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歷史試卷時量:75分鐘 滿分:100分注意事項:1.答卷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班級、姓名、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2.回答選擇題時,選用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河南省舞陽縣賈湖遺址(距今約9000~7500年)出土了豬骨、酒的殘留物、人工栽培稻的碳化顆粒。與其生活時代相同、距離相近的西平縣謝老莊遺址,發掘出目前已知的東亞最早水井和完整汲水器。這些可以用來說明A.多元一體格局初步顯現 B.區域之間存在文化交流C.新石器時代生活較穩定 D.早期國家初始形態形成2.戰國時期,一批富商大賈登上歷史舞臺,如秦國呂不韋通過販賤買貴,家致千金。部分冶鐵和煮鹽的商人,甚至可“與王者埒富”。還有的商人結交諸侯,干預政治,權勢很大。這反映出當時A.政府實行鹽鐵官營 B.分封宗法制的崩潰C.商人壟斷地方權力 D.工商業經濟的發展3.隋唐時期,將相權分配給三個機關,即中書、門下、尚書三省:其運作程序為“出令--審駁--實行”三個程序。“出令--審駁--實行”為下行程序,反過來,尚書省在將政務下發六部執行前,先提請實行,然后交由門下審駁定義,然后移給中書省堪議出令,此為上行程序。由此可見,三省六部制A.完善了民主政治機制 B.擴大了宰相的行政決策權C.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 D.使中央行政體系趨于完備4.下圖是特種郵票《癸卯年》中的第二枚“同圓共生”;其設計靈感來源于敦煌407窟“蓮花三兔藻井”,表達出“生生不息、團圓美滿”的吉祥寓意,背景襯以晉代傅玄《擬天問》中“玉兔搗藥”的紋飾,表達“戰勝疫情、國泰民安”的愿望。該作品主要體現了A.道教與佛教的相互影響 B.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C.藝術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D.傳統文化的繼承與發展5.明太祖罷御史臺,設都察院為最高監察機關,協同吏部考核官員。都御史分掌地方監察。凡出巡的都御史或副、僉都御史,可分別授予總督、提督、巡撫及經略等官銜,督撫可不請示皇帝而“便宜從事”。清雍正元年,把專察六部的六科合并于都察院,實現了科道合并、臺諫合一。這表明,明清時期都察院的演變趨勢是A.監察職能日趨集中 B.監察權力日益削弱C.對皇權制約的強化 D.保障官僚機構運行6.嚴復贊同斯賓賽關于人類社會也適應天演之普遍的客觀規律的觀點,但他并不贊同斯賓塞弱肉強食,任天為治的觀點,而是又吸取了赫胥黎重視人在進化過程中作用的“任人為治”的思想。并提出了“與天爭勝”的主張。嚴復的主張意在A.彌補斯賓塞社會進化論的缺陷 B.喚醒國人競爭觀和進步觀念C.引進并推介赫胥黎生物進化論 D.借助西方思想宣揚人文主義7.下表所示為1980-2018年我國工業制成品、初級產品進出口比重變化。這體現出我國年份 工業制成品出口比重 工業制成品進口比重 初級產品出口比重 初級產品進口比重1980年 49.7% 65.2% 50.3% 34.8%1988年 69.7% 81.8% 45.7% 19.0%1996年 85.5% 81.7% 14.5% 18.3%2004年 93.2% 79.1% 6.8% 20.9%2012年 95.1% 65.1% 4.9% 34.9%2018年 94.6% 67.1% 5.4% 32.9%A.國家工業體系日益完備和均衡 B.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C.不斷擴大國內外經濟貿易往來 D.工業化水平得到較快提升8.在《梨俱吠陀》中,吠舍主要從事土地耕種;被雅利安人所征服的達羅毗茶人中有一部分是沒有土地,只能在農村當佃、雇農,或在城市從事屠宰等“不潔”行業的人,充當仆役或奴隸;而“社會高層”的婆羅門則任職祭司。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文學作品是研究種姓制度的一手史料B.種姓制是造成社會矛盾的根源C.佛教深刻影響著古代印度社會的發展D.種姓制是維護統治秩序的工具9.公元7世紀至8世紀,日本模仿唐朝施行貢舉制度。12世紀,日本貢舉制度中斷;一直到1792年,江戶幕府恢復實行“素讀吟味”的考試制度,但這時的考試制度已演變為鼓勵讀書的嘉獎制度。貢舉制在日本的發展從側面反映出中古時期的日本A.照搬中國政治制度 B.重視促進平民教育C.傳統政治勢力強大 D.階層流動速度加快10.16世紀歐洲的“價格革命”一直以來是學界研究的熱點問題。有一學者指出:“隨著人口、城市、貿易的發展,貨幣流通的速度大大提高。貴金屬在歐洲的存量并沒有以前預測的那樣充斥整個歐洲市場,而是源源不斷流向東方,并且深刻影響了中國明朝銀本位制度的變革。為應付這一貴金屬荒的挑戰,信貸的使用逐漸在整個歐洲擴大范圍,同前幾個因素一道,哄抬起16世紀歐洲的物價。”該學者意在說明“價格革命”A.在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產生 B.主要源自于貴金屬的大量流入C.深刻影響中國明朝的貨幣政策 D.加快歐洲資本原始積累的進程11.17世紀下半葉,英、法之間在北美和印度的矛盾漸趨尖銳,兩國間多次爆發戰爭。通過1763年的“七年戰爭”,英國不僅獲得法屬北美殖民地,還確立了英國在印度的優勢。英、法間的戰爭A.揭示了早期殖民掠奪的野蠻性 B.實質是爭奪世界殖民霸權C.反映了資本主義國家間的矛盾 D.旨在爭奪歐洲大陸的霸權12.如圖是西歐王權演變趨勢圖,對該圖解釋正確的是A.8-13世紀下降期主要因為莊園經濟的分散性B.17-18世紀下降期源于文藝復興沖擊神權統治C.13-17世紀上升期得益于經濟增長與宗教改革的推動D.13-18世紀王權變化僅受到封建領主勢力消長的影響13.1876年愛迪生創辦第一個工業實驗室。此后,1889年貝爾電話實驗室成立;1900年通用電氣公司工業實驗室成立。1902年杜邦工業實驗室成立······這些工業實驗室將科學家、工程師、技術人員、工人、生產后勤、資金擁有者密切聯系起來。可見,這些工業實驗室的成立A.推動了科學技術利用率的提高 B.發展了自然科學理論C.加速了科技成果向生產的轉化 D.改變了社會經濟結構14.1919年,德國代表布羅克多夫·蘭曹發表演講,“德國將不再能夠給那些無法再去從事海運和貿易的數以百萬計的德國人提供面包和工作······在這個和約上簽字,就是數以百萬計的德國男人、女人和孩子在死刑判決書上簽字。”這反映出《凡爾賽和約》A.受到德國代表堅決反對 B.為新的國際沖突埋下了禍根C.有利于協約國國力恢復 D.刺激德國人民民族意識覺醒15.如表所示為1966-1985年蘇聯工農業總產值平均增長率情況。這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時間 工業總產值平均增長率 農業總產值平均增長率1966-1970年 8.4% 4.1%1971-1975年 7.4% 2.5%1976-1980年 4.4% 1.7%1981-1985年 3.7% 1.1%A.國民經濟結構的失調 B.僵化的經濟體制的束縛C.美蘇爭霸的持續影響 D.戈爾巴喬夫改革的轉向16.1980年,國際發展問題獨立委員會發布了《北方和南方:爭取生存的綱領》。該綱領指出“我們必須嘗試超越日常爭吵(或談判)去看待危險的長期問題。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貧困和饑餓······肆虐的世界,······一個武器生產和銷售超過任何時代的世界”。這反映了A.南北之間具有共同利益 B.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C.國際科技競爭的白熱化 D.國際舊秩序亟待廢除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4小題,17題14分,18、19題12分,20題14分,共52分)17.“近世”與“近代”(14分)材料一日本學者提出中國“近世”的劃分,認為唐代為“中世”社會之結束,宋代為“近世”社會之開始。從唐到宋,向“近世”的轉變體現在以下各方面:科舉官僚興起,世家大族衰落;農民的身份變化,社會地位上升;城市形態變化,發展出“商業都市”;哲學、文學、科學都有顯著進步;邊疆民族興起,吸收中原文明以發展自己的優勢。-摘編自高明士《戰后日本的中國史研究》材料二“近代”的概念出現在中華民國時期。較早提出并研究中國近代史的學者都將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放置于第一次鴉片戰爭,認為雖自明季以來中西有接觸,但那時歐洲僅產生了商業革命,因此對中國影響不顯著;第一次鴉片戰爭后,中國與西方發生了新的關系,因為歐洲產生了工業革命,對中國產生很大影響。-摘編自張海鵬 龔云《中國近代史研究》(1)閱讀材料一,結合所學,簡要說明“近世”和“近代”兩個概念的不同含義。(6分)(2)閱讀材料,結合史實,分別說明歷史上與“近世”和“近代”相應的轉變時期的重大變化。(8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 是地理,而不是人,使得中西方走上不同的道路。地理因素使得西方人比東方人更容易到達美洲。海水就像地球的血液,航道就像地球的經絡,1500年前后的新航路開辟使“世界連成一體”,全球意義上的世界歷史出現了。海權開始壓倒陸權,海洋開始戰勝陸地。全球格局西升東降,西方開始興起,東方開始衰落,西方逐漸壓倒東方。-摘編自李興《近代以來全球海陸之變與東西之分:相互關聯與歷史影響》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就材料整體或其中任意一點擬定一個論題,并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達清晰。)(12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 2000多年前,亞歐大陸上勤勞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條連接亞歐非幾大文明的貿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后人將其統稱為“絲綢之路”······是促進沿線各國繁榮發展的重要紐帶,是東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摘編自《推動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愿景與行動》材料二 唐朝以來海上絲綢之路以中國的揚州,明州(寧波),泉州、番禺(廣州)為起點。絲綢之路不僅僅運輸絲綢,而且也運輸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貨物和香料、藥材、寶石等進口貨物。海上絲綢之路形成主要是因為中國東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內部往來不易,因此許多人便積極向海上發展。-摘編自李慶新《海上絲綢之路》(1)根據材料一和所學知識,簡要回答“絲綢之路”最早開通于哪個朝代?并概括“絲綢之路”的主要作用?(6分)(2)根據材料二,概括唐朝海上絲綢之路的特點及興盛的原因?(6分)20.閱讀材料,回答問題。(14分)材料一 中世紀,英國王權弱小,教會承擔了養老救濟的主要工作。教區教會經常給貧困老人以實物援助,至于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不是救濟工作要考慮的主要問題。1834年,英國設置濟貧院,主要由政府承擔保障老年人的生活物資救濟工作。“二戰”后,英國議會通過以《國民保險法》為核心的一系列保障社會福利的法案,重視老年人的物質保障和精神健康。同時,加快私人養老金建設,發揮個人、國家、社會等多種力量的作用,使英國養老制度逐步得到完善。進入21世紀后,英國的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已經能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的沖擊。-摘編自趙小妹《中英文化差異在養老問題上的體現》材料二 在發達國家工業革命的過程中,工人階級相對于農民階級,較早獲得了福利保障計劃。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政治轉型、經濟危機與公民權利運動共同改造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興起于20世紀30年代的凱恩斯主義為政府定義了新的角色。凱恩斯主義提倡政府積極干預市場,增加公共開支,創造就業,擴大福利分配。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美國與英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開始實行政策轉向,拋棄凱恩斯主義的遺產,轉而擁抱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然而民主政治下的政黨競爭誘使執政黨通過增加公共福利開支,以贏得選舉。傳統計劃經濟提供了全面的福利計劃,政府與單位負責城市人口的福利分配,農村人口則主要依托集體組織。改革開放之后,改變了原有福利分配的基礎與結構。2003年始,城市與農村地區逐步建立起由政府、市場和個人共同承擔的福利制度,在城市建立與實施最低生活保障、公共醫療改革、養老金制度等,在農村建立起農村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最低生活保障等。1999-2006年,國家通過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在中西部地區投入大量資金用于改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公共產品供給水平,為脫貧致富創造基礎條件。黨的十八大以來,加大力度治理重點貧困區,運用財政資金大規模實施易地搬遷,為實現共同富裕走出了一條創新之路。-摘編自謝岳《中國貧困治理的政治邏輯-兼論對西方福利國家理論的超越》(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指出與中世紀相比,英國近代以來養老救濟工作有哪些變化?分析“二戰”后英國養老制度得以完善的主要條件。(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概括西方福利制度演變的背景,并分析西方福利制度同中國福利制度的異同。(8分)歷史科目多維命題細目表題號 難度系數 詳細知識點 知識掌握程度一、單選題(48分) 了解 理解 應用1 0.65 原始社會的組織形態 2 0.65 春秋戰國的農業、水利、工商業 3 0.65 三省六部制 V4 0.65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內涵與特點 5 0.4 元明清時期的官員選拔與管理 6 0.65 戊戌維新運動的背景與爆發 7 0.65 中國經濟的加速發展 8 0.15 古代印度文明 9 0.65 大化改新 10 0.4 商品的世界性流動 11 0.15 早期殖民擴張 12 0.65 宗教改革 13 0.15 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和影響 14 0.94 一戰后的國際秩序 15 0.4 勃列日涅夫改革 16 0.4 人類發展面臨的問題 二、非選擇題(52分) 了解 理解 應用17 0.4 宋元商業和城市的繁榮;科舉制;第一次鴉片戰爭的背景;第一次鴉片戰爭的影響 18 0.65 商品的世界性流動;早期殖民擴張的過程;早期殖民擴張的意義和影響 19 0.85 古代的商路、貿易與文化交流 20 0.4 “福利國家”與社會運動 長沙市中嘉高級中學2024-2025-2學期高一五月月考歷史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命題人:羅平平 審題人:顏為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C D D D A B D D C A B C C B B A1.C【解析】根據材料“河南省舞陽縣賈湖遺址(距今約9000~7500年)出土了豬骨、酒的殘留物、人工栽培稻的碳化顆粒。與其生活時代相同、距離相近的西平縣謝老莊遺址,發掘出目前已知的東亞最早水井和完整汲水器”結合所學可知,賈湖遺址有豬骨說明有一定家畜養殖,有人工栽培的碳化顆粒說明有原始農業,謝老莊遺址有完整汲水器和水井,這些都反映出當時人們的生活有相對穩定的家畜養殖、農業生產以及取水設施等,能夠體現出新石器時代生活較穩定,C項正確;多元一體格局強調的是多種文化元素逐漸融合形成一個整體,題干只是在介紹不同遺址的文化發現,排除A項;題干中僅分別闡述了兩個遺址的出土情況,并沒有任何信息表明兩個遺址之間有文化交流的跡象,排除B項;早期國家初始形態形成需要有諸如城址、階級分化、公共權力等多方面的特征,排除D項。故選C項。2.D【解析】根據材料“與王者垺(等同)富”“商人結交諸侯,干預政治,權勢很大”及所學可知,戰國時期,商品經濟發展,不少商人聚集大量財富,實力增強,在政治上發揮著一定的影響力,D項正確;漢武帝時期,實行鹽鐵官營制度,排除A項;春秋戰國時期,周王室日益衰微,分封宗法制逐漸走向崩潰,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商人壟斷地方權力”的說法與題干及史實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3.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三省六部制有明確的運作程序,無論是下行程序還是上行程序都有章可循,分工明確,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約,使中央行政體系更加趨于完備和規范,D項正確;中國古代隋唐時期是封建專制社會,三省六部制是為了加強君主專制,服務于封建統治,并非民主政治機制,排除A項;三省六部制將相權一分為三,三省長官都是宰相,相互牽制和監督,實際上是削弱了宰相的行政決策權,排除B項;三省六部制是中央官制,主要是調整中央機構之間的關系,加強君主專制,與加強對地方的控制無關,排除C項。4.D【解析】材料“戰勝疫情、國泰民安”等詮釋的是中國傳統文化在當今社會發揮新作用,體現中華文化的繼承和發展,D項正確;“三兔共耳”是隋朝敦煌壁畫中佛教圖案“三兔蓮花藻井”,“玉兔搗藥”是道教紋飾,二者表達人們的美好祝愿,而非相互之間的影響,排除A項;“源遠流長”與材料寓意不符,排除B項;材料中的郵票藝術作品是傳統文化與當代疫情結合,但未體現高于生活,排除C項。故選D項。5.A【解析】據本題材料信息可知,明清監察制度從御史臺到督察院,實現了司法和行政的結合,對地方的監察職責日益加重,體現了監察制度從分散到集中,從單一到多元的發展趨勢,A項正確;行政監察與司法監察并舉,說明權力不斷擴大,排除B項;為避免監察機構重疊,提升監察機關職能,改變六科給事中制度對皇權的制約,把專察六部的六科合并于都察院,實現了科道合并、臺諫合一,排除C項;D項是明清時期都察院演變的影響而非趨勢,排除D項。故選A項。6.B【解析】據材料可知,嚴復“贊同斯賓塞關于人類社會也適應天演之普遍的客觀規律”的目的是告誡國人不思變,會亡國滅種,提出“任人為治”“與天爭勝”的主張,意圖喚醒國人奮起努力保全自己的民族,喚醒人們的競爭觀和進步觀念,促進國人民族意識覺醒和救亡運動的發展,B項正確;彌補斯賓塞社會進化論的缺陷是手段,不是目的,排除A項;引進并推介赫胥黎生物進化論是手段,不是目的,排除C項;嚴復“重視人在進化過程中作用”,發揮“人治”作用,改變中國自身的惡劣處境,實現救亡的需要,并非是借助西方思想宣揚人文主義,排除D項。故選B項。7.D【解析】根據圖表可知1980年-2018年我國工業制成品出口比重總體呈上升趨勢,初級產品出口比重下降,說明此時我國這些初級產品用于工業制成品的原料,體現了我國工業化水平的提升,D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工業制成品、初級產品進出口的比重問題,而工業體系除工業生產單位外還包括研究單位和為生產廠礦服務的物資調運、產品銷售服務等輔助單位,僅從圖表所給的工業制成品和初級產品進出口比重變化無法得出國家工業體系完備的結論,排除A項;社會主義建設進入新時代是在2012年中共十八大召開,無法解釋2012年之前和2018年比重變化,排除B項;經濟貿易往來不僅僅包括工業制成品,它涵蓋多種類型的交易活動,而且從圖表中也看不出國內外經濟貿易往來情況,排除C項。故選D項。8.D【解析】根據材料“《梨俱吠陀》”“吠舍主要從事土地耕種”“沒有土地,只能在農村當佃、雇農,或在城市從事屠宰等“不潔'行業的人,充當仆役或奴隸”“婆羅門則任職祭司”可知,種姓制度與所屬階層的職業緊密聯系,是維護高等種姓特權的工具,D項正確;“一手史料”說法錯誤,其屬于文學作品,排除A項;經濟基礎是造成社會矛盾的根源,并非材料現象,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佛教,排除C項。故選D項。9.C【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7世紀至8世紀日本模仿唐朝貢舉制,12世紀中斷,1792年恢復的考試制度也已變味,這說明貢舉制在日本發展并非一帆風順,側面反映出日本傳統政治勢力強大影響其推行,即日本傳統政治勢力強大,C項正確;唐朝制度傳入后,日本結合國情調整,如律令制與貴族制并存,并非全盤照搬,排除A項;貢舉中斷后考試轉為嘉獎,對象多為武士子弟,平民教育未普及,排除B項;世襲制盛行阻礙階層流動,貢舉中斷后更強化了固定等級,排除D項。故選C項。10.A【解析】題干中提到隨著人口、城市、貿易發展,貨幣流通速度提高,貴金屬流向東方(即貴金屬存量并非充斥歐洲市場),信貸使用范圍擴大等諸多因素,這些因素共同哄抬起16世紀歐洲的物價,這表明“價格革命”是在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產生的,A項正確;貴金屬大量流入與材料“貴金屬在歐洲的存量并沒有......充斥整個歐洲市場”矛盾,排除B項;影響中國明朝是價格革命的間接后果,非材料解釋其成因的核心,排除C項;資本原始積累是價格革命引發的后續影響,與題干要求分析原因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11.B【解析】材料涉及英國、法國在北美、印度等地的爭奪及其結果,因此,其戰爭的實質是爭奪世界殖民霸權,B項正確;“野蠻性”在材料沒有直接體現,排除A項;當時法國尚未成為資本主義國家,排除C項;爭奪歐洲大陸霸權在材料沒有體現,且材料主要涉及殖民地的爭奪,排除D項。故選B項。12.C【解析】根據材料概括可知:13-17世紀王權呈上升趨勢,原因是經濟上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新興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希望王權強大以保障其利益;宗教改革打擊了教會勢力,使王權擺脫教會過多束縛,王權得以強化,即13-17世紀上升期得益于經濟增長與宗教改革的推動,C項正確;8-13世紀王權下降,莊園經濟分散性雖有影響,但并非主要原因,此時期封建割據嚴重、教會勢力強大等因素,對王權削弱作用更突出,排除A項;17-18世紀王權下降,根源是資本主義發展,資產階級力量壯大,啟蒙運動興起,要求推翻封建王權,建立資產階級政權,文藝復興主要在14-17世紀,重點是沖擊神學世界觀,與17-18世紀王權下降沒有直接因果關系,排除B項;13-18世紀,王權變化受多種因素影響,如經濟發展、思想解放運動、政治變革等,并非僅受封建領主勢力消長影響,排除D項。故選C項。13.C【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這些工業實驗室將科技、生產、資金結合在一起,加速了科技成果向生產的轉化,C 項正確;材料未體現科學技術在實際情況下的應用,排除A項;實驗室的成立有助于自然科學的發展,但材料信息與此無關,排除B項;材料無法體現當時社會經濟結構的改變,排除D項。故選C項。14.B【解析】據材料可知德國代表的這番言論反映出《凡爾賽和約》對德國的苛刻處置,可能導致德國民眾的不滿和反抗情緒,從而為新的國際沖突埋下禍根,B項正確;德國代表的反對態度不能直接等同于堅決反對,這種表述不夠準確和全面,排除A項;題干中并未提及《凡爾賽和約》對協約國國力恢復的相關內容,所以該選項與題目無關,排除C項;題干重點是德國代表對和約影響德國民生的擔憂,而非直接表明刺激了德國人民民族意識的覺醒,排除D項。故選B項。15.B【解析】分析表格中的數據可知,1966-1985年,蘇聯的工農業總產值平均增長率呈下降趨勢,結合所學知識,這一時期主要處于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期,雖然勃列日涅夫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但都沒有突破蘇聯模式的束縛,改革成效甚微,蘇聯國民經濟弊端積重難返,工農業總產值平均增長率日益下降,B項正確;國民經濟比例失調是蘇聯經濟發展的特征,不是原因,排除A項;美蘇爭霸的影響是外部因素,主要原因,排除C 項;這一時期主要處于勃列日涅夫執政時期,與戈爾巴喬夫改革關系不大,排除D項。故選B項。16.A【解析】世界各國面臨存在貧困饑餓肆虐以及武器生產銷售過度的問題,各國需要改變以往的爭吵方式,共同應對,體現了南北之間具有共同利益,A正確;題干主要是在描述世界面臨的貧困、饑餓和武器泛濫等問題,沒有任何關于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的具體表現或相關描述,排除B;題干主要是在描述世界面臨的貧困、饑餓和武器泛濫等問題,沒有涉及國際科技競爭方面的信息,無法從材料中推斷出國際科技競爭處于白熱化狀態,排除C;綱領指出世界存在貧困饑餓肆虐以及武器生產銷售過度的問題,未指明這是國際秩序造成的,排除D。二、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4小題,17題14分,18、19題12分,20題14分,共52分)17.(14分)(1)“近世”:指中國社會內部自發演進的階段,以唐宋變革為起點,強調社會結構、經濟形態和文化發展的內生性轉變。(3分)“近代”:指中國受西方工業革命沖擊后被迫卷入世界體系的階段,以外源性變革為特征,強調西方工業化對中國傳統社會的顛覆性影響。(3分)[評分建議]學生合理利用材料,可給4分。(2)與“近世”對應的轉變時期:政治:科舉制完善,世家大族衰落,官僚政治取代門閥政治。經濟:商業都市興起,市坊界限打破,紙幣出現。文化:理學興起,活字印刷術發明,市民文學發展。社會:農民人身依附關系松弛,租佃制普及,市民階層形成。(4分,任答2點即可)與“近代”對應的轉變時期:政治:主權喪失,傳統朝貢體系崩潰。經濟:自然經濟解體,通商口岸開放,近代工業萌芽。文化:西學東漸,新式學堂和報刊出現。社會:社會性質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農民起義與革命運動興起。(4分,任答2點即可)【解析】(1)根據材料一“唐代為“中世”社會之結束,宋代為“近世'社會之開始”以及材料中提到“近世”的特征包括科舉官僚興起、農民地位變化、城市商業發展、文化進步和邊疆民族吸收中原文明,并結合所學知識唐宋變革論可知,“近世”是日本學者基于中國社會內部演變提出的分期概念,屬于內生性社會轉型,由此可得出,“近世”指中國社會內部自發演進的階段,以唐宋變革為起點,強調社會結構、經濟形態和文化發展的內生性轉變。根據材料二“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放置于第一次鴉片戰爭......歐洲產生了工業革命,對中國產生很大影響”可知,“近代”則與西方工業革命后的影響有關,特別是鴉片戰爭后中國與西方的新關系,并結合所學知識,鴉片戰爭后中國被迫開放,“近代”是中國學者以外來沖擊為標志的分期概念,強調外源性現代化進程,由此可得出,“近代”指中國受西方工業革命沖擊后被迫卷入世界體系的階段,以外源性變革為特征,強調西方工業化對中國傳統社會的顛覆性影響。(2)根據材料一“科舉官僚興起,世家大族衰落”并結合所學知識宋代“取士不問家世”,可得出,科舉制完善,世家大族衰落,官僚政治取代門閥政治;根據材料一“城市形態變化,發展出“商業都市”并結合宋代開封的商業繁榮,可得出,商業都市興起,市坊界限打破,紙幣出現;根據材料一“哲學、文學、科學都有顯著進步”并結合活字印刷術、《夢溪筆談》等史實,可得出,理學興起,活字印刷術發明,市民文學發展;結合所學知識宋代社會的變化,可得出,農民人身依附關系松弛,租佃制普及,市民階層形成。與“近代”對應的轉變時期:根據材料二“第一次鴉片戰爭后......歐洲工業革命對中國產生很大影響”并結合《南京條約》內容,可得出,主權喪失,傳統朝貢體系崩潰;結合洋務運動的興起和民族工業的發展,可得出,自然經濟解體,通商口岸開放,近代工業萌芽;根據材料二“工業革命對中國影響顯著”并結合所學知識,西方思想的傳入以及洋務運動對西方科技的學習,可知,西學東漸,新式學堂和報刊出現;結合所學知識,近代中國社會性質的變化,以及救亡圖存的史實,可得出,社會性質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農民起義與革命運動興起。18.(12分)示例:論題:地理與新航路:西方崛起的重要推力闡述:15世紀末16世紀初,歐洲商品經濟發展,對黃金、香料需求激增,加之奧斯曼帝國阻斷傳統商路,歐洲人迫切尋求新航路。此時,歐洲的地理條件為其航海探索提供了便利,伊比利亞半島瀕臨大西洋,航海技術與造船術的進步,使西方具備了遠洋航行的能力,新航路開辟成為歷史轉折的關鍵節點。地理因素使西方更易抵達美洲,新航路開辟后,海權地位凸顯。葡萄牙、西班牙率先開辟新航線,控制海上要道,通過殖民擴張掠奪美洲金銀、建立種植園經濟。隨后,荷蘭、英國等國加入,海上貿易網絡逐漸形成,大西洋貿易圈帶動了西方商業革命與價格革命,加速資本原始積累。而東方國家如中國,明清時期實行海禁與閉關鎖國,忽視海洋權益;奧斯曼帝國雖處陸權要沖,但未能有效發展海權。海權主導的時代,西方借助海洋優勢崛起,東方因陸權思維與海洋政策滯后而衰落,全球格局“西升東降”。綜上,地理條件為西方航海探索提供基礎,新航路開辟后海權興起,西方憑借海洋優勢走向世界,推動自身經濟、政治變革,在全球競爭中占據先機。這一歷程深刻表明,歷史發展中地理環境與關鍵歷史事件(如航海探索)的結合,對區域興衰與世界格局演變產生了深遠影響。【評分標準】一等 (10~12分) ①論題明確且高度契合材料核心(如“新航路開辟促使全球格局西升東降”)。 ②闡述多角度展開(涵蓋經濟、政治、國際關系等),史實準確豐富(如西方殖民掠奪、三角貿易、中國海禁政策等),邏輯嚴密。 ③總結升華到位,深化對論題的理解。 ④表達清晰流暢,無明顯表述錯誤。二等 (6~9分) ①論題較明確(如“新航路開辟影響東西方發展”),但精準度稍欠。 ②闡述有一定角度,史實較準確但不夠全面深入,邏輯較清晰(如提及西方殖民但未細致分析貿易對東西方的不同影響)。 ③有總結但不夠深刻。 ④表達基本清楚,偶有表述問題。三等 (3~5分) ①論題基本明確但模糊(如“新航路開辟有重要作用”)。 ②闡述角度單一,史實錯誤較多或論據匱乏(如僅簡單提及西方到美洲,未準確說明殖民活動),邏輯不夠清晰。 ③總結不明顯或流于形式。 ④表達存在較多錯誤,影響理解。四等 (0~2分) ①論題不明確或偏離材料(如完全脫離“地理與新航路對東西方格局影響”)。②闡述混亂,史實錯誤嚴重(如將新航路開辟時間、國家等基本史實弄錯)。 ③無總結,表達難以理解。19.(12分)(1)朝代:西漢。(2分)作用:歷史上:“絲綢之路”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今天:是促進沿線各國繁榮發展的重要紐帶。(4分,任答2點即可)(2)特點:以東南沿海港口為起點;貿易范圍較廣;出口貨物以手工業品為主,進口以原料、貴重奢侈品為主。(4分,任答2點即可)原因:地理環境。(2分)【詳解】(1)根據材料時間“2000多年前”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漢時期開通古絲綢之路。作用:根據材料“是促進沿線各國繁榮發展的重要紐帶。是東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可分析出“絲綢之路”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對當今的影響是促進沿線各國繁榮發展的重要紐帶。(2)特點:根據材料“唐朝以來海上絲綢之路以中國的揚州、明州(寧波),泉州、番禺(廣州)為起點”可分析出以東南沿海港口為起點;根據材料“運輸瓷器、糖、五金等出口貨物”“香料、藥材、寶石等進口貨物”可分析出出口貨物以手工業品為主,進口以原料、貴重奢侈品為主。原因:根據材料“主要是因為中國東南沿海山多平原少,內部往來不易,因此許多人便積極向海上發展”可知,是地理環境促使唐朝海上絲綢之路興盛。20.(14分)(1)變化:由教會救濟為主到政府救濟為主,再到發揮多種力量的作用;由注重實物救助到實物與精神救濟并重。(2分,任答1點即可)條件:“二戰”后英國民主政治不斷完善;“二戰”后資本主義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進步;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發展。(4分,任答2點即可)(2)背景:工業革命中形成福利保障計劃;凱恩斯主義的盛行;20世紀70年代西方國家出現經濟“滯脹”新自由主義思想的興起。(4分,任答2點即可)相同:因時而變;政府干預與市場相結合;覆蓋面廣。(2分,任答1點即可)不同:西方福利制度,福利分配是國家實施社會控制的手段,具有政治性;中國福利制度具有普遍性,服務于國家發展戰略需要。(2分)【解析】(1)本題是對比類、背景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近現代(英國)。第一小問指出英國近代以來養老救濟工作的變化,據材料一從“中世紀,英國王權弱小,教會承擔了養老救濟的主要工作”到“1834年,英國設置濟貧院,主要由政府承擔保障老年人的生活物資救濟工作”再到二戰后“發揮個人、國家、社會等多種力量的作用,使英國養老制度逐步得到完善”信息可得出由教會救濟為主到政府救濟為主,再到發揮多種力量的作用;據材料一“教區教會經常給貧困老人以實物援助”到二戰后“英國議會通過以《國民保險法》為核心的一系列保障社會福利的法案,重視老年人的物質保障和精神健康”信息可得出由注重實物救助到實物與精神救濟并重。第二小問分析“二戰”后英國養老制度得以完善的主要條件,結合多學知識可知,政治上,英國的民主政治不斷發展完善;經濟上,資本主義經濟的恢復和發展;科學技術上,伴隨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發展進步,經濟進一步發展;二戰后資本主義國家進入到國家壟斷資本主義階段。(2)本題是背景類、對比類材料分析題。時空是:現代(中國與西方)。第一小問概括西方福利制度演變的背景,據材料二“在發達國家工業革命的過程中,工人階級相對于農民階級,較早獲得了福利保障計劃”可得出工業革命的展開;據材料二“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凱恩斯主義”可得出凱恩斯主義的盛行;據材料二“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美國與英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開始實行政策轉向,拋棄凱恩斯主義的遺產,轉而擁抱新自由主義經濟政策”可得出新自由主義思想的興起;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可知,20世紀70年代西方國家出現經濟“滯脹”。第二小問分析西方福利制度同中國福利制度的異同,相同之處:根據材料二中“20世紀80年代以來,以美國與英國為代表的西方發達國家開始實行政策轉向”和“改革開放之后,市場經濟的發展、國有企業的轉型以及人民公社的解體,改變了原有福利分配的基礎與結構”可以得出因時而變;根據材料二中“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政治轉型、經濟危機與公民權利運動共同改造了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和“建立起由政府、市場和個人共同承擔的福利制度”可以得出政府干預與市場相結合;由材料二“在城市建立與實施最低生活保障、公共醫療改革、養老金制度、失業保障、工傷保險等,在農村建立起農村大病醫療保險、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最低生活保障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以得出覆蓋面廣。不同之處:據材料二“廣泛地介入公民社會權利的保護過程““在發達國家工業革命的過程中,工人階級相對于農民階級,較早獲得了福利保障計劃”可以得出西方福利制度中的福利分配是國家實施社會控制的手段;據材料二“然而民主政治下的政黨競爭誘使執政黨通過增加公共福利開支,以贏得選舉”可以得出具有政治性;據材料二“城市與農村地區逐步建立起由政府、市場和個人共同承擔的福利制度”可以得出中國福利制度具有普遍性;據材料二“國家在繼續完善落后地區基礎設施的同時......創新之路”可以得出服務于國家發展戰略需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