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人教版歷史七年級下冊第16課 明朝的對外關系(同步練,新情境命題 重難探究)(原卷版、解析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人教版歷史七年級下冊第16課 明朝的對外關系(同步練,新情境命題 重難探究)(原卷版、解析版)

資源簡介

第16課 明朝的對外關系
使用導航
新情境命題練:T1-11(建議用時:10-15分鐘)當堂測試使用
重難探究專練:T1-17(建議用時:15-20分鐘)單元測試或課下練習使用(根據學生實際需要刪減)
【新素養·歷史解釋】
1.“由于鄭和下西洋的影響……‘祖法兒以下諸夷,多有自古未通者’,出于對中國的敬慕,沿著鄭和所開辟的航路,不遠萬里,紛紛來賓。”材料意在強調鄭和下西洋( )
A.開辟了新的陸上交通線路 B.促進了中外和平友好交往
C.推動了明朝海外貿易繁榮 D.加速了新航路開辟的進程
【答案】B
【解析】據題干“由于鄭和下西洋的影響……‘祖法兒以下諸夷,多有自古未通者’,出于對中國的敬慕,沿著鄭和所開辟的航路,不遠萬里,紛紛來賓”和所學知識可知,很多國家的使者沿著鄭和所開辟的航線,紛紛來到中國,所以說材料意在強調鄭和下西洋促進了中外交往,B項正確;鄭和下西洋是明代永樂、宣德年間的一場海上遠航活動,不是開辟了新的陸上交通線,排除A項;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揚國威,不是發展海外貿易,排除C項;新航路的開辟是西歐的航?;顒?,與鄭和下西洋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
【新素養·時空觀念】
2.地圖中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閱讀下列地圖,我們可以了解鄭和下西洋( )
A.次數多規模大 B.促進民族交融 C.路程長范圍廣 D.持續時間很長
【答案】C
【解析】根據圖片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鄭和下西洋到達亞非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故材料圖片反映的是鄭和下西洋的到達范圍廣這一特點,C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鄭和下西洋的具體次數多少以及規模如何,無法得出次數多規模大的結論,排除A項;鄭和下西洋屬于對外交往,而不是國內的民族交融,排除B項;材料圖片沒有體現鄭和下西洋航行的起止時間,無法說明鄭和下西洋的航行時間長,排除D項。故選C項。
【跨學科·歷史與語文】
3.詩歌體現時代特征,反映時代氣象。下面詩歌體現出明朝對外關系的特點是( )
永樂滿朝人濟濟,西洋萬里水茫茫。 星牽滄海云帆聳,浪系天涯紐帶長。 云護牙簽滿,星含寶劍橫。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A.對外開放,雙向交流 B.和平交往與暴力沖突并存
C.閉關鎖國,一口通商 D.世界領先,無私奉獻
【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永樂滿朝人濟濟,西洋萬里水茫茫。”可知詩句描述的歷史事件是鄭和下西洋,體現對外關系的特點是和平交往,“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笨芍娋涿枋龅臍v史事件是戚繼光抗倭,體現對外關系的特點是暴力沖突,B項正確;對外開放,雙向交流是唐朝的對外關系的特點,日本派出遣唐使來華,唐朝鑒真東渡體現雙線交流,排除A項;閉關鎖國,一口通商是清朝對外關系的特點,排除C項;材料沒有對比明朝時期其他各國的情況,不能體現世界領先,排除D項。故選B項。
【新素養·歷史解釋】
4.鄭和船隊擁有強大的戰斗力,但并未到處攻伐。鄭和下西洋所到之處都先通好,再通商、用紗羅、彩帛、瓷器等物品與各國進行交易。由此可見,鄭和下西洋( )
A.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 B.宣揚了明朝的國威
C.增強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友好往來 D.引進了高產農作物
【答案】C
【解析】根據題干“鄭和下西洋所到之處都先通好,再通商,用紗羅、彩帛、瓷器等物品與各國進行交易”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鄭和下西洋先通好,再通商,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C項正確;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是鄭和下西洋的意義,在題干中沒有體現,排除A項;宣揚了明朝的國威是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在題干中沒有體現,排除B項;題干強調的是鄭和下西洋友好交往,未涉及引進了高產農作物,排除D項。故選C項。
【新素養·史料實證】
5.圖中的動物是某次遠航時外國使臣隨船向明朝政府貢獻的奇珍異獸,引發了朝野轟動。明成祖遂厚賜外國使臣,此后又有多國來華進貢此獸,“麒麟外交”一時成為美談。這表明該“遠航”( )
A.發展了航海事業 B.增進了友好關系 C.開拓了海外市場 D.擴大了財政收入
【答案】B
【解析】依據題干信息“某次遠航時外國使臣隨船向明朝政府貢獻的奇珍異獸”“ 明成祖遂厚賜外國使臣”可知,該“遠航”指的是鄭和下西洋。明朝前期,國力強盛,為了宣揚國威,加強與海外諸國的聯系。1405-1433年,明成祖(年號永樂)派鄭和七次下西洋,先后拜訪3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了紅海沿岸和非洲東岸。鄭和下西洋比歐洲航海家遠航美洲和印度早半個多世紀,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鄭和的遠航,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加強了我國同亞非各國的友好關系,B項正確;鄭和下西洋主要是為了揚國威,發展了航海事業與此無關,排除A項;新航路的開辟開拓了海外市場,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為了宣揚國威而進行的鄭和下西洋,會縮減財政收入,排除D項。故選B項。
【新素養·時空觀念】
6.歷史實踐充分證明,親仁善鄰、協和萬邦是中華文明一貫的處世之道。請將下列圖片反映的歷史事件按時間先后排序,正確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②①③ D.③②①
【答案】C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①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忽必烈時代通過著名的絲綢之路來到中國,在元朝生活了17年。②鑒真是唐朝時期著名的高僧,主要事跡是東渡日本,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突出貢獻;③明朝是鄭和七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因此按照時間排序為:②①③,C項正確;②早于①,排除A項;③最晚,排除BD項。故選C項。
【新素養·歷史解釋】
7.“萬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與義兮氣沖斗牛.……上報天子兮下救黔首,殺盡倭奴兮覓個封侯。”這位平定倭患的民族英雄是( )
A.岳飛 B.戚繼光 C.鑒真 D.鄭成功
【答案】B
【解析】根據題干“‘萬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與義兮氣沖斗牛。……上報天子兮下救黔首,殺盡倭奴兮覓個封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干中的詩句明確表達了一種強烈的愛國情懷和對抗外敵的決心。特別是“殺盡倭奴兮覓個封侯”這一句,直接點明了對抗的對象是“倭奴”,即日本侵略者。戚繼光是明朝時期的著名將領,他率領的戚家軍在東南沿??箵糍量苁嗄?,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B項正確;岳飛是南宋時期的著名將領,他主要對抗的是金國的侵略,與題目中的“倭奴”即日本侵略者不符,排除A項;鑒真是一位唐代高僧,他東渡日本傳播佛教文化,與抗擊倭寇無關,排除C項;鄭成功收復了被荷蘭殖民者侵占的臺灣,他的主要功績與抗擊日本倭寇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
【跨學科·歷史與語文】
8.對聯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傳承民族文化基因、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如圖對聯體現的價值追求是( )
上聯:拔云手指天心月 下聯:拔劍光寒倭寇膽
A.揭竿而起、反抗暴政的抗爭精神
B.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君思想
C.收復邊疆、一統天下的壯志雄心
D.天下己任、英勇無畏的民族情懷
【答案】D
【解析】根據題干“拔劍光寒倭寇膽”和所學可知,對聯描述的是戚繼光抗倭的事件,戚繼光領導的抗倭戰爭是一場反侵略的戰爭,他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對聯體現了戚繼光天下己任、英勇無畏的民族情懷,D項正確;“揭竿而起、反抗暴政的抗爭精神”與陳勝吳廣起義,反抗秦的暴政有關,與題干“倭寇”無關,排除A項;后人多用“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君思想”形容諸葛亮的精神品質,與倭寇無關,排除B項;“收復邊疆、一統天下的壯志雄心”指的是左宗棠收復新疆,與倭寇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
【跨學科·歷史與語文】
9.對聯蘊含歷史信息。以下對聯的橫批應為( )
上聯:大功在備倭,城郭依然,公去蒼茫誰嗣者 下聯:明詔使防海,風波未已,吾來宏濟愧前賢
A.治國賢君 B.航海先驅 C.民族英雄 D.千古一帝
【答案】C
【解析】根據題干材料“大功在備倭”可知,對聯反映的是戚繼光的主要事跡。明朝戚繼光抗擊倭寇,保衛了我國東南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利益,戚繼光是我國的民族英雄,C項正確;“治國賢君”,材料沒有體現,排除A項;航海先驅是指鄭和,與材料信息無關,排除B項;千古一帝是秦始皇、唐太宗的評價,排除D項。故選C項。
【新素養·時空觀念】
10.下圖的明朝中期形勢圖給我們展示的主要歷史信息為( )
A.民族交融 B.朝貢貿易 C.保家衛國 D.航海創舉
【答案】C
【解析】根據圖片信息“明朝”“倭寇侵擾路線”“戚家軍反擊路線”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明朝時期戚繼光抗倭的史實,戚繼光抗倭捍衛了國家的主權,C項正確;戚繼光抗倭是正義的反侵略戰爭,不屬于民族交融,排除A項;朝貢貿易是一種進貢和回賜關系的貿易,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明朝初期鄭和下西洋是航海創舉,與圖片信息不符合,排除D項。故選C項。
【學科素養結合】
二、綜合題
1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時間 1405—1433年
次數 先后7次
海船規模 最大的海船長44丈,寬18丈
船數 每次航行大小船只有200多艘
人數 每次出海2.7萬—2.8萬人
到達范圍 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
材料二:如圖,1405年,鄭和開始了偉大的遠航。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大明朝在擁有壓倒性軍事優勢的情況下,能夠平等對待那些小國,并尊重他們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給予而不是搶掠,是很不簡單的。它不是武力的征服者,卻用自己友好的行動真正征服了航海沿途幾乎所有的國家。
——摘編自《明朝那些事兒》
(1)以上材料反映的是哪一重大歷史事件?
(2)據材料一歸納這一航海事件的特點。
(3)根據材料二,概括鄭和船隊受到當地民眾歡迎的原因。
(4)據材料,談談這一事件的歷史意義。
【答案】(1)歷史事件:鄭和下西洋。
(2)特點:時間長;規模大;人數多。
(3)原因:尊重他們的主權和領土完整;不以大國、強國自居,平等交流;友好往來等。
(4)意義:鄭和下西洋,不僅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而且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的航海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
【解析】(1)歷史事件:根據材料一“1405—1433年”和材料二“1405年,鄭和開始了偉大的遠航”可知,反映的是明朝時期鄭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壯舉。
(2)特點:根據材料一“1405—1433年”可得出,時間長;根據材料一“最大的海船長44丈,寬18丈”“每次航行大小船只有200多艘”可得出,規模大;根據材料一“每次出海2.7萬—2.8萬人”可得出,人數多。
(3)原因:根據材料二“能夠平等對待那些小國,并尊重他們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可得出,尊重他們的主權和領土完整;根據材料二“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大明朝在擁有壓倒性軍事優勢的情況下,能夠平等對待那些小國”可得出,不以大國、強國自居,平等交流;根據材料二“卻用自己友好的行動真正征服了航海沿途幾乎所有的國家”可得出,友好往來等。
(4)意義:結合所學鄭和下西洋的知識可知,鄭和的遠航,時間之長,規模之大,堪稱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壯舉。不僅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而且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線,為人類的航海事業做出了偉大貢獻。
一.選擇題(共15小題)
1.翦伯贊認為: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國與南洋各地的聯系,很多國家之后派使者來中國貿易。同時也開拓了中國人的視野,中國人到南洋去的也日益增多。這說明鄭和下西洋( )
A.解除了倭寇隱患 B.增進了中外交流
C.解決了財政困難 D.抵制了殖民侵略
【答案】B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鄭和下西洋的影響,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解答】材料中提到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國與南洋各地聯系,很多國家派使者來貿易,還開拓了中國人視野,體現了其在增進中外交流方面的作用,B選項正確;解除倭寇隱患的是戚繼光抗倭等軍事行動,和鄭和下西洋沒有關系,A選項錯誤;題干中沒有任何信息表明鄭和下西洋解決了財政困難,C選項錯誤;鄭和下西洋主要是友好的外交和貿易活動,并非抵制殖民侵略,當時殖民侵略的形勢也并非鄭和下西洋所針對的,D選項錯誤。
故選: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鄭和下西洋的影響。
2.鄭和七下西洋,每次必到滿剌加,滿剌加逐漸從“舊不稱國”“人多以漁為業”的漁村迅速發展起來,形成了“中國和遠東的產品與西亞和歐洲的產品進行交換的一個大集市”,這一重要的東西方貿易中心連接了亞洲、非洲和歐洲,繁榮了近一個世紀。由此可知,鄭和下西洋( )
A.加速了世界市場的形成
B.阻止了殖民勢力的擴展
C.改變了世界貿易的格局
D.促進了區域文明的交流
【答案】D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鄭和下西洋,解題的關鍵是識讀題干材料。
【解答】根據材料“鄭和七下西洋,每次必到滿剌加”“中國和遠東的產品與西亞和歐洲的產品進行交換的一個大集市”“連接了亞洲、非洲和歐洲,繁榮了近一個世紀”等信息可知,鄭和下西洋促進了滿剌加的發展,加強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區域文明的交流,D項正確;新航路的開辟加速了世界市場的形成,而不是鄭和下西洋,A項錯誤;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揚國威,其規模和影響不及新航路開辟,因此鄭和下西洋沒有阻止殖民勢力的擴展,B項錯誤;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揚國威,其規模和影響不及新航路開辟,沒有改變世界貿易的格局,C項錯誤。
故選: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鄭和下西洋,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3.史料記載:“永樂三年,(上)命和及其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將士卒,攜金幣。造大船,自蘇州泛海至福建,復至福州五虎門揚帆,首達占城,以次遍歷諸番國,宣天子詔,因給賜其君長不服則以武懾之。五年九月,和等還,諸國使者隨和朝見。”由此可見,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
A.開拓海外殖民地,掠奪資源
B.宣揚明朝國威,加強與各國的友好關系
C.尋找新的貿易路線,發展民間商業
D.傳播佛教文化,促進宗教交流
【答案】B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鄭和下西洋,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題干信息進行解答即可。
【解答】根據題干信息“天子詔,因給賜其君長不服則以武懾之。五年九月,和等還,諸國使者隨和朝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宣揚明朝國威,加強與各國的友好關系,B項正確;開拓海外殖民地。掠奪資源,與新航路開辟相關,排除A項;尋找新的貿易路線,發展民間商業,與新航路開辟相關,排除C項;傳播佛教文化,促進宗教交流,與鑒真東渡有一定的關系,但與鄭和下西洋無直接關系,排除D項。
故選:B。
【點評】本題以鄭和下西洋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
4.鄭和7次遠航,船隊最多時有船200多艘,最少的一次也有60余艘,船隊有嚴整的編隊,還有戰艦護航,首次下西洋時,就有27000多人,其中有使臣、官兵、翻譯、醫生、航海技術人員、財務人員、宗教人士、廚師、工匠等。這反映出鄭和下西洋( )
A.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
B.對中印兩國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貢獻
C.準備充分、規模大
D.采用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遠洋航海技術
【答案】C
【分析】本題考查鄭和下西洋,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題干信息進行解答即可。
【解答】根據題干“鄭和7次遠航,船隊最多時有船200多艘,最少的一次也有60余艘,船隊有嚴整的編隊,還有戰艦護航,首次下西洋時,就有27000多人,其中有使臣、官兵、翻譯、醫生、航海技術人員、財務人員、宗教人士、廚師、工匠等”可知,鄭和下西洋的船隊規模大,隨行人員多,配備了充足的人員以應對各種情況,可見鄭和下西洋準備充分、規模大,C項正確;題目反映了鄭和下西洋的準備情況,未提及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對中印兩國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貢獻等重大影響,排除AB項;鄭和下西洋采用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遠洋航海技術,但題目未涉及鄭和船隊的航海技術水平與世界其他國家之間的比較,排除D項。
故選:C。
【點評】本題以鄭和下西洋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
5.如表是洪武年間和永樂年間來華使節的次數統計,其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時間 1369~1398年(洪武時期) 1403~1424年(永樂時期)
來華使節 平均每年次數 約6次 約15次
總次數 183次 318次
A.絲綢之路開辟了溝通歐亞的陸上交通道路
B.政府外貿所得在財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C.西方對于火藥、指南針等先進科技的渴望
D.鄭和下西洋增進了與亞非地區的友好交往
【答案】D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鄭和下西洋以及影響,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解答】漢武帝時期絲綢之路得以開辟,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A項;
政府外貿所得在財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在宋代,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
火藥、指南針等先進科技外傳大約在12、13世紀,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
結合根據圖表數據1403~1424年與1369~1398年相比來華使節次數明顯增多,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405年—1433年,鄭和率船隊7次下西洋,先后到達亞洲和非洲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材料中顯示的時間1403—1424年(永樂時期)與鄭和下西洋的時間吻合,所以促成來華使節次數變化的主要原因是鄭和下西洋,D項正確。
故選: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鄭和下西洋以及影響。
6.鄭和下西洋后,明朝社會出現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勝覽》《星樓勝覽》《西洋番國志》等,記錄海行見聞。反映當時東南亞、印度以及阿拉伯、東非等地的風土人情、山川形勝。這表明鄭和下西洋( )
A.增加政府財政收入
B.促成明朝調整對外政策
C.推動中國社會轉型
D.增進對亞非國家的了解
【答案】D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鄭和下西洋相關知識,重點掌握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
【解答】鄭和下西洋后,明朝社會出現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勝覽》《星樓勝覽》《西洋番國志》等,記錄海行見聞,反映當時東南亞、印度以及阿拉伯、東非等地的風土人情、山川形勝。這表明鄭和下西洋增進對亞非國家的了解。明朝前期,國力強盛,為了宣揚明朝的國威和加強與海外各國的聯系,1405——1433年,明成祖派鄭和七次下西洋,經歷亞非的30多個國家和地區,最遠到達紅海沿岸和非洲東海岸。鄭和下西洋不僅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而且開創了西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亞非海上交通網,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D符合題意,ABC表述錯誤,不符合史實。
故選:D。
【點評】重點掌握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
7.明朝將領戚繼光寫道,“遙知百國微茫外,未敢忘危負年華”,表達了他忠心報國的憂患情懷和雄心壯志。為實現這一壯志,戚繼光( )
A.抗擊葡萄牙侵略,捍衛海疆
B.基本蕩平了東南沿海的倭寇
C.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臺灣
D.解決了中俄兩國的邊界問題
【答案】B
【分析】本題考查了戚繼光抗倭,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
【解答】根據“遙知百國微茫外,未敢忘危負年華”“表達了他忠心報國的憂患情懷和雄心壯志”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嚴重,明政府派遣戚繼光等抗倭。戚繼光組建了一支作戰勇敢,紀律嚴明的“戚家軍”,1561年在臺州地區九戰九捷,迅速蕩平浙江境內的倭寇;此后又率軍開赴福建和廣東,到1565年,東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肅清?!斑b知百國微茫外,未敢忘危負歲華”“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這表達了詩人戚繼光抗倭的決心,B項正確;戚繼光抗擊的倭寇是日本的一些武士和奸商,組成海盜武裝集團,到中國東南沿海地區進行走私貿易和搶劫,與西班牙無關,排除A項;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臺灣,排除C項;清朝雅克薩之戰后,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解決了中俄兩國的邊界問題,排除D項。
故選:B。
【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8.戚繼光不僅是著名的軍事家,還是一位詩人,他的詩文集《止止堂集》中有200多篇詩作。下面是其中的一些詩句。這些詩句抒發了他的哪些精神品質( )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 一片丹心風浪里,心懷擊楫敢忘憂! 遙知百國微茫外,未敢忘危負歲華。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A.足智多謀、英勇善戰 B.勤學好問、善于學習
C.大公無私、舍生取義 D.心系國家、報效祖國
【答案】D
【分析】本題考查戚繼光抗倭的相關內容。
【解答】材料中的詩句抒發了戚繼光不追求個人名利、以國家和民族安危為己任的愛國情懷,D項正確;足智多謀和英勇善戰主要體現在如何帶兵打仗方面,無法從這些詩句中體現出來,排除A項;勤學好問和善于學習與材料中的詩句無關,排除B項;大公無私、舍生取義主要體現的是為人正直,公正,廉潔奉公方面,與題干中信息不符,排除C項。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準確識記戚繼光抗倭的相關內容。
9.戚繼光《練兵實紀》寫道:“凡賞罰,軍中要柄 ;若犯軍令,就是我的親子侄,也要依法施行,決不干預恩仇?!斌w現出戚家軍( )
A.軍隊紀律嚴格 B.獲取群眾支持
C.武器裝備精良 D.根據地形擺陣
【答案】A
【分析】本題考查戚繼光抗倭,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題干信息進行解答即可。
【解答】A.根據題干信息“凡賞罰,軍中要柄 ;若犯軍令,就是我的親子侄,也要依法施行,決不干預恩仇”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戚家軍紀律嚴明。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嚴重,明政府派遣戚繼光等抗倭。戚繼光組建了一支作戰勇敢、紀律嚴明的“戚家軍”,1561年在臺州地區九戰九捷,迅速蕩平浙江境內的倭寇;此后又率軍開赴福建和廣東,到1565年,東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肅清,A項正確;
B.材料旨在強調戚家軍紀律嚴明,并未涉及其獲取群眾支持,排除B項;
C.戚繼光又是一位杰出的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他改造、發明了各種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戰船、戰車,使明軍水路裝備優于敵人;他富有創造性的在長城上修建空心敵臺,進可攻退可守,是極具特色的軍事工程。題干中沒有涉及武器裝備相關信息,排除C項;
D.戚繼光針對倭寇的作戰特點和江南的地理情況,創造了“鴛鴦陣”,以12人為一作戰小組,長短兵器結合,協同作戰,攻防兩便,戰斗力大為增強,但這與材料所強調的不符,排除D項。
故選:A。
【點評】本題以戚繼光抗倭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
10.“天皇皇,地皇皇,莫驚我家小兒郎。倭倭來,不要慌,我有戚爺會抵擋?!备柚{中的“戚爺”( )
A.平息了東南沿海的倭寇
B.打退了沙俄侵略軍
C.趕走了荷蘭殖民者
D.統一了女真各部
【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
【分析】本題考查戚繼光抗倭的史實。
【解答】題干中的關鍵信息是“倭倭來,不要慌,我有戚爺會抵擋”??芍瞧堇^光抗倭。明朝時期,出現在我國東南沿海一帶,由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盜勾結一些中國的奸商組成,經常騷擾我國沿海地區,沿海居民稱他們為“倭寇”。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嚴重,明政府派遣戚繼光等抗倭。戚繼光組建了一支作戰勇敢,紀律嚴明的“戚家軍”,1561年在臺州地區九戰九捷,迅速蕩平浙江境內的倭寇;此后又率軍開赴福建和廣東,到1565年,東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肅清。
故選:A。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識記歷史知識的能力,注意掌握戚繼光抗倭。
11.如圖是一副五言對聯。與這副對聯相關的歷史人物是( )
A.岳飛 B.戚繼光 C.鑒真 D.霍去病
【答案】B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戚繼光抗倭相關知識,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解答】根據題干涉及的關鍵詞信息“抗倭”可知,反映的是戚繼光抗倭,他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英雄;明朝中期以后,海防松弛,倭患嚴重,明政府派遣戚繼光等抗倭。戚繼光組建了一支作戰勇敢,紀律嚴明的“戚家軍”,1561年在臺州地區九戰九捷,迅速蕩平浙江境內的倭寇;此后又率軍開赴福建和廣東,到1565年,東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肅清,故B項正確;岳飛是抗金英雄,排除A項;鑒真東渡日本,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突出貢獻,排除C項;霍去病是西漢時期的抗擊匈奴的名將,排除D項。
故選: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戚繼光抗倭相關知識。
12.2024年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葡萄牙是在鴉片戰爭后逐步占據澳門,但是,澳門的主權一直屬中國。中國喪失對澳門管理權的時間是( )
A.1840年 B.1862年 C.1849年 D.1901年
【答案】C
【分析】本題考查澳門問題,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題干信息進行解答即可。
【解答】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849年 ,葡萄牙人封閉了中國設在澳門的海關,中國對澳門的管理權逐漸喪失 ,C項正確;1840年、1862年、1901年,均與史實不符,排除ABD項。
故選:C。
【點評】本題以澳門問題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
13.戚繼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二者說明的現象是( )
A.當時中國面臨嚴峻的階級矛盾
B.明朝中后期中外沖突加劇
C.中央集權的制度出現了衰退
D.廣東是中國經濟的重心
【答案】B
【分析】本題考查戚繼光抗倭的知識點。戚繼光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偉大的民族英雄。
【解答】依據課本知識可知,戚繼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反映的是中外的沖突,說明明朝中后期中外沖突加劇。
故選: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中外沖突的相關史實。
14.“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名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愛國詩人聞一多這首詩歌向我們講述了澳門的滄桑。強占澳門達數百年的殖民者是( )
A.西班牙 B.沙俄 C.荷蘭 D.葡萄牙
【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
【分析】本題以《七子之歌》切入考查了強占澳門的殖民者。香港、澳門回歸祖國,中華人民洗雪了百年國恥,標志著我國在完成祖國統一大業的道路上邁出了重要一步。
【解答】強占澳門達數百年的殖民者是葡萄牙。1987年,中國和葡萄牙簽署《聯合聲明》,1999年12月20日,中葡兩國舉行澳門政權交接儀式,中國正式恢復對澳門行使主權,中華人民共和國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
故選:D。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強占澳門達數百年的殖民者是葡萄牙。
15.國家主席習近平說:“香港、澳門回歸祖國后,處理這兩個特別行政區的事務完全是中國內政,用不著任何外部勢力指手畫腳。”而明朝中期,攫取了我國廣東澳門居住權的“外部勢力”是( )
A.英國 B.法國 C.意大利 D.葡萄牙
【答案】D
【分析】本題考查的是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葡萄牙殖民者獲得了在澳門的租借居住權。
【解答】明朝中期,一些歐洲殖民者,相繼到我國沿海地區進行侵略活動。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攫取我國廣東澳門的居住權,D符合題意;英國、法國和意大利不符合題意,排除ABC。
故選: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的史實。
二.材料題(共2小題)
16.明朝的海洋政策存在著一個十分突出的奇怪現象,其影響頗大。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大明皇帝遣太監鄭和、王貴通等昭告于佛世尊曰:謹以金銀、織金……燈燭等物、布弛佛寺,以充供養。
——《布拖錫蘭山佛寺碑》碑文(部分)
中使鄭和偕行人泛海至其(錫蘭)國。貴金銀供器、彩妝織金寶惱.布施于其寺。賞賜國王亞烈苦親兒,詔諭之。圍王貪暴,不輯睦鄰國。數邀劫往來使臣,諸番皆苦之。
——[明]嚴從簡《殊域周咨錄》
材料二:
資料一 “他的海軍滿載榮譽勝利歸來,并確認帝國沒有來自海上的威脅”,因此“鄭和與他的隨從也可以說失去了繼續遠航的意義” 《王言賡武自選集》
資料二 明帝國是出于財政上的考慮,停止了海上遠航。為了保證造船質量的精良,明成祖不惜“支動天下一十三省的錢糧”,“支費浩繁。庫藏為虛” 中國航海史研究會
資料三 明成祖不許沿海軍民“私自下番,交通外國”,“海道可以通外邦故嘗禁其往來”,對于沿海居民的海外貿易,下令“嚴禁絕之” 《明帝國何以錯失海洋時代》
材料三:
鄭和七下西洋,海上絲綢之路盛極一時。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國的絲綢和瓷器換取當地的特產或饋贈當地的國王,與當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無,不占別國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財富。
——《鄭和下西洋—偉大的和平使者》
(1)材料一中是關于鄭和下西洋的兩種不同的史料記載,提取其中可以相互印證的歷史信息。
(2)根據材料二,概括明朝政府廢止遠洋航行的主要原因。
(3)觀察材料三《鄭和下西洋路線圖》,說出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的地點。結合材料三,概括鄭和與海外各國的交往有什么特點?
(4)上述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題是什么?
【答案】(1)信息:“謹以金銀、花瓶、表裹、燈燭等物。布施佛寺,已充供養”和“賈金銀供露、彩妝織金寶幅,布施于其寺”。
(2)原因:帝國沒有來自海上的威脅,財政耗資巨大,禁海令的頒布,禁止沿海居民進行海外貿易等。
(3)地點: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
特點:和平交往,公平交易;擴大了中國和亞非 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
(4)主題:明朝對外關系。
【分析】本題主要考查鄭和下西洋相關知識。解題關鍵在于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材料的正確解讀。
【解答】(1)信息:根據材料一“大明皇帝遣太監鄭和、王貴通等昭告于佛世尊曰:謹以金銀、織金……燈燭等物、布弛佛寺,以充供養”“中使鄭和偕行人泛海至其(錫蘭)國。貴金銀供器、彩妝織金寶惱.布施于其寺。賞賜國王亞烈苦親兒,詔諭之。圍王貪暴,不輯睦鄰國。數邀劫往來使臣,諸番皆苦之”可以提取出其中可以相互印證的歷史信息是:“謹以金銀、花瓶、表裹、燈燭等物。布施佛寺,已充供養”和“賈金銀供露、彩妝織金寶幅,布施于其寺”。
(2)原因:根據材料二“他的海軍滿載榮譽勝利歸來,并確認帝國沒有來自海上的威脅”“明帝國是出于財政上的考慮,停止了海上遠航”“明成祖不許沿海軍民“私自下番,交通外國”,‘海道可以通外邦故嘗禁其往來’,對于沿海居民的海外貿易,下令‘嚴禁絕之’”可以概括出明朝政府廢止遠洋航行的主要原因有:帝國沒有來自海上的威脅,財政耗資巨大,禁海令的頒布,禁止沿海居民進行海外貿易等。
(3)地點:根據材料三《鄭和下西洋路線圖》可以看出,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的地點是: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
特點:根據材料三“鄭和七下西洋,海上絲綢之路盛極一時。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國的絲綢和瓷器換取當地的特產或饋贈當地的國王,與當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無,不占別國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財富”可以概括出鄭和與海外各國的交往的特點是:和平交往,公平交易;擴大了中國和亞非 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
(4)主題:綜合上述材料中鄭和下西洋和明朝統治者對遠洋航行政策和海外貿易的禁止,可以得出共同主題是:明朝對外關系。
故答案為:
(1)信息:“謹以金銀、花瓶、表裹、燈燭等物。布施佛寺,已充供養”和“賈金銀供露、彩妝織金寶幅,布施于其寺”。
(2)原因:帝國沒有來自海上的威脅,財政耗資巨大,禁海令的頒布,禁止沿海居民進行海外貿易等。
(3)地點:最遠到達非洲東海岸和紅海沿岸。
特點:和平交往,公平交易;擴大了中國和亞非 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
(4)主題:明朝對外關系。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分析材料的能力。理解和識記鄭和下西洋的相關史實。
17.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永樂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歷……大小凡三十余國,涉滄溟十萬余里。觀夫海洋,洪濤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張,晝夜星馳,涉彼狂瀾,若履通衢……
——《天妃靈應之記》
材料二:遙知百國微茫外,未敢忘危負歲華。
——《止止堂集》
請回答:
(1)材料一描述的是什么事件的壯觀場景?這一事件有何歷史意義?
(2)結合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指出促成這一歷史事件的主要條件有哪些。這一事件有什么特點?
(3)材料二中詩句的作者是誰?詩中的“?!敝饕甘裁矗?br/>(4)材料一事件與材料二事件有何本質區別?
【答案】(1)鄭和下西洋。不僅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而且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
(2)明政府的支持;當時明朝國力強盛;造船業發達,指南針的應用;航海人員不畏艱險的頑強意志等。時間長,規模大,航程遠,到達的國家和地區非常多。
(3)戚繼光。東南沿海倭患嚴重。
(4)鄭和下西洋是中外友好交往;戚繼光抗倭是反侵略戰爭,屬于中外沖突下進行的正義的抗擊。
【分析】本題考查鄭和下西洋的相關內容,戚繼光抗倭的相關內容,準確解讀材料信息。
【解答】(1)根據材料“自永樂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歷……大小凡三十余國,涉滄溟十萬余里。”及所學可知,題干描述的是明朝時期鄭和下西洋的歷史信息。結合所學可知,鄭和下西洋不僅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而且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
(2)根據材料“觀夫海洋,洪濤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張,晝夜星馳,涉彼狂瀾,若履通衢……”及所學可知,分別從明政府的支持;當時明朝國力強盛;造船業發達,指南針的應用;航海人員不畏艱險的頑強意志等方面說明。結合所學可知,鄭和下西洋的特點是時間長,規模大,航程遠,到達的國家和地區非常多。
(3)根據材料“遙知百國微茫外,未敢忘危負歲華。”及所學可知,詩句的作者是戚繼光。結合所學可知,詩中的“?!敝饕笘|南沿海倭患嚴重。
(4)根據材料及所學可知,鄭和下西洋是中外友好交往;戚繼光抗倭是反侵略戰爭,屬于中外沖突下進行的正義的抗擊。
故答案為:
(1)鄭和下西洋。不僅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而且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
(2)明政府的支持;當時明朝國力強盛;造船業發達,指南針的應用;航海人員不畏艱險的頑強意志等。時間長,規模大,航程遠,到達的國家和地區非常多。
(3)戚繼光。東南沿海倭患嚴重。
(4)鄭和下西洋是中外友好交往;戚繼光抗倭是反侵略戰爭,屬于中外沖突下進行的正義的抗擊。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識記鄭和下西洋的相關內容,識記戚繼光抗倭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
聲明:試題解析著作權屬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日期:2025/4/17 21:03:15;用戶:張保喜;郵箱:15851223892;學號:49004601第16課 明朝的對外關系
使用導航
新情境命題練:T1-11(建議用時:10-15分鐘)當堂測試使用
重難探究專練:T1-17(建議用時:15-20分鐘)單元測試或課下練習使用(根據學生實際需要刪減)
【新素養·歷史解釋】
1.“由于鄭和下西洋的影響……‘祖法兒以下諸夷,多有自古未通者’,出于對中國的敬慕,沿著鄭和所開辟的航路,不遠萬里,紛紛來賓。”材料意在強調鄭和下西洋( )
A.開辟了新的陸上交通線路 B.促進了中外和平友好交往
C.推動了明朝海外貿易繁榮 D.加速了新航路開辟的進程
【新素養·時空觀念】
2.地圖中蘊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閱讀下列地圖,我們可以了解鄭和下西洋( )
A.次數多規模大 B.促進民族交融 C.路程長范圍廣 D.持續時間很長
【跨學科·歷史與語文】
3.詩歌體現時代特征,反映時代氣象。下面詩歌體現出明朝對外關系的特點是( )
永樂滿朝人濟濟,西洋萬里水茫茫。 星牽滄海云帆聳,浪系天涯紐帶長。 云護牙簽滿,星含寶劍橫。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A.對外開放,雙向交流 B.和平交往與暴力沖突并存
C.閉關鎖國,一口通商 D.世界領先,無私奉獻
【新素養·歷史解釋】
4.鄭和船隊擁有強大的戰斗力,但并未到處攻伐。鄭和下西洋所到之處都先通好,再通商、用紗羅、彩帛、瓷器等物品與各國進行交易。由此可見,鄭和下西洋( )
A.為人類的航海事業作出了偉大貢獻 B.宣揚了明朝的國威
C.增強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友好往來 D.引進了高產農作物
【新素養·史料實證】
5.圖中的動物是某次遠航時外國使臣隨船向明朝政府貢獻的奇珍異獸,引發了朝野轟動。明成祖遂厚賜外國使臣,此后又有多國來華進貢此獸,“麒麟外交”一時成為美談。這表明該“遠航”( )
A.發展了航海事業 B.增進了友好關系 C.開拓了海外市場 D.擴大了財政收入
【新素養·時空觀念】
6.歷史實踐充分證明,親仁善鄰、協和萬邦是中華文明一貫的處世之道。請將下列圖片反映的歷史事件按時間先后排序,正確的是( )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②①③ D.③②①
【新素養·歷史解釋】
7.“萬人一心兮泰山可撼,惟忠與義兮氣沖斗牛.……上報天子兮下救黔首,殺盡倭奴兮覓個封侯。”這位平定倭患的民族英雄是( )
A.岳飛 B.戚繼光 C.鑒真 D.鄭成功
【跨學科·歷史與語文】
8.對聯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一定的傳承民族文化基因、傳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價值。如圖對聯體現的價值追求是( )
上聯:拔云手指天心月 下聯:拔劍光寒倭寇膽
A.揭竿而起、反抗暴政的抗爭精神
B.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君思想
C.收復邊疆、一統天下的壯志雄心
D.天下己任、英勇無畏的民族情懷
【跨學科·歷史與語文】
9.對聯蘊含歷史信息。以下對聯的橫批應為( )
上聯:大功在備倭,城郭依然,公去蒼茫誰嗣者 下聯:明詔使防海,風波未已,吾來宏濟愧前賢
A.治國賢君 B.航海先驅 C.民族英雄 D.千古一帝
【新素養·時空觀念】
10.下圖的明朝中期形勢圖給我們展示的主要歷史信息為( )
A.民族交融 B.朝貢貿易 C.保家衛國 D.航海創舉
【學科素養結合】
二、綜合題
11.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時間 1405—1433年
次數 先后7次
海船規模 最大的海船長44丈,寬18丈
船數 每次航行大小船只有200多艘
人數 每次出海2.7萬—2.8萬人
到達范圍 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
材料二:如圖,1405年,鄭和開始了偉大的遠航。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大明朝在擁有壓倒性軍事優勢的情況下,能夠平等對待那些小國,并尊重他們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給予而不是搶掠,是很不簡單的。它不是武力的征服者,卻用自己友好的行動真正征服了航海沿途幾乎所有的國家。
——摘編自《明朝那些事兒》
(1)以上材料反映的是哪一重大歷史事件?
(2)據材料一歸納這一航海事件的特點。
(3)根據材料二,概括鄭和船隊受到當地民眾歡迎的原因。
(4)據材料,談談這一事件的歷史意義。
一.選擇題(共15小題)
1.翦伯贊認為:鄭和下西洋加強了中國與南洋各地的聯系,很多國家之后派使者來中國貿易。同時也開拓了中國人的視野,中國人到南洋去的也日益增多。這說明鄭和下西洋( )
A.解除了倭寇隱患 B.增進了中外交流
C.解決了財政困難 D.抵制了殖民侵略
2.鄭和七下西洋,每次必到滿剌加,滿剌加逐漸從“舊不稱國”“人多以漁為業”的漁村迅速發展起來,形成了“中國和遠東的產品與西亞和歐洲的產品進行交換的一個大集市”,這一重要的東西方貿易中心連接了亞洲、非洲和歐洲,繁榮了近一個世紀。由此可知,鄭和下西洋( )
A.加速了世界市場的形成
B.阻止了殖民勢力的擴展
C.改變了世界貿易的格局
D.促進了區域文明的交流
3.史料記載:“永樂三年,(上)命和及其儕王景弘等通使西洋,將士卒,攜金幣。造大船,自蘇州泛海至福建,復至福州五虎門揚帆,首達占城,以次遍歷諸番國,宣天子詔,因給賜其君長不服則以武懾之。五年九月,和等還,諸國使者隨和朝見?!庇纱丝梢?,鄭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 )
A.開拓海外殖民地,掠奪資源
B.宣揚明朝國威,加強與各國的友好關系
C.尋找新的貿易路線,發展民間商業
D.傳播佛教文化,促進宗教交流
4.鄭和7次遠航,船隊最多時有船200多艘,最少的一次也有60余艘,船隊有嚴整的編隊,還有戰艦護航,首次下西洋時,就有27000多人,其中有使臣、官兵、翻譯、醫生、航海技術人員、財務人員、宗教人士、廚師、工匠等。這反映出鄭和下西洋( )
A.增進了中國與亞非國家和地區的相互了解和友好往來
B.對中印兩國文化交流作出重大貢獻
C.準備充分、規模大
D.采用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遠洋航海技術
5.如表是洪武年間和永樂年間來華使節的次數統計,其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時間 1369~1398年(洪武時期) 1403~1424年(永樂時期)
來華使節 平均每年次數 約6次 約15次
總次數 183次 318次
A.絲綢之路開辟了溝通歐亞的陸上交通道路
B.政府外貿所得在財政收入中占有重要地位
C.西方對于火藥、指南針等先進科技的渴望
D.鄭和下西洋增進了與亞非地區的友好交往
6.鄭和下西洋后,明朝社會出現了一批重要的航海著作,如《瀛涯勝覽》《星樓勝覽》《西洋番國志》等,記錄海行見聞。反映當時東南亞、印度以及阿拉伯、東非等地的風土人情、山川形勝。這表明鄭和下西洋( )
A.增加政府財政收入
B.促成明朝調整對外政策
C.推動中國社會轉型
D.增進對亞非國家的了解
7.明朝將領戚繼光寫道,“遙知百國微茫外,未敢忘危負年華”,表達了他忠心報國的憂患情懷和雄心壯志。為實現這一壯志,戚繼光( )
A.抗擊葡萄牙侵略,捍衛海疆
B.基本蕩平了東南沿海的倭寇
C.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臺灣
D.解決了中俄兩國的邊界問題
8.戚繼光不僅是著名的軍事家,還是一位詩人,他的詩文集《止止堂集》中有200多篇詩作。下面是其中的一些詩句。這些詩句抒發了他的哪些精神品質( )
一年三百六十日,多是橫戈馬上行。 一片丹心風浪里,心懷擊楫敢忘憂! 遙知百國微茫外,未敢忘危負歲華。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A.足智多謀、英勇善戰 B.勤學好問、善于學習
C.大公無私、舍生取義 D.心系國家、報效祖國
9.戚繼光《練兵實紀》寫道:“凡賞罰,軍中要柄 ;若犯軍令,就是我的親子侄,也要依法施行,決不干預恩仇。”體現出戚家軍( )
A.軍隊紀律嚴格 B.獲取群眾支持
C.武器裝備精良 D.根據地形擺陣
10.“天皇皇,地皇皇,莫驚我家小兒郎。倭倭來,不要慌,我有戚爺會抵擋。”歌謠中的“戚爺”( )
A.平息了東南沿海的倭寇
B.打退了沙俄侵略軍
C.趕走了荷蘭殖民者
D.統一了女真各部
11.如圖是一副五言對聯。與這副對聯相關的歷史人物是( )
A.岳飛 B.戚繼光 C.鑒真 D.霍去病
12.2024年澳門回歸祖國25周年。葡萄牙是在鴉片戰爭后逐步占據澳門,但是,澳門的主權一直屬中國。中國喪失對澳門管理權的時間是( )
A.1840年 B.1862年 C.1849年 D.1901年
13.戚繼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二者說明的現象是( )
A.當時中國面臨嚴峻的階級矛盾
B.明朝中后期中外沖突加劇
C.中央集權的制度出現了衰退
D.廣東是中國經濟的重心
14.“你可知‘MACAU’不是我真名姓,我離開你太久了,母親!”愛國詩人聞一多這首詩歌向我們講述了澳門的滄桑。強占澳門達數百年的殖民者是( )
A.西班牙 B.沙俄 C.荷蘭 D.葡萄牙
15.國家主席習近平說:“香港、澳門回歸祖國后,處理這兩個特別行政區的事務完全是中國內政,用不著任何外部勢力指手畫腳?!倍鞒衅?,攫取了我國廣東澳門居住權的“外部勢力”是( )
A.英國 B.法國 C.意大利 D.葡萄牙
二.材料題(共2小題)
16.明朝的海洋政策存在著一個十分突出的奇怪現象,其影響頗大。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大明皇帝遣太監鄭和、王貴通等昭告于佛世尊曰:謹以金銀、織金……燈燭等物、布弛佛寺,以充供養。
——《布拖錫蘭山佛寺碑》碑文(部分)
中使鄭和偕行人泛海至其(錫蘭)國。貴金銀供器、彩妝織金寶惱.布施于其寺。賞賜國王亞烈苦親兒,詔諭之。圍王貪暴,不輯睦鄰國。數邀劫往來使臣,諸番皆苦之。
——[明]嚴從簡《殊域周咨錄》
材料二:
資料一 “他的海軍滿載榮譽勝利歸來,并確認帝國沒有來自海上的威脅”,因此“鄭和與他的隨從也可以說失去了繼續遠航的意義” 《王言賡武自選集》
資料二 明帝國是出于財政上的考慮,停止了海上遠航。為了保證造船質量的精良,明成祖不惜“支動天下一十三省的錢糧”,“支費浩繁。庫藏為虛” 中國航海史研究會
資料三 明成祖不許沿海軍民“私自下番,交通外國”,“海道可以通外邦故嘗禁其往來”,對于沿海居民的海外貿易,下令“嚴禁絕之” 《明帝國何以錯失海洋時代》
材料三:
鄭和七下西洋,海上絲綢之路盛極一時。他每到一地,都以中國的絲綢和瓷器換取當地的特產或饋贈當地的國王,與當地居民公平交易,互通有無,不占別國一寸土地,未掠他人一分財富。
——《鄭和下西洋—偉大的和平使者》
(1)材料一中是關于鄭和下西洋的兩種不同的史料記載,提取其中可以相互印證的歷史信息。
(2)根據材料二,概括明朝政府廢止遠洋航行的主要原因。
(3)觀察材料三《鄭和下西洋路線圖》,說出鄭和下西洋最遠到達的地點。結合材料三,概括鄭和與海外各國的交往有什么特點?
(4)上述材料反映的共同主題是什么?
17.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自永樂三年(1405年)奉使西洋,迨今七次,所歷……大小凡三十余國,涉滄溟十萬余里。觀夫海洋,洪濤接天,巨浪如山……而我之云帆高張,晝夜星馳,涉彼狂瀾,若履通衢……
——《天妃靈應之記》
材料二:遙知百國微茫外,未敢忘危負歲華。
——《止止堂集》
請回答:
(1)材料一描述的是什么事件的壯觀場景?這一事件有何歷史意義?
(2)結合材料一和所學知識,指出促成這一歷史事件的主要條件有哪些。這一事件有什么特點?
(3)材料二中詩句的作者是誰?詩中的“?!敝饕甘裁??
(4)材料一事件與材料二事件有何本質區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岱山县| 广州市| 沐川县| 无为县| 左云县| 将乐县| 曲靖市| 古交市| 芮城县| 晋中市| 定西市| 汝城县| 临武县| 沧源| 海晏县| 麦盖提县| 清徐县| 信阳市| 青神县| 津南区| 望城县| 封开县| 称多县| 双峰县| 洱源县| 大渡口区| 五原县| 金华市| 陆河县| 闽清县| 大兴区| 顺义区| 剑川县| 都昌县| 安义县| 天门市| 自治县| 海兴县| 郯城县| 石渠县| 息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