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0課 明清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使用導航新情境命題練:T1-11(建議用時:10-15分鐘)當堂測試使用重難探究專練:T1-17(建議用時:15-20分鐘)單元測試或課下練習使用(根據學生實際需要刪減)【新素養·史料實證】1.明末清初,廣東南海縣九江鄉“魚塘十之八,田十之二”,到乾嘉時期,“民多改業桑、魚,樹藝之夫,百不得一”,曾經的稻米主產區和輸出區幾乎不再生產稻谷。其稻米“盡仰賴于他鄉”。除魚桑之業,還有甘蔗、柑橘種植,都被鄉民視為獲利途徑。這一現象( )A.反映農耕面積擴大 B.推動商品經濟發展C.加快自然經濟瓦解 D.表明手工工場產生【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魚塘十之八,田十之二”可知,明末清初時,廣東南海縣九江鄉居民養魚者占80%,種糧者占20%。但到了清朝乾隆、嘉慶皇帝時期,此地基本上不種水稻,而是大力發展養魚、養蠶事業,種植各種經濟作物,經濟作物的主要用途是面向市場,這一現象有利于推動商品經濟的發展,B項正確;題目提到曾經的稻米主產區和輸出區幾乎不再生產稻谷,所以農耕面積減少了,排除A項;題干反映商品經濟的發展,魚桑之業及甘蔗、柑橘種植也屬于自然經濟,排除C項;手工工場是資本主義生產組織的基本形式,題目能反映的是農業,與手工業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新素養·史料實證】2.下表反映了清代人口與耕地的關系。據此可知,清代( )年份 人口(億) 耕地(億畝) 人均耕地(畝/人)1650 1.00--1.50 6.00 6.00-4.001750 2.00--2.50 9.00 4.50-3.601850 4.10 12.10 2.95A.墾荒政策收效甚微 B.糧食產量大幅提高C.人口流動規模空前 D.人口壓力日趨增大【答案】D【解析】據“清代人口與耕地的關系。”可知,人口增長造成社會壓力。明朝鼎盛時期,全國人口達到1億多。明末以來的經濟衰敗和連年戰亂,造成人口銳減。清朝前期的統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復社會經濟的措施,使經濟發展,國力增強,社會安定,人口的數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長。到康熙時,全國人口總數已達到1.5億。乾隆末年,全國人口發展到3億,占當時世界總人口的1/3.人口的快速增長,也帶來了許多問題。有些地方,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地矛盾逐漸突出,隨之而來的是進一步開荒墾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地力下降。龐大的人口也造成社會壓力,影響了經濟的持續發展,D項正確;表格信息重在強調人地關系,而不是墾荒政策,排除A項;題干信息未提及糧食產量的相關內容,強調的是人地關系,排除B項;題干反映的是人地關系,無法得出人口流動,排除C項。故選D項。【新素養·史料實證】3.題26表中導致人均糧食占有量變化的因素是( )時代 人口數(億) 人均耕地數(市畝) 人均糧食占有量(市斤)明萬歷時 1.2 6.3 1205清雍乾之際 1.6 5.6 1434A.耕地面積的擴大 B.耕作技術的提高C.人口數量的激增 D.經濟作物的推廣【答案】B【解析】據表格數據可知,從明萬歷時期到清雍乾時期的變化是人口數量增加,人均耕地數量減少,人均糧食占有量卻增加,說明糧食畝產量增加,耕作技術的提高使糧食畝產量增加,B項正確;耕地面積擴大是總量變大,糧食總產量可能會增加,但與人均糧食占有量無直接關系,排除A項;在糧食總產量不變的情況下,人口數量的激增,人均糧食占有量減少,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經濟作物的推廣使得經濟作物產量增加,不是糧食作物,排除D項。故選B項。【新素養·史料實證】4.下面兩幅圖片反映出清朝前期( )《耕織圖》(局部) 清朝開荒執照A.農業生產恢復和發展 B.手工業和商業發展C.江南已成為魚米之鄉 D.城鎮商品經濟發展【答案】A【解析】略【新素養·歷史解釋】5.清朝前期,江寧的機戶李扁擔、李東陽等都各自擁有織機五六百張,佛山鎮經營棉織業的手工工場達2500家,織工超過50000人,“匠有常主,計日受值”。這說明清朝( )A.資本主義萌芽現象 B.商品經濟開始出現C.農業經濟發展繁榮 D.水陸交通運輸發達【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江寧的機戶李扁擔、李東陽等都各自擁有織機五六百張,佛山鎮經營棉織業的手工工場達2500家,織工超過50000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說明了清朝手工業得到很大的發展。清朝前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手工業逐漸發達,出現了頗具規模的手工業工場,出現被雇傭的織工,出現了雇傭與被雇傭關系,產生了資本主義萌芽,A項正確;在原始社會末期出現了偶然的交換,當農業和畜牧業分工時,商品交換逐漸擴大,后來發生了手工業和農業分工,出現了以交換為目的的商品生產,使交換經常化,出現了商品經濟。我國古代商業產生于先秦時期,初步發展于秦漢時期,隋唐進一步發展。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手工業方面的信息,沒有涉及農業經濟發展方面的內容,排除C項;材料沒涉及水陸交通運輸發達,排除D項。故選A項。【新素養·史料實證】6.清朝蘇州共有紙坊三十三家,雇工八百余人,平均每個作坊有工匠二十四人。作坊內部分工細致,工匠的工價是按日計件的工資制。這反映了清朝( )A.海外貿易空前繁榮 B.手工業工場較為發達C.文化產業多種多樣 D.工商業市鎮蓬勃發展【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清朝蘇州共有紙坊三十三家,雇工八百余人,平均每個作坊有工匠二十四人。作坊內部分工細致,工匠的工價是按日計件的工資制”體現的是以雇傭關系為特征的資本主義萌芽及手工工場的出現,說明手工業工場較為發達,B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蘇州手工工場的發展狀況,沒有涉及海外貿易,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紙坊,屬于手工業工廠,不屬于文化產業,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商業領域,強調的是手工業工場較為發達,排除D項。故選B項。【新素養·歷史解釋】7.相比于宋朝的手工業,清朝手工業表現出的新特點是( )A.出現了專門的手工業部門 B.出現了紙幣的流通C.出現了比較成熟的手工業工場 D.手工業產品全部用于出口【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清朝前期,絲織業、棉織業、印染業、礦冶業、制瓷業、制糖業、制茶業等手工業都有很大的發展。尤其是絲織、棉織、印染、制瓷等方面,品種繁多,產品精良。當時已出現了比較成熟的手工業工場,其中有些頗具規模,如江寧著名的機戶李扁擔、李東陽等,都各自擁有織機五六百張;佛山鎮經營棉織業的手工工場達2500家,織工超過50000人,C項正確;原始社會晚期,手工業脫離了農業,形成獨立的生產部門,排除A項;北宋時期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排除B項;“手工業產品全部用于出口”說法太過絕對,且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選C項。【新素養·史料實證】8.《蘇州府風俗考》中記載著明清時期蘇州機工的狀況:“郡城之東,皆習機業。匠各有專能。匠有常主,計日受值。……無主者黎明立橋以待。……若機房工作減,此輩衣食無所矣。”上述材料反映了當時蘇州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做出這一判斷的主要依據是( )A.人開始使用機器生產 B.機戶和機工之間存在著雇傭關系C.手工業生產規模的擴大 D.分工精細,生產有序【答案】B【解析】根據“皆習機業”“匠有常主,計日受值。”“若機房工作減,此輩衣食無所矣。”可知,這體現了蘇州的手工業中出現了機工出力、機戶出資的生產關系,機戶和機工之間存在著雇傭關系,機戶與機工之間是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所以說當時蘇州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B項正確;人開始使用機器生產無法體現資本主義萌芽,排除A項;手工業生產規模的擴大和分工精細,生產有序都不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特點,不能體現出當時蘇州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排除CD項。故選B項。【新素養·史料實證】9.有一碑文記載:“(清前期)蘇城機戶類多雇人工織。機戶出資經營,機匠計工受值,原屬相需,各無異議。”這種情況說明了( )A.清朝工商業市鎮的發展 B.資本主義萌芽已經出現C.清朝對人身的控制較為嚴格 D.清朝時經濟重心南移完成【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清前期)蘇城機戶類多雇人工織。機戶出資經營,機匠計工受值,原屬相需,各無異議。”可知,這反映了資本主義性質的雇傭關系,說明資本主義萌芽已經出現,B項正確;清朝工商業市鎮的發展、清朝對人身的控制較為嚴格在題干中無法體現,排除AC項;經濟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D項說法錯誤,排除D項。故選B項。【新素養·史料實證】10.清朝前期,江寧(今江蘇南京)著名的機戶李扁擔、李東陽等,都各自擁有織機五六百張;佛山鎮經營棉織業,織工超過50000人。據此可推斷出( )A.清朝前期農業普遍集中經營B.當時已出現較成熟的手工業工場C.清朝前期棉紡織業開始興起D.農業的發展促進了手工業的興盛【答案】B【解析】根據“江寧著名的機戶李扁擔、李東陽等,都各自擁有織機五六百張;佛山鎮經營棉織業,織工超過50000人”可以看出,當時的手工工場規模大,經營得當,說明當時已出現較成熟的手工業工場,B項正確;根據材料“機戶”、“擁有織機五六百張”、“佛山鎮經營棉織業”可知,題干材料與農業無關,排除A項;根據材料“佛山鎮經營棉織業,織工超過50000人”可以看出,這一棉紡織業規模很大,不能說明棉紡織業開始興起,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棉紡織業在南宋開始興起,排除C項。材料沒有體現農業的發展促進了手工業的興盛,排除D項。故選B項。【新素養·素養綜合】二、材料題11.請依據下面兩幅圖片反映的歷史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寫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題目自擬,史實正確,語句通順,表述完整,體現圖片內容之間的聯系性)【答案】觀點:清代土地政策與人口增長的矛盾。論述:清朝時期,政府大力推行墾荒政策,使土地面積不斷擴大,農業產量大大提升,增加了農產品品種和產量,這對手工業和城鎮商品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為人口的增長奠定了經濟基礎。人口的增長使人均土地面積不斷變小,人口與土地的矛盾日益突出,隨之而來的是進一步開荒墾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地力下降。龐大的人口也造成社會壓力,影響了經濟的持續發展,威脅著清朝的統治。【解析】論述:本題是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解答本題的關鍵是綜合材料擬定觀點,然后結合所學進行論述。如根據清朝開荒執照、清朝人口增長示意圖可確立觀點:清代土地政策與人口增長的矛盾。然后根據所學進行分析,從人口增長帶來的問題來論述。如:清朝時期,政府大力推行墾荒政策,使土地面積不斷擴大,農業產量大大提升,增加了農產品品種和產量,這對手工業和城鎮商品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為人口的增長奠定了經濟基礎。人口的增長使人均土地面積不斷變小,人口與土地的矛盾日益突出,隨之而來的是進一步開荒墾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地力下降。龐大的人口也造成社會壓力,影響了經濟的持續發展,威脅著清朝的統治。一.選擇題(共15小題)1.明清時期,棉花等經濟作物種植日益廣泛,明代松江府超過50%的墾田用來種植棉花。清前期,大量產自河南的棉花被運往紡織業發達的江南地區。這反映了( )A.自給自足小農經濟瓦解B.自由雇傭勞動現象十分普遍C.農產品商品化程度加深D.手工業是最主要的生產部門【答案】C【分析】本題考查了明清經濟的發展,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根據“明代松江府地區超過50%的墾田用來種植棉花。清前期,大量產自河南的棉花被販運到紡織業發達的江南地區。”可得出江南地區棉花種植廣泛,主要用于銷售,與市場的聯系加強,反映出農產品商品化程度提升,C項正確;小農經濟瓦解是在鴉片戰爭后,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雇傭,排除B項;農業才是最重要的生產部門,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16世紀中期,玉米、甘薯由美洲傳入中國,大大增加了糧食產量,對明清時期中國人口的增長和貧瘠地區的開發產生了直接影響。這表明明清經濟的發展得益于( )A.世界性的人口增長 B.統治者的重視C.全球性的經濟互動 D.重農抑商政策【答案】C【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明清經濟的發展,掌握明清時期外來高產作物的傳入及影響。【解答】根據題干材料中的“16世紀中期,玉米、甘薯由美洲傳入中國”可知,明清朝經濟的發展得益于國外高產作物的傳入,新航路開辟促進了世界動植物的大交流,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改變了傳入地區的經濟結構和飲食結構,促進人口增長,C項正確;人口不斷增長是明清朝經濟發展的影響,不是原因,排除A項;統治者的重視是明清朝經濟發展的原因,但材料未體現,排除B項;材料強調外來物種的傳入,與中國重農抑商政策無關,排除D項。故選: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明清經濟的發展,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3.明朝時期,由于香料利潤較高,成為商幫販賣的主要商品之一,在福建、兩廣地區還出現了專門用于香料批發的市場,香料被廣泛運用到了飲食、美容、醫療等多個領域,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這一現象出現的背景是( )A.商品經濟較為活躍 B.社會風氣比較開放C.市民生活豐富多彩 D.重農抑商觀念廢除【答案】A【分析】本試題考查明清經濟的發展,結合明清經濟發展的表現回答。【解答】根據題干“明朝時期,由于香料利潤較高,成為商幫販賣的主要商品之一,在福建、兩廣地區還出現了專門用于香料批發的市場,香料被廣泛運用到了飲食、美容、醫療等多個領域,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并結合所學,明朝的商品經濟,相當活躍,還出現了有名的商幫。故這一現象出現的背景是商品經濟較為活躍,A項正確;材料無法得出社會風氣和市民生活的狀況,排除BC項;明朝時期,重農抑商觀念沒有廢除,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試題考查明清經濟的發展,掌握明清經濟發展的表現。4.下表為清代中期人口和耕地面積比較簡表年份 人口數量(億人) 耕地面積(萬頃) 人均耕地面積(畝)1753 1.84 735.22 4.001766 2.08 741.45 3.561784 2.86 760.57 2.661812 3.34 788.93 2.36據表可知,清代中期( )A.人口達到增長極限 B.生態環境破壞嚴重C.大量作物引入中國 D.人地矛盾逐漸突出【答案】D【分析】本題考查了明清經濟的發展,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根據題干“清代中期人口數量和耕地面積比較簡表”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1753年到1822年之間,人口數量在不斷的增加,但人均耕地面積在不斷下降,反映出人地之間矛盾突出,D項正確;從所學知識可知,表格是清代中期人口數量和耕地面積數據,不能體現人口達到增長極限,排除A項;從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信息反映了清朝中期后人地矛盾突出,無法體現生態環境情況,排除B項;從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信息強調的是人口數量與耕地面積的變化,沒涉及引入外來物種,排除C項。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了明清經濟的發展,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5.如表是小明整理的某一專題的學習筆記。據此判斷,該專題是( )標題: 1.農業:引進原產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馬鈴薯、花生等高產作物 2.制瓷業:鄭和下西洋攜帶了大量瓷器,促進了中國陶瓷遠銷海外 3.商業:美洲等地的白銀通過海外貿易大量流入中國A.明朝的全球性經濟互動B.明朝的對外貿易C.清中葉以來的故步自封D.清朝經濟的發展【答案】A【分析】本題考查明朝對外貿易的相關內容,準確解讀材料信息。【解答】A.根據材料“引進原產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馬鈴薯、花生等高產作物;鄭和下西洋攜帶了大量瓷器,促進了中國陶瓷遠銷海外;美洲等地的白銀通過海外貿易大量流入中國”及所學可知,題干描述的是明朝時期中外經濟文化交流的相關信息,繁榮的海外貿易使大量白銀流入中國,說明明朝商業貿易的發展具有全球性的特征,故A正確。B.明朝的對外貿易與題干主旨不符,排除B。C.材料未涉及清王朝故步自封的信息,排除C。D.材料與清朝經濟的發展無關,排除D。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能力,識記理解明朝對外貿易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6.圖片可以反映一個時代的特征。下列圖片反映的共同主題是( )A.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B.清朝手工業發展迅速C.統治者大力推行墾荒政策D.清朝工商業市鎮興起【答案】A【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清朝時期社會經濟發展,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題干信息進行解答即可。【解答】根據題干信息“《耕織圖》、清朝織布圖、《前門街市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耕織圖》反映了清朝的農業和紡織業,體現了農業經濟的發展。清朝織布圖展示了手工業的發展,尤其是紡織業的繁榮。《前門街市圖》描繪了清朝的商業活動,反映了市鎮的興起和商業的繁榮。因此可得出共同主題是反映了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A項正確;清朝手工業發展迅速僅涉及手工業,不夠全面,排除B項;統治者大力推行墾荒政策與農業發展相關,范圍過窄,排除C項;清朝工商業市鎮興起僅涉及工商業,未涵蓋農業,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以清朝時期社會經濟發展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7.中國古代某朝代出現了如下經濟現象。據此可以推斷該朝代是(◆鼓勵百姓墾荒 ◆出現具有雇傭關系的手工工場 ◆晉商開設票號 ◆只開放廣州一處對外通商口岸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答案】D【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清朝社會經濟發展的相關史實。解題關鍵在于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解答】根據材料“只開放廣州一處對外通商口岸”結合所學可知,1757年,清廷下令關閉沿海其他港口,只開放廣州一處作為對外通商口岸,因此,“只開放廣州一處對外通商口岸”,只有清朝符合其特征,D項正確;唐朝和元朝時期經濟雖然較為繁榮,但未出現雇傭關系的手工工場,排除AB項;明朝時期出現了具有雇傭關系的手工工場,但未只開放廣州一處對外通商口岸,排除C項。故選: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清朝社會經濟發展的相關史實。8.下表是 1661—1766年清朝的耕地面積數據,出現這種變化的原因是( )年代 耕地面積(頃)順治十八年(1661) 5493576康熙二十四年(1685) 6078430雍正二年(1724) 6837914乾隆三十一年(1766) 7414495A.大力推行墾荒政策 B.糧食產量大幅提高C.經濟作物品種增加 D.商業手工業的發展【答案】A【分析】本題考查了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要求學生閱讀史料并結合所學作出回答。【解答】根據材料可知,從順治十八年也就是1661年到乾隆三十一年也就是1766年,清朝的耕地面積呈現上升趨勢,這一變化是清朝大力推行墾荒政策的結果,A項正確;題干僅僅提到了耕地面積的增加,無法得出糧食產量是否增加,排除B項;題干并未提及經濟作物品種,比如棉花、茶等作物,排除C項;商業和手工業的發展與耕地面積的增加沒有直接和必然的聯系,材料屬于農業,排除D項。故選:A。【點評】本題要求學生具有解讀材料信息,調動和運用知識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9.清末有很多地區出現“銀幣耗,農夫織婦,畢歲勤動,低估以售之,所得之錢不可輸賦”的現象。這反映了( )A.白銀大量外流加劇清朝經濟崩壞B.西方的工業品在中國大規模傾銷C.清朝沒有把握走向近代化的機遇D.閉關鎖國導致了嚴重的貿易逆差【答案】A【分析】本題考查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據題干“銀幣耗,農夫織婦,畢歲勤動,低估以售之,所得之錢不可輸賦”并結合所學可知,晚清時期,白銀大量外流,導致“銀貴錢賤”,導致人民終年勞作,卻仍不夠繳納稅賦。故A正確;題干反映的是白銀外流導致經濟崩壞,沒有提及西方工業品在中國的傾銷情況,排除B;題干材料并未對清朝走向近代化的機遇進行說明,且與題干“銀幣耗……所得之錢不可輸賦”沒有直接聯系,排除C;清末國門被迫打開,已經不再閉關鎖國,且閉關鎖國并未導致清朝的貿易逆差,排除D。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材料反映白銀大量外流加劇清朝經濟崩壞。10.《蘇州府風俗考》中記載著明清時期蘇州機工的狀況:“郡城之東,皆習機業。匠各有專能。匠有常主,計日受值。……無主者黎明立橋以待。……若機房工作減,此輩衣食無所矣。”上述材料反映了當時蘇州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做出這一判斷的主要依據是( )A.人開始使用機器生產B.機戶和機工之間存在著雇傭關系C.手工業生產規模的擴大D.分工精細,生產有序【答案】B【分析】本題主要考查明清時期蘇州出現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的相關史實。識讀題干材料是解答本題的關鍵。【解答】據“郡城之東,皆習機業。匠各有專能。匠有常主,計日受值。……無主者黎明立橋以待。……若機房工作減,此輩衣食無所矣。”可知,這體現了蘇州的手工業中出現了機工出力、機戶出資的生產關系,機戶和機工之間存在著雇傭關系,機戶與機工之間是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所以說當時蘇州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選項B符合題意。人開始使用機器生產、手工業生產規模的擴大和分工精細,生產有序不能體現當時蘇州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排除ACD項。故選: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判斷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識記蘇州出現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的相關史實。11.清初在蘇州復置官局,設機800張,織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機170張,機匠補充困難,而同一時期蘇州民機不少于3400張……機戶出資,機工出力。這反映出( )A.繁榮背后潛藏危機 B.近代前夜發展停滯C.資本主義萌芽出現 D.土地兼并程度加深【答案】C【分析】本題考查中國早期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據題干并結合所學可知,機戶與機工的關系是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即資本主義萌芽出現。故C正確;題干材料說明當時已出現了比較成熟的手工業工場,其中有些頗具規模,排除A;經濟方面的重農抑商、外交方面的閉關鎖國政策等導致近代前夜發展停滯,排除B;清朝中期以后,人口的增長造成用地緊缺,而土地卻集中在少數人手中。大官僚、大地主和大商人不擇手段地兼并土地,失去土地的農民紛紛破產,變成地主的佃戶和雇工,向地主交納高額的地租。題干中沒有涉及相關信息,排除D。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中國早期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材料反映資本主義萌芽出現。12.據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的《永禁機匠叫歇碑》記載:蘇城機戶,類多雇人工織。機戶出資經營,機匠計工受值,原屬相需,各無異議。其中的“機戶”和“機匠”之間是( )A.封建的人身依附關系B.地主與農民的關系C.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D.互相雇傭的關系【答案】見試題解答內容【分析】本題考查了資本主義萌芽。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空前活躍。【解答】明朝中后期,在蘇州、松江等地的紡織業中出現“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生產方式,機戶是早期的資本家,機工是早期的雇傭工人,他們之間這種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是一種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故選: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生產方式是一種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13.明代杭州人張瀚,在筆記《松窗夢語》中記載,其先祖得神人授金,因此得以購織機一臺織布,“積兩旬,復增一機,后增至二十余”,遂發家致富。這可用于說明( )A.明朝出現資本主義萌芽B.明中期工商業市鎮興起C.士大夫傳統觀念的顛覆D.明代江南手工業的發展【答案】D【分析】本題考查明清經濟的發展,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材料“因此得以購織機一臺織布”“積兩旬,復增一機,后增至二十余”“遂發家致富”體現了杭州人張瀚通過購買織機織布,從而發家致富的情形,說明明代江南手工業的發展。故D正確;材料沒有體現手工工程和雇傭關系,不能得出“明朝出現資本主義萌芽”的結論,排除A;材料和工商業市鎮無關,排除B;C錯在“顛覆”,排除。故選:D。【點評】本題考查明清經濟的發展,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材料可用于說明明代江南手工業的發展。14.據《西臺漫記》記載,明朝在蘇州地區出現了“每晨起,小戶百數人,嗷嗷相聚玄廟口,聽大戶呼織,日取分金為嬰飧計。大戶一日之機不織則束手,小戶一日不就人織則腹枵,兩者相資為生久矣”。這說明明朝( )A.農業得到恢復和發展 B.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C.商品經濟相當的活躍 D.君主專制得到了強化【答案】B【分析】本題考查資本主義萌芽,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題干信息進行解答即可。【解答】A.題干反映的是紡織業,與農業無關,故A錯誤;B.根據題干信息“每晨起,小戶百數人,嗷嗷相聚玄廟口,聽大戶呼織,日取分金為嬰飧計。大戶一日之機不織則束手,小戶一日不就人織則腹枵,兩者相資為生久矣”可知反映的是蘇州地區紡織業出現了雇傭關系,也就是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故B正確;C.題干強調的是雇傭關系,與“商品經濟相當的活躍”無關,故C錯誤;D.題干未涉及君主專制得到強化,故D錯誤。故選:B。【點評】本題以資本主義萌芽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15.戴逸先生曾說:“歷史經常被迷霧籠罩著。18世紀的康雍乾盛世,貌似太平輝煌,實則正在滑向衰世凄涼。”下列哪一現象不能為此結論提供證據( )A.清朝前期,已出現比較成熟的手工業工場B.閉關鎖國政策下,中國看不到世界的變化,逐漸落伍了C.君主專制空前加強,是封建專制制度走向沒落的縮影D.文字獄的興起,思想禁錮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答案】A【分析】本題考查中國早期資本主義的萌芽,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根據題干材料“實則正在滑向衰世凄涼”可知,材料的結論是“康雍乾盛世正在滑向衰世凄涼”,而“清朝前期,已出現比較成熟的手工業工場”是康雍乾盛世在經濟上的表現,不是“結論”的證據,故A符合題意;BCD的表述充分證明了題干中的“結論”,但不符合題意,排除。故選:A。【點評】本題考查中國早期資本主義的萌芽,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清朝前期,已出現比較成熟的手工業工場與題干結論無關。二.材料題(共2小題)16.【明清時期的人口增長】材料一 明清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在總量與質量上相較之前的朝代都有較大的提升,促進了人口的增長。明清時期政府實行輕徭薄賦的賦稅政策,鼓勵人口繁衍。同時,清代疆域擴大,西北、東北、西南等地區被納入人口統計與戶口編審的范圍,人口統計范圍的擴大使人口數量得到極大的增加。——摘編自蔡欣《探究明至清中葉人口增長的特點、原因與影響》材料二 明代人口達到1億之時,全國不少地區的土地已經開發殆盡;清代在此基礎上,大量人口進入山地、丘陵地區開墾拓荒,使土地資源得到了全域性的開發。晚清汪士鐸面對中國四億人口曾哀嘆:“人多之害,山頂已植黍稷,江中已有州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開深菁,猶不足養、天地之力窮矣!”,超量的人口導致農業人均收入遞減,對邊疆土地的開發導致漢族人口大量涌入原少數民族地區,并與之爭奪生存空間,激化了民族矛盾。——摘編自蔡欣《探究明至清中葉人口增長的特點、原因與影響》(1)根據材料一,簡析明至清中葉人口迅速增長的原因。(2)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簡述明至清中葉人口迅速增長的影響。【答案】(1)原因:社會經濟的發展;政府賦役政策的調整(或推行輕徭薄賦的賦稅政策):統治疆域的擴大。(2)積極影響:為農業提供了充足勞動力(或開墾拓荒使土地資源得到開發);促進了社會經濟發展:促進了人口的流動;開發了邊疆地區。消極影響:土地過度開發造成了環境的破壞;造成人地矛盾加劇,民眾生活質量下降;使漢族與邊疆民族摩擦增多,民族矛盾激化。【分析】本題考查明至清中葉人口迅速增長,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和題干信息進行解答即可。【解答】(1)原因:根據材料一“明清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在總量與質量上相較之前的朝代都有較大的提升,促進了人口的增長。明清時期政府實行輕徭薄賦的賦稅政策,鼓勵人口繁衍。同時,清代疆域擴大,西北、東北、西南等地區被納入人口統計與戶口編審的范圍,人口統計范圍的擴大使人口數量得到極大的增加。”從社會經濟、政府政策、疆域范圍等方面可以分析出明至清中葉人口迅速增長的原因有:社會經濟的發展;政府賦役政策的調整(或推行輕徭薄賦的賦稅政策):統治疆域的擴大。(2)積極影響:根據材料一“明清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在總量與質量上相較之前的朝代都有較大的提升,促進了人口的增長.....人口統計范圍的擴大使人口數量得到極大的增加”材料二“清代在此基礎上,大量人口進入山地、丘陵地區開墾拓荒,使土地資源得到了全域性的開發.....超量的人口導致農業人均收入遞減,對邊疆土地的開發導致漢族人口大量涌入原少數民族地區,并與之爭奪生存空間,激化了民族矛盾。”從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兩方面可以分析出明至清中葉人口迅速增長的影響是:積極影響:為農業提供了充足勞動力(或開墾拓荒使土地資源得到開發);促進了社會經濟發展:促進了人口的流動;開發了邊疆地區。消極影響:土地過度開發造成了環境的破壞;造成人地矛盾加劇,民眾生活質量下降;使漢族與邊疆民族摩擦增多,民族矛盾激化。故答案為:(1)原因:社會經濟的發展;政府賦役政策的調整(或推行輕徭薄賦的賦稅政策):統治疆域的擴大。(2)積極影響:為農業提供了充足勞動力(或開墾拓荒使土地資源得到開發);促進了社會經濟發展:促進了人口的流動;開發了邊疆地區。消極影響:土地過度開發造成了環境的破壞;造成人地矛盾加劇,民眾生活質量下降;使漢族與邊疆民族摩擦增多,民族矛盾激化。【點評】本題以明至清中葉人口迅速增長等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分析題干信息的能力。17.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清朝前期,推廣傳入中國的高產作物,……在經濟作物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和城鎮發展導致的非農業人口增長趨勢的促動下,糧食生產也逐步被納入市場網絡。……商品性農業的發展,使以糧食生產為主體的農業結構被加工經濟作物的手工業為主體的新型農業結構所替代。——摘編自《中國通史》材料二 隨著國家的日趨統一,以及統治階級對商業政策的調整,商業也日益繁榮起來……促進了不同地區之間經濟聯系的加強。商業的繁榮促進了城市的繁榮和興盛。康熙年間,北京出現不少銀號、錢莊,以及專門從事典當業的當鋪。在商業資本高度發展的情況下,大約于乾隆時期,出現了經營匯兌業務的票號。——摘編自《清朝通史》請回答:(1)結合所學知識,列舉清朝前期“推廣傳入中國的高產作物”和“經濟作物”各一例。據材料一,促動“糧食生產也逐步被納入市場網絡”的因素是什么?指出這一時期農業結構的變化。(2)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清朝前期的商業團體有哪些?歸納這一時期商業發展的具體表現及原因。(3)綜上所述,概括清朝前期經濟各領域發展的內在聯系。【答案】(1)玉米(甘薯);棉花(甘蔗、煙草、茶葉、藥材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和城鎮發展導致的非農業人口增長。以糧食生產為主體的農業結構被加工經濟作物的手工業為主體的新型農業結構所替代。(2)徽商、晉商。形成了商業網;城市的繁榮和興盛;票號(當鋪、銀號、錢莊等)的出現。國家的日趨統一;統治階級對商業政策的調整。(3)農業發展推動了手工業、商業、城市發展。【分析】本題考查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等相關史實,掌握相關的基礎知識。【解答】(1)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清朝前期“推廣傳入中國的高產作物”有玉米(甘薯);“經濟作物”有棉花(甘蔗、煙草、茶葉、藥材等)。據材料一“在經濟作物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和城鎮發展導致的非農業人口增長趨勢的促動下,糧食生產也逐步被納入市場網絡。……商品性農業的發展,使以糧食生產為主體的農業結構被加工經濟作物的手工業為主體的新型農業結構所替代”可知,促使“糧食生產也逐步被納入市場網絡”的因素是經濟作物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和城鎮發展導致的非農業人口增長。這一時期農業結構的變化是以糧食生產為主體的農業結構被加工經濟作物的手工業為主體的新型農業結構所替代。(2)結合材料二“隨著國家的日趨統一,以及統治階級對商業政策的調整,商業也日益繁榮起來……促進了不同地區之間經濟聯系的加強。商業的繁榮促進了城市的繁榮和興盛。康熙年間,北京出現不少銀號、錢莊,以及專門從事典當業的當鋪。在商業資本高度發展的情況下,大約于乾隆時期,出現了經營匯兌業務的票號”和所學知識可知,清朝前期的商業團體有徽商、晉商。這一時期商業發展的具體表現有形成了商業網;城市的繁榮和興盛;票號(當鋪、銀號、錢莊等)的出現。原因是國家的日趨統一;統治階級對商業政策的調整。(3)綜上所述可知,清朝前期經濟各領域發展的內在聯系是農業發展推動了手工業、商業、城市發展。故答案為:(1)玉米(甘薯);棉花(甘蔗、煙草、茶葉、藥材等)。經濟作物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和城鎮發展導致的非農業人口增長。以糧食生產為主體的農業結構被加工經濟作物的手工業為主體的新型農業結構所替代。(2)徽商、晉商。形成了商業網;城市的繁榮和興盛;票號(當鋪、銀號、錢莊等)的出現。國家的日趨統一;統治階級對商業政策的調整。(3)農業發展推動了手工業、商業、城市發展。【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等相關史實。聲明:試題解析著作權屬所有,未經書面同意,不得復制發布日期:2025/4/17 22:54:13;用戶:張保喜;郵箱:15851223892;學號:49004601第20課 明清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使用導航新情境命題練:T1-11(建議用時:10-15分鐘)當堂測試使用重難探究專練:T1-17(建議用時:15-20分鐘)單元測試或課下練習使用(根據學生實際需要刪減)【新素養·史料實證】1.明末清初,廣東南海縣九江鄉“魚塘十之八,田十之二”,到乾嘉時期,“民多改業桑、魚,樹藝之夫,百不得一”,曾經的稻米主產區和輸出區幾乎不再生產稻谷。其稻米“盡仰賴于他鄉”。除魚桑之業,還有甘蔗、柑橘種植,都被鄉民視為獲利途徑。這一現象( )A.反映農耕面積擴大 B.推動商品經濟發展C.加快自然經濟瓦解 D.表明手工工場產生【新素養·史料實證】2.下表反映了清代人口與耕地的關系。據此可知,清代( )年份 人口(億) 耕地(億畝) 人均耕地(畝/人)1650 1.00--1.50 6.00 6.00-4.001750 2.00--2.50 9.00 4.50-3.601850 4.10 12.10 2.95A.墾荒政策收效甚微 B.糧食產量大幅提高C.人口流動規模空前 D.人口壓力日趨增大【新素養·史料實證】3.題26表中導致人均糧食占有量變化的因素是( )時代 人口數(億) 人均耕地數(市畝) 人均糧食占有量(市斤)明萬歷時 1.2 6.3 1205清雍乾之際 1.6 5.6 1434A.耕地面積的擴大 B.耕作技術的提高C.人口數量的激增 D.經濟作物的推廣【新素養·史料實證】4.下面兩幅圖片反映出清朝前期( )《耕織圖》(局部) 清朝開荒執照A.農業生產恢復和發展 B.手工業和商業發展C.江南已成為魚米之鄉 D.城鎮商品經濟發展【新素養·歷史解釋】5.清朝前期,江寧的機戶李扁擔、李東陽等都各自擁有織機五六百張,佛山鎮經營棉織業的手工工場達2500家,織工超過50000人,“匠有常主,計日受值”。這說明清朝( )A.資本主義萌芽現象 B.商品經濟開始出現C.農業經濟發展繁榮 D.水陸交通運輸發達【新素養·史料實證】6.清朝蘇州共有紙坊三十三家,雇工八百余人,平均每個作坊有工匠二十四人。作坊內部分工細致,工匠的工價是按日計件的工資制。這反映了清朝( )A.海外貿易空前繁榮 B.手工業工場較為發達C.文化產業多種多樣 D.工商業市鎮蓬勃發展【新素養·歷史解釋】7.相比于宋朝的手工業,清朝手工業表現出的新特點是( )A.出現了專門的手工業部門 B.出現了紙幣的流通C.出現了比較成熟的手工業工場 D.手工業產品全部用于出口【新素養·史料實證】8.《蘇州府風俗考》中記載著明清時期蘇州機工的狀況:“郡城之東,皆習機業。匠各有專能。匠有常主,計日受值。……無主者黎明立橋以待。……若機房工作減,此輩衣食無所矣。”上述材料反映了當時蘇州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做出這一判斷的主要依據是( )A.人開始使用機器生產 B.機戶和機工之間存在著雇傭關系C.手工業生產規模的擴大 D.分工精細,生產有序【新素養·史料實證】9.有一碑文記載:“(清前期)蘇城機戶類多雇人工織。機戶出資經營,機匠計工受值,原屬相需,各無異議。”這種情況說明了( )A.清朝工商業市鎮的發展 B.資本主義萌芽已經出現C.清朝對人身的控制較為嚴格 D.清朝時經濟重心南移完成【新素養·史料實證】10.清朝前期,江寧(今江蘇南京)著名的機戶李扁擔、李東陽等,都各自擁有織機五六百張;佛山鎮經營棉織業,織工超過50000人。據此可推斷出( )A.清朝前期農業普遍集中經營B.當時已出現較成熟的手工業工場C.清朝前期棉紡織業開始興起D.農業的發展促進了手工業的興盛【新素養·素養綜合】二、材料題11.請依據下面兩幅圖片反映的歷史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寫一篇80—120字的小短文。(要求:題目自擬,史實正確,語句通順,表述完整,體現圖片內容之間的聯系性)一.選擇題(共15小題)1.明清時期,棉花等經濟作物種植日益廣泛,明代松江府超過50%的墾田用來種植棉花。清前期,大量產自河南的棉花被運往紡織業發達的江南地區。這反映了( )A.自給自足小農經濟瓦解B.自由雇傭勞動現象十分普遍C.農產品商品化程度加深D.手工業是最主要的生產部門2.16世紀中期,玉米、甘薯由美洲傳入中國,大大增加了糧食產量,對明清時期中國人口的增長和貧瘠地區的開發產生了直接影響。這表明明清經濟的發展得益于( )A.世界性的人口增長 B.統治者的重視C.全球性的經濟互動 D.重農抑商政策3.明朝時期,由于香料利潤較高,成為商幫販賣的主要商品之一,在福建、兩廣地區還出現了專門用于香料批發的市場,香料被廣泛運用到了飲食、美容、醫療等多個領域,逐漸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這一現象出現的背景是( )A.商品經濟較為活躍 B.社會風氣比較開放C.市民生活豐富多彩 D.重農抑商觀念廢除4.下表為清代中期人口和耕地面積比較簡表年份 人口數量(億人) 耕地面積(萬頃) 人均耕地面積(畝)1753 1.84 735.22 4.001766 2.08 741.45 3.561784 2.86 760.57 2.661812 3.34 788.93 2.36據表可知,清代中期( )A.人口達到增長極限 B.生態環境破壞嚴重C.大量作物引入中國 D.人地矛盾逐漸突出5.如表是小明整理的某一專題的學習筆記。據此判斷,該專題是( )標題: 1.農業:引進原產于美洲的玉米、甘薯、馬鈴薯、花生等高產作物 2.制瓷業:鄭和下西洋攜帶了大量瓷器,促進了中國陶瓷遠銷海外 3.商業:美洲等地的白銀通過海外貿易大量流入中國A.明朝的全球性經濟互動B.明朝的對外貿易C.清中葉以來的故步自封D.清朝經濟的發展6.圖片可以反映一個時代的特征。下列圖片反映的共同主題是( )A.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B.清朝手工業發展迅速C.統治者大力推行墾荒政策D.清朝工商業市鎮興起7.中國古代某朝代出現了如下經濟現象。據此可以推斷該朝代是(◆鼓勵百姓墾荒 ◆出現具有雇傭關系的手工工場 ◆晉商開設票號 ◆只開放廣州一處對外通商口岸A.唐朝 B.元朝 C.明朝 D.清朝8.下表是 1661—1766年清朝的耕地面積數據,出現這種變化的原因是( )年代 耕地面積(頃)順治十八年(1661) 5493576康熙二十四年(1685) 6078430雍正二年(1724) 6837914乾隆三十一年(1766) 7414495A.大力推行墾荒政策 B.糧食產量大幅提高C.經濟作物品種增加 D.商業手工業的發展9.清末有很多地區出現“銀幣耗,農夫織婦,畢歲勤動,低估以售之,所得之錢不可輸賦”的現象。這反映了( )A.白銀大量外流加劇清朝經濟崩壞B.西方的工業品在中國大規模傾銷C.清朝沒有把握走向近代化的機遇D.閉關鎖國導致了嚴重的貿易逆差10.《蘇州府風俗考》中記載著明清時期蘇州機工的狀況:“郡城之東,皆習機業。匠各有專能。匠有常主,計日受值。……無主者黎明立橋以待。……若機房工作減,此輩衣食無所矣。”上述材料反映了當時蘇州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做出這一判斷的主要依據是( )A.人開始使用機器生產B.機戶和機工之間存在著雇傭關系C.手工業生產規模的擴大D.分工精細,生產有序11.清初在蘇州復置官局,設機800張,織工2330名。至康熙六年(1667)缺機170張,機匠補充困難,而同一時期蘇州民機不少于3400張……機戶出資,機工出力。這反映出( )A.繁榮背后潛藏危機 B.近代前夜發展停滯C.資本主義萌芽出現 D.土地兼并程度加深12.據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的《永禁機匠叫歇碑》記載:蘇城機戶,類多雇人工織。機戶出資經營,機匠計工受值,原屬相需,各無異議。其中的“機戶”和“機匠”之間是( )A.封建的人身依附關系B.地主與農民的關系C.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D.互相雇傭的關系13.明代杭州人張瀚,在筆記《松窗夢語》中記載,其先祖得神人授金,因此得以購織機一臺織布,“積兩旬,復增一機,后增至二十余”,遂發家致富。這可用于說明( )A.明朝出現資本主義萌芽B.明中期工商業市鎮興起C.士大夫傳統觀念的顛覆D.明代江南手工業的發展14.據《西臺漫記》記載,明朝在蘇州地區出現了“每晨起,小戶百數人,嗷嗷相聚玄廟口,聽大戶呼織,日取分金為嬰飧計。大戶一日之機不織則束手,小戶一日不就人織則腹枵,兩者相資為生久矣”。這說明明朝( )A.農業得到恢復和發展 B.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C.商品經濟相當的活躍 D.君主專制得到了強化15.戴逸先生曾說:“歷史經常被迷霧籠罩著。18世紀的康雍乾盛世,貌似太平輝煌,實則正在滑向衰世凄涼。”下列哪一現象不能為此結論提供證據( )A.清朝前期,已出現比較成熟的手工業工場B.閉關鎖國政策下,中國看不到世界的變化,逐漸落伍了C.君主專制空前加強,是封建專制制度走向沒落的縮影D.文字獄的興起,思想禁錮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和進步二.材料題(共2小題)16.【明清時期的人口增長】材料一 明清社會經濟發展水平不斷提高,在總量與質量上相較之前的朝代都有較大的提升,促進了人口的增長。明清時期政府實行輕徭薄賦的賦稅政策,鼓勵人口繁衍。同時,清代疆域擴大,西北、東北、西南等地區被納入人口統計與戶口編審的范圍,人口統計范圍的擴大使人口數量得到極大的增加。——摘編自蔡欣《探究明至清中葉人口增長的特點、原因與影響》材料二 明代人口達到1億之時,全國不少地區的土地已經開發殆盡;清代在此基礎上,大量人口進入山地、丘陵地區開墾拓荒,使土地資源得到了全域性的開發。晚清汪士鐸面對中國四億人口曾哀嘆:“人多之害,山頂已植黍稷,江中已有州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開深菁,猶不足養、天地之力窮矣!”,超量的人口導致農業人均收入遞減,對邊疆土地的開發導致漢族人口大量涌入原少數民族地區,并與之爭奪生存空間,激化了民族矛盾。——摘編自蔡欣《探究明至清中葉人口增長的特點、原因與影響》(1)根據材料一,簡析明至清中葉人口迅速增長的原因。(2)根據以上材料并結合所學,簡述明至清中葉人口迅速增長的影響。17.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清朝前期,推廣傳入中國的高產作物,……在經濟作物種植面積不斷擴大和城鎮發展導致的非農業人口增長趨勢的促動下,糧食生產也逐步被納入市場網絡。……商品性農業的發展,使以糧食生產為主體的農業結構被加工經濟作物的手工業為主體的新型農業結構所替代。——摘編自《中國通史》材料二 隨著國家的日趨統一,以及統治階級對商業政策的調整,商業也日益繁榮起來……促進了不同地區之間經濟聯系的加強。商業的繁榮促進了城市的繁榮和興盛。康熙年間,北京出現不少銀號、錢莊,以及專門從事典當業的當鋪。在商業資本高度發展的情況下,大約于乾隆時期,出現了經營匯兌業務的票號。——摘編自《清朝通史》請回答:(1)結合所學知識,列舉清朝前期“推廣傳入中國的高產作物”和“經濟作物”各一例。據材料一,促動“糧食生產也逐步被納入市場網絡”的因素是什么?指出這一時期農業結構的變化。(2)結合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清朝前期的商業團體有哪些?歸納這一時期商業發展的具體表現及原因。(3)綜上所述,概括清朝前期經濟各領域發展的內在聯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20課 明清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原卷版).docx 第20課 明清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