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有為有不為》教案設(shè)計一、教學目標1.語言建構(gòu)與運用掌握重點文言詞匯(如“訴諸”“籠統(tǒng)”“得逞”等)及議論文核心概念。分析議論文結(jié)構(gòu),理解作者對“有為”“有不為”的界定。2.思維發(fā)展與提升探究“大小善”“大小惡”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理解“有為有不為”的辯證內(nèi)涵。通過案例分析,提升學生對現(xiàn)實問題的思辨能力。3.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賞析平實質(zhì)樸的語言風格,體會引用論證與舉例論證的表達效果。4.文化傳承與理解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是非觀和價值觀,踐行“有所為有所不為”的生活準則。二、教學重點與難點重點:1.理解“有為有不為”的核心觀點及論證邏輯。2.分析文中引用論證、舉例論證的作用。難點:1.引導學生將“有為有不為”的理念內(nèi)化為行為準則。2.探討多元價值觀下道德標準的統(tǒng)一性。三、課時安排2課時四、教學過程一課時:整體感知與文本分析1. 情境導入(5分鐘)播放短視頻:對比“扶老人反被訛”與“志愿者默默助人”的社會現(xiàn)象,提問:“面對這類情境,我們該如何選擇?”引出課題:季羨林《有為有不為》的智慧啟示。2.預習檢測(10分鐘)字詞積累:重點詞:訴諸(求助于)、籠統(tǒng)(不具體)、迷途知返(犯錯后改正)、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小惡釀大禍)。作者簡介:季羨林:東方學家、語言學家,代表作《季羨林文集》,倡導“良知良能”的道德判斷。3.文本初讀(15分鐘)任務1:劃分文章結(jié)構(gòu),概括段落大意。參考答案:1.第一部分(1-2段):闡釋“有為”“有不為”的含義,強調(diào)“應該”的判斷標準。2.第二部分(3-7段):分析善惡大小及聯(lián)系,舉例論證觀點。3.第三部分(8段):總結(jié)中心論點,呼吁踐行“有為有不為”。4.核心問題探究(15分鐘)問題1:作者如何定義“有為”與“有不為”?參考答案:“有為”即做應該之事(如讓座);“有不為”即不做不該之事(如貪污)。關(guān)鍵在于“應該”的判斷,需訴諸良知良能。問題2:文中為何用大量篇幅討論“善”與“惡”的大小?是否偏離主題?參考答案:未偏離。分辨善惡是“有為有不為”的前提,小善積累成大善,小惡演變?yōu)榇髳海w現(xiàn)行為選擇的邏輯鏈條。第二課時:深度探究與拓展應用1.論證方法分析(20分鐘)任務2:找出文中使用的論證方法并分析作用。舉例論證:例1:公交車上讓座(小善)與不讓座(小惡),揭示道德水平。例2:文天祥寧死不屈(大善),對比貪污行為(大惡),凸顯家國情懷。引用論證:“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強調(diào)善惡無大小,均需重視。“千里之堤潰于蟻穴”:論證小惡積累的嚴重后果。2.合作探究(15分鐘)問題3:能否將標題改為《應該做和不應該做》?結(jié)合第二段“應該”的闡釋討論。參考答案:不可。原題更具文化底蘊,強調(diào)行為選擇的主動性與道德深度,而修改后過于直白,缺乏思辨性。問題4:如何理解“大小善和大小惡有時候是有聯(lián)系的”?結(jié)合鏈接材料(如劉志軍貪污案)分析。參考答案:小惡如貪污初期的僥幸心理,若不改正會發(fā)展為巨貪。材料中劉志軍從基層升至部長,最終因受賄獲刑,印證“蟻穴潰堤”之理。拓展活動(10分鐘)演講任務:以“君子有為,為之有道”為主題,結(jié)合生活實例(如考試作弊、垃圾分類)發(fā)表觀點,要求引用文中論點。五、作業(yè)設(shè)計1.基礎(chǔ)題:整理文中“善”與“惡”的分類表格(大善/小善、大惡/小惡),各舉一例。2.思辨題:以“扶老人該不該”為話題,寫300字短評,需引用文中觀點。3.拓展題:對比閱讀《孟子·魚我所欲也》,分析古代與當代“有為”標準的異同。六、板書設(shè)計有為有不為明善惡 → 知應為 → 行有止小善(讓座) → 大善(愛國)小惡(自私) → 大惡(貪污)堅守良知,知行合一七、教學反思建議1.是否通過案例分析有效引導學生理解“小惡與大惡”的轉(zhuǎn)化?2.演講活動是否激發(fā)學生將文本觀點應用于現(xiàn)實問題的思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