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4.2土壤的結構和質地(1)【新教材】考點精練考點一 從巖石到土壤1.下列關于土壤的說法正確的是( )A. 土壤形成后是固定不變的B. 土壤固體部分主要由腐殖質組成C. 土壤的形成過程是長期的,目前還在持續進行D. 地殼最初就有土壤【答案】C【解析】A 選項:土壤形成后會受自然因素(如氣候、生物活動)和人類活動影響而變化,并非固定不變,A 錯誤。B 選項:土壤固體部分主要由礦物質顆粒組成,腐殖質是部分成分,并非主要,B 錯誤。C 選項:土壤形成歷經長期過程,且至今巖石風化、生物參與等仍在持續,土壤形成過程也在繼續,C 正確。D 選項:地殼最初無土壤,土壤是巖石經長期風化等過程逐漸演變形成的,D 錯誤。2.下列選項與圖中①②最符合的是( )A. 風化作用、外力搬運B. 風化作用、人類活動C. 流水侵蝕、人類活動D. 流水侵蝕、外力搬運【答案】A【解析】圖中①是巖石在冰川、凍脹、風力、暴曬等作用下破碎為碎屑,這是風化作用(巖石在物理、化學、生物作用下崩解破碎)。②是碎屑分為沉積物(被外力搬運后沉積)和殘積物(留在原地),這一過程是外力搬運。分析選項:A 選項 “風化作用、外力搬運” 符合圖中①②過程,正確。B 選項中②不是人類活動,錯誤。C 選項中①不是流水侵蝕,②不是人類活動,錯誤。D 選項中①不是流水侵蝕,錯誤。考點二 土壤中的生物3.(2024春 仙居縣期末)土壤中除了各種無機物和有機物,還有許多的土壤生物,下列不屬于土壤生物的是( )A.蘿卜 B.蚯蚓 C.蝸牛 D.燕子【答案】D【解答】解:土壤生物指的是生活在土壤中的所有生物之總和,蘿卜、蚯蚓、蝸牛都生活在土壤中,屬于土壤生物,而燕子沒有生活在土壤中,不屬于土壤生物。故選:D。4.生物在土壤形成過程中的主要作用是( )A. 涵養水分B. 增加有機物的積累C. 加速巖石的風化D. 增加空氣的比例【答案】B【解析】A 選項:涵養水分主要與土壤結構或植被覆蓋相關,并非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主要作用,排除。B 選項:生物(如植物殘體、動物活動及微生物分解等)可將有機物歸還土壤,增加有機物積累,這是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關鍵作用,正確。C 選項:巖石風化主要受物理(如溫度)、化學(如水、氧氣)因素影響,生物對其有一定影響,但非主要作用,排除。D 選項:土壤中空氣比例與土壤孔隙等有關,并非生物的主要作用,排除。考點三 土壤中的非生物5.(2024春 臨海市期末)如圖是教材中4個研究土壤成分的實驗,其中能說明土壤中含有水分的是( )A. B.C. D.【答案】C【解答】解:檢驗土壤中是否含有水分,可以把土壤樣品放在試管底部,試管口朝下。灼燒底部的土壤,觀察是否有水滴產生并從試管口里流出。C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故選:C。6.(2023秋 越城區月考)土壤中其實有很多小孔,體積被空氣占據著。小敏同學想測出某塊土壤中空氣所占的比例。(1)得到體積相同的土塊與鐵塊。小敏的想法有如下兩種:①從較大土塊中切下一塊棱長為4cm的正方體土塊,再找一塊規格與之完全相同的鐵塊。②找一塊現成的棱長約4cm的正方體鐵塊,量出棱長。再從較大的土塊中切取與鐵塊相同的正方體。以上兩種做法中,更合理的是 (選填“①”或“②”)。(2)測量土塊中空氣體積。操作:將土塊和鐵塊分別放入2只相同的燒杯中,用量筒量取一定體積的水,先沿燒杯壁緩慢地向燒杯內注水,如圖甲所示,快要浸沒土甲塊或鐵塊時,▲,直到水把土塊和鐵塊剛好浸沒。記錄用水的體積分別為V1、V2。①上述▲ 處的操作應是 停止用量筒倒水,改為膠頭滴管滴水。②若土塊體積為V,則該土壤所占的體積中,空氣體積占到的比例為 。③為減小測量誤差,實驗時所用燒杯應選圖乙中的 (選填“A”或“B”)。【答案】(1)②;(2)①停止用量筒倒水,改為膠頭滴管滴水;②;③B。【解答】解:(1)土塊容易切割改變體積,鐵塊不易改變體積,找一塊現成的棱長約4cm的正方體鐵塊,量出棱長。再從較大的土塊中切取與鐵塊相同的正方體,可操作性強,故選②;(2)測量土塊中空氣體積。用滴管添加水更精確緩慢,將土塊和鐵塊分別放入2只相同的燒杯中,用量筒量取一定體積的水,先沿燒杯壁緩慢地向燒杯內注水,如圖甲所示,快要浸沒土塊或鐵塊時,停止用量筒倒水,改為膠頭滴管滴水,直到水把土塊和鐵塊剛好浸沒。記錄用水的體積分別為V1、V2。土塊中比鐵塊多添加的水的體積等于空氣的體積,即空氣體積為V1-V2;空氣體積占到的比例為;杯子越低,不易把土塊沖壞,杯子底面積越小,添加水的體積越小,差異越明顯,故選:B。故答案為:(1)②;(2)①停止用量筒倒水,改為膠頭滴管滴水;②;③B。【新考法】過關檢測1.(2024春 吳興區期末)2019年1月4日,“玉兔二號”登錄月球背面。科學家設想:假如環境條件成熟,要使月球在自然條件下形成類似于地球土壤的月壤,可能需要經過( )①形成原始月壤,積累有機質和養分;②巖石風化;③高等植物生長;④形成礦物顆粒,釋放礦物成分;⑤腐殖質不斷積累、成熟月壤形成;⑥低等植物著生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④⑥①③⑤ C.①③⑤②④⑥ D.③⑤⑥④②①【答案】B【解答】解:由分析可知要使月球在自然條件下形成類似于地球土壤的月壤,可能需要經過:②巖石風化,④形成礦物顆粒,釋放礦物成分,⑥低等植物著生,①形成原始月壤,積累有機質和養分,③高等植物生長,⑤腐殖質不斷積累、成熟月壤形成。故選:B。2.(2024春 長興縣期末)2019年1月4日,“玉兔二號”登錄月球背面。月球表面絕大部分月壤顆粒在30微米到1毫米之間,摸上去和面粉一樣細膩,但不適合植物生長。科學家設想:人類移民月球的時候,把月壤改造成類似地球上的土壤來栽培植物。改造過程中,不需要提供的是( )A.空氣 B.礦物質 C.腐殖質 D.水【答案】B【解答】解:A、植物生長需要空氣、水、礦物質等,月球上沒有空氣,所以需要提供,A不符合題意;B、月壤中本身就富含礦物質,所以無需補充,B符合題意。C、腐殖質有利于植物的根系固定,將月壤吸附成團,成為適合植物生長的土壤,所以也需要補充,C不符合題意;D、月球上沒有水也需要補充,D不符合題意;故選:B。3.下列關于土壤成因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 巖石的風化是土壤形成的必要條件B. 生物活動在土壤形成過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C. 巖石風化的產物逐步發展成土壤D. 巖石只需經熱脹冷縮等物理變化就能變成土壤【答案】D【解析】A 選項:巖石風化形成成土母質,是土壤形成的基礎,是必要條件,該選項正確。B 選項:生物活動(如植物提供有機質、微生物分解等)對土壤肥力形成等起重要作用,該選項正確。C 選項:巖石風化產物(母質)經后續過程逐步發展為土壤,符合土壤形成過程,該選項正確。D 選項:土壤形成需物理風化、化學風化及生物作用等共同參與,僅靠熱脹冷縮等物理變化無法形成土壤,該選項錯誤。4.(2024春 拱墅區期末)如圖所示為研究土壤成分的實驗,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A.圖甲實驗試管口略向下傾斜,目的是利于氣體排出B.圖甲實驗試管內壁出現水珠,說明土壤中存在水分C.圖乙實驗應取一定質量充分干燥的土壤,目的是排除水的干擾D.圖乙實驗通過土壤顏色和質量的變化,說明土壤中存在有機物【答案】A【解答】解:A、為了防止冷凝水倒流炸裂試管,加熱固體時,試管口要略向下傾斜。所以,圖甲實驗試管口略向下傾斜,目的是防止試管炸裂,A錯誤。B、試管壁上的小水珠來自土壤,加熱過程中土壤中的水分變成水蒸氣,從土壤中揮發出來,當水蒸氣遇到較冷的試管壁時便液化為小水珠。所以,圖甲實驗試管壁出現小水珠,說明土壤中存在水分,B正確。C、在進行土壤成分分析的實驗時,取一定質量的干燥土壤可以確保實驗結果不受土壤中原有水分的影響,從而更準確地分析土壤中的其它成分,C正確。D、有機物能夠燃燒,加熱干燥土壤時,土壤質量減小,能證明土壤中存在有機物,D正確。故選:A。5.(2024春 西湖區期末)“蟻巢土”(螞蟻巢穴中的土壤)很肥沃,有利于植物的生長。小科設計下面的實驗來探究“蟻巢土”對植物的生長是否有影響。Ⅰ.實驗步驟(1)土壤采集:土壤編號 土壤來源 采集方法①號土壤 “蟻巢土” 以螞蟻窩為中心,挖取直徑為10cm、深10cm范圍的土壤②號土壤 螞蟻窩附近的土壤 在螞蟻窩附近找到土質和含水量等相同的土壤,按相同方法取土(2)土壤分裝:將20只大小相同的花盆平均分成兩組,將等量的①、②號土壤分別裝入第一組和第二組花盆中。(3)種植植物:在20只花盆中各栽種1株生長良好、大小相同的大豆幼苗,置于溫度適宜且有光照的地方進行培養,定期噴灑 蒸餾水。每日測量并記錄不同土壤中植株的高度(平均值),連續18天。Ⅱ.實驗結果不同土壤中大豆幼苗的生長曲線如圖,請據上述實驗回答問題。(1)土壤除了能固定植物,還能為植物的生長提供水分、空氣和 。(2)請將實驗步驟(3)補充完整 。(3)根據上述實驗結果,可以得出結論: 。(4)為使實驗結果更有說服力,該實驗還可以怎樣改進? 。【答案】(1)無機鹽(2)蒸餾水(3)蟻巢土有利于植物的生長(4)用不同的植物進行重復實驗【解答】解:(1)土壤除了能固定植物,還能為植物的生長提供水分、空氣和 無機鹽。(2)為確保實驗組、對照組實驗結果的合理性,對影響實驗的其他相關因素應設置均處于相同理想狀態,所以要適當噴灑蒸餾水。(3)由于①號土壤中的植物高度高于②號土壤中的植物高度,所以初步得出結論:蟻巢土有利于植物的生長。(4)為使實驗結果更有說服力,還應該用不同的植物進行重復實驗。故答案為:(1)無機鹽(2)蒸餾水(3)蟻巢土有利于植物的生長(4)用不同的植物進行重復實驗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4.2土壤的結構和質地(1)【新教材】考點精練考點一 從巖石到土壤1.下列關于土壤的說法正確的是( )A. 土壤形成后是固定不變的B. 土壤固體部分主要由腐殖質組成C. 土壤的形成過程是長期的,目前還在持續進行D. 地殼最初就有土壤2.下列選項與圖中①②最符合的是( )A. 風化作用、外力搬運B. 風化作用、人類活動C. 流水侵蝕、人類活動D. 流水侵蝕、外力搬運考點二 土壤中的生物3.土壤中除了各種無機物和有機物,還有許多的土壤生物,下列不屬于土壤生物的是( )A.蘿卜 B.蚯蚓 C.蝸牛 D.燕子4.生物在土壤形成過程中的主要作用是( )A. 涵養水分B. 增加有機物的積累C. 加速巖石的風化D. 增加空氣的比例考點三 土壤中的非生物5.如圖是教材中4個研究土壤成分的實驗,其中能說明土壤中含有水分的是( )A. B.C. D.6.土壤中其實有很多小孔,體積被空氣占據著。小敏同學想測出某塊土壤中空氣所占的比例。(1)得到體積相同的土塊與鐵塊。小敏的想法有如下兩種:①從較大土塊中切下一塊棱長為4cm的正方體土塊,再找一塊規格與之完全相同的鐵塊。②找一塊現成的棱長約4cm的正方體鐵塊,量出棱長。再從較大的土塊中切取與鐵塊相同的正方體。以上兩種做法中,更合理的是 (選填“①”或“②”)。(2)測量土塊中空氣體積。操作:將土塊和鐵塊分別放入2只相同的燒杯中,用量筒量取一定體積的水,先沿燒杯壁緩慢地向燒杯內注水,如圖甲所示,快要浸沒土甲塊或鐵塊時,▲,直到水把土塊和鐵塊剛好浸沒。記錄用水的體積分別為V1、V2。①上述▲ 處的操作應是 停止用量筒倒水,改為膠頭滴管滴水。②若土塊體積為V,則該土壤所占的體積中,空氣體積占到的比例為 。③為減小測量誤差,實驗時所用燒杯應選圖乙中的 (選填“A”或“B”)。【新考法】過關檢測1.2019年1月4日,“玉兔二號”登錄月球背面。科學家設想:假如環境條件成熟,要使月球在自然條件下形成類似于地球土壤的月壤,可能需要經過( )①形成原始月壤,積累有機質和養分;②巖石風化;③高等植物生長;④形成礦物顆粒,釋放礦物成分;⑤腐殖質不斷積累、成熟月壤形成;⑥低等植物著生A.①②③④⑤⑥ B.②④⑥①③⑤ C.①③⑤②④⑥ D.③⑤⑥④②①2.2019年1月4日,“玉兔二號”登錄月球背面。月球表面絕大部分月壤顆粒在30微米到1毫米之間,摸上去和面粉一樣細膩,但不適合植物生長。科學家設想:人類移民月球的時候,把月壤改造成類似地球上的土壤來栽培植物。改造過程中,不需要提供的是( )A.空氣 B.礦物質 C.腐殖質 D.水3.下列關于土壤成因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 巖石的風化是土壤形成的必要條件B. 生物活動在土壤形成過程中起了很大的作用C. 巖石風化的產物逐步發展成土壤D. 巖石只需經熱脹冷縮等物理變化就能變成土壤4.如圖所示為研究土壤成分的實驗,下列分析錯誤的是( )A.圖甲實驗試管口略向下傾斜,目的是利于氣體排出B.圖甲實驗試管內壁出現水珠,說明土壤中存在水分C.圖乙實驗應取一定質量充分干燥的土壤,目的是排除水的干擾D.圖乙實驗通過土壤顏色和質量的變化,說明土壤中存在有機物5.“蟻巢土”(螞蟻巢穴中的土壤)很肥沃,有利于植物的生長。小科設計下面的實驗來探究“蟻巢土”對植物的生長是否有影響。Ⅰ.實驗步驟(1)土壤采集:土壤編號 土壤來源 采集方法①號土壤 “蟻巢土” 以螞蟻窩為中心,挖取直徑為10cm、深10cm范圍的土壤②號土壤 螞蟻窩附近的土壤 在螞蟻窩附近找到土質和含水量等相同的土壤,按相同方法取土(2)土壤分裝:將20只大小相同的花盆平均分成兩組,將等量的①、②號土壤分別裝入第一組和第二組花盆中。(3)種植植物:在20只花盆中各栽種1株生長良好、大小相同的大豆幼苗,置于溫度適宜且有光照的地方進行培養,定期噴灑 蒸餾水。每日測量并記錄不同土壤中植株的高度(平均值),連續18天。Ⅱ.實驗結果不同土壤中大豆幼苗的生長曲線如圖,請據上述實驗回答問題。(1)土壤除了能固定植物,還能為植物的生長提供水分、空氣和 。(2)請將實驗步驟(3)補充完整 。(3)根據上述實驗結果,可以得出結論: 。(4)為使實驗結果更有說服力,該實驗還可以怎樣改進?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4.2土壤的結構和質地(1)——(原卷版)【新教材·新考法】2025浙教版科學七下同步練習.docx 4.2土壤的結構和質地(1)——(解析版)【新教材·新考法】2025浙教版科學七下同步練習.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