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十單元 第30講 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課件 學案 練習,共3份)2026屆高中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十單元 第30講 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課件 學案 練習,共3份)2026屆高中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

資源簡介

第30講 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
課程標準 重要考點
1.了解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發展以及所引起的生產關系的深刻變化 2.理解工業革命對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及對人類社會生活的深遠影響 1.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條件、成就、特點、影響 2.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條件、成就、特點、影響
知識點一 工業革命的背景和進程
1.背景
(1)可能性
政治前提 英國“      ”后,國內政局穩定,政府積極鼓勵經濟發展
經濟基礎 ①內部:英國農業資本主義發展迅速,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充裕的農產品、     和國內市場 ②外部:英國通過      ,促進了資本原始積累,獲得了大量廉價的原材料和廣闊的海外市場
科技基礎 ①英國的手工工場發展水平較高,工人的生產技術日益純熟 ②英國是當時歐洲的科學技術中心之一,很多科學家熱心于生產技術的改進
(2)必要性:隨著          和需求的增長,手工生產的產品已不能滿足需要,提高生產力成為當務之急。
2.進程
(1)第一次工業革命
①進程
領域 時間 發明 影響
棉紡織業 18世紀30 年代開始       、水力紡紗機、騾機、水力織布機 棉紡織業基本實現了     
管理模式 1771年      開辦了第一家水力紡紗廠 成為近代工廠的開端。采用機器生產的工廠逐漸取代了     
動力革新 1785年 經過進一步改進的      開始在棉紡織工廠使用 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標志,也是生產技術史上的一次飛躍
交通工具 19世紀初 汽船、火車先后問世 人類進入“     ”
②結果:19世紀中期,英國的機器制造業實現了    。
③擴展:從18世紀后期到19世紀中期,工業革命從英國逐漸擴展到      和北美,從大西洋兩岸逐步深入內陸。
(2)第二次工業革命
背景 19世紀中后期,社會相對穩定,經濟發展,自然科學取得突破性成果
表現 ①電力:電力技術的廣泛開發和應用,人類進入“     ” ②動力:    的創制和應用,具有深遠影響 ③化工:化學工業的興起,      獲得發展 ④傳統產業:舊產業部門通過新技術改造煥發活力
特點 ①      與生產緊密結合 ②幾乎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同時發生 ③      最為突出 ④各國工業革命的進程各具特色
讀思學用
1.必背——重要結論
①18世紀中期,英國具備了工業革命的條件。
②18世紀60年代,以珍妮紡紗機為開端,機器生產開始替代手工勞動,標志著工業革命的開始。
③兩次工業革命使蒸汽時代和電氣時代相繼到來。
2.必知——易錯易混
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是工業革命的重要成果,而非工業革命開始的標志,其開始的標志則是珍妮紡紗機的發明和使用。工業革命完成的標志不是大機器生產取代工場手工業,而是機器制造業實現了機械化。
3.必考——核心概念
工業革命:又稱產業革命或技術革命,是資本主義由工場手工業階段到大機器生產階段的一個飛躍,它既是生產領域的一場大變革(機器生產取代手工勞動),也是社會關系方面的一場革命,是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
4.必練——教材邊角
①“大約從15世紀開始,在英國等西歐國家,新興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強行圈占公有土地和農民份地,將其變為私有的大農場或大牧場,形成了所謂的‘圈地運動’。”(摘自教材P59“歷史縱橫”)“圈地運動”與資本主義發展有何關系
試答                                     
                                        
②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寫道:“市場總是在擴大,需求總是在增加。甚至工場手工業也不再能滿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機器引起了工業生產的革命。”(摘自教材P59“史料閱讀”)這說明工業革命發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試答                                     
                                        
③《劍橋歐洲經濟史》中說:“科學盈利的真正神秘性在工業中的成長孕育已經達到了這樣一種程度,以至于企業都開始資助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摘自教材P61“學思之窗”)這體現了第二次工業革命有什么特點
試答                                     
                                        
知識點二 工業革命的影響
1.積極影響
生產力 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給實現了    的各國帶來了空前的經濟繁榮
組織管理 ①發生重大變革,建立了          ②生產進一步集中,出現了     
階級結構 ①工業資產階級和        逐漸成為社會的兩大階級:工業資產階級通過改革,進一步鞏固了統治地位;工人階級迅速崛起 ②中間階層的力量也開始發展
社會生活 以    為中心形成了很多城市,它們在國家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世界聯系 極大地改變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各地的聯系日益緊密
2.消極影響
(1)導致了        加劇、工人居住條件惡劣、環境污染嚴重、疾病與犯罪等一系列社會問題。
(2)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繼續向世界各地大肆擴張。
讀思學用
1.必背——重要結論
①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面貌,深刻影響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
②工業革命改變了世界,推動了歷史發展,使世界越來越緊密地連成一體。
2.必練——教材邊角
①閱讀“英國就業人口結構的變化”圖(見教材P62):這兩張餅狀圖反映了什么現象 這反映了工業革命有什么影響
試答                                     
                                        
②根據狄更斯《艱難時世》對19世紀中期英國一個工業市鎮的描述。(見教材P62“歷史縱橫”)指出19世紀中后期英國城市有哪些社會現象。
試答                                     
                                        
主題一 文明引擎——兩次工業革命的開展和成就[3年6考]
考點 三年考情創新示例 2026高考命題預測
工業革命的條件 2024·新課標卷:以工場的分工切入,考查生產方式變革的條件 (1)熱考主題:工業革命的進程、特點 (2)角度預測: ①創設情景,考查工業革命進程的特點 ②以社會現象為載體,考查工業革命的成就
工業革命的進程 2024·湖南卷:以縫紉機獲得專利為視角,考查工業革命的成就
2022·浙江卷:以電影作品《火車到站》為視角,考查工業革命的成就
工業革命的特點 2023·河北卷:以商品流動的差異切入,考查兩國工業化進程的特點
2023·遼寧卷:以法國納稅人職業分布為視角,考查法國工業化的特點
視角1 名家說史——英國工業革命的條件
史料 (英國擁有)很大的,不斷擴展的市場。……英國還擁有更多的,可作工業革命的資金用的流動資本,源源流入英國的商業利潤比流入其他任何國家的都多……由于行會較早瓦解,由于對傳統的條塊農田的圈占,英國獲得了充裕的流動勞動力……貧窮的農民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當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則,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思考 根據史料,指出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發生的原因。
試答                                     
                                        
視角2 史料證史——工業革命的特點
史料 這個時期(19世紀后半期)逐步出現了技術進步的制度化。更多的先進工業企業不再滿足于接受技術創新并利用它們,而是通過精心的有計劃的試驗來追尋這種技術創新……科學盈利的真正神秘性在工業中的成長孕育已經達到了這樣一種程度,以至于企業都開始資助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
——[英]哈巴庫克、[英]波斯坦主編,王春法等譯
《劍橋歐洲經濟史》第6卷
思考 根據史料,指出企業技術創新的主要方式。結合所學,簡述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
試答                                     
                                        
1.唯物史觀——英國首先發生工業革命的條件
(1)政治前提:資產階級統治在英國的確立,為英國資本主義發展奠定了基礎。
(2)市場:海外殖民擴張為其提供廣闊的海外市場,圈地運動等為其提供廣闊的國內市場。
(3)勞動力:圈地運動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廉價的自由勞動力。
(4)資本:殖民貿易、殖民掠奪以及圈地運動等為英國帶來巨額財富。
(5)技術:工場手工業日益興旺,英國科學技術的發展,促使生產技術進一步發展。
2.歷史解釋——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
(1)技術來源:科學技術和生產緊密結合,使科學技術成為生產力發展的直接動力。
(2)范圍:第二次工業革命一開始就呈現出多元化局面,幾乎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同時發生,處于領先地位的是美國和德國。
(3)時間:在一些后起的國家兩次工業革命同時進行,能充分利用其成果,加快經濟的發展。
(4)重要部門:側重于重工業、電力工業和能源工業領域。
主題二 狂飆時代——工業革命的影響[3年7考]
考點 三年考情創新示例 2026高考命題預測
城市化 2024·浙江卷:以倫敦地鐵修建為視角,考查工業革命對城市化的影響 (1)熱考主題:工業革命的影響 (2)角度預測: ①創設新情境,考查工業革命帶來的生產力的發展以及引起的生產關系的變化 ②以生活現象為切口,考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以及對人類社會生活的影響
社會生活 2023·海南卷:以歐洲男裝為視角,考查工業革命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社會結構 2022·重慶卷:考查工業革命對普魯士社會結構的影響
階級關系 2022·廣東卷:以生產方式為視角,考查工業革命對階級關系的影響
世界格局 2024·甘肅卷:以居民生活為視角,考查工業革命對世界格局的影響
視角1 圖文證史——工業革命對英國城市化的影響
史料 
思考 根據史料,指出英國經濟的發展趨勢,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造成這一發展趨勢的原因。
試答                                     
                                        
視角2 史料證史——工業革命對社會的影響
史料一 工業文明時代是一個“機器時代”。機器幾乎滲透到社會的一切領域……社會面貌變化之大,可謂天翻地覆,令人眼花繚亂。……當然,工業文明實現的不僅僅是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自然環境的變化,它還帶來人類在民族、國家、社會關系以及精神和思想領域的全方位巨變。
——摘編自王斯德主編《世界通史》
史料二 1904年在美國圣路易斯舉辦的世博會……博覽會主題展館有:電氣館……愛迪生曾親自到展館檢查;機械館,供應世博會的能源,是實業家流連忘返的地方;運輸館,汽車堂皇出入……這次世博會不僅反映了社會生活的變化,也體現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對全球人類共同體面貌的影響,極大地促進了世界經濟整體化的趨勢。
——摘自《中學歷史教學參考》
思考 (1)根據史料一及所學知識,從生活方式和自然環境變化的角度簡述工業革命的影響。
試答                                     
                                        
(2)根據史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從生產關系和全球化兩方面分析說明第二次工業革命是如何影響“全球人類共同體面貌”的。
試答                                     
                                        
唯物史觀——認識工業化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1)積極影響
①工業城市興起,加速城市化的進程。
②促進農業生產的現代化,縮小城鄉差距。
③帶動社會生活方式的變化,競爭激烈,生活節奏加快,時間觀念增強。
④家庭規模縮小,生活內容豐富。
⑤教育普及,勞動者的文化素質提高。
⑥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生活質量提高。
(2)消極影響
①社會發展使貧富分化的差距加大。
②資源的過度開發,導致環境污染等問題。
③城市發展帶來犯罪等新的社會問題。
【練·教材改編題】
1.[據中外歷史綱要下P59“史料閱讀”改編]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說:“市場總在擴大,需求總是在增加。甚至工場手工業也不再能滿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機器引起了工業生產的革命。”由此可知,馬克思認為(  )
A.市場需求擴大直接引發了工業革命
B.工場手工業生產形式已完全過時
C.蒸汽和機器是工業革命的重要基礎
D.世界市場基本形成催生工業革命
2.[據中外歷史綱要下P59“歷史縱橫”改編]圈地運動使英國大批農民被迫出賣土地,或遠走他鄉,或到處流浪,陷于極端悲慘的境地。但這一運動對工業革命卻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主要在于圈地運動(  )
A.是英國工業革命的開端
B.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
C.使英國資本主義關系深入農村
D.極大地促進了養羊業的發展
3.[據中外歷史綱要下P61“學思之窗”改編]這個時期(19世紀后半期)逐步出現了技術進步的制度化。更多的先進的工業企業不再滿足于接受技術創新并利用它們,而是通過精心的有計劃的試驗來追尋這種技術創新……企業都開始資助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這一現象主要說明(  )
A.工業革命迅速擴展各國 B.資本主義制度發展
C.科技與生產的結合緊密 D.國際競爭日益加劇
4.[據中外歷史綱要下P62“歷史縱橫”改編]1854年,英國作家狄更斯《艱難時世》中描寫英國的一座工業城鎮:到處都是機器和高聳的煙囪,上面冒著長長的黑煙;運河被染得又黑又臭……大街小巷都一個樣,里面住的人也差不多,他們在同一個時間上班下班,做同樣的工作。對他們來說,今天和昨天、明天沒有不同,今年和去年也一樣。這表明(  )
A.工人生活整體上沒有改善
B.社會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
C.城市化帶來新的社會問題
D.工業革命中人們沒有人生追求
5.[據中外歷史綱要下P63“問題探究”改編]馬克思在《不列顛在印度的統治》中指出:“不列顛入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織機,毀掉了它的手紡車……不列顛的蒸汽機和科學在印度斯坦全境徹底摧毀了農業和制造業的結合。”材料可用來說明(  )
A.工業文明已經成為世界潮流
B.印度已走上獨立的工業化道路
C.英國殖民擴張阻礙印度發展
D.英國幫助印度擺脫了封建統治
【練·高考真題】
1.(2024·湖南高考,14)1830年,一位法國人發明的縫紉機獲得專利。盡管這種縫紉機是用木頭制作的,運轉緩慢而又笨拙,但其很快被應用于軍用制服生產。這表明當時(  )
A.制服生產實現了科學化管理
B.機器發明推動了標準化生產
C.機器生產全面取代了手工勞動
D.科學理論與技術創新緊密結合
2.(2024·安徽高考,15)20世紀初,德意志制造同盟成立。該同盟通過與藝術家、設計師及制造企業間的合作,探索出德國制造的獨特工藝技巧,在短時間內實現了提升德國工業品質量的目標,增加了德國工業在海外的擴張實力。這說明,當時(  )
A.歐洲工業制造流行德國工藝
B.德國的文化創新助力工業發展
C.德國國際地位依賴工業設計
D.歐洲強權博弈以文化競爭為主
3.(2024·甘肅高考,15)20世紀初的英國倫敦居民,可能身著英制襯衫,戴著瑞士手表,端著中國茶杯,喝著印度紅茶,打電話訂購美洲煙草。倫敦居民之所以能享有如此豐富的物質生活,原因是(  )
A.倫敦工業制造業高度發達
B.英國社會福利制度很完善
C.英國流行奢靡的消費觀念
D.倫敦是全球重要貿易中心
第30講 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
【整合教材 夯實必備知識】
知識點一 1.(1)光榮革命 自由勞動力 殖民擴張 (2)國內外市場的擴大 2.(1)①珍妮紡紗機 機械化生產 阿克萊特 手工工場 瓦特蒸汽機 蒸汽時代 ②機械化 ③歐洲大陸 (2)電氣時代 內燃機 石油化工業 科學技術 美國與德國
必練——教材邊角
①圈地運動是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之一,客觀上促進了資本主義發展。
②工場手工業無法滿足不斷擴大的市場需求。
③科學技術與生產緊密結合。
知識點二 1.工業化 資本主義大工廠制度 壟斷組織 工業無產階級 工廠 2.(1)社會貧富分化
必練——教材邊角
①圖片反映了工業革命后從事工業的人口增加。反映了工業革命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變化,推動了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
②環境污染;城市化快速發展。
【命題探究 提升關鍵能力】
[主題一]
視角1 市場的不斷擴大;流動資本的增加;農業資本主義發展為工業革命的開展提供了自由勞動力。
視角2 方式:注重科學試驗;資助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
特點:科學技術與生產緊密結合;以重工業部門為主體;幾乎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同時發生(同時在歐美諸國展開)。
[主題二]
視角1 趨勢:英國城市人口比重增加,農村人口比重相對減少,城市化進程加快。
原因:英國圈地運動的進行;工業革命的開展;政府政策的推動。
視角2 (1)生活方式:工業化城市興起;人們的生活有所改善;人們的文化素養得到提高;女性受教育的機會增多。
自然環境變化:環境污染嚴重。
(2)生產關系:生產和資本日益集中,進入壟斷資本主義時代;全球化: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基本形成。
【隨堂演練 熱考命題對接】
[練·教材改編題]
1.C [“工場手工業也不再能滿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機器引起了工業生產的革命”,由此可知,馬克思認為蒸汽和機器是工業革命的重要基礎,C項正確;由材料可知,市場需求擴大間接引發了工業革命,排除A項;馬克思沒有強調工場手工業生產形式已完全過時,排除B項;工業革命催生了世界市場基本形成,排除D項。]
2.B [工業革命需要具備的條件主要包括勞動力、資金、市場等。圈地運動迫使很多農民離開自己的土地,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故選B項。珍妮紡紗機的發明是英國工業革命的開端,排除A項;題干強調的是圈地運動與工業革命的關系,C、D兩項不是主要原因。]
3.C [據材料“通過精心的有計劃的試驗來追尋這種技術創新……企業都開始資助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中以科技創新帶動生產發展,說明科技與生產緊密結合,故選C項;A項屬于工業革命的發展特點,但是材料強調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重視技術創新,排除;材料主旨為工業革命,并非資本主義制度,排除B項;材料考查的是現象,D項屬于影響,排除。]
4.C [依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工業革命的影響相關內容可知,工業革命帶來環境污染、貧富差距拉大、工人階級的生活仍舊非常貧困等社會問題,A、B兩項過于片面,排除;城市化帶來新的社會問題的表述更加全面,故C項正確;材料中展現的是工業革命的影響,并未體現工業革命中人們沒有人生追求,并且D項敘述過于片面,以偏概全,故錯誤。]
5.A [根據材料“不列顛入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織機,毀掉了它的手紡車”“不列顛的蒸汽機和科學在印度斯坦全境徹底摧毀了農業和制造業的結合”及所學可知,題干突出了工業文明對印度的影響,英國先進的生產技術推動了印度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說明工業文明已經成為世界潮流,A項正確。]
[練·高考真題]
1.B [軍用制服的標準基本上是統一的。材料“縫紉機……被應用于軍用制服生產”表明當時縫紉機的發明推動了軍用制服標準化生產,故選B項。材料反映的是生產方式而非管理方式,排除A項;材料僅列舉了縫紉機被應用于軍用制服生產這一事例,不能說明機器生產“全面”取代了手工勞動,排除C項;材料中沒有涉及科學理論對縫紉機發明和應用的影響,排除D項。]
2.B [據材料可知,德意志制造同盟通過與藝術家、設計師和制造企業的合作,探索出獨特工藝技巧,提升了德國工業品的質量,增強了德國工業在海外的競爭力,說明德國文化創新助力工業發展,故選B項。]
3.D [材料主要講述20世紀初的英國倫敦居民可以消費英國自己制造以及來自世界各國的商品。根據所學可知,20世紀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畢,亞非拉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被迫加入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英國憑借廣闊的殖民地和相繼開展兩次工業革命,國力大增,倫敦因而成為全球的重要貿易中心,故D項正確。](共85張PPT)
第十單元 工業革命與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和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
INNOVATIVE
DESIGN
【構建·通史時序】
【提煉·線索特征】
(1)政治上:英、美資產階級代議制完善,俄、德、法、日、意等國家建立資產階級代議制,資本主義制度在全世界范圍內確立統治地位。社會主義運動開始蓬勃發展,1871年爆發的巴黎公社革命成為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偉大嘗試。
(2)經濟上:18世紀中期開始的工業革命,將人類帶入“蒸汽時代”,工廠制度確立,生產力發展,生活方式發生重大變化,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大大擴展;第二次工業革命將人類帶入“電氣時代”,資本主義進入帝國主義階段,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工業文明向縱深方向發展。
(3)文化上:19世紀中期,自由主義理念盛行;馬克思主義誕生,社會主義理論由空想到科學。科學技術成為推動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主要動力。
(4)殖民體系與民族獨立運動:新航路開辟后,拉丁美洲在18世紀晚期完全淪為殖民地;工業革命后,西方列強加緊了對亞洲、非洲的侵略,20世紀初,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西方列強的侵略促使亞非拉人民的覺醒,拉丁美洲人民首先掀起民族解放運動的浪潮,古老的亞洲開始覺醒,非洲人民英勇反抗列強的侵略。

30

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
課程標準 重要考點
1.了解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發展以及所引起的生產關系的深刻變化 2.理解工業革命對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及對人類社會生活的深遠影響 1.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條件、成就、特點、影響
2.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條件、成就、特點、影響
整合教材 夯實必備知識
命題探究 提升關鍵能力
隨堂演練 熱考命題對接
課時精練


整合教材 夯實必備知識
學什么
1
知識點一 工業革命的背景和進程
1.背景
(1)可能性
政治前提 英國“__________”后,國內政局穩定,政府積極鼓勵經濟發展
經濟基礎 ①內部:英國農業資本主義發展迅速,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充裕的農產品、____________和國內市場
②外部:英國通過__________,促進了資本原始積累,獲得了大量廉價的原材料和廣闊的海外市場
科技基礎 ①英國的手工工場發展水平較高,工人的生產技術日益純熟
②英國是當時歐洲的科學技術中心之一,很多科學家熱心于生產技術的改進
光榮革命
自由勞動力
殖民擴張
(2)必要性:隨著__________________和需求的增長,手工生產的產品已不能滿足需要,提高生產力成為當務之急。
國內外市場的擴大
2.進程
(1)第一次工業革命
①進程
領域 時間 發明 影響
棉紡織業 18世紀30年代開始 ____________、水力紡紗機、騾機、水力織布機 棉紡織業基本實現了____________
管理模式 1771年 __________開辦了第一家水力紡紗廠 成為近代工廠的開端。采用機器生產的工廠逐漸取代了__________
珍妮紡紗機
機械化生產
阿克萊特
手工工場
領域 時間 發明 影響
動力革新 1785年 經過進一步改進的____________開始在棉紡織工廠使用 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主要標志,也是生產技術史上的一次飛躍
交通工具 19世紀初 汽船、火車先后問世 人類進入“__________”
瓦特蒸汽機
蒸汽時代
②結果:19世紀中期,英國的機器制造業實現了________。
③擴展:從18世紀后期到19世紀中期,工業革命從英國逐漸擴展到__________和北美,從大西洋兩岸逐步深入內陸。
機械化
歐洲大陸
(2)第二次工業革命
背景 19世紀中后期,社會相對穩定,經濟發展,自然科學取得突破性成果
表現 ①電力:電力技術的廣泛開發和應用,人類進入“__________”
②動力:________的創制和應用,具有深遠影響
③化工:化學工業的興起,____________獲得發展
④傳統產業:舊產業部門通過新技術改造煥發活力
特點 ①__________與生產緊密結合
②幾乎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同時發生
③____________最為突出
④各國工業革命的進程各具特色
電氣時代
內燃機
石油化工業
科學技術
美國與德國
必背——重要結論
①18世紀中期,英國具備了工業革命的條件。
②18世紀60年代,以珍妮紡紗機為開端,機器生產開始替代手工勞動,標志著工業革命的開始。
③兩次工業革命使蒸汽時代和電氣時代相繼到來。
讀思學用
必知——易錯易混
蒸汽機的發明和應用,是工業革命的重要成果,而非工業革命開始的標志,其開始的標志則是珍妮紡紗機的發明和使用。工業革命完成的標志不是大機器生產取代工場手工業,而是機器制造業實現了機械化。
必考——核心概念
工業革命:又稱產業革命或技術革命,是資本主義由工場手工業階段到大機器生產階段的一個飛躍,它既是生產領域的一場大變革(機器生產取代手工勞動),也是社會關系方面的一場革命,是資本主義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
必練——教材邊角
①“大約從15世紀開始,在英國等西歐國家,新興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強行圈占公有土地和農民份地,將其變為私有的大農場或大牧場,形成了所謂的‘圈地運動’。”(摘自教材P59“歷史縱橫”)“圈地運動”與資本主義發展有何關系?
提示 圈地運動是英國資本原始積累的重要手段之一,客觀上促進了資本主義發展。
②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寫道:“市場總是在擴大,需求總是在增加。甚至工場手工業也不再能滿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機器引起了工業生產的革命。”(摘自教材P59“史料閱讀”)這說明工業革命發生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提示 工場手工業無法滿足不斷擴大的市場需求。
③《劍橋歐洲經濟史》中說:“科學盈利的真正神秘性在工業中的成長孕育已經達到了這樣一種程度,以至于企業都開始資助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摘自教材P61“學思之窗”)這體現了第二次工業革命有什么特點?
提示 科學技術與生產緊密結合。
知識點二 工業革命的影響
1.積極影響
生產力 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給實現了________的各國帶來了空前的經濟繁榮
組織管理 ①發生重大變革,建立了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生產進一步集中,出現了__________
階級結構 ①工業資產階級和______________逐漸成為社會的兩大階級:工業資產階級通過改革,進一步鞏固了統治地位;工人階級迅速崛起
②中間階層的力量也開始發展
社會生活 以______為中心形成了很多城市,它們在國家社會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世界聯系 極大地改變了世界的面貌,使世界各地的聯系日益緊密
工業化
資本主義大工廠制度
壟斷組織
工業無產階級
工廠
2.消極影響
(1)導致了______________加劇、工人居住條件惡劣、環境污染嚴重、疾病與犯罪等一系列社會問題。
(2)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繼續向世界各地大肆擴張。
社會貧富分化
必背——重要結論
①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社會面貌,深刻影響了世界歷史的發展進程。
②工業革命改變了世界,推動了歷史發展,使世界越來越緊密地連成一體。
讀思學用
必練——教材邊角
①閱讀“英國就業人口結構的變化”圖(見教材P62):這兩張餅狀圖反映了什么現象?這反映了工業革命有什么影響?
提示 圖片反映了工業革命后從事工業的人口增加。反映了工業革命促進了產業結構的變化,推動了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
②根據狄更斯《艱難時世》對19世紀中期英國一個工業市鎮的描述。(見教材P62“歷史縱橫”)指出19世紀中后期英國城市有哪些社會現象。
提示 環境污染;城市化快速發展。
命題探究 提升關鍵能力
考什么
2
主題一 文明引擎——兩次工業革命的開展和成就[3年6考]
主題二 狂飆時代——工業革命的影響[3年7考]
主題一 文明引擎——兩次工業革命的開展和成就[3年6考]
考點 三年考情創新示例 2026高考命題預測
工業革命的條件 2024·新課標卷:以工場的分工切入,考查生產方式變革的條件 (1)熱考主題:工業革命的進程、特點
(2)角度預測:
①創設情景,考查工業革命進程的特點
②以社會現象為載體,考查工業革命的成就
工業革命的進程 2024·湖南卷:以縫紉機獲得專利為視角,考查工業革命的成就 2022·浙江卷:以電影作品《火車到站》為視角,考查工業革命的成就 工業革命的特點 2023·河北卷:以商品流動的差異切入,考查兩國工業化進程的特點 2023·遼寧卷:以法國納稅人職業分布為視角,考查法國工業化的特點 視角
名家說史——英國工業革命的條件
史料 (英國擁有)很大的,不斷擴展的市場。……英國還擁有更多的,可作工業革命的資金用的流動資本,源源流入英國的商業利潤比流入其他任何國家的都多……由于行會較早瓦解,由于對傳統的條塊農田的圈占,英國獲得了充裕的流動勞動力……貧窮的農民失去了自己的部分甚至全部的土地,被迫當租地人或打散工的人,否則,就不得不去城里找工作。
——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思考 根據史料,指出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發生的原因。
提示 市場的不斷擴大;流動資本的增加;農業資本主義發展為工業革命的開展提供了自由勞動力。
視角
史料證史——工業革命的特點
史料 這個時期(19世紀后半期)逐步出現了技術進步的制度化。更多的先進工業企業不再滿足于接受技術創新并利用它們,而是通過精心的有計劃的試驗來追尋這種技術創新……科學盈利的真正神秘性在工業中的成長孕育已經達到了這樣一種程度,以至于企業都開始資助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
——[英]哈巴庫克、[英]波斯坦主編,王春法等譯
《劍橋歐洲經濟史》第6卷
思考 根據史料,指出企業技術創新的主要方式。結合所學,簡述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
提示 方式:注重科學試驗;資助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
特點:科學技術與生產緊密結合;以重工業部門為主體;幾乎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同時發生(同時在歐美諸國展開)。
1.唯物史觀——英國首先發生工業革命的條件
(1)政治前提:資產階級統治在英國的確立,為英國資本主義發展奠定了基礎。
(2)市場:海外殖民擴張為其提供廣闊的海外市場,圈地運動等為其提供廣闊的國內市場。
(3)勞動力:圈地運動為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廉價的自由勞動力。
(4)資本:殖民貿易、殖民掠奪以及圈地運動等為英國帶來巨額財富。
(5)技術:工場手工業日益興旺,英國科學技術的發展,促使生產技術進一步發展。
2.歷史解釋——第二次工業革命的特點
(1)技術來源:科學技術和生產緊密結合,使科學技術成為生產力發展的直接動力。
(2)范圍:第二次工業革命一開始就呈現出多元化局面,幾乎在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同時發生,處于領先地位的是美國和德國。
(3)時間:在一些后起的國家兩次工業革命同時進行,能充分利用其成果,加快經濟的發展。
(4)重要部門:側重于重工業、電力工業和能源工業領域。
主題二 狂飆時代——工業革命的影響[3年7考]
考點 三年考情創新示例 2026高考命題預測
城市化 2024·浙江卷:以倫敦地鐵修建為視角,考查工業革命對城市化的影響 (1)熱考主題:工業革命的影響
(2)角度預測:
①創設新情境,考查工業革命帶來的生產力的發展以及引起的生產關系的變化
②以生活現象為切口,考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以及對人類社會生活的影響
社會生活 2023·海南卷:以歐洲男裝為視角,考查工業革命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社會結構 2022·重慶卷:考查工業革命對普魯士社會結構的影響 階級關系 2022·廣東卷:以生產方式為視角,考查工業革命對階級關系的影響 世界格局 2024·甘肅卷:以居民生活為視角,考查工業革命對世界格局的影響 視角
圖文證史——工業革命對英國城市化的影響
史料 
思考 根據史料,指出英國經濟的發展趨勢,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造成這一發展趨勢的原因。
提示 趨勢:英國城市人口比重增加,農村人口比重相對減少,城市化進程加快。
原因:英國圈地運動的進行;工業革命的開展;政府政策的推動。
視角
史料證史——工業革命對社會的影響
史料一 工業文明時代是一個“機器時代”。機器幾乎滲透到社會的一切領域……社會面貌變化之大,可謂天翻地覆,令人眼花繚亂。……當然,工業文明實現的不僅僅是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自然環境的變化,它還帶來人類在民族、國家、社會關系以及精神和思想領域的全方位巨變。
——摘編自王斯德主編《世界通史》
史料二 1904年在美國圣路易斯舉辦的世博會……博覽會主題展館有:電氣館……愛迪生曾親自到展館檢查;機械館,供應世博會的能源,是實業家流連忘返的地方;運輸館,汽車堂皇出入……這次世博會不僅反映了社會生活的變化,也體現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對全球人類共同體面貌的影響,極大地促進了世界經濟整體化的趨勢。
——摘自《中學歷史教學參考》
思考 (1)根據史料一及所學知識,從生活方式和自然環境變化的角度簡述工業革命的影響。
提示 生活方式:工業化城市興起;人們的生活有所改善;人們的文化素養得到提高;女性受教育的機會增多。
自然環境變化:環境污染嚴重。
(2)根據史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從生產關系和全球化兩方面分析說明第二次工業革命是如何影響“全球人類共同體面貌”的。
提示 生產關系:生產和資本日益集中,進入壟斷資本主義時代;全球化: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基本形成。
唯物史觀——認識工業化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1)積極影響
①工業城市興起,加速城市化的進程。
②促進農業生產的現代化,縮小城鄉差距。
③帶動社會生活方式的變化,競爭激烈,生活節奏加快,時間觀念增強。
④家庭規模縮小,生活內容豐富。
⑤教育普及,勞動者的文化素質提高。
⑥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生活質量提高。
(2)消極影響
①社會發展使貧富分化的差距加大。
②資源的過度開發,導致環境污染等問題。
③城市發展帶來犯罪等新的社會問題。
隨堂演練 熱考命題對接
練什么
3
1.[據中外歷史綱要下P59“史料閱讀”改編]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說:“市場總在擴大,需求總是在增加。甚至工場手工業也不再能滿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機器引起了工業生產的革命。”由此可知,馬克思認為(  )
A.市場需求擴大直接引發了工業革命
B.工場手工業生產形式已完全過時
C.蒸汽和機器是工業革命的重要基礎
D.世界市場基本形成催生工業革命
【練 教材改編題】
解析 “工場手工業也不再能滿足需要了。于是,蒸汽和機器引起了工業生產的革命”,由此可知,馬克思認為蒸汽和機器是工業革命的重要基礎,C項正確;由材料可知,市場需求擴大間接引發了工業革命,排除A項;馬克思沒有強調工場手工業生產形式已完全過時,排除B項;工業革命催生了世界市場基本形成,排除D項。
答案 C
2.[據中外歷史綱要下P59“歷史縱橫”改編]圈地運動使英國大批農民被迫出賣土地,或遠走他鄉,或到處流浪,陷于極端悲慘的境地。但這一運動對工業革命卻具有極其重大的意義。主要在于圈地運動(  )
A.是英國工業革命的開端 B.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
C.使英國資本主義關系深入農村 D.極大地促進了養羊業的發展
解析 工業革命需要具備的條件主要包括勞動力、資金、市場等。圈地運動迫使很多農民離開自己的土地,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故選B項。珍妮紡紗機的發明是英國工業革命的開端,排除A項;題干強調的是圈地運動與工業革命的關系,C、D兩項不是主要原因。
答案 B
3.[據中外歷史綱要下P61“學思之窗”改編]這個時期(19世紀后半期)逐步出現了技術進步的制度化。更多的先進的工業企業不再滿足于接受技術創新并利用它們,而是通過精心的有計劃的試驗來追尋這種技術創新……企業都開始資助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這一現象主要說明(  )
A.工業革命迅速擴展各國 B.資本主義制度發展
C.科技與生產的結合緊密 D.國際競爭日益加劇
解析 據材料“通過精心的有計劃的試驗來追尋這種技術創新……企業都開始資助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可知,第二次工業革命中以科技創新帶動生產發展,說明科技與生產緊密結合,故選C項;A項屬于工業革命的發展特點,但是材料強調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重視技術創新,排除;材料主旨為工業革命,并非資本主義制度,排除B項;材料考查的是現象,D項屬于影響,排除。
答案 C
4.[據中外歷史綱要下P62“歷史縱橫”改編]1854年,英國作家狄更斯《艱難時世》中描寫英國的一座工業城鎮:到處都是機器和高聳的煙囪,上面冒著長長的黑煙;運河被染得又黑又臭……大街小巷都一個樣,里面住的人也差不多,他們在同一個時間上班下班,做同樣的工作。對他們來說,今天和昨天、明天沒有不同,今年和去年也一樣。這表明(  )
A.工人生活整體上沒有改善 B.社會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
C.城市化帶來新的社會問題 D.工業革命中人們沒有人生追求
解析 依據材料信息并結合所學工業革命的影響相關內容可知,工業革命帶來環境污染、貧富差距拉大、工人階級的生活仍舊非常貧困等社會問題,A、B兩項過于片面,排除;城市化帶來新的社會問題的表述更加全面,故C項正確;材料中展現的是工業革命的影響,并未體現工業革命中人們沒有人生追求,并且D項敘述過于片面,以偏概全,故錯誤。
答案 C
5.[據中外歷史綱要下P63“問題探究”改編]馬克思在《不列顛在印度的統治》中指出:“不列顛入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織機,毀掉了它的手紡車……不列顛的蒸汽機和科學在印度斯坦全境徹底摧毀了農業和制造業的結合。”材料可用來說明(  )
A.工業文明已經成為世界潮流
B.印度已走上獨立的工業化道路
C.英國殖民擴張阻礙印度發展
D.英國幫助印度擺脫了封建統治
解析 根據材料“不列顛入侵者打碎了印度的手織機,毀掉了它的手紡車”“不列顛的蒸汽機和科學在印度斯坦全境徹底摧毀了農業和制造業的結合”及所學可知,題干突出了工業文明對印度的影響,英國先進的生產技術推動了印度的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說明工業文明已經成為世界潮流,A項正確。
答案 A
1.(2024·湖南高考,14)1830年,一位法國人發明的縫紉機獲得專利。盡管這種縫紉機是用木頭制作的,運轉緩慢而又笨拙,但其很快被應用于軍用制服生產。這表明當時(  )
A.制服生產實現了科學化管理 B.機器發明推動了標準化生產
C.機器生產全面取代了手工勞動 D.科學理論與技術創新緊密結合
解析 軍用制服的標準基本上是統一的。材料“縫紉機……被應用于軍用制服生產”表明當時縫紉機的發明推動了軍用制服標準化生產,故選B項。材料反映的是生產方式而非管理方式,排除A項;材料僅列舉了縫紉機被應用于軍用制服生產這一事例,不能說明機器生產“全面”取代了手工勞動,排除C項;材料中沒有涉及科學理論對縫紉機發明和應用的影響,排除D項。
答案 B
【練 高考真題】
2.(2024·安徽高考,15)20世紀初,德意志制造同盟成立。該同盟通過與藝術家、設計師及制造企業間的合作,探索出德國制造的獨特工藝技巧,在短時間內實現了提升德國工業品質量的目標,增加了德國工業在海外的擴張實力。這說明,當時(  )
A.歐洲工業制造流行德國工藝
B.德國的文化創新助力工業發展
C.德國國際地位依賴工業設計
D.歐洲強權博弈以文化競爭為主
解析 據材料可知,德意志制造同盟通過與藝術家、設計師和制造企業的合作,探索出獨特工藝技巧,提升了德國工業品的質量,增強了德國工業在海外的競爭力,說明德國文化創新助力工業發展,故選B項。德國工業品質量提高、工業在海外擴張,并不能說明歐洲流行德國工藝,排除A項;工業設計提升德國工業品的質量,增強了德國工業的海外競爭力,有利于提高德國國際地位,但“依賴”說法夸大,排除C項;材料并未提及歐洲強權博弈的其他競爭方式,無法得出“以文化競爭為主”的結論,排除D項。
答案 B
3.(2024·甘肅高考,15)20世紀初的英國倫敦居民,可能身著英制襯衫,戴著瑞士手表,端著中國茶杯,喝著印度紅茶,打電話訂購美洲煙草。倫敦居民之所以能享有如此豐富的物質生活,原因是(  )
A.倫敦工業制造業高度發達 B.英國社會福利制度很完善
C.英國流行奢靡的消費觀念 D.倫敦是全球重要貿易中心
解析 材料主要講述20世紀初的英國倫敦居民可以消費英國自己制造以及來自世界各國的商品。根據所學可知,20世紀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畢,亞非拉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被迫加入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英國憑借廣闊的殖民地和相繼開展兩次工業革命,國力大增,倫敦因而成為全球的重要貿易中心,故D項正確。英國的工業制成品主要用于出口,而材料主要講述倫敦居民可以消費來自世界各國的商品,排除A項;材料并未體現英國社會福利制度,排除B項;倫敦居民可以消費來自世界各國的商品,并不能代表英國當時流行奢靡的消費觀念,排除C項。
答案 D
課時精練
一、選擇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
1.(2025·河北邯鄲高三測試)從17至18世紀中期,英國的專利發明項目增長近8倍,以至于當時有人評論說:“幾乎每一個制造商都有自己的新發明,幾乎每天都有在別人發明創造的基礎上的新改進。”這說明英國(  )
A.生產技術不斷革新 B.人文思想的廣泛傳播
C.責任內閣制的形成 D.科學與生產緊密結合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了17至18世紀中期的英國專利發明項目增長速度較快,發明更新換代很快,這說明英國生產技術不斷革新,故選A項。
答案 A
2.(2025·八省聯考河南卷,14)19世紀初的英國,每逢秋收,手織工們就儲備起大量的糧食、奶酪和煤等,足夠用到來年春季。19世紀30年代,手織工們家中的擺設逐年變壞,大人小孩衣著越來越差,許多人的生活已成問題。該變化表明(  )
A.產業轉型影響了財富分配 B.紡織行業逐步走向衰落
C.資本大量集中于中間階層 D.壟斷組織加劇貧富分化
解析 據材料“手織工們家中的擺設逐年變壞”“大人小孩衣著越來越差”“許多人的生活已成問題”并結合所學可知,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工廠制度建立和機器廣泛使用,導致傳統手工業者破產,貧富分化導致階級矛盾加劇,影響了財富的分配,故選A項。
答案 A
3.(2025·云南昆明高三摸底)下表為1850—1900年英國工人實際工資增長指數(1900年=100)。據表可知,當時英國(  )
1850年 1860年 1870年 1880年 1890年 1900年
57 64 70 81 90 100
A.產業結構調整成果顯著 B.階級矛盾基本消除
C.工業革命惠及工人階級 D.貧富差距不斷縮小
解析 1850—1900年處于工業革命時期,隨著工業革命的推進,生產力提高,經濟發展,工人的實際工資不斷增長,說明工業革命惠及了工人階級,故選C項;產業結構的調整是三大產業之間比例結構的變化,材料中英國工人實際工資增長情況不能直接反映三大產業之間比例結構的變化,排除A項;“階級矛盾基本消除”說法錯誤,雖然工人工資有所增長,但階級矛盾依然存在,排除B項;僅從工人實際工資增長這一單方面數據不能得出貧富差距不斷縮小的結論,排除D項。
答案 C
4.(2025·山東青島調研)18世紀,英國教師的職責、行為規范、教師職業教育標準的制定仍以男性為依據。19世紀以來,大量男性“逃離”教師行業,大批女性進入教師行業。這一變化反映了(  )
A.工業化進程推動社會分工變化
B.蒸汽時代教師生活境遇的改善
C.機器生產使階級結構發生變革
D.工業革命促進教育體系的完善
解析 據材料可知,19世紀以來,英國教師行業中出現了大批女性,改變著原有的教師結構,體現了英國工業化進程中新的生產方式對社會分工的推動作用,故選A項;材料主要是教師行業性別結構的變化,未涉及教師生活境遇的具體情況,排除B項;工業革命時期,英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即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材料主要是關于教師性別結構的變化,與階級結構變化無關,排除C項;僅通過教師性別結構的變化,不能得出教育體系完善的結論,排除D項。
答案 A
5.(2025·廣西北海一模)19世紀之前的英國,旅游是一項僅限于富人的活動,旅游的目的也多是尋覓知識。進入19世紀,休閑旅游和大眾旅游逐漸興起,人們更加注重旅游的娛樂性和浪漫主義色彩。造成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交通領域的變革 B.自由主義思潮的流行
C.工業革命的開展 D.近代民主政治的確立
解析 工業革命帶來了生產力的巨大提升,經濟快速發展,社會財富增加。這使得更多人有了時間和金錢去旅游,不再只是富人的特權。同時,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對休閑和放松的需求也增加了,這推動了休閑旅游和浪漫主義色彩的旅游方式的興起,故選C項。
答案 C
6.(2025·湖南長郡中學調研)下表為1882—1907年德國工農業生產領域的勞動力統計,表中反映了當時德國(  )
領域 統計項目 1882年 1907年
農業生產 就業人數(萬人) 823.7 988.3
男女就業比重(%) 79.7∶20.3 77.8∶22.2
工業生產 就業人數(萬人) 639.6 1 125.6
男女就業比重(%) 69.2∶30.8 53.5∶46.5
A.工業革命推動工農業均衡發展 B.工業化進程促進社會結構變動
C.婦女的社會地位有了顯著提高 D.男女的就業比例分布相對均衡
解析 據表格信息可知,從1882年到1907年,工業生產領域就業人數的增長速度明顯高于農業生產領域,體現出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顯著上升;男女就業結構也發生了顯著變化,這表明工業化進程促進了社會結構的變動,故選B項。表格信息只有工農業的就業人數變化,無法得出工農業均衡發展的結論,排除A項;表格顯示婦女參與社會勞動的人數與比例顯著增加,但無法推斷其社會地位一定顯著提高,排除C項;農業生產領域男女就業比例差異較大,“相對均衡”與表格信息不符,排除D項。
答案 B
7.(2025·重慶南開中學模擬)19世紀70年代,德意志銀行界出現了第一次集中浪潮。其中,德意志銀行通過收購德意志聯合銀行等當地銀行,成為德國最大的銀行,大力進軍新興電氣領域,對西門子和通用電氣公司予以支持;德累斯頓銀行對克虜伯公司予以支持;沙夫豪森銀行則持有采礦業和金屬加工業的股份。各大銀行通常在企業理事會中派駐自己的代表。這一現象(  )
A.為經濟大危機埋下隱患 B.利于德國統一市場的形成
C.推動了德國工業化進程 D.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解析 據材料可知,19世紀70年代,德意志的銀行持有大量產業的股份,特別是電氣、采礦等重工業,而且銀行通常在企業理事會中派駐自己的代表以加強對企業的影響,獲取更高利潤,這推動了德國的工業化進程,故選C項。
答案 C
8.(2025·湖北荊州模擬)下表是美國鋼鐵業統計表。
年份 1870 1900
企業總數(個) 808 669
工人總數(個) 78 000 272 000
產量(噸) 3 200 000 29 500 000
投資額(美元) 121 000 000 590 000 000
此表所反映的19世紀后期美國鋼鐵業發展變化的主要特征是(  )
A.生產和資本走向集中 B.行業競爭非常激烈
C.勞動生產率快速提高 D.企業規模數量擴展
解析 從表格中的數據可以看出,企業數量雖然減少,但產量和投資額都在增長,這說明生產和資本走向集中,故選A項;企業總數的減少反映出行業競爭激烈,但工人總數、產量、投資額的變化與行業競爭關聯不大,排除B項;“勞動生產率”只與工人總數和產量有關,與企業總數和投資額無關,排除C項;企業數量減少,不是數量擴展,排除D項。
答案 A
9.(2024·遼寧大連模擬)19世紀后半期,歐美更多的先進工業企業通過精心的有計劃的試驗來追尋技術創新,并逐步出現了技術進步的制度化。科學盈利的真正神秘性在工業中的成長孕育已經達到了這樣一種程度,以至于企業都開始資助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這說明(  )
A.科學化管理日益受到重視 B.社會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
C.科技創新與生產緊密結合 D.壟斷組織獲取了高額利潤
解析 題干中“科學盈利的真正神秘性在工業中的成長孕育已經達到了這樣一種程度,以至于企業都開始資助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與所學:第二次工業革命時,科學技術與生產緊密結合相吻合,故選C項;題干未提及泰羅制、壟斷組織等生產組織形式或管理方面的信息,排除A項;題干未提及工業資產階級、工業無產階級、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等信息,排除B項;題干提及的是企業重視引起技術變革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未提及這些變革的獲利,排除D項。
答案 C
10.(2025·江蘇南京模擬)下圖為1860和1900年四個國家制造業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比例示意圖,其中對應國家最有可能的是(  )
A.英國、美國、德國、俄國 B.英國、德國、美國、中國
C.法國、日本、俄國、中國 D.中國、德國、美國、俄國
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1860年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居于世界領先地位,但是第二次工業革命后英國相對美德呈現出衰退趨勢,所以第一個是英國;德國由于國內四分五裂,開始工業革命的時間最晚,直至19世紀70年代德國統一后才同時進行兩次革命,發展速度明顯加快,所以第二個是德國;1860年美國深陷南北矛盾,國內工業革命相比英國落后,但是美國內戰的結束,實現了國內市場的統一,國內政局穩定、大力發展科技創新使美國工業發展逐漸超越了英國,所以第三個是美國;19世紀中期中國的傳統手工業依然比較發達,占據較大的國際市場份額,但是19世紀末隨著列強侵略加劇和自然經濟的解體,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長期受到多重限制,所以第四個是中國;選擇B項符合題意。
答案 B
11.(2025·安徽安慶模擬)19世紀中葉有些人認為,城市意味著傳統社會行為的毀滅,意味著宗教與現存社會秩序處于危險之中,他們甚至認為城市最適于發動革命。這種認識(  )
A.說明城市化阻礙了社會進步
B.緣于工業革命改變了社會結構
C.促進了工業革命的深入發展
D.激化了兩大對立階級間的矛盾
解析 據材料“19世紀中葉”“城市意味著傳統社會行為的毀滅”可知工業革命加速了傳統社會結構的解體,一方面封建貴族勢力的主導地位被工業資產階級所取代,工業無產階級的力量不斷增強,另一方面科學技術的進步提高了人們認識世界的能力,傳統的教會勢力遭到巨大削弱,由此引發了一些保守勢力對城市化和工業化的恐懼,故選B項;材料中的觀點只是代表部分少數人的立場,而且城市化是推動工業化的內在動力,排除A項;“處于危險之中”“適于發動革命”說明材料中的觀點對城市化和工業化持反對態度,排除C項;材料主要強調城市化、工業化對封建勢力和教會力量的沖擊,排除D項。
答案 B
12.(2025·河北石家莊模擬)19世紀初期,英國城市的街道大多數是窄街小巷,沒有區分專門的人行道或車道;住宅參差不齊,貴族、金融家的豪華宅第與普通居民的后街陋室,并存于城市街區。這反映了當時的英國(  )
A.工業革命弊端顯現 B.貧富差距日益擴大
C.公共權力監管缺失 D.等級觀念明顯淡化
解析 據材料“窄街小巷,沒有區分專門的人行道或車道”“住宅參差不齊”并結合所學可知,19世紀初期的英國正值工業革命,但是城市配套設施建設及管理服務水平依然落后,并未與工業化同步發展,導致“城市病”,故選A項;“沒有區分專門的人行道或車道”與貧富差距無關,排除B項;材料只能說明當時公共權力監管比較薄弱,無法滿足城市化和工業化發展的需要,但是并非完全缺失,排除C項;平民與貴族并存于街區是城市規劃發展比較滯后的結果,并非等級觀念淡化所導致,排除D項。
答案 A
13.(2025·吉林長春模擬)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假如必須等待積累去使某些單個資本增長到能夠修建鐵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還沒有鐵路。但是,集中通過股份公司轉瞬之間就把這件事完成了。”由此可知,股份公司的出現(  )
A.標志著資本原始積累的完成 B.助推了近代工業結構的調整
C.說明英國金融資本高度集中 D.得益于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
解析 據材料“集中通過股份公司轉瞬之間就把這件事完成了”可知,股份公司通過集資的方式,可以籌集到修建鐵路所需的龐大資本,體現了股份公司的出現有助于鐵路等近代交通的發展,促進了近代工業的發展,故選B項。
答案 B
14.(2025·山東棗莊調研)英國農民感受到時間的新單位是來自進入村莊中的流動農業機械,谷物脫粒承包人要求按小時收費,擁有機械的農業勞動者幫助鄰居耕地也要求按小時計費,年輕人都關心的是脫粒機和收割機的效益,他們拿著小本子認真地記下這些機械的工作小時數和消耗的燃料量。這說明(  )
A.工業文明影響農民的勞動觀念
B.工業革命加速農業生產衰落
C.農民受到工廠制度的嚴格限制
D.農民生產勞動的自主性增強
解析 據材料“英國農民感受到時間的新單位是來自進入村莊中的流動農業機械,谷物脫粒承包人……擁有機械的農業勞動者……年輕人都關心……”可知,英國農村使用流動的農業機械,擁有機械的人對雇傭機械的人按小時收費,幫助也不再是無償的,體現出工業革命時期,農民都講究時間和效益,說明工業文明影響農民的勞動觀念,故選A項。
答案 A
15.(2025·遼寧沈陽模擬)1771年,阿克萊特在曼徹斯特開辦了第一家水力紡紗廠,成為近代工廠的開端。1870年,洛克菲勒開始組建壟斷組織——美孚石油公司。工廠制和壟斷組織這兩大生產組織形式(  )
A.推動跨國貿易和資本輸出 B.推動了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C.調整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 D.適應了電氣化時代的需求
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工廠制的建立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果,壟斷組織是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產生的。工廠制和壟斷組織這兩大生產組織形式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變化的表現,故選C項。
答案 C
16.(2024·山東泰安模擬)下表為1700—1900年間某洲的經濟指數的變化表。該洲是(  )
(1800年的指數=100)
1700年 1800年 1860年 1900年
人口 67 100 143 200
制造業 20 100 292 814
出口 40 100 600 1 670
A.北美洲 B.亞洲 C.拉丁美洲 D.歐洲
解析 據材料信息可知,自1700至1900年,該洲制造業飛速發展,結合所學工業革命的史實可知,該洲為歐洲,故選D項;北美洲的國家主要是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發展迅速,與表格內容不符,排除A項;亞洲并未抓住工業革命的契機,制造業落后,排除B項;拉丁美洲發展種植園經濟,制造業落后,排除C項。
答案 D
二、非選擇題:共2小題,共27分。
17.(2025·湖北宜昌模擬)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科學開始時對工業沒什么影響。我們迄今所提到的紡織工業、采礦工業、冶金工業和運輸業方面的種種發明,極少是由科學家做出的。相反,它們多半是由有非凡才能的技工完成的。不過1870年以后,科學開始起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漸漸地,它成為所有大工業生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工業研究的實驗室裝備著昂貴的儀器,配備著對指定問題進行系統研究的訓練有素的科學家,他們取代了孤獨的發明者的閣樓和作坊。
——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第一次工業革命)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于全球各地。資產階級運用產業革命造就的廉價商品,利用先進的洋槍洋炮,叩開了閉關自守的古老國家的大門……(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資本輸出使輸入地區人民受到沉重剝削……國際壟斷同盟形成,它們在經濟上分割世界……對經濟全球化進程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摘編自陳欽莊等《世界文明史簡編》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兩次工業革命的不同之處。(5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兩次工業革命是如何推動世界市場的形成的。(6分)
答案 (1)不同之處:第一次工業革命,科學技術與生產尚未真正結合,技術發明者主要是工匠和技師;第二次工業革命,科學技術與生產密切結合,科學成為工業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2)兩次工業革命推動資本主義工業的迅速發展,為世界市場最終形成奠定了物質基礎;新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的發展,為世界市場的形成提供了技術手段;列強通過對外侵略擴張、商品輸出、資本輸出等方式,促進了世界各地的聯系,推動了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
18.(2025·江蘇南京調研)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縱觀世界歷史,我們看見兩條線,一條是橫線,一條是縱線。橫線是從分散到整體的運動趨勢,終結為人類命運的共同體;縱線是從低級到高級的社會發展,文明在發展中持續升華。
——摘編自錢乘旦主編《新世界史綱要》
[資料夾] ①17世紀,毛紡織業遇到來自印度和中國物美價廉的棉織品的競爭。1733年,英國人凱伊發明了飛梭,提高了織布的效率,引起了棉紗荒。1765年,哈格里沃(夫)斯發明了一臺手搖紡紗機——珍妮紡紗機,它是人類第一臺真正意義上的機器,使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
②英國格拉斯大學的儀器修理工瓦特研制出單項蒸汽機,1769年取得專利。1782年,他試制出復動式蒸汽機。
③1785年起,蒸汽機開始應用于棉紡織廠。蒸汽機還推動了各個部門的機械化,刨床等工作母機先后被發明出來。19世紀30—40年代,一個新的工業部門——機器制造業誕生了。
④1825年英國解除機器出口限制。1830年革命后,比利時新政府立即實施修建全國鐵路網的方案。除英國和比利時外,其他歐美國家在1848年后出現興建鐵路網的熱潮。
⑤李鴻章于1865年在上海創辦江南機器制造總局,利用進口的機器,生產槍炮彈藥,制造輪船。1870年12月,日本成立工部省,引進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和設備,并且興建鐵路。到19世紀末,日本一方面從歐美進口機械設備,另一方面已經開始向亞洲鄰國出口棉紗、棉布等工業產品。
——以上資料均摘編自齊世榮總主編《世界史·近代卷》
(1)在資料夾中選擇可以作為依據的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描述工業革命的進程。(要求:選取對應的資料,資料可重復使用。)(8分)
答案 根據資料①,18世紀中期,工業革命開始于棉紡織業(或根據資料①,1765年,珍妮紡紗機的發明是工業革命開始的標志),根據資料②③④,18世紀七八十年代,瓦特改良蒸汽機,蒸汽機成為工業革命的重要標志,蒸汽機推動機器制造業、棉紡織業、交通運輸業發展(或根據資料③,19世紀三四十年代,英國實現機器生產機械化,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根據資料④⑤,19世紀前期,工業化向歐美擴展,19世紀中后期,隨歐美列強侵略逐漸影響亞非等國家。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縱、橫兩個方面簡析工業革命的歷史意義。(8分)
答案 縱向:工業革命使西方國家的生產力迅速發展;人類進入機器大工廠時代、蒸汽時代;推動工廠制度的逐漸形成;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資本主義制度得到推廣和完善;工業化帶來了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推動了無產階級革命實踐和理論的發展。
橫向: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資本主義國家為擴大市場,對外擴張殖民,促進了世界貿易進一步擴大,世界市場基本形成;文明間的平等關系被打破,西方確立了絕對優勢,東西方差距在拉大;西方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統治,也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方式,并且激發了這些地區民族意識的覺醒。
本節內容結束
Thanks!

節內



INNOVATIVE
DESIGN訓練30 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
(分值:75分)
一、選擇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
1.(2025·河北邯鄲高三測試)從17至18世紀中期,英國的專利發明項目增長近8倍,以至于當時有人評論說:“幾乎每一個制造商都有自己的新發明,幾乎每天都有在別人發明創造的基礎上的新改進。”這說明英國 (  )
A.生產技術不斷革新 B.人文思想的廣泛傳播
C.責任內閣制的形成 D.科學與生產緊密結合
2.(2025·八省聯考河南卷,14)19世紀初的英國,每逢秋收,手織工們就儲備起大量的糧食、奶酪和煤等,足夠用到來年春季。19世紀30年代,手織工們家中的擺設逐年變壞,大人小孩衣著越來越差,許多人的生活已成問題。該變化表明 (  )
A.產業轉型影響了財富分配 B.紡織行業逐步走向衰落
C.資本大量集中于中間階層 D.壟斷組織加劇貧富分化
3.(2025·云南昆明高三摸底)下表為1850—1900年英國工人實際工資增長指數(1900年=100)。據表可知,當時英國 (  )
1850年 1860年 1870年 1880年 1890年 1900年
57 64 70 81 90 100
A.產業結構調整成果顯著 B.階級矛盾基本消除
C.工業革命惠及工人階級 D.貧富差距不斷縮小
4.(2025·山東青島調研)18世紀,英國教師的職責、行為規范、教師職業教育標準的制定仍以男性為依據。19世紀以來,大量男性“逃離”教師行業,大批女性進入教師行業。這一變化反映了 (  )
A.工業化進程推動社會分工變化 B.蒸汽時代教師生活境遇的改善
C.機器生產使階級結構發生變革 D.工業革命促進教育體系的完善
5.(2025·廣西北海一模)19世紀之前的英國,旅游是一項僅限于富人的活動,旅游的目的也多是尋覓知識。進入19世紀,休閑旅游和大眾旅游逐漸興起,人們更加注重旅游的娛樂性和浪漫主義色彩。造成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
A.交通領域的變革 B.自由主義思潮的流行
C.工業革命的開展 D.近代民主政治的確立
6.(2025·湖南長郡中學調研)下表為1882—1907年德國工農業生產領域的勞動力統計,表中反映了當時德國 (  )
領域 統計項目 1882年 1907年
農業 生產 就業人數(萬人) 823.7 988.3
男女就業比重(%) 79.7∶20.3 77.8∶22.2
工業 生產 就業人數(萬人) 639.6 1 125.6
男女就業比重(%) 69.2∶30.8 53.5∶46.5
A.工業革命推動工農業均衡發展 B.工業化進程促進社會結構變動
C.婦女的社會地位有了顯著提高 D.男女的就業比例分布相對均衡
7.(2025·重慶南開中學模擬)19世紀70年代,德意志銀行界出現了第一次集中浪潮。其中,德意志銀行通過收購德意志聯合銀行等當地銀行,成為德國最大的銀行,大力進軍新興電氣領域,對西門子和通用電氣公司予以支持;德累斯頓銀行對克虜伯公司予以支持;沙夫豪森銀行則持有采礦業和金屬加工業的股份。各大銀行通常在企業理事會中派駐自己的代表。這一現象 (  )
A.為經濟大危機埋下隱患 B.利于德國統一市場的形成
C.推動了德國工業化進程 D.導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
8.(2025·湖北荊州模擬)下表是美國鋼鐵業統計表。
年份 1870 1900
企業總數(個) 808 669
工人總數(個) 78 000 272 000
產量(噸) 3 200 000 29 500 000
投資額(美元) 121 000 000 590 000 000
此表所反映的19世紀后期美國鋼鐵業發展變化的主要特征是 (  )
A.生產和資本走向集中 B.行業競爭非常激烈
C.勞動生產率快速提高 D.企業規模數量擴展
9.(2024·遼寧大連模擬)19世紀后半期,歐美更多的先進工業企業通過精心的有計劃的試驗來追尋技術創新,并逐步出現了技術進步的制度化。科學盈利的真正神秘性在工業中的成長孕育已經達到了這樣一種程度,以至于企業都開始資助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這說明 (  )
A.科學化管理日益受到重視 B.社會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
C.科技創新與生產緊密結合 D.壟斷組織獲取了高額利潤
10.(2025·江蘇南京模擬)如圖為1860和1900年四個國家制造業產量占世界總產量的比例示意圖,其中對應國家最有可能的是 (  )
A.英國、美國、德國、俄國 B.英國、德國、美國、中國
C.法國、日本、俄國、中國 D.中國、德國、美國、俄國
11.(2025·安徽安慶模擬)19世紀中葉有些人認為,城市意味著傳統社會行為的毀滅,意味著宗教與現存社會秩序處于危險之中,他們甚至認為城市最適于發動革命。這種認識 (  )
A.說明城市化阻礙了社會進步 B.緣于工業革命改變了社會結構
C.促進了工業革命的深入發展 D.激化了兩大對立階級間的矛盾
12.(2025·河北石家莊模擬)19世紀初期,英國城市的街道大多數是窄街小巷,沒有區分專門的人行道或車道;住宅參差不齊,貴族、金融家的豪華宅第與普通居民的后街陋室,并存于城市街區。這反映了當時的英國 (  )
A.工業革命弊端顯現 B.貧富差距日益擴大
C.公共權力監管缺失 D.等級觀念明顯淡化
13.(2025·吉林長春模擬)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假如必須等待積累去使某些單個資本增長到能夠修建鐵路的程度,那么恐怕直到今天世界上還沒有鐵路。但是,集中通過股份公司轉瞬之間就把這件事完成了。”由此可知,股份公司的出現 (  )
A.標志著資本原始積累的完成 B.助推了近代工業結構的調整
C.說明英國金融資本高度集中 D.得益于壟斷資本主義的形成
14.(2025·山東棗莊調研)英國農民感受到時間的新單位是來自進入村莊中的流動農業機械,谷物脫粒承包人要求按小時收費,擁有機械的農業勞動者幫助鄰居耕地也要求按小時計費,年輕人都關心的是脫粒機和收割機的效益,他們拿著小本子認真地記下這些機械的工作小時數和消耗的燃料量。這說明 (  )
A.工業文明影響農民的勞動觀念 B.工業革命加速農業生產衰落
C.農民受到工廠制度的嚴格限制 D.農民生產勞動的自主性增強
15.(2025·遼寧沈陽模擬)1771年,阿克萊特在曼徹斯特開辦了第一家水力紡紗廠,成為近代工廠的開端。1870年,洛克菲勒開始組建壟斷組織——美孚石油公司。工廠制和壟斷組織這兩大生產組織形式 (  )
A.推動跨國貿易和資本輸出 B.推動了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C.調整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 D.適應了電氣化時代的需求
16.(2024·山東泰安模擬)下表為1700—1900年間某洲的經濟指數的變化表。該洲是 (  )
(1800年的指數=100)
1700年 1800年 1860年 1900年
人口 67 100 143 200
制造業 20 100 292 814
出口 40 100 600 1 670
A.北美洲 B.亞洲
C.拉丁美洲 D.歐洲
二、非選擇題:共2小題,共27分。
17.(2025·湖北宜昌模擬)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科學開始時對工業沒什么影響。我們迄今所提到的紡織工業、采礦工業、冶金工業和運輸業方面的種種發明,極少是由科學家做出的。相反,它們多半是由有非凡才能的技工完成的。不過1870年以后,科學開始起了更加重要的作用。漸漸地,它成為所有大工業生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工業研究的實驗室裝備著昂貴的儀器,配備著對指定問題進行系統研究的訓練有素的科學家,他們取代了孤獨的發明者的閣樓和作坊。
——摘編自[美]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 (第一次工業革命)不斷擴大產品銷路的需要,驅使資產階級奔走于全球各地。資產階級運用產業革命造就的廉價商品,利用先進的洋槍洋炮,叩開了閉關自守的古老國家的大門……(第二次工業革命的)資本輸出使輸入地區人民受到沉重剝削……國際壟斷同盟形成,它們在經濟上分割世界……對經濟全球化進程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摘編自陳欽莊等《世界文明史簡編》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兩次工業革命的不同之處。(5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兩次工業革命是如何推動世界市場的形成的。(6分)
18.(2025·江蘇南京調研)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縱觀世界歷史,我們看見兩條線,一條是橫線,一條是縱線。橫線是從分散到整體的運動趨勢,終結為人類命運的共同體;縱線是從低級到高級的社會發展,文明在發展中持續升華。
——摘編自錢乘旦主編《新世界史綱要》
[資料夾] ①17世紀,毛紡織業遇到來自印度和中國物美價廉的棉織品的競爭。1733年,英國人凱伊發明了飛梭,提高了織布的效率,引起了棉紗荒。1765年,哈格里沃(夫)斯發明了一臺手搖紡紗機——珍妮紡紗機,它是人類第一臺真正意義上的機器,使勞動生產率大大提高。
②英國格拉斯大學的儀器修理工瓦特研制出單項蒸汽機,1769年取得專利。1782年,他試制出復動式蒸汽機。
③1785年起,蒸汽機開始應用于棉紡織廠。蒸汽機還推動了各個部門的機械化,刨床等工作母機先后被發明出來。19世紀30—40年代,一個新的工業部門——機器制造業誕生了。
④1825年英國解除機器出口限制。1830年革命后,比利時新政府立即實施修建全國鐵路網的方案。除英國和比利時外,其他歐美國家在1848年后出現興建鐵路網的熱潮。
⑤李鴻章于1865年在上海創辦江南機器制造總局,利用進口的機器,生產槍炮彈藥,制造輪船。1870年12月,日本成立工部省,引進西方先進的生產技術和設備,并且興建鐵路。到19世紀末,日本一方面從歐美進口機械設備,另一方面已經開始向亞洲鄰國出口棉紗、棉布等工業產品。
——以上資料均摘編自齊世榮總主編《世界史·近代卷》
(1)在資料夾中選擇可以作為依據的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描述工業革命的進程。(要求:選取對應的資料,資料可重復使用。)(8分)
(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縱、橫兩個方面簡析工業革命的歷史意義。(8分)
訓練30 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
1.A [根據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了17至18世紀中期的英國專利發明項目增長速度較快,發明更新換代很快,這說明英國生產技術不斷革新,故選A項。]
2.A [據材料“手織工們家中的擺設逐年變壞”“大人小孩衣著越來越差”“許多人的生活已成問題”并結合所學可知,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工廠制度建立和機器廣泛使用,導致傳統手工業者破產,貧富分化導致階級矛盾加劇,影響了財富的分配,故選A項。]
3.C [1850—1900年處于工業革命時期,隨著工業革命的推進,生產力提高,經濟發展,工人的實際工資不斷增長,說明工業革命惠及了工人階級,故選C項;產業結構的調整是三大產業之間比例結構的變化,材料中英國工人實際工資增長情況不能直接反映三大產業之間比例結構的變化,排除A項;“階級矛盾基本消除”說法錯誤,雖然工人工資有所增長,但階級矛盾依然存在,排除B項;僅從工人實際工資增長這一單方面數據不能得出貧富差距不斷縮小的結論,排除D項。]
4.A [據材料可知,19世紀以來,英國教師行業中出現了大批女性,改變著原有的教師結構,體現了英國工業化進程中新的生產方式對社會分工的推動作用,故選A項;材料主要是教師行業性別結構的變化,未涉及教師生活境遇的具體情況,排除B項;工業革命時期,英國社會日益分裂為兩大對立階級,即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材料主要是關于教師性別結構的變化,與階級結構變化無關,排除C項;僅通過教師性別結構的變化,不能得出教育體系完善的結論,排除D項。]
5.C [工業革命帶來了生產力的巨大提升,經濟快速發展,社會財富增加。這使得更多人有了時間和金錢去旅游,不再只是富人的特權。同時,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對休閑和放松的需求也增加了,這推動了休閑旅游和浪漫主義色彩的旅游方式的興起,故選C項。]
6.B [據表格信息可知,從1882年到1907年,工業生產領域就業人數的增長速度明顯高于農業生產領域,體現出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顯著上升;男女就業結構也發生了顯著變化,這表明工業化進程促進了社會結構的變動,故選B項。]
7.C [據材料可知,19世紀70年代,德意志的銀行持有大量產業的股份,特別是電氣、采礦等重工業,而且銀行通常在企業理事會中派駐自己的代表以加強對企業的影響,獲取更高利潤,這推動了德國的工業化進程,故選C項。]
8.A [從表格中的數據可以看出,企業數量雖然減少,但產量和投資額都在增長,這說明生產和資本走向集中,故選A項;企業總數的減少反映出行業競爭激烈,但工人總數、產量、投資額的變化與行業競爭關聯不大,排除B項;“勞動生產率”只與工人總數和產量有關,與企業總數和投資額無關,排除C項;企業數量減少,不是數量擴展,排除D項。]
9.C [題干中“科學盈利的真正神秘性在工業中的成長孕育已經達到了這樣一種程度,以至于企業都開始資助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與所學:第二次工業革命時,科學技術與生產緊密結合相吻合,故選C項;題干未提及泰羅制、壟斷組織等生產組織形式或管理方面的信息,排除A項;題干未提及工業資產階級、工業無產階級、技術人員、管理人員等信息,排除B項;題干提及的是企業重視引起技術變革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未提及這些變革的獲利,排除D項。]
10.B
11.B [據材料“19世紀中葉”“城市意味著傳統社會行為的毀滅”可知工業革命加速了傳統社會結構的解體,一方面封建貴族勢力的主導地位被工業資產階級所取代,工業無產階級的力量不斷增強,另一方面科學技術的進步提高了人們認識世界的能力,傳統的教會勢力遭到巨大削弱,由此引發了一些保守勢力對城市化和工業化的恐懼,故選B項。]
12.A [據材料“窄街小巷,沒有區分專門的人行道或車道”“住宅參差不齊”并結合所學可知,19世紀初期的英國正值工業革命,但是城市配套設施建設及管理服務水平依然落后,并未與工業化同步發展,導致“城市病”,故選A項。]
13.B [據材料“集中通過股份公司轉瞬之間就把這件事完成了”可知,股份公司通過集資的方式,可以籌集到修建鐵路所需的龐大資本,體現了股份公司的出現有助于鐵路等近代交通的發展,促進了近代工業的發展,故選B項。]
14.A [據材料“英國農民感受到時間的新單位是來自進入村莊中的流動農業機械,谷物脫粒承包人……擁有機械的農業勞動者……年輕人都關心……”可知,英國農村使用流動的農業機械,擁有機械的人對雇傭機械的人按小時收費,幫助也不再是無償的,體現出工業革命時期,農民都講究時間和效益,說明工業文明影響農民的勞動觀念,故選A項。]
15.C [結合所學知識工廠制的建立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果,壟斷組織是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產生的。工廠制和壟斷組織這兩大生產組織形式是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變化的表現,故選C項。]
16.D [據材料信息可知,自1700至1900年,該洲制造業飛速發展,結合所學工業革命的史實可知,該洲為歐洲,故選D項;北美洲的國家主要是在第二次工業革命期間發展迅速,與表格內容不符,排除A項;亞洲并未抓住工業革命的契機,制造業落后,排除B項;拉丁美洲發展種植園經濟,制造業落后,排除C項。]
17.(1)不同之處:第一次工業革命,科學技術與生產尚未真正結合,技術發明者主要是工匠和技師;第二次工業革命,科學技術與生產密切結合,科學成為工業生產的重要組成部分。
(2)兩次工業革命推動資本主義工業的迅速發展,為世界市場最終形成奠定了物質基礎;新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的發展,為世界市場的形成提供了技術手段;列強通過對外侵略擴張、商品輸出、資本輸出等方式,促進了世界各地的聯系,推動了世界市場的最終形成。
18.(1)根據資料①,18世紀中期,工業革命開始于棉紡織業(或根據資料①,1765年,珍妮紡紗機的發明是工業革命開始的標志),根據資料②③④,18世紀七八十年代,瓦特改良蒸汽機,蒸汽機成為工業革命的重要標志,蒸汽機推動機器制造業、棉紡織業、交通運輸業發展(或根據資料③,19世紀三四十年代,英國實現機器生產機械化,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根據資料④⑤,19世紀前期,工業化向歐美擴展,19世紀中后期,隨歐美列強侵略逐漸影響亞非等國家。
(2)縱向:工業革命使西方國家的生產力迅速發展;人類進入機器大工廠時代、蒸汽時代;推動工廠制度的逐漸形成;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資本主義制度得到推廣和完善;工業化帶來了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推動了無產階級革命實踐和理論的發展。
橫向: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資本主義國家為擴大市場,對外擴張殖民,促進了世界貿易進一步擴大,世界市場基本形成;文明間的平等關系被打破,西方確立了絕對優勢,東西方差距在拉大;西方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統治,也傳播了先進的生產方式,并且激發了這些地區民族意識的覺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兴山县| 乐安县| 桂东县| 廉江市| 白河县| 盘山县| 武邑县| 清镇市| 石渠县| 江城| 东乡族自治县| 察哈| 额尔古纳市| 秦安县| 渑池县| 和平县| 太康县| 阳泉市| 雅江县| 新乡县| 沁水县| 上思县| 汽车| 渝中区| 兴化市| 梓潼县| 松桃| 萝北县| 宁都县| 宜都市| 梅州市| 石城县| 紫阳县| 哈尔滨市| 怀集县| 曲周县| 安远县| 中方县| 延庆县| 麟游县| 丽水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