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二年級學情練(四)歷史試題考生注意:1.本試卷分選擇題和非選擇題兩部分。滿分100分,考試時間90分鐘。2.答題前,考生務必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將密封線內項目填寫清楚。3.考生作答時,請將答案答在答題卡上。選擇題每小題選出答案后,用2B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非選擇題請用直徑0.5毫米黑色墨水簽字筆在答題卡上各題的答題區域內作答,超出答題區域書寫的答案無效,在試題卷、草稿紙上作答無效。4.本卷命題范圍:《中外歷史綱要》(上)第一單元。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在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下圖為太湖流域新石器時代遺址文化堆積中炭化水稻的標準密度(注:某種植物遺存數量與浮選土樣量的比值)的統計情況。據此可推知A.太湖流域是稻作農業的發源地 B.良渚文化時期水稻的種植規模較大C.崧澤文化時期耕作生產力下降 D.馬家浜文化時期氣候環境變化明顯2.下表是重慶豐都玉溪遺址的相關信息,據此可推知,該歷史文化時期的先民地理位置 長江右岸臺地距今年代 7 600~6 300年植物種子 南酸棗、接骨木、葡萄屬、牛筋罩、蓼料、禾本科等植物種子,未見谷物動物骨骼 家豬、狗、螺、蚌、鮮魚、草魚、青魚、鰱魚、鲇魚、龜、豎、鳥、獼猴、竹鼠等,其中家養動物約占哺乳動物總數的16%A.處于農耕與采集混合經濟階段 B.部落組織日益復雜C.以漁獵與采集為主要生計來源 D.出現明顯貧富分化3.有學者指出,良渚古城空間結構可分為三重:第一重為古城的核心區,主要為宮殿區及王陵、貴族居住區及貴族墓葬區、中央官署區及倉儲區等;第二重主要為手工業區和平民居住區;第三重為外城,多為因內城居民增長而擴建的平民居住區。這可印證當時該地A.部落聯盟勢力日益壯大 B.國家初始形態已具備C.宗法等級體制得以確立 D.專制王權已基本形成4.據《史記·殷本紀》記載,卿士伊尹作《伊訓》等以教太甲。因太甲即位三年仍不明朝政、不遵湯法,以伊尹為首的內服朝臣放逐其于商湯葬地桐宮,直至太甲歸賢,才授歸太甲國政。《尚書·商書》中記載,盤庚為遷都之事多次召集大臣和平民進行開導、說服工作,以爭取認同與支持。這些現象反映出,商朝A.原始民主傳統仍有一定影響 B.外服方國秩序相對穩定C.政治統治帶有鮮明等級特征 D.內服朝臣決定國家命運5.周人圍繞“中”形成了“以時中萬邦”,圍繞“四方”方位形成了“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圍繞“左右”方位形成了“左祖右社”“左昭右穆”,圍繞“上下”方位形成了“上尊下卑”,圍繞“內外”方位形成了“內諸夏外夷狄”等方位觀念。這表明,西周時期A.地理知識水平決定政治觀念 B.同源共祖的意識初步確立C.天下一家觀得到了廣泛認同 D.方位觀念賦予了禮制內涵6.春秋初期,秦、晉等國常把兼并得來的土地和滅亡的小國改設為縣,縣是國君直屬的地方行政區域。春秋末期,出現了郡,多設立在新得的邊地;隨著邊地的繁榮,郡下分縣,產生了兩級地方組織。戰國后期,魏、趙、韓等國普遍推行郡縣制。這一時期縣制和郡縣制的推廣A.致使地方分裂的因素被消除 B.客觀上推動了社會轉型C.進一步加強了君主專制統治 D.有效鞏固了國家的統一7.下表是中國古代部分文獻對春秋戰國時期的相關記載。這些記載反映出春秋戰國時期書籍 記載(管子·霸言) “夫強之國,必先爭謀”《戰國策》 “賢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從”(孟子) “士之失位也,猶諸侯之失國家也······士之任也,猶農夫之耕也”A.社會階層流動漸趨固化 B.貴族政治退出歷史舞臺C.社會變革對人才的需求 D.思想繁榮導致學術下移8.戰國中期以后,在秦、魏一帶出現了一種新的鑄幣體系“圜錢”,形制由圓形圓孔變為圓形方孔,逐漸代替了布幣和刀幣,秦惠文王時實行“初行錢”,鑄幣權統一收歸國家,并以“半兩”為單位,“圜錢”面文均無地名。這反映出A.當時的秦國國家實力最強 B.戰國時秦、魏兩地經濟最繁榮C.秦統一符合歷史發展趨勢 D.秦國社會結構發生了根本變化9.儒家經典《大學》提出了“三綱八目”的理論。“三綱”就是“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認為入世后“明德”被掩,經過“大學之道”的教育,達到道德完善的境地。具體說,就是做到“八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的這一理論A.促使民本思想與君主權力結合 B.過分強調禮的自覺性C.體現出道德修養與政治的融合 D.注重社會秩序的維護10.據《秦始皇本紀》記載,其地東至海濱,西至臨洮及羌人居地,南至北向戶,北據河為界,與陰山并行東至遼東,并在北邊以規模宏大的長城作為標界,這一政區范圍的確定,為后來中華民族國家版圖的主體部分奠定了基本格局。這一格局的確定主要得益于A.秦始皇推行文化統一政策 B.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的建立C.秦朝統一規劃了交通建設 D.秦廢除了分封制改設郡縣制11.秦朝御史大夫作為御史府的最高長官,本職是“典正法度”“舉劾合法”,不僅可以代表皇帝糾劾內外百官,而且可以司察丞相合法,彈劾丞相。秦始皇規定丞相位缺,御史大夫遷其位。這說明秦御史大夫A.負責郡縣兩級官員監察 B.成為皇權專制的工具C.承擔中央日常監察工作 D.位高而且權重于丞相12.據統計,在湖南武陵山里耶鎮出土的秦簡多為遷陵縣署日常行政管理文書,包括戶籍變化、田租賦稅、勞役徭役、倉儲錢糧、兵甲物資、道路里程、郵驛津渡管理、刑徒管理、祭祀先農以及教育、醫藥等政令。這反映出秦朝A.賦稅負擔沉重 B.法律制度嚴酷C.基層管理嚴密 D.行政效率提高13.戰國至秦漢時期,村落依然是“生死相恤,墳墓相從”的居住共同體,又是“守望相助,百姓親睦”的生活共同體,還是“四鄰并結”“傾蓋社場”的信仰共同體。但這一時期又出現了一定數量的散村,一些農民“好田野邑屋”“強耕而自以為落”。該時期的這一變化A.體現集聚型村落已失去根基 B.說明村落是地緣外殼和家庭內核的組合C.印證了郡縣制在全國的推廣 D.折射出宗法血緣觀念和土地制度的變化14.下面是戰國、漢武帝時期北部農牧界限示意圖。造成戰國與漢武帝時期北部農牧界限變化的直接原因是A.國家統一的實現 B.移民屯田的推廣C.匈奴問題的緩和 D.區域經濟的變遷15.西漢前期,流民多為豪族商人所用,是謂“一家聚眾,或至千余人”。漢武帝后期,“諸鐵官皆置吏卒徒,攻山取銅鐵,一歲功十萬人已上”,流民與日俱增,以致“田地日荒,城郭空虛”之事頻繁發生,這一變化反映出當時A.社會救濟與優撫機制的失靈 B.國家專營政策存在一定弊端C.地方行政管理效能日漸削弱 D.人地矛盾加劇導致流民增多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包括4小題,第16題13分,第17題12分,第18題14分,第19題16分,共55分。)16.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一修昔底德是古希臘三大史學家之一、古典“人本史觀”集大成者,在整個西方史學發展史中占據重要地位。希臘神話中包含希臘人對于“人”的觀念的最初思考。公元前5世紀,智者學派代表普羅泰戈拉,初步將哲學的視角指向了“人”。古希臘杰出醫者希波克拉底強調醫生應更多地著眼于病人的生活方式以及性格特征。修昔底德親歷了伯利克里時期雅典民主政治的輝煌和戰爭的殘酷,他寫作《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是當代人寫當代史,既沒有可供參考、借鑒的前人著述,也沒有留存的檔案、史料,因此他奔走于希臘世界多個地區實地考察,一方面多了解,多詢問,另一方面將不同目擊者提供的資料進行相互印證。修昔底德在解釋歷史事件時,能夠從政治、經濟等方面入手,進行綜合分析,并認為自然界自身的運動才是導致自然現象發生的原因,而非神明的意志,極力地贊美人、歌頌人,才使得《伯羅奔尼撒戰爭史》更加可靠,鑄就了其在西方史學發展中的不朽地位。-摘編自王旭《論修昔底德著作中的“人本史觀”》材料二先秦是中國古代人本思想發展的重要時期,以人本思想發展為線索反觀該時段史書編撰的變化,能夠更加深入地體會中國古代史家獨特的歷史見解和以人為重的史學傳統。先秦史書在斷限,即在選擇要記載的人事內容范圍上比較模糊,如《尚書》大抵記載虞夏商周之事,直至春秋戰國史書在斷限方面則變得比較確切。《尚書》之諸多篇目簡潔卻不明了,集中記敘周君主、周公、召公等少數人之言語。至春秋戰國,為更有效地記載歷史,以被史家所認定的人主活動的時間順序為目,同時史家開始著重于敘事,其記載的人物數量急劇增加,并且這些人物事件的分布并不是零散的,相同人物的事件分布較為集中,使讀史者能夠更有效地掌握史實。《左傳》時,更出現了“君子曰”的論史形式,編者可以在“君子曰”后面提出自己的看法及評價等,這是比“春秋筆法”更為明確的以書史的方式介入現實政治的表述方式。-摘編自蔣迪《從人本思想的發展看先秦史書編撰的變化》(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修昔底德“人本史觀”產生的原因,并對其進行評價。(7分)(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人本思想影響下的先秦史書撰寫演變的趨勢。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史學發展的認識。(6分)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秦統一六國后,在郡內設置“監”這一官職。漢初,各地方不定期派遣御史去監察。經過漢初數十年的休養生息,至武帝時則“民則人給家足,都鄙廩庾皆滿,而府庫余貨財。京師之錢累巨萬”。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又頒布“推恩令”,還三次大規模地出擊匈奴,使匈奴遠遁漠北。正是在這個大背景下,“武帝元封五年,初置部刺史,掌奉詔條察州”。這樣,充分調動了中央與地方兩個方面的積極性,實現了監察權與行政權相分離,基本擺平了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因此完全意義上的純監察制度是漢武帝時期的刺史六條察州制,故清顧炎武稱“刺史六條為百代不易之良法”。-摘編自史云貴《漢代刺史制度述論》材料二東漢建立之初,為迅速消滅割據,加強地方軍政協調統一,以應戰時需要,光武帝往往拜心腹重將為州牧(刺史),或委任原割據勢力頭目為州牧,以籠其心,祚其力。因戰時經濟政治的需要,光武帝還擴大了州牧對地方政務的參與權,并且自光武帝時,州牧在政務上也領導了郡守。不過,劉秀令州牧統兵、領郡縣乃為迅速平定各地軍閥割據混戰之需要,其后,“遂罷州牧,復置刺史”,然光武及繼承者在剝奪州牧軍權的同時,又進一步擴大了其行政權力,乃至后來又不得不在一部分亂州重新委任刺史領兵作戰。這一時期,刺史、州牧雖有反復,但無論是州牧,還是刺史,其主要職能乃是地方官之治州撫民。東漢末年的州牧、刺史“內親民政,外領兵馬”,勢大權重,跨州連郡,割據混戰。-摘編自史云貴《漢代刺史制度述論)(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漢武帝實行刺史制度的背景。(6分)(2)根據材料一、二,歸納漢代刺史制度的變化,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一變化的影響。(6分)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歷代封禪多以最高規格祭僅在泰山祭祀,封禪包括封和禪兩個部分:所謂“封”就是天子登“五岳之首”、泰山極頂聚土為壇以祭天;而“禪”則是在泰山下的小丘掃出一片凈土來祭地。以此感謝天帝之恩,酬謝大地之賜;并向天地昭告人間太平。秦 秦始皇與齊魯儒生議封樣之事,最終重定禮儀,登泰山封禪,自泰始皇起,封禪正式進入歷史舞臺漢 漢武帝曾八次封樣,光武帝從洛陽出發,至魯地孔宅,繼而至率高,于泰山南行撩祭,至泰山極頂封天,再至梁陰禪地-摘編自魏澤華等《泰山封禪文化考古學淺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圍繞“封禪”,擬定一個論題,并予以論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論證充分,表述清晰。)19.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兩漢時張騫、甘英的3次外交活動不僅增加了中國對中亞、南亞和西亞各國的了解,更重要的是加強了當時的中國與中亞和西方國家的聯系。中亞各國也加深了對漢朝社會的了解和認識,激發了與漢朝進行商業貿易的愿望。漢政府特地在商路沿途建有驛站、驛館,以保護、接待往來的商人,保證他們的交通、食宿需要。中國從西方引進了葡萄、苜蓿、芝麻、黃瓜等新植物品種,琉璃、象牙、犀角、玳瑁等工藝品以及西域的樂器。更為重要的是印度的佛教經義由大月氏開始傳入中國。而中亞和西方各國從中國輸入的商品和技術則更多,中國的鐵器、漆器、紙張、香料、布匹,尤其是絲綢制品傳入中亞和西方國家,其中絲綢制品成為最受歡迎的商品。-摘編自柏錚《絲綢之路-古代中西方的商業交流》材料二從區域的海上航線延伸為世界的海上航線古代海上商貿之路基本上集中在亞非地區 新航路開辟后,海上商貿之路延伸為世界的交通網絡從和乎之路逐漸演變為擴張掠奪之路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是友好交往的和平之路 新航路開辟以來,伴隨著的是歐洲人的劫掠、征服和殖民(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兩漢陸上絲綢之路發展的條件及其歷史價值。(8分)(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古代海上貿易之路相比新航路的特點及其影響。(8分)高二年級學情練(四)·歷史試題參考答案、提示及評分細則1.B 考查新石器時代稻作農業發展。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古代中國南方為稻作農業區,圖中從馬家浜文化到良渚文化,炭化水稻的標準密度逐漸增加至(0.6-6.3粒/升),這應與良渚文化時期水稻的大規模種植密切相關,故選B項。目前仍不能證實太湖流域是稻作農業的發源地,故排除A項;崧澤文化時期炭化水稻的出土概率降低,可能是多種原因導致,且材料反映不出是否為耕作的生產力降低導致,故排除C項;材料反映不出馬家浜文化時期氣候環境變化明顯,故排除D項。2.C 考查人類早期的生產與生活。玉溪遺址中發現植物種子,但未見谷物,同時家養動物約占哺乳動物總數的16%,說明原始種植業尚未出現,畜牧業不占主體,再結合其長江臺地的位置及水產資源相對豐富可知,先民以漁獵與采集為主要生計來源,故選C項。材料沒有足夠證據表明農耕在當時經濟中占重要比重,因此無法得出“處于農耕與采集混合經濟階段”的結論,故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先民的社會組織情況,故排除B項;材料不涉及物品占有情況,看不出貧富分化,故排除D項。3.B 考查良渚遺址。根據材料“第一重為古城的核心區,主要為宮殿區及王陵、貴族居住區及貴族墓葬區、中央官署區及倉儲區等”“第二重主要為手工業區和平民居住區”“第三重為外城,多為因內城居民增長而擴建的平民居住區”可知,當時良渚遺址階層分化比較明顯,具有較強的社會動員能力和高效的組織治理能力,具備了國家的初始形態,故選B項。材料沒有涉及部落聯盟的相關信息,故排除A項;西周實行宗法制,由血緣親疏來維系政治等級,故排除C項;秦朝時專制王權形成,故排除D項。4.A 考查商朝的政治制度。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商朝實行內外服制,內服朝臣對商王的權力具有一定的制約作用;“盤庚為遷都之事召集大臣和平民進行開導、說服工作”,這些都體現出原始民主傳統在商朝仍有較大的影響力,故選A項。材料未體現外服方國的秩序,故排除B項;伊尹放逐太甲和盤庚遷都過程中的溝通行為與單純強調等級特征的統治模式有所不同,其還殘留著原始民主傳統的痕跡,故排除C項;商朝的政治體制是一個復雜的綜合體系,包括君主、內服朝臣、外服諸侯及神權等多種因素的相互制衡,國家命運是由這些因素相互作用來決定的,不能簡單地歸結為內服朝臣的作用,故排除D項。5.D 考查西周禮樂制度。根據材料可知,禮樂制度本質是等級制度,西周時期用方位觀念規范尊卑等級,可見方位觀念賦予了禮制內涵,故D項正確。6.B 考查春秋戰國時期政治。材料強調地方行政組織的變革,郡縣制的發展促進了分封制的瓦解,有利于國君對地方的直接統治,這利于推動中央集權體制國家的建立,故選B項。“消除”說法過于絕對,故排除A 項;君主專制制度始于秦朝,故排除C項;春秋戰國時期,國家尚未實現統一,故排除D項。7.C 考查春秋戰國時期對人才的需求。根據材料“夫強之國,必先爭謀”“賢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從”“士之失位也,猶諸侯之失國家也······士之仕也,猶農夫之耕也”等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為了取得爭霸的勝利,紛紛采取吸引人才的政策,這在社會上形成了一種重視人才的現象,反映了社會變革對人才的需求,故選C項。“固化”材料并未體現,故排除A項;B項說法過于絕對,故排除;D項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8.C 考查秦統一的社會背景。根據材料可知,戰國中期以后,新的貨幣形制發生了變化,取代布幣和刀幣,秦國將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單位且貨幣上無地名,反映了貨幣逐漸走向統一,也反映出秦統一符合歷史發展趨勢,故C項正確。材料中無法得出秦國國家實力最強這一結論,故排除A項;材料無法看出秦、魏兩地經濟是否最繁榮,也無法看出社會結構的變化,故排除B、D兩項。9.C 考查儒家思想。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三綱”認為人生來就具有高尚的“明德”,但是入世后“明德”被掩,需要經過“大學之道”的教育達到八目,八目中“誠意、正心、修身”是道德修養,“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政治實踐,通過道德修養來實現政治抱負,道德與政治水乳交融,道德修養成為立身之本,故選C項。“民本思想與君主權力”材料并未體現,故排除A項;材料并未側重于強調“禮的自覺性”和“社會秩序的維護”,故排除B、D兩項。10.B 考查秦朝的政治。由材料中的“其地東至海濱,西至臨洮及羌人居地”“這一政區范圍的確定,為后來中華民族國家的主體部分奠定了基本格局”可知,秦朝建立了大一統的國家。結合所學可知,秦朝這一統治范圍的實現,得益于秦朝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故B項正確。其余選項都是包含在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統治下的舉措,不符合題意,故排除。11.B 考查秦朝的政治制度。材料指出秦御史大夫“代表皇帝糾劾內外百官”“司察丞相合法,彈劾丞相”,可以在“丞相位缺,御史大夫遷其位”,這說明秦御史大夫其實是皇帝專制統治的有力工具,故B項正確。御史大夫管理下另一部分御史負責郡縣兩級官員監察,也叫監御史、郡御史,主要職責是監察郡守等人的行政事務,故排除A項;掌控中央日常監察工作的是御史大夫管理下部分御史的職責,故排除C項;秦御史大夫雖是“三公”之一,但位次低于丞相和太尉,故排除D項。12.C 考查秦朝的基層管理。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出土的里耶秦簡全方位展示了秦時縣級政府的行政管理模式,是秦朝行政體制和社會風貌的縮影和代表。材料中的“戶籍變化、田租賦稅、勞役徭役、倉儲錢糧、兵甲物資、道路里程、郵驛津渡管理、刑徒管理、祭祀先農以及教育、醫藥等”政令文書均體現出當時嚴密的基層管理,故C項正確。材料信息無法體現沉重的賦稅負擔,故排除A項;材料涉及政令而非法律,故排除B項;行政效率提高應該是制度建設的影響,材料未涉及政令文書的具體實施效果,故排除D項。13.D 考查戰國至秦漢時期村落的變化。根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戰國至秦漢時期村落繼承了原始聚落的傳統,集村仍是村落空間結構的主要形式,但在這一模式之外又出現了一定數量的“散村”,一些農民開始擺脫村落共同體的藩籬,開墾荒地,另辟居處,這主要是由于春秋戰國以來,隨著宗法血緣體系的松弛和土地私有制的確立,促進了個體農民家庭獨立性的增強,村落內部結構呈現出多元化色彩,除傳統緊湊型集村村落外,還出現了零星的散居型村落,故選D項。A項說法過于絕對,集聚型村落仍然是這一時期的主要村落形式,故排除;B項并不是材料反映的主旨,故排除;“郡縣制”材料并未涉及,故排除C項。14.B 考查戰國至秦漢經濟的發展。由戰國時期到漢武帝時期中國北方農牧業分界線的變化示意圖及其圖例可知,漢武帝時期與戰國時期相比,農牧業分界線向北推移了很多,這是由于漢武帝時期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取得勝利,奪取了被匈奴占領的北方地區,然后為加強對北部邊疆的統治,移民實邊,將中原地區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傳播到北部邊疆地區,從而使得農牧分界線北移,故B項正確。國家統一是需要從治理的制度考慮,而材料主要體現的是農牧分界線的移動問題,與之無必然關聯,故排除A項;邊患危機的解決是農牧業分界線向北推移的前提條件,但不是必然原因,其必然原因是農業生產方式的向北推廣,故排除C 項;區域經濟的變遷是材料所述的現象,不是原因,故排除D項。15.B 考查西漢經濟政策。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為增加賦稅收入,在經濟上實行鹽鐵官營的政策,但是由于專營經濟本身的局限性,百姓反而需要承受更多的負擔,除了要向國家繳納人頭稅和田稅、承擔徭役和兵役外,還需要承擔煉銅鐵、鑄鐵器等強制性勞動,出現了“諸鐵官皆置吏卒徒,攻山取銅鐵,一歲功十萬人已上”的現象,從而致使流民人數增加,故B項正確。材料未體現社會救濟的失靈,故排除A項;漢武帝時期通過“推恩令”等措施,進一步加強了對地方的控制,“地方行政管理效能日漸削弱”說法錯誤,故排除C 項;材料強調的是政府官營政策導致流民大量增加,無法反映出人地矛盾的加劇,故排除D項。16.(1)原因:雅典獨特的文化環境;哲學家及醫學家對人的關注;修昔底德個人的史學素養;雅典繁榮的城邦民主制下個人作用凸顯。(4分,任答兩點即可)評價:對追求歷史真相始終保持堅守態度;否定神的同時充分肯定了人的作用;對史學發展的意義超出其時代的局限,為近代“人本主義史學”奠定了基礎。(3分,言之有理即可)(2)趨勢:在斷限上經歷了由模糊到明確的變化;在人物形象的塑造上由單一匱乏向生動豐富的方向發展;編目由冗雜向系統的方向發展;體例編撰上不斷改良精進;在遣詞造句中的經世致用傾向不斷加強。(4分,任答兩點即可)認識:史學發展和當時所處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密切相關;史學發展應當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和為現實社會服務的宗旨;史學發展應與時俱進,不斷開拓創新。(2分,言之有理亦可)17.(1)背景:漢初經過休養生息,西漢經濟恢復發展;漢武帝采取積極有為的措施以鞏固統治;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6分)(2)變化:由地方監察機構變為地方一級行政機構。(2分)影響:有利于協調地方軍政,消滅地方割據,加強中央集權;賦予刺史地方行政權有利于地方經濟建設和保障社會穩定;刺史權力過于集中易導致地方分裂割據,最終導致東漢滅亡。(4分,任答兩點,言之有理即可)18.示例:論題:封禪集中體現了封建政治文化。(2分)論述:封禪體現了皇帝獨尊的政治文化。泰山在唐代之前是“五岳”之首,皇帝封禪泰山,向天下彰顯自己的權力和尊嚴,有利于維護皇帝獨尊地位。秦朝雖主要依靠法家思想治國,但受傳統禮制思想影響,秦始皇也遵行封禪禮儀。后世,隨著禮法合一,封禪活動禮制色彩更加明顯。封禪體現出對大一統政治秩序的追求。秦始皇開創了大一統國家,漢武帝開疆拓土,鞏固了大一統秩序,后世君主到泰山封禪,長途跋涉,也意在展現自身的統治能力,凝聚民心,促進民族和文化認同。封禪還體現了天人合一的傳統政治理念。封禪是中國古代帝王為祭拜天地而舉行的隆重典禮,他們意在通過祭祀天地來得到統治合法性的印證。(10分)總之,封禪活動不僅是一項典禮,也是一項重要的政治宣傳活動。(2分)(以上“示例”僅供參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給分)19.(1)條件:中國古代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兩漢大一統政局相對穩定;開放包容的心態;漢王朝在沿線設置驛站,保護中外商人。(4分,任答兩點即可)歷史價值:兩漢時期的絲綢之路,內接中原,外聯中亞、歐洲;使佛教傳入中國,有利于促進中印之間的聯系;推動了西域文化和經濟的發展;有利于民族交融;為各國商貿往來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鑒提供了經驗。(4分,言之有理即可)(2)特點:范圍的全球性;軍事的擴張性;經濟的掠奪性。(4分,任答兩點即可)影響:有利于人口遷移和物種交流;推動了全球聯系初步建立;促進了商品的世界性流動;助長了早期殖民擴張。(4分,任答兩點即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