷史評價是指對歷史現象或史實進行態度與價值的評判。下列選項中,屬于歷史評價的是(  )
A.清代皇家園林圓明園遭到英法聯軍縱火燒毀
B.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發動的一場侵略戰爭
C.俄國割占中國北方150多萬平方千米的領土
D.《天津條約》增開漢口、南京等十處為通商口岸
4.兩次鴉片戰爭中,“天朝大國”被蕞爾小邦的外夷打敗的事實促使地主階級中的有識之士進行沉痛的反思,意識到中國并非居于世界中心。這是(  )
A.兩次鴉片戰爭的詳細過程
B.洋務運動興起的歷史背景
C.洋務運動取得了積極成效
D.中國已完全淪為半殖民地
5.1907年8月26日,《時報》刊登了漫畫《中國現形記》(注:圖中器具:壇、提勺、漏斗、壺,基本程序:用提勺從壇子里舀酒,經漏斗倒入壺中),漫畫揭露的“中國現形”是(  )
A.清廷成為洋人朝廷
B.政府統治岌岌可危
C.清末新政收效甚微
D.官府搜刮民脂民膏
6.魏源提出了“師夷之長技以制夷”的主張;洪仁玕著有《資政新篇》,要求發展資本主義;孫中山則主張“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三者的共同之處是都(  )
A.學習西方先進科技 B.主張通過革命推翻清朝統治
C.致力探索國家出路 D.主張走歐美資本主義的道路
7.在物理學中,慣性是物體保持原來運動狀態不變的性質。若將圖中的小車看作中國近代政治制度,其整體趨勢是向著民主共和的方向前進,當它在行駛過程中遇到了障礙物,即使緊急制動仍會因慣性繼續向前,甚至越過障礙物。這可以用來解釋(  )
INCLUDEPICTURE"8LJ+16.tif"
A.慈禧太后發動戊戌政變
B.袁世凱復辟帝制失敗的原因
C.宣統帝下詔退位
D.北洋軍閥混戰帶來的影響
8.五四運動爆發后,有學者指出,對五四運動中火燒趙家樓的學生第一要提起公訴,不公訴不足以維持民國初年剛建立的法治;第二要當庭特赦,不特赦不足以維護學生的愛國熱情。這一觀點主要肯定了五四運動的(  )
A.愛國主義精神 B.民主科學精神
C.民主法治精神 D.民主革命精神
9.五四運動的勝利發展,使中國先進知識分子認識到工人階級的偉大力量。不少知識分子開始走向工人群眾,出版通俗易懂的刊物向工人宣傳馬克思主義。這體現了馬克思主義(  )
A.與中國工人運動結合起來 B.成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
C.為國共首次合作奠定基礎 D.解決了中國革命的道路問題
10.北伐軍每到一地,便和當地中國共產黨組織配合,派出政工人員,組織工會、商會、學聯等群眾團體,留下部分人員參加地方工作,指導民眾運動。這說明北伐戰爭(  )
A.推動了革命運動的發展 B.結束了軍閥混戰的局面
C.緩和了中國的社會矛盾 D.獲得了人民群眾的支持
11.1929年,紅四軍轉戰贛南閩西,就到底“歸誰領導、聽誰指揮”這一原則問題發生了爭論,部分同志產生了“革命向何處去”“紅旗還能打多久”的疑問。危急關頭,毛澤東力挽狂瀾,確立了(  )
A.“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論斷
B.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
C.到井岡山建立革命根據地的決定
D.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原則
12.紅軍長征途中共轉戰14個省份,經過了十多個少數民族居住區,攻占縣城100余座,沿途宣傳革命真理,建立各級蘇維埃政權,進行土地革命,為后來開展革命斗爭創造了有利條件。材料旨在強調紅軍長征(  )
A.沖破了四道封鎖線 B.創建了農村革命根據地
C.播下了革命的種子 D.改變了中國革命的性質
13.下面是“圖說歷史——抗日戰爭”展覽活動中的一組圖片。這組圖片的主題是(  )
INCLUDEPICTURE"8LJ+17.tif"
A.全民族的抗戰 B.正面戰場的浴血奮戰
C.艱苦卓絕的敵后抗戰 D.海外僑胞的輸財助戰
14.在黨史資料、抗戰將領的回憶錄中,均能找到許多人對閱讀《論持久戰》后的激動心情的描述,如“一掃多日來隱晦的心情”,心里“一下子感覺亮堂起來”,做好了長期抗戰的準備。這反映了《論持久戰》(  )
A.推動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
B.增強了人民堅持抗戰的信心
C.闡明了中國抗日戰爭的正義性
D.使全黨達到空前團結和統一
15.下面是解放戰爭時期三大戰役情況簡表。據此可知,三大戰役(  )
時間 戰役 結果
1948年9—11月 遼沈戰役 解放東北全境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淮海戰役 長江中下游以北廣大地區獲得解放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平津戰役 使華北全境基本解放
A.揭開了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
B.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的全面進攻
C.加速了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
D.宣告了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覆滅
非選擇題(共3小題,55分)
16.(24分)近代以來的中華民族經歷了沉淪與抗爭,奮斗與崛起,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能變則全,不變則亡;全變則強,小變仍亡。”這段話出自康有為《上清帝第六書》,代表了維新派的共識。最后兩句,批評了慘淡經營30年的洋務運動;同時,又說明了近代社會演變過程中的質、量、度。洋務運動帶來的小變并不是壞東西,但那不過是一種量變。……與這種“小變”不同的,(維新派)是全變。——摘編自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材料二 革命成功后不久,上海的報紙不無戲謔地羅列了革命前后的變化:“共和政體成,專制政體滅,中華民國成,清朝滅,總統成,皇帝滅,新內閣成,舊內閣滅……”
——摘自張鳴《辛亥:搖晃的中國》
材料三 要擁護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孔教,禮法,貞節,舊倫理,舊政治;要擁護那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舊藝術,舊宗教;要擁護德先生又要擁護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國粹和舊文學。——摘自陳獨秀《〈新青年〉罪案之答辯書》
(1)如何理解材料一中“洋務運動帶來的小變并不是壞東西”?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在19世紀末的中國,為了推動“全變”而實施的最具代表性的政治行動。這種全變并不是洋務運動的繼續,請說明理由。(12分)
(2)材料二中的“革命”是指哪一重大事件?“革命成功”的歷史意義是什么?(10分)
(3)以上材料體現了中國早期現代化探索過程中的什么特點?(2分)
17.(19分)在中國近代史上,國共兩黨的關系深刻地影響了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歷史(部分)
政黨 誕生歷史
中國國民黨 中國國民黨的前身為興中會、中國同盟會、國民黨及中華革命黨,1919年正式稱為中國國民黨。1924年,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對三民主義作出新的解釋,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實際上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
中國共產黨 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開幕,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第一個綱領。大會確定黨的中心工作是領導和組織工人運動,成立了黨的中央領導機構中央局,陳獨秀當選為中央局書記
材料二  國共關系史(部分)
時間 內容 材料出處
1924—1927年 國共的第一次合作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其中最為突出的有兩項成就,其一是創辦了一所新式軍事院校,其二是領導了一場轟轟烈烈的戰爭,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有力地推動了全國革命形勢的發展 摘編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
1927—1936年 國民黨各派軍事集團的混戰,特別是蔣介石發動的對紅軍的幾次“圍剿”,既給中國人民帶來無窮災難,又給日本帝國主義發動大規模侵華戰爭以可乘之機 摘自《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歷史Ⅱ》
1937—1945年 在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時候,國共兩黨實現了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領導全民族的抗戰。經過浴血奮戰,中國人民克服了重重困難,付出了巨大犧牲,終于取得了抗戰的最后勝利 摘編自中華書局《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
1946—1949年 (李宗仁)說:“在……抗戰之后,繼之以三年之內戰,不僅將抗戰勝利后國家可能復興之一線生機毀滅無遺,而戰禍遍及黃河南北,田園廬舍悉遭摧毀荒廢,無辜人民之死傷成千累萬,妻離子散啼饑號寒者到處皆是。” 摘自《毛澤東選集》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別指出中國國民黨和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6分)
(2)根據材料二,概括國共兩黨關系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分析原因。(10分)
(3)綜合上述材料,你如何評價國共兩黨關系的變化?(3分)
18.(12分)閱讀下面材料,從中提煉一個觀點,結合相關史實,寫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題目自擬,觀點明確,史實正確,條理清楚,語句通順,表述完整)
材料 井岡山時期中國革命道路探索展現出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力圖將馬克思主義革命思想、政黨理論、實踐哲學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嘗試,在堅持實事求是、進行充分革命經驗總結的基礎上開辟出了中國獨特的革命道路。這一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初步回答了中國革命要如何進行、中國共產黨要如何領導中國革命、要以什么思想指導中國革命、要以什么標準探索正確道路等一系列重要問題,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無產階級政黨領導民主革命”等一系列重要的戰略指向和戰術方針。
——摘編自林修能《井岡山時期中國革命道
路探索對馬克思主義的繼承與發展》
答案
1.B
2.B 解析: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鴉片戰爭改變了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中國獨立主權的完整性遭到破壞,傳統的小農經濟逐步瓦解,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B正確。“完全喪失”說法錯誤,排除A;甲午中日戰爭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排除C;《辛丑條約》的簽訂標志著清政府成為西方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排除D。
3.B 解析:據題干可知,歷史評價是指對歷史現象或史實進行態度與價值的評判,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發動的一場侵略戰爭這一表述中的“侵略”一詞,表達了觀點和看法,因此這是歷史評價,故選B。其他三項都是對歷史事件的客觀描述,反映的是歷史的真實情況,屬于歷史陳述,不是歷史評價,排除A、C、D。
4.B
5.A 解析:漫畫中以提勺代表官員,他們從代表民眾的壇子里舀出資源,再將其經過政府這一漏斗,注入代表外國人的壺中,說明清政府只不過是個程序,是個擺設,所以該漫畫體現了清政府已成為列強侵華的工具,成為洋人的朝廷,故選A。
6.C 7.B 8.A 9.A 10.A 11.D 12.C 13.A 
14.B 15.C
16.(1)理解:洋務運動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答出其中一點即可)政治行動:戊戌變法。
理由:洋務運動主要學習西方的技術,而戊戌變法學習的是西方的政治制度。
(2)重大事件:辛亥革命。
歷史意義: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
(3)從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的逐步深入。
17.(1)中國國民黨:三民主義;中國共產黨:馬克思主義。
(2)變化:從合作到對峙,到再合作再對峙。
原因:國共兩黨代表不同階級的利益;有共同的革命任務;帝國主義侵略使民族危機加深;社會矛盾的變化等。(答出三點即可)
(3)兩黨合作有利于民族的興旺和崛起,兩黨對立對中華民族來說是戰爭和災難。(或兩黨合則國興,兩黨分則民族和人民不幸)
18.【示例】題目:毛澤東思想指明了中國革命的方向。
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地區,開始創建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拉開了中國革命從城市轉入農村、建立根據地的序幕。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在井岡山打土豪、分田地,開展土地革命,建立工農民主政權,堅持游擊戰爭,創造了“工農武裝割據”的局面。長征途中,1935年1月召開了遵義會議,遵義會議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中共七大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準備了條件,并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指明了戰后的奮斗方向。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宁晋县| 邢台市| 义乌市| 绵阳市| 咸宁市| 陇西县| 广东省| 连州市| 崇阳县| 新余市| 泽州县| 贵德县| 平顶山市| 兴宁市| 讷河市| 芦山县| 石楼县| 罗田县| 游戏| 旬阳县| 桐乡市| 商丘市| 田阳县| 万宁市| 红河县| 大港区| 泰州市| 巴彦淖尔市| 类乌齐县| 琼结县| 新营市| 乌拉特前旗| 日照市| 泉州市| 论坛| 梨树县| 泗洪县| 和平县| 尼玛县| 靖远县| 尚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