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太原五中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高一年級5月月考歷 史考生注意:1.本試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100分,考試時間75分鐘。2.答題前,考生務必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將密封線內項目填寫清楚。3.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請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4.本卷命題范圍:《中外歷史綱要》(下)第1-14課。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1982年,考古學家在土耳其西南海岸發現了一艘公元前1300年的沉船,從船上打撈出10噸塞浦路斯黃銅、24根努比亞烏木、200塊美索不達米亞玻璃生料、140個迦南(西亞地區)儲藏罐、數把意大利和希臘匕首,還有一捆巴爾干古權杖。這反映出當時A.土耳其手工業文明的先進 B.區域文明存在著一定交流C.古代歐亞非海上商路發達 D.戰爭推動文明交往的擴大2.據北非巴格拉達斯河谷的銘文記載,羅馬帝國時期,皇帝規定當地新開墾的無花果園和葡萄園免除5年的稅賦,在未開墾土地上種植橄欖免除10年的賦稅。到期后,則按照當地慣例繳納收成的三分之一給承租人或管理人。羅馬帝國這一舉措旨在A.加速被征服地區經濟開發 B.促進經濟交流C.緩和北非社會的階級矛盾 D.鞏固殖民統治3.11世紀,諾曼公爵威廉一世征服英格蘭后,重置伯爵領,僅在邊陲要地設置伯爵負責戍邊;同時直接任命諾曼貴族為各地郡守,郡守也由地方輔官轉變為地方行政、財政、軍事、司法上的主要責任人。威廉一世的這些改革A.有助于促進封建王權的強化 B.動搖了封君封臣制度的根基C.實現了中央對地方直接管理 D.導致了階級矛盾的日益激化4.2016年,印尼科學家發現馬達加斯加梅里納人的亞洲基因主要來自東南亞加里曼丹的班查爾人,他推測班查爾人應該是在公元10世紀左右隨著室利佛逝(位于馬來群島的海上強國)的商隊抵達馬達加斯加。這可用來說明A.商業貿易發展改變了非洲種族結構 B.區域經濟交流影響社會發展C.室利佛逝商隊與非洲商業貿易頻繁 D.馬達加斯加是亞非貿易樞紐5.下面分別為中世紀歐洲世界的示意圖和1575年比利時奧特柳斯繪制的世界地圖。這一變化可用于說明A.地理科學在歐洲的地位日益提高 B.歐洲社會已脫離宗教的思想束縛C.新航路開辟豐富了人類地理認知 D.歐洲人殖民世界的野心由來已久6.16世紀初,西班牙港口塞維利亞擁有手工作坊和手工工場6000家,紡織工人13萬。16世紀中葉,托勒多有3000家絲織手工工場,絲織業雇傭工人數從1525年1萬人發展到5萬人。此外,造船、制革、制帽、武器制造等行業也很興盛。這些現象源于西班牙A.價格革命的影響 B.手工業技術的革新C.封建勢力的壯大 D.海外市場逐漸擴大7.伏爾泰認為,“上帝的智慧向人類的感官和理智所展示的秩序,向他們提供了一種平等的和共同的行為規范,不分種族和宗派去引導著他們走向完美的幸福。”他甚至說,與基督教相比,“我們應贊賞中國人的兩點長處:既譴責異教徒的迷信,也譴責基督教徒的習慣做法。”由此可知,伏爾泰A.利用外來文化改造法國 B.致力于中西文化的融合C.尚未擺脫天主教的束縛 D.強調宗教的理性和包容8.法國大革命初期,為調動民眾的革命力量,法國政府實行了權力下放,對地方行政采取放任態度。1792年共和制確立后,中央政府又加強對地方的控制;1799年拿破侖上臺后建立了軍事獨裁統治。這些舉措A.反映了法國革命倒退 B.體現了封建思想深厚C.有利于鞏固革命成果 D.導致拿破侖帝國瓦解9.亞伯拉罕·林肯在競選州議員時曾說:“一家自相紛爭必長久不了,······我不期望聯邦解體-我也不期望這個家庭敗落-但我確實期望分裂的局面將會終止。要么全部變成這一種東西,要么全部變成另一種東西。”林肯這一言論發表的社會背景是A.州權主義觀念盛行 B.民主共和政體的搖搖欲墜C.種族主義思想興起 D.奴隸制存廢問題愈演愈烈10.1835年,英國東北部紐卡斯爾附近的煤礦發生瓦斯爆炸,井下101名礦工死亡,其中75人為童工;1838年,英國北部的一家煤礦發生灌水事故,導致了11名8~16歲的女孩和15名9~12歲的男孩死亡。這可用于說明當時A.社會勞動力匱乏問題的嚴峻 B.工人階級政治經濟權利有限C.童工是工業革命的重要支柱 D.工業化引發了新的社會問題11.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寫道:“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生活)需要的資料······這是人們從幾千年前直到今天單是為了維持生活就必須每日每時從事的歷史活動,是一切歷史的基本條件。”這一論述A.全面闡述了科學社會主義的原理 B.彰顯了唯物主義的史學思想C.揭露了資本主義制度剝削的秘密 D.揭示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12.下表所示為巴黎公社成立后實施的舉措。這些舉措范圍 舉措簡介經濟 實施8小時工作制;禁止雇主以任何理由對工人隨意罰款和克扣工資,把一切關閉的工廠都交給工人協作社管理軍事 頒布《給予前線受傷的公社社員撫恤金的法令》《發給國民自衛軍陣亡軍人家屬撫恤金的法令》教育 興辦職業學校,使學生可以短時間內掌握一兩門能為社會服務的技能A.利于增強民眾對新型政權的認同 B.踐行了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C.徹底鏟除了資產階級統治的土壤 D.旨在推動社會生產力的提高13.“在《不列顛在印度的統治》一文里,馬克思認為英國的殖民入侵所帶來的棉織品以及以蒸汽機為核心的現代工業摧毀了印度的經濟基礎,其結果是印度甚至亞洲爆發了一場“社會革命'。”對此理解正確的是A.印度社會進步受到殖民政策阻礙 B.經濟結構變動導致民族國家產生C.殖民入侵客觀上推動了民族覺醒 D.英國殖民統治方式呈現出多樣性14.1906年8月,伊朗國王穆扎法爾丁被迫實行改革,召集國民協商會議制定憲法,并宣布實行憲政。同年12月,伊朗通過了歷史上第一部憲法,實行君主立憲制,確立了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權分立的原則。由此可知,伊朗立憲革命A.缺乏廣泛群眾基礎 B.建立了資本主義民主國家C.實現了民族的獨立 D.推動了國家的近代化轉型15.下表是發生于19世紀部分非洲國家發生的事件。這些事件的爆發國家 概況阿爾及利亞 1830年,法軍侵入阿爾及利亞之后,抗法斗爭的怒火到處燃燒,廣大農民、牧民以及部分小封建主與法軍展開英勇斗爭埃及 英、法利用埃及的財政危機,將埃及變成了半殖民地。1879年,埃及出現了非洲第一個政黨-祖國黨,提出“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的斗爭口號蘇丹 1881年起,馬赫迪起義軍以宗教為旗幟,吸引了眾多蘇丹人民與英國侵略者進行了長期的武裝斗爭埃塞俄比亞 1894年,意大利軍隊入侵埃塞俄比亞。埃塞俄比亞皇帝孟尼利克二世號召人民與意大利軍隊展開頑強的斗爭,還學習和借鑒西方軍事戰術,制定了適合本國的作戰方案A.幫助大多數地區免于淪為殖民地 B.沉重打擊了法西斯侵略勢力C.實現了非洲國家向民主制的轉型 D.利于非洲民族獨立意識增長16.20世紀初,德國積極開拓海外市場,試圖打破英國的貿易壟斷,并把英國視為“日益衰落的國家”;法、德因普法戰爭埋下了深刻的仇恨種子;德俄間貿易摩擦不斷,奧匈帝國與俄國在巴爾干半島斗爭日益嚴峻。這些揭示了一戰爆發的根源是A.巴爾干地區“火藥桶”的引爆 B.帝國主義國家經濟政治發展不平衡C.老牌帝國對新興帝國的挑戰 D.歐洲列強間不同利益集團逐漸形成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包括4小題,第17題14分,第18題12分,第19題14分,第20題12分,共52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16~17世紀歐洲對美洲、非洲的殖民貿易主要以各類三角貿易為基礎。三大洲間的商品流動主要以各種各樣的三角貿易為主要形式,如歐洲-非洲-西印度群島、北美洲-非洲-西印度群島、北歐 北美-南歐,以及北歐-南美-南歐等。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奴隸貿易,成為跨大西洋貿易的基礎,并在18世紀達到高峰。在第一個三角貿易中,歐洲殖民者將非洲黑奴運往西印度群島從事農業生產,再將生產出的蔗糖和煙草運往歐洲,同時將非洲黑奴直接運回歐洲交易,換成可用于購買西印度群島產品的資金。在第二個三角貿易中,殖民者將北美的礦產換成非洲的黑奴,將黑奴運往西印度群島從事農業生產,再將西印度群島的農產品與北美的礦產交換。在第三個三角貿易中,殖民者將北歐的工業制成品換成北美的魚、肉、木材和谷物,接著又換成南歐的葡萄酒和水果。在第四個三角貿易中,北歐的羊毛紡織品、金屬制品和魚類產品被運往南美,換成蔗糖、棉花、煙草、白銀等,這些商品又被帶回南歐,換成胡椒、葡萄酒等。-摘編自寧凡《近代歐洲殖民貿易中的商品流通趨勢》材料二在太平洋東岸的美洲大陸,入侵的西歐殖民者斬斷了印第安文明的發展進程,從而把它納入世界經濟和文化的環流體系中。另一方面,在太平洋西岸的中華大地上,明清兩代的經濟文化發展顯著,特別是絲織業和陶瓷業處于世界先進行列,其產品技術工藝精湛,質地優良,早已遠銷歐亞大陸。與此同時,明清政府有限地開放海禁,為太平洋地區的貿易文化交流提供了可能性。西班牙在1565年把菲律賓變為它的殖民地,為經濟交流提供了可靠的中轉站。這樣,西班牙在太平洋地區建立了一個貿易循環體系,這就是所謂的馬尼拉帆船貿易。-摘編自劉文龍《馬尼拉帆船貿易-太平洋絲綢之路》(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16~18世紀大西洋貿易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述太平洋貿易興起的條件及意義。(8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隨著近代歐洲自然科學和生命科學研究的興起,崇尚科學知識逐漸成為時代潮流。理性主義哲學理念為法國啟蒙運動奠定了基石,這種17世紀的形而上學倡導普遍懷疑,同時兼具整理科學知識的風尚,以狄德羅主編的《百科全書》為中心,匯聚了一個“百科全書派”,他們強調理性能力在社會生活中的作用,彰顯了法國啟蒙思想的知性維度。同時,法國啟蒙思想家對科學知識的關注逐漸擴展到宗教和政治領域,他們開始用理性來審視現實、批判傳統,由以啟發民智,使理性的自然光亮照向這個哲學的時代,從而彰顯了啟蒙思想的激進維度。舊制度被啟蒙思想指導的行動摧毀了,社會契約和現代民主觀念開始深入人心。-摘編自臧峰宇《法國啟蒙運動與馬克思的人類解放理論》材料二“英國狂熱”是在18世紀法國出現的一個詞。不僅在社交禮儀、行為舉止、服飾穿著、文學品味、休閑娛樂等方面顯著可見,對英國的欣賞亦進入政治思想領域。1789年5月三級會議召開前夕,對于飽受舊制度下種種弊病的困擾,竭力思索一個歷史悠久的國家如何進行改革,以及如何確定未來發展方向等重大問題的法國人而言,英國制度得到部分改革派人士的推崇。隨著三級會議向國民議會的轉變,“崇英”進入制度設計層面,由此是否仿效英國成為法國人不得不予以回應的議題。1789年出現過一個非常短暫的“英國迷”時刻,它起始于7月14日推崇英國式君主制的國民議會代表人選在當天誕生的首屆憲法委員會中當選并成為多數派,結束于9月12日他們從憲法委員會辭職退出。-摘編自李倩《法國大革命時期“英國迷”的政治主張及其實質》(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啟蒙思想對法國社會的影響。(6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歸納18世紀法國出現“英國狂熱”的原因。(6分)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1915年,德軍在西線的伊普爾戰役中首次使用了毒氣,造成對方重大損失;戰爭加速了飛行器的發展,飛機被用于對地攝影偵察、指揮炮火射擊;德國人使用飛艇轟炸英國;潛水艇則是這次戰爭中最具破壞力的新式武器,德軍的潛水艇在海戰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雖然德國軍事技術比較先進,但協約國的整體科技實力強于同盟國。1917年4月6日,旁觀兩年多的美國,在德國無限制潛艇戰的逼迫下對德宣戰。6月派出以潘興為司令的歐洲遠征軍到歐洲參戰,美國參戰極大地加強了協約國集團的力量。在美國參戰的影響下,許多國家紛紛放棄中立政策,對同盟國宣戰。1918年11月11日清晨,隨著德國簽署停戰協定,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摘編自劉芃 朱漢國《歷史學習精要》等材料二名稱 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特點 力量失衡形成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的巴黎和會(1919年)和華盛頓會議(1921年)內容 確立帝國主義在歐洲、遠東和太平洋地區的秩序實質 帝國主義瓜分世界的體系(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戰協約國勝利的原因。(6分)(2)結合所學知識,從世界大戰的角度,簡述對國際格局演變的認識。(要求:觀點明確,史論結合,表述清晰)(8分)20.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下表是部分學者關于拉美獨立運動爆發原因的看法。學者 著作 觀 點托馬斯·E·斯基德莫爾等 《現代拉丁美洲》 僅僅歐洲的啟蒙運動和美國革命的榜樣都不會在西班牙美洲殖民地誘發起義,如果沒有拿破侖的干預,西班牙美洲殖民地或許會繼續在西班牙的統治之下直到19世紀約翰·埃德溫·法格 《拉丁美洲通史》 拿破侖的侵略戰爭引起西葡宗主國內部發生混亂,是拉丁美洲獨立運動爆發的直接原因萊斯利·貝瑟爾 《劍橋拉丁美洲史》 卡洛斯三世的改革不僅促進了拉美殖民地的社會經濟發展,同時也引發了宗主國與殖民地的矛盾與沖突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以“拉美獨立運動”為主題,自擬論題,并加以闡述。(要求:表述成文,持論有據;論述充分,邏輯清晰。)太原五中2024~2025學年第二學期高一年級5月月考·歷史參考答案、提示及評分細則1.B 根據材料可知,在公元前1300年前的一艘沉船上,發現了產自南歐塞浦路斯、巴爾干,西歐意大利以及西生產,排除A項;材料不涉及當時海上商路的具體情況,只能反映出存在一定的跨區域交流,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海上商業貿易,與戰爭無關,排除D項。2.D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土地開墾需要勞動力,羅馬帝國減免賦稅鼓勵開荒種植,使得當地的居民有工作可做,從而減少失業和社會動蕩因素。而且,讓承租人或管理人負責稅收事務,有助于明確責任,維護當地的生產和社會秩序,從而加強羅馬帝國對該地區的殖民統治。農業的發展可以使北非地區與羅馬帝固殖民統治,故選D項。加速北非地區經濟開發的目的是為了維護自身的殖民統治,排除A項;材料只涉及鼓勵北非當地農業發展,與經濟交流無關,排除B項;材料中鼓勵北非經濟開發雖然有利于緩和當地的階級矛盾,但這一舉措仍是服務于殖民統治的需要,排除C項。3.A 根據材料可知,諾曼公爵威廉一世征服英格蘭后,以自己領地的貴族填充英格蘭地方行政體系,并讓其成為地方主導力量;威廉一世還重置了伯爵領,將伯爵分封在邊陲地方,這有利于削弱地方割據勢力的力量,然伯爵領的設置有所改變,郡守的職責也發生了變化,但封君(國王)和封臣(伯爵、郡守等貴族)之間的封土關系并沒有被廢除。且威廉一世的改革實際上是在重新調整封臣之間的權力分配,而不是完全打破封君封臣制下嚴格的等級秩序,排除B項;在封君封臣制下,由于分封結構的層級性、封臣的相對獨立性以及信息和交通條件的限制,國王對地方實行的是間接管理,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統治集團內部權力的調整,與階級矛盾變化無關,排除D項。4.B 根據材料可知,隨著亞非商業貿易發展,出現東南亞人口流向非洲的現象,使非洲出現了亞非混血,這反映出區域經濟交流對非洲社會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影響,故選B項。材料反映的是,隨著商業貿易產生的區域人口遷徙,對加梅里納人的人口基因產生了一定的影響,而非“改變了非洲種族結構”,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室利佛逝的商隊與馬達加斯加地區商業貿易的次數,無法得出“頻繁”的結論,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亞洲與非洲各地商業貿易往來的對比,無法得出“馬達加斯加是亞非貿易樞紐”的結論,排除D項。5.C 根據材料可知,中世紀歐洲人的世界認知只有亞、歐、非三大洲;至16世紀時期,歐洲人的全球認知又增添了美洲、澳洲等,結合16世紀前后新航路開辟的歷史可知,這一變化反映了新航路開辟豐富了人類的地理認知,故選C項。地圖繪制并不能完全代表地理科學,且材料反映的是當時歐洲人世界觀的變化,與地理科學的社會地位變化無關,排除A項;16世紀的地圖雖然沒有體現宗教因素,但這主要是人類地理認知豐富而出殖民的野心,排除D項。6.D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6世紀初,隨著西班牙的殖民擴張,商業貿易范圍擴大,商品種類和流通量大幅增加,促使國內的手工作坊和手工工場生產規模迅速擴大,以滿足不斷擴大的海外市場的需求,故選技術的革新,B項因果倒置,故排除;商業貿易的繁榮會促進資本主義加速發展,封建制度進一步崩潰,排除C項。7.D 根據材料可知,伏爾泰提到“上帝的智慧向人類的感官和理智所展示的秩序”,這暗示了他認為宗教的真理可以通過人類的感官和理性來感知和理解。他強調了一種“平等的和共同的行為規范”,這種規范不分種可以遵循相同的道德規范,共同追求幸福。他指出中國人“既譴責異教徒的迷信,也譴責基督教徒的習慣做法”,這實際上是在贊揚中國人對宗教的理性態度,故選D項。伏爾泰雖然對外部文化有所借鑒,但材料中并未明確提及他要用外來文化來改造法國,A項說法過于片面,排除;材料中并未提及伏爾泰“致力于中西文化天主教)持批判態度,他贊賞中國人的宗教態度正是因為他們既反對異教徒的迷信,也反對基督教徒的某些習慣做法,這顯示出他對傳統宗教的超越,排除C項。8.C 根據材料“調動民眾的革命力量”“加強對地方的控制”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央集權在法國革命時期經歷了從下放到重建的發展過程,這與各個階段不同的革命任務有關,革命初期權力下放,有助于推翻特權等級社會,并有效限制王權;1792年以后,中央集權得以重建,緣于戰爭與內亂,君主制的廢除也清除了組建強日益演化為鞏固權力的統治工具,這都有助于鞏固革命成果,故選C項。材料是革命進步和鞏固革命成果的表現,排除A項;材料未體現濃厚的封建思想,排除B項;由于國際社會的敵視和干涉、拿破侖政策上的失誤以及單純依靠武力等因素,拿破侖帝國瓦解,材料所述于帝國有益,排除D項。北雙方斗爭尖銳,矛盾集中在奴隸制的存廢問題,因此林肯的這一言論背景指的是奴隸制存廢問題愈演愈烈,故選D項。10.D 根據材料可知,19世紀前期,英國部分礦場發生了礦難,且遇難人群中有大量兒童,這反映出社會工業化發展過程中不僅帶來了工業生產安全問題,也帶來了濫用童工的人道主義問題,故選D項。材料只涉及兩個具體的案例,不涉及整個社會勞動力中童工的占比,且工廠濫用童工主要是為了壓縮成本,以攫取更多的利潤,排除A、C兩項;材料與工人階級和政治權利無關,排除B項。11.B 根據材料“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從幾千年前直到今天單是為了維持生活就必須每日每時從事的歷史活動,是一切歷史的基本條件”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馬克思的這些論述闡述了物質基礎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剩余價值學說揭露了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排除C項;《共產黨宣言》揭示了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排除D項。12.A 根據材料可知,巴黎公社保障工人的權益、確立了工人的國家領導地位,保障自衛軍的權益并鼓勵社會主義的指導,排除B項;“徹底鏟除了”的說法過于絕對,且巴黎公社在持續兩個多月后便被國內外反動勢力聯手絞殺,排除C項;材料中的舉措旨在鞏固無產階級政權的穩定,排除D項。13.C 根據材料可知,馬克思認為英國的殖民入侵使得印度的經濟基礎被摧毀,原有的社會結構和經濟秩序被所帶來的經濟結構變化和社會革命,而非社會進步受阻,A項是對主旨的片面解讀,排除;材料中并未直接提及印度的經濟結構變動導致民族國家的產生,排除B項;材料中并未提及英國殖民統治方式的多樣性,排除D項。14.D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伊朗通過制定憲法,確立了君主立憲制和三權分立的原則,這無疑是伊A項;雖然伊朗確立了君主立憲制和三權分立的原則,具有資產階級民主色彩,但資本主義民主國家的重要特征是國家權力由選民選舉產生及具有資本主義經濟基礎,排除B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伊朗在這次改革后并沒有實現民族的獨立,立憲革命失敗后仍是殖民地,排除C項。15.D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非洲人民頑強反抗帝國主義國家的侵略。阿爾及利亞人民的抗非洲國家民族獨立意識的增長,故選D項。A項說法不符合史實,除了埃塞埃比亞成功保持了獨立,其他國家都成為殖民地,排除;法西斯勢力出現于20世紀,且材料中出現的法國和英國并不屬于法西斯國家,排除B項;“實現了”說法過于絕對,且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16.B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末20世紀初,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發展和壟斷組織的產生,主要資本主義大國競相奉行殖民擴張、建立龐大帝國的帝國主義政策,但是由于帝國主義各國間經濟政治發展的不平衡,導致他們的實力對比發生變化,矛盾日益深化,故選B項。“巴爾干地區“火藥桶'的引爆”不挑戰,排除C項;歐洲列強間不同利益集團的形成是一戰爆發原因之一,但不是根本原因,排除D項。17.(1)特點:以歐洲市場為中心;以奴隸貿易為基礎;以三角貿易為主要方式;交易內容日益多元化。(6分,任答三點即可)(2)條件:菲律賓與墨西哥跨太平洋航線的開辟;明清手工業品物美質優;明清政府有限放開海禁;菲律賓成要。(4分,任答兩點即可)意義:促進西歐資本主義原始積累,客觀上推動了美洲社會的發展;大量白銀流入中國,圍繞白銀輸入中國的貿易網絡形成;有利于中國東南沿海經濟的發展;促進了人口的遷移與文化的傳播;推動了商品的世界性流動和物種的交換,為世界市場的形成奠定基礎;加強了各洲間的聯系,使世界由分散走向整體。(4分,任答兩點,言之有理即可)18.(1)影響:推動了法國近現代自然科學的發展;推動了法國學術研究的進步;沖擊了封建專制統治,促進了社會思想解放;為法國大革命爆發提供了思想準備。(6分,任答三點即可)(2)原因:法國專制制度弊端日益凸顯;英國的“光榮革命”與君主立憲制的確立;法國新興資產階級迫切擺脫封建專制束縛;啟蒙運動的深刻影響。(6分,任答三點即可)19.(1)原因:協約國整體科技實力強于同盟國;美國參戰壯大了協約國力量;協約國陣營的不斷擴大。(6分)(2)示例:觀點:世界大戰推動了世界格局的重構。(1分)促使國際格局發生變化。第一次世界大戰是一場具有全球影響力的戰爭。這場戰爭中,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統治,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法國遭受了嚴重的破壞;英國贏得了戰爭卻失去了分別召開巴黎和會與華盛頓會議,與會各國締結了以《凡爾賽條約》和《九國公約》為代表的一系列國際條約,在全球范圍內建立了帝國主義的國際秩序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體現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后,亞洲太平洋地區的力量結構發生變化,遠東霸權的爭奪集中在美、英、日三國,陷入對中國的獨占的關系,形成新的國際關系體系,開始改變以歐洲為中心的國際格局,凸顯英、法、美等大國利益。(6分)總之,世界大戰爆發和結束是大國力量博弈的表現,新格局建立在強國主導的強權政治之下。(1分)(“示例”僅作為閱卷參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給分)20.示例:論題:拉美獨立運動的爆發是國內外雙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產物。(2分)了法國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統治,也嚴重削弱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對拉丁美洲殖民地的控制;美國的獨立更是立運動創造了機會;拉美地區內部改革促進了社會經濟發展,為獨立戰爭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8分)綜上所述,拉美獨立運動的爆發是由內外因素匯集在一起促成的。(2分)(“示例”僅作為參考答案,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給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