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一單元 第2講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課件 學案 練習,共3份)2026屆高中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一單元 第2講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課件 學案 練習,共3份)2026屆高中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

資源簡介

第2講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課程標準 重要考點
1.通過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和政治變動,理解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學說;通過孟子、荀子、莊子等了解“百家爭鳴”的局面及其意義 1.春秋戰國時期政治、經濟等方面社會轉型的具體表現 2.春秋戰國時期改革變法的原因、目的、措施以及對社會進程的推動作用 3.百家爭鳴中不同學派的思想主張
知識點一 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與政治變革
1.列國紛爭
(1)背景:周王室衰微,諸侯勢力擴張。
(2)表現:“春秋五霸”“三家分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
(3)影響:周朝傳統的      完全被破壞。
2.華夏認同
(1)表現
①春秋時期,在頻繁往來和密切聯系中,產生了      觀念。
②戰國之后,內遷戎狄蠻夷融入華夏族。
(2)結果:    吸收了大量新鮮血液,更加穩定,分布更為廣泛。
3.經濟發展
農業       開始使用,牛耕推廣
各國紛紛興建水利灌溉工程,如    、鄭國渠、芍陂
工商業 手工業分工更加細密
貨幣流通廣泛,各地涌現出一批中心城市,工商業主聚集了大量錢財
4.變法運動
(1)背景:春秋戰國時期經濟有了很大發展;戰國時期兼并戰爭日益劇烈。
(2)目的:      。
(3)成效:各國紛紛開展政治、經濟、軍事、社會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      的政治制度。
(4)典型:商鞅變法
時間 開始于公元前356年
內容 經濟 重農抑商,獎勵耕織;“    ,開阡陌”
軍事 獎勵    ,剝奪和限制貴族特權
行政管理 推行    ,縣的主要官員由君主任免
基層治理 ①強制大家庭拆散為個體小家庭 ②在民間實行什伍連坐
評價 ①順應了歷史潮流,是戰國時期持續時間最長、涉及面最廣、        的一次變法 ②使秦國國富兵強,為秦      奠定了基礎
讀思學用
1.必背——重要結論
①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喪失后,諸侯紛爭。各民族進一步交融,華夏族發展壯大。
②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階級關系發生變化,上層建筑變革,變法成為潮流。
2.必知——易錯易混
春秋時期與戰國時期的戰爭性質不同:春秋爭霸是奴隸主大國的爭霸戰爭;而戰國兼并前期是封建兼并戰爭,后期則是封建統一戰爭。
3.必考——核心概念
尊王攘夷:源自春秋時代,本意為“尊勤君王,攘斥外夷”,指導方針是“尊崇周王室,諸侯不兼并,侵奪外夷地”。后來演化為具備復雜含義的政治術語,在中國、日本、朝鮮半島等地區的歷史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4.必練——教材邊角
①閱讀教材P10“史料閱讀”:根據史料概括戰國時期的政治特點。
試答                                     
②閱讀教材P11“史料閱讀”:蘇秦描繪了戰國時期齊國都城臨淄的繁榮景象,這一景象出現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試答                                     
                                        
知識點二 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思想
背景 經濟 封建經濟迅速發展,土地私有制逐步確立,小農經濟出現并發展
階級 舊的貴族等級體系開始瓦解,新興的士階層崛起
統治者 出于爭霸需要,禮賢下士,招攬人才,士人頗受重用
派別 儒家 (1)春秋時期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①核心觀念是“仁”,主張      ;②主張恢復西周等級森嚴的禮樂制度,承認制度應應時改良;③教育方面成就顯著 (2)戰國時期代表人物:孟子和荀子。①孟子認為人性善,提倡“    ”;②荀子認為人性惡,主張     
道家 (1)春秋時期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①認為萬物本原是道,主張      ,追求      ,是樸素的唯物論;②包含樸素辯證法思想;③政治上主張      ,甚至退回到小國寡民的時代 (2)戰國時期代表人物是莊子:崇尚     
陰陽家 戰國時期以鄒衍為代表,認為五行間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提出“      ”理論,代表了中國古代對自然界樸素的科學認識
墨家 戰國時期代表人物是墨子,代表      利益。其提倡    ,主張“兼愛”“非攻”“尚賢”
法家 戰國時期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其代表人物韓非主張以法為工具管理國家,控制臣民,體現了     的政治思想
性質 ①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階級關系變化在思想領域內的反映;②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波瀾壯闊的       運動
影響 當時 為新興的      登上歷史舞臺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
后世 成為后世中華思想文化的源頭活水,影響深遠
讀思學用
1.必背——重要結論
①孔子和老子分別是我國儒家學派和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們的思想在我國歷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
②百家爭鳴是社會大變革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各家學派針對當時的社會現實問題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
2.必知——易錯易混
老子的“無為而治”不是指不作為,而是指統治者應尊重自然規律,不妄為、不胡作非為和為所欲為。他倡導“待時而動”“因時制宜”,其最高境界是“無為而無不為”。
3.必練——教材邊角
百家爭鳴是社會大變革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摘自教材P13“學習聚焦”)這里的所謂“大變革”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試答                                     
                                        
主題一 轉型與變革——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與政治變革[3年10考]
  高考關于春秋戰國時期經濟發展與政治變動,考查頻率高,情景設置多樣,注重運用文獻記載、歷史人物的言論、考古發現等創設情境,考查這一時期社會轉型在經濟和政治方面的具體表現及影響。
考點 三年考情創新示例 2026高考命題預測
政治變革 2024·山東卷,以禮制變革為情境,考查社會秩序的重構 (1)命題情境:多選用原始文獻記載、人物言論,注重情境的多樣性和學術性 (2)角度預測: ①聯系該時期諸侯崛起的史實,考查新制度、新秩序的建立 ②結合考古史料和歷史事例,考查鐵器時代經濟發展的表現及影響
2024·安徽卷:以青銅器質的變化為情境,考查禮制功能的弱化
2023·湖南卷:通過戰國時期諸侯國君任用丞相,考查官僚政治的出現
經濟發展與變革 2023·全國乙卷:以孟子“百畝之田”的觀點,考查戰國時期生產力的發展
2022·江蘇卷:以田地的賦稅征收為情境,考查土地制度的變革
2023·海南卷:以軍隊規模變革為情境,考查戰國時期生產方式的影響
視角1 圖證歷史——春秋戰國時期政治格局的變化
史料一
史料二
思考 (1)閱讀史料一春秋戰國形勢圖并提取信息,從中我們可以得出哪些基本結論
試答                                     
                                        
(2)根據史料二說明當時我國農業生產領域出現了什么新現象
試答                                     
                                        
視角2 史料證史——戰國變法運動
史料一 在經濟比較發達的諸侯國……邊遠地區的秦、楚、燕等國的社會經濟也發展到相當水平,新興地主階級也逐漸壯大起來。然而這些諸侯國的政權仍然控制在舊貴族手中。各國地主階級的普遍發展壯大與貴族對立,必然導致政治上的一場重大變革。這場變革,就是各國的變法運動。
——摘編自張文喜、劉煥曾《新編中國古代史》
史料二 商鞅一元化思想的邏輯起點是“富國強兵”。商鞅認為,實現“富國強兵”的手段只能是“刑賞”,而其中“賞”的內容和對象也必須是絕對單一的。在“賞”與“刑”之間,“刑”又居于絕對的主導地位,同時還應該單一地采用重刑。使“重刑”明確化、系統化的最佳手段是建立“法”。
——摘編自張曉《“單一”而非“多元”:論商鞅思想的一元化》
思考 (1)據史料一分析指出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君主紛紛變法的原因。
試答                                     
                                        
(2)根據史料二,概括商鞅變法倡導的“一元化思想”的特點。
試答                                     
                                        
1.歷史解釋——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的表現
(1)經濟方面
①鐵器、牛耕的使用,生產力飛躍發展。
②井田制逐漸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確立。
(2)政治方面
①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各國變法。
②分封制逐漸崩潰,開始出現縣制,形成中央集權的雛形。
③國家由分裂走向統一。
④由奴隸制貴族政治向封建的官僚政治演變。
(3)文化方面:禮樂制度崩潰,形成了“百家爭鳴”局面,“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4)民族關系:“華夷”觀念削弱,華夏族與周邊少數民族在征伐和交流中逐漸交融,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
(5)軍事方面:大國在爭霸戰爭中相互兼并,實現了區域性的統一,加快了全國統一的步伐。
2.唯物史觀——戰國時期諸侯國變法的必然性
(1)生產力發展是各國變法風潮出現的根本原因:鐵農具和牛耕的出現與推廣推動了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土地私有制的確立,進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關系,引起了社會階級關系的變化。
(2)經濟基礎的變化對上層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興地主和自耕農要求打破束縛,進一步解放生產力,變法是滿足他們要求的最有效的途徑。
(3)法家思想的推動:法家提倡順應形勢進行變革,主張以法治國,合乎當時社會發展的需求,為各國推行變法改革提供了思想理論武器。
主題二 爭鳴與交融——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思想[3年9考]
  高考對于春秋戰國時期諸子思想的考查,頻率較高,以思想家和名人觀點等創設情境進行考查,主要考查不同學派的主張、諸子思想的特點及影響等。
考點 三年考情創新示例 2026高考命題預測
不同學派的主張及比較 2024·新課標卷:以“選賢與能”為情境,考查儒、墨、道、法學派的主張【爭辯】 (1)命題情境:多以原始文獻資料、諸子百家的觀點入題 (2)角度預測: ①結合諸子的觀點考查其思想的內涵和特征 ②通過不同學派的思想比較,考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現代國家治理的借鑒意義
2023·新課標卷:以治國方略為切入點,考查荀子、韓非、李斯思想的共同點【融合】
2022·全國甲卷:以稱頌帝堯的記載為情境,考查道家思想【無為】
諸子思想的特點及影響 2024·北京卷,以玉器與人格為情境,考查孔子的理想追求【修身明德】
2023·浙江卷: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為情境,考查孔子思想【民本思想】
2022·山東卷:以田齊法家的主張為情境,考查法家思想的特點【尚法存禮】
視角1 史料證史——百家爭鳴的背景
史料 封建社會中,知識本為貴族所專有,但因封建制度①的漸趨破壞,貴族的后裔降為平民的日漸增加,知識也因而流入民間②。加以王室衰微,政治無主,傳統的文化漸已不能支配人心,因此獨立的思潮開始抬頭③,這情形在春秋末期已甚顯著……諸夏文化的范圍也隨之擴大,并吸收相當成分的外族文化④。這些新因素,更刺激新思想的產生。
——摘編自傅樂成《中國通史》
解讀
主旨 史料反映了百家爭鳴出現的因素
細讀 ①指分封制;②學術下移;③傳統文化的變化;④外族文化傳入
思考 根據史料,概括促使春秋時期新思想產生的基本因素。
試答                                     
                                        
視角2 史料證史——諸子百家的治國理念
史料 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則流清,原濁則流濁。故有社稷者而不能愛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親愛己,不可得也①。
——《荀子·君道》
“君上之于民也,有難則用其死,安平則盡其力②”。
——《韓非子·六反》
“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③。”
——《墨子·兼愛》
解讀
主旨 史料闡述了戰國時期儒、法、墨學派的治國方略
細讀 ①統治者要有愛民、利民之心方能得民心 ②“用其死”“盡其力”體現了統治的嚴苛 ③主張國與國之間、家與家之間、人與人之間平等相處
思考 根據史料,指出儒、法、墨三家的思想主張。
試答                                     
                                        
視角3 名家說史——百家爭鳴的影響
史料 “百家爭鳴”的局面形成了中國古代歷史上文化繁榮的鼎盛時代。諸子學說的不少命題成為后代學說的萌芽形態,后來的學者大都從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論形式,進行改造和發展的工作。
——侯外廬《中國思想史綱》
思考 根據史料,指出“百家爭鳴”在歷史上產生的影響。
試答                                     
                                        
1.唯物史觀——百家爭鳴是社會大變革在思想上的反映
(1)政治變動:社會動蕩不安,諸侯國林立紛爭,兼并戰爭不斷。舊的貴族等級體系開始瓦解,新興士階層崛起。
(2)經濟發展:生產力的飛速發展促進了小農經濟的形成、工商業繁榮和城市興盛,傳統的社會秩序受到猛烈沖擊。
(3)文化下移:“學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由貴族壟斷的文化學術向社會下層擴散,致使“私學勃興”。
(4)學術自由:在各國競相改革的風潮中,擁有文化知識的士人四處游說、講學,極大地開闊了自身視野,促使了他們獨立思考,從事創造性的探索。
2.史料實證——諸子百家思想的相似性和差異性
(1)相似性:都是為求治國平天下之道,將社會從混亂中救出,重塑一個有序的社會。
(2)差異性
治國理念 儒家主張“仁政”“德治”,反對嚴刑峻法;法家主張法治,強調嚴刑峻法;道家主張“無為而治”
社會倫 理觀 孟子主張“人無有不善”,而荀子、韓非主張“人之性惡”;道家的告子認為“性無善無不善也”,后天的教育和環境影響人性的轉變
人與自然 的關系 荀子主張“制天命而用之”,人定勝天;而老子和莊子則主張順應自然
人生態度 儒家主張積極入世,強調社會責任;道家則主張“逍遙”的人生態度,強調“超脫”;墨家提倡“非命”,即不從命;陰陽家主張“天命觀”
社會成 員關系 墨家主張“兼愛”“非攻”;儒家主張尊卑有序
【練·教材改編題】
1.[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9“課前導言”改編]東周時期,周桓王與鄭國矛盾激化,刀兵相見,結果王室軍隊敗北,桓王肩頭還中了一箭,狼狽撤走。鄭國派人去“慰問”,桓王只好忍氣吞聲,不了了之。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  )
A.周天子的控制力在削弱
B.宗法血緣關系的淡化
C.民族關系出現重要變化
D.王位世襲制面臨瓦解
2.[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10“史料閱讀”改編]西漢學者劉向概括戰國時期的局面說:“田氏取齊,六卿分晉,道德大廢,上下失序……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力功爭強,勝者為右。”這反映的時代特征是(  )
A.鐵犁牛耕推廣 B.華夏文化認同
C.百家爭鳴形成 D.禮樂制度崩壞
3.[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10“歷史縱橫”改編]“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連稱,本義指衣冠華美又重禮儀。華夏作為文化、政治實體,在春秋戰國時被周邊民族所認同。這說明(  )
A.華夏認同觀念在春秋戰國時期已出現
B.血緣成為維系文化、政治認同的紐帶
C.全國性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已形成
D.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間的差別已消失
4.[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11“史料閱讀”改編]蘇秦描繪了戰國時期齊國都城臨淄的繁榮景象:“臨淄之涂,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氣揚。”由此可見,此時齊國(  )
A.交通發達盡享地理優勢 B.成為中原地區經濟中心
C.變法在各國中最富成效 D.社會經濟有了重大發展
5.[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12“學思之窗”改編]《史記·商君列傳》載,商鞅向秦孝公說:“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這表明商鞅主張(  )
A.獎勵耕戰 B.什伍連坐
C.重刑少賞 D.變法圖強
【練·高考真題】
1.(2024·山東高考,2)西周時期,諸侯國在奉行周禮的同時,多尊重當地原有的風俗;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變革禮制,移風易俗,成為一種普遍現象。諸侯國轉變做法主要是為了(  )
A.重構統治秩序 B.限制貴族特權
C.以德行教化民眾 D.打破宗法血緣關系
2.(2024·廣東高考,1)據研究,古代禮書上記載的春秋時期行禮所用飲酒器,有爵、觚、觶、角、散五種,稱為“五爵”,其名來自于商、西周時期五種形制不同的青銅酒器名。實際上,春秋時期的五爵為筒形漆木酒器,容量依次為一至五升,“宗廟之祭,貴者獻以爵、賤者獻以散”。據此可知,春秋時期(  )
A.五爵形制趨同說明禮崩樂壞 B.宗廟祭祀遵從天人合一觀念
C.采用漆木酒器彰顯以人為本 D.五爵以小為貴維系等級秩序
3.(2024·北京高考,1)古代玉器為禮之重器,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堅硬),知(智)也;廉(棱角)而不劌(割),義也;垂之如隊(墜),禮也。這一比喻寄托了(  )
A.隆禮重法的精神 B.無為而治的理想
C.修身明德的追求 D.選賢任能的理念
4.(2023·新課標卷,25)荀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儒家學者,他的學生韓非、李斯則是法家學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國方略上共同主張的是(  )
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
B.“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C.“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D.“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第2講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整合教材 夯實必備知識】
知識點一 1.(3)政治秩序 2.(1)①華夏認同 (2)華夏族 3.鐵制農具 都江堰 4.(2)富國強兵 
(3)君主專制 (4)廢井田 軍功 縣制 改革最為徹底 統一中國
必練——教材邊角
①上下失序,社會混亂,道德仁義泯滅,天下爭于戰功。
②生產力發展,推動社會分工。
知識點二 為政以德 仁政 隆禮重法 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 無為而治 逍遙自由 相生相勝 下層平民 節儉 中央集權 思想解放 地主階級
必練——教材邊角
生產工具(鐵制農具)和生產技術(牛耕)的改進;新階級(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出現;社會性質開始發生變化(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
【命題探究 提升關鍵能力】
[主題一]
視角1 (1)①諸侯國數量大量減少,凸顯兼并戰爭激烈,統一趨勢明顯。②民族關系出現明顯變化。一方面少數民族內遷融入華夏族,華夏認同觀念加強;另一方面與少數民族匈奴族關系緊張,長城大量出現。
(2)出現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
視角2 (1)社會經濟的發展;新興地主階級力量壯大與舊貴族爭奪領導權;各諸侯國為了稱雄而采取富國強兵的措施。
(2)重賞罰,以刑罰為主;人身控制和思想控制相結合;強調法治;以富國強兵為目的。
[主題二]
視角1 分封制遭到破壞,學術下移;王室衰微,舊的禮樂文化已不適應時代需要;在爭霸戰爭中,華夏文化不斷交融和吸收其他文化。
視角2 儒家的“仁政”思想;法家的通過嚴刑峻法治理國家的思想;墨家的“兼愛”思想。
視角3 這一時期是中華民族的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展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對后世影響十分深遠。
【隨堂演練 熱考命題對接】
[練·教材改編題]
1.A [根據材料可知,在故事中周天子無法制約諸侯,表明王室衰微,天子權威一落千丈,A項正確;從材料中無法看出周桓王與鄭國諸侯血緣關系淡化,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周天子與諸侯之間的關系,并非民族關系,排除C項;材料與王位世襲制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
2.D [材料“上下失序……上無天子,下無方伯”體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禮樂制度崩壞的特點,故D項正確。]
3.A [據材料“華夏作為文化、政治實體,在春秋戰國時被周邊民族所認同”,結合所學可知在春秋戰國時,作為文化、政治實體的華夏被周邊民族認同,說明華夏認同觀念在春秋戰國時期已出現,故選A項。]
4.D [戰國時期由于生產力的發展,農業和手工業的進步,涌現出一批如臨淄這樣人口眾多、商賈云集的中心城市,故選D項。材料無法體現臨淄的交通狀況,也看不出它在中原地區的經濟地位,故排除A、B兩項。戰國時期最富成效的變法是秦國的商鞅變法,所以C項錯誤。]
5.D [根據材料“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可知,商鞅認為,治理國家不一定只用一種方法,只要對國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反映了商鞅主張變法圖強的思想,D項正確;獎勵耕戰、什伍連坐是商鞅變法的內容,材料沒有反映變法的具體內容,排除A、B項;C項與題目無關,排除。故選D項。]
[練·高考真題]
1.A [據材料可知,西周時期,社會秩序相對穩定,諸侯國在遵循周禮的同時,也尊重當地風俗。到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日漸衰微,諸侯國逐漸坐大,社會動蕩。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勝出,各諸侯國需要重構統治秩序以增強自身實力,“變革禮制,移風易俗”就是其中的重要手段,通過這種方式來適應新的形勢和需求,建立起更有利于自己統治的秩序,A項正確;“限制貴族特權”僅是“變革禮制”的手段之一,但并非“主要目的”,排除B項;儒家注重“德行教化”,但并不適合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需要,排除C項;宗法血緣關系在中國古代社會一直占據重要地位,“變革禮制,移風易俗”并不能打破宗法血緣關系,排除D項。]
2.D [根據材料“春秋時期的五爵均為筒形漆木器,容量依次為一至五升”“宗廟之祭,貴者獻以爵、賤者獻以散”可知,五爵作為禮器,其外形材質雖相同,使用時卻以容量大小區分貴賤等級,容量越小越貴重,說明五爵以小為貴維系等級秩序,故D項正確。春秋時期五爵形制趨同,但使用時仍有嚴格的等級規定,是維護等級秩序的體現,不能說明禮崩樂壞,A項錯誤;天人合一是一種哲學思想,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統一,材料未體現,B項錯誤;從青銅酒器到漆木酒器是材質的改變,與“以人為本”無關,C項錯誤。]
3.C [據材料可知,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溫潤、堅硬、有棱角而不傷人、垂落有序分別對應仁、智、義和禮,玉被賦予了豐富的道德內涵,體現了孔子對玉寄托了修身明德的追求,故選C項;隆禮重法是荀子的主張,孔子在政治方面主張德治,并未提出“隆禮重法”,排除A項;無為而治是老子的主張,無為而治的理想與孔子不符,排除B項;墨子“尚賢”等主張體現了選賢任能的理念,孔子仁、智、義和禮等比喻與選賢關系不大,排除D項。]
4.A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荀子是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但其思想兼顧儒法,主張“隆禮重法”,韓非與李斯都是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強調在禮儀教化的同時重視刑罰的作用,符合題干要求,故選A項。](共81張PPT)

2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課程標準 重要考點
1.通過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和政治變動,理解戰國時期變法運動的必然性 2.了解老子、孔子學說;通過孟子、荀子、莊子等了解“百家爭鳴”的局面及其意義 1.春秋戰國時期政治、經濟等方面社會轉型的具體表現
2.春秋戰國時期改革變法的原因、目的、措施以及對社會進程的推動作用
3.百家爭鳴中不同學派的思想主張
整合教材 夯實必備知識
命題探究 提升關鍵能力
隨堂演練 熱考命題對接
課時精練


整合教材 夯實必備知識
學什么
1
知識點一 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與政治變革
1.列國紛爭
(1)背景:周王室衰微,諸侯勢力擴張。
(2)表現:“春秋五霸”“三家分晉”“田氏代齊”“戰國七雄”。
(3)影響:周朝傳統的__________完全被破壞。
政治秩序
2.華夏認同
(1)表現
①春秋時期,在頻繁往來和密切聯系中,產生了__________觀念。
②戰國之后,內遷戎狄蠻夷融入華夏族。
(2)結果:________吸收了大量新鮮血液,更加穩定,分布更為廣泛。
華夏認同
華夏族
3.經濟發展
農業 __________開始使用,牛耕推廣
各國紛紛興建水利灌溉工程,如________、鄭國渠、芍陂
工商業 手工業分工更加細密
貨幣流通廣泛,各地涌現出一批中心城市,工商業主聚集了大量錢財
鐵制農具
都江堰
4.變法運動
(1)背景:春秋戰國時期經濟有了很大發展;戰國時期兼并戰爭日益劇烈。
(2)目的:__________。
(3)成效:各國紛紛開展政治、經濟、軍事、社會制度改革,逐步建立起__________的政治制度。
富國強兵
君主專制
(4)典型:商鞅變法
時間 開始于公元前356年 內容 經濟 重農抑商,獎勵耕織;“________,開阡陌”
軍事 獎勵______,剝奪和限制貴族特權
行政管理 推行______,縣的主要官員由君主任免
基層治理 ①強制大家庭拆散為個體小家庭
②在民間實行什伍連坐
評價 ①順應了歷史潮流,是戰國時期持續時間最長、涉及面最廣、______________的一次變法 ②使秦國國富兵強,為秦__________奠定了基礎 廢井田
軍功
縣制
改革最為徹底
統一中國
必背——重要結論
①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喪失后,諸侯紛爭。各民族進一步交融,華夏族發展壯大。
②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階級關系發生變化,上層建筑變革,變法成為潮流。
讀思學用
必知——易錯易混
春秋時期與戰國時期的戰爭性質不同:春秋爭霸是奴隸主大國的爭霸戰爭;而戰國兼并前期是封建兼并戰爭,后期則是封建統一戰爭。
必考——核心概念
尊王攘夷:源自春秋時代,本意為“尊勤君王,攘斥外夷”,指導方針是“尊崇周王室,諸侯不兼并,侵奪外夷地”。后來演化為具備復雜含義的政治術語,在中國、日本、朝鮮半島等地區的歷史上發揮著重要作用。
必練——教材邊角
①閱讀教材P10“史料閱讀”:根據史料概括戰國時期的政治特點。
提示 上下失序,社會混亂,道德仁義泯滅,天下爭于戰功。
②閱讀教材P11“史料閱讀”:蘇秦描繪了戰國時期齊國都城臨淄的繁榮景象,這一景象出現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提示 生產力發展,推動社會分工。
知識點二 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思想
背景 經濟 封建經濟迅速發展,土地私有制逐步確立,小農經濟出現并發展
階級 舊的貴族等級體系開始瓦解,新興的士階層崛起
統治者 出于爭霸需要,禮賢下士,招攬人才,士人頗受重用
派別 儒家 (1)春秋時期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①核心觀念是“仁”,主張__________;②主張恢復西周等級森嚴的禮樂制度,承認制度應應時改良;③教育方面成就顯著
(2)戰國時期代表人物:孟子和荀子。①孟子認為人性善,提倡“______”;②荀子認為人性惡,主張__________
道家 (1)春秋時期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①認為萬物本原是道,主張__________,追求__________,是樸素的唯物論;②包含樸素辯證法思想;③政治上主張__________,甚至退回到小國寡民的時代
(2)戰國時期代表人物是莊子:崇尚__________
為政以德
仁政
隆禮重法
道法自然
天人合一
無為而治
逍遙自由
派別 陰陽家 戰國時期以鄒衍為代表,認為五行間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提出“__________”理論,代表了中國古代對自然界樸素的科學認識
墨家 戰國時期代表人物是墨子,代表__________利益。其提倡______,主張“兼愛”“非攻”“尚賢”
法家 戰國時期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其代表人物韓非主張以法為工具管理國家,控制臣民,體現了__________的政治思想
相生相勝
下層平民
節儉
中央集權
性質 ①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階級關系變化在思想領域內的反映;②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波瀾壯闊的__________運動 影響 當時 為新興的__________登上歷史舞臺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
后世 成為后世中華思想文化的源頭活水,影響深遠
思想解放
地主階級
必背——重要結論
①孔子和老子分別是我國儒家學派和道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們的思想在我國歷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
②百家爭鳴是社會大變革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各家學派針對當時的社會現實問題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
讀思學用
必知——易錯易混
老子的“無為而治”不是指不作為,而是指統治者應尊重自然規律,不妄為、不胡作非為和為所欲為。他倡導“待時而動”“因時制宜”,其最高境界是“無為而無不為”。
必練——教材邊角
百家爭鳴是社會大變革在意識形態上的反映。(摘自教材P13“學習聚焦”)這里的所謂“大變革”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提示 生產工具(鐵制農具)和生產技術(牛耕)的改進;新階級(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出現;社會性質開始發生變化(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
命題探究 提升關鍵能力
考什么
2
主題一 轉型與變革——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與政治
變革[3年10考]
主題二 爭鳴與交融——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思想[3年9考]
主題一 轉型與變革——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與政治變革[3年10考]
高考關于春秋戰國時期經濟發展與政治變動,考查頻率高,情景設置多樣,注重運用文獻記載、歷史人物的言論、考古發現等創設情境,考查這一時期社會轉型在經濟和政治方面的具體表現及影響。
考點 三年考情創新示例 2026高考命題預測
政治變革 2024·山東卷,以禮制變革為情境,考查社會秩序的重構 (1)命題情境:多選用原始文獻記載、人物言論,注重情境的多樣性和學術性
(2)角度預測:
①聯系該時期諸侯崛起的史實,考查新制度、新秩序的建立
②結合考古史料和歷史事例,考查鐵器時代經濟發展的表現及影響
2024·安徽卷:以青銅器質的變化為情境,考查禮制功能的弱化 2023·湖南卷:通過戰國時期諸侯國君任用丞相,考查官僚政治的出現 經濟發展與變革 2023·全國乙卷:以孟子“百畝之田”的觀點,考查戰國時期生產力的發展 2022·江蘇卷:以田地的賦稅征收為情境,考查土地制度的變革 2023·海南卷:以軍隊規模變革為情境,考查戰國時期生產方式的影響 視角  圖證歷史——春秋戰國時期政治格局的變化
史料一
史料二
思考 (1)閱讀史料一春秋戰國形勢圖并提取信息,從中我們可以得出哪些基本結論?
提示 ①諸侯國數量大量減少,凸顯兼并戰爭激烈,統一趨勢明顯。②民族關系出現明顯變化。一方面少數民族內遷融入華夏族,華夏認同觀念加強;另一方面與少數民族匈奴族關系緊張,長城大量出現。
(2)根據史料二說明當時我國農業生產領域出現了什么新現象?
提示 出現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
視角  史料證史——戰國變法運動
史料一 在經濟比較發達的諸侯國……邊遠地區的秦、楚、燕等國的社會經濟也發展到相當水平,新興地主階級也逐漸壯大起來。然而這些諸侯國的政權仍然控制在舊貴族手中。各國地主階級的普遍發展壯大與貴族對立,必然導致政治上的一場重大變革。這場變革,就是各國的變法運動。
——摘編自張文喜、劉煥曾《新編中國古代史》
史料二 商鞅一元化思想的邏輯起點是“富國強兵”。商鞅認為,實現“富國強兵”的手段只能是“刑賞”,而其中“賞”的內容和對象也必須是絕對單一的。在“賞”與“刑”之間,“刑”又居于絕對的主導地位,同時還應該單一地采用重刑。使“重刑”明確化、系統化的最佳手段是建立“法”。
——摘編自張曉《“單一”而非“多元”:論商鞅思想的一元化》
思考 (1)據史料一分析指出春秋戰國時期各國君主紛紛變法的原因。
提示 社會經濟的發展;新興地主階級力量壯大與舊貴族爭奪領導權;各諸侯國為了稱雄而采取富國強兵的措施。
(2)根據史料二,概括商鞅變法倡導的“一元化思想”的特點。
提示 重賞罰,以刑罰為主;人身控制和思想控制相結合;強調法治;以富國強兵為目的。
1.歷史解釋——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的表現
領域 具體表現
經濟方面 ①鐵器、牛耕的使用,生產力飛躍發展;②井田制逐漸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確立
政治方面 ①王室衰微,諸侯爭霸,各國變法;②分封制逐漸崩潰,開始出現縣制,形成中央集權的雛形;③國家由分裂走向統一;④由奴隸制貴族政治向封建的官僚政治演變
文化方面 禮樂制度崩潰,形成了“百家爭鳴”局面,“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民族關系 “華夷”觀念削弱,華夏族與周邊少數民族在征伐和交流中逐漸交融,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
軍事方面 大國在爭霸戰爭中相互兼并,實現了區域性的統一,加快了全國統一的步伐
2.唯物史觀——戰國時期諸侯國變法的必然性
(1)生產力發展是各國變法風潮出現的根本原因:鐵農具和牛耕的出現與推廣推動了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土地私有制的確立,進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關系,引起了社會階級關系的變化。
(2)經濟基礎的變化對上層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興地主和自耕農要求打破束縛,進一步解放生產力,變法是滿足他們要求的最有效的途徑。
(3)法家思想的推動:法家提倡順應形勢進行變革,主張以法治國,合乎當時社會發展的需求,為各國推行變法改革提供了思想理論武器。
主題二 爭鳴與交融——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思想[3年9考]
高考對于春秋戰國時期諸子思想的考查,頻率較高,以思想家和名人觀點等創設情境進行考查,主要考查不同學派的主張、諸子思想的特點及影響等。
考點 三年考情創新示例 2026高考命題預測
不同學派的主張及比較 2024·新課標卷:以“選賢與能”為情境,考查儒、墨、道、法學派的主張【爭辯】 (1)命題情境:多以原始文獻資料、諸子百家的觀點入題
(2)角度預測:
①結合諸子的觀點考查其思想的內涵和特征
②通過不同學派的思想比較,考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現代國家治理的借鑒意義
2023·新課標卷:以治國方略為切入點,考查荀子、韓非、李斯思想的共同點【融合】 2022·全國甲卷:以稱頌帝堯的記載為情境,考查道家思想【無為】 諸子思想的特點及影響 2024·北京卷,以玉器與人格為情境,考查孔子的理想追求【修身明德】 2023·浙江卷: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為情境,考查孔子思想【民本思想】 2022·山東卷:以田齊法家的主張為情境,考查法家思想的特點【尚法存禮】 視角  史料證史——百家爭鳴的背景
史料 封建社會中,知識本為貴族所專有,但因封建制度①的漸趨破壞,貴族的后裔降為平民的日漸增加,知識也因而流入民間②。加以王室衰微,政治無主,傳統的文化漸已不能支配人心,因此獨立的思潮開始抬頭③,這情形在春秋末期已甚顯著……諸夏文化的范圍也隨之擴大,并吸收相當成分的外族文化④。這些新因素,更刺激新思想的產生。
——摘編自傅樂成《中國通史》
解讀
主旨 史料反映了百家爭鳴出現的因素
細讀 ①指分封制;②學術下移;③傳統文化的變化;④外族文化傳入
思考 根據史料,概括促使春秋時期新思想產生的基本因素。
提示 分封制遭到破壞,學術下移;王室衰微,舊的禮樂文化已不適應時代需要;在爭霸戰爭中,華夏文化不斷交融和吸收其他文化。
視角  史料證史——諸子百家的治國理念
史料 君者,民之原也,原清則流清,原濁則流濁。故有社稷者而不能愛民、不能利民,而求民之親愛己,不可得也①。
——《荀子·君道》
“君上之于民也,有難則用其死,安平則盡其力②”。
——《韓非子·六反》
“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③。”
——《墨子·兼愛》
解讀
主旨 史料闡述了戰國時期儒、法、墨學派的治國方略
細讀 ①統治者要有愛民、利民之心方能得民心
②“用其死”“盡其力”體現了統治的嚴苛
③主張國與國之間、家與家之間、人與人之間平等相處
思考 根據史料,指出儒、法、墨三家的思想主張。
提示 儒家的“仁政”思想;法家的通過嚴刑峻法治理國家的思想;墨家的“兼愛”思想。
史料 “百家爭鳴”的局面形成了中國古代歷史上文化繁榮的鼎盛時代。諸子學說的不少命題成為后代學說的萌芽形態,后來的學者大都從這里吸取思想材料或理論形式,進行改造和發展的工作。
——侯外廬《中國思想史綱》
思考 根據史料,指出“百家爭鳴”在歷史上產生的影響。
提示 這一時期是中華民族的學術文化、思想道德發展的重要階段;奠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對后世影響十分深遠。
視角  名家說史——百家爭鳴的影響
1.唯物史觀——百家爭鳴是社會大變革在思想上的反映
(1)政治變動:社會動蕩不安,諸侯國林立紛爭,兼并戰爭不斷。舊的貴族等級體系開始瓦解,新興士階層崛起。
(2)經濟發展:生產力的飛速發展促進了小農經濟的形成、工商業繁榮和城市興盛,傳統的社會秩序受到猛烈沖擊。
(3)文化下移:“學在官府”的局面被打破,由貴族壟斷的文化學術向社會下層擴散,致使“私學勃興”。
(4)學術自由:在各國競相改革的風潮中,擁有文化知識的士人四處游說、講學,極大地開闊了自身視野,促使了他們獨立思考,從事創造性的探索。
2.史料實證——諸子百家思想的相似性和差異性
(1)相似性:都是為求治國平天下之道,將社會從混亂中救出,重塑一個有序的社會。
(2)差異性
治國理念 儒家主張“仁政”“德治”,反對嚴刑峻法;法家主張法治,強調嚴刑峻法;道家主張“無為而治”
社會倫理觀 孟子主張“人無有不善”,而荀子、韓非主張“人之性惡”;道家的告子認為“性無善無不善也”,后天的教育和環境影響人性的轉變
人與自然的關系 荀子主張“制天命而用之”,人定勝天;而老子和莊子則主張順應自然
人生態度 儒家主張積極入世,強調社會責任;道家則主張“逍遙”的人生態度,強調“超脫”;墨家提倡“非命”,即不從命;陰陽家主張“天命觀”
社會成員關系 墨家主張“兼愛”“非攻”;儒家主張尊卑有序
隨堂演練 熱考命題對接
練什么
3
1.[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9“課前導言”改編]東周時期,周桓王與鄭國矛盾激化,刀兵相見,結果王室軍隊敗北,桓王肩頭還中了一箭,狼狽撤走。鄭國派人去“慰問”,桓王只好忍氣吞聲,不了了之。從這個故事可以看出(  )
A.周天子的控制力在削弱 B.宗法血緣關系的淡化
C.民族關系出現重要變化 D.王位世襲制面臨瓦解
【練 教材改編題】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在故事中周天子無法制約諸侯,表明王室衰微,天子權威一落千丈,A項正確;從材料中無法看出周桓王與鄭國諸侯血緣關系淡化,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周天子與諸侯之間的關系,并非民族關系,排除C項;材料與王位世襲制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
答案 A
2.[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10“史料閱讀”改編]西漢學者劉向概括戰國時期的局面說:“田氏取齊,六卿分晉,道德大廢,上下失序……上無天子,下無方伯,力功爭強,勝者為右。”這反映的時代特征是(  )
A.鐵犁牛耕推廣 B.華夏文化認同
C.百家爭鳴形成 D.禮樂制度崩壞
解析 材料“上下失序……上無天子,下無方伯”體現了春秋戰國時期禮樂制度崩壞的特點,故D項正確。
答案 D
3.[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10“歷史縱橫”改編]“中國有禮儀之大,故稱夏;有服章之美,謂之華。”“華夏”連稱,本義指衣冠華美又重禮儀。華夏作為文化、政治實體,在春秋戰國時被周邊民族所認同。這說明(  )
A.華夏認同觀念在春秋戰國時期已出現
B.血緣成為維系文化、政治認同的紐帶
C.全國性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已形成
D.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間的差別已消失
解析 據材料“華夏作為文化、政治實體,在春秋戰國時被周邊民族所認同”,結合所學可知在春秋戰國時,作為文化、政治實體的華夏被周邊民族認同,說明華夏認同觀念在春秋戰國時期已出現,故選A項。
答案 A
4.[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11“史料閱讀”改編]蘇秦描繪了戰國時期齊國都城臨淄的繁榮景象:“臨淄之涂,車轂擊,人肩摩,連衽成帷,舉袂成幕,揮汗成雨,家殷人足,志高氣揚。”由此可見,此時齊國(  )
A.交通發達盡享地理優勢 B.成為中原地區經濟中心
C.變法在各國中最富成效 D.社會經濟有了重大發展
解析 戰國時期由于生產力的發展,農業和手工業的進步,涌現出一批如臨淄這樣人口眾多、商賈云集的中心城市,故選D項。材料無法體現臨淄的交通狀況,也看不出它在中原地區的經濟地位,故排除A、B兩項。戰國時期最富成效的變法是秦國的商鞅變法,所以C項錯誤。
答案 D
5.[據中外歷史綱要上P12“學思之窗”改編]《史記·商君列傳》載,商鞅向秦孝公說:“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故湯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禮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禮者不足多。”這表明商鞅主張(  )
A.獎勵耕戰 B.什伍連坐
C.重刑少賞 D.變法圖強
解析 根據材料“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可知,商鞅認為,治理國家不一定只用一種方法,只要對國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的制度,反映了商鞅主張變法圖強的思想,D項正確;獎勵耕戰、什伍連坐是商鞅變法的內容,材料沒有反映變法的具體內容,排除A、B項;C項與題目無關,排除。故選D項。
答案 D
1.(2024·山東高考,2)西周時期,諸侯國在奉行周禮的同時,多尊重當地原有的風俗;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變革禮制,移風易俗,成為一種普遍現象。諸侯國轉變做法主要是為了(  )
A.重構統治秩序 B.限制貴族特權
C.以德行教化民眾 D.打破宗法血緣關系
【練 高考真題】
解析 據材料可知,西周時期,社會秩序相對穩定,諸侯國在遵循周禮的同時,也尊重當地風俗。到春秋戰國時期,周天子的地位日漸衰微,諸侯國逐漸坐大,社會動蕩。為了在激烈的競爭中勝出,各諸侯國需要重構統治秩序以增強自身實力,“變革禮制,移風易俗”就是其中的重要手段,通過這種方式來適應新的形勢和需求,建立起更有利于自己統治的秩序,A項正確;“限制貴族特權”僅是“變革禮制”的手段之一,但并非“主要目的”,排除B項;儒家注重“德行教化”,但并不適合春秋戰國時期的時代需要,排除C項;宗法血緣關系在中國古代社會一直占據重要地位,“變革禮制,移風易俗”并不能打破宗法血緣關系,排除D項。
答案 A
2.(2024·廣東高考,1)據研究,古代禮書上記載的春秋時期行禮所用飲酒器,有爵、觚、觶、角、散五種,稱為“五爵”,其名來自于商、西周時期五種形制不同的青銅酒器名。實際上,春秋時期的五爵為筒形漆木酒器,容量依次為一至五升,“宗廟之祭,貴者獻以爵、賤者獻以散”。據此可知,春秋時期(  )
A.五爵形制趨同說明禮崩樂壞
B.宗廟祭祀遵從天人合一觀念
C.采用漆木酒器彰顯以人為本
D.五爵以小為貴維系等級秩序
解析 根據材料“春秋時期的五爵均為筒形漆木器,容量依次為一至五升”“宗廟之祭,貴者獻以爵、賤者獻以散”可知,五爵作為禮器,其外形材質雖相同,使用時卻以容量大小區分貴賤等級,容量越小越貴重,說明五爵以小為貴維系等級秩序,故D項正確。春秋時期五爵形制趨同,但使用時仍有嚴格的等級規定,是維護等級秩序的體現,不能說明禮崩樂壞,A項錯誤;天人合一是一種哲學思想,強調人與自然和諧統一,材料未體現,B項錯誤;從青銅酒器到漆木酒器是材質的改變,與“以人為本”無關,C項錯誤。
答案 D
3.(2024·北京高考,1)古代玉器為禮之重器,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溫潤而澤,仁也;縝密以栗(堅硬),知(智)也;廉(棱角)而不劌(割),義也;垂之如隊(墜),禮也。這一比喻寄托了(  )
A.隆禮重法的精神 B.無為而治的理想
C.修身明德的追求 D.選賢任能的理念
解析 據材料可知,孔子用玉比喻理想人格,溫潤、堅硬、有棱角而不傷人、垂落有序分別對應仁、智、義和禮,玉被賦予了豐富的道德內涵,體現了孔子對玉寄托了修身明德的追求,故選C項;隆禮重法是荀子的主張,孔子在政治方面主張德治,并未提出“隆禮重法”,排除A項;無為而治是老子的主張,無為而治的理想與孔子不符,排除B項;墨子“尚賢”等主張體現了選賢任能的理念,孔子仁、智、義和禮等比喻與選賢關系不大,排除D項。
答案 C
4.(2023·新課標卷,25)荀子是戰國時期著名的儒家學者,他的學生韓非、李斯則是法家學派代表人物。下列能代表三人在治國方略上共同主張的是(  )
A.“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
B.“堯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C.“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D.“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解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荀子是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但其思想兼顧儒法,主張“隆禮重法”,韓非與李斯都是法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罰以禁之”強調在禮儀教化的同時重視刑罰的作用,符合題干要求,故選A項。B項強調仁政,是儒家的觀點,排除。C項強調的是德與禮,是儒家的觀點,排除。D項強調回歸純潔淳樸的本性,減少雜念,是老子的觀點,排除。
答案 A
課時精練
一、選擇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
1.(2025·山東濰坊高三調研)“出奔”在《春秋事例》中解釋為“奔者,迫窘而去,逃死四鄰,不以禮出也”。春秋時期,主要諸侯國接受貴族出奔者次數為:魯國37人次,楚國33人次,晉國38人次,宋國20人次,鄭國19人次,齊國36人次,衛國18人次。這反映出當時(  )
A.統治秩序的變動 B.華夏認同的增強
C.宗法觀念的淡化 D.新興階層的壯大
解析 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諸侯國之間的力量對比不斷發生變化,原有的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漸瓦解。貴族的“出奔”現象,正是這一背景下統治秩序變動的具體體現。貴族們因為各種原因(如政治斗爭失敗、國內戰亂等)被迫逃離,說明當時的政治格局并不穩定,統治秩序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動,故選A項。
答案 A
2.(2025·廣西玉林一模)晉文公平定周朝內亂有功,于是向周襄王請求允許他死后享用王室的隨葬禮制,襄王不許,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惡也。”晉文公“于是懼而不敢違”。這說明(  )
A.禮樂制度等級森嚴 B.分封制度迅速瓦解
C.周王室仍具影響力 D.中央集權受到挑戰
解析 據材料“于是懼而不敢違”可知晉文公意圖憑借功績要求享受僭越禮制的葬禮規制,遭到了周襄王的明確拒絕,晉文公感到畏懼而不敢違背,說明周天子的權威在春秋時期依然具有一定的影響力,故選C項;材料只是強調禮制不可違背,并未說明禮樂制度之下社會的等級關系,排除A項;晉文公依然遵守禮制,說明當時天子的權威依然還在,分封制依然得到了維系,排除B項;中央集權體制誕生于戰國時期,主要強調的是中央對地方的統治權威,排除D項。
答案 C
3.(2025·湖南永州一模)公元前312年,燕昭王采納了大臣郭隗禮遇賢士的建議,為其“筑臺而師之”。不久,燕昭王又在郭隗居處高筑“黃金臺”,以真金招賢納士,“鄒衍聞之,從齊歸燕;樂毅聞之,從趙歸燕;屈景聞之,從楚歸燕”。燕昭王此舉(  )
A.為爭奪春秋霸主創造了條件 B.沖擊了傳統的貴族政治秩序
C.體現了華夏認同觀念的增強 D.保障了吏治清明與社會安定
解析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燕昭王筑招賢臺廣納賢士,吸引了大批天下士人前來投奔,這改變了以往以血緣宗法為依據的選官標準,體現了傳統的貴族政治秩序瓦解,故選B項;根據材料“公元前312年”可知是戰國時期,選項時間錯誤,排除A項;獎勵軍功的做法沖擊了傳統的貴族政治秩序,華夏認同更強調民族關系,兩者并不一致,排除C項;招賢納士的做法并不能完全保障吏治清明與社會安定,排除D項。
答案 B
4.(2025·八省聯考四川卷,2)魏國國君梁惠王曾問政于孟子:“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梁惠王之問表明戰國時期(  )
A.民可自由遷徙 B.諸侯各國競爭加劇
C.魏國推行仁政 D.淮河流域災害頻發
解析 材料雖然提及梁惠王能夠遷移百姓,但無法得出“民可自由遷徙”的結論,排除A項;戰國時期,諸侯各國競爭加劇,梁惠王關心本國人口數量,是因為人口在當時是重要的資源,其關系到國家的實力,因此他的疑惑反映了諸侯各國競爭加劇,故選B項;梁惠王的措施主要是為了國家利益,不能單純地總結為推行仁政,排除C項;題干只涉及河內、河東有兇年,無法得出“淮河流域災害頻發”的結論,D項存在夸大成分,排除。
答案 B
5.(2025·河北石家莊模擬)商晚期至西周中期,青銅罍(盛酒禮器)在中原地區盛行。春秋戰國時期,該禮器在內蒙古、山東、安徽、湖南、廣西、四川等華夏邊緣地區的政權中廣泛存在,并成為一些族群的標志。這一變化反映出當時(  )
A.禮樂制度日益崩壞 B.民族交融不斷發展
C.周朝統治范圍擴大 D.青銅文化趨向成熟
解析 商晚期至西周中期在中原地區盛行的青銅罍(盛酒禮器),到春秋戰國時期在華夏邊緣地區的政權中廣泛存在,前提是民族交融不斷發展,中原地區的青銅器才會流傳到邊緣地區,故選B項;禮樂制度在春秋戰國時期確實有日益崩壞的趨勢,但這不是題目的主旨,題目主旨是強調民族間的交融使得中原地區的文化傳播到華夏邊緣地區,排除A項;青銅禮器的傳播和其成為華夏邊緣地區一些族群的標志,這與周朝的統治范圍無關,而且當時廣西等地本身就不屬于周朝統治范圍,排除C項;青銅文化的成熟是在西周時期,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D項。
答案 B
6.(2025·山西太原調研)戰國時期,燕國刀幣的出土范圍涉及燕國本國及趙國、中山國、齊國、朝鮮等地,出土量巨大,而且往往與尖足布、方足布、趙刀、齊刀、圜錢等同時出土。這表明當時(  )
A.各國貨幣制度異常混亂 B.北方諸侯爭霸比較激烈
C.燕國商品經濟相對發達 D.區域經濟交流較為密切
解析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戰國時期,燕國的刀幣流通范圍廣,涉及了很多地區,而且不同地區刀幣的出土數量巨大,同時出土的還有其他國家的貨幣,這說明當時區域間的經濟貿易往來比較密切,故選D項。
答案 D
7.(2024·福建莆田四模)據下表可知,春秋戰國時期(  )
史料 出處
“珠玉為上幣,黃金為中幣,刀布為下幣” 《管子·地數》
管仲說“處工就官府,處商就市井,處農就田野。……” 《國語·齊語》
“子貢好廢(賣出)舉(買進),與時轉貨貲。……常相魯衛,家累千金,卒終于齊”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周人之俗,治產業、力工商,逐什二(商業利潤增至十分之二)以為務” 《史記·蘇秦列傳》
A.商業活動不受限制 B.城市經濟繁榮發展
C.商人社會地位提高 D.商品經濟比較活躍
解析 據材料可知,《管子》中把珠玉、黃金、刀幣分別稱為上等、中等、下等貨幣,體現了貨幣的使用;《國語》中記載商人忙碌于市場;《史記》記載子貢精通商業買賣,資產豐厚,周人從事工商業,以追求商業利潤為事業。這些信息都是商業發展的表現,說明春秋戰國時期商品經濟比較活躍,故選D項。
答案 D
8.(2025·河北邯鄲模擬)商鞅認為,實行為善、懷柔的政策必然導致“奸民”增多,民強則國起內亂,民弱則眾皆依上,唯以權力壓制民眾,才能使秦國“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所謂“重刑少賞,上愛民,民死賞。重賞輕刑,上不愛民,民不死賞”。據此可知,商鞅這一主張的特征是(  )
A.重刑輕德 B.嚴刑峻法
C.崇尚耕戰 D.國富民弱
解析 據材料“為善……政策必然導致‘奸民’”“民強則國起內亂……唯以權力壓制民眾”“重刑少賞,上愛民,民死賞”“重賞輕刑,上不愛民,民不死賞”等并結合所學可知,商鞅認為治國要采取強硬的措施,“善”治會導致“奸民”增多,當君主通過嚴厲的刑罰和慎用賞賜來表達對百姓的愛護,百姓會為了賞賜,不惜一切去立功,而加重獎賞,減輕刑罰,實際上是君主不愛護百姓,百姓也就不肯拼死為君主效命,因此商鞅這一主張不考慮收服民心,體現出重刑罰、威懾民眾而輕德治的特點,故選A項。
答案 A
9.(2025·安徽省“皖南八校”第一次大聯考)商鞅變法,對生產粟帛多者,免除其本身徭役,不認真從事農業生產、改事工商末業者,籍沒為官奴。獎勵軍功,發展武備,平民可因軍功拜爵,并因而占有不同數量的田宅、奴隸。貴族無軍功者要降低待遇,不得再享受過去的特權。這些措施(  )
A.清除了舊勢力殘余 B.重在保障社會穩定
C.加速了社會轉型 D.剝奪了貴族的特權
解析 商鞅變法獎勵耕織和軍功,這有利于調動平民階層生產和參軍的積極性,從而促進經濟發展,促進階層流動,調整政治結構,最終加速了戰國時期由奴隸制向封建制的社會轉型,故選C項。
答案 C
10.(2024·江蘇徐州模擬)春秋時,管子曰:“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戰國時,商君言:“農戰之民千人,而有《詩》《書》辯慧者一人焉,千人者皆怠于農戰矣。”上述思想(  )
A.體現了變革時期的治國探索 B.反映了社會教化的重要影響
C.適應了封建國家的統治需要 D.確立了重本抑末的經濟政策
解析 據題干材料,可知管子強調人才的重要性,商鞅則強調專心農耕的重要性,反映了在春秋戰國大動蕩大變革的時代背景下,管子和商鞅的強國主張,故選A項。社會教化是對百姓進行思想上的引導,材料是對君主治國的建議,排除B項;管子處于春秋時期,是奴隸社會,排除C項;材料中未涉及管子對農與商的態度,排除D項。
答案 A
11.(2025·山東德州模擬)魯國在“初稅畝”之后,還先后推出過“作丘甲”(把原來按照一甸田64井出車馬兵甲,改為一丘田16井出車馬兵甲,負擔增加了4倍)和“用田賦”(按田畝征收兵甲、車馬等軍賦)。這些舉措(  )
A.得到了孔子的大力支持 B.標志著戰國時期的開始
C.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 D.使魯國成為當時軍事強國
解析 材料中魯國的改革措施,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有利于增強軍事實力,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C項正確;孔子主張“仁”和“禮”,反對變法革新,排除A項;戰國時期開始于公元前475年,魯國的初稅畝始于公元前594年,時間不符,排除B項;魯國的改革并沒有使其成為當時的軍事強國,排除D項。故選C項。
答案 C
12.(2024·云南昆明模擬)戰國時期,社會上出現了大量以出賣自己勞動力為生的“庸客”,《韓非子》中就有主人以美食、錢幣等招募“賣庸而播耕者”的記載。這一現象可以說明當時(  )
A.分封制趨于解體 B.郡縣制得以推廣
C.井田制遭到破壞 D.宗法制逐漸強化
解析 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庸客”沒有土地或其他生活收入來源,需要依靠出賣勞動力幫助有地農民或地主耕作以維持生計,反映了井田制遭到破壞,土地私有現象出現,C項正確;分封制是周天子把疆域土地劃分給諸侯的一種制度,與材料現象無關,排除A項;郡縣制屬于地方行政制度,材料未涉及相關內容,排除B項;春秋戰國時期宗法制逐漸瓦解,排除D項。故選C項。
答案 C
13.(2025·河南省青桐鳴大聯考)《左傳·莊公二十四年》中強調:“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論語·學而》則指出:“節用而愛人。”荀子認為,“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足國之道,節用裕民,而善臧其余”。這表明(  )
A.諸侯爭相標榜節儉以籠絡人心
B.荀子深化并拓展了對節儉的認識
C.儒家思想已成為社會主流意識
D.儒墨思想融匯以適應時代的潮流
解析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左傳》《論語》以及《荀子》,這些文獻都屬于先秦時期的儒家經典,三本著作均從不同角度強調了節儉的重要性,據材料“儉,德之共也”“節用而愛人”,可知《左傳》和《論語》主要強調節儉是重要德行,而荀子則進一步拓展了對節儉的認識,指出了節儉的作用,即節儉對國強民富有重要作用,故選B項;材料主旨是先秦儒家經典對節儉的態度和看法,未涉及諸侯對節儉的態度,排除A項;儒家思想成為社會主流意識是在漢代,材料是先秦,排除C項;材料列舉均為儒家經典,未涉及墨家思想,不能體現儒墨思想的融合,排除D項。
答案 B
14.(2024·北京東城區調研)春秋戰國時期,“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術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合諸侯。其言雖殊,辟猶水火,相滅亦相生也”。這反映出此時(  )
A.私學興盛,文化傳承 B.實現統一是社會共識
C.學術爭鳴,服務政治 D.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
解析 據材料“是以九家之術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合諸侯”及所學可知,春秋戰國王室衰微,社會大變革之下階級關系出現新變化,新興的士階層崛起,他們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和要求,企圖影響現實政治,故選C項。
答案 C
15.(2024·山東實驗中學調研)在道家和儒家思想中,道家主張“自然之道”,強調天道無為;儒家主張“君子之道”,更強調社會倫理。這兩者所說的“道”都注重(  )
A.重建等級秩序 B.強調道德標準
C.維護統治行為 D.規范個人修養
解析 道家強調人以清靜無為之“德”效法自然無為之“道”,“天道無為”的思想一方面體現了人對自然、社會規律不可抗拒性的初步認識,注重個人修養的規范,另一方面表達了老子順其自然、不妄為的大智慧。儒家主張“君子之道”,“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反映了儒家同樣注重對個人修養的規范,故選D項。
答案 D
16.(2024·江蘇鹽城三模)戰國時期,諸子對利用輿論來管理基層社會的態度各異。孟子主張君主決策時要把國人的輿論作為重要參考,但不能盲從。韓非主張應采取對統治有利的輿論,但前提是必須受到法律制約,“言行而不軌于法令者必禁”。兩種主張的共同目的是(  )
A.加強君主集權 B.穩定社會秩序
C.強化思想控制 D.迎合貴族訴求
解析 據本題材料信息,孟子主張君主決策時要參考國人的輿論,體現民本思想,韓非主張采取受法律制約的對統治有利的輿論,說明二者都主張利用輿論來管理基層社會,共同目的是加強對社會的管理,穩定社會秩序,故選B項;據材料“利用輿論來管理基層社會”可知是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加強中央集權,不是加強君主集權,排除A項;“思想控制”是手段不是目的,排除C項;據所學可知,孟子和韓非都屬于新興地主階級,二人主張的共同目的是穩定社會秩序,不是迎合當時奴隸主貴族的訴求,排除D項。
答案 B
二、非選擇題:共2小題,共27分。
17.(2024·遼寧大連調研)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故家五畝宅,百畝田,務其業而勿奪其時,所以富之也。量地而立國,計利而畜民,度人力而授事……利足以生民。足國之道,節用裕民,而善臧其余。望時而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
——摘編整理自《荀子》
材料二 《國語》記載:“夫民之大事在農,上帝之粢(音zī,古代供祭祀的谷物)盛于是乎出,民之蕃庶(人口)于是乎生,事之供給于是乎在,和協輯睦于是乎興,財用蕃殖(財物增長)于是乎始,敦庬純固(強大國力,庬,音máng)于是乎成。”農家學派強調抓住農業生產的一些基本要素,即人力、氣候、土壤和地形。為此他們經常勸告統治者:“得時之稼興,失時之稼約”“得時之稼,其臭(音xiù)香,其味甘,其氣章,百日食之,耳目聰明,心意睿智,四衛變強,兇氣不入,身無苛殃”。
——摘編自唐任伍、孟娜《先秦農家學派的民生觀:
理論淵源、思想主張與現代價值》
(1)根據材料一,概括荀子的重農思想。(6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從農業地位和民生角度分析先秦時期重視農業的理由。(9分)
答案 (1)重農思想:勿奪農時;從實際出發,保證農民的物質利益;主張節約,反對統治者增加百姓負擔;順應天時使之為農業發展服務。
(2)農業地位:農業是祭祀物質的保證,人口繁衍的依托,國事給養的來源,社會安定的條件,財用增長的源泉,國力鞏固的支撐。
民生角度:影響到民生的物質生活質量、精神需求質量(或答影響身心健康)。
18.(2025·湖北襄陽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由于一些無法解釋的原因——或許僅僅由于巧合,在古代世界的三個很遠的地區,在大約同一時候都開展著高度的哲學活動。當希臘人正在探討物質世界的性質、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靈魂和神的關系時,中國的圣人正試圖去發現人類社會和賢明政治的根本區別……中國的思想家對自然科學和玄學都沒有多少興趣,他們提供討論的哲學是社會的、政治的和倫理的。從規勸和改良的語氣來看,這種哲學無疑反映了一個屢起沖突、政治混亂的時期。……哲學家們在晚周時期大動亂的形勢下,力圖提出穩定社會和安撫人心的原則。
——摘編自[美]伯恩斯、[美]拉爾夫等《世界文明史》
選擇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學派,結合所學中國古代史知識,以具體史實闡述該學派對于中華文明發展的貢獻。(要求:選擇的學派與史實須相互吻合,表述清晰,觀點正確。)(12分)
答案 示例 學派:儒家學派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闡述: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人。孔子是一位知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古人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他弟子三千人,知名的有七十二人。孔子提倡“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認為性相近,習相遠,主張學生之間是有差異的。
他擔任魯國司寇四個月的時間,顯示出極高的政治才能。
他也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孔子和他創立的儒家學派對古代中國及朝鮮等周邊國家有深遠的影響,被后世尊為萬世師表。
總之,孔子開創的儒家學派,惠及千古。訓練2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分值:75分)
一、選擇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
1.(2025·山東濰坊高三調研)“出奔”在《春秋事例》中解釋為“奔者,迫窘而去,逃死四鄰,不以禮出也”。春秋時期,主要諸侯國接受貴族出奔者次數為:魯國37人次,楚國33人次,晉國38人次,宋國20人次,鄭國19人次,齊國36人次,衛國18人次。這反映出當時 (  )
A.統治秩序的變動 B.華夏認同的增強
C.宗法觀念的淡化 D.新興階層的壯大
2.(2025·廣西玉林一模)晉文公平定周朝內亂有功,于是向周襄王請求允許他死后享用王室的隨葬禮制,襄王不許,曰:“王章也,未有代德而有二王,亦叔父之所惡也。”晉文公“于是懼而不敢違”。這說明 (  )
A.禮樂制度等級森嚴 B.分封制度迅速瓦解
C.周王室仍具影響力 D.中央集權受到挑戰
3.(2025·湖南永州一模)公元前312年,燕昭王采納了大臣郭隗禮遇賢士的建議,為其“筑臺而師之”。不久,燕昭王又在郭隗居處高筑“黃金臺”,以真金招賢納士,“鄒衍聞之,從齊歸燕;樂毅聞之,從趙歸燕;屈景聞之,從楚歸燕”。燕昭王此舉 (  )
A.為爭奪春秋霸主創造了條件 B.沖擊了傳統的貴族政治秩序
C.體現了華夏認同觀念的增強 D.保障了吏治清明與社會安定
4.(2025·八省聯考四川卷,2)魏國國君梁惠王曾問政于孟子:“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河東兇亦然。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梁惠王之問表明戰國時期 (  )
A.民可自由遷徙 B.諸侯各國競爭加劇
C.魏國推行仁政 D.淮河流域災害頻發
5.(2025·河北石家莊模擬)商晚期至西周中期,青銅罍(盛酒禮器)在中原地區盛行。春秋戰國時期,該禮器在內蒙古、山東、安徽、湖南、廣西、四川等華夏邊緣地區的政權中廣泛存在,并成為一些族群的標志。這一變化反映出當時 (  )
A.禮樂制度日益崩壞 B.民族交融不斷發展
C.周朝統治范圍擴大 D.青銅文化趨向成熟
6.(2025·山西太原調研)戰國時期,燕國刀幣的出土范圍涉及燕國本國及趙國、中山國、齊國、朝鮮等地,出土量巨大,而且往往與尖足布、方足布、趙刀、齊刀、圜錢等同時出土。這表明當時(  )
A.各國貨幣制度異常混亂 B.北方諸侯爭霸比較激烈
C.燕國商品經濟相對發達 D.區域經濟交流較為密切
7.(2024·福建莆田四模)據下表可知,春秋戰國時期(  )
史料 出處
“珠玉為上幣,黃金為中幣,刀布為下幣” 《管子·地數》
管仲說“處工就官府,處商就市井,處農就田野。……” 《國語·齊語》
“子貢好廢(賣出)舉(買進),與時轉貨貲。……常相魯衛,家累千金,卒終于齊” 《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周人之俗,治產業、力工商,逐什二(商業利潤增至十分之二)以為務” 《史記·蘇秦列傳》
A.商業活動不受限制 B.城市經濟繁榮發展
C.商人社會地位提高 D.商品經濟比較活躍
8.(2025·河北邯鄲模擬)商鞅認為,實行為善、懷柔的政策必然導致“奸民”增多,民強則國起內亂,民弱則眾皆依上,唯以權力壓制民眾,才能使秦國“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所謂“重刑少賞,上愛民,民死賞。重賞輕刑,上不愛民,民不死賞”。據此可知,商鞅這一主張的特征是 (  )
A.重刑輕德 B.嚴刑峻法
C.崇尚耕戰 D.國富民弱
9.(2025·安徽省“皖南八校”第一次大聯考)商鞅變法,對生產粟帛多者,免除其本身徭役,不認真從事農業生產、改事工商末業者,籍沒為官奴。獎勵軍功,發展武備,平民可因軍功拜爵,并因而占有不同數量的田宅、奴隸。貴族無軍功者要降低待遇,不得再享受過去的特權。這些措施 (  )
A.清除了舊勢力殘余 B.重在保障社會穩定
C.加速了社會轉型 D.剝奪了貴族的特權
10.(2024·江蘇徐州模擬)春秋時,管子曰:“一年之計,莫如樹谷;十年之計,莫如樹木;終身之計,莫如樹人。”戰國時,商君言:“農戰之民千人,而有《詩》《書》辯慧者一人焉,千人者皆怠于農戰矣。”上述思想 (  )
A.體現了變革時期的治國探索 B.反映了社會教化的重要影響
C.適應了封建國家的統治需要 D.確立了重本抑末的經濟政策
11.(2025·山東德州模擬)魯國在“初稅畝”之后,還先后推出過“作丘甲”(把原來按照一甸田64井出車馬兵甲,改為一丘田16井出車馬兵甲,負擔增加了4倍)和“用田賦”(按田畝征收兵甲、車馬等軍賦)。這些舉措 (  )
A.得到了孔子的大力支持 B.標志著戰國時期的開始
C.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 D.使魯國成為當時軍事強國
12.(2024·云南昆明模擬)戰國時期,社會上出現了大量以出賣自己勞動力為生的“庸客”,《韓非子》中就有主人以美食、錢幣等招募“賣庸而播耕者”的記載。這一現象可以說明當時 (  )
A.分封制趨于解體 B.郡縣制得以推廣
C.井田制遭到破壞 D.宗法制逐漸強化
13.(2025·河南省青桐鳴大聯考)《左傳·莊公二十四年》中強調:“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論語·學而》則指出:“節用而愛人。”荀子認為,“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足國之道,節用裕民,而善臧其余”。這表明 (  )
A.諸侯爭相標榜節儉以籠絡人心 B.荀子深化并拓展了對節儉的認識
C.儒家思想已成為社會主流意識 D.儒墨思想融匯以適應時代的潮流
14.(2024·北京東城區調研)春秋戰國時期,“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術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合諸侯。其言雖殊,辟猶水火,相滅亦相生也”。這反映出此時 (  )
A.私學興盛,文化傳承 B.實現統一是社會共識
C.學術爭鳴,服務政治 D.產生了華夏認同觀念
15.(2024·山東實驗中學調研)在道家和儒家思想中,道家主張“自然之道”,強調天道無為;儒家主張“君子之道”,更強調社會倫理。這兩者所說的“道”都注重 (  )
A.重建等級秩序 B.強調道德標準
C.維護統治行為 D.規范個人修養
16.(2024·江蘇鹽城三模)戰國時期,諸子對利用輿論來管理基層社會的態度各異。孟子主張君主決策時要把國人的輿論作為重要參考,但不能盲從。韓非主張應采取對統治有利的輿論,但前提是必須受到法律制約,“言行而不軌于法令者必禁”。兩種主張的共同目的是 (  )
A.加強君主集權 B.穩定社會秩序
C.強化思想控制 D.迎合貴族訴求
二、非選擇題:共2小題,共27分。
17.(2024·遼寧大連調研)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故家五畝宅,百畝田,務其業而勿奪其時,所以富之也。量地而立國,計利而畜民,度人力而授事……利足以生民。足國之道,節用裕民,而善臧其余。望時而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
——摘編整理自《荀子》
材料二 《國語》記載:“夫民之大事在農,上帝之粢(音zī,古代供祭祀的谷物)盛于是乎出,民之蕃庶(人口)于是乎生,事之供給于是乎在,和協輯睦于是乎興,財用蕃殖(財物增長)于是乎始,敦庬純固(強大國力,庬,音máng)于是乎成。”農家學派強調抓住農業生產的一些基本要素,即人力、氣候、土壤和地形。為此他們經常勸告統治者:“得時之稼興,失時之稼約”“得時之稼,其臭(音xiù)香,其味甘,其氣章,百日食之,耳目聰明,心意睿智,四衛變強,兇氣不入,身無苛殃”。
——摘編自唐任伍、孟娜《先秦農家學派的民生觀:理論淵源、思想主張與現代價值》
(1)根據材料一,概括荀子的重農思想。(6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從農業地位和民生角度分析先秦時期重視農業的理由。(9分)
18.(2025·湖北襄陽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由于一些無法解釋的原因——或許僅僅由于巧合,在古代世界的三個很遠的地區,在大約同一時候都開展著高度的哲學活動。當希臘人正在探討物質世界的性質、印度思想家正在思考靈魂和神的關系時,中國的圣人正試圖去發現人類社會和賢明政治的根本區別……中國的思想家對自然科學和玄學都沒有多少興趣,他們提供討論的哲學是社會的、政治的和倫理的。從規勸和改良的語氣來看,這種哲學無疑反映了一個屢起沖突、政治混亂的時期。……哲學家們在晚周時期大動亂的形勢下,力圖提出穩定社會和安撫人心的原則。
——摘編自[美]伯恩斯、[美]拉爾夫等《世界文明史》
選擇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學派,結合所學中國古代史知識,以具體史實闡述該學派對于中華文明發展的貢獻。(要求:選擇的學派與史實須相互吻合,表述清晰,觀點正確。)(12分)
訓練2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
1.A [春秋時期,周王室衰微,諸侯國之間的力量對比不斷發生變化,原有的分封制和宗法制逐漸瓦解。貴族的“出奔”現象,正是這一背景下統治秩序變動的具體體現。貴族們因為各種原因(如政治斗爭失敗、國內戰亂等)被迫逃離,說明當時的政治格局并不穩定,統治秩序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動,故選A項。]
2.C [據材料“于是懼而不敢違”可知晉文公意圖憑借功績要求享受僭越禮制的葬禮規制,遭到了周襄王的明確拒絕,晉文公感到畏懼而不敢違背,說明周天子的權威在春秋時期依然具有一定的影響力,故選C項。]
3.B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燕昭王筑招賢臺廣納賢士,吸引了大批天下士人前來投奔,這改變了以往以血緣宗法為依據的選官標準,體現了傳統的貴族政治秩序瓦解,故選B項;根據材料“公元前312年”可知是戰國時期,選項時間錯誤,排除A項;獎勵軍功的做法沖擊了傳統的貴族政治秩序,華夏認同更強調民族關系,兩者并不一致,排除C項;招賢納士的做法并不能完全保障吏治清明與社會安定,排除D項。]
4.B [材料雖然提及梁惠王能夠遷移百姓,但無法得出“民可自由遷徙”的結論,排除A項;戰國時期,諸侯各國競爭加劇,梁惠王關心本國人口數量,是因為人口在當時是重要的資源,其關系到國家的實力,因此他的疑惑反映了諸侯各國競爭加劇,故選B項;梁惠王的措施主要是為了國家利益,不能單純地總結為推行仁政,排除C項;題干只涉及河內、河東有兇年,無法得出“淮河流域災害頻發”的結論,D項存在夸大成分,排除。]
5.B [商晚期至西周中期在中原地區盛行的青銅罍(盛酒禮器),到春秋戰國時期在華夏邊緣地區的政權中廣泛存在,前提是民族交融不斷發展,中原地區的青銅器才會流傳到邊緣地區,故選B項。]
6.D [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戰國時期,燕國的刀幣流通范圍廣,涉及了很多地區,而且不同地區刀幣的出土數量巨大,同時出土的還有其他國家的貨幣,這說明當時區域間的經濟貿易往來比較密切,故選D項。]
7.D [據材料可知,《管子》中把珠玉、黃金、刀幣分別稱為上等、中等、下等貨幣,體現了貨幣的使用;《國語》中記載商人忙碌于市場;《史記》記載子貢精通商業買賣,資產豐厚,周人從事工商業,以追求商業利潤為事業。這些信息都是商業發展的表現,說明春秋戰國時期商品經濟比較活躍,故選D項。]
8.A [據材料“為善……政策必然導致‘奸民’”“民強則國起內亂……唯以權力壓制民眾”“重刑少賞,上愛民,民死賞”“重賞輕刑,上不愛民,民不死賞”等并結合所學可知,商鞅認為治國要采取強硬的措施,“善”治會導致“奸民”增多,當君主通過嚴厲的刑罰和慎用賞賜來表達對百姓的愛護,百姓會為了賞賜,不惜一切去立功,而加重獎賞,減輕刑罰,實際上是君主不愛護百姓,百姓也就不肯拼死為君主效命,因此商鞅這一主張不考慮收服民心,體現出重刑罰、威懾民眾而輕德治的特點,故選A項。]
9.C [商鞅變法獎勵耕織和軍功,這有利于調動平民階層生產和參軍的積極性,從而促進經濟發展,促進階層流動,調整政治結構,最終加速了戰國時期由奴隸制向封建制的社會轉型,故選C項。]
10.A [據題干材料,可知管子強調人才的重要性,商鞅則強調專心農耕的重要性,反映了在春秋戰國大動蕩大變革的時代背景下,管子和商鞅的強國主張,故選A項。社會教化是對百姓進行思想上的引導,材料是對君主治國的建議,排除B項;管子處于春秋時期,是奴隸社會,排除C項;材料中未涉及管子對農與商的態度,排除D項。]
11.C [材料中魯國的改革措施,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有利于增強軍事實力,順應了時代發展的潮流,C項正確;孔子主張“仁”和“禮”,反對變法革新,排除A項;戰國時期開始于公元前475年,魯國的初稅畝始于公元前594年,時間不符,排除B項;魯國的改革并沒有使其成為當時的軍事強國,排除D項。故選C項。]
12.C [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庸客”沒有土地或其他生活收入來源,需要依靠出賣勞動力幫助有地農民或地主耕作以維持生計,反映了井田制遭到破壞,土地私有現象出現,C項正確;分封制是周天子把疆域土地劃分給諸侯的一種制度,與材料現象無關,排除A項;郡縣制屬于地方行政制度,材料未涉及相關內容,排除B項;春秋戰國時期宗法制逐漸瓦解,排除D項。故選C項。]
13.B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左傳》《論語》以及《荀子》,這些文獻都屬于先秦時期的儒家經典,三本著作均從不同角度強調了節儉的重要性,據材料“儉,德之共也”“節用而愛人”,可知《左傳》和《論語》主要強調節儉是重要德行,而荀子則進一步拓展了對節儉的認識,指出了節儉的作用,即節儉對國強民富有重要作用,故選B項;材料主旨是先秦儒家經典對節儉的態度和看法,未涉及諸侯對節儉的態度,排除A項;儒家思想成為社會主流意識是在漢代,材料是先秦,排除C項;材料列舉均為儒家經典,未涉及墨家思想,不能體現儒墨思想的融合,排除D項。]
14.C [據材料“是以九家之術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合諸侯”及所學可知,春秋戰國王室衰微,社會大變革之下階級關系出現新變化,新興的士階層崛起,他們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和要求,企圖影響現實政治,故選C項。]
15.D [道家強調人以清靜無為之“德”效法自然無為之“道”,“天道無為”的思想一方面體現了人對自然、社會規律不可抗拒性的初步認識,注重個人修養的規范,另一方面表達了老子順其自然、不妄為的大智慧。儒家主張“君子之道”,“君子”是孔子心目中理想的人格標準,反映了儒家同樣注重對個人修養的規范,故選D項。]
16.B [據本題材料信息,孟子主張君主決策時要參考國人的輿論,體現民本思想,韓非主張采取受法律制約的對統治有利的輿論,說明二者都主張利用輿論來管理基層社會,共同目的是加強對社會的管理,穩定社會秩序,故選B項。]
17.(1)重農思想:勿奪農時;從實際出發,保證農民的物質利益;主張節約,反對統治者增加百姓負擔;順應天時使之為農業發展服務。
(2)農業地位:農業是祭祀物質的保證,人口繁衍的依托,國事給養的來源,社會安定的條件,財用增長的源泉,國力鞏固的支撐。
民生角度:影響到民生的物質生活質量、精神需求質量(或答影響身心健康)。
18.示例 學派:儒家學派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闡述: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孔子。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人。孔子是一位知名的教育家、思想家和政治家。古人說天不生仲尼,萬古如長夜。
他弟子三千人,知名的有七十二人。孔子提倡“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認為性相近,習相遠,主張學生之間是有差異的。
他擔任魯國司寇四個月的時間,顯示出極高的政治才能。
他也是一位偉大的思想家。孔子和他創立的儒家學派對古代中國及朝鮮等周邊國家有深遠的影響,被后世尊為萬世師表。
總之,孔子開創的儒家學派,惠及千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河县| 班玛县| 南昌县| 宜君县| 崇阳县| 榕江县| 比如县| 拉萨市| 万荣县| 广州市| 九台市| 同心县| 建瓯市| 静宁县| 涟水县| 常德市| 皋兰县| 巴林左旗| 梅州市| 伽师县| 蒙山县| 图片| 泰顺县| 汤原县| 海安县| 滦南县| 馆陶县| 辽阳县| 四子王旗| 乌什县| 乡城县| 漯河市| 辽源市| 墨脱县| 乳山市| 丽江市| 怀仁县| 青州市| 平顶山市| 高淳县| 赣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