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講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課程標準 重要考點1.通過了解石器時代中國境內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認識它們與中華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關系 2.通過甲骨文、青銅銘文及其他文獻記載,了解私有制、階級和早期國家的特征 1.中華文明的文化遺存與文明的起源特征 2.夏、商、西周王朝更替及國家政治治理、經濟發展、早期治國思想的演變 3.夏、商、西周早期國家的治理特征知識點一 古人類文化遺存和早期國家的萌芽1.舊石器時代(1)內涵:以 制作石器的時代。 (2)生產與生活:從事漁獵和采集,過著群居生活,已經學會用火。(3)遺址代表:云南元謀人和 。 2.新石器時代(1)內涵:以 制作石器的時代。 (2)生產與生活:使用陶器,從事原始農業,飼養家畜,生活穩定。(3)特點:分布廣泛,奠定了 的發展基礎。 (4)遺存代表時間 文化遺存 概況距今約 7000- 5000 年前 仰韶文化(黃河中游) 典型器物是 ;種植粟 大汶口文化(黃河下游) —河姆渡文化(長江下游) 種植水稻;掌握養蠶繅絲技術距今約 5000 年前 龍山文化(黃河流域) 代表器物:黑陶(蛋殼陶)紅山文化(遼河上游) 出土了精美玉器;出現較大規模的 良渚文化(長江下游)3.社會組織階段 時代 特點原始人群 舊石器時代前期、中期 群居生活母系氏族社會 舊石器時代晚期 生產力十分低下,共同勞動,成果共享父系氏族社會 新石器時代晚期 與不平等開始出現;形成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聯盟;私有制產生, 日益明顯,出現權貴階層 4.部落聯盟與國家初始(1)三皇五帝時代:三皇時代較早,神話色彩濃厚;黃帝、炎帝結成炎黃部落聯盟,被后世共尊為華夏始祖;堯舜禹時期,推行“ ”繼承聯盟首領。 (2)“萬邦”時代:大約相當于五帝后期的 時代,有專家認為其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 讀思學用1.必背——重要結論①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源遠流長,生生不息,展現了自身發展道路的獨特魅力。②中國原始文化星羅棋布,先后經歷了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③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2.必知——易錯易混對“多元一體”的含義理解不到位“多元”強調中華文明的多樣性,包括地域環境多元、經濟基礎多元、發展歷程多元、文化內涵多元。“一體”強調中華文明的整體性,表現為經濟文化成就上存在共性,空間分布上以中原為核心。多元發展的區域文化在文明交流與歷史演進中逐漸匯聚融合成統一的中華文明。3.必考——核心概念石器時代:是考古學對早期人類歷史分期的第一個時代,即從出現人類到青銅器的出現,大約始于距今二三百萬年,止于距今5000至2000年左右。在人類歷史上屬于原始社會時期,當時以石器為主要勞動工具。4.必練——教材邊角①觀察教材P2“中國舊石器時代重要人類遺址分布圖”:從區域分布看,這些遺址有什么共同特點 試答 ②陜西西安臨潼姜寨聚落遺址反映了由五個大家族組成的一個氏族公社。它有氏族公共墓地,但各個墓葬的隨葬品不多,差別也不大。(摘自教材P3)該聚落可能屬于哪一社會組織階段 試答 知識點二 早期國家——夏、商和西周1.夏朝(1)建立: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啟繼位, 代替了禪讓制。 (2)國家治理夏王 是最高的統治者中央 設有主管行政、軍事、司法和宗教的機構與職官地方 通過控制一些部族實行 統治 (3)文化遺存:河南洛陽偃師發現的 。 2.商朝(1)建立:約公元前1600年,商湯滅夏,建立商朝。都城經多次遷移,最終定于殷。(2)國家治理政治制度 中央 商王是最高統治者,下設尹及各類事務官地方 國家實行 ,內服是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區,外服是指商王間接控制的方國和部族 統治范圍 政治勢力與文化影響東到大海,西及隴山,南跨江漢,北至燕山(3)歷史遺存:河南安陽殷墟遺址出土大批刻有 的龜甲、獸骨和許多青銅器。 3.西周(1)政權更迭①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 。 ②共和行政:公元前841年,周厲王為政暴虐,引發“ ”,厲王出逃,召公、周公共同執政,史稱“ ”。 ③滅亡:公元前771年, 攻破鎬京。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 (2)國家治理——分封制與宗法制①目的:“封建親戚, ”。 ②影響:形成了金字塔型的等級結構,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政治統治。解決了統治階級內部在 分配方面的沖突與矛盾。 4.商和西周的經濟農業 ①是主要生產部門,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質的工具, 極少 ②實行奴隸主土地國有制, 是土地經營的基本方式 手工業 是手工業生產中的主要部門,青銅器種類繁多,創造了燦爛的 讀思學用1.必背——重要結論①夏、商、西周是中華文明誕生和早期國家的形成時期,也是奴隸制社會的形成與繁榮時期。②西周通過分封制、宗法制及禮樂制確立起政權與族權相結合的“家國一體”的早期社會等級結構。③西周統治者的治國理念從“明德”“敬德”到“敬天保民”思想,體現了早期民本思想的萌芽。2.必考——核心概念①禮樂制:針對統治階級日常的政治、社會活動(例如祭神、結婚、喪葬等)制定的一些規則和儀式,并配有特定的音樂。禮樂成為維護等級制度、防止僭越行為的工具。②家國同構:指家庭、家族和國家在組織結構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親宗法關系來統領,存在著嚴格的父權家長制。家國同構將在家“孝親”的血緣情感轉化為為國“孝忠”的愛國情懷,有利于維護社會秩序。3.必練——教材邊角①《左傳·桓公二年》記載: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親,皆有等衰。(摘自教材P7)這反映了西周政治制度有什么特點 試答 ②《孟子·滕文公上》記載: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摘自教材P7)據此指出土地經營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實質是什么。試答 主題一 多元一體——中華文明的起源及特征[3年15考] 中華文明的起源幾乎每年必考、逢卷必考,主要集中在早期中華文明的特征、私有制的發展與早期國家的起源等方面。試題依托考古成果、文化遺址等創設情境,重在考查學生的唯物史觀、史料實證、家國情懷等學科核心素養。考點 三年考情創新示例 2026高考命題預測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特征 2024·湖北卷:以“蛋殼陶”在不同文化遺存的發現為情境,考查史前文明存在遠距離交流【考古成果】 (1)命題情境:主要以最新學術成果、考古成果和文化遺存入題 (2)角度預測: ①通過原始社會后期的文化內涵以及空間分布規律,考查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特征 ②通過代表性的文化遺址和學術成果,考查中華文明的起源及特征 ③通過考古成果及學術研究,考查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產生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2024·江西卷:以新石器文化形勢圖為情境,考查中華文明起源的特點【文化遺存】2023·湖南卷:通過湖南澧縣城頭山古城遺址的考古成果,考查中華文明的起源【考古成果】早期國家的起源 2024·新課標卷:通過史前遺址發掘的墓葬規格,考查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貧富分化現象【史料實證】2023·山東卷:以陶器的考古發現為情境,考查私有制的出現【史料實證】2024·廣西卷:以五帝時代到夏代中期首領的更迭為情境,考查“傳說時代”的特征【時空觀念】視角1 圖文證史——中華文明的起源及特征史料一 六大考古學文化區系示意圖——蘇秉琦《中國文明起源新探》史料二 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中華文明起源可以上溯到尚未發現文字和大規模金屬冶鑄遺跡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并提出相應的文明判斷標準②。比如,高端玉器的廣泛使用、禮制的形成、城址的大量出現等。依據不同標準,有學者認為中華文明形成于“萬國(邦)林立”的龍山時代;還有學者認為中華文明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5000年前后甚至更早,如仰韶中晚期、紅山晚期、大汶口中晚期、崧澤—良渚文化和屈家嶺—石家河文化時期。——摘自戴向明《考古學視野下的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解讀主旨 史料一反映了原始文化遺址的分布區域較廣泛,具有多個文化中心 史料二主要介紹了中華文明起源的標準細讀 ①又稱華夏、中土、中州,是指以河洛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 ②說明中華文明起源較早,分布廣泛,具有多元性思考 閱讀史料一、二,結合人類文化遺址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分布,概括中華文明起源的特點。試答 視角2 問題探史——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產生史料一 位于陜西西安臨潼的姜寨聚落遺址,它有氏族公共墓地,但各個墓葬的隨葬品不多,差別也不大。而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山東大汶口文化的遺址里,130余座中、晚期的墓葬,按其墓坑大小,隨葬品的多寡,也可分為大、中、小三個級別①。——摘編自《中國早期人類史研究》史料二 階級、階層或等級的出現是國家得以建立的社會基礎,凌駕于全社會之上的強制性的公共權力系統的設立則是國家的社會職能,是國家機器的本質特征②。國家及其強制性的權力機構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最初的統治與管理機構,是為了解決經濟上的沖突而發展起來的,是統治階級壓制被統治階級的機器。——摘編自王震中《東夷民族的文明起源》解讀主旨 史料一說明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墓葬隨葬品出現差異和等級 史料二闡述了國家的產生及本質特征細讀 ①說明已出現貧富差異和等級分化 ②分析了國家的社會職能和本質特征思考 (1)結合史料一和所學知識,說明新石器時代晚期社會組織內部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出現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試答 (2)根據史料二,概括國家產生的主要條件。試答 1.家國情懷——中華文明的特點(1)原生性:中華文明是在歐亞大陸東部產生的一支原生文明,中華文明經歷了從起源到逐步形成的過程,社會的復雜化程度更加明顯。夏、商、周時期逐漸進入高度發達的階級社會。(2)可信性:我國考古學取得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成就,大批重要的考古發現為我們研究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3)整體性:中華文明的演進過程是多元文明的融合,各地區的文化通過相互競爭、碰撞與融合,最終形成了完整的中華文明。(多元一體)(4)連續性:在數千年的發展歷程中,中華文明完整地保留下來,傳至今天。(源遠流長)。2.唯物史觀——認識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產生(1)私有制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產品出現剩余,一些部落首領利用擔任公職的便利條件,把一部分剩余財產據為己有,私有制和貧富分化出現。(2)隨著貧富分化的加劇,逐漸產生了階級。(3)隨著階級矛盾和部落戰爭的加劇,政府、軍隊和監獄等強制機關出現,國家開始形成。3.歷史解釋——多角度認識古代早期國家的誕生(1)國家的實質:是一定階級的統治機關。政府、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等國家機器,是統治階級鎮壓被統治階級的反抗、行使國家權力的工具。(2)國家的基本特征:按地域劃分居民和公共權力的建立。(3)早期國家起源的突出標志:金屬器具使用、貧富分化產生、文字成熟、城的出現、禮制的初步形成等。主題二 家國同構——早期國家的治理與特征[3年6考] 高考對夏商西周時期國家治理能力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商周時期的國家的治理及特征、早期經濟和文化的交流兩個方面。多選用原始文獻史料、考古文物、典型事例等創設情境,常以選擇題形式出現,考查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學科核心素養。考點 三年考情創新示例 2026高考命題預測早期國家的治理與特征 2023·福建卷:以商王巡行地方為情境,考查商朝的統治【內外服制】 (1)命題情境:依托出土文物、史書對該時段的客觀描述來創設情境 (2)角度預測: ①聯系商周時期的考古遺存,從時空觀念和歷史價值觀角度考查早期國家的特征 ②以史學研究方法切入,從史料實證角度考查商周國家的特征 ③結合商周時期的關聯史料創設學術情景,考查青銅時代的禮制文化、德治和人文思想等2023·廣東卷:周王干預地方諸侯國的內政【史學研究】2024·湖南卷:以國人對君主的影響為情境,考查西周政治制度的特點【西周政治】早期經濟和文化的交流 2023·遼寧卷:通過刻有文字的西周青銅器,考查西周分封制的文化影響【出土文化】2022·全國乙卷:商周時期南北經濟聯系加強對青銅鑄造的影響【銅礦分布圖】視角1 圖文證史——商周治理的特點及影響史料一 商族勢力范圍示意圖史料二 西周王朝建立后,歷經周公、成王、康王三世的經略,國體一改商王朝時異姓國族林立而臣服于商的運作模式①,逐漸建立起一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②的華夏國家……是中國古代國家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變革,主要是在上層統治者的宏觀政治決策下,分封同姓、異姓諸侯來鞏固國土,建立起一個大小相系、上下藩屏的全國統治網絡,進而演變成一種……帶有“華夏”性質的地域性社會政治實體。……總體看來,周天子雖表面上為天下共主,但實際上控制力有限,各諸侯國實際上都是有很大獨立性的政治實體。——摘編自楊寧一《歷史學習新視野 新知識》解讀主旨 史料一是商族勢力范圍示意圖,體現了商王朝的疆域四至 史料二闡述了商周時期國家政治治理的變化細讀 ①主要是指商朝采取的內外服制 ②天下都是周王的土地及人民思考 (1)根據史料一,指出史料二中“商的運作模式”是什么,體現了什么特點 試答 (2)根據史料二指出西周政治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影響。試答 視角2 圖文證史——商周青銅器及文明特征史料一 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史料二 周禮規定,各級貴族在祭祀及各類大典儀式中所使用的成組青銅祭器,必須嚴格規定不同的數量、形制和大小,以符合各級使用者的等級身份與政治地位。大致來說,等級越高的貴族能夠使用的祭器越多,也就能享用到更多的祭品。具體到鼎①、簋②的使用上,鼎的組合以奇數為主,簋的組合以偶數為主,從高到低不同等級貴族所使用的鼎、簋數目,呈遞減的趨勢:周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黃愛梅《封邦建國的禮樂世界:西周》解讀主旨 史料一主要反映商周時期青銅器的種類及用途 史料二主要說明周代禮樂制度下對青銅器的嚴格規定及用途細讀 ①古代煮東西用的器物,圓形,三足兩耳,也有方形四足的 ②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圓口,兩耳思考 (1)據史料一圖及所學知識,概括指出商周時期青銅器制造具有什么特點。試答 (2)據史料二有關信息,說明西周祭祀中青銅器的運用具有什么特點。試答 1.唯物史觀——分封制對西周國家治理的作用(1)分封制改變了商朝內外服制度下王畿內外松散的聯盟關系,確立了嚴格的君臣關系,由之前的諸侯承認天子轉變為天子分封諸侯,由不同家族對天下的統治變為同一家族對天下的統治。通過分封制,周天子確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加強了對地方的統治,開發了邊遠地區,形成了眾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2)分封的過程使地方的權力來源于中央(周王室),分封的結果是形成了新的統治網絡,商的方國被周的封國代替。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實現了歷史性飛躍,中國古代第一次實現了上層政治組織的統一。(3)分封制促進了民族的交融與文化的交流。一方面,被分封子弟及其率領的技工等與封地的土著族群相互通婚,構成一個多元的社會,促進了民族交融。另一方面,周朝的很多思想文化在分封制的影響下被傳播到各地,偏遠的諸侯國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的諸侯國不斷向周圍的少數民族用兵,兼并其土地,進行了文化滲透。2.歷史解釋——早期國家的特征(1)政治①血緣至上: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將國家權力與宗族權力相結合,形成“家國一體”。②等級森嚴:以分封制和宗法制為核心,形成嚴格的等級秩序。③貴族政治:貴族按血緣獲取官職、土地和人口,最高權力集團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④王權神化:王權與神權密切結合,王權借助神權鞏固統治。(2)經濟①生產方式:生產工具以木、石等材質的工具為主,青銅鑄造處于鼎盛時期。②土地制度:實行奴隸主土地國有制,井田制是土地經營的基本方式,奴隸在井田中集體勞作。(3)文化:出現甲骨文;祖先崇拜,敬天保民;形成禮樂文化。3.家國情懷——商周時期青銅制造反映的時代特征(1)歷史地位:商周時期,青銅冶煉業作為生產力發展的標志而達到高峰,是中國古代青銅器發展的鼎盛時期。(2)用途內涵:商周時代的青銅器具,不僅是盛物的容器,也是宗廟中的禮器。青銅器的數量可以表示出身份地位的高低,青銅器形制的大小可以顯示出權力的等級。中國青銅器的大宗是青銅禮器,強調青銅器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3)文化傳播:青銅器中的銘文傳承著文明,推動了中原地區文化向南方地區的傳播,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交流,推動了民族交融、國家認同和文化認同。【練·教材改編題】1.[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4“教材主干”改編]相當于五帝后期的龍山文化時代,中國大地上邦國林立,史稱“萬邦”時代。《史記·五帝本紀》曾記載:“(帝堯)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萬國。”其中“九族”是與邦國君主家族血緣關系最近的宗族集團,即所謂“帝之九族”。據此可知,萬邦時代( )A.奠定了多元一體文明的基礎B.具備了國家的基本形態C.已呈現血緣宗法的家國特征D.體現出聚族而居的特點2.[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5“學思之窗”改編]《史記·夏本紀》記載:“益(禹晚年培養的接班人)讓帝禹之子啟。”《戰國策·燕策一》記載:“啟與支黨攻益,而奪之天下,是禹名傳天下于益,其實令啟自取之。”關于啟的繼位,古書中的不同記載客觀上反映了( )A.禪讓制在傳承中完善 B.嫡長子繼承制確立C.世襲制形成的曲折性 D.啟開創奴隸制國家3.[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6“教材主干”改編]商朝的國家管理實行內外服制,內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區,外服指商王間接控制的方國和部族,商王與方國形成聯盟關系;西周實行分封制,“封建親戚,以蕃屏周”,形成“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級結構,周王成為天下共主。這一變化反映出( )A.周王將地方權力收歸中央B.國家政權由松散趨于嚴密C.奴隸制國家政權得以確立D.血緣關系與政治關系疏遠4.[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7“史料閱讀”改編]孟子對井田制曾這樣描述:“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別野人也。”孟子對井田制的這一描述( )A.順應土地私有的潮流 B.旨在明確井田的性質C.意在抵制私田的擴張 D.帶有理想主義的色彩5.[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8“問題探究”改編]《尚書》保存了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其中有“人無于水監(通‘鑒’,意為鏡鑒),當于民監”和“惟王子子孫孫永保民”的記載。由此可以看出( )A.民本思想歷史悠久 B.小農經濟的逐步發展C.儒家思想影響深遠 D.“天人合一”學說盛行【練·高考真題】1.(2024·甘肅高考,1)新石器時代中期,大多數聚落出現結構復雜的“大房子”,與眾多中小型居址形成明顯對比。“大房子”是部落公共活動中心,或部落首領住宅兼公共事務場所。“大房子”的出現反映了這一時期( )A.社會矛盾逐漸加劇 B.部落組織日益復雜C.勞動分工更加明確 D.國家形態初步具備2.(2024·湖北高考,1)湖北襄陽鳳凰咀遺址出土的“蛋殼陶杯”(如圖),制作精美,陶胎輕薄,杯壁厚度不超過0.5毫米。一般認為,蛋殼陶杯是顯示尊貴身份的禮器。該類器物此前主要發現于龍山文化遺存,在其他地區極為罕見。據此可推斷( )A.早期國家認同已廣泛形成B.南北地區間貿易往來較為頻繁C.史前文明存在遠距離交流D.鳳凰咀遺存與大汶口文化同期3.(2023·福建高考,1)商王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帶著他的“子姓”分族巡行一方。所到之處,當地部族向其納貢,獲得賞賜,并派人加入商王的隊伍。這種巡行( )A.擴大了商朝的疆域范圍 B.形成了部族之間的血緣認同C.宣示了商王的統治權力 D.加強了內服外服的商業聯系4.(2024·湖南高考,1)西周時期,國人可以對軍國大事發表意見,甚至能夠影響國君廢立,但不能改變宗主世襲制,更換國君不過是更換宗主。這說明西周( )A.軍國大事取決于國人 B.血緣政治色彩濃厚C.王權與神權緊密結合 D.宗法制度遭到破壞第1講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整合教材 夯實必備知識】知識點一 1.(1)打制方法 (3)北京人 2.(1)磨制方法 (3)多元一體 (4)彩繪陶器 祭壇和神廟 3.貧富分化 階級分化 4.(1)禪讓 (2)龍山文化必練——教材邊角①主要分布在大河流域,尤其是長江、黃河流域,遍布大江南北。②當時尚未產生貧富分化,可能處于母系氏族社會時期。知識點二 1.(1)世襲制 (2)間接 (3)二里頭遺址 2.(2)內外服制 (3)甲骨文 3.(1)①鎬京 ②國人暴動 共和行政 ③犬戎 (2)①以蕃屏周 ②權力和財產 4.青銅農具 井田制 青銅鑄造 青銅文化必練——教材邊角①分封制與宗法制密切結合,形成了嚴格的等級統治秩序。②方式:井田制。實質:奴隸主土地國有制。【命題探究 提升關鍵能力】[主題一]視角1 源遠流長,起源早;多元性,分布廣泛;中原地區是起源的核心地區,區域文化多元發展。視角2 (1)變化:社會成員間的平等關系已被破壞,出現了較為明顯的貧富差距和等級分化。原因:生產力的發展和私有制出現。(2)條件:階級的存在;凌駕于全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的建立。[主題二]視角1 (1)模式:內外服制度。特點:直接統治與間接統治相結合。(2)特點:西周政治顯示出一定的統一性、集權性,但國家結構上仍具有分散性、松散性的特點。積極影響:形成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統治效果加強,鞏固了西周的統治,推動了文化的拓展和民族認同,促進了華夏觀念的萌生。消極影響:諸侯國有一定的獨立性,隨著血緣關系的疏遠,導致西周后期諸侯割據。視角2 (1)具有生產規模大、鑄造工藝水平高、風格古樸大氣、造型美觀精致、種類繁多等特點。(2)嚴格規定青銅祭器的不同的數量、形制和大小,與各級使用者的等級身份與政治地位匹配,說明了西周等級分封貴族體制的特征。【隨堂演練 熱考命題對接】[練·教材改編題]1.C [據材料信息可知,“九族”指與邦國君主家族血緣關系最近的宗族集團,說明萬邦時代已重視血緣關系,即已呈現血緣宗法的家國特征,故選C項。多元一體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A項;材料并無反映具備國家基本形態的信息,排除B項;材料的重點是在萬邦時代已強調家族血緣關系,非是聚族而居,排除D項。]2.C3.B [據材料“商王與方國形成聯盟關系……周王成為天下共主”可知,商朝內外服制度下商王與方國是松散的聯盟關系,西周分封制下周王是天下共主,各級政權形成了嚴密的等級結構,周王對地方控制加強,故選B項;據所學,分封制下地方獨立性較大,尚未形成中央集權,排除A項;據所學,奴隸制國家政權建立開始于夏朝,排除C項;據所學,西周分封制與宗法制相結合,以血緣貴族分封管理地方,血緣關系與政治關系相結合,排除D項。]4.D [依據材料“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別野人也”,可以看出孟子主張的理想經濟狀態是井田制之下的生產方式,體現了儒家的理想經濟形態,帶有一定的理想主義色彩,D項正確;戰國時期,井田制遭到破壞,孟子的主張顯然是違背時代潮流的,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孟子的理想追求,不是在強調井田制的性質,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私田的擴張,排除C項。故選D項。]5.A [根據題干材料可知,商周時期就已經提出統治者應把人民當鏡子、“保民”等主張,這說明民本思想歷史悠久,故A項正確;材料沒有反映小農經濟的情況,排除B項;商周時期,儒家思想尚未形成,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君民關系,而沒有涉及天人關系,排除D項。][練·高考真題]1.B [根據材料信息“大多數聚落出現結構復雜的‘大房子’……‘大房子’是部落公共活動中心,或部落首領住宅兼公共事務場所”可知,這一時期部落不再僅僅是人群聚集的場所,部落進行公共活動或部落首領處理公共事務要到“大房子”里,“大房子”還兼有首領住宅的功能,這體現了權力集中的一種趨向,這些都說明“部落組織日益復雜”,故B項正確。]2.C [與湖北襄陽鳳凰咀遺址出土的“蛋殼陶杯”同類的器物主要發現于黃河中下游龍山文化遺存,這說明史前文明時期南北方出現了區域文化交流,故C項正確。夏、商、西周是中華文明和早期國家的形成與發展時期,史前文明時期尚未進入早期國家階段,A項錯誤。蛋殼陶杯類器物此前主要發現于龍山文化遺存,在其他地區極為罕見,說明南北地區間貿易往來并不頻繁,B項說法與材料不符。由材料無法判斷湖北襄陽鳳凰咀遺址與大汶口文化是否是同一時期的文化遺存,D項材料依據不足。]3.C [商王巡行地方時,當地部族向其納貢,獲得商王賞賜并派人加入商王的隊伍,表示自己服從商王的統治,這也就宣示了商王的統治權力,故選C項;向商王納貢的部族能夠獲得商王的賞賜,就說明它們就是商朝統治范圍之內的部族,所以上述巡行并未擴大商朝的疆域范圍,排除A項;商王的巡行表明地方部族對其統治的認同,但由于商王巡行的部族與自己不屬于同一部族,沒有血緣關系,所以不會形成部族之間的血緣認同,排除B項;題干所述體現的是商王和地方部族之間的一種政治聯系,而不是商業聯系,排除D項。]4.B [材料“國人可以對軍國大事發表意見,甚至能夠影響國君廢立”表明,西周政體中,君主的權力不是絕對的,原始民主傳統對君主的權力有所制約;“但不能改變宗主世襲制,更換國君不過是更換宗主”表明西周血緣政治色彩濃厚,故選B項。國人可以對軍國大事發表意見,但“取決于”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神權的相關信息,無法得出C項結論,排除;春秋戰國時期,宗法制度遭到破壞,排除D項。](共102張PPT)第一單元 從中華文明起源到秦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與鞏固【構建·通史時序】【提煉·線索特征】先秦(原始社會—公元前221年)是中國由原始社會進入文明社會的重要歷史階段,是中華文明的起源和奠基時期,包括原始社會、夏、商、西周和東周(春秋、戰國),經歷了三種社會形態的演進過程,即原始社會的出現、發展與解體,奴隸社會的形成(夏)、發展(商)、鼎盛(西周)與瓦解(春秋)以及封建社會的初步形成(戰國)。秦漢(公元前221—公元220年)是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逐漸形成時期,奠定了大一統中央集權的基本模式。(1)政治上:中華文明的起源體現出多元一體的格局;中華文明的起源以早期國家的出現為主要標志,逐步形成以分封制和宗法制為主要內容,以“家國一體”為主要特征的政治制度;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紛爭,華夏認同增強,奴隸制度走向崩潰,社會變革推動中央集權制度的雛形出現;秦朝中央集權的政治體制逐步建立,官僚政治逐漸取代貴族政治;漢承秦制,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并加強了對邊疆地區少數民族的有效管轄,拓展了疆域,各民族不斷交往、交流與交融,統一多民族國家形成和發展。(2)經濟上:中國原始社會早期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逐漸產生,生產力水平低下,共同勞動;奴隸社會井田制是最重要的土地形式;隨著生產力的提高,春秋戰國時期農業、手工業、商業得到發展,封建土地私有制形成;秦朝統一了貨幣、度量衡,兩漢時期經濟措施有利于封建經濟初步發展,絲綢之路開辟溝通了中西方的貿易往來。(3)文化上:中華文化奠基并初步發展。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發展的基礎;秦漢時期從推崇法家、奉行黃老思想到漢武帝尊崇儒術,儒學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兩漢時期科技與文學藝術等領域成就突出,佛教傳入,文化氣度恢宏,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中華傳統文化得以發展,與各民族、與世界的文化交流加強。第1講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課程標準 重要考點1.通過了解石器時代中國境內有代表性的文化遺存,認識它們與中華文明起源以及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關系 2.通過甲骨文、青銅銘文及其他文獻記載,了解私有制、階級和早期國家的特征 1.中華文明的文化遺存與文明的起源特征2.夏、商、西周王朝更替及國家政治治理、經濟發展、早期治國思想的演變3.夏、商、西周早期國家的治理特征整合教材 夯實必備知識命題探究 提升關鍵能力隨堂演練 熱考命題對接課時精練目錄整合教材 夯實必備知識學什么1知識點一 古人類文化遺存和早期國家的萌芽1.舊石器時代(1)內涵:以__________制作石器的時代。(2)生產與生活:從事漁獵和采集,過著群居生活,已經學會用火。(3)遺址代表:云南元謀人和________。2.新石器時代(1)內涵:以__________制作石器的時代。(2)生產與生活:使用陶器,從事原始農業,飼養家畜,生活穩定。(3)特點:分布廣泛,奠定了__________的發展基礎。打制方法北京人磨制方法多元一體(4)遺存代表時間 文化遺存 概況距今約7000— 5000年前 仰韶文化(黃河中游) 典型器物是__________;種植粟大汶口文化(黃河下游) —河姆渡文化(長江下游) 種植水稻;掌握養蠶繅絲技術距今約 5000年前 龍山文化(黃河流域) 代表器物:黑陶(蛋殼陶)紅山文化(遼河上游) 出土了精美玉器;出現較大規模的____________良渚文化(長江下游)彩繪陶器祭壇和神廟3.社會組織階段 時代 特點原始人群 舊石器時代前期、中期 群居生活母系氏族社會 舊石器時代晚期 生產力十分低下,共同勞動,成果共享父系氏族社會 新石器時代晚期 __________與不平等開始出現;形成較大的部落甚至部落聯盟;私有制產生,__________日益明顯,出現權貴階層貧富分化階級分化4.部落聯盟與國家初始(1)三皇五帝時代:三皇時代較早,神話色彩濃厚;黃帝、炎帝結成炎黃部落聯盟,被后世共尊為華夏始祖;堯舜禹時期,推行“______”繼承聯盟首領。(2)“萬邦”時代:大約相當于五帝后期的__________時代,有專家認為其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禪讓龍山文化必背——重要結論①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源遠流長,生生不息,展現了自身發展道路的獨特魅力。②中國原始文化星羅棋布,先后經歷了舊石器時代與新石器時代。③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產生的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讀思學用必知——易錯易混對“多元一體”的含義理解不到位“多元”強調中華文明的多樣性,包括地域環境多元、經濟基礎多元、發展歷程多元、文化內涵多元。“一體”強調中華文明的整體性,表現為經濟文化成就上存在共性,空間分布上以中原為核心。多元發展的區域文化在文明交流與歷史演進中逐漸匯聚融合成統一的中華文明。必考——核心概念石器時代:是考古學對早期人類歷史分期的第一個時代,即從出現人類到青銅器的出現,大約始于距今二三百萬年,止于距今5000至2000年左右。在人類歷史上屬于原始社會時期,當時以石器為主要勞動工具。必練——教材邊角①觀察教材P2“中國舊石器時代重要人類遺址分布圖”:從區域分布看,這些遺址有什么共同特點?提示 主要分布在大河流域,尤其是長江、黃河流域,遍布大江南北。②陜西西安臨潼姜寨聚落遺址反映了由五個大家族組成的一個氏族公社。它有氏族公共墓地,但各個墓葬的隨葬品不多,差別也不大。(摘自教材P3)該聚落可能屬于哪一社會組織階段?提示 當時尚未產生貧富分化,可能處于母系氏族社會時期。知識點二 早期國家——夏、商和西周1.夏朝(1)建立: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啟繼位,________代替了禪讓制。(2)國家治理夏王 是最高的統治者中央 設有主管行政、軍事、司法和宗教的機構與職官地方 通過控制一些部族實行______統治(3)文化遺存:河南洛陽偃師發現的____________。世襲制間接二里頭遺址2.商朝(1)建立:約公元前1600年,商湯滅夏,建立商朝。都城經多次遷移,最終定于殷。(2)國家治理政治制度 中央 商王是最高統治者,下設尹及各類事務官地方 國家實行__________,內服是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區,外服是指商王間接控制的方國和部族統治范圍 政治勢力與文化影響東到大海,西及隴山,南跨江漢,北至燕山(3)歷史遺存:河南安陽殷墟遺址出土大批刻有________的龜甲、獸骨和許多青銅器。內外服制甲骨文3.西周(1)政權更迭①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______。②共和行政:公元前841年,周厲王為政暴虐,引發“__________”,厲王出逃,召公、周公共同執政,史稱“__________”。③滅亡:公元前771年,______攻破鎬京。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2)國家治理——分封制與宗法制①目的:“封建親戚,__________”。②影響:形成了金字塔型的等級結構,加強了周天子對地方的政治統治。解決了統治階級內部在____________分配方面的沖突與矛盾。鎬京國人暴動共和行政犬戎以蕃屏周權力和財產4.商和西周的經濟農業 ①是主要生產部門,主要使用木、石、骨、蚌等材質的工具,__________極少②實行奴隸主土地國有制,________是土地經營的基本方式手工業 __________是手工業生產中的主要部門,青銅器種類繁多,創造了燦爛的__________青銅農具井田制青銅鑄造青銅文化必背——重要結論①夏、商、西周是中華文明誕生和早期國家的形成時期,也是奴隸制社會的形成與繁榮時期。②西周通過分封制、宗法制及禮樂制確立起政權與族權相結合的“家國一體”的早期社會等級結構。③西周統治者的治國理念從“明德”“敬德”到“敬天保民”思想,體現了早期民本思想的萌芽。讀思學用必考——核心概念①禮樂制:針對統治階級日常的政治、社會活動(例如祭神、結婚、喪葬等)制定的一些規則和儀式,并配有特定的音樂。禮樂成為維護等級制度、防止僭越行為的工具。②家國同構:指家庭、家族和國家在組織結構方面具有共同性,均以血親宗法關系來統領,存在著嚴格的父權家長制。家國同構將在家“孝親”的血緣情感轉化為為國“孝忠”的愛國情懷,有利于維護社會秩序。必練——教材邊角①《左傳·桓公二年》記載:天子建國,諸侯立家,卿置側室,大夫有貳宗,士有隸子弟,庶人工商各有分親,皆有等衰。(摘自教材P7)這反映了西周政治制度有什么特點?提示 分封制與宗法制密切結合,形成了嚴格的等級統治秩序。②《孟子·滕文公上》記載: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摘自教材P7)據此指出土地經營的基本方式是什么,實質是什么。提示 方式:井田制。實質:奴隸主土地國有制。命題探究 提升關鍵能力考什么2主題一 多元一體——中華文明的起源及特征[3年15考]主題二 家國同構——早期國家的治理與特征[3年6考]主題一 多元一體——中華文明的起源及特征[3年15考]中華文明的起源幾乎每年必考、逢卷必考,主要集中在早期中華文明的特征、私有制的發展與早期國家的起源等方面。試題依托考古成果、文化遺址等創設情境,重在考查學生的唯物史觀、史料實證、家國情懷等學科核心素養。考點 三年考情創新示例 2026高考命題預測中華文明的多元一體特征 2024·湖北卷:以“蛋殼陶”在不同文化遺存的發現為情境,考查史前文明存在遠距離交流【考古成果】 (1)命題情境:主要以最新學術成果、考古成果和文化遺存入題(2)角度預測:①通過原始社會后期的文化內涵以及空間分布規律,考查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特征②通過代表性的文化遺址和學術成果,考查中華文明的起源及特征③通過考古成果及學術研究,考查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產生是生產力發展的結果2024·江西卷:以新石器文化形勢圖為情境,考查中華文明起源的特點【文化遺存】2023·湖南卷:通過湖南澧縣城頭山古城遺址的考古成果,考查中華文明的起源【考古成果】早期國家的起源 2024·新課標卷:通過史前遺址發掘的墓葬規格,考查新石器時代晚期的貧富分化現象【史料實證】2023·山東卷:以陶器的考古發現為情境,考查私有制的出現【史料實證】2024·廣西卷:以五帝時代到夏代中期首領的更迭為情境,考查“傳說時代”的特征【時空觀念】視角 圖文證史——中華文明的起源及特征史料一 六大考古學文化區系示意圖——蘇秉琦《中國文明起源新探》史料二 越來越多的學者認為,……中華文明起源可以上溯到尚未發現文字和大規模金屬冶鑄遺跡的新石器時代晚期,并提出相應的文明判斷標準②。比如,高端玉器的廣泛使用、禮制的形成、城址的大量出現等。依據不同標準,有學者認為中華文明形成于“萬國(邦)林立”的龍山時代;還有學者認為中華文明起源可以追溯到距今5000年前后甚至更早,如仰韶中晚期、紅山晚期、大汶口中晚期、崧澤—良渚文化和屈家嶺—石家河文化時期。——摘自戴向明《考古學視野下的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解讀主旨 史料一反映了原始文化遺址的分布區域較廣泛,具有多個文化中心史料二主要介紹了中華文明起源的標準細讀 ①又稱華夏、中土、中州,是指以河洛為中心的黃河中下游地區②說明中華文明起源較早,分布廣泛,具有多元性思考 閱讀史料一、二,結合人類文化遺址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分布,概括中華文明起源的特點。提示 源遠流長,起源早;多元性,分布廣泛;中原地區是起源的核心地區,區域文化多元發展。視角 問題探史——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產生史料一 位于陜西西安臨潼的姜寨聚落遺址,它有氏族公共墓地,但各個墓葬的隨葬品不多,差別也不大。而到了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山東大汶口文化的遺址里,130余座中、晚期的墓葬,按其墓坑大小,隨葬品的多寡,也可分為大、中、小三個級別①。——摘編自《中國早期人類史研究》史料二 階級、階層或等級的出現是國家得以建立的社會基礎,凌駕于全社會之上的強制性的公共權力系統的設立則是國家的社會職能,是國家機器的本質特征②。國家及其強制性的權力機構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最初的統治與管理機構,是為了解決經濟上的沖突而發展起來的,是統治階級壓制被統治階級的機器。——摘編自王震中《東夷民族的文明起源》解讀主旨 史料一說明新石器時代晚期的墓葬隨葬品出現差異和等級史料二闡述了國家的產生及本質特征細讀 ①說明已出現貧富差異和等級分化②分析了國家的社會職能和本質特征思考 (1)結合史料一和所學知識,說明新石器時代晚期社會組織內部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出現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提示 變化:社會成員間的平等關系已被破壞,出現了較為明顯的貧富差距和等級分化。原因:生產力的發展和私有制出現。(2)根據史料二,概括國家產生的主要條件。提示 條件:階級的存在;凌駕于全社會之上的公共權力的建立。1.家國情懷——中華文明的特點(1)原生性:中華文明是在歐亞大陸東部產生的一支原生文明,中華文明經歷了從起源到逐步形成的過程,社會的復雜化程度更加明顯。夏、商、周時期逐漸進入高度發達的階級社會。(2)可信性:我國考古學取得了一系列舉世矚目的成就,大批重要的考古發現為我們研究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實物依據。(3)整體性:中華文明的演進過程是多元文明的融合,各地區的文化通過相互競爭、碰撞與融合,最終形成了完整的中華文明。(多元一體)(4)連續性:在數千年的發展歷程中,中華文明完整地保留下來,傳至今天。(源遠流長)。2.唯物史觀——認識私有制、階級和國家的產生(1)私有制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產品出現剩余,一些部落首領利用擔任公職的便利條件,把一部分剩余財產據為己有,私有制和貧富分化出現。(2)隨著貧富分化的加劇,逐漸產生了階級。(3)隨著階級矛盾和部落戰爭的加劇,政府、軍隊和監獄等強制機關出現,國家開始形成。3.歷史解釋——多角度認識古代早期國家的誕生(1)國家的實質:是一定階級的統治機關。政府、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等國家機器,是統治階級鎮壓被統治階級的反抗、行使國家權力的工具。(2)國家的基本特征:按地域劃分居民和公共權力的建立。(3)早期國家起源的突出標志:金屬器具使用、貧富分化產生、文字成熟、城的出現、禮制的初步形成等。主題二 家國同構——早期國家的治理與特征[3年6考]高考對夏商西周時期國家治理能力的考查主要集中在商周時期的國家的治理及特征、早期經濟和文化的交流兩個方面。多選用原始文獻史料、考古文物、典型事例等創設情境,常以選擇題形式出現,考查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學科核心素養。考點 三年考情創新示例 2026高考命題預測早期國家的治理與特征 2023·福建卷:以商王巡行地方為情境,考查商朝的統治【內外服制】 (1)命題情境:依托出土文物、史書對該時段的客觀描述來創設情境(2)角度預測:①聯系商周時期的考古遺存,從時空觀念和歷史價值觀角度考查早期國家的特征②以史學研究方法切入,從史料實證角度考查商周國家的特征③結合商周時期的關聯史料創設學術情景,考查青銅時代的禮制文化、德治和人文思想等2023·廣東卷:周王干預地方諸侯國的內政【史學研究】2024·湖南卷:以國人對君主的影響為情境,考查西周政治制度的特點【西周政治】早期經濟和文化的交流 2023·遼寧卷:通過刻有文字的西周青銅器,考查西周分封制的文化影響【出土文化】2022·全國乙卷:商周時期南北經濟聯系加強對青銅鑄造的影響【銅礦分布圖】視角 圖文證史——商周治理的特點及影響史料一 商族勢力范圍示意圖史料二 西周王朝建立后,歷經周公、成王、康王三世的經略,國體一改商王朝時異姓國族林立而臣服于商的運作模式①,逐漸建立起一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②的華夏國家……是中國古代國家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變革,主要是在上層統治者的宏觀政治決策下,分封同姓、異姓諸侯來鞏固國土,建立起一個大小相系、上下藩屏的全國統治網絡,進而演變成一種……帶有“華夏”性質的地域性社會政治實體。……總體看來,周天子雖表面上為天下共主,但實際上控制力有限,各諸侯國實際上都是有很大獨立性的政治實體。——摘編自楊寧一《歷史學習新視野 新知識》解讀主旨 史料一是商族勢力范圍示意圖,體現了商王朝的疆域四至史料二闡述了商周時期國家政治治理的變化細讀 ①主要是指商朝采取的內外服制②天下都是周王的土地及人民思考 (1)根據史料一,指出史料二中“商的運作模式”是什么,體現了什么特點?提示 模式:內外服制度。特點:直接統治與間接統治相結合。(2)根據史料二指出西周政治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其影響。提示 特點:西周政治顯示出一定的統一性、集權性,但國家結構上仍具有分散性、松散性的特點。積極影響:形成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統治效果加強,鞏固了西周的統治,推動了文化的拓展和民族認同,促進了華夏觀念的萌生。消極影響:諸侯國有一定的獨立性,隨著血緣關系的疏遠,導致西周后期諸侯割據。視角 圖文證史——商周青銅器及文明特征史料一 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史料二 周禮規定,各級貴族在祭祀及各類大典儀式中所使用的成組青銅祭器,必須嚴格規定不同的數量、形制和大小,以符合各級使用者的等級身份與政治地位。大致來說,等級越高的貴族能夠使用的祭器越多,也就能享用到更多的祭品。具體到鼎①、簋②的使用上,鼎的組合以奇數為主,簋的組合以偶數為主,從高到低不同等級貴族所使用的鼎、簋數目,呈遞減的趨勢:周天子九鼎八簋、諸侯七鼎六簋、大夫五鼎四簋、元士三鼎二簋。——黃愛梅《封邦建國的禮樂世界:西周》解讀主旨 史料一主要反映商周時期青銅器的種類及用途史料二主要說明周代禮樂制度下對青銅器的嚴格規定及用途細讀 ①古代煮東西用的器物,圓形,三足兩耳,也有方形四足的②古代盛食物的器具,圓口,兩耳思考 (1)據史料一圖及所學知識,概括指出商周時期青銅器制造具有什么特點。提示 具有生產規模大、鑄造工藝水平高、風格古樸大氣、造型美觀精致、種類繁多等特點。(2)據史料二有關信息,說明西周祭祀中青銅器的運用具有什么特點。提示 嚴格規定青銅祭器的不同的數量、形制和大小,與各級使用者的等級身份與政治地位匹配,說明了西周等級分封貴族體制的特征。1.唯物史觀——分封制對西周國家治理的作用(1)分封制改變了商朝內外服制度下王畿內外松散的聯盟關系,確立了嚴格的君臣關系,由之前的諸侯承認天子轉變為天子分封諸侯,由不同家族對天下的統治變為同一家族對天下的統治。通過分封制,周天子確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加強了對地方的統治,開發了邊遠地區,形成了眾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2)分封的過程使地方的權力來源于中央(周王室),分封的結果是形成了新的統治網絡,商的方國被周的封國代替。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實現了歷史性飛躍,中國古代第一次實現了上層政治組織的統一。(3)分封制促進了民族的交融與文化的交流。一方面,被分封子弟及其率領的技工等與封地的土著族群相互通婚,構成一個多元的社會,促進了民族交融。另一方面,周朝的很多思想文化在分封制的影響下被傳播到各地,偏遠的諸侯國逐步接受了中原文化,一些大的諸侯國不斷向周圍的少數民族用兵,兼并其土地,進行了文化滲透。2.歷史解釋——早期國家的特征3.家國情懷——商周時期青銅制造反映的時代特征(1)歷史地位:商周時期,青銅冶煉業作為生產力發展的標志而達到高峰,是中國古代青銅器發展的鼎盛時期。(2)用途內涵:商周時代的青銅器具,不僅是盛物的容器,也是宗廟中的禮器。青銅器的數量可以表示出身份地位的高低,青銅器形制的大小可以顯示出權力的等級。中國青銅器的大宗是青銅禮器,強調青銅器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3)文化傳播:青銅器中的銘文傳承著文明,推動了中原地區文化向南方地區的傳播,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交流,推動了民族交融、國家認同和文化認同。隨堂演練 熱考命題對接練什么31.[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4“教材主干”改編]相當于五帝后期的龍山文化時代,中國大地上邦國林立,史稱“萬邦”時代。《史記·五帝本紀》曾記載:“(帝堯)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萬國。”其中“九族”是與邦國君主家族血緣關系最近的宗族集團,即所謂“帝之九族”。據此可知,萬邦時代( )A.奠定了多元一體文明的基礎 B.具備了國家的基本形態C.已呈現血緣宗法的家國特征 D.體現出聚族而居的特點【練 教材改編題】解析 據材料信息可知,“九族”指與邦國君主家族血緣關系最近的宗族集團,說明萬邦時代已重視血緣關系,即已呈現血緣宗法的家國特征,故選C項。多元一體與材料內容無關,排除A項;材料并無反映具備國家基本形態的信息,排除B項;材料的重點是在萬邦時代已強調家族血緣關系,非是聚族而居,排除D項。答案 C2.[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5“學思之窗”改編]《史記·夏本紀》記載:“益(禹晚年培養的接班人)讓帝禹之子啟。”《戰國策·燕策一》記載:“啟與支黨攻益,而奪之天下,是禹名傳天下于益,其實令啟自取之。”關于啟的繼位,古書中的不同記載客觀上反映了( )A.禪讓制在傳承中完善 B.嫡長子繼承制確立C.世襲制形成的曲折性 D.啟開創奴隸制國家答案 C3.[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6“教材主干”改編]商朝的國家管理實行內外服制,內服指商王直接控制的王畿地區,外服指商王間接控制的方國和部族,商王與方國形成聯盟關系;西周實行分封制,“封建親戚,以蕃屏周”,形成“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型的等級結構,周王成為天下共主。這一變化反映出( )A.周王將地方權力收歸中央 B.國家政權由松散趨于嚴密C.奴隸制國家政權得以確立 D.血緣關系與政治關系疏遠解析 據材料“商王與方國形成聯盟關系……周王成為天下共主”可知,商朝內外服制度下商王與方國是松散的聯盟關系,西周分封制下周王是天下共主,各級政權形成了嚴密的等級結構,周王對地方控制加強,故選B項;據所學,分封制下地方獨立性較大,尚未形成中央集權,排除A項;據所學,奴隸制國家政權建立開始于夏朝,排除C項;據所學,西周分封制與宗法制相結合,以血緣貴族分封管理地方,血緣關系與政治關系相結合,排除D項。答案 B4.[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7“史料閱讀”改編]孟子對井田制曾這樣描述:“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別野人也。”孟子對井田制的這一描述( )A.順應土地私有的潮流 B.旨在明確井田的性質C.意在抵制私田的擴張 D.帶有理想主義的色彩解析 依據材料“八家皆私百畝,同養公田,公事畢,然后敢治私事,所以別野人也”,可以看出孟子主張的理想經濟狀態是井田制之下的生產方式,體現了儒家的理想經濟形態,帶有一定的理想主義色彩,D項正確;戰國時期,井田制遭到破壞,孟子的主張顯然是違背時代潮流的,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孟子的理想追求,不是在強調井田制的性質,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私田的擴張,排除C項。故選D項。答案 D5.[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8“問題探究”改編]《尚書》保存了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其中有“人無于水監(通‘鑒’,意為鏡鑒),當于民監”和“惟王子子孫孫永保民”的記載。由此可以看出( )A.民本思想歷史悠久 B.小農經濟的逐步發展C.儒家思想影響深遠 D.“天人合一”學說盛行解析 根據題干材料可知,商周時期就已經提出統治者應把人民當鏡子、“保民”等主張,這說明民本思想歷史悠久,故A項正確;材料沒有反映小農經濟的情況,排除B項;商周時期,儒家思想尚未形成,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君民關系,而沒有涉及天人關系,排除D項。答案 A1.(2024·甘肅高考,1)新石器時代中期,大多數聚落出現結構復雜的“大房子”,與眾多中小型居址形成明顯對比。“大房子”是部落公共活動中心,或部落首領住宅兼公共事務場所。“大房子”的出現反映了這一時期( )A.社會矛盾逐漸加劇 B.部落組織日益復雜C.勞動分工更加明確 D.國家形態初步具備【練 高考真題】解析 根據材料信息“大多數聚落出現結構復雜的‘大房子’……‘大房子’是部落公共活動中心,或部落首領住宅兼公共事務場所”可知,這一時期部落不再僅僅是人群聚集的場所,部落進行公共活動或部落首領處理公共事務要到“大房子”里,“大房子”還兼有首領住宅的功能,這體現了權力集中的一種趨向,這些都說明“部落組織日益復雜”,故B項正確。材料并未體現這一時期社會矛盾逐漸加劇,排除A項;材料也并未體現這一時期出現諸如采集、狩獵、種植農作物、畜牧等的勞動分工,排除C項;根據所學可知,“國家形態初步具備”要到龍山文化時期,而龍山文化屬于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文化,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D項。答案 B2.(2024·湖北高考,1)湖北襄陽鳳凰咀遺址出土的“蛋殼陶杯”(如圖),制作精美,陶胎輕薄,杯壁厚度不超過0.5毫米。一般認為,蛋殼陶杯是顯示尊貴身份的禮器。該類器物此前主要發現于龍山文化遺存,在其他地區極為罕見。據此可推斷( )A.早期國家認同已廣泛形成B.南北地區間貿易往來較為頻繁C.史前文明存在遠距離交流D.鳳凰咀遺存與大汶口文化同期解析 與湖北襄陽鳳凰咀遺址出土的“蛋殼陶杯”同類的器物主要發現于黃河中下游龍山文化遺存,這說明史前文明時期南北方出現了區域文化交流,故C項正確。夏、商、西周是中華文明和早期國家的形成與發展時期,史前文明時期尚未進入早期國家階段,A項錯誤。蛋殼陶杯類器物此前主要發現于龍山文化遺存,在其他地區極為罕見,說明南北地區間貿易往來并不頻繁,B項說法與材料不符。由材料無法判斷湖北襄陽鳳凰咀遺址與大汶口文化是否是同一時期的文化遺存,D項材料依據不足。答案 C3.(2023·福建高考,1)商王每隔一段時間就會帶著他的“子姓”分族巡行一方。所到之處,當地部族向其納貢,獲得賞賜,并派人加入商王的隊伍。這種巡行( )A.擴大了商朝的疆域范圍B.形成了部族之間的血緣認同C.宣示了商王的統治權力D.加強了內服外服的商業聯系解析 商王巡行地方時,當地部族向其納貢,獲得商王賞賜并派人加入商王的隊伍,表示自己服從商王的統治,這也就宣示了商王的統治權力,故選C項;向商王納貢的部族能夠獲得商王的賞賜,就說明它們就是商朝統治范圍之內的部族,所以上述巡行并未擴大商朝的疆域范圍,排除A項;商王的巡行表明地方部族對其統治的認同,但由于商王巡行的部族與自己不屬于同一部族,沒有血緣關系,所以不會形成部族之間的血緣認同,排除B項;題干所述體現的是商王和地方部族之間的一種政治聯系,而不是商業聯系,排除D項。答案 C4.(2024·湖南高考,1)西周時期,國人可以對軍國大事發表意見,甚至能夠影響國君廢立,但不能改變宗主世襲制,更換國君不過是更換宗主。這說明西周( )A.軍國大事取決于國人 B.血緣政治色彩濃厚C.王權與神權緊密結合 D.宗法制度遭到破壞解析 材料“國人可以對軍國大事發表意見,甚至能夠影響國君廢立”表明,西周政體中,君主的權力不是絕對的,原始民主傳統對君主的權力有所制約;“但不能改變宗主世襲制,更換國君不過是更換宗主”表明西周血緣政治色彩濃厚,故選B項。國人可以對軍國大事發表意見,但“取決于”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神權的相關信息,無法得出C項結論,排除;春秋戰國時期,宗法制度遭到破壞,排除D項。答案 B課時精練一、選擇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2025·八省聯考河南卷,1)學者通過測定骨骼標本發現:陶寺文化居民食譜中碳-4植物(如粟、黍等)攝入量占67%,與仰韶文化早期西安半坡居民48%的攝入量相比提高了很多;甚至陶寺文化的家畜也攝入了較多的碳-4植物。與這種變化直接相關的是( )A.青銅農具的發展 B.精耕細作農業的進步C.石制工具的改進 D.階級分化的日益明顯解析 據材料“陶寺文化……碳-4植物”“與仰韶文化早期西安半坡居民……提高了很多”“甚至陶寺文化的家畜也攝入了較多的碳-4植物”并結合基礎知識可知,粟、黍等多碳-4植物產量增加是居民和家畜的食物攝入量增加的前提,石器時期石制工具的改進,如石鋤、石鏟等農具的制作更加精細和高效,能夠更好地翻土、除草和耕作,從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增加農業產量,故選C項;青銅農具在商周時期才逐漸發展起來,且青銅資源有限,制作成本較高,未得到普及,排除A項;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主要與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的應用相關,排除B項;隨著社會的發展,陶寺文化時期出現了明顯的階級分化現象,但階級分化可能會導致社會資源的重新分配和利用,間接影響農業而非直接,排除D項。答案 C2.(2025·安徽“皖南八校”第一次大聯考)甘肅武威皇娘娘臺和永靖大何莊等齊家文化遺址出土了早期紅銅器和青銅器50余件。另在齊家文化墓地還發現了6處“石圓圈”遺跡,這是利用天然礫石排成直徑約4米的圓圈,主要作為某種宗教祭祀活動的場地。這些可以佐證,齊家文化( )A.推動了原始社會的解體 B.出現了貧富分化現象C.邁上了早期文明的初階 D.影響了周邊地區文化解析 據材料“紅銅器和青銅器”“某種宗教祭祀活動的場地”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齊家文化時期,人們已經掌握了一定的金屬加工技術,并有了較為復雜的社會活動,這些都是文明發展的重要標志,故選C項。答案 C3.(2025·江蘇連云港模擬)下表為陜西省龍山文化石峁遺址的部分考古發現。這些發現反映了( )類別 考古發現玉器 具有東部海岱地區龍山文化特征的牙璧石雕 源自歐亞草原的人物面部雕塑家畜 大量引入非本土馴化的牛、羊、馬A.貧富分化的出現 B.中華文明統一性的顯現C.勞動分工的明顯 D.新石器時代文化的交流解析 據表格“具有東部海岱地區龍山文化特征”“源自歐亞草原”“大量引入非本土馴化”等內容可知,陜西龍山文化石峁遺址的部分考古發現反映出當時不同地區已經存在一定程度的交流,故選D項;表格僅是述及陜西龍山文化石峁遺址的部分考古發現,如玉器、石雕、家畜,但是并沒有述及不同階層的占有情況,排除A項;題干僅是述及陜西龍山文化石峁遺址這一處文明,并沒有述及其他文明,也就不能得出“統一性”的結論,排除B項;表格僅是述及陜西龍山文化石峁遺址的部分考古發現,如玉器、石雕、家畜,但是并沒有述及其制作的不同人群,排除C項。答案 D4.(2025·八省聯考四川卷,1)1991年底,考古工作者對湖南澧縣孫家崗遺址進行了發掘,共清理出豎穴土坑墓33座,隨葬品以陶器為主;有7座墓出土了玉器,共26件,其中14號墓出土玉器數量最多,計14件。下列與孫家崗遺址的時代、地域和文化特征最接近的是( )A.大汶口文化 B.仰韶文化C.河姆渡文化 D.良渚文化解析 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良渚文化位于長江下游地區,其出土了精美的玉器,且在時間和地域上也和湖南澧縣孫家崗遺址有一定的關聯,故選D項。大汶口文化的部分墓葬中雖也出土了精美的玉器,但其位于黃河下游地區,與孫家崗遺址在地域上距離較遠,排除A項;仰韶文化時期的典型器物是彩陶,排除B項;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種植水稻,并且掌握了養蠶繅絲技術,排除C項。答案 D5.(2025·八省聯考陜西卷,1)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約9000—7500年)出土有成套的龜甲。龜甲內放有石子,部分龜甲上有刻畫符號,具有占卜功能。同時,龜甲被用作響器,在某些儀式活動中為舞蹈伴奏。這反映了( )A.靈龜崇拜現象的盛行 B.原始文字的初步形成C.天人溝通觀念的萌芽 D.早期先民的創新智慧解析 從材料可知,龜甲具有占卜功能,占卜是古人試圖與天(神靈、超自然力量)進行溝通交流的一種方式,通過占卜來探尋天意、預測吉兇等觀念由來已久。同時,龜甲用于儀式活動中的舞蹈伴奏,在古代儀式情境下,舞蹈也往往帶有與神靈溝通、祈求庇佑等含義,與占卜功能共同反映出當時天人溝通觀念的早期形態。所以這兩條信息互證,可知當時有天人溝通觀念的萌芽,故C項正確;材料僅表明龜甲有占卜和作為響器的用途,沒有足夠的證據顯示當時存在靈龜崇拜現象的盛行,故A項錯誤;原始文字的形成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有較為系統的符號體系,這些符號應具備相對固定的語義和讀音,并且能在一定群體范圍內被認可和使用,故B項錯誤;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出土的龜甲被發現具有占卜功能和作為響器在儀式活動中為舞蹈伴奏的功能,但材料未提供在此之前的具體情況,還無法判斷這些功能是否屬于從無到有的創新過程,故D項錯誤。答案 C6.(2025·廣西玉林一模)中國古音中作為姓氏的“姜”和作為部族名的“羌”二字一致;《羌族簡史》記載,“姜”應是羌人中最早轉向農業生產的一支。此外,川西北羌族也流傳“有個叫羌源的婦女,她是炎帝的后代”的民間故事。據此可知,當時( )A.中原文化更為先進 B.存在族群認同意識C.姜羌文化交流頻繁 D.形成政治文化認同解析 據材料信息可知,姜與羌在古音上一致,“姜”是羌人中最早轉向農業生產的一支,羌是炎帝的后代,這說明當時存在文化認同,即存在族群認同意識,故選B項;材料并無羌族與中原文化對比的信息,無法得出中原文化更先進的結論,排除A項;“頻繁”一詞表述過于絕對,排除C項;材料屬于文化認同,并無政治認同的信息,排除D項。答案 B7.(2025·甘肅蘭州模擬)甘肅慶陽南佐遺址是目前考古所見距今約5000年黃河流域最大的都邑性遺址。有學者認為,遺址內擇中而居、主次分明、中軸對稱的宮殿建筑布局等,體現出了以王權為核心的社會狀態。據此可知,該遺址( )A.是舊石器時代的重要遺存 B.體現禮樂制度的廣泛影響C.具備早期國家的一些形態 D.可以佐證商朝的內外服制解析 據材料“宮殿建筑布局……以王權為核心”可知,距今約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向階級社會發展,甘肅慶陽南佐遺址發現了宮殿建筑和王權存在的證據,表明當時這一地區的文明已具備早期國家的一些形態,故選C項;距今約5000年前的中國已進入新石器時代,因此,甘肅慶陽南佐遺址屬于新石器時代,排除A項;西周時期禮樂制度形成,因此,距今約5000年的甘肅慶陽南佐遺址時期禮樂制度未正式形成,排除B項;約公元前1600年,湯建立商朝,當時商朝尚未建立,排除D項。答案 C8.(2025·廣東湛江模擬)下表是古代文獻對“萬邦”時代的相關記載。這可以用來說明,“萬邦”時代( )記載 出處(大禹)沐甚雨,櫛疾風,置萬國。 《莊子·天下》禹會諸侯于涂山,執玉帛者萬國。 《左傳》斶聞古大禹之時,諸侯萬國。……及湯之時,諸侯三千。 《戰國策·齊策四》黃帝時萬諸侯,而神靈之封居七千。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 《史記·封禪書》A.奠定了多元一體的文明格局 B.具備了早期國家的初始形態C.形成了等級森嚴的社會秩序 D.出現了家國同構的治理模式解析 據材料“置萬國”“執玉帛者萬國”“諸侯萬國”“黃帝時萬諸侯”,結合所學可知“萬邦”時代階級階層分化比較明顯,具備了早期國家的初始形態,故選B項;多元一體體現的是從分散的多元走向一體的過程,材料沒有涉及“多元一體”的相關信息,無法得出奠定了多元一體的文明格局,排除A項;等級森嚴的社會秩序形成于西周時期,“萬邦”時代尚未形成等級森嚴的社會秩序,排除C項;家國同構是將國與家密切結合在一起,是宗法社會的主要特征,材料沒有涉及“家國同構”的信息,無法得出出現了家國同構的治理模式,排除D項。答案 B9.(2024·福建漳州三模)《禮記·王制》中記載“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將少數民族情況納入典籍記載中;“中國人”這個名詞第一次出現是在《史記》中,“足下中國人,親戚昆弟墳墓在真定”“王年少,太后中國人也”;《史記》里將中國人的祖先黃帝作為諸多民族的共同祖先。這反映出( )A.同源共祖觀念的發展 B.多元一體格局的出現C.中央集權政治的加強 D.中原禮制文化的擴展解析 據題干可知,《禮記·王制》“將少數民族情況納入典籍記載中”,《史記》則“將中國人的祖先黃帝作為諸多民族的共同祖先”,從“納入典籍”到“(有)共同祖先”反映出同源共祖觀念的不斷發展,故選A項;據所學可知,秦統一后,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政治格局才正式形成,排除B項;中央集權述及的是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但是題干述及的主體是中華民族,與“中央集權”無關,排除C項;題干述及的主體是中華民族,與“中原禮制文化”無關,排除D項。答案 A10.(2025·黑龍江齊齊哈爾模擬)關于商王朝的王位繼承方式,史學界歷來存在爭論。司馬遷通過研究大量古籍及走訪調查,認為商以“父死子繼”為主,“兄終弟及”為輔;王國維則將出土文物與存世史料相結合,認為商“只有君統,沒有宗統”,并無“嫡庶之制”,故而以“兄終弟及”為主,“父死子繼”為輔。據此可知( )A.歷史評價缺乏統一標準 B.多元史料豐富歷史認知C.歷史事實難以正確發掘 D.主觀傾向影響歷史研究解析 據材料信息可知,司馬遷通過考察古籍和走訪認為商朝王位繼承方式以“父死子繼”為主,王國維通過將出土文物與現存史料結合,認為以“兄終弟及”為主,由此可見,多元史料的發現有助于豐富歷史認知,故選B項;歷史評價具有統一的標準,排除A項;材料并未強調歷史事實難以正確發掘的相關信息,且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史料對于歷史研究的影響,與主觀傾向無關,排除D項。答案 B11.(2025·江蘇常州模擬)有學者認為,商朝的王畿是“國都不遠的地方,由國王直接控制”,王畿以外“隸屬于商王朝距離遙遠的諸侯方國,對王朝所負擔的義務是很有限的,也只能是名義上的服從”。這主要是因為( )A.內外服制度弱化商王統治 B.商朝疆域局限于王畿地區C.商朝尚未實現權力高度集中 D.商王對諸侯方國沒有影響力解析 據材料“王畿以外……名義上的服從”并結合內外服制度的內容可知,商朝沒有實現中央對地方的直接控制,由此商朝未實現權力高度集中,故選C項。答案 C12.(2025·河南信陽一模)西周初期“存二王之后”:“武王克殷,求禹之后,得東樓公,封之于杞,以奉夏后氏之祀。”“成王既黜殷命,殺武庚(商紂王的兒子),命微子啟(商紂王庶兄)代殷后。”該做法( )A.是鞏固政權的需要 B.減少諸侯國反叛C.受上古傳統的影響 D.賦予政治合法性解析 據材料信息,通過保留前代王室后裔,可以減少他們對新政權的反抗,同時也可以安撫他們的支持者,有利于穩定政局,鞏固政權,故選A項;西周推行分封制,“封建親戚,以蕃屏周”,但材料僅提及保留前代王室后裔先代貴族只是分封對象之一,B項具有片面性,排除;“受上古傳統的影響”雖然可能有一定的影響,但并不是這種做法的主要原因,排除C項;通過封祀前代王室,西周顯示了自己對前代政權的繼承和合法性的認可,這有助于增強西周政權的合法性,本質上服務于鞏固政權的需要,排除D項。答案 A13.(2025·山西太原模擬)《國語·周語》記召公諫周厲王:“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矇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這一記載可以用來說明商周時期( )A.朝堂民主集議的程序 B.原始民主傳統的影響C.血緣與政治緊密結合 D.王對官僚體系的控制解析 據材料信息可知,君王處理政事時讓公卿以及各級官吏進獻諷喻詩,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這說明君王行事受到眾人一定程度的限制,即受到原始民主傳統的影響,故選B項。答案 B14.(2025·八省聯考云南卷,2)據史籍記載,西周時期,只有王畿的土地屬周王直轄。周王將國之耕地按照九夫一井或十夫一井的方式分配給國人或野人耕種,通過徹法和籍法進行征稅。徹法實行“九一而助”,按收獲量十分之一收稅,籍法按二分之一收稅。這說明西周( )A.國家治理能力增強 B.民眾賦稅負擔加重C.人身依附關系減弱 D.等級觀念逐漸強化解析 西周時期,周王將土地分配給國人或野人耕種,并通過徹法和籍法進行征稅,這表明西周時期國家對土地和人口的管理加強,國家治理能力增強,A項正確;材料沒有前后對比,無法得出民眾賦稅負擔加重的結論,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人身依附關系的變化,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等級觀念的強化,排除D項。答案 A15.(2025·河南省天一大聯考高三測試)周公旦的長子伯禽封鎮于魯,稱魯公,他的次子襲父職,為王朝卿士,此后代代襲爵位周公。《左傳》中記載桓公五年有周公肩,莊公十六年有周公忌父,文公十四年有周公閱。這一現象可以佐證周朝( )A.中央官制趨于成熟完善B.實行世卿世祿的權力傳承方式C.宗法制有利于政權穩定D.周公旦及后裔壟斷了國家大權解析 據材料“他的次子襲父職,為王朝卿士,此后代代襲爵位周公”可知周公次子一脈長期通過血緣世襲的方式擔任王朝卿士和襲爵周公,體現了世卿世祿的權力傳承方式,故選B項;材料只提及了歷代周公的產生方式,并未介紹周朝中央其他官職及其關系,“成熟完善”無法體現,排除A項;宗法制短期內有利于凝聚宗族,促進政權穩定,但是隨著血緣關系疏遠也會助長地方分離勢力的成長,排除C項;周公及其后裔只是服務于周天子的卿士,周天子才代表了國家的最高權威,排除D項。答案 B16.(2024·河北石家莊高三摸底)據記載,夏朝大禹曾實行“任土作貢”制度,即開展土地經界勘丈,設置專門負責繪制人文地理圖、丈量劃分田地的官員,按照九州的水土肥沃貧瘠狀況等多方面因素,將土地劃分為九個等級,以此登記造冊收取貢賦品。據此可知,“任土作貢”( )A.實際上是井田制的萌芽B.根源于生產力水平的低下C.促進了小農經濟的發展D.旨在提升單位面積畝產量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周時期,根據道路和渠道的縱橫交錯,把土地分隔成方塊,形狀像“井”字,因此稱作“井田”。井田屬周王所有,分配給庶民使用,領主不得買賣和轉讓井田,還要交一定的貢賦。材料中,夏朝“開展土地經界勘丈”“設置專門……丈量劃分田地的官員”“登記造冊收取貢賦品”,與井田制較為相似,故選A項。答案 A二、非選擇題:共2小題,共27分。17.(2024·河北保定統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華文明是人類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北京東胡林遺址出土了距今10000年前后栽培的粟和黍。此外,浙江上山、湖南玉蟾巖也出土了距今10000年左右栽培的稻。這表明當時農業生產力提高,人們過著定居生活。距今約5300年前的遼寧牛河梁遺址,出土了祭壇、積石冢、神廟、玉器等;安徽含山凌家灘遺址、良渚遺址和陶寺遺址都發現了大型都邑、宮殿和權貴階層的大墓,這表明當時社會分層和分化加劇。約4000年前,二里頭遺址一系列重要的考古發現,表明中國由古國文明向王國文明過渡。這一時期,長江中下游等區域由于洪澇和地下水位的上升等環境變化,農業遭受嚴重打擊,文化和社會轉向衰落,本區域的文明進程出現挫折,轉而納入以中原地區王朝為中心的文明一體化進程。約3000年前,西周王朝封邦建國,加強了對王畿地區之外廣大區域的控制,中原王朝統治得以鞏固。——摘編自王巍《中華文明探源研究主要成果及啟示》(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原始社會時期中華文明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推動奴隸制社會中華文明繼續發展的因素。(9分)答案 (1)特點:原始社會是中華文明的起源與奠基時期;原始文明如滿天星斗,多姿多彩;多元一體,相互交流;以農為本;祖先崇拜。(2)因素:農業生產力不斷進步(生產工具的發展);政治制度的創新(王位世襲制、內外服制、分封制、宗法制);文字的出現與逐步成熟;人本思想的出現及踐行(敬天保民思想、周公制定禮樂制);勞動人民的勤奮創造。18.(2025·江西宜春聯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夏商周是中華文明統一性的早期發展階段,由于氏族血緣關系還沒有被徹底打破,那時統一的程度還不高,不僅邦國林立、族系林立,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十分松散,而且王的權力也很有限。雖然如此,統一性的步伐沒有停止。三代不斷建立和鞏固標志性的中央都城,加強王權、王畿力量和改變對地方管控方法,至周代,已經形成了比較穩固的、統一的“天下共主”政治體制。以華夏族為核心,具有共同血緣認同、文化認同的多民族共同體初步形成。中華文明統一性的基本特征、思想基礎以及獨特的發展道路,是在這個時期奠定的。——摘編自卜憲群《中華文明“統一性”的歷史特點與當代價值》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就材料中任意一點或整體信息,自擬一個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12分)答案 示例一 論題:文化多樣性是推動夏商周時期中華文明統一性發展的重要因素。闡述:雖然周代的分封制確立了中央的統治地位,但各諸侯國在經濟、文化上的自主性使得不同區域之間的文化交流更加頻繁。這些文化互動增強了各地對華夏共同體的認同感,同時也為中央權力提供了文化上的支持。周代推行的宗法制,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王族和不同族系及其各自內部的關系。這一制度使得各地文化既能保持自身的獨特性,又能在政治上維持對中央的忠誠。這種平衡為中華文明的長久延續奠定了基礎,也表明統一性并非依靠完全的同質化來實現,而是通過包容多樣性來增強其整體性的。總之,中華文明的統一性不僅是中央權力的產物,更是多元文化共同發展的結果。示例二 論題:經濟聯系在夏商周時期中華文明統一性形成中起到了關鍵作用。闡述:華夏文明的統一性不僅僅是文化認同和政治制度的產物,經濟聯系在其中也起到了關鍵作用。商代青銅器制作技藝高度發達,并通過貢賦制度和對外貿易,將各地納入了一個相對統一的經濟圈。雖然氏族血緣關系和地方勢力依然強大,但商代廣泛的物質交流和貿易網絡,已為統一性形成打下基礎。周代的分封制度實際上是一種政治經濟一體化的管理模式,通過分封諸侯,周天子不僅鞏固了政治上對地方的控制,還在經濟上加強了對各地的統轄。各諸侯國之間通過貢賦、調撥等形式保持經濟聯系,形成了較為穩定的區域性經濟體系。尤其是農耕經濟的發展和先進耕作方式的推廣,使得各地對中央的依賴性進一步增強。總之,各地區的經濟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互通與互補,這不僅有利于政治上的統一,也在文化認同上奠定了基礎。(“示例”僅供參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訓練1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分值:75分)一、選擇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2025·八省聯考河南卷,1)學者通過測定骨骼標本發現:陶寺文化居民食譜中碳-4植物(如粟、黍等)攝入量占67%,與仰韶文化早期西安半坡居民48%的攝入量相比提高了很多;甚至陶寺文化的家畜也攝入了較多的碳-4植物。與這種變化直接相關的是 ( )A.青銅農具的發展 B.精耕細作農業的進步C.石制工具的改進 D.階級分化的日益明顯2.(2025·安徽“皖南八校”第一次大聯考)甘肅武威皇娘娘臺和永靖大何莊等齊家文化遺址出土了早期紅銅器和青銅器50余件。另在齊家文化墓地還發現了6處“石圓圈”遺跡,這是利用天然礫石排成直徑約4米的圓圈,主要作為某種宗教祭祀活動的場地。這些可以佐證,齊家文化 ( )A.推動了原始社會的解體 B.出現了貧富分化現象C.邁上了早期文明的初階 D.影響了周邊地區文化3.(2025·江蘇連云港模擬)下表為陜西省龍山文化石峁遺址的部分考古發現。這些發現反映了( )類別 考古發現玉器 具有東部海岱地區龍山文化特征的牙璧石雕 源自歐亞草原的人物面部雕塑家畜 大量引入非本土馴化的牛、羊、馬A.貧富分化的出現 B.中華文明統一性的顯現C.勞動分工的明顯 D.新石器時代文化的交流4.(2025·八省聯考四川卷,1)1991年底,考古工作者對湖南澧縣孫家崗遺址進行了發掘,共清理出豎穴土坑墓33座,隨葬品以陶器為主;有7座墓出土了玉器,共26件,其中14號墓出土玉器數量最多,計14件。下列與孫家崗遺址的時代、地域和文化特征最接近的是 ( )A.大汶口文化 B.仰韶文化C.河姆渡文化 D.良渚文化5.(2025·八省聯考陜西卷,1)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約9000—7500年)出土有成套的龜甲。龜甲內放有石子,部分龜甲上有刻畫符號,具有占卜功能。同時,龜甲被用作響器,在某些儀式活動中為舞蹈伴奏。這反映了 ( )A.靈龜崇拜現象的盛行 B.原始文字的初步形成C.天人溝通觀念的萌芽 D.早期先民的創新智慧6.(2025·廣西玉林一模)中國古音中作為姓氏的“姜”和作為部族名的“羌”二字一致;《羌族簡史》記載,“姜”應是羌人中最早轉向農業生產的一支。此外,川西北羌族也流傳“有個叫羌源的婦女,她是炎帝的后代”的民間故事。據此可知,當時 ( )A.中原文化更為先進 B.存在族群認同意識C.姜羌文化交流頻繁 D.形成政治文化認同7.(2025·甘肅蘭州模擬)甘肅慶陽南佐遺址是目前考古所見距今約5000年黃河流域最大的都邑性遺址。有學者認為,遺址內擇中而居、主次分明、中軸對稱的宮殿建筑布局等,體現出了以王權為核心的社會狀態。據此可知,該遺址 ( )A.是舊石器時代的重要遺存 B.體現禮樂制度的廣泛影響C.具備早期國家的一些形態 D.可以佐證商朝的內外服制8.(2025·廣東湛江模擬)下表是古代文獻對“萬邦”時代的相關記載。這可以用來說明,“萬邦”時代 ( )記載 出處(大禹)沐甚雨,櫛疾風,置萬國。 《莊子·天下》禹會諸侯于涂山,執玉帛者萬國。 《左傳》斶聞古大禹之時,諸侯萬國。……及湯之時,諸侯三千。 《戰國策·齊策四》黃帝時萬諸侯,而神靈之封居七千。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蠻夷,五在中國。 《史記·封禪書》A.奠定了多元一體的文明格局 B.具備了早期國家的初始形態C.形成了等級森嚴的社會秩序 D.出現了家國同構的治理模式9.(2024·福建漳州三模)《禮記·王制》中記載“中國戎夷,五方之民,皆有其性也,不可推移”,將少數民族情況納入典籍記載中;“中國人”這個名詞第一次出現是在《史記》中,“足下中國人,親戚昆弟墳墓在真定”“王年少,太后中國人也”;《史記》里將中國人的祖先黃帝作為諸多民族的共同祖先。這反映出 ( )A.同源共祖觀念的發展 B.多元一體格局的出現C.中央集權政治的加強 D.中原禮制文化的擴展10.(2025·黑龍江齊齊哈爾模擬)關于商王朝的王位繼承方式,史學界歷來存在爭論。司馬遷通過研究大量古籍及走訪調查,認為商以“父死子繼”為主,“兄終弟及”為輔;王國維則將出土文物與存世史料相結合,認為商“只有君統,沒有宗統”,并無“嫡庶之制”,故而以“兄終弟及”為主,“父死子繼”為輔。據此可知 ( )A.歷史評價缺乏統一標準 B.多元史料豐富歷史認知C.歷史事實難以正確發掘 D.主觀傾向影響歷史研究11.(2025·江蘇常州模擬)有學者認為,商朝的王畿是“國都不遠的地方,由國王直接控制”,王畿以外“隸屬于商王朝距離遙遠的諸侯方國,對王朝所負擔的義務是很有限的,也只能是名義上的服從”。這主要是因為 ( )A.內外服制度弱化商王統治 B.商朝疆域局限于王畿地區C.商朝尚未實現權力高度集中 D.商王對諸侯方國沒有影響力12.(2025·河南信陽一模)西周初期“存二王之后”:“武王克殷,求禹之后,得東樓公,封之于杞,以奉夏后氏之祀。”“成王既黜殷命,殺武庚(商紂王的兒子),命微子啟(商紂王庶兄)代殷后。”該做法( )A.是鞏固政權的需要 B.減少諸侯國反叛C.受上古傳統的影響 D.賦予政治合法性13.(2025·山西太原模擬)《國語·周語》記召公諫周厲王:“故天子聽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師箴,瞍賦,矇誦,百工諫,庶人傳語,近臣盡規,親戚補察,瞽、史教誨,耆、艾修之,而后王斟酌焉。是以事行而不悖。”這一記載可以用來說明商周時期 ( )A.朝堂民主集議的程序 B.原始民主傳統的影響C.血緣與政治緊密結合 D.王對官僚體系的控制14.(2025·八省聯考云南卷,2)據史籍記載,西周時期,只有王畿的土地屬周王直轄。周王將國之耕地按照九夫一井或十夫一井的方式分配給國人或野人耕種,通過徹法和籍法進行征稅。徹法實行“九一而助”,按收獲量十分之一收稅,籍法按二分之一收稅。這說明西周 ( )A.國家治理能力增強 B.民眾賦稅負擔加重C.人身依附關系減弱 D.等級觀念逐漸強化15.(2025·河南省天一大聯考高三測試)周公旦的長子伯禽封鎮于魯,稱魯公,他的次子襲父職,為王朝卿士,此后代代襲爵位周公。《左傳》中記載桓公五年有周公肩,莊公十六年有周公忌父,文公十四年有周公閱。這一現象可以佐證周朝 ( )A.中央官制趨于成熟完善 B.實行世卿世祿的權力傳承方式C.宗法制有利于政權穩定 D.周公旦及后裔壟斷了國家大權16.(2024·河北石家莊高三摸底)據記載,夏朝大禹曾實行“任土作貢”制度,即開展土地經界勘丈,設置專門負責繪制人文地理圖、丈量劃分田地的官員,按照九州的水土肥沃貧瘠狀況等多方面因素,將土地劃分為九個等級,以此登記造冊收取貢賦品。據此可知,“任土作貢” ( )A.實際上是井田制的萌芽 B.根源于生產力水平的低下C.促進了小農經濟的發展 D.旨在提升單位面積畝產量二、非選擇題:共2小題,共27分。17.(2024·河北保定統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中華文明是人類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北京東胡林遺址出土了距今10000年前后栽培的粟和黍。此外,浙江上山、湖南玉蟾巖也出土了距今10000年左右栽培的稻。這表明當時農業生產力提高,人們過著定居生活。距今約5300年前的遼寧牛河梁遺址,出土了祭壇、積石冢、神廟、玉器等;安徽含山凌家灘遺址、良渚遺址和陶寺遺址都發現了大型都邑、宮殿和權貴階層的大墓,這表明當時社會分層和分化加劇。約4000年前,二里頭遺址一系列重要的考古發現,表明中國由古國文明向王國文明過渡。這一時期,長江中下游等區域由于洪澇和地下水位的上升等環境變化,農業遭受嚴重打擊,文化和社會轉向衰落,本區域的文明進程出現挫折,轉而納入以中原地區王朝為中心的文明一體化進程。約3000年前,西周王朝封邦建國,加強了對王畿地區之外廣大區域的控制,中原王朝統治得以鞏固。——摘編自王巍《中華文明探源研究主要成果及啟示》(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原始社會時期中華文明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推動奴隸制社會中華文明繼續發展的因素。(9分)18.(2025·江西宜春聯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夏商周是中華文明統一性的早期發展階段,由于氏族血緣關系還沒有被徹底打破,那時統一的程度還不高,不僅邦國林立、族系林立,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十分松散,而且王的權力也很有限。雖然如此,統一性的步伐沒有停止。三代不斷建立和鞏固標志性的中央都城,加強王權、王畿力量和改變對地方管控方法,至周代,已經形成了比較穩固的、統一的“天下共主”政治體制。以華夏族為核心,具有共同血緣認同、文化認同的多民族共同體初步形成。中華文明統一性的基本特征、思想基礎以及獨特的發展道路,是在這個時期奠定的。——摘編自卜憲群《中華文明“統一性”的歷史特點與當代價值》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就材料中任意一點或整體信息,自擬一個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進行闡述。(要求:論題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12分)訓練1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1.C [據材料“陶寺文化……碳-4植物”“與仰韶文化早期西安半坡居民……提高了很多”“甚至陶寺文化的家畜也攝入了較多的碳-4植物”并結合基礎知識可知,粟、黍等多碳-4植物產量增加是居民和家畜的食物攝入量增加的前提,石器時期石制工具的改進,如石鋤、石鏟等農具的制作更加精細和高效,能夠更好地翻土、除草和耕作,從而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增加農業產量,故選C項;青銅農具在商周時期才逐漸發展起來,且青銅資源有限,制作成本較高,未得到普及,排除A項;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主要與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的應用相關,排除B項;隨著社會的發展,陶寺文化時期出現了明顯的階級分化現象,但階級分化可能會導致社會資源的重新分配和利用,間接影響農業而非直接,排除D項。]2.C [據材料“紅銅器和青銅器”“某種宗教祭祀活動的場地”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齊家文化時期,人們已經掌握了一定的金屬加工技術,并有了較為復雜的社會活動,這些都是文明發展的重要標志,故選C項。]3.D [據表格“具有東部海岱地區龍山文化特征”“源自歐亞草原”“大量引入非本土馴化”等內容可知,陜西龍山文化石峁遺址的部分考古發現反映出當時不同地區已經存在一定程度的交流,故選D項。]4.D [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良渚文化位于長江下游地區,其出土了精美的玉器,且在時間和地域上也和湖南澧縣孫家崗遺址有一定的關聯,故選D項。大汶口文化的部分墓葬中雖也出土了精美的玉器,但其位于黃河下游地區,與孫家崗遺址在地域上距離較遠,排除A項;仰韶文化時期的典型器物是彩陶,排除B項;河姆渡文化的居民種植水稻,并且掌握了養蠶繅絲技術,排除C項。]5.C [從材料可知,龜甲具有占卜功能,占卜是古人試圖與天(神靈、超自然力量)進行溝通交流的一種方式,通過占卜來探尋天意、預測吉兇等觀念由來已久。同時,龜甲用于儀式活動中的舞蹈伴奏,在古代儀式情境下,舞蹈也往往帶有與神靈溝通、祈求庇佑等含義,與占卜功能共同反映出當時天人溝通觀念的早期形態。所以這兩條信息互證,可知當時有天人溝通觀念的萌芽,故C項正確;材料僅表明龜甲有占卜和作為響器的用途,沒有足夠的證據顯示當時存在靈龜崇拜現象的盛行,故A項錯誤;原始文字的形成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有較為系統的符號體系,這些符號應具備相對固定的語義和讀音,并且能在一定群體范圍內被認可和使用,故B項錯誤;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出土的龜甲被發現具有占卜功能和作為響器在儀式活動中為舞蹈伴奏的功能,但材料未提供在此之前的具體情況,還無法判斷這些功能是否屬于從無到有的創新過程,故D項錯誤。]6.B [據材料信息可知,姜與羌在古音上一致,“姜”是羌人中最早轉向農業生產的一支,羌是炎帝的后代,這說明當時存在文化認同,即存在族群認同意識,故選B項;材料并無羌族與中原文化對比的信息,無法得出中原文化更先進的結論,排除A項;“頻繁”一詞表述過于絕對,排除C項;材料屬于文化認同,并無政治認同的信息,排除D項。]7.C [據材料“宮殿建筑布局……以王權為核心”可知,距今約5000年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向階級社會發展,甘肅慶陽南佐遺址發現了宮殿建筑和王權存在的證據,表明當時這一地區的文明已具備早期國家的一些形態,故選C項;距今約5000年前的中國已進入新石器時代,因此,甘肅慶陽南佐遺址屬于新石器時代,排除A項;西周時期禮樂制度形成,因此,距今約5000年的甘肅慶陽南佐遺址時期禮樂制度未正式形成,排除B項;約公元前1600年,湯建立商朝,當時商朝尚未建立,排除D項。]8.B [據材料“置萬國”“執玉帛者萬國”“諸侯萬國”“黃帝時萬諸侯”,結合所學可知“萬邦”時代階級階層分化比較明顯,具備了早期國家的初始形態,故選B項。]9.A [據題干可知,《禮記·王制》“將少數民族情況納入典籍記載中”,《史記》則“將中國人的祖先黃帝作為諸多民族的共同祖先”,從“納入典籍”到“(有)共同祖先”反映出同源共祖觀念的不斷發展,故選A項;據所學可知,秦統一后,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政治格局才正式形成,排除B項;中央集權述及的是中央與地方的關系,但是題干述及的主體是中華民族,與“中央集權”無關,排除C項;題干述及的主體是中華民族,與“中原禮制文化”無關,排除D項。]10.B [據材料信息可知,司馬遷通過考察古籍和走訪認為商朝王位繼承方式以“父死子繼”為主,王國維通過將出土文物與現存史料結合,認為以“兄終弟及”為主,由此可見,多元史料的發現有助于豐富歷史認知,故選B項;歷史評價具有統一的標準,排除A項;材料并未強調歷史事實難以正確發掘的相關信息,且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史料對于歷史研究的影響,與主觀傾向無關,排除D項。]11.C [據材料“王畿以外……名義上的服從”并結合內外服制度的內容可知,商朝沒有實現中央對地方的直接控制,由此商朝未實現權力高度集中,故選C項。]12.A [據材料信息,通過保留前代王室后裔,可以減少他們對新政權的反抗,同時也可以安撫他們的支持者,有利于穩定政局,鞏固政權,故選A項;西周推行分封制,“封建親戚,以蕃屏周”,但材料僅提及保留前代王室后裔先代貴族只是分封對象之一,B項具有片面性,排除;“受上古傳統的影響”雖然可能有一定的影響,但并不是這種做法的主要原因,排除C項;通過封祀前代王室,西周顯示了自己對前代政權的繼承和合法性的認可,這有助于增強西周政權的合法性,本質上服務于鞏固政權的需要,排除D項。]13.B [據材料信息可知,君王處理政事時讓公卿以及各級官吏進獻諷喻詩,然后由君王斟酌取舍,這說明君王行事受到眾人一定程度的限制,即受到原始民主傳統的影響,故選B項。]14.A [西周時期,周王將土地分配給國人或野人耕種,并通過徹法和籍法進行征稅,這表明西周時期國家對土地和人口的管理加強,國家治理能力增強,A項正確;材料沒有前后對比,無法得出民眾賦稅負擔加重的結論,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人身依附關系的變化,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等級觀念的強化,排除D項。]15.B [據材料“他的次子襲父職,為王朝卿士,此后代代襲爵位周公”可知周公次子一脈長期通過血緣世襲的方式擔任王朝卿士和襲爵周公,體現了世卿世祿的權力傳承方式,故選B項。]16.A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周時期,根據道路和渠道的縱橫交錯,把土地分隔成方塊,形狀像“井”字,因此稱作“井田”。井田屬周王所有,分配給庶民使用,領主不得買賣和轉讓井田,還要交一定的貢賦。材料中,夏朝“開展土地經界勘丈”“設置專門……丈量劃分田地的官員”“登記造冊收取貢賦品”,與井田制較為相似,故選A項。]17.(1)特點:原始社會是中華文明的起源與奠基時期;原始文明如滿天星斗,多姿多彩;多元一體,相互交流;以農為本;祖先崇拜。(2)因素:農業生產力不斷進步(生產工具的發展);政治制度的創新(王位世襲制、內外服制、分封制、宗法制);文字的出現與逐步成熟;人本思想的出現及踐行(敬天保民思想、周公制定禮樂制);勞動人民的勤奮創造。18.示例 論題:經濟聯系在夏商周時期中華文明統一性形成中起到了關鍵作用。闡述:華夏文明的統一性不僅僅是文化認同和政治制度的產物,經濟聯系在其中也起到了關鍵作用。商代青銅器制作技藝高度發達,并通過貢賦制度和對外貿易,將各地納入了一個相對統一的經濟圈。雖然氏族血緣關系和地方勢力依然強大,但商代廣泛的物質交流和貿易網絡,已為統一性形成打下基礎。周代的分封制度實際上是一種政治經濟一體化的管理模式,通過分封諸侯,周天子不僅鞏固了政治上對地方的控制,還在經濟上加強了對各地的統轄。各諸侯國之間通過貢賦、調撥等形式保持經濟聯系,形成了較為穩定的區域性經濟體系。尤其是農耕經濟的發展和先進耕作方式的推廣,使得各地對中央的依賴性進一步增強。總之,各地區的經濟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互通與互補,這不僅有利于政治上的統一,也在文化認同上奠定了基礎。(“示例”僅供參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講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docx 第1講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pptx 訓練1 中華文明的起源與早期國家.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