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5講 中古時期的歐洲課程標準 重要考點1.了解中古時期歐洲地區的不同國家、民族、宗教和社會變化 2.認識這一時期歐洲區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1.西歐封建社會的特征、原因及其影響 2.中古西歐王權的變化、原因及影響 3.中古西歐城市自治的背景、方式及影響 4.中古西歐教會的權力及影響 5.拜占庭與俄羅斯的發展概況知識點一 西歐封建社會1.封君封臣制度原因 社會動蕩和 的產物 內容 ①地方領主為其家族和親兵提供 作為給養 ②封臣必須效忠封君,主要義務是 ③各級封建主都是土地事實上的 ,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經濟等各種權力 特點 ①以土地為基礎和紐帶,層層分封 ②等級森嚴,依次主臣關系 ③契約關系影響 ①孕育統一力量:國王或皇帝是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通過封君封臣制度與各級封建主聯系起來,成為西歐社會的 ②出現割據局面:封建主作為領主,在各自的領地內 ,政治上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據局面 2.莊園與農奴制度地位 中古西歐基本的 經營 方式 ①自營地由領主直接經營,由 耕種,收入歸領主所有 ②農民份地是農民從 處領有的土地,分為農奴份地和自由農份地,自耕自收 內部 關系 ①農奴: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被固著于 上,需要自備工具為領主服一定時間的勞役 ②自由農民:要為領主服一定時間的 ③農奴和自由農民還要向領主繳納 ④ :審理莊園內的各種案件,維護莊園的秩序 3.教會專權地位 在中古西歐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表現 ①經濟:擁有大量莊園和廣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 ②政治:基督教會是最大的有組織的力量,形成了從教皇到各級神職人員的 ③思想文化:整個西歐社會的居民幾乎都是基督教徒影響 嚴重束縛了人性的發展 讀思學用1.必背——重要結論①在世界歷史上,5—15世紀一般被稱為“中古時期”。②封君封臣制度、莊園與農奴制度是西歐封建社會的基本特征。2.必考——核心概念西歐農奴制:西歐封建社會中涉及依附農民經濟地位和法律身份的制度。農奴在莊園里耕種領主自營地,受勞役和地租剝削。西歐農奴制與西歐封建莊園制互為表里,構成了西歐農村社會的基石。隨著社會經濟的變遷,西歐農奴制在14—15世紀逐漸走向消亡。3.必練——教材邊角①“我……效忠我的主人……主人凡踐履協約……賜我以應得,則我……必將以他的意志為準則,絕無違背。”(摘自教材P15“學思之窗”)這段話體現了封君與封臣之間怎樣的關系 試答 ②閱讀教材P16“西歐封建莊園示意圖”,據此概括西歐封建莊園的特征。試答 知識點二 中古西歐的王權、城市與教會1.王權加強背景 (1)政治:封建制初期,權力分散, 軟弱。國王作為國家名義上的 ,擁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權力 (2)經濟:中古中后期,隨著社會環境逐漸穩定, 表現 (1)英國:英格蘭國王在與貴族的斗爭中強化權力,到15世紀晚期 建立后,英格蘭逐漸形成較為強大的王權 (2)法國 ①法蘭西國王擊敗各地封建主,逐步擴大王室領地 ②到 ,基本完成法蘭西的統一,王權得到強化 (3)伊比利亞半島:15世紀末,在伊比利亞半島的國家有 和 影響 為 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2.城市的發展(1)原因①政治:西歐 走向穩定。 ②經濟:耕地面積增加,風力、水力和畜力得到比較有效的利用; 逐漸復興和繁榮。 (2)興起:10—11世紀起,西歐各地興起眾多城市。(3)自治原因 ①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主要居民是 和商人,以工商業為基本謀生手段 ②封建主用對待農奴的方式對待城市市民,對市民的生產和 造成影響 途徑 與封建主談判、金錢贖買、 影響 ①經濟:有利于 的發展 ②文化:一些城市興辦 ③政治:城市以金錢和人力支持王權,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王的統一事業讀思學用1.必背——重要結論①封建經濟的發展,城市的產生,推動了王權的強化和主要封建國家的形成。②中古時期西歐的基督教會控制著人們的精神生活,束縛了人性的發展。2.必考——核心概念民族國家:指歐洲近代以來,通過資產階級革命或民族獨立運動建立起來的,以一個或幾個民族為國民主體的國家。擁有共同的認同感(歷史、文化、語言、習俗、藝術、宗教或新體制等)。3.必練——教材邊角①閱讀教材P17“歷史縱橫”:概括英國頒布《大憲章》的影響。試答 ②閱讀教材P17繪畫作品“中古西歐的‘三種人’”(見教材P17):據此說明中古西歐社會呈現的特征。試答 知識點三 拜占庭與俄羅斯1.拜占庭帝國(1)建立①西羅馬帝國滅亡后,東羅馬帝國繼續發展。②因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為古希臘殖民城邦拜占庭舊址,又稱 。 (2)發展經濟 工商業發達,都城 是當時歐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為溝通東西方的橋梁 軍事 6世紀 在位時,拜占庭一度擴張,先后占領北非和意大利等地 法律 《查士丁尼法典》使羅馬法成為系統、完整的法律體系,它與《法學匯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稱《 》 (3)衰亡2.俄羅斯帝國發端 俄羅斯發端于9世紀建立的基輔羅斯,深受 的影響 興起 在反抗蒙古統治過程中,莫斯科公國逐漸興起,1547年,沙皇 鞏固和強化了中央集權 擴張 17世紀末,俄羅斯成為地跨 兩洲的龐大帝國 讀思學用1.必背——重要結論①拜占庭文化的形成是多種文化沖突和交融的過程,古希臘文化傳統、基督教思想和東方風格,逐漸融成獨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②俄羅斯深受拜占庭帝國的影響,在反抗蒙古的過程中逐漸興起并成為地跨歐亞兩大洲的中央集權國家。2.必知——易錯易混市民法和萬民法的區別在于適用范圍的不同。市民法適用于羅馬公民,萬民法適用于羅馬帝國境內的一切自由民。3.必練——教材邊角伊凡四世把全國劃分為特轄區和普通區。特轄區由國君直轄,土地被分封給小貴族,他們組成“特轄軍團”,成為國君與大貴族斗爭的得力工具。(摘自教材P19)這次改革有何直接作用 試答 主題一 曙光初現——西歐封建社會的多元面貌[3年6考] 高考對本主題的考查頻度高,多利用文獻資料、地圖、中古時期西歐政治經濟現象等,創設情境考查西歐封建社會的基本特征與新變化。考點 三年考情創新示例 2026高考命題預測王權的變化 2024·重慶卷:以對鑄幣權的控制切入,考查西歐王權的差異 (1)熱考主題:中世紀西歐的基本特征與新變化 (2)角度預測: ①創設情境考查王權的強化 ②多角度考查莊園制度 ③依托商品經濟的發展,考查城市內部的變化2023·廣東卷:以英王加冕憲章為情境,考查中世紀王權的觀念莊園制度 2023·河北卷:從莊園管理的發展切入,考查中世紀社會特征和基層治理2023·湖北卷:以小品劇為情境,考查英格蘭莊園經濟的商品化轉型城市的自治與治理 2023·北京卷:從經濟管理入手,考查中世紀后期的行會制度2022·海南卷:從居民的特權入手,考查城市自治的原因視角1 史料證史——中世紀西歐的封建制史料一 封君和封臣的關系是封土封授相結合,隨著封土成為世襲領地,君臣關系也就代代相傳。但是封君封臣關系是私法關系,不具備行政系統上下級之間的統治與服從的關系,因此封君與封臣的封臣是沒有關系的,因而14世紀法國的原則即“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馬克垚《西歐封建經濟形態研究》史料二 封建制度即由個別私人在或大或小的領土范圍內,在或高或低的程度上,代表或占有,奪取或行使公共權力的制度。它是由地主貴族或男爵或主教或主持在一定的領土范圍內,對那里所有的居民辦理行政、執行司法、征收賦稅的制度。在這樣一個政體里,政府的實質是分裂的。王座只保留一個空洞的宗主地位,只是一個名義上的權力,而國王被縮成一個陰影而已。——摘編自[美]湯普遜《中世紀經濟社會史(上冊)》思考 (1)根據史料一,概括西歐封君封臣制度的特點。試答 (2)根據史料二,分析中古西歐封建莊園的特點。試答 視角2 史料證史——中古西歐社會的新變化史料一 中古早期的西歐王權弱小,地方割據勢力林立。但這種政治狀況隨著封建社會走向穩定和城市的興起而逐漸改觀。城市中的市民支持王權反對地方貴族,打破了原有的政治平衡。國王與教會貴族、封建諸侯和市民三個等級勢力實行聯合專政,并通過議會溝通以獲得支持。于是王權較以前大為上升,權力已超越了直屬領地的限制,建立了對全國的統治。——摘編自陳文濱《中世紀西歐多元政治的形成及發展》史料二 12世紀西歐具備了自治城市形成的必要條件,更多的行業集中到城市,這刺激了商業和貿易的繁榮。工商業的發展造就了一個新的市民階層,這使得爭取人身自由開始成為城市斗爭的主要內容。許多已形成的城市通過舉行起義、成立公社、談判妥協,開始實行城市自治。西歐的商人打破了封建等級依附關系的紐帶,在城市中建立起全新的個人法律地位,逐步形成了與封建社會有很大反差的市民文化。——摘編自魯蒙娜《中國與西歐城市發展影響因素淺析》思考 (1)根據史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古西歐王權變化的趨勢及原因。試答 (2)根據史料二及所學知識,指出西歐城市自治運動的特點及歷史影響。試答 1.歷史解釋——中古西歐封建社會的基本特征(1)以土地分封為基礎,形成了金字塔式的封建等級制度。在封君封臣制度下,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是國王,下面是大大小小的封建主,處在社會最底層的是農奴和其他勞動人民。(2)以封建主為核心的莊園經濟占主導地位。土地是當時最重要的財富,農奴制度是當時莊園經濟賴以存在的主要剝削制度。(3)發展緩慢。封建等級制度暫時加強了王權,但地方割據勢力越來越強大,致使王權削弱,爭奪土地的戰爭接連不斷,社會動蕩不安。(4)基督教會在西歐封建社會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教會占有大量的地產,是西歐最大的封建土地所有者。教會還長期壟斷西歐封建社會的文化與教育,對人民進行精神統治,是西歐封建社會的精神支柱。2.歷史解釋——中古西歐社會的多元面貌多元的社會結構 ①政治上,基督教會、封建領主與自治城市鼎立;②經濟上,農奴經濟、小農經濟與商品經濟并存;③文化上,基督教神學、日耳曼文化、希臘羅馬文化、民族國家文化與人文精神共處封君封臣的體制 封君與封臣之間建立了一種契約關系,領主不能強加給封臣某種義務,封臣要承擔效忠領主等義務相對獨立的莊園 自給自足是西歐莊園經濟的顯著特征,同時在莊園中以領主為中心,形成相對獨立的政治集團,領主在自己的莊園中,行使某種程度的統治權和莊園法庭的司法權追逐自由的城市 城市建立在商業貿易的交結點上,封建關系脆弱。自治城市建立一種保護機構來對抗領主,維護市民生活與商業貿易,為市民文化的生長提供土壤主題二 一脈相承——拜占庭文明與俄羅斯文明[3年3考] 高考對本主題的考查主要集中在考查拜占庭帝國對羅馬帝國的繼承,尤其是對拜占庭帝國法律的考查。考點 三年考情創新示例 2026高考命題預測拜占庭帝國 2023·福建卷:以拜占庭帝國的統治者以“羅馬人”自稱為視角,考查被帝國統治的特點 (1)熱考主題:拜占庭帝國文化的特點、羅馬法、俄羅斯帝國擴張的影響 (2)角度預測:設置情境,考查羅馬法2024·湖南卷:以法律為切入點,考查拜占庭文化的包容性俄羅斯帝國 2023·天津卷:考查俄羅斯的特轄領地制度視角1 史料證史——拜占庭帝國的特點史料 拜占庭文化絢爛奪目,獨樹一幟。它包含三種文化要素,希臘羅馬古典文化是其豐沃的生長土壤,處于獨尊地位的基督教信仰是其文化的指導思想和價值體系,同時它還從西亞、北非等地的近東文明古國文化中汲取了充分的營養,最終融合為拜占庭文化。拜占庭文化的重心是希臘化時代的各種世俗傳統,這些傳統對官僚的教育以及在逐漸形成的東正教中占有重要地位。拜占庭文化在文學、藝術等領域取得了諸多成就,對后世產生了積極影響。——摘編自周鞏固主編《世界文明史》思考 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概括拜占庭文化的特點。試答 視角2 學者觀點——拜占庭帝國的影響材料 拜占庭挽救了古代文化藝術珍品,并將它們同她自身的遺產一起傳給了子孫后代。拜占庭傳下了由查士丁尼編纂的羅馬法……諸早期俄羅斯公國,與拜占庭進行繁榮的商業交往,俄羅斯農村的各種原材料……經過基輔運出去,換取拜占庭商人運來的各種奢侈品……拜占庭藝術這時也以石頭建造的教堂、鑲嵌畫、濕壁畫、繪畫,尤其是肖像畫的形式被引入俄羅斯……俄羅斯人……發展其自己獨特的俄羅斯—拜占庭風格。……按照拜占庭的傳統,俄羅斯教會還接受了世俗的權力和控制權……俄羅斯東正教會一直對俄羅斯皇帝表示忠誠和順從。——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思考 根據史料和所學知識,歸納拜占庭帝國對人類文明作出的重大貢獻。據此分析俄羅斯帝國與拜占庭帝國的關系。試答 歷史解釋——拜占庭文明對世界的影響政治 ①拜占庭帝國嚴密的社會組織、完善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權制度)對亞洲國家,特別是對阿拉伯帝國政治文明的進步具有重要影響 ②《羅馬民法大全》不僅是《拿破侖法典》的范本,而且也是現代資本主義國家制定法律的淵源經濟 拜占庭帝國商業活動的繁榮不僅推動了它本身的經濟文化發展和物質進步,而且促進了整個地中海乃至整個歐洲范圍內的商業復興文化 ①對基督教、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傳統和西亞、北非等地的東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創造出了獨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產生過重大影響 ②保存了大量的希臘、羅馬古籍,為后來西歐的文藝復興提供了豐富的精神營養 ③對東歐文化的影響更為巨大。加速了斯拉夫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推動了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東正教世界的逐漸形成,奠定了近現代東歐文化區域的基本格局【練·教材改編題】1.[據中外歷史綱要下P15“學思之窗”改編]西歐封建社會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需要履行一套特定的儀式。9世紀封臣的效忠誓詞如下:“我……效忠我的主人,愛其所愛,仇其所仇。主人凡踐履協約,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賜我以應得,則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必將以他的意志為準則,絕無違背。”據此可知,封君封臣( )A.相互依存 B.地位平等C.關系和睦 D.利益趨同2.[據中外歷史綱要下P17“歷史縱橫”改編]13世紀《大憲章》簽署之后,英國議會成為國王與封建主、教士、市民階層等合作統治國家的平臺。14世紀末,議會逐漸發展為獨立議事、廣泛參與司法、審議財政等的重要機構。1689年《權利法案》規定:議會選舉自由、言論自由,決定國家的賦稅等。材料反映了英國議會( )A.確立“王在法下”傳統 B.促進民族意識形成C.成為行政事務決策機關 D.議會主權逐步確立3.[據中外歷史綱要下P17“教材知識”改編]在繪畫作品《中古西歐的“三種人”》(如圖)中,左邊的僧侶是祈禱的人,他們關心人的靈魂;中間的騎士是為國王和封建主作戰的人;右邊的農民是勞作的人。而手工業者、商人處于序列之外。這主要反映當時西歐( )A.社會結構等級化特征 B.人文主義精神的復興C.莊園制阻礙城市發展 D.分裂割據局面的出現4.[據中外歷史綱要下P21“學習拓展”改編]中古時期,法國北部瓦朗西安城市民和約規定:凡搶劫瓦朗西安市民的商品或其他物品者(包括騎士在內),不管該物品是否為動產……均需按照前述規定進行賠償……如果瓦朗西安市民在其他城鎮的集市上受到當地司法機關騷擾……則騷擾者被視為違犯和約,與在瓦朗西安城違犯和約一樣。市民和約的規定反映出該城市( )A.財產交易現象頻繁 B.注重保護市民權益C.封君封臣等級嚴格 D.契約觀念十分盛行5.[據中外歷史綱要下P18“史料閱讀”改編]查士丁尼所著《法理概要》明確提出:市民法是適用于本民族特有的法律,萬民法則是世界上所有民族都同樣尊重的法律。由此可見,羅馬法律( )A.適應著羅馬政權統治的需要B.極力維護羅馬人自身權利C.成為溝通東西方文化的橋梁D.為后世立法提供重要借鑒【練·高考真題】1.(2022·山東高考,10)如圖所列為12世紀前期法蘭西卡佩王朝路易六世在位期間的若干舉措。這些舉措旨在( )○面對當時方興未艾的城市自治運動,支持城市公社。 ○改組御前會議,吸收若干忠于國王的市民、教士和中小封建主參加。 ○當阿基坦公爵去世時,讓兒子娶公爵的女繼承人為妻,借此控制阿基坦的領土。A.推動城市崛起 B.加強國王權力C.建立民族國家 D.發展莊園經濟2.(2024·山東高考,11)13世紀以前,西歐的行會具有明顯的開放性,學徒、幫工不論家庭出身,只要合乎資格就可以成為行會成員;13世紀以后,掌握著資本和生產的富人階層控制了行會,出身貧寒的學徒、幫工面臨著更高的入會門檻,行會成員逐漸成為世襲身份。這反映出( )A.技術革新速度加快 B.市場競爭日益加劇C.城市管理體制逐步完善 D.王權對城市的控制加強3.(2024·湖南高考,12)自6世紀末開始,以斯拉夫人為主體的北方族群大批涌入拜占庭帝國。為使新移民與原住民族和平共處,拜占庭皇帝不得不在新頒布的法律中吸收前者的某些習慣法。據此可知( )A.斯拉夫人促進了大陸法系的形成B.北方族群文化逐漸占據主流地位C.習慣法逐步成為羅馬法的主要部分D.拜占庭帝國的立法文化具有包容性第25講 中古時期的歐洲【整合教材 夯實必備知識】知識點一 1.自然經濟 土地 服兵役 占有者 統治階級 獨立行使權力 2.農業經濟組織 農奴 領主 土地 勞役 租稅 莊園法庭 3.基督教會 什一稅 等級制度 宗教戒律必練——教材邊角①封臣必須效忠封君,封君和封臣形成了一定的契約關系。②西歐莊園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形態,莊園生產主要是為生產者自家和領主提供生活資料,莊園的產品很少流向市場。知識點二 1.王權 最高統治者 經濟增長 都鐸王朝 15世紀晚期 西班牙 葡萄牙 西歐民族國家 2.(1)①封建社會 ②工商業 (3)手工業者 經營活動 武裝暴動 城市經濟 大學必練——教材邊角①調整封君與封臣的關系,有助于封建統治的穩定。②呈現出明顯的等級化特征。知識點三 1.(1)②拜占庭帝國 (2)君士坦丁堡 查士丁尼 羅馬民法大全 2.拜占庭帝國 伊凡四世 歐亞必練——教材邊角沉重打擊了大貴族勢力,鞏固和強化了中央集權。【命題探究 提升關鍵能力】[主題一]視角1 (1)以土地關系為紐帶;層層逐級分封;封君封臣之間互相有義務;分封關系不能越級;權力分散,王權軟弱。(2)莊園里實行封建制度;莊園領主或封建主在其領地范圍內擁有較大的統治權(擁有行政、司法、征稅等權力);莊園領主或封建主成為封建莊園的實際統治者。視角2 (1)趨勢:王權不斷加強。原因:社會逐漸穩定;經濟增長;城市的興起,支持王權的議會的推動。(2)特點:以新興市民階層為主體;斗爭形式多樣;爭取自由和法治;在斗爭中形成了新的市民文化。影響:利于商品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出現;促進封建社會的瓦解;形成近代市民階層精神即現代法治精神;推動了歐洲向近代社會的轉型。[主題二]視角1 包容性;開放性;繼承性;與宗教密切聯系;融匯東西方文化。視角2 貢獻:拜占庭帝國編纂發展了羅馬法;傳承保留了古希臘羅馬文化;推動了中古歐洲的發展;促進了文化交流;為文藝復興提供了條件。關系:俄羅斯帝國繼承發展了拜占庭帝國的文化、政治傳統,并加以創新。【隨堂演練 熱考命題對接】[練·教材改編題]1.A [由“主人凡踐履協約,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賜我以應得,則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必將以他的意志為準則,絕無違背”可知,封君與封臣之間互有權利和義務,而且會有相應的契約,所以二者之間的關系是相互依存,故選A項。]2.D [材料指出英國議會自《大憲章》簽署至“光榮革命”時間內權力的不斷擴大,體現了議會政治主權逐步確立的特點,D項正確;“王在法下”的傳統確立于13世紀《大憲章》,與材料演變的內容不符,排除A項;英國民族意識和民族國家的形成與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等密切相關,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B項;近代英國議會是英國最高權力機關和立法機關,內閣掌握行政權,由議會產生,對議會負責,受議會監督,C項與議會職能不符,排除。故選D項。]3.A [據材料“左邊的僧侶是祈禱的人,他們關心人的靈魂;中間的騎士是為國王和封建主作戰的人;右邊的農民是勞作的人。而手工業者、商人處于序列之外”,可以看出中世紀西歐,存在僧侶、騎士、農民和手工業者等,等級化特征明顯,A項正確。]4.B [據材料“凡搶劫瓦朗西安市民的商品或其他物品者……均需按照前述規定進行賠償……如果瓦朗西安市民在其他城鎮的集市上受到當地司法機關騷擾……則騷擾者被視為違犯和約”可知,市民的財產安全以及人身安全受到其所在城市的保護,說明該城市注重保護市民權益,故選B項。]5.A [根據材料“市民法是適用于本民族特有的法律,萬民法則是世界上所有民族都同樣尊重的法律”,可知羅馬法律隨著羅馬帝國的發展不斷擴大適用范圍,以便適應社會治理的需要,故選A項。][練·高考真題]1.B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2世紀法蘭西國王支持城市自治運動、改組御前會議、聯姻等措施都是為了打擊封建割據勢力,加強王權,故B項正確;推動城市崛起是這些措施帶來的客觀作用,不是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排除A項;材料中法蘭西國王的措施針對的主要對象不是外部羅馬教廷,所以建立民族國家不是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排除C項;莊園經濟的發展不利于加強王權,發展莊園經濟不是材料中舉措的主要目的,排除D項。]2.B [根據材料內容可知,13世紀以前,西歐的行會具有開放性,普通人只要合乎資格就能成為其成員;13世紀之后,富人階層控制了行會,入會門檻提高。這是因為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市場競爭日益加劇,普通人無法在競爭中勝出,掌握著資本和生產的富人階層便逐漸控制了行會,B項正確。]3.D [據材料可知,拜占庭的統治者充分考慮到北方族群大批涌入帝國這一現實情況,在新頒布的法律中吸收了北方族群的習慣法,這說明拜占庭帝國的立法具有包容性,故選D項。大陸法系是以羅馬法為基礎、以《法國民法典》為代表的世界性法律體系,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北方族群文化與其他文化的對比,也沒有習慣法與其他法律的對比,無法得出“主流地位”或“主要部分”,排除B、C兩項。](共93張PPT)第25講中古時期的歐洲課程標準 重要考點1.了解中古時期歐洲地區的不同國家、民族、宗教和社會變化 2.認識這一時期歐洲區域文明的多元面貌 1.西歐封建社會的特征、原因及其影響2.中古西歐王權的變化、原因及影響3.中古西歐城市自治的背景、方式及影響4.中古西歐教會的權力及影響5.拜占庭與俄羅斯的發展概況整合教材 夯實必備知識命題探究 提升關鍵能力隨堂演練 熱考命題對接課時精練目錄整合教材 夯實必備知識學什么1知識點一 西歐封建社會1.封君封臣制度原因 社會動蕩和__________的產物內容 ①地方領主為其家族和親兵提供______作為給養②封臣必須效忠封君,主要義務是________③各級封建主都是土地事實上的________,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經濟等各種權力自然經濟土地服兵役占有者特點 ①以土地為基礎和紐帶,層層分封②等級森嚴,依次主臣關系③契約關系影響 ①孕育統一力量:國王或皇帝是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通過封君封臣制度與各級封建主聯系起來,成為西歐社會的__________②出現割據局面:封建主作為領主,在各自的領地內______________,政治上出現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據局面統治階級獨立行使權力2.莊園與農奴制度地位 中古西歐基本的______________經營 方式 ①自營地由領主直接經營,由______耕種,收入歸領主所有②農民份地是農民從______處領有的土地,分為農奴份地和自由農份地,自耕自收內部 關系 ①農奴: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被固著于______上,需要自備工具為領主服一定時間的勞役②自由農民:要為領主服一定時間的______③農奴和自由農民還要向領主繳納______④__________:審理莊園內的各種案件,維護莊園的秩序農業經濟組織農奴領主土地勞役租稅莊園法庭3.教會專權地位 __________在中古西歐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表現 ①經濟:擁有大量莊園和廣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________②政治:基督教會是最大的有組織的力量,形成了從教皇到各級神職人員的__________③思想文化:整個西歐社會的居民幾乎都是基督教徒影響 __________嚴重束縛了人性的發展基督教會什一稅等級制度宗教戒律必背——重要結論①在世界歷史上,5—15世紀一般被稱為“中古時期”。②封君封臣制度、莊園與農奴制度是西歐封建社會的基本特征。讀思學用必考——核心概念西歐農奴制:西歐封建社會中涉及依附農民經濟地位和法律身份的制度。農奴在莊園里耕種領主自營地,受勞役和地租剝削。西歐農奴制與西歐封建莊園制互為表里,構成了西歐農村社會的基石。隨著社會經濟的變遷,西歐農奴制在14—15世紀逐漸走向消亡。必練——教材邊角①“我……效忠我的主人……主人凡踐履協約……賜我以應得,則我……必將以他的意志為準則,絕無違背。”(摘自教材P15“學思之窗”)這段話體現了封君與封臣之間怎樣的關系?提示 封臣必須效忠封君,封君和封臣形成了一定的契約關系。②閱讀教材P16“西歐封建莊園示意圖”,據此概括西歐封建莊園的特征。提示 西歐莊園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形態,莊園生產主要是為生產者自家和領主提供生活資料,莊園的產品很少流向市場。知識點二 中古西歐的王權、城市與教會1.王權加強背景 (1)政治:封建制初期,權力分散,______軟弱。國王作為國家名義上的____________,擁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權力(2)經濟:中古中后期,隨著社會環境逐漸穩定,__________表現 (1)英國:英格蘭國王在與貴族的斗爭中強化權力,到15世紀晚期__________建立后,英格蘭逐漸形成較為強大的王權(2)法國①法蘭西國王擊敗各地封建主,逐步擴大王室領地②到______________,基本完成法蘭西的統一,王權得到強化(3)伊比利亞半島:15世紀末,在伊比利亞半島的國家有________和________影響 為______________的發展奠定了基礎王權最高統治者經濟增長都鐸王朝15世紀晚期西班牙葡萄牙西歐民族國家2.城市的發展(1)原因①政治:西歐__________走向穩定。②經濟:耕地面積增加,風力、水力和畜力得到比較有效的利用;________逐漸復興和繁榮。(2)興起:10—11世紀起,西歐各地興起眾多城市。封建社會工商業(3)自治原因 ①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主要居民是__________和商人,以工商業為基本謀生手段②封建主用對待農奴的方式對待城市市民,對市民的生產和__________造成影響途徑 與封建主談判、金錢贖買、__________影響 ①經濟:有利于__________的發展②文化:一些城市興辦______③政治:城市以金錢和人力支持王權,一定程度上促進了國王的統一事業手工業者經營活動武裝暴動城市經濟大學必背——重要結論①封建經濟的發展,城市的產生,推動了王權的強化和主要封建國家的形成。②中古時期西歐的基督教會控制著人們的精神生活,束縛了人性的發展。讀思學用必考——核心概念民族國家:指歐洲近代以來,通過資產階級革命或民族獨立運動建立起來的,以一個或幾個民族為國民主體的國家。擁有共同的認同感(歷史、文化、語言、習俗、藝術、宗教或新體制等)。必練——教材邊角①閱讀教材P17“歷史縱橫”:概括英國頒布《大憲章》的影響。提示 調整封君與封臣的關系,有助于封建統治的穩定。②閱讀教材P17繪畫作品“中古西歐的‘三種人’”(見教材P17):據此說明中古西歐社會呈現的特征。提示 呈現出明顯的等級化特征。知識點三 拜占庭與俄羅斯1.拜占庭帝國(1)建立①西羅馬帝國滅亡后,東羅馬帝國繼續發展。②因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為古希臘殖民城邦拜占庭舊址,又稱____________。拜占庭帝國(2)發展經濟 工商業發達,都城____________是當時歐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為溝通東西方的橋梁軍事 6世紀__________在位時,拜占庭一度擴張,先后占領北非和意大利等地法律 《查士丁尼法典》使羅馬法成為系統、完整的法律體系,它與《法學匯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稱《______________》君士坦丁堡查士丁尼羅馬民法大全(3)衰亡2.俄羅斯帝國發端 俄羅斯發端于9世紀建立的基輔羅斯,深受____________的影響興起 在反抗蒙古統治過程中,莫斯科公國逐漸興起,1547年,沙皇__________鞏固和強化了中央集權擴張 17世紀末,俄羅斯成為地跨______兩洲的龐大帝國拜占庭帝國伊凡四世歐亞必背——重要結論①拜占庭文化的形成是多種文化沖突和交融的過程,古希臘文化傳統、基督教思想和東方風格,逐漸融成獨具一格的拜占庭文化。②俄羅斯深受拜占庭帝國的影響,在反抗蒙古的過程中逐漸興起并成為地跨歐亞兩大洲的中央集權國家。讀思學用必知——易錯易混市民法和萬民法的區別在于適用范圍的不同。市民法適用于羅馬公民,萬民法適用于羅馬帝國境內的一切自由民。必練——教材邊角伊凡四世把全國劃分為特轄區和普通區。特轄區由國君直轄,土地被分封給小貴族,他們組成“特轄軍團”,成為國君與大貴族斗爭的得力工具。(摘自教材P19)這次改革有何直接作用?提示 沉重打擊了大貴族勢力,鞏固和強化了中央集權。命題探究 提升關鍵能力考什么2主題一 曙光初現——西歐封建社會的多元面貌[3年6考]主題二 一脈相承——拜占庭文明與俄羅斯文明[3年3考]主題一 曙光初現——西歐封建社會的多元面貌[3年6考]高考對本主題的考查頻度高,多利用文獻資料、地圖、中古時期西歐政治經濟現象等,創設情境考查西歐封建社會的基本特征與新變化。考點 三年考情創新示例 2026高考命題預測王權的變化 2024·重慶卷:以對鑄幣權的控制切入,考查西歐王權的差異 (1)熱考主題:中世紀西歐的基本特征與新變化(2)角度預測:①創設情境考查王權的強化②多角度考查莊園制度③依托商品經濟的發展,考查城市內部的變化2023·廣東卷:以英王加冕憲章為情境,考查中世紀王權的觀念 莊園制度 2023·河北卷:從莊園管理的發展切入,考查中世紀社會特征和基層治理 2023·湖北卷:以小品劇為情境,考查英格蘭莊園經濟的商品化轉型 城市的自治與治理 2023·北京卷:從經濟管理入手,考查中世紀后期的行會制度 2022·海南卷:從居民的特權入手,考查城市自治的原因 視角史料證史——中世紀西歐的封建制史料一 封君和封臣的關系是封土封授相結合,隨著封土成為世襲領地,君臣關系也就代代相傳。但是封君封臣關系是私法關系,不具備行政系統上下級之間的統治與服從的關系,因此封君與封臣的封臣是沒有關系的,因而14世紀法國的原則即“我的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馬克垚《西歐封建經濟形態研究》史料二 封建制度即由個別私人在或大或小的領土范圍內,在或高或低的程度上,代表或占有,奪取或行使公共權力的制度。它是由地主貴族或男爵或主教或主持在一定的領土范圍內,對那里所有的居民辦理行政、執行司法、征收賦稅的制度。在這樣一個政體里,政府的實質是分裂的。王座只保留一個空洞的宗主地位,只是一個名義上的權力,而國王被縮成一個陰影而已。——摘編自[美]湯普遜《中世紀經濟社會史(上冊)》思考 (1)根據史料一,概括西歐封君封臣制度的特點。提示 以土地關系為紐帶;層層逐級分封;封君封臣之間互相有義務;分封關系不能越級;權力分散,王權軟弱。(2)根據史料二,分析中古西歐封建莊園的特點。提示 莊園里實行封建制度;莊園領主或封建主在其領地范圍內擁有較大的統治權(擁有行政、司法、征稅等權力);莊園領主或封建主成為封建莊園的實際統治者。視角史料證史——中古西歐社會的新變化史料一 中古早期的西歐王權弱小,地方割據勢力林立。但這種政治狀況隨著封建社會走向穩定和城市的興起而逐漸改觀。城市中的市民支持王權反對地方貴族,打破了原有的政治平衡。國王與教會貴族、封建諸侯和市民三個等級勢力實行聯合專政,并通過議會溝通以獲得支持。于是王權較以前大為上升,權力已超越了直屬領地的限制,建立了對全國的統治。——摘編自陳文濱《中世紀西歐多元政治的形成及發展》史料二 12世紀西歐具備了自治城市形成的必要條件,更多的行業集中到城市,這刺激了商業和貿易的繁榮。工商業的發展造就了一個新的市民階層,這使得爭取人身自由開始成為城市斗爭的主要內容。許多已形成的城市通過舉行起義、成立公社、談判妥協,開始實行城市自治。西歐的商人打破了封建等級依附關系的紐帶,在城市中建立起全新的個人法律地位,逐步形成了與封建社會有很大反差的市民文化。——摘編自魯蒙娜《中國與西歐城市發展影響因素淺析》思考 (1)根據史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古西歐王權變化的趨勢及原因。提示 趨勢:王權不斷加強。原因:社會逐漸穩定;經濟增長;城市的興起,支持王權的議會的推動。(2)根據史料二及所學知識,指出西歐城市自治運動的特點及歷史影響。提示 特點:以新興市民階層為主體;斗爭形式多樣;爭取自由和法治;在斗爭中形成了新的市民文化。影響:利于商品經濟發展和資本主義萌芽出現;促進封建社會的瓦解;形成近代市民階層精神即現代法治精神;推動了歐洲向近代社會的轉型。1.歷史解釋——中古西歐封建社會的基本特征(1)以土地分封為基礎,形成了金字塔式的封建等級制度。在封君封臣制度下,名義上的最高統治者是國王,下面是大大小小的封建主,處在社會最底層的是農奴和其他勞動人民。(2)以封建主為核心的莊園經濟占主導地位。土地是當時最重要的財富,農奴制度是當時莊園經濟賴以存在的主要剝削制度。(3)發展緩慢。封建等級制度暫時加強了王權,但地方割據勢力越來越強大,致使王權削弱,爭奪土地的戰爭接連不斷,社會動蕩不安。(4)基督教會在西歐封建社會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教會占有大量的地產,是西歐最大的封建土地所有者。教會還長期壟斷西歐封建社會的文化與教育,對人民進行精神統治,是西歐封建社會的精神支柱。2.歷史解釋——中古西歐社會的多元面貌多元的社會結構 ①政治上,基督教會、封建領主與自治城市鼎立;②經濟上,農奴經濟、小農經濟與商品經濟并存;③文化上,基督教神學、日耳曼文化、希臘羅馬文化、民族國家文化與人文精神共處封君封臣的體制 封君與封臣之間建立了一種契約關系,領主不能強加給封臣某種義務,封臣要承擔效忠領主等義務相對獨立的莊園 自給自足是西歐莊園經濟的顯著特征,同時在莊園中以領主為中心,形成相對獨立的政治集團,領主在自己的莊園中,行使某種程度的統治權和莊園法庭的司法權追逐自由的城市 城市建立在商業貿易的交結點上,封建關系脆弱。自治城市建立一種保護機構來對抗領主,維護市民生活與商業貿易,為市民文化的生長提供土壤主題二 一脈相承——拜占庭文明與俄羅斯文明[3年3考]高考對本主題的考查主要集中在考查拜占庭帝國對羅馬帝國的繼承,尤其是對拜占庭帝國法律的考查。考點 三年考情創新示例 2026高考命題預測拜占庭帝國 2023·福建卷:以拜占庭帝國的統治者以“羅馬人”自稱為視角,考查被帝國統治的特點 (1)熱考主題:拜占庭帝國文化的特點、羅馬法、俄羅斯帝國擴張的影響(2)角度預測:設置情境,考查羅馬法2024·湖南卷:以法律為切入點,考查拜占庭文化的包容性 俄羅斯帝國 2023·天津卷:考查俄羅斯的特轄領地制度 視角史料證史——拜占庭帝國的特點史料 拜占庭文化絢爛奪目,獨樹一幟。它包含三種文化要素,希臘羅馬古典文化是其豐沃的生長土壤,處于獨尊地位的基督教信仰是其文化的指導思想和價值體系,同時它還從西亞、北非等地的近東文明古國文化中汲取了充分的營養,最終融合為拜占庭文化。拜占庭文化的重心是希臘化時代的各種世俗傳統,這些傳統對官僚的教育以及在逐漸形成的東正教中占有重要地位。拜占庭文化在文學、藝術等領域取得了諸多成就,對后世產生了積極影響。——摘編自周鞏固主編《世界文明史》思考 根據史料并結合所學,概括拜占庭文化的特點。提示 包容性;開放性;繼承性;與宗教密切聯系;融匯東西方文化。視角學者觀點——拜占庭帝國的影響材料 拜占庭挽救了古代文化藝術珍品,并將它們同她自身的遺產一起傳給了子孫后代。拜占庭傳下了由查士丁尼編纂的羅馬法……諸早期俄羅斯公國,與拜占庭進行繁榮的商業交往,俄羅斯農村的各種原材料……經過基輔運出去,換取拜占庭商人運來的各種奢侈品……拜占庭藝術這時也以石頭建造的教堂、鑲嵌畫、濕壁畫、繪畫,尤其是肖像畫的形式被引入俄羅斯……俄羅斯人……發展其自己獨特的俄羅斯—拜占庭風格。……按照拜占庭的傳統,俄羅斯教會還接受了世俗的權力和控制權……俄羅斯東正教會一直對俄羅斯皇帝表示忠誠和順從。——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思考 根據史料和所學知識,歸納拜占庭帝國對人類文明作出的重大貢獻。據此分析俄羅斯帝國與拜占庭帝國的關系。提示 貢獻:拜占庭帝國編纂發展了羅馬法;傳承保留了古希臘羅馬文化;推動了中古歐洲的發展;促進了文化交流;為文藝復興提供了條件。關系:俄羅斯帝國繼承發展了拜占庭帝國的文化、政治傳統,并加以創新。歷史解釋——拜占庭文明對世界的影響政治 ①拜占庭帝國嚴密的社會組織、完善的政治制度(中央集權制度)對亞洲國家,特別是對阿拉伯帝國政治文明的進步具有重要影響②《羅馬民法大全》不僅是《拿破侖法典》的范本,而且也是現代資本主義國家制定法律的淵源經濟 拜占庭帝國商業活動的繁榮不僅推動了它本身的經濟文化發展和物質進步,而且促進了整個地中海乃至整個歐洲范圍內的商業復興文化 ①對基督教、希臘羅馬的古典文化傳統和西亞、北非等地的東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創造出了獨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產生過重大影響②保存了大量的希臘、羅馬古籍,為后來西歐的文藝復興提供了豐富的精神營養③對東歐文化的影響更為巨大。加速了斯拉夫民族國家的形成和發展,推動了以君士坦丁堡為中心的東正教世界的逐漸形成,奠定了近現代東歐文化區域的基本格局隨堂演練 熱考命題對接練什么31.[據中外歷史綱要下P15“學思之窗”改編]西歐封建社會封君封臣制度的建立需要履行一套特定的儀式。9世紀封臣的效忠誓詞如下:“我……效忠我的主人,愛其所愛,仇其所仇。主人凡踐履協約,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賜我以應得,則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必將以他的意志為準則,絕無違背。”據此可知,封君封臣( )A.相互依存 B.地位平等 C.關系和睦 D.利益趨同【練 教材改編題】解析 由“主人凡踐履協約,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賜我以應得,則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必將以他的意志為準則,絕無違背”可知,封君與封臣之間互有權利和義務,而且會有相應的契約,所以二者之間的關系是相互依存,故選A項。答案 A2.[據中外歷史綱要下P17“歷史縱橫”改編]13世紀《大憲章》簽署之后,英國議會成為國王與封建主、教士、市民階層等合作統治國家的平臺。14世紀末,議會逐漸發展為獨立議事、廣泛參與司法、審議財政等的重要機構。1689年《權利法案》規定:議會選舉自由、言論自由,決定國家的賦稅等。材料反映了英國議會( )A.確立“王在法下”傳統 B.促進民族意識形成C.成為行政事務決策機關 D.議會主權逐步確立解析 材料指出英國議會自《大憲章》簽署至“光榮革命”時間內權力的不斷擴大,體現了議會政治主權逐步確立的特點,D項正確;“王在法下”的傳統確立于13世紀《大憲章》,與材料演變的內容不符,排除A項;英國民族意識和民族國家的形成與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等密切相關,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B項;近代英國議會是英國最高權力機關和立法機關,內閣掌握行政權,由議會產生,對議會負責,受議會監督,C項與議會職能不符,排除。故選D項。答案 D3.[據中外歷史綱要下P17“教材知識”改編]在繪畫作品《中古西歐的“三種人”》(如圖)中,左邊的僧侶是祈禱的人,他們關心人的靈魂;中間的騎士是為國王和封建主作戰的人;右邊的農民是勞作的人。而手工業者、商人處于序列之外。這主要反映當時西歐( )A.社會結構等級化特征 B.人文主義精神的復興C.莊園制阻礙城市發展 D.分裂割據局面的出現解析 據材料“左邊的僧侶是祈禱的人,他們關心人的靈魂;中間的騎士是為國王和封建主作戰的人;右邊的農民是勞作的人。而手工業者、商人處于序列之外”,可以看出中世紀西歐,存在僧侶、騎士、農民和手工業者等,等級化特征明顯,A項正確。答案 A4.[據中外歷史綱要下P21“學習拓展”改編]中古時期,法國北部瓦朗西安城市民和約規定:凡搶劫瓦朗西安市民的商品或其他物品者(包括騎士在內),不管該物品是否為動產……均需按照前述規定進行賠償……如果瓦朗西安市民在其他城鎮的集市上受到當地司法機關騷擾……則騷擾者被視為違犯和約,與在瓦朗西安城違犯和約一樣。市民和約的規定反映出該城市( )A.財產交易現象頻繁 B.注重保護市民權益C.封君封臣等級嚴格 D.契約觀念十分盛行解析 據材料“凡搶劫瓦朗西安市民的商品或其他物品者……均需按照前述規定進行賠償……如果瓦朗西安市民在其他城鎮的集市上受到當地司法機關騷擾……則騷擾者被視為違犯和約”可知,市民的財產安全以及人身安全受到其所在城市的保護,說明該城市注重保護市民權益,故選B項。答案 B5.[據中外歷史綱要下P18“史料閱讀”改編]查士丁尼所著《法理概要》明確提出:市民法是適用于本民族特有的法律,萬民法則是世界上所有民族都同樣尊重的法律。由此可見,羅馬法律( )A.適應著羅馬政權統治的需要B.極力維護羅馬人自身權利C.成為溝通東西方文化的橋梁D.為后世立法提供重要借鑒解析 根據材料“市民法是適用于本民族特有的法律,萬民法則是世界上所有民族都同樣尊重的法律”,可知羅馬法律隨著羅馬帝國的發展不斷擴大適用范圍,以便適應社會治理的需要,故選A項;“萬民法則是世界上所有民族都同樣尊重的法律”說明萬民法的適用范圍已經擴大到所有的自由民,而不僅僅包括羅馬本邦人,排除B項;羅馬法律主要適用于羅馬帝國,東方國家有自身獨立的法律體系,排除C項;材料主要強調羅馬法律不斷擴大了適用范圍,并未說明羅馬法律對后世法律制定的影響,排除D項。答案 A1.(2022·山東高考,10)如圖所列為12世紀前期法蘭西卡佩王朝路易六世在位期間的若干舉措。這些舉措旨在( )【練 高考真題】○面對當時方興未艾的城市自治運動,支持城市公社。○改組御前會議,吸收若干忠于國王的市民、教士和中小封建主參加。○當阿基坦公爵去世時,讓兒子娶公爵的女繼承人為妻,借此控制阿基坦的領土。A.推動城市崛起 B.加強國王權力C.建立民族國家 D.發展莊園經濟解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2世紀法蘭西國王支持城市自治運動、改組御前會議、聯姻等措施都是為了打擊封建割據勢力,加強王權,故B項正確;推動城市崛起是這些措施帶來的客觀作用,不是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排除A項;材料中法蘭西國王的措施針對的主要對象不是外部羅馬教廷,所以建立民族國家不是這些措施的主要目的,排除C項;莊園經濟的發展不利于加強王權,發展莊園經濟不是材料中舉措的主要目的,排除D項。答案 B2.(2024·山東高考,11)13世紀以前,西歐的行會具有明顯的開放性,學徒、幫工不論家庭出身,只要合乎資格就可以成為行會成員;13世紀以后,掌握著資本和生產的富人階層控制了行會,出身貧寒的學徒、幫工面臨著更高的入會門檻,行會成員逐漸成為世襲身份。這反映出( )A.技術革新速度加快 B.市場競爭日益加劇C.城市管理體制逐步完善 D.王權對城市的控制加強解析 根據材料內容可知,13世紀以前,西歐的行會具有開放性,普通人只要合乎資格就能成為其成員;13世紀之后,富人階層控制了行會,入會門檻提高。這是因為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市場競爭日益加劇,普通人無法在競爭中勝出,掌握著資本和生產的富人階層便逐漸控制了行會,B項正確;這一時期并沒有明顯的技術革新,排除A項;材料主要體現了行會準入門檻提高,與“城市管理體制”關聯不大,排除C項;中世紀晚期,西歐城市多追求自治,王權并未加強對城市的控制,排除D項。答案 B3.(2024·湖南高考,12)自6世紀末開始,以斯拉夫人為主體的北方族群大批涌入拜占庭帝國。為使新移民與原住民族和平共處,拜占庭皇帝不得不在新頒布的法律中吸收前者的某些習慣法。據此可知( )A.斯拉夫人促進了大陸法系的形成B.北方族群文化逐漸占據主流地位C.習慣法逐步成為羅馬法的主要部分D.拜占庭帝國的立法文化具有包容性解析 據材料可知,拜占庭的統治者充分考慮到北方族群大批涌入帝國這一現實情況,在新頒布的法律中吸收了北方族群的習慣法,這說明拜占庭帝國的立法具有包容性,故選D項。大陸法系是以羅馬法為基礎、以《法國民法典》為代表的世界性法律體系,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A項;材料中沒有北方族群文化與其他文化的對比,也沒有習慣法與其他法律的對比,無法得出“主流地位”或“主要部分”,排除B、C兩項。答案 D課時精練一、選擇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2024·湖北襄陽模擬)1280年在佃戶的反抗逼迫下,西歐某處莊園法庭指控處罰一封建領主:領主開墾了一塊赤楊林地稱之為伯利·芬,并且在那兒本屬于村民的土地上隔離出一塊地方,僅供領主使用,本來村民在那里可以在任何時間進行公共放牧的。上述材料說明西歐( )A.莊園內部矛盾惡化 B.貫徹奉行權利精神C.醞釀早期民主理念 D.領主合法權利受限解析 據材料“佃戶……莊園法庭……封建領主”可知,封建領主隨意侵占村民公共放牧的場地,莊園法庭對此作出司法審判,處罰了封建領主,說明西歐重視權利精神,故選B項;西歐莊園內部的矛盾既有莊園主和農奴的矛盾也有莊園主和自由農民的矛盾,材料不能說明以上矛盾的惡化,排除A項;民主理念是相對于專制而言,西歐中世紀時期的佃農維護的是自身經濟利益而非反專制求民主,排除C項;據材料“僅供……村民……公共放牧的”可知,領主損害了村民的合法權利,領主的合法權利受限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答案 B2.(2025·八省聯考陜西卷,13)811年,法蘭克王國查理大帝立下遺囑,將財富分為3份。其中的兩份即刻分給21座都主教城,由當地的都主教、主教共同處置;剩下一份待他身故后再分給上述都主教城、他的后人、窮人和宮廷仆役。可見,在當時的法蘭克王國( )A.封君封臣制導致權力分散 B.神職人員的等級制度得到鞏固C.教會具備抗衡君主的實力 D.世俗王權需要宗教神權的支持解析 查理大帝在遺囑中把大部分財富分給了都主教城,讓都主教和主教共同處置,這表明世俗王權對宗教神權的重視和依賴,世俗王權需要借助宗教神權來鞏固統治、穩定社會秩序等,故D項正確;材料主要體現的是查理大帝對財富的分配,未涉及封君封臣制以及權力分散的問題,故A項錯誤;材料中沒有關于神職人員等級制度的描述,無法得出這一制度得到鞏固的結論,故B項錯誤;僅從查理大帝的遺囑分配情況,不能看出教會具備抗衡君主的實力,故C項錯誤。答案 D3.(2025·天津紅橋區模擬)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指出:“手工業是西歐中世紀城市的基礎,大部分居民是手工業主,這說明城市不是奴隸主的政治中心。封建主的政治中心又在農村。”作者意在說明( )A.手工業與農業分離造就城市 B.城市可能孕育新的政治形態C.資本主義萌芽已在城市產生 D.西歐封建農奴制度已經解體解析 據材料“城市不是奴隸主的政治中心。封建主的政治中心又在農村”并結合基礎知識可知,中世紀西歐封建主統治中心在農村而不是城市,城市是手工業者的聚集地,中世紀城市的興起促進了社會和經濟制度的變革,有利于城市自治,從而推動了歐洲文明的發展,城市自治權的增強促使城市民主制度的形成,故選B項。答案 B4.(2024·山東濟南模擬)在中世紀的西歐,曾出現給予城市的種種“特許狀”,甚至出現把王權限制在法律之下,確立私有財產和人身自由不可被隨意侵犯原則的《大憲章》以及承載民族文化的教育機構等。這說明中世紀的西歐( )A.宗教神學無益于社會發展 B.社會孕育著轉型的力量C.封建主的權力已實現讓渡 D.王權已經形成集權體制答案 B解析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中古西歐可知,“特許狀”背后存在著城市自治、《大憲章》背后存在著限制王權、教會和城市創辦大學背后意味著文化發展,這都表明西歐在發展進步,社會在為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積聚力量,故選B項;“無益于”說法絕對化、不合史實,宗教對于社會救濟、社會治理也有一定的積極作用,排除A項;“權力已實現讓渡”不合史實,中世紀西歐的權力仍掌握在封建主手中,排除C項;“王權已經形成集權體制”不合題意,與材料“王權限制在法律之下”不符,排除D項。5.(2025·湖北宜昌調研)有學者指出,對自由農民來說,如果在戰亂時期成為農奴,倒不是壞事;當維京人和其他武裝侵略者襲來之時,順從莊園制度就可以獲得領主的保護。在這種情況下,成為農奴甚至可以說是個更好的選擇。據此可以推知( )A.農奴比農民更加生活富足 B.莊園擁有自身的武裝力量C.莊園經營以自給自足為主 D.歐洲國家開始出現了分裂解析 據材料“當維京人和其他武裝侵略者襲來之時,順從莊園制度就可以獲得領主的保護”可知,因為莊園領主擁有武裝,所以能抵御侵略,使得農奴歸附于他們,故選B項。答案 B6.(2025·山東濟寧模擬)中世紀的西歐,不少城市傾向于組成聯盟或同盟,其中最主要的是波羅的海周邊貿易城市建立的漢薩同盟,旨在保護它們在歐洲東部和西北部的貿易。這些同盟的建立主要是基于( )A.各城市經濟具有一定的互補性B.聯合反對封建貴族的壓迫C.王權無力為城市提供強力保護D.共同加強公共事務的管理解析 據材料“不少城市傾向于組成聯盟或同盟……旨在保護……貿易”并結合基礎知識可知,中世紀西歐王權分散軟弱,無力為城市提供強力保護,城市為保障自己的利益紛紛組成聯盟或同盟,故選C項;經濟互補是中世紀西歐城市建立聯盟的原因之一但并非主要原因,排除A項;西歐城市是為保護貿易而結盟,而非反對封建貴族壓迫,排除B項;材料僅涉及城市聯盟的經濟目的而非行政目的,排除D項。答案 C7.(2024·河北衡水模擬)按照西歐的封建原則,每個自由人(封君)都可以召集他的封臣組成一個法庭,以處理封臣間的糾葛,處分違法者并收取罰金。具有封土的貴族都有莊園法庭之司法權,這在西歐是普遍的狀況。其中,大部分是保護封建主利益的,只有一小部分案件涉及有人違反全村利益,不遵守公共規則。這表明,當時西歐封建國家( )A.司法權力獨立于行政權力之外 B.具備了民族國家的特征C.封君封臣之間權力與義務模糊 D.權力分散且主權較弱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及材料“每個自由人(封君)都可以召集他的封臣組成一個法庭”,可知當時貴族具有一定的司法權,這表明當時西歐封建國家權力分散且王權較弱,故選D項。答案 D8.(2024·陜西西安模擬)11世紀,英王威廉一世召開誓忠會,讓所有等級的領主宣誓效忠。“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封君統轄封臣的原則不復存在。這表明( )A.英國封建王權統治得到加強B.西歐社會實現了轉型C.王權與教權的沖突越發激烈D.西歐莊園制度的衰落解析 由材料“讓所有等級的領主宣誓效忠”“封君統轄封臣的原則不復存在”可知,11世紀,英王讓所有等級的領主到場行誓忠禮,宣誓效忠國王,形成“我的附庸的附庸也是我的附庸”的原則,說明威廉一世具有一國之君與封建宗主的雙重權威,任何人都須服從,這是中世紀后期英國王權得到加強的體現,故選A項;11世紀西歐社會并未轉型,排除B項;材料中并未提及教會和教權,無法得出王權與教權的矛盾,排除C項;僅從材料無法看出西歐莊園制度的衰落,排除D項。答案 A9.(2025·廣東深圳模擬)1309年,由法王腓力四世支持而就任教皇的克雷芒五世離開羅馬,駐進法國邊境小城阿維尼翁,此后70年間,有六任教皇皆駐該地。六位教皇都是法國人,樞機主教團中法國人亦占大多數。由此可見,此時西歐( )A.教皇權威完全喪失 B.國王權力加強C.宗教改革運動興起 D.民族國家形成解析 由材料“駐進法國邊境小城”“六位教皇都是法國人”可知,材料所述歷史事件是阿維尼翁之囚,教皇勢力受到極大的沖擊,說明中世紀歐洲王權加強,對教權形成壓制,故選B項;“完全喪失”表述過于絕對,排除A項;1517年的《九十五條論綱》是宗教改革開始的標志,與材料時間信息不符,排除C項;16世紀歐洲民族國家逐漸形成,與材料時間信息不符,排除D項。答案 B10.(2025·廣東廣州模擬)1265年,英國召開議會,議會代表除教俗貴族和每郡兩名騎士外,各個自由市也派兩名市民參加。到1295年,騎士和市民出席議會得到普遍認可。這( )A.調整了英國的封君封臣關系B.促使英國建立了君主立憲制C.加強了基督教對西歐的控制D.有利于英國城市獲得自治權解析 據材料“市民出席議會得到普遍認可”并結合所學可知,市民出席議會增加了市民在國家事務中的參與程度,為城市爭取更多權利,進一步推動了各城市的自治,故選D項;據所學可知,封君封臣是國王或皇帝將土地分給貴族,貴族又分給家臣的制度,與市民無關,排除A項;據所學可知,1688年光榮革命后英國逐漸建立君主立憲制,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材料主旨是英國議會席位的設置,與基督教無關,排除C項。答案 D11.(2025·八省聯考四川卷,12)13世紀開始,在意大利城市,公證人階層興起。他們為商人和金融從業者書寫商業合同、匯票、期票、信用證,以及與保險、利潤和損失有關的詳細法律條款,并將其登記入冊。這直接說明當時意大利( )A.公證人階層貴族化 B.商業訴訟的激增C.經濟高度依賴信貸 D.商業貿易規范化解析 13世紀開始,意大利城市的公證人階層興起,他們為商人和金融從業者書寫各種商業文件并登記入冊,說明當時意大利商業貿易在操作上更加規范,有了專門的人員和流程來處理相關事務,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公證人階層貴族化,排除A項;僅憑公證人書寫商業文件等行為不能直接說明商業訴訟的激增,排除B項;材料主旨是商業貿易規范化,而非經濟高度依賴信貸,排除C項。答案 D12.(2025·湖南長沙高三聯考)11世紀前,西歐莊園大領主要求自己的封臣每年服40天的軍役。其后大領主更愿意選擇收取封臣一定數量的貨幣,即征收軍役免除稅,以便自行雇傭所需的軍隊。這一轉變主要是因為( )A.西歐工商業經濟的進步 B.雇傭軍便于受領主控制C.領主莊園生產效率提高 D.封君封臣體制趨向解體解析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西歐工商業經濟的進步促進了貨幣經濟的發展,使得封臣可以通過支付貨幣來履行其封建義務,而無需親自服軍役。同時,貨幣經濟的發展也為大領主提供了更多的財政資源,使他們能夠自行雇傭軍隊,有利于軍權的加強,故選A項;B項是次要原因,排除;生產效率的提高主要影響莊園的農業產出和經濟效益,而不直接影響封建義務的形式,排除C項;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封君封臣體制趨向解體,排除D項。答案 A13.(2025·福建寧德模擬)11世紀以后,西歐各地紛紛建立大學。1500年,全歐洲已有65所大學,大學學習和研究科目已不限于神學,還有法學、醫學、文藝等。大學及其學習科目的增加,主要是( )A.滿足新興市民階層的需求 B.深受啟蒙思想的影響C.反對教會至高無上的權威 D.加強封建王權的需要解析 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6世紀至11世紀,教會在教堂和修道院設教會學校,目的是培養神職人員,11世紀以后,隨著城市的廣泛興起和市民階層的形成,教會學校已不能滿足社會對文化教育的多層次需求,在城市的繁榮之下,“西歐各地紛紛建立大學”,大學學習內容大體分為神學、文藝、法學、醫學等,大學培養的各類人才,有的進入城市各類管理機構,有的從事城市工商業活動,有的從事城市間或地區間的貿易,適應了商品經濟發展,市民階層的需求,故選A項。答案 A14.(2025·河北邢襄聯盟高三大聯考)中世紀的經院哲學家托馬斯·阿奎那認為:“整個宇宙秩序是上帝按等級體系進行安排的。人分為僧侶、貴族、平民三等……杰出者治人,愚昧者治于人。如果有人想改變上帝的安排,去提高等級,那是犯罪的。”這一論述( )A.意在維護封建等級制度 B.折射出王權對教權的沖擊C.不利于社會秩序的穩定 D.侵害了教會和騎士的利益解析 據材料可知,托馬斯·阿奎那明確指出了人的等級劃分,并強調這種劃分是上帝的安排,不可改變。這明顯是在維護當時的封建等級制度,故選A項;托馬斯·阿奎那的論述主要是在維護封建等級制度,且強調教權的地位,未涉及王權與教權之間的關系,排除B項;托馬斯·阿奎那的論述是維護封建等級制度,有利于社會秩序的穩定,排除C項;托馬斯·阿奎那強調教權的地位,有利于維護教會的利益,排除D項。答案 A15.(2025·江西南昌模擬)4世紀中期—10世紀中期,拜占庭帝國的錢幣一直保持著匯率穩定的良好狀態,且通行于歐洲市場。然而至14世紀,威尼斯和熱那亞這兩個意大利共和國的金幣最終取代了拜占庭金幣成為地中海貿易貨幣流通的新標準。這一變化( )A.引發了歐洲的價格革命 B.得益于文藝復興的開展C.加速了拜占庭帝國衰落 D.推動了東西方貿易發展解析 由材料“14世紀……取代了拜占庭金幣成為地中海貿易貨幣流通的新標準”可知,14世紀拜占庭金幣被后起的意大利商業城市金幣所取代,這加速了拜占庭帝國衰落,故選C項;價格革命主要是由于貴金屬的大量流入而引發的物價上漲,發生于新航路開辟以后,排除A項;意大利城市商業的繁榮推動了文藝復興,而非文藝復興推動意大利城市商業發展,排除B項;拜占庭帝國的衰落和意大利商業城市的興盛,對東西方貿易發展影響并不明顯,排除D項。答案 C16.(2025·湖南株洲模擬)公元863年,出生于拜占庭帝國的西里爾和他的兄弟美多德,為完成用斯拉夫語傳教的任務,用希臘字母為斯拉夫方言拼音,創造了一種為斯拉夫人所理解的文字——“西里爾文字”。據此可知( )A.拜占庭帝國繼承發展了古羅馬文化B.俄羅斯深受拜占庭帝國影響C.東正教為俄羅斯創造了本民族文字D.俄羅斯此時已接受了基督教解析 據材料“出生于拜占庭帝國的西里爾……‘西里爾文字’”及所學可知,斯拉夫人是俄羅斯的民族之一,其使用的文字“西里爾文字”由拜占庭人創造,體現了俄羅斯深受拜占庭帝國影響,故選B項;據材料“用希臘字母為斯拉夫方言拼音”可知,西里爾兄弟使用的是希臘字母,與古羅馬文化有區別,排除A項;據材料可知,是西里爾和美多德為俄羅斯創造了“西里爾文字”,并非東正教,排除C項;僅從材料無法看出俄羅斯已接受了基督教,排除D項。答案 B二、非選擇題:共2小題,共27分。17.(2025·陜西商洛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早在考古學上的埃利都·歐貝特文化時期(公元前4300—前3500年,軍事民主制時期)就已開始出現城市,這些城市始建于國家產生前,如烏魯克。及至“蘇美爾初史時期”(公元前3500—前2700年),伴隨著階級分化,城市成為結合周圍若干城鎮、農業地區而形成的國家的中心。在蘇美爾,這種以城市為主要基礎和單位的國家相繼產生了許多,如烏魯克、烏爾、烏瑪、基什、拉格什等數十個,史學界一般稱其為“蘇美爾城市國家”或“蘇美爾城邦”。蘇美爾城邦時期,軍事民主制的機構發展為國家的政治機構,即軍事首領演化為城邦首領,氏族長老會演化為貴族會議,氏族部落成員參加的民眾會議演化為公民男子戰士會議(也稱人民大會)。這三個機構的力量對比對城邦的政權組織形式具有決定性意義。——摘編自張志民、張淑君《試論“蘇美爾初史時期”城邦政體》材料二 自13世紀后半葉開始,意大利商人除了繼續擴展翻越阿爾卑斯山至法國和南德意志的陸上商路外,又不斷開發經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和英吉利海峽至英國和尼德蘭等地的海上商路。于是,水陸商路幾乎遍布了整個西歐地區,在多瑙河、萊茵河流域乃至西班牙和英格蘭各處,凡水陸交通要道口都出現了城市。……一些城市的發展得不到皇帝多少實際的支持,它們的獨立性顯得尤為突出——不僅是相對獨立于封建領主,也相對地獨立于國家權威,它們維護自治權的手段主要是組建城市聯盟,聯合抗拒封建割據狀態下不利于城市發展的各種勢力。——摘編自計秋楓《市民社會的雛形——中世紀歐洲城市與市民階層的歷史作用》(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古代西亞地區早期城市發展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一、二,指出13世紀后期西歐城市發展與西亞地區早期城市發展的不同之處,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一時期西歐城市發展的影響。(9分)答案 (1)起源早;逐漸成為國家中心,形成城邦國家;數量不斷增加;城市管理帶有原始民主制色彩。(答出三點即可)(2)不同之處:依托水陸商路興起(或以工商業為主導產業);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和自治權。影響:進一步推動了西歐工商業的發展;加強了西歐各地之間的聯系;為市民階層的崛起創造了前提;成為西歐近代地方自治的淵源。(答出三點即可)18.(2025·河北保定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現代西方思想家馬克斯·韋伯在其論著中談到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是由下列諸要素合力所造成的。——摘編自馬渭源《馬克斯·韋伯與中西傳統社會結構對比研究》結合西歐5—15世紀歷史,從圖示中選取兩種或兩種以上要素(也可補充其他要素),對上述觀點進行闡釋說明。(選取要素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12分)答案 角度一:特殊封建制中世紀西歐實行封君封臣制,領主和附庸之間以契約形式規定權力與義務封建制下的契約關系,對封建領主及國王的權力有嚴格的限制。領主隨意擴大權限和義務時,封臣可以在放棄產邑,中止其封臣身份,故領主不能專斷并強加于封臣義務,即權力受契約約束,這種權力制約及社會契約性因素,為近代民主制度準備了土壤和先決條件。角度二:西方多元化社會結構中世紀西歐王權和教權長期并立,形成王權與教權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雙方權力互為消長,雙方從保護自己的利益角度,采取法庭斗爭,貨幣贖買,甚至戰爭威脅等手段,彼此達成妥協,建立新的權力義務關系,這對近代西方政治斗爭產生重大影響。隨著封建經濟發展工商業逐漸復興和繁榮,城市興起,通過談判、贖買、武裝斗爭等手段獲得一定程度的自治,以相對民主的方式制定政策,市民階層擁有個人自由、司法自由。財產控制處置權孕育了現代商業、現代公民觀念與制度、現代法律制度,有利于資本主義發展。市民反對封建割據和領主特權,支持國家統一和王權強化,利于王權的強化與國王的統一事業,推動了議會和民主進程的發展。角度三:特殊的社會精神氣質中世紀基督教會控制著西歐社會的精神生活,同時存在日耳曼文化、希臘羅馬文化等多元文化并存現象。11世紀城市發展,大學興起,世俗文化和世俗教育繁榮,打破教會對文化教育的壟斷。自由、平等、民主及權利意識覺醒,追求自我價值、實現人性解放等思想觀念得以張揚,為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作了準備。本節內容結束Thanks!本節內容結束INNOVATIVEDESIGN訓練25 中古時期的歐洲(分值:75分)一、選擇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1.(2024·湖北襄陽模擬)1280年在佃戶的反抗逼迫下,西歐某處莊園法庭指控處罰一封建領主:領主開墾了一塊赤楊林地稱之為伯利·芬,并且在那兒本屬于村民的土地上隔離出一塊地方,僅供領主使用,本來村民在那里可以在任何時間進行公共放牧的。上述材料說明西歐 ( )A.莊園內部矛盾惡化 B.貫徹奉行權利精神C.醞釀早期民主理念 D.領主合法權利受限2.(2025·八省聯考陜西卷,13)811年,法蘭克王國查理大帝立下遺囑,將財富分為3份。其中的兩份即刻分給21座都主教城,由當地的都主教、主教共同處置;剩下一份待他身故后再分給上述都主教城、他的后人、窮人和宮廷仆役。可見,在當時的法蘭克王國 ( )A.封君封臣制導致權力分散 B.神職人員的等級制度得到鞏固C.教會具備抗衡君主的實力 D.世俗王權需要宗教神權的支持3.(2025·天津紅橋區模擬)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指出:“手工業是西歐中世紀城市的基礎,大部分居民是手工業主,這說明城市不是奴隸主的政治中心。封建主的政治中心又在農村。”作者意在說明 ( )A.手工業與農業分離造就城市 B.城市可能孕育新的政治形態C.資本主義萌芽已在城市產生 D.西歐封建農奴制度已經解體4.(2024·山東濟南模擬)在中世紀的西歐,曾出現給予城市的種種“特許狀”,甚至出現把王權限制在法律之下,確立私有財產和人身自由不可被隨意侵犯原則的《大憲章》以及承載民族文化的教育機構等。這說明中世紀的西歐 ( )A.宗教神學無益于社會發展 B.社會孕育著轉型的力量C.封建主的權力已實現讓渡 D.王權已經形成集權體制5.(2025·湖北宜昌調研)有學者指出,對自由農民來說,如果在戰亂時期成為農奴,倒不是壞事;當維京人和其他武裝侵略者襲來之時,順從莊園制度就可以獲得領主的保護。在這種情況下,成為農奴甚至可以說是個更好的選擇。據此可以推知 ( )A.農奴比農民更加生活富足 B.莊園擁有自身的武裝力量C.莊園經營以自給自足為主 D.歐洲國家開始出現了分裂6.(2025·山東濟寧模擬)中世紀的西歐,不少城市傾向于組成聯盟或同盟,其中最主要的是波羅的海周邊貿易城市建立的漢薩同盟,旨在保護它們在歐洲東部和西北部的貿易。這些同盟的建立主要是基于 ( )A.各城市經濟具有一定的互補性 B.聯合反對封建貴族的壓迫C.王權無力為城市提供強力保護 D.共同加強公共事務的管理7.(2024·河北衡水模擬)按照西歐的封建原則,每個自由人(封君)都可以召集他的封臣組成一個法庭,以處理封臣間的糾葛,處分違法者并收取罰金。具有封土的貴族都有莊園法庭之司法權,這在西歐是普遍的狀況。其中,大部分是保護封建主利益的,只有一小部分案件涉及有人違反全村利益,不遵守公共規則。這表明,當時西歐封建國家 ( )A.司法權力獨立于行政權力之外 B.具備了民族國家的特征C.封君封臣之間權力與義務模糊 D.權力分散且主權較弱8.(2024·陜西西安模擬)11世紀,英王威廉一世召開誓忠會,讓所有等級的領主宣誓效忠。“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封君統轄封臣的原則不復存在。這表明 ( )A.英國封建王權統治得到加強 B.西歐社會實現了轉型C.王權與教權的沖突越發激烈 D.西歐莊園制度的衰落9.(2025·廣東深圳模擬)1309年,由法王腓力四世支持而就任教皇的克雷芒五世離開羅馬,駐進法國邊境小城阿維尼翁,此后70年間,有六任教皇皆駐該地。六位教皇都是法國人,樞機主教團中法國人亦占大多數。由此可見,此時西歐 ( )A.教皇權威完全喪失 B.國王權力加強C.宗教改革運動興起 D.民族國家形成10.(2025·廣東廣州模擬)1265年,英國召開議會,議會代表除教俗貴族和每郡兩名騎士外,各個自由市也派兩名市民參加。到1295年,騎士和市民出席議會得到普遍認可。這 ( )A.調整了英國的封君封臣關系 B.促使英國建立了君主立憲制C.加強了基督教對西歐的控制 D.有利于英國城市獲得自治權11.(2025·八省聯考四川卷,12)13世紀開始,在意大利城市,公證人階層興起。他們為商人和金融從業者書寫商業合同、匯票、期票、信用證,以及與保險、利潤和損失有關的詳細法律條款,并將其登記入冊。這直接說明當時意大利( )A.公證人階層貴族化 B.商業訴訟的激增C.經濟高度依賴信貸 D.商業貿易規范化12.(2025·湖南長沙高三聯考)11世紀前,西歐莊園大領主要求自己的封臣每年服40天的軍役。其后大領主更愿意選擇收取封臣一定數量的貨幣,即征收軍役免除稅,以便自行雇傭所需的軍隊。這一轉變主要是因為 ( )A.西歐工商業經濟的進步 B.雇傭軍便于受領主控制C.領主莊園生產效率提高 D.封君封臣體制趨向解體13.(2025·福建寧德模擬)11世紀以后,西歐各地紛紛建立大學。1500年,全歐洲已有65所大學,大學學習和研究科目已不限于神學,還有法學、醫學、文藝等。大學及其學習科目的增加,主要是 ( )A.滿足新興市民階層的需求 B.深受啟蒙思想的影響C.反對教會至高無上的權威 D.加強封建王權的需要14.(2025·河北邢襄聯盟高三大聯考)中世紀的經院哲學家托馬斯·阿奎那認為:“整個宇宙秩序是上帝按等級體系進行安排的。人分為僧侶、貴族、平民三等……杰出者治人,愚昧者治于人。如果有人想改變上帝的安排,去提高等級,那是犯罪的。”這一論述 ( )A.意在維護封建等級制度 B.折射出王權對教權的沖擊C.不利于社會秩序的穩定 D.侵害了教會和騎士的利益15.(2025·江西南昌模擬)4世紀中期—10世紀中期,拜占庭帝國的錢幣一直保持著匯率穩定的良好狀態,且通行于歐洲市場。然而至14世紀,威尼斯和熱那亞這兩個意大利共和國的金幣最終取代了拜占庭金幣成為地中海貿易貨幣流通的新標準。這一變化 ( )A.引發了歐洲的價格革命 B.得益于文藝復興的開展C.加速了拜占庭帝國衰落 D.推動了東西方貿易發展16.(2025·湖南株洲模擬)公元863年,出生于拜占庭帝國的西里爾和他的兄弟美多德,為完成用斯拉夫語傳教的任務,用希臘字母為斯拉夫方言拼音,創造了一種為斯拉夫人所理解的文字——“西里爾文字”。據此可知 ( )A.拜占庭帝國繼承發展了古羅馬文化 B.俄羅斯深受拜占庭帝國影響C.東正教為俄羅斯創造了本民族文字 D.俄羅斯此時已接受了基督教二、非選擇題:共2小題,共27分。17.(2025·陜西商洛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早在考古學上的埃利都·歐貝特文化時期(公元前4300—前3500年,軍事民主制時期)就已開始出現城市,這些城市始建于國家產生前,如烏魯克。及至“蘇美爾初史時期”(公元前3500—前2700年),伴隨著階級分化,城市成為結合周圍若干城鎮、農業地區而形成的國家的中心。在蘇美爾,這種以城市為主要基礎和單位的國家相繼產生了許多,如烏魯克、烏爾、烏瑪、基什、拉格什等數十個,史學界一般稱其為“蘇美爾城市國家”或“蘇美爾城邦”。蘇美爾城邦時期,軍事民主制的機構發展為國家的政治機構,即軍事首領演化為城邦首領,氏族長老會演化為貴族會議,氏族部落成員參加的民眾會議演化為公民男子戰士會議(也稱人民大會)。這三個機構的力量對比對城邦的政權組織形式具有決定性意義。——摘編自張志民、張淑君《試論“蘇美爾初史時期”城邦政體》材料二 自13世紀后半葉開始,意大利商人除了繼續擴展翻越阿爾卑斯山至法國和南德意志的陸上商路外,又不斷開發經地中海、直布羅陀海峽和英吉利海峽至英國和尼德蘭等地的海上商路。于是,水陸商路幾乎遍布了整個西歐地區,在多瑙河、萊茵河流域乃至西班牙和英格蘭各處,凡水陸交通要道口都出現了城市。……一些城市的發展得不到皇帝多少實際的支持,它們的獨立性顯得尤為突出——不僅是相對獨立于封建領主,也相對地獨立于國家權威,它們維護自治權的手段主要是組建城市聯盟,聯合抗拒封建割據狀態下不利于城市發展的各種勢力。——摘編自計秋楓《市民社會的雛形——中世紀歐洲城市與市民階層的歷史作用》(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古代西亞地區早期城市發展的特點。(6分)(2)根據材料一、二,指出13世紀后期西歐城市發展與西亞地區早期城市發展的不同之處,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這一時期西歐城市發展的影響。(9分)18.(2025·河北保定模擬)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現代西方思想家馬克斯·韋伯在其論著中談到近代西方資本主義是由下列諸要素合力所造成的。——摘編自馬渭源《馬克斯·韋伯與中西傳統社會結構對比研究》結合西歐5—15世紀歷史,從圖示中選取兩種或兩種以上要素(也可補充其他要素),對上述觀點進行闡釋說明。(選取要素明確,史論結合,邏輯清晰。)(12分)訓練25 中古時期的歐洲1.B [據材料“佃戶……莊園法庭……封建領主”可知,封建領主隨意侵占村民公共放牧的場地,莊園法庭對此作出司法審判,處罰了封建領主,說明西歐重視權利精神,故選B項。]2.D [查理大帝在遺囑中把大部分財富分給了都主教城,讓都主教和主教共同處置,這表明世俗王權對宗教神權的重視和依賴,世俗王權需要借助宗教神權來鞏固統治、穩定社會秩序等,故D項正確;材料主要體現的是查理大帝對財富的分配,未涉及封君封臣制以及權力分散的問題,故A項錯誤;材料中沒有關于神職人員等級制度的描述,無法得出這一制度得到鞏固的結論,故B項錯誤;僅從查理大帝的遺囑分配情況,不能看出教會具備抗衡君主的實力,故C項錯誤。]3.B [據材料“城市不是奴隸主的政治中心。封建主的政治中心又在農村”并結合基礎知識可知,中世紀西歐封建主統治中心在農村而不是城市,城市是手工業者的聚集地,中世紀城市的興起促進了社會和經濟制度的變革,有利于城市自治,從而推動了歐洲文明的發展,城市自治權的增強促使城市民主制度的形成,故選B項。]4.B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中古西歐可知,“特許狀”背后存在著城市自治、《大憲章》背后存在著限制王權、教會和城市創辦大學背后意味著文化發展,這都表明西歐在發展進步,社會在為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積聚力量,故選B項。]5.B [據材料“當維京人和其他武裝侵略者襲來之時,順從莊園制度就可以獲得領主的保護”可知,因為莊園領主擁有武裝,所以能抵御侵略,使得農奴歸附于他們,故選B項。]6.C [據材料“不少城市傾向于組成聯盟或同盟……旨在保護……貿易”并結合基礎知識可知,中世紀西歐王權分散軟弱,無力為城市提供強力保護,城市為保障自己的利益紛紛組成聯盟或同盟,故選C項;經濟互補是中世紀西歐城市建立聯盟的原因之一但并非主要原因,排除A項;西歐城市是為保護貿易而結盟,而非反對封建貴族壓迫,排除B項;材料僅涉及城市聯盟的經濟目的而非行政目的,排除D項。]7.D [結合所學知識及材料“每個自由人(封君)都可以召集他的封臣組成一個法庭”,可知當時貴族具有一定的司法權,這表明當時西歐封建國家權力分散且王權較弱,故選D項。]8.A [由材料“讓所有等級的領主宣誓效忠”“封君統轄封臣的原則不復存在”可知,11世紀,英王讓所有等級的領主到場行誓忠禮,宣誓效忠國王,形成“我的附庸的附庸也是我的附庸”的原則,說明威廉一世具有一國之君與封建宗主的雙重權威,任何人都須服從,這是中世紀后期英國王權得到加強的體現,故選A項;11世紀西歐社會并未轉型,排除B項;材料中并未提及教會和教權,無法得出王權與教權的矛盾,排除C項;僅從材料無法看出西歐莊園制度的衰落,排除D項。]9.B [由材料“駐進法國邊境小城”“六位教皇都是法國人”可知,材料所述歷史事件是阿維尼翁之囚,教皇勢力受到極大的沖擊,說明中世紀歐洲王權加強,對教權形成壓制,故選B項;“完全喪失”表述過于絕對,排除A項;1517年的《九十五條論綱》是宗教改革開始的標志,與材料時間信息不符,排除C項;16世紀歐洲民族國家逐漸形成,與材料時間信息不符,排除D項。]10.D [據材料“市民出席議會得到普遍認可”并結合所學可知,市民出席議會增加了市民在國家事務中的參與程度,為城市爭取更多權利,進一步推動了各城市的自治,故選D項;據所學可知,封君封臣是國王或皇帝將土地分給貴族,貴族又分給家臣的制度,與市民無關,排除A項;據所學可知,1688年光榮革命后英國逐漸建立君主立憲制,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B項;材料主旨是英國議會席位的設置,與基督教無關,排除C項。]11.D [13世紀開始,意大利城市的公證人階層興起,他們為商人和金融從業者書寫各種商業文件并登記入冊,說明當時意大利商業貿易在操作上更加規范,有了專門的人員和流程來處理相關事務,D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公證人階層貴族化,排除A項;僅憑公證人書寫商業文件等行為不能直接說明商業訴訟的激增,排除B項;材料主旨是商業貿易規范化,而非經濟高度依賴信貸,排除C項。]12.A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西歐工商業經濟的進步促進了貨幣經濟的發展,使得封臣可以通過支付貨幣來履行其封建義務,而無需親自服軍役。同時,貨幣經濟的發展也為大領主提供了更多的財政資源,使他們能夠自行雇傭軍隊,有利于軍權的加強,故選A項;B項是次要原因,排除;生產效率的提高主要影響莊園的農業產出和經濟效益,而不直接影響封建義務的形式,排除C項;商品經濟的發展使封君封臣體制趨向解體,排除D項。]13.A [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6世紀至11世紀,教會在教堂和修道院設教會學校,目的是培養神職人員,11世紀以后,隨著城市的廣泛興起和市民階層的形成,教會學校已不能滿足社會對文化教育的多層次需求,在城市的繁榮之下,“西歐各地紛紛建立大學”,大學學習內容大體分為神學、文藝、法學、醫學等,大學培養的各類人才,有的進入城市各類管理機構,有的從事城市工商業活動,有的從事城市間或地區間的貿易,適應了商品經濟發展,市民階層的需求,故選A項。]14.A [據材料可知,托馬斯·阿奎那明確指出了人的等級劃分,并強調這種劃分是上帝的安排,不可改變。這明顯是在維護當時的封建等級制度,故選A項;托馬斯·阿奎那的論述主要是在維護封建等級制度,且強調教權的地位,未涉及王權與教權之間的關系,排除B項;托馬斯·阿奎那的論述是維護封建等級制度,有利于社會秩序的穩定,排除C項;托馬斯·阿奎那強調教權的地位,有利于維護教會的利益,排除D項。]15.C [由材料“14世紀……取代了拜占庭金幣成為地中海貿易貨幣流通的新標準”可知,14世紀拜占庭金幣被后起的意大利商業城市金幣所取代,這加速了拜占庭帝國衰落,故選C項;價格革命主要是由于貴金屬的大量流入而引發的物價上漲,發生于新航路開辟以后,排除A項;意大利城市商業的繁榮推動了文藝復興,而非文藝復興推動意大利城市商業發展,排除B項;拜占庭帝國的衰落和意大利商業城市的興盛,對東西方貿易發展影響并不明顯,排除D項。]16.B [據材料“出生于拜占庭帝國的西里爾……‘西里爾文字’”及所學可知,斯拉夫人是俄羅斯的民族之一,其使用的文字“西里爾文字”由拜占庭人創造,體現了俄羅斯深受拜占庭帝國影響,故選B項;據材料“用希臘字母為斯拉夫方言拼音”可知,西里爾兄弟使用的是希臘字母,與古羅馬文化有區別,排除A項;據材料可知,是西里爾和美多德為俄羅斯創造了“西里爾文字”,并非東正教,排除C項;僅從材料無法看出俄羅斯已接受了基督教,排除D項。]17.(1)起源早;逐漸成為國家中心,形成城邦國家;數量不斷增加;城市管理帶有原始民主制色彩。(答出三點即可)(2)不同之處:依托水陸商路興起(或以工商業為主導產業);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和自治權。影響:進一步推動了西歐工商業的發展;加強了西歐各地之間的聯系;為市民階層的崛起創造了前提;成為西歐近代地方自治的淵源。(答出三點即可)18.角度一:特殊封建制中世紀西歐實行封君封臣制,領主和附庸之間以契約形式規定權力與義務封建制下的契約關系,對封建領主及國王的權力有嚴格的限制。領主隨意擴大權限和義務時,封臣可以在放棄產邑,中止其封臣身份,故領主不能專斷并強加于封臣義務,即權力受契約約束,這種權力制約及社會契約性因素,為近代民主制度準備了土壤和先決條件。角度二:西方多元化社會結構中世紀西歐王權和教權長期并立,形成王權與教權并立的二元政治格局,雙方權力互為消長,雙方從保護自己的利益角度,采取法庭斗爭,貨幣贖買,甚至戰爭威脅等手段,彼此達成妥協,建立新的權力義務關系,這對近代西方政治斗爭產生重大影響。隨著封建經濟發展工商業逐漸復興和繁榮,城市興起,通過談判、贖買、武裝斗爭等手段獲得一定程度的自治,以相對民主的方式制定政策,市民階層擁有個人自由、司法自由。財產控制處置權孕育了現代商業、現代公民觀念與制度、現代法律制度,有利于資本主義發展。市民反對封建割據和領主特權,支持國家統一和王權強化,利于王權的強化與國王的統一事業,推動了議會和民主進程的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第25講 中古時期的歐洲.docx 第25講 中古時期的歐洲.pptx 訓練25 中古時期的歐洲.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