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期中檢測歷史試題一、單選題1.1935年,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團和中國共產黨中央的名義發表“八一宣言”,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該宣言的發表( )A.基于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 B.反映出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C.促使全國團結抗戰局面初步形成 D.促成革命統一戰線的正式建立2.抗日戰爭中,某次戰役是華北戰場上中國軍隊主動殲敵的第一場勝仗,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該戰役是( )A.淞滬會戰 B.百團大戰 C.臺兒莊大捷 D.平型關戰役3.羅斯福曾對他的兒子說“假如沒有中國,假如中國被打坍了,你想一想有多少師團的日本兵可以因此調到其他方面作戰?他們可以馬上打下澳洲,打下印度并且可以一直沖向中東……和德國配合起來,在近東會師,斬斷通向地中海的一切交通線。”這一言論可說明( )A.美國政府呼吁民眾積極援助中國的抗戰 B.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C.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得以重新確立 D.日本的侵華暴行給中華民族帶來了巨大災難4.歌謠又稱民歌、民謠,大多與歷史事件有著密切的關系,是歷史研究的重要史料來源,下表是某中學歷史學習興趣小組收集整理的解放區流唱的部分歌謠(節選)。據此可推知,他們研究的主題最有可能是( )“反蔣、保田、保飯碗!”“要人出人,要錢出錢,要糧出糧!” “翻了身,上前線,個個都是英雄漢。浩浩蕩蕩出山東,魯蘇豫皖都走遍。” “最后一碗米送去做軍糧,最后一尺布送去做軍裝,最后一件老棉襖蓋在擔架上,最后一個親骨肉送去上戰場。”A.減租減息激發革命熱情 B.民眾的愛國救亡意識高漲C.國民政府陷入統治危機 D.人民解放戰爭勝利的原因5.下圖是畫家古一舟創作于1950年的年畫《勞動換來光榮》。該作品( )A.展現了農業生產合作化運動的新成果 B.反映了工業化下農村的新面貌C.倡導了適應國家建設需要的社會新風 D.體現了女性社會地位顯著提升6.1955年5月起,依據《關于人民代表到各地視察工作的通知》,全國人大代表分赴各地或就近在城市和鄉村視察。在城市中視察重點是糧食供應和生產建設等,在鄉村中重點是糧食統購統銷、農業生產和互助合作等。代表們深入到工廠、礦山和農戶,收集了許多意見,并向政府進行了反饋。由此可見,這一做法( )A.推進了基層民主的發展 B.推動了國民經濟的迅速恢復C.豐富了民主制度的實踐 D.體現了人民民主主體廣泛性7.下表簡要介紹了四川一些重大工程的建設歷史。這些工程( )鐵路 成昆鐵路 始建于1958年,1964年進程加快,1970年竣工 縱貫西南、西北地區的交通大動脈能源 西南物理研究院 成立于20世紀60年代中期 我國最早從事核聚變能源開發的專業研究院航天 西昌衛星發射中心 始建于1970年,1983年建成 中國三大航天發射中心之一原材料 翠枝花鋼鐵基地 始建于1965年,1970年出鐵,1971年出鋼,1974年出鋼材 結束了我國西部沒有大型鋼鐵企業的歷史A.初步改變了中國工業的落后面貌 B.得益于國家發展戰略的調整C.標志中國進入了創新型國家行列 D.表明國民經濟調整效果明顯8.下表為1978-1988年我國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的統計數據(人數單位:萬人)。造成該時期農村勞動力就業結構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年份 農村勞動力人數 農業勞動力 非農業勞動力人數 比重 人數 比重1978 30638 28318 92.4% 2320 7.6%1980 31836 29122 91.5% 2714 8.5%1982 33867 30859 91.1% 3008 8.9%1984 35968 30868 85.8% 5100 14.2%1986 37990 31254 82.3% 6736 17.7%1988 40067 32249 80.5% 7818 19.5%A.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 B.農民的收入來源趨向多元化C.農業在國民經濟中比重下降 D.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化9.某同學在梳理中國對外開放進程大事件時制作了下方的時間軸,其中②處應填寫入( )A.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 B.設立四個經濟特區C.上海成功舉辦世界博覽會 D.加入世界貿易組織10.2003年,中央政府先后與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簽署內地與香港、澳門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實現貨物貿易零關稅;擴大服務貿易市場準入;實行貿易投資便利化。此后又簽署多個補充協議。據此可知,這一系列協議的簽署及實施( )A.消除了地區之間的經濟差異 B.推動內地與港澳交流與合作的深化C.導致港澳經濟過分依賴內地 D.利于“一國兩制”構想的形成發展11.2017年2月10日,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首次被寫入聯合國決議,此后又多次被寫入聯合國大會、安全理事會、人權理事會、社會發展委員會的決議中。這說明( )A.聯合國是當今國際社會最具代表性的組織 B.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積極結盟發揮主導作用C.新時期中國外交理念逐步成為各國的共識 D.中國的國際話語權和國際影響力不斷增強12.2024年4月25日報載,浩瀚的太空中,中國空間站發射入軌已滿1000天;希望的田野上,中國農業科學院選育的新品種,創下鹽堿地油菜高產新紀錄;忙碌的工廠里,5G通訊、數字新技術廣泛應用,汽車制造智能化不斷升級。對此解釋合理的是,我國( )A.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B.基礎設施建設走在世界前列C.綜合國力得以彰顯 D.建立了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13.下圖為阿爾及利亞塔西利-恩-阿耶洞穴壁畫,繪制于5000-6000年前,左圖中的人們在放牧,右圖的人們在收割。壁畫信息反映出該區域( )A.舊石器時代居民的生產狀況 B.社會分工開始出現C.原始農業和畜牧業生產情景 D.農業文明領先世界14.埃及古王國鼎盛時期,州完全附屬于中央,國王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更換各州的長官,以宰相、軍事長官和各級官吏、各大神廟的高級祭司為代表的統治階層牢固地附屬于王室。這說明當時埃及( )A.有效減少了地方動亂 B.官僚機構冗雜膨脹 C.王權與神權合二為一 D.專制王權得到發展15.階梯水井曾遍布于古印度西北部的干旱地區,其地下直通蓄水深池,呈階梯式,不僅是蓄水設施,還在井壁和周邊設有大量精美的雕刻,內容涵蓋宗教神話、民眾生活場景等,并且是人們在炎熱干旱季節避暑納涼、進行社交和宗教活動的重要場所。古印度階梯水井( )A.體現了種姓制度之下森嚴的社會等級秩序 B.在現代社會仍發揮與古代同樣重要的作用C.反映了古印度人對自然環境的適應與改造 D.是古印度干旱地區最主要的農業灌溉方式16.公元前5世紀,正值雅典民主政治極盛時代,充其量只有六分之一的居民享受選舉權,享有公民身份。廣大農民很少參加公民大會,因為放下生產而遠來雅典開會是不方便的。這反映出雅典民主政治( )A.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B.直接民主弊端凸顯 C.加速城邦體制衰落 D.實質屬于寡頭壟斷17.從公元前331年到公元前327年,亞歷山大帝國征服和組建了12個省,只有一個省的總督是馬其頓人,其他各省的總督都是當地貴族。這一做法旨在( )A.充分保留區域特色文明 B.促進不同區域間文化交流C.實現希臘文化中心東移 D.加強對被征服地區的控制18.西歐封建社會時期,國王會將土地分封給大封建主。大封建主們也大體依照這一模式,把土地分封給自己的屬下,屬下繼續分封直到騎士。由此可知,這一時期基本特征是( )A.封君封臣制度 B.莊園與農奴制度 C.中央集權制度 D.王權與教權井立19.查士丁尼組織法典編撰委員會,委員會在匯編、整理《查士丁尼法典》的過程中摘除了那些矛盾與失效的法律條款。由此可見,此法典的編撰( )A.打破了法律體系延續性 B.推動羅馬法的發展完善C.縮小了羅馬法適用范圍 D.旨在增強法律權威地位20.阿拉伯帝國鼎盛時期,阿拉伯商人在東到東亞、西到西歐、南至非洲的廣大地區從事著陸上和海上貿易。阿拉伯人還廣泛翻譯古代波斯、印度、希臘和羅馬的文獻,將中國的造紙術、印度的數字等先后傳入歐洲。這表明阿拉伯帝國( )A.成為世界經濟文化中心 B.建立起全球性經濟聯系C.成為東西方交流的橋梁 D.是地跨三大洲的大帝國21.8世紀末葉,由于日本土地兼并的急劇發展,日本國內大量農民破產,被迫成為依附者。8世紀末9世紀初,有勢力的貴族、寺院或神社普遍建立起莊園,貴族及莊園領主為保護財產豢養武士。據此可知,這一時期( )A.武士集團的重要性日益增強 B.日本進入幕府政治的時期C.日本中央集權體制開始建立 D.日本以閉關鎖國加強統治22.11世紀西歐城市興起以后,一些城市自發地創辦了世俗學校,學校根據城市生產、交換和社會生活的需要,開設多種課程,在此基礎上開始出現了大學,如:博洛尼亞大學、巴黎大學、牛津大學等。由此可知,中世紀大學的出現( )A.削弱了天主教會實力 B.有利于歐洲社會轉型C.體現了人文主義復興 D.維護了封建專制統治23.1453年奧斯曼帝國攻陷君士坦丁堡后,蘇丹讓猶太人擔任財政官吏、醫生等職務;與外國人打交道所需的外語人才主要由基督徒充當;帝國的海上力量使用希臘臣民。這表明奧斯曼帝國采取( )A.政教合一的政治體制 B.靈活實用的統治政策C.民族平等的政治策略 D.兼收并蓄的文化制度24.在西非,馬里帝國的主要城市興建于尼日爾河沿岸,從突尼斯、埃及南下的阿拉伯商人云集于加奧市場,每年跋涉在中央駝運商道上的駱駝不下1.2萬頭,國王對進出口各項貿易征收賦稅。這反映出( )A.馬里帝國人民負擔沉重 B.非洲文明發展到頂峰C.馬里帝國疆域不斷拓展 D.當地商業活動的繁榮25.根據以下資料卡的內容可判斷,其描述的是( )政治:上層階級壟斷官職,掌握軍隊 經濟:農業生產,發明“浮動因地” 都城:特諾奇蒂特蘭城A.瑪雅文明 B.阿茲特克文明 C.印加文明 D.古代西亞文明二、材料題2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新中國成立以前,合肥全市的小加工廠和手工作坊只有20多家,僅有的“機械設備”是一臺四尺車床。1953年2月,市委、市政府確定了“變合肥市由消費型城市為生產型城市”的總體戰略構想,開啟了大規模的經濟建設,投資興建、擴建了一批具有一定規模和水平的工業企業,如礦山機器廠、合肥無線電廠、安徽第一紡織印染廠等。到1957年底,合肥工業企業發展到378家,工業總產值達16685萬元,比1949年增長16.92倍,初步形成合肥機械工業、化學工業的雛形。合肥開始由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城市轉變為具備一定工業生產能力的城市。材料二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合肥的工業經濟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合肥對國有企業進行了擴權讓利和全面推行承包經營責任制。1984年,合肥被確定為全省經濟體制綜合改革試點城市。次年11月,合肥企業界刮起一陣勁風,12家企業試行股份制和資產經營責任制,并在毛巾廠和制筆廠公開招聘廠長。通過改革,激發了企業發展的內生動力,合肥冰箱廠、洗衣機廠、安徽輪胎廠等一批中小企業脫穎而出,形成區域家電品牌。到1991年,合肥市的工業總產值由1986年的39.2億元達到105.43億元,實現工業突破百億的目標。——以上材料均摘編自程堂義 季豐《乘風破浪的合肥工業》(1)根據材料一,歸納新中國成立初期合肥工業發展的主要表現,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原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20世紀80年代合肥國有企業改革的意義。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D B D C C B D A B題號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答案 D C C C C A D A B C題號 21 22 23 24 25答案 A B B D B26.(1)主要表現:工業企業數量增加;工業總產值增長;初步形成機械、化學工業雛形;城市由農業為主向具備工業生產能力轉變。原因:國家“一五”計劃的推動;市委、市政府確定發展戰略;興建、擴建工業企業。(2) 意義:激發企業內生動力,促進企業發展;形成區域家電品牌;推動工業總產值增長,實現工業突破百億目標;為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積累經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