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5課 明朝的統治使用導航新情境命題練:T1-11(建議用時:10-15分鐘)當堂測試使用重難探究專練:T1-17(建議用時:15-20分鐘)單元測試或課下練習使用(根據學生實際需要刪減)【跨學科·統計與歷史】1.下圖是根據史料記載-1384年9月14日至21日八天內,皇帝處理奏章和行政事務的總工作量和平均工作量繪制的統計圖。關于此圖體現了( )A.皇帝勤政愛民,工作效率高 B.軍機處的設置增加了皇帝負擔C.內閣制度的建立加強中央集權 D.宰相制度廢除的直接后果【答案】D【解析】據圖表數據可知,1384年(宰相廢除后僅4年),皇帝在8天內處理奏章和行政事務的總工作量極大,平均每日需處理大量事務,這直接反映了宰相廢除后皇帝政務負擔的加重,結合所學可知,明初朱元璋廢除宰相制度,宰相廢除后,皇帝需直接處理所有政務,導致工作量爆炸式增長,題目統計圖正是這一制度變革的直接體現,D項正確;處理大量政務可能是勤政的表現,但題目更強調制度性原因(宰相廢除)導致的工作量激增,而非皇帝個人品質,排除A項;軍機處是清朝雍正時期(1729年)設立的,與明朝無關,時間線矛盾,排除B項;內閣制度雖在明成祖時期(1402年后)逐漸形成,但題目時間為1384年(明太祖時期),此時內閣尚未成熟。且內閣本質是皇帝顧問機構,加強中央集權更多是宰相廢除的結果,與題目現象無直接關聯,排除C項。故選D項。【新素養·史料實證】2.朱元璋以“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為名廢相,認為丞相既廢,“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據載,廢相之后,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朱元璋接到的奏事文書多達1660件,平均每天要處理207件。材料說明( )A.皇權在不斷削弱,相權在不斷加強B.廢除丞相后,皇帝的工作量加大C.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設置了丞相D.廢除丞相后,決策的正確性提高【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朱元璋以‘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為名廢相,認為丞相既廢”“朱元璋接到的奏事文書多達1660件,平均每天要處理207件”和結合所學知識,明朝為加強中央集權廢除丞相,之后造成皇帝工作量加大,B項正確;廢除丞相加強皇權,排除A項;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排除C項;材料反映廢除丞相后增加皇帝工作量,沒有體現決策的正確性提高,排除D項。故選B項。【新情境·史料】3.觀察下表,擁有這樣人生經歷的人物是( )★出身布衣;★建立大明;★洪武之治;★憂勞而逝A.朱元璋 B.趙匡胤 C.忽必烈 D.李隆基【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出身布衣;建立大明;洪武之治;憂勞而逝”結合所學知識,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定都應天府,A項正確;960年,趙匡胤陳橋兵變建立宋朝,定都開封,與材料反映的明朝建立無關,排除B項;1271年忽必烈仿照中原王朝建立元朝,定都大都,排除C項;李隆基是唐朝的皇帝,與材料“建立大明”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跨學科·漫畫與歷史】4.某同學在閱讀一本通俗歷史讀物時,看到一幅漫畫(見下圖)。朱元璋設立的這一部門是( )朱元璋上位成功以后,總害怕自己哪天也被人擼下來。于是他就把開路小弟——儀仗隊改造成了一個特務部門,專門監察有沒有人密謀造反。這群小弟的工裝叫作飛魚服,穿上賊拉風。A.中書省 B.軍機處 C.東廠 D.錦衣衛【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儀仗隊改造成了一個特務部門,專門監察有沒有人密謀造反。這群小弟的工裝叫作飛魚服,穿上賊拉風”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為鞏固統治,在政治上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強化皇權。為監視官民,朱元璋設立由皇帝直接指揮的一個特務機構——錦衣衛,掌管侍衛、緝捕、刑獄諸事,保護皇帝,鎮壓官民,D項正確;中書省是中央行政中樞機構,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軍機處建立于清朝,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明成祖設立東廠,朱元璋是明太祖。排除C項。故選D項。【新素養·時空觀念】5.歷史核心修養的時空觀念,是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意識和思維方式。制作思路圖有助于理解歷史核心修養中的時空觀念。其空白處應為 ( )A.廢除丞相制度 B.設立“三司” C.實行“八股取士” D.設立錦衣衛【答案】C【解析】根據圖示的編制思路隋朝“創立進士科”、唐朝“創立殿試制度”、宋朝“提高進士地位”等信息可知這都與科舉制有關,明代為了加強思想控制,在科舉上實行八股取士,C項正確;廢除丞相制度、設立三司和設立錦衣衛都是明朝強化皇權的措施,但均與科舉制無關,排除ABD項。故選C項。【新素養·史料實證】6.下面是我國古代兩個朝代的國家機構設置示意圖,其變化反映了( )A.中央集權制度瓦解 B.君主專制不斷強化C.民族政權走向統一 D.土地兼并不斷加強【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圖示可知,示意圖分別反映了隋唐時期的三省六部制、明朝的政治制度,體現的是中央機構的變化,反映了封建君主專制不斷加強。三省六部制,三省相互制約,保證了皇帝的權力與威嚴;明太祖在中央,廢除丞相,撤銷中書省,由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理朝政,直接對皇帝負責,全國的軍政大權,都集中到了皇帝手里,標志著君主專制進一步加強,B項正確;題干示意圖反映了中央國家機構的變化,與中央集權制度瓦解無關,排除A項;題干示意圖反映了中央國家機構的變化,沒有涉及民族政權的有關情況,排除C項;題干示意圖反映了中央國家機構的變化,沒有體現土地兼并不斷加強,排除D項。故選B項。【新素養·史料實證】7.下圖所示的行政機構最突出的特點是( )A.宰相權力遭到削弱 B.皇權受到制約C.強化皇權 D.分割地方權力【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圖示是明朝的行政機構圖,明太祖取消中書省,設立三司,廢丞相,權分六部,設立錦衣衛,設立五軍都督府,直接掌握軍政大權,通過這些措施,明朝把中央集權強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權大大加強,C項正確;明太祖朱元璋廢除了宰相制度,排除A項;明朝皇權大大加強,排除B項;材料強調加強皇權,沒有涉及“分割地方權力”,排除D項。故選C項。【新素養·史料實證】8.下圖是南京夫子廟的江南貢院,是古代科舉考試的重要考場。明朝時期的考生若想要高中,復習準備應該( )A.閱讀并背熟百家的經典著作B.以“四書”“五經”為復習資料C.答題時隨意發表自己的見解D.游歷山川,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信息“南京夫子廟的江南貢院,是古代科舉考試的重要考場。明朝時期的考生若想要考中”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朝嚴格規定考試的題目必須來自“四書”“五經”,以“四書”“五經”為復習資料,才有可能高中,B項正確;明朝時期的科舉考試,考查科目是儒家的四書五經,而非先秦時期諸子百家的經典,排除A項;明朝時期實行八股取士,八股文內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脫離實際,禁錮思想。應試的人為了能夠被錄取,只有死讀“四書”“五經”,成為皇帝旨意的順從者,不能隨意發表自己的見解,游歷山川,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不符合史實,排除CD項。故選B項。【新素養·史料實證】9.如圖為明代畫作《科舉看榜圖》,圖中描繪了在科考發榜后應考的讀書人看榜的情景。科舉制度在明清時期發生了一些變化,關于明清時期科舉制度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考試題目必須來自“四書”和“五經”B.考生對題目的解釋必須以孟子的《四書集注》為標準C.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D.大幅度增加科舉取士名額,提高進士地位【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科舉制度在明清時期發生了一些變化,關于明清時期科舉制度下列說法正確的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清時期科舉考試走向僵化,考試內容固化形成八股取士,考試題目必須來自“四書”和“五經”,A項正確;考生對題目的解釋必須以朱子的《四書集注》為標準,而非孟子,排除B項;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是從唐朝時期開始的,排除C項;大幅度增加科舉取士名額,提高進士地位是在宋朝時期,排除D項。故選A項。【新素養·史料實證】10.下圖是明朝狀元趙秉忠的答卷,共2460字,字跡工整,無一涂改,上有萬歷皇帝批的六個大字:“第一甲第一名”,現為國家一級文物。該答卷的內容可能( )A.標新立異,觀點獨到 B.囊括百家之言論,引用名人之警句C.想象豐富,構思巧妙 D.是以《四書集注》為標準的八股文【答案】D【解析】據本題材料信息“明朝狀元趙秉忠的答卷”結合所學可知,明朝實行八股取士,科舉考試題目必須來自“四書、五經”,對題目的解釋必須以《四書集注》為標準,不允許自由發揮,字數也有限制,D項正確;八股文章的內容絕對不允許自由發揮,標新立異、觀點獨到、想象豐富、或是構思巧妙都是不可能的,排除AC兩項;明朝提倡尊孔崇儒,考試題目必須來自“四書、五經”,不可能囊括百家之言,引用名人警句,排除B項;故選D項。【新素養·素養綜合】二、綜合題11.中國古代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不斷演變。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 (趙匡胤)問趙普曰:“自唐季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斗不息,生民涂地,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長久計,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也,天下人神之福也。此非他故,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續資治通鑒》材料三 明太祖說:“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我朝罷相,設五府、六部……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明史紀事本末》(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的什么政治制度?(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總結宋初為了解決藩鎮割據的積弊,采取了哪些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軍事、政治各一例)(3)結合材料三和所學知識,分析明太祖廢除丞相制度的原因是什么?(4)以上材料表明中國古代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發展的基本趨勢是什么?【答案】(1)三省六部制(2)措施:軍事:解除了禁軍將領的兵權,控制了軍隊;控制對軍隊的調動;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政治: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權的辦法,削弱相權;在地方派文臣擔任地方長官,設通判進行監督。(3)明太祖認為丞相專權亂政,威脅到君主的統治。(4)趨勢:中央集權制度不斷加強。【解析】(1)政治制度:根據材料一圖片和所學知識可知,皇帝下設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三省的長官都為丞相,尚書省作為執行部門,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這個制度叫做:三省六部制度。(2)措施:根據材料二“今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和所學知識可知,對于政治上,中央需要分割宰相權利加強君權,所以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權的辦法,削弱相權。在地方需要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所以在地方派文臣擔任地方長官,設通判進行監督。在軍事上,需要“奪其權”,也就是為了避免唐末以來武將專政的弊端,所以軍事上解除了禁軍將領的兵權,控制了軍隊;控制對軍隊的調動;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3)原因:根據材料三“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和所學知識可知,明太祖分析的丞相的弊端是會有小人亂政,也就是丞相權力威脅到皇權,所以要廢丞相。(4)趨勢:根據材料可知,從唐朝的三省六部到宋朝分割相權同時監控地方,再到明朝廢除丞相,中國古代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在不斷加強,皇權和中央的權力在不斷加強。一.選擇題(共15小題)1.1351年爆發元末農民大起義,在多支反元隊伍中,朱元璋隊伍逐漸強大。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在元末十幾年時間里,朱元璋隊伍能脫穎而出的主要原因是( )A.采取“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策略B.執行“行漢法”“行仁政”“不弒殺”的政策C.取“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策略D.執行“先存百姓”“虛心納諫”“以史為鑒”的政策【答案】A【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明朝的建立的相關史實。掌握相關知識即可作答。朱元璋建立了明朝。【解答】元朝末年,政治腐敗,災害頻繁。饑寒交迫的農民,掀起大規模的反抗斗爭。朱元璋領導的起義軍,攻占應天,勢力不斷壯大。朱元璋采取“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逐步發展壯大,最終統一全國。1367年,朱元璋以徐達為大將軍進行北伐,沿路勢如破竹;1368年初,朱元璋以應天為都城,改稱南京,稱皇帝,建立明朝,朱元璋就是明太祖。1368年秋天,明軍攻占大都結束了元朝在全國的統治。后又于建文帝四年(1403年),徹底消滅了元朝的殘余勢力,完成了全國統一。A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明朝的建立的相關史實。2.制作時間軸能夠幫助我們快速掌握朝代更替的順序。如圖問號處的王朝是(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答案】D【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明朝的建立和滅亡,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根據題干和所學知識可知,明朝建立于1368年,滅亡于1644年,D項正確;唐朝建立于618年,滅亡于907年,排除A項;北宋建立于960年,滅亡于1227年,南宋建立于1227年,滅亡于 1276年,排除B項;元朝建立于1271年,滅亡于1368年,排除C項。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中國古代朝代更替,考查調用所學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3.年代尺有助于歷史記憶。下列所示年代尺上的“?”處應填入( )A.蒙古滅金 B.南宋滅亡C.朱元璋稱帝 D.鄭成功收復臺灣【答案】C【分析】本題考查了明朝的建立。【解答】A.1234年,蒙古滅金。排除A。B.1279年,南宋滅亡,排除B。C.1368年,明朝建立,朱元璋稱帝,C正確。D.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排除D。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了明朝的建立。注意掌握明朝建立的時間。4.下列我國古代四個中央行政系統的簡表中,屬于明朝的是( )A. B.C. D.【答案】B【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重點掌握中央制度的演變,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明朝廢除丞相制度,權分六部,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 )直接向皇帝負責,此圖符合明朝中央行政系統特點,B選項正確;圖中呈現的是三省六部制中的三省,即中書省、門下省和尚書省,該制度完善于唐朝,并非明朝,A選項錯誤;圖中所示的御史大夫、丞相、太尉是秦朝的三公九卿制中的“三公”,代表秦朝中央行政體制,C選項錯誤;圖中的御史臺、中書省、樞密院是元朝的中央行政機構設置,元朝中書省總領百官,D選項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中國古代的政治制度。5.“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論道的說法……到宋朝便不然了。從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無坐處,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許坐,站著都不行,得跪著說話了。”這種變化說明( )A.社會文明的進步 B.生活習慣的變化C.中央機構的膨脹 D.君主專制的強化【答案】D【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中國古代君權不斷加強的相關史實,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根據題干“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論道的說法……到宋朝便不然了。從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無坐處,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許坐,站著都不行,得跪著說話了。”可知,大臣在皇帝面前從“坐而論道”到“站議時政”,再到“跪受筆錄”;題干這一君臣之間地位的變化反映了君主權力的加強,君主專制不斷強化,故D符合題意;題干這一變化反映的是中國古代君權的強化,與社會文明、生活習慣、中央機構不符,排除ABC。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中國古代君權不斷加強的相關史實。6.如表是秦朝到明朝中央機構丞相(宰相)一職發展演化表:史實一 秦朝設立丞相,輔佐皇帝掌管行政事務 史實三 宋朝宰相若干,并設立多種機構,分割宰相軍政、行政大權史實二 隋朝時期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 史實四 明朝初年廢除丞相制度,皇帝直接統領六部上述史實說明中國古代政治發展的本質是( )A.皇帝和丞相斗爭激烈 B.中央集權制度建立C.君主專制不斷強化 D.六部地位不斷提高【答案】C【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中國古代政治發展的本質,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根據材料“秦朝到明朝中央機構丞相(宰相)一職發展演化表”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從秦朝到明朝,相權不斷被削弱,明朝時丞相制度被廢除,君主專制不斷加強,因此,這些史實說明中國古代政治發展的本質是君主專制不斷強化,C項正確;斗爭激烈、六部地位不斷提高是現象,不是本質,排除AD項;中央集權是強調中央和地方的關系,與材料無關,材料是皇權和相權,排除B項。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中國古代政治發展的本質。7.呂思勉《呂著中國通史》中寫道:他(明太祖)雖然起于草澤,亦頗能了解政治,所定的學校、科舉、賦役之法,皆為清代所沿襲,行之凡六百年。則清朝沿襲明朝的制度是( )A.內閣制度 B.八股文取士C.行省制度 D.伊犁將軍制度【答案】B【分析】本題考查八股取士,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題干信息進行解答即可。【解答】根據題干信息“呂思勉《呂著中國通史》中寫道:他(明太祖)雖然起于草澤,亦頗能了解政治,所定的學校、科舉、賦役之法,皆為清代所沿襲,行之凡六百年”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朝時期實行八股取士,對考試答卷的文體格式、段落劃分,都有嚴格的規定,要求答卷由八個部分組成,其中后四個部分為主體,每部分要有兩股對仗的文字,清朝也沿襲明朝的八股取士,B項正確;明朝時期實行內閣制度,清朝并未沿襲,排除A項;元朝實行行省制度,清朝并未沿襲,排除C項;清朝時期設立伊犁將軍,與題干“清朝沿襲明朝的制度”不符,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以八股取士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8.下表是一位同學整理的關于明朝加強專制統治措施的學習筆記。請你從下列選項中幫他再補充一項( )明朝加強專制統治的措施1 廢丞相,權分六部2 設內閣大學士3A.完善三省六部制 B.實行重文輕武政策C.設廠衛特務機構 D.設立軍機處【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明朝君權的加強的有關內容。應把握明朝加強君主集權的措施。明朝初期,改革行政機構,設立特務機構等加強君主權力。【解答】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朝初期,改革行政機構,加強君主權力。在地方,廢除行中書省,設立直屬中央的三司,分管民政、刑獄和軍政;在中央,廢除丞相,撤銷中書省,由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分理朝政,直接對皇帝負責。設立廠衛特務機構,廠衛特務機構的設置,是明朝君主專制高度強化的一種表現。還實行八股取士。C符合題意。A完善三省六部制,是唐朝;B實行重文輕武政策,是宋朝的措施;D軍機處設立于清朝;排除。故選:C。【點評】本題注重考查學生的分析能力,本題的關鍵點是分析題干,注意準確識記明朝加強君權的措施和軍機處的有關內容。9.明朝有“廷杖”制度,大臣的進諫如果觸怒了皇帝,或是大臣有過失,就要在殿廷上或午門外受到廷杖的處罰。遭廷杖的大臣在眾目睽睽之下受到羞辱,有的甚至被當場打死。材料說明( )A.明朝大臣都能勇于進諫B.廷杖是君權強化的表現C.廠衛的設立強化了君權D.廷杖是前朝制度的延續【答案】B【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明朝加強君權的措施,解題的關鍵是正確識讀題干材料。【解答】廷杖制度下,大臣的進諫如果觸怒了皇帝,或是大臣有過失,就要在殿廷,上或午門外受到廷杖的處罰,這說明廷杖是君權強化的表現,故B正確;廷杖制度下,大臣的進諫如果觸怒了皇帝,或是大臣有過失,就要在殿廷上或午門外受到廷杖的處罰,這說明明朝大臣并不都能勇于進諫,故A錯誤;廷杖制度下,大臣的進諫如果觸怒了皇帝,或是大臣有過失,就要在殿廷上或午門外受到廷杖的處罰,這說明廷杖制度是君權強化的表現,與廠衛的設立無關,故C錯誤;廷杖制度是明朝首創,并不是前朝制度的延續,故D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明朝加強君權的措施。10.錢穆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寫道:“倘使我們說,中國傳統政治是專制的,政府由一個皇帝來獨裁,這一說法,用來講明、清兩代是可以的。”明朝時期皇帝為實現“獨裁”而采取的措施有( )A.設置司隸校尉 B.創立科舉制度C.創立行省制度 D.設立廠衛機構【答案】D【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明朝強化皇權,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題干信息。【解答】明朝設立錦衣衛、東廠、西廠等廠衛機構,直接受皇帝指揮,監察官民,強化皇權獨裁,D符合題意;司隸校尉是漢代負責監察的官職,與明朝無關,排除A;科舉制由隋朝創立,明朝是完善(如八股取士),并非“創立”,排除B;行省制為元朝創設,明朝改設三司,排除C。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明朝強化皇權,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11.如圖是藏于山東省濰坊市青州博物館的明朝趙秉忠的狀元卷,這份試卷是我國歷史上留下的明朝唯一一份殿試卷子真品,是一篇典型的八股文。關于明朝八股文的說法正確的是( )①必須以朱熹的《四書集注》為標準②內容由八個部分組成③禁錮人們的思想④促進了科舉制度的發展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答案】C【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明朝八股文的相關史實,重點掌握明朝的文化政策的相關史實。【解答】明朝提倡尊孔崇儒,明朝嚴格規定考試的題目必須來自“四書”“五經”,考生對題目的解釋,必須是以朱熹的《四書集注》為標準,不得自己隨意發揮。否則,考生就會被認為是離經叛道,即使文章做得再好,也不可能錄取。明朝科舉對考試答卷的文體格式、段落劃分,都有嚴格的規定,要求答卷由八個部分組成,其中后四個部分為主體,每部分要有兩股對仗的文字,因此稱為“八股文”。八股文內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脫離實際,禁錮思想,應試的人為了能夠被入取,只有死讀“四書”“五經”,成為皇帝旨意的順從者。①②③說法正確,C項符合題意;④說法錯誤,排除包含④的ABD項。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判斷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明朝八股文的相關史實。12.明朝考試對字數有嚴格規定,命題范圍局限在“四書”“五經”中,答題議論內容必須根據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等書仿摹以古人語氣“代圣賢立言”。這表明明朝( )A.考試內容簡單 B.士人思想活躍C.思想專制加強 D.文化發展興盛【答案】C【分析】本題考查了八股文。注意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明政府規定,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考試只能根據指定的觀點答卷,不準發揮自己的見解,答題的文體必須分成八個部分,稱為“八股文”,思想專制加強,束縛人們思想,阻礙科技發展,C是正確的選項;命題范圍局限在“四書”“五經”中,并不是考試內容簡單,排除A;明朝考試制度沒有體現士人思想活躍,而是束縛人們思想,排除B;明朝考試制度沒有體現文化發展興盛,排除D。故選:C。【點評】本題關鍵是抓住題干的主旨是八股文,根據所學知識,對選項逐一進行分析解答即可。13.“(明代讀書人)只會按照固定的題目做沒有原創性的文章。他們對‘四書’的內容甚至并不了解,但只要能背誦模范文,就可以應付考試。”造成這一現象是由于明朝( )A.設立三司 B.采用八股取士C.廢除丞相制度 D.設五軍都督府【答案】B【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明朝的八股取士等知識,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朝提倡尊孔崇儒。明朝實行八股取士,內容上,考試的題目必須來自“四書”“五經”;考生對題目的解釋,必須是以朱熹的《四書集注》為標準,不得自己隨意發揮;明朝科舉對考試答卷的文體格式、段落劃分,都有嚴格的規定,要求答卷由八個部分組成,其中后四個部分為主體,每部分要有兩股對仗的文字,因此稱為“八股文”。八股文內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脫離實際,禁錮思想。應試的人為了能夠被錄取,只有死讀“四書”“五經”,成為皇帝旨意的順從者。故造成題干現象是由于明朝采用八股取士,B項正確;取消行中書省,設立三司,是明朝強化皇權的措施,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廢除丞相制度,權分六部,是明朝強化皇權的措施,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五軍都督府是統領全國軍隊的最高軍事機構,加強了明朝的君權,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明朝的八股取士等知識。14.“這種文體,跟代數學上的方程式一樣,用不著獨立思考——事實上是嚴厲地禁止獨立思考,只要能把圣人系統的言語恰當地帶入這種格式中,便是一篇最好的文章。”明朝實行這種文體的根本目的是( )A.發展文化教育 B.鞏固明朝統治C.實現思想專制 D.選拔優秀人才【答案】B【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明朝實行八股文的根本目的,識讀題干材料是解答本題的關鍵。【解答】為了選拔能聽命于皇帝的官吏,明政府規定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考生不準發揮自己的見解,答卷的文體必須是“八股文”。許多讀書人為了中試,只顧埋頭攻讀經書,不講究實際學問,考中做官后,大都成為皇帝的忠實奴仆。據材料信息“嚴厲地禁止獨立思考”“把圣人系統的言語恰當地帶入這種格式中”“明朝”可知,“這種文體”指的是八股文。實行八股文的根本目的是鞏固明朝統治,B項正確;“發展文化教育”并非統治者的根本目的,排除A項;“實現思想專制”“選拔優秀人才”都是為了鞏固明朝統治,排除CD項。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題干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明朝實行八股文的根本目的。15.如圖是明朝狀元趙秉忠的答卷,共2460字,字跡工整,無一涂改,上有萬歷皇帝批的六個大字:“第一甲第一名”,現為國家一級文物。該答卷的內容可能( )A.標新立異,觀點獨到B.囊括百家之言,引用名人警句C.想象豐富,構思巧妙D.是以《四書集注》為標準的八股文【答案】D【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八股取士等知識,解題的關鍵是正確識讀題干圖片。【解答】根據材料“明朝狀元趙秉忠的答卷”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朝實行八股取士,內容上,考試的題目必須來自“四書”“五經”;考生對題目的解釋,必須是以朱熹的《四書集注》為標準,不得隨意發揮;答卷文體形式上,要求答卷由八個部分組成,其中后四個部分為主體,每部分要有兩股對仗的文字,被稱為“八股文”,D項正確;八股文章內容絕對不允許自由發揮,標新立異,觀點獨到,想象豐富,構思巧妙都是不可能的,排除AC項;明朝提倡尊孔崇儒,考試題目必須來自“四書”“五經”,不可能囊括百家之言,引用名人警句,排除B項。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八股取士等知識。二.材料題(共2小題)16.材料一:我朝罷丞相,設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明太祖實錄》材料二:這是一個正式的軍事特務機構……朱元璋通過這些機構布下了一張監視網絡,從城市到鄉村,從官僚到百姓,都處于嚴密的監視和控制之下。——白壽彝《中國通史》材料三:其文略仿宋經義,然代古人語氣為之,體用排偶,謂之八股,通謂之制義。——《明史》(1)材料一反映了明太祖對中央官制進行了哪些改革?除此之外,他對地方官制又做了哪些調整?(2)材料二所述“軍事特務機構”指什么?明成祖成立的同類機構是什么?(3)根據材料三,指出明朝科舉考試的答卷文體格式。這種文體格式有什么特點?產生了什么結果?【答案】(1)廢除了以往長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提升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的職權,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將原來行中書省的權力一分為三,設立“三司”,互不統屬,從而使行省的權力分散。(2)錦衣衛;東廠。(3)八股文。由八個部分組成,其中后四個部分為主體,每部分要有兩股對仗的文字。加強了君主專制;禁錮了人們的思想;阻礙了思想文化的發展。【分析】本題以三則文字材料為背景材料,主要考查了明朝加強君權的措施以及影響等知識,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1)根據“我朝罷丞相,設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一反映了明太祖對中央官制進行了哪些改革?除此之外,他對地方官制做出的調整是廢除了以往長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提升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的職權,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將原來行中書省的權力一分為三,設立“三司”,互不統屬,從而使行省的權力分散。(2)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二所述“軍事特務機構”指錦衣衛;為監視官民,明太祖設立由皇帝直接指揮的錦衣衛,掌管侍衛、緝捕、刑獄諸事,保護皇帝,鎮壓官民。明成祖成立的同類機構是東廠。(3)根據材料三“其文略仿宋經義,然代古人語氣為之,體用排偶,謂之八股,通謂之制義”可知,明朝科舉考試的答卷文體格式是八股文。明朝實行八股取士,內容上,考試的題目必須來自“四書”“五經”;考生對題目的解釋,必須是以朱熹的《四書集注》為標準,不得隨意發揮;答卷文體形式上,要求答卷由八個部分組成,其中后四個部分為主體,每部分要有兩股對仗的文字,被稱為“八股文”。八股取士,加強了君主專制;禁錮了人們的思想;阻礙了思想文化的發展。故答案為:(1)廢除了以往長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提升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的職權,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將原來行中書省的權力一分為三,設立“三司”,互不統屬,從而使行省的權力分散。(2)錦衣衛;東廠。(3)八股文。由八個部分組成,其中后四個部分為主體,每部分要有兩股對仗的文字。加強了君主專制;禁錮了人們的思想;阻礙了思想文化的發展。【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明朝加強君權的措施以及影響等知識。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自古三公論道,六卿分職,不曾設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國家很快而亡。漢、唐、宋因(沿襲)之,雖有賢相,然其間多小人專權亂政。今我朝罷丞相……以后子孫做皇帝時,并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處以重刑。——據《明太祖實錄》材料二(明太祖)罷丞相不設,析(分解)中書省之政(權力)歸六部。——《明史 職官志》材料三 明朝統治者……使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都超過了前代。這有積極意義,即有利于維護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更主要的是,反映出走向衰落的深化,它使新事物、新思想難以生長、發展,封建制的軀殼難以突破。——臧嶸、張星傳《中國古代史問答一百題》(1)據材料一、二指出朱元璋的舉措。(2)明初統治者還采取了哪些強化皇權的措施?(舉出兩例)(3)據材料三.歸納明初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主要影響。【答案】(1)舉措:廢丞相,權分六部。(2)將原來行中書省的權力一分為三設立“三司”;把原來的大都督府分為中、左、右、前、后五軍都督府;設立錦衣衛;實行八股取士等。(3)維護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但阻礙了社會進步。【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明朝強化皇權的措施及作用,提取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作答。【解答】(1)措施:根據材料“今我朝罷丞相……以后子孫做皇帝時,并不許立丞相”“(明太祖)罷丞相不設,析(分解)中書省之政(權力)歸六部”可知,朱元璋的舉措是廢丞相,權分六部。(2)措施:根據所學知識,明太祖在政治上采取一系列措施,從地方到中央全面改革官制,以強化皇權。在地方,朱元璋將原來行中書省的權力一分為三,設立“三司”,互不統屬,從而使行省的權力分散。朱元璋還先后分封諸子為王,駐守各地,監控地方,鞏固皇室。在中央,朱元璋為進一步集中權力,廢除了以往長期存在的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提升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的職權,并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為分散兵權,朱元璋把原來的大都督府分為中、左、右、前、后五軍都督府,將軍隊調動和武官任命的權力統歸兵部,這樣皇帝就直接掌握了軍事大權。為監視官民,朱元璋設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揮的錦衣衛,掌管侍衛、緝捕、刑獄諸事,保護皇帝,鎮壓官民。(3)影響:根據材料“有利于維護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更主要的是,反映出走向衰落的深化,它使斷事物、新思想難以生長、發展,封建制的軀殼難以突破”可知,明初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影響是維護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但阻礙了社會進步。故答案為:(1)舉措:廢丞相,權分六部。(2)將原來行中書省的權力一分為三,設立“三司”;把原來的大都督府分為中、左、右、前、后五軍都督府;設立錦衣衛;實行八股取士等。(3)維護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但阻礙了社會進步。【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明朝強化皇權的措施及作用,考查學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調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第15課 明朝的統治使用導航新情境命題練:T1-11(建議用時:10-15分鐘)當堂測試使用重難探究專練:T1-17(建議用時:15-20分鐘)單元測試或課下練習使用(根據學生實際需要刪減)【跨學科·統計與歷史】1.下圖是根據史料記載-1384年9月14日至21日八天內,皇帝處理奏章和行政事務的總工作量和平均工作量繪制的統計圖。關于此圖體現了( )A.皇帝勤政愛民,工作效率高 B.軍機處的設置增加了皇帝負擔C.內閣制度的建立加強中央集權 D.宰相制度廢除的直接后果【新素養·史料實證】2.朱元璋以“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為名廢相,認為丞相既廢,“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據載,廢相之后,洪武十七年九月十四日至二十一日,朱元璋接到的奏事文書多達1660件,平均每天要處理207件。材料說明( )A.皇權在不斷削弱,相權在不斷加強B.廢除丞相后,皇帝的工作量加大C.秦朝滅亡的根本原因是設置了丞相D.廢除丞相后,決策的正確性提高【新情境·史料】3.觀察下表,擁有這樣人生經歷的人物是( )★出身布衣;★建立大明;★洪武之治;★憂勞而逝A.朱元璋 B.趙匡胤 C.忽必烈 D.李隆基【跨學科·漫畫與歷史】4.某同學在閱讀一本通俗歷史讀物時,看到一幅漫畫(見下圖)。朱元璋設立的這一部門是( )朱元璋上位成功以后,總害怕自己哪天也被人擼下來。于是他就把開路小弟——儀仗隊改造成了一個特務部門,專門監察有沒有人密謀造反。這群小弟的工裝叫作飛魚服,穿上賊拉風。A.中書省 B.軍機處 C.東廠 D.錦衣衛【新素養·時空觀念】5.歷史核心修養的時空觀念,是在特定的時間和空間中對事物進行觀察分析的意識和思維方式。制作思路圖有助于理解歷史核心修養中的時空觀念。其空白處應為 ( )A.廢除丞相制度 B.設立“三司” C.實行“八股取士” D.設立錦衣衛【新素養·史料實證】6.下面是我國古代兩個朝代的國家機構設置示意圖,其變化反映了( )A.中央集權制度瓦解 B.君主專制不斷強化C.民族政權走向統一 D.土地兼并不斷加強【新素養·史料實證】7.下圖所示的行政機構最突出的特點是( )A.宰相權力遭到削弱 B.皇權受到制約C.強化皇權 D.分割地方權力【新素養·史料實證】8.下圖是南京夫子廟的江南貢院,是古代科舉考試的重要考場。明朝時期的考生若想要高中,復習準備應該( )A.閱讀并背熟百家的經典著作B.以“四書”“五經”為復習資料C.答題時隨意發表自己的見解D.游歷山川,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新素養·史料實證】9.如圖為明代畫作《科舉看榜圖》,圖中描繪了在科考發榜后應考的讀書人看榜的情景。科舉制度在明清時期發生了一些變化,關于明清時期科舉制度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考試題目必須來自“四書”和“五經”B.考生對題目的解釋必須以孟子的《四書集注》為標準C.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D.大幅度增加科舉取士名額,提高進士地位【新素養·史料實證】10.下圖是明朝狀元趙秉忠的答卷,共2460字,字跡工整,無一涂改,上有萬歷皇帝批的六個大字:“第一甲第一名”,現為國家一級文物。該答卷的內容可能( )A.標新立異,觀點獨到 B.囊括百家之言論,引用名人之警句C.想象豐富,構思巧妙 D.是以《四書集注》為標準的八股文【新素養·素養綜合】二、綜合題11.中國古代君主專制中央集權制度不斷演變。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 (趙匡胤)問趙普曰:“自唐季以來,數十年間,帝王凡易八姓,戰斗不息,生民涂地,其何故也?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長久計,其道何如?”普曰:“陛下之言及也,天下人神之福也。此非他故,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所以治之,亦無他奇巧,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續資治通鑒》材料三 明太祖說:“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因之,雖有賢相,然其間所用者多有小人,專權亂政。我朝罷相,設五府、六部……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明史紀事本末》(1)材料一反映了唐朝的什么政治制度?(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總結宋初為了解決藩鎮割據的積弊,采取了哪些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軍事、政治各一例)(3)結合材料三和所學知識,分析明太祖廢除丞相制度的原因是什么?(4)以上材料表明中國古代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發展的基本趨勢是什么?一.選擇題(共15小題)1.1351年爆發元末農民大起義,在多支反元隊伍中,朱元璋隊伍逐漸強大。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在元末十幾年時間里,朱元璋隊伍能脫穎而出的主要原因是( )A.采取“高筑墻、廣積糧、緩稱王”策略B.執行“行漢法”“行仁政”“不弒殺”的政策C.取“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策略D.執行“先存百姓”“虛心納諫”“以史為鑒”的政策2.制作時間軸能夠幫助我們快速掌握朝代更替的順序。如圖問號處的王朝是( )A.唐朝 B.宋朝 C.元朝 D.明朝3.年代尺有助于歷史記憶。下列所示年代尺上的“?”處應填入( )A.蒙古滅金 B.南宋滅亡C.朱元璋稱帝 D.鄭成功收復臺灣4.下列我國古代四個中央行政系統的簡表中,屬于明朝的是( )A. B.C. D.5.“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論道的說法……到宋朝便不然了。從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無坐處,一坐群站……在明代,不但不許坐,站著都不行,得跪著說話了。”這種變化說明( )A.社會文明的進步 B.生活習慣的變化C.中央機構的膨脹 D.君主專制的強化6.如表是秦朝到明朝中央機構丞相(宰相)一職發展演化表:史實一 秦朝設立丞相,輔佐皇帝掌管行政事務 史實三 宋朝宰相若干,并設立多種機構,分割宰相軍政、行政大權史實二 隋朝時期中央實行三省六部制 史實四 明朝初年廢除丞相制度,皇帝直接統領六部上述史實說明中國古代政治發展的本質是( )A.皇帝和丞相斗爭激烈 B.中央集權制度建立C.君主專制不斷強化 D.六部地位不斷提高7.呂思勉《呂著中國通史》中寫道:他(明太祖)雖然起于草澤,亦頗能了解政治,所定的學校、科舉、賦役之法,皆為清代所沿襲,行之凡六百年。則清朝沿襲明朝的制度是( )A.內閣制度 B.八股文取士C.行省制度 D.伊犁將軍制度8.下表是一位同學整理的關于明朝加強專制統治措施的學習筆記。請你從下列選項中幫他再補充一項( )明朝加強專制統治的措施1 廢丞相,權分六部2 設內閣大學士3A.完善三省六部制 B.實行重文輕武政策C.設廠衛特務機構 D.設立軍機處9.明朝有“廷杖”制度,大臣的進諫如果觸怒了皇帝,或是大臣有過失,就要在殿廷上或午門外受到廷杖的處罰。遭廷杖的大臣在眾目睽睽之下受到羞辱,有的甚至被當場打死。材料說明( )A.明朝大臣都能勇于進諫B.廷杖是君權強化的表現C.廠衛的設立強化了君權D.廷杖是前朝制度的延續10.錢穆在《中國歷代政治得失》中寫道:“倘使我們說,中國傳統政治是專制的,政府由一個皇帝來獨裁,這一說法,用來講明、清兩代是可以的。”明朝時期皇帝為實現“獨裁”而采取的措施有( )A.設置司隸校尉 B.創立科舉制度C.創立行省制度 D.設立廠衛機構11.如圖是藏于山東省濰坊市青州博物館的明朝趙秉忠的狀元卷,這份試卷是我國歷史上留下的明朝唯一一份殿試卷子真品,是一篇典型的八股文。關于明朝八股文的說法正確的是( )①必須以朱熹的《四書集注》為標準②內容由八個部分組成③禁錮人們的思想④促進了科舉制度的發展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12.明朝考試對字數有嚴格規定,命題范圍局限在“四書”“五經”中,答題議論內容必須根據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等書仿摹以古人語氣“代圣賢立言”。這表明明朝( )A.考試內容簡單 B.士人思想活躍C.思想專制加強 D.文化發展興盛13.“(明代讀書人)只會按照固定的題目做沒有原創性的文章。他們對‘四書’的內容甚至并不了解,但只要能背誦模范文,就可以應付考試。”造成這一現象是由于明朝( )A.設立三司 B.采用八股取士C.廢除丞相制度 D.設五軍都督府14.“這種文體,跟代數學上的方程式一樣,用不著獨立思考——事實上是嚴厲地禁止獨立思考,只要能把圣人系統的言語恰當地帶入這種格式中,便是一篇最好的文章。”明朝實行這種文體的根本目的是( )A.發展文化教育 B.鞏固明朝統治C.實現思想專制 D.選拔優秀人才15.如圖是明朝狀元趙秉忠的答卷,共2460字,字跡工整,無一涂改,上有萬歷皇帝批的六個大字:“第一甲第一名”,現為國家一級文物。該答卷的內容可能( )A.標新立異,觀點獨到 B.囊括百家之言,引用名人警句C.想象豐富,構思巧妙 D.是以《四書集注》為標準的八股文二.材料題(共2小題)16.材料一:我朝罷丞相,設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明太祖實錄》材料二:這是一個正式的軍事特務機構……朱元璋通過這些機構布下了一張監視網絡,從城市到鄉村,從官僚到百姓,都處于嚴密的監視和控制之下。——白壽彝《中國通史》材料三:其文略仿宋經義,然代古人語氣為之,體用排偶,謂之八股,通謂之制義。——《明史》(1)材料一反映了明太祖對中央官制進行了哪些改革?除此之外,他對地方官制又做了哪些調整?(2)材料二所述“軍事特務機構”指什么?明成祖成立的同類機構是什么?(3)根據材料三,指出明朝科舉考試的答卷文體格式。這種文體格式有什么特點?產生了什么結果?17.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自古三公論道,六卿分職,不曾設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國家很快而亡。漢、唐、宋因(沿襲)之,雖有賢相,然其間多小人專權亂政。今我朝罷丞相……以后子孫做皇帝時,并不許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請設立者,文武群臣即時劾奏,處以重刑。——據《明太祖實錄》材料二(明太祖)罷丞相不設,析(分解)中書省之政(權力)歸六部。——《明史 職官志》材料三 明朝統治者……使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都超過了前代。這有積極意義,即有利于維護統一的多民族國家,更主要的是,反映出走向衰落的深化,它使新事物、新思想難以生長、發展,封建制的軀殼難以突破。——臧嶸、張星傳《中國古代史問答一百題》(1)據材料一、二指出朱元璋的舉措。(2)明初統治者還采取了哪些強化皇權的措施?(舉出兩例)(3)據材料三,歸納明初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主要影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5課 明朝的統治(原卷版).docx 第15課 明朝的統治(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