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0張PPT)鼓的變遷中國古代鼓的發展歷程漫長而豐富。在遠古時期,鼓可能起源于人們對自然聲音的模仿和對節奏的需求。早期的鼓可能是簡單的敲擊物,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鼓的制作逐漸專業化。鼓的演變內鄉朱崗陶鼓崇陽饕餮紋銅鼓夏商時期石器時代建鼓戰國時期虎座鳥架鼓戰鼓秦漢時期登聞鼓魏晉南北朝隋唐大堂鼓宋元花腔腰鼓八角鼓明代古代樂器展覽曾侯乙編鐘螺鈿紫檀五弦琵琶姜寨一孔陶塤賈湖骨笛九曾環佩琴中義鐘唐代樂器文物,其中螺鈿紫檀五弦琵琶是當今現存的唯一實物標本,堪稱大唐時代的古樂器活化石,是研究唐代樂器珍貴的資料。螺鈿紫檀五弦琵琶長 108.1 厘米,最大腹寬30.7厘米,是唯一一件唐代五弦琵琶傳世品。其裝飾工藝極度奢侈華麗,將唐代螺鈿鑲嵌技術發揮到了極致。螺鈿紫檀五弦琵琶姜寨一孔陶塤珍藏于西安半坡博物館的姜寨大陶塤和小陶塤,其中大陶塤通高6.6厘米,暗紅色,上端有一個吹孔,無音孔;小陶塤通高5.45厘米,暗紅色,上端有一個吹孔,無音孔;還有從另外一墓出土的唯一一件二音孔陶塤,行似蜜桃,陶質堅硬,顏色褐紅,通體飾有陶拍打出的細繩紋。陶塤,都是用陶土捏塑而成的,外形呈卵形、獸形、橄欖形、宮形等多種,中空。有的僅有吹孔,有的吹孔、音孔俱全。古代樂器展覽會賈湖骨笛出土于中國河南省漯河市舞陽縣賈湖遺址,距今7800-9000年,用鶴類尺骨制成 ,是中國考古發現的最早的樂器。賈湖骨笛的發現也將中國音樂文明起源的時間,從距今5000年左右傳說中的黃帝時期提前到距今8000多年的新石器時代中期。曾侯乙編鐘戰國曾侯乙編鐘是戰國早期曾國國君的一套大型禮樂重器,國家一級文物,戰國曾侯乙編鐘鐘架長748厘米,高265厘米,全套編鐘共六十五件,分三層八組懸掛在呈曲尺形的銅木結構鐘架上,最大鐘通高152.3厘米,重203.6千克。它用渾鑄、分鑄法鑄成,采用了銅焊、鑄鑲、錯金等工藝技術,以及圓雕、浮雕、陰刻、髹漆彩繪等裝飾技法。每件鐘均能奏出呈三度音階的雙音,全套鐘十二個半音齊備,可以旋宮轉調。音列是現今通行的C大調,能演奏五聲、六聲或七聲音階樂曲。古代樂器展覽會九曾環佩琴“九霄環佩”,唐代,琴形制渾厚,以梧桐作面,杉木為底,通體髹紫漆,多處跦漆修補,發小蛇腹斷紋,純鹿角灰胎顯現于磨平之斷紋處,鹿角灰胎下用葛布為底。琴通長124.5厘米,肩寬21厘米,尾寬15.5厘米,厚5.4厘米,底厚1.5厘米。龍均作扁圓形,貼格為一條桐木薄片接口于右側當中。腹內納音微隆起,當地沼處復凹下呈圓底溝狀,深度約2厘米,寬3厘米,通貫于納音的始終。中義鐘是一件西周晚期的文物。1960年出土于陜西省扶風縣的西周青銅器窖藏。現藏于陜西歷史博物館。中義鐘作為周朝文物,對于研究西周時期的歷史、文化、藝術以及社會制度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價值。它反映了當時的青銅鑄造工藝水平以及音樂文化的發展狀況,為我們了解周朝的社會生活和文化傳承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古代樂器展覽會古代樂器展覽會-樂器排序知 識 拓 展石革土木竹匏絲八音分類法金知識拓展知識拓展《碣石調 幽蘭》此曲相傳為南朝梁代丘明所傳,其年代可追溯至一千多年前。它的出現反映了中國古代音樂文化的高度發展和古琴藝術在當時的重要地位。旋律古樸典雅,節奏緩慢悠揚,具有濃郁的中國古典音樂風格。曲調中蘊含著豐富的情感表達,既有寧靜淡泊的意境,又有深沉感慨的情緒。思考與討論古代音樂能夠被‘還原’和‘再現’嗎?音樂作品想要保持原樣傳承需要哪些條件 課堂總結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包括鼓的發展歷程、演變過程及主要制作材料,認識了古樂器塤、骨笛、磬、曾侯乙編鐘、螺鈿紫檀五弦琵琶、古琴,了解了古代樂器分類、音樂記錄方法,思考討論的問題。通過學習,我們對中國音樂的發展和對世界的影響有了一定的了解。希望大家在課后繼續探索中國古代音樂文化,了解更多的音樂文物和歷史故事。再 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人教2024七上第三單元+學習項目一+中國音樂考古博物館.pptx 視頻1.mp4 視頻2.mp4 視頻3.mp4 視頻4.mp4 視頻5.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