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9課 遼、西夏與北宋并立使用導航新情境命題練:T1-11(建議用時:10-15分鐘)當堂測試使用重難探究專練:T1-17(建議用時:15-20分鐘)單元測試或課下練習使用(根據(jù)學生實際需要刪減)【新素養(yǎng)·歷史解釋】1.下圖所示,早期契丹人的雞冠壺上部都帶孔,下部較扁平,方便系上繩子掛在馬上。后期被提梁雞冠壺取代,壺底部多做成圈足,方便放在地上或桌上。這一變化反映了( )A.遼與北宋保持友好關系 B.澶淵之盟對契丹的影響C.遼國手工業(yè)技術的進步 D.契丹人生活方式的改變【新素養(yǎng)·史料實證】2.文物是解讀歷史的密碼,觀察下列圖中的貨幣樣式,可以反映出的歷史信息是( )A.注重發(fā)展海外貿易 B.推行重文輕武政策C.手工業(yè)技術穩(wěn)定發(fā)展 D.各民族政權交流互鑒【新素養(yǎng)·史料實證】3.916年,耶律阿保機稱帝建立政權,定都上京臨潢府,后改國號為遼。插入與該政權相關的圖片,最恰當?shù)膽撌牵? )A.契丹文字 B.西夏貨幣C.女真人像 D.“濟南劉家功夫針鋪”銅板拓片【新素養(yǎng)·歷史解釋】4.北宋與遼對峙,但相互之間的商業(yè)往來一直在進行。當時在宋與遼的邊界開設貿易場所,稱為“榷場”,官府和商人用各種商品在此進行交換,互通有無。榷場的出現(xiàn)( )A.消除了各民族之間的隔閡 B.消除了民族間的經(jīng)濟差距C.促進了民族間交流與交融 D.加劇了宋與遼的民族矛盾【新情境·跨學科】5.“……一卓穹廬數(shù)乘車。千里山川無土著,四時收獵是生涯。”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得到的歷史信息是( )①契丹族是一個游牧民族 ②契丹人居住在營帳里③契丹人過的是定居生活 ④契丹人靠打獵為生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新素養(yǎng)·歷史解釋】6.下列表格內容反映出遼宋夏時期的時代特征是( )政權 戰(zhàn) 和北宋與遼 960-1005年,40余年 100多年北宋與西夏 1038-1044年,不到10年 100多年A.重文輕武,相對穩(wěn)定 B.矛盾突出,以戰(zhàn)為主C.戰(zhàn)亂時有發(fā)生,民族交融不斷 D.政權并立,以和為主【新情境·跨學科】7.《天龍八部》通過對宋、遼、大理、西夏、吐蕃王國之間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的描寫,展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生活畫卷。小說中所述的歷史時期最顯著的特點是( )A.繁榮與開放 B.民族政權并立 C.經(jīng)濟格局變化 D.政權頻繁更迭【新素養(yǎng)·歷史解釋】8.“榷場,與敵國互市之所也”這是古代史書中對榷場的描述,北宋與遼、西夏對峙,但相互之間的商業(yè)往來一直進行。榷場的存在( )A.消除了民族間經(jīng)濟差距 B.促進了民族交流與融合C.使民族間完全消除隔閡 D.使民族間長期爭戰(zhàn)不休【新素養(yǎng)·歷史解釋】9.和約規(guī)定:夏取消帝號,宋冊封其為夏國主,許自置官屬,名義上向宋稱臣,奉正朔;宋朝每年賜給西夏銀7萬兩,絹15萬匹,茶3萬斤。該和約( )A.促進了宋遼之間經(jīng)濟交流 B.加重了北宋財政負擔C.導致了北宋王朝迅速滅亡 D.激化了西夏社會矛盾【新素養(yǎng)·史料實證】10.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歷史發(fā)生當時所產(chǎn)生,可以直接作為歷史根據(jù)的史料。下列屬于研究遼宋夏金元時期歷史的第一手史料的是( )A.電視劇《貞觀長歌》 B.閻立本的《步輦圖》C.小說《楊家將演義》 D.出土的壁畫《契丹人引馬圖》【新情境·綜合素養(yǎng)史】1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趙宋在中國歷史上還是成為一個軟弱的朝代,它的軍旗從未在北方草原地帶展開過,更用不著說向東北或西北角延伸到中亞的腹地里去了。它也從沒有像漢、唐一樣……全宋朝300余年的記錄,無非是軍事的挫敗和退卻,所有的例外則是以“歲幣”為名向北方少數(shù)民族購得和平。——摘編自黃仁宇《中國大歷史》(1)指出與“歲幣”有關的宋遼盟約的名稱。(2)有人認為北宋重文輕武的政策是失敗的,你是否同意此觀點?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理由。一、選擇題1.下面能正確反映北宋與少數(shù)民族政權并立的示意圖是( )A. B.C. D.2.西夏遺址中發(fā)現(xiàn)大量貨幣,其中宋朝貨幣占總數(shù)的80%以上,西夏貨幣只占1%。對下面材料和如圖解釋正確的是( )①西夏創(chuàng)制文字 ②北民南遷,帶來冶金技術③西夏與宋朝有貿易往來 ④西夏仿照中原,鑄造錢幣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3.公元1038年,生活于西北地區(qū)的黨項族建立了西夏王朝,關于西夏建立時間的說法正確的是( )A.建立于公元12世紀 B.建立于公元9世紀C.建立于公元11世紀 D.建立于公元10世紀4.下面年代尺反映的主題是( )A.早期國家與社會的變革 B.多民族政權的并立C.民族政權從并立到統(tǒng)一 D.繁榮與開放的時代5.統(tǒng)一契丹各部,定都上京臨潢府的契丹首領是( )A.完顏阿骨打 B.趙匡胤 C.耶律阿保機 D.元昊6.在宋與遼、西夏的邊界開設的貿易場所,被稱為“榷場”。官府和商人用各種商品在此進行交換,互通有無,榷場的貿易量很大。由此推測( )A.宋與遼、西夏和平相處,沒有戰(zhàn)爭B.宋在與遼、西夏的戰(zhàn)爭中,被動挨打,損失慘重C.宋金和議后,雙方形成對峙局面D.邊界貿易的往來,促進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間的了解7.如下圖中的兩件文物可以共同佐證( )A.契丹各部獲得統(tǒng)一 B.契丹借鑒中原文明C.契丹開始建筑房屋 D.遼宋保持和平局面8.最近一段時間,電視劇《大宋宮詞》成為了歷史愛好者關注的焦點。除了女主角劉娥娘娘,男主角宋真宗趙恒名氣大,主要在于兩點:其一、傳統(tǒng)的歷史評說《楊家將》、歷史故事“貍貓換太子”和趙恒密切相關。其二、趙恒和哪個少數(shù)民族政權簽訂了頗具爭議的條約《澶淵之盟》( )A.契丹 B.蒙古 C.女真 D.黨項9.北宋和遼經(jīng)過長期戰(zhàn)爭簽訂澶淵之盟。你認為澶淵之盟的積極影響是( )A.有利于女真族的發(fā)展B.使遼兵安然脫險,還得到了“歲幣”C.扭轉了北宋初年與遼國斗爭的不利局面D.維持了宋遼長期的和平關系,有利于雙方的經(jīng)濟文化10.在契丹人逐漸學習、掌握中原地區(qū)的陶瓷燒制技術后,一種專門用于盛放液體,又便于騎馬時攜帶的器物——雞冠壺(如圖)應運而生。這體現(xiàn)了( )A.契丹民族重視發(fā)展農耕經(jīng)濟 B.雞冠壺源于中原地區(qū)的農耕生活C.遼代制瓷技術處于領先地位 D.游牧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交匯融合11.與如圖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A.契丹各部統(tǒng)一、國力不斷增強 B.遼軍大舉南下,訂立澶淵之盟C.女真兵臨城下,徽欽二帝被俘 D.宋夏簽訂和約,邊境貿易興旺12.下面方框內的對話討論的是( )甲:堂堂一個中原王朝,在沒有戰(zhàn)敗的情況下與一個少數(shù)民族政權妥協(xié)議和,不僅稱兄道弟,還給“歲幣”,這難道不是一種恥辱 乙:客觀上說,這次議和取得了通過戰(zhàn)爭沒有取得的結果。之后的一百多年里,雙方之間再無大規(guī)模戰(zhàn)事,禮尚往來、榷場貿易、互通有無,不也造福百姓 A.宋夏議和 B.宋金議和 C.宋遼議和 D.遼金議和13.下圖示意的是遼、北宋與西夏并立之形勢,其中a、b、c分別代表的政權是( )A.遼、北宋、西夏 B.西夏、遼、北宋C.北宋、西夏、遼 D.遼、西夏、北宋14.歸納階段特征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之一,對如圖特征概括最準確的是( )A.政權并立,民族交融 B.國家統(tǒng)一,社會安定C.藩鎮(zhèn)割據(jù),武將專權 D.重文輕武,強干弱枝15.下圖反映的主題是( )A.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B.中外政權的紛爭C.君主專制集權的強化 D.民族的交流與交融二、綜合題16.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大宋皇帝謹致誓書于火契丹皇帝闕下:共遵成信,虔奉歡盟,以風土之宜,助軍旅之費,每歲以絹二十萬匹、銀一十萬兩,更不差使臣專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送至雄州交割。——《續(xù)資治通鑒長編》(1)材料一中的“大宋皇帝”是指誰?“北朝”是指哪一少數(shù)民族所建立的政權?材料二 從歷史的后端看來,這1005年的協(xié)定有它的作用。……這種為和平付出之代價無疑比戰(zhàn)費來得低廉。……可是這種看法必須全部放棄當事人的觀感……他們無法承認這種妥協(xié)為事理之當然。中國歷史之中,從無一個統(tǒng)一天下的大帝國卑躬屈節(jié)地向一個文化程度低的邊區(qū)國家進貢。——黃仁宇《中國大歷史》(2)辨析材料二、“1005年的協(xié)定”是指北宋與遼的哪一約定?請你談談黃仁宇先生對“1005年的協(xié)定”的評價。材料三 自契丹取燕薊以北,拓跋(黨項族)自得靈夏以西,其間所生英豪,皆為其用。得中國土地,役中國人力,稱中國位號,仿中國官屬,任中國賢才、讀中國書刊,用中國車服,行中國法令。是二敵所為,皆與中國等。——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3)材料三中的“拓跋”建立了什么政權?建立者是誰?材料四 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完全占據(jù)中原),必行漢法,可以長久。故魏、遼、金能用漢法,歷年最多,其它不能實行漢法,皆亂亡相繼,史冊具載,昭昭可見也。國家仍處遠漠,無事論此,比若今日形勢,非用漢法不可也。——(元)許衡《魯齋遺書》(4)材料四說明的是一個什么問題?(5)上述材料反映的少數(shù)民族政權在哪些方面仿效“漢法”?這些仿效措施在當時起了什么作用?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行營到處即為家,一卓穹廬數(shù)乘車。千里山川無土著,四時畋獵是生涯。 (阿保機)多用漢人,漢人教之以隸書之半增損之,作文字數(shù)千。 ——(明)陶宗儀《書史會要》卷八(1)根據(jù)材料一,指出契丹人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建立的政權名稱和契丹文字的由來。材料二 宋代建國本與漢唐不同。宋由兵士擁戴,而其建國后第一要務,即須裁抑兵權。而其所借以代替武人政治的文治基礎,致面對北方勁敵一籌莫展……宋建都開封,開封是豁露在黃河南岸的一個平坦而低洼所在,大河北岸的敵騎長驅南下時,無法形成天然屏障,使宋室處一極不利的形勢。所以邊事一緊張,皇帝就發(fā)生根本動搖。幸而寇準主持親征,打退遼軍,始得有澶淵之盟。——摘編自錢穆《國史大綱》(2)根據(jù)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宋朝與周邊少數(shù)民族政權的關系,并簡析宋對少數(shù)民族政權用兵常失利的原因。材料三 下表為學者對澶淵之盟的評價觀點 出處 論者簡介最下之策 《東坡應詔集》卷一策略二 蘇軾,北宋著名文學家,歷任翰林學士、禮部尚書等。以屈辱換取茍安 范文瀾《中國通史》 中國歷史學家,被譽為“新史學宗師”是一個具有雙重性的盟約 趙有春《試論“澶淵之盟”對宋遼關系的影響》 趙永春,吉林大學歷史系教授(3)簡述簽訂澶淵之盟的政權名稱。你贊同上表所示的哪個觀點,結合具體史實簡要說明理由。第9課 遼、西夏與北宋并立使用導航新情境命題練:T1-11(建議用時:10-15分鐘)當堂測試使用重難探究專練:T1-17(建議用時:15-20分鐘)單元測試或課下練習使用(根據(jù)學生實際需要刪減)【新素養(yǎng)·歷史解釋】1.下圖所示,早期契丹人的雞冠壺上部都帶孔,下部較扁平,方便系上繩子掛在馬上。后期被提梁雞冠壺取代,壺底部多做成圈足,方便放在地上或桌上。這一變化反映了( )A.遼與北宋保持友好關系 B.澶淵之盟對契丹的影響C.遼國手工業(yè)技術的進步 D.契丹人生活方式的改變【答案】D【解析】根據(jù)題干“早期契丹人的雞冠壺上部都帶孔,下部較扁平,方便系上繩子掛在馬上。后期被提梁雞冠壺取代,壺底部多做成圈足,方便放在地上或桌上。”結合所學可知,受漢族影響,契丹族從游牧逐水草而居到逐步農耕定居,其特有的雞冠壺發(fā)生了變化,這體現(xiàn)了契丹民族開始接受漢人的生活習俗的過程,契丹族與漢族的文化交融,D項正確;遼與北宋保持友好關系僅從題干圖片信息無法得出,排除A項;澶淵之盟是遼與北宋之間的和約,與題干中“早期契丹人”不符,排除B項;題干反映的是契丹人生活方式的變化,不是遼國手工業(yè)技術的進步,排除C項。故選D項。【新素養(yǎng)·史料實證】2.文物是解讀歷史的密碼,觀察下列圖中的貨幣樣式,可以反映出的歷史信息是( )A.注重發(fā)展海外貿易 B.推行重文輕武政策C.手工業(yè)技術穩(wěn)定發(fā)展 D.各民族政權交流互鑒【答案】D【解析】根據(jù)題干“北宋錢幣、契丹錢幣、西夏錢幣”可知,他們都是圓形方孔的銅錢,少數(shù)民族契丹錢幣和西夏錢幣吸收了中原王朝錢幣的設計樣式,體現(xiàn)了不同民族政權之間的交流互鑒,D項正確;貨幣樣式并不能直接反映海外貿易的發(fā)展情況,排除A項;推動重文輕武政策是為了削弱武將,而材料是關于錢幣樣式方面,排除B項;雖然貨幣的制作涉及手工業(yè)技術,但貨幣樣式本身并不能直接反映手工業(yè)技術的穩(wěn)定發(fā)展,排除C項。故選D項。【新素養(yǎng)·史料實證】3.916年,耶律阿保機稱帝建立政權,定都上京臨潢府,后改國號為遼。插入與該政權相關的圖片,最恰當?shù)膽撌牵? )A.契丹文字 B.西夏貨幣C.女真人像 D.“濟南劉家功夫針鋪”銅板拓片【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916年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建立遼,都城上京臨潢府;契丹族使用契丹文字,A項正確;1038年黨項族首領元昊建立西夏,都城興慶;西夏族使用西夏貨幣,與耶律阿保機稱帝建立的遼政權不符,排除B項;1115年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建立金,都城會寧;女真人與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建立金政權相關,與耶律阿保機稱帝建立的遼政權不符,排除C項;“濟南劉家功夫針鋪”,是北宋濟南劉家功夫針鋪雕刻銅版印刷廣告文物,與耶律阿保機稱帝建立的遼政權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新素養(yǎng)·歷史解釋】4.北宋與遼對峙,但相互之間的商業(yè)往來一直在進行。當時在宋與遼的邊界開設貿易場所,稱為“榷場”,官府和商人用各種商品在此進行交換,互通有無。榷場的出現(xiàn)( )A.消除了各民族之間的隔閡 B.消除了民族間的經(jīng)濟差距C.促進了民族間交流與交融 D.加劇了宋與遼的民族矛盾【答案】C【解析】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宋與遼、宋與西夏的邊界開設貿易場所,稱為“榷場”。榷場的設立,促進了宋和遼、西夏經(jīng)濟文化的發(fā)展,有利民族間的交往與融合,有利于邊境較長和平安定的局面形成,C項正確;消除了各民族之間的隔閡,說法過于絕對,排除A項;“消除了民族間的經(jīng)濟差距”的說法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榷場的出現(xiàn)促進了民族間交流與交融,沒有加劇宋與遼的民族矛盾,排除D項。故選C項。【新情境·跨學科】5.“……一卓穹廬數(shù)乘車。千里山川無土著,四時收獵是生涯。”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得到的歷史信息是( )①契丹族是一個游牧民族 ②契丹人居住在營帳里③契丹人過的是定居生活 ④契丹人靠打獵為生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B【解析】根據(jù)詩句“千里山川無土著,四時畋獵是生涯”可知,契丹族是一個游牧民族,故①項正確;根據(jù)詩句“一卓穹廬數(shù)乘車”可知契丹人居住在營帳里,故②項正確;根據(jù)詩句“四時畋獵是生涯”可知,契丹人靠打獵為生,故④項正確,①②④符合題意,B項正確;根據(jù)詩句“千里山川無土著,四時畋獵是生涯”可知,契丹人以游牧、打獵為生,不是定居生活,故③項錯誤,排除ACD項。故選B項。【新素養(yǎng)·歷史解釋】6.下列表格內容反映出遼宋夏時期的時代特征是( )政權 戰(zhàn) 和北宋與遼 960-1005年,40余年 100多年北宋與西夏 1038-1044年,不到10年 100多年A.重文輕武,相對穩(wěn)定 B.矛盾突出,以戰(zhàn)為主C.戰(zhàn)亂時有發(fā)生,民族交融不斷 D.政權并立,以和為主【答案】D【解析】根據(jù)材料信息可知,北宋與遼朝之間戰(zhàn)爭時間有40余年,和有100多年,北宋與西夏之間戰(zhàn)爭不到10年,和有100多年,說明北宋與少數(shù)民族政權之間政權并立,以和為主,D項正確;重文輕武指的是重視文官,輕視武將,材料內容沒有涉及,排除A項;根據(jù)材料信息可知,北宋與少數(shù)民族政權之間以和為主,而不是以戰(zhàn)為主,排除B項;材料內容主要體現(xiàn)了遼宋夏時期的時代特征是政權并立,以和為主,不能體現(xiàn)民族交融的信息,排除C項。故選D項。【新情境·跨學科】7.《天龍八部》通過對宋、遼、大理、西夏、吐蕃王國之間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的描寫,展示了一幅波瀾壯闊的生活畫卷。小說中所述的歷史時期最顯著的特點是( )A.繁榮與開放 B.民族政權并立 C.經(jīng)濟格局變化 D.政權頻繁更迭【答案】B【解析】根據(jù)材料“《天龍八部》通過對宋、遼、大理、西夏、吐蕃王國之間的武林恩怨和民族矛盾的描寫”和結合所學知識,遼宋夏金時期,契丹人建立遼,黨項族建立西夏,女真人建立金,以及漢人建立宋朝,各民族政權并立,互相攻伐,有戰(zhàn)有和,因此遼宋夏金時期的時代特點民族政權并立,B項正確;繁榮與開放是隋唐時期的特征,排除A項;經(jīng)濟格局的變化屬于經(jīng)濟角度,遼宋夏金時期的時代特征是民族政權并立,排除C項;政權頻繁更迭是五代十國時期的特點,排除D項。故選B項。【新素養(yǎng)·歷史解釋】8.“榷場,與敵國互市之所也”這是古代史書中對榷場的描述,北宋與遼、西夏對峙,但相互之間的商業(yè)往來一直進行。榷場的存在( )A.消除了民族間經(jīng)濟差距 B.促進了民族交流與融合C.使民族間完全消除隔閡 D.使民族間長期爭戰(zhàn)不休【答案】B【解析】根據(jù)題干“‘榷場,與敵國互市之所也’……北宋與遼、西夏對峙,但相互之間的商業(yè)往來一直進行”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榷場是北宋與遼、西夏的邊界貿易場所,邊界貿易促進了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也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間的了解,促進了民族交流與融合,B項正確;民族隔閡完全消除的說法太絕對,排除C項;題干材料只體現(xiàn)榷場是商業(yè)往來的場所,沒有涉及消除民族間經(jīng)濟差距、民族間長期征戰(zhàn)不休的內容,排除AD。故選B項。【新素養(yǎng)·歷史解釋】9.和約規(guī)定:夏取消帝號,宋冊封其為夏國主,許自置官屬,名義上向宋稱臣,奉正朔;宋朝每年賜給西夏銀7萬兩,絹15萬匹,茶3萬斤。該和約( )A.促進了宋遼之間經(jīng)濟交流 B.加重了北宋財政負擔C.導致了北宋王朝迅速滅亡 D.激化了西夏社會矛盾【答案】B【解析】根據(jù)題干信息“宋朝每年賜給西夏銀7萬兩,絹15萬匹,茶3萬斤”,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該和約加重了北宋財政負擔,B項正確;促進了宋遼之間經(jīng)濟交流,是指北宋與遼政權之間關系,與題干涉及宋夏,排除A項;該和約導致了北宋王朝迅速滅亡,夸大了其作用,排除C項;激化了西夏社會矛盾,與題干信息“宋朝每年賜給西夏銀7萬兩,絹15萬匹,茶3萬斤”,沒有聯(lián)系,排除D項。故選B項。【新素養(yǎng)·史料實證】10.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歷史發(fā)生當時所產(chǎn)生,可以直接作為歷史根據(jù)的史料。下列屬于研究遼宋夏金元時期歷史的第一手史料的是( )A.電視劇《貞觀長歌》 B.閻立本的《步輦圖》C.小說《楊家將演義》 D.出土的壁畫《契丹人引馬圖》【答案】D【解析】據(jù)所學知識可知,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歷史發(fā)生當時所產(chǎn)生,可以直接作為歷史根據(jù)的史料,包括遺址遺跡、出土文物、當事人所記錄的筆記、著作等。出土的壁畫《契丹人引馬圖》是出土文物,屬于第一手史料,D項正確;電視劇《貞觀長歌》屬于后人編寫的影視作品,不屬于第一手史料,排除A項;閻立本的《步輦圖》描繪了唐太宗李世民接見吐蕃使臣祿東贊的情景,是繪畫作品,屬于第二手史料,排除B項;《楊家將演義》是一部著名的英雄傳奇小說,主要內容為楊家將抗遼事跡,不屬于第一手史料,排除C項。故選D項。【新情境·綜合素養(yǎng)史】1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趙宋在中國歷史上還是成為一個軟弱的朝代,它的軍旗從未在北方草原地帶展開過,更用不著說向東北或西北角延伸到中亞的腹地里去了。它也從沒有像漢、唐一樣……全宋朝300余年的記錄,無非是軍事的挫敗和退卻,所有的例外則是以“歲幣”為名向北方少數(shù)民族購得和平。——摘編自黃仁宇《中國大歷史》(1)指出與“歲幣”有關的宋遼盟約的名稱。(2)有人認為北宋重文輕武的政策是失敗的,你是否同意此觀點?根據(jù)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理由。【答案】(1)澶淵之盟。(2)同意;理由:①“重文輕武”使武官的地位逐漸降低,束縛軍官的統(tǒng)治權,影響軍隊戰(zhàn)斗力;②北宋后期兵力孱弱,難以抵擋外來入侵。【解析】(1)名稱:據(jù)題干要求“宋遼盟約”并結合所學可知,該盟約為澶淵之盟,宋真宗時,遼軍大舉攻宋,一直打到黃河岸邊的澶州城下,威脅都城開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宰相寇準力勸皇帝親征,宋真宗勉強來到澶州城,宋軍士氣大振,打退遼軍。之后,遼與宋議和,遼軍撤回,宋朝給遼歲幣。澶州舊稱澶淵,所以這次宋遼盟約稱“澶淵之盟”。此后很長時間,遼宋之間保持著和平局面。(2)首先,說明態(tài)度,其次說明理由。如據(jù)材料“趙宋在中國歷史上還是成為一個軟弱的朝代,它的軍旗從未在北方草原地帶展開過”等可知,選擇同意;理由方面,結合所學宋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的消極影響可知,宋朝“重文輕武”使武官的地位逐漸降低,束縛軍官的統(tǒng)治權,影響軍隊戰(zhàn)斗力;據(jù)材料“全宋朝300余年的記錄,無非是軍事的挫敗和退卻”并結合所學可知,北宋后期兵力孱弱,難以抵擋外來入侵。一、選擇題1.下面能正確反映北宋與少數(shù)民族政權并立的示意圖是( )A. B.C. D.【答案】C【解析】結合所學可知,公元960年(10世紀中期),后周大將趙匡胤發(fā)動陳橋驛兵變,建立了宋朝,史稱北宋;10世紀初,契丹杰出首領阿保機,統(tǒng)一契丹各國,建立契丹國后,改國號為遼,都城在上京;11世紀前期,黨項首領元昊稱大夏國皇帝,都城在興慶,史稱西夏;遼、北宋、西夏政權并立,C項正確;金在北方,北宋在南方,排除A項;金滅遼,金在北方,西夏在西北,排除B項;金滅遼,金在北方,排除D項。故選C項。2.西夏遺址中發(fā)現(xiàn)大量貨幣,其中宋朝貨幣占總數(shù)的80%以上,西夏貨幣只占1%。對下面材料和如圖解釋正確的是( )①西夏創(chuàng)制文字 ②北民南遷,帶來冶金技術③西夏與宋朝有貿易往來 ④西夏仿照中原,鑄造錢幣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C【解析】①根據(jù)圖示“西夏貨幣”上的文字,可知西夏創(chuàng)制了文字,符合題意; ③根據(jù)題干“其中宋朝貨幣占總數(shù)的80%以上,西夏貨幣只占1%”可知,西夏與宋朝有貿易往來,符合題意;④西夏仿照中原政權貨幣的形制,鑄造自己的錢幣,符合題意,因此符合題意的是①③④,C項正確;②西夏位于西北地區(qū),與“北民南遷,帶來冶金技術”無關,②不符合題意,ABD選項中都包含②,排除ABD項。故選C項。3.公元1038年,生活于西北地區(qū)的黨項族建立了西夏王朝,關于西夏建立時間的說法正確的是( )A.建立于公元12世紀 B.建立于公元9世紀C.建立于公元11世紀 D.建立于公元10世紀【答案】C【解析】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西夏的建立時間是1038年,由于每一百年為一個世紀,在公元紀念中找到百位數(shù)+1則為世紀,公元1038年的百位數(shù)是10+1=11,因此,西夏建立的時間是公元11世紀,C項正確;公元12世紀、公元9世紀和公元10世紀計算錯誤,排除不正確的選項,排除ABD項。故選C項。4.下面年代尺反映的主題是( )A.早期國家與社會的變革 B.多民族政權的并立C.民族政權從并立到統(tǒng)一 D.繁榮與開放的時代【答案】B【解析】由題干年代尺并結合所學可知,年代尺反映的是遼、北宋與西夏的戰(zhàn)與和,北宋與多個民族政權并立,B項正確;早期國家與社會的變革反映的是夏商周時期,排除A項;題干反映的是民族政權的并立并沒有統(tǒng)一,排除C項;隋唐時期是繁榮與開放的時代,排除D項。故選B項。5.統(tǒng)一契丹各部,定都上京臨潢府的契丹首領是( )A.完顏阿骨打 B.趙匡胤 C.耶律阿保機 D.元昊【答案】C【解析】根據(jù)“統(tǒng)一契丹各部”并結合所學可知,到9世紀后期,契丹已經(jīng)有了農耕、冶鐵和紡織等產(chǎn)業(yè),并開始建筑房屋、城邑,10世紀初,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統(tǒng)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權,都城在上京臨潢府,C項正確;完顏阿骨打建立的是金朝,與契丹無關,排除A項;趙匡胤建立了北宋,與契丹無關,排除B項;元昊建立了西夏,與契丹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6.在宋與遼、西夏的邊界開設的貿易場所,被稱為“榷場”。官府和商人用各種商品在此進行交換,互通有無,榷場的貿易量很大。由此推測( )A.宋與遼、西夏和平相處,沒有戰(zhàn)爭B.宋在與遼、西夏的戰(zhàn)爭中,被動挨打,損失慘重C.宋金和議后,雙方形成對峙局面D.邊界貿易的往來,促進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加深了各族人民之間的了解【答案】D【解析】根據(jù)材料“在宋與遼、西夏的邊界開設的貿易場所,被稱為“榷場”。官府和商人用各種商品在此進行交換,互通有無,榷場的貿易量很大”并結合所學可知,宋與遼、西夏邊界開設貿易場所,稱為“榷場”。官府和商人用各種商品在此進行交換,互通有無。邊界的貿易量很大,交流頻繁,促進了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有利于民族交往交融,D項正確;宋與遼、西夏之間有戰(zhàn)有和,以和為主,排除A項;材料主要反映的是邊界貿易,宋在與遼、西夏的戰(zhàn)爭中被動挨打未在題干材料中體現(xiàn),排除B項;宋金和議指的是南宋與金的議和,而題干材料描寫的是北宋與遼、西夏的貿易關系,排除C項。故選D項。7.如下圖中的兩件文物可以共同佐證( )A.契丹各部獲得統(tǒng)一 B.契丹借鑒中原文明C.契丹開始建筑房屋 D.遼宋保持和平局面【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可知,遼、夏、金都模仿漢字字形創(chuàng)造了本民族文字,遼先后創(chuàng)制契丹大字、小字,用以刻石立碑,還進行文學創(chuàng)作,且契丹貨幣與中原貨幣形制相差不大,這體現(xiàn)了契丹學習中原貨幣和文字,反映了契丹借鑒中原文明,B項正確;10世紀初,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統(tǒng)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權,都城在上京臨潢府,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A項;到9世紀后期,契丹已經(jīng)有了農耕、冶鐵和紡織等產(chǎn)業(yè),并開始建筑房屋、城邑,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C項;宋真宗時期,“澶淵之盟”簽訂后很長時間,遼宋之間保持著和平局面,與契丹貨幣和文字關系不大,排除D項。故選B項。8.最近一段時間,電視劇《大宋宮詞》成為了歷史愛好者關注的焦點。除了女主角劉娥娘娘,男主角宋真宗趙恒名氣大,主要在于兩點:其一、傳統(tǒng)的歷史評說《楊家將》、歷史故事“貍貓換太子”和趙恒密切相關。其二、趙恒和哪個少數(shù)民族政權簽訂了頗具爭議的條約《澶淵之盟》( )A.契丹 B.蒙古 C.女真 D.黨項【答案】A【解析】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在北宋時期,契丹族建立的遼國是與北宋并立的重要政權,宋真宗趙恒時期,遼國大舉進攻北宋,雙方在澶州發(fā)生激戰(zhàn),最終訂立和約,澶州舊稱澶淵,所以這次宋遼盟約稱“澶淵之盟”,這一條約的簽訂,標志著宋遼之間長達數(shù)十年的戰(zhàn)爭狀態(tài)結束,進入相對和平的時期,A項正確;蒙古帝國在宋真宗之后很久才崛起,與《澶淵之盟》的簽訂無關,排除B項;女真族建立的金國主要在南宋時期與宋王朝產(chǎn)生重要交集,與北宋的《澶淵之盟》無直接關聯(lián),排除C項;黨項族建立的西夏國與北宋有交往,但并非《澶淵之盟》的簽訂方,排除D項。故選A項。9.北宋和遼經(jīng)過長期戰(zhàn)爭簽訂澶淵之盟。你認為澶淵之盟的積極影響是( )A.有利于女真族的發(fā)展B.使遼兵安然脫險,還得到了“歲幣”C.扭轉了北宋初年與遼國斗爭的不利局面D.維持了宋遼長期的和平關系,有利于雙方的經(jīng)濟文化【答案】D【解析】根據(jù)所學知識可知,北宋和遼簽訂澶淵之盟,維持了北宋和遼邊疆的長期和平穩(wěn)定,促進了雙方的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和發(fā)展,D項正確;北宋是漢族建立,遼是契丹族建立,澶淵之盟的簽訂與女真族的發(fā)展無關,排除A項;使遼兵安然脫險,還得到了“歲幣”只體現(xiàn)了對遼一方的積極影響,排除B項;扭轉了北宋初年與遼國斗爭的不利局面只體現(xiàn)對北宋一方積極影響,不全面,排除C項。故選D項。10.在契丹人逐漸學習、掌握中原地區(qū)的陶瓷燒制技術后,一種專門用于盛放液體,又便于騎馬時攜帶的器物——雞冠壺(如圖)應運而生。這體現(xiàn)了( )A.契丹民族重視發(fā)展農耕經(jīng)濟 B.雞冠壺源于中原地區(qū)的農耕生活C.遼代制瓷技術處于領先地位 D.游牧文化與中原文化的交匯融合【答案】D【解析】根據(jù)題干“在契丹人逐漸學習、掌握中原地區(qū)的陶瓷燒制技術后,一種專門用于盛放液體,又便于騎馬時攜帶的器物——雞冠壺應運而生”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契丹人作為游牧民族,在學習了中原的陶瓷燒制技術后,結合自身的游牧生活需求,創(chuàng)造了雞冠壺這一獨特的器物。這充分體現(xiàn)了游牧文化與中原文化在技術和文化層面的交匯與融合,D項正確;題干中并未提及契丹民族對農耕經(jīng)濟的態(tài)度或重視程度,且契丹作為游牧民族,其經(jīng)濟形態(tài)更多是以游牧為主,而非農耕,排除A項;雞冠壺雖然是基于中原陶瓷燒制技術創(chuàng)造的,但其設計(便于騎馬時攜帶)明顯反映了契丹游牧生活的需求,而非中原農耕生活的產(chǎn)物,排除B項;題干中僅提及契丹人學習了中原的陶瓷燒制技術,并未說明遼代的制瓷技術已經(jīng)達到或超過中原地區(qū)的水平,排除C項。故選D項。11.與如圖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A.契丹各部統(tǒng)一、國力不斷增強 B.遼軍大舉南下,訂立澶淵之盟C.女真兵臨城下,徽欽二帝被俘 D.宋夏簽訂和約,邊境貿易興旺【答案】B【解析】根據(jù)材料中的“北宋”“遼”“澶州”并結合所學可知,宋真宗時,遼軍大舉攻宋,一直打到黃河岸邊的澶州城下,威脅都城開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宰相寇準力勸皇帝親征,宋真宗勉強來到膻州城,宋軍士氣大振,打退遼軍。之后,遼與宋議和,稱“澶淵之盟”,遼宋之間保持著和平局面,B項正確;10 世紀初,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統(tǒng)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權,發(fā)展生產(chǎn),創(chuàng)制文字,國力不斷增強,而北宋960年才建立,排除A項;女真兵臨城下指的是金朝攻滅北宋,與圖中的“遼軍”不符,排除C項;宋夏簽訂合約制度的北宋與西夏和議,與材料中的“遼軍”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12.下面方框內的對話討論的是( )甲:堂堂一個中原王朝,在沒有戰(zhàn)敗的情況下與一個少數(shù)民族政權妥協(xié)議和,不僅稱兄道弟,還給“歲幣”,這難道不是一種恥辱 乙:客觀上說,這次議和取得了通過戰(zhàn)爭沒有取得的結果。之后的一百多年里,雙方之間再無大規(guī)模戰(zhàn)事,禮尚往來、榷場貿易、互通有無,不也造福百姓 A.宋夏議和 B.宋金議和 C.宋遼議和 D.遼金議和【答案】C【解析】略13.下圖示意的是遼、北宋與西夏并立之形勢,其中a、b、c分別代表的政權是( )A.遼、北宋、西夏 B.西夏、遼、北宋C.北宋、西夏、遼 D.遼、西夏、北宋【答案】B【解析】根據(jù)所學可知,在遼、西夏與北宋并立形勢中,遼在北方,西夏在西北,北宋在南方,故a是西夏,b是遼,c是北宋,B項正確;西夏在西北地區(qū),不是在南方,排除A項;遼在北方,不是在南方,排除C項;西夏在西北,遼在北方,排除D項。故選B項。14.歸納階段特征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之一,對如圖特征概括最準確的是( )A.政權并立,民族交融 B.國家統(tǒng)一,社會安定C.藩鎮(zhèn)割據(jù),武將專權 D.重文輕武,強干弱枝【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遼、西夏與北宋并立,遼與北宋的和與戰(zhàn),西夏與北宋的和與戰(zhàn),都促進了民族交融,A項正確;遼、西夏與北宋時期沒有實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排除B項;藩鎮(zhèn)割據(jù)屬于唐末五代的階段特征,不是遼、西夏與北宋時期的階段特征,排除C項;重文輕武是宋朝的政策,排除D項。故選A項。15.下圖反映的主題是( )A.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B.中外政權的紛爭C.君主專制集權的強化 D.民族的交流與交融【答案】D【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榷場是宋遼金元時期位于民族政權交界地區(qū)所設的互市市場,反映的是當時民族的交流與交融,D正確;繁榮與開放的時代是隋唐時期的時代特征,排除A項;材料中的政權屬于中華民族內部矛盾,不屬于中外政權的紛爭,排除B項;君主專制集權的強化主要涉及加強君權,削弱相權,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故選D項。二、綜合題16.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家庭。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大宋皇帝謹致誓書于火契丹皇帝闕下:共遵成信,虔奉歡盟,以風土之宜,助軍旅之費,每歲以絹二十萬匹、銀一十萬兩,更不差使臣專往北朝,只令三司差人般送至雄州交割。——《續(xù)資治通鑒長編》(1)材料一中的“大宋皇帝”是指誰?“北朝”是指哪一少數(shù)民族所建立的政權?材料二 從歷史的后端看來,這1005年的協(xié)定有它的作用。……這種為和平付出之代價無疑比戰(zhàn)費來得低廉。……可是這種看法必須全部放棄當事人的觀感……他們無法承認這種妥協(xié)為事理之當然。中國歷史之中,從無一個統(tǒng)一天下的大帝國卑躬屈節(jié)地向一個文化程度低的邊區(qū)國家進貢。——黃仁宇《中國大歷史》(2)辨析材料二、“1005年的協(xié)定”是指北宋與遼的哪一約定?請你談談黃仁宇先生對“1005年的協(xié)定”的評價。材料三 自契丹取燕薊以北,拓跋(黨項族)自得靈夏以西,其間所生英豪,皆為其用。得中國土地,役中國人力,稱中國位號,仿中國官屬,任中國賢才、讀中國書刊,用中國車服,行中國法令。是二敵所為,皆與中國等。——李燾《續(xù)資治通鑒長編》(3)材料三中的“拓跋”建立了什么政權?建立者是誰?材料四 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完全占據(jù)中原),必行漢法,可以長久。故魏、遼、金能用漢法,歷年最多,其它不能實行漢法,皆亂亡相繼,史冊具載,昭昭可見也。國家仍處遠漠,無事論此,比若今日形勢,非用漢法不可也。——(元)許衡《魯齋遺書》(4)材料四說明的是一個什么問題?(5)上述材料反映的少數(shù)民族政權在哪些方面仿效“漢法”?這些仿效措施在當時起了什么作用?【答案】(1)大宋皇帝:宋真宗。少數(shù)民族:契丹族。(2)約定:澶淵之盟。評價:他認為一方面用錢物來換和平是值得的、可取的,另一方面他也認為此和約對北宋來說是屈辱的。(意思相近,言之有理即可)(3)政權:西夏。建立者:元昊。(4)問題:北方游牧政權占據(jù)中原后,要想統(tǒng)治穩(wěn)定、長久,必須實行漢族的統(tǒng)治制度。(5)方面:任用漢人為官,學習漢族的政治制度,學習漢族傳統(tǒng)文化,學習漢族的生活習俗等。作用:(答一項即可)促進了民族融合;促進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和發(fā)展。(意思相近,言之有理即可)【解析】(1)大宋皇帝:根據(jù)材料一“大宋皇帝謹致誓書于火契丹皇帝闕下”可知,宋真宗。少數(shù)民族:根據(jù)材料一“大宋皇帝謹致誓書于火契丹皇帝闕下”可知,契丹族。(2)約定:根據(jù)材料二“從歷史的后端看來,這1005年的協(xié)定有它的作用”及北宋與遼的盟約可知,北宋與遼簽訂的澶淵之盟。評價:根據(jù)材料二“這種為和平付出之代價無疑比戰(zhàn)費來得低廉。……可是這種看法必須全部放棄當事人的觀感”可知,他認為一方面用錢物來換和平是值得的、可取的。根據(jù)材料二“中國歷史之中,從無一個統(tǒng)一天下的大帝國卑躬屈節(jié)地向一個文化程度低的邊區(qū)國家進貢”可知,另一方面他也認為此和約對北宋來說是屈辱的。(3)政權:根據(jù)材料三“拓跋(黨項族)自得靈夏以西”可知,黨項族建立的政權是西夏。建立者:結合西夏建立的知識可知,西夏的建立者是元昊。(4)問題:根據(jù)材料四“考之前代,北方奄有中夏(完全占據(jù)中原),必行漢法,可以長久”可知,北方游牧政權占據(jù)中原后,要想統(tǒng)治穩(wěn)定、長久,必須實行漢族的統(tǒng)治制度。(5)方面:結合契丹族和黨項族建立政權后的國家治理可知,任用漢人為官,學習漢族的政治制度,學習漢族傳統(tǒng)文化,學習漢族的生活習俗等。作用:結合遼、西夏與宋之間關系可知,促進了民族融合;促進了少數(shù)民族地區(qū)政治、經(jīng)濟、文化的交流和發(fā)展。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行營到處即為家,一卓穹廬數(shù)乘車。千里山川無土著,四時畋獵是生涯。 (阿保機)多用漢人,漢人教之以隸書之半增損之,作文字數(shù)千。 ——(明)陶宗儀《書史會要》卷八(1)根據(jù)材料一,指出契丹人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建立的政權名稱和契丹文字的由來。材料二 宋代建國本與漢唐不同。宋由兵士擁戴,而其建國后第一要務,即須裁抑兵權。而其所借以代替武人政治的文治基礎,致面對北方勁敵一籌莫展……宋建都開封,開封是豁露在黃河南岸的一個平坦而低洼所在,大河北岸的敵騎長驅南下時,無法形成天然屏障,使宋室處一極不利的形勢。所以邊事一緊張,皇帝就發(fā)生根本動搖。幸而寇準主持親征,打退遼軍,始得有澶淵之盟。——摘編自錢穆《國史大綱》(2)根據(jù)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宋朝與周邊少數(shù)民族政權的關系,并簡析宋對少數(shù)民族政權用兵常失利的原因。材料三 下表為學者對澶淵之盟的評價觀點 出處 論者簡介最下之策 《東坡應詔集》卷一策略二 蘇軾,北宋著名文學家,歷任翰林學士、禮部尚書等。以屈辱換取茍安 范文瀾《中國通史》 中國歷史學家,被譽為“新史學宗師”是一個具有雙重性的盟約 趙有春《試論“澶淵之盟”對宋遼關系的影響》 趙永春,吉林大學歷史系教授(3)簡述簽訂澶淵之盟的政權名稱。你贊同上表所示的哪個觀點,結合具體史實簡要說明理由。【答案】(1)生活方式:游牧生活名稱:遼由來:參考漢字創(chuàng)制(2)關系:保持友好關系原因:重文輕武導致軍隊戰(zhàn)斗力減弱,地理上沒有天然屏障,統(tǒng)治者軟弱動搖(3)名稱:北宋和遼觀點:贊同是一個具有雙重性的盟約理由:消極影響:社會矛盾更加尖銳,政府的財政負擔進一步的加重.當然受苦的是人民.在與遼的交往中也處于被動地位;積極影響:使得北宋獲得了長期的安定,與遼的周邊貿易興旺起來;經(jīng)濟文化得到了全方位的發(fā)展,如城市的繁榮,宋詞的發(fā)展.兩國的交往增多,使得遼的封建化進程加快,民族融合加強,有利于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解析】(1)生活方式:根據(jù)材料一“行營到處即為家,一卓穹廬數(shù)乘車。 千里山川無土著,四時畋獵是生涯。”可知,契丹人的生產(chǎn)生活方式是游牧生活。名稱:根據(jù)所學可知,10世紀初,契丹族首領耶律阿保機統(tǒng)一契丹各部,建立政權名稱是遼。由來:根據(jù)材料一“(阿保機)多用漢人,漢人教之以隸書之半增損之,作文字數(shù)千。”可知,契丹文字的由來是參考漢字創(chuàng)制。(2)關系:根據(jù)材料二“宋代建國本與漢唐不同。宋由兵士擁戴,而其建國后第一要務,即須裁抑兵權。而其所借以代替武人政治的文治基礎,致面對北方勁敵一籌莫展……宋建都開封,開封是豁露在黃河南岸的一個平坦而低洼所在,大河北岸的敵騎長驅南下時,無法形成天然屏障,使宋室處一極不利的形勢。所以邊事一緊張,皇帝就發(fā)生根本動搖。幸而寇準主持親征,打退遼軍,始得有澶淵之盟。”結合所學可知,與北宋并立的政權有契丹族建立的遼,黨項族建立的西夏。北宋與少數(shù)民族政權間有戰(zhàn)爭,有議和,經(jīng)濟文化交流頻繁。因此,宋朝與周邊少數(shù)民族政權的關系是政權并立,戰(zhàn)爭不時爆發(fā),總體以經(jīng)濟文化和平交流為主。原因:根據(jù)材料二“宋代建國本與漢唐不同。宋由兵士擁戴,而其建國后第一要務,即須裁抑兵權。而其所借以代替武人政治的文治基礎,致面對北方勁敵一籌莫展……宋建都開封,開封是豁露在黃河南岸的一個平坦而低洼所在,大河北岸的敵騎長驅南下時,無法形成天然屏障,使宋室處一極不利的形勢。所以邊事一緊張,皇帝就發(fā)生根本動搖。幸而寇準主持親征,打退遼軍,始得有澶淵之盟。”分析得出,宋對少數(shù)民族政權用兵常失利的原因是重文輕武導致軍隊戰(zhàn)斗力減弱,地理上沒有天然屏障,統(tǒng)治者軟弱動搖。(3)名稱:根據(jù)所學可知,宋真宗時,遼軍大舉攻宋,一直打到黃河岸邊的澶州城下,威脅都城開封,北宋朝廷一片恐慌。宰相寇準力勸皇帝親征,宋真宗勉強來到澶州城,宋軍士氣大振,打退遼軍。之后,遼與宋議和,遼軍撤回,宋朝給遼歲幣 。這次宋遼盟約稱“澶淵之盟”。因此,簽訂澶淵之盟的政權名稱是北宋和遼。觀點:根據(jù)材料三“最下之策;以屈辱換取茍安;是一個具有雙重性的盟約”,我贊同的觀點是:澶淵之盟是一個具有雙重性的盟約。理由:根據(jù)評價歷史事件要辯證的分析,一分為二的評價。因此,評價澶淵之盟從消極和積極影響兩方面評價:消極影響:社會矛盾更加尖銳,政府的財政負擔進一步的加重,當然受苦的是人民,在與遼的交往中也處于被動地位;積極影響:使得北宋獲得了長期的安定,與遼的周邊貿易興旺起來;經(jīng)濟文化得到了全方位的發(fā)展,如城市的繁榮,宋詞的發(fā)展,兩國的交往增多,使得遼的封建化進程加快,民族融合加強,有利于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9課 遼、西夏與北宋并立(原卷版).docx 第9課 遼、西夏與北宋并立(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