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歷史試題時間:75分鐘滿分: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是符合題目要求的。1.據考古發掘,距今約9000年前的浙江上山、河南賈湖等遺址,出土了中國特有的制作榫卯結構工具石鑿;距今8000至7000年前的浙江跨湖橋、河姆渡等遺址,發現了榫卯木結構建筑。之后,此類建筑在中華大地廣泛分布、成為中國最典型的建筑形式之一。這主要體現了,中華文化具有()A.本土性和包容性B.多樣性和連續性C.本土性和連續性D.多樣性和包容性2.戰國中后期,在建構新型國家體制的過程中,關東六國與秦國存在較大的差異。“六國所用相,皆其宗族及國人”,秦國則重用公孫鞅、張儀、范雎、李斯等“客卿”。這一差異在本質上反映出()A,國家實力的強弱B.社會轉型的程度C.攻守形勢的差異D.儒法思想的競爭3.隋朝始設義倉,倉糧主要來自百姓捐助:唐代延續,“歲不登,則以賑民;或貸為種,至秋而償”。至玄宗天寶年間,命將義倉糧和正租一樣輸入京城;唐憲宗時重建義倉,“天下州府,每年所稅地子數內,宜十分取二分,均充常平倉及義倉”。義倉的發展變化表明(A.義倉的民間救荒功能弱化B.糧食倉儲體系得到完善C.義倉保障了糧食價格穩定D.民間救助成為救濟主流4.下表是部分宋代家訓摘錄,作為歷史文獻,可以佐證宋代()“隨貨(資)產之多寡,制用度之豐儉。合用萬錢者用萬錢,陸九韶不謂之侈,合用百錢者用百錢,不謂之吝。”《居家制用篇》“士為四民之首,(治生)尤當砥礪表率,…今一生不能治,葉夢得何云大丈夫哉!”《治生家訓要略》“如不能為儒,則巫、醫、僧、道、農固、商賈……凡可以養袁采生而不至于辱先者,皆可為也。”《袁氏世范》A.政局動蕩影響家庭教育B.宗族倫理秩序不受重視C,商品經濟沖擊社會觀念D.社會成員身份趨于平等5.明代思想家呂坤(1536一1618)認為,“世間萬物各有所欲,其欲亦是天理人情。”他還進一步提出,“廟堂之上言理,則天子不得以勢相奪”,“理者,圣人之權也。帝王無圣人之理,則其權有時而屈”。呂坤的主張()A·.服務于君主專制的現實需要B.繼承了程朱理學的理欲觀C,初步提出了天賦人權的觀念D.具有鮮明的思想啟蒙色彩6.據學者考證,武陵山民族地區在清朝中期數十年間人口增長極快。湘西永順縣雍正十二年(1734)客民數量5226人,到乾隆二十五年(1760)達46123人,增長7.8倍:1736年新設立的酉陽直隸州(統管酉陽、秀山、黔江、彭水一州三縣)同一時期也有客民激增的情況。導致這一情形的主要原因是()A.攤丁入畝的實施B.改土歸流的推行C.高產作物的種植D.山地資源的開發7.北洋大臣是清朝官名,簡稱“北洋大臣”,成豐七年底(1861年初)清政府設總理各國事務衙門,下設三口通商大臣,至同治九年(1870年)因通商事務擴大,改三口通商大臣為北洋通商大臣,管理直隸(今河北)、奉天(今遼寧)、山東三省通商、交涉事務,兼督海防和辦理其他“洋務”,加“欽差”名義。北洋通商大臣的設立()A.清政府為迎合西方列強的改革B.體現了晚清外交務實靈活特點C,適應晚清通商口岸擴展的需要D,為推動洋務運動爭取國際環境第1頁共4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