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8課 清朝的邊疆治理使用導航新情境命題練:T1-11(建議用時:10-15分鐘)當堂測試使用重難探究專練:T1-17(建議用時:15-20分鐘)單元測試或課下練習使用(根據學生實際需要刪減)【新素養·歷史解釋】1.李細珠在《從東亞海域到東南海疆——明清之際臺灣戰略地位的演化》一文中指出:明清易代之際,臺灣的戰略地位從東亞海域國際商貿轉運站轉變為中國東南海疆的藩籬,而鄭成功驅荷復臺正是這個歷史性轉變的起點。據此可知,作者意在強調鄭成功收復臺灣( )A.加速了臺灣地區的開發 B.促進了民族交融C.維護了東南沿海的安全 D.扭轉了東亞格局【答案】C【解析】根據題干“臺灣的戰略地位從東亞海域國際商貿轉運站轉變為中國東南海疆的藩籬”和所學知識可知,1662年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臺灣,被荷蘭殖民者統治了38年的臺灣回到了祖國的懷抱。清朝加強了對臺灣的管理,使得臺灣成為東南沿海的屏障,維護了東南沿海的安全,C項正確;鄭成功收復臺灣加速了臺灣地區的開發,但與題干“中國東南海疆的藩籬”無關,排除A項;收復臺灣是維護了國家統一,無法說明促進了民族交融,比如各民族之間的交往與交流等,使生活習性趨于一致,排除B項;材料強調的是臺灣戰略地位的變化,與扭轉東亞格局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新素養·唯物史觀】2.歷史史實是指客觀發生的歷史的真實情況,歷史評價即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評論。下列表述屬于歷史評價的是( )A.鄭成功收復了被荷蘭侵略者占據38年的臺灣B.清朝設置臺灣府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C.乾隆皇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亂,設置伊犁將軍D.中俄經過平等協商,簽訂《尼布楚條約》【答案】B【解析】根據所學可知,歷史評價即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評論,“清朝設置臺灣府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是對清朝設置臺灣府這一事件的評論,屬于歷史評價,B項正確;鄭成功收復了被荷蘭侵略者占據38年的臺灣、,乾隆皇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亂,設置伊犁將軍、中俄經過平等協商,簽訂《尼布楚條約》均是客觀發生的歷史的真實情況,屬于歷史史實,不屬于歷史評價,排除ACD項。故選B項。【新素養·歷史解釋】3.據史料記載,鄭成功登陸臺灣時,“南北路土社聞風歸附者接踵而至”,“土民男婦壺漿迎者塞道”。據此,鄭成功能夠收復臺灣是由于( )A.軍隊紀律嚴明 B.軍事實力強大 C.戰略戰術得當 D.臺灣人民支持【答案】D【解析】據材料“鄭成功登陸臺灣時,‘南北路土社聞風歸附者接踵而至’,‘土民男婦壺漿迎者塞道’”可知,鄭成功趕走荷蘭殖民者后,受到臺灣土著人民的歡迎,反映出臺灣人民支持,D項正確;軍隊紀律嚴明主要指軍隊聽從指揮來戰勝敵人,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軍事實力如何,無法看出其是否強大,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具體的戰略戰術,無法得出其是否運用得當,排除C項。故選D項。【跨學科·語文與歷史】4.如表所示為某中學校園宣傳欄的內容。這體現的共同思想是( )名人詩詞錄(節選) 戚繼光:“上報天子兮下救黔首,殺盡倭奴兮覓個封侯” 鄭成功:“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A.民族團結 B.政治變革 C.經略遼東 D.抵御外寇【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信息“上報天子兮下救黔首,殺盡倭奴兮覓個封侯”可知反映的是戚繼光抗倭,基本上肅清了東南沿海地區的倭患。“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是指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臺灣,這兩個人物都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民族英雄,因此體現的共同思想是抵御外寇,D項正確;題干反映的是抵抗外來侵略,與民族團結、政治變革無關,排除AB項;戚繼光官經略過遼東,與鄭成功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新素養·歷史解釋】5.繪制知識結構圖是一種常見的學習方法,有助于構建知識體系,提高學習效率。某學生構建了清廷政府對某一地區管轄的知識結構圖。其中知識結構圖“____”處應該填寫的內容是( )A.新疆 B.臺灣 C.澳門 D.西藏【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冊封達賴和班禪”、“設立噶廈”、“頒布金瓶摯簽制度”,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兵入關后,西藏地方藏傳佛教格魯派首領五世達賴喇嘛親自入京朝賀。順治皇帝隆重接見,1653年正式賜予他金冊、金印和“達賴喇嘛”的封號。1713年,康熙皇帝冊封格魯派另一位首領“班禪額爾德尼”封號。1751年,清朝在西藏地方設立噶廈,授達賴喇嘛和駐藏大臣管理。為防止蒙藏貴族操縱轉世靈童,根據《欽定藏內善后章程》29條規定,乾隆皇帝頒布金瓶摯簽制度。綜上所述,材料體現的是清朝對西藏的治理,D項正確;清朝設置伊犁將軍管轄西北新疆地區,排除A項;清朝在臺灣設立臺灣府,后建立臺灣省,排除B項;達賴、班禪與澳門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新素養·時空觀念】6.為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歷代統治者都重視對邊疆地區的管轄。清朝在下圖中①處所示轄區設立的機構是( )A.安西都護府 B.北庭都元帥府 C.伊犁將軍 D.澎湖巡檢司【答案】C【解析】據所學可知,①處是西域。乾隆皇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后,清朝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C項正確;安西都護府是唐朝設置的管理西域的機構,不是清朝,排除A項;北庭都元帥府是元朝設立的,不是清朝,排除B項;澎湖巡檢司是管轄臺灣的機構,不是西域,排除D項。故選C項。【新素養·時空觀念】7.康熙帝非常重視對周邊地區的防衛與管轄,以下措施按地理方位排列正確的是康熙皇帝非常重視對周邊地區的防衛與管轄,經過以下措施按地理方位排列正確的是( )①兩次雅克薩之戰 ②平定噶爾丹叛亂③冊封班禪 ④統一臺灣,使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的鞏固與發展A. B.C. D.【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康熙皇帝非常重視對周邊地區的防衛與管轄,在東北地區,兩次雅克薩之戰,打擊了沙俄的侵略,因此①位于東北;在西北,平定噶爾丹叛亂,因此②位于西北;在西南,冊封班禪,加強對西藏的管理,因此③位于西南;在東南,派清軍收復臺灣,使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的,因此④位于東南地區。因此符合的題意的是B選項,B項正確;ACD選項方位排列錯誤,排除ACD項。故選B項。【新素養·時空觀念】8.李華同學在復習明清時期的內容時,繪制了下面內容結構示意圖,你認為①處填寫最恰當的是( )A.政府重視發展對外關系 B.統治者加強對邊疆管理C.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和發展 D.明清時期各民族之間友好交流【答案】C【解析】本題是知識結構選擇題。根據題干“李華同學在復習明清時期的內容時,繪制了下面內容結構示意圖,你認為①處填寫最恰當的是”和示意圖信息設立伊犁將軍、簽訂《尼布楚條約》、設置駐藏大臣和戚繼光抗倭和鄭成功收復臺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可知這是明清時期為解決中國邊疆問題而采取的措施,這些措施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和發展,C項正確;材料反映的是明清時期為解決邊疆問題而采取的措施,而非政府主動的發展對外關系,排除A項;《尼布楚條約》的簽訂是國家間關系處理的結果,不是邊疆管理問題,排除B項;鄭成功收復臺灣不是民族關系,而是國家間的關系,排除D項。故選C項。【新素養·歷史解釋】9.據圖可知,清朝邊疆治理的特點是( )A.因地制宜 B.沿襲舊制 C.一成不變 D.方式單一【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可知,清朝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的鞏固和發展。清朝統一全國后,加強君主專制,并對西藏、新疆、臺灣及附屬島嶼、南海諸島等地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有效的管轄,說明邊疆治理的特點是因地制宜,A項正確;沿襲舊制是指繼承以前的邊疆治理措施,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一成不變是墨守成規、不知變通,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材料反映的是在不同地區采取不同的方式金鄉管轄,排除D項。故選A項。【新素養·歷史解釋】10.下表是康熙皇帝在位時的部分大事記,下列選項中最適合的主題是時間 大事記1681年 平定三藩之亂1683年 收復臺灣1689年 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1690年 派漢滿工匠參與修建布達拉宮紅宮1690—1696年 徹底平定噶爾丹叛亂A.捍衛統一多民族國家 B.開創“康乾盛世”局面C.實行閉關鎖國 D.強化君主專制【答案】A【解析】本題主要考查統一多 民族國家的鞏固的相關知識。材料中涉及到的1681年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亂是維護國家領土的完整,1683年收復臺灣,隨后1689年簽訂《尼布楚條約》,,是反抗外來侵略的, 1690年康熙帝親征葛爾丹也是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完整的事件;這些事件都是發生在康熙帝期間,其目的是維護政權的統一和鞏固,捍衛統一多民族國家,故選A項;開創“康乾盛世”局面未在材料中展現,故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閉關鎖國,故排除C項;材料中未體現出強化君主專制,故排除D項。二、綜合題11.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既是歷史的一脈相承,又是新時代的與時俱進。某校七年級同學開展了以下歷史探究活動,請你參與,共同完成。[交流融合]材料一:(1)利用所學知識分別寫出上述圖片對應的民族,上述圖片體現了怎樣的民族交往特征?[經略邊疆]元朝 清朝西北 設置①等機構管理西域的軍政事務,加強對西域的管轄 平定準噶爾叛亂和大、小和卓叛亂;1762年設置②,管轄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西南 設置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對西藏地區行使行政管轄 1727年設置③,與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事務。1793年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29條,以法律形式明確和落實中央政府對西藏地方的管轄權(2)根據所學知識,完善表格內容,分析經略邊疆有著怎樣的歷史意義。[拱衛家園]材料二:臺灣者,中國之土地也,久為貴國所踞,今余既來索,則地當歸我……——鄭成功(3)材料二中鄭成功確認“臺灣者,中國之土地也”,其歷史依據是什么?如何評價鄭成功。(4)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中國古代邊疆管理和民族政策的認識。【答案】(1)民族:A:鮮卑族;B:吐蕃(藏族);C:契丹族。特征:不斷交融和發展(2)完善表格:①北庭都元帥府;②伊犁將軍;③駐藏大臣。歷史意義:有利于維護國家安全和領土完整,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3)歷史依據:元代設立澎湖巡檢司,臺灣正式納入中央管轄。評價:維護了國家安全和領土完整,是中華民族的英雄。(4)認識:中國古代邊疆管理和民族政策不斷發展和完善,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解析】(1)民族:根據材料一A“《北魏帝王出御圖》”和所學可知,北魏是鮮卑族拓跋部所建,故A是鮮卑族;根據材料一B“《步輦圖》”和所學可知,作品內容反映的是吐蕃(今西藏)王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入藏的事,故B是吐蕃(藏族);根據材料一C“遼代”和所學可知,遼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權,故C是契丹族。特征:根據材料一中圖片信息可知,北魏的漢化、唐與吐蕃的和親以及遼宋的交往都體現了不斷交融和發展的民族交往特征。(2)完善表格:根據所學可知,元朝設置北庭都元帥府等機構,管理西域的軍政事務,加強對西域的管轄,故①為北庭都元帥府;根據所學可知,清朝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故②為伊犁將軍;根據所學可知,1727年,清朝在西藏設置駐藏大臣,與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事務,故③為駐藏大臣。歷史意義:根據材料一“經略邊疆”結合所學可知,元朝、清朝設置的管理邊疆的機構,有利于加強政府對邊疆地區的管轄,有利于維護國家安全和領土完整,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3)歷史依據:根據所學可知,元朝在澎湖島設置了澎湖巡檢司,負責管轄澎湖和琉球(今臺灣),這是歷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臺灣地區正式建立的行政機構,自此臺灣正式納入中央管轄。評價:評價歷史人物,可結合其歷史事跡的作用或影響及其個人在歷史上的地位方面加以評價。例如,鄭成功收復臺灣,維護了國家安全和領土完整,是中華民族的英雄。(4)認識:本題相對開放,可從中國古代邊疆管理和民族政策的完善和發展以及其作用的角度回答。例如,中國古代邊疆管理和民族政策不斷發展和完善,推動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一.選擇題(共15小題)1.廈門市鼓浪嶼的皓月園內有一碑刻:“洗盡儒酸展六韜,驅荷拒虜起江皋。論功何止垂華夏萬古雄風壯海濤。”該碑刻贊譽的歷史人物是( )A.鄭和 B.戚繼光 C.李自成 D.鄭成功【分析】考察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史實。【解答】A.鄭和率船隊七下西洋,加強了中國與亞非各國的友好往來和經濟文化交流,排除A項。B.戚繼光是明朝抗倭名將,排除B項。C.李自成是明末農民起義領袖,排除C項。D.根據材料“洗盡儒酸展六韜,驅荷拒虜起江皋。論功何止垂華夏萬古雄風壯海濤”結合所學可知,該碑刻贊譽的歷史人物是鄭成功。1661年,鄭成功率領將士橫渡臺灣海峽,抵達臺灣島南部。1662年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臺灣。鄭成功是我國歷史上的民族英雄。D項正確。故選:D。【點評】考查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和運用所學解決問題的能力,掌握鄭成功收復臺灣的相關知識。2.某學者認為:“明清易代之際,臺灣的戰略地位從東亞海域國際商貿轉運站轉變為中國東南海疆的藩籬,鄭成功驅荷復臺正是這個歷史性轉變的起點。”該學者意在強調鄭成功收復臺灣( )A.加強對西域地方的管理B.促進了民族交融C.維護了東南沿海的安全D.扭轉了東亞格局【分析】本題考查鄭成功收復臺灣,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據題干“臺灣的戰略地位從東亞海域國際商貿轉運站轉變為中國東南海疆的藩籬”可得出鄭成功收復臺灣維護了東南沿海的安全。故C符合題意;西域地處中國西北,排除A;收復臺灣與促進民族交融沒有直接關系,排除B;材料強調的是臺灣戰略地位的變化,與扭轉東亞格局無關,排除D。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鄭成功收復臺灣,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材料意在強調鄭成功收復臺灣維護了東南沿海的安全。3.“驅荷寇,播一世英明,藩王正氣參天地;辟荊榛,開千秋偉業,國姓遺風耀古今。”下列四個選項中與對聯反映史實一致的是( )A.鄭成功收復臺灣B.粉碎大、小和卓的叛亂C.清政府設置臺灣府D.1885年臺灣正式建省【分析】本題考查鄭成功收復臺灣,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1662年鄭成功打敗荷蘭殖民者,使臺灣重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故A符合題意;粉碎大、小和卓的叛亂與“驅荷寇”無關,排除B;清政府設置臺灣府是1684年,與“驅荷寇”無關,排除C;1885年臺灣正式建省與“驅荷寇”無關,排除D。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鄭成功收復臺灣,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與對聯反映史實一致的是鄭成功收復臺灣。4.在臺灣,鄭成功規定,每番社派去漢族農民一名,給熟牛一頭和一些農具,將鐵犁牛耕等生產技術傳授給高山族人民,這樣,臺灣島上“煙火相接,開辟蕪土,盡為膏腴”。這些舉措( )A.反映了抗擊侵略的決心B.密切了祖國各地的聯系C.促進了臺灣地區的開發D.強化了清朝政府的管理【分析】考查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影響。【解答】A.材料反映鄭成功的舉措促進了臺灣社會經濟的發展,與抗擊侵略無關,排除A項。B.材料反映鄭成功的舉措促進了臺灣社會經濟的發展,沒有涉及臺灣與祖國各地的關系,排除B項。C.根據材料結合所學可知,鄭成功收復臺灣后,把軍隊分派到各地屯田,開辟出大量荒地;并派漢族農民攜帶耕牛、農具,去高山族村傳授農業生產技術,推動高山族社會經濟的發展,促進了臺灣社會經濟的發展,C項正確。D.鄭成功是明朝將領,多次拒絕清廷的招降,排除D項。故選:C。【點評】考查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掌握鄭成功收復臺灣的相關史實。5.史料是認識歷史的主要依據,若研究清朝對西藏的管轄,下列可作為一手史料的是( )A.某當代學者所著《清朝民族管理政策研究》中關于西藏部分的論述B.歷史小說《駐藏大臣傳奇》中對清朝官員管理西藏的描寫C.清政府頒布的《欽定藏內善后章程》原文D.民間關于清朝金瓶掣簽制度的傳說故事【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清朝對西藏的管轄和史料的分類,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清政府頒布的《欽定藏內善后章程》原文,是清朝管理西藏時直接產生的官方文件,能直接、原始地反映清朝對西藏管轄的政策、制度等情況,屬于一手史料,C選項正確;當代學者所著研究書籍中的論述,屬于后人基于多種資料進行研究分析后的成果,是二手史料,不能直接反映清朝對西藏管轄的原始情況,A選項錯誤;歷史小說是文學創作,雖可能有一定歷史背景依據,但存在虛構、藝術加工成分,不能作為一手史料來研究清朝對西藏的管轄,B選項錯誤;民間傳說故事往往在流傳過程中加入很多想象、夸張等成分,不能準確、真實地反映歷史事實,不是一手史料,D選項錯誤。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清朝對西藏的管轄和史料的分類。6.邊疆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被歷代王朝奉為圭臬。據此,清朝對西藏地區采取的政策是( )A.文成公主入藏;設伊犁將軍B.文成公主入藏;設西域都護府C.冊封達賴、班禪;設宣政院D.冊封達賴、班禪;設駐藏大臣【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清朝管理西藏地區的措施,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清朝為加強對西藏的管理,順治帝冊封“達賴喇嘛”,康熙帝冊封“班禪額爾德尼”,此后,歷代達賴和班禪都必須經過中央政府冊封;1727 年,清朝開始設置駐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與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事務,加強了中央對西藏的管轄,D符合題意。“文成公主入藏”發生在唐朝,是唐太宗時期促進漢藏友好交流的事件;“設伊犁將軍”是清朝對新疆地區的管理措施,并非對西藏地區,排除A;“文成公主入藏”是唐朝事跡;“設西域都護府”是漢朝對西域(今新疆及中亞部分地區 )的管理措施,和清朝對西藏的管理無關,排除B;“冊封達賴、班禪”是清朝對西藏地區的管理措施,但“設宣政院”是元朝管理西藏地區的機構,并非清朝,排除C。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清朝管理西藏地區的措施。7.某校歷史興趣小組搜集了一組圖片。請根據這組圖片判斷他們的研究主題為( )A.明朝對西域的管理 B.元朝對邊疆的管轄C.清朝對西藏的管轄 D.歷代印刷術的演變【分析】本題以考查了清朝管理西藏地區的措施,注意題干圖片的正確識讀。【解答】根據圖片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干圖片反映的是清朝加強西藏地區管理的措施;1653年,清朝順治皇帝冊封“達賴喇嘛”,1713年,康熙皇帝冊封“班禪額爾德尼”,并規定以后歷世達賴和班禪都必須經過中央政府的冊封。1727年,雍正帝設置駐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與達賴和班禪共同管理西藏事務,規定達賴和班禪的繼承,必須報請中央政府批準,加強對西藏的管理。清政府為加強對西藏的管轄制定了金瓶掣簽制度。乾隆帝制定“金瓶掣簽制度”,規定喇嘛教活佛轉世人選必須由中央頒發的金奔巴瓶抽簽決定,這一措施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故C符合題意;題干圖片是清朝管理西藏地區的措施與明朝管理西域、元朝管理邊疆和印刷術的演變不符,排除ABD。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清朝管理西藏地區的措施。8.如圖為某同學對“清朝前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這部分內容所作的導圖式筆記。下列選項中,對應正確的是( )A.甲——設西域都護 B.乙——雅克薩之戰C.丙——設大都督府 D.丁——設駐藏大臣【分析】本題主要考查雅克薩之戰,掌握清朝加強邊疆管轄的措施。【解答】17世紀中期,沙皇俄國的勢力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在雅克薩和尼布楚修筑城堡,作為擴大侵略的據點。他們在中國的領土上,燒殺搶掠。為了保衛祖國疆土。1685年、1686年,康熙帝親自率領清軍,在東北雅克薩兩次大敗沙俄侵略者。康熙帝奪回雅克薩,侵略軍頭目托爾布津被擊斃,沙俄政府被迫同意通過談判解決中俄兩國的東段邊界問題,B項正確;西漢設置西域都護,排除A項;明代,設大都督府,統領天下兵馬。后來大都督府分為中、左、右、前、后五軍都督府,排除C項;清朝設駐藏大臣管轄西藏地區,與丁是東南地區不符,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雅克薩之戰,考查考生對基礎知識的記憶、遷移與運用能力。9.有學者認為,《尼布楚條約》使清朝對疆域、邊界的認識從漫無邊際的“天下”向近代國界觀念轉變,此后還劃定了與藩屬國朝鮮的邊界。該學者意在強調,當時( )A.華夷觀念逐步消亡 B.民族關系和諧穩定C.疆域面積不斷縮小 D.國家主權意識萌發【分析】本題考查《尼布楚條約》的相關知識,關鍵是對材料的分析。【解答】由材料“《尼布楚條約》使清朝對疆域、邊界的認識從漫無邊際的‘天下’向近代國界觀念轉變”可知,該學者意在強調,當時有近代國界觀念,即國家主權意識萌發,D項符合題意;A項中“逐步消亡”說法太過絕對,排除;材料中涉及的是國與國之間的關系,而不是民族關系,排除B項;材料中沒有涉及疆域不斷縮小的內容,排除C項。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和分析能力,要結合《尼布楚條約》內容及其影響解答本題。10.為保衛祖國疆土,1685年,康熙帝命令清軍水陸并進,圍攻盤踞雅克薩的侵略軍。如圖神威無敵大將軍銅炮在這次戰爭中投入使用。這場戰爭( )A.平定了準噶爾部的叛亂B.打敗入侵的荷蘭殖民者C.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亂D.抗擊了沙皇俄國的侵略【分析】本題考查雅克薩之戰。掌握基礎知識。【解答】依據“神威無敵大將軍銅炮”可知,康熙帝在雅克薩之戰中使用的武器。17世紀中期,沙皇俄國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在中國的領土上,燒殺搶掠。1685和1686年,康熙帝組織兩次雅克薩之戰,打退俄國的進攻,最終迫使沙皇政府同意通過談判解決中俄兩國東段邊界問題。1689年,中俄雙方代表在尼布楚進行談判,經過平等協商,簽訂了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D符合題意;康熙時期平定噶爾丹叛亂,排除A;鄭成功打敗入侵的荷蘭殖民者,排除B;乾隆帝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亂,排除C。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學生識圖讀圖的能力和準確識記歷史知識的能力。注意掌握明清時期抗擊外國侵略的史實。11.如圖條約簽訂時的中國皇帝是( )A.順治 B.康熙 C.乾隆 D.雍正【分析】本題考查《尼布楚條約》的簽訂。注意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根據材料“俄羅斯、雅克薩、中國”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尼布楚條約》簽訂時,清朝在位的皇帝是康熙帝。1685和1686年,康熙帝組織兩次雅克薩之戰,打退俄國的進攻,最終迫使沙皇政府同意通過談判解決中俄兩國東段邊界問題。1689年,中俄雙方代表在尼布楚進行談判,經過平等協商,簽訂了第一個邊界條約《尼布楚條約》,B項正確;材料內容主要體現了清朝康熙帝時期簽訂的《尼布楚條約》,因此與康熙帝有關,與順治、乾隆、雍正無關,排除ACD項。故選:B。【點評】本題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尼布楚條約》的簽訂。12.歷史學家郭廷以在評價《尼布楚條約》時說道:“這是一次對等的談判,是一個平等的條約,遏止了俄人對黑龍江流域的侵略,保全了完整的東北達一百六十年。”自康熙到乾隆年間,中俄多次簽訂條約劃定邊界,逐步明晰了中俄雙方的疆界和相關權益,這反映出清朝前期( )A.在強權下被迫對外妥協B.主權國家觀念的萌發C.邊疆疆域完全固定D.朝貢體系徹底瓦解【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尼布楚條約》,提取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作答。【解答】根據材料“自康熙到乾隆年間,中俄多次簽訂條約劃定邊界,逐步明晰了中俄雙方的疆界和相關權益”可知,清朝前期,中俄通過簽訂邊界條約,化解邊界糾紛,維護國家領土主權,這反映出清朝前期主權國家觀念的萌發,B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清朝前期主權國家觀念的萌發,未體現對外妥協,且不符合史實,排除A項;“邊疆疆域完全固定”的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朝貢體系,且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尼布楚條約》,要求具備閱讀、理解材料信息和知識的遷移、運用的能力。13.如表是中國古代對邊疆某一地區進行管理的措施。據此可知,這一地區是( )時期 措施唐朝 設置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元朝 設北庭都元帥府清朝 設置伊犁將軍A.西藏 B.東北 C.臺灣 D.新疆【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中央政府對新疆地區進行管理的相關史實。掌握相關基礎知識。【解答】據所學可知,唐朝政府在邊疆地區設置機構,加強管轄。如唐太宗和武則天,在今新疆地區先后設立了管轄西域的最高行政和軍事機構——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乾隆帝在平定大、小和卓叛亂后設置了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新疆地區,鞏固了我國的西北邊疆。故D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排除ABC。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中央政府對新疆地區進行管理的相關史實。14.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我國各民族相互依存、休戚與共、水乳交融,逐漸形成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下面年代尺反映出的我國古代對邊疆民族地區的管理方式是( )A.設置管理機構 B.開放邊境貿易C.冊封宗教領袖 D.平定民族叛亂【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中國古代對邊疆民族地區的管理方式,解題的關鍵是正確識讀題干圖示內容。【解答】根據題干年代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域都護與伊犁將軍分別是西漢、清朝為加強對新疆地區的管轄而設立的機構,宣政院與駐藏大臣分別是元朝、清朝對西藏地區加強管轄而設立的機構,A項正確;邊境貿易指兩國接壤地區的居民之間的集市貿易,圖示反映的是設置機構加強管理,排除B項;冊封是指中華天子以舉行典禮頒發冊書的形式,授予四夷君主本蕃、本國君長稱號或王位,承認其四夷君主對本蕃或本國的統治,圖示反映的是設置機構加強管理,排除C項;為了維護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團結,平定民族叛亂,題干圖示沒有涉及平定叛亂,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中國古代對邊疆民族地區的管理方式。15.清朝時,康熙皇帝三次率軍親征平定了噶爾丹叛亂,乾隆皇帝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亂,設置了伊犁將軍,至此天山南北政令通達。清朝此舉( )A.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B.收回了被沙俄占領的土地C.鞏固了西北邊疆D.加強了國家之間的交流【分析】本題主要考查了清朝鞏固邊疆地區的措施,重點掌握清朝管理西北地區管理的措施。【解答】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朝時康熙皇帝三次率軍親征平定了噶爾丹叛亂,乾隆皇帝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亂,設置了伊犁將軍,至此天山南北政令通達。清朝通過這些措施維護了國家統一;鞏固了西北邊疆。C符合題意,ABD與“天山南北”的表述無關,排除。故選:C。【點評】重點掌握清朝管理西北地區管理的措施,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二.材料題(共2小題)16.閱讀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漢使驃騎將軍去病將萬騎出隴西,過焉支山千余里,擊匈奴,得胡首虜萬八千余級,破得休屠王祭天金人。”——《史記 衛將軍驃騎列傳》材料二“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通過平定準噶爾叛亂、設立駐藏大臣、改土歸流等措施,鞏固了對邊疆地區的統治,進一步促進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摘自《清史稿 圣祖本紀》(1)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材料一所述現象發生的歷史背景。(2)根據材料二,指出清朝實施的措施產生了什么影響。(3)結合兩則材料,歸納漢朝和清朝在鞏固多民族國家統一過程中的共同特點。【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漢武帝和清朝鞏固統治的措施,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題干信息進行解答即可。【解答】(1)歷史背景:根據材料一“漢使驃騎將軍去病將萬騎出隴西,過焉支山千余里,擊匈奴,得胡首虜萬八千余級,破得休屠王祭天金人”并結合所學漢武帝的統治、北方邊境地區的匈奴問題進行分析,例如通過一系列措施加強中央集權,國力增強,能集中力量應對匈奴;匈奴長期侵擾邊境,威脅中原地區的安全與穩定。(2)影響:根據材料二“鞏固了對邊疆地區的統治,進一步促進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可得出,鞏固了對邊疆地區的統治,進一步促進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3)共同特點:根據材料一“漢使驃騎將軍去病將萬騎出隴西,過焉支山千余里,擊匈奴”和材料二“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通過平定準噶爾叛亂、設立駐藏大臣、改土歸流等措施”可得出,都通過軍事手段(如漢武帝對匈奴、清朝對準噶爾)維護邊疆穩定。故答案為:(1)歷史背景:通過一系列措施加強中央集權,國力增強,能集中力量應對匈奴;匈奴長期侵擾邊境,威脅中原地區的安全與穩定。(2)影響:鞏固了對邊疆地區的統治,進一步促進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3)共同特點:都通過軍事手段(如漢武帝對匈奴、清朝對準噶爾)維護邊疆穩定。【點評】本題以漢武帝和清朝鞏固統治的措施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17.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是先人們留給我們的豐厚遺產。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遼宋夏金元在邊疆開拓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而元朝不僅版圖遼闊,對邊疆的控制也更為強化。對東南、云南、吐蕃等邊遠地區,元朝都因地制宜實施了有效行政管理。材料二:清朝前期,統治者經略邊疆,完成統一大業,奠定了作為近代領土國家的版圖,以漢族為主體的各民族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聯系愈益緊密。清朝皇帝得意的宣稱:“中國之一統始于秦氏,塞外之一統始于元氏,而極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員極廣,未有如我朝者也。”——袁行霈、嚴文明主編《中華文明史》材料三:我國是統一多民族國家,在漫長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多元一體中華民族。我們遼闊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的,我們悠久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我們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我們偉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我國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奮斗歷程是中華民族強大凝聚力和非凡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深刻認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大意義》(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舉例說明元朝“因地制宜”的邊疆管理措施。(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清朝前期經略邊疆對國家版圖的意義。(3)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列舉清朝前期經略邊疆管理措施至少2項。(4)根據材料三,結合材料一、二,談談你對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認識。【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元朝和清朝時期鞏固統治,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題干信息進行解答即可。【解答】(1)措施:根據材料一“對東南、云南、吐蕃等邊遠地區,元朝都因地制宜實施了有效行政管理”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朝“因地制宜”的邊疆管理措施有:在東南地區設置湖巡檢司,加強了對臺灣地區的管理;在云南設置了行省;在中央設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區。(2)意義:根據材料二“統治者經略邊疆,完成統一大業,奠定了作為近代領土國家的版圖,以漢族為主體的各民族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聯系愈益緊密”可知,清朝前期經略邊疆對國家版圖的意義是:國家領土版圖得到進一步開拓和鞏固,奠定了近代中國領土的版圖。(3)措施:結合所學清朝前期經略邊疆管理措施,可舉例平定準噶爾叛亂、冊封達賴等。(4)認識:本題屬于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各民族在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有利于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故答案為:(1)措施:在東南地區設置湖巡檢司,加強了對臺灣地區的管理;在云南設置了行省;在中央設宣政院管理吐蕃地區。(2)意義:國家領土版圖得到進一步開拓和鞏固,奠定了近代中國領土的版圖。(3)措施:平定準噶爾叛亂、冊封達賴等。(4)認識:統一是中國歷史發展的主流;各民族在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有利于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點評】本題以元朝和清朝時期鞏固統治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聲明:試題解析著作權屬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日期:2025/4/17 22:10:49;用戶:張保喜;郵箱:15851223892;學號:49004601第18課 清朝的邊疆治理使用導航新情境命題練:T1-11(建議用時:10-15分鐘)當堂測試使用重難探究專練:T1-17(建議用時:15-20分鐘)單元測試或課下練習使用(根據學生實際需要刪減)【新素養·歷史解釋】1.李細珠在《從東亞海域到東南海疆——明清之際臺灣戰略地位的演化》一文中指出:明清易代之際,臺灣的戰略地位從東亞海域國際商貿轉運站轉變為中國東南海疆的藩籬,而鄭成功驅荷復臺正是這個歷史性轉變的起點。據此可知,作者意在強調鄭成功收復臺灣( )A.加速了臺灣地區的開發 B.促進了民族交融C.維護了東南沿海的安全 D.扭轉了東亞格局【新素養·唯物史觀】2.歷史史實是指客觀發生的歷史的真實情況,歷史評價即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評論。下列表述屬于歷史評價的是( )A.鄭成功收復了被荷蘭侵略者占據38年的臺灣B.清朝設置臺灣府鞏固了祖國的東南海防C.乾隆皇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亂,設置伊犁將軍D.中俄經過平等協商,簽訂《尼布楚條約》【新素養·歷史解釋】3.據史料記載,鄭成功登陸臺灣時,“南北路土社聞風歸附者接踵而至”,“土民男婦壺漿迎者塞道”。據此,鄭成功能夠收復臺灣是由于( )A.軍隊紀律嚴明 B.軍事實力強大 C.戰略戰術得當 D.臺灣人民支持【跨學科·語文與歷史】4.如表所示為某中學校園宣傳欄的內容。這體現的共同思想是( )名人詩詞錄(節選) 戚繼光:“上報天子兮下救黔首,殺盡倭奴兮覓個封侯” 鄭成功:“開辟荊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復先基”A.民族團結 B.政治變革 C.經略遼東 D.抵御外寇【新素養·歷史解釋】5.繪制知識結構圖是一種常見的學習方法,有助于構建知識體系,提高學習效率。某學生構建了清廷政府對某一地區管轄的知識結構圖。其中知識結構圖“____”處應該填寫的內容是( )A.新疆 B.臺灣 C.澳門 D.西藏【新素養·時空觀念】6.為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歷代統治者都重視對邊疆地區的管轄。清朝在下圖中①處所示轄區設立的機構是( )A.安西都護府 B.北庭都元帥府 C.伊犁將軍 D.澎湖巡檢司【新素養·時空觀念】7.康熙帝非常重視對周邊地區的防衛與管轄,以下措施按地理方位排列正確的是康熙皇帝非常重視對周邊地區的防衛與管轄,經過以下措施按地理方位排列正確的是( )①兩次雅克薩之戰 ②平定噶爾丹叛亂③冊封班禪 ④統一臺灣,使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進一步的鞏固與發展A. B.C. D.【新素養·時空觀念】8.李華同學在復習明清時期的內容時,繪制了下面內容結構示意圖,你認為①處填寫最恰當的是( )A.政府重視發展對外關系 B.統治者加強對邊疆管理C.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和發展 D.明清時期各民族之間友好交流【新素養·歷史解釋】9.據圖可知,清朝邊疆治理的特點是( )A.因地制宜 B.沿襲舊制 C.一成不變 D.方式單一【新素養·歷史解釋】10.下表是康熙皇帝在位時的部分大事記,下列選項中最適合的主題是時間 大事記1681年 平定三藩之亂1683年 收復臺灣1689年 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1690年 派漢滿工匠參與修建布達拉宮紅宮1690—1696年 徹底平定噶爾丹叛亂A.捍衛統一多民族國家 B.開創“康乾盛世”局面C.實行閉關鎖國 D.強化君主專制二、綜合題11.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既是歷史的一脈相承,又是新時代的與時俱進。某校七年級同學開展了以下歷史探究活動,請你參與,共同完成。[交流融合]材料一:(1)利用所學知識分別寫出上述圖片對應的民族,上述圖片體現了怎樣的民族交往特征?[經略邊疆]元朝 清朝西北 設置①等機構管理西域的軍政事務,加強對西域的管轄 平定準噶爾叛亂和大、小和卓叛亂;1762年設置②,管轄包括巴勒喀什池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西南 設置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由宣政院直接統轄,對西藏地區行使行政管轄 1727年設置③,與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事務。1793年頒布《欽定藏內善后章程》29條,以法律形式明確和落實中央政府對西藏地方的管轄權(2)根據所學知識,完善表格內容,分析經略邊疆有著怎樣的歷史意義。[拱衛家園]材料二:臺灣者,中國之土地也,久為貴國所踞,今余既來索,則地當歸我……——鄭成功(3)材料二中鄭成功確認“臺灣者,中國之土地也”,其歷史依據是什么?如何評價鄭成功。(4)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中國古代邊疆管理和民族政策的認識。一.選擇題(共15小題)1.廈門市鼓浪嶼的皓月園內有一碑刻:“洗盡儒酸展六韜,驅荷拒虜起江皋。論功何止垂華夏萬古雄風壯海濤。”該碑刻贊譽的歷史人物是( )A.鄭和 B.戚繼光 C.李自成 D.鄭成功【分析】考察鄭成功收復臺灣的史實。2.某學者認為:“明清易代之際,臺灣的戰略地位從東亞海域國際商貿轉運站轉變為中國東南海疆的藩籬,鄭成功驅荷復臺正是這個歷史性轉變的起點。”該學者意在強調鄭成功收復臺灣( )A.加強對西域地方的管理B.促進了民族交融C.維護了東南沿海的安全D.扭轉了東亞格局3.“驅荷寇,播一世英明,藩王正氣參天地;辟荊榛,開千秋偉業,國姓遺風耀古今。”下列四個選項中與對聯反映史實一致的是( )A.鄭成功收復臺灣B.粉碎大、小和卓的叛亂C.清政府設置臺灣府D.1885年臺灣正式建省4.在臺灣,鄭成功規定,每番社派去漢族農民一名,給熟牛一頭和一些農具,將鐵犁牛耕等生產技術傳授給高山族人民,這樣,臺灣島上“煙火相接,開辟蕪土,盡為膏腴”。這些舉措( )A.反映了抗擊侵略的決心B.密切了祖國各地的聯系C.促進了臺灣地區的開發D.強化了清朝政府的管理5.史料是認識歷史的主要依據,若研究清朝對西藏的管轄,下列可作為一手史料的是( )A.某當代學者所著《清朝民族管理政策研究》中關于西藏部分的論述B.歷史小說《駐藏大臣傳奇》中對清朝官員管理西藏的描寫C.清政府頒布的《欽定藏內善后章程》原文D.民間關于清朝金瓶掣簽制度的傳說故事6.邊疆治理是國家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被歷代王朝奉為圭臬。據此,清朝對西藏地區采取的政策是( )A.文成公主入藏;設伊犁將軍B.文成公主入藏;設西域都護府C.冊封達賴、班禪;設宣政院D.冊封達賴、班禪;設駐藏大臣7.某校歷史興趣小組搜集了一組圖片。請根據這組圖片判斷他們的研究主題為( )A.明朝對西域的管理 B.元朝對邊疆的管轄C.清朝對西藏的管轄 D.歷代印刷術的演變8.如圖為某同學對“清朝前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發展”這部分內容所作的導圖式筆記。下列選項中,對應正確的是( )A.甲——設西域都護 B.乙——雅克薩之戰C.丙——設大都督府 D.丁——設駐藏大臣9.有學者認為,《尼布楚條約》使清朝對疆域、邊界的認識從漫無邊際的“天下”向近代國界觀念轉變,此后還劃定了與藩屬國朝鮮的邊界。該學者意在強調,當時( )A.華夷觀念逐步消亡 B.民族關系和諧穩定C.疆域面積不斷縮小 D.國家主權意識萌發10.為保衛祖國疆土,1685年,康熙帝命令清軍水陸并進,圍攻盤踞雅克薩的侵略軍。如圖神威無敵大將軍銅炮在這次戰爭中投入使用。這場戰爭( )A.平定了準噶爾部的叛亂B.打敗入侵的荷蘭殖民者C.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亂D.抗擊了沙皇俄國的侵略11.如圖條約簽訂時的中國皇帝是( )A.順治 B.康熙 C.乾隆 D.雍正12.歷史學家郭廷以在評價《尼布楚條約》時說道:“這是一次對等的談判,是一個平等的條約,遏止了俄人對黑龍江流域的侵略,保全了完整的東北達一百六十年。”自康熙到乾隆年間,中俄多次簽訂條約劃定邊界,逐步明晰了中俄雙方的疆界和相關權益,這反映出清朝前期( )A.在強權下被迫對外妥協B.主權國家觀念的萌發C.邊疆疆域完全固定13.如表是中國古代對邊疆某一地區進行管理的措施。據此可知,這一地區是( )時期 措施唐朝 設置安西都護府、北庭都護府元朝 設北庭都元帥府清朝 設置伊犁將軍A.西藏 B.東北 C.臺灣 D.新疆14.在漫長的歷史發展中,我國各民族相互依存、休戚與共、水乳交融,逐漸形成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的格局。下面年代尺反映出的我國古代對邊疆民族地區的管理方式是( )A.設置管理機構 B.開放邊境貿易C.冊封宗教領袖 D.平定民族叛亂15.清朝時,康熙皇帝三次率軍親征平定了噶爾丹叛亂,乾隆皇帝平定了大、小和卓叛亂,設置了伊犁將軍,至此天山南北政令通達。清朝此舉( )A.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B.收回了被沙俄占領的土地C.鞏固了西北邊疆D.加強了國家之間的交流二.材料題(共2小題)16.閱讀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漢使驃騎將軍去病將萬騎出隴西,過焉支山千余里,擊匈奴,得胡首虜萬八千余級,破得休屠王祭天金人。”——《史記 衛將軍驃騎列傳》材料二“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朝,通過平定準噶爾叛亂、設立駐藏大臣、改土歸流等措施,鞏固了對邊疆地區的統治,進一步促進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摘自《清史稿 圣祖本紀》(1)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材料一所述現象發生的歷史背景。(2)根據材料二,指出清朝實施的措施產生了什么影響。(3)結合兩則材料,歸納漢朝和清朝在鞏固多民族國家統一過程中的共同特點。17.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是先人們留給我們的豐厚遺產。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遼宋夏金元在邊疆開拓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而元朝不僅版圖遼闊,對邊疆的控制也更為強化。對東南、云南、吐蕃等邊遠地區,元朝都因地制宜實施了有效行政管理。材料二:清朝前期,統治者經略邊疆,完成統一大業,奠定了作為近代領土國家的版圖,以漢族為主體的各民族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等聯系愈益緊密。清朝皇帝得意的宣稱:“中國之一統始于秦氏,塞外之一統始于元氏,而極盛于我朝。自古中外一家,幅員極廣,未有如我朝者也。”——袁行霈、嚴文明主編《中華文明史》材料三:我國是統一多民族國家,在漫長歷史長河中形成了多元一體中華民族。我們遼闊的疆域是各民族共同開拓的,我們悠久歷史是各民族共同書寫的,我們燦爛的文化是各民族共同創造的,我們偉大的精神是各民族共同培育的。我國各族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的奮斗歷程是中華民族強大凝聚力和非凡創造力的重要源泉。——《深刻認識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大意義》(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舉例說明元朝“因地制宜”的邊疆管理措施。(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簡述清朝前期經略邊疆對國家版圖的意義。(3)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列舉清朝前期經略邊疆管理措施至少2項。(4)根據材料三,結合材料一、二,談談你對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的認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18課 清朝的邊疆治理(原卷版).docx 第18課 清朝的邊疆治理(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