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十單元 第32講 世界殖民體系與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課件 學案 練習,共3份)2026屆高中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十單元 第32講 世界殖民體系與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課件 學案 練習,共3份)2026屆高中歷史(統編版)一輪復習

資源簡介

第32講 世界殖民體系與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
課程標準 重要考點
1.了解西方列強對亞非拉的殖民擴張、世界殖民體系的建立以及亞非拉人民的抗爭 2.理解世界殖民體系的建立及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獨立運動對世界歷史發展的影響 1.西方列強對亞非拉殖民擴張的方式、影響 2.世界殖民體系建立的背景及影響 3.亞非拉人民抗爭的背景、性質以及影響
知識點一 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
1.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
(1)殖民擴張
表現 ①西班牙:1496年,在海地島建立第一個永久性殖民地    。到16世紀中葉,已經把除巴西之外的大部分南美洲、整個中美洲和部分北美洲變成了自己的殖民地 ②葡萄牙:侵入拉丁美洲,建立     
方式 ①西班牙:建立總督轄區進行管理。總督由國王任命,代表國王行使軍事、行政和司法的最高權力 ②葡萄牙:在巴西設立     
影響 到18世紀晚期,拉丁美洲絕大部分地區已經處于歐洲列強的殖民統治之下
(2)統治方式
措施 影響
設立      ,實行專制統治 掠奪了巨額財富
奴役和屠殺      ,發展罪惡的黑奴貿易 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
推行    ,發展種植園經濟,瘋狂掠奪 限制了殖民地經濟的發展
2.亞洲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
(1)第一階段(15、16世紀)
①葡萄牙:建立商站,控制商路。
②西班牙:入侵菲律賓,將其變成了殖民地。
(2)第二階段(17世紀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
南亞 到19世紀中后期,英國幾乎控制了    全境
東南亞 荷蘭占領整個     
英國將緬甸和馬來半島的大部分變成殖民地
法國侵占越南、柬埔寨和老撾
美國從    手里奪得菲律賓
西亞 英、法、俄等國擴張,奧斯曼帝國、伊朗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斷加深
東亞 使中國逐步淪為         
1910年,    吞并了朝鮮半島
3.西方列強瓜分非洲
早期 殖民 15世紀到19世紀中葉:歐洲殖民者的殖民活動大多局限在沿海地區,在西非、中非和南非占領重要的港口和城鎮,進行奴隸貿易
全面 殖民 北非 ①英法控制了     ,控制了埃及的經濟政治大權 ②1882年,英國發動侵埃戰爭,實際把    變成了殖民地 ③英國對蘇丹實行武力擴張 ④法國入侵阿爾及利亞,并向突尼斯和摩洛哥擴張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 ①英國:妄圖建立一個北起開羅,南至開普敦,縱貫      的龐大殖民地 ②法國:把非洲殖民地從西非的佛得角一直延伸到東非的    ③德國:希望在赤道兩側建立自己的殖民地
柏林 會議 目的 為解決矛盾和進一步瓜分非洲
內容 通過“      ”原則;各國可以先在地圖上劃定彼此的勢力范圍,然后再去占領
結果 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殖民國家侵占了幾乎整個非洲
4.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
形成 ①時間:19世紀末20世紀初 ②表現:亞非拉國家絕大多數地區已經淪為       
原因 在向壟斷資本主義的過渡中,資本主義各國要求獨占更大的      、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
影響 ①資本主義發展: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到      階段 ②國際關系: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孕育著新的更大的沖突 ③世界聯系: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都被卷入          當中,世界越來越緊密地連為一體 ④世界格局:形成了人類歷史上由少數資本主義國家奴役和控制世界上絕大部分土地和人口的極不合理的狀態 ⑤斗爭高漲:      和掠奪給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被壓迫人民的反抗斗爭不斷高漲
讀思學用
1.必背——重要結論
①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拉丁美洲建立了廣大的殖民地,掠奪財富。
②19世紀末20世紀初,絕大多數亞洲國家淪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③西方列強對非洲的殖民始于15世紀,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非洲被瓜分完畢。
④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
2.必知——易錯易混
葡萄牙的侵略重點在亞洲,主要是控制商路,在拉丁美洲建立了巴西殖民地。西班牙的侵略重點在美洲,幾乎控制了除巴西以外的整個拉丁美洲。
3.必考——核心概念
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世界范圍內的資本主義國家和其他非資本主義國家通過它們之間的相互經濟聯系而形成的統一的政治經濟整體。它既包含資產階級征服世界的過程,又包含資產階級按自己的意愿改造世界的過程。它包括資本主義世界政治體系、經濟體系和殖民體系。
4.必練——教材邊角
①據統計,1500—1650年,西班牙從美洲掠奪的黃金多達180噸,白銀多達16 000噸。(摘自教材P72“學思之窗”)殖民者的掠奪對美洲和歐洲分別產生了什么影響
試答                                     
                                        
②閱讀教材P75“列強瓜分非洲”及“思考點”:圖中非洲國家的分界線有什么特點 它反映了什么問題
試答                                     
                                        
③閱讀“1914年歐洲部分列強占有的殖民地統計表”(見教材P76):歐洲列強在殖民地占領上存在什么問題 產生了什么后果
試答                                     
                                        
知識點二 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
1.拉丁美洲的民族獨立運動
(1)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民族獨立運動
背景 ①歐洲殖民者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 ②拉美經濟有了一定的發展 ③啟蒙思想的傳播,增強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識 ④      動搖了法國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統治,削弱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對拉丁美洲殖民地的控制;美國獨立的鼓舞
表現 ①1804年,海地獨立,拉開了拉丁美洲民族獨立運動的序幕 ②1826年,在      和圣馬丁等人領導下,西屬拉丁美洲殖民地基本實現獨立 ③1822年,    獨立
(2)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民族民主革命
背景 ①獨立后各國政局動蕩,普遍實行軍事獨裁統治,政治經濟發展停滯不前 ②英美等國在“援助”的幌子下,加緊了對拉丁美洲的經濟侵略和政治滲透 ③美國發表門羅宣言,推行“      ”和“      ”
表現 ①巴西:1889年,巴西廢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國 ②墨西哥:1910年,墨西哥爆發        ;1917年,頒布資產階級憲法,體現        原則,為進一步爭取民主和進步奠定了基礎
2.亞洲的覺醒
(1)背景
(2)表現
印度民族解放運動 ①政黨:1885年,印度民族資產階級成立了國民大會黨,要求民族平等和自治 ②目標:推翻殖民統治,實現民族獨立 ③罷工:1908年,     政治總罷工,要求釋放提拉克
伊朗立憲革命 ①成果:制定了伊朗歷史上第一部      性質的憲法,規定伊朗為君主立憲國家 ②打擊了封建主義和外國勢力,傳播了      思想
中國辛亥革命 ①成果: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      制度,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國 ②意義: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      革命的序幕,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傳播了      理念,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
3.非洲的抗爭
(1)埃及:成立了祖國黨,提出“          ”的口號。1882年,    領導埃及軍民進行抵抗。
(2)蘇丹:1881年,蘇丹爆發反英大起義,沉重打擊了英國侵略者。
(3)埃塞俄比亞:1894年,意大利發動對埃塞俄比亞的侵略戰爭。1896年埃塞俄比亞人民打敗侵埃意軍,埃塞俄比亞保持了自己的獨立。
4.意義:亞非拉的民族獨立運動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削弱了本國的封建勢力,推動了民族獨立和世界歷史的發展。
讀思學用
1.必背——重要結論
①拉丁美洲人民經過艱苦斗爭,于19世紀20年代基本獲得獨立,但仍面臨繼續進行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務。
②20世紀初,亞洲各國的民族民主意識加強,掀起了反帝反封建斗爭的新高潮,推動了歷史的進步。
③非洲國家的抗爭,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促進了非洲民族獨立思想的傳播。
2.必知——易錯易混
①金元外交是美國運用經濟擴張手段來控制拉美等地區的外交政策;大棒政策是武力威脅和戰爭訛詐的外交政策。
②非洲的民族解放運動多是封建王公或農民階級領導的;亞洲的覺醒中,資產階級已經成為運動的領導階級。這與非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資產階級尚未登上政治舞臺有很大的關系。
3.必練——教材邊角
①1791年,法屬殖民地海地爆發武裝起義。經過十幾年的艱苦戰斗,終于在1804年建立了拉丁美洲第一個獨立的國家。(摘自教材P78“課前導言”)海地獨立有什么意義
試答                                     
                                        
②19世紀初,美國在對拉丁美洲進行經濟侵略的同時,還進行武力干涉,這就是所謂的“金元外交”和“大棒政策”。(摘自教材P78—79)“大棒政策”的實質是什么
試答                                     
                                        
③1906年,提拉克說:“你們的工業被徹底摧毀了,而且是被外國的統治摧毀的;你們的財富正流向國外,你們已經淪落到任何人類都不可能淪落到的最低水平。在這樣的情況下,還有任何其他補救辦法可以自救嗎 ”(摘自教材P82“問題探究”)提拉克的演講說明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爆發的原因是什么
試答                                     
                                        
主題一 罪惡淵藪——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3年3考]
考點 三年考情創新示例 2026高考命題預測
拉丁美洲的殖民化 2023·山東卷:以殖民地分布圖為視角,考查拉丁美洲殖民化 (1)熱考主題:殖民體系形成的特點、影響 (2)角度預測:考查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形成的方式、特點和影響
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 2024·重慶卷:以《土著政權法》為視角,考查英國的殖民統治
2022·海南卷:考查殖民體系的形成與演變
視角1 史料證史——殖民擴張的方式與特點
史料一 葡萄牙、西班牙兩國的冒險遠航、殖民征討和對殖民地的統治,都由封建王室直接控制。……國王任命封建貴族充任各殖民地的總督和都督……奉行“重金主義”(重商主義的早期形式)政策,使用奴隸開采銀礦,掠奪大量金銀財富,運回本國并用于王室的奢靡生活消費。
——摘編自艾周昌、程純《早期殖民主義侵略史》
史料二 歐洲列強瓜分非洲的第一個階段持續時間很短……第二個階段是持續時間最長的階段,從1882年到1898年。在這個時期,歐洲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非洲大陸。首先,他們關注的是剛果和中非其他地區(1882—1885年),接著又關注東非。1885—1890年間東非始終被排在歐洲人的議事日程上。后來,歐洲人又把注意力轉向西非……最后一個階段(1898—1902年)有兩個戰略問題待解決……布爾人(荷蘭移民的后代)和英國在南非發生了戰斗……第二次布爾戰爭。
——摘編自[荷]H.L.韋瑟林《歐洲殖民帝國:1815—1919》
思考 (1)根據史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殖民者在拉丁美洲殖民活動的主要方式。
試答                                     
                                        
(2)根據史料二,指出歐洲列強瓜分非洲呈現出的特點。
試答                                     
                                        
視角2 史料證史——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
史料一 隨著新航路開辟,世界各地區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固然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巨大的進步,但是這個進步也是與資本主義列強對于世界上其余國家、地區的宰割、奴役密切地聯系在一起的。這顯然是一種很不公平、很不正常的現象,也是一個矛盾。因此,1900年以后的人類歷史發展的趨勢就是解決這個矛盾,消滅這種不公平的現象,逐步建立一個公正的世界。
——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近代史編》
史料二 1880年時,我們所面對的不完全是一個單一的世界,而是一個由兩部分所合成的全球體系:一部分是已開發的、具有主宰性的、富有的;另一部分是落后的、依賴的、貧窮的……19世紀80年代,歐洲不僅是支配和改變世界的資本主義發展核心,同時也是世界經濟和資本主義社會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英]艾瑞克·霍布斯鮑姆著,賈士蘅譯
《帝國的年代:1875—1914》
思考 (1)根據史料一,概括世界殖民體系的特點。
試答                                     
                                        
(2)根據史料二并結合所學分析世界殖民體系建立的影響。
試答                                     
                                        
1.歷史解釋——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主要特征
(1)殖民范圍的廣泛性。工業革命之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地遍布全球。
(2)殖民地的民眾普遍貧困。殖民地是西方列強的產品傾銷市場和原材料產地,西方列強與殖民地之間的不平等貿易,造成了殖民地和西方列強之間經濟發展的嚴重失衡。相對于西方列強的富足,殖民地民眾的貧窮落后十分鮮明。
(3)殖民地經濟的單一性。為了長期控制殖民地,殖民主義者會有意識地培養殖民地經濟的單一性,以確保殖民地無法獨立生存。
(4)殖民地工業的落后性。為了確保對殖民地的經濟、軍事優勢,殖民主義者有意識地控制殖民地國家的工業發展,以確保其無法威脅到本國的強勢地位。
(5)殖民地文化的基督化。為了加強對殖民地人民的統治,殖民主義者不遺余力地推動基督教在他國的傳播,以達到從精神層面控制殖民地國家和地區的人民的目的。
(6)殖民地政治的復雜性。殖民主義者在殖民地培植不同的政治勢力,以達到分而治之的目的。
2.歷史解釋——世界殖民體系形成的影響
(1)從文明演進的角度看,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加強了世界各國社會經濟與生活的相互聯系,在客觀上向世界傳播了先進的科學技術、生產方式和思想觀念,推動了殖民地向現代文明的轉化。
(2)從世界格局的角度看,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是西方列強對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宰割、奴役的產物,不僅使亞非拉國家和地區遭受不等價交換的剝削,而且把它們變成發達國家的經濟附庸,造成這些國家和地區經濟畸形、長期貧困落后的局面,形成以歐洲為中心,東方從屬于西方的世界格局。
主題二 覺醒與抗爭——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3年4考]
考點 三年考情創新示例 2026高考命題預測
民族獨立意識的傳播 2024·新課標卷:以抵制殖民侵略為視角,考查非洲民族獨立思想的傳播 (1)熱考主題: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的特點和意義 (2)角度預測:結合殖民擴張、工業革命等知識考查亞非拉民族獨立意識的覺醒、獨立運動的特點和意義
2024·廣東卷:以《人權宣言》的傳播切入,考查啟蒙思想對拉美民族意識的影響
反殖民斗爭 2024·北京卷:以英國法案入手,考查印度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過程
2022·山東卷:以列寧對亞洲覺醒的認識切入,考查亞洲人民對帝國主義的反抗
視角1 學者觀點——拉美民族獨立運動興起
史料 以1791年爆發的海地革命為界標,掀起了大規模的資產階級革命運動——拉美獨立運動。到19世紀20年代末,形成了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史上的第一次高潮。拉美國家最先全面殖民地化,隨之殖民地社會經濟、政治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在美國獨立戰爭勝利的鼓舞下,拉美人民利用歐洲拿破侖戰爭的極好契機,掀起了推翻殖民統治的革命斗爭。當亞非人民反殖斗爭正蹣跚前進的時候,拉美人民就已經掀起了波瀾壯闊的資產階級革命運動。
——摘編自薛源官《近代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史分期問題初探》
思考 根據史料,概括18世紀末至19世紀上半葉拉美民族獨立運動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拉美獨立運動走在前列的原因。
試答                                     
                                        
視角2 史料證史——亞洲覺醒的特點
史料 在亞洲覺醒時期,資產階級革命派高舉資產階級民族主義和民主主義這兩面戰斗的旗幟,第一次賦予亞洲的革命以資產階級民族民主主義的目標并為之浴血奮戰。……各國的民主主義都要從根本上變革封建制度,用共和制或君主立憲制取代封建專制政體,同時進一步提出解決農民土地問題,發展民族經濟,給人民以選舉權和其他的自由平等權利。……在革命中,領導革命的資產階級把民族主義和民主主義緊密結合起來,為之進行了英勇的實踐。……資產階級的政治斗爭和下層群眾的革命斗爭,這兩股以往互無聯系的潮流開始匯合到一起,形成了由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有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民族民主革命的洪流。……各國的革命派開始自覺地相互聯系、相互支持。
——摘編自才家瑞《“亞洲覺醒”的內涵及該時期各國
民族民主運動的類型與特點》
思考 根據史料信息,歸納19世紀末20世紀初亞洲覺醒的特點。
試答                                     
                                        
視角3 史料證史——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的影響
史料 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民族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以建立民族獨立國家為目標的民族主義,是針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侵略和奴役弱小民族而產生的防御性民族主義。……內部的階級斗爭退居于民族斗爭之下,這時的民族主義在某種意義上代表著全民族的意志,成為全民族團結起來共同反對帝國主義的奴役和壓迫、爭取民族解放、建立民族主權國家的一面旗幟,具有積極的進步意義。
——鄭信哲《民族主義、愛國主義及其關系問題》
思考 根據史料,概述民族主義、愛國主義在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中的作用。
試答                                     
                                        
1.歷史解釋——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的特點
主要任務 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多肩負著反對外來帝國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雙重革命任務,這反映了在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之下,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渴望獨立和自由的強烈愿望
斗爭形式 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斗爭的主要形式是武裝斗爭和武裝起義,屬于反侵略斗爭
領導力量 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中出現了新的力量:民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運動結果 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大多數以失敗告終
2.唯物史觀——亞洲覺醒的意義
(1)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在東方的殖民統治和本地區的封建勢力,對各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2)標志著亞洲各地人民已作為一支反對帝國主義的強大政治力量登上了國際斗爭的舞臺,在客觀上成為西方工人階級的同盟軍,亞洲成為反帝的重要陣地。
(3)傳播了民主思潮,為亞洲各國走上獨立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礎。
(4)一批民族資產階級政黨形成,古老的亞洲開始走上近代政黨政治的道路。
(5)標志著亞洲進入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
3.歷史解釋——拉丁美洲民族獨立運動的意義
(1)拉美殖民地基本上都已獨立,大致形成了今天拉丁美洲各國的政治格局。
(2)拉美的民族獨立運動為拉美國家建立奠定了比較堅實的民主政治基礎。
(3)為拉丁美洲各國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4)沉重地打擊了西班牙、葡萄牙的腐朽封建勢力,同西歐和北美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相配合,加速了歐洲封建主義的崩潰。
【練·教材改編題】
1.[據中外歷史綱要下P72“學思之窗”改編]據統計,16、17世紀時,西班牙在殖民地開采的黃金、白銀超過當時世界總產量的2/3。1500—1650年,西班牙從美洲掠奪的黃金多達180噸,白銀多達16 000噸。此舉(  )
A.加速了資本原始積累 B.打破了世界隔絕狀態
C.加快了工業革命進程 D.促成了生產方式變革
2.[據中外歷史綱要下P74“史料閱讀”改編]1884年簽署的《柏林會議關于非洲的總議定書》第三十五條規定:本議定書簽字國承認有義務在他們占領的非洲大陸沿岸地區的領土上確保建立一個足以保護他們的既得權利,又在必要時根據為貿易和過境運輸的自由而訂立的條件保護貿易和過境運輸自由的政權。材料中歷史信息表明,議定書(  )
A.參與者為歐洲殖民國家 B.劃定各國在世界的勢力范圍
C.標志著非洲被瓜分完畢 D.原則上承認各自的既得利益
3.[據中外歷史綱要下P80“學思之窗”改編]列寧說:“亞洲的覺醒和歐洲先進無產階級奪取政權斗爭的開始,標志著20世紀初所開創的全世界歷史的一個新階段。”19世紀末20世紀初,亞洲各國人民民族憂患意識和民主改革意識覺醒的根本前提是(  )
A.封建經濟進一步崛起 B.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得到一定發展
C.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 D.西方民主思想的傳播
【練·高考真題】
1.(2023·山東高考,12)如圖為某一時期歐洲主要殖民國家在美洲和非洲的殖民地分布示意圖。這一時期(  )
A.拉丁美洲民族獨立運動興起 B.大西洋三角貿易已走向衰落
C.西、葡殖民優勢逐漸被打破 D.傾銷工業品是主要掠奪手段
2.(2024·廣東高考,13)1794年,《人權宣言》在哥倫比亞首次被翻譯和秘密印刷。在拉丁美洲的一些大城市,土生白人貴族和知識青年組織了各種秘密結社,“我不是西班牙人,我是美洲人”成為慣常口頭語,一種“美洲人”的新觀念開始形成。這反映了在拉丁美洲(  )
A.國家認同引發社會變革 B.思想啟蒙激發民族意識
C.獨立運動摧毀殖民體系 D.革命理念得到廣泛傳播
3.(2022·山東高考,13)1913年,列寧在《馬克思學說的歷史命運》中說:“極大的世界風暴的新的發源地已在亞洲出現。……八億人民的亞洲投入了為實現和歐洲相同的理想的斗爭。”“相同的理想”指的是(  )
A.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 B.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C.摧毀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 D.實現全世界無產階級的聯合
第32講 世界殖民體系與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
【整合教材 夯實必備知識】
知識點一 1.(1)圣多明各 巴西殖民地 總督制度 (2)總督制度 印第安人 農奴制 2.(2)印度 印度尼西亞 西班牙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日本 3.蘇伊士運河 埃及 非洲大陸 索馬里 有效占領 4.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商品市場 帝國主義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殖民統治
必練——教材邊角
①殖民者從美洲掠奪了巨額財富,加劇了美洲的貧困。大量金銀流入歐洲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為西歐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原始資本積累。
②特點:圖示中國界線大多平直,疆域規整,充分體現了列強對非洲的瓜分具有“地圖上作業”的殖民侵略特點。
問題:非洲國家和地區與列強之間力量對比實力懸殊,列強在瓜分非洲時完全不顧非洲傳統,直接在地圖上劃界。
③問題:歐洲列強占有的殖民地不平衡。
后果:使得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矛盾沖突不斷,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這種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加劇,為世界范圍內大規模戰爭的爆發埋下了禍根。
知識點二 1.(1)法國大革命 玻利瓦爾 巴西 (2)金元外交 大棒政策 資產階級革命 資產階級民主 2.(1)③民主改革 (2)孟買工人 資產階級 民族民主革命 君主專制 民族民主 民主共和 3.(1)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 阿拉比
必練——教材邊角
①拉開了拉丁美洲民族獨立運動的序幕。
②實質是用武力威脅和戰爭訛詐的方式干涉拉丁美洲的國家事務,以達到支配拉美各國的侵略目的。
③帝國主義國家的侵略和掠奪加深了印度民族危機;印度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民族意識覺醒。
【命題探究 提升關鍵能力】
[主題一]
視角1 (1)在王室主導下對殖民地實行直接控制;以掠奪貴金屬為主要目標,但未轉化為資本。
(2)階段性特征明顯;參與國逐漸增多;空間不斷轉移;爭奪日趨激烈。
視角2 (1)以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建立在資本主義列強對世界上其余國家、地區的宰割、奴役基礎之上。
(2)把亞非拉地區納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之中,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系,推動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全球經濟的發展;造成了亞非拉地區長期的貧困與落后。
[主題二]
視角1 特點:發展具有不平衡性,拉美走在獨立運動前列。
原因:拉美國家最先全面殖民地化,較早受到新生產方式的影響;美國獨立戰爭勝利的鼓舞;啟蒙思想的影響;有利的國際條件。
視角2 新興的資產階級掌握了革命領導權,組成了資產階級政黨,高舉民族主義和民主主義兩面旗幟;資產階級的政治斗爭和下層群眾的革命斗爭匯合;各國的革命派開始自覺地相互聯系、相互支持;范圍廣;影響大。
視角3 亞非拉地區人民在民族主義的號召下,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民族獨立運動。愛國主義、民族主義成為推動亞非拉民族獨立和發展的一面旗幟,推動了亞非拉地區的發展和世界歷史的進步。
【隨堂演練 熱考命題對接】
[練·教材改編題]
1.A [根據材料“1500—1650年,西班牙從美洲掠奪的黃金多達180噸,白銀多達16 000噸”和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開辟后,美洲金銀大量涌入歐洲,助推了早期歐洲的資本原始積累,A項正確;B項是新航路開辟對世界聯系的影響,排除;材料與推動工業革命無關,排除C項;工業革命引發生產方式的變革,排除D項。故選A項。]
2.D [依據材料“本議定書簽字國承認有義務在他們占領的非洲大陸沿岸地區的領土上確保建立一個足以保護他們的既得權利……”,可以看出列強通過召開這次會議原則上承認各自的既得利益,協調了矛盾,以便對非洲進一步瓜分,D項正確。]
3.B [據材料“亞洲的覺醒和歐洲先進無產階級奪取政權斗爭的開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末20世紀初,亞洲各國在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推動下,民族民主意識逐漸覺醒,B項正確;此時封建經濟遭到進一步打擊,排除A項;民族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也是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推動帶來的結果,排除C項;西方民主思想的傳播是外部原因,不是根本前提,排除D項。故選B項。]
[練·高考真題]
1.C [根據題中圖例信息,可以發現此時期在美洲和非洲的殖民國家除了西班牙、葡萄牙之外還有英國、荷蘭、法國等殖民國家,且英國、法國、荷蘭的殖民地面積也占有一定比例,說明此時期西班牙、葡萄牙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優勢逐漸被打破,故選C項。]
2.B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法國大革命期間頒布的《人權宣言》傳入拉丁美洲后,拉美土生白人貴族和知識青年受其倡導的人權、自由、平等等思想影響,組織了各種秘密結社,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并自我定位為“美洲人”,故B項正確。]
3.A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初,亞洲國家廣泛開展了民族解放運動,反對帝國主義的壓迫。同時期,歐洲工人運動進一步發展,倡導無產階級革命,主張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所以亞洲和歐洲人民“共同的理想”是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故選A項。亞洲和歐洲的人民特別是無產階級,不主張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排除B項;亞洲國家民族解放運動目標是獲得本民族的獨立,排除C項;“實現全世界無產階級的聯合”不是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理想,排除D項。](共92張PPT)

32

世界殖民體系與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
課程標準 重要考點
1.了解西方列強對亞非拉的殖民擴張、世界殖民體系的建立以及亞非拉人民的抗爭 2.理解世界殖民體系的建立及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獨立運動對世界歷史發展的影響 1.西方列強對亞非拉殖民擴張的方式、影響
2.世界殖民體系建立的背景及影響
3.亞非拉人民抗爭的背景、性質以及影響
整合教材 夯實必備知識
命題探究 提升關鍵能力
隨堂演練 熱考命題對接
課時精練


整合教材 夯實必備知識
學什么
1
知識點一 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
1.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
(1)殖民擴張
表現 ①西班牙:1496年,在海地島建立第一個永久性殖民地__________。到16世紀中葉,已經把除巴西之外的大部分南美洲、整個中美洲和部分北美洲變成了自己的殖民地
②葡萄牙:侵入拉丁美洲,建立____________
方式 ①西班牙:建立總督轄區進行管理。總督由國王任命,代表國王行使軍事、行政和司法的最高權力
②葡萄牙:在巴西設立__________
影響 到18世紀晚期,拉丁美洲絕大部分地區已經處于歐洲列強的殖民統治之下
圣多明各
巴西殖民地
總督制度
(2)統治方式
措施 影響
設立__________,實行專制統治 掠奪了巨額財富
奴役和屠殺__________,發展罪惡的黑奴貿易 造成印第安人大量死亡
推行________,發展種植園經濟,瘋狂掠奪 限制了殖民地經濟的發展
總督制度
印第安人
農奴制
2.亞洲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
(1)第一階段(15、16世紀)
①葡萄牙:建立商站,控制商路。
②西班牙:入侵菲律賓,將其變成了殖民地。
(2)第二階段(17世紀至19世紀末20世紀初)
南亞 到19世紀中后期,英國幾乎控制了______全境
東南亞 荷蘭占領整個____________
英國將緬甸和馬來半島的大部分變成殖民地
法國侵占越南、柬埔寨和老撾
美國從________手里奪得菲律賓
西亞 英、法、俄等國擴張,奧斯曼帝國、伊朗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斷加深
東亞 使中國逐步淪為____________________
1910年,______吞并了朝鮮半島
印度
印度尼西亞
西班牙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日本
3.西方列強瓜分非洲
早期 殖民 15世紀到19世紀中葉:歐洲殖民者的殖民活動大多局限在沿海地區,在西非、中非和南非占領重要的港口和城鎮,進行奴隸貿易 全面 殖民 北非 ①英法控制了____________,控制了埃及的經濟政治大權
②1882年,英國發動侵埃戰爭,實際把______變成了殖民地
③英國對蘇丹實行武力擴張
④法國入侵阿爾及利亞,并向突尼斯和摩洛哥擴張
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 ①英國:妄圖建立一個北起開羅,南至開普敦,縱貫__________的龐大殖民地
②法國:把非洲殖民地從西非的佛得角一直延伸到東非的_______
③德國:希望在赤道兩側建立自己的殖民地
蘇伊士運河
埃及
非洲大陸
索馬里
柏林 會議 目的 為解決矛盾和進一步瓜分非洲
內容 通過“__________”原則;各國可以先在地圖上劃定彼此的勢力范圍,然后再去占領
結果 19世紀末20世紀初,歐洲殖民國家侵占了幾乎整個非洲
有效占領
4.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
形成 ①時間:19世紀末20世紀初
②表現:亞非拉國家絕大多數地區已經淪為__________________
原因 在向壟斷資本主義的過渡中,資本主義各國要求獨占更大的__________、原料產地和投資場所
影響 ①資本主義發展: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到__________階段
②國際關系: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孕育著新的更大的沖突
③世界聯系: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都被卷入__________________當中,世界越來越緊密地連為一體
④世界格局:形成了人類歷史上由少數資本主義國家奴役和控制世界上絕大部分土地和人口的極不合理的狀態
⑤斗爭高漲:__________和掠奪給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被壓迫人民的反抗斗爭不斷高漲
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商品市場
帝國主義
資本主義世界市場
殖民統治
必背——重要結論
①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拉丁美洲建立了廣大的殖民地,掠奪財富。
②19世紀末20世紀初,絕大多數亞洲國家淪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③西方列強對非洲的殖民始于15世紀,到19世紀末20世紀初,非洲被瓜分完畢。
④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
讀思學用
必知——易錯易混
葡萄牙的侵略重點在亞洲,主要是控制商路,在拉丁美洲建立了巴西殖民地。西班牙的侵略重點在美洲,幾乎控制了除巴西以外的整個拉丁美洲。
必考——核心概念
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世界范圍內的資本主義國家和其他非資本主義國家通過它們之間的相互經濟聯系而形成的統一的政治經濟整體。它既包含資產階級征服世界的過程,又包含資產階級按自己的意愿改造世界的過程。它包括資本主義世界政治體系、經濟體系和殖民體系。
必練——教材邊角
①據統計,1500—1650年,西班牙從美洲掠奪的黃金多達180噸,白銀多達16 000噸。(摘自教材P72“學思之窗”)殖民者的掠奪對美洲和歐洲分別產生了什么影響?
提示 殖民者從美洲掠奪了巨額財富,加劇了美洲的貧困。大量金銀流入歐洲加速了西歐封建制度的解體,為西歐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原始資本積累。
②閱讀教材P75“列強瓜分非洲”及“思考點”:圖中非洲國家的分界線有什么特點?它反映了什么問題?
提示 特點:圖示中國界線大多平直,疆域規整,充分體現了列強對非洲的瓜分具有“地圖上作業”的殖民侵略特點。
問題:非洲國家和地區與列強之間力量對比實力懸殊,列強在瓜分非洲時完全不顧非洲傳統,直接在地圖上劃界。
③閱讀“1914年歐洲部分列強占有的殖民地統計表”(見教材P76):歐洲列強在殖民地占領上存在什么問題?產生了什么后果?
提示 問題:歐洲列強占有的殖民地不平衡。
后果:使得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矛盾沖突不斷,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這種政治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加劇,為世界范圍內大規模戰爭的爆發埋下了禍根。
知識點二 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
1.拉丁美洲的民族獨立運動
(1)18世紀末19世紀初的民族獨立運動
背景 ①歐洲殖民者的政治壓迫和經濟剝削
②拉美經濟有了一定的發展
③啟蒙思想的傳播,增強了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識
④____________動搖了法國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統治,削弱了西班牙和葡萄牙對拉丁美洲殖民地的控制;美國獨立的鼓舞
表現 ①1804年,海地獨立,拉開了拉丁美洲民族獨立運動的序幕
②1826年,在__________和圣馬丁等人領導下,西屬拉丁美洲殖民地基本實現獨立
③1822年,______獨立
法國大革命
玻利瓦爾
巴西
(2)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民族民主革命
背景 ①獨立后各國政局動蕩,普遍實行軍事獨裁統治,政治經濟發展停滯不前
②英美等國在“援助”的幌子下,加緊了對拉丁美洲的經濟侵略和政治滲透
③美國發表門羅宣言,推行“__________”和“__________”
表現 ①巴西:1889年,巴西廢除君主制,建立共和國
②墨西哥:1910年,墨西哥爆發______________;1917年,頒布資產階級憲法,體現______________原則,為進一步爭取民主和進步奠定了基礎
金元外交
大棒政策
資產階級革命
資產階級民主
2.亞洲的覺醒
民主改革
(2)表現
印度民族解放運動 ①政黨:1885年,印度民族資產階級成立了國民大會黨,要求民族平等和自治
②目標:推翻殖民統治,實現民族獨立
③罷工:1908年,__________政治總罷工,要求釋放提拉克
伊朗立憲革命 ①成果:制定了伊朗歷史上第一部__________性質的憲法,規定伊朗為君主立憲國家
②打擊了封建主義和外國勢力,傳播了______________思想
孟買工人
資產階級
民族民主革命
中國辛亥革命 ①成果: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__________制度,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國
②意義: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__________革命的序幕,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傳播了__________理念,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
君主專制
民族民主
民主共和
3.非洲的抗爭
(1)埃及:成立了祖國黨,提出“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口號。1882年,________領導埃及軍民進行抵抗。
(2)蘇丹:1881年,蘇丹爆發反英大起義,沉重打擊了英國侵略者。
(3)埃塞俄比亞:1894年,意大利發動對埃塞俄比亞的侵略戰爭。1896年埃塞俄比亞人民打敗侵埃意軍,埃塞俄比亞保持了自己的獨立。
4.意義:亞非拉的民族獨立運動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削弱了本國的封建勢力,推動了民族獨立和世界歷史的發展。
埃及是埃及人的埃及
阿拉比
必背——重要結論
①拉丁美洲人民經過艱苦斗爭,于19世紀20年代基本獲得獨立,但仍面臨繼續進行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務。
②20世紀初,亞洲各國的民族民主意識加強,掀起了反帝反封建斗爭的新高潮,推動了歷史的進步。
③非洲國家的抗爭,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促進了非洲民族獨立思想的傳播。
讀思學用
必知——易錯易混
①金元外交是美國運用經濟擴張手段來控制拉美等地區的外交政策;大棒政策是武力威脅和戰爭訛詐的外交政策。
②非洲的民族解放運動多是封建王公或農民階級領導的;亞洲的覺醒中,資產階級已經成為運動的領導階級。這與非洲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水平較低、資產階級尚未登上政治舞臺有很大的關系。
必練——教材邊角
①1791年,法屬殖民地海地爆發武裝起義。經過十幾年的艱苦戰斗,終于在1804年建立了拉丁美洲第一個獨立的國家。(摘自教材P78“課前導言”)海地獨立有什么意義?
提示 拉開了拉丁美洲民族獨立運動的序幕。
②19世紀初,美國在對拉丁美洲進行經濟侵略的同時,還進行武力干涉,這就是所謂的“金元外交”和“大棒政策”。(摘自教材P78—79)“大棒政策”的實質是什么?
提示 實質是用武力威脅和戰爭訛詐的方式干涉拉丁美洲的國家事務,以達到支配拉美各國的侵略目的。
③1906年,提拉克說:“你們的工業被徹底摧毀了,而且是被外國的統治摧毀的;你們的財富正流向國外,你們已經淪落到任何人類都不可能淪落到的最低水平。在這樣的情況下,還有任何其他補救辦法可以自救嗎?”(摘自教材P82“問題探究”)提拉克的演講說明印度民族解放運動爆發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 帝國主義國家的侵略和掠奪加深了印度民族危機;印度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民族意識覺醒。
命題探究 提升關鍵能力
考什么
2
主題一 罪惡淵藪——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3年3考]
主題二 覺醒與抗爭——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3年4考]
主題一 罪惡淵藪——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3年3考]
考點 三年考情創新示例 2026高考命題預測
拉丁美洲的殖民化 2023·山東卷:以殖民地分布圖為視角,考查拉丁美洲殖民化 (1)熱考主題:殖民體系形成的特點、影響
(2)角度預測:考查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形成的方式、特點和影響
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 2024·重慶卷:以《土著政權法》為視角,考查英國的殖民統治 2022·海南卷:考查殖民體系的形成與演變 視角
史料證史——殖民擴張的方式與特點
史料一 葡萄牙、西班牙兩國的冒險遠航、殖民征討和對殖民地的統治,都由封建王室直接控制。……國王任命封建貴族充任各殖民地的總督和都督……奉行“重金主義”(重商主義的早期形式)政策,使用奴隸開采銀礦,掠奪大量金銀財富,運回本國并用于王室的奢靡生活消費。
——摘編自艾周昌、程純《早期殖民主義侵略史》
史料二 歐洲列強瓜分非洲的第一個階段持續時間很短……第二個階段是持續時間最長的階段,從1882年到1898年。在這個時期,歐洲人的注意力都集中在非洲大陸。首先,他們關注的是剛果和中非其他地區(1882—1885年),接著又關注東非。1885—1890年間東非始終被排在歐洲人的議事日程上。后來,歐洲人又把注意力轉向西非……最后一個階段(1898—1902年)有兩個戰略問題待解決……布爾人(荷蘭移民的后代)和英國在南非發生了戰斗……第二次布爾戰爭。
——摘編自[荷]H.L.韋瑟林《歐洲殖民帝國:1815—1919》
思考 (1)根據史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殖民者在拉丁美洲殖民活動的主要方式。
提示 在王室主導下對殖民地實行直接控制;以掠奪貴金屬為主要目標,但未轉化為資本。
(2)根據史料二,指出歐洲列強瓜分非洲呈現出的特點。
提示 階段性特征明顯;參與國逐漸增多;空間不斷轉移;爭奪日趨激烈。
視角
史料證史——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
史料一 隨著新航路開辟,世界各地區形成一個有機的整體,固然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巨大的進步,但是這個進步也是與資本主義列強對于世界上其余國家、地區的宰割、奴役密切地聯系在一起的。這顯然是一種很不公平、很不正常的現象,也是一個矛盾。因此,1900年以后的人類歷史發展的趨勢就是解決這個矛盾,消滅這種不公平的現象,逐步建立一個公正的世界。
——摘編自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史·近代史編》
史料二 1880年時,我們所面對的不完全是一個單一的世界,而是一個由兩部分所合成的全球體系:一部分是已開發的、具有主宰性的、富有的;另一部分是落后的、依賴的、貧窮的……19世紀80年代,歐洲不僅是支配和改變世界的資本主義發展核心,同時也是世界經濟和資本主義社會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英]艾瑞克·霍布斯鮑姆著,賈士蘅譯《帝國的年代:1875—1914》
思考 (1)根據史料一,概括世界殖民體系的特點。
提示 以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建立在資本主義列強對世界上其余國家、地區的宰割、奴役基礎之上。
(2)根據史料二并結合所學分析世界殖民體系建立的影響。
提示 把亞非拉地區納入資本主義世界體系之中,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聯系,推動了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和全球經濟的發展;造成了亞非拉地區長期的貧困與落后。
1.歷史解釋——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主要特征
(1)殖民范圍的廣泛性。工業革命之后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地遍布全球。
(2)殖民地的民眾普遍貧困。殖民地是西方列強的產品傾銷市場和原材料產地,西方列強與殖民地之間的不平等貿易,造成了殖民地和西方列強之間經濟發展的嚴重失衡。相對于西方列強的富足,殖民地民眾的貧窮落后十分鮮明。
(3)殖民地經濟的單一性。為了長期控制殖民地,殖民主義者會有意識地培養殖民地經濟的單一性,以確保殖民地無法獨立生存。
(4)殖民地工業的落后性。為了確保對殖民地的經濟、軍事優勢,殖民主義者有意識地控制殖民地國家的工業發展,以確保其無法威脅到本國的強勢地位。
(5)殖民地文化的基督化。為了加強對殖民地人民的統治,殖民主義者不遺余力地推動基督教在他國的傳播,以達到從精神層面控制殖民地國家和地區的人民的目的。
(6)殖民地政治的復雜性。殖民主義者在殖民地培植不同的政治勢力,以達到分而治之的目的。
2.歷史解釋——世界殖民體系形成的影響
(1)從文明演進的角度看,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加強了世界各國社會經濟與生活的相互聯系,在客觀上向世界傳播了先進的科學技術、生產方式和思想觀念,推動了殖民地向現代文明的轉化。
(2)從世界格局的角度看,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是西方列強對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宰割、奴役的產物,不僅使亞非拉國家和地區遭受不等價交換的剝削,而且把它們變成發達國家的經濟附庸,造成這些國家和地區經濟畸形、長期貧困落后的局面,形成以歐洲為中心,東方從屬于西方的世界格局。
主題二 覺醒與抗爭——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3年4考]
考點 三年考情創新示例 2026高考命題預測
民族獨立意識的傳播 2024·新課標卷:以抵制殖民侵略為視角,考查非洲民族獨立思想的傳播 (1)熱考主題: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的特點和意義
(2)角度預測:結合殖民擴張、工業革命等知識考查亞非拉民族獨立意識的覺醒、獨立運動的特點和意義
2024·廣東卷:以《人權宣言》的傳播切入,考查啟蒙思想對拉美民族意識的影響 反殖民斗爭 2024·北京卷:以英國法案入手,考查印度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過程 2022·山東卷:以列寧對亞洲覺醒的認識切入,考查亞洲人民對帝國主義的反抗 視角
學者觀點——拉美民族獨立運動興起
史料 以1791年爆發的海地革命為界標,掀起了大規模的資產階級革命運動——拉美獨立運動。到19世紀20年代末,形成了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史上的第一次高潮。拉美國家最先全面殖民地化,隨之殖民地社會經濟、政治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在美國獨立戰爭勝利的鼓舞下,拉美人民利用歐洲拿破侖戰爭的極好契機,掀起了推翻殖民統治的革命斗爭。當亞非人民反殖斗爭正蹣跚前進的時候,拉美人民就已經掀起了波瀾壯闊的資產階級革命運動。
——摘編自薛源官《近代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史分期問題初探》
思考 根據史料,概括18世紀末至19世紀上半葉拉美民族獨立運動的特點,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拉美獨立運動走在前列的原因。
提示 特點:發展具有不平衡性,拉美走在獨立運動前列。
原因:拉美國家最先全面殖民地化,較早受到新生產方式的影響;美國獨立戰爭勝利的鼓舞;啟蒙思想的影響;有利的國際條件。
視角
史料證史——亞洲覺醒的特點
史料 在亞洲覺醒時期,資產階級革命派高舉資產階級民族主義和民主主義這兩面戰斗的旗幟,第一次賦予亞洲的革命以資產階級民族民主主義的目標并為之浴血奮戰。……各國的民主主義都要從根本上變革封建制度,用共和制或君主立憲制取代封建專制政體,同時進一步提出解決農民土地問題,發展民族經濟,給人民以選舉權和其他的自由平等權利。……在革命中,領導革命的資產階級把民族主義和民主主義緊密結合起來,為之進行了英勇的實踐。……資產階級的政治斗爭和下層群眾的革命斗爭,這兩股以往互無聯系的潮流開始匯合到一起,形成了由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的、有廣大人民群眾參加的民族民主革命的洪流。……各國的革命派開始自覺地相互聯系、相互支持。
——摘編自才家瑞《“亞洲覺醒”的內涵及該時期各國
民族民主運動的類型與特點》
思考 根據史料信息,歸納19世紀末20世紀初亞洲覺醒的特點。
提示 新興的資產階級掌握了革命領導權,組成了資產階級政黨,高舉民族主義和民主主義兩面旗幟;資產階級的政治斗爭和下層群眾的革命斗爭匯合;各國的革命派開始自覺地相互聯系、相互支持;范圍廣;影響大。
視角
史料證史——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的影響
史料 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各民族反對帝國主義和殖民主義,以建立民族獨立國家為目標的民族主義,是針對帝國主義、殖民主義侵略和奴役弱小民族而產生的防御性民族主義。……內部的階級斗爭退居于民族斗爭之下,這時的民族主義在某種意義上代表著全民族的意志,成為全民族團結起來共同反對帝國主義的奴役和壓迫、爭取民族解放、建立民族主權國家的一面旗幟,具有積極的進步意義。
——鄭信哲《民族主義、愛國主義及其關系問題》
思考 根據史料,概述民族主義、愛國主義在亞非拉民族解放運動中的作用。
提示 亞非拉地區人民在民族主義的號召下,開展了形式多樣的民族獨立運動。愛國主義、民族主義成為推動亞非拉民族獨立和發展的一面旗幟,推動了亞非拉地區的發展和世界歷史的進步。
1.歷史解釋——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的特點
主要任務 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多肩負著反對外來帝國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雙重革命任務,這反映了在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之下,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渴望獨立和自由的強烈愿望
斗爭形式 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斗爭的主要形式是武裝斗爭和武裝起義,屬于反侵略斗爭
領導力量 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中出現了新的力量:民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運動結果 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大多數以失敗告終
2.唯物史觀——亞洲覺醒的意義
(1)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在東方的殖民統治和本地區的封建勢力,對各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2)標志著亞洲各地人民已作為一支反對帝國主義的強大政治力量登上了國際斗爭的舞臺,在客觀上成為西方工人階級的同盟軍,亞洲成為反帝的重要陣地。
(3)傳播了民主思潮,為亞洲各國走上獨立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礎。
(4)一批民族資產階級政黨形成,古老的亞洲開始走上近代政黨政治的道路。
(5)標志著亞洲進入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
3.歷史解釋——拉丁美洲民族獨立運動的意義
(1)拉美殖民地基本上都已獨立,大致形成了今天拉丁美洲各國的政治格局。
(2)拉美的民族獨立運動為拉美國家建立奠定了比較堅實的民主政治基礎。
(3)為拉丁美洲各國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4)沉重地打擊了西班牙、葡萄牙的腐朽封建勢力,同西歐和北美資產階級革命運動相配合,加速了歐洲封建主義的崩潰。
隨堂演練 熱考命題對接
練什么
3
1.[據中外歷史綱要下P72“學思之窗”改編]據統計,16、17世紀時,西班牙在殖民地開采的黃金、白銀超過當時世界總產量的2/3。1500—1650年,西班牙從美洲掠奪的黃金多達180噸,白銀多達16 000噸。此舉(  )
A.加速了資本原始積累 B.打破了世界隔絕狀態
C.加快了工業革命進程 D.促成了生產方式變革
解析 根據材料“1500—1650年,西班牙從美洲掠奪的黃金多達180噸,白銀多達16 000噸”和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開辟后,美洲金銀大量涌入歐洲,助推了早期歐洲的資本原始積累,A項正確;B項是新航路開辟對世界聯系的影響,排除;材料與推動工業革命無關,排除C項;工業革命引發生產方式的變革,排除D項。故選A項。
答案 A
【練 教材改編題】
2.[據中外歷史綱要下P74“史料閱讀”改編]1884年簽署的《柏林會議關于非洲的總議定書》第三十五條規定:本議定書簽字國承認有義務在他們占領的非洲大陸沿岸地區的領土上確保建立一個足以保護他們的既得權利,又在必要時根據為貿易和過境運輸的自由而訂立的條件保護貿易和過境運輸自由的政權。材料中歷史信息表明,議定書(  )
A.參與者為歐洲殖民國家 B.劃定各國在世界的勢力范圍
C.標志著非洲被瓜分完畢 D.原則上承認各自的既得利益
解析 依據材料“本議定書簽字國承認有義務在他們占領的非洲大陸沿岸地區的領土上確保建立一個足以保護他們的既得權利……”,可以看出列強通過召開這次會議原則上承認各自的既得利益,協調了矛盾,以便對非洲進一步瓜分,D項正確;參與者還有美國,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對非洲的瓜分,不是劃定各國在世界的勢力范圍,排除B項;這次會議的目的是協調各國矛盾,以便進一步瓜分非洲,這一時期非洲還未被瓜分完畢,排除C項。故選D項。
答案 D
3.[據中外歷史綱要下P80“學思之窗”改編]列寧說:“亞洲的覺醒和歐洲先進無產階級奪取政權斗爭的開始,標志著20世紀初所開創的全世界歷史的一個新階段。”19世紀末20世紀初,亞洲各國人民民族憂患意識和民主改革意識覺醒的根本前提是(  )
A.封建經濟進一步崛起 B.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得到一定發展
C.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 D.西方民主思想的傳播
解析 據材料“亞洲的覺醒和歐洲先進無產階級奪取政權斗爭的開始”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末20世紀初,亞洲各國在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推動下,民族民主意識逐漸覺醒,B項正確;此時封建經濟遭到進一步打擊,排除A項;民族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也是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推動帶來的結果,排除C項;西方民主思想的傳播是外部原因,不是根本前提,排除D項。故選B項。
答案 B
1.(2023·山東高考,12)如圖為某一時期歐洲主要殖民國家在美洲和非洲的殖民地分布示意圖。這一時期(  )
【練 高考真題】
A.拉丁美洲民族獨立運動興起
B.大西洋三角貿易已走向衰落
C.西、葡殖民優勢逐漸被打破
D.傾銷工業品是主要掠奪手段
解析 根據題中圖例信息,可以發現此時期在美洲和非洲的殖民國家除了西班牙、葡萄牙之外還有英國、荷蘭、法國等殖民國家,且英國、法國、荷蘭的殖民地面積也占有一定比例,說明此時期西班牙、葡萄牙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優勢逐漸被打破,故選C項。材料信息強調歐洲主要殖民國家在拉丁美洲和非洲所占殖民地情況,非強調拉丁美洲的民族獨立運動,排除A項;題干信息與三角貿易無關,排除B項;材料信息不能反映掠奪手段,排除D項。
答案 C
2.(2024·廣東高考,13)1794年,《人權宣言》在哥倫比亞首次被翻譯和秘密印刷。在拉丁美洲的一些大城市,土生白人貴族和知識青年組織了各種秘密結社,“我不是西班牙人,我是美洲人”成為慣常口頭語,一種“美洲人”的新觀念開始形成。這反映了在拉丁美洲(  )
A.國家認同引發社會變革 B.思想啟蒙激發民族意識
C.獨立運動摧毀殖民體系 D.革命理念得到廣泛傳播
解析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法國大革命期間頒布的《人權宣言》傳入拉丁美洲后,拉美土生白人貴族和知識青年受其倡導的人權、自由、平等等思想影響,組織了各種秘密結社,反對西班牙殖民統治并自我定位為“美洲人”,故B項正確。材料僅論及《人權宣言》對拉丁美洲民族意識的影響,并未涉及拉丁美洲社會變革,排除A項;殖民體系被摧毀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后,C項錯誤;材料“在拉丁美洲的一些大城市”“土生白人貴族和知識青年”說明此時拉美民族獨立意識的覺醒僅限于局部地區和特定群體,“廣泛”說法過于夸大,D項錯誤。
答案 B
3.(2022·山東高考,13)1913年,列寧在《馬克思學說的歷史命運》中說:“極大的世界風暴的新的發源地已在亞洲出現。……八億人民的亞洲投入了為實現和歐洲相同的理想的斗爭。”“相同的理想”指的是(  )
A.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 B.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
C.摧毀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 D.實現全世界無產階級的聯合
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初,亞洲國家廣泛開展了民族解放運動,反對帝國主義的壓迫。同時期,歐洲工人運動進一步發展,倡導無產階級革命,主張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所以亞洲和歐洲人民“共同的理想”是推翻帝國主義的壓迫,故選A項。亞洲和歐洲的人民特別是無產階級,不主張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排除B項;亞洲國家民族解放運動目標是獲得本民族的獨立,排除C項;“實現全世界無產階級的聯合”不是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理想,排除D項。
答案 A
課時精練
一、選擇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
1.(2025·河南開封模擬)下表為西屬拉丁美洲殖民地時期的官僚統計表(單位:人)。這可用以說明當時(  )
職位 總數 克里奧爾人
(美洲出生的西班牙人)
總督 170 4
都督、省長和地方行政長官 602 14
A.殖民地的混血現象罕見 B.社會權力結構高度集中
C.不同種族政治地位懸殊 D.宗主國嚴密管控殖民地
解析 由表格可知,西屬拉美殖民地時期的總督170人中只有4人為土生西班牙人,而都督、省長和地方行政長官602人中只有14人為土生西班牙人,意味著絕大多數中央和地方的官僚都是由宗主國西班牙派來的,可見宗主國嚴密管控拉美殖民地,故選D項。
答案 D
2.(2024·廣東深圳模擬)16世紀中期以后,在西屬拉丁美洲,礦業經濟快速發展起來,西班牙移民涌入,同時印第安人因疫病、殖民奴役而大量死亡。上述現象導致西屬拉丁美洲(  )
A.資本原始積累加速 B.種植園的發展空間增大
C.經濟的獨立性增強 D.逐漸退出黑人奴隸貿易
解析 據材料“西班牙移民涌入”“印第安人因疫病、殖民奴役而大量死亡”并結合所學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的史實可知,隨著拉丁美洲的西班牙移民增多,需要在拉丁美洲發展農業,以適應歐洲人飲食生活的需要,同時印第安人大量死亡騰出了大量土地,為發展種植園經濟提供了土地資源,故選B項;“資本原始積累加速”不合史實,拉丁美洲的財富被掠奪到西班牙,加速了拉丁美洲的貧困和落后,排除A項;“獨立性”不合史實,應為“依附性”,排除C項;“退出”不合史實、時空,應為“興起”,排除D項。
答案 B
3.(2025·廣西南寧模擬)18世紀前,西班牙帝國曾長期對其美洲殖民地實行特有的“縱向主義”行政管理,規定每個殖民地的省份直接與西班牙聯系,禁止殖民地之間任何的橫向交往。這導致了(  )
A.價格革命的產生 B.西屬拉丁美洲的分裂
C.重商主義的興起 D.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
解析 據材料可知,西班牙的“縱向主義”行政管理使西屬拉美殖民地之間的聯系較少,易導致西屬拉丁美洲的矛盾、分裂,故選B項;“價格革命”是大量貴金屬源源不斷地流入歐洲,導致貨幣貶值、物價上漲、投機活躍,與題意關系不大,排除A項;“興起”不合時空,排除C項;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
答案 B
4.(2025·廣東廣州模擬)據蘇聯非洲問題專家葛羅米柯統計,非洲邊界44%是按經線和緯線、30%是用直線或曲線的幾何方法劃分的,只有26%是由河流、湖泊和山脈所構成的自然邊界線。造成這種現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
A.歷史文化因素 B.自然地理因素
C.各國實力因素 D.西方殖民因素
解析 據材料“非洲邊界44%是按經線和緯線、30%是用直線或曲線的幾何方法劃分的”可知非洲邊界大多比較筆直,這是因為近代西方殖民主義者通過柏林會議確立了“有效占領”原則,為了有效瓜分非洲,人為地劃分了非洲的疆界線,故選D項;非洲疆界分布的特點并非非洲本地長期歷史文化發展的產物,而是近代殖民主義者瓜分的結果,排除A項;“只有26%是由河流、湖泊和山脈所構成的自然邊界線”說明自然地理因素對非洲疆界劃分的影響比較小,排除B項;非洲各國疆界的劃分是外來殖民主義者強行瓜分的結果,與各國實力對比無關,排除C項。
答案 D
5.(2024·湖南婁底三模)下表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列強在非洲的殖民地。據此可推知(  )
英國 占有北起埃及、蘇丹,中經烏干達和東非,直到南非的廣大地區
法國 除占有北非大片土地外,還占領了西非和赤道非洲的廣闊地區以及馬達加斯加島等
德國 占領西南非洲、喀麥隆、坦噶尼喀等
意大利 占有利比亞和索馬里等
葡萄牙 占有安哥拉、莫桑比克等
西班牙 占有摩洛哥、部分撒哈拉
A.列強激烈爭奪世界市場 B.柏林會議加速了對非洲的瓜分
C.英法殖民霸權得到鞏固 D.奴隸貿易刺激了歐洲殖民擴張
解析 據表中“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列強在非洲的殖民地”情況可知,19世紀末20世紀初,非洲已基本被瓜分完畢。結合所學可知,1884年的柏林會議,規定“有效占領”原則,還決定各國可先在地圖上劃定彼此的勢力范圍,柏林會議大大加快了列強瓜分非洲的速度,故選B項;材料反映的是列強瓜分非洲,并不能體現列強對世界市場的爭奪,排除A項;材料中不僅涉及英法,還涉及其他歐洲國家,且這一時期英法的殖民霸權受到了來自德國的挑戰,排除C項;據所學可知,19世紀奴隸貿易已經衰落,此時列強瓜分非洲并不是為了奴隸貿易,排除D項。
答案 B
6.(2025·江蘇南京高三學情調研)1884年,德國報紙用一張漫畫描述了柏林會議。漫畫中的俾斯麥被畫成一只開屏的孔雀,孔雀的羽毛上寫著“歐洲自由剛果會議”。漫畫的標題是“我們的驕傲”,下面則寫著“現在我們在世界上是怎樣的形象呢?”該漫畫(  )
A.表明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建立 B.展現了德意志的統一策略
C.諷刺了與會國家的虛偽行徑 D.批判列強殖民美洲的活動
解析 根據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了德國報紙用一張漫畫描述了柏林會議,把俾斯麥畫成一只開屏的孔雀,孔雀的羽毛上寫著“歐洲自由剛果會議”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柏林會議是指1884年11月15日由德國首相俾斯麥主持,在德國首都柏林舉行的列強瓜分非洲的會議,而材料中的漫畫揭露了俾斯麥和歐洲殖民者對非洲的野蠻瓜分,諷刺了與會國家的虛偽行徑,故選C項。
答案 C
7.(2025·江浙皖高中發展共同體高三測試)1896—1897年,菲律賓人民為反抗西班牙殖民統治進行民族獨立戰爭,1899—1902年,又開展抗美衛國戰爭。菲律賓資產階級革命派提出推翻西班牙殖民統治,實現民族獨立,以及打碎封建大莊園、平均分配土地等口號,在此期間,華僑投身革命,與菲律賓人民并肩作戰。這主要表明(  )
A.亞洲國家民族解放運動相互支持
B.新興民族國家反帝斗爭不斷發展
C.菲律賓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識覺醒
D.亞洲資產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解析 據材料可知,從菲律賓資產階級革命派提出的口號以及菲律賓人民反抗殖民統治的戰爭中,可以看出他們具有強烈的民族獨立和民主意識,故選C項;雖然華僑投身菲律賓的革命,但這并不能直接證明整個亞洲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都在相互支持,排除A項;材料主要描述的是菲律賓的民族獨立戰爭,并未涉及其他新興民族國家的反帝斗爭,排除B項;材料只描述了菲律賓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活動,并未涉及整個亞洲資產階級的登上歷史舞臺,排除D項。
答案 C
8.(2024·山東濰坊模擬)亞非民族解放運動從15世紀末到19世紀晚期處于自發的斗爭階段,19世紀晚期后開始走向民族民主運動的道路,在20世紀初更是走向大覺醒時代。這一變化根源于(  )
A.民族危機的日益加深 B.新經濟因素的不斷發展
C.啟蒙思想的廣泛傳播 D.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
解析 據材料“19世紀晚期后開始走向民族民主運動的道路,在20世紀初更是走向大覺醒時代”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工業革命后,亞非地區因為受到資本主義世界的殖民,客觀上也受到資本主義的影響,使得本國民族資本主義有所發展,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不斷壯大,故選B項;民族危機的日益加深使得亞非地區民族民主運動不斷發展,但經濟因素才是根源,排除A項;啟蒙思想對于民族民主運動起到了促進作用,但經濟因素才是根源,排除C項;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是在19世紀三四十年代,且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
答案 B
9.(2025·廣西北海一模)有南非作家曾寫道:在南非,英國人與荷蘭后裔進行了兩次戰爭;在非洲其他地區,德國人與法國人競爭,葡萄牙人與德國人競爭,意大利人與英國人、法國人、土耳其人競爭。上述場面形成的歷史背景最有可能是(  )
A.巴黎和會后歐洲列強之間矛盾重重
B.一戰期間非洲地區列強之間激烈混戰
C.18世紀后期歐洲列強深入非洲內陸
D.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列強爭奪非洲
解析 材料描述了南非和其他非洲地區不同歐洲國家之間的競爭和沖突,結合所學知識,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歐洲列強為了爭奪非洲的殖民地和資源,展開了激烈的競爭,這與材料中描述的場面高度吻合,故選D項。
答案 D
10.(2025·湖南長沙模擬)19世紀初,海地獨立運動領導人杜桑·盧韋杜爾說:“我們已經取得了自由,我們黑奴世代受欺凌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現在,法國人……企圖從我們手中奪去我們的自由,我們寧可戰死也決不能答應他們。……努力吧,自由屬于我們!”材料可用于說明(  )
A.海地資本主義發展迅速 B.殖民地民主意識的覺醒
C.啟蒙運動影響范圍廣泛 D.世界殖民體系開始瓦解
解析 據材料“法國人……企圖……自由屬于我們”可知,杜桑·盧韋杜爾宣揚“自由”以反抗法國對海地人民的奴役,說明其深受啟蒙運動的影響,故選C項;材料強調海地獨立運動的思想背景,與資本主義發展無關,排除A項;“覺醒”說法錯誤,啟蒙思想的傳播使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識日益增長,排除B項;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開始瓦解”說法錯誤,此時還未形成,排除D項。
答案 C
11.(2024·山東濱州模擬)19世紀初爆發的拉丁美洲獨立運動與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等共同構成所謂的“大西洋革命”,但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卻是一場“早產”革命,獨立后的拉美民族民主被稱為“早產”革命的主要依據是(  )
A.法國大革命削弱了宗主國的統治
B.拉美地區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薄弱
C.美國對拉美的經濟侵略和武裝干涉
D.獨立前拉美民族民主意識尚未覺醒
解析 據所學,19世紀初的拉丁美洲的民族獨立運動之后,各國大多政局動蕩,政治經濟發展停滯不前,特別是門羅宣言發表之后,拉美人民面臨著繼續進行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務,這就是其“早產”的原因所在,故選C項;法國大革命動搖了法國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統治,這會促使拉美人民民族民主意識增強,排除A項;據所學,18世紀末19世紀初,拉丁美洲的經濟有了一定的發展,這是其民族獨立運動發展的經濟原因,排除B項;據所學,啟蒙思想的傳播使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識日益增長,排除D項。
答案 C
12.(2025·河南洛陽模擬)玻利瓦爾說:“我們試過了太陽底下的一切辦法,沒有一個管用。墨西哥完了。危地馬拉毀了。智利出了新麻煩。……玻利維亞兩年換了三個總統,其中兩個死于謀殺。”這反映了(  )
A.拉丁美洲民族獨立運動宣告徹底失敗
B.門羅主義是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
C.拉美民族獨立運動帶來各國政局動蕩
D.拉美面臨著艱巨的民族民主革命任務
解析 結合所學拉美民族獨立運動的史實可知,拉美獨立后雖然擺脫了西班牙的控制,但受到美國勢力的滲透,而且內部也面臨考迪羅獨裁統治,這說明拉美面臨艱巨的民族民主革命任務,故選D項;“徹底失敗”的表述過于絕對,排除A項;門羅主義屬于外部原因,根本原因是拉美自身的問題,排除B項;“各”字表述過于絕對,排除C項。
答案 D
13.(2025·廣東肇慶調研)18世紀后半期,拉美的科學家們意識到,無論在自然科學還是在人文社科領域,歐洲的拉美研究存在許多謬誤及偏見。在這種背景下,拉美的科學家們提出“美洲的科學”以區別于歐洲的科學研究。這(  )
A.促使歐洲中心論退出歷史舞臺
B.有利于增強拉美民族意識
C.說明科學發展是民族獨立的前提
D.推動拉美反殖民斗爭勝利
解析 據材料可知,拉美的科學家們提出“美洲的科學”以區別于歐洲的拉美研究,旨在反對歐洲中心主義的偏見,幫助拉美人認識到拉美的價值和地位,增強拉美民族意識,故選B項;“退出歷史舞臺”不合邏輯、史實,歐洲中心論在當前仍有一定的影響,僅提及“美洲的科學”不可能使歐洲中心論退出歷史舞臺,排除A項;“科學發展是民族獨立的前提”因果倒置,應為“民族獨立是科學發展的前提”,排除C項;“推動拉美反殖民斗爭勝利”夸大化,只能說“美洲的科學”的提出對拉美獨立有一定的幫助,排除D項。
答案 B
14.(2025·福建福州模擬)20世紀初,印度國大黨領導人提拉克提出了司瓦拉吉(自治)政治綱領,同時把印度歷史上爭取民族獨立的英雄西瓦杰作為司瓦拉吉的象征,從而使這個綱領含有爭取民族獨立之意。他還主張未來印度實行代議制,采取聯邦共和政體。由此可知,提拉克的主張(  )
A.要求獨立后實行宗主國的政治體制
B.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色彩
C.希望聯合歐洲無產者埋葬資本主義
D.表明印度民族資產階級趨向成熟
解析 據材料“使這個綱領含有爭取民族獨立之意”“主張未來印度實行代議制,采取聯邦共和政體”可知,提拉克主張實現民族獨立,具有反帝特征,且強調印度實行代議制,具有反封建特征,因此提拉克的主張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色彩,故選B項;印度的宗主國是英國,其實行君主立憲制,提拉克主張實行共和政體,排除A項;提拉克的主張本質上屬于印度資產階級思想,且材料并未強調聯合歐洲無產階級,排除C項;印度民族資產階級成熟不止表現在思想主張方面,還有政黨建設、行動綱領等方面,僅憑提拉克的觀點無法說明其走向成熟,排除D項。
答案 B
15.(2025·陜西安康高三測試)19世紀90年代初,伊朗爆發了反對政府賦予英國公司煙草專賣權的抗議運動。以大不里士為中心的人民群眾,開展了罷市和禁止吸煙運動。最終,政府被迫取消了與英國的相關協議。這表明伊朗(  )
A.民族民主意識覺醒 B.資產階級政府比較軟弱
C.反英斗爭形式多樣 D.立憲革命擁有群眾基礎
解析 據材料信息可知,19世紀90年代初,伊朗政府賦予英國煙草專賣權,侵犯了伊朗的經濟權益,伊朗人民,尤其是商人為此抗爭,體現了他們對自身利益及國家權益的維護,這表明當時伊朗民族民主意識覺醒,故選A項;當時的伊朗屬于封建政府,社會形態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排除B項;據材料“開展了罷市和禁止吸煙運動”可知,民眾采取和平方式反對政府賦予英國公司煙草專賣權的行為,迫使政府取消了與英國的相關協議,“形式多樣”說法有誤,排除C項;伊朗立憲革命發生于1905—1911年,排除D項。
答案 A
16.(2024·安徽阜陽模擬)《1905—1909年波斯革命》中寫道:東方正從酣睡中覺醒。在中國,表現為偏向“中國是中國人的中國”的理想;在波斯……覺醒似乎表現為偏向民主改革的形式……非常引人注目的是,這些不滿的跡象同時出現,不能純粹歸于偶然。其意在說明(  )
A.亞非拉民主革命具有多元性 B.亞洲覺醒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C.亞洲民族民主意識不斷增強 D.亞洲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
解析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亞洲的覺醒的史實可知,帝國主義的侵略加深了亞洲各國的民族危機,客觀上促進了亞洲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亞洲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運動的新高潮,中國的辛亥革命、伊朗的立憲革命是其中的代表,故選C項;“亞非拉民主革命”不合題意,與材料僅提及亞洲民族民主運動不符,排除A項;“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不合題意,與材料“這些不滿的跡象同時出現,不能純粹歸于偶然”相悖,排除B項;“亞洲”范圍過大,此時印度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斗爭的舞臺,排除D項。
答案 C
二、非選擇題:共2小題,共27分。
17.(2025·河南開封調研)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種植園奴隸制經濟盛行于葡屬巴西、西印度群島和西屬南美殖民地大西洋沿岸等熱帶及亞熱帶作物區。最初在種植園從事勞動的主要是印第安人,后來大批印第安人因勞累過度而死亡。為了補充勞動力,殖民者又從非洲販運大量黑人充當奴隸。在巴西,黑人奴隸約占全國350萬人口的一半以上。19世紀初,西屬拉美殖民地紛紛獨立,并廢除了黑人奴隸制。巴西的大種植園主、大商人和上層保守分子為了預防革命的爆發,在1822年擁戴葡萄牙王子彼得羅為帝,宣布脫離葡萄牙獨立。奴隸制種植園主是君主政治的社會支柱,而君主政體則維護奴隸制種植園主的利益。
材料二 殘酷的種植園奴隸制造成奴隸大批死亡,從非洲進口的奴隸人數也不斷下降。同時,在巴西種植園中出現了“合同制”,吸引了大批歐洲僑民遷居巴西。隨著資本主義雇傭勞動制和種植園奴隸勞動制的沖突日益尖銳,要求廢除奴隸制和推翻君主制的運動日益高漲。1883年,國內各種廢奴協會的代表成立了廢奴主義同盟,領導全國的廢奴運動。1888年,巴西最終廢除了奴隸制。次年,成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
——以上材料摘編自劉祚昌等《世界通史(近代卷)》
(1)根據材料一,概括巴西種植園奴隸制經濟的特點。(6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巴西廢除奴隸制的原因和影響。(9分)
答案 (1)主要勞動力由以印第安人為主轉變為以黑人奴隸為主;奴隸勞動強度大;在經濟結構中占主導地位;與君主政體相互支持。
(2)原因:殘酷的種植園奴隸制造成奴隸大批死亡,奴隸來源減少;歐洲僑民的大量遷入;工業革命(或自由資本主義)的發展;美國奴隸制的廢除(或美國內戰的影響);廢奴運動的興起和發展;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傳播。
影響:①進步性:廢除了奴隸制度,完成了巴西資產階級革命的重要任務;有利于巴西資本主義的發展。②局限性:大土地所有制依然保留,沒有徹底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務。
18.(2025·安徽“江南十校”聯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朵潔白的棉花,串聯起橫跨數百年的世界近現代史。棉花產業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演變歷程,其中,世界棉花種植者、制造商和消費者之間的空間關系不斷變化。公元11世紀之前,當時世界上只有南亞、東非及美洲中部生產棉花,此時棉花產業發展非常緩慢。1500年前后,隨著新航路開辟及殖民擴張的推進,一個由歐洲人主導的,將亞洲、非洲、美洲緊密聯系起來的貿易體系逐漸形成了。18世紀蒸汽機的出現,帶來棉紡織技術革命,到了1780年,整個歐洲,特別是英國,已經成為世界棉花網絡的中心。19世紀末,隨著壟斷資本主義形成,“棉花資本主義”的擴張,幫助殖民主義掠奪了全球南方的資源和勞動力,但它也激發了全球南方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運動,并幫助開啟了新興國家積極地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特別是印度、中國等國,當地的資本家更是將棉花視為民族主義振興的象征。當棉花在亞洲再度興起之時,歐洲的棉花產業開始走向衰落。
——摘編自[美]斯文·貝克特《棉花帝國:一部資本主義全球史》
圍繞材料,就材料整體或某一方面自擬一個論題,運用世界近現代史相關知識予以論述。(要求:論題明確,論證充分,史實準確,表述清晰。)(12分)
答案 示例 論題:棉花的發展史既是一部資本主義經濟史,也是一部民族獨立運動史。
論述:隨著新航路的開辟,西歐國家率先踏上對外殖民擴張之路。18世紀,拉丁美洲已經完全處于歐洲列強的殖民統治之下;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西方加快對外經濟侵略的步伐;19世紀后期,伴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浪潮,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把亞洲和非洲的廣大地區和人口變成它們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畢,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隨著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都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之中,以歐美工業國為主導的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到20世紀初,資本主義列強建立了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形成了人類歷史上由少數資本主義國家奴役和控制世界上絕大部分土地和人口的極不合理的狀態,打斷了亞非拉的發展進程,使亞非拉國家成為歐美工業化的經濟附庸,給當地人民帶來深重災難。同時也迫使亞洲各國重視發展民族工業,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一定的發展,亞洲各國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運動,伊朗的立憲革命、中國的辛亥革命、印度的民族解放運動是典型代表。亞非拉的民族獨立運動沖擊了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削弱了本國的封建勢力,推動了民族獨立和世界歷史的發展。
綜上所述,棉花的發展史反映了歐洲各國走上殖民擴張的道路,它既是人類的曙光又是人類的災難。因此,它既是一部資本主義經濟史,也是一部民族獨立運動史。
本節內容結束
Thanks!

節內



INNOVATIVE
DESIGN訓練32 世界殖民體系與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
(分值:75分)
一、選擇題:共16小題,每小題3分,共48分。在每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
1.(2025·河南開封模擬)下表為西屬拉丁美洲殖民地時期的官僚統計表(單位:人)。這可用以說明當時 (  )
職位 總數 克里奧爾人(美洲出生的西班牙人)
總督 170 4
都督、省長和地方行政長官 602 14
A.殖民地的混血現象罕見 B.社會權力結構高度集中
C.不同種族政治地位懸殊 D.宗主國嚴密管控殖民地
2.(2024·廣東深圳模擬)16世紀中期以后,在西屬拉丁美洲,礦業經濟快速發展起來,西班牙移民涌入,同時印第安人因疫病、殖民奴役而大量死亡。上述現象導致西屬拉丁美洲 (  )
A.資本原始積累加速 B.種植園的發展空間增大
C.經濟的獨立性增強 D.逐漸退出黑人奴隸貿易
3.(2025·廣西南寧模擬)18世紀前,西班牙帝國曾長期對其美洲殖民地實行特有的“縱向主義”行政管理,規定每個殖民地的省份直接與西班牙聯系,禁止殖民地之間任何的橫向交往。這導致了 (  )
A.價格革命的產生 B.西屬拉丁美洲的分裂
C.重商主義的興起 D.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
4.(2025·廣東廣州模擬)據蘇聯非洲問題專家葛羅米柯統計,非洲邊界44%是按經線和緯線、30%是用直線或曲線的幾何方法劃分的,只有26%是由河流、湖泊和山脈所構成的自然邊界線。造成這種現象的最主要原因是 (  )
A.歷史文化因素 B.自然地理因素
C.各國實力因素 D.西方殖民因素
5.(2024·湖南婁底三模)下表為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列強在非洲的殖民地。據此可推知 (  )
英國 占有北起埃及、蘇丹,中經烏干達和東非,直到南非的廣大地區
法國 除占有北非大片土地外,還占領了西非和赤道非洲的廣闊地區以及馬達加斯加島等
德國 占領西南非洲、喀麥隆、坦噶尼喀等
意大利 占有利比亞和索馬里等
葡萄牙 占有安哥拉、莫桑比克等
西班牙 占有摩洛哥、部分撒哈拉
A.列強激烈爭奪世界市場 B.柏林會議加速了對非洲的瓜分
C.英法殖民霸權得到鞏固 D.奴隸貿易刺激了歐洲殖民擴張
6.(2025·江蘇南京高三學情調研)1884年,德國報紙用一張漫畫描述了柏林會議。漫畫中的俾斯麥被畫成一只開屏的孔雀,孔雀的羽毛上寫著“歐洲自由剛果會議”。漫畫的標題是“我們的驕傲”,下面則寫著“現在我們在世界上是怎樣的形象呢 ”該漫畫 (  )
A.表明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建立 B.展現了德意志的統一策略
C.諷刺了與會國家的虛偽行徑 D.批判列強殖民美洲的活動
7.(2025·江浙皖高中發展共同體高三測試)1896—1897年,菲律賓人民為反抗西班牙殖民統治進行民族獨立戰爭,1899—1902年,又開展抗美衛國戰爭。菲律賓資產階級革命派提出推翻西班牙殖民統治,實現民族獨立,以及打碎封建大莊園、平均分配土地等口號,在此期間,華僑投身革命,與菲律賓人民并肩作戰。這主要表明 (  )
A.亞洲國家民族解放運動相互支持 B.新興民族國家反帝斗爭不斷發展
C.菲律賓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識覺醒 D.亞洲資產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
8.(2024·山東濰坊模擬)亞非民族解放運動從15世紀末到19世紀晚期處于自發的斗爭階段,19世紀晚期后開始走向民族民主運動的道路,在20世紀初更是走向大覺醒時代。這一變化根源于 (  )
A.民族危機的日益加深 B.新經濟因素的不斷發展
C.啟蒙思想的廣泛傳播 D.工人階級登上政治舞臺
9.(2025·廣西北海一模)有南非作家曾寫道:在南非,英國人與荷蘭后裔進行了兩次戰爭;在非洲其他地區,德國人與法國人競爭,葡萄牙人與德國人競爭,意大利人與英國人、法國人、土耳其人競爭。上述場面形成的歷史背景最有可能是 (  )
A.巴黎和會后歐洲列強之間矛盾重重 B.一戰期間非洲地區列強之間激烈混戰
C.18世紀后期歐洲列強深入非洲內陸 D.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列強爭奪非洲
10.(2025·湖南長沙模擬)19世紀初,海地獨立運動領導人杜桑·盧韋杜爾說:“我們已經取得了自由,我們黑奴世代受欺凌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現在,法國人……企圖從我們手中奪去我們的自由,我們寧可戰死也決不能答應他們。……努力吧,自由屬于我們!”材料可用于說明(  )
A.海地資本主義發展迅速 B.殖民地民主意識的覺醒
C.啟蒙運動影響范圍廣泛 D.世界殖民體系開始瓦解
11.(2024·山東濱州模擬)19世紀初爆發的拉丁美洲獨立運動與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等共同構成所謂的“大西洋革命”,但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卻是一場“早產”革命,獨立后的拉美民族民主被稱為“早產”革命的主要依據是 (  )
A.法國大革命削弱了宗主國的統治 B.拉美地區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薄弱
C.美國對拉美的經濟侵略和武裝干涉 D.獨立前拉美民族民主意識尚未覺醒
12.(2025·河南洛陽模擬)玻利瓦爾說:“我們試過了太陽底下的一切辦法,沒有一個管用。墨西哥完了。危地馬拉毀了。智利出了新麻煩。……玻利維亞兩年換了三個總統,其中兩個死于謀殺。”這反映了 (  )
A.拉丁美洲民族獨立運動宣告徹底失敗 B.門羅主義是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
C.拉美民族獨立運動帶來各國政局動蕩 D.拉美面臨著艱巨的民族民主革命任務
13.(2025·廣東肇慶調研)18世紀后半期,拉美的科學家們意識到,無論在自然科學還是在人文社科領域,歐洲的拉美研究存在許多謬誤及偏見。在這種背景下,拉美的科學家們提出“美洲的科學”以區別于歐洲的科學研究。這 (  )
A.促使歐洲中心論退出歷史舞臺 B.有利于增強拉美民族意識
C.說明科學發展是民族獨立的前提 D.推動拉美反殖民斗爭勝利
14.(2025·福建福州模擬)20世紀初,印度國大黨領導人提拉克提出了司瓦拉吉(自治)政治綱領,同時把印度歷史上爭取民族獨立的英雄西瓦杰作為司瓦拉吉的象征,從而使這個綱領含有爭取民族獨立之意。他還主張未來印度實行代議制,采取聯邦共和政體。由此可知,提拉克的主張(  )
A.要求獨立后實行宗主國的政治體制 B.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色彩
C.希望聯合歐洲無產者埋葬資本主義 D.表明印度民族資產階級趨向成熟
15.(2025·陜西安康高三測試)19世紀90年代初,伊朗爆發了反對政府賦予英國公司煙草專賣權的抗議運動。以大不里士為中心的人民群眾,開展了罷市和禁止吸煙運動。最終,政府被迫取消了與英國的相關協議。這表明伊朗 (  )
A.民族民主意識覺醒 B.資產階級政府比較軟弱
C.反英斗爭形式多樣 D.立憲革命擁有群眾基礎
16.(2024·安徽阜陽模擬)《1905—1909年波斯革命》中寫道:東方正從酣睡中覺醒。在中國,表現為偏向“中國是中國人的中國”的理想;在波斯……覺醒似乎表現為偏向民主改革的形式……非常引人注目的是,這些不滿的跡象同時出現,不能純粹歸于偶然。其意在說明 (  )
A.亞非拉民主革命具有多元性 B.亞洲覺醒具有一定的偶然性
C.亞洲民族民主意識不斷增強 D.亞洲無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
二、非選擇題:共2小題,共27分。
17.(2025·河南開封調研)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種植園奴隸制經濟盛行于葡屬巴西、西印度群島和西屬南美殖民地大西洋沿岸等熱帶及亞熱帶作物區。最初在種植園從事勞動的主要是印第安人,后來大批印第安人因勞累過度而死亡。為了補充勞動力,殖民者又從非洲販運大量黑人充當奴隸。在巴西,黑人奴隸約占全國350萬人口的一半以上。19世紀初,西屬拉美殖民地紛紛獨立,并廢除了黑人奴隸制。巴西的大種植園主、大商人和上層保守分子為了預防革命的爆發,在1822年擁戴葡萄牙王子彼得羅為帝,宣布脫離葡萄牙獨立。奴隸制種植園主是君主政治的社會支柱,而君主政體則維護奴隸制種植園主的利益。
材料二 殘酷的種植園奴隸制造成奴隸大批死亡,從非洲進口的奴隸人數也不斷下降。同時,在巴西種植園中出現了“合同制”,吸引了大批歐洲僑民遷居巴西。隨著資本主義雇傭勞動制和種植園奴隸勞動制的沖突日益尖銳,要求廢除奴隸制和推翻君主制的運動日益高漲。1883年,國內各種廢奴協會的代表成立了廢奴主義同盟,領導全國的廢奴運動。1888年,巴西最終廢除了奴隸制。次年,成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
——以上材料摘編自劉祚昌等《世界通史(近代卷)》
(1)根據材料一,概括巴西種植園奴隸制經濟的特點。(6分)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巴西廢除奴隸制的原因和影響。(9分)
18.(2025·安徽“江南十校”聯考)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一朵潔白的棉花,串聯起橫跨數百年的世界近現代史。棉花產業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演變歷程,其中,世界棉花種植者、制造商和消費者之間的空間關系不斷變化。公元11世紀之前,當時世界上只有南亞、東非及美洲中部生產棉花,此時棉花產業發展非常緩慢。1500年前后,隨著新航路開辟及殖民擴張的推進,一個由歐洲人主導的,將亞洲、非洲、美洲緊密聯系起來的貿易體系逐漸形成了。18世紀蒸汽機的出現,帶來棉紡織技術革命,到了1780年,整個歐洲,特別是英國,已經成為世界棉花網絡的中心。19世紀末,隨著壟斷資本主義形成,“棉花資本主義”的擴張,幫助殖民主義掠奪了全球南方的資源和勞動力,但它也激發了全球南方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運動,并幫助開啟了新興國家積極地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特別是印度、中國等國,當地的資本家更是將棉花視為民族主義振興的象征。當棉花在亞洲再度興起之時,歐洲的棉花產業開始走向衰落。
——摘編自[美]斯文·貝克特《棉花帝國:一部資本主義全球史》
圍繞材料,就材料整體或某一方面自擬一個論題,運用世界近現代史相關知識予以論述。(要求:論題明確,論證充分,史實準確,表述清晰。)(12分)
訓練32 世界殖民體系與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
1.D [由表格可知,西屬拉美殖民地時期的總督170人中只有4人為土生西班牙人,而都督、省長和地方行政長官602人中只有14人為土生西班牙人,意味著絕大多數中央和地方的官僚都是由宗主國西班牙派來的,可見宗主國嚴密管控拉美殖民地,故選D項。]
2.B [據材料“西班牙移民涌入”“印第安人因疫病、殖民奴役而大量死亡”并結合所學拉丁美洲的殖民地化的史實可知,隨著拉丁美洲的西班牙移民增多,需要在拉丁美洲發展農業,以適應歐洲人飲食生活的需要,同時印第安人大量死亡騰出了大量土地,為發展種植園經濟提供了土地資源,故選B項;“資本原始積累加速”不合史實,拉丁美洲的財富被掠奪到西班牙,加速了拉丁美洲的貧困和落后,排除A項;“獨立性”不合史實,應為“依附性”,排除C項;“退出”不合史實、時空,應為“興起”,排除D項。]
3.B [據材料可知,西班牙的“縱向主義”行政管理使西屬拉美殖民地之間的聯系較少,易導致西屬拉丁美洲的矛盾、分裂,故選B項;“價格革命”是大量貴金屬源源不斷地流入歐洲,導致貨幣貶值、物價上漲、投機活躍,與題意關系不大,排除A項;“興起”不合時空,排除C項;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與材料不符,排除D項。]
4.D [據材料“非洲邊界44%是按經線和緯線、30%是用直線或曲線的幾何方法劃分的”可知非洲邊界大多比較筆直,這是因為近代西方殖民主義者通過柏林會議確立了“有效占領”原則,為了有效瓜分非洲,人為地劃分了非洲的疆界線,故選D項。]
5.B [據表中“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列強在非洲的殖民地”情況可知,19世紀末20世紀初,非洲已基本被瓜分完畢。結合所學可知,1884年的柏林會議,規定“有效占領”原則,還決定各國可先在地圖上劃定彼此的勢力范圍,柏林會議大大加快了列強瓜分非洲的速度,故選B項。]
6.C [根據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了德國報紙用一張漫畫描述了柏林會議,把俾斯麥畫成一只開屏的孔雀,孔雀的羽毛上寫著“歐洲自由剛果會議”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柏林會議是指1884年11月15日由德國首相俾斯麥主持,在德國首都柏林舉行的列強瓜分非洲的會議,而材料中的漫畫揭露了俾斯麥和歐洲殖民者對非洲的野蠻瓜分,諷刺了與會國家的虛偽行徑,故選C項。]
7.C [據材料可知,從菲律賓資產階級革命派提出的口號以及菲律賓人民反抗殖民統治的戰爭中,可以看出他們具有強烈的民族獨立和民主意識,故選C項;雖然華僑投身菲律賓的革命,但這并不能直接證明整個亞洲國家的民族解放運動都在相互支持,排除A項;材料主要描述的是菲律賓的民族獨立戰爭,并未涉及其他新興民族國家的反帝斗爭,排除B項;材料只描述了菲律賓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活動,并未涉及整個亞洲資產階級的登上歷史舞臺,排除D項。]
8.B [據材料“19世紀晚期后開始走向民族民主運動的道路,在20世紀初更是走向大覺醒時代”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工業革命后,亞非地區因為受到資本主義世界的殖民,客觀上也受到資本主義的影響,使得本國民族資本主義有所發展,資產階級和工人階級不斷壯大,故選B項。]
9.D [材料描述了南非和其他非洲地區不同歐洲國家之間的競爭和沖突,結合所學知識,19世紀末20世紀初期,歐洲列強為了爭奪非洲的殖民地和資源,展開了激烈的競爭,這與材料中描述的場面高度吻合,故選D項。]
10.C [據材料“法國人……企圖……自由屬于我們”可知,杜桑·盧韋杜爾宣揚“自由”以反抗法國對海地人民的奴役,說明其深受啟蒙運動的影響,故選C項;材料強調海地獨立運動的思想背景,與資本主義發展無關,排除A項;“覺醒”說法錯誤,啟蒙思想的傳播使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識日益增長,排除B項;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開始瓦解”說法錯誤,此時還未形成,排除D項。]
11.C [據所學,19世紀初的拉丁美洲的民族獨立運動之后,各國大多政局動蕩,政治經濟發展停滯不前,特別是門羅宣言發表之后,拉美人民面臨著繼續進行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務,這就是其“早產”的原因所在,故選C項;法國大革命動搖了法國在拉丁美洲的殖民統治,這會促使拉美人民民族民主意識增強,排除A項;據所學,18世紀末19世紀初,拉丁美洲的經濟有了一定的發展,這是其民族獨立運動發展的經濟原因,排除B項;據所學,啟蒙思想的傳播使殖民地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識日益增長,排除D項。]
12.D [結合所學拉美民族獨立運動的史實可知,拉美獨立后雖然擺脫了西班牙的控制,但受到美國勢力的滲透,而且內部也面臨考迪羅獨裁統治,這說明拉美面臨艱巨的民族民主革命任務,故選D項;“徹底失敗”的表述過于絕對,排除A項;門羅主義屬于外部原因,根本原因是拉美自身的問題,排除B項;“各”字表述過于絕對,排除C項。]
13.B [據材料可知,拉美的科學家們提出“美洲的科學”以區別于歐洲的拉美研究,旨在反對歐洲中心主義的偏見,幫助拉美人認識到拉美的價值和地位,增強拉美民族意識,故選B項;“退出歷史舞臺”不合邏輯、史實,歐洲中心論在當前仍有一定的影響,僅提及“美洲的科學”不可能使歐洲中心論退出歷史舞臺,排除A項;“科學發展是民族獨立的前提”因果倒置,應為“民族獨立是科學發展的前提”,排除C項;“推動拉美反殖民斗爭勝利”夸大化,只能說“美洲的科學”的提出對拉美獨立有一定的幫助,排除D項。]
14.B [據材料“使這個綱領含有爭取民族獨立之意”“主張未來印度實行代議制,采取聯邦共和政體”可知,提拉克主張實現民族獨立,具有反帝特征,且強調印度實行代議制,具有反封建特征,因此提拉克的主張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色彩,故選B項。]
15.A [據材料信息可知,19世紀90年代初,伊朗政府賦予英國煙草專賣權,侵犯了伊朗的經濟權益,伊朗人民,尤其是商人為此抗爭,體現了他們對自身利益及國家權益的維護,這表明當時伊朗民族民主意識覺醒,故選A項。]
16.C [據材料并結合所學亞洲的覺醒的史實可知,帝國主義的侵略加深了亞洲各國的民族危機,客觀上促進了亞洲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亞洲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運動的新高潮,中國的辛亥革命、伊朗的立憲革命是其中的代表,故選C項;“亞非拉民主革命”不合題意,與材料僅提及亞洲民族民主運動不符,排除A項;“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不合題意,與材料“這些不滿的跡象同時出現,不能純粹歸于偶然”相悖,排除B項;“亞洲”范圍過大,此時印度無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斗爭的舞臺,排除D項。]
17.(1)主要勞動力由以印第安人為主轉變為以黑人奴隸為主;奴隸勞動強度大;在經濟結構中占主導地位;與君主政體相互支持。
(2)原因:殘酷的種植園奴隸制造成奴隸大批死亡,奴隸來源減少;歐洲僑民的大量遷入;工業革命(或自由資本主義)的發展;美國奴隸制的廢除(或美國內戰的影響);廢奴運動的興起和發展;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的傳播。
影響:①進步性:廢除了奴隸制度,完成了巴西資產階級革命的重要任務;有利于巴西資本主義的發展。②局限性:大土地所有制依然保留,沒有徹底完成民族民主革命的任務。
18.示例 論題:棉花的發展史既是一部資本主義經濟史,也是一部民族獨立運動史。
論述:隨著新航路的開辟,西歐國家率先踏上對外殖民擴張之路。18世紀,拉丁美洲已經完全處于歐洲列強的殖民統治之下;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西方加快對外經濟侵略的步伐;19世紀后期,伴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浪潮,西方列強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潮,把亞洲和非洲的廣大地區和人口變成它們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畢,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最終形成。隨著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世界上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都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之中,以歐美工業國為主導的世界市場最終形成。
到20世紀初,資本主義列強建立了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形成了人類歷史上由少數資本主義國家奴役和控制世界上絕大部分土地和人口的極不合理的狀態,打斷了亞非拉的發展進程,使亞非拉國家成為歐美工業化的經濟附庸,給當地人民帶來深重災難。同時也迫使亞洲各國重視發展民族工業,民族資本主義得到一定的發展,亞洲各國人民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運動,伊朗的立憲革命、中國的辛亥革命、印度的民族解放運動是典型代表。亞非拉的民族獨立運動沖擊了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削弱了本國的封建勢力,推動了民族獨立和世界歷史的發展。
綜上所述,棉花的發展史反映了歐洲各國走上殖民擴張的道路,它既是人類的曙光又是人類的災難。因此,它既是一部資本主義經濟史,也是一部民族獨立運動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渑池县| 高州市| 威宁| 西藏| 团风县| 新余市| 聊城市| 曲周县| 新龙县| 清镇市| 常德市| 无极县| 南京市| 句容市| 巴中市| 乌拉特中旗| 修水县| 台北市| 五大连池市| 锡林郭勒盟| 台中市| 瓦房店市| 湖北省| 皮山县| 时尚| 郓城县| 长乐市| 平泉县| 玛多县| 修水县| 西乌珠穆沁旗| 龙海市| 拉萨市| 揭阳市| 铜梁县| 石柱| 垣曲县| 定陶县| 枝江市| 田东县| 仁寿县|